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7: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摄影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摄影毕业论文

篇1

现在,钢以一种或者形式逐渐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构架,除了很特殊的工程之外,钢材几乎已经完全取代了木材,总的来说,对于桥梁和结构骨架,钢也逐渐代替了铸铁和炼铁。

最为现代最重要的建筑材料,钢是在19世纪被引入到建筑中的,钢实质上是铁和少量碳的合金,一直要通过费力的过程被制造,所以那时的钢仅仅被用在一些特殊用途,例如制造剑刃。1856年贝塞麦炼钢发发明以来,刚才能以低价大量获得。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抗拉强度,也就是说,当作用在刚上的荷载小于其抗拉强度荷载时,刚不会失去它的强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而该荷载足以将其他材料都拉断。新的合金又进一步加强了钢的强度,与此同时,也消除了一些它的缺陷,比如疲劳破坏。

钢作为建筑材料有很多优点。在结构中使用的钢材成为低碳钢。与铸铁相比,它更有弹性。除非达到弹性极限,一旦巴赫在曲调,它就会恢复原状。即使荷载超出弹性和在很多,低碳钢也只是屈服,而不会直接断裂。然而铸铁虽然强度较高,却非常脆,如果超负荷,就会没有征兆的突然断裂。钢在拉力(拉伸)和压力作用下同样具有高强度这是钢优于以前其他结构金属以及砌砖工程、砖石结构、混凝土或木材等建筑材料的优点,这些材料虽然抗压,但却不抗拉。因此,钢筋被用于制造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抵抗压力,钢筋抵抗拉力。

在钢筋框架建筑中,用来支撑楼板和墙的水平梁也是靠竖向钢柱支撑,通常叫做支柱,除了最底层的楼板是靠地基支撑以外,整个结构的负荷都是通过支柱传送到地基上。平屋面的构造方式和楼板相同,而坡屋顶是靠中空的钢制个构架,又成为三角形桁架,或者钢制斜掾支撑。

一座建筑物的钢构架设计是从屋顶向下进行的。所有的荷载,不管是恒荷载还是活荷载(包括风荷载),都要按照连续水平面进行计算,直到每一根柱的荷载确定下来,并相应的对基础进行设计。利用这些信息,结构设计师算出整个结构需要的钢构件的规格、形状,以及连接细节。对于屋顶桁架和格构梁,设计师利用“三角剖分”的方法,因为三角形是唯一的固有刚度的结构。因此,格构框架几乎都是有一系列三角形组成。 钢结构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框架结构。其构件包括抗拉构件、梁构件、柱构件,以及压弯构件;二是壳体结构。其中主要是轴向应力;三是悬挂结构。其中轴向拉应力是最主要的受力体系。

网架结构 这是刚结构最典型的一种。多层建筑通常包括梁和柱,一般是刚性连接或是简单的通过沿着提供稳定性的斜向支撑方向在端部连接。尽管多层建筑是三维的,但通常某个方向即某一维度要比其他维度刚度更大,所以,其有理由被当做是一系列的平面框架。然而,如果一个框架中某一平面上的构建的特性可以影响其他平面的特性,这个框架就必须当做一个三维框架来考虑。

网壳结构 在这类结构中,壳体除了参与传递荷载外,还有其他实用功能。许多壳体结构中,框架结构也会与壳体一起组合使用。再强和平屋顶上“外壳”构件也和框架结构一起承担压力。

悬挂结构 在悬挂结构中,张拉索是主要的受力构件。屋面也可以有索支撑。这种形式的结构主要是吊桥。这种结构的子系统,是有框架结构组成,就像加劲桁架支撑索桥。由于这种张拉构建能够最有效的承担荷载,结构中的这种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很多不寻常的结构,是由框架、壳体以及悬挂结构的不同组合形式建造。

在美国,钢结构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美国钢结构协会颁布的规范。这些规范是很多学者和一线工程师的经验所得。这些研究成果被综合处理成一套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理念的设计程序。设计过程中数字计算机的出现促使更加精妙可行的设计规则产生。

规范包括一系列保证安全性的规则,尽管如此,设计者必须理解规则的适用性,否则,很可能导致荒谬的、非常不经济的、有时甚至是不安全的设计结果。

建筑规则有时等同于规范。这些规则涉及所有有关安全性的方面,例如结构设计、建筑细节、防火、暖气和空调、管路系统、卫生系统以及照明系统。

结构和结构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韧性,以在结构的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功能。设计必须提供足够的强度储备,以承当使用期间的荷载,也就是说,建筑物不需承担可能的超负荷。改变某一结构原来的使用用途,或者由于在结构分析中采用了过度简化的方法而低估了荷载作用,以及施工程序的变更会造成结构的超载。即使在允许范围内,构建尺寸的偏差也可导致某个构件低于他所计算的强度。

不管采用哪些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必须提供足够的安全性。必需预防超负荷和强度的不足情况。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如何保证设计安全性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使用各种不同的概率方法来研究构件、连接件或者系统的失效可能性。

此外,由于结构钢构件相当高的造价,与人工安装费用相比,材料采购成本是巨大的。与其他总承包合同中所涉及的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以及土木工程不同,与人工安

装费用相比,钢构件的材料成本是相当大的。

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也必将不断的成熟,大量的适合钢结构住宅的新材料也将不断的涌现,同时,钢结构行业建筑规范、建筑的标准也将随之逐渐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钢结构住宅必然会给住宅产业和建筑行业带来一声深层次的革命,钢结构的应用前景广阔!

英文翻译:

Steel Structure

Steel in one form or another is now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used material in the world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the framings it has almost entirely replaced timber, except for rather special work, and it has superseded its immediate predecessors, cast iron and wrought iron, for pidges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s in general.

