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篇1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生源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新常态”,在这种形势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高职教育市场将会迅速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地处苏中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当前形势,主动应对,积极开拓生源基地,立足江苏,面向西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来化解生源危机。

关键词 生源危机;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

由于受适龄人口逐年下降、本科高校持续扩招、国外高校争夺生源、放弃升学学生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生源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新常态”。如何在日渐萎缩的生源市场上实现转型发展,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高职教育市场将会迅速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如果招生有了问题,生源出现枯竭,“关门大吉”将并非危言耸听。

地处苏中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当前形势,主动应对,积极开拓生源基地,立足江苏,面向西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来化解生源危机。

1广袤的西部大地需要大量的农牧科技人才

1.1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农牧业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农牧业是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之一,农牧业人才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农牧业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支持力度非常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通过“西部计划”等政策向西部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农牧科技类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积极向西部地区开拓生源基地,并且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部地区就业。为西部地区培养高质量的农牧业人才,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1.2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迫切需要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供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截至201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达4亿左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左右,高中文化程度占12%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约占39%左右,小学程度占48%。由于大多数农牧业从业者没经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他们不具备现代农牧业所要求的技术和才能,不能很好的胜任农牧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工作,所以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速度。对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刻不容缓。

2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为西部地区培养农牧业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是一所隶属于江苏省农委的全日制公办高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省属公办高职院校。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11月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验收。

2.2专业特色鲜明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多元联动机制。该学院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牢固树立“紧扣农牧产业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办学理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向动物医药、宠物美容与护理、食品安全与检验等二、三产业不断延伸,制订了巩固具有传统特色的一产类专业、做强二产类专业、拓展三产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战略。学院现开设了52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四分之一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这是该学院吸引西部地区考生报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

该学院现有教职工1000多名,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199名,教授等正高职称教师52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担任我院名誉院长,国内外20多名知名教授(6名两院院士)担任我院兼职教授。该学院建有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中药科技园等国家级实训基地。拥有国家水禽基因库、姜曲海猪保种场2个国家级保种与研发机构以及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4个省级研发中心、12个市级研发平台。各级各类实验室、实训室200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700多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8亿元。

2.4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既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招生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该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呈现“双高”态势。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双证书”持有率达到95%以上,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连续八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5月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院积极联合麦可思公司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院毕业生起薪线最高为3213元,最低为2250元,平均达到2829元;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8.66%;从起薪线和就业对口率来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2013年毕业生平均第一年工作年薪在4万元左右,部分优秀毕业生两年后就走上了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年薪达到十万元以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立足江苏、放眼西部,化解生源危机的举措

3.1积极开拓和巩固西部生源基地

该学院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招生计划。2014年,该学院开拓了西部地区新的招生省份——青海省,2015年,该学院又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招生。至此,该学院的招生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西部地区。在开拓新的招生基地的同时,该学院还不断地巩固既有的生源基地,尤其是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偏远地区加强宣传力度,增加招生计划,让更多的西部考生有机会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享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3.2加大对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的培训和成人教育工作力度

最近几年,高考考生数量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国内本科高校持续扩招,国外高校争夺生源,放弃升学学生增多……种种不利因素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这种形势,果断把成人教育和成人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而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正好迫切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该院先后举办了西藏拉萨市兽医培训班、新疆克州农林牧科技人才培训班、新疆昭苏县乡镇场干部培训班等,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农牧业人才,同时也化解了自身的生源危机。

3.3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和“专、本贯通”教育体系

大胆突破体制障碍,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上下贯通”的教育体系。即不仅构建中高职“3+3”衔接教育体系,还构建了“专本直通”的自下而上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和上升通道,职业教育的学分可以获得普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设立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学制。2013年开始,该学院与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开展“3+2”分段培养学生的工作,学生报名踊跃,深受家长欢迎。

3.4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走特色化与差异化生存之路

近年来,社会上学生和家长对于上大学的观念已由从前的“有学上”逐渐转变为“上好学”,当高职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品牌与特色就是学生或家长选择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的法宝。特色发展与错位竞争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该学院作为农牧科技类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已经具有专业上的鲜明特色。但是还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更多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3.5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和在校生活质量

学生们参与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之中,他们真正要收获的应该是完成的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该学院在各种教育教学改革中都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有生活,学生的大学生活质量也是必须去关注和改善的关键问题。该学院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服务工作,切切实实地关心学生的生活需求,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状况并为之努力付出。

3.6面向社会和行业,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问题事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最终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该学院加强与行业联系,与行业共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抓好就业市场的培育与运作。该学院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于2014年10月成立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校企联盟),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化解生源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校自身建设得更加有竞争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继续立足江苏、面向西部,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为培养更多专业的农牧科技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2013高招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在线,2013,8.

[2]王燕,毛新华.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策略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18).

[3]周剑.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生存之道[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5).

篇2

一、农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的步伐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也拉开了大幕。种植业的发展可以说又快又好。农区畜牧业的增长速度惊人,草原(牧区)畜牧业保持优质稳定,林草业、渔业也有所拓展:农业部门结构、种养业等的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农牧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农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内蒙古2005年、2006年农牧业增加值分别为589.6亿元、641.72亿元,2006年比2005年增长6%;全区农牧业增加值“十五”年平均增长6.6%,比“九五”快了0.2个百分点。

农牧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内蒙古农业部门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从2000年到2005年。种植业的比重由56.8%下降到48.3%,畜牧业的比重由37.8%上升到45.4%,林业和渔业的比重也有所增加。种植业内部粮、经、草结构协调。集约化、优质化水平有所提高;草原畜牧业特色化、绿色化的优势明显,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有所拓展,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了70%左右。

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农畜产品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品质也有所改善。2006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704.94万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713公斤,比全国平均的379公斤高出334公斤;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282.22万头(只),比重为93.04%,比上年同期提高2.36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57万吨、比上年增长11.8%,牛奶产量880.45万吨、增长27.4%,山羊绒产量6792吨、增长2.2%;牛奶、羊肉、羊绒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目前,全区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达到900个。产品生产总量达到46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12万亩;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5个。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20家,销售收入达到1159.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2.6%,位居全国前列。一批龙头企业相继涌现并迅速壮大,如以伊利和蒙牛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业,以小肥羊为代表的肉类产品加工企业和餐饮连锁企业。以鄂尔多斯、鹿王为代表的绒纺制品加工业等。这些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全自治区约有42%以上的农牧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当中,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纯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6.5%。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成就显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逐步推开。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乡镇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乡财县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推进,对乡村债务成因分析解剖、有条件的地区已开始着手债务化解工作;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全区试点旗县扩大到39个,覆盖了47%的农村牧区人口;农村牧区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5%。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产业特征和农牧民收入水平,内蒙古共选定了100个新牧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其中示范点12个、联系点88个,特别是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巴音图嘎嘎查被列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新牧区建设试点。

由于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牧区的全面进步。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647元、2000年为2038元、2006年是3342元。2006比2005年实际增长10%;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的比重有所上升。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6年为2772元,比上年增长13.3%。农民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59.7%、2005年为45.1%、2006年为41.0%,2006比2005年下降4.1个百分点;牧民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48.1%、2005年为34.3%、2006年为30.8%,2006比2005年下降3.5个百分点。

二、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第一产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农牧业及农村牧区的资金投入仍非常短缺

2006年,内蒙古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8.5%、23.5%、32.1%,第一产业增长幅度最小。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80年为12.20%、1990年为9.98%、2004年为9.67%、2006年为7.85%,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内蒙古地方财政支出中农牧业支出所占的比重,1980年为21.56%、1990年为13.16%、2000年为8.25%、2003年为7.55%,2005年为9.80%、2006年为9.58%,2003年以前逐年下降。2005、2006年比2000、2003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1990年的水平。总的来看。财政对农牧业支持的力度还是较小的。

金融体系对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调整。除农业银行外,其它几家国有大商业银行基本不向农村发放贷款;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也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商业,除发放部分农业开发与扶贫贷款,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有所下降;作为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比较单一,主要在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流通部门。农业信用社就成为向农村及农业贷款的主要、垄断性的机构,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重。由2001年的不足77%增加到2003年的84%左右。然而,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对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的资金支持能力不强。尽管政府鼓励在农村牧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想见到实效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业贷款需求总量为17048亿元,农业贷款余额9843.1亿元,农村金融供需缺口为7204.9亿元;2005年,我国农业贷款需求总量

为19216.5亿元,农业贷款余额为11529.9亿元。农村金融供需缺口为7686.6亿元。近1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缺口每年都在5000亿元以上,有四成贷款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供给。

(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没能有效地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

乡村就业、农牧业就业比重上升,城镇就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履艰难。人口对草原、耕地的压力在增加,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内蒙古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2006年达到48.6%,比2000年高出6.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城镇就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从2000年到2005年,城镇就业比重由40.5%下降到33.6%,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由47.8%下降到46.2%;同时,从2000年到2005年,乡村就业比重由59.5%提高到66.4%,提高了6.9百分点,农牧业就业比重由52.2%提高到53.8%、提高了1.6百分点。

(三)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均呈扩大的趋势,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纯收入的比,2000年为2.52:1,2005年为3.06:1,2006年为3.1: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待遇等。实际上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牧民收入的5倍、甚至5倍以上。 2006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771.9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66.61元,前者比后者少4894.64元。2006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3%,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1.0%,前者比后者低10.7百分点。说明农牧民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还较大。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1990年我区比全国低39元,2000年我区比全国低215元,2005年我区比全国低266元。2006年我区比全国低245元。

(四)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与农牧业内部结构对农牧民增收的效果有限

一是,内蒙古农村牧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缓,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赖于农村牧区总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对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生产安全与产品质量缺乏保障等企业的限制。内蒙古刚刚起步的乡镇企业就陷入了衰退的境地。这样,想通过农村牧区第二、第三产业的拓展来大幅度地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可谓难上加难。二是。就目前情况看,输出劳务还是我区农牧民增收比较立竿见影的途径,但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训练弱以及思想观念落后等,输出劳务的农牧民工占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比重也较先进地区低得多,这样总体上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就不会太大。三是,农业结构的调整有所起色,农区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速度加快,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也随农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波动。然而,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就是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加之近年来水、油、电、化肥、农药与雇工等农牧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导致农牧业生产成本增加;再则由于广大农牧民信息不灵、视野不阔等。种植结构、养殖结构的调整存在盲目性、短期性,往往随波逐流、一哄而起,结果就能步入“种什么、什么降价”、“养什么、什么赔钱”的怪圈,农牧业种养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增收效果也就会令人失望。

