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运筹学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认识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
机械加工是指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
篇2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课程设置 调查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4tszy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3-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开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中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作为一门具备鲜明特色的专业,其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优化和调整,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而且会影响学科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在培养目标、学科侧重等方面较不统一[2],因此,借鉴相关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对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以及培养信息管理专业特色人才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本调查以全国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研和文献调查的方法,采集整理并分析比较相关统计数据。由于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中多数都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相对其他类院校来说,其主要课程设置情况相对较为完善,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报告《2014-2015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3]作选取参考,总共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共20所,其中综合类院校10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大学),理工类院校10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通过结合分析综合类和理工类(以下简称“两类院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为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研究的数据。
二、分类与比较
从目前国内两类院校开设信管专业的情况来看,基本采用的是“知识点一知识模块一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模式,其中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两类:(1)按课程类型划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2)按学科知识划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信息管理知识模块和信息技术模块。由于各大学的课程名称类别繁多,因此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信息,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按学科划分出来,大致分为五类进行归总:经济学、管理学、数理基础、计算机、信息学[4]。根据信管专业主要课程内容归类,统计出在每一类中开设同一课程的院校数在3所以上的课程。
在经济学类课程中,在20所两类院校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依次是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另外,一些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西北工业大学开设了管理经济学、北京工业大学开设了计量经济学等。
在管理学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与运作管理学。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管理学原理,为14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70% ,有13所院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占考察院校的65%。
在数理基础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运筹学和统计学。其中在20所院校中有13所开设了数理基础类的课程,开设最多的是运筹学,为11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55%。其次为统计学,为10所院校所开设,占考察院校的50%。
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依次为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语言和操作系统。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数据库,为18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90%,有17所院校开设了数据结构,16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分别占考察院校的85%和80%。另外有14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语言,8所院校开设了操作系统。
在信息学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和信息组织。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电子商务,为15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75%,有14所院校开设了信息系统,占考察院校的70%。开设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组织的院校也相对较多,分别为9所、8所、7所。
综上所述,根据分析以上20所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体系的情况后,提取出各类别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课程。其中经济学类包括经济学(含经济学原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含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学和企业会计学)和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类包括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与运作管理学;数理基础类包括统计类和和运筹学;计算机类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语言和操作系统;信息学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和信息组织。具体见表1:
表1 开设院校数较多的课程
三、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结合信息技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但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仍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其课程设置体系还需结合专业特色加以完善和改进。因此,合理制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 顶层架构的思路是关键, 课程类型的整合是基础,课程内容的制定是重点。其课程设置体系应集中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学科特色和多元化交叉融合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改革,不断完善和调整,符合专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波,陈禹,张媛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孔庆胜,刘宝旨,董睿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89.
[3]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4-2015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EB/OL].http:///e/20140416/534e2510c4195.shtml,2014-04-16.
[4]张利江,张帆.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28-130.
篇3
摘要: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也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在模块化教学改革背景下针对运筹学的课程特点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然后针对运筹学课程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加以实施。教学实践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运筹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1]。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要求,2011年我校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运筹学归为运筹与优化模块。模块化教学改革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2],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从能力分解出发)的模块体系[3]。
运筹与优化这个模块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模型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了课本上的模型以后往往感到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还是摸不到头脑,从而产生数学没用的想法,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将学生局限于校园和课堂的45分钟,一来提出的问题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一些脱轨,二来因为没有实际背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很难给出满意的回答。随着模块化建设的深化,尝试将学生带到企业去,然后在现场向他们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再回到课堂上时给出的答案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每门课程的学时有限,这种将课堂搬到教室之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却给学时安排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必须继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问题驱动教学法的需要。我们考虑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今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课下进行,既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也可以借助老师针对这个知识点制作的微课程来进行。把课堂变成老师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当下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研究基础