Steel ,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ruction material of modern times, was introduce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teel, basically an alloy of iron and a small amount of carbon, had been mad up to that time by a laborious process that restricted it to such special uses as sword blades. After the invention of the Bessemer process in 1856, steel was available in large

quantities at low prices. The enormous advantage of steel is its tensile strength; that is, it dose not lose its strength when it is under a calculated degree of tension, a force which, as we have seen, tends to pull apart many materials. New alloys have further increased the strength of steel and eliminated some of its problems, such as fatigue.

Steel has great advantages for buildings. The steel normally used for structures is known as mild steel; compared with cast iron it is resilient and, up to a point known as the “elastic limit” it will recover its initial shape when the load on it is removed. Even if its loading is increased by considerable margin beyond the elastic limit, it will bend and will stay bent without peaking; whereas cast iron, though strong, is notoriously pittle and, if overloaded, will peak suddenly without warning. Steel is also equally strong in both tension (stretching) and compression, which gives it an advantage over the earlier structural metals and over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such as pickwork, masonry, concrete, or timber, which are strong in compression but weak in tension.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steel rods are used in reinforced

concrete—the concrete resisting all compressive stresses while the steel rods take up all the tensile (stretching) forces.

In steel-framed building, the horizontal girders which carry the floors and walls are

themselves supported on vertical steel posts,

Known as “stanchions” , which transfer the whole load of a building down to the

foundations, except for the lowest floor which rests on the ground itself. A flat roof is framed in the same way as a floor. A sloping roof is carried on open steel lattice frames called roof trusses or on steel sloping rafters.

The steel framework of a building is designed from the roof downwards, all the loading, both “dead” and “live” (including wind forces) , being calculated at successive levels until the total weight carried by each stanchion is determined and the foundations designed accordingly. Whih this information the structural designer calculated the sizes and shapes of the steel parts needed in the whole structure, as wall as details of all the connexions. For roof trusses and lattice girders, he uses the method of “triangulation” because a triangle is the only open frame which is inherently rigid. Therefore, lattice frameworks are nearly always built up from a series of triangles.

Steel structure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general categories: (a) framed structures,

where elements may consist of tension member, columns, beams, and members under

combined bending and axial load; (b) shell-type structures, where axial stresses predominate; and (c) suspension-type structures, where axial tension predominates the principal support system.

Framed Structures Most typic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in this category.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usually consists of beams and columns, either rigidly connected or having simple end connections along with diagonal pacing to provide stability. Even though a multistory building is three-dimensional, it usually is designed to be much stiffer in one direction than the other; thus it may reasonably be treated as a series of plane frames.

However, if the framing is such that behavior of the members in one plane substantially influences the behavior in another plane, the frame must be treated as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frame.

Shell-Type Structures In this type of structure the shell serves a use function in

addition to participation in carrying loads. On many shell-type structure, a framed structure may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hell. On walls and flat roofs the “skin” elements may be in compression while they act together with a framework.

Suspension-Type Structure In the suspension-type structure tension cables are major supporting elements. A roof may be cable-supported. Probably the most common structure of this type is the suspension pidge. Usually a suspension pidge. Since the tension element is the most efficient way of carrying load, structures utilizing this concept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Many unusual structure utilizing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framed, shell-type, and

suspension-type structure have been built.

Structural steel design of buildings in the USA is principally is principally based on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AISC), The AISC

Specific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judgment of researchers and practicing engineers. The research efforts have been synthesized into practical design procedures to provide a safe, economical structure.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computer in design practice has made feasible more elaborate design rules.

A lot of unusual structure, is made up of frame, shell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 forms of hanging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 is mainly on the basis of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eel structure. These specifications are a lot of scholars and a line engineer experi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as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to a set of safe and economic design idea of design program.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digital computer prompted a more sophisticated feasible design rules.

Specification includes a series of security rules, in spite of this, the designer must

underst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rules, otherwise, is likely to lead to absurd, very

uneconomical, sometimes even unsafe design result.

Building rules sometimes equated with specification. These regulations cover all aspects relating to the safety, such as structure design, architectural details, fire protection, he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piping system, health systems, and lighting systems.

Structure and structural components must have sufficient strength, stiffness, toughnes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ctions in the use of the structure. Reserves of design must

provide sufficient strength to bear the load during use, that is to say, the buildings do not need to bear the possible overload. Change a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purpose, or because of excessive simplified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underestimated the load,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ange will cause the overload of the structure. Eve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ermit, building size of the deviation can also lead to a

component is lower than the strength he calculates.

No matter what design principle, structure design must provide adequate security. The lack of necessary to prevent overload and intensit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research of how to ensure the safety design has continued. Us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probability method to study the components, fittings or system failure probability.

In addition, due to structural steel components are very high cost, compared with the cost of installation of artificial, material procurement cost is huge. With other involved in the general contract of building project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ncrete engineering, compared with the manual installation cost, material cost of steel components are considera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structure,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ill also continue to mature, a lot of new materials will also be suitable for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constantly emerging, at the same tim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篇2

关键词: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36-02

一、工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内容

工科毕业设计属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实施时间为大四学年第二学期,占整个大学时间的八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测试与考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再通过毕业答辩的形式向老师进行汇报,可以认为是大学期间的最重要最全面的一次考试,同时更是一次知识的融合与提高的过程。

工科毕业设计的主题一般以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多个可以自由选择的课题。课题性质一般可分为实践类和科研类两大类,其中,前者所占比例远大于后者。

二、工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明确要求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开始,全国各大高校均已在多个环节上加大了控制力度。然而,仍然有些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值得关注,我们可以从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

