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1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提高和土地集中化耕种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在大棚中培育,传统的人工控制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精准农业的要求[1]。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2],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它既能提高农业精细化水平,又能节约资源、增产增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目标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室内温度和土壤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对大棚的远程智能控制[3]。

该系统还可推广到园林园艺、畜牧养殖等相关农业领域,为实现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智能管理,对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4]。

1.2 系统架构

系统通过环境参数传感器和高清视频摄像头等组建了一个可以远程感知的数字大棚,采集的数据通过3G移动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关联、数据分析,实现智慧农业大棚一体化解决方案。

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传感信息采集、无线传输、远程控制和数据分析处理四部分[5]。

图1 系统总体架构图

传感信息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大棚内环境参数的采集与控制;采用高清网络摄像机,实时拍摄大棚内视频信息。

无线传输系统:将采集的环境参数和视频信息,通过3G移动网络传送到控制中心。

远程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设备和继电器电路可以自由操控各种农业生产设备。

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进行数据查询与分析,为用户提供决策依据。

图2 系统组成图

2 系统功能特点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内置先进的无线感应器,不用布线,可实时监测温室大棚中的温、湿度等信息,通过无线ZigBee技术,与相关设备连接,当室内温、湿度、光照等信息超过或低于系统设定范围时,可自动打开或关闭相关设备进行调控,营造作物适宜生长环境。

图3 系统管理示意图

主要系统功能特点如下:

(1)系统可实时、连续的采集各项环境参数,以数字、图形、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和显示。

(2)系统可对传感器采集的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在后台实现自动处理,与设定阈值比对,并根据结果自动调节大棚内温湿度、光照控制设备,实现大棚的全自动化管理。

(3)系统可设定各监控点的报警阀值,当出现数据异常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4)无线网关设备具备丰富的硬件接口,可以提供有线、无线等多种方式的通讯手段。

3 结语

相关资料表明,在智慧农业大棚中,每平方米一季可产番茄30kg-50kg,黄瓜40kg,相当于露地栽培产量10倍以上,其他各类作物在这种环境下的产量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另外,由于温、光、水、肥、气等诸多因素综合直接协调到最佳状态,据计算,可有效节水、节肥和节药,使整体能耗降低15%—50%。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将互联网从桌面延伸到田野,让温室实时在线,从而实现农业大棚与数据世界的完美融合。

图4 产量比较图

图5 能耗比较图

参考文献

[1] 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

化研究,2013(06):250-253.

[2] 刘琪.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展望[J].科技风,

2013(04):225.

[3] 刘明.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1(2):26-28.

[4] 卢闯,等.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1(09):10-13.

[5] 郭阳雪,等.农业大棚温度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设计[J].安徽农

业科学,2013(03):1308-1310.

作者简介:

篇2

福建省泰宁县旅游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泰宁县确立了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分析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就完善旅游金融服务提出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旅游经济;金融服务;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泰宁县对旅游业的持续投入,该县先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国家5A级旅游区等15个国家级品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由2005年的5亿元增至2014年的16亿元,在全县第三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本文以泰宁县为例,就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旅游业作为泰宁县的主导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金融支持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泰宁县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完善旅游金融服务,累计向旅游业投放信贷资金63亿元,为旅游兴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积极配套资金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针对泰宁县旅游开发、保护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当地银行机构向福建金泰旅游有限公司、泰宁县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分别贷款2亿元和3000万元。当地政府以财政资金作为还款来源,以泰宁古城旅游开发公司为承贷主体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亿元,建设古城剧场、“慈航宗教文化园”和“邹氏公祠”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二)创新旅游信贷产品,加大旅游信贷投入1.“助旅宝”贷款助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泰宁县旅游业发展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泰宁县支行(下称“泰宁人行”)在多次对金融机构和涉旅企业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协助金融机构推出针对该县享受年终返利的旅行社或旅行社主要负责人的“助旅宝”信贷产品,以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2.推出游船抵押贷款,提升旅游层次。为进一步体现泰宁旅游业特点,有效解决游船升级改造资金难题,展现旅游新形象,该县创新游船抵押贷款信贷模式。当地有游船贷款需求的客户可根据游船改造资金需求状况,用现有的游船做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则根据游船的评估情况发放信贷资金,至今累计发放游船抵押贷款4400余万元,使泰宁县大金湖航运公司80余艘游船在短短10年内实现从木板船到铁壳船再到游轮的飞跃,有效满足了游客需求。3.推行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是以门票收入等未来收益为质押的信贷模式,为促进该业务的广泛推广,泰宁人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泰宁县旅游企业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自2002年该业务推出以来,当地旅游企业累计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11余亿元。在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支持下,当地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4.依托政府担保平台,打造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近年来,泰宁旅游业的崛起对家庭农场、生态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起到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泰宁人行先后出台《泰宁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积极推动、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泰宁晋农商大金湖村镇银行出台《新型家庭农场农场乐贷款管理办法》,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配置信贷资源。以泰宁县瑶坪生态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主要种植提子、樱桃、桑椹等水果用于观光采摘。村镇银行借助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担保功能,向其发放信贷资金50万元,支持农场扩大规模。在金融机构的扶持下,农场年接待人数从2013年的2万余人次增加至2015年的2.5万余人次,营业额也由2013年的将近200万元提升至2015年的260余万元,并被列入旅游观光景点。

