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7-14 18: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

篇1

然而,当整个戏剧季尘埃落定之际,却席卷起了笔者心头阵阵疑惑:当困惑困住人们之际,当代戏剧是否也被困住了呢?

困惑一:返古还是新潮

《空手》是一出韩国哑剧,是以韩国传统仪式和萨满教为基础的视觉表演。如此这般“返古”,着实让人无法承受。虽说戏剧始于祭祀,但活在当代的我们是来看戏的啊。

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路易•康的时代和生活》,用文字、录像、音乐、语言构建出了一个建筑讲堂。虽说多媒体、电子音乐、光影交错间拓展了舞台空间,让这出戏看起来很是新潮,但却新潮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究竟是在看戏,还是在听讲座?

困惑二:戏剧与文学

以色列话剧《艾维雅的夏天》、爱尔兰独角戏《白鲸记》,都改编自同名小说。当前,小说改编戏剧之风盛行,但像她和他那样在戏剧舞台上极致地去表现文学性,而将戏剧性搁置一边的,倒是鲜见。如此“阅读式”的舞台呈现,看上去似乎是让整个剧场静止了,甚至静得可以让你专心看他背书。但让人疑惑的是,缺乏更多的解读与更多的动作,那还不如回家自个儿看得了,又何必进剧场看你读?或者说剧本朗读会还更有戏一些呢。

困惑三:说还是不说

本届戏剧季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要不说个不停,要不就一字不说。有一个人说满整场的《艾维雅的夏天》、《白鲸记》,也有整场不说一句的《空手》、《箱》、《虫洞》,还有说一半不说一半的《路易•康的时代和生活》。

一个人的戏剧难免絮叨,以往的那些是尽量要做得戏剧一些的,没有动作也至少要让叙述更戏剧化。而肢体剧也难免让人无语,以往都是尽量努力让肢体与剧挂上钩,没有语言也至少让动作更有意义,但这次似乎不然。其实一个人的叙述也可以很精彩,肢体剧也可以充满戏剧张力,但他们的基础不都首先应该是戏吗?

困惑四:戏剧怎么了

以上困惑,归结到底,总免不了对于戏剧性的探讨。于是笔者产生了更大的困惑,当代戏剧还是不是戏?

篇2

关键词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自媒体 改进

Abstract High school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life, psychologists call this stage "psychological crisis period". In this special sta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encounter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confusion, if not timel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ill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sound personalit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since the media has become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so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n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s needs and the needs of times developm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from the media to be improved.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在不断增大,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限制颇多,致使其发展缓慢且效果不佳。近些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让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以微信、微博、网站论坛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简化了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数亿用户实行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兴宠儿。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 自媒体的涵义

关于自媒体的定义,至今还仍有许多争议,“自媒体”最早由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可分为三个阶段:web 1.0即传统媒体或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web 2.0指新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新闻门户网站等;web 3.0指现在的自媒体,即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为代表的可以实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媒介。

2 初中生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叫做“心理危机时期”。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初中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影响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锦州市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到,虽然有的学校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存纸质档案,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跟踪再调查;部分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相应的心理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n程,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找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3 时展的需要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学校中心理健康咨询室设施配置不足,心理健康教师能力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寻求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针对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一个预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方式是对锦州市几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共130份,收回11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共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二是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况;三是对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通过调查,在被试的初中生中73%的学生存在着各自的困扰,有的同学会选择通过跑步或者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排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不排解压力,顺其自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用智能设备上网的同学更是达到了测试人数的98%。对于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仅有0.8%的同学表示不是很支持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而78%的同学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匿名咨询的效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3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 授课范围与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活动课程或者融合课程来接受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在固定的时空内以书本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授课范围有限且传授知识的速度缓慢,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是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故无法根据自身心理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致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范围与授课内容受到局限。

3.2 师资方面的匮乏

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依然处于匮乏阶段,许多中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而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某些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也令人堪忧,甚至不乏是兼职教师。不仅如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一个咨询师每次只能接待一个来访者,以此来看,要想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就变得极其困难。

