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4 18:1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概况

(一)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主要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在。在存款市场,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隐含着国家这一良好的信誉,历来便一直占有者大量的市场份额。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行,一些优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加大,如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接近寡头垄断的89.98%降低到了2014年的67.21%,可以说,在负债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基本呈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资产业务

零售业务中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项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收入的一大来源。自1998年来,我国的消费信贷有了快速的发展,在业务规模上表现良好,业务量持续上升,但在品种方面却发展不均衡,以上海市为例,2014年,个人住房贷款占到了近90%,汽车贷款占5%,而其他种类的个人贷款只占到了2%左右。信用卡授信方面,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4.57万亿元,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已经达到了1.17万元。信用卡越来越被普及和认知,信用消费的观念在深入人心的同时,也由于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成熟,从而造成了信用卡的坏账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的信贷总额为251.92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1.86%。

(三)中间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差距,相比于国际一流银行以中间业务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的层次,各大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带来的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业务品种也相对单一。不过从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银行卡的发卡量逐年增加,居民在生活中会产生对信用卡、借记卡的依赖性;其次,代收代付业务在不断的完善,诸如水电费、手机费、物业费等等,种类繁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便利;最后,业务的逐步扩大也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如保险、有价证券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资源营运不合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本身拥有的客户群体是巨大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息管理及分类还不够完善,未能有效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同时相比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工农中建等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客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上更加显著。高端及优质客户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量低端客户的影响,无法在银行获得相应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针对性地设计产品,满足各个层次客户的需求,从而保证并且提高银行的业务量。

(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说,银行体制内专门从事零售业务的工作人员的数量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零售业务主要面临的不再是固定的客户,而是社会上分散的群体,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营销水平,才能为银行带来客户。目前银行营销人员的理念大多还停留在拉存款拉贷款的阶段,未对零售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同质性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零售业务虽然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仍然局限在个贷业务上,而在个贷这一领域,各大商业银行又呈现出了严重的同质性,消费者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判断。究其原因,无非是各大商业银行只注重于市场份额的争夺,而忽视了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市场定位并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无法有效提高银行的收益。

三、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客户信息管理,做好差别化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分类系统,不仅仅是数据的大集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个人重要信息,做到客户细分,针对性地对各层次的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相对于部分股份制银行来说,拥有大量低端客户的四大行更需要做好这一点,在满足低端客户需求的同时,有效发掘高端客户的需求,设计相应产品,提高银行服务的质量。

(二)摆正经营理念,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营销作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对它有着足够的重视以及专业的业务能力。在零售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银行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增强其业务水平,同时,制定合适的业绩考察方式,主动调动起从业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为客户带来更令人满意的服务。

(三)明确营销战略,培养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严重的同质性,不仅不利于各大银行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还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混乱。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做的是,加快零售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发掘市场需求,在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条件下,结合自身特长,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务产品。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抢占相应市场,而且有助于品牌特征的形成,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2

银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为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新的银行业务,不断完善银行服务体系以及不断提升银行的业务指标,这导致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给银行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整体下滑,银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开始提高招聘门槛,并通过内部重组实施减员,这无形中加剧了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笔者认为对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工作压力进行正确管理非常重要,这需要我们从分析银行工作压力源到探讨压力管理措施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最终达到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银行业务水平的目的。

1.压力、压力源与压力管理

1.1压力的概念

压力(stress)最早是来自物理学的概念。1956年,加拿大的生理学家Seley首次将压力概念引入到医学领域,描述了人体器官受到刺激后,为恢复到正常状态所做出的反应,随后,压力的概念逐渐延伸到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1]。

在管理学的研究范畴里,工作压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工作压力仅指在工作环境下产生的压力,而广义上的工作压力还包含工作环境以外的对工作产生的压力[2]。

1.2压力源的定义以及相关理论

压力源,又被称为应激源,是指工作中使个体感到紧张或受到威胁的来源,包括个体、外在环境、所处工作氛围等各个因素。以Beehr 和Newman(1978)从主体特征说的角度分析为例,他们认为迫使个体偏离正常状态的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就是工作压力源。

工作压力来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包括突发的、持续性较为短暂,也有长期性、累积性的工作压力,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对压力源的分析。例如Weiss[3]认为压力源来自工作本身、组织中的角色、职业发展、组织结构与组织风格和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五个方面;Rice [4]则认为从工作条件 、角色压力、人际关系因素、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和家庭工作关系相互影响六个方面分析了压力来源。刘耀臣、王健[5]则从角色超负荷、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职业期待过高、控制水平低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压力来源。

尽管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压力源分类,但总体而言可把工作压力源归纳为个体因素(个体性格、个体认知)、工作本身的因素(工作标准、工作内容、职业发展)以及工作活动以外的因素(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家庭等)三大类。由于个体因素差异较大,不好量化分析,本文只侧重于分析后两个因素对工作压力的影响,后续研究主要基于Rice对工作压力源的分类方式。

1.3压力管理

压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是个体或组织对来自个体内部和外界的压力源而引起的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所发生的变化和反应进行干预或应对[6]。这里是从压力动态说的角度进行定义,主要强调对变化过程的干预。压力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压力的良性作用,发挥个人潜能,提升企业绩效,变压力为动力,同时,有效疏通员工的负面压力,减轻其对员工和企业的不利影响。

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压力管理的研究,并经历了一般生理模式、个体心志模式和复杂社会人模式三个研究阶段[6]。我国对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末开始,压力管理的研究才得到重视,近些年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较有成效的研究[7]。徐小东和梦小斌的“个体―组织”论,从个体和组织两个维度探讨了压力管理理论[8]。胡芳提出了基于SHRNI的压力管理模型,作者将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了压力管理研究中[9]。

2.银行从业人员压力的特性

银行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银行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聚集了大量高学历人才,这些高学历人才在高收入同时也面对着高压力。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压力,银行从业人员所面对的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殊性。

2.1经济周期

受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以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在近些年受到了巨大的?_击,已出现商业银行破产或者被并购的案例。银行业作为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其经营管理的绩效与周期的增长或衰退呈正相关的关系。在现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保持银行收益不受影响,从业人员将面对更大的经营任务压力,同时还需兼顾风险控制。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部分银行开始尝试资产重组或者转型,这必然带来人员重新配置、薪水变化、工作时长变化等影响,给从业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2.2高学历与慢晋升

