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模式;现状;发展前景;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6-01

生态农业要求把农业及农业相关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解决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与发展[1]。

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就已经被结合起来[1-7],生态农业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经多年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瓶颈[2]。一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目标为追求更多产出,主要手段为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未足够重视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当前的生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市场化的引导,在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方面发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于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进程;四是农业管理标准化水平低,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相互冲突及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作用

2.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都无一例外要争取到农民或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否能兼顾到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关系生态农业发展成败[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双赢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广[2-4]。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将是我国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农产品质量与产品竞争力及农业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4-5]。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也将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有利于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2.3 生态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将在农村。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生活环境[7-8]。发展生态农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农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农业及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将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充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将逐步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方面的观感,也将最终促成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9]。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农业主管部门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始终未能解决所存在的一些农业管理体制上根本问题。二是生态农业以及相关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未能充分地理解与把握生态农业的各相关方面。三是当前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未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生态服务,大多局限于物质能量循环和能量资源多级回收利用。四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格局始终以种植业为核心,存在一系列问题[10]。五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终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整合成果,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 生态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模式。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适宜的发展模式将能有效促进本地生态农业的发展[11]。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原则,合理利用、增殖资源原则,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正确运用调控原则[1-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相关单位及个体的宣传鼓励措施,并逐级细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12-13]。

5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新趋势

5.1 从重点关注生产环节转向规模化与产业化

产业化与规模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14]。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3]。

5.2 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开放性农业和多功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加工为基础,紧密联系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网络化连接[12]。

5.3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也是生态农业的灵魂。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12,15-16]。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点,将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选择,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5.4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11],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15]。在实践过程中,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加以整合,引入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二次革新创造[17-21]。

5.5 重视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的适应当地既有条件的生态经济模式,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模式[11]。我国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和稳定的保障,这也将有利于保护各地区、各民族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并有利于农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13]。

6 参考文献

[1] 胡人荣,余长义.我国生态农业进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农业研究,2000,8(3):95-98.

[2] 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3] 韩玉勇,刘志峰.农村进展循环经济的新形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30):9717-9718.

[4] 曾超,王文强,等.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农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28(1):58-60.

[5] 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2(2):10-14.

[6] 顾进飞.生态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J].农业环境与进展,2012,15(2):8-9.

[7] 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 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9] 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2] 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刘春.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 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15]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时间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16]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17] 刘应元,冯中朝,,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18] 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4(18):5153-5163.

[19] 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

篇2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1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黄冈市生态农业着眼于全面发展“大农业”,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原则来规划、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结构,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林、牧、副、渔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各类农业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汇聚合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其中省级47家,国家级1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构建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桑蚕、中药材、生猪、家禽、乳业、渔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2.3重视构建立体化的农业结构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农业。一是优化种植业生态布局。黄冈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扩大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种植,重点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湖、还湿地。目前黄冈市正在开展生态湿地工程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湿地。二是理顺畜禽养殖业区域布局。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农业。通过集聚生物反应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端产业,减轻农业环境压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扶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注重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基地建设。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有效使用“三品”企业238家,品牌总数达57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71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8个。通过合理的作业搭配和适宜的产业规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追求功能多样化和合理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3黄冈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资源浪费严重,忽视生态效益

一是耕地面积逐渐减小。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面积1.74万km2,总人口730万。虽然地广,但是地处山区,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为0.053h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面积还将持续减小。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于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严重滞后,差距明显。由于长期受“以粮为纲”的农业指导方针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许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不重视水土保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过度放牧、捕捞及乱伐森林等违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3.2生态农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

当前黄冈市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生态农业,采用以生物群落组合原理或“食物链”原理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3]。此外,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认识不到位,仅将生态农业视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措施,缺乏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

3.3农业技术服务滞后,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

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实践中,黄冈市开发了许多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但遗憾的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之又少。如在良种选育、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方面,只强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但没有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4];在水土植被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

3.4对生态农业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黄冈市用于建设生态农业的资金来源于群众自筹、金融融资以及政府投资等。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对生态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引资体制还很欠缺,资金来源单一。由于很多基础科研实践项目需要前期大量投入,仅依靠群众自筹很难解决。此外,摒弃传统的农业模式,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与财政支持。

4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规模化、定量化、集约化与可持续”。针对黄冈市的实际情况,只有结合区域性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消费水平,通过定量化的优化组合,做好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5]。总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面向市场建设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要面向消费市场,灵活调整经营模式,积极制定促进农业良性运行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走高效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做到理性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指导,着眼长远利益制定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建设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原理,才能提升生态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6]。

4.2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首先,政府要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引导与协调工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干预,增强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功能化与合理化,保障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效益。其次,政府要提供发展生态农业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环境监管与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大力扶持生态环境建设,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快恢复。最后,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市(县)的建设,深入宣传生态农业知识,摒弃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加快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实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黄冈市的实用农业技术应用率还远低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户还在沿用千年不变的农作方式,不改变这种现状,就无从谈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当前与生态农业建设密切相关、值得大力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此类实用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4.4加强生态农业基础理论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生物农业;现状;措施;安徽凤台

生物农业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资源型产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安全与农业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农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凤台县生物农业资源丰富,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农业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与省级科研、大中院校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技术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局限,全县生物农业产业还处于较低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为此,客观分析凤台县生物农业的现状与问题,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对做大做强生物农业产业、提升全县经济活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生物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作物育种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凤台县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聘请省内外有关育种专家为顾问,整合县内技术资源,积极开展稻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皖稻68、皖稻89、皖稻90、富麦9606等稻麦新品种和凤科0204、凤科022、凤科003小麦新品系及凤粳5号、香粳18、中粳糯99-13等水稻新品系,其中皖稻68、富麦9606的选育获得淮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省科技厅批准在凤台县农科所建立了 “淮南市沿淮稻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农作物育种工作拓展了空间。

