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

篇1

【关键词】X射线;CT;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损伤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变范围比较范围,临床诊断时极易发生误诊以及漏诊。临床主要采用CT方法以及X射线方法进行诊断,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CT以及X射线方法诊断关节损伤的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分析我院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男50例,女40例,年龄为35-85岁,平均年龄为(60±1.2)岁,左膝关节损伤44例,右膝关节损伤46例。受伤原因:车祸伤20例,高处坠落伤17例,机械损伤22例,硬物撞击伤15例,其他原因16例。90例患者均分为三组,甲组30例,乙组30例,丙组30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0.05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处理分析。

1.2对比诊断

本次实验采用对比诊断方法,分别给予所选取的膝关节损伤患者实施X射线、CT以及手术病理检查,对比分析X线与CT骨折检出率与病理骨折类型诊断结果。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0.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其中

研究结束后统计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其中CT诊断的膝关节损伤总数多于X射线,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比较X射线以及CT诊断情况(n/%)

类别 例数 膝关节损伤总数 髌骨骨折 关节腔积液 半月板损伤 交叉韧带损伤 浮膝骨折

X射线 30 58 8(13.8) 9(15.5) 6(10.3) 14(24.2) 21(36.2)

CT 30 90 15(16.7) 17(18.9) 10(11.1) 20(22.2) 28(31.1)

手术 30 98 17(17.3) 17(17.3) 11(11.3) 22(22.4) 31(31.7)

3讨论

膝关节主要是由髌骨、胫骨内外侧踝、股骨内外侧踝等构成,是人体最大且结构最为复杂的关节,承担着人体大量的重量,对人体的运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膝关节具有杠杆臂作用,若运动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骨折。膝关节损伤是因受力时姿势不对,外力突然作用于关节某个部位,导致关节发生韧带损伤、脱位,甚至是骨折发生。一旦膝关节发生骨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给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均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膝关节损伤的治疗原则为确切诊断,并实施早期处理,全面修复[1]。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X射线与CT扫描诊断情况,其中CT检出膝关节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X射线方法,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CT诊断膝关节损伤

在进行CT检查时采用螺旋CT机实施操作,同时检查双膝,首先患者平躺在CT扫描创伤,并保持双膝并拢,放置于扫描镜下,之后双膝以15°C左右弧度微微向上隆起,并采用医用胶布固定双膝,放置双膝移动。扫描检查时,先从脚部开始扫描检查,之后依次扫描检查膝关节的组织、肌肉以及骨骼。因X线片的空间以及密度分辨率较低,部分解剖部位重叠且受到投照影响,仅采用X线片诊断不能明确诊断。而采用CT诊断方法无创伤,准确性以及特异性高,可弥补X线片诊断的不足,显示周围结构重叠部位骨折,显著提高骨折检出率[2]。

3.2 CT诊断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韧带的损伤

采用CT诊断方法在检查膝关节损伤时,能清晰显示半月板损伤。CT扫描检查时,应注意对3层左右的半月板图像进行仔细观察,通过CT诊断可清晰判断半月板的形状,而X射线则不能诊断出半月板损伤。且采用CT诊断方法能清晰显示十字韧带的起止点处是否有撕脱性骨折块,术前采用CT方法进行诊断,有利于临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临床体检时,采用X线方法仅在韧带损伤导致关节不稳时,才会发现异常情况存在。而采用CT方法对韧带不完全断裂时,更为准确敏感[3]。

3.3 CT在膝关节诊断中的作用以及局限性

在诊断膝关节损伤时,CT诊断方法效果更为显著,能安全、准确的诊断外伤性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骨折脱位等情况,以及判断损伤的稳定性情况,还可判断膝关节腔内的积血以及积气情况,可为之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但CT扫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在诊断水平走行无移位骨折时,容易漏诊;②诊断膝关节脱位整体性,仍需根据普通X线片方法检查;③手术后固定器或金属钉产生人工伪影,会影响术后骨折愈合。因此,临床在诊断膝关节损伤时,应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考虑最为适合的诊断方法[4]。

参考文献

[1]张继民.X线与CT诊断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对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0,3(3):17-18.

