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相关性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相关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相关性

篇1

[关键词]冠心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冠心病极易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患者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硬化往往不易被分辨与确诊,往往被患者忽略或被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寻求能更加精确反映冠心病类型及情况的生化指标及诊断手段,将更有利于冠心病的正确诊断。从而利于冠心病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恶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能导致血管的损伤,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的损伤程度及类型。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内皮损伤、平滑肌增值、炎症反应、血栓形成以及钙化有关。现即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为冠心病的治疗做临床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2月在医院治疗的胸痛患者150例,该150例患者均被初步怀疑为冠心病。患者49~69岁,平均(60.4±5.4)岁。150例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均具有胸痛等冠心病症状,且患者未应用过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药物,未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排除标准为;(1)年龄>69岁者;(2)存在药物过敏史者;(3)不能配合实验者;(4)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如肿瘤以及肝、肾疾病等。

1.2研究方法

150例胸痛患者均接受冠脉CTA检查、心电图检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的检查以及症状检查。将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冠心病的类型以及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1.3冠脉CTA检查

患者均接受CTA检查,通过检测动脉狭窄程度,来辅助诊断冠心病情况。

1.4心肌酶、肌钙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的检查

患者在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前24h,避免饮酒、高脂膳食的发生。患者空腹12h后,肘静脉采血,送往检验科进行检查。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可知,150例胸痛患者中,30例患者为正常患者(心功酶、肌钙蛋白正常、心电图正常、冠脉CTA显示冠脉血管狭窄50%而

1.5诊断指标

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患者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糖尿病;根据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11.1mmol/L,存在高血糖危象的患者。

高胆固醇血症;根据《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患者总胆固醇高于5.72mmol/L。

吸烟;患者每日吸烟量达10支,且烟龄不短于5年。

1.6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多组间数据以F检验,P

2结果

2.1冠心病时期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

正常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为(9.63±3.12)c/(μmol・L),心绞痛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为(16.86±5.32)c/(μmol・L)。心绞痛患者半胱氨酸含量较正常患者明显增高,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6.63,P

2.2冠心病合并症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

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2.34±3.21)c/(μmol・L),未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为(20.13±2.36)c/(μmol・L)。合并高血压与否,其半胱氨酸比较具统计学意义(t=4.78,P

3讨论

篇2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同型半胱氨酸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过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随诊人口老年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评价指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选择因缺血性脑卒中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更早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3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65.6±7.4) 岁。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排除标准为:中重度肝、肾功能受损;心肌梗塞;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肿瘤患者。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在我院体检的人群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3.7±8.1) 岁。

1.2方法 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入院第2d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测定血浆Hcy。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由计算机运用SPSS 17.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P

2结果

2.1急性缺血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比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3.81±21.78)岁,对照组 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 (65.22±13.72)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与血清Hcy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中,比较了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与Hcy的关系,结果表明,收缩压及血糖与同型半胱氨酸关系较密切(P

3讨论

卒中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中国卒中亚行中近70%患者为缺血性卒中。我国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缺血性卒中的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型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国外研究人员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造成年脑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一直受到重视,Hcy升高合并高血压者的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约11倍[3]。本研究提示,收缩压及同型半胱氨酸关系较密切,与既往研究一致,提示血压升高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为卒中的高位因素。多项研究证实,而在降低Hcy之后,卒中奉献可显著降低[4]。进一步证实了高Hcy为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有人将受试对象分为糖尿病组、糖耐量受损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Hcy、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等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的Hcy、尿酸水平较高,糖尿病组比糖耐量受损组Hcy水平高,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肌酐、尿酸等相关。结Hcy随着糖尿病的病程进展而逐渐增高,应该作为糖尿病的相关指标进行常规监测[5]。有人将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病例组)和无脑卒中患者组(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Hcy显著升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随Hcy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随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增高而增加[6]。由此可见,血糖升高导致Hcy升高,增加卒中的风险,高Hcy为2型糖尿病卒中的高危因素。本研究中,高血糖与高Hcy密切相关。

对于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患者,需及时筛查Hcy,测定血压和血糖等代谢指标,对于判断病情与评估预后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8.

[2]杨金新,赵清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4:5827.

[3]Graham IM, Daly LE, Refsum HM, 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The 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 Project[J].JAMA,1997,277(22):1775-1781.

[4]李建平,霍勇,刘平,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6):614-618.

篇3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人群血脂与血小板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相关性,探讨血脂对PLT和MPV的影响。方法 以1 501例正常血脂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335例单纯性血脂异常人群、156例冠心病(CAD) 患者、85例心肌梗死(MI)患者,以及85例MI患者中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LT和MPV的变化。结果 高血脂组占体检总数的18.3%。PLT在高血脂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CAD组和MI组显著下降(P

【关键词】 血脂;血小板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中常伴有血脂异常、血小板数量(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近年来发现PLT在很多炎症性反应、血栓性疾病和血管性疾病起很重要作用,甚至认为血小板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子,是冠心病(CAD)的关键危险因素〔1〕。血脂异常已被公认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脂质及其衍生物参与PLT的合成及其活性发挥。本研究通过综合对比不同人群血脂、PLT和MPV的变化,探讨血脂对PLT的生成、体积和功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脂质和PLT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对照组及高血脂组 2008年安徽省立医院1 836例体检者,年龄20~75岁,其中男841例,女995例。血脂升高参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诊断标准〔2〕,即甘油三酯(TG)>1.8 mmol/L,或总胆固醇(TC)>5.7 mmol/L,或低密度胆固醇(LDLC)>3.12 mmol/L,符合一项或以上者作为高血脂组,余为正常脂质对照组。

1.1.2 心脑血管疾病组 选择2008~2009年在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且已确诊的156例CAD患者(WHO诊断标准)为CAD组,其中男94例,女62例;85例心肌梗死(MI)患者为MI组(诊断标准参见《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3〕),其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85例MI患者中有28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对其进行每天162.5 mg肠溶阿司匹林治疗1个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收集与处理 受检者清晨空腹坐位,肘正中负压采血针静脉取血,用血清测定TG、TC、LDLC,用EDTAK2抗凝血测定PLT和MPV。

1.2.2 测定仪器与方法 TG、TC、LDLC测定采用日立7600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原装配套试剂,方法采用酶的连续监测法。PLT和MPV测定采用sysmex210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及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 果

2.1 高血脂组、CAD组、MI组与对照组血脂和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335例单纯性高血脂人群占1 836例体检人群的18.3%。MI组中的TG、TC、LDLC均下降(P

2.2 AMI组患者血脂和血小板参数在治疗前后的比较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AMI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TG和TC均显著恢复升高(P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无论血脂处在正常或升高状态,PLT均无统计学意义,一旦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高血脂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CAD、MI)发生后,PLT均显著下降,在AMI治疗后的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而血脂水平在CAD组显著升高,在MI组却有所下降。AMI早期血脂下降可能是应激反应和治疗AMI药物的影响〔4〕,这种应激反应包括因AMI发病后PLT大量聚集而循环中游离PLT减少,脂质被动员参与新生PLT合成。Bail等利用温度观测PLT形成过程,发现一些极性较大的巨核细胞脂质流动性大,膜蛋白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细胞骨架形成,且与胆固醇含量有关〔5〕。