1.2生物农药在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占一定份额

在凤台县推广应用的生物农药有井冈霉素、井腊芽、阿维菌素、bt共4类,年使用量在20 t以上,防治面积约13.33万hm2。生物农药使用量约占全县农药使用总量的10%,赤霉素、苏云金杆菌等品种使用量较少。

1.3生物秸秆综合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

针对目前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难题,通过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腐熟还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新型农艺措施、秸秆培育食用菌、秸秆加工企业原料开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措施,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15%以上。2008—2009年凤台县农科教办公室在岳张集镇、新集镇新建生物质气化炉680台、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1个,以户用沼气、节柴灶、生物质气化炉、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建设为重点,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在开发利用生物秸秆中取得了新进展。

1.4环境生物技术利用开辟新领域

1.4.1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该项养猪技术通过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把有益微生物菌种应用到养猪中,开发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环保节能养猪新模式。全县已在3个乡镇建设发酵床1 200 m2,结合推广应用生物饲料、垫料,利用生猪的翻拱习性,将猪粪尿的有机质充分被微生物菌群分解和转化成菌体蛋白以及多糖纤维,部分菌体蛋白可直接供猪食用。应用该技术年发展生态型养猪已在1 000头以上。

1.4.2秸秆生产沼气技术。利用植物秸秆及人畜粪便生产沼气已在凤台县取得成功经验。现阶段全县已建沼气池5 100口,年沼气产量近28万m3,有效处理人畜粪便和作物秸秆1 000 t以上。

1.4.3作物嫁接技术。利用生物抗性与经济性状的差异,将西瓜与葫芦嫁接,培育植物新个体,提高西瓜产量,改善品质,解决了西瓜不能适应重茬环境的技术瓶颈问题。由于此技术有效利用生物能源,技术标淮较高,利于发挥技术优势,推进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已发展嫁接苗种植面积666.67 hm2以上,商品种苗交易额在200万元左右。

2前景与目标

面临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日趋紧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现状,“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是无可非议的主题。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推进农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农业生物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的发展,生物农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将成为今后拉动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随着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生物技术集成研究与创新,生物技术开发将保持其强劲的创造力。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将经济价值、人们消费需求、生态安全融为一体,建立现代生物农产品生产格局,将为生物农业发展营造广阔的空间。

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高生物技术在凤台县农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建设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基地666.67 hm2,培育1~3个动植物品种和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到2015年前后,努力将生物农业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3应对措施

3.1成立专项工作组织

成立由县政府牵头,农业、科技、财政、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共同参加的生物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为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由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县农委成立生物农业技术领导小组,由农委主任牵头任主任,分管主任为副组长,县农技中心、农科所、蔬菜办、植保站、农科教办、畜牧局、水产中心等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该组织机构负责研究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年度计划,做好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工作,开展生物农业资源调查、评价和生物产业统计工作[1]。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生物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3.2积极开展培育(引进)动植物品种工作

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育种队伍建设[2]。在县农科所建立水稻育种室和小麦育种室,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育种专家作为带头人专门从事育种工作;组织育种人员到省内外学习先进的育种技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善育种手段;进一步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业务联系,共享种质资源,并在现代育种技术上得到支持。二是结合项目实施改善育种条件。结合生物农业和其他农业项目的实施,完善育种技术试验研究和相关育种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仪器设备,充实原材料,改善育种工作条件,提升育种技术水平。三是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凤台县农科所每年承担“国家北方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粳稻组试验”、“安徽省中粳组联合鉴定”、“安徽省中粳组区域试验”、“安徽省江淮地区水稻主推品种区域展示”、“安徽省淮南片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的“超级稻品种适应性试验”、“超级稻钾肥运筹联合试验”、“杂交中籼水稻氮肥需要量与利用率试验”等试验课题研究任务,加之相关品种、品系试验与示范的配套技术研究,有效熟化育种成果,实现育种与生产的衔接,推进育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3强化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

在现有生物治病、生物治虫、生物治草的基础上,以生物农药开发应用为重点,在生物农药品种筛选、技术示范等领域进行研究,解决目前生物农药品种少、价格高、见效慢等问题,在5年内,生物农药将取代化学农药量的20%以上。加强与上海农乐公司、美国陶氏公司等农药企业联合,开发引进多个生物农药品种,建立以生物防控病虫为主导的“朱马店15万亩绿色糯稻生产基地”、“城北乡、丁集乡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钱庙乡丰华农业公司5 000亩生态农业立体种养基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实现生物农药研发成果与农业生产的对接,提升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主导投入品中的地位。

3.4抓好主导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凤台县生物资源较丰富,耕地面积4.67万hm2,粮食、生猪、蔬菜已形成生产基地,棉花、油料、水果、中药材等具有较稳定的生产面积,乔木、灌木、草本、苔藓等植物以及鸟类、昆虫等动物和微生物品种较多,各种资源与所处气候、土壤、岩石等非生物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综合体,构成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3]。但现阶段凤台县农业副产品相对数量较大而利用率最低的资源是农作物秸秆,根据全县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凤台县农田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的数量占秸秆总产量的66.8%,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损害较大。为此,要在利用秸秆为原料制取沼气、加工造粒为户用秸秆气化炉提供原料的同时,推广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通过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方式,推广秸秆饲料化养畜技术。以粉碎发酵后的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料,培育平菇、木耳、香菇、草菇、姬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提高生物转化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试点,建设秸秆储存基地,加快发展秸秆处理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网络,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秸秆收集、打捆、集中处理和销售,提高秸秆商品价值。加快高效低排生物质气化炉推广应用步伐,建设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示范区,提高生物秸秆的利用率。