[2]郭贺英.X线与CT诊断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1):91-92.

篇2

临床上,胆囊切除术为一种常年的治疗胆囊疾病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改善作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患者机体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加上操作者操作手法不同,因此,术后若不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状况进行密切观察,极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了解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0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其中,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61~80岁(70.58±5.34)岁;12例为急性胆囊炎,12例为胆结石,3例为慢性胆囊炎,8例为胆囊息肉;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62~81岁(71.51±6.32)岁;13例为急性胆囊炎,11例为胆结石,4例为慢性胆囊炎,7例为胆囊息肉。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措施,术前,护理人员指引患者做相应检查,并禁食禁水。术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于出现异常现象的患者,应第一时间告知操作者,并通过相应处理措施进行处理。术后,将患者送往病房,做好交接工作,告知患者应注意事项,并指引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

1.2.2治疗组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措施, ①术前护理,基于疾病疼痛和患者对手术的陌生,其极易出现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给患者术前心理状况带来一定影响,严重的导致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同患者交流,向患者讲解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②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细心照顾,确保患者安全。麻醉药物没有完全起效时,护理人员应站在患者头部一侧,同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③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于没有清醒的患者应保持平卧,头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通畅。妥善对患者引流管进行护理,避免管道断裂、折叠和脱出等,并密切观察引流液质、量和色等。

1.3观察指标[1]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其中,根据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其内容主要包含病房环境、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管理规范性和综合素质,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调查表评分>90分,基本满意,调查表评分为70~90分,不满意,调查表评分

1.4判定标准[2] 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治疗前相比消失或是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治疗前相比得到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治疗前相比没有变化。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70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对两组护理治疗总有效率展开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77.14%,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1%、25.7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对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展开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分别为100.00%、74.29%,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3

【关键词】宫外孕;腹腔镜;开腹;手术;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08-01宫外孕是异位妊娠的俗称,是指受精卵着床于正常子宫体腔外的任何部位,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有停经,腹痛及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1]。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近年来腹腔镜手术被广泛应用在治疗妇科宫外孕病例中且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就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疗效对比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60例宫外孕均为输卵管妊娠住院患者,依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80例病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2.6岁;对照组80例病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4.9岁;孕周9-12周,平均8周,已婚146例,未婚14例。所有病例均经婚育史、妊娠史、腹痛及阴道流血等临床体征、B超检查、尿与血β-hCG测定确诊[2]。本文两组病例在年龄及孕期临床体征等方面无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统计学可比性(P

1.2手术方法160例宫外孕住院患者手术方式不同。①观察组80例采用全身麻醉,手术中均选用心电监护仪,行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等检测,采用电视腹腔镜手术器械系列,取患者头低足高位或平卧位,在脐轮下缘切约1.0cm小口,利用气腹针穿刺腹腔并注入CO2气体2-3L,形成10-12mmHg腹腔内压力,注气速度≤1L/min。另在患者右侧腹麦式点及左侧腹部与右侧腹麦氏点相对应部位(避开腹壁血管)做第2、3穿刺孔。放入5mm与10mm穿刺套管,供手术器械操作。在腹腔镜下用单极电凝刀纵行切开输卵管妊娠部位1.5-2.5cm切口,再用无损伤钳输卵管内侧向伞端挤压,排出妊娠胚囊或用分离钳将凝血块及胚胎组织慢慢钳出,用生理盐水冲洗妊娠部位,若残留少许胚胎绒毛膜组织,可用5mm抓钳钳取输卵管内妊娠物,再次冲洗干净后以双极电凝止血;②对照组80例病例在硬腰联合麻醉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在麻醉状态下,参照《妇产科手术学》[3]所描述在患者病例下腹横行切5-7cm口,探查腹腔寻找到宫外孕妊娠部位的胚囊物,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后逐层缝合关腹。术后输注抗生素3d进行预防性感染。

1.3评估指标两组病例均检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同时3d后测定血β-hCG,若3d下降>20%为正常,随访至血β-hCG正常为止。

