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回报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回报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白内障的症状是视力减退,在光亮的背景下会看到固定的黑点。白内障的发病主体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白内障不抓紧治疗会导致失明。
第二,白内障的治疗方法1:早期白内障患者可以采用些修复晶体的眼药注意养护。2:白内障早期患者要注意饮食。3:对于白内障患者不建议采取手术,因为手术会留下后遗症。
第三,白内障的治疗方法还可以滴莎普爱思滴眼药,这可以预防治疗白内障。建议采用饮食控制,同时用美国瞳仁yan贴辅助治疗。多运动,饮食均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和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是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城市品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必备条件。而加快城市化进程,势必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二、BOT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背景及其概念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税收以及由政府出面的借贷筹措资金,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在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大快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前提下,无形之中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压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将逐步减少对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国有资金的投入,实现投资多元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降低社会服务价格,这也使得财政资金以外的各类资本将获得更多的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机会,因此采用包括BOT方式在内的多种渠道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将是必然的趋势。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其实质是一种特许权。这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城市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赚取利润。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在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于1995年联合《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我国已成功地进行了多个BOT项目融资的试点。如宁波的常洪隧道工程,就是由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以内资BOT形式进行总承包,该工程竣工运营后为宁镇公路、329国道与通途路、江南公路的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它既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区域交通问题,也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三、BOT融资方式在我国存在的优势
在我国,BOT这种投资与建设方式应该说有其发展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BOT融资方式对于政府和投资方都有益处。对政府来说,它首先解决了项目资金问题,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减少了政府借债和还本付息的负担。其次,它有利于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运营效率的提高,可以较好地解决政府投资超工期、超成本和运营服务差等弊病,为社会公众提供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服务。再次,它有利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化、市场化。因为BOT融资方式明确了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明确了政府机构、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运营公司之间的职责,形成了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经营管理机制,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最后它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主要是因为BOT融资方式往往有外资参与,政府可在先期不投入或少投入的条件下,将国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低成本引进,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对社会投资方而言,其优势在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量稳定,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可以为投资方带来稳定、长期的投资收益。而且由于项目的特许权经营协议是在政府和投资方之间确定,法律约束力较强,投资方可获得较好的法律保障。
四、BOT融资方式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融资从纯计划的融资方式逐步转向具备市场化的融资框架的过程中,毕竟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
1、目前国内针对BOT项目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BOT政策框架和法律框架。由于BOT项目涉及到政府、投资方、项目参与者等,而且其建设同其他投资项目一样贯穿从项目规划到投入运营的整个过程,所以还涉及到《公司法》、《担保法》、《民法通则》、《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如果投资方是外商,还将涉及到针对外商的法律、法规。
2、对于BOT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种种问题、项目纠纷的解决以及项目公司规避风险的操作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必要的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OT项目的推进步伐。如常洪隧道东连接线工程,原先设计为较为简单的公路连接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就是因为规划调整为城市主干道而使道路的路幅宽度增大,相应政策处理费用、工程费用增加,提高了投资方的投资成本。
3、投资方的投资回报率问题尚有效的解决。回报率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BOT项目的发展,回报率高了,相应的BOT项目产品的价格就会抬高。过高的价格会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难以承受,政府不可能给项目投资方提供过高的回报率担保;同样,如果回报率过低,投资方难以在有限的特许经营期内收回成本,更不用说获得合理的利润了。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市场化进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理的投资回报问题没有解决,这不仅会影响现有BOT项目的运营,也会限制BOT项目的发展。
4、在项目的建设、运营等各个阶段,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划分风险和减少风险是BOT项目双方关注的焦点。如常洪隧道在其有效的地域范围内目前尚无其他过江通道建成,经济效益比较可观,而根据城建计划,2008年左右在常洪隧道的上下游各建成一座跨江桥梁(而且是不收费的),这无疑会减少通过常洪隧道的交通流量,自然也对其在规定的收费年限内的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转贴于
五、BOT融资方式在我国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努力创造一个适合BOT融资方式得以生存的法律政策环境。
到目前为止,BOT融资方式已在我国有了较多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巩固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我们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原则,保护投资方合法权益原则,约定必守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遵守国际公约,遵循国际惯例原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BOT法律法规体系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采用吸取外国资本的BOT融资方式应该是主要形式,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也有能力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考虑到我国的国情,2004年国务院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城市基础设施参与建设。这一决定为BOT融资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使社会资本通过BOT投资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有了一定的政策保障。相信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会结合BOT融资方式的特许权特性、运作方式等,考虑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犞贫ü赜贐OT 投融资方式的专项立法,以协调有关BOT方式的投资法律关系、规范其复杂的操作程序,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融资方式的衔接,完善投资保障的法律体系,为BOT方式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2、政府正确定位,认清其在BOT融资方式中的责任和权利,以减少问题、避免纠纷。
对于政府来说,采取BOT融资方式的目的是实现其目标和要求,而其目标和要求是在合同中体现和通过合同实施来实现的。在对合同的履行上,政府与投资方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政府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BOT项目中出现问题、产生纠纷往往是与政府没有正确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如规划方案的调整等。因此在双方合同的制定上应尽量详实,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另外,采用BOT方式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往往建设周期长,涉及到的政策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如征地拆迁安置、电力电信、交通供水等,其处理弹性较大。作为投资方往往会对这些前期工作感到棘手,也容易产生纠纷和出现问题,而政府应努力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为投资方解决困难,充分地发挥其特有的行政优势和地域优势,为项目建设创造一个双赢的环境。
3、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调动投资方的积极性。
投资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作为投资方,为保证项目公司的盈利能力,必然要求政府提供固定的投资回报率或以其他变通方式提供相对固定的投资回报率的保证。保证投资固定回报率的主要问题在于:首先,投资方既然已经有固定回报率作为保证,就不会花大力气去如何降低投资、如何改善经营,这就失去了BOT投资的核心意义———高效率和高效益,同时也把负担加到普通百姓的头上。其次,政府不仅承担起本该承担的由政府造成的风险,而且承担起不该承担的市场风险。这就使得风险与收益完全不对称,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投融资原则。况且在我国有关法律中是不允许政府为投资回报率作出保证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回报率的合理性只能取决于投资方所承担的风险以及该项目为政府带来的额外收益,为更好地体现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应改变以往在BOT项目中先谈回报率,并由成本加上固定回报率确定价格的做法。
4、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预测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积极管理和控制风险。
BOT项目融资项目相对来说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具有投资转移与可替代性差,投资决策复杂、难度大,涉及部门多等特点,这决定了工程项目风险存在的普遍性与经常性。不可抗力风险、政策及法律变化风险、违约风险、利率变化风险、外汇汇率风险、原材料来源和价格变动风险、运营维护风险、环境风险等各种风险无处不在。为有效地降低风险,我们应该:
(1)对BOT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分析和预测。对国内和国外的投资方要采用不同方法和思维进行分析。投资方是国内企业,相对来说考虑的问题就要少些;而投资方是外商考虑的问题就会多一些,比如:所在国的国情,所在国的汇市走向等都要进行分析研究。只有对风险提前做出判断,想得多,想得远,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出预防风险的方案。