脂质代谢异常本身就是一种慢性、低级别的炎症反应,主要通过脂肪细胞分泌相关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瘦素、脂联素和脂肪因子等影响和控制相关代谢过程〔1〕。影响巨核细胞生成PLT的因素主要有PLT生成素、血小板因子4(PF4)和白细胞介素(IL3、IL6、IL11)〔6〕,以及血小板内信号通路的调节。血小板内信号通路是指肾上腺素、胶原或凝血酶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导致磷酸酶激活,接着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上释放出来,花生四烯酸被大量转化为血栓素A2(TXA2),TXA2的生成是ADP、肾上腺素、胶原和凝血酶发挥作用的前提,并进一步激化磷脂酶C,形成一个正反馈环路,促进PLT生成〔1〕。PF4可以通过LDL受体蛋白1(LRP1)对巨核细胞分化血小板进行调节〔7〕。LDL是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脱脂和载脂蛋白交换后的降解产物,内含丰富的TG和胆固醇酯(CE),表层由载脂蛋白与磷脂极性基团构成的亲水层。内源性TG可以促使其他脂蛋白氧化修饰,并使PLT聚集增加〔8〕。LDL可通过构建新生PLT膜、脂质构建及相关物质代谢,氧化型LDL通过PLT活化因子(PAF)受体激活PLT活性〔9〕。Dole等发现HDL受体和清道夫受体缺乏的小鼠,其PLT减少,且结构缺陷,功能异常〔10〕。LDL可使PLT对多种刺激原如二磷酸腺昔(ADP)、胶原和凝血酶敏感,ADP、胶原和凝血酶均可激活纤维蛋白原〔11〕、致密颗粒和α颗粒内容物释放,这些物质募集PLT发生聚集,协同脂质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本研究同样显示LDLC在MI发生时下降,在CAD发生时无统计学意义,在AMI患者中经治疗后恢复升高,可以认为LDL在心血管疾病发生过程中大量被消耗。故认为PLT不直接随脂质变化而改变,脂质及其衍生物只是PLT的构成成分,参与新生PLT形成过程而间接影响PLT。

正常成人造血性骨髓组织切片上脂肪细胞占据30%~70%,电镜下脂肪细胞含有大量的脂滴,说明脂质及其衍生物在造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PLT本身可以促进脂肪源性的干细胞生成〔13〕,膜硫脂缺乏PLT功能明显减退〔14〕。脂质中的TG和TC及其衍生的介质或一些活性脂质(如脂氧素、瘦素、脂联素等)参与血小板多方面活性功能,PLT生物膜结构的磷脂、TC和糖脂可以帮助PLT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炎症、感染、肿瘤和血栓形成〔15,16〕;PLT细胞器富含一些特异性脂质,如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突触囊泡的形成〔17〕;鞘氨醇磷脂及相关分子具有调节PLT凋亡的作用〔18〕;二脂酰甘油(DGA)是PLT第二信使,花生四烯酸充当细胞外介质,在应激状态下迅速合成,并发挥炎性制动作用〔19〕;磷脂酶A2或磷脂酶C、二酰甘油酯酶引起花生四烯酸释放,在环氧合酶作用下形成前列腺素G2和H2(PGG2和PGH2),随后在血栓烷合成酶作用下生成和释放TXA2,然后与PLT上TXA2受体结合,促进PLT聚集。

研究显示在脂质代谢紊乱并升高的高血脂组和CAD组中MPV也升高,在血脂下降的MI组中MPV亦下降,并在AMI组经阿司匹林治疗后,MPV随血脂升高同步恢复升高。非遗传性疾病患者的MPV升高主要是脂质代谢异常介导急性期应答反应并通过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1等作用于巨核细胞并修饰其成熟分化过程影响MPV大小的〔20〕。Li等〔21〕的研究显示MPV与PLT膜磷脂含量呈正相关,White〔22〕研究发现正常PLT激活后,PLT由正常的盘状外形变成收缩的球形并伴有树枝状突起生成,这种突起可以使PLT黏附血管损伤部位,即PLT激活后发生聚集和收缩,这解释了为什么MPV在MI疾病发生后显著下降的原因。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减少TXA2合成,进而抑制PLT聚集和释放ADP的功能,在AMI发生后,PLT大量聚集而被消耗,此时外周血液中的PLT多来自脾脏等存储池和骨髓巨核细胞代偿增生,新生的PLT因膜磷脂含量大和肌球蛋白成熟程度而使MPV升高。

综上所述,脂质及其衍生物是PLT合成和发挥生物学活性的重要有机成分,在其代谢紊乱后通过一系列炎症反应产生相关因子刺激PLT活性增高形成血栓,造成血液循环中PLT减少、巨核细胞代偿增生新PLT而间接影响PLT和MPV。血脂与MPV有明显相关性,MPV大小受PLT的成熟过程和激活过程的影响。可以认为MPV是PLT正在发挥生物学活性或代偿增生的标志,是监测因血脂异常诱发PLT过度活化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黄 岚,黄德嘉.血管损伤性疾病——从分子到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738.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72.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0520.

4 徐长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的血脂分析〔J〕.广西医学,2007;29(5):64952

5 Bali R,Savino L,Ramirez DA,et al.Macroscopic domain formation during cooling in the platelet plasma membrane:an issue of low cholesterol content〔J〕.Biochim Biophys Acta,2009;1788(6):122937.

6 Ciurea SO,Hoffman R.Cytok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J〕.Semin Hematol,2007;44(3):16682.

7 Lambert MP,Wang Y,Bdeir KH,et al.Platelet factor 4 regulates megakaryopoiesis through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 (LRP1) on megakaryocytes〔J〕.Blood,2009;114(11):22908.

8 邓祖跃,刘秉文,周 静,等.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浆VLDL、LDL、HDL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03;34(4):7047.

9 Chen R,Chen X,Salomon RG,et al.Platelet activation by low concentrations of intact oxidized LDL particles involves the PAF receptor〔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3):36371.

10 Dole VS,Matuskova J,Vasile E,et al.Thrombocytopenia and platelet abnormalities i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deficient mice〔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28(6):11116.

11 Relou IM,Hacking CM,Akkerman JWN,et al.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its effect on human blood platelets〔J〕.Cell Mol Life Sci,2003;60(5):96171.

12 陈志伟,张际绯,许慧玉.血细胞发生与调控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3.

13 Kakudo N,Minakata T,Mitsui T,et al.Proliferationpromoting effect of plateletrich plasma on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nd human dermal fibroblasts〔J〕.Plast Reconstr Surg,2008;122(5):135260.

14 Guchhait P,Shrimpton CN,Honke K,et al.Effect of an antisulfatide singlechain antibody probe on platelet function〔J〕.Thromb Haemost,2008;99(3):5527.

15 Ferreira MA,Barcelos LS,Teixeira MM,et al.Tumor growth,angi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 in mice lacking receptors for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J〕.Life Sci,2007;81(3):2107.

16 Motte C,Nigro J,Vasanji A,et al.Plateletderived hyaluronidase 2 cleaves hyaluronan into fragments that trigger monocytemediated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Am J Pathol,2009;174(6):225464.

17 Di Paolo G,Moskowitz HS,Gipson K,et al.Impaired Ptdtns(4,5)P2 synthesis in nerve terminals produces defects in synaptic vesicle trafficking〔J〕.Nature,2004;43l(7007):41522.

18 Le Stunff H,GalveRoperh I,Peterson C,et al.Sphingosine1phosphate phosphohydrolase in regulation of sphingolipid metabolism and apoptosis〔J〕.Cell Biol,2002;158(6):103949.

19 Svensson CI,Zattoni M,Serhan CN.Lipoxins and aspirintriggered lipoxin inhibit inflammatory pain processing〔J〕.J Exp Med,2007;204(2):24552.