篇4

[关键词] 适形放疗;顺铂;氟尿嘧啶;食管癌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66-03

在北美和日本,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食管癌已成为非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案[1],在我国国内,食道癌的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采用放射治疗,尽管这种方法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对于远期的生存率而言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近年来,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同步化疗食管癌的已发展成为热点,虽然其在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上有明显效果,但是也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急性毒副反应。本文对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联合顺铂、氟尿嘧啶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进行研究,并且设立了相应的对照组,对两组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比较分析,探讨了改方法的利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1月~2007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124例病理证实为食道癌患者,这些患者同时还要满足于以下条件:患者入组前未进行其他的治疗,且年龄均不高于70岁,KPS评分不低于70分;排除食管癌长度>10cm者,有远处转移者,有食管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征象者,伴严重内科疾病及有恶性肿瘤病史者。将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顺铂、氟尿嘧啶化疗,氟尿嘧啶(5-FU)0.75g,iv.drip,Qd,d1~d5;顺铂(DDP)40mg,iv.drip,Qd,d1~d3;以4周为一周期,全部患者均行2个周期的同步化疗。其中,氟尿嘧啶(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991108、000236、018242;顺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9110832。

研究组:先行放疗41.4Gy/(23次・5周),后行放疗27Gy/(18次・2周),之后给予顺铂、氟尿嘧啶同步化疗,即放疗与化疗同时开始进行。

1.3 随访观察

治疗中及治疗后观察两组急性毒副反应,然后随访观察患者1~5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并进行组间统计比较分析。

1.4 统计处理软件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观测指标进行分析,主要是对两组急性毒副进行x2检验,对于局控率、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这3个观测指标采用U检验,标准是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毒副反应对比分析

将两组急性毒副反应的结果按照RTOG/EORTC标准进行分类[2],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气管炎、急性骨髓抑制反应三个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分析结果分析见表1。由表1可看出,研究组中Ⅲ级以上(包含Ⅲ级)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例数是19例,发生率是57.6%,与对照组Ⅲ级以上(包含Ⅲ级)的6例,21.4%的发生率相比,P0.0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在局控率、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方面的对比分析

两组局控率、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详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这3个方面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后期放射损伤

放射性食管狭窄发生率反应了后期放射损伤程度,两组在放射性食管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4,P=0.939>0.05),详见表3。

2.4 死亡原因

截止统计日期前,研究组共死亡12例,其中死于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6,原因不明2例;对照组共死亡15例。其中死于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7例,原因不明3例。

3 讨论

食管癌系指由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3]。其发展一般经过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等阶段。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食管癌的重要癌前病变,由不典型增生到癌变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4]。正因为如此,一些食管癌可以早期发现并可完全治愈。

篇5

关键词:膝关节镜手术;脊椎麻醉;局部麻醉

膝关节镜手术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手术,这种手术有操作方便快捷、患者出血少、创口小、疗效高、恢复迅速等优点[1]。但是患者在手术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术后会有并发症的产生,这些都会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在膝关节镜手术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非常重要,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脊椎麻醉,这种麻醉方式的应用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技术成熟而完善。脊椎麻醉的优点在于其较好的镇痛效果、易于控制的麻醉平面、不会产生意外[2]。局部麻醉是一种更加简单快捷的麻醉方法,也能够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中。本文对24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分别采取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的方法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种麻醉的效果,以便为日后麻醉方法的选取提供借鉴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行膝关节镜手术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120例。其中A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3.3±9.1)岁。B组男71例,女49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3.7±9.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类型、病况和性别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A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将2%浓度利多卡因稀释1倍后取50ml,加入0.1%浓度的肾上腺素0.2ml,取60ml混合液注射进入关节腔,等待15min后手术。考虑患者舒适性,手术不使用止血带。

1.2.2对B组患者使用脊椎麻醉。使用0.75%浓度的布比卡因对蛛网膜进行下腔阻滞,使患者消失痛觉,检测痛觉是否消失用针刺方法。手术中适当使用止血带,平面固定后开始手术。使用脊椎麻醉的过程汇总必须时刻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等指标。