(2)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好对可能出现风险的预防工作。对不可控制的风险,在项目谈判中和特许权经营协议的制订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项目可能出现的不可控制风险因素,以便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明确相应条款,保证政府的相关利益不受损失;对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风险,要在保证政府、投资方和公众三方利益的前提下尽量明文约定双方能够接受的条款。通过事前判断,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最大限度地把项目风险降低,真正发挥出BOT模式在项目融资中的作用。
(3)要对现有的正在进行运作的BOT项目风险做出评估。因为项目已经运作,必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会发现一些潜在的风险,这样会加强有关人员对项目风险的认识,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有利于在反思和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
总之,作为政府和投资方,应通过周密细致地预测、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回避、控制、分隔、分散、转移、投保、索赔等各种有效手段,力求做到风险最小化。
篇3
关键词:商业地产;售后返租;定价分析
一、售后返租模式的历史与现状
售后返租在国外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公司已有房地产的处理,目的是增加公司不动产的流动性,通常是被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来看待的。但在我国,售后返租这种商业地产开发普遍应用的手法,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香港传入的。传入之初兴起于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随后流传全国。我国的房地产出售回租和国外的情形有显著的不同,一是主要运用于新开发的收益性较高的商业地产,因此不仅具有融资属性,也成为开发商的促销手段之一;二是将一宗面积较大的适宜整体经营的商业地产分割成许多小份的产权来销售,然后整体回租。售后返租对我国大型商业地产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一新型的交易方式在我国出现不久,在理论认识上还不成熟,在实践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疯炒楼花正值方兴未艾,由于售房款回笼过早和集中,致使许多见利忘义的不良房地产开发商,在楼盘未竣工前就卷款而逃,在全国造成了许多烂尾楼并留下许多难以解决的债务纠纷。鉴此,这种营销方式出现不久就遭到建设部的明令禁止。建设部所颁发的房地产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2001年6月1日后,一律不得以返本销售和售后包租的方式,出售未竣工的房屋,已竣工房屋则不在此列。此后“返租销售”模式一度沉寂。
最近几年,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所供应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而且供应量偏大,致使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产品销售进度难以理想的情况下,开发商只好在“回报率”、“返租年限”上大做文章,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售出所有已经开发和待开发的产品,加速资金滚动。正因如此,售后返租又重新抬头,回报率也从几年前较保守的每年6%至8%升到了目前的8%至15%不等,返租年限也从以前的3年左右变成现在的10年之久。
二、售后返租模式与其他开发模式的比较
纵观这几年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可以发现,除售后返租外,国内商业地产开发主要采用了只售不租、部分出售部分出租、只租不售等几种模式。
1.只售不租模式
此种模式是指商业地产项目在建成后,通过打散分别出售给中小业主。这种模式使得开发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大大缓解,降低了开发项目的资金门槛,有利于项目的开发运作,短期见效非常快,适合资金实力不是非常雄厚的公司。但是,单纯的出售使业主的产权多元化,难以实行统一经营。商业地产一旦被分割出售,就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商业设施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被彻底分割,失去了它的整体性。购买商铺的业主一部分是以经营者的身分出现,买商铺的目的就是为了经营,而另一部分业主则是以投资人的身分出现,并不急于经营,有的甚至是为了养老。这就导致许多商铺在售出之后一直“大门紧闭”。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还会损害开发商的形象,影响城市景观,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租售结合模式
为了弥补只售不租方式的不足,解决商业地产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发商找到了租售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售后返租模式和部分出售部分出租两种模式。
部分出售部分出租模式是指开发商将开发出来的商业物业出售一部分,以收回投资成本,余下的资产开发商自己组建管理公司或聘请专业的管理公司来出租经营,以赚取后期的营运利润。目前,在国内主要采取“地产大鳄+商业巨头”的形式,即在开发商开发商业地产之前,就与知名商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房地产商在受让土地后规划前,充分考虑项目商圈的市场需求,并与其相适应的一家或若干家商业企业确定合作关系,在开发过程中,让这些企业参与相关的规划工作,最终使整个开发经营在投资估算、商圈分析、市场定位、业态组合、经营收益与风险控制等多方面更合理、更科学。在这种方式下,主力店铺在建成之前就已经租给了知名企业,而剩下的非主力店铺则采取出售的形式。
这种模式有比较突出的优点。其一,可以通过销售商铺来收回部分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发商的压力;其二,准确的商圈分析,合理的市场定位和业态组合可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使房地产企业的效用最大化;其三,商业巨头的稳定租金提高了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的稳定性,房地产商可以借助商业巨头的品牌效应加快中小店的招商进度,树立自身的形象;其四,减少了对假设周期和资金统筹的影响因素,使投资估算更准确,资金统筹更顺利。但是,这种模式使得大部分商圈采取出租的形式,投资回收期长,开发商需承受较大的资金压力。此外,项目的商圈是发展变化的,在房地产商与商业企业结成联盟之后,商圈内可能出现原有商业业态改变或非商业地产改造成商业物业,在这种情况下,原来设计的业态组合就面临着重新调整。
3.只租不售模式
只租不售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委托专业招商机构进行项目招商出租、自己搭建招商队伍进行出租工作。将国际知名零售商请进来有利于整个项目的招商出租,通常国际专业招商咨询机构更了解国际知名零售商的需求,所以委托国际知名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前期招商出租工作更能有效地促进项目的进展。该类商业地产的开发以出租为唯一模式,意味着开发商必须先通过金融措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将该类商业地产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再依靠租金收入回收投资、赚取利润。如果开发商不能解决项目开发完成、投入运营初期所需要的资金,那么项目是缺乏可行性的。
由于采用出租模式开发商业地产,前期投入的资金巨大而回收期长,而且前期规划、建设、招商、经营管理等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因此,需要开发商不仅要具有开发商、投资商的背景,同时又应该具有经营商的背景――至少要组合有专业开发、投资、管理背景的管理团队。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的开发商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采用前面两种开发模式开发商业地产。
模式只售不租租售结合
售后返租部分出售、部分出租只租不售
实质产权和经营权被分割和转移经营权在返租期内完整,产权被分割且转移产权、经营权基本完整且基本无转移
产权、经营权皆完整
优点开发商可尽快回收资金
可收回一定的资金;商业物业可顺利开业投资风险小;有利于提升物业价值有利于商业地产的经营;保持良好的形象
投资者无明显优点出租较容易;有一定的租金回报投资风险较小投资风险较小
缺点
开发商不利于商业地产的经营;有损形象仍有较大的资金压力;返租期后的续租、经营困难资金压力巨大;合作伙伴破产时存在巨大风险资金压力巨大;对开发商素质要求太高
投资者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无明显劣势无明显劣势
三、售后返租定价分析
(一)商业地产售后返租定价的特殊性
和住宅房地产只需确定房屋售价不同,商业地产售后返租定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定价的过程也更为复杂。
(1)售后返租模式作为一种集销售、融资、经营于一体的商业地产运作模式,定价过程中应包含融资因素。
(2)同时确定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住宅房地产一般或者销售或者租赁,因此,在一次交易中要么只需要确定售价,要么只需要确定租金,但在商业地产售后返租中,销售和租赁是同时发生的,售价和租金是紧密相关的,是同时确定的。
(3)确定包含售价、回报率、返租期三个待定参数。租金由售价和回报率确定,而售价和租金都和返租期紧密相关,因为返租期的长短和融资成本及双方风险的分配有关。
(二)商业地产售后返租定价的模型
设一项售后返租的商业地产的售价为P,净租金回报率为i且在返租期内保持不变,折现率为r且假定保持不变,当不考虑租售双方的交易税费时,对购买人来说相当于投资收益率,对出售人来说相当于融资成本,返租期为m年。商业地产剩余可使用年限为n年,且m≤n,假定返租期满后的n―m年的商业地产价值预计为R。
P=∑mt=1P×i(1+r)t+R(1+r)m(1)
再设市场净租金为W,折现率为r0,则该商业地产的市场价值V由收益法可得
V=∑nt=1W(1+r0)t(2)
第m年时,商业地产的市场价值按收益法计算应为
R=∑n-mt=1W(1+r0)t(3)
记R=k×V,由(2)和(3)知
k=(1+r0)m[(1+r0)n-m-1](1+r0)n-1(4)
k的取值范围是0<k≤1,其值的大小取决于返租期m相对于商业地产产权期限n的长短,当返租期确定时,k是一个定值。由于m远小于n,因此k总是小于1.
将R带入(1)得
P=∑mt=1P×i(1+r)t+V×k(1+r)m(5)
记融资比例q=P/V
代入(5)并经整理可得
i×∑mt=11(1+r)t+kq×1(1+r)m=1(6)
由式(6)可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①:当融资比例q一定时,净租金回报率i和融资成本r呈同方向变化;
结论②:当净租金回报率i一定时,融资比例q和融资成本r呈反方向变化;
结论③:若要维持融资成本r不变,则净租金回报率i和融资比例q必然同方向变化。
商业地产开发商可采用的价格策略具体有三种:P=V 、P<V、P>V。
(1) 当P=V,也即q=1。令r=r0,则i=W/V。由式(2)知W/V=1/∑nt=11(1+r0)t。这是商业地产租赁市场的平均净租金回报率,以表i0示。即q=1时,若i=i0,r=r0(结论④)。再由结论①可知,当定价为P=V时,若提供超出市场平均的净租金回报率,则必然付出超出r0的融资成本。
(2) 当P<V时,此时q<1。由结论④和结论②可知,若i=i0,则q<1时,r>r0。这一结论也可表述为结论⑤:q<1时,若i=i0,则r>r0。同理,由结论④和结论③,可得结论⑥:q<1时,若r=r0,则i<i0。由结论⑤ 、⑥和结论①可知:当开发商确定P<V时,若提供市场平均的净租金回报率,则必然付出超出r0的融资成本,若只愿付出r0的融资成本,则只能给购买人提供低于市场平均的净租金回报率,从而缺乏市场吸引力。
(3) 当P>V时,此时q>1。由结论④和结论②可得结论⑦:q>1时,若i=i0,则r<r0;由结论④和结论③可得结论⑧:q>1时,若r=,则i>。由结论⑦ 、⑧和结论①可推知结论⑨:q>1且取一定值时,必然存在一个i的区间,使得当i>i0时,r<r0。上述结论表明:当开发商采用P>V时,若提供市场平均的净租金回报率,则付出的融资成本必然低于r0;若只付出r0的融资成本,则也可给购买人提供高于市场平均的净租金回报率;当融资比例不变时,必然存在一个回报率区间,使得回报率i大于市场平均的净租金回报率而融资成本小于r0。
四、商业地产商承诺高回报率的动因分析
在我国商业地产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商业地产商通常开出8%、10%甚至15%的售后包租收益率,使购买者以为高回报率即意味着高投资收益率,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商业地产商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的原因可用上面模型得到的结论来解释。
由结论②知开发商可以设定一个具有诱惑力的高回报率,同时通过提高售价增加融资比例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这对于购买者而言意味着购买者花高价买下的房地产并没有给自己带来高的投资收益率;相反,购买者还要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因为经营性售后返租的实质性风险在出租人(也即购买人)一方。这种交易对购买人来说非常不利,但在现实中仍会发生,因为这种不利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而也具有隐性欺骗性。因为在房地产售后返租交易时,买卖双方在价格谈判中仅涉及到售价、回报率和返租期,开发商会极力渲染高回报率,使购买者以为高回报率即意味着高投资收益率,但投资收益率并不是直接显现的,它还与销售价格与真实价值的比例(即融资比例q)、返租期有关。购买者虽然可能会察觉到售价偏高,但购买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弄清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并不清楚房地产的价格被抬高了多少,同时受高回报率的诱惑从而成交。
参考文献:
[1]郭险峰.我国商业地产开发升温原因及特点解析[J].经济论坛,2005(13).