20 Wiesinger MY,Haan S,Wüller S,et al.Development of an IL6 inhibitor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urine IL6R alphа1〔J〕.Chem Biol,2009;16(7):78394.

篇4

【关键词】 人体质量指数;身体成分;血压;对比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R 4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15-03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Body Composition Index and Blood Pressure in 7-year-old Children/ZHANG Ying-xiu* , WANG Shu-rong , CHEN Min, et al.* Shand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an(25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val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BMI), body composition index and blood pressure in 7-year-old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early prevention against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910 7-year-old children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height, weight, skinfold thickness (SFT) and blood pressure (BP) of all subjects were measured, body fat percentage (BF%) were calculated by regression equation, fat mass index (FMI) and fat-free mass index (FFMI)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BMI, BF%, FMI and FFMI were all significantly (P<0.05)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in both boys and girl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for BP with FMI was higher compared with FFMI. The mean values of SBP and DB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in high BMI and BF% percentile groups than in low percentile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relative high BP were obese group>overweight group>normal-weight group>thin group.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body composition index and blood pressure in 7-year-old children. In order to prevent hypertension among children, the priority is to control body fat and prevent obesity.

【Key words】 Body mass index; Body composition; Blood pressure; Comparative study; Child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最常见疾病,更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期的血压水平与成年期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1-3],高血压的防治须从儿童期开始。BMI作为评价儿童生长发育和筛查超重、肥胖的有效指标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4-5]。然而,体重由脂肪组织(Fat mass, FM)和非脂肪组织(Fat-free mass, FFM)构成,体重的增减既可能是脂肪组织的变化,还可能是非脂肪组织的变化或兼而有之[6]。BMI由非脂肪组织指数[非脂肪组织(kg)/身高(m)2,Fat-free Mass index, 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脂肪组织(kg)/身高(m)2,Fat mass index, FMI]2部分构成,即BMI=FFMI+FMI[7]。本文以7岁儿童为例,探讨了BMI及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内在关联性,为从儿童期开始,控制体重和体成分,预防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从济南市4所小学随机抽取910名(男458名,女452名)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7岁儿童尚未进入生长突增期,可以减少因生长突增早晚而带来的个体差异)。研究对象均为健康儿童,排除重要脏器疾患及发育异常者。

1.2 测量方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测试细则》,测量身高、体重、收缩压和舒张压。用皮褶卡钳测量右上臂肱三头肌部和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每个部位测量3次,记录中间值(或2次相同的值)。采用姚兴家研究的回归方程推算体脂比[8](男生BF%=6.931+0.428x,女生BF%=7.896+0.458x,x=三头肌部皮褶厚度+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mm)。计算脂肪组织指数FMI(kg•m-2)=BF%×体重/身高2,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kg•m-2) =(体重- BF%×体重)/身高2。

血压偏高的界定:依据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报告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性别、年龄别百分位数[9=,SBP和/或DBP≥P95为血压偏高。

体重状况的界定:依据中国儿童少年BMI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筛查标准[10-11],将研究对象分为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4种类型。

1.3 统计分析 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BF%,BMI,FMI,FF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分别按BMI和BF%百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BMI<P25,P25≤BMI<P50,P50≤BMI<P75,BMI≥P754组,和BF%<P25,P25≤BF%<P50,P50≤BF%<P75,BF%≥P75 4组,对SBP和DBP做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体重状况组血压偏高的检出率采用χ2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发育特征 男生的平均身高、体重、BMI、FFMI、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关系 男、女生BF%,BMI,FMI,FFMI与血压水平均呈正相关(P

不同BMI儿童的血压水平见表3。SBP和 DBP均随BMI百分位数的上升而梯次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BMI≥P75组的SBP和DBP与其他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不同BF%儿童的血压水平见表4。SBP和 DBP均随BF%百分位数的上升而梯次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体重状况与血压偏高的关系 从研究对象的体重状况来看,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分别占8.35%,72.53%,10.00%和9.12%。血压偏高的总检出率为19.23%。不同体重状况组血压偏高的检出率呈梯次上升趋势,消瘦组最低(13.16%),肥胖组最高(61.45%)(χ2=110.36,P

3 讨论

关于儿童少年BMI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已有不少报道,如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12-13],超重和肥胖儿童的血压水平显著高于同性别、年龄体重正常的儿童[14],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的血压水平都与BMI呈正相关,体重正常的7岁以下儿童,BMI每增长1个单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长1.22和1.20 mm Hg;肥胖儿童BMI每增长1个单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长0.56和0.54 mm Hg[15]。本文研究发现,群体儿童的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高BMI组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低BMI组,肥胖组儿童的血压偏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与文献报道[12-14]结果一致。

尽管BMI与体脂肪含量相关性强,但从BMI不能直接得出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信息[16]。就超重和肥胖个体而言,BMI较高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FMI高,FFMI不高;FMI不高,FFMI高;FMI和FFMI都高。也就是说,容易将肌肉发达的个体(高FFMI,低FMI)误判为肥胖。依据FMI和FFMI可以将个体儿童分为4种类型:低FFMI高FMI(肥胖)、低FFMI低FMI(消瘦)、高FFMI低FMI(肌肉发达)、高FFMI高FMI(瘦体重和体脂肪都偏高)[17]。换言之,单纯依靠BMI项指标很难做出更准确的评价,还需要参考FMI和FFMI的情况。因此,一些国家已开始重视体成分指数(FMI和FFMI)的研究和应用[17-18],本文首次探讨了体成分指数(FMI,FFMI)与血压水平的内在关联性,F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高于FFMI,为控制体脂肪,预防高血压提供了基础依据。另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7岁儿童,其他年龄段(比如青春期)的情况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中存在着部分无症状、无明确病因而血压持续偏高者,其偏高血压和成年高血压间有密切关系[3,19-20]。国内的追踪研究显示,青少年初始血压水平在P75以上者,8 a后血压≥140/90 mm Hg的概率是初始血压水平在P50以下者的3.91倍,且初始血压百分位愈高,其相对危险性(RR值)愈大,提示青少年初始血压偏高是成年高血压的易感人群[21]。

儿童青少年BMI,FMI的不断增长及肥胖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2-23],肥胖是血压偏高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研究结果提示,控制儿童BMI,FMI的快速增长,是预防儿童血压偏高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4 参考文献

[1] ROSNER B, PRINEAS RJ, LOGGIE JMH, et al. Blood pressure nomogram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y height, sex and 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J Pediatr, 1993,123(6):871-886.

[2] EMPAR LURBE, JOSEP RED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future. J Hypertens,2000,18(10):1351-1354.

[3] KLUMBIENE J.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toblood pressure: Longitudinal study of juvenile hypertension in Lithuania. J Hypertens, 2000,18(5):531-538.

[4] DIETZ WH, BELLIZZI MC. Introduction: The use of body mass index to assess obesity in children. Am J Clin Nutr, 1999,70(1):123-125.

[5] FREDRIKS AM, BUUREN SV, WIT SPV ,et al. Body index measurement in 1996-1997 compared with 1980. Arch Dis Child, 2000,82(1):107-112.

[6] HEBER D, INGLES S, ASHLEY JM, et al. Clinical detection of sarcopenic obesity b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Am J Clin Nutr,1996,64(3):472-477.

[7] VANITALLIE TB, YANG MU, HEYMSFIELD SB, et al. Height-normalized indices of the body’s fat-free mass and fat mass: Potentially useful indicators of nutritional status. Am J Clin Nutr, 1990,52(6):953-959.

