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业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传统型 包括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和农作过程利用型两类。由于很多农业和农作的生产过程不为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特别是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可吸引相当的城市人。可由农民进行那些传统和现代的农作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也可由游客亲自采摘果实或在农民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作过程劳动。
农村文化利用型 可利用的是两种形态。一是地域文化,二是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即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即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融进旅游休闲农业,让游客在田园风光里既得到物质享受,又获得文化享受,可以成为旅游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
科技型 是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农业结合发展的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渗入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将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基因农业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用基因方法生产出的马铃薯、番茄又大又好,同时还能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2、我国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
根据上文表述的流行模式,我国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下列经营类型:
观光农园 包括成熟的果园、花圃、菜园、茶园等经营范围,提供给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购买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科技农园 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把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如农技博物馆、基因农场、生物工程、温室栽培、阳光农园等。
生态教育 以自然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户外渡假住宿、户外野餐活动等。
乡野畜牧 以圈养或畜牧方式饲养牛、羊、马、鸡、鹅等家畜,规划放牧、挤牛乳、剪羊毛、捉小猪、抓土鸡、坐牛车、骑马等活动。
农庄民宿 在农村地区规划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休息、住宿,并且提供具有乡土特色的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的生活形态,并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的经营,如一般农庄、自然修养村、渔村、民俗村等。
民俗旅游 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如农村民俗文化馆、乡村博物馆、农产品生产作坊、民俗古迹、地方人文历史、乡村居民建筑、体验农家生活等。
渔业风情 把渔业资源和休闲、旅游、观光及海洋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休闲渔业等活动,如溪边垂钓、岸钓、船钓、体验渔村生活、让游客直接参与捕捞作业。
3、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有利于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媒介招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地区带来大量服务收入,而且会带来经济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收。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闲观光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因此,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因此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它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篇2
关键词:茶文化;休闲农业;特点;策略
1茶文化相关概念阐述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彰显,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2以茶文化类主题游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茶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饮茶过程体现出文化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到更绿色、更接近大自然的农村去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正是由于人们这种思想和需求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都依赖于土地,但其侧重点和服务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在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将观光、休闲和旅游打造成一体化休闲农业,最终组成为一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新一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传统农业过渡成为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为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当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使人们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处,其重心主要放在了各种观光旅游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销售方面,而未能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这种隐型消费产品。茶文化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但是其影响力却一直延续至今。饮茶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的日常行为之一,再饮茶的过程中评价茶更是很多茶友饮茶的关键步骤之一,所以具备一定的茶文化基础并向其他茶友介绍一些茶文化的人往往更能受到别人的尊敬。饮茶往往会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也是很多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以茶文化为主题,并置身于休闲农业中更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从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休闲农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融入茶文化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后,更是深化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继续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为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优越的农业发展环境,同时还能极大地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具有综合性质的休闲农业场所,游客不但能够进行参观、采摘、学习农作技巧,同时还可以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农民的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正是由于休闲农业的这种特点,所以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喜欢在业余时间去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到休闲农业场所住宿和度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生态休闲农业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很多人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而与城镇居民快速的生活节奏不同,农民的生活虽然不在像过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其仍然生活的非常惬意,不用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很多城镇居民为了释放都市生活的压力,就希望能够像农民那样过一些简简单单的生活,远离城镇的喧嚣,亲临其境地感受一下舒适而祥和的乡村生活。至此,最早起的生态休闲农业逐渐产生并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发展起来。