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4 18: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篇1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代化;创新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利用的资源较为匮乏,技术水平还未跟上,要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必须在政策经济等方面对农业给予支持。作为国际公认的“绿箱政策”的重要内容,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样,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新的保险需求的出现以及总的风险保障需求的增加,也给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但是,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体系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面对农业现代化对农业风险保障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需求,保险业应当抓住时机不断创新、不断调整改进、迎接挑战,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共同进步,为农业现代保驾护航。

二、制约我国保险业支持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一)严重的逆选择造成投保率低、赔付率高、费率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呈现出投保率低、赔付率高、费率高的特点,并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部分农业生产者不了解、不相信或认为没有必要购买农业保险,造成投保率较低。选择购买农业保险的生产者通常面临发生频率较高、造成损失较大的风险,从而造成农业保险赔付率高。面对低投保高赔付,保险公司为维持盈亏平衡不得不选择提高费率,这时,一部分面临低频低损风险的投保人会退出购买,投保率将降低,而面临高频高损风险的投保人会留下来,下一年的赔付率必然不会下降,之后费率也不会降低,再次进入循环。这种逆选择的出现极大的打击了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是制约我国保险业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

(二)风险保障单一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生产经营将会趋于专业化和规模化。除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外,加工、存储和运输等环节也进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这使得农业风险也从单一的自然风险转变为来自自然、技术、市场的风险的集合。同时,在农业现代化环境下,农业产品的种类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同一类农业产品,改良前和改良后遭受同一风险事故可能会有不同结果。所以,单一自然风险的保障范围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的保险要求。

(三)农业保险区域特色性不强

农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从而农业风险类型、发生频率和所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的费率厘定应当有所差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将会趋于集约化和规模化,不同地区农业产品区域性差别将会更大。虽然我国开办农业保险的公司已经着力在不同省份推出特色农业保险,但很少有考虑到同一省份不同县市的种植情况和历年降雨情况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四)新型险种推广缓慢

近年来,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自主创新,我国出现了诸如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一系列指数保险,其风险分散能力强,核保和理赔过程简单透明,运行机制可以较好的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这些指数保险在我国的推广却较为缓慢。

三、支持农业现代化,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建议

(一)农业保险险种创新与推广

1、设计地区特色保单

(1)设计地区差异化保单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产技术水平、风俗文化各有不同,造成气候风险、承保和理赔情况有差异,因此,因地制宜,出售差异化保单势在必行。保单设计可以以统一的农业保险保单内容为基础,根据各农业地区农作物特点、种植或畜牧环境情况增减保险责任,差异化厘定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满足不同风险状况的投保人的保险需求。

(2)个性化定制保单

为发展农业经济,我国各地区鼓励发展片区种植和蓄养,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保单设计人员可以调查各地区农业生产情况,为有保险需求的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产品设计保单,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要注意适当的通过再保险等渠道进行风险分散。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满足不同的保险需求,提高农户投保积极性,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使其能够更加放心大胆地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

2、推广指数保险

农业指数保险具有金融衍生品的特性,合同标准化且运作透明,可以在二级市场中交易,是农业保险的一个巨大的创新。发展指数保险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风险保障,有助于生产者及时获得资金进行再生产,广泛推行指数保险是保险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保险保单内容创新

1、扩大覆盖范围,提供链式服务

针对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带来的风险增加,保险业可以将农业保险和其他财产保险结合起来,为具有生产链条的农业合作社或企业提供覆盖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全套保险服务。这种打包发售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保险公司掌握投保人的生产流程信息,减少管理成本,有助于保险人吸引更多农业生产企业的大额保单,快速提高保费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农业生产企业获得保费折扣,缩短风险管理过程、减少风险管理成本。

2、借鉴车险条款,采用浮动费率

机动车辆保险保单中大多规定当年未发生保险事故,则下一年续保可享有保险费率折扣,这种方式可有效降低小事故理赔成本、鼓励投保人续保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道德风险。存在严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可以借鉴费率浮动的方式,给予该年内没有出险或该地区保险事故损失较小的投保人在下一年享有保费优惠的权利。一方面可以鼓励投保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积极采取措施挽回损失,防范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继续投保,防范逆选择,有效降低赔付率,进而降低费率、提高参保比率。

参考文献:

篇2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着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篇3