[8] 姚兴家,刘春荣,陈,等.7-12岁儿童体脂含量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28(4):213-214.

[9]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3-198.

[1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0-51.

[11]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12]ATAEI N, HOSSEINI M, IRANMANESH M. The relationship of body mass index and blood pressure in Iranian children

[13]MUNTNER P, HE J, CUTLER JA, et al. Trends in blood pressur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AMA, 2004, 91(17):21072113.

[14]RIBEIRO J, GUERRA S, PINTO A, et al.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with blood pressure, and physical activity. Ann Hum Biol, 2003,30(2):203-213.

[15]HE Q, DING ZY, FONG D, et al. Blood pressur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in both normal and obese children. Hypertension, 2000,36(2):165-170.

[16]冯宁,马军,张世伟,等.青春发育期儿童非脂肪组织和脂肪组织指数变化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23-925.

[17]SCHUTZ Y, KYLE UUG, PICHARD C. Fat-free mass index and fat mass index percentiles in Caucasians aged 18-98y. Int J Obes, 2002,26(7):953-960.

[18]NAKAO T, KOMIYA S. Reference norms for a fat-free mass index and fat mass index in the Japanese child population. J Physiol Anthropol Appl Human Sci, 2003,22(6):293-298.

[19]季成叶.中国血压偏高青少年的地区分布特点和体格发育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7,18(6):401-403.

[20]张迎修,王淑荣,张朋才.血压偏高儿童的生长发育和体质特点.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69-670.

[21]陕西少儿高血压易患因素识别研究协作组.青少年初始血压高者在高血压发生中的预测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4):254-256.

[22]ZHANG YX, WANG SR.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prevalence chang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olescents in Shandong, China from 1985 to 2005. Ann Hum Biol, 2008,35(5):547-555.

篇5

目的通过建立肺气虚变应性鼻炎(AR)病证复合动物模型,分别检测动物体内血清元素及细胞因子水平,观察细胞因子网络Th1/Th2失衡对于AR及肺气虚证的影响,及血清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变化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烟熏法及TDI鼻腔激发法,建立豚鼠肺气虚变应性鼻炎病证结合模型,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致敏豚鼠血清Zn,Cu,Ca含量,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致敏豚鼠血清IFN-r,IL-4水平,并对元素值和细胞因子水平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肺气虚变应性鼻炎豚鼠血清IL-4升高,IFN-r下降,IFN-r/IL-4比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微量元素 肺气虚证 动物模型 细胞因子

Abstract:ObjectiveAnimal model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ung Qi deficiency (LQD) pattern established earlier was prepared in gunia pigs in the way of combination with disease and pattern. Then, their serum levels of trace elements and cytokines we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mbalanced Th1/Th2 cytokine network o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experimental allergic rhinitis (EAR) in the pattern of LQD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ir contents and levels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lesion.MethodsI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animal model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QD pattern was established in guinea pigs in a way of combining a disease inducing and a pattern preparation, by using the procedures of smoke inhalation and TDI nose dropping. Then, AAS was taken to detect the serum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Zn, Cu and Ca and double antibody sandwitch ELISA technologi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serum levels of IFNγ and IL4 in them. At last,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 contents with cytokine levels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ir implication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ResultsAs shown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modeled animals with EAR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QD pattern significantly elevated serum level of IL4, reduced serum level of IFNγ and declined ratio of IFNγ/ IL4, with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values,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ealthy controls (P

Key words:Allergic rhinitis; Trace element; Lung-Qi deficiency pattern; Animal model; Cytokin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中医名“鼻鼽”,其病机是肺、脾、肾功能失调,气阳虚衰,临床辨证分型以虚证为主,特别是肺气虚多见。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 “肺气虚证”的实质以及与该病病理过程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肺气虚证”病证复合动物模型血清元素及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探讨在AR病理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AR疾病及“证”的影响,以及微量元素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英国短毛豚鼠30只,由河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动物2~3月龄,雌雄不限,体重180~300 g。随机分为3组。A组为肺气虚证AR模型组,B组为AR模型组,C组为健康对照组,每组10只。

1.2 造模方法

1.2.1 肺气虚证型造模

参照陈小野[1]烟熏法改良后建立实验动物肺气虚证模型。特制玻璃烟熏造模箱,特制烟熏艾条(河南南阳艾绒厂提供)将实验豚鼠(A组)放入烟熏箱,点燃艾条,烟熏30 min,2次/d,连续熏烟15 d。

1.2.2 AR造模

在A组肺气虚证型造模完成后,3组同时开始以致敏原滴鼻。参照赵秀杰等[2]方法,配制成10%TDI橄榄油溶液(TDI为西安化学试剂精细化工厂产品,批号940503。橄榄油为上海化学试剂站分装厂产品,批号970303)。用微量加样器抽取10%TDI橄榄油溶液10 μl分别滴于A组和B组豚鼠双侧前鼻孔(每侧5μl),1次/d,连续7 d后,改为隔d给药(维持致敏),直至实验结束。健康对照组(C组)单纯用橄榄油滴鼻,给药量和时间均与A、B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1.3.1 肺气虚证型造模的行为学观察

在烟熏后20 min,观察记录豚鼠精神行为、毛发、咳喘等改变,结合1986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诊断标准[3]及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1]中相关内容,筛选记录可观察到的动物症状表现。共6项观察项目:①咳嗽;②气短喘促;③痰白清稀(口鼻四周分泌物);④恶风畏寒(蜷缩抱团);⑤神疲乏力(反应迟钝,活动减少);⑥毛发枯槁无光泽。

1.3.2 AR造模后的鼻部症状观察

每次鼻腔滴药后20 min,观察动物搔鼻动作、喷嚏、鼻溢液等鼻部症状。各指标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总分>5分表示造模成功。记分方法如下:① 鼻痒 轻搔鼻1~3次为1分,剧烈搔抓鼻四周记为2分。② 喷嚏 1~3个为1分,4~10个为2分,11个以上为3分。③ 清涕 流至鼻孔为1分,流出前鼻孔记2分,涕流满面记3分。

1.3.3 鼻腔分泌物涂片脱落细胞学检查及鼻腔黏膜组织学观察

于末次鼻腔局部致敏后30 min,将3组豚鼠以10%水合氯醛3.5 ml/kg体重腹腔内注射麻醉,心脏采血后处死,暴露鼻中隔,用小棉签取鼻中隔表面分泌物涂片, 95%酒精固定,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剥离双侧鼻中隔黏膜并分别固定于10%甲醛液中,石蜡包埋,每标本切片2张,分别作HE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行相关细胞计数:目镜上配计数格,在低倍镜下选取5个阳性细胞数较多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作细胞数计数,以5个高倍镜视野下的细胞总数求均数和标准差。

1.3.4 血清学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血清标本的获取 豚鼠麻醉后,行心腔穿刺采血。抽取3 ml血液,室温下凝固2 h,2 000 r/min离心20 min,-20℃冰箱保存。其中1 ml血液用于血清微量元素检测,2 ml血液用于细胞因子IL-4和IFN-γ检测。

血清元素检测 离心血清,取上清液,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检测Zn,Cu,Ca值。仪器为WYX-40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沈阳分析仪器厂)。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豚鼠血清IL-4和IFN-γ检测试剂盒由郑州新天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按试剂盒说明操作。仪器为DG3022A型酶标仪(华东电子管厂)。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肺气虚证型造模后的全身症状表现