(五)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2007年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价格上涨较快。1-6月,农村牧区价格指数为104.2,城市价格指数为102.3,农村牧区价格指数比城市高出1.91-8月,我区CPI同比上涨3.6%;农村牧区价格上涨明显高于城镇,前5个月至前8个月城镇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1.9%、2.3%、2.7%、3.1%,而农村牧区分别上涨了4.1%、4.2%、4.4%、4.5%。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饲料价格涨幅更大,1-5月我区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3%,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6.3%、成品油价格上涨10.8%、种子价格上涨8%;过去三年玉米饲料价格基本翻了一番。2007上半年的销售价格又上涨了19.4%,使养殖业尤其是奶牛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粮食、肉类、禽蛋等价格的上升有利于农牧民现金收入的增长,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的农牧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加之食品、日用品等农村牧区生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等,会使广大农牧民面临收入增长有限而支出增加更多的困扰。

(六)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集约化、技术化水平不高

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缓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渐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十五”期末45%左右。然而,我国“十五”期末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38%,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升到了60%-80%的水平。相比之下。内蒙古农业的科技进步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研发机制、服务机制、推广机制及创新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要重续农牧民、农牧业与农牧业技术、农牧业科技人员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由于内蒙古农牧业的基本建设水平、科技水平等都相对低下,农牧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所以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2006年,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全国为5322公斤/公顷、内蒙古为4980公斤/公顷,内蒙古比全国低342公斤。内蒙古主要农产品的质量也较低,玉米含油、赖氨酸、蛋白质不高,花色品种欠丰富;小麦出粉率仅为60%上下,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5%左右。

(七)农牧民文化素质低下,各类人才严重缺乏

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短缺,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据内蒙古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内蒙古主要从事农业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407535人、占19%,小学文化程度3078485人、占41.54%。初中文化程度2547881人、占34.37%,其余高文化层次的人也大部分集中在城镇,真正到基层从事农牧业等生产经营的寥寥无几。

(八)农村牧区基层政府财政收支困难,债务负担较重

内蒙古农村牧区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农牧业税原本是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取消农牧业税后,其基层政府特别是乡、苏木的“吃饭财政”更

加捉襟见肘。为了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新的税源。招商引资成了相当一部分乡、苏木干部的中心工作。这样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给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生态总体的长远的发展带来损害。

农村牧区基层政府与乡村企业等的债务负担较重。如,内蒙古全自治区县乡两级政府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3.1亿元,村委会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3.4亿元,县乡村企业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2.2亿元等。

(九)不合理的开矿、办厂,高污染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已造成农村牧区一定程度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

不适当地开矿、建厂、修路以及城镇建设等对农村牧区特别是草原及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如七五期间,陕晋蒙三角区能源基地建设。仅铁路与公路施工、煤矿开发与建设就造成近300平方公里的草原沙漠化。内蒙古的霍林河煤田、神府煤田、准格尔煤田等的开发过程中。也造成了较大面积的绿色植被的破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部分旗近年来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开矿、建厂愈来愈多,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在油田建设、煤田开采、电场建设及采金活动中。普遍存在对周围草原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者使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功能衰退、草原生产力下降,重者草原植被完全消失。如,二连油田开发区,开发前草地生产力为21105公斤/公顷,开发后变为1095公斤/公顷左右,盖度由原来的45-55%降为28-38%,严重地段仅为10%左右。托克托电场和准格尔煤田建设都有草原沙化问题。据有关专家估算。准格尔煤田建设区的沙化面积以每年大约4%的速度增长。

三、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对策

(一)继续增加农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确保农牧民纯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切实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牧业及农村牧区的投入,是实现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走出农牧民增收难困境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对农牧业基本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财政投资,且随着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用于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的财政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要以一个科学合理的速度不断增大,而不是减少。加速推进农村牧区信用社的改革完善,增强其生机活力特别是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支持能力,同时规范特别是增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牧业与农村牧区服务的职能,开拓农村牧区、农牧业、农牧民的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从而大幅度增加农牧业与农村牧区金融资金、信贷资金的投入。使农牧业与农村牧区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不良局面有所改观。吸引社会各界对农村牧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鼓励其到农村牧区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第一产业。引导、激励农牧户自身增加生产性的投入。提高其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继续完善现有农牧业补贴政策。保持农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除了粮食的直接补贴等,还可以尝试根据农户与牧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草场的面积,按亩制定标准定额(如一亩多少元人民币),由政府给予农民家庭与牧民家庭直接的现金补贴。

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各种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牧民的最低社会保障率。农村牧区居民要普遍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要逐渐缩小。要统筹城乡的发展,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农村牧区科教事业,提高教育质量,重视科技普及。

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医疗基础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和人畜共息疾病。改善医疗条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兴建村(嘎查)、乡(苏木)、县(旗)三级卫生网络,提高农村牧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保健水平。

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牧区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牧区电网。逐步解决人以及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二)发展生态文明,创建生态技术体系,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从而有效地提高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使得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牧区生态资源环境得到改善。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就要加快实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自然资源的有偿开发使用制度与污染物的有偿排放制度;就要加快传统技术向生态技术转变的步伐,逐步建立完备的生态技术体系。以作为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技术基础与支撑。

要研究、建立、完善现代生态技术体系,并要用现代生态技术、现代物质条件改造农牧业、装备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科技知识培育的新型农牧民来发展农牧业。从而大大提高农牧业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农牧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牧业的素质、效益等。

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加强农牧业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大力增强农村牧区的发展创新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牧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牧场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草原。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牧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畜产品市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三)保持特色、追求绿色,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有效提高农牧业及农畜产品的竞争力

发展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是内蒙古建设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绿色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加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和认证。

篇3

一、问题分析

(一)农村牧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农牧民得益较少

农村牧区工业以矿产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为主体,其他工业类型所占的比重较小。农村牧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对当地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需要就业者的吸纳能力不强,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增加了一些财政收入,但有时还要以一定的草地耕地占用、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矿产资源开采难度增加、开发成本上升。甚至会出现矿产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就要大大萎缩或者干脆撤离。这样农村牧区未来的发展也确实有点令人担忧。农村牧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等,其生存与发展的境况相当艰难。牧区畜产品加工业、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大量畜产品不能就地加工、转化。牧区畜产品主要的交易市场及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主导者一般都在牧区的区域之外、离原产地很远,牧民讨价还价的能力十分微弱,一般处在被动的价格接受者和利益受损者的地位。

近年来,农村牧区市(盟)的首府城市、县(旗)政府所在地的城镇,拓展比较迅速,其城市范围扩大,城市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容市貌改善。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合并乡镇(苏木)、集中办学等,使得农村牧区的部分小城镇出现了萎缩、甚至荒芜的现象;这些小城镇机关搬走、学校停办、人口流失,一些服务行业也十分萧条。而这些小城镇往往又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要建设点等,其发展不良,不仅制约着农村牧区城市化的整体推进,也使得城乡统筹的连接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支撑点和着力点不太稳固。

近年来。由于“盟改市”、“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的调整,导致了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但这样的“城镇化”目前来说还是低水平的,公共设施、服务机构、人员素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是相对滞后的,对农村牧区产业调整、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对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均不强。

(二)农村牧区的社会发育度较低,农牧业的传统性及粗放性还非常明显

内蒙古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据内蒙古第一次农牧业普查资料,内蒙古主要从事农业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407535人、占19%。小学文化程度3078485人、占41.54%,初中文化程度2547881人、占34.37%。其余高中文化层次的人也大部分集中在城镇,真正到基层从事农牧业等生产经营的寥寥无几。据内蒙古第二次农牧业普查资料,到2006年底,内蒙古农牧民家庭劳动力中文盲的比例高达7.4%,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1%,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明显高于发达省区。

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缓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渐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又增加到“十五”期末41%左右,2008年达到45.41%;然而。我国“十五”期末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升到了60%-80%的水平,相比之下,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进步水平还比较落后。

在内蒙古的农牧业机械设备中,2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占拖拉机总数的76%,且40%多的拖拉机超期服役,玉米的机收面积只有5%左右:全区74%的农田没有灌溉条件,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4%,设施农业面积占种植业面积的不到l%:一些作物品种已经推广使用了20多年,变杂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却还没有有效的提纯复壮和更新。

由于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水平等相对低下,农牧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所以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2006年,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全国为5322公斤/公顷、内蒙古为4980公斤/公顷,内蒙古比全国低342公斤。2007年,内蒙古粮食亩产量504斤,比全国平均亩产低20%以上。内蒙古主要农产品的质量也较低,玉米含油、赖氨酸、蛋白质不高,花色品种欠丰富:小麦出粉率仅为60%上下,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5%左右。

(三)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

内蒙古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烈,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和干燥度大,土地大部分为沙性质地等,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了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农村牧区本身又是旱灾、白灾、黑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尤其是近年来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特别是草原退化沙化促使了这些灾害的频繁发生。形成了恶性循环。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草地、耕地、林地的退化沙化与水土流失也就是所谓的荒漠化问题。内蒙古沙漠化面积大约7.34亿亩,水土流失面积2.79亿亩左右、居全国之首,全区草场、农田、林地等潜在沙化面积占全国潜在沙化土地面积的76%。内蒙古横跨中国的西、中、东部,紧靠华北、京津、东北等地区,其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借助风力、水力可迅速地、直接地蔓延上述地区,特别是威胁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加剧,如农作物成灾面积,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等都呈逐渐加大的态势。

