欧姆定律的决定式范文
时间:2023-07-14 18: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姆定律的决定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欧姆定律在中考中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图像题、问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填空题、选择题、图像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的基础知识,实验探究题主要集中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及伏安法测电阻上,问答题一般在实际应用方面出题,计算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的计算。
重点考查:
1.探究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及变形;
2.欧姆定律的意义及应用: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考查热点:
1.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及变形;
2.理解: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3.应用:应用欧姆定律分析动态电路、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1: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例1:小华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电阻为20Ω,电阻R1为l0Ω。实验过程中,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某一位置时,读出电阻R1两端电压为4V,并读出了电流表此时的示数。紧接着小华想更换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再做两次实验,可供选择的电阻有l5Ω、30Ω、45Ω和60Ω各一个,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小华应选择的电阻是 Ω和 Ω。
解析: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必须要控制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一定,即R1两端电压U1=4V不变。要能保证实验成功,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控制为6V-4V=2V,R2中也就是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2V/20Ω=0.1A,此时定值电阻最大为U1/I=4V/0.1A=40Ω,故只能选择l5Ω、30Ω的电阻。
答案:15,30。
点拨: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改变电阻大小,而必须控制其两端电压一定。
考点2: 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例2:关于欧姆定律公式I=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其电阻越大
C.据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可得R= ■,可见导体电阻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有关
D. 根导体电阻的大小等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
解析:I、U、R三者不能随意用正比、反比关系说明,R=U/I,它是电阻的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流电压无关,只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但可用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求电阻。
答案:D。
点拨:理解欧姆定律中的“成反比”和“成正比”两个关系及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考点3:动态电路分析
例3:如下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S1后,再闭合S2,电流表的示数 ,电压表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当闭合S1后,再闭合S2,此时R2被短路,电压表接到电源两端,因此电压表示数变大,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电流表示数也变大。
答案:变大,变大。
点拨:分清原来开关闭合时电路状态和两个开关同时闭合时电路的状态。
考点4:欧姆定律计算
例4:实验室有甲、乙两只灯泡,甲标有“15V 1.0A”字样,乙标有“10V 0.5A”字样。现把它们串联起来,则该串联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高电压为(不考虑温度对灯泡电阻的影响)( )。
A.25V B.35V C.15V D.12.5V
解析:甲灯的电阻是R甲=■=■=15Ω。乙灯的电阻R乙=■=■=20Ω,两灯串起来后,总电阻是15Ω+20Ω=3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0.5A,所以最高电压是30Ω×0.5A=15V。
答案:C。
点拨:不能把两额定电压的值相加作为最高电压;串联应取小电流。
考点5:电阻的测量
例5:现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开关,一个已知电阻R0,导线若干,用上述器材测定待测电阻Rx的阻值,要求:①画出实验电路图;②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量的物理量;③根据所测物理量写出待测阻值Rx的表达式。
解析:此题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变形――双安法,在两表一器不全的情况下设计电路测电阻,因有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故设计并联电路,测出两支路电流,利用电压相等,电流比等于电阻反比列关系式解答。答案不唯一,但基本原理是设计成并联电路。
篇2
就快期末考试了,考试如何复习呢。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年初三上册期末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初三上册物理《电压电能》知识点复习资料大全,欢迎参阅。
初三上册期末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章一
(一)电压
1、电压
(1)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是电源。
(2)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电压用字母U表示。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4)一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是1.5V,一个铅蓄电池的电压是2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2、电压的测量
(1)电压表是测量导体或电路两端电压仪表,电路中的符号。
(2)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使用前注意观察:接线柱、量程、分度值、校“0”;
②电压表应该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否则电流会很大,此时测的是电源电压);
③电压表正接线柱应与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相连,负接线柱应与靠近电源负极的一端相连;(即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④不允许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测量值。(用较大量程试触,否则指针可能打弯);
⑤读数时看清接线柱(量程)、明确分度值、看清指针位置。
3、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4、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把电压比作水压→类比法。
6、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方法的相同点: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电流都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被测的电流或电压都不要超过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测量值。
7、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方法的不同点:电流表与被测部分串联,电压表与被测部分并联;电流表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而电压表能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二)电阻(R)