银行业是高学历人才聚集的高地,尽管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银行从业人员的收入相较于其他行业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工作职位也相对较稳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例如收入稳定),人们会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需求,职业晋升便是更高需求中的重要一环。然而,随着银行工作体制的完善,管理岗位的数量已经无法匹配从业人员的升迁需求,大部分高学历人才面临着晋升渠道不畅通所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影响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员工归属感,并最终影响到员工低层次的需求,带来更大的压力。

2.3工作与家庭冲突

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很多从业人员会因为轮岗到异地工作,银行业的月度、季度、年度等各节点的绩效考核也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员工经常性地“自愿”加班,导致很多员工无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引起家庭纠纷。家庭的不和谐会加剧银行从业人员身心的不安和焦虑,带来工作压力以外的额外压力。

3.长沙某银行从业人员压力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以长沙某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问卷设计并未特别针对该商业银行,问卷设计具有普适性,可用于其他银行从业人员的压力调查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务、工作性质和工作年限等选项;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从业人员的压力水平,参考已有的工作压力问卷量表[5],设置了15个问题,每个问题按1-5分打分,最后统计总分,总分高低与压力高低成正比关系;第三部分主要用于测试和分析银行从业人员的压力源,基于赖斯的工作压力因素分析表[10],该量表增加了银行业特殊压力源的分析,共设30个问题,每题按照1-5分打分,从6个维度分析了银行从业人员的压力源。调查共收回146份有效问卷。

3.1压力水平测试

工作压力水平测试共设15道题,每个题目都设5个选项,给出1-5分,用于量化调查对象对该问题的回答情况。压力水平与得分情况的关系如表1所示。

调查对象工作压力水平测试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约62% (91/146)的调查对象感到工作压力的存在,其中,约15%(22/146)的人感到较大或者高度压力,这部分人所面临的压力有可能会对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2压力源宏观分析

根据Rice对压力源的分类,我们主要分析各个维度的平均分,用于比较各个压力源的对压力产生的影响,见表2,该表对存在一定工作压力和存在较大工作压力及以上(见图1)两类调查对象分别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应平均分-1和平均分-2。从表中容易得出,两类调查对象的工作压力来源基本具有一致性,工作条件是工作压力的首要来源,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和角色压力同样分列4-6位。两者不同的是,存在较大工作压力的员工受职业发展影响更大。角色压力是最低的压力源,说明银行业对个人定位比较准确、分工比较合理。人际关系也不作为主要的压力源,也从侧面反映出银行业以业务能力为主衡量人才的标准。

4.银行从业人员压力管理的对策

本文的调查对象尽管只针对笔者所在的商业银行,但银行在其运作上并无太大差别,从业人员的压力来源也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针对该商业银行的压力管理分析,将相应的压力管理对策应用到其他商业银行中,使其具有一定普适性。结合上一节的问卷调查分析主要从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压力管理对策进行讨论。

4.1企业层面压力管理对策

从压力源的六个维度来看,与企业层面最直接相关的主要有工作条件和组织结构。

4.1.1改善工作条件

第一,要科学设计工作内容,做到减量提质。在此基础上,鼓励员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这里的自由是指给员工授予一定的权利,使其对自己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等环节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企业主动给员工减压到员工主动“加压”的完美过渡。

第二,要设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合理的绩效评估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员工把工作本身这个压力源转化为动力源。绩效评估标准应同时注重工作过程和结果,并以结果为主。在员工不违反银行工作条例的前提下,银行不应太多干预员工的工作过程。

第三,经常性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银行定期组织岗位培训不应只针对业务本身,例如如何卖出产品,而应把理解产品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交代清楚,让员工知其所以然,为员工打“持久战”奠定基础。

4.1.2优化组织结构

第一,转变领导思维,改善领导作风。领导的思维优劣直接决定了员工压力的大小,要有效降低员工的压力水平,领导首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给员工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其次,要尊重员工的意见,注意与员工的沟通,除日常的沟通外,可以利用社交平台、邮件平台等方式增加与员工的互动,了解一线员工的工作状况。

第二,加强部门内部和跨部门的沟通,做到协同发展。跨部门的沟通,可以开拓员工眼界,拓宽员工的知识面,给员工机会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这对员工的后?m职业发展很重要。

第三,要实现公平竞争,避免暗箱操作。银行要针对自身特色,设计公正的决策过程,并严格执行,以建立公平制度为核心,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暗箱操作的可能。

第四,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员工的使命感和企业认同感。

4.2个人层面压力管理对策

4.2.1全面科学地认识自己

全面科学地认识自己,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银行从业人员需要结合工作环境这个关键因素,才能全面认识自己在这个工作中的特质,然后才能合理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准确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找准权利和责任的边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状态,降低个人的压力水平。

4.2.2全方面发展

情商智商全面发展是银行从业人员长远发展的必备素质。员工应以提升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人际之间的信任作为第一步,努力争取得到团队的支持。在得到团队支持之后,员工可以尝试与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客户进行交流,在理解各部门的工作内涵的同时帮助客户理解自己的工作,以求提高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最终做到。

篇3

关键词:银行保险 银行业 保险业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主要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

我国发展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为下一步迎接激烈竞争所作出的必要准备。大力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对于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起着双重促进作用。

银行保险可以有力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 由于银行发展较早,比较完善,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银行保险正是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使得银行保险的经营者可以凭其信息优势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而不需要在社会上随机寻找潜在客户和准客户,主动联系进行保险展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扩大了潜在客户群,提高保单的销售效率。

促使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 一是保险经营理念的变革。银保合作可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降低客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二是保险经营手段的变革。保险业利用银行网点作为销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并可借助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有效缩短保险产品与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