在一段时间以后,休闲农业为逐渐受到欧美等国家的青睐,并掀起了一阵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潮。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切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同时也更符合休闲农业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这是因为,首先茶本身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饮品,与人工制造出的各种碳酸饮料不同,所以长期饮茶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还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非常健康而且可持续的饮品。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象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象征性。而且很多游客到休闲农业观光时习惯于饮一些用纯天然、无污染的水源泡的香茶,这无疑显露出人们对茶饮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正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光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地区为加入到了休闲农业行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非常火爆,基本上属于“一票难求”的状态;而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就显得非常的“凄凉”,即使用门可罗雀形容为不为过。事实上,决定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状态的因素除了地理位置以外,人文因素也可能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产物,更是应该有支撑其稳定发展的文化要素。茶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休闲农业作为人们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与茶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茶文化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美好的休闲农业时光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茶文化,这不仅可以深化休闲农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为茶文化赋予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篇3
一、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态势
从2007年省政府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会以来,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各地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休闲观光农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效益日益扩大。
(一)发展迅速,数量效益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含部分农家乐、民俗村)达5461家,同比增长8%;带动农户数31.7万户,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24.3%,远远高于GDP增速,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休闲观光农业不仅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而且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加快了城乡统筹的建设进程。
(二)种类繁多,经营形态多样
浙江省农业历史积淀深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适应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多样化。休闲观光农业形态主要有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观光型;有利用果园、鱼塘、水面提供农作、垂钓、烧烤等乡村休闲型;有利用乡村优美自然环境提供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郊野旅游的自然生态型;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题的农家度假型;有利用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的民俗风情型等,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休闲旅游观光需要。
(三)产业互动,成效日趋凸现
休闲农业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4864.8万人次,旅游观光总收入83.2亿元。二是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许多休闲农庄在特色果园内或附近而建,直接带动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农副产品销售收入33.4亿元,利润总额约14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总额的40%、16.8%,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促进了农民就近就业。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数9.6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7.8万人,占81%。宁波北仑现代农业园区内20多家企业共吸纳就业人数805人,其中多数为本地员工。农业户口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收入达3.5万元,高出2012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城市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资源开发,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据统计,2011年浙商投资休闲观光农业17.1亿元,占浙商投入农业总额的18.9%。
(四)条件优越,发展前景广阔
浙江省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有1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居全国前列。浙东有水乡佛国,浙西有名山名水,浙南有奇山秀水,浙北有丝乡古镇,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通达条件较好。交通发达,通信便捷,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50多公里。三是消费能力增强。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8.8%。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加注重健康、娱乐方面的消费,休闲农庄成为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好去处。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依托产业,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内涵
按照“发展一产、带动三产”的思路,紧紧围绕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来发展休闲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一村一品”等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培育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节庆、园区、产品、线路等。安吉溪龙白茶休闲观光园注重串点连线成面,建成白茶主题公园和白茶文化广场,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茶文化氛围浓厚的白茶村。仙居县依托8万亩油菜田,做足农业与旅游结合文章,连续举办六届油菜花节,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是种植油菜收入的20多倍。
(二)注重政策引导,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在2007年、2011年两次出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意见。各地结合产业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完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省、市、县三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安排农家乐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将“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庄列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二是扩大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相继推出小额信贷、创业贷款等农家乐信贷产品。三是强化引导服务。对规划选址等实行全程服务,将经营业主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将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列入交通指示牌标注内容,逐步开通农家乐专线车。四是实行优惠政策。对符合政府会议要求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列入培训会议政府采购范畴。2013年,杭州市有43家休闲观光农业区点被纳入省政府的会议培训定点单位。
