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4 18:1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y chain, makes a vertical decomposition, and proposes to reconstr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ular divis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explores ways of cooper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proposes to expand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alize high-level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leisure industry of cross-strait from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ed and breakfast and other industry cooperation perspectives.

关键词: 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两岸合作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cross-strait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59-03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形态的转变,带来民众休闲意识增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形态转向城郊、乡村,寻求新的休闲项目,因此未来休闲农业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两岸在休闲农业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合作,但两岸休闲农业已面临许多大同小异的发展困境,本文基于产业链研究的视角,从产业链整合、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对两岸休闲农业合作进行探讨,为新一轮的两岸高水平的农业合作创新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为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

1 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从近十年发展来看,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

目前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都较为广泛,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而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根植于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视为旅游服务产品之一。两者的研究有较大的交叉性,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本文研究基于产业合作的理论将两者的融合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内涵仍包含于休闲农业中,即本文所研究的休闲农业产业不仅包含休闲农业经营与休闲农业园区的层面,其第三个层面,也是更大的一个层面是包含乡村旅游的旅游产业。

2 休闲农业产业链

2.1 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是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联系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组织系统。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产业相互之间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时空顺序。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对其上游环节提出需求,而又对其下游环节进行供给,与横向产业环节进行互补,从而,不仅出现了相向的以某一产业链为主的供给与需求传递,而且构成了多产业链间的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传递。

2.2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结构 休闲农业产业是多产业交叉融合的产物,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经过休闲产品生产,休闲服务的提供,使消费者获得体验消费,产生附加价值。休闲农业产业链主要是由基本产业链,辅助产业链,与其他的子产业链共同构成的产业多维网络。

普通农业产业的基本产业链的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销售。而这一产业链在休闲农业产业中仅仅是作为辅助产业链而存在。

休闲农业的基本产业链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艺景观主题活动农事参与体验、休闲健身度假、乡村文化体验等等,我们可以把它按次序分为四大环节(P1-P2-P3-P4),如图1所示,而这一产业链随着资源不同,经营对象不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各种各样,最终使消费者可以获得不同的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和自然生态体验。

2.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特点 第一、顾客参与程度高。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上企业服务的提供都需要顾客的全程参与才能顺利实施。如图1所示,首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需要顾客在欣赏中获得愉悦,而在种植业、养殖业环节,需要顾客参与农事体验,欣赏农艺景观;休闲农场提供的休闲健身活动,以及乡村文化体验,均为高程度的顾客参与。顾客参与包括顾客智力上、体力上和情感上的努力与投入,是顾客与休闲农业项目的互动,最终目的是圆满完成休闲者的休闲体验。因此,企业需要了解顾客的多种真实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去组织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从而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不断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

第二、产业关联性强。休闲农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纵向的供应链、横向的协作链以及混合链。无论是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关联,该产业各环节的相互依赖性较强。尤其是横向协作关联,日益成为产业链的主体。如台湾南投县的清境休闲农场,在住宿环节,共有99家大小不一的民宿企业,提供了各种层次的住宿餐饮服务,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战略联盟。其中不少英式、法式以及各种北欧风格的旅馆,不光是建筑风格、室内起居、餐饮为欧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均为欧式,满足了一大批酷爱欧洲乡村风格的消费者需求,该休闲农场也成为了台湾休闲农业的一大品牌。

因此,休闲农业产业各环节更多的是一种横向协作关系,休闲农业企业已经不能仅仅关注单个企业价值的实现,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才有可能提供最大的顾客价值,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

第三、产业链的网络化特征明显。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休闲农业产业链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只有进行多产业的参与,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3.1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分解 目前两岸多数休闲农业还停留在一条龙的一体化经济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的资金巨大,拥有的管理与技术不能应对每一个经营环节, 这导致许多休闲农场和休闲农业园区项目粗放经营,属于简单化低层次消费,如果园采摘类,无法持续为顾客提供各种新体验,导致一个休闲农业项目经营2-3年就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因此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休闲农业企业走出困境。这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纵向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个产业模块。