1.内容过于陈旧或选题偏离专业。前者是多年来毕业设计内容完全没有变化,找不到任何创新点;后者是为了响应各高校均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新颖性、内容的创新性的要求,指导老师和学生在选题时过多地考虑“创新”,而出现了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偏离本专业这样过犹不及的现象。

2.论文部分存在抄袭现象。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较为容易,学生的论文中有的章节(或图纸)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再如英文翻译部分,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借助网络或翻译软件进行作业,经常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情况。

3.资料收集与文献综述写作能力欠缺。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企业就职,资料收集与整理都是相当重要的技能。学生对文献综述理解的是否透彻、掌握的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后实验和设计的进展快慢和质量高低。实际上,多数学生使用百度等搜索页面而非专业的科技论文数据库,或者是所搜集的资料多与论文主体内容相去甚远。在文献综述的写作上,也存在着层次不明、归纳不清、语言口语化等问题。

4.论文主体内容(设计计算部分)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1)主体部分工作量不够:页数占论文总页数比例较小,有的只能占到四分之一不到。(2)逻辑混乱:有些计算完了就放置下来,后面没有任何使用的说明。(3)图纸设计混乱: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为例,图纸中管道排列混乱,楼层之间纵向管道对应不上,管径选择上存在明显错误,没有看懂建筑图纸就将设备胡乱放置等问题频出。

5.英文翻译敷衍、水平不高。作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考察毕业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英文文献翻译能力为目标,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当重要,但在毕业答辩中无法体现,也并没有真正纳入到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当中。也正因如此,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总是选择牺牲掉这一部分,很多学生的翻译存在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而这其中,不乏英语很好的学生。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这是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反正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再者,在由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存在着“考研成功者优先”这种惯例,而优秀比例又小于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因此很多没有考研或者因目标较高复试失手的优秀学生认为“反正拿不到优秀,凑合一下就行”。在这两种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中常出现以下情况:(1)常以各种借口缺席指导教师组织的讨论、检查和指导;(2)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只是敷衍完成工作。

(二)指导教师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专任教师人数增长率低于毕业生的增长率,其结果表现为:2000年每个教师平均指导毕业生2.05人毕业生,而2014年则增长为3.11人。况且事实上远非如此,排除每年都有的因进修、国外访学等无法指导毕业生的部分教师,每个教师实际指导的毕业生数是大于平均数的,有的专业个别指导教师最多甚至能带十多个毕业生。指导毕业设计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而每个指导教师本身都有着并不轻松的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多名毕业生就很难保证质量了。再者,工科的毕业设计需要一定量的实验甚至是实习进行支撑,实验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经费的增加也跟不上毕业生的增加,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三)时间不够

按照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安排,毕业设计的持续时间约为16周。这期间,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找、数据整理、工程计算、十多张图纸绘制(有些工科专业是大量的实验)、英文翻译、论文撰写等工作。同时,第八学期往往是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高峰期,或者是学生考研复试的集中期,去除找工作或复试的时间,毕业设计的实际时间就变得非常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纷纷表示疲于应付,要想提交一份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无疑太过勉强。

(四)环境影响

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每年本科毕业生已经达到三百多万,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就业难”成为每个本科毕业生的心头巨石。在这种情况下,找工作成为毕业生的头等大事,在工作定下来之前,学生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从事的职业并非所学专业,这部分同学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再者,考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由于复试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们同样会把复试放在一切之首,在学生之间流传着“只要复试成功,毕业设计的分数就不会太低”这样一种说法。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加上由于就业、研究生复试等原因引起的情绪波动,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提高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相较于“教”,毕业设计更贴近“考”的过程。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测试,考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知识融合的程度以及思维总结等多方面能力。也就是说,决定论文质量的诸多因素均是在大学期间学习或培养的,要想真正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只有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开始抓起、从日常教学开始抓起。

(二)严格指导教师制度,增大实验实习投入

1.设置每个指导教师所负责的毕业生人数上限,最大限度地保证指导质量。

2.采取博士生和优秀高年级研究生分担指导任务方法,并明文确定指导资格。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指导教师紧缺的现象,又可以锻炼博士生与研究生,同时还能给他们的就业增加砝码。唯一需要慎重的就是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人选坚决不能用。

3.学校尽可能地挤出经费用于增大毕业实验和实习的投入,同时向有关部门申请增加教育经费。

(三)严格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做到毕业设计成绩实事求是

1.对于毕业设计,也应增设考勤环节,并计入平时分。

2.对于英文翻译,从思想上要给予足够地重视。建议可以减少对英文文献的字数要求,从提高翻译质量的角度多做要求,将英文文献翻译工作也纳入评分范围。

3.对于考勤出席率过低、论文质量过差的学生,坚决不能毕业;对于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视抄袭量多少处以不同级别的处罚。

4.对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以毕业设计本身论成绩,不再考虑是否考研成功需额外照顾等因素,以实际行动打消学生的“小算盘”,真正做到毕业设计成绩实事求是。

(四)调整本科期间培养方案,尽可能给毕业设计留出足够时间

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学中,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蓝本,逐步采取“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有的学校没有毕业实习)。这给我们解决毕业设计时间问题提供了思路:对于专业课比较多的工科专业,可以调整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时间,将一至六学期的课程安排地更为紧凑一些,第七学期少安排课程甚至不再安排课程,以给毕业设计争取更多的时间。当然,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毕业设计和考研、复试以及找工作之间的关系。