1.3疗效评价 采用VAS方法(视觉模拟)对镇痛的效果进行评价[3]。以0~10来衡量疼痛的强弱,0表示无痛感,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9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剧痛。此外,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密切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患者满意度对比分析 A组患者中满意患者61例,一般满意的患者50例,不满意患者9例,总满意比例占92.5%。B组患者中满意患者63例,一般满意患者51例,不满意患者6例,总满意比例占95.0%。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感对比分析 A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评分低于B组,见表2。

2.3术后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A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17%,B组为24.17%,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镜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直观的特点,在临床上有较好的治疗意义。对患者进行膝关节镜手术时,应较少患者疼痛感、降低术后并发症几率,因此,应该重视对患者术前麻醉方式的选取。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后,应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在膝关节镜手术中,我国常用脊椎麻醉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诸多的并发症,比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增加了患者术后的困扰[4]。有研究表明,局部麻醉结合静脉镇静在膝关节镜手术中也有比较好的效果,患者也更愿意接受这种麻醉方法[5]。

本研究中,对24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分别采取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的方法进行手术,对比两种麻醉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膝关节镜手术中,患者对两种麻醉方法的满意度没有差异。相对于脊椎麻醉,使用局部麻醉的方法能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和并发症,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东.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时的临床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183-184.

[2]龙振华.膝关节镜手术中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的临床比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 8(12):112-113.

[3]韩冰.膝关节镜手术中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的临床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2014,15:31-32.

篇6

【关键词】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 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临床疗效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主要的发病人群为30-50左右的女性,以不规则阴道流血、腰酸、白带异常增多、腹痛等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经阴道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总结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优缺点及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107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案例资料,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6.5岁,其中已婚87例,已生育72例,顺产的59例,剖宫产的13例,曾有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1例,有其余手术史的9例。所有患者子宫体积均<12孕周,肌瘤直径均<10.5cm,术前经细胞活检均排除宫颈的恶性病变可能性,分为观察组(经阴道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4例和对照组(经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3例,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等相关信息,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婚育情况、年龄、临床表现及过往病史等均差异不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经阴道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采取硬外膜麻醉方法,选取膀胱截石位,一般情况下选择阴道穹窿作为切口;若患者肌瘤位置在前壁,可选择宫颈前方和膀胱横沟上方0.2cm处做横行切口,从阴道与宫颈交界处切开粘膜,将宫颈与膀胱间隙进行分离处理,直至将子宫前腹膜的反折暴露,对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数目进行探查;若患者肌瘤在后壁,则可选择阴道后穹窿处横行作切口,将直肠与宫颈间隙分离,后进入腹腔将直肠反折打开;若患者肌瘤在前后壁,需同时将前后穹窿切开,进入腹腔后,再用爪钳将子宫夹住,并将宫体拉出阴道口,切口包膜,将瘤体剔除;若病患肌瘤较大,可直接将肌瘤进行分块处理,剔除后将瘤腔缝合;若病患肌瘤的位置在浆膜下,可直接将其基地切除。

1.2.2 对照组(经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病患采用全麻插管方式,选取膀胱截石位,进行消毒,选择病患的脐环正中下方作为切口,缓缓置入冷光源,麦氏点与反麦氏点处各穿刺一孔,将操作钳置入孔内。明确肌瘤的位置后,在肌瘤进行缩宫素20-40U注射,并沿肌瘤的部位用单级电凝将瘤体表面的包膜及瘤层切开,剔除肌瘤,最后应用双极电凝做止血处理,缝合切口。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全部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均数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剔除肌瘤直径、术后排气及住院天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时间及剔除肌瘤数目方面对比有较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新型的妇科手术,但此种方式具有局限性,由于术中不能直接触摸子宫,对于子宫肌壁间位置较深入或细小肌瘤较难处理到位,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术后复发率,同时由于技术要求太高,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容易产生因缝合技术的不纯熟导致手术中出血较多、延长手术时间、甚至误伤周围的脏器等情况。

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通常适用于子宫前后壁继发的大小中等、单个或多发、活动性良好的肌瘤,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胃肠道的干扰极小,所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同时手术中宫体的翻转可以使子宫动脉发生自然扭曲,从而能有效减少手术中病患的出血量,大大缩短手术时间,体表不留疤痕,无需要缝合或拆线,也因而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另外,手术中大夫可利用挤、摸、压迫等手法探查子宫肌壁间是否遗漏位置较深入或体积较小的肌瘤,能有效彻底的剔除病灶,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但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安全性、微创、恢复时间及费用等方面都优于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十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启平,唐丽萍,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21--522