烟熏8~ 10 d后,A组豚鼠普遍出现咳嗽、气短喘促、口鼻分泌物增多、蜷伏少动、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毛发零乱脱落枯槁无光泽等表现。至第10天和第12天,先后死亡2只,均有喘憋、气不足以呼吸等现象。至第15天,A组剩余8只动物均出现典型的肺气虚证表现。

2.2 AR造模后的鼻部症状表现

从第1次鼻腔滴药开始,致敏豚鼠均于10 min内不同程度地出现痒和喷嚏症状,但无明显清涕。上述症状随给药次数增多而逐渐加重,并出现清涕。A组于用药第5天开始鼻部症状积分超过5分,B组于用药第7天开始得分超过5分,C组偶有抓鼻、喷嚏等表现,无其他症状。造模第6天时,A组死亡1只;第9天和第11天,B组,C组先后各死亡1只。A,B组动物死亡时有鼻流血及偏瘫现象。AR造模成功后,各组症状积分分别为A组(7.23±0.98)(6.46±0.75)(0.60±0.58)分。

2.3 鼻腔分泌物涂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A组和B组致敏豚鼠鼻腔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间杂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C组鼻腔分泌物涂片中未见嗜酸性粒细胞。见图1。

2.4 鼻腔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A,B两组致敏豚鼠鼻腔黏膜HE染色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水肿、血管扩张,固有层内可见散在或灶性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1%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多量肥大细胞,并沿血管壁成簇分布,表现为脱颗粒相。C组豚鼠鼻腔黏膜未见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散在分布。见图2~3。细胞计数结果,A组鼻腔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EC)为(8.93±1.05),B组为(8.76±1.25),C组鼻腔黏膜中未见EC;A组鼻腔黏膜中肥大细胞(MC)为(6.21±1.89),B组为(6.75±1.48),C组为(0.52±0.30)。A、B组动物鼻腔黏膜中EC、MC细胞数均显著高于C组(P

2.5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见表1。表1 实验组、模型组与健康组动物血清IL-4和IFN-γ水平比较(略)

2.6 血清元素检测 结果见表2。表2 实验组、模型组与健康组动物血清Zn,Cu,Ca水平比较(略)

2.7 实验动物血清细胞因子与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3~4。表3 肺气虚证AR组动物血清细胞因子与元素的相关性分析(略)表4 模型组动物血清细胞因子与元素的相关性分析(略)

转贴于

3 讨 论

3.1 关于AR病证结合造模研究中医学认为肺气虚所致卫表不固,外邪(变应原)侵袭是鼻鼽发病的基本环节,即肺气虚是鼻鼽发病的根本内因。建立“肺气虚-变应性鼻炎”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成为AR中医病机研究的重要条件,也是深入研究血清元素及细胞因子与AR病因病机关系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制作肺气虚证动物模型多用烟熏法,先造成动物咳喘之证,进而发展成肺气虚证候[3]。中医学认为,久病咳喘,可以耗伤肺气,从而导致肺气虚,故烟熏造模法符合中医理论要求。本实验应用特制烟熏箱及烟熏艾条造模, 10 d后实验动物均出现咳嗽喘促,口鼻周围有白色分泌物,蜷伏少动,精神萎靡,毛发脱落枯槁无光泽等改变,具备了肺气虚证的主要特征。AR疾病造模采用了TDI鼻腔黏膜激发法,因为考虑到呼吸道吸入变应原的方式更符合人类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也是基于临床所见变应性鼻炎患者,都可以找到一个较为明确的吸入性致敏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抗原刺激等这样的基本事实。肺气虚证造模完成后,A组与B组豚鼠同时开始致敏。A组豚鼠在致敏第5天时,鼻部症状积分超过5分;B组豚鼠在致敏第7天时,鼻部症状积分超过5分。同时伴有肺气虚病理基础的A组豚鼠AR模型成功时间较体质正常的B组豚鼠提前,说明肺气虚证状态更易于诱发变应性鼻炎。EC、MC为AR发病的重要效应细胞和基本病理特征。A组和B组动物鼻分泌物涂片中,均可见大量EC聚集,而C组则无。致敏豚鼠鼻黏膜还出现急性炎症表现,病理组织学观察见黏膜增厚,固有层血管扩张,腺体增生,黏膜下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MC增多并处于脱颗粒相。C组动物鼻黏膜未见这类改变。总之,行为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均说明,本实验致敏豚鼠出现了AR疾病的典型改变。烟熏法结合TDI鼻腔激发法制作的肺气虚型AR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基本成功,可供进一步实验研究之用。

3.2 细胞因子与AR病证的关系AR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呈T细胞依赖性,由肥大细胞启动,表现为鼻腔黏膜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过程。近年来,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过程。从IgE合成到各种炎性介质导致的炎症反应过程都受到细胞因子的调控。在变应性炎症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CD4+T细胞,通过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而调节急性和慢性变应性炎症反应。根据所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CD4+辅助T细胞又可分为两个亚型,即Th1(type 1 helper T cells)和Th2 (type 2 helper T cells)细胞。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β等Th1类细胞因子,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Th2细胞分泌IL-4、IL-5、IL-6等Th2类细胞因子,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反应。该二类细胞及各自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共同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并具有相互抑制、相互调节效应,以维持动态平衡,参与保证机体的正常功能。变应性鼻炎是一系列细胞间异常相互作用的结果,Th1/Th2功能失衡可能是中心病理环节。故本实验以具有代表性的Th1和Th2类细胞因子IFN-γ (interferon-γ)和IL-4(interlukin-4)为指标,观察AR发病过程中IFN-γ/IL-4的变化状态和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时,A组和B组均见不同程度的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降,IFN-γ/IL-4比值降低,但B组IL-4升高和IFN-γ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意义,仅IFN-γ/IL-4比值降低较为明显(P

3.3 AR病理中血清元素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有临床研究证实,血清元素与AR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及中医证型关系密切[12]。致敏豚鼠血清Zn,Cu,Ca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肺气虚证AR组豚鼠出现Zn代谢紊乱,与健康对照组相比,Zn值显著升高(P

综上所述,在AR病理中,血清元素与细胞因子效应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两者不同效应在体内的代数和,是AR疾病及中医“证”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相关调控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小野.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10.

[2]赵秀杰,董震,杨占泉,等.鼻超敏反应实验模型的建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1):11.

[3]熊大经,李平. 肺气虚慢性鼻炎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7(1):14.

[4]张明,赵利敏 . Th2细胞的极化[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17(6):369.

[5]余少卿 .变应性鼻炎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27(2):72.

[6]洪苏玲,黄江菊,杨玉成.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检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4):312.

[7]赵江云,赵江云. 肺气虚证患者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 [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4):9.

[8]庞玉英,张安成,刘丽华.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内CAMP和CGMP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4:25.

[9]李平.40例肺气虚患者血清干扰素活性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0(1):43.

[10]方志斌,蔡圣荣,董开泉,等. 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血气分析血中细胞因子及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6):34.

[11]Shen WX,Lin YM Cytokine network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World Sci Teach-Mod Tradit Chin Med2000,2(6):24.

[12]席斌,任为,翟春杰. 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2002,29(8):464.

[13]Shi HN,Scott Me ,Stvenson MM,et al[J].J Nutr,1998,128:20.

[14]孔祥瑞,孔令晓. 微量元素与免疫及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机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4):239.

[15]曹慧玲,国瑞祺,常耀明,等. 过敏性哮喘血浆中7种微量元素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的干扰作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7,14(2):9.