3.2 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重构产业链 根据最新的产业创新战略理论,在模块化分工条件下,原有产业链不断分解和重新整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状产业链。产业链变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产业分工的变化,从一体化分工到专业化分工再到模块化分工的。

模块化分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各业务的模块化,实现能力规模和能力边界的扩大;其次是能力要素的模块化分工,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要素的模块化;第三是组织结构的模块化,指在深度分工基础上进行组织间的松散耦合。通过业务和能力要素对纵向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企业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组织结构也体现出模块化,大大增加灵活性、创新性。当合作企业发现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和能力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时,通过该价值接口,实现企业间的耦合,形成一个外开的网络状产业链,使相关企业的价值生成以及知识创造与共享分布在整个网络上,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如图2所示,休闲农业基本生产链环节由P1-P2-P3-P4构成。在P2、P3上,子产业的不断扩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形成一组企业群。接着,随着业务和能力要素的深化分工,原来的企业群逐步发展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形成模块化组织。产业A与产业B在从拥有单个企业到企业群再到多个模块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在形态上发生了从纵向分解到模块化重构的演进。

休闲农业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还会继续耦合深层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4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途径

4.1 两岸休闲农业的互补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湾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具有更多的资源要素,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资源储备。但大陆休闲农业目前亟需注入新的经营理念,实现管理创新和产业链的整合,便构成了两岸合作基础,为台湾企业投资大陆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

4.2 合作途径 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可以着重在以下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4.2.1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产业 台湾非常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如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提升了产业价值。而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2.2 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传统资源的约束,从而突破休闲产业发展瓶颈。大陆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目前面临进一步利用与转化的瓶颈,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对当地非常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缺乏利用,亟需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对如何将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领域合作空间大。如借鉴台湾成熟经验,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可以增加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

4.2.3 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4.2.4 餐饮、民宿与会展业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而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键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9.

篇2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民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意义是,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1、观赏性

是指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品种繁多,特别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农作物、林草和花木,对城市居民是奇趣无穷。这种观奇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种美感。

2、休闲性

指依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构成多种具有观光、休闲和娱乐性产品,供人们欣赏和休闲。在不同类型观光农业区设计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在树林中设吊床、秋千;在海滨滩涂区踩文蛤、跳迪斯科舞;在水塘垂钓、抓鱼、套鸭子、;在草原区设跑马场,开展骑马、赛马等娱乐活动。

3、参与性

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比如对其有趣的观光农业项目,让游人模仿和学习,如嫁接、割胶、挖薯、摘果、捕捞、挤奶、放牧、植稻、种菜等,还可以开展当一天农民的活动,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了解农业生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4、文化性

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因此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者必须认识这种市场定位的特点,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及其对观光休闲农业功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休闲旅游项目。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分重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1990年是萌芽和兴起阶段,在少数改革开放较早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首先发展观光采摘农业;二是1991-2000年是初步发展和成长阶段,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三是2001-至今是较快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均发展起来,而且制定评定标准,走向规范化经营。回顾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休闲农业已从初期自发发展,进入有组织的规范性发展;2、休闲农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3、休闲农业产品从最早的采摘、农家乐发展到现在的休闲农庄、生态农园、休验农园;4、休闲农业功能从单纯观光,扩展到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多功能;5经营理念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扩展到休闲与体验,增加了文化和生态内涵。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一)按区位可分为4种类型:

1、城市郊区型。一般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

2、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3、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4、基地带动型。农业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

5、资源带动型。农业资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二)、按产业可分为7种类型:

1、观光农园。利用花园、果园、茶园、药园和菜园等,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拔菜、赏花、购物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2、休闲农园。利用农业优美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及文化等活动。

3、科技农园。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耕栽培、农技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学习、体验等活动。

4、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活动。

5、休闲渔园。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为游客提供垂钓、观赏、餐饮等活动。

6、市民农园。农民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一般以一分地为宜),将这些小块地出租给城里市民,根据市民要求,由农业园人员负责经营管理,节假日城里人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7、农业公园。利用农业环境和主导农业,营造农业景观,设立农业功能区,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