1.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于2012年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4]。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信息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知识内化”阶段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常常会有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鉴于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和老师提供的微课程等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知识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老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进程。
1.2微课程
微课程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程,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互联网+”时代,微课程的出现,以及它与翻转课堂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1.3慕课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慕课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也包含了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为高级人才。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鉴于慕课的以上特点,显然其可以成为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微课程的一种补充。
2翻转课堂模型的构建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最早是在2011年由美国学者Gerstein构建的[5],该模型将课堂划分为体验学习、概念探究、意义建构以及展示应用这四个阶段。我国的学者曾贞等[6-7]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的教学需求以及学习者特征,构建了图1所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图。将模型的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其中课程开发和学习先行发生在课前,教师和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教师负责制作微视频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布置任务等,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通过微课程和慕课开放资源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内化、评价反馈和研讨总结则是在课中进行,这时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巩固练习,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既要有集中辅导,又要进行个性化指导。该模式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课中注重在协作探究中促进知识的内化,课后注重交流和评价。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深层思维发展,以充分挖掘学习者学习的潜力、发挥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基于前面构建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以“运筹学”课程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本次课程教授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两年对大学学习的适应,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班级人数为45,将学生分为了15个小组,教师可以尽可能兼顾各个小组的协作交流过程并予以个性化指导。学校具备基本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可以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
3.1课前
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除了向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之外,还需要向学生提供相应教学内容的微课程视频,以及相关专题的慕课学习网站等类型的教学资源。一般会根据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将资源分为基础部分和延伸部分两个等级。这里,微视频的制作是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我们为学习者准备3个左右微课程视频,每一个微课程视频不超过10分钟,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Studio8.5.2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网盘,方便学生们下载观看。教师会将课前学习任务明确的告知学习者,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统计学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在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任务之后,学习教师准备好的微课程视频,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再学习了基础资源后,继续学习延伸资源。有一些内容还可以结合着相应的慕课来学习。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及时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资源和自定学习时间,很好地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3.2课中这一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阶段,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步:
3.2.1合作探究阶段
合作探究阶段可以由教师根据小组长之前汇总上来的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来安排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换意见,有些课前遇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已经得到完美的解决。这个阶段是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体现。
3.2.2个性化指导阶段
个性化指导阶段为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因为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合作探究阶段也许不能够完全解决,这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这个阶段是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体现。
3.2.3巩固练习阶段
经历了教师个性化指导之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得以解决,这时候小组内部同学应该总结收获,通过做练习来巩固重难点以加深印象。这时候如若练习时间充裕,则可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组间的心得体会交流。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他人分享,这时候对知识的理解会更进一步。
3.2.4总结点拨阶段
总结点拨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事先掌握的情况由选择几个提出典型问题的同学来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及已解决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通过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集中强调重难点以引起学生注意。
3.2.5反馈评价阶段
反馈评价阶段是课程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中,教师会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评价,这时候要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主要以激励为主。之后教师可以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课后从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行复习巩固。
4实施情况与结果分析
在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后,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未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的期末考核情况做了对比分析。这里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基础和人数均相当。因此符合对照实验的条件,针对该课程我们的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授课,实验组班级采用本文论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考核。比较两个班的学生测试成绩发现实验班平均成绩(85.34)高出对照班平均成绩(79.37)将近6分。再将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划为:69分以下、70~79分、80~89分以及90分以上四个分数段做出成绩分布统计图如图2。由图2,实验班的学生在这四个成绩段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3%,22%,46%,19%,对照班的学生在这四个成绩段的分布比例分别为20%,26%,36%,18%。90分以上的优秀率实验班比对照班高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实验班80分以上的同学远远高于对照班,而得分69分以下的比率实验班比对照班减少了7%,有了明显的进步。相信在总结了这次的经验以后,新一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5结语
通过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翻转课堂不应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简单翻转,而且是从尊重人、尊重人的发展规律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9]。这种变革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师生角色重定位、精心制作课程教学视频、重建课堂对话。只有实现了这几点,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2]蔡敬民,陈啸.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以合肥学院为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3]邵一江,刘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58-63.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6]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7]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49-54.
[8]丁自成,金美芳.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思考———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设计[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393-396,400.