(五)可以尝试将部分入职培训与毕业实践相结合

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不仅是因为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毕业实践可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意识,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发展需求。这一过程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毕业实践期间需要离校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工科毕业实践的危险系数较文理科要高)、毕业设计时间问题等多种因素,毕业实践已经有名存实亡的趋势。那么,能否考虑每个专业联系一两个历年招收本院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由企业推荐兼职导师,把入职培训的部分内容放到高校中,将入职培训与毕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当然,如果能够实现联合培养的模式,以企业兼职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来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必能有效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实际效果、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篇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5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ZHAO Zhenk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writ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thesis (design) writing, propo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thesis (design) guidance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① 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篇4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70-02

一、前言

本科院校在对学生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应用性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总结,也是在实践教育方面的最后一个环节。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自主把握的空间十分有限,设计主体部分严重脱离工程实际情况,依靠以往经验、书本知识、网络信息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占据了信息总量的大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或者导师愿意去投机取巧,也跟毕业设计活动经费的短缺和时间的不充足有着直接关系。纵观高校的工程教师队伍,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也很难保证做到将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用到本科毕业设计中并展开工作。这就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都是重复使用多次的,好一点的可能也只是简单的变化。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工程能力单薄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没有办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这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必须要尽快解决,校内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要在整个高校学习教育中相结合展开进行,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求。

二、卓越视野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的“3+1”培养方案中,“1”年的实践环节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卓越工程的顺利设施,计算机学院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目前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有: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京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屹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谷儒(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曼恒蔚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用友软件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生产第一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毕业设计指导队伍

我们采取两种模式共同进行:一是坚持教师队伍“专任和非专任”结合。专任教师主要是以长期在工程现场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教师组成;非专任教师主要是从合作单位企业聘任高水平工程师来校做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即“教师”、“工程师”,首先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聘请教师方面有侧重点,优先录取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提升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整个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为了最大化地为毕业设计服务,学校还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或者让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等手段,致力于打造为毕业设计服务的精锐之师。

(三)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的题目,一般来自企业。由企业指导教师提出,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选题要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题目应难易适中,切实可行,工作量适宜。

(四)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

选题完成后,企业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方案。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企业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时间节点的把握,协助企业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共同指导。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由于本科生初次接触整体性和设计性较强的工作,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把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每位学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六)做好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与中期检查

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要坚持中前期和中后期两次检查。检查的形式是学生以PPT方式汇报自己目前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对中期检查发现的问题,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答辩的地点一般设置在学生的实习企业,答辩委员会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采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对一些条件许可的企业,要有毕业设计的演示。

(八)以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构建“方法-时间-层次”三维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健全机构、合理资源配置、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毕业设计运行监控、毕业设计指导决策、毕业设计质量考核评价、毕业设计信息反馈功能,见图1。

三、结语

软件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短时间内较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选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做毕业设计的兴趣,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来自一线企业,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建立一个毕业设计的保障体系,使得毕业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经过两届的毕业设计实践探索,学生做来自一线企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很大,而且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02-03

一、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1.精力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一般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均在6~10个左右。由于目前教师既要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紧跟科研领域的迅猛进展,因此,在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严重缺乏的现状下,教师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完成对本科生的完善指导。

2.时间安排集中。各高校对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一般均设定在本科第8学期,即学生真正参与毕业设计的时间都是在每年的3月至5月底,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对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并应用于实践,且在对科技论文的写作基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成该类型论文的撰写及答辩,无论对教师或学生确实存在较高的难度。另外,对于省属地方高校的一般本科生,其着手工作的应聘或实习均安排在每年年初,即在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即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筹备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但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充沛的精力完成教师的合理安排。

3.科研方向有限。根据教师科研方向的不同,可以将教师分为理论研究型和生产实际型。从事理论研究的老师多以青年、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绝大部分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生产实践的工程工作和指导学生的经验,难以短期内成熟有效地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而从事生产实际型的教师,尽管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但是正规系统地指导学生将毕业设计内容以科技论文形式完成也是一大难题。

4.指导模式单一。目前,各高校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模式实行的是每个学生的毕业题目各异,因此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获得引导的途径只能来源于教师,而与其他同学咨询、合作的条件有限,无法获得更多关于设计的启发和思维的碰撞。另外,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也令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为多人设计适合其的更系统、更条理的指导规划。

二、团队指导模式的探索

1.科研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许多院校纷纷开展结合科研项目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以我校工科专业的班级为例,每班大约有50~60个学生,考虑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其中有大概过半的学生选择考研。为了提高成功考研的可能性,这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研究型老师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导师。同样,本科生科研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对本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此类学生的需求以及指导教师存在的上述问题,以教师科研团队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型论文的模式势在必行。那么,科研团队的指导模式初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指导模式称其为“大课题”模式(见图1)。所谓的“大课题”模式,即以纵向课题(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为牵引,将该课题分为若干小课题。此科研团队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团队应由课题主持人统领,成员应为课题的参与者,这些参与成员可指导的学生在1~3名为宜。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本科学生可以参与到完整的课题或基金的完成,对于培养其独立、创新的科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类指导模式称其为“似课题”模式(见图2),即以某一个研究理论(一个研究方向)为牵引,将此理论的不同知识点作为若干小课题。此科研团队应保证指导教师均从事同一科研方向的研究,而每位老师指导的学生建议为1~2名。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能够拓展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不论以上哪一类的科研团队的指导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这类模式的具体实现均可分为三步骤完成,以“似课题”模式为例,具体的指导过程如下:第一步,科研团队由研究方向一致或近似的教师构成,建议由一位教师组织该团队内所有教师指导下的全部学生统一进行前期基础培养,包括介绍学校和学院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毕业设计的流程和思路、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有关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也可借助研究生课程的旁听),进而为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赢得宝贵时间,且能够避免教师为重复工作浪费更多的精力。第二步,在学生掌握了个人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后,由其本人的指导教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课题研究。以我校信息类专业从事盲信号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教师为例,首先由一位教师(此教师可以是研究生“盲信号处理”课程的授课教师,或者是授课压力较小、对该研究方向基础较为熟悉的教师,或者团队内的教师轮流担任此部分工作)引导学生明确关于毕业设计的多方面要求,而后即可讲解盲信号处理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盲信号处理的定义、研究该理论所需的数学基本知识等,这个阶段教师的讲解估计最低使用6个学时左右,而学生完成此阶段相关内容的学约需要两周的时间;然后由学生各自的指导教师一对一介绍学生本人的课题的具体内容,此阶段教师的一对一讲解大概每个学生仅需要2~4个学时,而学生完成此阶段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四周左右的时间,此后学生可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的写作和修改。