[16]赵芬兰,顾之燕 .变应性鼻炎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271.

[17]田道法,周小军,唐发清.气虚证模型大鼠鼻咽组织CDNA阵列C区基因表达谱特征及其对治疗的反应[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1(1):10.

篇6

【关键词】 脑梗死;通心络胶囊;脂联素;瘦素

研究表明,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和瘦素的升高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和瘦素的影响及治疗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84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内科200608~200808收治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1例,治疗组43例,根据病情酌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加丹参注射液30ml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加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g静滴,1次/d。对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脑路通2粒,3次/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购于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38g/粒,生产批号:030139),4粒/次,3次/d。2组患者疗程1个月。治疗期间2组均未用抗凝药物。

1.2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95年《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1]:基本痊愈:功能评定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死亡。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3 指标的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6ml,以2EDTA抗凝后离心收集血浆,-80℃保存待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脂联素和瘦素水平,严格按说明书步骤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多样本比较采用F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α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 见表1。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8周前,其血浆脂联素水平没有差异(t=2.79,P>0.05),在治疗8周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t=9.43,P

2.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在治疗前后的比较 见表2。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8周前,其血浆脂联素水平没有差异(t=3.63,P>0.05),在治疗8周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t=13.93,P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略)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略)

3 讨论

脂联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早在1995年就为人们所发现。但直到2001年,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等诸多特性。脂联素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呈进行性下降,低脂联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1]。其与补体Clq、Ⅷ型及X型胶原具有同源性,Tan等[2]研究表明,低水平脂联素与内皮依赖的血管扩张相关,内皮细胞可以表达脂联素受体,脂联素可增加内皮细胞产生NO。全长脂联素还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3]。脂联素基因敲除的小鼠血管损伤后表现出严重的新生内膜增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apoE敲除的球状脂联素转基因小鼠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减轻,且可能与A族清道夫受体及TNF-a表达降低有关[4],提示脂联素具有抗炎,抗粥样硬化以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8周前,其血浆脂联素水平没有差异,在治疗8周后,2组脂联素水平均明显增高,以通心络治疗组增高较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提示通心络具有升高血浆脂联素的作用,其可能通过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来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瘦素(Leptin)又称“消脂素”,是肥胖基因(ob)编码的产物。由哺乳动物体内的白色脂肪细胞分泌,在血液中有游离态、结合态两种存在形式,其血液浓度与机体脂肪含量成正比。瘦素分泌受到体脂含量、脂肪细胞大小的影响,随体内脂肪储存增加而增加。它将脂肪组织中能量储存状况的信息传递至神经中枢,使机体适当调整食欲。维持机体能量平衡,诱导体重下降。瘦素需要与特异的瘦素受体结合方能发挥生物学效应。国内外研究均已证实,高瘦素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系[5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8周前,其血浆瘦素水平没有差异,在治疗8周后,两组血浆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以通心络治疗组降低较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提示通心络具有降低血浆瘦素的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血浆瘦素水平来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通心络由中草药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通过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脑缺血后血黏度,减轻血管痉挛,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耐缺氧能力,减轻循环阻力,增加心脏泵功能,改善心脑供血和脑灌注水平等[8]。诸多研究证实[89],通心络能改善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有效扩张动脉,缓解动脉痉挛,抑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基础上发生的动脉硬化,其机制可能通过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及降低血浆瘦素水平来缓解冠心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 胡申江.重视动脉粥样硬化“非传统”危险因素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5):313315.

[2] 王新德.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1):5760.

[3] Tan KC,Xu A,Chow W S,et al.Hypoadiponectinemia is assoelated with impaired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J].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4,89(2):675769.

[4] Kobayashi H,Ouchi N,Kihara S,et al.Selective suppression of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by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form of adiponectin[J].Circ Res,2004,94(4):2731.

[5] Yamauchi T,Kamon J,Waki H,et al.Gloular adiponectin protected ob/ob mice from diabetes and ApoEdeficient mice from atherosclerosis[J].J Biol Chem,2003,278(4):2461 2468.

[6] 刘国祥步秀婷 章莉,等.冠心病患者瘦素含量与一氧化氮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研究杂志,2006,4(3):188190.

[7] Ferretti G,Bacchetti T,Moroni C,et al. Paraoxonase activity i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s:A comparison between healthy and obese female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3):17281733.

[8] 马向东.通心络胶囊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930.

篇7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脑梗死;vWF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4-57-02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Xueshuantong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effects on vWF

LI Shize ZHANG Yong WANG Zeshua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Xueshuanto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and its influence on serum von Wilebrand Factor (vWF) level.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into control group of 42 cases and drug-treated group of 42 cases. All patients received the same treatment, such as diutetics and cytidine diphosphate choline. While different with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drug-treated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Xueshuantong in addition. Then we analyzed prospective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Xueshuantong and its influence on serum vWF.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drug-treat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Xueshuantong inje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vWF

近年来,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急性脑缺血时的血栓形成和内皮细胞损伤成为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血栓通针治疗急性脑缺血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和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选自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确诊,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42~78岁,平均(62.5±3.5)岁。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43~78岁,平均(64.2±4.1)岁。两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维脑路通(山西津华药业有限公司,H14023055)400 mg加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和血栓通注射液500 mg(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Z45021770)加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对照组用维脑路通注射液40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点滴,两组均1次/d,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组均常规脱水、胞二磷胆碱应用及对症处理。

1.3 临床疗效判定

根据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标准:《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疗效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依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的百分比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和无效。具体如下:基本治愈为减少91%~100%;显著进步为减少46%~90%;进步为减少18%~45%;无效为减少

1.4 血清vWF水平测定

用真空负压管取被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于1 h内以3000 r/h离心20 min,取血清于-7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vWF的浓度,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主要仪器有芬兰产全自动洗板机(Wellwash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Ridit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35.7%和64.3%,总有效率分别为73.8%和95.2%。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P=0.006,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WF浓度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W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t=6.32,P=0.007,治疗组t=8.71,P=0.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vWF浓度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08)。见表2。

3 讨论

血栓通注射液系三七总皂甙注射液,是由中药三七提取的活性物质“三七总皂甙”配制而成的,能够明显降低机体耗氧量,增加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并且能够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而达到治疗脑缺血的目的[1]。近代药理研究显示,三七总皂甙能够延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血栓形成时间,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促进纤维蛋白原分解,降低纤维蛋白含量,缩短红细胞与血小板的电泳时间,从而降低血浆黏度,促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增加,能够使红细胞均匀地分散到血浆中,从而可以增加血液的流动性。通过增加血小板表面电荷,可以抵制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反应,可以达到防止血栓形成、延长血栓形成时间,减少栓子延长[2]。三七总皂甙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明显延长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抑制实验性血栓形成及其发展,其抑制率为92%;三七总皂甙通过降低脑细胞耗氧量,达到延长细胞生存时间的作用,减少缺血半暗带,从而缩小梗死范围,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3]。据文献报道,三七总皂甙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有一部分与其作用于缺血缺氧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有一定的关系[4]。本实验表明:血栓通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是一种主要由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合成的,分子量较大的,具有黏附功能的糖蛋白。仅在成熟的内皮细胞上存在,目前是公认的内皮细胞标记物,它能够反映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5]。vWF分子结构上含有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Ⅱb/Ⅲa及肝素和胶原的结合位点,是血小板粘附到受损血管壁上不可缺少的成分[6]。vWF是能够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的一个指标,是血管基底膜与血小板黏附的主要黏附蛋白[7]。一旦血管的内皮细胞收到损伤,存在于其中的vWF便可以释放到血管内皮下或血浆,从而使血中vWF浓度增加,诱导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可以通过激活凝血因子,促进血栓形成与发展,因此vWF在血栓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8]。通过检测vWF的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脑梗死急性期脑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和受损程度的指标。降低vWF水平,可以抑制上述导致急性期脑损伤的过程。抗vWF的药物研制与应用可能通过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达到减轻由脑缺血所导致的脑损伤的作用。我们的观察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W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降低vWF水平可以达到治疗脑缺血的作用,而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W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血管内皮功能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受损程度少于对照组,说明血栓通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通过以上的试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血栓通能够显著降低血清vWF的浓度,改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抑制血栓形成,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但是血栓通降低vWF浓度的确切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Schmitt J,Barthc R,Thierauf P.Neuronal protection by intraischemic brain perfusion [J].Neurosurg Anesthesiol,1994,6(4):265-274.