促进我国保险核心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银行保险的推广,可以增加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力地加快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扩张速度,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度,培养健康、竞争、有效的保险市场。银行与保险开展深层次合作,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业也会在银行保险业务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使巨大的销售网络获得根国利用利润 银行的收益是多方面的 首先,银行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成本节约。节约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销售渠道成本、客户信息收集成本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协商降低保费的形式,把节约的费用向顾客转移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法国,在寿险市场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在成本上明显要比传统的保险公司占据优势,银行保险机构基本上可以把佣金和成本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的保险公司的这一比例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达到22%。其次,银行可以通过销售保险产品得到手续费,参与其销售的保险产品部分的资产管理将获得资金的投资收益;多项收益将产生“收入的协同效应”,即银行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开发、销售、网络关系等资源的共享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稳定银行的资金来源 金融市场近年来逐渐显现银行的资金逐渐分流到保险公司,银行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恶化,采用了两种方式保险业务的经营:一是与保险公司签定分销协议并参与资金的管理,二是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保证资金保留在集团内。这样既避免了资金分流,还使得银行自身的资金来源更加稳定,更多的短期投资转化成中长期投资。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逐步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观念转变滞后于市场。目前银行已充分认识到拓展银行保险业务是今后稳定客户源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基层网点,大多数员工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认为是增加额外负担、不务正业。同时推销保险业务简单依靠信贷手段、柜台销售,全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险公司则习惯于沿用行业代办的模式,对银行保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热下冷。甚至一些基层公司有畏难情绪,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启动这块市场,还不如建一个保险站业务来得快,没有从营销机制创新角度来重视银行保险,更没有像引进个人营销机制一样开拓银行保险市场。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都是金融企业,其在产品、管理、风险防范、营销对象等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具备广泛、深入合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合作内容以保险、保费结算、资金存款为主,而在产品互补、客户共享、电子网络等方面仍未开展有效合作,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简单化影响了双方资源的共享度和资源整体效益的提高。为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合作,努力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化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标,为迎接全球化金融竞争的挑战奠定基础。

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且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单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容易偏向价格恶性竞争。目前占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2002年占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3.6%。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当然,银行保险主推分红保险与我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有关系,因为相对于保险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储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加之对银保合作的渠道与机理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双方优势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以致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电子化管理水平低,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人向投保人详细解释,而我国目前这种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机型和软件的规格不统一,双方网点无法实现全面联网;保险公司系统内尚没有开发和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始终存在保单流传速度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使银行保险业务成为金融业一个具有巨大赢利潜力的领域。能否很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合作的未来前景。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银保合作的经营理念。对银行来讲,保险是金融一体化的前奏,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夕阳式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增加银行储蓄存款的低层次认识水平上。这个观念要灌输到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思想里,使其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保险公司来讲,则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除在产品、管理、服务、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前期投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宣传等配套服务。

进行服务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之融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发挥整体联动优势。银保合作的核心是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为此,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组成市场拓展专家小组,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一是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二是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内涵价值。目前可尝试开展诸如信函账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作为银行也不例外。银行保险能否取得最大利益成为银行保险工作能否突破的关键。业务发展初期,利润少,银行的积极性不大。保险公司应和银行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量以及目标实现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在利益分配上要克服短期行为,要有前瞻性、连续性,将手续费或佣金足额分配给经办人员,以充分调动员工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激活银行保险市场。

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力度。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险种的开发、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已成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积极引入欧洲的银行保险业务经验,并结合国内银行的特点,加强对专门负责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使之有能力应付各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使客户在银行买保险也能享受专业化服务。

加快技术开发,推广“银保通”。实现银行保险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解决保单流转缓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银保双方要舍得增加必要的投入,添置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尤其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在承保、核保、理赔和其他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同时,双方应建立共同客户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随时了解共同客户的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银保保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丰富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服务层次。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银行保险。

参考资料:

1.施建祥,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J],保险研究,2002年4月

2.袁宜,银行保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2年10月

3.刘晓宇,银保融通与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前景[J],上海保险,2002年4月

4.沈琳,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月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支付;调研

基金来源: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安徽省农村金融支付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1037814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安徽农村金融支付现状调研――以蚌埠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7月4日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金融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调研小组对蚌埠市农村地区居民(包括农民、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员工等)进行了一次金融支付认知程度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本次调研地为安徽省蚌埠市,这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安徽省重要的枢纽城市。全市面积5,952平方公里,下辖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怀远县、固镇县和五河县,总人口371.10万人,农村人口181.72万人,占总人口的49.1%。

一、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现状

(一)蚌埠市目前共有政策性银行营业网点4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12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484家,其中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99家,蚌埠农村商业银行(由原蚌埠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改制而成)分支机构49家。通过对所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所在地进行分析,发现极少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立在农村社区及村一级,大多数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都设立在乡镇一级和市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支付结算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然而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结算服务。

(二)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认知程度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十分缺乏,农村地区仍以现金结算为主。对目前使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本票、汇票、支票和银行卡,分别有16%、20%、35%和67%的人表示知道,而对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转账支付方式,也仅有38%的人表示有所了解。

二、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率低。因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往往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和迫于经营压力,设置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量极少。同时,由于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在广大农村地区配套ATM机、POS机等银行卡非现金支付结算设施需要投入比城市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ATM机、POS机等银行卡业务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的硬件设备投放量不足,这也是导致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无法与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相适应,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对金融支付结算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健康良好发展。

(二)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的宣传。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外,还存在着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宣传工作中存在缺陷,宣传方式还是以突击性和启动性宣传为主,缺乏持续式和普及式宣传。在宣传方法上往往采用悬挂横幅,发放传单等方式,宣传方式单调,宣传覆盖率低,没有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难以使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深入人心,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普及率低的原因之一。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十分缺乏,仅对银行卡、支票和网上转账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金融支付结算方式了解不多,不清楚现代化的金融支付结算方式。

(三)农村金融支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少,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业务又主要以现金存取为主,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不高。为节约成本,金融机构往往不会聘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服务。而出于对未来发展空间的考虑,从事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人才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随着金融支付业务的不断更新,相关从业人员的理念、知识结构和业务操作技能也应该不断地更新来满足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但大多数从事农村金融支付的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对所从事的业务持应付态度,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从业人员对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操作生疏,不清楚现代化金融支付体系,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的建设。

(四)农村地区使用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习惯难改。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方式单一,农村地区居民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结算方式,非现金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推广缓慢,银行卡普及率不高,与城市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持卡人总持不放心的心理,因为银行卡不如存折可以一目了然的体现银行存款余额,农村地区居民对不是十分了解的非现金支付结算持排斥态度,更加喜欢使用已经习惯了的存折,不习惯使用银行卡。

(五)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因为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不高,对各项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十分敏感,而存折与银行卡相比,存折没有工本费、年费等,各种费用相加总和也不少,所以农村地区居民更加偏爱使用存折这样的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偏低、大宗消费较少、文化素质较低的特性,当前流行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无法完全适应农村地区居民的需求,缺乏农村特色,使得农村居民偏好现金支付结算的现状得不到根本改变。这不利于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

三、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改善建议

(一)大力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基础建设。一是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政策性扶持,可以给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经营压力和调动金融机构在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考虑目前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在城乡间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统筹合理规划网点布局,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二是应该增加农村地区ATM机和POS机等快捷支付设备的投放量,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对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的需求,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为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宣传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一是改变以往单调低效的宣传方式,改用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上投放广告的方式,同时在营业网点安排专人进行讲解和派人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宣传,加强金融支付结算的宣传;二是针对不同群体,从农民个人、农村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到农村地区乡镇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宣传。农村地区居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往往不能理解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很难接受过于专业化的宣传。针对这一现象,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和简单直观的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水平,增强金融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