1、导体对电流碍作用叫电阻,任何导体都有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国际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1MΩ=1×KΩ,1KΩ=1×Ω。
3、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导体的电阻大,或电压相同时,灯泡越暗,电阻大。(转换法)
4、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5、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6、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7、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8、大多数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大多数非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9、导体的电阻很小,绝缘体的电阻很大;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如:硅和锗。
10、某些导体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电阻就变成了零,这就是超导现象。
(三)、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控制某电路两端的电压、分担电压保护电路。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3、滑动变阻器使用规则:?串联在电路中;?不能使通过它的电流超过铭牌上所标的电流;?连接时,所使用的接线柱要“一上一下”。④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处。
4、规格的物理意义:“50Ω,1.5A”表示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1.5A。
5、使用口诀:一上一下接线柱,阻值变化观下柱,滑片靠近阻值小,滑片远离阻值大。
6、电阻箱的优点:能显示电阻箱连入电阻大小的变阻器;
7、电阻箱的原理: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相同;
8、电阻箱的读数方法:每个旋盘所指示的数字乘以相应的倍数的总和。
初三上册期末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章二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R一定时,︰=︰。
2、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电压不变时︰=︰。
3、若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反偏,则是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反了;
4、若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很小,则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选大了,若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最右边,则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选小了。
5、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都不变,若此时的电流较大,则是滑动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都接在了金属杆上,若此时的电流很小,则是欢动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都接在了电阻丝上。
(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数学表达示:I=U/R;
2、使用欧姆定律时应注意同时性和同体性;
3、“同体性”指公式中的I、U、R必须是同一电路或同一电阻或是整个电路的三个物理量;
4、“同时性”是指公式中的I、U、R必须是同一时刻的值;
5、使用公式时I、U、R都必须用国际单位,即,I——安培,U——电压,R——欧姆;
6、I=U/R,变形为U=IR,R=U/I;
7、R=U/I表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跟这段导体中的电流之比等于这个导体的电阻,它是电阻的计算式,不是电阻的决定式。
8、电路计算时应做到“两步三查”。两步是指画图标量(书写已知条件、求解的问题)和列式求解(①写出计算公式,②带数字和单位,③计算出结果)。三查是指查物理公式、查下标、查单位。
9、电阻的串联实际上是增加了电阻的长度,因此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10、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公式是R=+;
11、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nR
12、串联电路中,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电阻成正比,即::=︰
13、电阻的并联实际上是增加了电阻的横截面积,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14、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公式是1/R=1/+1/;
15、n个相同的电阻R并联,总电阻=1/n。
16、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
17、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口诀:串流并压各相等,串压并流总之和,串联电阻总之和,并联电阻合倒和。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R=U/I;
2、操作时的注意事项:①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要选择适当;②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③闭合开关前,应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3、测量的物理量:用电压表测出电压,用电流表测出电流代入公式R=U/I计算出电阻值;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连入电路的阻值,从而改变电流和电压,以达到多测几次的目的。
5、该实验中至少要测三组数据,是为了求电阻的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6、在该实验中闭合开关时,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明显的示数,则出现的故障是灯泡断路(即灯丝断了、接灯泡的导线断了或接线柱松动、接触不良)。
7、在该实验中移动滑片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不一致,则是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的两端。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人体的电阻一定,根据欧姆定律,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越大;
2、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3、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或扳开关;
4、断路:由于导线断了、用电器损坏、开关断开或接触不良造成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现象。
5、短路:电源的两端或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的电路,发生短路时会烧坏电源或电流表,也有可能发生火灾。
6、雷电产生是带正负电的云层靠近时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
7、雷电的预防是安装避雷针(又叫引雷针,把雷电引来入地,从而保护其他物体)。
8、螺丝口灯泡的螺旋套只准接在零线上。
初三上册期末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章三
(一)电能
1、电能的获得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工作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用电器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3、物理学中,电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4、生活中常用度作为电能的单位,学名“千瓦时”;
5、1度=1千瓦时,“千瓦时”的物理意义:1千瓦的用电器正常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1KW.h=3.6×J.
