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

篇1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__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篇2

“产业空壳村”等问题亟待解决

按照怀柔区政府2007年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的村级主导产业标准(即40%的农户从事同一产业,40%的劳动力在同一产业中就业,60%的农民人均收入源于同一产业,三个条件符合一个可视为村级主导产业),我们对怀柔区所辖284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梳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整体上看,全区284个行政村中,符合村级主导产业标准的189个,占总数的66.5%,其中以一产为主的71个村,占总数的25%;以二产为主的32个,占总数的11.3%;以三产为主的86个,占总数的30.3%;达不到标准的,即产业空壳村有95个,占总数的33.4%。

镇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待解决。2006年怀柔区怀柔镇、北房镇、庙城镇、桥梓镇、雁栖镇、杨宋镇六个镇乡占到了农村经济营业总收入的3/4,而山区和浅山区八镇乡仅占1/4,产业基础较为薄弱。2006年,全区收入最高的村人均收入达到17092元,最低的村人均收入只有4046元,最高村是最低村收入的4.2倍,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产业发展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区多数村的产业发展尚处于培育期,有95个村属于产业空壳村,缺乏明显的富民产业,农民增收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空壳村的存在,说明我区农村产业化发展程度还亟需提高,产业范围还有待扩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深度、商品化率较低,农产品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系不紧密、运作不规范、承载能力弱等等。

山区替代产业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我区板栗、肉鸡、西洋参、冷水鱼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规模已经或必将达到饱和状态,必须加快培育新的富民产业。特别是肉鸡产业,由于与我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不相符合,必须让位于生态,未来只能控制规模并逐步退出,而目前其对山区农民的富民作用较为明显,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致富产业渠道,将极大地影响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农民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06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6家,村、户覆盖率达到40%。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数量虽然不少,但能够真正发挥专业组织在社会化服务、市场对接等方面作用的却不多,农民组织化管理、规范化生产程度不高,诚信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

新农村产业发展应强化特色

做好规划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我区打造优势特色产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使农村产业发展在一个整体的科学规划体系下运转,努力推动一产与二产、三产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以消除产业空壳村为抓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枣产业。以桥梓镇的尜尜枣和怀柔镇的红螺脆枣为龙头,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通过改良品种、嫁接等措施,逐步壮大大枣业种植规模,适时引进、培育枣类饮品、保健品开发企业,形成新的农业主导产业。

积极构建花卉、特菜特色产业带。依托杨宋镇四季花卉园区和北房镇、怀北镇现有花卉、苗木产业基础,面向北京市场,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挖掘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我区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核桃的生长繁育。近年来,市场呈现购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年年攀升。一方面在北房等镇乡建立优质核桃示范基地或园区,另一方面在山区和浅山区发动农民大规模栽种、嫁接,通过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种植、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形成板栗之外我区林果业新的支柱产品。

大力发展鹿业。充分发挥鹿业养殖数量居北京市首位的优势,不断壮大茸鹿发展规模,积极带动农民就业,将我区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茸鹿良种繁育、鹿茸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

加快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现阶段,依靠农业的发展已不能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推动农村产业非农化是未来怀柔农村产业的主攻方向。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并推动其转型升级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应加快怀柔开发向西向北延伸,通过景区带动扩大乡村旅游辐射半径,提高整体规模。另外要加强公共财政对旅游专业村、专业户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道路、供水、污水处理、供电等基础设施,加快提高民俗旅游接待硬件水平,可考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在平原和浅山区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农村庄园和概念型体验村庄。同时要深入挖掘“民俗”,彻底改变我区民俗旅游“有民无俗”的发展局面,不断赋予和提高民俗旅游以新的文化内涵,突出怀柔民俗旅游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发展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84家,2006年总的销售收入达到66.9亿元。研究制定新的龙头企业奖励扶持办法,加强对龙头企业奖励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加大力度,优先扶持那些切实有基础、有效益、有前景、对怀柔农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将企业参与消除产业“空壳村”建设纳入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政府在争取市级资金支持方面优先予以上报,并依据企业对消除“空壳村”的贡献大小,对其给予一定的区级奖励资金,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兴村富民,村企共赢。

抓好基地建设。要根据产业规划,吸纳民间资本,推行土地租赁转包、核价入股,充分利用北京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公司化的示范园区。

篇3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

《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区)农业农村局,局有关处室:

现将《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4月8日

 

附件:

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度人才工作

“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泰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实施泰州市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泰人才办〔2021〕2号)精神,制定2021年度人才工作“走进乡间田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紧扣服务“六保”“六稳”主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重心下沉,走进乡间田头,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着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竞争力,促进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力争到2021年底,新培育10亿元级以上产业2-3个,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农业科技人才工作力量。

二、工作举措

1.梳理需求清单。4月上旬,市农业农村局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开展集中梳理,确定2021年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详见附表)。4月底前,各市(区)围绕本地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乡村特色产业核心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品牌及人才、技术需求等情况,梳理汇总需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形成需求清单。

2.组建专家服务组。5月底前,各市(区)针对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当地人才办,从乡土人才、科技镇长团以及省“333工程”、市“311工程”培养对象中,遴选涉农人才,分类别组建相关专家服务小组,建立专家服务小组结对服务机制。

3.开展结对服务。6至10月份,按照“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一个小组服务一个产业”的要求,组织专家服务小组定期开展“一对一”服务,走进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地帮助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指导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地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并根据总体安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做好各项协调服务推进工作。

2.加强部门配合。专项行动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扛起工作责任,主动进位,切实加强与当地人才办、科技镇长团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项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3.确保活动实效。各地要高度重视“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落实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相关工作。要抓紧组织需求调研,组建专家服务小组,建立定期结对服务机制,开展专家服务工作。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注重宣传典型案例,切实扩大活动影响,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效。市农业农村局将定期对各地专项行动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请各地于4月17日前,将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姓名、职务、手机号码发至邮箱409841966@qq.com。联系电话:86893949。

 

    附表: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附表:

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市(区)

产业名称

靖江市(2个)

休闲食品、草莓

泰兴市(4个)

生猪、肉鸭、江沙蟹、苏翠梨

兴化市(5个)

香葱、大闸蟹、稻米

海陵区(农业开发区)(2个)

种子种苗、罡杨鲜花小镇智能花卉

高港区(1个)

鲜花园艺、动物疫苗

姜堰区(2个)

特色菌菇、溱湖簖蟹、肉鸡

 

 

 

篇4

一、村基本情况

村辖区面积20026.2亩,其中耕地面积2165.3亩,山地面积12758.7亩;总户数545户,总人口3032人,其中农业人口3022人,城镇人口10人,外出务工人员412人,五保户7人,低保户137人,计生困难户2人,优抚对象9人。拥有17个村小组,党支部1个,党小组4个,党员总数40人,其中35岁以上党员2人,35-60岁党员16人,60岁以上党员22人。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女干部1人,平均年龄48岁,月平均工资700元左右。

二、目前产业发展现状

该村目前的产业还是传统的水稻种植业为主,辅的花生种植,依托水库、池塘的养殖业,少量散户养猪业。水稻种植虽然品种相比以前有所改良,单产有所提高,但总产量反而下降,农户种些水稻只是自给自足养家糊口。利用水库、池塘养殖的其产品单一,主要是本地鱼类,且技术落后,产量不高。而养猪户相比八、九十年代,大大地减少了,八、九十年代户均年出栏生猪在1.5-2头,近些年,户均年出栏生猪不足0.5头。随着时展,虽然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然而实际上这里的传统产业却在大量萎缩,新的产业几乎没有发展。

三、产业发展滞后原因

造成以上产业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开放浪潮,城市发展快于农村,许多年轻人都去沿海城市、大城市捞金,留在农村的劳力少了,思谋农村发展的自然就少了;二是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增加了农村生产成本;三是洋产品丰富,土农产品价格上不去,削减了农民的积极性;四是产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四、今后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村的自然情况,结合实际,提出今后几个产业发展方向:

1、做活山上文章。村山地面积占绝对优势,可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搞好山地流转,引进外地或培育本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连片开发山地,种植脐橙、茶叶、杨梅、板粟、油茶等经济林果业,建立相应配套加工业。

篇5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28-03

引言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和文化服务等精神产品的产业,包括图书报刊业、媒体信息业、表演艺术业、文化旅游业等等,既有经济属性也有文化属性,是最具持续发展力的产业。中国农村幅员辽阔,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更多的农村文化资源纳入文化产业范畴对发展文化产业有重要推动作用,还可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密切城乡联系,增进城乡交流合作,对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科学地分析和评价各区域农村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发展状况是全面了解各区域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而提出有效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