3.5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一是农田清洁生产。建设农业废弃物收集设施,统一处理化肥、农药等包装弃物;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杀虫;稻田养鱼、虾、鸭控制病虫草害;建立生态拦截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发酵床生态养猪。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建设猪舍,将普通猪舍用混凝土硬化地面改为新型生物发酵床,在猪舍内设置90~100 cm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在垫料坑中填充80 cm左右厚度的锯末、谷壳、米糠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按一定比例掺拌微生物菌种,并调整水分使微生物菌群繁殖对垫料发酵。生长在垫料上的猪将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4]。同时,将有益微生物菌种与饲料充分搅拌喂养生猪,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预防生猪发病,实现清洁生产目标。

3.6加大生物农业的投入

县政府要将生物农业产业纳入支持主导产业计划,县科技三项资金、支农资金要向生物农业产业倾斜,在财政预算中列出生物农业产业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对国家和省、市级生物农业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给予足额配套。采取财政资金引动、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的办法,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农民加大对生物农业产业的投资力度,广泛利用多渠道资金扩张生物农业产业。

3.7建立有利于生物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各类高等院校对该县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引进生物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重用能人之士,允许县内技术人员保持原待遇领办创办农业生物园区,对在农业生物产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给予重奖,并给予提职或到企业挂职。对新设立的生物企业,县政府在土地审批、相关收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帮助农业生物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相关工作,让生物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按市场需求培育生物产品,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对生物产业的政策咨询、信息、法律、培训、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为生物农业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8扶持企业发展,推进产业化进程

凤台县的“凤台县顾桥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凤台县米王粮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恒通伟业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凤台县种子公司”等5家企业系安徽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可在顾桥镇新建一家省级水产良种场。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发展产业基地。县政府支持生物企业和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生物技术产品,共享生物技术专利成果。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繁育、新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组建产学研联盟,创新合作研发模式,提升技术水平,物化创新成果。同时,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在借贷融资、小额担保贷款、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生物产业优先支持。对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生物企业,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积极利用科研机构的专有技术和成果,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产业化进程,促其做大做强。

4参考文献

[1] 李印峰.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物农业发展战略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1998,16(2):13-16.

[2] 林新坚,李善仁,陈济琛.福建微生物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学报,2008,23(4):450-456.

篇4

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近年来着力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自2005年以来,山东省农科院先后在基地挂牌成立了“黄河三角洲优质抗虫棉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优质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优质良种博士科研工作站”;2013年基地被总部列为“全军高端生态农业示范点”;2014年基地被山东省列为“渤海粮仓示范区”;2014年8月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现场评审,基地的猪肉、瓜果、酒、面等36类食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食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特别是基地的“军垦绿洲”放养黑猪产品获得了山东省近10年来首个肉类“绿色食品”认证,并率先实现了东营地区肉类品牌“绿色食品”零突破。标志着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基地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因此,加强基地生态农业建设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2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基地的重要职能之一。基地拥有107万余亩的黄河滩涂淤积土地,可用于农副业生产的良田60余万亩。农业用地成方连片,便于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待开发的土地面积大、无污染,很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1军垦绿洲,基地历史悠长

基地的前身是军马场,始建于1963年部队发展骡马化时期,至今已有52年的历史。老马场人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精神成为支撑基地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军队单位,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令行禁止的步调,说一不二的风格,为基地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2.2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

基地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右邻310省道、左依疏港高速,前靠油田海港码头,后有东营民营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所属土地属于黄河冲击淤积而成,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保水性能强,适耕期较长,基地周围为纯农业种植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无任何污染源,境内河流均为近代黄河入海流路,水质优良。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水浇条件良好,完全符合生态农业的排灌需求。

2.3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厚

基地区域属于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温适宜,光热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1.4℃以上,平均无霜期在202d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48mm左右,年日照时数2730h,日照率为62%,光能资源丰富,光、热、水资源充足,特别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2.4原始天然,植物资源丰富

基地辖区内,多为天然形成的绿色湿地,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工种植槐花林10万余亩,现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黄河三角洲天然氧吧。当下,种植区域内水土保持良好,路、渠基本配套设施完善,各类树木、植被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害虫天敌:七星瓢虫、草蛤、步行甲、赤眼蜂、青蛙等有20多种,为基地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3制约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因素

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制约基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在理论研究上还不够全面,科学边界定义还不够明确,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技术体系,使得很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被动的层次上。另一方面,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起步比较晚,传统农业结构和生态模式,对干部群众的影响还很大,很多职工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家对生态农业环保意识、绿色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是很足,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2农业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

虽然基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多地理和自然优势,但是,由于基地辖区内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太短,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高而易透,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加之多年以来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化学制品的重复使用,给基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10年来,基地各农业分场已经不再耕种,大部分土地实行对外承包,且主要采取一年一租赁的承包方式,使得很多承包户,不顾生态环境和耕田地力的持续性保护,采取掠夺式种植方式,只注重当年的农产品产量,在种植过程中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同时,由于基地紧靠渤海,一年四季,狂风不断,每遇大风,沙尘四起,马场曾经一直流行着很多顺口溜:“马场的风,九点钟,一年刮两次,每次刮半年。“关上门,堵上窗,沙土照样飘上炕,锅碗瓢盆天天刷,还是要喝牙碜汤”。