(三)注重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
一是创新完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股权转让、冠名权出让、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着力引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到2012年底,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累计投入138.6亿元,其中业主自筹资金122.7亿元,占88.5%。二是创新休闲农业用地机制。在稳定、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方式,促进各类分散闲置土地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集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建立以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壮大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兰溪市休闲观光农业杨梅示范园由10家杨梅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企业参与建设,带动农户1700户,辐射面积约18000亩。仙居县桐桥杨梅观光园通过“基地+市场+农户”形式,带动周边121户农户投资种植杨梅1000多亩。四是创新协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与旅游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发改、财政、交通、建设、工商等部门支持,实现休闲农业与新民居建设、沼气改造、农村清洁示范建设等工程的有效衔接,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四)注重示范创建,推动休闲观光农业整体全面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厅联合省旅游局开展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提升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2012年,根据农业部部署,开展了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推荐工作,努力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示范县、示范点,不断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形象。目前,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个。同时,组织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全国十佳农庄、全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评选工作,已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企业三星级30家、四星级24家、五星级17家。通过示范创建与星级评定活动,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了全省面上的健康发展。
(五)注重宣传推介,提高休闲农业知名度
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思路,通过在活动载体上搞创意、想点子,使休闲农业活动不断焕发新活力。一是广泛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2011年,浙江省农业厅组织开展的媒体记者“休闲农业千里行”专题采访报道活动,当年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对休闲农业的关注。二是借助特色产业节庆活动进行推介。全省每年举办各种特色农业节庆活动150多场次,利用节庆活动,带动吃、住、游、玩、娱、购等全方位联动,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三是借助与旅行社的合作进行推介。2013年,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与省旅行社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筑旅行社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对接机制。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积极与旅行社衔接,开辟休闲线路,制定一系列鼓励旅行社参与休闲推介的奖励政策,提高旅行社宣传推广的积极性。如嘉兴金龙门生态休闲园2013年上半年与旅行社新签合作协议70余份,接待旅行社组团120余个,接待游客近27万余人次,旅游观光总收入达1400万元左右。四是借助省市专项活动进行推介。浙江省农业厅每年精心策划大型活动,加大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力度。近年来,推出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12条、优秀线路8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评选活动;每年联合省旅游局举办大型休闲观光农业系列推介活动,有效引导更多游客走进美丽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打响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篇4
关键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差异
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也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近年来,在福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和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待提升。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的台湾,发展休闲农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营模式、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台湾的合作,是未来福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一、闽台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禀赋差异
福建和台湾两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相近,休闲农业资源享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素水平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资源要素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目前,闽台休闲农业要素禀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台湾资金、休闲农业技术等生产要素较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稀缺而降低;福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资金与技术等要素的缺乏而难以提高。
从现实条件看,福建耕地总量相对较多,是台湾的1.4倍,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山地资源丰富且自然条件优越;台湾土地狭窄,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地价亦不断上升,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要素。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文化素质较低。台湾则在精致农业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实行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受比较利益驱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使农业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另外,从技术水平看,福建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技术水平低,农民缺乏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经济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台湾经过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进入了“科研投入较高,技术支撑体系完备,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成熟阶段。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潜力与基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双方在某个方面存在互利互惠的互补关系时,双方才会走向相互合作,并且互补性越强,比较利益越大,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就越紧密。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是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关键,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优势更突出地表现在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明显差异上,这种显著差异是极强互补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合作潜力大的表现。