(三)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1.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刷卡无障碍旅游区。从2006年开始,泰宁县联合福建省银联全面推进POS机、ATM机业务及网上银行业务,加快刷卡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县三星级以上宾馆及90%以上的商户、加油站、超市均安装了POS机。火车站、状元街、景区售票处等游客活动集中区域POS机、ATM机投放力度加大,旅游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刷卡消费无障碍的目标已基本实现。2.加大旅游电子服务支持力度,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保证游客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在泰宁人行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农行泰宁县支行与县旅游管理委员会签订10亿元的授信战略合作协议,向当地旅游产业提供授信融资、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服务。泰宁县大力推进世界地质公园升级改造,加快开发旅游O2O平台、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安全管理预警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持续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转账电话等电子银行服务及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丰富门票销售支付方式,实现通过移动支付、POS机刷卡等多种方式销售景区门票;建立多元化电子支付平台。目前在全县景点购买门票实现了POS机刷卡全覆盖,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门禁系统正在稳步开发中。随着信贷资金的持续投入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泰宁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家庭旅馆、饭店、餐馆生意火爆,部分农户依托旅游产业发展走上致富道路。2005~2014年,全县旅游信贷投入从2亿元增至6亿元,旅游收入由5亿元增至16亿元,10年间增幅高达220%。在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带动下,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也由2005年的30%提升为2014年的40%。在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县共有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三星级宾馆7家及众多符合行业规范的家庭旅馆。全县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

二、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分析

近年来,泰宁县通过加强金融对旅游业的支持,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探索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来源。本文分析指标包括信贷指标(x)及旅游收入指标(y),x以旅游行业信贷投入GDP与的比值来表示,y以旅游总收入增长率来表示。数据来源于泰宁县统计局、当地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

(二)检验方法。在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时,必须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否则容易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方程中γ、a、δ、β均为常数,ut为方程的随机误差,p为保证ut为白噪声的最小值。假设条件均为存在一个单位根,平稳性检验从方程3开始检验,当检验到一个单位根时停止检验。只要有一个方程拒绝零假设,就可称该时间序列为平稳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在系统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检验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选取的两个变量如果都是单整变量,并且单整阶数相同时,就有可能存在协整方程。在协整的情况下,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而说明金融投入与GDP有长期均衡的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的确认。在因果关系检验中,如果通过x和y过去的值共同来预测y的值,比单独用y的值来预测更具准确性,则表明x和y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实证分析1.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以发现,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x和y均非平稳,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x)、d(y)是平稳的,表明变量x和y存在一阶单整。2.协整检验。表2表明,旅游收入与信贷投入存在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为y=2.0549x,由此可知信贷投入与旅游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为了说明加强信贷投入有利于旅游收入增加,而不是反向的关系,还需进行因果关系检验。3.因果关系检验。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旅游信贷投入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而旅游收入增长对旅游信贷投入的影响不显著。

三、制约金融服务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

(一)有限的财政收入制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泰宁县是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收入较少。2014年全县财政收入2.933亿元,而当年地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6亿余元;另一方面,旅游辐射带动工业经济发展能动不足,新开工企业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旅游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瓶径的制约。

(二)旅游综合金融服务亟待加强。泰宁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状看,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较少,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结算、汇兑等,且在旅游景区银行网点稀少,给游客办理业务带来不便。银行卡使用在大型宾馆、饭店、商场等较为常见,真正服务景区的用卡环境还有待提升。近年来兴起的“智慧旅游”在泰宁县推广进程缓慢,仍处于初级阶段,景区电子商务业务拓展力度有待加大,金融机构与旅游业间系统化产品对接体系不够完善。