3.3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基地招商引资和合作经营工作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基地农业和营区环境的生态破坏。一方面,一些外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生产技术设备陈旧,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有些企业甚至以牺牲基地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非法谋取暴利。另一方面,基地内部的第三产业发展也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各类集体或个体养殖散户,没有正规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导致一些猪、牛、羊鸡等粪便直接倒入或流入沟渠、水塘,日积月累变成了臭水沟。

3.4科学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与现代农业相比,支撑生态高效农业的科学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动力不足。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试验论证阶段,导致基地生态农业建设规划还比较滞后,全基地所属30多个基层单位,土地经营管理各自为战,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规模化生态经营发展模式,还缺乏一支精干的技术人才队伍。

4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基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基地农副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基地驻训官兵和基地广大干部职工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安全食品。

4.1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人翁意识

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很多地方和地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自觉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组织干部、职工走出去,参观见学,学习培训,用鲜活的事例和生态农业理论引导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效益的理念。摒弃建设生态农业与发展经济相对立的旧观念,实行科学种养,积极投身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中去。

4.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组织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建全组织领导体系,科学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各农业团、农业分场为主体,认真落实基地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整合资源,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和地方业务部门,成立科研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3高起点规划,科学实施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

根据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结合基地实际情况,按照示范牵引、整体打造、规范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利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实施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生态观光旅游等生态农业区域建设。

4.3.1强力推进生态绿色种植

根据基地现有农田基本情况着力抓好5个生态功能区建设。一是高端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5万亩,主要引进种植各类环保、绿色、优质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区自2014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初步成型。二是优质生态水稻种植区。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生态水稻种植8万亩,主要布局4个农业团的黄河大堤以南滩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生产便利,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种植,2014年全基地水稻种植3.8万亩,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到6.37万亩,2016年实现8万亩的规划目标。三是绿色生态蔬菜种植区。规划面积1.2万亩,依托一团二分场现有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分3个片区,采取设施栽培和露天种植两种模式,打造绿色蔬菜,供应驻训部队官兵、基地干部职工及油田和地方群众。四是瓜果苗木种植区。规划面积2万亩,依托基地原有的“千亩示范园”,种植适宜基地土壤特点的名、优、新、特瓜果、苗木、花卉等。五是生态粮棉牧草轮作区。规划面积1.2万亩,主要布局在4个农业团的刁口河流域,重点发展粮食、棉花和牧草规模化种植。

4.3.2突出抓好生态养殖

重点规划三大区域。一是淡水生态种养区。规划面积4万亩,主要布局在基地一团、四团、黄河北大堤两侧,以莲藕种植和黄河大闸蟹养殖为主。二是盐田和海水生态养殖区。规划面积20万亩,主要布局在二团、三团,桩埕公路以南、孤北水库两侧和黄河南的青坨农场,该区域海拔低、距海近、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利用发展盐化工和生态海水养殖。三是畜禽养殖区。规划面积10万亩,充分发挥基地林业资源优势,以基地“军垦绿洲”黑猪基地和各农业分场现有黑猪和禽类等养殖为基础,逐步壮大特色养殖规模。“军垦绿洲”生态黑猪基地计划到2016年沿黄河故道两侧选择优质刺愧林新建养殖分区3个,放养面积达10万亩,年存栏黑猪2万头。

4.3.3下力抓好生态观光旅游

借力黄河入海口风景旅游区,以刁口河和神仙沟为轴,发挥两岸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摘采、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万亩槐花林公园、军博园和神仙岛生态园等景区。

4.3.4稳妥进行工业项目招商

规划面积1万亩,依托基地食品综合加工厂,重点引进低碳、低能耗、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4.4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20-05

Analysis of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Beidaihe Jifa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SUN Xiao-gang1,HAO Li-qun1,WAN You2,ZHANG Guang-chen1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2.Qingdao Linglingyi Landscaping Works Limited Company,Qingdao 266101,Shandong,China)

Abstract: Beidaihe Jifa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was the first national 4A-grade scenic spot in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It had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rdens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high-tech agriculture, it combined appreciation, participation, entertainment and human interest, and played sound role i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ightseeing. It became a good place for people to relax and understand high-tech agriculture. Some shortcomings in garden function, outdoor landscape, service facilities, programmes and seasonal limitation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field survey. Suggestions for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survey of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随着我国农业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加快,农业科技园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在农业科技示范和新品种展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农业科技园作为我国观光农业园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接受,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但目前一些农业科技园建设存在着功能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特色等问题[1]。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依靠高科技农业,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品种展示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以“绿色文化、花园农业”为宗旨,提高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4A级景区,在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我们于2010年10月4~6日对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随机对园内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1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该园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该园区的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1园区现状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于2000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生态休闲景点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00 hm2,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

5 500多万元。园区突出体现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素质教育4种主要功能,其平面图如图1所示。

热带植物园种植着热带、亚热带的大型植物百余种,在此可看到开花的槟榔树、果实累累的椰子树和造型别致的人心果等。

四季菜园采用基质和水培等先进的栽培技术,以及立柱式、墙壁式、牵引式等立体种植方法种植各种蔬菜,形成“蔬菜树”、“水上菜”等奇特景观;四季瓜园采用箱式、槽式等基质无土栽培方法,栽培了数十种世界著名的瓜类,形成五彩斑斓的奇瓜长廊;四季果园里种植着从热带到温带的各种果树500多株,近50个品种,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各种果树开花、结果,游客还可亲手采摘购买时令水果;四季花园生长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150多个品种的观赏植物,是一个四季常绿、四季开花的“植物王国”。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利用以及园艺新品种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示范和科普的目的,同时满足了游客旅游观光的需求。