[2] 袁巧,经阴道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2011(1),52--53

[3] 黄珍珍,阴式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320--321

篇7

关键词:稀释法;溶血;凝血检测;影响

凝血检测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止血及血栓筛查试验[1]。合格的标本与凝血检测的准确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临床检测时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又以标本溶血因素最为常见[2]。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比20例正常凝血标本溶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的差异来分析溶血的影响程度,同时我们通过构建稀释法对其消除溶血的影响进行综合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6月的40例外观正常的凝血标本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无血脂、溶血及黄疸等不良情况,所有标本均由专业人员以枸橼酸钠真空抗凝管(109 mmol/L)采集5 ml全血制成。

1.2方法

1.2.1仪器和试剂 选用STAGO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法国STAGO公司生产),XT-2000i血细胞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生产),PT与APTT检测试剂均由法国STAGO公司提供。

1.2.2检测方法 从本组42例凝血标本中取22例标本,常规进行离心10 min,控制离心速度为3000 r/min,吸取血浆300 μL,溶入纤维蛋白原缓冲液(OVB)300 μl中行2倍稀释,采用凝血检测分析仪对PT、APTT进行检测[3]。同时,对剩余未处理的血浆同样进行PT、APTT检测。剩余20例标本则将其充分混匀后分别平均分入两只试管中,各40例,并分别标记成A组(溶血组)与B组(非溶血组)。A组标本以注射器重复抽吸获得溶血。然后对两组标本均常规进行离心10 min,控制离心速度为3000 r/min,A组标本取上层血浆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后,吸取300 μl血浆溶入OVB300μl中行2倍稀释,并标记为甲组,剩余未稀释血浆则标记为乙组,均行凝血检测;B组标本则直接取上层血浆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对本组22例标本稀释前后的PT和APT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采用t检验法对A组(甲组+乙组)、B组等各项凝血指标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P

2 结果

2.1构建直线回归方程 将本组22例标本稀释前的检测结果作为横坐标,把稀释后的检测结果作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进行分析可得,稀释前后22例标本的PT和APTT值指标呈线性相关性。以软件分析可得回归方程如下:PT:Y=0.640X+0.431(r=0.9195,P=0.0000),APTT:Y=0.469X+3.668(r=0.9394,P=0.0000)[Y=稀释前检测结果;X=稀释后检测结果]。

2.2 A组与B组溶血前后的PT和APTT值变化情况 B组标本血浆检测的血红蛋白水平均为0 g/L,A组标本血浆检测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23 g/L),这提示溶血标本的制作符合要求。经表1可见,A组标本的PT与APTT值均明显高于B组,(P

2.3甲组与B组的PT和APTT值对比 将A组20例溶血标本稀释后的PT与APTT值导入2.1中构建的回归方程中进行换算得出稀释前结果,并将其标记为甲组。然后将甲组指标与B组(溶血前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得:甲组与B组的PT与APTT值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凝血检测是临床上一项非常重要的诊断技术,其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被广泛应用于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术前评估、疗效评估、术后监测等临床工作中[4]。凝血检测的仪器主要为光学法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该仪器虽然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的优点,但其容易受溶血、黄疸及脂血等特异血浆因素的干扰,其中又以标本溶血最为常见。同时也可能受遗传病引发的血细胞脆性上升、大血管术后或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因素引发。

临床检测是难免会出现溶血标本,通常可以通过重新抽血再次进行检测,但当遇到内源性因素引发的溶血时,如何消除溶血对凝血检测的影响,以获得准确的凝血检测结果。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采用稀释法来消除溶血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稀释前后22例标本的PT和APTT值指标呈线性相关性,溶血后的PT与APTT值均明显高于溶血前(P0.05)。这提示稀释法能够有效消除溶血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稀释法消除溶血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曹英浩,池萍.肝移植术中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栓弹性图对凝血机能调控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医学,2010,32(3):204-206.