[2]王珍莲.新时期我国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走向研究[J].建筑经济,2007(7).
[3]王晋.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经济论坛,2006(1).
[4]屈永山.收益性房地产出售回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刘晓君,陈世杰.商业地产风险及其防范.统计与决策[J],2005/23.
[6]冯晖.商业地产发展趋向何方[J].城市开发,2006(6).
[7]王学东.商业房地产投融资与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何晓兵.我国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浅探[J].商业时代,2004(13).
[9]赵德海,刘威.商业地产开发中的错位及对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5(10).
篇4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势必推动大量港口项目建设,依靠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建设需求。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为媒介提出一种新的港口融资模式,为大型港口投资集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融资流程,为社会资本投资港口领域提供新方式。
关键词:
PPP;互联网金融;港口
目前我国港口主要投融资模式包括国家专项资金、资金自筹、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等,其中国家和交通部专项资金约占总投入的8%,剩余部分主要由地方、企业和银行贷款筹措。近年来,由于各级、各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导致建设资金短缺,项目进度推进缓慢,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国家港口战略的布局。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解决港口工程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但PPP项目总体签约率并不高,项目落地难,这与港口工程PPP运作模式的运作缺陷和过高的投资门槛不无关系。首先,现行的PPP合同为行政合同而不是民事合同,公私双方地位不平等,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民间资本缺乏应有的话语权,而PPP项目的手续繁琐,政府的履约时间较长,往往会出现违约的情形。其次,港口项目的资金投入很高,投资门槛动辄千万,具备如此体量社会资本的企业数量并不多,并且港口项目周期普遍达到20年以上,长期而密集的投资增加了资本风险,一旦项目开工,在较长时间投资人难以进行集中撤资。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资本对资金回报前景的担忧,直接导致了港口工程融资难的现状。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
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港口产业是缓解当下港口建设压力的必然选择,而募集资金的途径对于吸引社会投资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互联网金融模式由于其融资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可以较好的解决港口工程投融资群体小、融资效率低、发展缓慢的问题。但互联网金融行业总体水平良莠不齐,监管薄弱,存在大量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假平台。而港口建设需要政府层层审批,不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这能够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弱、风险高的缺陷。两种模式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以互联网金融作为港口融资的渠道具备一定可行性,但操作方式不能走传统PPP模式的老路。由于PPP模式要求民营机构与政府联合成立具备特许经营权的特许经营公司,而互联网金融的投资群太太广会导致股权过于分散,现有的PPP和互联网金融法律并不支持。而且互联网金融投资群体普遍不具备金融、水运等相关专业知识,无法在港口项目的选择以及相关的招投标环节做出专业的判断,也无法在港口建设运营阶段进行成熟规范的运作,容易导致建设、运营效率低下。因此社会资本进入港口领域投资时,应当选定一个合作对象,在港口投资中提供相应的帮助。中国有大量专业的港口投资集团,直接对港口、码头等相关产业进行投资。这类企业多具有国资背景,具有资金和信誉保障。港口投资涉及的专业面广、利益方多、事务杂,并且一些地方政府在挑选合作对象时,往往倾向于国有企业,对于民企和外企设置较多准入门槛。因此国有港口投资集团是社会资本的合作的理想伙伴。社会资本依托港司专业的港航人才、成熟的制度体系、优质的人脉资源,弥补自身背景和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港投企业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既缓解了集团的资金压力,又响应了国家盘活民间资本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号召,实现了互利双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大型国有港口投资集团的新型港口投融资模式:港口投资集团根据项目实际资金需求,通过出让自己在项目公司股份的方式,向小微企业及个人为主的社会投资人募集港口所需的长、短期资金。由于投资人基数大、本金多为闲散资金,该模式既能够分摊港口项目风险,又能够通过共同持股的方式,保障社会投资人权益,为企业提供来自社会的监督。
二、运作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港口融资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专业的港口互联网金融平台,这个平台直接承担着金融产品、募集投资资金、工程动态信息等关键作用。通过众筹融资为港口工程的股权募集资金,或是以类似于P2P的借贷方式向社会投资人募集建设贷款。
1.发行金融产品
我国港口具有投资价值的主要为经营性工程设施,如生产性码头泊位、仓库、堆场等。依照目前银行及互联网贷款类定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吸引民间资本能力的年化收益率应达到5.5%以上,而港口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收益率应达到8%,具备良好的投资吸引力。对于经营性泊位,可以发行的合理收益产品有两种,第一种是建设贷款类产品,第二种是港口股权类产品。对于第一种产品,目前基础建设贷款的平均年化利率在6%-7%之间,按年还本付息,总体回报稳定,风险低。第二种产品的投资对象为待建港口的股权,通过持有港口的长期股权,获得港口在经营中产生的分红。这种模式的投资收益与港口经营情况直接挂钩,风险较贷款类产品高,同时收益也更高。港投集团牵头完成完成港口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文件和招标文件后,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应募集民间资本的额度,并在平台具有可靠预期收益的金融产品。投资者认可投资项目后,通过第三方的支付系统进行资金支付,客户资金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存管。若产品后未达到预期募集额度,企业应具备承担该部分资金的能力,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开工。
2.投资资金的使用
在完成对社会资本融资后,港投集团将网上募集的资金按照投资人意向分为股权投资类和建设贷款类。对于股权投资意向资金,在国有港司确定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的投资计划后,将集团持有的项目公司股份按照募集资金的额度出售给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与社会资本共同持有项目公司的股份,形成利益共同体。对于贷款类产品,按照基础建设类贷款还款方式向投资人按年还本付息。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缴纳完毕后,作为建设方的国有港投集团负责牵头协调各方利益、全程负责港口工程的建设。从初步设计阶段开始,及时项目动态信息,对投资者的疑问进行解答,履行建设单位应尽的职责直至项目建设结束。
3.资本回报及退出方式
在项目竣工后,通过政府有关部门验收后开始运营。在码头经营期内,项目公司根据投资者购买的产品类型,通过分红或还本付息的方式向投资者支付相应的投资回报。但是,对于大部分港口项目,项目投资回收期一般能达到十年,而运营期则可能达到数十年。这样的项目周期对于大部分的投资者而言过于漫长,因此想要获得社会资本的青睐就需要为港口互联网金融模式设立合理的退出机制。根据港口工程实际情况,该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资本退出方式:
(1)股权回购或转让:在一定的年限后,政府、港投企业对投资者手上的股权进行回购,或将老投资者手中股权或债券转移给新投资者。
(2)资本证券化:在项目运营成熟后,通过将项目公司的资产上市或是进行资产注入,获得投资收益,实现投资的退出。
三、模式的优势
1.捆绑公私利益,提振资本信心
目前很多基层政府舍不得把含金量高、收益率高的“好项目”拿出来,只拿出回报率低的港口工程来应付社会投资者。并且很多地方政府在港口开发合作上会倾向于国有企业,这都大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而通过这一模式,以共同持股的方式,捆绑公私间的利益。港口投资集团利用企业的人脉、专业等优势获得优质的港口资源,确保投资回报,对政府的违约行为能够起到有力的约束作用,从而降低政府违约的风险,提升社会投资者的信任度。由于社会资本对资金的投资效率更为敏感,这就对国有港口投资企业的费用、工期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为项目建设提供更透明的监督。
2.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
“港口+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投资标的为港口工程,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层层审批,保证了项目的真实性。优质国有港口投资企业拥有优良的信誉及充足的资金,从根源上杜绝了平台跑路、资金自融等风险,相比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P2P、股权众筹安全性显著提高。除此之外,港口互联网金融平台具有信息的透明等服务优势,能够提供人性化的理财方案,实现相关信息全程上网、新媒体实时推送项目动态的服务,同时以热线、留言等方式实时解答投资者疑问,能够让投资者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
3.投融资便捷,回报吸引力大
港口行业的投资回报比较可观,行业基准收益率为8%,优质的港口项目的投资收益可以达到15%以上,相比起目前P2P类5%-7%的年化收益有着极大的优势。而且国家正大力推进资本证券化业务,一旦项目公司资产能够上市,将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回报,这样的前景能够获得社会资本的青睐。相比于传统的港口从银行的间接融资融资模式,港口投资企业通过港口通互联网金融平台直接向投资人进行融资,减少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大大地提升了融资的效率。社会投资人的投资流程也大幅简化,无需办理复杂的申请手续,直接通过平台就可以对港口进行投资,会给投资人提供比传统的银行理财高得多的回报。
4.分散投资风险,降低投资门槛
由于互联网金融投资人数众多,人均投资额较低,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良好的风险分配,有效降低了集中撤资的风险。以往社会资本想要进入港口领域进行建设,都要至少具备千万级别的资金量,而具备这样体量的投资者并不多,这就导致社会资金并不能够充分的进入港口产业的投资。而这一模式扩大了投资群体,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资金门槛,让社会闲置资金也能进入港口领域进行投资,在有效发挥资金余热的同时也缓解了政府的债务压力。
四、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意见
1.优质港口不愿出让控股权
由于民间资本的介入,港口的股权结构将发生改变,这就涉及了多方利益间的博弈。对于某些优质的港口项目,地方政府可能不会轻易的对外进行引资,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而且民间资本持有港投企业的股份后,对港口的股权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他股东是否能够港口股权的变动是一个未知数,会带来一系列更多矛盾与争端。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调各方利益,以大局为重,放宽视野,积极响应中央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路线,为民间资本的介入提供一个友好的环境。
2.相关金融法律不完善
2015年,央行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众筹的法律仍存在较大空缺,如港口通过互联网进行股权众筹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同一投资者募集资金的上限;在转让港投企业使用股权基金买入项目公司股份时,也存在若干法律、监管问题。这就需要金融部门进一步更新陈旧的立法理念,树立科学立法理念,尽快健全完善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法律体系。
3.监管力度不到位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重,很多地方政府有打着PPP的旗号圈钱的想法,地方有可能对一些盈利前景较差的港口项目进行包装,通过与港口投资企业之间的利益输送,共同拿劣质的港口工程忽悠投资者,这将严重损害投资者的信心和回报。未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需要上级政府提供更加严格的监管,建立地方政府的的PPP信用评级,将PPP履约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行政绩效考核,并通过建立项目终身问责制,将地方官员短期决策与长期责任相匹配。
参考文献:
[1]范文波.PPP模式与互联网金融结合问题探讨[J].新金融,2015(11).