3.3 社会偏见

很多学校都设有一间布置得非常温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暖色的墙壁,舒服的座椅或者沙发,专业书籍、鲜花一应俱全。一些学校还专门购置了沙盘等测试的工具,与教室相比较,更显安静舒适。然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认为,心里有秘密,但是没法说。老师不能懂,也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探索是有一定偏见的,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还是在社会心理咨询室中,都不敢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害怕受到他人的排挤与质疑。学生们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得到排解,如此往复便会使问题扩大化。

4 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4.1 方便灵活,形式新颖

现如今,网络是青少年接触、认识、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途径,而自媒体更使得青少年能够方便快捷地融入信息社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能动性,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度。这样的变通,不仅可以让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教育,也可以使教育更具灵活性。

4.2 形象温暖,立场中立

青少年时期正是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如今的青少年拥有更多,同时也背负更多,繁杂的世界,快节奏的步伐,高速流动的信息,充满压力的竞争,使得青少年时期既充满生机又充满困惑与彷徨,然而这许多心理困扰,不少学生既不愿意让身边的同学知晓,也没有勇气向家长倾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角色。利用现在的移动自媒体平台,学校可以设立一个QQ群,群内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让同学们可以在QQ群中通过匿名的方式向老师求得帮助;也可建立QQ群小组,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或者学校可以事先申请几个公用QQ账号,如果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可以自行登录此QQ账号向老师寻求帮助。由于学生拿著自己的手机或者独自坐在电脑前,与他人产生了距离,会产生安全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可以真实地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减少了传统心理咨询中的阻抗问题的发生几率,使心理咨询得以顺利进行。

4.3 顺应时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也就是说通过现在的网络自媒体可以适当缓解当下师资贫乏的问题,现有许多专业化水平高的微信公众号和心理辅导网站可以供大家学习。微信公众号有:北京大学心理中心,简里里,你好妈,NLP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第一人,时代心理TIMESMIND,心里有术,心理测试,壹心理等等。这些公众号会定期推送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文章或心理测试,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家长、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小文章。有的还提供在线咨询、电话倾诉等服务。然而经过调查得知,除了一些心理相关工作者会关注这一类的公众号之外,少有家长会关注这类消息。这说明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了,却未形成良好的体系,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要想使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还需要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学校系统,才可以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聂智.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D].中南大学,2013.

[2] 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 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 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1-34.

[5] 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

[6] 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篇3

其实,小雪的烦恼就是现在自媒体社交平台兴起后,越来越多人的焦虑新表现。

资讯太多让人难以应对

越来越多的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小雪这样出现了焦虑不安便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新的咨询传递手段,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让人们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来自外界的信息,同时也可以迅速将自我表现传递给外界,极大地提高了交流效率,满足了人们精神上和现实中的各种需求。但因为资讯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复杂,每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限制下,自然会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以致疲惫不堪。

自媒体交流平台给人带来的最大困惑就是资讯太多,以致应接不暇。比如微信,现已成为中国人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它让我们的朋友群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当微信的朋友圈过大,加入的朋友群过多之后,各类资讯必然每时每刻不断地涌进人的大脑中。

那些对每条信息都不愿或者不敢放过的人,必然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无法自拔的焦虑之中,甚至发展成为焦虑症。

应对:将朋友圈分级分类

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对自媒体交流平台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影响呢?

首先,分类分级管理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比如朋友圈里,家人、亲戚、同学、同事、亲密朋友、一般朋友等,不同类型的人群与我们接触的密切程度和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建立的交流紧密度也需要分级对待,才能合理控制人际交流量。

同样,知识资讯也要进行筛选。通过合理的分类分级,使资讯平台控制在合理程度,减少无关紧要信息的干扰。

篇4

“现在,我们因为一味相信那只看不见的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曾以为人类永远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也以为整体来说,市场与组织会健全地自我调节,结果却痛苦地发现标准经济理论的谬误。”这是曾有“史上最伟大银行家”美誉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

超级金融危机面前,精英们不得不重回学子时代,为的是重新寻找“世界观”。其实长久以来,就没有哪一天商界精英们可以不沉沦在现实的焦虑和困惑中,只是现在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知识伙伴”的存在。