(四)农牧民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较大,牧民收入开始低于农民收入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人为2989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我区比全国低266元;2007年,我区为3953元、全国为4140元,我区比全国低187元;2009年,我区为4938元、全国为5t53元,我区比全国还低215元。2009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量排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15位,其比上年的增长率排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30位。

近年来,与农民相比,牧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人均收人的绝对额牧民也开始低于农民。内蒙古2003-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要比农民低近一个百分点。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98.4元,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24.6元,2008年牧民人均收人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59.7元。而牧民必要的生产生活支出大大高于农民,如内蒙古2007年牧民人

均消费支出要比农民高出2500多元。牧民的收入低于农民,刚性的支出却高于农民,这样牧民生活及生产水平的提高就显然不如农民快了。

(五)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增加,但粮食内部结构不合理

2007年,内蒙古农作物种植面积64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9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62.7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56万公顷。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1750万吨,比上年增长2.6%。然而,内蒙古的粮食内部结构不合理,在其2007年1750万吨的粮食总产量中,“粗粮”占85.8%、特别是玉米占64.1%,小麦、水稻仅占14.2%:这就使玉米、粗杂粮等严重过剩,小麦、水稻等的缺口增大,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加剧。

2008年,内蒙古农作物种植面积686.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9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5.4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27万公顷。2008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首次达到2130.23万吨,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玉米、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增长21.5%、23.8%和26.4%。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8年内蒙古小麦的产量为154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2.5%,稻谷的产量为70.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3.4%,小麦和稻谷产量下降的幅度都很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粗粮”增多了,而“细粮”反而减少了:为了满足消费的需求,我区小麦和大米的购人量要相应地增加。

200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137万亩。比上年增加255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4%左右。2009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1981.70万吨,比上年下降7.0%。内蒙古粮食总产量,“九五”时期年均增长3.3%,“十五”时期年均增长6.0%:其中,玉米产量“九五”时期年均增长4.0%、“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1%,而小麦产量“九五”时期年均下降7.1%、“十五”时期年均下降4.6%。说明“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头几年,内蒙古的粮食结构“粗粮”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六)牲畜头数基本保持稳定,但畜群结构和个别畜产品产量等变幅较大

2007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10952.03万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0.9%:内蒙古肉类总产量201.8万吨,比上年增长4%;牛奶产量950.9万吨,山羊绒产量6746吨。2003-2007年五年间,内蒙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稳定在1亿头(只)左右。

2008年,内蒙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0677.2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6%;其中大牲畜存栏达到1063.8万头,比上年增长3.0%。而羊的存栏为8442.9万只,比上年下降了3.8%。全区肉类总产量219.37万吨,比上年增长6.3%:牛肉产量43.1万吨,增长6.1%;羊肉产量84.8万吨,增长4.9%。2008年内蒙古部分畜产品产量增速回落的幅度较大,如牛奶等;特别是小畜羊下降的幅度较大,需要引起注意。

2009年,内蒙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0858.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7%;连续7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全区肉类总产量231.06万吨,比上年增长5.3%;山羊绒产量7421.00吨,比上年下降2.9%:牛奶产量884.57万吨,比上年下降5.4%。牛奶、山羊绒等畜产品产量的较大幅度下降,说明“三聚氰胺”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以及羊绒制品销售的低迷等,对找区奶牛养殖业、山羊养殖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牧区生态产业

虽然内蒙古的农牧业(第一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农业的“粗放型”与石油农业的“掠夺式”。为了农牧业产量与产值的增长,往往就要过渡垦殖、掠夺式利用农牧业资源;这样,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局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出现,农牧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农牧业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造成了农牧业生态与经济的恶性循环。为了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圈,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研究、应用生态技术体系,示范、推广适宜地域特征的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高效、良性循环。

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把林草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这既是加强生态建设,防治沙漠化、水土流失,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投资环境,吸引中外客商的需要;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生产高标准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需要:对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草料不足,也有一定的弥补作用。林草业的发展要与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等国家、自治区的主要生态建设保护工程有机结合,以发展保护性的林草业为基础,同时兼顾商品性林业、草业的发展。

农牧业的竞争力主要立足于其产品的竞争能力,因而调整优化农畜产品结构至关重要。现代农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农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高、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适应公众的消费时尚与潮流,以及农畜产品的生产成本低廉、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多等。当前最受消费者青睐、最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主要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等。内蒙古符合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基本条件的地域很多,只要生产过程与加工、运输、包装、储藏等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完全可以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产品。

(二)重视农村牧区的减灾、防灾工作。实现预灾(预警)、防灾、避灾、治灾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农村牧区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给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防御系统,对农村牧区减灾防灾、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灾害防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牧区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灾害性程度以及减、防灾技术等的研究体系;农村牧区自然灾害的预警体系:农村牧区防灾、避灾、治灾的网络体系等。

加强农村牧区灾害管理机构建设,调整农村牧区生产结构与模式,规范人们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的强度,以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减少未来灾害的发生频率。另外,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及我国在农业保险实践方面的经验。探索适宜我区农村牧区规避农牧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农牧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除农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使其成为保障农牧民增收收入的重要手段。

(三)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的步伐,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

首先,进一步加强农田与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广良种培育、高效栽培等适用技术,推进农牧业机械化作业,促进土地草牧场的科学合理流转,大力发展

绿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低碳农牧业,从而有效改善农村牧区尤其是农牧业发展的硬条件与软环境,提高农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等水平,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第二,有效实施种植业和畜牧业高产创建工程,建设粮油高产示范田,建设肉牛、肉羊、山羊、奶牛、生猪等的高产示范基地及其标准化养殖小区,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良牲畜个体品质等方面很下功夫。从而大幅度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牧业。第三,内蒙古要做精第一产业,发展集约化、现代化的农牧业,就必须有发达的农牧业服务业、完备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前提与基础来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业,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成龙配套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完善适合我区特点。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农村牧区新型流通与农畜产品市场体系,还要建立健全防疫、安全和质量监管等的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农牧业的技术化水平、标准化水准及其由服务纽带连接而成的农牧业规模化优势。第四,要在确定主导产业、规划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等的基础上,加快形成市场牵引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包容农牧户的农牧业产业化拓展新格局,要有效推进龙头企业向大型化、集群化、加盟型方向发展,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苏木乡镇,创建一批具有地理标识的自主品牌,不断完善“企业+基地+农牧户”的农牧业产业化模式,从而促进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篇4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建设

2、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 法人代表:林霞

4、建设地点: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

5、项目申报单位:内蒙古鄂前旗扶贫开发办 法人代表:贺西格道格陶呼

6、投资规模及构成:总投资40万元,其中购买种畜38万元,其它费用2万元。

7、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4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

8、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建成之后,将直接带动毛盖图苏木150户农牧户,可使毛盖图苏木牲畜良种率和单位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良繁体系的建设,畜种质量的改善,销售利润大幅度增长,可使项目区农牧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00—800元。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提纲》;

2、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3、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4、鄂前旗“十五”经济建设规划;

5、鄂尔多斯市《建立畜牧业强市、绿色大市的决定》。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本项目建设对于该地区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畜牧业,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具有良好的饲养基础,当地农牧户饲养经验丰富,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按照先进的技术规程生产建设,鄂前旗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庞大的牲畜养殖阵地,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已开始投入运营,已具有很好基础,由于清真市场产品以无污染和高质量而拥有了较高的信誉,对项目产品的销售极为有利。目前市场、产品已与宁夏有长期销售合同。整个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相比传统牲畜饲养方式,可极大地减轻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提高牲畜整体质量,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因此我们认为项目可行。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牧民培训和当地的技术服务是保证项目技术路线贯彻执行的基础,必须加强。在项目安排有关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在项目实施后就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2、建议尽快实施项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 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毛盖图苏木是鄂前旗的一个纯牧业苏木,XX年全苏木牲畜头数达到19万头(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全苏木经济及各项事业建设迅猛发展,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在跨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全苏木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如何使全苏木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是摆在全苏木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鄂前旗党委、政府制定“十五”规划,做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确立了鄂前旗经济发展的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的远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饲养业发展。为适应国家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特提出“鄂前旗毛盖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

项目由来和简述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也向纵深方向发展,XX年,农村牧区实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农牧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在“西部大开发”、“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畜牧业势在必行。本项目由此而产生,该项目对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项目初步拟定以鄂前旗毛盖图苏木形成基地+农牧户的小尾寒羊改良、养殖经营格局。根据区域划分,在辖区6个嘎查150户农牧民中实施该工程,通过联户生产、经营的格局,形成一定规模的良繁网络。这将对毛盖图苏木的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对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减轻草场压力,全面开展生态建设、治沙防沙、建立“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化家庭牧场”等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节 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毛乌素沙漠腹部,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草场逐年退化,十年九旱,沙尘暴频发,是边远地区。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一是尽快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毛盖图苏木一切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所以有必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二是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改造沙漠,推动生态建设,恢复草场植被,给子孙后代留下“山川秀美”壮丽草原,有必要舍饲圈养、休牧、禁牧、退牧还草。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养殖业正适合于这个形势。项目的提出正是现阶段农村牧区生态建设的必要。三是毛盖图苏木是个纯牧业苏木,而且以土种山羊和绵羊为主体经济,经济结构单调,单位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优,效益低。因此,有必要以畜种改良为主调整优化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全面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结构优势。现阶段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项目的提出正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从各个方面考虑,多方面考查,建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第一节 项目区概况

牲畜良种繁育项目区选在毛盖图苏木,牲畜总饲养量为18万头(只),项目区位于鄂前旗东北部,与鄂托克旗接壤,总面积约293万亩。风大沙多,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全年平均降雨量250—300毫米左右,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四倍左右,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无霜期130—150天,平均风速3米/秒,项目区8个嘎查、34个牧业社、906户农牧户、3399人。项目区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民族杂居。毛盖图苏木现有牲畜16.8万头(只),现已开发饲草料基地1.4万亩,打井配套700多眼,建标准化养殖棚圈480处,青贮窖560多处。项目区各农牧户饲草料基地都很好,最少有20亩水地,最多有100亩水地,养殖业基础良好,饲草料充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养潜力很大。项目广大农牧民已把草场围封,建立了“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家庭牧场”,户均种植饲草料50亩,家家户户都已建立起了棚圈和青贮窖,饲草料自给有余,已创造了舍饲圈养养殖的各项条件。敖达黑色公路贯穿于项目区,邮电通讯普及全苏木,程控电话遍布项目区。文化娱乐、农贸集市也很发达,南邻敖勒召其镇,北依鄂托克旗,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项目具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条件,对毛盖图苏木乃至鄂前旗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可行性