农家动物园园内饲养农家畜禽30余种,不但均有特色,而且具有同类品种的先进科技代表性,并且园内设有动物表演,集科普教育、生态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

民俗大院包括“院中园”和“室内表演展示”两大部分。“院中园”以雕塑和可参与活动的形式,展现我国北方农村主要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场景。“室内表演展示”以各种手工业生产表演形式,展现农产品加工及传统手工业生产劳动场景,并展出大量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实物,让人们品味悠久古朴的农村民俗文化,启迪人们思源思进,起到了一定的科普教育作用。

园区内蔬菜、果品采摘区为游客提供了采摘蔬菜、水果的场所,让游客有了较高的参与性,百花园、百果园、百树园等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对各种树木花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园区在娱乐活动区设置了蹦极、戴河第一漂、滚筒、惊险桥等娱乐活动项目,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集发大宅院、别墅区、绿色农家饭庄、小吃一条街,让游客可以在观赏娱乐的同时,得到方便的服务。

2园区建设的不足

2.1科技示范和科普功能

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是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的两种功能。目前,很多园区尤其是部分政府部门建立的园区,在休闲观光的功能上投资力度偏大,出现了只有观赏、娱乐价值但不实用的诸多范例[2]。根据随机调查,在该园区建设上也多少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在201名游客中,仅有2人为农民,而其来园目的也是休闲娱乐,并且除了39人,即占调查人数19.4%的游客在来园目的中选择了“了解高新技术”一项,其余的游客主要选择的是观赏、娱乐和参与性活动方面的项目(图2)。由此可见,园区虽然在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方面有所建设,但客观上对人们尤其是对农民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偏离了农业科技园建设的方向和初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环境景观

农业科技园内功能内容和景观形式是吸引游客的两大要素。据调查(图2),来园游客中,67.5%的游客选择“欣赏风景等观赏性活动”作为来园目的,而相当一部分游客对园区内的植物、水体、建筑等景观并不十分满意。

2.2.1植物景观该园区植物景观,除了展示区的观赏植物、果树和蔬菜以外,主要是道路两侧和公共空间的绿地,而在这些空间中,绿化植物树种较为单调,乔木多为垂柳、榆树等少量树种,其余除正门入口处的月季园及利用一串红、矮牵牛等宿根花卉摆放造型外,全园室外基本无开花植物。植物配置上,层次和色彩搭配欠缺,基本没有灌木、地被类植物。总体上看植物景观效果一般,调查结果上也显示这一问题。

植物景观方面主要是针对植物种类丰富度和色彩搭配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1、表2),园区内植物种类单调,植物配置效果欠佳,没有达到游客满意的程度。

2.2.2水体景观水体的设计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部分,并且更要重视亲水性设计。园区内水体主要为戴河部分,在部分区域设置了飞越戴河、蹦极、水上吊索桥等活动,但是对于部分人群特别是儿童限制较多,也不能达到真正亲水的目的;除娱乐性水体以外,没有景观性水体,从而降低了水体的观赏性及参与性,并且调查显示(图3),129名游客在水体类型、娱乐性、水体景观效果特别是水质方面(占64.3%)表示不是很满意。

2.2.3 建筑景观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廊、桥等单体建筑以及园灯、雕塑等园林建筑小品。它不仅具有造景作用,还可以满足游客休息的需要。园区内单体建筑仅有一处亭子布置,而且由于其周围游乐设施的停用而无法利用,也导致园区内建筑景观效果欠佳、休息设施种类单调和不足,游人对建筑景观方面普遍不满意。

2.3服务设施

据观察,园区内休息设施种类单调、数量较少,主要包括娱乐区设置的树池座凳、摇椅,部分道路边缘设置的座凳;垃圾桶数量较少、标志牌的标志性不强,同时这些服务设施的景观性也较弱。通过调查统计,在休息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方面,分别有102人(占被调查游客的50.7%)、106人(占被调查游客的52.7%)表示不太满意,认为在数量、类型等方面需要改进。在休息设施方面,主要问题为类型、数量,38.3%的游客认为类型单一、48.2%的游客认为数量较少(图4);在其他服务设施方面,标志牌标志性不强和垃圾箱数量不够是游客选择最多的两个方面,分别占39.6%和47.2%(图5)。

2.4项目设置

目前,项目雷同、相互模仿现象是我国许多观光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观光农业园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旅游项目因缺乏特色而失去吸引力。该园区的项目设置也基本上为这些内容,无明显的特色。

另外,该园区内活动没有很好地体现“农”的特色,园区内参与性活动中与“农”相关的活动主要为蔬果采摘,其余参与性活动则为蹦极等收费娱乐项目,使游客感觉好像是进了游乐场,曾经开设的体现农趣的活动也未能保持下来(如戏水摸鱼活动,现已停办、场所已干涸),偏离了农业科技园的主题。

2.5季节局限性

根据调查统计(图6),第一次来园人数(即只选择“十一”为来园时间的人数)为81人,来园次数为两次或两次以上为120人,在这些游客中,除选择“十一”作为来园时间外,选择“五一”、“暑期”、“周末等闲暇时间”的游客大体相当,分别占30.8%、25.8%、39.2%;而春节来园游客则最少,仅占4.2%。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园最大的季节局限性在于冬季。