(三)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支付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拥有良好业务素质的从业人员是推动农村金融支付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机构要在现代化支付系统运用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采取上岗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措施,强化支付结算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使之成为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主力军,确保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正常开展。同时,也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从业人员集中短期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现状,而是要建立合理长效的培训机制,制定完整有效的培训计划,从根本上加强从业人员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安排更多业务素质高,业务技能熟练的人员到农村地区服务,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员共同进步,并且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用人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建设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支付结算服务团队。

(四)积极引导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建议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当地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精心策划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加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引导农村地区居民使用多种多样的支付结算工具,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使农村地区居民养成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的习惯。在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科学的宣传手法,对目标群体进行细分,为经过细分之后的群体选择最合适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采用最有效的方式有重点的进行推广。例如,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了解较多,不存在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有困难的问题,可以重点推广银行卡、票据和网上支付结算等业务。对于广大农民,可以根据所需支付结算业务量的大小进行划分,其中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和个体经营户,他们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所需的支付结算业务量大,支付结算业务活动频繁,着重宣传银行卡和网上转账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对于支付结算业务需求量小的农民,他们收入相对较低,消费能力弱,以宣传推广银行卡为主。

(五)降低金融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发展新型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一是应当制定规范合理的收费标准,降低支付结算各项费用,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和农村地区居民支付习惯,立足实际,创新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和创新支付结算工具,要针对农村地区对支付结算工具的多种需要,细分客户群体,不断推出更加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操作简单、直观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使农村地区居民真正感受到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方便快捷和好处,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六)创建农村支付环境示范县,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原则,根据蚌埠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选择经济基础较好、人均收入较高、经济比较活跃、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农户金融信用意识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城作为试点县,开展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示范县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试点县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建设,培育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构建以市场支付环境建设为主攻方向,乡镇特色经济服务为纵深拓展,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体经营户、农户等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同时按照“全覆盖、零风险、高效率、可复制”的原则,建设功能多样、收费合理、实用高效的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努力建设出一个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中间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支付结算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的金融支付环境示范县。通过试点交流,发挥示范县带动作用,为其他县全面推广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提供范本和经验。并在总结示范县经验的基础上,有效促进蚌埠市农村地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年鉴及政府相关部门网站统计数据.

[2]朱学彬,陆国庆,李广.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调查――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J].海南金融,2010.9.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28-02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作为一项既能保证出口商安全收汇,又能为进口商提供买方信贷的新型金融服务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接受,由于其顺应了贸易全球化的潮流,近年来成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被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在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竟争中,国际保理业务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环节,它对于丰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所发挥的功能,已在国际结算与融资领域中日益显现。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概述

(一)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概述

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是指出口商以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买进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商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方式。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使用赊销或承兑交单的出口商提供应收账款资金融通、进口商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账款催收、信用风险担保等两种组合或全部的服务,并收取相关费用的一种金融服务手段。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属于银行短期贸易融资方式中的一种,融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

根据业务涉及保理商的情况,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通常分为双保理模式和单保理模式,其中双保理模式是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保理的实务中,也主要采取双保理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状况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国际保理业务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被各家商业银行引入,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市场培育,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 FCI)的成员从 2000年前的2 家猛增至2010年的22家,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FCI公布数据来看,我国保理业务每年都以倍增方式发展。1999―2004年,我国大陆保理业务由最初3 100万欧元的市场规模,发展到40亿欧元,增长了12倍;2004―2008年,我国大陆保理业规模由40亿欧元增长到550亿欧元,增长了近10倍。据FCI 2010年度统计数据,2010年度我国保理业务额为1 545.5亿欧元,相比2009年度的637亿欧元,增加了142.6%。其中,国内保理总金额为1 199.6亿欧元,国际保理总金额为345.9 亿欧元,全球保理总额为16 482.29亿欧元,我国保理业务量已占全球的9.38%。2010年6月,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第42届年会在维也纳隆重举行,中国民生银行从众多会员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球“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务质量进步奖”第二名。这既对民生银行以“新起点新模式新保理”为口号全面树立保理专业品牌形象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国本土打造一流的贸易融资银行的充分肯定。保理业务,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发展潜力已得到有力证明。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拓展制约因素分析

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银行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时,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外部环境

1.缺乏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国际保理的立法,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障碍。虽然我国已接受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的《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以及《国际保理服务公约》等国际统一规则,但这些规则还不太适合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虽然我国《新合同法》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规定较以前《民法通则》有明显进步,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还没有形成类似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完整法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2.进出口企业的因素

我国进出口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对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国际保理业务非常陌生,缺乏相关知识,因而在国际贸易中,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信用证等传统方式进行结算,从观念上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

1.没有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机构

我国具备FCI会员资格并对外办理国际保理业务的机构主体是商业银行,其融资规定参照信贷管理办法执行,使企业受制于传统的银行授信额度,完全忽视国际保理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区别,从根本上就制约了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再加上保理业务只是银行中间业务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积极性不足。

2.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所能提供的服务有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国际保理业务比较单一,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为客户提供融资和账款托收方面,大部分只提供出口保理,不承担境外风险,包括销售账务管理、坏账担保等服务较少提供,就融资功能方面,也以提供有追索的融资为主,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与典型的现代保理业务仍存在一定差距。

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国际保理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保理业务专业知识,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习惯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缺乏高水平专业人才,保理业务工作人员少部分进行过专业国际保理业务培训,取得专业资格的人员非常有限。在实践中,从业人员也缺乏实务方面锻炼,从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拓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拓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一)完善外部环境

1.加快保理业务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我国应参照国际现有的保理业务惯例和公约,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一部既符合现代国际保理业务的特征,又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保理业务发展需要的保理法律规定及实施细则,并与国际立法规定接轨。中国人民银行或银监会应加强对保理机构的监管,保障商业银行在保理惯例、公约及国家法规框架内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以确保其合理有序发展。

2.政府应出台国际保理方面扶持政策

政府应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必须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使出口商和保理商都能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范。政府应激励出口企业应用国际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鼓励商业银行拓展经营范围,大胆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在国外金融机构尚未大量进入中国国际保理市场竞争之机,加快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抢占先机。