近几年来,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比重增大,发展快,效益高。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及地方“十五”规划中草场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草为主、生态环境建设、休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方针都为本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给毛盖图苏木难得的机遇,苏木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定,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扎扎实实的把以畜种改良为主的畜牧业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好,把该地区建设为鄂前旗小尾寒羊繁育基地。从拟定项目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及农牧林水等基础建设来看,项目具有可行性,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一是牲畜改良舍饲圈养,有利于减轻严重恶化的草场的负担,恢复植被;二是该地有足够的饲草料和人工草地,尤其适合于进行青贮,养殖有了最基本的保证,项目实施有现实的可行性。从国家牧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利有利于牧区经济建设的政策,该地区基础建设大大增强,尤其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工程以来,基础建设发展更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发展优质、高效益养殖业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雄厚基础。二是毛盖图苏木认真坚决贯彻落实了上级有关农村牧区各项经济工作政策,农牧林水电机全面发展,交通、通讯、邮电、文化等方面长足发展,基础建设牢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适应于入世后的新形势,优良畜种的竞争能力很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十分可行,只要认真实施项目,采取妥当科学措施,该项目一定会很好的实现。

第三节 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项目实施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因此,项目将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界的积极性,通过群众自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立项,扶持项目顺利实施,把优良畜种推广到千家万户,并向周边地区输送,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 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东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南与敖勒召其镇毗邻,东与昂素镇相接,北靠鄂托克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牧区苏木。全苏木共辖8个嘎查,34个牧业社,有农牧户906户、3399人,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0万亩,沙化、盐碱化面积40万亩,占总土地的15%。全苏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质肥沃,为发展粮料经济作物、牧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该苏木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敖达柏油路从其境内穿过,实现村村通路,开通无线寻呼台、无线接入网,实现村村通电话、公路、农电。XX年粮料总产量突破360万公斤,牲畜存栏数达16.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发展牲畜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有关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五章 市场分析及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建设绿色大旗、现代畜牧业强旗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狠抓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鄂托克前旗是一个畜牧业大旗,XX年度全旗牲畜饲养量达124万头(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比重日渐增大,实施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四个千户富民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优良种畜的占有比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优质的畜种进入广大农牧户中是当前迫在眉捷的大事。毗邻鄂托克前旗的地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把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当前畜牧业经济仍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畜群结构比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大力调整阶段,优质畜种的市场需求仍很大。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牧区苏木,畜群结构单调,比例失调,是制约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XX年,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XX至XX年远景奋斗目标,并对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拟从XX年至XX年平均以10万头(只)牲畜递增的速度,到XX年达到70万头(只)。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该项目区的牲畜改良工程任务就十分艰巨,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得以大力发展。 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集约型养殖业介导的产业政策,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转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趋向,发展优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畜牧业是集约畜牧业,这对于拥有丰富草牧场和大面积饲草料种植基地的毛盖图苏木来说,建设牲畜良种繁育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及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的销售渠道。项目产品的销售方案如下: 良繁种畜:XX只,当地及周边地区。 项目产品将突出科技和优质,高效益、高质量的特点,逐步打开并占领市场。 鄂前旗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将是本项目产品销售的主要优势。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规划及内容 改良工程建设:购进小尾寒羊种公羊50只,种母羊400只。改良工程建设拟在毛盖图苏木6个嘎查

1、巴音乌珠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8只,项目总投资6.2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2、乌兰浩舒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7只,项目总投资6.2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3、库伦嘎查,购进种公羊7只,种母羊70只,项目总投资6.0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4、沙日浩舒嘎查,购进种公羊12只,种母羊70只,项目总投资7.8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5、伊克乌素嘎查,购进种公羊7只,种母羊60只,项目总投资5.5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6、巴音什里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5只,项目总投资6.1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二、产品方案

1、繁育区:改良优质畜种1万只,出售XX只。

2、饲草料基地:项目区优质牧草(干草)基地满足良繁基地的饲养需求,且是一家一户小生产形成的良每链,暂不考虑饲草料基地建设。

三、技术方案

1、良种繁育:采用的品种为优质小尾寒羊,采取杂种、引种相配等方式,进行良种繁育。 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服务体系,为改良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改良种畜的质量。 由山东梁山地区引入优良种畜。

2、饲草料基地

(1)项目区饲草料基地充足,以就近的农田草牧场为基地,通过采用整地、施肥、播种、中耕清除田间杂草、灌溉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使饲草饲产保苗率达95%以上。

(2)项目区优质人工草地亩产干草达500公斤,饲料专用玉米亩产鲜秸秆3000公斤,亩产籽实400公斤。

(3)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要品种,玉米以饲用青贮为主要品种。

四、建设期及实施进度 本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好,根据项目规划的建设内容,遵循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参与国内其它地区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确定项目从XX年开始建设,建设当年受益。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采取概算指标法进行。引种价格按当地以及产地现行价格估算;投资贷款部门的利息按年息的6.21%进行估算;利用国家和地方开发经营的资金按2.4%的点用费计算。其它投资按照相关行业的有关定额标准进行估算。 按基本费用计,各分项目投资额如下: 良繁工程总投资为40万元,其中购买种畜38万元,其它费用2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所需投入资金由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两部分组成。在项目总投资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占总投资的75%;群众自筹10万元,占总投资的25%。

第八章 财务评价

依据颁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财政部农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以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体系下,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及现金流量,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各种评价指标,以分析本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项目的可行性。

一、产品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所用原辅材料在当地的价格,以及同行业的有关调查数据和本项目的实际,对单项成本和费用进行了估算,以此基础上估算总成本费用。其基础数据如下:

1、主要直接原料引种种公羊平均每只按3600元计,种母羊平均每只羊按500元计。

2、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8%计算。

3、管理费用按直接费用的3%计算。

4、建设期内的利息计入项目总投资,其后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5、正常年修理费按折旧的1/3计算。

二、产品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

1、销售收入 良种繁育年出栏牲畜XX只。项目达产后年总销售收入为80万元。

2、利润及分配 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正常年税后利润为23.1万元,提取10%的盈余公积后为本项目的可分配利润。

3、盈利能力分析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如下: 投资利润率:42.15% 投资利税率:47.23%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6.62%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49.42% 税后财务净现值(ic=10%):130万元 税前财务净现值(ic=10%):212万元 税后投资回收期:3.6年(包括建设期) 税前投资回收期:3年(包括建设期)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财力内部收益率远大于12.8%的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小尾寒羊良种繁育是属生态保护性舍饲圈养项目,对环境不但没有任何污染和破坏,而且对牲畜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畜肥改良土壤、农田加肥等都有很大好处。

第十章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增收

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建设将使毛盖图苏木养殖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辐射和带动当地150户农牧民的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使当地的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序大大提高。

二、农牧民增收 根据我们的调研,每只改良小尾寒羊的生产成本约200元,出售每只架子牲畜农民可获纯收入400多元。

三、其它影响 项目的实施还将对农牧民进行短期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在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将以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确保该项目工程的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高效运作,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

一、组织机构 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对该项目建设十分重视,拟成立政府苏木达任组长,苏木人民政府、农牧业综合服务站等单位参加的良繁基地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以及处理和解决涉及与地方有关的疑难问题。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机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面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口负责各自的工作。具体组织管理体系见图。

二、经营管理模式 本项目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进行运作和经营。在整个项目的运行结构中,饲草料基地为养殖基地提供饲料,基础畜种由工作人员进行饲养和日常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个良繁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项目各环节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基地工作人员在这一共同体中承担着繁育以及仔畜到架子牲畜的饲养任务。领导小组作为本项目的建设主体,承担着牲畜的改良、科技服务。在项目建成后,各环节之间,即饲料种植与良繁基地之间,工作人员与良繁基地之间都要在领导小组的管理和监控、协调下进行单独核算,相互这间通过合同契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利益杠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这一运作模式符合规模养殖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农牧业产业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内部管理 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户管理,并由项目总部统一调拨和支配,要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严禁项目资金挪作他用,提高资金效率,保证资金安全运转,对项目内物品购进要多方均价降低成本,节约投资,提高质量。要分类制订详细的项目技术标准,在具体施工中严格执行。要建立项目检测评价,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设的质量优劣、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进度、效率等进行全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篇5

项目名称: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

项目单位: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

项目申报部门:乌拉特中旗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项目申报文号:,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项申报日期:二00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1、项目名称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

2、资金类别自治区预算内专项资金

3、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改建

4、总投资贰佰伍拾捌万捌仟元

其中:申请财政补助158.8

⑴、中央财政

⑵、省级财政100

⑶、市地财政

⑷、县及县以下财政58.8

6、项目申报单位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

5、项目单位名称: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

地址: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

法人代表:法人代表电话:

开户银行:乌拉特中旗信用社

银行帐号:

项目基本情况

1、乌加河镇是乌拉特中旗灌区一个农牧业大镇,位于乌拉特中旗西南部,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599人,其中农业人口26444人,可耕地面积32万亩。牲畜饲养总量32万头(只),是自治区商品粮基地。与乌加河镇接壤的有河套灌区的三个旗县,40余个乡镇,有800余万亩可耕地。

2、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概况

乌加河镇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筹建于2003年合作社包括支农服务中心和养殖服务中心,兼并了葵花种植协会和肉羊养殖协会,共吸纳当地158户经济人参与。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制度,以服务“三农为第一原则,以“不与民争利”为生存和发展宗旨,以帮助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目标,以开展农资供应、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农畜产品购销为业务。全社现有员工30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有经济合作人员158人。有办公室120平方米,收贮平台3500平方米,精选机3台,固定资产达230万元。