(一)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互补的基础
从闽台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两地主要存在三大差异:一是休闲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二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三是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有差异,就可能存在互补。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基础是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极强互补性。根据闽台休闲农业资源禀赋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理论,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可归结为:台湾资本、休闲农业技术对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福建土地、劳动力对承接台湾休闲农业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
经济产出总是一定的资源要素以某种组合方式形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某一资源要素的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时,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就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台湾由于土地与劳动资源的稀缺,农业资本要素相对过剩,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同时,由于农业投入机会成本的提高,使农业资本要素投入失去相对优势。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目前台湾农地利用己进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发挥阶段,即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一方面要让部分农地的利用发挥环境保育、休闲观光的功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必须为总体经济的发展逐渐释出部分农地,这使岛屿台湾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农地变得更加稀缺。台湾相对富余的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使投入的边际效益开始不断下降。因此,如果台湾休闲农业产业不向外拓展,特别是向福建拓展空间,就将限制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福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福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增强了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互补性。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技术条件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目前,福建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较快,但不少休闲农业项目技术含量偏低,景观特色单一,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休闲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而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度开发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未来的休闲农业将是科技参与型的,是融休闲、娱乐、艺术观赏、科普教育、现代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技术集成化,综合构成了休闲农业的高技术化。因此,福建要发展体闲农业,就必须加强科技投入,加快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并建立休闲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台湾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众多,经验丰富,加之近年来台湾面临着休闲农业生存空间相对饱和的问题,台湾优秀的休闲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一背景下,有利于推进两地休闲农业的技术交流,并通过技术交流全方位深化休闲农业的合作。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
福建与台湾相似,沿海构景岩石与构景地貌特别齐全。而且从总体看,福建地文景观的种类和品位均在台湾之上。福建溪谷、景观、漂流湖之多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少见。福建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最曲折的省份之一,岸线长度为台湾的3倍,侵蚀和堆积海岸相间,海蚀、海滩景观优美。尤其是拥有作为世界最大天然深水良港的海湾,面积大、风浪小、休闲旅游价值高。福建气候为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台湾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相比,气候差异较大。与气候有关的休闲旅游资源种类更为丰富。福建不像台湾那样各地都很湿润,而且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构成了多样的反季节旅游气候,这在沿海地区是少见的。福建的森林高覆盖率达62.96%,为全国之最,生物景观的多样性、珍稀性等乃全国少有。福建是台湾居民之根,也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的积淀超过台湾。福建乡村文化,对既保留中原古风,又对外开放吸收海外文化,形成我国独特的乡村文化区,特色之鲜明,在全国独有。从乡村文化的品位和多样性来看,福建文化是源,台湾文化是流。福建已有我国少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乡村休闲资源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基础。福建可利用“五缘”相近、气候相宜的优势,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开创新的天地。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把“休闲农业”列入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福建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加之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800多万侨胞不仅是来闽观光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是投资大户。因此,应要做好宣传,打好这张“侨牌”。闽台两地具有良好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公众大陆探亲以来,台湾客源市场一直是福建省重要的境外旅游客源市场,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区,海峡两岸优势互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积极吸引台资,开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本身就是招商引资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应积极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开发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区。特别要把福建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价低廉、劳力成本低,且自然条件优越等优势条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推介,积极吸纳资金雄厚、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一些台商来闽发展。