创刊8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因此被奉为商界“圣经”。5年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了《21世纪商业评论》,中国经营报推出了《商学院》;4年前《商界》推出了《中国商业评论》;今年湖南也推出了一本《湘江商业评论》。区别于以往的商业新闻周刊,商业评论正在以更纯粹的“商业知识伙伴”的方式出现在商界精英们的面前。

本文以《21世纪商业评论》为例,试图找出“商业评论”文体兴盛的路径,以及金融危机下可供借鉴的经济类媒体的创新思辨。

一个引人注目且匪夷所思的事实

金融危机爆发十多个月以来,新闻业也感受到了严重危机。有人甚至想像,有朝一日,一些大城市可能不再有报纸,杂志和网络新闻机构雇佣的记者寥寥可数。不过这场危机也凸显了一个引人注目且匪夷所思的事实。报纸、杂志的读者人数多于以往任何时候,报纸、杂志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也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美国《时代》周刊前任执行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如何拯救报纸》中提到,尽管2008年的经济非常不景气,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收费订阅数增加了7%以上。

当年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时候,差点也想顺应“免费”潮流,表示要降低收费。但是默多克不愧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当他了解到这份报纸的经营状况后,觉得放弃这部分收入是愚蠢的。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媒体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版,试图在“改版式创新”中,不被挤出读者视野。在预测消费能力降低的情况下,降价和隐性降价(比如赠送促销商品)也成为竞争手段。当然这些措施除开影响财务报表外,还产生了一个负效应,即读者增加了对促销品的权衡而减少了对媒体内容物本身的权衡。

此外,读者逐渐变得更愿意向服务提供商付费,而不是内容提供商付费,比如说他宁愿每月花上10多元浏览手机报,也不想每月花上10元钱订一份报纸。这里面有服务体验的原因,暂不赘述。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现象均是向内容本身提出了挑战。什么样的内容才具有消费刚性,替代性减少?

事实上,“商业评论”正在占据某种高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零售价为70元;《中国商业评论》的零售价为20元;《21世纪商业评论》的零售价为28元;《商学院》的零售价为10元。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价格差距,但是对于他们各自的消费者来说,因为这个差距而改变消费习惯的恐怕寥寥。

据一位业内朋友介绍,虽然金融危机,让“美国思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哈佛商业评论》2009年的龙头地位依然牢固;《21世纪商业评论》不仅新增加了战略合作伙伴,2009年上半年的销量还逆势增长了20%。“知识型媒体”显然比“知讯类媒体”受到的金融危机和互联网冲击要小很多。

从一种文体变为一种角色

热词3G在我那些跑通讯行业的朋友看来,实在是如鲠在喉。这个被过度预告和渲染的产业题材终于出台的时候,消费者表现出了意料之中的冷漠。连朋友们自己都觉得好似扁桃体发炎般懒得再说什么,于是新的炒作淡而无味,连思辨也变得痛苦。换了昂贵的3G手机,却还要用原来的手机拨电话。问题出在哪里呢?

《21世纪商业评论》借用了杰弗里・摩尔的一个比方“一语中的”。把少数不计成本和收益,只对技术新奇性感兴趣的狂热消费者支持的早期市场比喻为一盒火柴,把潜在的大众市场比喻为一堆冷漠的原木。“商业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的问题出在,中国3G公司的举措乏善可陈。很多企业天真地以为创新就是一根接一根地划燃火柴,而实际是,让原木“着火”才是真的创新和突破。

从这个实例来看,显然我们很难仅仅以一种文体创新来看待商业评论了。那么商业评论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当焦虑、困惑、迷茫俯拾即是的时候,商业评论来了。它在做什么?首先它帮这些精英们把他们的焦虑、困惑“命名”,然后帮助他们“提问”,当这些都完成以后,充当“体系建设者”的任务才会登场。《21世纪商业评论》在它的创刊号中便将“洞见”、“创见”、“远见”进行了排序。

商业评论均以思想见长,属于《21世纪商业评论》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努力将我们熟悉却又难以说清楚的概念表达出来,更会列举其中包含的一系列要素及这些要素产生关系的概念性工具。这样我们身处纷繁复杂的商业气象中时,就会找到可以信守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建议。

