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7: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摄影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在,钢以一种或者形式逐渐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构架,除了很特殊的工程之外,钢材几乎已经完全取代了木材,总的来说,对于桥梁和结构骨架,钢也逐渐代替了铸铁和炼铁。
最为现代最重要的建筑材料,钢是在19世纪被引入到建筑中的,钢实质上是铁和少量碳的合金,一直要通过费力的过程被制造,所以那时的钢仅仅被用在一些特殊用途,例如制造剑刃。1856年贝塞麦炼钢发发明以来,刚才能以低价大量获得。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抗拉强度,也就是说,当作用在刚上的荷载小于其抗拉强度荷载时,刚不会失去它的强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而该荷载足以将其他材料都拉断。新的合金又进一步加强了钢的强度,与此同时,也消除了一些它的缺陷,比如疲劳破坏。
钢作为建筑材料有很多优点。在结构中使用的钢材成为低碳钢。与铸铁相比,它更有弹性。除非达到弹性极限,一旦巴赫在曲调,它就会恢复原状。即使荷载超出弹性和在很多,低碳钢也只是屈服,而不会直接断裂。然而铸铁虽然强度较高,却非常脆,如果超负荷,就会没有征兆的突然断裂。钢在拉力(拉伸)和压力作用下同样具有高强度这是钢优于以前其他结构金属以及砌砖工程、砖石结构、混凝土或木材等建筑材料的优点,这些材料虽然抗压,但却不抗拉。因此,钢筋被用于制造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抵抗压力,钢筋抵抗拉力。
在钢筋框架建筑中,用来支撑楼板和墙的水平梁也是靠竖向钢柱支撑,通常叫做支柱,除了最底层的楼板是靠地基支撑以外,整个结构的负荷都是通过支柱传送到地基上。平屋面的构造方式和楼板相同,而坡屋顶是靠中空的钢制个构架,又成为三角形桁架,或者钢制斜掾支撑。
一座建筑物的钢构架设计是从屋顶向下进行的。所有的荷载,不管是恒荷载还是活荷载(包括风荷载),都要按照连续水平面进行计算,直到每一根柱的荷载确定下来,并相应的对基础进行设计。利用这些信息,结构设计师算出整个结构需要的钢构件的规格、形状,以及连接细节。对于屋顶桁架和格构梁,设计师利用“三角剖分”的方法,因为三角形是唯一的固有刚度的结构。因此,格构框架几乎都是有一系列三角形组成。 钢结构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框架结构。其构件包括抗拉构件、梁构件、柱构件,以及压弯构件;二是壳体结构。其中主要是轴向应力;三是悬挂结构。其中轴向拉应力是最主要的受力体系。
网架结构 这是刚结构最典型的一种。多层建筑通常包括梁和柱,一般是刚性连接或是简单的通过沿着提供稳定性的斜向支撑方向在端部连接。尽管多层建筑是三维的,但通常某个方向即某一维度要比其他维度刚度更大,所以,其有理由被当做是一系列的平面框架。然而,如果一个框架中某一平面上的构建的特性可以影响其他平面的特性,这个框架就必须当做一个三维框架来考虑。
网壳结构 在这类结构中,壳体除了参与传递荷载外,还有其他实用功能。许多壳体结构中,框架结构也会与壳体一起组合使用。再强和平屋顶上“外壳”构件也和框架结构一起承担压力。
悬挂结构 在悬挂结构中,张拉索是主要的受力构件。屋面也可以有索支撑。这种形式的结构主要是吊桥。这种结构的子系统,是有框架结构组成,就像加劲桁架支撑索桥。由于这种张拉构建能够最有效的承担荷载,结构中的这种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很多不寻常的结构,是由框架、壳体以及悬挂结构的不同组合形式建造。
在美国,钢结构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美国钢结构协会颁布的规范。这些规范是很多学者和一线工程师的经验所得。这些研究成果被综合处理成一套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理念的设计程序。设计过程中数字计算机的出现促使更加精妙可行的设计规则产生。
规范包括一系列保证安全性的规则,尽管如此,设计者必须理解规则的适用性,否则,很可能导致荒谬的、非常不经济的、有时甚至是不安全的设计结果。
建筑规则有时等同于规范。这些规则涉及所有有关安全性的方面,例如结构设计、建筑细节、防火、暖气和空调、管路系统、卫生系统以及照明系统。
结构和结构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韧性,以在结构的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功能。设计必须提供足够的强度储备,以承当使用期间的荷载,也就是说,建筑物不需承担可能的超负荷。改变某一结构原来的使用用途,或者由于在结构分析中采用了过度简化的方法而低估了荷载作用,以及施工程序的变更会造成结构的超载。即使在允许范围内,构建尺寸的偏差也可导致某个构件低于他所计算的强度。
不管采用哪些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必须提供足够的安全性。必需预防超负荷和强度的不足情况。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如何保证设计安全性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使用各种不同的概率方法来研究构件、连接件或者系统的失效可能性。
此外,由于结构钢构件相当高的造价,与人工安装费用相比,材料采购成本是巨大的。与其他总承包合同中所涉及的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以及土木工程不同,与人工安
装费用相比,钢构件的材料成本是相当大的。
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也必将不断的成熟,大量的适合钢结构住宅的新材料也将不断的涌现,同时,钢结构行业建筑规范、建筑的标准也将随之逐渐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钢结构住宅必然会给住宅产业和建筑行业带来一声深层次的革命,钢结构的应用前景广阔!