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对策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大的政策鼓励引导之下,2003年,我国农信社继续深化改革,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自此,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时期。2006年,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放低,新型金融机构开始广泛建立,其中,以村镇银行为代表。于此同时,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等辅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他们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对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形成了有利的补充,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的融资渠道。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之后,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多样化、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往以正规金融为主的局面被打破,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额度及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满足了农户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优先发展工业致使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凸显出农业发展滞后这一问题,而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非但没有发挥其关键作用,反而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现在,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正规金融为主,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些金融机构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金融机构定位不清晰、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有效供应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扫除障碍,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为支持农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金融机构,然而,由于其在网点设置、业务范围和信贷渠道方面的限制,无法对农业发展起到足够的支持作用。在业务范围方面,只从事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收购,对资金实行封闭管理,无法充分满足农业发展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在信贷渠道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机构体系,农业贷款的发放效率很低,而且忽视了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存在重放轻收甚至只放不收的问题。

第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正规商业银行主要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利润率高的城市和工业,农村机构网点不断萎缩,近30年来,撤销了县级以下网点数万个。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中支农的主力军,在上市之后为了提高利润,撤销了很多效益不好的农村网点,同时缩减了县级以下网点的授信额度,这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应方面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第一,存款准备金的缴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是国家的制度规定,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要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要上存二级存款准备金和结算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第二,资金的约期上存。金融机构要求下级机构的资金按约定的期限和数额按一定的内部转移价格上存,以将资金实行信贷或投入同业资金拆借市场或资本市场以获取利润。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会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而且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高于农村信贷的收入,且风险相对要较小,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更加愿意约期上存资金以获取稳定的利润,这也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原因。

四、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加速进程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而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是由历史的、现实的、主客观各个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作者致力于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依据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涉及农业的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扶持,并且成效明显,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经验,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的发展并可以从下列几点着手:第一,增加涉农金融政策扶持。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出现的风险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保证其平稳健康发展。第二,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考虑到涉农金融机构在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损失,放宽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不良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加大惠农金融补贴。对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乡镇企业和地方规模较大的农业给与适当的贴息补偿。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对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从政府服务性金融机构方面,要确定并执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政府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尤其在商业性金融方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加快商业化改革的同时要致力于市场化原则迈进,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专业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农村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三农”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时刻产生着变化,因此,加速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产品,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农村的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对农村金融的工作流程、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向着多层次的成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农业;腹地效应;增长极

一、引言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层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原经济区的确立不仅有利于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发展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全球经济后危机时期,对如何保持国家粮食安全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学术界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的界定,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从产业链的视角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上看,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对局部区域的农业研究重视不够。事实上,我国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中部与西部、东部在发展水平上及农业资源禀赋上就具有很大差异。以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研究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对促进中原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中原经济区包括7省28个市,土地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6亿。其中农业人口达1亿,提供全国116粮食产量。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的,在大范围内采用现代化科技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物质设备、全面推行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来引领农业、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当前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比较效益低。基于此,本文以现代农业为视角。以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分析该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化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属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这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现状

中原经济区处于我国中部,拥有发展现代农业优越的环境。首先,从地形地势的角度上看,中原地处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向第三级阶梯平原过渡的地带,秦岭―大巴山―巫山以东,太行山以南。大别山以西,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以河南为中心的广袤中原一直具有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其次,中原经济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重视文化的传统,几十年来集聚了全国一大批有影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人才。最后,中原经济区内交通便利,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这为中原经济区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便利。但是,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指标与国家平均水平还相差很大距离(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中原经济区人均GDP远远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10,提供的粮食产量却占全国的近17%。二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工业发展落后,不能很好的带动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须由强大的现代工业作为支撑。纵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其现代农业的发展都以强大的现代工业为依托,采用农业与工业产业关联为途径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强大的农业关联产业群带动下,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经营规模空前扩张。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整体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之间存在矛盾。我国有2.49亿农户,正是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增加了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三是没能充分发挥中原战略腹地效应,未形成中原经济区新的增长极。

三、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整体目标

提高农民收入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核心目标。中原农业永远是发展农业的“根”,确保“根”的稳定必须尽可能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而提高农民收入,也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商品农业,使农业发展形成产业化。同时中原经济区虽然是国家的重要粮食产地,但粮食的产出率低、土地污染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必须朝着商品化、效能化、科技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路径选择

1.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模式。由于地域之间存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特点及发展的阶段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套用其他地区的经营模式。针对中原经济区农业区域广阔、农业资源禀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农业技术应用不充分、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而素质低下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优势、突出特色”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在实行具有一定规模化经营的地方,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形复杂的区域,如河南信阳、周口、山东菏泽可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走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的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着力培训新型农民上下功夫。