五、发展休闲农业效益、问题与措施

1、发展效益。发展休闲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了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2、带动了运输、餐饮、旅馆、商业及相关服务业,有利于农民的转移和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3、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和交流,推动了城乡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4、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5、提高了农民的生态观念,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6、有利挖掘、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7、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提高了农村资源和农产品的价值;8、加深了城市人对“三农”的认识,开辟了城市支援农村的新途径。

2、问题与措施。几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产品雷同,特色不明显;2、规划滞后,业态单一;3、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健全;4、经营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5、功能单一,文化内涵和生态内涵不强;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7、农民缺乏资金,发展受到限制;8、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客源不足。为此,建议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主要措施:1、提高认识,积极引导和扶持;2、做好规划,突出特色;3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防止城市化和商业化;4、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5、调整产品结构,树立品牌;6、加强营销,扩大市场客源;7、制定法规,完善行业标准。

六、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1、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有利时机,这要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在假日里到郊区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改变环境,放松自己,恢复精力和体力。2、广大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以后,就会产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闲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城市在岗人员有了双休日,又有私人汽车,这也为外出旅游提供了可能条件。4、广大农村一般远离繁华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农业自然环境,美好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农家生活,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前景广阔

篇3

2016年,农业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将基本形成;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将得到较快增长;休闲农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社会效益会明显提高。本市的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地域性发展,结合当地农业和旅游资源,大力宣传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建立品牌效应,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壮大。

2本地区特有农业资源

2.1南国梨资源

因为鞍山地区特有的地势和季风性气候,南国梨的主要产区就在本市,以千山区大孤山镇对桩石村种植的南国梨最为正宗和著名。2005年被正式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鞍山南国梨栽培系统”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南国梨景观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以这样的客观环境为契机,宣传南国梨文化,打造南国梨品牌,发展相关休闲农业项目。每年的四五月份,都是南国梨的盛花期,这时,从好多外地来鞍山的游客都会享受到“赏梨花”、“尝南果”、“住农家”等多条农事休闲旅游线路,赋予休闲农业新内涵,实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2.2岫玉资源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因盛产岫玉,有“中国玉都”之称,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购买玉石产品。2.3温泉资源汤岗子温泉位于鞍山市区南部,是中国四大温泉康复中心之一,历史悠久,其水中富含20多种矿物元素,对各种病症都有很好的理疗价值,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理疗。温泉院内也建造了许多动植物观赏园供游客观赏,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除此之外,鞍山市这几年还陆续发展了渔掌门、佳宁等一大批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集吃、住、玩为一体,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展各式农业观光项目,积极发展本地区的休闲农业进程。

3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客观的发展前景

截止2017年4月,鞍山市休闲农业资产总额已达到20.85亿元,年营业收入8.09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1.93亿元,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现代休闲农业,通过鼓励、支持农民在现代休闲农业产业链中就业,以本地自然资源和地理资源为基础,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促进本地休闲农业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增收的重要渠道,为本地区农业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4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4.6拓展思路,跳出农业抓效益

篇5

关键词:宝应 有机农业 发展 对策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有机食品也逐渐被认识并日益受到消费者亲睐。宝应县作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形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农业的较为典型的经验。研究表明,宝应有基础、有条件,也有市场前景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化开发。

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1.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于20世纪20年源于德国和瑞士,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罗代尔(Rodale)建立“罗代尔农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模化有机农场。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建立有机农场,有机食品市场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不少发展中国家加入有机食品生产和出口的行列。根据最近FiBL和iFOAM对160个国家进行调查(数据截止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为3700万公顷(包括转换期土地),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0.9%,有机认证面积最大的国家依次为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1]。

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和原国家环保局(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相继开始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截止2011年11月,我国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8655张,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面积达200万公顷,有机转换面积44万公顷,80个单位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

1.2 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有机产品的需求正持续增长。根据“有机观察”的数据,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额达到590亿美元,是2010年的3倍以上(2010年为179亿美元)[3]。对有机产品的需求集中在北美和欧洲,构成了全球有机消费的96%。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近60%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逐步认知和亲睐,国内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国内市场额达13亿美元。消费有机食品已成为未来国际国内市场的趋势,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2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1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