[2]黎德彬,张廷胜.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临床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4):148-149.

篇8

【关键词】 肾移植;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效果; 对比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4-0132-02

doi:10.14033/ki.cfmr.2015.24.075

终末期肾衰患者病情较重,从以往临床治疗来看,其治愈率较低,预后不良[1]。随着透析疗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在肾移植治疗术终末期肾衰患者中有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患者肾移植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2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透析治疗后采取肾移植处理,其中血透组198例,腹透组38例。腹透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1~60岁,平均(39.5±10.4)岁;原发病包括22例慢性肾炎、3例糖尿病肾病;肾移植前透析时间1~12个月,平均(4.6±2.2)个月。血透组:男123例、女75例;年龄20~62岁,平均(39.6±10.1)岁;原发病包括24例慢性肾炎、1例糖尿病肾病;肾移植前透析时间1~12个月,平均(4.8±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皆采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处理,术前准备工作、术中用药及术后排异反应治疗药物与用药的方法皆相同,术后均给予口服他克莫司胶囊、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或麦考酚钠肠溶片及甲泼尼龙片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治疗治疗。两组处理不同之处在于肾移植术前透析处理,腹透组:1.5%腹膜透析液6 L/d,2 L/次,2.5%腹膜透析液2 L/d,2 L/次,直到手术当日,同时术前4~6 h应将腹透液排空。血透组每周2~3次,每次持续时间4 h,术前一天应透析一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前、术后情况,以及排异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排异反应诊断标准

急性排异反应诊断标准为:肾移植术后1 d~2个月,临床有发热、血压升高、尿量减少、移植肾变硬、肿大、疼痛,以及实验室检查BUN、Scr升高,B超检查显示移植肾血管阻力指数升高等[2]。慢性排异反应诊断标准为:肾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大于6个月,而且肾功能正常,之后却发生血压升高,蛋白尿,以及轻中度BUN及Scr升高,经B超检查显示移植肾体积变小,而血管阻力指数升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肾移植前组间情况对比

术前,腹透组患者血红蛋白稍高于血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总蛋白及白蛋白则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术后情况组间对比

术后腹透组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19.85±18.41)d,血透组则为(22.05±21.09)d,腹透组稍低于血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透组患者术后排异反应发生率皆稍高于血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比

组别 肾功能恢复时间(d) 排异反应 例(%)

腹透组(n=38) 19.85±18.41 7(18.42)

血透组(n=198) 22.05±21.09 30(15.15)

P值

3 讨论

肾移植属于终末期肾衰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采取肾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肾衰,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3]。同时,在这些研究中部分提及若能加强术前透析处理,则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针对术前采取腹膜透析处理效果更佳,还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更佳,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课题。

本次研究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接着难度肾移植术患者236例进行对照研究,其中腹透组38例,血透组198例。腹透组患者于术前予以腹膜透析处理,而血透组患者于术前采取血液透析处理,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术前两组患者除了血肌酐、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总蛋白及白蛋白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透组患者排异反应发生率稍低,但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稍长。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肾移植术前予以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处理可取得相似的效果,但相比之下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要稍微更好一些。从笔者近几年临床实践经验来看,有部分医生或患者担忧腹膜透析时腹部有腹透管,会对肾移植术产生影响,同时担心终末期肾衰竭极易发生腹腔感染、术后并发腹膜炎等。但笔者认为,腹透管放置于正中切口后,对肾移植术时用左肾或者右肾,并无任何影响。尽管术后可能发生前述并发症,但予以对症处理后皆能及时缓解或消失。

综上所述,腹透与血透患者肾移植效果无明显差异,但相比之下,血透患者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发生率稍低,可作为肾移植患者首选疗法。

参考文献

[1]曾静,王殿珍.肾移植与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及生活质量比较[J].中医学报,2013,28(B12):208-209.

[2]李红梅,李少华,李国斌,等.肾移植与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5): 4152-4155.

[3]魏亚非,刘永光,郭颖,等.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 2721-2724.