另外,以科研团队形式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的答辩,也可首先在教师团队内进行。这样不但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从事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更能准确判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进而给予学生更为合理的毕业答辩成绩。

2.应用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应用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构想源于要达到一个合格电子信息类工程师所具备的能力,仅依靠在高等院校的常规学习是不可能的,只有学生在企业或基本满足生产需求的电子信息类实习实训基地经过有在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经验的工程师的指导下方可实现。因此,对于该指导模式提出以下两个建设思路:第一类指导模式称其为“学研”模式,团队由教师和学生构成,即以横向课题为牵引,课题主持人(或参与人)作为指导教师,而课题的参与者和完成者以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建议以参加过学科竞赛或以前就跟随该教师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优先。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毕业设计与横向科研项目结合是解决目前学校经费不足、仪器设备紧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类指导模式称其为“产学”模式,团队由企业的工程师和学生构成,即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习相结合。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不但遵循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工科教学理念,而且为方便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结论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的教育,考虑目前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文中提出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科研团队指导模式以及应用团队指导模式。这些模式的采用,定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好奇心和挑战的勇气,激发学生去关注和研究科研与开发上的困难,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进行科研或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枭,李丹,王洪涛,李养良,王玉伟.地方型本科院校在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13,(12).

[2]杨智,陈荣军,许清媛,苑俊英,陈海山.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

[3]吴盘龙,李星秀,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堵养学生创 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

篇6

【关键字】 毕业论文 流程优化 WEB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四年所学知识的总结,是对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检验,是本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本科的不断扩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涌现出不少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更加有效,是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1毕业论文管理流程概述

毕业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写作、指导、答辩等几个过程。

在选题阶段,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参考题目,选题,并对题目做初步的研究分析,写出开题报告,列出文献参考索引。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能正常开题的学生下达任务书。

学生开题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定期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由指导老师帮助其改正一些论文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格式版面上的错误。

学生的论文写作完成后,由学生所在系组织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由学生陈述论文的主体思想和概括大意,答辩委员会针对论文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最后由答辩委员会给出论文成绩和评语。

2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管理及质量监督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各高校也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毕业论文管理相关规定。但因为毕业论文的整个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老师、学生、教学管理相关部门等诸多因素,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影响到整个毕业论文管理质量的问题。

2.1指导老师师资力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师资力量开始出现一些不足。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需要由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担任,而且由于指导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为了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一个老师也不能指导过多的学生。而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指导老师师资力量的不足就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完成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2.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一方面要完成学校里面剩余的课业任务,另外一方面也开始大量的在外寻找实习或就业的机会,往往忽视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学生思想上的不够重视也是制约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指导过程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开题阶段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方向性指导;二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所写论文的指导;三是论文定稿时对学生论文格式和和规范性上的把关。在实际的论文指导过程中,由于指导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论文的指导过程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而教学管理部门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掌控到整个指导过程的完整性,也制约了论文完成质量的提高。

3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设计

上述种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主要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部门很难参与到其中,起到一个监督和控制的作用。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在日常的办公和教育管理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设计一套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对完成整个毕业论文的管理。

3.1 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

笔者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蓝本,将该院的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1) 毕业论文管理周期管理及信息管理:毕业论文开始写作之前,由院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整个毕业论文的周期,具体包括信息准备时间、开题时间、答辩时间、抽辩时间等的设置。。

信息准备期开始后,由院教务管理部门指定相关的系教学管理人员,由系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准备,具体包括录入或编辑指导老师相关信息,录入学生信息等。

(2) 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的开题由选择指导老师、开题两阶段来完成。指导老师先录入或编辑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或论文方向,由学生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选择同一名指导老师的学生已达到限定的人数,则不能再选。

学生选择指导老师后,先拟定论文题目,并做先期的初步研究,写出开题报告,提交到系统,经指导老师确认后方可开始论文的写作。

(3) 毕业论文写作及指导: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定期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并提交阶段性的论文成果,指导老师针对每一稿的毕业论文给出指导意见,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修改结果给出论文写作的平时表现得分,或平时表现的平均得分不及格,则学生推迟答辩。毕业论文最终定稿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给出成绩和评语。系教务管理人员也可通过系统随时监控每一名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完成情况,并做出监督和督促。

(4) 毕业论文答辩及抽辩:学生论文写作完成后,由教务管理人员建立答辩小组,并录入答辩老师的信息,由系统随机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答辩。

答辩完成后,由答辩老师录入成绩及评语。院教务管理人员设定相关参数后,在全院范围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院级论文抽辩,并录入最终毕业论文成绩。

3.2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流程设计,将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分为院管理员、系管理员、指导老师和学生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图1所示。

图1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模块图

3.3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的优势

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和传统的毕业论文的管理流程相比而言,具有以下优势。

(1)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Web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指导都不再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专门抽出时间进行面谈,大大的便利了老师对学生的论文指导。