篇4
(1)凝练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专业目标。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强化专业和实践教学。各专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适当增加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分,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突出专业特色。要保证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
(3)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计课程模块。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在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培养框架。科学合理地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
(4)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改革公共课程,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2003年成立并招生以来,高度重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研究工作。2010年,根据学校《云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工业工程系在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学习和参照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反复讨论并充分征求本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2.1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应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在各级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决策、运营、评价、优化等工作;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管理工程基础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规划、开发、设计、运营和评价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能力。
2.2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系统掌握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
2.3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及主干课程
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其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等。
2.4工业工程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工业工程专业要完成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运筹学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2.5工业工程专业的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有条件的学生在按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可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对不能在4年内按要求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延期毕业,但修业年限最高不得超过6年。
2.6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时应修学分为176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选修12学分,学科公共课模块20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5学分,专业课模块21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工业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工业工程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也有明显的管理特征。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对各种类型的系统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够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解决和阐释,使系统优化,系统效率明显提高,并因此具备领导跨学科团队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工业工程学科的课程体系,协调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与工程专业、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课程体系是平台式和模块式相结合的复合型结构。课程纵向设置包括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横向设置以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形成纵横交错的复合结构。工业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其研究领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及政府部门。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平台。
3.1素质教育平台
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和公共任意选修课模块(不低于12学分),这部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也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基础课、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3.2专业教育平台
(1)学科共同课模块。包括高等数学I、高等数学II、线性代数与概率论、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等5门课程20学分。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机械制图、管理学、机械制造基础、运筹学、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基础工业工程、工程经济学等8门课程25学分。
(3)专业课模块。包括人因工程学、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欲质量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管理、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等9门课21学分。
(4)专业选修课模块。提供CAD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微机原理与运用、市场营销学、应用统计学、控制工程原理、产品开发技术与管理、专业英语、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专业系列讲座等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0学分。
3.3实践教育平台
(1)公共实践模块。包括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军事训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共计11学分等内容。
(2)专业实验课模块。包括普通物理学课程试验、工程力学课程试验、电工与电子学课程实验、数据库技术课程实验、运筹学课程实验、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等,共计12学分。
(3)实习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以及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共计22学分。
4问题及建议
工业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们对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修订和研究,力求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云南省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认知程度有限,制造企业中几乎不设工业工程部门和工业工程师岗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对口就业困难。
(2)区域内缺少以集中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为工业工程教学提供高新技术教育训练平台的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少有机会接受工业工程专业先进技术培训和实践的机会。
(3)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课程建设的需求,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系统性、专业性、知识性,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不足。要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工业工程是系统的综合优化技术,是解决系统优化,提高系统效率的学科专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加强工业工程专业的宣传,让社会充分认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②切实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作为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其生命在于实践。学校的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的第一课堂。
篇5
[关键词]Excel;经管类课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07-01