3.电子信息技术是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基础

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信息传递、数据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贸易伙伴国所在地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必须通过完善高效的电子化信息传输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与FCI其他成员国和各大银行以及各种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互网络,国际保理活动中的所有文件都力求标准化,通过卫星或其他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以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正常协作。

(二)改善商业银行自身素质

1.建立专门的国际保理公司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将国际保理业务从银行业务中独立出来,发展专业保理商,并给予不同的政策待遇。中国人民银行或银监会作为监管机构,应鼓励有能力的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保理业务;允许设立专门的保理机构,并给予不同的政策待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际知名保理公司,以独资或合资公司形式进入我国的国际保理市场,加速我国国际保理机构的建设。

2.加大对国际保理业务的宣传力度

为扩大对外贸易,抓住历史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国际保理业务宣传,使企业更多地了解国际保理业务及各种金融避险工具,引导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使用国际保理业务结算。商业银行应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巨大盈利空间,抓住数量众多、资质优良中小企业推动国际保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3.积极开发国际保理业务新品种

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外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若想把国际保理业务做强做大,应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分析客户需求多样性,不断拓展国际保理业务范围,重视创新求异,探索国际保理与信用保险结合的新思路,开发新的国际保理业务种类,增强自身竞争力。

4.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际保理从业人员队伍

我国商业银行应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国际保理业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与世界知名保理商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选派人员到国外学习,尽快提高业务经营水平;邀请国外大保理公司业务人员或专家来交流,举办培训,利用国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加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间交流,培养一支高素质国际保理专业队伍,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萧朝庆.国际保付[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5.

[2] 杨立娟.国际保理业务中信用风险问题思考[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11):22-33.

篇6

本文主要考察大学毕业生所持学历与初次就业后的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运用了实地调研数据进行经验检验,文章的检验结果能够为此类问题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样本,同时也能为大学毕业生的受教育选择提供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由于此类问题的经验研究结果可能会受到就业后所处的行业差异的影响,同时实地调研难以获得覆盖所有行业的大样本数据。因此,我们选择了金融行业从业者作为研究对象。金融行业作为我国加入WTO以后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以其创新速度快、职工收入丰厚、行业发展前景看好等因素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热门行业,对该行业在职人员的调查能够给我们的研究主题一个值得参考的答案。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一项针对广西柳州市金融从业人员的在职调查。调查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校学历与职位晋升――基于柳州金融从业本科与大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比较分析视角”,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间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随机选择了柳州市的5家银行及8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金融机构范围涵盖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六类金融机构,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0份,问卷回收率达91.66%,有效率达84.17%。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搜集金融从业人员的各类基本信息,了解金融从业人员的学历对职位晋升的影响。(受访者信息见图1和图2)。

二、指标选取

我们用“现有职位”作为本文的目标变量,以变量P来表示。在调查中,我们搜集了“员工现有职位”信息。此问题的选项一共有三个,分别为“普通员工”、“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调查中我们要求受访者依据本单位的岗位制度来选择上述职位等级。“现有职位”这一变量的选择有:“普通职员”,赋值为“1”;“中层管理人员”,赋值为“2”;“高层管理人员”,赋值为“3”,赋值没有数量计算关系,只用于区分程度大小(下文赋值同理)。

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学历、专业、初就业职位和性别。学历是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学历因素中包含两个变量,“初就业学历”和“现有学历”。从实践中来看,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职位对学历都设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同时由于金融行业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对学历的要求也会更高。这样的要求造成许多工作岗位上的员工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选择了函授、自考、再读研究生、以及进修等方式提高原有的学历[1]-[2]。因此,我们可以估计,学历对职位晋升有正的影响。我们用变量“FE”表示“初就业学历”,用“PE”表示“现有学历”,此两个变量一共有四种选择:研究生、本科、大专、高职及以下。将四个选择虚拟为数值,用“4”表示研究生,“3”表示本科,“2”表示大专,“1”表示高职及以下。

专业因素中也包含两个变量,“初就业专业”和“现有专业”。我们用变量“FM”表示“初就业专业”,用“PM”表示“现有专业”。此两个变量一共有三个选择:金融学、其他非金融学经管类专业、非经管类专业。将此三个选择虚拟为数值,用“3”表示金融学,用“2”表示其他非金融学经管类专业,“1”表示非经管类专业。初就业时的职位奠定了从业者的基础,也是从业者职业生涯的起点。在模型分析中用变量“FP”表示该变量。该变量的选择有:“普通职员”,赋值为“1”;“中层管理人员”,赋值为“2”;“高层管理人员”,赋值为“3”。性别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由于金融领域一些工作岗位偏好男性(如业务员),加之考虑到现今社会上依旧存在着性别不公的现象,我们将性别也作为一期研究的解释变量[3]。用变量“S”表示性别,将选择“男”赋值为“1”,选择“女”赋值为“0”。上述变量描述见表1。

三、计量模型选择

考虑到较多虚拟变量的设置问题,我们选择了多元logit模型作为我们的计量模型。受访者一共有三种选择,在本文所建立的多元logit模型当中,其中一种选择被确定为“基准”选择,通过采用logit方程将基准选择和其他两种可能性的选择作对比。本文建立的logit模型包含两个方程:

表2中显示,FE和PE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6367>0.7,此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这两个变量都是我们研究不可缺少的变量,既要消除多重共线性,又要保留变量,所以将采取单独删去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变量,分别建立两次模型。

将显著性水平定为0.1,表3-1、表3-2的结果显示,性别与职位晋升成正相关;现有学历与职位晋升成正相关;初就业时的学历与职位晋升成正相关;初就业时的专业与职位晋升成正相关;现有学历职位与晋升成负相关;初就业时的职位与职位晋升成正相关。只有PE这一个变量的P值小于0.1,结果显示,只有PE的系数是显著的,其余所有变量的系数为显著的假设均被拒绝。

五、职位晋升的影响因素

表3-1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所选择的研究变量中只有现有学历(PE)这一变量对职位晋升的影响是显著的,系数为正,即金融领域工作人员的学历越高,其职位升调得越高。另外,初就业学历(FE)的系数也为正,但影响并不显著。从实践当中看,1998年以前进入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大部分学历较低,中专和大专学历者占大多数。在我们调研期间,一位银行内部人士透露现阶段柳州各大银行人员学历情况主要呈现40岁以上工作人员的学历由中专后进读升为大专,30岁~40岁年龄阶段的员工学历由大专后进读升为本科,30岁以下的本科学历偏多。另外,许多银行已经设立了高学历优先升职的门槛,促使大部分员工选择在就业之后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4]。由于我国这种就业体制的改革,导致初就业时的学历对职位金融行业岗位的职位晋升影响不大,而现有学历影响显著。