[2] 崔丙智.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6):56.

[3] 程桂玲,郇瑛,吕涌涛,等.三七总皂苷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6(22):350-352.

[4] 彦芳,张壮,孙塑伦,等.三七总皂苷及其主要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2002,2(8):34-37.

[5] Kozuka K,Kohriyama T,Nomura E,et al.Endothelial markers and adhesion molecul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equential change and differences in stroke subtype[J].Atherosclerosis,2002,161(1):161-168.

[6] 雷贻禄,卢健棋,李成林,等.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相关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31-34.

[7] 胡继红,赵学凌,李宏昆,等.TGF-β1、Serpine1、vWF、PF4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表达[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3):185-189.

篇8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梗死相关血管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预后要好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因为供应下壁的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所支配的心肌比前降支支配的前壁心肌要少,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如合并右室梗死和正后壁梗死,其病死率仍较高。现总结分析本院近年来住院的不同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连续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标准:(1)胸痛>30 min;(2)心电图Ⅱ、Ⅲ、AVF导联至少2个导联ST弓背抬高≥0.1 mV;(3)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升高超过正常2倍以上。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 h内入院,符合条件共100例,其中男82例,女18例,年龄在37~81(64.0±9.7)岁。 

 

1.2 方法 

 

入院后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常规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ST段的测量:T-P段为等电位线,以J点后0.08 s为标准,胸前导联ST段压低以相邻两个导联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 mV判断为缺血型压低。所有患者均采用Judkins法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罪犯血管的确定:100%闭塞或严重狭窄伴溃疡,或血栓形成;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2组。A组为RCA闭塞76例,B组为LCX闭塞24例。 

 

1.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成组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白细胞总数、CK-MB峰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51%±14%)显著低于B组(57%±10%),P<0.05;合并右室心梗A组占15例(19.7%),B组0,P<0.05;临床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死亡率A组有增加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心电图ST段变化。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的患者中A组显著多于B组,P<0.05;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

ST抬高>0.1 mV的患者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胸前导联ST压低>0.1 mV患者共47例,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狭窄>70%的有35例(74.5%),显著多于胸前导联sT无下移的患者53例合并LAD狭窄的患者12例(22.6%),P<0.05。

3 讨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要低于前壁心肌梗死。但如果为RCA近端闭塞,常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及心源性休克,其预后要比LCX闭塞所致的下壁心肌梗死要差。闭塞血管不同临床上产生的预后也不同。临床上急性下壁心梗80%~90%为RCA闭塞所致,10%~20%为LCX闭塞所致,极少数为LAD闭塞所致。 

篇9

关键词:云计算 教学资源库 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8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教学需要先进的教学资源库支撑,但是现有的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存在孤岛效应,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度也很低。而且使用不是很方便,不能随时随地多类终端登录使用;共享的方式不灵活,只能登陆网站注册账号,搜索资源,下载资源,再学习;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缺少互动,学生有疑问无法在网络上提问,教师也无法直接给予解答,资源库变成了一个单纯展示的平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缺少激励机制,共建共享的热情不高。

所以,如何改变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建设参与度不够的现状,并架构一个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空间,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关于云计算

美国的佩尤研究中心曾做了一次关于“使用云计算的应用软件和服务”的调研。的调研报告给出的数据如下:69%的美国网民正以某种形式使用着“云计算”,其中56%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34%的人将自己的照片存在网络上,29%的网民正在使用Google Docd、Adobe Photoshop Express等云端应用软件。这些网络用户不一定知道“云计算”,但当他们逐渐用云端软件替代传统的桌面软件、将自己的数据资料从个人电脑上转移到网络云端时,他们正在以某种方式使用着“云计算”一种新兴的网络架构,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数据存储都运行和保存在云端(互联网上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用户能够通过各种网络终端设备连接访问它们。概括云计算的四个特点就是:数据存储在云端;软件和服务置于云端;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可以通过任何网络终端设备访问各种服务。其实云计算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微信平台、博客、播客、拍客、微博、空间等形式已非常普及,并成为如今网络信息创造和传播的主要方式。

我们的教育就是知识(信息)的传承、创造和传播。在过去,很多好的教育资源由于传播载体和途径不方便,使得很多受教育者无法方便获取学习。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已不再是问题。比如,设计一个教学资源库并到云端,教师可以创造资源并上传共享,这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都可以很方便地访问这些资源,让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已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必然趋势。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问出了高等教育顽疾之所在。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福利”,教育的“幸福”,教育的“未来”。特别近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给我们的高职教育提出了必然性改革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也让教师的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都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推进云平台优质资源建设,大力开展教育云计算建设。”

Salesforce的创始人马克・本利奥佛曾说过:“在平坦的世界中,上传正在成为合作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形式之一,我们比以往更能成为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现有教学资源的建设主体有三类: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教育软件公司。这三类主体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均集中存储管理,内容依赖于资源提供方,用户一般是被动获取。这样的资源创造和应用方式,出现了用户体验差和教学资源质量不尽人意的局面,也易产生信息孤岛和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

而通过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资源库内容的建设中来,既来使用教学资源,也来创造和资源。当每个人都来学习他人提供的资源,又能借鉴或改进已有资源,并将自己创作的资源上传到云端资源库共享。当上传成为一种习惯,教学资源库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更新的、能满足师生不同需求的“图书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创新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师生积极参与,资源成倍增加。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廉价和方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把自己的教学资源迁移到云端。云计算时代的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和利用集体智慧学习等。让教和学变得无处不在,更方便更有效。老师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去辅导学生,去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使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一个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一个统一平台,将多种优秀资源整合入这个教学平台之中,进而展现和传递给教师和学生,方便他们使用和学习。教学资源库平台无论是重建,还是组合,作为教师,还是学生,平台是餐桌,上面的菜很重要。平台也不仅仅是餐桌,更是营造一种环境,愿意来的人多了,菜肴也会变化,厨师也会诞生,更会乐此不疲。

本课题研究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平台设计了如下系统架构和功能,如下图:

基于以上系统架构,设计并实现资源库应用的移动化。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各类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在云空间里交流学习、创造和共享有个性的学习资源。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扩展教学资源库模块,实现多个应用的移动化。