篇5
关键词:股权众筹 商业模式 对比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18-02
一、引言
近两年,发源于美国的股权众筹在中国发展势头强劲。截止2015年8月底,我国开展股权众筹业务的平台由2011年的2家增至116家,项目成交数量为1321个,众筹成功项目的交易总额突破53亿元大关,达到53.72亿元。虽然股权众筹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中国股权众筹行业发展报告-2015年8月》统计数据显示,项目成功数量为0的平台就有33家,50.86%的平台只有1~10个成功项目,项目成功数量过百的仅有3家,众筹成功率堪忧。
与此同时,发源于美国的股权众筹成功率非常高。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美国共发生近5600起众筹案例,拟募集资金高达1.04亿美元,实际募集资金达2.15亿美元。相比美国,我国股权众筹仍处于发展初期,融资功能发挥程度有限。股权众筹平台作为连接融资方和投资方的中介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股权众筹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股权众筹平台的支持,好的商业模式对项目的成功融资会起到催化作用,反之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股权众筹界定
不同学者对众筹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对比后不难发现,众筹的构成要素有:(1)投资方:大众;(2)投资对象:创意项目(含企业项目、文化项目、慈善项目);(3)平台:互联网;(4)目的:回报(含现金回报、实物回报、股权回报和不求回报)。根据回报的形式,众筹分为预购式(实物回报)、捐赠式(不求回报)、债权式(现金回报)和股权式(股权回报)。股权众筹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公司向投资者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投资者通过投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它的突出特点是小额和大量,是一种融资门槛低的新型融资方式,大大地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中美股权众筹平台介绍及对比
(一)中国股权众筹平台-天使汇
《中国股权众筹行业发展报告-2015年8月》显示,截至2015年8月份,全国股权众筹成交额突破5000万元的平台共有23家,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天使汇、人人投和爱就投。本文将对天使汇进行着重介绍,剖析股权众筹平台翘楚的商业模式特点。
1.平台介绍。天使汇于2011年11月11日正式上线,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股权众筹平台。截止2015年7月底,天使汇已帮助400多个创业项目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近4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早期投资领域排名第一的投融资互联网平台。
2.商业模式。天使汇的商业模式可以用表1清晰表示:
(二)美国股权众筹平台-Angellist
美国的众筹平台Angellist和Wefunder一直是后起之秀的模仿对象,国内的天使汇又叫“中国的Angellist”,本文着重介绍股权众筹平台鼻祖Angellist,分析其商业模式,以便对比。
1.平台介绍。Angellist是世界上第一个股权众筹平台,于2010年诞生于硅谷,至今已经为1000多家创业公司成功融资,总金额超过3亿美元。2013年,Angellist推出“联合投资”(Syndicates)模式,即所谓的“领头+跟投”。
2.商业模式。Angellist的商业模式可以用表2清晰表示:
四、天使汇和Angellist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天使汇和Angellist的商业模式如出一辙,细细对比,虽然模式大同小异,但是内容却大相径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领投人资质不同
Angellist上的领投人是专业人才,大部分是风险投资基金的合伙人、职业天使投资人或者成功企业的创始人。
而国内股权众筹平台缺乏储备领投人意识,项目路演时才开始征集,有些平台甚至草率地将投资金额最大的人推选为领投人,有钱并不等于有专业知识和战略眼光。
领投人的作用在“领投+跟投”模式中十分关键,领投人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而国内的领投人缺乏专业素养,在后续项目管理中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二)投资人资质不同
美国设定投资人资格后,就要求股权众筹平台验证合格投资人的资质。通过个人提交相关凭证的方式检验投资者资质,如官方出具的收入证明、纳税证明、个人信用报告等。Angellist会根据原始凭据,出具合格投资者验证报告,报告信息留存其网站上,具有通用性。经过验证的合格投资者,参与众筹的资金门槛仅为1000美元。
而国内股权众筹平台几乎没有做合格投资者检验,一是怕增加平台运营成本,二是投资者不愿将原始凭证提交给平台。没做合格投资者验证,就简单效仿Angellist把投资金额门槛降至几千元,这极易让投资人难以承受高风险。
五、我国股权众筹平台商业模式发展建议
从股权众筹平台角度,为平台提出几点建议:
(一)勇于借鉴,培养核心领投人才
“领投+跟投”模式最先创造于美国,该模式确实优势突出,极大程度上规避了投融资双方能力不对称的风险。但是我国的实际与美国的不同,培养一批核心领投人才十分关键。
(二)不断创新,提供差异化服务
其次,我国股权众筹平台应不断创新,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多样化差异服务,以求生存和发展。国内众筹平台呈爆发式增长,要想脱颖而出,创新是必走之路,众筹平台本质是中介机构,自然以服务投融资双方为使命,差异化多样服务是体现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三)建立严谨规范的流程监管体系
一旦设置规则,众筹平台就应严格执行,股权众筹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投融资双方的信任建立,关系到投融资的成败。严格的监管体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股权众筹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吕明凡.股权众筹的发展及其风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
[2] 武晋.股权众筹中的信息对称性法律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1)
[3] 钟娟娟.国外股权众筹监管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博览,2015(9)
[4] 樊云慧.股权众筹平台监管的国际比较[J].法学,2015(4)
[5] 刘小男.我国股权众筹运作模式及风险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5(6)
[6] 祁冰冰.我国股权众筹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7] 《中国股权众筹行业发展报告-2015年8月》
[8] 杨东,苏伦嘎.股权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及风险防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4)
[9] 孙永祥,何梦薇,孔子君,徐廷玮.我国股权众筹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从中美比较的角度[J].浙江社会科学,2014(8)
[10] Belleflamme P,Lambert T, Schwienbacher A. Crowdfunding: Tapping the right crowd[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篇6
一、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告效应概述
国外的很多研究表明, 公司发行某种证券的时候, 会产生特定的公告效应(股价反应的超额收益), 研究者通过对英国和美国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股价对股票发行公告效应为负,对债券发行公告效应为非负,而对可转债发行的公告效应则介于股票发行和债券发行之间(Eckbo,1986;Kim and Stulz,1992;Arshanapalli,Fabozzi,
Switzer and Gosselin,2004)。自2001年3月以来,中国证监会陆续颁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和《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等融资法规,初步建立了以配股、增发新股及发行可转换债券为主的多元化再融资体系。然而1998年以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工具还较单一,规模也较小,基本通过配股来实现的再融资。增发的兴起主要来源于2000年4月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增发门槛。紧接着在次年的3月,证监会又下发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对增发和配股条件均重新予以了调整。2002年7月,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规范限制了增发融资,进一步严格了增发的条件。2005年6月,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展,管理层又公布发行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管理办法》,对三种主要的公开再融资方式进行了统一规定。本文将对我国已有的对三种再融资方式公告效应相关研究及结论进行系统分析。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告效应研究
(一)配股公告效应研究 配股作为主流再融资方式是在1998年之前,此后配股行为相对而言较少。因此,我国学者对配股公告效应的专门研究相对而言较少。从已有研究看,配股公告效应主要为负。其中沈艺峰,肖敏(2001)就曾对国内1995-1999年间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予以了正式检验,张建森等(2001)也对1998-1999年国内上市公司配股公告及股价波动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并在其研究中发现配股事件在公告之前已在市场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应,且在公告日引起的负超额收益率有所下降。
(二)增发公告效应研究 张水泉等(1997)首先对于上海股票市场股利与配股效应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其后,李梦军等(2001)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予以了相关研究,研究以沪深两市的27个样本作为主要对象,通过对其的研究得出了公告日负荷额收益不明显的结论。胡乃武等(2002)又以沪深两市1998年至2001年增发新股的35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实体样本,将个股收益率减去大盘收益率的计算作为超额收益率,研究结果表明增发公告对股价有负面影响,且主要与大盘走势、增发数量比例和资产负债率有关。