6、电能表(又叫电度表)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
7、电能表串联在干路上(一三孔进、二四孔出);
8、测量较大电能时用计数器读数;计数器上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
9、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10、“6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600转。
11、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
12、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也就是消耗了多少电能;
13、电功的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二)电功率
1、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用字母“P”表示。
2、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
3、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4、电功率的定义式:P=W/t;基本式P=UI。这两个公式对不同情况下各种用电器的电功率的计算都适用。
5、导出的计算公式P=R、P=/R。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率的计算。(即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6、公式中的单位:U——电压——伏特(V),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P——电功率——瓦特(W)
7、P=W/t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W——电能——焦耳(J)——千瓦时(度,KW.H),t——时间——秒(s)——小时(H),P——电功率——瓦特(W)——千瓦(KW)。
8、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
9、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10、一般用电器的铭牌上都标有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灯泡上标有“220V40W”时,表示此灯的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为40W。
11、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当=时,=,用电器正常工作,如:灯泡正常发光;
当<时,<,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如:灯泡发光暗淡;
当>时,>,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很容易损坏或缩短使用寿命,如:灯泡发光强烈。
12、灯泡的亮度决定于它的实际功率功率。
13、串、并联电路中用电器消耗的总功率均等于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之和。
14、电能的基本计算公式是W=Pt和W=UIt。(适用任何情况)。导出公式有W=Rt和W=t/R。(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15、串、并联电路中用电器消耗的总电能均等于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之和。
(三)电与热
1、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热效应的大小:跟导体的电阻、通过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有关。
3、电流有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电饭锅、电熨斗、电烙铁、电炉等电热器就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4、焦耳定律的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5、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Q=Rt。
6、符号和单位:Q——热量——焦耳(J)R——电阻——欧姆(Ω)
I——电流——安培(A)t——时间——秒(s)
7、导出公式:如果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则Q=W=UIt=Pt=Rt=t/R。若只有一部分转化为热,则Q<w,计算电热时应用q=rt。< p="">
8、用电来加热的设备叫做电热器。
9、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
10、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丝制成的。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能、电功率、电热都与电阻成正比,即︰=︰=︰=︰=︰。
12、并联电路中电流、电能、电功率、电热都与电阻成反比,即︰=︰=︰=︰=︰。
(四)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1)发生短路;(2)用电器的电功率过大。2、接入电路用电器的总功率越大,电路中的总电流越大。家庭电路中应安装保险丝或空气开关,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
3、保险丝的作用是当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
4、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
5、保险丝原理:电流过大时,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于是保险丝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6、保险丝串联接在干路的火线上。
7、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家庭电路的电流。
8、不能用铁丝、铜丝代替保险丝。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低压供电线路、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中的各用电器采用并联,用电器与插座并联,控制灯泡的开关应与灯泡串联,接在灯泡与火线之间,保险丝要串联接在火线上,螺丝扣灯泡的螺旋套只准接在零线上。
3、家庭电路的进户线有: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为220V,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为220V,零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为0。
4、辨别火线和零线的工具是试电笔。
5、使用试电笔时,手指按住笔卡,笔尖接触被测导体,能使氖管反光的是火线。
6、两孔插座:一孔接火线,另一孔接零线。
7、三孔插座:两孔分别接火线和零线,第三孔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防止了外壳带电引起触电事故。
8、使用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外壳一定要接地。
9、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形成通路造成的。
10、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动力电路电压380V,家庭电路电压220V,都超出了安全电压。
11、低压触电的形式是: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高压触电形式有高压跨步电压触电和高压放电电压触电。
12、安全用电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篇3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物理教学;启示
一.问题背景
到目前为止,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仍在不断更新。美国学者摩尔和帕克对它的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指人对接受或拒绝任何事物、或对某种说法存疑的谨慎的、深思熟虑的决定,以及接受或拒绝某事物时的自信程度[1]。其核心在于经过独立思考,对知识审慎的分析、评价,从而得出自己的认知,能够自我反省;反对盲从、反对不加思考即对知识进行囫囵吞枣,要具有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对物理教学无疑具有重要影响。
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2.1物理规律理解不深刻