诚如西奥多・H・怀特在《美国的观念》中写道:“美国是一个由观念产生的国家,不是这个地方,而是这种观念,缔造了美国。”《21世纪商业评论》因而主张:“世界一流企业与二流企业的分野,不仅在于资源,从长远来看,更在于价值观的高下和对这种价值观的信守。”

于是,“商业评论”就从一种文体,变为一种角色。从一本平平的纸载体变成一个对应的、会呼吸、会思考,还乐于交流、及时登门拜访的角色。

这个角色介于传统咨询公司与一般媒体之间,不同于“医生”也不同于“吹捧者”。

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

2006年《英特尔从伟大到平庸》在《21世纪商业评论》的刊发就令英特尔市场部负责人很恼火,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正在趋于平庸的公司?然而更令人恼火的是,2006年7月初该文写出来时,他们正好于20号财报,宣布营业收入下降60%;9月,该文上市后不久,英特尔宣布大裁员。

这就是典型的《21世纪商业评论》的风格。它不是出现一个新闻以后去报道,而是事先观察和发现商业问题所在。

将研究引入媒体,同时强调阅读体验,是“商业评论”者找到的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商业评论”更趋向研究商业问题,而不是新闻取向。

以战略为例,按照一般媒体的新闻取向,战略是规划所得,报道的要么是“从何而来”,要么是“往何处去”。

但在“商业评论”者看来,真正好的战略不是规划所得,而是创作、拿捏出来的。

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下,“商业评论”首要的就是戒除单向思维以及高歌猛进式的轻浮,而将视野更多地植入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的精微取舍。

著名的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曾说,商业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的,他们常常具有悖论性和两难性。面对某一个商业难题,我们选择一种解决方案,很可能也是在引发另一种(或许是更大的难题);我们在规避一种危险时也是在趋进另一种危险。而且,我们还不得不在这两种甚至更多危险之间穿行。

显然,真正的商业问题比一场球赛更扣人心弦和不分胜负。

除在“深度”上孜孜以求,商业评论者还十分注重“界面友好”。

就像用过windows,就不习惯了纯DOS的界面一样。商业评论者往往从采访提纲开始,就力求成为办公桌上5份采访提纲中最令人眼睛一亮的那一份。

“界面友好”的第一要着是不吹捧,因为对于吹捧和被吹捧者而言,都没有尊严。

“界面友好”的第二要着是更专业,让读者不断发现作者的洞察力、发现归类的方法以及具备“开处方的能力”。

为什么波士顿从前门走到后门,就知道企业出了什么问题?因为“好医生不依赖化验”,好医生有通过长期形成的敏感,看出隐性问题的洞察力。

翻开众多商业评论的封面,商业评论的英文译文“BUSINESS REVIEW”,REVIEW就是重新看、回头看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要发现的其实是早已发生的未来”。

关于天花板的争论

《21世纪商业评论》孜孜以求地将德鲁克、查尔斯・汉迪、明茨伯格等管理大师的思想细细介绍给读者。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知识伙伴”,它能惹人喜爱,但并不能因此而回避商业世界里的困惑。

首先就是天花板问题。

在中国要办一份《哈佛商业评论》这样的高端杂志是困难的。据2006年的数据,国内商业杂志中全部免费赠送的杂志的印量最高不过10万份,销量上8万份的商业杂志则已属凤毛,按3倍阅读系数来算,一份商业杂志的受众天花板就是20多万人。

当然还有更多的商业人群游离在商业杂志读者群之外,但要在两个群体之间开上直通车,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就是产能天花板。

《哈佛商业评论》的选稿率是200:1,而在中国还远远无法做到这一点。《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曾感叹,国内一些商学院撰稿人写的稿件几乎不能用,他们对企业太不了解,有的甚至还在研究10年前的案例。中国暂时不会有哈佛商学院那样与企业适时互动的撰稿队伍。