2.1.2 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

2.1.3 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2.1.4 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2.1.5 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2.2 优势与困难

篇6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设农业生态园的必要性

1.1 建设农业生态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建设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建设此生态园可加快青海循化花卉、瓜果蔬菜、林果业、中藏药材生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花卉、瓜果蔬菜生产是高投入、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栽培和繁育技术水平高。花卉、瓜果蔬菜产品是高新技术的物化,其本身具有承载与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而林果业、中藏药材生产是树立循化地方特色的品牌,通过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的高新技术,如种苗的繁育、科技产业孵化、精品生产等项目的实施,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循化林果业、中藏药材业的健康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态养殖结合生态链、食物链形成产业链,强调整体发展的协调、高效益以及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加快花卉、瓜果蔬菜栽培、林果业及中藏药材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提高花卉、瓜果蔬菜栽培、林果业及中藏药材业技术水平获取高效益的关键。

1.2建设该生态园是丰富循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建设该农业生态园,将会为循化人民提供劳动康体、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花卉、瓜果蔬菜产品、中藏药材资源、牛羊鸡鸭等禽畜,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原无公害农产品消费需求,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3建设该生态园是优化调整该区农业结构的需要

在种植业中,花卉、瓜果蔬菜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藏药材是经济效益很高的高效产业,也是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瓜果蔬菜业、林果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中藏药材种植业又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宝贵资源,牛羊鸡鸭等禽畜又是青藏高原另一种特色养殖,高原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消费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依据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前瞻性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有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区,集约化规模发展无污染农产品具有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因此,该生态园的建设,是对当地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环境优势有机结合,对促进项目区结构优化,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1.4该农业生态园建设是发挥区域优势,培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的需要

循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园区属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同时该区域紧邻循化县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较发达,花卉、瓜果蔬菜、中藏药材、牛羊鸡鸭等禽畜无公害农产品等的消费需求潜力大,尤其是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中藏药材国内国外发展前景广,发展此特色农产品产业具有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与市场优势。因此,建设该农业生态园,发挥当地农业区域优势,促进花卉、瓜果蔬菜、中藏药材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1.5建设该生态园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需要

在我国农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农产品供需平衡,又面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民增收致富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用现代物质与技术装备农业,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科技含量,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建设集约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对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规划性质本生态园既为产业规划,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将具有不同生物学特征的花卉、瓜果蔬菜、林果树及中藏药材等品种结合起来,搭配生态养殖,采用立体经营的模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来本地区旅游的游客提供生态游览和郊野观光等活动,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三、 规划目标

历史上的青海循化及生态园周边地区,曾是土地平衍、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现在的循化主要以经营农业、畜牧业及园林业为主,将循化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为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特色鲜明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仅可以促进循化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适应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为游人提供一处环境优雅、远离喧哗的田园度假胜地。

四、市场定位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生态园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生态房产开发于一体,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四大生态产品:

4.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休闲度假(营造生态旅馆,配套生态保健、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己采摘);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文化等);娱乐逗趣(动物驯化逗趣)。

4.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化、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和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申办国家和地方的科研和成果推广项目,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提高附加值。

4.3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特色禽畜和中藏药材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拳头产品;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

青海循化县田园风光已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兴建此生态园将成为青海循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示范样板。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用本园特有的田园风光特色来吸引游客,将其建设成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旅游为主业的园区,促进了青海旅游市场的快速开发。

参考文献:

[1]朱祯.走向21世纪的植物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1

[2]姚时章.城市绿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OO0

篇7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篇8

什么是创意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是什么?创意农业的魅力何在?创意农业能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经济》记者近日采访了洛可可国际创意农业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宝之,零距离感受到了创意农业的神奇魅力。