其次,无论是初就业专业(FM)还是现有专业(PM)对职位晋升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如保险、小额贷等金融企业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市场的推广和拓展,招聘人员时更倾向于招聘社会能力好、实践能力强的员工,而不太看重专业技能。其次是金融领域的基础岗位在上任前都会经过较为系统的职前培训,即使不是金融专业,不是其他经管专业的员工经过培训也能较好掌握工作的要领[5]。并且很多员工选择在校或在职期间考取各类职业证书以提高相关的专业技能,因此以专业衡量专业技能在现实运作中稍显片面。

再次,性别(S)对职位晋升的影响也不显著,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的性别分配较为均衡。从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唯一一所的本科院校)每年的金融学专业的招生人数来看,金融学专业的男女比例常年基本为5:5的平均比例。从毕业生就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基本都签约于金融企业,部分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也进入到金融行业工作,还有少部分如计算机等实用范围较广的专业毕业生也应聘到金融行业。另外,从金融行业的工作岗位设置来看,金融行业的岗位设置从业务员到经纪人都是男女均适宜的岗位,不存在对性别要求较严格的岗位。同时,金融领域的岗位晋升一般和绩效挂钩较重,如银行的绩效核定是员工每年的存贷绩效,因此不会有特别偏向某一性别的情况出现。笔者在发放问卷的调查期间,了解到柳州市的一家大银行的行长为女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男女性在金融领域的升职机会是较为均等的。

同样的,初就业时的职位(FP)对职位晋升的影响也并不显著。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金融领域几乎所有员工都是要从基层开始做起,比如银行,有些银行还要求初就业的员工要在柜台做满3年以上才可以有机会升职或调入机关。在笔者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只有一位受访者在初就业时的职位是中层管理人员,属个别情况。

六、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采取建立多元logit模型的形式进行经验研究,最后结合研究结论认为,在目前所设定的几个与职位晋升变动相关的因素中,影响金融领域工作人员职位晋升的显著因素是:现有学历。这个结果说明金融领域对其人员的素质要求确实能够通过现有学历体现出来,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认为这个现象是一种常态。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6-0080-03

投资、消费、出口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消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出口增长28.4%,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仅增12%,“三驾马车”并没有形成“三轮驱动”的合力,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明显失调。[1]为刺激消费,我国从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征收储蓄利息税,央行还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消费的信贷政策,以求通过货币政策的引导,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进一步扩大消费,提振内需。从实践结果来看,个人消费信贷对推动个人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大中城市效果较为明显。2005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家庭。[2]然而,个人消费信贷在县域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却不尽人意,如海南省琼海市2006年6月末,商业银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82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1%(注:数据来自琼海市金融机构货币信贷收支月报。);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17.6%,出口同比增长42.8%,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12.6%(注:数据来自琼海市统计局2006年上半年统计季报。)。因此,如何加快发展县域消费信贷市场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影响县域个人消费信贷的因素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影响县域个人消费信贷的因素

1.信用环境缺失,抑制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如个人住房贷款、助学贷款、就业贷款、大额消费品贷款等,但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市场有序公平竞争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失灵;居民信用观念淡薄,缺少失信的约束和惩戒机制,银行不愿意涉足其中;县域消费环境不合理,消费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盛行等,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者对现实消费的不良预期,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费。“中国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最缺的是诚信或者说是信用,以及建立信用体系的制度安排和动作机制。”[3]信用制度缺失不仅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也严重阻碍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2.就业不足,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抑制了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按照经济学原理,决定个人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消费品价格、相关物品的价格、个人嗜好、预期。其中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是决定个人即期消费的主要因素。[4]在我国,在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失业问题要比大中城市严重得多,县域经济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之国有经济的大量退出,能为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大中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如琼海市2006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4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1%(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城镇居民就业不足,农村居民耕地少,广大劳动者不能充分就业,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自然不高,居民的消费也必然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提供给消费者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公共物品太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而在县域经济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不仅表现为公共服务资源短缺,而且存在着配置不均的问题,在县域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还没有普及,医疗保障体系也不健全,不同县域医疗保障标准也不一样,越是边远落后的地区,保障标准就越低;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存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虽已建立,但大病统筹难。收入水平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上学、看病、养老这些需求成了“稀缺消费品”,增加了居民对不稳定的预期,广大居民对未来的社会保障预期不乐观,从而未雨绸缪用储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欠债要还”使诚实守信的居民,不愿“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3.消费信贷主体阶层的局限性。目前,县域商业银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固定收入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固定的从业人员;二是有固定经营场所并能够提供证明其每月合法收入的个体、私营业主,与非公有制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从业人员。毫无疑问,这样的消费贷款对象面是比较狭窄的,在县域经济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固定从业人员相对来说所占比例较小,非公有制大中型企业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由于企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能与从业人员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自然也很少;大部分居民必须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如个体运输户、受聘于个体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等,就无法被商业银行列为消费贷款对象。

4.消费信贷金融服务品种的单一性。县域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基本上只有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这一品种,如琼海市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均为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别县域虽开办了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但基本上是应付多于主观意愿。县域商业银行在营销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时,只能按照上级行制定的品种,而不能根据县域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对比如高档消费品、婚丧嫁娶、子女就学、文化和信息消费等需求给予信贷支持,消费信贷产品的差别化不够。

5.上级行对县域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控制的严格性。出于风险的考虑,上级行对县域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控制要求非常严格,一些行甚至要求零风险和实行贷款收回终生责任制,县域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营销,缺乏来自内部的、强有力的推动力,贷款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等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扩大县域消费信贷市场的对策建议

1.加强和改善信用体系建设。识别守信者和不守信者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快《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消除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商业银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构建一个了解居民个人信用信息的平台;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司法、银行等部门要致力于县域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的进一步改善,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为县域金融生态良性发展提供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秩序,为县域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提供信用制度保障。