这两个天花板,让“商业评论”的发展具有“有限性”,决定了它不会像一般媒体一样遍地生根。

当然,近年来“商业评论”媒体的兴盛,一方面可以说是圈子再细化的结果,一方面或意味着当初造成天花板的计算工具面临修正。

毫无疑问,新涌现的商业评论媒体,无论是仅仅关注初创企业、还是关注中小企业、规模企业、大企业、伟大的企业,还是勇敢地直面整个商业界,它所带来的后果,是大量面临现实焦虑和困惑的人正在通过某种途径集中,他们可能放弃某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但是他们一定是在促成中国形成“寻找知识伙伴的习惯”。

篇5

抵抗幽灵

中国报业进入市场化改革后,各地晚报都市报风起云涌,并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长和社会转型迅速崛起,一度成为中国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品种。然而,在新媒体冲击下,晚报都市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新闻、发行、经营等各种困境交织。

这样的生不逢时、扼腕痛惜在业内十分普遍。马尔克斯曾在《百年孤独》中描写了一种可怕的失眠症,会传染,像幽灵一样疯狂蔓延整个村庄。如今,唱衰纸媒尤其是唱衰晚报都市报,也成了这样一种无处不在的幽灵,游荡在整个行业,近乎人人自危。

但市场环境的低迷,对于从激烈市场拼杀中崛起的晚报都市报来说,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能力。以南方都市报为例,18年来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品牌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社会信息资源的获得能力、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分析处理能力、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密集覆盖能力等等,至今仍然是行业翘楚。南都真正的优势还在于:应对市场灵活反应的机制、追求卓越的文化、南都人身上勇于创新的基因。

《青年记者》杂志组织的这次调查结果显示,近40%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困难是暂时的,晚报都市报还是有前景的,但与黄金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有32.32%的认为“借力媒体转型和融合,能实现晚报都市报突破式发展”。两者相加,有超过70%的受访者依然对晚报都市报的未来有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晚报都市报青年记者的信心,代表着晚报都市报的未来。唯有信心,才能抵御来自外界或内部的负能量。

回归职业、专业

人生总有起起落落,各行各业总有兴衰起伏。即便当下如日中天的“BAT”,也绝不敢拍胸脯担保江山永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晚报都市报来说,提供优质内容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始终是核心竞争力,不应削弱还应继续强化。与此同时,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甚至互联网+,是晚报都市报无法回避的宿命,也是新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的使命。

对于晚报都市报青年记者来说,与其在转型焦虑中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不如脚踏实地,回归职业和专业,与报社转型齐头并进,在大变局中成功完成自我提升。在新媒体刺激下,晚报都市报的新闻生产要全面革新,这也给青年记者的成长带来广阔空间。以南都为例,从2014年6月到今年3月底,两次版面优化升级,核心都是以互联网反哺报纸为理念,将互联网思维不断植入报纸的新闻生产,在以用户为中心框架下,把互联网元素融入报纸介质,主动把新闻生产、传播纳入移动互联网生态链条,实现报纸与网络的融合传播。在产品化、平台化、可视化、互动性方面做出探索,区分报纸和网络两个平台,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在上下努力转型的过程中,青年记者得到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南都的新媒体团队,包括粉丝数千万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核心运营人员均为80后甚至90后青年一代。以南都在深圳地区运作的微信公众号“深圳大件事”和“阁壁”为例,成员基本都是30岁以下,包括1992年出生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老一代,这些年轻人没有更多传统媒体的思维束缚,与新媒体的融合得心应手。他们天然习惯边采访边即时用手机发稿,天然习惯用网络语言起标题写文字,天然习惯新的内容生产流程。

通过新旧媒体融合,要创造更多的平台让青年记者们去运作、去操盘。因为,他们将决定纸媒转型的未来。

突出重围

2014年6月17日,随着南都深圳读本改版,一个全新的公益众筹板块――“每人计”诞生。与传统的公益报道不同的是,“每人计”定位于深圳本地的专业公益众筹平台,专注“小而美”的公益项目,采用“报纸+网络+落地活动”的O2O模式。该公益众筹平台的执行统筹人,就是一名1992年出生的青年记者。目前,23个创新公益项目先后在“每人计”推出,涉及扶贫、助残、教育、就业、影视等领域,基本都已完成。