创意农业的起源

“洛可可创意农业是中国首家创意农业公司。我们认为,农业产业是生命产业,只要人类的生命在继续,也就离不开农业,农业也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洛可可国际创意农业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宝之充满热情的为我们介绍起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拓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并迅速在全球扩展。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即现在所谓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如何在我国起源的呢?张宝之介绍说:“创意农业这个概念在21世纪初提出,2008年,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先生在两会期间正式在国家级会议上提出来。当时,在我国创意农业还只是个概念,而西方国家的创意农业形式及特点都非常鲜明。而我国的创意农业是什么样的呢?在2009年公司初创的时候我们也很模糊。最初的时候,我们根据洛可可集团的工业设计优势,简单的将工业产业设计与农业结合,比如一些蘑菇的系列产品,如蘑菇餐具、蘑菇办公用品、蘑菇家具等,樱桃节的时候设计一些樱桃的杯子等与工业相关的产品。虽然肤浅,但也奠定了洛可可创意农业的基础。随着我们在这个领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们提出了全产业、全人才为农业产业服务的概念。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农业之路。为此,通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建设了复合型的服务团队和专家团队。从最初的品牌建设和运营服务,扩展到项目定位、产业设计、产业运营、产业投资、品牌运营、产业科技、公益项目7大业务板块。”

创意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探索过程

“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展开了各项的专题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我国的创意农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和理论体系,我们更愿意把它视作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过程。”张宝之说,洛可可创意农业与其他很多农业产业规划公司的不同之处是,洛可可不仅仅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前期的规划服务,其所做的规划设计后期对接的资源,也全部为客户提供。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技术对接以及品牌营销通路的建设,洛可可创意农业也都涉猎。

“农业不是简单的一个项目,更是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所以,我们不会仅仅提供一个规划方案,落地更是我们重视的部分。”张宝之激情满怀地说,同时,洛可可创意农业还为企业提供农业投资的服务。

因为,洛可可本身就是农业产业的投资者,投资的内蒙古宝坤农业,是的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宝坤创意庄园也是唯一一家AAAA级的乡村旅游度假景区。洛可可为宝坤农业设计了全产业链的方案,并且自行投资建设。从种薯到一产种植到二产的加工和三产的快餐品牌“薯鲜升”建设,以及百集动画片的拍摄。洛可可的宝坤马铃薯已经是奥运会、世博会专供的品牌。“同时,我们也肩负着社会使命感,将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多赢的局面。”张宝之解释说。

创意是水 可以滋润农业

在洛可可创意农业人的眼中,三农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机遇。创意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在农产品上做个吉祥字,也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而是需要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特点、物产基础,运用适合的创意手段和科技手段以及市场化的运作,将农业产业打造成具有各类鲜明区位特点的产业集群或特色品牌。

创意农业的核心离不开产品。先进的种植技术、专业的生产设备、合适的生长环境是产出好的产品的基本条件,这些要素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很成熟,可是好的产品如何让消费者知道?如何让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这就需要专业的营销策划服务,里面的创意各式各样,而这个,是洛可可最擅长的。这也正如洛可可人认为的:“创意是水,可以滋润农业。但洛可可创意农业只是水,还需要种子(产品)、阳光(政府支持)、土壤(资金)、气候(政策支持),当阳光来了,土壤有了,种子准备好时,有水的滋润就可以茁壮成长,就这么简单,我们要做滋润种子的水。”

洛可可显然对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大为看好。他们认为,创意农业应该从4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国家要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升级,无论是技术、构架,还是创新层面,创意农业可能是提升农业的一种好方法;二是农民需要致富,创意农业能够提升农民的信心,真正使农民受益;三是中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基社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包括拳头的产品;四是消费者的农产品健康安全需求。

创意农业的4驾马车

“科技、文化、产业、服务是创意农业的4驾马车,创意农业缺少了以上的4种关键要素,将难以成为真正的创意农业。”张宝之说。

科技,使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永续发展。正是缘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摆脱饥饿、衣食无忧,才使社会分工得以不断独立化,专业化,创造出来异彩纷呈的多元世界。在农业中,生物技术、数字农业、光伏农业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带来新的生产方式,为创意农业拓展了广阔无垠的巨大空间。