项目建设背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农畜产品的质量要求由过去的低层次、粗加工逐步转向高层次、高质量。近年来,绿色食品包括人们直接消费的米、面、肉、乳、禽、蛋等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农牧民的生产条件的落后,技术落后,组织思想观念落后,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农牧民收入得不到明显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种、养殖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另一方面是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缺少企业的带动,缺少中间服务组织的服务,形不成完整的农牧业产业化链条。当前,针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和农牧业进入新阶段及加入wto的新形势,农业生产建设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抓好农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而且农牧业产业化建设是带动农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项目的提出正是从这一出发点的需求而提出的。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农村实行以来,农户直接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但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着固有的弊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投资多、收入少,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低,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优势,同时,由于农畜产品信息和市场不畅通,使农民逐渐成为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村发展受到制约。

2、乌拉特中旗乡镇供销合作社于1993年转制解体。此后,几年乡镇所产的农畜产品销售一直不规范,形不成市场。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将农畜产品拉至40公里以外的五原县销售二是五原、临河等地的小商贩到本地收购农畜产品,小商贩收购规模小,收购行为不规范,压等压价现象严重,出现了大量的骗农坑农事情,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营活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多年来,随着农、畜产品数量的扩张,而由于科技服务体系滞后,在农民的种、养殖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优质农畜产品比例偏低,种、养殖经营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不完善,产业链短,也严重影响了农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

4、专业营销合作社成立以来,由于资金短缺,合作社建设滞后,跟不上农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为了加快专业营销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需申请上级财政给以专项资金补贴。

项目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建综合办公楼800平方米预计投资64万元。

2、仓储库房6000平方米预计投资24万元。

3、凉晒平台10000平方米预计投资45万元。

4、人工授精室150平方米预计投资10.5万元。

5、购置电脑一台预计投资1.5万元。

(二)生产服务设施:

1、购买农副产品筛选机20台×3.5万元70万元

2、购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仪器一套15.2万元

3、玉米收割、揉碎联合收割机3台18万元

4、人工授精及培胎移植化验检测设备2套7.6万元

5、专业营销合作社员工培训经费3万元

项目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258.8万元,其中项目单位自筹158.8万元,申请上级财政补贴100万元.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创建至今,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农服务”体系。近两年来,合作社先后引进试种农作物优良品种32个,外出签订种植订单16万亩,占总面积的50%,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培训农民2.1万多人次。推广良种10万多公斤,5万多亩,供应农资5000吨,占全镇需求量的20%以上。组织收销农副产品2200万公斤,占花葵销售总量的40%多,小麦销售的30%多。今年签订小麦种植订单5万亩,食葵5万亩,番茄订单1.5万亩。其次,引进优质种羊近1万只,其中种公羊164只。不仅搞活了流通,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现已发展社员(包括协会会员)6281户,占全镇农户的75%以上。

更重要的是,专业营销合作社的建立,成为为“三农”服务的基地,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连接市场组织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合作社收购的小麦价格比同期的市场价格高0.05元/公斤,食葵收购价格高于市场0.24元/公斤。2004年,合作社按照不与农民争利的服务宗旨,积极与企业挂钩收购农畜产品,其中小麦收购价格比同期市场价高0.08元/公斤,食葵高0.44元/公斤,特别是合作社社员,食葵合作社社员,食葵每亩增加收入近150元。同时收购肉羊近2万只,白条肉价格比同期市场价高0.50元/公斤,农民出售一只羊平均比出售给二道贩子多收入30元。

经初步估算,近两年来,专业营销合作社给农民带来额外收入300多万元。2006年,在专业营销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小麦种植面积由过去的1.5万亩增加到5万亩,食葵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到2万亩增加到5万亩,番茄种植面积由过去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订单1.5万亩,年内肉羊饲养量将达到64万只,比过去增长近一倍。2005年乌加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比上年增长25%,农牧业总产值7707.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2005年专业营销合作社收入50万元。

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状况

乌加河镇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是2003年在原来镇联合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资本金为220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70万元,无负债。

2003年年终创收15万元,2004年年终创收30万元,2005年年终创收50万元。

市场预测

乌加河镇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从2003年筹措至今,通过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充分发挥营销合作社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地把农民同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而且成功地实现了为“三农”服务的目标,也为专业营销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预计2006年收入可达50万元,专业营销合作社符合当前农村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篇6

认真落实全市农村和农牧业工作会议以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抓劳务、促增收”的“三农”工作思路,突出稳粮保供给、增收抓调整、统筹促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奋力实现农牧业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农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9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2元,增长11.6%,净增469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达到1.4万吨。瓜菜产量达到16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0.4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40吨。

三、重点工作

(一)项目工作。准确把握国家投资导向,捕捉项目信息,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劳动力转移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良种补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大葱保鲜加工等项目早日批复实施,抓紧国家级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试验区的申报,投资212万元新建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点1处,确保年内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212万元。

(二)粮食生产。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控制在26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7万吨,油料种植面积9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粮食生产结合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和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重点做好新品种引进和栽培措施的优化组合,积极推广优良品种;良种补贴面积达到19万亩;投资120万元,采购地膜94吨、覆膜机60台,扶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面积4万亩,其中玉米6.4万亩,洋芋1.4万亩,建成示范点10个。

(三)蔬菜生产。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7万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累计达到1.6万亩,将宫河、周家建成千亩设施瓜菜示范点,区建成万亩设施瓜菜基地。投资1612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60座,其中山河解家川40座、宫河彭姚川、示范园60座、周家芦堡40座、永和罗川60座;投资674万元新建塑料大棚412座,其中山河解家川112座、永正佛堂112座、永和罗川112座、宫河代店40座、王录40座、周家芦堡112座。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大棚生产管理,引进推广名优品种。

(四)草食畜牧业。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推广舍饲圈养,扩建嘉宾养牛和下冯村波尔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个。扶持新建山河西关标准化养猪小区,新建标准化猪舍14栋、入住养殖户14户,猪饲养量达到4120头;新建榆林子小寺头乌鸡养殖场。进一步扶持壮大佑苏兴民养殖场和永正友好种猪场。抓好西坡石湾子规模养牛示范点,五顷塬龙咀子肉牛养殖小区,新增规模养殖户612户。投资4万元扶持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万亩以上,建成西坡、五顷塬、三嘉千亩草带6处,山河、湫头412亩草带2处。林缘养牛规模村全部推行玉米秸杆青贮、舍饲圈养和良种冻配技术,青贮玉米秸秆9万吨,新建西坡石湾子、五顷塬龙咀子2个青贮示范点。西坡、山河、榆林子、周家、永和各组建一个养殖公司,其他乡镇组建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全面推进承包到户工作,将全县49.2万亩草原承包到户、确权发证到户。

(五)农业示范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民教育培训大楼和农民科技广场力争在年内开工建设;投资67万元,维修联栋温室666平方米;投资69万元,维修改造办公用房、硬化庭院、改建围墙和大门;投资24万元,维修改造旧日光温室9座、整修绿化设施农业示范区。投资20万元,继续抓好西坡宋畔新品种、新材料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六)农村能源建设。加大乡村服务网点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后续服务体系。年内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449座,其中年户用沼气池1412座、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沼气池1149座,续建乡村服务网点66处,续建山河佑苏、西坡石湾子联户沼气2处、新建大有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1处。扶持新建永正废旧农膜加工厂,回收利用废旧农膜412吨以上。建成循环农业综合示范点10个,其中在塬面围绕生态果园建设,建成“养殖-沼气-沼渣-果树”循环利用示范点6个;在川区围绕无公害瓜菜生产,建成“养殖-沼气-沼渣(沼液)-瓜菜”循环利用示范点4个。

(七)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扶持榆林子农村土地流转中心规范发展。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管制度。认真查处和纠正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积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个,加快“农超对接”试点,建成一个“农超对接”示范点。

(八)农民教育培训。以农民创业培训等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设施瓜菜生产、高效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及农民教育培训612期6.16万人(次)。

(九)农业标准化生产。完成“宫河牌”大葱绿色食品申报、紫苏地理标志认定工作,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点4处,示范面积9120亩、数量4120头,其中苹果标准化示范点2处,宫河彭姚川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处,山河佑苏养殖标准化示范点1处。

(十)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春、秋两季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全年例行抽检不少于12次,品种不少于212个,使我县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率达到97%以上。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逐级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使各类畜禽免疫密度达到99%以上,城镇周围、公路沿线、规模养殖场等重点区域免疫密度达到112%。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疫情,切实维护农牧业生产良好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团结,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各乡镇和农牧系统在工作中要加强配合,拧成一股绳,下活一盘棋,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对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心中有数、通盘考虑,不推不拖、不等不靠,重大项目倒排工期,重点工作进度上墙,工作标准要高、过程管理要严。要加强相互信任和支持,加强相互沟通和交流,既要按规矩来办,又要及时通气,随时沟通,遇到不同意见坦诚相见,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形成抓落实、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篇7

达拉特旗曾是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活力、最为繁华富裕的地区,在旗域经济发展中创造过许多第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受国家战略、资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达拉特旗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相对滞后。2011年,达拉特旗经济总量仅占鄂尔多斯市的12.5%,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7.6%,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8.8%。作为鄂尔多斯市北窗口的达拉特旗,与包头市隔河相望,城乡面貌反差巨大。支持达拉特旗加快发展,既是达拉特旗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鄂尔多斯市总体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达拉特旗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达拉特旗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鄂尔多斯距离大市场最近的旗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境内210国道、包茂高速、包西铁路纵贯南北,正在建设的沿河铁路、高等级公路横穿东西,距离包头机场不到25公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达拉特旗煤炭、水资源富集,探明煤炭储量100亿吨,黄河过境178公里,具备水煤组合、发展能源化工的独特优势;达拉特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沿河黄灌区53万亩,占全市水浇地的56.4%,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条件非常优越。达拉特旗处于沿河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等经济区域的交错重叠处,几大战略在达拉特旗聚焦,为巩固提升达拉特旗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带来了重大机遇。这些年,全旗上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着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将达拉特旗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这是继鄂前旗城乡统筹试点、杭锦旗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实践创新,是为加快达拉特旗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达拉特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重要决策。