多年来,南都十分注重给年轻人创造初试啼声的机会,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尤其是近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我们在报社转型变革中,更大胆地重用青年记者。从去年开始,南都报系专门设立“蜂巢”,这是打造创新项目的孵化平台,举报系之力,从机制、资金上扶植员工的创新创业项目。

在南都人的血管里,从一开始就流淌着挑战权威、不甘平庸、敢为天下先的血液。这是与生俱来的企业文化使然,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狼性基因决定的。

南都人也是一个善于总结、精于传承、勇于思考、常怀梦想的团队。内部业务探讨没有层级区分,新来的一线记者可以直接叫板老总;在推进具体项目的时候,管理日趋“扁平化”,每一个人只要有好的想法,都可以直接跟老总汇报。互联网创新企业的平等、宽松、自由的企业文化,也是南都一直推崇和践行的企业文化。我们深信内部氛围的宽松,能极大激发员工尤其是青年记者的创造力。

篇6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自媒体环境下,使得大学生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复杂化。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辨别事非的能力,但是其生活阅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他们正处理青春发展期后期,心理还非常的不成熟,其心理状况存在着复杂、多变的特点,自媒体在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自媒体环境下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和价值观,这些不良信息与价值观会导致大学生心里出现扭曲,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面临着就业,不论是从学习上还是从日后的就业上,都在存在一定的压力,而自媒体就逐渐成为大学生们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自媒体环境中,学生的失落与不满得到缓解,这也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偏失,影响了学生判断的正确性。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日益成熟,但是他们还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因此,这就使得自媒体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迷恋已不能进行自我控制,他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这就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很多大学生离开手机就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要怎么进行交际的现象比比皆是。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状况,就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要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那么就要结合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通过最适合的路径促进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对网络技术的运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的培养。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就要加强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方式的转变,要通过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状况,通过传统与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加强对学生特点的分析与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另外,在自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完全脱离传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多独特的优势,比如交流比较深入,而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梳导。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多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二者之间达到统一,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篇7

一、自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体第一代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第二代是指新媒体,第三代就是自媒体(We Media)。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则首先阐释了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这一概念随后被广泛采用。在我国,学者阂大洪对自媒体所下的定义更具代表性,他认为,“自媒体是指大众利用简便的传播工具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互动交流彼此的观点,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是普通大众,传播手段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其核心是草根生产并分享信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传播主体平民化、个性化

自媒体作为草根媒体,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程序后,信息,表达自我观点,每个用户既是信息者也是信息接受者和整合者,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2、传播方式上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自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实现了互播,、评论、转发都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这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

3、传播方式的裂变性

具有传播内容的随意性、传播对象的不确定性、传播方式的裂变性等特点,决定了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的最为便捷的信息源,与学生交流的实用平台,成为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二、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自媒体应用的一个庞大群体,冲击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者的话语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

1、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监控缺失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手机与电脑的结合,用户呈现出广泛性和多元性,速度呈现出“裂变循环式”,社会效应迅速膨胀。作为信息共享者,某个网络集群成员具有一定意见和行为的趋同性,受“去个性化”、从众等多种心理的驱使,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用传统方法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加之媒体信息法制化管理尚不到位、信息把关者责任意识的缺失,强化了现象分析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对所获信息盲目依从与多向转发的几率。这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网络异化”现象严重,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障碍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异化”现象普遍。在人际交往、学习行为、娱乐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90后”用户通过手机几乎可以轻松玩转衣食住行,大学生学生中六成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2]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长期身处这样的虚拟环境中容易精神迷茫困惑,道德认识模糊,法律意识淡化,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学业荒废。

3、工作手段滞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

在工作中,能否及时捕捉、科学分析信息,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必将影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当前,我们对利用自媒体平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足,对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心理与行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言行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引导,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喜欢群聚的平台几乎成为我们工作的盲区。