(二)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保证两地休闲农业合作能顺利推进。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虽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休闲农业这个系统工程来说还远远不够。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政府不要成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再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多功能性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休闲农业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教基地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休闲农业区的硬件条件。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休闲农业把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游客的消费活动结合在同一时空,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紧密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社会风险。目前,福建是全国台湾涉农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台商投资农业首选福建,福建作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近年来,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开始慢慢转型升级为多功能性产业,把原来的科技型种养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工商一体化,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最有潜力的主体之一。而且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加快吸收劳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涉农企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产中部门的近十倍。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空间,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福建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把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培育成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先锋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休闲农业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合作基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四)在已具备条件的区域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福建省按照区域地理条件、休闲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条件,有计划地建设闽南金三角商贸滨海休闲旅游区、闽北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旅游区等区域,形成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从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来看,这些区域是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首选地,可以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探索适合两地合作的模式。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休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各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秀琴.台湾观光农业的几种形式[J].海峡科技,2002(3).
2、林志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邹芳芳.以台湾经验促福建休闲农业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4、陈励颖.福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9).
5、郑青.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模式演进及前景展望[J].亚太经济,2010(4).
篇5
1.休闲农业的现况
福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辖市县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地缘优势,受台湾现代农业的影响,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为主,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近几年来,随着短途旅行、乡村游的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 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休闲农业从行业上来说应归类于农林牧副渔行业,但是其在发展上又紧紧依附于旅游业,甚至其生死存亡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应理清关系,加强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业的更好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向旅游行业靠拢。
1. 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目前还有很多的项目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这些项目在开发之初就将区域内的农户全部迁出,仅以零工形式雇佣其从事耕作,人员、时间均不固定;农场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以经营为目的,而是大多仅供游客观赏、品尝。这类项目虽然也认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但在开发中却流于形式,其农舍、农田由于“农民”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的空壳,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比之西方发达国家对休闲农业在软硬件上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因为只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措施,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因此,福州市相关部门也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制定有关的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尽量少用行政性强迫命令,而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涉及相关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应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方面经予优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5.研究结论
5.1总结当前的农业休闲市场形势和发展的任务
休闲农业除具有城乡互补的娱乐功能、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产销一体、村民与市民人际关系的互动关系外,还能以更宏观的人文观点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观点维持人与环境的长期调和关系,可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到城市区域生活圈中。同时,促进生产和休闲活动既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又可提高农民所得,达成城乡互动的社会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城乡互动价值体系下,福州市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把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短期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在长期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景观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篇6
将传统的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借助文化创意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 这就是――文化创意农业。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发展文化创意农业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市场前景广阔1、农产品农场 文化创意农产品农场,指的是单纯以文化创意农产品的开发与种植的农场,它以文化创意农产品的种植为主要功能,通过批发文化创意农产品作为盈利手段。它的规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为提高传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文化创意农产品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产品。2、农艺工坊 文化创意农艺工坊,是以文化创意农产品包装、农业工艺品、农业装饰品等设计、创作与生产为主,以销售此类商品为主要盈利途径的一种农业项目开发模式。3、农品专营店 此种开发模式,主要结合城市或者旅游服涨,为消费者提供文化创意农产品、农业工艺品、农业装饰品等销售服务,以此来获得盈利的一种农业项目开发模式。 以上项目规模较小,项目主题较强,因此盈利模式相对单一。
NO.2综合型文化创意项目