文化,是人类的航标灯。在人类的发展长河之中,文化既是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同时又规范着发展的尺度。创意农业对于文化的尊崇是至高无上的,在规划之中始终坚持对于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的保护,确保文化生态与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并驾齐驱,并通过农业产品品牌将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有效推广。

产业,通过市场需求的挖掘与引导,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品牌质感。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向工业、服务业的联动将成为必由之路。因此基于农业生产的多产业融合创新,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也是创意农业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

服务,创意农业将传统农业的以生产为导向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更强调农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多向度沟通,同时将农业产品符号化、品牌化、仪式化,提升其附加价值和产品文化属性,从渠道、营销、价值上全方位创新,更多专注为各种需求的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健康、时尚的服务型农业产品。

创意农业的国外模式

“现在做创意农业比较好的国家如荷兰、日本、德国、法国,都各具特色。”张宝之分别介绍了这几个国家的创意农业的独特之处。

荷兰模式:荷兰创意农业是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主要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型农业。荷兰借助于发达的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制品,使其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典范。荷兰创意农业重点发展具有设施园艺技术辐射、园艺产品集散、农业生态观光功能和地区专业分工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

日本模式:日本创意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创意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日本的创意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绿化环境的需要。

德国模式:德国创意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型的创意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邻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

法国模式:法国创意农业属于环保生态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是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型农场。巴黎的创意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巴黎的各种食品供应,主要经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由全国各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完成。所以,巴黎的创意农业突破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而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

创意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9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2008年,天津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并提出“百千万”建设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点),发展2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实现30 000人就业[1]。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个特色旅游村(点),形式上既有观光农业园区,又有生态农业庄园,还有农家乐、渔家乐,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家,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根据2011年天津市农委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所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收集全市各区县统计资料汇总数据)。蓟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和塘沽诺恩渔业生态园被评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静海县西双塘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个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1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天津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区域,分别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县休闲农业区。

1.1 环城休闲农业区

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区。该区在地理位置上紧紧围绕中心市区,交通路网发达,由最边缘地带到市中心的距离均不超过35 km,行车时间不超过1 h,对于吸引市区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规模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2%[2]。但农业产业类型多样,特色明显,已形成以花卉、观赏鱼、淡水鱼、果品、特色蔬菜以及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环城四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天嘉湖、东丽湖、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小站练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杨柳青年画、葛沽宝辇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众多农业园区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8个,类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庄园和花卉交易市场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花卉、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的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市民农园和休闲庄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2 滨海休闲农业区

包括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域,其核心区是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发展核心。该区地处东部沿海,战略地位显要,交通路网发达,最远端距离天津市中心约75 km,行车时间不足2 h。该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区农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6%[2],但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特别是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区已形成以海水养殖、耐盐碱植物、葡萄、冬枣、蔬菜、食用菌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

滨海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海水养殖池塘、浅海滩涂、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妈祖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冬枣、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4个,类型以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渔业园区、渔家乐型特色村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将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娱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钓、渔家餐饮、采摘观光、创意展示、科技示范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3 远郊休闲农业区

包括静海、武清、宝坻、宁河两区两县。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津、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虽距天津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但对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距天津市中心最远约95 km,行车时间约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仅45 km,最东部距唐山市中心仅23 km,1 h车程即可抵达,对于吸引周边区域游客具有天然优势。该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9%~12%[2],是天津地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体系。

该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为主的生态湿地资源,以港北森林公园、静海林海、青龙湾固沙林、青南万亩生态林等为主的生态林地资源,以宁河天尊阁、《红旗谱》影视基地、宝坻玉佛宫、秦城遗址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铺萝卜、金丝小枣、宝坻三辣、黄庄洼稻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9个,类型以特色旅游村、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泉度假庄园为主,突出农业的产品供给、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农事参与、生态观光、文化传承、农情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4 蓟县休闲农业区