3建议

3.1增强科技示范和科普教育功能

可借鉴国内外一些好的发展经验,如以色列针对干旱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的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4];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在示范基地内,积极进行先行探索并试验推广的大棚滴灌无土栽培、二氧化碳气肥工厂化育苗等106项新技术,提高了蔬菜的抗病能力[5]。

在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内,结合本地区农业特点,探索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在园区内设置科技示范教室,对先进技术的具体流程等进行展示示范等。同时园内所有植物特别是展示的新奇品种,尽量挂牌标明科、属、种、产地、分布及栽培特点等;引进的先进技术也应将名称、特点等详细标明,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

3.2遵循景观规划原则,加强室外景观营造

3.2.1植物景观单一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生态科技不能满足游客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如果能够同时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观光农业园才能真正体现其无穷魅力[6]。在植物的选择与搭配上,考虑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地被植物的有机结合,并在各个功能区中合理配置,成为园区农业景观的有力补充和点缀,体现地方风格,形成园区特色。

可在百树园适当增添色叶树种,如槭树类树种,在道路两侧增加灌木或草花地被,如红瑞木、菊科花卉,以提高植物层次和色彩丰富度。还可以利用植物造型体现主题,如农家动物园及其附近,可将植物修剪为动物造型来体现主题。

3.2.2水体景观对于戴河植物配置,可在滨水位置和水中种植菖蒲、芦苇、荷花、睡莲等耐湿和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景观性。在亲水性方面,可在水体的岸边设计广场、亲水平台、台阶、栈道等,创造亲水空间,从而让人们轻松地从事赏景、休闲娱乐等活动。

3.2.3园林建筑观光农业园建筑造型,应与农业环境相融合,体现农家气息。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田间石材、木材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强建筑物与周围场地的联系,又能体现浓厚的地方特色。建筑小品在材质、色彩、规格上要体现纯朴的“农”的气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美化和暗示整个园区的文化气质。比如利用戴河,在岸边或水中设置草屋茶室;在水中或岸边设置农具雕塑;在林下或路边放置小品,如农产品形状的雕塑。这些设置不仅能成为一景,增添园区的趣味性,又可给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

3.3改善服务设施

在园林设计中,人性化成为必需的考虑因素,它是指从人的各种需求出发,将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贯彻到设计的始终,融入到设计的整体和每个细节,真正使空间实现“为人而设计”[7]。服务设施的完善是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到细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园区内,满足休息设施的多样性、舒适度以及适度的开放与私密性,如可根据儿童的心理,将座椅设置为蘑菇形等;设置清晰、醒目、引导性强的标志牌;垃圾箱等设施在方便的同时结合园区性质增强美观效果,如设计成玉米等农产品的形状。

3.4开辟独具特色、参与性较强的“农味”活动

在园区活动设置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置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游客游玩的项目。另外要开发独具特色的参与性活动,使园区更有吸引力,如法国园区中利用其闻名世界的葡萄酒,让游客参与到葡萄酒酿制过程中[8],就是其独具特色的项目。

园区内,除提供对农作物、农产品的采摘外,还可让游客参与如干果的制作等多种体验活动;游客可以自己动手,根据各个季节的农事特点,参加农田管理,让游客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还可进行花卉赏析,拿自己参与日常管理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等。还可以举办农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

3.5突破季节局限性

3.5.1突出展示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北方冬季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可在园区突出展示各种园艺作物无土栽培模式,包括基质栽培和水培;各种先进园艺育苗技术,如组培育苗、扦插育苗等;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技术等;新、优作物品种的种植等实用性技术[9]。

3.5.2增加冬季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可在冬季等农闲时节,与农业推广部门合作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定期开办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示范先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并让农民参与其中,真正达到示范推广的目的。

3.5.3根据条件增加冬季景观和活动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室内公园”。可以在观光温室内,将蔬菜、花卉、果树与水体、廊架等园林景观要素相结合,打造“室内公园”,开辟室内观光空间。在园区内设置溜冰场、冬季民俗游戏场(打雪仗、滑冰车等)等场地,增强园区吸引力。

4结语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自建成以来,较好地发挥了展示、示范、科普、游览等方面的作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良好场所,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对该园区及其他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使农业科技园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志文,唐文金.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80,7716.

[2] 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定位、技术背景与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14-17.

[3] 陈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07(11):41-45.

[4] 丁小伦.国外农业科技园类型[J].世界农业,2002(9):35.

[5] 王欧,吴文良.生态农业与特色型园区的发展――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发展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3(6):36-38.

[6] 张灵.现代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7] 赵生华,刘辉,石平,等.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促进城市公园的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92-595.