(2) 便于管理和监督: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让毕业论文的管理变得十分的简单和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看院系的相关通知,管理人员不再需要一层层的将通知下发到个人。

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中的平时表现成绩制度的制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抄袭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也让各级教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监控到整个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和进度,以便能及时的对一些进度滞后的同学做出提醒。

(3)提高了答辩过程和成绩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整个毕业论文的答辩和抽辩的过程均由系统随机自动完成,由系统自动规避掉自己老师答辩自己学生的情况,并且整个评审过程中对学生和老师均进行匿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答辩过程和成绩的公正性。

4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的管理流程优化设计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使整个毕业论文管理流程更加方便、高效和公正。

参考文献

[1] 席振元.基于校园网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

[2] 王桂和,对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母语素质;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80 — 03

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受到考试和择业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着重视英语而忽略母语的现状。〔1〕他们认为母语说了这么多年,表达起来肯定没问题,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在母语书面表达方面的真实水平,我们随机从我校吉林大学的15个学院中抽取了300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专业囊括了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部。我们计划通过对以上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际调查工作,来系统总结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尝试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从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中总结出的实际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对学生论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现把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作以归纳总结。(说明:所举例句中下划横线的内容表示存在语病部分;括号里的词句表示应该添加或更改替换的内容)

(一)词语使用问题。

1.生造词现象

例如:

我勤奋,画儿也以全新的面貌回对于(回馈)我。

二者之间存在着亲密缠联(错综复杂)的复杂关系。

同样生存在市场环境下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能够长久不衰,甚至越做越大,

越来越强;有的却困难重重,举脚维难(举步维艰),昙花一现?

2.词语单一化

例如:

其次,技术革命尤其是电信革命,使国际市场尤其(特别)是金融市场,实现

真正的全球化。

3.词语与所在句式的结构语义不符

例如:

cis,cis--1,3,5--H3CTC作为一个饱和的轮换的含有配体的羧酸,已经被

表明(证明)具有多样可变的分子调和性。

句中“表明”与所在的“被字句”语义不符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表被动,它要求句式中的动词是表示动作意义的及物动词。所以,我们把它改为动作意义强的“证明”。

4.关于词语搭配问题的归纳

1)语义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经济发达(宽裕)的东部人长假期间的远行给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活力。

去年,每一部能够吸引我们眼球的电影几乎浑身上下都挂满了CG华丽的影子。

2)语音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浅色系列已经从舞台的背后(幕后)走到台前。

3)语法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音乐剧是居于杂耍和歌剧两端当中(中间)地带的音乐形式。

句中虽然“中间”和“当中”都作为方位名词,意义相似,但二者的语法功能不同。“中间”可以作为定语修饰“地带”,而“当中”却没有这样的语法功能。

(二)句子结构问题

1.结构残缺

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等成分的残缺都会给表义带来障碍。

例如:

由于原子间的电子发生了共有化以后,(?)会使原来的原子能级转化为能带。

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独立董事更能站在公平客观的立场上(?),从而提

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本文通过营养物质含量的对比来实现使全国人认识纳豆、接受纳豆,使纳豆

在中国得到普及(的目的)。

如果真要跟平面设计性质比较,那么商业摄影的特点有点(与之)相似。

2.结构冗余

句子结构本已完整,意思也清楚,但还使用了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成分。

例如:

家用电器包装装潢设计应具备有科学的特征。

因此,建立合作安全成为东北亚各国的一致共识。

中谓语“具备”和“有”是同样的意思,有同样的语法作用,所以,应删除一个。“共识”本身就表示共同一致的认识,所以,定语“一致”语义与之重复,应该删除。

3.语序不当

例如:

他提供了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途的环境污染深度净化技术。

脂肪氧化是仅次于微生物的导致牛肉失色、变质的主要因素。

划线的多重定语成分,顺序应该调整为“一种被认为是极具前途的环境污染深度净化技术”。定语“导致牛肉失色、变质”是“脂肪氧化”和“微生物”比较的方面,所以它应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即“脂肪氧化在导致牛肉失色、变质方面,是仅次于微生物的主要因素。

4.句式杂糅

下面,我们就以典型的PIP文件交换软件为例来研究对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

进行分析。

例如:

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以大理石花纹丰富程度为评定依据标准的应用,

已使这些国家着力发展大理石花纹丰富的高档牛肉。

句中划线部分混杂了两种句式:“研究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和“对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进行分析”,就形成了句式混杂的错误表达。另一句中划线部分把两句“以大理石花纹丰富程度为评定依据标准”和“这一标准的应用”通过“标准”一词牵连在一起。即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杂糅在一起。

5.句式结构与语义不搭配

例如:

设计人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三维图形上,而不必担心二维图形与三维模型不符。

篇8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一: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刘文金老师、唐立华老师、孙德林老师、张响三老师、夏岚老师、李赐生老师、李克忠老师、李敏秀老师、刘文海老师、郝景新老师、肖德荣老师、黄亚楠老师等等老师都对论文的修改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益阳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以及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感谢益阳小郁竹艺法定传承人危禄绵先生与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老先生对论文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研宄场所与实验器材,同时感谢熊志明先生在我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时的谆谆教导,感谢黄耀辉老师提供的摄影帮助。

感谢同窗好友金燕红、姚文亮、刘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谭任等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胡斌在论文着述期间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感谢你生活中的照顾与关心,感谢你一路的陪伴。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姐姐给予的莫大鼓励和支持,在求学道路上无论遇到坎坷还是波折,都是家人的关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站在今天的人生舞台上。为此,向我的父母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怀与支持,你们为我分担了许多后顾之忧,在默默地奉献之余给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二:

时光飞逝,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接近尾声,在这三年中,经历了,也成长了。回首这三年,我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谢谢你们三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留心里。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文金教授和唐立华教授。本论文从选题到论文思路的确定以及最终撰写与定稿,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倾注了两位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我读研期间,深深受益于刘老师和唐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淳淳教导。两位老师诲人不倦的师表作风、孜孜不倦的治学、敬业态度以及对专业、行业深入且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也将终身受益。

同时,要感谢邵阳“翻簧竹刻”老艺人杨屹楼先生和黄山市某竹工艺品加工厂的领导及工人师傅们对于本论文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还要感谢孙德林教授、李克忠教授、戴向东教授、张响三副教授、李敏秀副教授、李赐生教授、张仲凤副教授等,他们的教导使我受益非浅,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

感谢与我一起并肩走过的201x级硕士4班的全体同学,也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三年来的陪伴与支持。

三年来,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然而友谊一直没变。感谢大师兄周雪冰以及嫂子郭燕学妹,感谢二师兄陈新义,从我入学之前到现在即将毕业以来,一直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专业的十个同学,杜洪泰、张瑶、陶正平、刘科、郝睿敏、王薇、谭任、彭娟和姚文亮,三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感谢我的室友刘欢以及邻居柳思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三:

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留住,我们希望能永远陪伴,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会为我们而停留,但我们应该为爱的人停下脚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研宄生时光即将结束,我会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机会,铭记这段旅程中伴随我成长那些人,感谢给了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孙德林教授。他为人谦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孙老师悉心指导和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方向、论文框架等大的环节到论文的语法、措辞等细节始终都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我拓宽思路,完善细节。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大量关于研宄方法、学术思维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会了许多为人的道理。这一切都都使我获益匪浅,并会终生受益。

其次,还要感谢郝景新老师、郝晓峰以及陈新义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过程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院造型实验室吕老师,给予我试件制作方面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杨万全师傅、叶太强师傅对我试件制作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王薇、曾蔚霞、谭任、金燕红、刘科、杜洪泰等同学在我学习和工作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张瑶、郝睿敏等同学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给与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帮助与关心;另外,还要感谢陈勇、蒋成、王佩琳、刘明辉等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期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读研期间的关怀,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我将更有信心来面对未来。

篇9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

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岗位设置课程,剔除一些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的课程,增加一些急需的课程;根据不同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重新调整学分分布;适当降低理论的难度与深度,压缩理论课时,同时加强理论的应用,整合实训课程,提高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用于实践环节的课时不低于总学时的50%。实践课程体系体现“三个结合”: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技能认证相结合。

此外,改进现行学历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线,引入Adobe认证课程体系,将认证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认证教育相结合。充分考虑考证时间,统筹安排,与课程教学相衔接。四门职业认证课程均已相继开展认证――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Acrobat――如果在一年之内通过这四门认证,将获得“Adobe中国创意设计师”(ACCD)证书;如果是单独通过其中的某几门,每门都将获得一个产品专家(ACPE)证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五成以上课程采用多媒体机房授课。动手示范直观教学,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例中掌握理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3Dmax等设计软件的教学,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冰糖葫芦法”。首先利用70%左右的时间,讲解一系列小实例,这些小实例将涵盖85%左右的知识点,小实例步骤少,效果明显,轻松几步就能将创意梦想变成现实,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成就感;然后,再讲解一些综合实例,在复习知识点、补充新的知识点的同时,培养他们应用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课外,通过QQ、E-mail等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答疑解难,更好地调整日后的教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某门课程即将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利用学到的知识,使用设计软件,进行有主题的创意设计,如壁纸设计、电影海报设计等,由任课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并挑选部分优秀作业进行写真,在校内展览。这样,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全面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管理、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加强原创教材的出版工作,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具体物化,我教研室的老师总结这几年软件教学的经验,与兄弟院校合作,先后出版《中文Adobe Illustrator基础与实例教程(Adobe Illustrator CS2版)》、《中文Photoshop基础与实例教程(Photoshop CS3版)》、《中文Flash基础与实例教程(Flash CS3版)》、《中文3ds max三维动画基础与实例教程(3ds max 9版)》等教材。

三、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改革原有课程考试方法,增大实践环节考核比例,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素描、摄影、设计构成、色彩、商标设计、图形创意、Photoshop平面设计、Illustrator图形制作、Flas制作、Dreamweaver网页制作、3dsmax等课程,主要通过平时成绩、实践成绩、课程设计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除考虑出勤及平时作业的水平外,创新加入了对学生课堂中发言、讨论的综合评价;实践成绩占总分的30%,是实践或实训过程的综合评定;课程设计占50%,根据设计的效果进行评分。这对于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考促学、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其中素描、摄影、设计构成、色彩、商标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还挑选部分优秀作业在学期末进行展览,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见贤思齐、勇攀新高。

四、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

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这对于提升与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大有好处。例如,本专业2-041班有2位同学在长沙市第二届大学生Flash科普动漫设计大赛中获奖;现在,06级的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由团省委、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全省大学生原创手机动漫挑战赛”。

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三年学习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知识深化、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的总体实践的过程。