Excel表格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急需大量掌握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社会的需求对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对经管类课程进行适度调整,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1经管类学生掌握Excel数据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管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其是否符合现代管理人才标准的重要标志。所以,高校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使用能力和水平。高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还应结合经管类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开设Excel数据处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整合经管类课程同信息技术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经管类的学科问题。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非常强大,且使用方便。目前,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已经发表了90多篇关于应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型的论文,占到了该杂志论文总量的5%。如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教学上进行总结和推广,就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
1.2使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不需要了解程序设计和数学处理原理的相关知识。只要掌握了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理解了数据处理的结论,就可以利用Excel来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1.3目前,国外财务管理工作者已经公认Excel表格是最有效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软件。使用Excel软件和VBA编程方法,能够对企业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类与汇总,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提高经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现实中的经济管理问题通常错综复杂,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参照现有的管理模型。而对于这些通过建模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Excel进行动态地模拟分析,解决复杂的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问题。
1.4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Excel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往往会找到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学习Excel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并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了经管类课程理论强但实践性弱的特点。
2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过于强调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使得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无法学好Excel课程。
2.2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由于教学方法、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经管类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
2.3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长期重复相同的案例内容,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缺乏学习自主性。
3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分析、解释数据的方法论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现已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实质性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手段。不论是国民经济还是公司企业,甚至是个人的经营都开始依赖于统计。统计学作为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关系复杂、难计算等特点。因此,我们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大力推行Excel软件的学习。通过对Excel软件的应用,来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
学习的根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在学习统计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应该辅助以计算机进行教学,从而实现统计工具和计算工具的完美结合。《统计学》是门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学生的所必修的一门方法论课程,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关经济分析和研究,是每一个经管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虽然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学习SAS、SPSS等专业统计软件的难度较大,但是,可以通过应用Excel来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同时,还可以根据统计整理、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来完成大纲的教学目标。
Excel具有的统计功能虽然无法和专业的统计软件相比,但是它具有简单易学、易操作的优点。而对于《统计学》课程来讲,利用Excel所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统计函数,结合其表格技术,基本上可以满足统计方面的需求。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将Excel作为统计学的辅助工具,不仅简化了统计分析中繁琐的数学计算,并且大幅度提高了统计分析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Excel在经管类的《会计学》、《管理中的定量方法》、《应用统计分析》、《运筹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辅助使用Excel软件是吸收借鉴了国外管理科学中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促进经管类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伟民,忻瑞婵,张明.Excel财经数据处理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篇6
关键词 LOGS宗教科学 认知模式 研究方法 定性定量
我们知道,无论是西方的古希腊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在古希腊,柏拉图用一个叫做“LOGS”的词汇来解释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亚里斯多德研究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一些具体学科,但是他认为这些具体学科的研究成果并非真理,终极真理来至于思辨科学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之后的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他们认为人类认知的正确性在于一。近代西方康德用“星云假说”、“彼岸世界”来说明人们对外界事物把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黑格尔认为人类认知的终极是绝对精神,而认知过程是他的“大逻辑”“和小逻辑”中贯穿的逻辑演进,包括“三段论”。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认知世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与科学的认知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什么是“真理”、“真知”进行了重新的反思。波普尔提出了提出了检验科学的标准时“证伪”,即认为一种认知如果是科学,那么需要经得起“证伪”,比如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认知是科学的正确的,那么如果“发现了一只天鹅是黑色的”,则上述命题不正确,也不科学,反之则是科学的。法国学者孔德提出了实证主义,他认为对于事物的认知一定要经过事物的观察、资料收集、整理、分类,提倡科学认知建立在经验数据之上,反对LOGS的思辨学说、以及宗教假说。
在东方,尤其是中国,从先秦《易经》开始,人们把握世界的结构是现实可见、可闻的具体事物的概括化。人们把万物的构成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物质,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往复而生,运动不止,把地理、天象、祸福等归结于其变化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可以叫做LOGS的思辨学说,因为这种概括高于现实事物,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思维描述。当华夏文明发展到隋唐、宋朝时期,随着异域宗教的传输入,以及我国古代儒教、道教的发展,开始形成了三教鼎力的局面,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家贵族管理方法或制度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教思想的烙印,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笃信佛教,寻常百姓也会朝贡寺庙。宗教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管理的一部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后来科举制度的改革,将西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而不仅仅是“四书五经”之范畴,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如严复、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把西方的实证科学宣讲和传播,实证科学的认知模式在社会管理、政治管理以及经济管理领域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融入。