[8] 张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8(10):38-40.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法律保障;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使得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相协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优化配置生物与环境关系,建立良性循环,促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高产、低耗、优质、高效,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极其法律保障现状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我国生态农业起步于农户,重点发展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覆盖面广。将农业生态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初步建立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生态农业建设稳步发展。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成绩瞩目,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阻碍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很多问题,一是生态意识差,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往往急于求成,使那些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二是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完善,科技立项脱离实际和经济承载能力;三是缺乏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法制保障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效。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现状我国现行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在《宪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环境保护法》以及《草原法》、《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到单项的法律法规,都体现了发展可持续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理念和目标,在实践中起到了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法律制定较早,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晚,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经济的发展,新问题新领域的不断涌现,有些法律法规和条例必然出现了滞后和脱离实际。目前,我国仍没有一部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规划和保障的专门的法律法规。现有的涉农立法过于抽象性和原则性,操作性不强,既缺乏宏观的指导思想,也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措施。另外在执法、监管、和守法层面上都存在问题和不足。

二、国外生态农业法律保障制度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现代石油农业的教训之后,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美国、日本等首先提出发展生态农业,比我国早十几年。德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在提倡生态农业的同时,重视形成与之相契合的法律,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以生态农业法律为核心的,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德国国土面积大约二分之一用于农业生产,是世界上最早也是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八个法律法规:《土地资源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种子法》、《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垃圾处理法》,此外有机产品等还要遵守相应的管理规定,2002年又制定了《生态农业法》,对生态产品贴上生态标识,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护。日本农业立法的特点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在管理体制上做到管理目标明确,角色定位准确,对违法做出极其严厉的处罚,井然有序。日本生态农业,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到农业生态质量安全,确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制度,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农业建设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我们应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教训,学习、引进适合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方法和法律法规,成为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生态农业,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重视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生态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注重生态农业教育宣传;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生态农业的法律保障问题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0郭方方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法律制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4王虹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农业经济2015任春英

篇7

“生态农业”一词最先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在1970年提出。最初的概念是完全或者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提倡尽可能地依靠作物轮作、稻秆还田、豆科作物种植、绿肥施用等手段来维持地力,主张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防治病虫害。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类型、规模和形式各异的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试点推广面积超过660万hm2,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新的形式。

2大英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基本情况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地处涪江和沱江的分水岭地带,是全国800个重点产粮大县之一,东邻蓬溪县和船山区,南接安居区,西与乐至县和中江县相连,北靠三台县和射洪县,位于105°3'~105°30'E、30°25'~30°43'N之间,南北宽34km,东西长41km,幅员面积703km2。全县辖11个乡镇,300个行政村,2890个社,总人口56.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59万人,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7.9%,人口密度806人/k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洋芋、红苕等,经济作物主要为油菜、花生、棉花。按照2016年统计年报,耕地面积21133.33hm2,其中,田7133.33hm2;粮食播种面积63793.33hm2,平均单产371kg/667m2,粮食年总产量25.76万t,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9968元。2016年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2.04万t,其中:氮肥用量(折纯)11336t,磷肥用量(折纯)4709t,钾肥用量(折纯)788t,复合肥用量(折纯)3609t,化肥施用强度为328.6kg/hm2。

2.2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全县农村沼气规模4.3万口,占全县总农户的35.8%,占全县适宜建池农户的80.2%;年总产气量1504万m3;全县4.3万户农户12.9万人从中受益,建成1000m3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5处。全县现有优质果树9533.38hm2,其中柑橘类6333.33hm2,油桃800hm2,梨1333.33hm2,枇杷等其他果树1066.67hm2,年产鲜果5.72万t,产值3432万元。全县建成东方、国强、森福、利民等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20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54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3400多个,2016年,生猪规模出栏量达55.11万头。

2.3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大英县发展生态农业采用的是“猪-沼-果-菜”模式,以沼气为核心,把种植(粮油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等)、养殖(猪、牛、鸡、鸭等)和生活3个孤立的活动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物质充分循环,让自然散发掉的生物质能集中利用。据统计,用传统的堆沤发酵处理人畜粪便后施用氮、磷分别损失50%和30%左右,而“猪-沼-果”模式在传统种养方式的转化循环中嵌入沼气池,在池内放进沼气菌群,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以后,在缺氧环境和一定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这些菌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殖,逐渐地将粪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分解成为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池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储存、输送沼气,用于家庭做饭,使传统种养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4效益分析

2.4.1经济效益

一是可以大大促进生猪生产。通过兴办沼气,农民认识到只有多养猪,沼气池才能多产气,多产气就能节约大量的薪柴和煤炭,因此砍柴买煤不如多养猪。同时,沼肥又是一种优质饲料,用来喂猪,可提前15~30d出栏,尤其是与低成本养猪技术配套,效果更为显著,一头猪可节约饲料50kg。据调查和验收,建池户一般比没有建沼气池的农户,每户平均要多养3~5头猪。二是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沼气肥,推动了果业和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沼肥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改良土壤,而且可以增强农作物和果树的抗旱、抗冻和抗病虫能力。“猪-沼-果-菜”模式经营户可从沼气节能及其综合利用方面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达户均5280元,人均1040元。

2.4.2社会效益

一是彻底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农民和城市用液化气一样,用上了电子沼气灶,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历史。尤其是实行了沼气池、猪舍、厕所的三结合布局,人畜粪便进入了沼气池,消灭了蚊蝇孽生场所,一些寄生虫和病菌在沼气池内被杀灭,减少了疾病传染,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二是进一步解放了妇女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同时,开展“猪-沼-果-菜”工程建设,是符合生态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新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懂得了农业生产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采用先进技术,讲究标准管理、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4.3实施“猪-沼-果-菜”具有显著的生态效

益一是兴办沼气,开发再生能源,大大减少了对森林资源消耗。农户建上一个6m3的沼气池,一年可节约柴草2.5t,相当于0.35hm2林木年生长量。二是沼气肥是一种优质农家肥,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及耕作性能有着积极的意义。据调查分析,施用沼气肥的水稻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土壤中的微生物十分活跃。农民施用化肥、农药量大为减少,不仅减少了农业投入,而且又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的污染,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这样周而复始,使自然界(水、肥、气、热、土壤)和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处以一个共生的良性生态环境。