(三)涉贷主体自身特点弱化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授信主体自身的缺陷。由于大部分涉旅企业为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企业经营发展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达不到信贷准入的基本要求,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存在一定难度。除少数几家旅游企业被评为A级以上企业外,大部分涉旅企业仍难以通过正常渠道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二是旅游项目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且行业本身易受季节、自然灾害、经营管理等风险影响,现金流不稳定,制约了银行信贷资金介入的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抵押物。旅游文化企业往往只有承包经营权,自有资本少,实物资产占比低,经营主体无自有产权,抵质押物不足。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近年来,受经济持续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泰宁县整体金融环境欠佳,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持续暴露。2015年10月末,全县不良贷款率高达9.09%,部分涉旅企业信贷风险频发。2013年以来几家规模稍大的涉旅企业就形成不良贷款近1亿元,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此类贷款持审慎态度。

四、完善金融服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立体、长效的金融支持体制。一要力争获得国家政策性银行扶持。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沟通协调,推荐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吸引政策性银行支持县域旅游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景点开发列入其贷款规划。二要提升金融机构综合服务水平。县域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实际,结合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规划,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投资需求大、综合效益好且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智慧旅游”的推广步伐,通过大力宣传、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加大POS机的推广力度和ATM机的投放,推动景区实现金融电子化,扩大旅游影响力。三要积极吸收民间资金,建立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激活民间投资热情。如,以地方财政为保障,由地方政府全额控股公司设立旅游发展投资基金,通过一定回报方式,吸引民间资本、个人、企业投资,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企业建设。

(二)创新和丰富旅游信贷方式。金融部门必须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推出多种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信贷品种。一要继续推广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游船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原有的信贷创新模式,拓宽金融服务受益面,促进旅游转型升级。二要结合地方旅游发展特点,有效增加信贷投入。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重点解决重点建设项目大宗信贷需求,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尝试办理旅游保证金抵押贷款,改善旅游企业、旅行社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三要加强对旅游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扶持。结合旅游商品和娱乐消费特色,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娱乐消费场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旅游产业链。

(三)推动金融资源和旅游资源对接。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运用财政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旅游层次,展示旅游新风貌。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在银企之间的桥梁作用,主动为项目找资金、为资金找项目。促使金融机构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重点加大信贷投入,实现金融资产的最佳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信贷投入激励机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要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实行政、银、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中介作用,推动旅游及相关行业信贷有效增长,促进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二要加强征信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符合经济发展特点的征信宣传工作,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三要发挥征信对信贷的推动作用。结合信用村、户创建工作的开展,不断拓展信用评级制度的覆盖面,逐步实现信用镇、县评定;依托征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记录好、有效益的企业、个人的信贷投入,有效提高全社会的信用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孝辉.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李彪.泰宁县金融支持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实证及思考[Z].

[3]廖慧颖.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与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金融经济,2015,(6).

篇3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建议;南雄市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90-02

1 引言

南雄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是粤北重点林区和珠江源头之一。该市现有林地面积15.96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8%,活立木蓄积量900万m3,森林覆盖率66%。近年来,南雄市坚持生态与产业并重,大力推进生态、产业、文化三大林业体系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打造粤北绿色生态屏障,成效显著。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的目标。林下经济是南雄市近几年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它充分利用该市现有林地面积大的优势,在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同时,综合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旅游业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现农林畜等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和空间环境优势,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需进一步加强对该产业的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持续增收。

2 发展现状

2.1 模式多样,品类较为齐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南雄市积极探索推广了林菌、林禽、林畜、林果、林药等林下经济高效生产模式。如南亩镇五黑鸡养殖采取的是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江头镇黑山羊养殖采取的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珠玑镇核桃种植是采取专业合作社+林农的模式。其发展项目和品种也比较丰富,如江头镇利用林荫优势发展种植食用菌、养殖黑山羊;帽子峰林场利用独特的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珠玑镇、界址镇、江头镇利用林地资源种植金银花,铁皮石斛;南亩镇利用林下空间资源养殖黑山羊、五黑鸡等,并依托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农家乐项目,开展生态特色旅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优势。

2.2 加强指导,产业化经营趋势渐显

为更好地服务林下经济发展,提升林下经济技术水平,增加林下产品的科技含量,各地区普遍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组建技术服务队,定期指导林下经济发展。如南亩镇聘请了华南农大、佛山畜专等院校的教授成立专家组,定期到林间为种养大户提供技术指导。二是组建专业协会。如邓坊镇上湖村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组建了上湖高山果专业合作协会。协会加强对市场预测的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负责统一供种(苗),联合储存、运销等一条龙服务,促进林下种养农户加强合作,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