邵志高(2002)对增发财富转移效应问题的研究认为增发新股使原流通股东财富遭到损失,而原非流通股东无论参不参与增发,都会一定程度的增加财富;非流动股、老流通股以及新流通股股东三者之间财富变化是一个零和博弈。夏伟芳、张维然(2003)将2001年至2002年期间的136份增发公告作为基础样本,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增发会引起一定的负超额收益率,增发决策公告则会引起股价负超额收益,这些均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市场的应有价值。刘力(2003)以1998年至2001年间有增发公告的117家公司为样本,对其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增发公告具有显著负价格效应;且非流通股大股东通过借助增发流通中的“流通权”价值进行“圈钱”行为最终导致了增发负价格效应的发生。叶红雨、曾芒(2005)以1998年至2004年增发的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认为在我国股权分置结构下,非流通股股东获得平均40%以上的正超额收益率,新增发股东获得平均10%以上的正超额收益率,而流通股股东中长期效应继续出现显著的负效应,其利益受到较大损害,而且不参与增发所受损害更大。孔东民、付克华(2005)对1998年至2003年市场实施增发的82份有效样本进行研究,增发公司在董事会决议日、公告日和发行日等3个事件日的平均累计超额回报都为负,认为中国市场对公司增发行为的反应是负面的。
上述研究的一致结论是,我国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方式下有着比较显著的负效应,股票价格会因此而出现下跌,表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增发行为存在抵制。
(三)可转债公告效应研究 王小哈(2003)通过借助累计异常回报率来对基础股票股价对可转债发行的反应进行衡量,通过对其衡量分析认为:(1)日前可转债募集公告15天样本股价平均累计异常回报率为正。(2)日前可转债募集公告日后15天样本股价平均累计异常回报率为负。(3)可转债上市后15天样本股价的累计平均异常回报率为负,绝对值接近于零。田柯、劳兰珺(2004)采用事件研究法,针对我国23支公开发行的可转债采用公告后[21,120]的窗口区间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可转债发行并没有显著负公告效应。王慧煜、夏新平(2004)采用1992年至2003年间20份可转债的发行样本,选择时间窗口为发行公告日的[-20,20],采用了市场调整累计超额收益率来衡量可转债的市场反应,发现研究期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在公告日前呈负值,但在公告日后出现显著上升趋势,并且公告日后多为正值。研究结果与研究荷兰可转债学者DeRoon和Veld(1995)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但是这一结论与Dann和Mikkelson(1984)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可以看出,在发行可转债公告日后,累计超额收益率开始大于0,并且持续大于0,说明公告发行可转债对二级市场股票有着较大的正面影响,也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于可转债的发行是持乐观的态度,并且比较愿意对可转债进行投资。
唐康德、夏新平、王宜霞(2004)以2000年至2003年发行的21份可转债为样本,采用Brown和Warner(1985)的标准事件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可转债的发行公告并没有对市场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在相对长的事件窗内,投资者将获得正的超常收益。显然可转债比增发新股和配股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刘成彦、王其文(2005)采用1998年至2003年间21份有效的可转债发行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方法,以发行公告日作为事件日,事件窗为(-1,0)和(-1,+1),认为发行公告会对股价产生显著正效应,特别是发行后第一天有显著的正异常收益;通过对比国外研究,发现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公告效应与英美市场是相反的,而与日本和荷兰的情况类似。
上述研究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再融资公告效应基本接近于零,有相当部分的研究显示,其公告效应(或超额收益率)为正,显示市场和投资者对可转债发行选择是认可的。
(四)综合性比较研究 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具体的某一种再融资方式的公告效应展开研究,虽然从研究的结果来看,研究结论比较一致和显著,但是也存在比较性缺陷,其主要研究仅限于三种再融资方式中的某一种,缺乏在同一种研究方法下对同一研究区间的不同再融资方式公告效应的直接比较,有学者的研究弥补了上述不足。李燕妮、杨贵宾(2005)借助超额收益分析法,来对国内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三次公告中首次公告股价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债券融资公告还是股权融资,均会在公告当日对股票价格产生较为显著地负超额收益率,由此看来,再融资属于一个利空事件;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对股价负面影响,增发大于配股,同时配股又大于可转债;市场对股权融资的抵制程度远高于债权融资,在股权融资中更抵制增发。研究表明,投资者并不欢迎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在三种再融资方式中,投资者厌恶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因此,他们认为由于股价降低导致公司总价值下降,因此,上市公司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之后再选择再融资方式。刘娥平(2005)通过借助事件研究法,来对国内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3年间董事会88家首次公告发行可转换债券议案的样本在公告日前后超常收益翻译进行了相关验证。该研究采用[-240,-41]作为估计窗,[0,1]作为事件窗,通过实证验证,显示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具有着较为显著的负财富效应,且同时明显低于增发股票公告负效应,并且根据年份逐年变化,显示投资者对可转债的负反应越来越强烈。罗毅、王国盛、张宗成(2006)以2000年至2004年的可转债有效样本28份,用市场调整后的累积超额回报率来衡量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分析发现,公告期两天累积超额回报率CAR(-1,0)的平均值小于零,即公告发行可转债对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与增发股票相比起负面影响明显要小。
三、研究结论
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公告效应的研究,我国的学者主要集中于通过实证计量分析来展开。虽然上述研究各自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区间、研究样本和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上述实证研究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是:在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再融资方式公告效应均为负,债权(可转债)再融资方式公告效应围绕零轴波动,其中增发和配股公告效应显著为负,而且增发的负效应要比配股的负效应严重,配股要比可转债的负效应严重。上述研究结果中关于股权再融资方式下显著为负的公告效应的结论与国外学者针对美国和英国等成熟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并且支持了Majluf and Myers(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但是其关于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研究结论与上述国外研究并不一致,其研究结论显示,在我国,由于企业债券的缺乏,可转债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了债券的代替品而被投资者认可。
总之,从我国证券发行公告效应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总体而言呈现抵制倾向,其抵制的程度增发高于配股,配股有高于可转债,相对而言,可转债更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篇7
漠视投资者利益
《新财经》:您能否对多年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做个评价?
曹中铭: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毛不拔”,这些上市公司堪称“铁公鸡俱乐部”的“铁杆”成员。是无利可分吗?不是。是没有分红能力吗?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上市公司几乎都以资金紧张为借口,而漠视了投资者的利益。
以太极集团为例。2001年10派2元之后,直至2007年才有了10转3。而截至2008年中期,上市公司每股未分配利润已达1.268元,每股经营现金流也达0.302元。太极集团并非资金紧张,是它“欠”投资者的实在太多。
更有甚者,天业股份长达十四年不分红,这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极其淡薄。更值得整个市场反思的是,为什么这样的“铁公鸡”能够在中国股市中一直生存下去?甚至没有任何的耻辱感?
皮海洲:长期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固然缺少回报股东的意识,但还有很多每年“只拔一毛”的上市公司,又给了投资者多少回报呢?
很多上市公司分红,都是奔着再融资来的。像天业股份这样的公司,虽然没向投资者分红,但也失去了再融资资格,不会再向投资者伸手要钱。而某些公司在少分红的情况下,还伸手向投资者多要钱。这样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更应警惕,对他们的融资行为应该用脚投票。
《新财经》:从2007年上市公司分红情况看,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与成熟市场相比,差距仍很大。您认为差距在哪儿?
曹中铭:2007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较往年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涉及面上。如沪市和深市主板提出分红方案的上市公司分别占披露年报总数的56.5%和43.94%,中小板占比83%。但现金分红比例却处于较低水平。对于那些以送股或转增方式分配的上市公司而言,仅仅是玩了一回数字游戏而已。在成熟市场中,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占其净利润的40%~50%,A股市场基本上是其一半的水平,差距是明显的。
皮海洲:中国上市公司分红比例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A股市场分红比例低,给予投资者的回报率偏低,甚至远远不及银行存款利率。二是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不强。一直以来,上市公司重融资而轻回报,上市公司分红的目的根本不是回报投资者,而是为了满足企业再融资条件的需要。
与国外市场差距不小
《新财经》:国外成熟市场的分红制度(比如美国)是怎样的?为什么美国市场以现金分红为主?上市公司也愿意分红?