2.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县域,增加居民收入要着力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着力于解决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在国有经济大量从县域经济中退出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有赖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制度上给予帮助和扶持,具体包括:市场准入、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发展环境、融资担保、财税扶持等。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居民自主创业,是解决目前县域居民就业的根本出路。二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要着力于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各项支农政策,对农村继续落实税费减免,增加必要的政府补贴,加强对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积极妥善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扩大消费信贷的主体阶层。近几年来,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的财富水平显著提高,与之相适应,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生活消费已由传统的追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基本生活消费,向追求汽车、电脑、高档电器、住房等为核心的更高档次的发展型、享受型生活消费升级。然而,居民的消费升级并不是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的,在居民群体中,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收入阶层,消费升级在不同的收入阶层表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原来属于高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普及到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而原来属于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普及到低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群体不同阶层的存在,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在确定消费信贷市场时,不能简单的按一个模式来划分,而应根据不同的收入阶层、不同的消费群体细分为不同的消费信贷市场,只有扩大银行消费贷款对象,消费信贷才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4.创新符合县域消费阶层需求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要立足县域不同消费阶层的不同消费升级特点,扩大县域消费信贷支持的品种和范围。一是在居民消费信贷的品种上要扩大,要从目前比较单一的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扩大到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开办譬如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家庭综合消费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以满足县域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二是要在居民消费的环境上加大信贷支持的力度,由于地缘、收入水平、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县域的消费环境,无论是消费品的种类还是服务质量都要比大中城市逊色得多,但这也说明,县域居民消费环境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消费信贷市场大有作为。三是实行差异化的消费贷款期限和额度设置、还款方式。

5.建立和实施拓宽消费贷款的激励机制。首先,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认识到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结构、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和今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重要的增长点。[5]其次,上级行应改革精简业务操作授权,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扩大县域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的自。再次,按照权责利对称的原则,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及县域实际,建立和实施办理消费信贷激励政策,打造出一种激励与风险共振互动的内在机制,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和鼓励其拓展消费信贷空间,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提振县域居民消费。

参考文献:

[1] 王峰.从一个家庭的经济账看我国高储蓄[N].金融时报,2006-04-05.

[2] 阿铭,隅篁.个人破产法能否现身中国?眼N?演.金融时报,2005-06-17.

[3] 邢植朝.中国信用概论[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6.

[4] 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郑璇.国内外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对比及启示[J].海南金融,2006,(10).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Consumption Credit Market in Town

WANG Kang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Qionghai Branch, Qionghai 571400, China)

篇8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 商业银行 比较与趋势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未来经济进步具有引领作用,在接下来的金融产品的细分中,个人理财将是热门中的新星门类。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比较,主要就是分析各种类型的理财业务,对比其中的优劣,进而探讨出未来的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正是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因此,研究全球性的个人理财对于重蹈金融危机的覆辙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

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发达国家的理财产品有其固有的特点:理财产品丰富,国外的金融行业历史悠久,行业门类完善,理财产品细分明显,市场发育健全,具有大量的多层次的理财产品;服务的水平较高,发达国家个人理财因为发展水平较高,服务人员素质较好,市场供给充足,组织机构完善,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水平先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把科技引入到理财业务成为其显著的特征,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方式,可以提升对客户信息的把握程度,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推出相应的理财套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加上手机客户端的进步普及,对于个人理财的技术正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速,理财服务公司必须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理财产品才能使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对客户长期的经营与研究,可以结合客户的需求快速的反应,研发出新的产品;企业营销手段先进,在长期的企业营销中,已经建立非常丰富和完善的营销网络和流程,为了提高营销的效度,其针对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客户群体采取了相应的营销手段,建立了固定的客户群,这一特点m宜其产品的顺利推广,在长期的合作中,树立了积极健康的品牌形象。

二、国内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金融领域,已经逐渐建立了完善的金融体系,每一门类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个人理财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对客户信息的深入研究。客户是企业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客户的需求就是企业的方向,现有的理财公司对市场的分析不足,对客户信息的抓取力度和重视程度都远不如国外高,导致我国理财公司的产品都非常的粗糙,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作为我国金融行业支柱的国有商业银行,凭借着其垄断地位,不能再个人理财业务上深耕,浮皮潦草,导致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迟迟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2.产品单一、重复

在现有的产品结构中,充斥着大量的低层次的产品,产品之间模仿严重,创新性不强,国内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投资在银行外面的市场,这使得金融产品的发展严重制约。金融交易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性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活动或现有的产品组合上,不仅选择少,而且缺乏创新。其次,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检验,产品跟风很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不利于行业良性竞争。

3.不注意提高产品的质量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往往缺乏有效的销售管理渠道,销售人员的个人理财产品只能获得有限的资格,对校正系统的培训、管理和跟踪评价是低层次的。公众无法真正理解有风险的金融产品,并因此产生心理预警,很难做一个理性的选择,市场环境也就发生了变化。

三、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前景

1.提升金融意识,优化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金融理念是相当重要的,居民参与财务管理的热情与金融理念是分不开的,透明的金融市场秩序更有助于个人理财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着眼长远,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自己的有效手段,借助宣传以及各种媒体的力量,促进其产品的推广,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引导,接受客户对金融产品的要求标准。商业银行通过了解和熟悉当地客户,建立最早的组件,创新营销机制,建立客户与动态目标文件跟踪管理系统。最后,商业银行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进行金融投资,建议结合客户实际创造适应国际需求的金融产品或产品组合。

2.加强金融产品的品牌管理。结合其财富管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销售品牌和品牌知名度。商业银行应当研究准确的市场定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充分了解居民个人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和市场预期。商业银行应整合内部资源,拓宽产品创新的领域,确定产品定位。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锁定目标客户群,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机会。商业银行只有依靠品牌和优秀的财务管理,才能超越客户的期望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意识和声誉,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来良好的产业前景。

3.进行员工培训,创新产品。个人金融服务是采用高度专业化的综合服务,不仅需要真正优秀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一个较高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需要大力培养人才,加强企业创新,新的培训要满足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个人理财需求。加强培训现有的金融业务,提高他们的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创新是金融服务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加快金融企业的创新,加大研发投资服务,研发最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产品和服务影响个人金融服务的方向,提高技术含量,未来金融支持服务越来越依赖科技,金融专业系统集成软件服务的高层次的金融体系将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严群英.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及借鉴[J].金融

经济,2015,(20):79-82.