物理规律反映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表现为某物理状态下或某物理过程中相关要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所遵从的关系[2]。大多数内容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公式反映了诸要素的联系,且形式简洁,易被学生牢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往往只记得公式,忽略了其本质的物理规律、淡忘了物理量的意义,导致看到问题后不仔细分析、靠惯性盲目套用公式。 例如“双星问题”中,已知两个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距离为L,角速度为ω,学生总是习惯写出公式 ,认为引力半径等于轨道半径,没有认真分析两个半径的含义,忽略了规律本身:无论简单的卫星绕地球环绕运动,还是双星系统、三星系统,其本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提供向心力,引力半讲灰欢ǖ扔诠斓腊刖叮画出物理图像后思路很清晰。
2.2缺乏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大道至简,高考对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是一如既往,简约而又明确的,即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状态和过程,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模型,通过数学手段处理并分析所得结果[3]。掌握了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而学生往往没有体会这些,没有思考问题中渗透了什么物理模型、物理思想和方法,在其构建的问题空间无法迅速找到相关的算子,即使偶尔找到某个算子也不一定正确,只能在其没有明确解题路径的问题空间瞎碰,这导致其出错概率大大增加。
2.3没有建立物理模型的习惯
钱学森先生说过:“模型就是我们对问题现象的分析,利用我们考究得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的因素,略去次要的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物理模型既是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物理学在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4],是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而大多数学生缺少建立物理模型的习惯。面对生产、生活中具体问题时,学生建模能力的缺失表现的尤为突出。2011年江苏高考试卷中要估算一个人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其所做的功,着重考察学生建模能力,要求学生分析出鸡蛋近似做竖直上抛运动,同时估算出一个鸡蛋的质量。如果不会主动构建物理模型,这个题目就会很茫然。
2.4缺少反思的品质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成的积极、全面的考虑,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通过反思,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5],使学生元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思维的惰性导致学生很少反思,没有及时思考学习中问题出现的原因,自己是概念不清楚还是思考问题不全面?这个题目的考点是什么?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法?自己的课堂效率、作业质量是否能保障?反思的缺失导致一个物理问题反复出现、反复出错,降低了学习的信心,学生更不愿意静下心研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提高批判性思维的途径
3.1重视质疑精神的培养
质疑是独立思考的开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质疑的意识,要审慎、思辨的获得知识,不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师可以设疑、描绘问题情景,提出启发性、争议性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实现思维的碰撞。
3.2深化物理规律的理解
课堂上要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或理论分析获得物理规律,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对物理规律更加信服,引导学生不能重结论、轻分析推导;对物理规律的公式要详细剖析,分析各个要素的含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明确规律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对学生思维上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辨析。例如欧姆定律 ,它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金属导电和电解液导电,发动机等元件不符合此规律;功的定义式W=FLcosθ只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一般通过动能定理解决;万有引力公式F= ,适用于质点或均质球体,r指的是质点间的距离或者均质球体球心的距离。
3.3明确物理模型的建立
培养学生养成将实际问题主动变成物理物问题的习惯,构建相应的模型、寻找相应的参量,并借助于图形、图像帮助自己理解、分析。模型包括对象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点电荷等)、过程物理模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弹性碰撞等)、条件物理模型(如光滑平面、轻绳、均匀介质等)[6]。
3.4强调思想方法的内化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状态和过程,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模型,通过数学手段处理并分析所得结果。逐步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基本解决步骤,在分析过程中主动运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每个章节核心内容,例如抛体问题重点是将运动分解成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研究;恒定电流问题中核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内+U外;天体运动主要分析匀速圆周运动,依据牛顿第二定律F合=F向;电学中力的方面围绕公式F=qE,能的方面围绕W=qU……物理知识是项链,物理方法是丝线,二者结合才会成为璀璨的珍珠项链。
3.5提高习题教学的实效
物理习题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反馈。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的道路,一定要通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7]。根据目的的不同,习题教学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渗透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步骤,体会如何在具体问题中运用知识进行解决,典型例题往往是“母题”,由它可以演变形成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和一题多变,典型例题的掌握对学生具有非常意义。
(2)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3)多题一解:通过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聚合性、深刻性和敏锐性,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规律、挖掘物理现象的本质。
(4)一题多变:通过一题多变,帮助学生深化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全面、审慎、批判性的分析问题,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索,迅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防止和消除呆板和僵化[8],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6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学会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反思学习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例如上课已经示范过的解题技能,为什么不能较熟练地应用? 曾经解决过的某一类似问题,现在为何又难以完成?从中反映出自己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学习环节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设法改进?