皮海洲:一些成熟市场往往是按季分红,上市公司将自己的经营成果及时回报给投资者。而A股市场基本上是按年度分红,甚至不少上市公司连续多年都不分红。
美国市场之所以以现金分红为主,上市公司也愿意分红,其原因有三:一是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强,上市公司愿意向投资者提供货真价实的现金回报。二是投资者普遍成熟,他们坚持的是长线投资,而不是投机炒作。投资上市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现金分红。三是美国股市作为成熟的市场,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往往都比较合理,这就使得上市公司的分红回报率较高,远远超出银行存款利率,可以体现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曹中铭:如果存在再投资的机会,美国的上市公司并不都是奉行高分红政策,主要是用盈余资金分红。成熟市场主要以现金分红为主,很少以送股或转增股本的方式分红,毕竟送转之后股价除权,投资者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
上市公司是否愿意分红,实际上考验着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态度。在这方面,境外成熟市场无疑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新财经》: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的缺陷在哪儿?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分红?
曹中铭: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一般都在年终后分红,与成熟市场的按季或半年一次分红有较大的区别。由于年中分红需要审计报表,无形中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费用。所以,A股市场年中分红的情形较少。证监会对分红规定修改实施之后,估计这种局面会有所改观。另外,我们一直提倡的也是年终分红,对于年中分红重视不够。在分红制度中,将再融资与分红“捆绑”在一起,其实也是分红制度存在缺陷的表现。
皮海洲:现金分红制度的缺陷,导致上市公司分红往往是带有功利性的。所以,上市公司往往是在应付分红,能少分就不多分,能不分就不分。
上市公司不愿意分红还有一个难言之隐,就是利润不真实。上市公司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往往会对业绩进行包装。而面对虚假利润,上市公司当然也拿不出钱来分红。
《新财经》:上市公司不愿意分红,是否与投资环境也有关系?另外,投资者的投资思维是否也决定了不分红的理由?
皮海洲:上市公司不愿意分红,与市场的投资环境有关,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要求并不强烈。由于中国股市不成熟,投资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从上市公司获得投资回报,而是为了在二级市场赚取差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分红比例偏低,回报率不如银行存款利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制度性原因,人为造成的股价高企,使上市公司的分红难以构成应有的投资价值。而正是出于投机炒作的需要,投资者更愿意上市公司高送转股,而不是现金分红。高送转股更能讨得投资者的欢心。
投资者投入与回报成反比
《新财经》:您如何看上市公司巨额融资与分红的比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入与回报的比例差距有多大?
曹中铭:上市公司的新股IPO与再融资往往“狮子大开口”,而在分红时却成为“吝啬鬼”。A股历史上,至今只有佛山照明一只“现金奶牛”,这样的市场确实可悲。目前,上市公司融资与分红的比例明显“不对称”,这也是上市公司“重筹资轻回报”最直观的体现。尽管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分红,但这远远不够,有必要从“鼓励”进一步提升至“强制”层面。
皮海洲:目前上市公司的巨额融资金额与分红金额是相脱节的,这就造成了一些上市公司在获得再融资资格后狮子大开口,使上市公司再融资变成了裸的圈钱行为。为此,有必要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金额与分红金额挂钩。比如规定上市公司公开再融资金额不超过前次公开融资以来上市公司给予投资者回报金额的2~3倍,这样就可以避免恶性再融资的出现。
目前的股市对于投资者来说,投入与回报是成反比的。因为上市公司不能给投资者提供足够的投资回报,因此在中国股市,投资者亏损是普遍现象。如此一来,投资者投入越多,亏损就越大。这也正是一些投资者在遭遇股市打击后提出要“远离股市、远离”的原因。
《新财经》:上市公司分红对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皮海洲: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重要方式。上市公司分红,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股东意识,使上市公司重视对投资者的回报。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如果能从上市公司获得现金分红,不仅有利于增加股票的投资价值,也有利于增强投资者长线投资的意识,有利于减少股市波动,促使股市健康稳定发展。不过,就中国股市而言,由于上市公司质量较差,难以给投资者提供足够的分红现金,管理层、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普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以上市公司分红来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没必要高估上市公司分红的意义。作为监管层,能让上市公司少索取一些就不错了,寄希望于从上市公司获取投资回报,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相情愿的事情。
曹中铭:目前A股市场的一大弊端就是回报率低下。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按照2005、2006、2007三年可实现的净利润,以截至2008年8月22日所有A股的算术平均价及总股本为基数,如果仅仅依靠上市公司分红,要收回投资成本需要243.5年。这显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天文数字”,也印证了A股市场所谓的“投资”现状。
事实上,A股市场被称为“投机市”,与上市公司不愿分红以及分红比例低下不无关系,也因之阻碍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大力提倡分红,不仅有利于培育投资市,也有利于减少市场不必要的波动。
美国上市公司用红利吸引投资者
篇8
关键词:项目模拟股份制;施工企业;灰色融资;非法集资
一、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概念
本文所述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是在最近二三十年出现于部分施工企业中,是企业所承建项目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属于一种非正规的金融模式或称灰色融资行为,一直都是以半地下的形式存在,至今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
2009年,管红梅在《发展中的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项目模拟股份即虚拟股票,其管理模式是在工程项目部内部参照股份制管理、分配办法和相关程序要求,对项目部主要利益人和责任人分配认股额度,实行模拟股份制管理和分配,最终按项目实现的效益进行分红。”此观点对项目部内部模拟股份制融资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但没有包括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吸收项目部以外人员资金的融资方式,也不是十分完整。
结合目前施工企业中常用的模拟股份制融资模式,笔者抱着抛砖引玉的目的,通过对此融资方式主体、融资对象和作用的分析,提出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初步概念。
(一)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主体、对象和作用
1.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主体
目前,国内建设市场的基本情况是,施工企业承接某一施工项目后,建设单位一般不支付或很少支付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一般也满足不了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实际的资金需求,垫资建设、BOT方式融资建设的也不在少数。上述各种情况导致施工企业承接某施工项目后,必须为该项目筹集相当金额的运转资金,用于弥补在施工各个阶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与项目实际需支付的工程成本费用之间的资金缺口,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施工单位为施工项目筹资的主要方式包括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但对中小型施工企业特别是对大多数民营施工企业而言,这两种筹资方式的筹资渠道都不十分畅通,导致施工项目的资金需求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在此背景下,民间借贷、内部集资乃至本文论及的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等非正规金融方式便油然而生。
从表面上看,民间借贷、内部集资、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都是筹资,特别是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筹集的资金更是直接用于施工项目,容易把施工项目部当作是融资的主体,但实际上,上述三种非正规融资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项目部都是无法独立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借贷、归还或分配责任的承担者必然是实施、承担该项目的施工企业。因此,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主体应该是承接施工项目的施工企业。
2.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对象
施工企业采用项目模拟股份制为某一施工项目筹集资金,一般都是以某一施工项目为载体,这种融资模式的融资对象往往是特定的,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和企业内部成员与外部成员的集合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又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单纯的项目部成员,即由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部分出资或全部出资解决施工项目所需的运转资金,企业与项目管理人员按出资金额,结合管理责任、工作岗位、实际贡献等参与项目利润分配;二是项目部之外的企业内部人员也参与出资并参与分配。第二种类型是由承接施工项目的企业或由第一种类型的内部成员组成一个出资联合体,与外部的企业或个人联合出资并按出资金额,结合工程管理分工、实际贡献等参与项目利润分配。
无论是第一种类型还是第二种类型,参与施工项目运转资金出资的融资对象是特定的,他们在人事关系或工作分工等方面与融资项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作用
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出现的条件就是施工企业在某一施工项目运转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因此,它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为施工项目筹集资金,用于项目施工过程中购买材料、支付人工费等各项成本性的支出,在建设单位没有支付工程款之前或建设单位支付的工程款仍不足以支付施工成本费用的情况下保证项目的正常推进,对项目本身、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都有积极的作用。
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必须能够为融资对象提供超出正常借贷利息的资金回报,否则就无法以此方式完成融资。因此,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第二个作用是为出资者提供投资渠道。
企业内部成员参与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除了筹资和提供投资回报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项目管理参与者与项目绩效的直接挂钩,进一步提供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施工项目的各项生产和管理目标,这是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的第三个作用。
(二)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概念
通过对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方式主体、融资对象和作用的分析,笔者认为,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是施工企业为解决施工项目运转资金需求,进一步落实施工项目绩效考核和经济责任,在施工项目部内部参照股份制的管理模式,动员企业、施工项目部内部人员及合作单位和个人投入项目运转资金成为项目股东,实行模拟股份制的管理和分配,最终以出资比例并结合股东的管理岗位、实际贡献等进行利润分配的一种项目融资和管理模式。
二、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与股份制的比较
股份制亦称“股份经济”,是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伙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制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相对应,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主要表现为合伙经营,在资本要素集中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还是最主要的合作因素,即人合大于资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股份经济是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资本合作的因素已经大大超出人人合作。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自19世纪后半期至今,股份制形成以资本入股或发行和认购股票的形式组成股份公司的形式已经成为主流,资本要素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更为充分的分离,上市公司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人合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从字面上看,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也是以入股方式集中生产要素、统一使用、合伙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与股份制似乎相差无几。仔细分析,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是一种仅仅在具体施工项目中采用的合作模式。施工项目部作为施工企业法人的代表履行施工合同,本来都只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而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只是一个具体施工项目中根据管理需要和资金需求偶尔采用的筹资、管理模式,在对外承担法律责任方面,不具备相应的法律资格,对内也只是合作者之间的民事约定,而且因为缺乏规范制约,常常存在部分违法违纪的条款,处于金融、税收监管的灰色区域,因此尚不能与股份制一样称之为“经济组织形式”。