2.利用中原战略腹地效应,全面带动农业发展。中原经济区的确立,必须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对全国的战略腹地的作用,全面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发展以郑州、洛阳等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形成内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应以郑州为中心,形成新的“一极”,发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发挥陇海经济带(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和京广经济带(安阳、新乡、郑州、许昌)“两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商丘、新乡、驻马店、菏泽、阜阳、商丘、濮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为重点来发展中原经济区农业。如以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东部经济核心和增长极,可充分带动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整合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合作。2009年,长治、邯郸、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安阳3省7市在河南省安阳市正式成立减灾防灾协作区,该区的成立起到了联合抗旱、蓄水、防灾减灾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通过区域内不同领域的合作,不仅利用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更为中原崛起提供了一个集聚产业、资本、政策的平台,促使中原崛起的目标早日实现。

3.建立“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合作模式。应探索一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合作的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利用农业示范点、加快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发

展商品农业,使农产品充分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条件。农业合作社可以充分延伸到农村的各个领域,为农民提供从产到销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各个地区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布局,建立产业化经营基地。同时利用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使大量资本流入农业。把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发展农业。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科技、进行科技创新

一项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振兴一类农业产业,不仅可以使一个农业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多个产业形成集聚并发展壮大。如日本通过发展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引进中国柿子,通过改良,中国柿子适应了日本地区气候,其价值超过中国本土柿子。一项科技创新技术不仅可以改良品种,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适应性、改变产品的地理空间布局。一项科技进步也可以促使农产品的储存、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发展。运输工具的改善,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扩大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二)科学发展农业化学、生物等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对提高单位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2009年江苏省兴化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在大范围种植红皮小麦的20多个乡镇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基地,利用空中卫星高空观测小麦,从小麦的种植到长势情况以及病虫害防御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保障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保障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基础。中原经济区的建立使7省28市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在省内交通完善的基础上。应着力发展省与省之间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市场空间,同时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

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工作、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减少旱涝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加强农田机耕机收的道路建设,以扩大机械化农业作业范围,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对农业用地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机械化作业要求,为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条件。

(四)加强政府调控、调整农业结构、创办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借助区域共同发展的契机,大胆打破行政体制障碍,打破地区间的垄断,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产品自由流通渠道。全面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区域优势,科学选择适合本地的种植结构。如种植业以果蔬花卉园艺业为发展重点,大农业以畜牧业为发展重点,农村经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努力创建中原经济区特色优势农业区。

(五)重视对耕地的保护

中原经济区是重要的农作物基地,为国家提供1/6的粮食产量。但是中原经济区在发展经济、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农村污染严重、病虫杂草灾害严重。要使该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必须朝着绿色、生态、效能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合理调节水资源配置,改善土质,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官燕.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评述[J].现代工业研究,2008,(7).

[2]李蓉丽.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究,2007,(9).

[3]孙浩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6,(2).

[4]张彦飞,张晓峰.浅议农业产业集群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外农业产业业群的发展启示[J].产业经济,20lo,(4).

[5]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究,20lO,(8).

篇5

【关键词】城乡金融;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杨爱君,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四川成都610064;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责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2-0112-04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我国工业GDP比重为40.1%。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镇化呈加快发展态势,同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9.95%。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优先发展工业,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前,资金配置主要是依据政府的财政投资安排,而不是依据市场原则。由于优先发展工业,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整个金融体系主要是围绕城市工业而建立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金融改革包括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地方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使得各方面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资金出现短缺而大量资金流向了工业部门,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人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民贫困,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没有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基本问题。同时,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农村金融体制也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单一,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很困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等要素日益稀缺。在城市工业经济逐步加快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了。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没有协调发展。

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通过本身的扩张与收缩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助推和支持作用。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至关重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实现有赖于相关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通过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金融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的金融现状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这也是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金融机构发挥信贷资金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集约农村生产要素,推动整合农业生产力。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的金融现状却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亟需大量资金。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自身的金融积累能力十分有限。又面临日益严重的金融资源外流,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都集中在“三农”领域,农业投入不足、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融资困难。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的金融现状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看,主要有三方面:

(一)财政对“三农”的支持不足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的发展,更加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需要相关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特别是通过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随着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支持,我国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方面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现阶段各级政府都把部分政策性支农资金直接投向农村合作社,但是资金量不足,覆盖面也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逐年增加,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1996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60亿元,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3.3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1.9%;2010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其中,城镇投资24141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86.8%;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396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1.4%。自1996年到2010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逐年明显下降态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相对比重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政府给予农村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但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受扶持的农村合作社数量较少,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支持。而商业金融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以逐利作为根本目的,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农户在与其他强大的市场主体竞争中。其弱势地位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利益大量流失。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经济产业不断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村资金需求日益大额化,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这要求建立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最终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不断培育农村金融服务理念,积极改进各类农村金融服务。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形成多级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健全农村信用评估机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等,保障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内在秩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不断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有效分散担保风险,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在优化农村信贷体系和信贷机制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四)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篇6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上是科技的进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正是新型机械与新技术的完美融合。农业的现代化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新技术,并且将新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生活当中,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所以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也必然要培养大批量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机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建议农机部门要定期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朋友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同时也要得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配合,将农业技术与农机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农民朋友们学有所获。因此,我们说农机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其次,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角度看,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手巧不如家什妙”从生产效率的角度也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这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仅是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先进的农业机械操作也突破了传统的人力、畜力所不能承受的农业生产规模,在农业生产规模上有了量的突破。同时在农业生产技艺上,也突破了人力、畜力所不能及的要求。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保证农业技术专业性的同时,还可以大批量的完成农业生产任务,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