二、以产业振兴和城市重构推动达拉特旗跨越式发展

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化和新农村新牧区、民生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着力点,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达拉特旗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沿黄现代化工业集聚区。达拉特旗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工业化带动。要牢固树立工业立旗理念,加快资源开发,突出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科技引领,着力培育发展煤电、煤化工、冶金、建材、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端主导、优势集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依托树林召工业园区,全力推动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尽快形成5000万吨煤炭、650万千瓦电力装机、1000万吨铝及铝深加工、100条陶瓷生产线产能,建设自治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冶金建材产业基地。以“双百亿”工程为抓手,打造大园区大企业,着力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过千亿元的强企方阵,培育一批与大企业、大项目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三垧梁—福源泉—风水梁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努力把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集聚能力突出的国家级开发区,形成鄂尔多斯乃至沿黄地区最为强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大力度推进城市化,打造鄂尔多斯副中心城市。达拉特旗要在呼包鄂城市群发展中快速崛起,就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发展城市。当前,达拉特旗建设现代化城市开始起步,是十分关键的时刻。要真正建设一座能够承载鄂尔多斯人民长远发展愿景的百年之城。一要大手笔、大气魄规划设计。规划的眼光、气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要高度注重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学习借鉴包头规划建设经验,既要立足当前,着力建设好现在的鄂尔多斯副中心城市,更要谋划长远,规划好明天的黄河明珠城市,切实在城市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配备等规划设计上高起点、大手笔,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形成与包头融合互动、交相辉映的城市发展格局。二要大力度、大投入推动建设。围绕做大、做强、做美城市,大力度推进旧城改造,力争2至3年内完成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一个能够容纳50万人口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支撑。要拓宽视野,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搞活土地、金融要素,突破资金、项目瓶颈,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三要大突破、大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市规模扩张与功能完善,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配套跟进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要把园区产业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发展,加快聚集商气、财气、人气。以发展高端酒店、休闲娱乐等生活业为重点,提升消费功能;加快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努力使城市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优质平台。四要大改善、大提升品位形象。突出做好城市“绿”和“水”的文章,将黄河水引入城区,形成城市水系,完善绿地系统,着力打造绿色环抱、林水相依的生态格局,为群众创造绿色、优质、舒适的生活空间。深入挖掘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建设一批展示地方形象、体现时代气息、彰显人文底蕴的标志性工程和特色区块,塑造个性、体现特色、展示魅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以“七城联创”为载体,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让城市面貌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三,大力度推进现代农牧业,打造现代化新农村示范区。充分发挥沿河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空间开阔、连接城乡优势,按照“集中打造、连片推进”的思路,推广白泥井、恩格贝现代农牧业发展经验,率先完成沿河传统农牧业改造,着力提升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沿河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集约化畜牧业,强化要素配套,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大品牌,真正把达拉特旗建设成为鄂尔多斯的绿色有机“米粮川”和呼包鄂绿色“菜篮子”基地。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户加公司、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统筹城镇规划与农村牧区规划,以镇区和较大的村为中心,大力推进村庄整合,改变分散落后的面貌。对撤村并社中保留的村庄,要加快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力争“十二五”期间消除土房、危房,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居住条件。在沿河交通便捷的地方,集中规划建设居民新村,配套跟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把河滩分散居住的村民有序搬迁,将分散的土地改造成连片农田,既建设有现代化气息的新村庄,又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农业基地。

篇8

静乐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其支柱产业是煤焦电。近年来,受矿山资源整合的影响,一大批涉煤企业被迫停产。李健峰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发挥当地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历史悠久且品种全、品质好、是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区域的优势,抓住机遇,抢占先机,于2010年4月,毅然注册资金500万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创办了静乐汾源科技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实施时间为3年,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设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一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园区,占地面积130亩,主要从事温室大棚种植培训,獭兔、羊、鹿、孔雀、鸡、鸭、鹅、火鸡、山鸡养殖等,同时建设饲料加工厂、大型沼气池,形成了生态农业小循环园区。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园建有餐饮部、户外俱乐部、QQ农场、休闲牧场、儿童游乐场、水上乐园等。

二是光伏太阳能智能温室大棚种植园区,占地面积500亩,将投资建设光伏太阳能智能温室大棚312座,主要从事有机健康特种蔬菜种植、净菜选洗深加工、仓库物流配送和太阳能并网发电。

三是经济林种植园区,计划占地面积10000亩,主要种植冰葡萄、竹柳林、油莎豆。公司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特色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站在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特色经济、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率先建成了10栋特禽养殖舍、10栋日光节能温室、500亩饲草基地。目前该园区已初具规模。

公司组建以来,本着以“生产健康绿色有机农作物”的经营宗旨,利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走“综合管理、分散经营、公私兼顾”的路子,带动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参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机制和符合市场方向的旅游管理机制,着力培育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主,从事獭兔、绒山羊、孔雀、鹿和鱼的养殖及大棚菜和玫瑰的种植。以特色文化为主题,构建起以汾源品牌为核心、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交融的生态旅游格局。目前公司已建成獭兔舍100栋、大棚200座,羊驼舍10座,大型鱼塘2座,总占地面积5630亩。

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李健峰站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接受启迪,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寻求支点,以战略的发展眼光和敏锐的视角,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确立了以和谐促效益、以发展促和谐,追求经济运营高质量、人才队伍高素质、企业文化高品位、企业管理高水平的工作目标,确立了“诚信为本,共赢为先” 的工作理念并着力在经营中践行、在工作中发扬。

如果说经营是宏观的战略筹划,那么管理就是微观的具体执行。管理是固企之本,强企之源。管理既无常式,也无定法,完全在于管理者操作的水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李健峰的管理重点突出安全管理和高效管理两个主题。主题是永恒的,方法是灵活的。在汾源农科公司,安全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要求和需要,而是职工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在汾源农科公司,高效管理也不是硬性的指标和约束,而是职工主人翁意识的主动实践。李健峰董事长坚持企业理念制度化、企业精神行为化、企业制度执行化、企业管理人性化的管理经营模式,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古语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李健峰及时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确,当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和一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成为共识与行动指南时,则预示一个企业全面崛起的新走向。目前,该公司正在加快组织实施增产扩能等一系列项目技术改造措施,外树形象,内练硬功,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且随着太佳和忻保两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司最终将建成集采摘园、QQ农场、农家乐、垂钓园、儿童游乐场、水上乐园、户外拓展集训营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拓展集训度假村。2013年年底将建成山西省综合养殖、种植业的龙头企业,争取扩大现有种植养殖规模,建成2座存储量为50吨的冷库,启动建设光伏太阳能智能温室大棚312座,购置5辆园区农产品收购配送车,建设10000亩的竹柳经济林,启动山上农家小别墅项目及与之配套的相关设施,同时不断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开发旅游产品,将静乐“汾源农科”品牌的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各地,预计每年综合效益将达到亿元以上并推动县域农产品深加工等现代农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全面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开拓进取的汾源科技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荣获忻州市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忻州市百强养殖示范园区、忻州市规模健康养殖园区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A级信用企业等称号。

至此,对于汾源科技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地持乐观态度。

因为,从国家宏观行业政策看,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节能环保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显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节能绿色产业的坚定支持。

篇9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扩大内需政策落实,着力在项目运作、规划完善和扩大投资上取得实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推进全市项目建设工作,__市切实将推进扩大内需落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调动一切因素,发动一切力量,全力争资金、上项目,切实做好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力促投资总量快速增长和生产性投资明显提升。全力争取有效投资,主动搞好项目对接,力争在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方面争取资金和项目实现突破。强化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全年工业项目投资计划完成18.6亿元以上,城市基本建设重点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7亿元以上,同时加大农业、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的投资。全力加强重大项目库建设。年内重点包装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其中40个重点项目要达到可研标准。建立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推进机制。调整和充实项目库,做到储备一批、争取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全面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立足于理性推动、科学发展,集中编制全市各类规划,年内用于规划编制资金投入达到360万元以上。重点编制完成城市北区、东区控制性详规和工业产业、第三产业、教育布局、绿地系统、公交体系等专项规划。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着力在产业培育、项目建设、园区发展上取得实效。

__市作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加快发展的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__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宗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工业这个重点,借助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培育大产业、主攻大项目、建设大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必保全年工业增速达到26%以上。培育大产业,打造工业第一方阵。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园区和重点项目为支撑,以整合区域资源为内容,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培育冶金、卷烟、制药、食品、酿造、淀粉等12大产业。建设大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今年着力抓好3个续建项目和6个新开工项目。150万吨水泥粉磨站一期和年产10万平方米玻璃制品项目建成投产,加快红云集团__卷烟厂搬迁改造、中蒙药搬迁改造、金飞马油漆化工移址新建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2×30万千瓦热电联产移址新建、5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25万吨乙二醇玉米化工项目、河套酒业万吨白酒扩能改造、华润雪花啤酒20万吨搬迁扩改等项目开工建设,着力抓好2×100万千瓦电厂和500万吨钢扩改项目前期工作。搭建大平台,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立足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工业经济开发区,整合矿产资源加工区、关店绒毛贸易加工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注重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年内开发区完成土地收储900亩以上,城区企业入园5个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4亿元,增长33%以上。发展大民营,扶持中小企业崛起。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加工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业。注资400万元,提高财政担保额度,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着力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城市功能完善上取得实效。

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位、档次和区域竞争力,新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__市积极致力于查找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克服“就市论市”的狭隘思想,按照“大__大而美”的要求,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扩规模、提品位、增功能、添亮点,坚持规划与经营同步,建设与管理并举,努力建设“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用超前理念设计城市。按照兴安盟委、行署的要求,积极推动科右前旗新址与__一体化建设,加速构建“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大城区。坚持“无障碍规划、全覆盖设计、有界面建设、全功能开发”和“动土必有规划、出土必有设计、覆土必有绿化”的要求,交通、水利、公共事业、生态建设、旅游景观等规划覆盖城乡。做好中心城区、重点地段和大型建筑的城市空间、城市形态、城市天际线和城市色彩设计。树立精品意识建设城市。以交通网为骨架,以绿带为脉,以文化为魂,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旧城改造工程。调整房地产