篇9

【关键词】月经过多;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常规药物;疗效分析

月经量过多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月经量>80ml。月经量过多的发病原因较多,与女性患有子宫腺肌症、无排卵型功能失调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女性长期处于月经量过多,容易出现贫血、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1]。临床上治疗月经量过多的方法主要以口服用药为主,但疗效不明显。本文对所选158例月经过多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158例月经过多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79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32~51岁,平均年龄(45.73±2.45)岁。常规组患者年龄31~48岁,平均年龄(44.74±2.57)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月经量过多患者,其中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为56例,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为10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史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相同的教育指导,并建立病历,病例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婚育史、身体基本情况等。

常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炔诺酮,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为口服用药,剂量为2.5mg/日,2次/周,用药时间均为经期第5天开始。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进行治疗,在治疗前首先对患者进行阴道炎症的检验和治疗,待患者无急性生殖道炎症后,则开始进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首先将缓释系统环放置在宫腔内,宫腔内的放置深度应≤9cm。放置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并在放置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化进行操作,避免患者出现感染,在需要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并做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月经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月经失血图法进行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体积。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量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与常规组患者治疗前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月经量为(96.95±3.28)ml,常规组患者的月经量为(108.96±5.23)ml,两组患者的月经量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月经过多的主要发病原因与子宫腺肌症、无排卵型功能失调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有直接的关联,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通过在患者体内放入缓释系统环,能够直接将药物作用于患者的子宫当中,通过缓释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不单单能够提高药物的积累效果,还能够减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对身体的影响[2]。与此同时,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疗法能够缓解患者的经前期综合症,帮助患者更加舒适、安稳的度过月经周期。

通过对本文所选15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疗法进行治疗,其治疗前的月经量为(112.58±15.68)ml,与常规组的(113.65±15.37)比较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月经量为(96.95±3.28)ml,常规组患者治疗后的月经量为(108.96±5.23)ml,实验组患者的月经量明显的低于常规组,与谢梅青研究结果相似[3],可见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疗法对降低患者月经量的效果十分明显,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大小为(156.63±55.68)m3,常规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大小为(198.78±70.33)m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大小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疗法对于月经过多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有娣.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

篇10

(1 mm Hg=0.133 kPa)、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7.06±6.57)mm Hg、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FEV1/FVC)为(75.92±3.83)%、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为(90.51±6.81)%;联合治疗组患者PaCO2为(38.75±4.12)mm Hg、PaO2为(99.83±8.24)mm Hg、FEV1/FVC为(83.64±5.34)%、FEV1%为(98.67±8.39)%;联合治疗组动脉血气与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茶碱缓释片;急性哮喘;治疗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49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acute asthma treated by salbutamol sulfate aerosol inhalation and oral theophylline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YANG Jian-guang. Department of Drugs and Instrument, Baogang Preventive Care Center, Baotou 014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acute asthma treated by salbutamol sulfate aerosol inhalation and oral theophylline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Methods A total of 68 senile acute asthma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salbutamol sulfate aerosol inhalation for treatment, an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also received oral theophylline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for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linical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had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s 94.12% than 73.5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5.314, P

【Key words】 Salbutamol sulfate aerosol; Theophylline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Acute asthma; Treatment effect

支气管哮喘是属于临床常见呼吸道的疾病, 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 主要是因为多细胞与多介质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延长、咳嗽、发作性的哮喘等[1-4]。目前, 临床主要使用糖皮质的激素进行治疗, 能够对哮喘症状进行控制, 防止发生呼吸道的炎症反应, 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本文主要把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哮喘老年患者34例当做此次的探究对象, 简析利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缓释片口服治疗方式应用于急性哮喘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详解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哮喘老年患者68例, 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参照组和联合治疗组, 各34例。其中, 参照组中男19例, 女15例;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74.00±4.67)岁。联合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4例;年龄61~83岁, 平均年龄(73.00±4.0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者单纯采取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384), 使用剂量为0.1~0.2 mg/次, 可以重复吸入, 每次治疗需要间隔4 h。联合治疗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茶碱缓释片口服治疗,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使用方法同参照组, 同时口服茶碱缓释片(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70428)治疗, 服用剂量在0.1~0.2 g/次, 2次/d。治疗8周以后,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5]:治疗后, 患者各项症状有显著缓解, 并且肺功能也得到有效改善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各项症状均有所改善, 肺部的哮鸣音也逐渐消失为有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对患者肺功能的指标进行评估[6]:FEV1/FVC80%为1级;FEV1/FVC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 参照组中无效患者9例