通过上述人类认知方式历史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知识的认知。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就有“帝王之术”、“治国之术”,西方也是很早就有民主、君主专制、城邦制度体制,但是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还是短短一百年左右的历史,那时候人们对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很少做定量化研究。但是美国著名管理科学家泰勒1903年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思想,而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思想正是建立在许多工厂的科学实验、问卷调查、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因而他也被称为了“科学管理之父”。在泰勒之后,出现了许多管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方法与泰勒一脉相承,尽管他们的管理著作思想可能与泰勒的思想不一致、甚至相反,比如行为科学学派的思想,但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方法——霍桑试验。我们从孔茨的“管理丛林”理论中可以看出,许多的学派的研究方法都是实验经验主义方法比如正交试验方法、仿真实验、实地调查实验等方法以及数学逻辑演绎方法,把运筹学、统计学、对策论、概率论等基础理论学科之上。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出现了“丛林效应”。当其他学科诞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管理学都存在可能将其吸收过来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不容置疑,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它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的定义或者分类新事物,一般属于定性研究。而研究者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新的数据资料,借助定量研究工具——如各类数学模型,则一般属于定量研究,而在科学实证主义盛行的今天,定量研究无疑是一种贵族中的宠儿,受到了各方面的追捧,这也就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管理学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倾向于录用做定量研究的文章。当然,这种极端化的导向是具有一定的危害,因为我们知道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结合定量化的研究是较少,管理实践更带有定性化的色彩。
如何进行管理学研究工作?管理学研究就是要求我们研究者去研究管理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去归纳、预测或者决策管理现象和事物的发生和管理者应该采取的方法措施。(1)归纳和预测:Y=F(X1X2…XN)),一种管理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他总是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对X1,X2,....,XN等因素作相关性假设,作层次分析图,收集数据、假设检验,分析数据分析其相关性的大小,由于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的差异,这种分析可做确定性分析~求解相关系数,以及进一步做出变化趋势(线性相关或非线性相关),这里就会运用到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参数检验(均值、方差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等数学工具,也可作模糊性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找出事物发生关系重要将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对过去管理现象的总结和对将来管理现象和事物的预测。(2)决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提出“管理即决策”,可见决策在管理实践和研究中的重要性。运筹学的出现为决策科学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也进一步推动了运筹学的发展,人们可以在运用计算机求解出复杂系统多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问题,使得以前人工操作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博弈论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竞争状态下的非合作博弈的均衡解,使得非合作博弈求解的可能,即理性条件下的“双赢”或者“多赢”。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领域和认知范围发生着改变,人们所使用的认知工具也不断地更新,这就导致了人们认知的范式的转变。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很少利用西医的技术和理念来解决生病的问题,西医是脚痛医脚,而中医是全身调理。当科技发展以后,人们认识到了西医治病的好处,许多人趋之若鹜。而进一步发展以后人们开始追求中西医综合治疗调理。管理研究方法的演进也是如此,在人们认知范式的转变情况下,管理研究方法总是会作出相应的改变,而这也是一门学科保持长盛不衰的最好良方。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英文版)[M],Routledge,2009
篇7
[关键词]数学 数学方法 金融金融模型
金融利用理论模型从一种期望变成另一种期望――如股票定价、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分别是期望红利和期望收益变动率,永远是一个不确定性。而数学利用理论模型引导人们的认识由未知走向已知,注定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金融研究的对象具有可计量性
金融学要反映金融活动中的数量关系,金融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可计量性的。同任何其他经济活动一样,金融现象和过程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这就决定了把数学方法应用于金融研究是完全可能的。金融活动中也存在大量的数据,比如,证券交易,期货等等。在进行金融理论研究时,搜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并运用数学模型对货币金融活动中的利率、汇率、货币供给与需求、收益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高度的精确性,严密的逻辑性
由于其固有的抽象性可使金融研究借助于数学方法的抽象,更好地发现现实金融问题背后的经济变量函数,使复杂的关系得以清晰化。由于其固有的精确性,采用数学方法可以准确的研究和描述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由于其固有的严密逻辑性,使得数学分析成为科学推理的主要手段,可以使一些用其他方法难以说清的逻辑关系得到简洁明了的说明。比如,马科维茨证明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从而使金融投资理论由老祖母的经验成为严谨的科学。
二、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方法的局限性
(一)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金融学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复杂、不容易被量化的特点,存在着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习俗的,心理的等。而数学模型对现实的把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因此数学模型的理论前提不得不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与现实市场的状况在某些时候是完全不同的,数学模型就失去了它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结果的预测也丧失了其应有的准确性。次贷危机、五大投资银行的衰落,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数学方法应用目的不明确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对某些现象之所以要用数学而不用其他形式的语言去描述,就是因为它能够比其他形式的语言更简练、更准确地将该现象表示出来。如果达不到简练准确的效果,就应该采用其他的语言形式。而不应该以渊博的数学知识作为傲视同仁之资本,用以掩饰金融理论贫乏之尴尬。例如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试图用随机微分和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金融问题,但至今成效甚微,甚至于应用方面出现了致命的偏差。
三、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金融工程学
在金融工程的研究方面, 所适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数学方法。我们知道, 数学方法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统计学中的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它随机分析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但随着金融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的结果,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都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工具。