开发政策,降低门槛,推动旧城改造进程,完成重点地域危旧平房改造任务,廉租房建设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实施新区建设工程。以兴安盟委行署办公楼西移为标志,积极推动部分盟直机关单位和一中迁入,带动新区建设。实施道路畅通工程。今年至少完成37公里的路网建设任务。改建矿泉街立交桥和洮儿河老桥,逐步形成内外对接、便捷畅通的路网体系。实施绿化工程。突出“市区绿化、通道绿化、郊外绿化”三个重点,凸显“两河为带、道路为网、憩园为点、小区为片”的城市绿地体系。以葛根庙和国省干道周边可视范围生态治理为重点,加强通道和郊区农村绿化工作。实施美化亮化工程。依托蒙元文化都.__的丰厚文化底蕴,在城市主要建筑物和主干街路镶嵌蒙元文化符号,提升城市民族文化品味。重点抓好主要街路楼体、店铺和地标建筑、广场、公园的亮化美化工程,规划设计洮儿河、归流河沿河景观带。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继续抓好给水、排水、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加快水源地保护、垃圾无害化处理、中水综合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大环境监测网点建设。树立现代化理念管理城市。加强城乡综合管理,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实行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促进执法权与管理权、严格执法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统一。完善“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管体制,推动城市管理向街道、社区拓展,逐步实现无缝隙、全覆盖管理。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城乡环境、市场秩序和违法建筑综合整治活动。树立市场化理念经营城市。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有偿转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权、经营权。做好土地储备和项目经营,向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方向迈进。

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着力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实效。

依托科学发展观要求,__市认真判断农牧业发展形势、分析面临问题、突破瓶颈,研究改进政策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为支撑,突出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发展,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生态化、设施化、标准化要求,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提高农牧业发展的比较效益。实施“亩千元效益”工程,重点发展甜叶菊、红鲜椒、中草药、花生、有机水稻、绿色蔬菜等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实施设施农牧业工程,以提升品质和扩大养殖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以建设蔬菜温室大棚为主,提升棚膜经济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实施大农牧业产业化工程,依托乳制品、肉制品、绒毛和马铃薯淀粉加工等龙头企业,着力抓好配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肉牛养殖基地和绒山羊基地建设,促进养殖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农惠民机遇,重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以上。注重“两河”的开发利用,拓展城乡居民增收的新空间。搞好新型农业、农村发展示范村建设,启动葛根庙镇胡格吉乐嘎查移民搬迁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文化站3个。加强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建成葛根庙二级公路5公里,积极争取开工葛根庙渡改桥项目,加快卫东办事处通镇公路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行之有效的惠农政策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做好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科局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采取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等办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五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着力在打造大物流、发展大旅游、扩大消费上取得实效。

去年以来,乌市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认识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制定出“以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和教育中心为目标,以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__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规定》,拓宽领域、提升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彰显、优势互补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的、符合__实际的第三产业发展策略和措施。建设大物流。放大区域物流辐射效应,力争完成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年内实现汽贸、农机、建材、生资、粮食五大功能区初具规模,区域现代物流中转、仓储、配送枢纽作用初步显现。放大专业市场集散效应,年内启动中草药批发市场,完成再生资源、牲畜交易和蔬菜批发专业市场建设;结合旧城改造,整合资源,划行入市,搞活流通。放大绒毛市场品牌效应,积极推动关店绒毛贸易加工园区进入国家“双百工程”,引进新的企业,力争年内入驻企业3家;扩大绒毛皮张贸易规模,力争到20__年羊绒、羊毛和皮张交易量分别达到1400吨、6000吨和60万张,逐步将其培育成全国知名的绒毛皮张贸易加工园区。培育大旅游。以蒙元文化、红色文化为底蕴,以草原风光为主牌,以蒙古族风情为特色,着力培育集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品牌。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推进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对困难群众的补助,增强群众消费愿望。出台政策,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开拓农村牧区消费市场。推进 “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市场工程建设。

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优化,着力在体制创新、瓶颈破解、行政效能提升上取得实效。

优化环境,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__市在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见

到了成效。突破基础瓶颈。争足上力、借足外力、用足内力,全面破解影响发展的通道瓶颈制约。电力方面,完成__至白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交通方面,乌白高速完成路基工程,__至新林北改建高速公路工程年内开工建设;锡乌铁路市域段年内完成大部分路基工程;积极配合盟直有关部门选择__至白音胡硕、__至江桥铁路项目业主。资源方面,整合周边盟市旗县和俄蒙煤炭、木材、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为乌市所用。优化投资软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作为城市品牌和名片来打造,为客商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以优质服务吸引项目落户。建立最严厉的问责制度、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和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度,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持续推进绿色通道、打黑除恶、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公民评政”、“八联系”、“述职述廉述项目” 等专项活动。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和卫生、教育等方面改革。推进事、责、权的统一。

七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着力在完善保障机制、推进区域招商、项目引进上取得实效。

如何在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的现状中“突围”,实现经济“提速”、“跨越”发展,__市既做到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又注重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真正贯穿于招商引资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该市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内移的机遇,坚持大招商的格局不动摇,突出招商引资办工业不动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不动摇,高位推进,强势推动,招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完善保障机制。抓队伍、建网络、保运转、严考核,强化专业招商和社会招商队伍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数据库,加强信息传递,形成亲情乡情联系、客商联系、项目联系内外贯通的网络体系。健全重点招商项目领导联系推进制、督查问效通报制、项目联合招商制、服务质量评价制、目标考核奖惩制。抓好区域招商。按照“主攻东北、拓展京津、引进蒙西、承接沿海、统筹内外”的招商思路,强化点对点招商。充分发挥12个驻外经济协作局和驻外联络处的作用,加强观念、能源、产业和环境等四个方面对接,着力在盯、跑、谈、签上下功夫,努力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上实现大招商、招大商。突出项目招商。对资源开发型、市场开拓型、加工增值型、社会服务型、高新技术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筛选包装,为市外投资者提供选择。着力在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蒙元文化产业、物流服务业等项目进行上下游招商努力实现靠大、上新、活小的目标。

篇10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年牧区工作作一简要回顾,并对做好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年牧区工作简要回顾

年,按照旗委的安排部署,全旗上下共同努力,继续全力推进“两转双赢”各项工作的落实。牧区人口转移工作进展顺利。在巩固提高“生态恢复禁牧区”试点成果的同时,全年转移牧民2011人,培训牧民3675人,选树推广转移典型83个。全面落实两项基本制度,大力实施风沙源治理、安全饮水、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重点工程,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年内完成棚圈建设1.9万平方米,围栏封育10万亩,新建水源工程32处,配套节水灌溉21处,种植饲草料基地3.3万亩,完成飞播造林2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0.6万亩。解决了1320人的安全饮水和215户748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牲畜良改比重提高,畜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牧业年度牲畜良改比重达86.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选育提高苏尼特羊70.9万只,良改牛2万头,引进西门塔尔牛1500多头。整合项目资金,扎实推进新牧区试点建设,顺利实现了自治区试点“三个20%”的目标,争取上级电力部门支持,实施了以电气化试点和旅游为主的萨如拉登吉新牧区建设。认真开展了民政救助工作,及时下拨救灾款和救灾物资,累计下拨救灾款124.9万元,救助4596人次。进一步扩大牧区低保范围,纳入低保的人数增加到1161户3120人。

总的看,在克服连年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旗畜牧业经济基本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09亿元,同比增长3.2%,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6元,同比增加874元。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牧区各项工作的落实

年牧区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盟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旗委(扩大)会议精神,以“两转双赢”统筹牧区工作,加快“两转”步伐,提高“双赢”质量和效益,以提高牧民收入为重点,保护生态为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主要目标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1亿元,增长0.5%;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增长14.1%,其中非牧收入力争达到40%;转移牧区人口1500人。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

第一,科学确定生态容量,认真编制分类保护和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南治北移,中部划区轮牧”的建设规划。由旗农牧、生态和林水部门牵头,相关单位、苏木镇和积极配合,组成草原生态容量监测队伍,科学确定每个的生态容量,合理限定载畜量,进一步明确全旗生态建设和人口转移的具体范围。同时,尽快编制“牧区人口转移”、“中部划区轮牧”和“沙地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旗草原站要积极协调自治区专业部门,着手开展全旗草原普查监测工作。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块和草原普查专业要求,对天然牧草种类、长势和产量进行详细普查监测,为今后我旗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全面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规范推行草场“三牧”制度。根据全盟统一安排,从今年开始冷暖两季分别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要严格控制在120万头只以内,从严处罚超载牧户,保持全旗草畜动态平衡。同时要切实抓好冬季和夏季牧业普查工作,准确点清牲畜头数,为草畜平衡工作提供准确数据。在国家禁牧舍饲项目即将结束的情况下,各苏木镇要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休牧轮牧模式。北部苏木镇大力开展季节性轮牧,实行季节性倒场放牧;中部苏木镇要积极开展划区轮牧,草场长势好的地方必须建设打草场;南部镇要坚定不移的推行春季休牧制度。

第三,优化整合项目资金,突出项目建设重点。要抓住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三农三牧”的有利时机,围绕“两转双赢”和改善畜牧业基础建设,科学规划编制一批项目,积极争取上级立项,从而做到从规划到源头上整合项目。构建整合协调机制,整合捆绑涉牧项目资金,向发展思路清晰、落实措施有力、群众积极性高的集中投入、配套建设、整村推进。今年,我旗生态、扶贫、农业开发等项目共计投资3204万元,重点实施飞播造林12万亩,划区轮牧35万亩,棚圈建设1.5万平方米,节水灌溉50处,生态移民600人,引进西门塔尔牛2000头。