1、主题农庄 主题农庄模式,是以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贯穿,以农业要素为主体和题材,辅以花园、果园、田园、菜园、树园、牧园等农业生态环境,主要以为游客提供农事活动体验、农业文化欣赏、居住、游乐、养生等功能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于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创意农业景观,品尝、购买文化创意农产品、工艺品,体验文化创意农业节事活动等农业项目。
2、 亲子农园模式,是以生态农业景观、农作物、畜禽动物、农事活动等为主要元素,供亲子家庭游乐、体验的一种农业乐园。可以将文化创意农业景观、农产品、工艺品、农业技术展示、文化创意农业节事活动体验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亲子农园的品位与价值。
3、休闲农牧场 休闲农牧场,其实是休闲农场与休闲牧场的统称,也有两种结合的情况。此类开发模式主要是以农场或者牧场为经营主体,以农业种植、牧场养殖为主要目的,并辅以休闲、游乐体验服务功能的一种开发模式。同样,文化创意农业的融入,能为其增添更多乐趣与价值。4、酒庄 酒庄,一般为红酒庄园。它主要以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为主,并辅以红酒文化体验、展览、销售、休闲度假功能的一种开发模式。同样,文化创意农业的加入与运用,可以为其增添更丰富的产品和更高的价值,增强其发展竞争力。5、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并辅以参观、体验等休闲度假服务。同样,于其中并入文化创意农业,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和游览作用与价值。
NO.3墙面绿化市场潜力巨大
“墙面绿化作为新的绿化形式,是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市工商联园林商会副会长汪坤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墙面绿化目前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在二线城市中,武汉的发展速度最快。上海世博会后,武汉的“绿墙”纷纷涌出。例如,汉口新世界中心配套工程大楼立体绿化工程,是武汉首面立体绿化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市大小绿化墙已有近20处,多位于商场超市、高档写字楼。
NO.4最萌植物,年轻人最爱
在年轻人看来,这种长相可爱的植物,天生具备吸金能力,让人不自觉地掏钱购买。玻璃缸多肉景观DIY!崇尚自然,接近自然,让您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方位的了解农业!目前,多肉盆景是一项前景诱人的产业,在花卉市场上还是奇缺的抢手货。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多肉盆景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大,满足了年轻人观赏需求。如今中国的爱好者普遍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和网络上,一些二三线城市对多肉植物完全不知,多肉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多肉植物还会火爆很多年。
NO.5 DIY蛋糕店
亲手体验乐趣 新鲜食品是现代人们的最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生活趋势。开家甜蜜蛋糕店,投资额不高,操作简单,占地面积小,非常适合青年创业的朋友。只要你的蛋糕和甜点口味新鲜独特,价格又能获得众人信赖的口碑,很容易吸引各个阶层消费者。
NO.6 胖人服装店
实施方案:
1)店面的选址:租一间30-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2)店面的装修:店面作一个简单装修,把50平方米的房一分为二,前面作为招徕顾客、接受订单的门面房,后面作为加工衣物的厂房; 3)购置设备:缝纫机及有关的其他设备; 4)服务人群:特殊形体的人; 5)市场的定向:胖人服装店 除市场定位恰当,目标顾客一目了然外,还得助于一个情字:一是请胖人当服务员,胖人为胖人服务,在心理上容易平衡,增加了沟通感情的机会;二是以不同的花卉名称代表不同的服装型号,避开了肥胖二字,照顾了胖人的自尊心,与胖人的消费心理一拍即合;6)人员的招聘与培训:招聘4-5名员工,要求其精通衣服的制作,心灵手巧,对工作认真负责;7)准备材料;8)广告宣传;9)建立自己的顾客档案;10)以自己开门面承接业务。
NO.7 古玩店文化继承
据业内人士透露,古玩业近20年来一路红火,平均利润超过很多行业。投资古玩利高却急不得。有句话说古玩店是3年不开张,开张吃3年;据深圳市文物研究会副会长高占交介绍,古玩的升值潜力巨大,投资古玩须要有四个条件:1)懂古玩;2)要有古玩的鉴别能力;3)有一定的经济实力;4)有很好的经营技巧。但最小的店铺不能小于10平方米,另外需要有保险柜、各种宝物格等,营业员必须懂得古玩知识,一般投资需300万元,用10万元资金投资古玩也可以,但会做得很累,资金多些货也押得起,不愁等不到好买家。
NO.8 魔术工作室
新奇多样 做魔术已经是一种比较新奇的东西,受到刘谦现象的影响,近两年来魔术市场大热:书店里的魔术书籍卖到断货,电视台纷纷策划魔术主题节目,街头的魔术店犹如雨后春笋,“魔术经济”正不断壮大。现在国内魔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魔术市场一定会得到大力挖掘,“魔术经济的发展空间良好”。魔术道具店需要营造氛围,因此在选址上一定要多下工夫。与其他店铺一样,贴近核心消费群体是最需要考量的因素。业内人士表示,魔术道具店要选在潜在客户多且租金相对低的地方,通常在大中院校周边的胡同巷子,或繁华街区向社区的延伸处。相关专家称,开设一家魔术道具店投入小,风险低,产出高,适合小本经营。
NO.9宠物美容店
打造靓丽萌宠花3-5万元开家宠物美容店,不需要过多专业技术,最为切实可行;宠物托儿所――如果你有宽敞的庭院,又喜欢热闹的话,开家宠物托儿所是个致富的捷径,1天的收费不过20-30元,当然广受欢迎;宠物婚介处――可以给哈宠族的宠物找到合适的对象,从中收取5-10%的中介费;美物美容院:如修毛发、修爪子、烫染尾巴。先以猫狗等常见宠物的生意为主,再慢慢拓展到其他宠物,才能做大做强。店铺的位置最好选在公园、市民广场或宠物医院附近,以借光造荨H缃瘢随着都市丁克族的出现和老年空巢现象的普遍,家有宠物已成为一种都市时尚。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哈宠族人数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宠物市场前景灿烂。
NO.10 电动流动冰激凌车
最经我上街看到一款电动流动冰激凌车,告别了以往的经营模式,移动的车,移动的 店,可以随处经营,哪里人多我就在哪里,新款流动冰激凌车不用在为没有电源而烦恼。 流动冰激凌车为您省掉了房租,人工,大厨,适合小本创业的人群!流动冰激凌车产品特点:1、运行成本低2.冰激凌车操作简便、上手快3.消费群体广泛、市场空间大4.经营灵活、产品组合机动性好5.无须开店、无须交房租、无须高技术、无须大厨 流动冰激凌车与店面相比的优势。6.广告效应好,易引人注意。7.灵活、可流动,哪里生意好就开到哪里。8.门面租金高,且不引人注意。
NO.11 教育
早教是相当重要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以前我们是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和教育条件的限制才没有,而现在条件非常不错。正是孩子学习的大好时候。那么人们都选择什么教育呢?可音可早教,正是人们纷纷选择将孩子送去的地方。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所以教育问题也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早教就成为了很多家长的好选择,可音可早教采用了极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和动手能力,让孩子更加的聪明,早教是一个很难的课程,专业性非常的重要。 早教是具有优势的,首先是它的团队好,其次就是经营的模式比较简单,大部分人都可以很快的上手,还有就只最关键的一点,这是一个相当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比起其他的早教机构,好立德更加的专业,师资力量也更强,比较符合大众的需求。虽然这个项目成立的时间很短但是不的不说的是这个项目是非常不出的,获得的口碑也是相当好的。能够做好教育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启蒙和知识的项目当然是相当不错的。加盟可音可早教能够让你轻松获得应有的回报,给孩子带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NO.12 照片书
篇7
福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辖市县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地缘优势,受台湾现代农业的影响,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为主,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近几年来,随着短途旅行、乡村游的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休闲农业从行业上来说应归类于农林牧副渔行业,但是其在发展上又紧紧依附于旅游业,甚至其生死存亡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应理清关系,加强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业的更好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向旅游行业靠拢。