4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分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调研阶段、设计阶段、测试修改阶段。首先通过查找文献来分析教学资源库研究的近况,并从建工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的实际出发,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其次分析相关的能解决教学资源管理的理论,分析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和特点。如何把云计算技术应用到教学资源管理中,是本阶段研究的重点。然后通过对教学资源内容进行分类,设计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各项功能,并到云端。再对云端资源库进行性能测试,分析该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推广,同时反思整个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明确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5 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将传统的资源堆积型设计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环境设计思想。设计的教学资源云空间平台让资源无限,学习无限。正如比尔盖茨所预言:“未来五年最好的大学都在互联网上。”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构建个性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支持教和学,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颠覆性变革,利用云计算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促动教和学,学为主教为辅,教学相长。老师可以拿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去辅导学生。在云端教学资源库里,老师把考试、测验全部做好,讲一个新概念马上随堂测验,没有得到满分,不让上下一节课,满十分过关。学习维基模式,老师和同学都来回答问题。学习谷歌搜索,把最好的问题和答案,点击率最高的滚动在最前面。课程全都上传到云端资源库,学生在家里就可以上课。到老师的课堂上则直接进行讨论学习。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实验,用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出勤率从30%到激增到80%。

在云端资源库还可以引进优秀课程。学生可以听一流的课,考过一流老师出的题目,学校承认学分。教学质量能够保证。并做成规模效应,如果老师在只有一百个学生的课堂讲,做个PPT成本就不低了,视频做不起。如果有一万个学生,就值得做一个视频。完全给你免费看,但是它以后可能做点广告,钱也可能收回来。

云端资源库可以选择开源的云计算系统,开源技术适合构建高等院校的私有云。本课题选用的是国内首个公有云计算平台(http://.cn)新浪云平台。本课题研究设计了如下云端资源库系统界面:

6 今后的设想

如何有效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工具,但关键是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如何让教学资源的创造、上传和共享成为我们的习惯,如何利用“云服务”使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等适应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去使用、去学习甚至去创造资源。

参考文献:

[1]徐丽珍.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

[2]王骏.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体系框架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3]闫丽芳.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反思与探索[J].软件导刊,2011.

作者简介:郭仙君(1978-),男,江苏南通人,南京河海大学毕业,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教学改革,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篇10

【关键词】 朋友;人际关系;成绩不良;社会行为;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61-02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ed Factors of Peer Accepta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GAO Zhi-hua*, LIU Xiao-hong,MA Hong-x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 China Coal Medicine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er acceptance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s 398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sociometric method and class play questionnaire, and teacher rated academic achievement level and teacher acceptance level were collected too. Results Sociability/leadship was the first factor to predict peer acceptan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ut teacher acceptance was the second influencing factor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eing teased was the first factor of peer rejec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ile overt aggression was that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social behavior factors are the main factor to peer acceptance, but teacher acceptance has impact on that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Friends;Interpersonal relations;Underachievement;Social behavior;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

同伴接纳性指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喜欢和接纳的程度,与学生的自尊、社会认知发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被拒绝儿童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容易出现问题或障碍[1]。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儿童自身社会行为方式对同伴接纳性的影响,考虑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因素[2],比较影响初中生和小学生同伴接纳性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唐山市2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共6个班208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97人;年龄(10.65±1.05)岁。某中学初二年级4个班190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94人;年龄(14.97±0.55)岁。

1.2 方法 学业成绩由各班班主任结合被试的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分为优、良、中、可、差5个等级,再按班级分别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标准分数。教师接纳采用社会评定法,由各班班主任按自己对学生的喜爱程度评分,分为很喜欢、喜欢、一般和不喜欢4个等级,再按班级分别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教师接纳的标准分数。同伴接纳性采用社会测量法,要求学生提名3个“在本班中其所最喜欢的同学”和3个“在本班中最不喜欢的同学”,提名不分先后。然后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正提名数(p)和负提名数(n)在本班内转化成标准分Zp和Zn,作为同伴接纳性水平的指标。社会行为采用Masten(1985)的“班级戏剧问卷”,量表共39个题目,包括6个因素:关系取向的攻击、外部攻击、社交/领导性、被排斥、消极/孤立、受欺侮。要求被试在本班中为“该剧中”的 39 个角色挑选出最适合扮演的同学,一角可多人,但不能选自己。统计时,以每名被试在每个项目上被提名的次数作为该被试在该项目上的得分。将每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作为被试在该因子上的得分,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计算出每个被试在6个因子上的标准分。

2 结果

2.1 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见表1。

小学生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的社交/领导性正相关,与消极/孤立和受欺侮负相关;初中生的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交/领导性正相关,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和受欺侮负相关。小学生的同伴拒绝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消极/孤立和受欺侮正相关,与教师接纳负相关;初中生的同伴拒绝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和受欺侮正相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交/领导性负相关。

2.2 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对学生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回归分析 以同伴接纳(Zp)和同伴拒绝(Zn)为因变量,以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别为小学生和初中生建立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回归方程,见表2。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小学生同伴接纳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社交/领导性、教师接纳、外部攻击、被排斥和消极/孤立,其中正向的是社交/领导性、教师接纳和被排斥,负向的是外部攻击和消极/孤立;对初中生同伴接纳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社交/领导性和外部攻击,其中正向的是社交/领导性,负向的是外部攻击。对小学生同伴拒绝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受欺侮、外部攻击、教师接纳和消极/孤立,其中正向的是受欺侮和外部攻击,负向的是教师接纳和消极/孤立;对初中生同伴拒绝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外部攻击、被排斥、消极/孤立、学业成绩和教师接纳,其中正向的是外部攻击、被排斥和教师接纳,负向的是消极/孤立和学业成绩。

3 讨论

研究发现,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接纳的首要因素是社交/领导性,而外部攻击是重要的负向预测因素。这与王美芳等[3]和程利国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学业成绩并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可能与研究工具的选择有关。本研究采用的班级戏剧问卷是他评量表,既能测量积极的行为,也能测量消极的行为,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其班级同伴眼中的社会行为特点。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亲社会行为作用最大,而学业成绩更可能是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同伴接纳。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拒绝起预测作用的前2位因素都包含着外部攻击。提示,攻击性强、经常欺负同学的学生更易于被同伴拒绝。

研究发现,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接纳性的因素不尽相同。首先,教师接纳对小学生的同伴接纳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同伴拒绝都具有较强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初中生的同伴接纳没有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有微弱的正向预测作用。即与初中生相比,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接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在同伴中的地位;而初中生受教师的喜欢,则可能招致同伴拒绝。这是小学到初中期间儿童思维和社会性的急剧发展的结果。思维由以具体形象为主到逻辑抽象为主;价值判断上由信赖权威到依据规则独立判断;社会交往上由依恋父母和教师向以同龄交往转变[2],反映到同伴接纳性中,由相当程度上依据教师的喜爱来喜欢某个同伴到由自己对同伴的行为的价值作出判断从而影响对其喜爱程度,并且在这个发展转变过程中,还可能伴随着对权威(教师)的反叛。其次,对小学生同伴拒绝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是受欺侮,其次是外部攻击;而对初中生同伴拒绝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是外部攻击,受欺侮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在小学生中受欺负更易被同伴拒绝,而初中学生中欺负人最不受欢迎。这可能与欺侮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有关。有研究显示,小学生受欺侮发生的频率远高于初中生[5],也与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发展有关[2]。青少年普遍认为受欺负不是一件好事,由于小学生更多地依据外部的行为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认为受欺负的人也是不好的,持排斥心理;而初中生更多依据道德规则来判断,并且随着移情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认识到欺负同伴的行为的恶劣性,并对受欺负同伴持同情心。

4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182.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70-380.

[3] 王美芳,陈会昌.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7-11.

[4] 程利国,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