一、构建农村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评价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评估进而制订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一整套指标体系,作为一种工具,该指标体系的研究范围放在与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直接相关或密切相关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业、民间文化艺术业、广播影视业、印刷业、音响业、文化事业等。当然,随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农村文化产业统计所界定的内容也将会不断地变化和拓展。要科学地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必须运用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定量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要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出发,抓住重点,不重不漏。(2)可度量原则:指标应易于定量评价,尽量选用确定性指标,多用分析评价指标,少用描述性指标。必须选用模糊性指标时,应尽量选择易于定量评价者。(3)客观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减少评估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易于客观评价。(4)可比性原则:选择涵义明确,口径一致的评价指标,建立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评价系统。(5)可操作性:在设计指标时应尽可能利用可量化、容易得到的统计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

二、农村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评价指标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构建要研究区域的农村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由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个层次构成(见下页表1)。

(二)评价指标的说明

总量指标是反映农村文化产业总产值、增加值、总就业和新增固定资产等占该地区比重的总体指标,它反映了农村文化产业在财、人、物方面的最基本概况。政府投入指标从政府部门建设文化产业机构,配置从业人员以及财政支出等方面反映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支持的指标,政府投入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市场需求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是否具有文化消费能力的指标。后两项指标反映农村的文化消费情况以及文化消费在农民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反映文化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产业绩效是主要衡量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就效益的指标,反映文化产业的盈利能力,其中固定资产产出率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新增固定资产之比得出。社会效益反映当地农业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的效果以及农民对文化产业的态度。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农村文化产业的因素进行排序和敏感性分析,为所研究地区的文化产业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农村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农村文化产业总指标为目标层、一级指标为准则层、二级指标为方案层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递阶结构由上到下存在支配关系(如图1所示):

(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咨询有关专家对产业总量规模、政府投入、市场需求、产业绩效、社会效益等指标反复两两比较,根据重要程度构造六个数值判断矩阵,这六个判断矩阵分别是相对于总指标,各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矩阵A―B;相对于产量总规模指标,各三级指标相对重要程度比较矩阵B1―C;同理构造其他矩阵:B2―C、B3―C、B4―C、B5―C。其中A―B为一级矩阵,其他矩阵为二级矩阵。以A―B为例,判断矩阵的形式(如表2所示)。

其中aij为指标i相对j的重要程度,通常使用1~9的比例标度。各标度含义如下:

1表示两个指标相比,同样重要。

3表示两个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稍微重要/有优势。

5表示两个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比较重要/有优势。

7表示两个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十分重要/有优势。

9表示两个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绝对重要/有优势。

2、4、6、8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且aji=1/aij。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它的特征向量W,将W标准化后得出某级别指标相对于上一级别指标中某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即排序,其分量Wi为相应指标排序的权值。运用AHP软件计算A―B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总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867,

0.0720,0.1324,0.2648,0.0441 。为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CI称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为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需要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于1~10阶判断矩阵,RI值(如表3所示)。

当CR=

同理可得到各二级矩阵的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权重计算结果,汇总最后结果得到表4。

(四)农村文化产业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

对农村文化产业评价指标运用AHP软件进行层次总排序,C1到C17各指标所占的权重依次为0.2209,0.1354,0.0368,

0.020,0.0736,0.0128,0.0061,0.0531,0.0249,0.0967,0.0107,0.1716,0.0323,0.0608,0.0301,0.0104,0.0036。可以看出C1,C12,C2,C10,C5 等对应的农村文化产业总产值占该地区总产值的比重、该地区农村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农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增加值的比重、该地区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农村文化产业总产值占该地区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占有较大的比重,总指标对它们的敏感性较强。

篇6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结合带来一系列问题,也迎来了以诸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分工细化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机遇。本文在四元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和农村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产业发展进行探索,最终提出了发展城市生活服务业和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

四元结构;经济转型;劳动力转移;产业发展

0 引言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结合,具体体现在相关的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在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拉大了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差距。目前关于经济转型中城乡差距和城市二元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本文以四元结构的划分和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局势为背景,引出目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机遇。

1 产业机遇初探

1.1 经济转型期间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经济技术转型。信息和通信技术普及;生产环节越发规模化和专业化;消费需求的差异化日益明显。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劳动力优势有所降低。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所面临的一边是居高不下的结构性失业人口,另一边是日益增多的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适度增加社会保障的供应也许能从短期内缓解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但长期而言,不但会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养成依赖,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农村内部,情况有所不同。农村土地流转的扩大与规模经营的发展在增加一部分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大了外出打工人口的流动风险。如果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在长期内不能充分满足这类就业人口的需求,再加上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后,这部分转移人口就成为了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劳动力。当他们选择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经营时,却没有土地供他们耕作。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增大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性。