(二)金融数学
数学以其精确的描述,严密的推导已经不容争辩地走进了金融领域。在金融证券化的趋势中,无论是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历史数据,寻找价格波动规律,还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去复制金融产品,谁最先发现了内在规律,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尽管由于森严的进入堡垒,数学进入金融领域受到了一定的排斥和漠视,然而为了追求利润,这种排斥和漠视逐渐转为关注,甚至是重视它的存在。
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利润和高风险,需要计算机技术帮助分析,然而计算机不可能大概,左右等描述性语言,它本质上只能识别由0和1构成的空间。金融数学(Financial Mathematics),又称分析金融学,是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学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金融数学在这个过程中正好扮演了一个中介角色,它可以用精确语言描述随机波动的市场,为实际金融部门提供较深入的技术分析咨询。比如,通过收益率状态矩阵在无套利的情形下找到了无风险贴现因子。
现代金融的核心问题无不由微积分方程理论来解决。通过数学方法,使人们对于金融领域中无处不在的巨大风险性和统计规律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再到全球金融危机,使我们发现,我们需要掌握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现代化金融管理技术的金融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既懂得数学又懂得金融知识。另外,我们只有掌握了现代金融衍生工具,能对金融风险做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我们才可以避免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巨大的损失,才能使中国金融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军.《浅谈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甘肃科技, 2009;2:第25期
[2]桂花.《试论数学分析在金融研究中的作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6
[3]《对经济研究中数学方法运用的思辨》.百度知道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认识我,我叫XX,来自X车间卷包X班,我是外地人,201X年进厂,在XX举目无亲,烟厂就是我的家,各位都是我的家人,家给我温暖,家人寄予我厚望。所以我总想为了这个家多一些努力,多一点用心,为了家人的期望也要把每项工作做好。
我本科毕业于XX大学机械工程系,XXXX专业。2010年进厂从事GD辅机备用操作工至今,今天我竞岗车间干事。
2006年夏,XXXXXXXX我系统的学习了运筹学、统计学、管理学、物流工程、信息工程、现场管理、生产设施规划等学科。当时我们分析的都是全世界最为先进的伟创力生产线,最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方式,最精益化的产能匹配。我的专业成绩位列全系前X名。XXXX是针对工厂的管理学科,我是XX大学第一届该专业毕业生,也是湖南中烟的第一个该专业科班出身。我相信用己所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我更加得心应手。
2011年春,国家局举行文化故事大讲堂比赛,比赛那天我用字正腔圆的北方评书演绎了庞志敏,童燕劳模夫妻三追三笑的故事,在90个作品大都走煽情悲苦路线的会场,传递出别样的X烟正能量,芙蓉王成功文化。赛后很多人都说我是从艺术团请来的专业选手,我笑而不语,为了这次比赛我一共创作了69个版本累计文字量3万多,看了200多小时的评书选段,通过私人力量邀请岳相灵、张应九等7位老师帮我指导稿件和表达。我相信我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2012年冬,全国烟草行业企管现场会在长沙举行,我被抽调过去负责会务工作,领导把工作量最重的信息工作交给我,负责全部与会203位客人的抵达、住宿、会务、考察、返程信息的统计、整理和发出。连续一周我每天都工作到凌晨3、4点整理了近700条短信,200余通电话,为车辆调度和会务安排提供了第一手准确、及时、详尽的信息,全部信息的录入输出无一差错,客人均按时抵达返程,会后我被评为五个先进个人之一。我想到会议结束前两天,我因时间紧吃不上饭导致胃痉挛,半夜3点多跑到医院打应急针,然后回酒店继续工作,我相信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不是今天,也是明天。
2013年秋,总公司抽调我负责公司机关群众性教育实践路线第五次活动,这次活动是前四次的总结也是公司机关最后一次,规模最大的一次,重要意义可想而知,那时国家电网湖南省局举办践行核心价值观辩论赛,常德市局领导多方打听到我是2007年全国大专辩论赛湖南大学选手,也是目前留在在湖南省内的唯一前国赛辩手,于是通过各方关系找到我希望帮忙,并开出X万一场的报酬。我还是拒绝指导只帮忙在工余熬夜写稿子,常德局领导问我可不可以不去长沙?我回答他我是中烟的一员,为单位工作才是我的本职,出于人情我帮你们改稿子,我可以透支身体和资源但不能破坏原则。我相信年轻人少说话多干活,单行好事莫问前程,你的努力大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篇9
【关键词】经管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专业建设与发展
0 引言
当今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在高速增长,由此给全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适应并满足这种社会变革和挑战对人才的要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在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增的数学类本科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化为大众化,该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曾经一度成为热门专业。然而在该专业创办的十几年里,除了一些自身实力雄厚、生源素质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多数普通本科院校都还在努力探寻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尤其是在开办该专业前几乎还没有数学本科专业办学经历的诸多经管类院校。这些院校在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直接关系到了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经管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及学生就业等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背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加深对该专业的一些问题的认识,推动该专业的发展。
1 专业特色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其范畴与研究内容而言,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广泛渗透与交叉,远超出数学学科的范围.原有的三个专业各有其特色,已形成各自的社会认同度,但三个专业融合后,并未达到1+1+1>1的效果,相反各自的专业内涵和特色还都有所削弱。作为一个仅有十几年办学历史的新增理科专业,既要兼顾三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又要办出特色,需要开设课程的种类和门类之多不难想象,由此也造成课程体系设计的困难。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我们认为,我校应侧重于信息与计算科学在物流流通领域的应用来组织教学较为适宜。这样既使得相关理论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又可以解决这些领域或行业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2 人才培养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经管类院校,培养专门的数学专业研究人才非其主要目标,报读该类学校的主要是对经管类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因此,应用型数学人才的培养才是经管类院校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要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数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又能从数学角度去考察和解决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设在信息学院计算科学与统计系。在专业设立之初,由于对专业的理解较肤浅,专业特色不清,学生就业行业不明,尤其是多数教师都是传统数学专业出身,致使专业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经过几年的摸索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数学和信息科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计算、数学建模的方法及信息处理技术,熟悉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了解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工具,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在国防、经济、金融、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部门从事开发研究、实际应用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3 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而人才培养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规格是: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按照这一要求,经过几年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建设实践,根据教育部的专业规范和我们既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与目标,结合自身的专业应用背景,我们构建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这样一种课程设置模式,由此构建出完整的课程体系:
1)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
在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我们设定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方法、统计学导论、常微分方程、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到数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适合不同学生的选修模块
为考察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各校都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我校本专业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以外,为学生设置了四个选修模块,分别是运筹与优化模块、计算科学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以及专业软件应用模块,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修。
4 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该专业的毕业生逐步走出校门,隐藏在热门招生景象背后的就业危机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该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与传统的数学专业相比,他们学得数学不够多;与计算机专业相比,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动手能力也显得力不从心;与经管类专业相比,他们的理论功底也明显不足,所以毕业生在人才就业市场上的处境非常艰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很多对数学不甚感兴趣的学生因为服从专业调剂或其他原因进入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习,他们本身数学基础差,缺乏相应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这种现实情况也造成一些毕业生的质量低下。就业率不佳直接影响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低年级学生常因不清楚专业前景而感到茫然,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转专业现象十分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近两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专业负责人向学生讲解该专业的内涵、定位、专业前景等,详细解读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其他大学该专业的教授在本科生中进行专题讲座,重点介绍该专业的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发展前景、应用领域、学习方法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 结束语
我们应该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显得重要,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9(01):01-05.
篇10
关键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21-02
1、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与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工作,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企业来讲,他们也需要大量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学校特色教学,一方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五部分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和体育;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财经英语、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审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专业任意选修课包含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企业经营战略;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融资与管理、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税法等。
除了专业教学课程,高校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和课外教学课程如军训、社会实践调查与实训、毕业实习等。
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公共基础课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全面,学分和课时设置较为合理。
3.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法律知识,其范围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四类模块。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审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包括管理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市场;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此外还有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基础课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先后得当,其中,经济法是在宏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条件下才开设的,而宏微观的学习则要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以后再开设;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基础会计的科目后再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是在学习了基本的金融学后再开设;审计学虽然可以作为基础学科,但它的开设是要在学习了财务会计甚至是高级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掌握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市场营销、税法等,学校可以结合总学分和总课程的限制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课程。
3.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设置专业必修课课时必须安排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和理解。
3.4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要求对两类选修课方向界定清晰,更加注重方向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税务筹划、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3.5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首先会安排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些综合应用实验,这对增强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其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也只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教学,所以不管是在实践课程安排数量还是在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有待提高。
4、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侧重点及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参照表1进一步完善。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笔者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以后,将专业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方向明确划分出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情况来选择所学课程。这两个模块将财务管理的方向从行业划分为银行、公司等类,同时将财务管理细分为投融资决策、资产评估、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等等,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课程选修主要集中在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两个模块上面。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设置。横向主要是是涵括了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基础课,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学、基础会计学等,这些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纵向则主要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分为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予以设置,让学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学习思想。
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如表1中所示,大量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和案例分析,着力建设模拟实验室,形成以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另外,高校也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