从我国的实践看,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机化解放了劳动力,将我国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

二是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减轻了人们劳动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变了单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效率低的局面。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机械化不仅为“三农”发展夯实了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现代农业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最后,从加快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角度看,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三农”工作的一部分,新时期各部门也是越来越重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就要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这样才有利于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农机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非凡,不仅仅是解决了人力、畜力所不能及的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技艺,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农业发展结构,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也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中经营。所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田产出率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推进。只有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才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农业生产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重视,各种农机补贴政策也相继推出,推进了我国农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对应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日益增加,农机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工轻农的思想影响,与工业生产机械化相比,农业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农机装备的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推广跟不上。同时,农机装备制造还仅仅是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新科学技术不能应用于农机装备生产与研发,农业机械装备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比较低,不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生产

随着我国目前农业土地流转的全面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较慢,还不能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社会化组织程度仍然很低,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也没有增长,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的大中型农机具购买能力无法承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2.3目前我国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逐步推广的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随之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化服务还不能做到完全市场化、专业化,而且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技服务企业、网点和技术人员多集中在县乡级,多数不能覆盖到村屯或田间,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非常小,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强化监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正付应针对农机购买、农机安全、农机合作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惠,拉动农机市场长效发展;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对农机具库棚建设、1维修设备购置、购置农机具等提供便捷的贷款支持,解决农民或农业专业合作社购买农机或农机相关配套设施等资金短缺的问题。

3.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发挥当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体系的各项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主导的农机社会服务机制,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机社会服务化体系与农业生产机械化相匹配。加快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3促进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地域复杂,种植作物的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地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农业机械化势必并已经朝着非均衡方向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一定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

3.4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篇8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8-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1)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2)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3)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3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种植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口号,但是由于科技技术的不过关,还一直处于机械化发展的探索阶段。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开始逐步得到实施,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耕地分布广泛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于一个试点的阶段,没有推行到农业发展中。很多偏远地区耕地大量分散,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来看应用还不全面,很多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不是很了解,在购买产品使没有目标,不能根据需要选择机械设备。在农业机械市场所能为农民提供的农业机械设备,都集中以小型机械设备为主,大中型机械农具在市场上较少。小型农具的使用并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民购买机械农具的热情降低,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广。使用大中型的农业机械工具虽然能加大农业生产,但是由于农户分散经营使大型机械农具应用受到限制。除了机械农具设备方面的问题给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困难外,油料市场的大幅度上升,也使农户对机械农具望而却步。

二、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农业机械化不仅是一种机械设备,还能带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农业机械配套设施在农业的各个领域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不仅能加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能在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多个农业领域得到较好的利用。如图1

农业机械操作图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农户加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机械化的操作为农户大量的农作带来了方便,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不只减轻了身体劳作的负担,而且也缩小了经济成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全面提升生产前、产中和收获的每个劳作细节的工作效率,提高农产收成产量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打下物质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需要有大量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由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力量,农业科技成果还处于滞后状态。农业机械化发展能有效的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农艺与农机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有效途径,农业科技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达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量化、机械化实行多功能、职能化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加强新型农产设备的集中研发和核心技术的实验。打造新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加强与企业市场接轨的农业发展路线。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要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不断的加强科技技术的发展完善机械设备,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设备基础。如图2

柑橘榨汁加工工艺设备图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体现在农业的多个方面,榨汁加工设备是随着现代市场发展而来。现代加工机械化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为农户的生产带来了方便增加了经济效益。改变以往单一生产模式,增加生产、销售的渠道扩大了销售的市场。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

农业的多向发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农业的多向化发展体现在农业推广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新型设备使农业没有了季节和生产时间的限制,在任何农业生产中都能实现机械化的操作。农业机械设备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各种现代设备集中于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有效的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实现农机产业化,提高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农业机械化培养现代化农民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改变农民的形象,实现新农村、新农民的农业发展目标。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农民需要了解机械的操作、使用以及结合机械化生产改变现有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民在最初的机械化操作中都是通过熟练操作程序来完成,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应该从机械化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知识普及。提供系统的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结合机械化教育,建立科教基地重点在于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农民。如图3