1.2 人口老龄化的有利形势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未富先老”的状况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心理问题、养老金空账以及人口红利消失等。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另一面却是由问题衍生而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我国老龄产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呈现诸多不足,表现为:供需脱节,产销不对路,与市场化、产业化尚有一定距离;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基础的为老服务产业缺乏专业性人才,导致老龄产业在低水平上徘徊等。所以,怎样使政府规划和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1.3 城市分工细化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人口转移

经济增长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分工向精细化发展,这一点在城市内部体现得尤为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抬升了在岗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使越来越多人更愿意花费低于自己时间成本的价格购买某项服务。

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除了做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多元化扩展之外,还会面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为了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化解历史包袱,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2013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总规模为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尽管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当地政府发展困境,但长远来看,如何解决好劳动力转移和当地产业的发展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2 相关产业发展建议

2.1 城市服务业

老龄化的到来和城市生活时间成本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日益增强。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增加和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劳动力的增多,发展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服务业可以作为吸纳转移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诸如城市高质量服务业、社会机构、老龄化产业及其相关的金融、生活和心理类服务业都是可以拓展的对象。据2012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统计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数为59.9万人,占总城镇就业人口比例仅为0.416%。可见城市居民生活类服务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因土地流转面积和农业转移人口的不断增长而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农业部门的土地流转加速,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和农业工业化生产,使得大量农业人口进入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村非农业部门发展落后,对相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规范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就农业自身发展而言,以西方工业化为参照系的工业化、市场化浪潮从中国城市向农村蔓延的同时,应该正确认识农业的规模化,谨防陷入过度规模化带来农民失业、乡村社区消亡和多样化农业遭到破坏的陷阱。农业自身的发展不能因过度强调生产效率而忽视了农业本身的安全性。小规模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例如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社区支持农业)就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形式。增加农产品自身附加值的方式有很多,而不应局限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3 总结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等状况既是问题也是机遇。城市生活类服务业和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值得扩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政府采取的相关财政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机制应该与产业政策和产业自身发展相结合,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蒂莫·J.海迈莱伊宁和里托斯·海斯卡拉.《社会创新、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产业、区域和社会的结构调整过程探索》,2011年9月

[2]张建华.《经济转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发展经济学论坛(武汉2006),学术报告

[3]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4]郑秀峰.《中国农村的产业发展及方向选择》.经济经纬,2004年第二期

[5]张孝德.《农业工业化失灵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思考》,2011年11月

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三个1000”主题活动的安排部署,创新活动载体,努力推动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现就开展“三个1000”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扎实开展“三个1000”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农民共享学习实践成果

“三个1000”主题实践活动,即:开展1000次以上的民情恳谈会;1000名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安排组织1000次以上科技文化卫生活动进村入户。

(一)1000次以上民情恳谈会。活动期间,各参学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积极问计于内、问计于外,加快科学发展。具体是,一方面要经常深入乡村、企业,与干部群众、企业代表恳谈,以倾听干部群众、企业所想、所盼,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工作重点,问计于民,为基层和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措施服务基层和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向外征求发展的好建议,问计于能,借助外脑谋划发展。具体工作要求是:

1、参学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民情恳谈,带头与在外能人、关心发展的外界能人恳谈联系,共谋发展大计。

2、民情恳谈过程中,对恳谈对象提出的问题,能答复的当面答复,能办理的马上办理,一时办理不了的讲明情况,将情况收集起来作为党员议事日的议题提出,通过民主讨论,形成决策。

(二)1000名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驻村蹲点。活动期间,各参学单位要经常派出党员领导干部到基层驻村蹲点开展调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帮助蹲点村完善发展措施,加快产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具体工作要求是:

1、参学单位要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拿出主要精力,深入基层一线驻村蹲点,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做工作、交朋友、说心里话,开展调研,做到身入心入。驻村蹲点时间不得少于3天。

2、驻村蹲点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深入查找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办一些顺民意、暖民心、得民心、保增长的实事好事。同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扑下身子,知农家事,排农家忧,解农家难,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

(三)1000次以上科技文化卫生活动进村入户。各参学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紧扣广大农村、农民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所急、所需、所想、所盼,找准切入点,精心筹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广大农村和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方面期盼的科技、文化、卫生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把农村和农民最急需的科技、文化、卫生服务送到乡村、送到农家,使学习实践活动过程成为提升广大农民综合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惠民工程。具体工作要求是:

1、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进一步整合技术资源,结合不同乡镇、村社、农户产业发展需要,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普、实用技术巡回宣传和培训服务,促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2、文化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及时将相关精神文化产品送到农家门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3、卫生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围绕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主题,扎实开展医疗服务队伍下乡、技术下乡、送药下乡、培训下乡活动,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强化农民卫生教育,切实转变卫生观念,努力建设整洁的新农村。

4、各参学单位要早安排、早落实,结合部门实际,把相关的科技、文化、卫生服务送到乡村、送到农家,并切实做好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料的必要投入,以实际行动参加到活动中来。

二、工作要求

1、各参学单位要牢固树立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的大局意识,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周密安排,落实措施,真正把“三个1000”主题活动做出特色、做出成效,使“三个1000”主题活动真正成为我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崭新载体,成为全县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农民共享学习实践成果的具体过程。

2、各参学单位要在4月10日前把“三个1000”主题活动计划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8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市发展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相关乡镇和市直部门抽调8名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物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导,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

(二)明确职责,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市级领导挂钩制度,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市级领导每人挂钩一个乡镇,每人重点扶持一项特色产业。各驻村禁毒防艾工作队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协助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做到乡镇领导挂钩包干到村、乡村干部帮扶到户。市直相关部门将特色产业列入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做到规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有人负责,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三)出台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继续实行补助政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政按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年度推进计划一同下达。同时,对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几个特色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如:每种植一亩竹子补助种苗费80元,每种植一亩咖啡补助种苗费100元,每种植一亩核桃补助种苗费50元。二是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将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实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搞好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投资入股、技术指导、合资等方式倡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集体有偿流转土地,以联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四)广泛宣传,营造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切实加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做到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文字、广播有声音,使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鼓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9

1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现状

1.1城镇化推进与发展的不协调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出现很多空城、鬼城,尤其是我国很多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并没有注重质量,城乡结合部的建设规划缺乏考虑,导致城乡结合部的面积也随之扩大。“城中村”现象严重,不仅没有提高这些村民的生活水平,还为城市的未来建设带来新的阻碍,城市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城市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很多地区出现了超规模建设的现象,大量的新建工程不断地开工建设,但是这些与城市人口不匹配的工程最终只会无人入住、无人使用,造成大量的浪费。

1.2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无序

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城镇化推进工作缺乏细致规划,缺乏管理,导致很多无序建设出现,征迁难度增大的同时环境随之变差,一些违法违规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治安状况并不良好,同样导致了城乡建设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1.3“表面工程”现象存在严重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很多农村出现了集中规模、统一化的建设,这些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农村楼房,里面缺乏建设,并且一些农民没有办法分享到这些建设成果,生活依然困苦,也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帮助。

2现状与问题分析

2.1城镇规划和产业发展不协调

产业发展与城镇总体规划不相适应,产业定位不准,空间布局不合理,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缺乏主导产业支撑,造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产业发展前景不良好,城镇化推进也就缺乏支撑。

2.2不注重规划的“超前建设”

为提高经济效益,不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大量引进房地产项目,导致繁华过后出现“空城”“、鬼城”。把大量的资本吸引进来,建设了一些与现阶段发展不相匹配的工程,导致土地资源与管理投入的浪费。

2.3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效益

很多地区的产业建设已经不惜引进污染工业项目,步入“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而实际最终只会导致环境修复入不敷出。引入大量的工业项目,实际上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不相匹配。实际上工业项目对于交通、地区资金实力都有着相当的需求,所以,盲目引入工业项目,并不利于地区发展。

2.4缺乏对人为因素的考虑与规划

过度考虑产业发展,忽视人的因素,不能为当地转移人口提供充足就业岗位,出现“农村建成,农民离城”现象。

3未来出路与建设措施

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资源,产业优势,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克服盲目随从、千遍一律。要有序发展城镇化就必须要遵循以下这样一些思路。

3.1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现代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支撑

对城镇化建设而言,能够直接创造价值,引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科学定位产业布局,打造主导特色产业,衍生培育关联产业和中小产业,构建产业链上下延伸、配套链左右集聚的产业集群,是推进产城融合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以工业反哺农业,发挥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带动周边整合土地资源,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信托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推动“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模式,重点发展优质果菜、绿化苗木、畜禽养殖、农家休闲游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产城融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果断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绿色、环保、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2完善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功能是城镇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用地,均衡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将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植入其中,丰富城市之元素,提升城市功能,否则容易造成产城脱节、职居分离、缺乏人气,不利于长远发展。要推动城镇服务功能与产业发展,城镇发展,居民需要深度接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人流等要素流。构建城镇发展“大动脉”,同时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建设集特色商业、声带居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社区,重点推进学校、医院、文化、体育、治安、市场、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商贸、金融、通信、教育、医疗、文体、休闲等服务功能,为居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提供便利。只有提供良好的城市服务环境,创建功能完备的发展平台,才能集聚更多优势产业和更优的创新创业人才,达到“以城留人”的目的。