4、资讯来源便捷化,价值观多元化,导致思想引领的难度加大

我国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态势,新时期思政工作者在传递主流价值观问题上面临更多考验。在自媒体时代,学生十分便捷地获得海量资讯,通过网络公开课程可收看世界各国知名教师的授课视频。正如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所说:“只有你知道,学生不知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建立在教育双方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优势格局被打破,教育者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教师必须通过个人的学识、个性与人格魅力等真正内在的修炼,赢得学生的尊敬。

三、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充分了解和利用自媒体,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创新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1、建设好大学生自媒体教育平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自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应对自媒体平台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建设校方自媒体平台,需要党、政、团的紧密配合,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建设和维护好校方自媒体平台的运营与日常管理,与学生加强互动,了解学生动态,将主流价值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去,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2、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面对海量信息的筛选能力

良好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审美观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才能自主处理信息,能够对网络信息自觉整理、筛选和重组,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抵制不良资讯的侵蚀。

3、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加强思政工作者自身的科技素养和人文修养,自觉灵活运用自媒体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塑造个人独特的魅力。应积极建立自己的微信、微博、网络公开课等自媒体平台,积极信息,与学生随时互动,了解学生状态,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当发生重大事件时,站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高度,发挥自媒体的传播作用,尽量避免爆发更大的网络危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媒体的特点,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与学生研讨问题。

篇8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随着社会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微小说等一系列微事物的兴起引领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的产物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

一、“微时代”的主要特征

1.指尖传播突破空间限制。目前,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个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账号。大学生可以将随手拍下的照片配上简短的文字等上传网络,分享见闻。指尖一点,整个世界尽收眼下。

2.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拥有强大的交互性,微博的“关注”功能和微信的朋友圈“转发”功能,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度。

3.信息传播碎片化。进入“微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繁多,传播快速便捷。面对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的世界,传播内容的“迷你化”导致大多数人在零散的时间里只对“快餐式”文化、“碎片化”知识有渴求,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度学习。

二、“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现了变化。

一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传统的课堂校园空间模式转向了全方位突破的发展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再像以前一样,在固定的环境学习固定的传播内容。“微时代”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转发、评论,接受教育。高校之间的朋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隐性失陪”,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使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的世界限制在眼前几寸大小的屏幕,他们忙着各类点赞、刷屏、求关注,却忽略了与身边人的沟通,同学之间虽处一室却常无交流。

二是校园舆情监控难度加大。“微时代”多种传播方式的出现,使学校舆情监控工作难度大大增加,给校园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自由性赋予学生高度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行走的自媒体。高校学生的舆论信息无法保证真实性,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多数没有得到证实的信息一经就在“朋友圈”不断复制粘贴得到大肆传播,这很容易将一些虚假新闻带入校园,造成学生群体的盲目跟从。如果高校教育信息与微博中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截然相反,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混乱乃至背叛。

三、“微时代”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面对“微时代”的激流,教育工作者不能后退,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

1.加强“微时代”高校微网络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如建立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微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内容和形式是否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建设微网络过程中一是增强真实性,抓住学生生活中的热点,以生为本。目前,各地高校已建立起代表本校特色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号,为学生提供了诉求的平台,并通过这些平台有正确导向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要增强互动性,要特别注重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使师生能在平等的环境下交流探讨。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起利用微媒体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意识。“微时代”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今天,你微信了吗?”甚至一度成为大学生流行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媒体,加强正向的舆论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传播榜样精神,宣传先进事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学生需求,从中找出教育工作的突破口,顺应时展潮流,转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印象。

3.要加强高校微网络队伍建设,为长效持久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这支微网络队伍能准确抓住“微时代”的特点,熟悉“微时代”下的各种微事物,具备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能力,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可以对校园微网络进行监督把关。

此外,注重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鼓励学生骨干利用微媒体对朋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微信,以浅显俏皮的语言发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青年教育,2011(3).