活动式羔羊补饲栅 图3

普及农业机械化知识,使农户们能充分的了解农业机械涉及的各个领域,不只是对农业某一方面的了解,而是全方位的关注。能帮助农户根据市场需要及时的转变经营项目,达到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装换。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户提供经营帮助,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刘丽凤,宋扬.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

篇10

而农业“新”文化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掌握核心科学技术,可持续生态发展,信息化产业链的建立等等,这些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可谓受益良多,源远流长。

一、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农业“新”文化的杀手锏

农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治国安邦的战略产业。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全国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农村的繁荣稳定。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要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的基本点在科技。国家粮食安全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基础,是在全球变暖趋势下一个必然要面临的问题。通过发展科技还可以打破资源短缺环境恶劣的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科技做为工作重心,下定决心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集中力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够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二)“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对我国科技工作的明确指示,是立足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所作出的前瞻和预警,这也一语道破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门”。作为世界第一农业产量大国,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发展奇迹。如今“中国制作”“原产地中国”遍布全球,“农业大国”的桂冠令世界惊羡。然而,大和快的另一面是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我们要牢牢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拥有绝对的主动性和控制力。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低端技术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但在有些项目中,我们缺少尖端技术,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使得一直倡导的转型升级进度缓慢。

过去“以量取胜”的农业发展模式曾经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人口红灯”、资源消耗等都亮起红灯,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核心尖端技术、以质带动产量扩张就越来越迫切。

二、精耕细作、生态可持续是农业“新”文化的内在涵养

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必须继承和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我国的国情和现实依据也决定了要继续坚持精耕细作,它依然有生命力,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当时我国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形成了相应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和生产结构,和以往不同,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变了,民族关系也更加和睦,但基本的自然条件并没有改变,人多地少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更为尖锐,那时形成的技术体系和生产结构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过时仍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对不足,想大规模扩大耕地面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解决问题提高单产还得依靠精耕细作。

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水以及能源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为合理高效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这四类密集方法。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开发利用过去一些荒废及不能使用的土地,充分拓展可利用的土地或空间。在严寒缺水、高山盆地、盐渍滩涂乃至沼泽等各种环境恶劣不适合农产品种植的地区,都可用水栽法使其成为生产基地。水栽法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既扩大了生产空间,又延长了生产季节。目前在一些干旱缺水的地区面临的问题已经用水栽法得到有效解决,可以看出水栽法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发展高科技农业,吸引青年人扎根农村,可使农村的发展有更广阔的天地。第四,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发展精细形态的农业,完善装备、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经营管理,可发展为观光休闲农业。既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收入,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而与此同时,发展农业经济一定要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甚至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

三、信息化、推广式农业是农业“新”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基础脆弱、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技术人员短缺、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市场观念淡薄、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自然灾害频发等主观和客观因素阻碍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共享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唯一出路。

农业信息可以帮助农民摆脱陈旧腐朽的观念。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又分布广泛,要想掌握信息难就更需要发展咨询服务。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农业资源整合和农业信息共享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必要条件。农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占有信息就是占有财富这种盲目渴求致富的心理很容易被骗子利用, 使不少农民不仅没能依靠信息发家致富,还被这些虚假信息误导。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引入,可以帮助领导们进行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从而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二)推广式农业发展的可观性

科技推动农业的发展,科技转化必须依赖农业推广。历史告诉我们,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合理的农业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科技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伴随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日子里,科技成果还是要和农业推广相结合,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原来单纯增加产量单元化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元化为中心转移,并以农业的生产、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业推广的主旨;推广工作的内容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了农业,还涉及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更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只是农民个体,而应当是全部农村居民;推广组织体系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增强;推广方法更加多样化。有效的交流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手机网络及纸质传媒将被广泛的推广。

农技推广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广服务范围不再只是单独的农业生产,而是为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农村文明等综合服务,推广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是面向农村全体农民和农村产业化经营中的所有劳动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所以要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办好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学生群体对于农业“新”文化传承的几点实质性建议

1、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咨询。积极利用自身知识优势,广泛宣传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用朴实的语言讲解,让群众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利用远程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群众收看农业种养殖技术;进农户,深入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农业科技知识;为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2、组织科技宣传与科技推广。积极利用村里宣传栏、公示栏、板报、“三下乡”活动、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组织科技宣讲团,组织群众收看农业科技节目,编排科技小品、文化演出,努力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