3大英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生态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同时,农业生产者普遍存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盲目地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传统农业技术仍旧被普遍使用,而生态农业投入较大,科技含量高,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农民接受和使用。

3.2农业科技含量不够

相对于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能够将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进行推广;而大英作为一个农业县,当地也没有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偏低。

3.3种养一体化产业支撑不够

大英种养一体化业主不多,种植业主和养殖业主自身的产业链都不长,养殖企业产生粪便自身无法有效利用,而种植业主用肥主要依靠外来企业提供有机肥或化肥,既增加了种植成本,又相应降低产出效益,这样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种养或种养、娱乐(观光农业)一体化产业企业的培育和成长;加之,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用肥时间过于集中,调配使用沼肥机制未建立,综合利用程度也不高。

4建议

4.1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利用农业产业扶贫、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农业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4”法制宣传等机会进行宣传、培训教育,让农业生产者对生态农业有更多的了解。

4.2政府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对资金有困难的对象,让银行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等。

4.3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统筹协调

篇8

[关键词] 生态农业 耕地资源 园区建设 农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93-01

引言

发展生态农业能缓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尽量降低甚至避免对周围环境带来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但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农民综合技能不高,导致生态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应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从环境保护、技术推广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对策,推动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 发展生态农业中遇到的问题

生态农业发展中,由于政策措施不完善,管理和引导不到位,再加上多数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1 土壤污染。例如,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未能做出严格控制,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容易导致残留物过多,加剧土壤污染问题。一些农药的重金属停留在土壤中,难以分解,引起较为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对瓜果的质量和产品安全带来威胁。此外,农村生活垃圾任意堆放、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农膜任意丢弃等,也会导致土壤污染,给生态农业种植带来不利影响。

1.2 耕地面积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种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企业数量在进一步增加,导致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耕地面积一旦被占用,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恢复,对生态农业种植环境也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

1.3 水资源短缺。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更加紧张。再加上工业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多,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浅层地下水位在下降。另外水污染现象比较普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很多地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形式,蒸发量大,渗漏较为严重,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

1.4 生产成本增加。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机械设备价格也在不断增长,成本过大,农业投入效益下降。此外,受到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成本还会继续增加,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对生态农业种植也带来不利影响。

1.5 农民科技水平和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多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够,在生态农业种植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足,再加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制约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高。

2 发展生态农业中遇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应对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根据其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资源保护、生态园区建设、技术推广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

2.1 治理土壤污染。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壤污染的预防,根据生态农业种植需要,合理施加化肥和农药,严格控制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量,避免对土壤带来污染。同时还要重视周围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水源污染,做好生产生活垃圾、废弃农膜的处理,防止污染土壤。

2.2 保护耕地资源。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要全面做好规划工作,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重视耕地保护,为发展生态农业准备耕地资源。同时还要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浪费耕地资源现象发生。

2.3 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出现浪费现象。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防治水污染,为发展生态农业创作条件,满足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

2.4 重视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做好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良好条件,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将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展示区、主导产业发展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要立足长远,加强规划设计,突出生态发展主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重视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认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重视农产品安全检验,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2.5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重视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应用,科学施肥,采用田间套种等农业种植方式,利用无公害农药和生物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采用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推广“种植-养殖-沼气”模式,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通过推广和利用这些技术措施,不仅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将种养、加工、贮运、销售、服务巧妙结合起来,促进服务水平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种植效益。加大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力度,综合本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让更多农户接受和应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6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推广新技术。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倡使用沼气、太阳能等节能环保技术,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

3 结束语

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其目标和任务,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对策。从资源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入手,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更好满足当地人们需要,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晨钢.当前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及应对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5),7-9

[2]乔桂银.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95-99

篇9

1.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不足

1.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仍然沿用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而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难度较高,单纯依靠示范、实验等形式无法让农民真正掌握相关技术。此外,传统推广方式只注重技术的普及,而忽略了对农民意识的引导,农民无法真正理解生态农业的内涵,农业生产过程中即使可以熟练运用相关技术,但无法贯彻生态种植的理念。

1.2缺乏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对推广专员的要求较高,推广专员需要有专业的农业科技素质,还需要掌握与农民沟通的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将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但是,我国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教育水平较低,很多人都无法真正掌握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技术,将科研成果推广给农民的效率就更低,这也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1.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进行现代化农业设备的配置和农业人才的引进,但是这种投入在短时间内创造的经济收益甚至还不如传统农业,因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综合收益的认识不足,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无法建立起来。

2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策略分析

2.1建立专业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相关问题的解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针对我国农业从事人员众多,农业分布范围广泛且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我国应当建立专业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负责辖区农民新型工业生产技术的指导。根据区域农业生产方式和种植作物种类的差异,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具体组织结构以及主要的推广技术都应存在差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首先需要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理念,通过培训、讲座、视频鉴赏等形式提高农民对生态规律的掌握,培养农民维护农村生态体系的自觉性[1]。

2.2注重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素质提高主要有以下两大途径。一是加大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考核机制和培训机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必要情况下可派送优秀的人才到高校进修,切实有效地提高现有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引进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适当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入职门槛和待遇水平,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对于农业生态技术推广成效较高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2.3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需要对当前的农业财政投入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所占的比重,促进新型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范围的扩展。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够显著,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市场的引导,制定有利于农业生态技术推广的政策,对运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农民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政府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构建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农业生态技术使用范围的扩大也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通过投资机制的创新促进推广效率的提高。

3结语

生态农业技术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要加大新型农业生态技术研究以及推广体系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革新以及推广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