3.3强调“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身份上让农民真正变成“城里人”,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更要实现农民感情上的转变,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完善职业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建立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避免出现“贫民窟”,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增强群众认同感,让群众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红利。

4结语

篇10

现有耕地面积20732公顷(稻田12112公顷,旱地8620公顷),耕地土壤主要是以红壤和石灰土为主,土壤多呈微酸至中性,是得天独厚的早熟马铃薯种植适宜区。

发展马铃薯产业,荔波县农业成功转型

近年来,荔波县立足“上市早”的特点,在省、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加大对冬种马铃薯产业开发力度,把冬种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全县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一路攀升,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由原来的几百亩上升到目前的2万多亩,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生产。2014年马铃薯生产面积2.59万亩,实现了马铃薯生产跨越式发展,马铃薯生产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向规模种植发展、由单纯的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多用途作物发展、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的三大转变。

马铃薯种植效益显著,成为了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点。据记者了解,2013年全县冬种马铃薯面积达到了2.51万亩,经专家验收,加权平均单产2182.7公斤,其中大薯率88%,按场地收购价每公斤1.6元计算,平均亩产值为3256.6元,亩纯收入1927.6元。全县冬种马铃薯总产量5478.58万公斤,实现总产值为8174.07万元,纯收入4838.2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22.55元。

紧抓六项重点,打造冬种马铃薯强县

荔波县农村工作局局长吴帮定告诉记者,荔波县把发展早熟马铃薯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在发展当地马铃薯产业上,农村工作局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抓组织机构

为确保冬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织领导、资金协调和力量调配,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农工局成立了技术实施小组,负责制定技术实施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相关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分工具体,责任到人。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为产业顺利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抓发展规划

按照《贵州省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荔波县实际,制定了《荔波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定位,确保了该县马铃薯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其发展思路和定位是,立足荔波温热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原则,以农民合作社为抓手,以示范样板为带动,以提早冬种马铃薯上市期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把“小土豆”做成富民大产业。

抓宣传培训

为提高广大群众马铃薯的种植积极性,在每年订种种植前,农村工作局和规划种植乡(镇)深入种植区召开宣传动员会,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在马铃薯收获季节,开展马铃薯种植评比系列活动,对获得马铃薯王、优质马铃薯和规模种植等奖项进行表彰奖励。每年都择时组织召开马铃薯种植经验交流座谈会,对一年来的马铃薯生产情况和经验进行总结,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马铃薯种植氛围。

抓新技术推广

荔波县马铃薯品种退化,农民种植技术落后。为得到更加适合全县生长环境的马铃薯种植品种及栽培技术,农村工作局开展品种抗性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品种展示等试验示范,先后引进了大西洋、费乌瑞它、中薯3号、中薯5号、中薯1号等1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出了产量高、商品性好的费乌瑞它作为当家品种,并加强做好地膜覆盖栽培、机械耕作、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配套技术的示范,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科技种植水平。

抓产业服务

为保障马铃薯种植的丰产丰收,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狠抓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在重要农时季节,组织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做好切种处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和追肥等工作,力争做到关键技术百分之百到位,还利用新闻媒体,及时马铃薯品种、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

抓模式创新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该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牵头、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区域的发展上,对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到位的,在项目安排上才给予支持,2007、2008年无偿给农户种子,2009年群众自筹种子款每市斤5角,2010年每斤种子自筹8角,2011年后每斤种子自筹1元。同时引导县内3家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参与马铃薯产业发展,通过滚动推进,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显现。

看到不足,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速度

“我县马铃薯生产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种植规模不大,生产成本过高,市场风险过大,销售渠道不稳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按照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升我县马铃薯产业经营层次,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最大的早熟商品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荔波县农村工作局局长吴帮定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了加快构建荔波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新格局,当地政府制定了多项措施。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按照全县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培育种植大户,通过大户示范带动,促进马铃薯规模生产,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示范引领,提高种植水平。继续做好马铃薯种植的品种抗性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品种展示、地膜覆盖、机械耕作、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试验示范,寻找更好的替代品种,适宜的种植技术,更好的管理措施,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