1.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目前还有很多的项目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这些项目在开发之初就将区域内的农户全部迁出,仅以零工形式雇佣其从事耕作,人员、时间均不固定;农场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以经营为目的,而是大多仅供游客观赏、品尝。这类项目虽然也认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但在开发中却流于形式,其农舍、农田由于“农民”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的空壳,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比之西方发达国家对休闲农业在软硬件上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因为只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措施,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因此,福州市相关部门也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制定有关的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尽量少用行政性强迫命令,而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涉及相关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应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方面经予优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5.研究结论
5.1总结当前的农业休闲市场形势和发展的任务
休闲农业除具有城乡互补的娱乐功能、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产销一体、村民与市民人际关系的互动关系外,还能以更宏观的人文观点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观点维持人与环境的长期调和关系,可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到城市区域生活圈中。同时,促进生产和休闲活动既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又可提高农民所得,达成城乡互动的社会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城乡互动价值体系下,福州市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把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短期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在长期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景观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篇8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篇9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景观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 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2.1 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生态学理论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则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研究农业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景观的演变做出整体判断,通过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市场导向,突出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的旅游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景观特色,以可持续发展园区为建设目标。
2.3 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
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2.4 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应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掘农业园独具的景观潜力,并彰显其特色。
3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重点
3.1 强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核心内容,需要费心费力,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世界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园区、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区以及浙江莫干山农家乐。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大多依托专门设计团队或人员,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规划设计出了不少富有特色、令人心动的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花草、建筑等条件,把景观设计建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的绿化最好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周围绿化则建议采用观花、观叶树,规划范围内的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其次,在构图设计上要打开思路、富有创新,有特色、有错位,把握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开花习性和气候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景观。
3.2 强化居住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要上新台阶,要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留得住人,而要留得住人,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重点要在居住自然化、舒适化的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要尽可能做到居有景。可以设计一些天窗、落地窗,便于游客观景、观星、观月、观日,让游客有融入自然的感受。二要尽可能做到居住舒适。注重住宿房型和房内地域文化标志设计,尽量具有独立的卫生间设计、干净卫生的洗护用品、便捷的空气调节系统,为游客提供较高品质的住宿环境。
3.3 强化产品规划设计
以乡土、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体现为重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产品规划设计。一是土特农产品设计。如大小、分量、搭配、容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便于携带、食用,宜于馈赠。二是菜品设计。尤其要在农家菜品的烹饪、摆盘上做好设计,造型和味道要富有农村特色,尽可能统一价格等标准。三是民俗日用产品设计。在颜色、材质、款式上做好设计,使产品不仅可用,还能常用。
3.4 强化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道路交通的安全设计方面,认真考虑道路的宽度、硬度、倾斜度、转弯半径等和交通指示牌设置、车辆停靠点、停放场地。在游玩过程中,慎重考虑游玩点、观景点、景观承重(承载)等,做好安全保护防护设计。在住宿上,认真考虑防盗、警报设计,做好安全设计,让游客有安全感。在饮食方面,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另外,尽快引入旅游保险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3.5 强化体验规划设计
乡村体验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应认真规划设计。比如,可以设计“一日农夫”等活动,在白天让游客参与耕翻、栽种、施肥、采摘、加工。设计建设一些公共集会场所,如饭店、商店、酒吧、KTV等,夜晚让游客有交流、休憩、放松的地方。可以创设论坛、节日,强化人际交流,不断拉近乡村人与人、乡村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的心灵距离,营造良好的乡村人际关系。可以整合资源,串联休闲观光农业点,发展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和强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观光。
3.6 强化前卫规划设计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农业观光;旅游前景
1互联网发展对农业观光旅游的促进作用
1.1扩大农业观光旅游的影响范围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让旅游逐渐成为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在我国的法定假日,人们通常会选择旅游度过难得的休闲假期,农业旅游行业起步较晚,需要结合市场环境和人们的根本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产业品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全面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文化交流水平,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让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通过移动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宣传农业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转变,让货物交易变得更加便利,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足不出户的了解到全国各地的旅游信息,详细的景区介绍,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带动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旅游