篇9

诚然,所有在临摹上所下的功夫,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创作服务。但在平时的交流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人临摹古帖,能够做到惟妙惟肖,甚至还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当抛开古帖去进行创作时,却任笔为体,写得一塌糊涂,好像临过的帖和他没有一点关系。何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书者在临摹和创作之间,没能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转换,导致了临摹和创作脱节。

临摹和创作之间如何转换?两者之间是否有架桥梁,能得以从临摹迅速转换到创作?这是摆在很多学书者面前的困惑。当然,答案是肯定的。其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集字创作。

关于“集古字”创作,最有名的莫过于“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了。米芾习书,自谓“集古字”,虽有人以此为笑柄,但米芾却从不计较。王文治曾赞美米芾“集古字”时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从米芾“集古字”到最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米芾书法成功的缘由,以及“集古字”对于书法创作效果的重要性。

米芾那个时代,要见到经典碑帖都很难,别说从碑帖中集出一首诗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只有帝王将相、收藏名流、富豪人家才能有幸目睹的前代碑帖真迹以及仿制品,早已被普及。尤其是当印刷以及出版事业发展到当下的高度,可以实现对名帖、名拓进行高仿真的复制,不仅可以下真迹一等,甚至还可以丝毫不逊于真迹;非但如此,还能对历代的名帖名拓进行任意的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以方便人们的学习、品赏和馈赠。这些都为我们学习经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加之多媒体的便捷,更为我们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即便如此,我们能否将历代法帖都烂熟于心?能否在创作中做到随手拈来?我们虽然说有可能,但是难度极大,这可能需要穷毕生之精力。

可以说,“集古字”的方法属于半临半创,相较于“从临摹直接到创作”更接近了创作一大步。在专业的艺术书店,我们可以看到书架上很多种集字创作的书籍。最早是一些单个碑帖的集字联,然后是《王羲之行书集字古诗》之类集同一人法书于一幅作品中的。如今已经到了对各个时代、不同风格作品进行集字成诗、成词的出版物,从单一到综合,从单一取法到各种书体,越来越丰富了。这些出版物,对于那些对书法创作还稍显生疏的作者来说是极好的帮手,他们可以根据需要,或直接进行临摹,或在尺幅不同的纸张上变换一下章法,而后直接参加展览。同时,这些出版物在市场上所受到的欢迎程度表明,人们对集古字进行创作的方法越来越认同,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集古字”在从临摹过度到创作的过程中所充当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篇10

张艺谋张伟平“裂穴”(相声界搭档分手的术语),虽然事情本身早已不是新闻,可当事人对媒体的发言,又把公众的注意力拉到了“市场”还是“艺术”这一困惑内地很久的伪命题上来。

把“市场”与“艺术”对立起来,怕是计划经济社会特有的思维。没人敢说文艺片就不需要操心钱了,除非你回到拍样板戏的年代。远自伯格曼、黑泽明、山田洋次,近自伍迪・艾伦、陈英雄、金基德,没谁敢说自己不操心投资和回报的。同样,上自刘别谦、卓别林、希区柯克,一路经《教父》《谁杀死了兔子罗杰》《阿甘正传》,直到《阿凡达》《盗梦空间》,哪个又能否认口碑电影必须要靠世界观和技术的创新来支撑?所谓文艺片和票房片(准确说倒应该是动作片、武侠片、喜剧等)的分类,起初不过是院线放映时图方便发明出来的,没想到倒成了日后奔波在名与利两端的半吊子影人,以及外行人纠结的借口。

所以面对媒体用作标题的张艺谋“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我怎么都欣慰不起来。62岁的张艺谋早已不是1990年的张艺谋了。他“喜欢的电影”是更靠近《活着》式的,还是更靠近《色戒》式的?我认为毫无疑问是后者多些。但《色戒》式的影片对推动华语电影,或者说对提高观众理解电影、理解问题的水平会有多大帮助?张艺谋掌勺的“回锅肉”,前景或许并不如导演本人看好的那么有信心。正如他的同代人陈凯歌,在减退了自己最擅长的历史题材中激情的浓度后,继续失意于现实题材,已构不成多大的吃惊。而更年轻的王全安、贾樟柯等人,不过是在以新一代的旗号,烹饪上一代赖以扬名江湖的菜肴而已,只是又少了许多思维上的原创。这没有办法,当你不具备超凡脱俗的开宗立派的能力和野心,你所处时代和你周围环境的所有负面因素,都会排着队跑步前来与你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