其次,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更多的是指单纯的资本合并与积聚,资本入股或发行和认购股票的形式组成股份公司的形式已经成为主流,在现代意义的股份制中,资本要素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更为充分的分离。而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中的股东之所以走到一起,资本往往不是主要的因素。与现代股份制向不特定发行对象发行股份绝然不同,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的入股者往往是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内部的人员,即使向企业外部人员征集资金,这些人员也与企业与项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它的“股份”发行对象是特定的,在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模式中,人际合作的因素远远大于资本合作因素,它更接近于合伙合作。
三、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与民间借贷、集资及非法集资的比较
之所以要将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与民间借贷和集资做比较,是因为根据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的形式和本质分析,这是一种游离于中央银行控制和金融法规约束之外的金融活动,与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同属于非正规金融。
亚洲开发银行对非正规金融是这样定义的: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部门,是“游离于经政府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以盈利或互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措活动”。非正规金融在当今中国主要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融资(含民间借贷)、贷款经纪、民间标会、各种基金会、地下钱庄、典当贸易、信贷信用委托、天使投资等。
与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最为接近的两种非正规金融方式就是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但是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又与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有着根本的区别(见表1)。
民间借贷是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所出现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资金直接借贷。从借贷的主体来看,传统的民间借贷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近几十年来,企业也开始参与民间借贷。从借贷者的相互关系来看,一般是基于血缘(亲戚关系)、地缘(同乡关系)、业缘(同行关系)等发生,出借者或者说贷款人是特定的。从借贷的利息来看,包括零利息(友情借贷或称白色借贷)、中等利息(利息低于法律规定上限,或称灰色借贷)、高利贷(利息高于法律规定上限,或称黑色借贷)。
民间集资是指个人、非金融企业或其他组织未经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批准自发向多个资金持有人筹集资金用于使用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在资金用途方面,发起集资应当具有真实的集资项目和资金需要,集资款项应当用于融资方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参与对象方面,一般应针对特定对象融资。在投资回报方面,民间集资活动所承诺的投资回报一般以固定利率为主,也有约定按投资比例分享项目收益的,但不是主流。
非法集资是指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未经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批准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直接融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第一条的规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应同时具备如下几个要件。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民间借贷、民间集资、非法集资都是属于自发的民间金融形式,前三者因为具有及时、方便、灵活等特点,能够起到调剂民间资金余额、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等积极作用。但如果控制不当,也极易演变为第四种非正规金融,即非法集资。
四、关于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方式,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个灰色部分,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积极探索规范管理的方式。
(一)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必然性
从发展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民间金融的兴起是中国体制转轨中产生的一种内生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是内生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引致庞大的金融需求的一部分。
从筹资成本的角度看,施工企业及其施工项目部通过模拟股份制模式筹集资金,一是可以迅速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二是省去了通过发行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所必须的各种复杂程序和高昂费用,具有低成本和快速的优势。
从加强绩效考核的角度来看,施工企业通过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主要面向内部职工集资,增强了企业对职工的激励和约束能力,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是对施工企业而言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有效管理手段。
从出资人的角度看,通过参与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集资,所得到的投资回报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远高于同档次的银行存款利息和股票等证券市场投资回报,具有增加居民资本性收入的积极作用。
因此,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模式的出现,印证了一句哲学上的名言:存在即合理。我们必须承认其必然性,从而采取引导、管理而不是封堵的态度。
(二)必须承认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非正规地位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处于金融市场的灰色区域,现有法律无明确规定,现有政策法规无明确规范,属于尚未受到有效监管的融资行为之一。
在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模式中,也会出现因管理不善或市场环境不利最终导致股本、股利难以按约定支付的情况。也有企业或个人以虚假承诺的高利回报做诱饵,编造暴利施工项目蒙蔽参与人员,导致施工项目管理失控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和社会稳定问题。特别是后者,融资主体或项目实际管理者很有可能在融资过程中因资金困难、利益诱惑等原因变更融资对象、融资回报等相应条款,从而演变为非法集资。
强调和重复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灰色调,是提醒融资参与者和金融监管者要时刻掌握灰色和黑色之间的那条界线,严防越界违法。
(三)如何加强对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的管理和引导
首先,满足企业合理的信贷资金需求,压缩灰色金融的存在空间。与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及其他非正规金融一样,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模式是企业在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或正规渠道筹资成本过高情况下采取的融资方式。在当今二元的金融市场机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充分的重视并积极帮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企业走出灰色的区域,减少企业滑向黑色区域的风险。
其次,强化参与主体的规则意识,减少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纠纷。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模式作为股份制的近亲,其出现和存在,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及平等、诚信、公平的契约精神。而在现实中国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契约精神或契约意识一直处于比较稀缺的境况。在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模式中,契约意识的欠缺主要表现为融资前无约定或约定不明、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费用核算账目混乱、结算过程中违反协议约定方式进行分配等,极易引起各类经济纠纷,影响项目实施和社会稳定。
如何减少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纠纷,从根本上来说,要从改造参与者开始。需要在全社会至少是在全行业普及和强化规则意识,在此项融资模式的参与者中,形成用商业的规则解决商业问题的共识。在融资行为发起前就拟定相应的项目管理主体和管理方式、入股比例和方式、分配比例和方式及可能出现的争议及解决方式等,所谓“先说好,后不乱”。长期坚持、全面坚持,才能保证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这一自发于民间、内生于民间的融资方式健康、持续地得以存在和发展,从而起到既保证项目实施又增加参与者资本性收入的目的。
再次,适度监管,守住灰色区域与黑色区域之间的最后红线。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作为一种自发于民间、内生于民间的融资方式,既然已经出现,作为监管部分的政府相关部门不应对此视而不见,相反地,应该像处理其他非正规金融方式一样,对其进行调研分析、引导管理,特别是要对施工项目模拟股份制融资模式中可能出现的违法因子进行明确界定,划清灰色融资和黑色融资的红线,预防和抵制以模拟股份制为名,行非法集资或逃避税收监管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管红梅.发展中的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策略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9(09).
篇9
【关键词】企业 融资 比较 选择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也是企业经济增长最持久的源泉。现在我国大部分比较成功的电力产品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运作,企业的产品已基本趋于完善,也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树立了企业的品牌效应,而且企业自有技术开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由于企业尚未达到规模经济,而销售利润已达到了边际利润目标,为了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加强市场营销和服务能力,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品的产业化,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所开发生产的产品的营销和服务中,建立一条高效、低成本的市场销售和服务体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企业性质的影响,企业的融资结构过于单一,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靠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这种资金结构已经不适应企业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进行融资运作,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是目前企业需要考虑和解决的最大问题。
一、当前企业融资的途径
1、政策性融资途径分析
政府各项基金的申报每年都提供,而且在企业需要政府的贴息贷款时,企业可以随时申请贷款,具有很大的机动性和方便程度。但是,政府支持的资金都是有限的,各种基金对技术项目的最高限额为人民币100万元左右,贴息贷款的最高限额也局限于200万元以下,期限一般在1―3年。所以因其融资的金额太低,只能作为某某公司的辅助融资方案。
2、债权融资途径分析
企业所需资金除自有资金外采用银行短期贷款来解决。银行融资中,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中,更注意资金风险的大小。银行审查的重点是物质抵押的保证与财务分析,传统的评估方法是企业是否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强调企业信誉和银行资产的安全。银行采用贷款形式,投入的是借贷资金,以利息收入为主,一般情况下,只关心投资的收回和利息所得。某某公司已成立近十年,企业的技术、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都比较成熟,有着良好的“AAA”级信用关系,除部分土地外,企业厂房、房屋、设备等并未进行抵押,所以企业具备在银行贷款的条件。而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表明,企业总资产为3500万元,总负债为1158万元,其中长期负债总额为678万元,短期负债总额为零,资产负债率为33%,未达到一般企业经营的警戒线,且企业近几年现金流量表显示现金流状况良好,具备从银行筹措贷款的能力。
3、股权融资途径分析
企业所需资金以股权出让、增资扩股等各种利用股本方式来吸引直接投资者进行的融资。在企业的资金结构中,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的比例是资金结构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由于企业长期债务总额偏大,短期债务偿还有时限要求,而目前企业的权益资金为零,要选择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综合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金结构,股权融资将成为某某公司需主要考虑的融资渠道。某某公司的主要融资项目为新建待建项目,效益明显,可引入创业投资。在股权融资中,除投资风险外,投资方主要考虑的是它的投资回报率,根据美国权益投资回报数据,一般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的年回报率为17%左右,而据本文前面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显示,企业待建项目内收益率可达30.06%,年利税率45.65%,远远高于一般风险或创业投资回报率,据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4、项目融资途径分析