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就能够做好酒店交通的出行预定,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农村旅游业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农业观光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在互联网背景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2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工作、学习压力的不断增长,让旅游逐渐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出行规划提供了便利,农业旅游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特色旅游模式,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足、农业环境破坏等问题,想要促进农业旅游长足发展,就需要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旅游行业的影响力,许多网络APP开设了“旅游博主”专栏,向人们传递旅游经验,改变人们的旅游观念,激发人们对旅游的渴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扩展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渠道,通过新媒体(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能够不断的获取与旅游相关的信息内容,人们通过旅游宣传平台,随时的掌握旅游项目消息,结合自身的生活需求,参与到旅游行动中,互联网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微信、支付宝便捷支付形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能够让人们足不出户的进行旅游规划。
1.3互联网“饥饿营销”助力农业旅游宣传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筹资项目的向广大群众筹集建设资金,采取“团购+预定”的宣传形式,在获取资金支持的同时,提高农业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到广大消费者的目光,这种营销模式属于“饥饿营销”的一种,近年来,淘宝、京东等一些网络影响力较高的网络平台,相继推出了众筹板块。农业常见的众筹种类就是特色的农产品,为了促进农业旅游的开发,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降低资金风险。因此,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可以适当的扩大众筹覆盖范围,通过3D虚拟技术,将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蓝图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对农业旅游业的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观光旅游前景展望
2.1智慧型农业观光旅游体系
智慧型农业观光旅游体系建立,需要借用互联网技术中的020模式,制定出个性化、多元化、数据化的产品服务理念,通过庞大的互联网信息数据库,优化农业旅游宣传方案,在农业观光旅游宣传平台中应用GPS定位系统为游客进行实时导航,游客只需要在网络平台中输入导购、导览等内容,GPS定位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路径规划,游客也可以自动化设置旅游路线,通过网络支付预定休息的酒店,购买景区门票。一些网络APP能够帮助游客解决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并通过在线互动,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提供当地特产线上物流配送服务,为游客带来方便快捷的旅游体验。通过在农业观光旅游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服务体系,将游客一路上的游览数据和消费数据进行统计,并直接反馈到消费者管理系统,结合实际旅游情况,不断完善农业旅游项目内容[3]。
2.2农业观光旅游数据分析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自动化收集农业旅游数据,反馈到互联网数据中心,通过云计算分析数据内容,实现农业旅游数据资源整合,促进各旅游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主要的数据收集内容有:游客的基本信息,在一定时间内区域人流量的变化、游客的满意程度、游客的消费情况等等。旅游景区的服务人员,需要引导游客进行信息平台注册,收集游客的性别、年龄和生活收支等信息,结合游客的个人需求推荐合理的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在旅游区内需要实现自媒体渠道全覆盖,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宣传,让游客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方案,便捷的获取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游客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了解农业旅游观光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计算不同数据之间能够带来的商机,结合市场规模,预测农业观光旅游的未来发展前景。
2.3优化农业观光旅游的服务工作
想要促进农业观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结合游客的购买需求,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旅游新产品,为游客提供精准化服务,为了加强游客的旅游体验,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引导,结合传统旅游业发展经验,设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导游形式。通过GPS定位,进行语音辅助导游,帮助游客更好的认识到景区具有的旅游价值,同时,农业观光旅游需要充分发挥出本土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制定出景区服务规划,让游客能够体会到地区独有的异域风情和文化氛围。同时,要做好农业观光旅游的安全保障工作,在游客遇到突况时,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向景区服务人员呼叫帮助,在景区内需要设置专业化医务团队,保障游客的身体安全,配备保安巡逻队伍,随时做好救援准备工作,一旦出现意外,能够以最高的速度制定出应急预案。
2.4多样化景区游客体验活动的开展
景区活动项目的制定,需要围绕剪纸、刺绣、雕刻等传统民间手工艺来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文化瑰宝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消失,但仍然具有影响力,农业观光旅游可以建立“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在景区内推行“田园风光观光游、传统工艺体验游”等项目,设计出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让游客有一个愉快的旅游体验,体会乡村独有的生活韵味,通过互联网技术,播放3D宣传动画,定期在景区开办民俗展览,让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了解陶艺、雕刻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22.5“互联网+旅游+农特产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农业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建立互联网思维,正确的认识的互联网技术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景区负责人主动学习和掌握移动支付平台、网络管理平台等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流程,通过对旅游数据分析,了解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动态,结合游客的根本需求,完善农业旅游的不足。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出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开设互联网课程帮助当地村民掌握互联网知识,在政府的组织下,建立旅游服务网站,让游客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分享旅游信息,促进农业旅游的有效发展。政府需要结合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互联网平台招商引资,加大宣传力度,农业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制定出有效的宣传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农业旅游的项目特色,通过电商平台,定期的推出旅游体验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需要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制定出完善的乡村分配机制,激发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助力区域经济建设,游客在游玩后会想要购买旅游纪念品,这一旅游环节承载着游客对农业旅游景区的纪念,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感官体验,景区需要创新农特产品包装,尽可能的满足游客购买需求。以此作为销售渠道,如:在农业生态果园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如果游客购买一定数量的果园农特产品,可以额外赠送旅游行程,激发游客购买欲望的同时为观光旅游景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