2.3 政策扶持,林下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2012年韶关市林业局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韶林〔2012〕40号),南雄市立足实际,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重点培育林下经济示范点,以点带面,扩大规模。如对种养大户进行补助,对达到一定规模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强的林下经济项目给予3~5万元的补贴,南雄市财政每年拿出300 万元用于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贷款补贴、奖励和服务;挂点帮扶单位重点对林下经济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材料进行投资帮扶,均收到了较好成效。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迅猛,面积迅速扩大,涌现出了金友公司、珠玑纸业、松林树脂等龙头企业,到2015年已发展到10万亩,年产值超过2亿元。预计到2018年,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可达30万亩左右,年产值超过6亿元。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小而分散

南雄市林下经济发展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点多面小、布局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体系,难以打造特色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据林业部门统计,目前全市1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大户只有112家,平均一个镇不足7家,单靠如此规模,很难培育出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更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

3.2 政策扶持资金较少

国家对林业、农业扶持资金优惠政策较多,但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奖励资金很少,发展林下经济效益不明显,发展积极性不高。

3.3 资金制约严重

一是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土地租赁价格已经由发展之初的亩均20元,提高至目前的100元以上。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大多处于相对偏远地带,且道路崎岖不平。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改造所需资金数额较大,而林下经济又未能连片集中,集中帮扶难度较大。三是融资困难。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拥有的林权证原则上可流转、可入股、可抵押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很难评估和保全,贷款十分困难。如位于珠玑镇的三佳村生态观光园,林下经济面积300多亩,是以林果采摘、林药种植、林下养殖、野战休闲和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庄园,经营模式成熟,经济效益可观,市场风险不大,但因融资困难,扩大种养规模的计划一直无法落实。

3.4 抗风险能力薄弱

林下经济对技术要求高,受市场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影响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受市场波动的影响,2009~2010年南雄市林下经济产品销售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种养户盈利空间大幅减小,部分农户甚至亏损,发展积极性不高,持续发展的速度低于预期,步伐明显放慢。二是受病虫害的影响,如禽流感等病虫害的偶然发生,很可能造成农户的血本无归。三是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2009年鲜蘑菇市场行情走好,但是一场大雪压坏了几乎所有的菌类大棚,极大挫伤了农户种养积极性。四是长期储存能力不强,林下产品的冷藏保鲜缺乏必要手段,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很弱,市场即使短暂低迷,也往往造成农户损失惨重,甚至放弃林下经营转而务工,重新发动和组织起来十分困难。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形成优势

一是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二是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原则。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三是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或某些重点区域,加强示范引导,着眼于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共同受益”的林下经济新格局,扶持龙头企业,引导农户认识经济规律,树立战略眼光,抓住林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突出特色,形成优势。

4.2 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尽快研究出台实施办法,提高林业资源资产评估的可操作性,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形成合力。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使林下经济发展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民间资本,培育龙头企业,进而搞好林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企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鼓励农民以林地入股。借鉴福建省三明市的做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把农民土地以入股形式流转起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并吸纳原有农户进入公司,作为雇工获取报酬,既降低了企业发展初期的资本投入,又提高了农民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4.3 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是争取为林下经济项目投保。借鉴外地政府出资帮助农民投保农业险的做法,与各保险公司进行洽谈对接,由财政出资补贴,解除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大科技投入。聘请专家,制定本区域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培训壮大基层技术力量。通过行业协会,组建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围绕特色产业搞好技术支持,解决共性问题,降低技术成本。三是完善储存设施。通过建设冷库、购置真空包装设备等手段,提高林下产品的保鲜、储存能力,帮助农户避开市场低谷,减少经济损失。

4.4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产业培育力度

一是政策扶持。由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借鉴农业发展的经验,加大提供贷款利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服务力度。二是完善产业格局。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道路,鼓励种养大户依托林地资源,开发系列产品,发展深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万家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林下经济最显著的特色是“绿色、有机、无公害”,作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南雄市要抓住起步早、影响大的有利条件,打造优势产业形象,加大推介力度,切实做好“无公害产品”的硬件和软件配套,提高林下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南雄市林下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飞,吴文玉,张乐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产业工业,2010(4).

[2]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

[3]林国财.经济转型期如何挖掘低产经济林的效益与潜力[J].吉林农业,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