蓟县地处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区县,南距天津市区110 km,西距北京65 km,东距唐山80 km,津蓟、蓟平高速以及即将启动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蓟县融入了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总面积的2/3为山区和库区,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蓟县已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山野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28个,类型以农家乐为主,还包括民俗村、生态庄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家乐、民俗村和生态农庄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库区,现代农业园区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突出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以休闲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品质,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发展格局,开发主题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营地、企业会所等休闲产品,撬动高端客源市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3]。主要有: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施“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等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定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将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资源低效利用向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通常以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为特征,由农户自发形成的以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主要形式,对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经营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应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初级利用,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等途径,将多种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统一规划、深度开发,通过挖掘农产品和资源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在关联,提升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从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价值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

2.2 由初级休闲产品结构向发展创意产品体系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级休闲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休闲活动主要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几个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深度挖掘景区所属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创意的内容加入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中,培育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休闲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产品体系[5]。

2.3 由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以农户自发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影响了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业化龙头组织,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企业,鼓励农户成立休闲农业合作社,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4 由单一功能开发向产业功能体系建设转变

休闲农业景点或项目在发展初期往往集中于开发某一单一功能,如餐饮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风景游览型等,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鲜感,从而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也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地区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要素聚集和产业聚集的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闲农业在特色产品供给、生态资源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康体养生医疗、度假接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由一产延伸至三产的产业功能体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天津市区居民和极少数北京、河北省地区市民,市场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与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随着其外向度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发生改变。“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网优势,以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去,通过与北京、河北等地的错位发展,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以高端的服务和富有民族品味的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4] 俞史正. 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 青海农林科技, 2001(4):37-38.

篇10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机遇;问题;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1-0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都市上班族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亲近自然、寄情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来舒缓压力。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的休闲消费需求正在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1]。

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观光休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可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状况,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2]。

1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

1.1 产生背景

观光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其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是对旅游业外延的扩大、内涵的丰富[3]。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及人们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4]。

1.2 发展意义

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升级。②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劳动就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④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享受农家生活,普及农业基本知识。⑤开拓新的旅游领域和空间,缓解城市旅游的拥挤现象。

2 面临的机遇

2.1 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产业和消费的增长[5]。截至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基本条件和经济保障。

2.2 居民休闲消费方式多元化、个性化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推动人们去追求丰富多彩的的生活休闲方式。

2.3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市病”增加

为摆脱精神和环境的困扰,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6]。

2.4 便利的交通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随着道路交通改善、汽车普及、二级公路免费,人们的出游率、旅游消费大幅增加。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法规建设等方面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针对各地迅速增加的观光农业项目,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标准和管理政策,但因缺乏宏观控制,投资决策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①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决定着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7]。观光休闲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地方旅游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将旅游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8]。②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投资决策随意而盲目,造成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下滑。就单个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而言,因缺少投资、规划、市场定位及设施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后期经营管理困难,只能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收入来维持。③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企业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旅游增收致富。但受地理位置、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经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若盲目发展项目,易遭受经济损失,挫伤农民积极性,使整个产业失去发展动力。

4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坚持科学发展观

观光休闲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收益,满足游客需求,最终实现农民富裕;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9]。

4.2 科学规划,有效管理

加强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措施:一是合理布局旅游项目与景观,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10]。二是严格控制项目数量,保证开发质量。对已有项目进行审查评估,提高竞争力。三是发挥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组建经营联盟或行业协会,协调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成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富裕。

4.3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观光休闲农业[11]。在经营管理上,大胆创新,建立多元化经营体制及“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等运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水电设施,开辟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出游。各地政府和经营者应重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现有的管理、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4 加强宣传,打造绿色产品

政府应加强对观光休闲农业景点景区的宣传和推介。编写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线路图,推出多种旅游主题[1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打造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绿色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5 结语

我国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发展;经营者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有关规划部门要坚持生态规划的理念,着重体现自然生态和地方特色。随着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日臻发展成熟,必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路。

6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技术经济背景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2004(8):11-12.

[2] 钟春艳.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96-9798.

[3] 张平远.世界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第三产业,2001(5):38.

[4]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5] 徐萍.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陕西文化消费探析[J].职大学报,2007(3):91-92,87.

[6] 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67-69.

[7] 张力越,马俊.加快河南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30-132.

[8] 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9] 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5):32-35.

[10] 郑伟民,陈少青,杨诗源.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432-2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