当前BOT项目融资有利于加速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有利于突破企业单一的融资模式,在无法采用其他融资方式的情况下,采用项目融资是解决企业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的有效方式。但由于政府行为的影响和现行法规、政策的限制,BOT融资项目的范围仅限于公路、桥梁、电厂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项目的BOT融资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同时从我国项目融资的现状来看,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BOT项目融资在法律体系中还缺乏专门立法,由于法律对民营中小企业的BOT融资的性质、范围和管理未作出特别规定,使BOT融资所涉及到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争议,将很难解决投资方和融资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投资协议、参股协议、建设合同、经营管理合同、回购协议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或合同文件来替代、调整并允许中小企业采用BOT项目融资,则该融资方案具有可行性。
5、上市融资途径分析
目前企业尚未能达到现行《证券法》规定的公开上市条件对企业的历史、净资产及最低赢利方面的严格要求,企业很难进入主板市场进行IPO融资。如果利用壳资源来进行上市融资,其融资成本有三大块:取得壳企业控股权的成本、对壳企业注入优质资本的成本、对“壳”企业进行重新运作的成本。除了考虑上述成本外,由于我国普遍存在上市企业财务报表的粉饰现象,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壳企业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存在相当的不明事项等问题,因此在买壳时,还应充分考虑壳资源的风险。企业决策层在决定买壳上市之前,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全面考虑,权衡利弊,从战略制定到实施都应有周密的计划与充分的准备。
二、企业融资方案的设计
通过对融资方案融资途径可行性和融资资金结构的分析,结合企业融资项目的特点、企业融资原则、融资现状、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等,初步设计企业的融资方案为以下几点。
1、银行贷款
企业待建项目所需资金除自有资金外全部采用银行贷款来解决,企业以往的融资都是利用银行贷款而得到,由于企业有着良好的资信状况,银行的信用等级是AAA级,加上本项目有着良好的盈利性,所以比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同时企业还能提供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所以,根据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待建项目的融资可采取银行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等方式来进行融资。
2、私募股权融资
企业所需资金除自有资金外全部以股权出让、增资扩股等方式来进行股权融资。因企业融资项目融资风险较低、投资回报率高,完全可吸引各种私募资本进行投资。
3、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和租赁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再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租金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由于融资租赁兼具融物、融资的属性,以“融物”的形式达到了“融资”的特点,打破了传统信贷和商业信用的固有模式。租赁公司通过将设备出租给承租人使用,解决了承租人的设备投资资金不足问题,因而成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替代形式。融资租赁能使承租人迅速获得所需资产,比其他融资方式更易形成生产能力,并保存承租企业的举债能力。融资租赁不列作承租企业负债的增加,不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会直接影响承租企业的借款能力。另外,承租企业不必承担设备过时的风险,而且租金费用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可享受税收利益。电力行业融资租赁的市场较大,一些大的电力项目中可能有很多小项目可以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中不少设备因陈旧、技术落后需要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可采用融资租赁方式为资金不足的企业添置设备。同时也可以建立电力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融资。投资基金是一种大众化的信托投资工具,它由基金管理公司或其他发起人向投资者发行受益凭证,将大众手中的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委托具有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的专家进行管理和运作,并由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充当所募集资金的信托人或保管人。基金经理人把基金资产投向不同的标的,投向产业项目的投资基金就成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直接提供资本支持,并从事资本经营和监督。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电力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时机己经成熟。电力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专业化操作,可做到分散投资风险,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使中小投资者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既可满足电力项目对资金量的需求,也可满足投资者投资电力项目的愿望。
4、综合融资方案
综合融资方案即企业所需资金分别采用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银行贷款的效率最高,只要达到贷款的条件,可以很快得到资金,但得到的资金数量不一定能达到企业的融资规模需求,融资后对企业资金结构也会有很大影响。目前国际经济形势整体较弱,这势必影响到私募资本市场,不利于企业的融资,同时,私募股权融资用时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为使企业项目及时顺利地进行,可根据对经济形势和企业自身的研究来决定融资渠道,考虑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案。
5、融资方案的优选
根据以上对融资项目的科学的、全面的、具体的分析,某某公司优选的最终组合融资结构方案应为:项目建设总计需资金2300万元,其中债权融资900万元,占比39%;股权融资600万元,占比26%;已投入资金及无形资产等内源融资800万元,占比35%,即外源融资65%,内源融资35%。某某公司以债权融资为主,其融资操作不仅简便可行,而且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控制权,融资成本较低,但企业负债经营具有杠杆效应,一旦市场行情变差或企业经营出现不善,由于债息的支付是无论企业盈亏都必须按时支付的,因此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使处于困境的企业经营更加困难。相对来说,股权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三种融资方案中组合融资方案资金成本最小、风险最低、资金结构最佳,是最优的融资方案。
三、结束语
企业融资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初步确定目标、准备必要的文件、合作谈判、签署文件等。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选择何种融资方式都是企业决策者必须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的,需要深入细致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阜刚、高巍:国际企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会计,2005(21).
[2] 吴艳霞、王雷:项目融资风险最优分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4).
[3] 王小兰、赵弘:突破融资瓶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10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平安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中国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核心的,涵盖证券、信托、银行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约,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2318。2007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601318。
在A股上市近一年后,中国平安再次开启融资“阀门”,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告称,为了适应金融业全面开放和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为业务高速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公司拟申请增发A股。根据增发方案,中国平安拟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不超过12亿股A股股票,发行价格则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1个交易日的股票均价。按公告前一交易日中国平安98.21元的收盘价计算,中国平安公开增发募集资金额将达到约1178亿元,再加上412亿分离债募资额度,其再融资规模将接近1600亿元。
2008年2月28日,相关媒体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将对中国平安进行税务稽查,而平安千亿再融资计划或延至7月。当日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表示,税务总局对中国平安的税务稽查并不是针对再融资计划,也不会对再融资计划造成影响。
2008年3月5日,中国平安的股东大会,在万千中小投资者的质疑和不满声中,毫无悬念地高票通过了董事会提交的融资议案。
2008年5月8日,中国平安公告称,在未来6个月内不会考虑提交A股再融资的申请。
自此,轰动一时的平安巨额融资事件暂告以段落。但是其中伴随着的很多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2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经营者比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者总是试图为现有股东而不是新股东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项目前景看好,经营者宁愿进行举债融资而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获利,而不愿发行股票筹资使高额收益被外来者瓜分。
与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大股东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并从中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掠夺。黄少安和张岗(2001)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发现融资成本、体制因素等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李康等(2003)认为由于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只是大股东的影子,大股东可以从股权融资中获利而偏好股权融资。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而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平均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同时还可能受到破产风险、负债能力约束、成本和公司控制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3案例分析
自中国平安公告再融资方案后,社会各方的反应及其强烈,其中主要集中在:首先在融资额度上,中国平安去年3月在A股上市,融资额为400亿元;在上市不到一年、公司并未给投资者带来实质性回报的情况下,又出人意料地抛出“天量”融资计划,1600亿元的再融资规模,相当于2007年整个A股市场IPO融资总额的1/3,确实让市场和股民感到“吃不消”。对于中国平安逾千亿巨额再融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激动的使:“这是一种近乎于失去理性的融资,近乎于疯狂的扩展,令常人无所理解!”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公告中,对资金用途并未进行详细披露,只是表示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如此大的融资规模,却具体项目不明,只是一味的叫你掏钱,难怪会让投资者反感。更令投资者担心的使,如果其他上市公司也效仿中国平安,纷纷进行“天量”融资的话,股市会不会沦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工具?今天平安募集1600亿元,明天工行、人寿再募2000亿,那中国的证据按市场不是垮了吗?
首先,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很随意。来源:()作为规范的再融资行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应该是在对投资项目有确切的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才提出来。但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显然并非如此。不仅没有确定的投资项目,没有确定的资金需求,甚至就连到底需不需要再融资,也都是不确定的。比如平安在今年1月21日天量再融资,但到今年5月8日又叫停了再融资,而只是为400亿可转债的发行留了一条后路。因此,平安到底需不需要再融资,要融资多少钱,都是具有随意性的。
其次,融资金额不与投资回报挂钩,凸现股市融资制度的重融资、轻回报。最近几年,管理层一直强调积极的利润分配政策,要改变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局面。然而,在最能体现上市公司是否重融资、轻回报的再融资问题上,管理层却大开方便之门,任凭上市公司开海口融资,而不把上市公司的融资与给予投资者的回报结合起来。正因为没有这种挂钩,以至中国平安在上市不足一年的情况下就张开海口,推出16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出来。
最后,再融资制度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像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因为没有明确的募资用途,加上公司上市不满三年的原因,根本就不符合2006年出台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但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就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再融资计划,股市管理层却熟视无睹,允许其长期存在,这种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明显是对再融资政策的践踏。
4结论和建议
第一,规则设计待推敲。再融资在制度层面上缺乏相关的规定和限制。虽然现在有融资比例的限制,但是在再融资与上一次融资行为之间时间间隔方面,再融资额度方面都缺乏限制条款。比如可以具体规定:一般情况下,两个融资之间至少间隔3年;如果没有明确的重大资金计划,再融资额度不得超过IPO的规模。
- 上一篇:采购管理与控制
- 下一篇:社交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