(26.47%), 有效患者13例(38.24%), 显效患者12例(35.29%), 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联合治疗组中无效患者2例(5.88%), 有效患者15例(44.12%), 显效患者17例(50.00%), 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与肺功能情况对比 治疗后, 参照组患者PaCO2为(31.29±3.84)mm Hg、PaO2为(87.06± 6.57)mm Hg、FEV1/FVC为(75.92±3.83)%、FEV1%为(90.51± 6.81)%;联合治疗组患者PaCO2为(38.75±4.12)mm Hg、PaO2

为(99.83±8.24)mm Hg、FEV1/FVC为(83.64±5.34)%、FEV1%为(98.67±8.39)%;联合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论

支气管哮喘是因为免疫细胞所致的一种呼吸道疾病, 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 但是发病机制还不够明确, 其涉及到炎症介质、细胞因子与炎症细胞等[8-11]。急性哮喘在发作时, 会表现出器官变窄、气道高反应性的气流阻塞与黏膜肿胀等, 会使患者严重缺氧。王冬梅等[2]的研究中表明, 高龄人群属于哮喘易患群体, 因为老年患者全身与局部免疫功能不强, 容易发生呼吸道的感染, 导致病情不可逆, 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硫酸沙丁胺醇是属于常用β2受体的兴奋剂, 经炎症介质释放与抑制细胞的增生, 实现缓解或是消除哮喘目的[4, 12]。吸入硫酸沙丁胺醇的雾化气以后, 可以附着在支气管的黏膜上, 加大了支气管的平滑肌细胞β2受体敏感性, 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有效改善患者哮喘症状。相关研究中指出, 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比定量吸入治疗的效果好, 病灶处药物的浓度比较高, 能够对哮喘症状与肺功能进行改善, 进而实现支气管痉挛消除的目的[13-15]。而茶碱属于甲基嘌呤药物, 有松弛支气管的平滑肌、强心与扩张冠状动脉作用。通过联合硫酸沙丁胺醇和茶碱缓释片, 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动脉血气与肺功能等。

本次研究表明, 治疗后, 治疗后, 参照组中无效患者9例(26.47%), 有效患者13例(38.24%), 显效患者12例(35.29%), 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联合治疗组中无效患者2例(5.88%), 有效患者15例(44.12%), 显效患者17例(50.00%), 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FEV1/FVC为(83.64±5.34)%、FEV1%为(98.67±8.39)%;联合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缓释片口服联合治疗急性哮喘老年患者, 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改善各项症状, 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姜莹. 茶碱控释片与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临床疗效比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6):136-137.

[2] 王冬梅, 陈闪闪, 张国俊, 等.布地奈德和福莫特罗联合治疗对老年哮喘和COPD病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 18(11):1310-1313.

[3] 邓飞.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老年哮喘病人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5和γ-干扰素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29):35-36.

[4] 李碧芳.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老年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观察.临床医学工程, 2016, 23(9):1197-1198.

[5] 梁艳均, 周立远.老年哮喘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的用药效果评价.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9-10.

[6] 罗仕俊.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效果观察.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5):479-480.

[7] 张丽艳.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疗效对比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8):47-48.

[8] 张锐, 余红梅.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合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疗效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5): 689-690.

[9] 张桂玲.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临床效果体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7):114-115.

[10] 宋丽军.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治急性老年哮喘的疗效对比分析. 中外医疗, 2016, 35(21):145-147.

[11] 杨波.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疗效对比分析.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2):47-48.

[12] 王锋.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急诊治疗老年哮喘的疗效对比分析.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 35(2):129-130.

[13] 王心晓, 齐见旭.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急诊治疗老年哮喘的疗效对比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5(8):880-881.

[14] 王文文, 慈丽纹.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临床疗效. 医学信息, 2015(2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