(二)扎实推进牧区人口又好又快转移。

第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牧区人口转移政策措施。始终把握牧区人口转移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特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促进人口转移的各项政策,努力解决好转移牧民的就业、居住、医疗、养老以及子女上学等问题。积极探索引导牧民自主转移的政策,逐步建立起部门联动、行业协同的一整套转移服务长效机制。

第二,建立健全牧区人口转移服务机构,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满都拉图镇和驻二连市转移服务的机构职能,完善牧民就业创业保障措施,全方位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社会保障和维权服务,促进牧民稳定就业。人事部门要在5月底前完成各苏木镇人口转移就业服务站的设立和专职人员的配备工作,配齐配强转移服务协理员,层层落实服务责任,为转移牧民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转移牧民的引导和培训工作。继续加强转移典型选树工作,用典型说服和感染牧民,逐步转变思想观念。通过新闻宣传、典型示范和教育引导,使转移就业成为牧民的自觉行动。在做好引导式培训的同时,依托农牧业、扶贫、就业等部门的培训项目,扎实开展技能培训。今年的培训重点是去年初高中毕业返乡学生,以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掌握技能为培训目标,加大引导和技能培训力度。旗教育部门和人口转移办公室要做好返乡学生的建档立卡工作,深入开展跟踪式服务,旗劳动就业部门要广泛征集就业岗位,对返乡学生进行因岗施教。

第四,不断延伸和拓展牧区人口转移的就业渠道。进一步强化岗位征集和定向、订单式培训工作,经济和就业部门要积极协调旗内厂矿企业优先录用本地转移牧民,并明确要求企业中本地职工达60%以上。继续加强与锡市、二连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协调联系,多渠道征集用工岗位和用工信息,鼓励、引导和组织牧民劳务输出。

第五,做好已转移牧民的稳定就业和牧区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转移进城牧民的跟踪服务力度。苏木镇政府要安排专人,保证一季度至少走访一次转移牧户,全面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向旗相关部门上报情况,努力协调解决转移牧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防止牧民失业返乡。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牧区人口的管理,严格控制牧区人口机械增长,坚决杜绝外来人口进入我旗牧区从事简单的种养业。严格清理非牧人员占用草场,逐步引导牧户在牧忙季节雇用本牧民。

(三)加快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第一,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按照“南牛北羊”的畜种结构调整总体安排,旗委、政府将出台引进西门塔尔牛的优惠政策,鼓励南部苏木镇以为单位扩大西门塔尔牛养殖规模,对今年统一引进的2000头西门塔尔牛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并对集中开展冷配工作的,在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确保年内完成黄牛冷配2000头、本交改良26000头的任务。镇政府要重点抓好组织落实,旗改良站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苏尼特羊提纯复壮工作。年内新建苏尼特羊标准化畜群164群,累计达到900群;种公羊年检6000只;新增种公羊集中管理10个;选留后备种公羊5100只。各苏木镇和要于5月中旬前确定种公羊集中点(牧户)、标准化畜群和选留种公羊的牧户,并统计上报到旗改良站。旗改良站要根据上报情况积极开展鉴定普查工作。

第二,转变草场利用方式。一是积极推行联户经营模式。以优质天然牧草和高产饲草料相配合、以放牧加补饲以及冬春、夏秋两季倒场轮牧的模式,积极开展草场联户经营试点。今年,镇要根据户均草场面积小的实际,选择几个牧户推行联户经营试点,逐步培养牧户在联户的基础上向专业协会方向发展。二是以“保质提产”为目标,继续加强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稳定现有高产饲草料基地种植规模,加快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平均亩产量要达到6500斤以上。三是积极鼓励牧户建设打草场。引导牧户合理利用围封禁牧后恢复的草场及集体草场,采取封育改良等措施,集中建设打草场。鼓励有条件的牧户建设小型打草场,畜牧和生态部门对建设打草场的牧户,给予一定的网围栏补贴。草原部门要调查摸清有建设打草场条件的地块,督促牧户开展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新建打草场50万亩的任务。

第三,稳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依托我旗苏尼特羊肉优势资源,调整优化“南牛北羊”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具有地区特点和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区域。一要抓好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南部苏木镇以养牛为主,北部苏木镇以养苏尼特羊为主,抓好专业化基地建设。鼓励牧民互助、合作、联户发展,促进牛、羊养殖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二要引进和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起点高、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提高畜产品转化和增值比重。发挥苏尼特羊肉地理标志优势,积极与苏尼特羊肉商标注册商合作,做大做强苏尼特羊肉产业。三要扶持发展牧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育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及专业协会,年内新增专业协会达到5个以上,促进企业、协会和牧户建立长期供销机制。四要积极发展林沙产业。林业部门要鼓励支持公益林项目区牧户加大补植力度,加强抚育工作,为下一步发展林沙产业奠定基础。争取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大中型生物质能源基地、药材基地、野生动物繁育基地、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千方百计增加牧民收入。

第一,增加来自畜牧业内部收入。一是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冬羔、早春羔,从提高牲畜质量、加快畜群周转和产出水平上增加牧民收入。二是狠抓打草场建设,从减少生产开支上增加牧民收入。三是引导和扶持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使牧民从生产、加工和产品流通等环节中增收。年内要引进培育1-2家苏尼特羊肉加工企业,在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

第二,增加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加快推进“三化互动”,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保障进城就业创业牧民合法权益,改善牧民进城就业创业的环境,为牧民转移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和就地转产提供条件。切实组织好牧民转移就业和外出打工每个环节的工作,大力开拓牧民来自于二、三产业的收入渠道,积极发展牧民愿意从事和能够从事的传统服务业,努力增加转移进城牧民工资性收入。

第三,增加政策性收入。坚持以工促牧、以城带乡,坚持多予、不取、放活,继续加大对牧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要认真落实好国家良种补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禁休牧补贴、公益林补偿等直补政策,进一步增加牧区低保、牧区合作医疗、民政救助等补贴额度,有效增加牧民收入。

为有效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今年,每个必须要选择3—5个饲养规模和畜种不同的(如养羊专业户、养牛专业户)典型牧户,进行收入算账对比。通过算账对比来说服教育广大牧户,转变思想观念,自觉走上“两个转移”路子。旗经管站要督促苏木镇和尽快上报典型牧户,协助进行算账对比,并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此外,根据盟行署下达的增加非牧收入指导计划,我旗已确定了非牧收入监控点试点6个,旗直有关部门和各苏木镇、要真正抓好非牧收入监控工作,每个季度进行分析和通报,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监控、年末有考核。

(五)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按照“规划先行、重点推进”的原则,以“建设新牧区、培育新牧户、培养新牧民(新居民)”思路为重点,抓紧编制新牧区建设规划。新牧区的规划要以为单位,以牧户为基本单元,以生态容量为基础,包含生态保护、牧民转移、畜牧业产业化等内容。进一步加强巴彦德力格尔、萨如拉登吉文化旅游新艾里电气化试点和巴彦杭盖的后续建设,使新牧区试点成为“两转双赢”的示范基地。今年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任务为3060人,其中重点解决上述三个试点的集中供水工程。农牧业局牵头组织旗直相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协调解决遇到问题。各苏木镇、各部门要加强新牧区建设的引导、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牧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牧民自主建设与项目推动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切实抓好当前畜牧业生产重点工作

(一)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各苏木镇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年特别是奥运会和世界草原大会期间不发生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去落实,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一要按照《自治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力争在5月底前完成全旗兽医体制改革。二要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确保在5月中旬完成春季五号病免疫工作,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三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牲畜调运管理,以防境外疫病传入我旗。四要按照上级统一安排,抓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年内出栏牲畜免疫耳标佩带率达到100%,试点苏木镇的牲畜要全部佩带免疫耳标。五要认真做好布病防治工作。农牧业局要组织旗、苏木镇两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以畜间布病发生严重地区为重点做好监测,同时在全旗范围内统一组织开展布病免疫工作。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对人间布病的监测工作,及时了解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二)积极推进黄牛改良工作。一是要抓好西门塔尔牛引进工作。各苏木镇、和旗直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尽快落实引进西门塔尔牛的牧户、数量和自筹资金、贷款手续,确保在5月底前完成引进任务。同时,选定饲养20头以上西门塔尔牛的牧户,作为西门塔尔牛核心群,重点扶持。二是抓好黄牛冷配工作。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黄牛冷配工作,积极落实冷配站点和牧户,明确职责,全面完成冷配任务。旗改良站要按照黄牛冷配各阶段工作要求,积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三是抓好西门塔尔种公牛引进和良种西门塔尔牛保护工作,尤其是重点保护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后备母牛和母牛犊。

(三)扎实做好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抓好草原生态植被建设工作,确保全旗高产饲草种植面积达3.3万亩。各苏木镇、旗草原和水利部门要及时组织好人力、物力,抓好高产饲料种植工作,对饲草料种植机械、灌溉设施、水井等进行全面检修,于5月底前完成开地平地和施肥工作,保证月日前全部播种完毕。旗草原监督管理局要进一步加强沙地治理项目区、生态恢复禁牧区和101省道两侧禁牧区管护工作,加大处罚力度,防止偷牧和破坏草场植被现象发生。

(四)全力做好飞播造林任务落实工作。今年12万亩的飞播造林任务集中落实在镇的白音昌图,这是落实旗委、政府提出的“南治北移,中部轮牧”的一项具体措施,是逐步建成由西向东的治理带,最终实现大面积治理沙地目标的起步之举。因此,镇党委、政府要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争取播区牧民的理解和支持,早日开展移民搬迁,实现治理区彻底禁牧。林业和生态部门要提前落实飞播所需物资,并聘请专业部门做好作业设计和技术服务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飞播造林任务。

(五)认真做好民政救助和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民政各项社会救助力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月底前完成城乡低保提高补助水平和牧区低保扩大范围工作,城乡低保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做好下半年全面推行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推动村务公开工作的有效落实,保障基层群众的民利。继续推行包扶、帮扶式扶贫工作机制,年内实现脱贫400人,返贫率控制在8%以内的工作目标。今年,自治区要调整贫困人口最低标准,待最低标准公布后,各苏木镇要积极配合扶贫部门做好全旗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