(2)反思解题过程。分析题目的题型,思考解决这类型题目的思路是什么;这个题目有什么关键点、运用了什么特殊的物理方法;这个题目有没有其它方法,哪种更为便捷。
参考文献:
1干咏昕.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1-53
2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7
3杨震云.顺应大势减负势在必行突破定式增效事在人为.物理教师,2010(6):39-41
4陈淑萍. 教会学生用物理模型思考问题.物理教师,2012(3):9-13
5桑张法. 运用元认知理论,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反思能力.物理教师,2001(10):5-7
6朱傲雪.巧建物理模型、提高复习实效.物理教师,2013(12):85-86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7
8陈恒.中学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探.物理教学,2011(10):14-17
作者简介:
王猛(1988年5月),男,籍贯江苏徐州,
本科学历/硕士学位,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物理学科教学
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收件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御道街35号南航附中
邮编:210007
篇4
1两种观点,片面理解
1.1只有实验,才是探究
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才是科学探究,才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观点是对科学探究的片面理解,只看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和操作性层面,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本质含义.实验是探究的重要途径,但探究学习不完全等同于实验探究,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不可能将所有的学习都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如学习安全用电中“触电方式”时,如果通过实验来探究学习,危险性相当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查找、模型构建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既是接受式,又是探究式.只要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地理解物理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的能力,都是探究学习.
1.2凡问必探,流于形式
物理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物理问题都要探究,很多物理知识还需要教师讲授、学生自学或引导启发、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教无定法,不可无法”,更不能到处都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知识及能力水平,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学法.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如果必须要学生了解过程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要什么问题都依赖于“探究”,如学习“力”的定义,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解、实例说明等过程,学生就可能理解“力”的初步定义.因此,所有的物理知识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通过科学探究去学习,一般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性教学:
(1)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等.
(2)通过观察、分析较容易直接找出规律的内容.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液体的压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等.
(3)使学生正确建立概念.如密度概念的教学等.
2费时费力,不如讲练
目前,考试成绩仍然是人们评判一个学生、一个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导致了部分学校主要以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因为他们认为进行科学探究既费时又费力,不如讲练结合便捷.其实不然,在讲练结合的传统模式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法的研究;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不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被大量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大量重复的强化练习压得不堪重负,为“应试”整天埋头书本,这才是真正的费时费力而又得不偿失.
为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力举科学探究,其目的在于将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承传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尽管真正实施科学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但它本身就是新课程必须的教学内容.新课程倡导,在探究中体验物理,在体验中理解物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一旦提高,就会事半功倍.
此外,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探究式教学比讲练式教学有效.实践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探究”,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藐视科学探究的作用.那种以“讲练”代替“实验”,以“图片资料”代替“实验”,以“书面作业”代替“实验”探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科学探究,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始[HJ1.8mm]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就能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已知结论,再探无味
在物理新课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探究式实验要求实验结论是未知的,因此,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对探究实验不给步骤和结论,空白处较多,旨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提倡“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钻研辅导资料,事先知道了所探究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导致探究实验又变成了验证性实验而变味.因此,学生提出,如果我们已知结论再探无味,从而对实验消极观望,兴趣低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互为影响.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对有些实验探究应不提倡预习.
4按部就班,扼杀兴趣
很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时,都是事先确定课题,设计教学策略,然后按部就班地实施探究活动.对于课堂上由师生互动引发的问题,也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可以探究的问题,教师却没有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异议时,教师应当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全班同学就此问题进行探究,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不少教师错过了这样开展探究活动的绝好机会.而是按照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探究,而学生提出有关新的探究问题被认为是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的坏学生,这样绝好的探究机会被扼杀了.
很多案例教学实践都启发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探究学习的题目,围绕教学的某个环节展开,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由师生互动引发的值得探究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5追求完整,模式僵化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但有很多的探究过程是不完整的,只是用了其中的几个要素进行探究,也有的是一个大问题包含几个小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探究问题对这七个要素进行组合、改变顺序、合理增减等,切不可机械地套用,陷入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刚刚开始进行探究教学时,应该先将一些主要的探究要素教给学生,然后再慢慢地使探究的要素逐渐完整.例如“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等都是有完整探究过程的探究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只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五个要素,这个探究活动又是由两个小的探究过程组成,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和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这说明探究过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重新组合.
在探究活动中可根据探究的具体问题灵活设置,各要素在探究过程中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各有侧重.例如“观察水的沸腾”探究实验中,就应该侧重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个环节.又如“欧姆定律的探究”应该侧重于“实验的设计”这一环节.
6起点太高,难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