篇9

关键词:中国工商银行大同分行;人才流失;原因;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股份制银行和私人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新开设的银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跳槽而来的,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员工的薪酬问题、激励机制缺乏和缺乏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针对这些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只有留住了人才,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最终立于不败之地。造成中国工商银行大同分行人才流失的因素很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与从业人员实际交谈,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银行对员工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在工商银行,一般刚入职的员工都是被安排在柜员的岗位上或者做大堂经理,基本不可能坐后台或者去办公科室,也基本不可能由副主任、主任、副行长和行长逐级提拔。人才往往很关心自己在工作中能不能学到东西,有多大的晋升空间,工商银行中的有识之士通常都看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前景,不知道他们要在柜员的岗位上待多久,他们因此就会跳槽到中信银行这些股份制银行或者当地的大同商业银行去实现自己的伟大人生抱负。

2、薪酬待遇

常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股份制银行为了刚刚进入大同市就能打开市场,凭借总行在资金上的支持,往往“不差钱、任性”,为其员工提供的工资是工商银行的5-10倍不等。股份制银行对于员工揽存奖励很大,按照揽存量进行提成,而工商银行对于员工的揽存奖励幅度很小,这使得有能力有资源的人才因为在为单位即使揽到存款而依旧得不到应有的奖金而萌生去意,最终跳槽到其他银行

3、工商银行晋升渠道不科学,没有活力

工商银行现在都是都是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来招聘新员工,很少从相关行业例如保险、证券直接招聘“拿来就能用的”高端专业金融人才,这使得工商银行只是拥有最低端的员工,对于新业务难以开拓和发展,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看不到自己在工商银行即使兢兢业业干工作未来的归宿在哪里,从而不得不去更有发展劲头的股份制银行。另外,工商银行在决定员工升迁时并不是完全看能力,而往往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那样看关系、论资排辈,年龄大没有能力的人可以升迁,年轻有为奋力干工作的人,却并不一定能得到重用,严重打击了真正干工作者的积极性,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只好去没有官僚作风气息的股份制银行中。

4、缺乏完善的制约机制

工商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进去后就有了铁饭碗,毫无压力,部分员工工作散漫,根本不满足现代企业的工作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大同分行的很多网点都是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是一种人多、干活人不多的局面。因此在这种不太好的工作环境下,人才就容易灰心意冷,渐渐对企业产生厌恶感最终跳槽。

结合前面的原因分析,我认为国有商业银行防止人才流失的主要措施有:

(1)将技术型和行政型员工相分离

工商银行的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技术型人才,第二类是行政型人才。例如可以将IT、会计类、理财类等技术型员工分离出来,对每一个工种再单独设立若干级别,例如对会计类人才可以根据他们的职称进行划分设立相应的工资标准。技术型人才不仅可以纵向一直沿着自己的专业发展,也可以横向转为管理岗,改变之前单一的所有人员只能通过做行政领导才能晋升的用人方式,丰富用工进步的渠道,最大可能的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2)制定合理科学的薪酬制度

当今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因为利益。员工对工商银行的不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于既得利益的不满,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工商银行受国企通病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的大锅饭弊病。工商银行仅仅以粗线条方式将员工分为哪一个级别的行员。应该制定更为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例如每天办了多少笔业务,能为银行盈利多少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制定依据每个人对本行贡献的量身定做的薪资标准,使得每个员工都对自己获得的薪资心服口服。

(3)建立良好的银行工作文化

篇10

【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 控制

一、信用卡风险的产生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发卡行的利润逐渐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失都是用银行的利润来弥补的,因此,信用卡风险的若干法律问题就突出了。

我们知道,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造成的。比如说:各家商业银行除建行对信用卡消费来用的是密切和签字两种确认关系的方式之外,广东发展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仍采用签名确认,持卡人持卡消费不需要输入密码。这些都是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也为信用卡违法人员提供了许多机会,从而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问题

各利益主体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监管意识缺乏,银行内部的风险管控体系还不完善;信用卡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一些银行实行“双免政策”(消费免输密码免出示身份证)情况下,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持卡人信用卡风险防范及信用意识不强,甚至故意违反协议,恶意透支。

交易监控力度须加强,管理系统须优化。目前国内发卡行在预警监控和分析系统上的研发和升级投入参差不齐,应对变化多样的欺诈手段、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的能力略显不足。

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全面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以及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形成。各银行间的整体联动机制缺乏,各发卡银行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经营信用卡业务,不良持卡人、不良商户、有关案件等客户信用信息形成了“信息孤岛”,给一些不良持卡人以可乘之机,造成多头贷款或重复大量的恶意透支,增加了信用卡风险损失。

风险控制技术水平存在差距,催收模式急需创新。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决策能力方面,具体体现在对信用卡的额度决策管理和催收决策管理。目前,信用卡发卡银行大多以外包形式依靠催收公司进行逾期资产的清收。各发卡银行的催收模式急需创新。

三、风险管理措施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从根源上控制风险。合理的信用卡授信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对总体风险的判断标准,对信用卡业务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一个好的信贷政策,就是要找准产品拓展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临界值。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根据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青睐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广,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点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目标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预防欺诈风险。发卡行可以学习国外成熟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健全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对开卡后即刻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处理,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控力度。在风险案件防范方面,要建立风险案件处理方案,注重时间原则和和最小范围原则,隔绝风险的蔓延,对风险案件信息及时报告,追踪和监控风险案件的发展及解决情形,对已经发生的一些案例及成功的做法建立风险案例库,实现风险经验的积累和分享。必须有目的性地加强面向持卡人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客户风险意识。

加大征信审核业务管理,改善业务流程。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较晚,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全,信用法律法规建设落后,加强信用卡征信审核显得尤其重要。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在很大方面取决于征信审核业务流程的发展和完善,发卡行应实施分散受理申请,集中征信调查审批和风险监控的运行体系;清楚基层网点的角色选择,将基层机构职能定向于发卡营销渠道,征信审核业务流程应尽可能地科学、清楚并符合实际,对于与实际运行不合的操作应及时改正,对征信审核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简单处理,取消对风险控制不起作用的无效环节,同时,在征信审核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和学习征信审核方法,提高征信审核能力,进步技术分析的拓展。

制订符合实际的风险管理战略,增强控制风险能力。应从完善银行资产结构和提高盈利能力的战略水平来看待信用卡业务,要明白信用卡业务经营成功的要素在于拥有强有力的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可接受的风险级别下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风险最小化,风险策略要与发卡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和客户资产状况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拟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善,运用科学和数学统计手段,寻找风险与收益的相应规律,将风险控制贯通于产品设计、交易监控、审批发卡、催收以及客户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合理的风险效益比,使经营收益在完全涵盖风险损失的基础上,保持应有的盈利空间。

四、信用卡风险管理意义

随着全球信用卡时代的到来以及大量出现信用卡风险,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极其重要,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积极促进发卡行业务人员依法经营,防止违法违规操作,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有效维护发卡行权力;能促使银行健全规范有效的信用卡风险防范机制,使得整个发卡行的信用卡风险防范工作稳健的进行,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卡环境,达到最完美的社会效益。对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银行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因此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对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