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A. 挑选湖南大学出版社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设计指导》一书,作为毕业设计指导参考资料。B.毕业设计前开设综合实践性强的过渡课程。因为前2年的学习基本是针对某一知识块的学习,而毕业设计,综合性很强,为了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综合实践、求实创新的能力,第五学期开设《平面设计综合实践》课程。C.毕业设计选题列多个方向供选择。为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选题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题目难易程度适中,题目工作量大小合适,我们精选了CI设计类、包装类、书装类、招贴类、网站设计类、动画设计类、视频设计类等九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同时,每个选题方向都有具体的要求。D.提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供学生参考。例如,在学生确定选题方向为“包装设计类”后,可参考选择“**牌龙井茶包装设计”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接下来,参考选择《浅论包装设计的价值观》作为毕业论文题目。E.在时间安排上,毕业设计环节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的办法: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第五学期开始,安排4周的时间在校内集中进行,基本完成毕业设计初稿,余下的第六学期分散进行。这样既可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又在时间上兼顾了学生就业与顶岗实习等毕业实践的进行。F.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监控。为了尽量使毕业设计与就业不产生冲突,针对第六学期学生比较分散的特点,我们灵活应用现代先进的联系方式,传统面谈与间接交流相结合,利用QQ、E-mail、电话、短信等与学生保持联系。G.科学评定成绩、全体答辩。对于毕业设计的评分,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采用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答辩采取传统答辩(面对面答辩)和远程答辩相结合的方式,按评分细则,根据设计(论文)质量情况、答辩陈述情况综合考量,严格评分,同时,优秀控制在10%以内。对于通过答辩,评定为优秀的毕业设计,推荐到系里,与其他相关专业(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装饰设计方向)、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影视动画专业等数字媒体技术类专业推荐过来的优秀毕业设计一起参加优秀毕业设计答辩,最后,根据教研室评定的成绩和系答辩小组的评分进行加权平均,最终的优秀毕业设计,将获得证书。

篇10

关键词:新闻专业 课堂实践教学 实践方式 专业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高速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各类院校遍地开花,呈现出超常态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类专业批量生产和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不能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在媒体工作人数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如何在新的业态环境下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既懂新闻业务知识,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趋势,也是现实所需。

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实践教学是包括理论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验及课堂内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学环节的统称。

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指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操作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例如表达能力指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能够规范地写出各种体裁的文章,尤其是各类新闻作品,新闻采访、采写、评论写作等;适应环境能力指对新事物的反应情况,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项能力分三个方面,分别为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专业素养方面,从新闻的专业素养来说,这可以用来考核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自学能力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定自主情况下的学习。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包括学生对电脑某些软硬件操作的自学能力、自己学习摄影摄像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指与他人沟通时能进行有效交流,并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作为采访者能使采访对象尽快地进入主题,与之协作,进行有效交流并获得有用充足的信息,在团队中与队友合作良好;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指在实践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流获取信息,用英文写稿、阅读、主持,运用计算机、网络快速有效地获取资料和进行编辑、宣传;组织管理能力指能有效调动团队的力量,对小组或团队进行组织管理等。

当前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学院式”教育方式、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教学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新闻专业理论建设和媒体实践脱节、非新闻专业知识与应用实践的脱节、高校与业界互动不够等。

“重理论,轻实践”是许多院校的新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现象非常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偏低;实践课课时分配不科学、实习时间短;课程本身缺乏紧密联系,实践模块设置注重单项、缺少融通与综合,进而造成实践教学内容未形成体系化;实践教学未按照由基本技能训练到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效果差。另外,新闻学专业教师应是“双师型”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教师,然而目前“书本型”教师很多,非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大量存在,缺乏对新闻的感性认识和敏感程度。

新闻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基础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动笔、动口和动手的三动能力。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把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突出实践教学,使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1∶1,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学分比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渗透于课程教学与活动中,建议所有课程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新闻实景采写、版面编辑创新评价等新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新闻素质。同时要关注社会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策略,适应社会需求。

实训模拟操作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建立模拟实训、第二课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环境。在开展理论教学如《新闻采访学》、《新闻摄影》、《新闻写作》、《网络新闻实务》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邀请著名媒体人讲座;鼓励、组织学生举办参加各种新闻活动,比如参与院报、学报、学院网站、大学校园网建设等。

实习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教学成果。建议将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预防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现象。小实习是利用课余时间和零散实践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中期实习是利用寒暑假集中实习。如安排学生到指定实习基地,深入地参与到各种新闻工作中,由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带着学生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的最后实习,同时为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

社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应具有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两种形式。社会调查适合于任何一个学习阶段。由院校(系)组织,并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到媒体一线,开展各类调查,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交流经验、讨论发现的问题。社会服务是指学校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到新闻一线开展服务。

毕业论文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全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环节应强化教师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紧密配合。

(二)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各类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依法治学,制度是保证。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工作条例》、《本科生实习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对教师要突出奖励机制,奖励高水平的实践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要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制度,鼓励学生关注实践。

引进和培养“双师型”师资。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引进教师,不光要重视学历,还要注重其新闻从业经历;鼓励在校教师从事业界工作,到电台或报社等做兼职,还可以进行内部培训,使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或邀请外部专家、理论素养高的媒体从业人员进行授课,实现师资的内外融通。

完善媒体相关实验室建设。新闻学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实行全方位、全天候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发挥实验设备的最大效能。

调动大学资源,为新闻专业学生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校园媒体活动,在进入新闻单位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有效演练。

结语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实践性教学课程作为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的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关系到新闻教育的成败。要提高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必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毕业生上岗前的适应期,通过实验、实习,完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发辉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段勃:《中国新闻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当代传播》,2007(2)。

2.王芳:《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探讨》,《青年记者》,2009(12)。

3.李建新:《新闻教学课程设置及核心课程选择》,《当代传播》,2008(6)。

4.齐晓彬:《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系统性构建》,《东南传播》,2009(11)。

5.董天策、李雅洁:《开放:融合时代媒体人才培养的方略》,《新闻战线》,2009(10)。

6.王春玲、牛炳文:《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媒体――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思考》,《新闻界》, 2008(3)。

7.于凤静、何长文:《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当代传播》,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