英文翻译:
Steel Structure
Steel in one form or another is now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used material in the world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the framings it has almost entirely replaced timber, except for rather special work, and it has superseded its immediate predecessors, cast iron and wrought iron, for pidges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s in general.
Steel ,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ruction material of modern times, was introduce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teel, basically an alloy of iron and a small amount of carbon, had been mad up to that time by a laborious process that restricted it to such special uses as sword blades. After the invention of the Bessemer process in 1856, steel was available in large
quantities at low prices. The enormous advantage of steel is its tensile strength; that is, it dose not lose its strength when it is under a calculated degree of tension, a force which, as we have seen, tends to pull apart many materials. New alloys have further increased the strength of steel and eliminated some of its problems, such as fatigue.
Steel has great advantages for buildings. The steel normally used for structures is known as mild steel; compared with cast iron it is resilient and, up to a point known as the “elastic limit” it will recover its initial shape when the load on it is removed. Even if its loading is increased by considerable margin beyond the elastic limit, it will bend and will stay bent without peaking; whereas cast iron, though strong, is notoriously pittle and, if overloaded, will peak suddenly without warning. Steel is also equally strong in both tension (stretching) and compression, which gives it an advantage over the earlier structural metals and over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such as pickwork, masonry, concrete, or timber, which are strong in compression but weak in tension.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steel rods are used in reinforced
concrete—the concrete resisting all compressive stresses while the steel rods take up all the tensile (stretching) forces.
In steel-framed building, the horizontal girders which carry the floors and walls are
themselves supported on vertical steel posts,
Known as “stanchions” , which transfer the whole load of a building down to the
foundations, except for the lowest floor which rests on the ground itself. A flat roof is framed in the same way as a floor. A sloping roof is carried on open steel lattice frames called roof trusses or on steel sloping rafters.
The steel framework of a building is designed from the roof downwards, all the loading, both “dead” and “live” (including wind forces) , being calculated at successive levels until the total weight carried by each stanchion is determined and the foundations designed accordingly. Whih this information the structural designer calculated the sizes and shapes of the steel parts needed in the whole structure, as wall as details of all the connexions. For roof trusses and lattice girders, he uses the method of “triangulation” because a triangle is the only open frame which is inherently rigid. Therefore, lattice frameworks are nearly always built up from a series of triangles.
Steel structure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general categories: (a) framed structures,
where elements may consist of tension member, columns, beams, and members under
combined bending and axial load; (b) shell-type structures, where axial stresses predominate; and (c) suspension-type structures, where axial tension predominates the principal support system.
Framed Structures Most typic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in this category.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usually consists of beams and columns, either rigidly connected or having simple end connections along with diagonal pacing to provide stability. Even though a multistory building is three-dimensional, it usually is designed to be much stiffer in one direction than the other; thus it may reasonably be treated as a series of plane frames.
However, if the framing is such that behavior of the members in one plane substantially influences the behavior in another plane, the frame must be treated as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frame.
Shell-Type Structures In this type of structure the shell serves a use function in
addition to participation in carrying loads. On many shell-type structure, a framed structure may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hell. On walls and flat roofs the “skin” elements may be in compression while they act together with a framework.
Suspension-Type Structure In the suspension-type structure tension cables are major supporting elements. A roof may be cable-supported. Probably the most common structure of this type is the suspension pidge. Usually a suspension pidge. Since the tension element is the most efficient way of carrying load, structures utilizing this concept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Many unusual structure utilizing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framed, shell-type, and
suspension-type structure have been built.
Structural steel design of buildings in the USA is principally is principally based on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AISC), The AISC
Specific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judgment of researchers and practicing engineers. The research efforts have been synthesized into practical design procedures to provide a safe, economical structure.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computer in design practice has made feasible more elaborate design rules.
A lot of unusual structure, is made up of frame, shell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 forms of hanging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 is mainly on the basis of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eel structure. These specifications are a lot of scholars and a line engineer experi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as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to a set of safe and economic design idea of design program.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digital computer prompted a more sophisticated feasible design rules.
Specification includes a series of security rules, in spite of this, the designer must
underst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rules, otherwise, is likely to lead to absurd, very
uneconomical, sometimes even unsafe design result.
Building rules sometimes equated with specification. These regulations cover all aspects relating to the safety, such as structure design, architectural details, fire protection, he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piping system, health systems, and lighting systems.
Structure and structural components must have sufficient strength, stiffness, toughnes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ctions in the use of the structure. Reserves of design must
provide sufficient strength to bear the load during use, that is to say, the buildings do not need to bear the possible overload. Change a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purpose, or because of excessive simplified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underestimated the load,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ange will cause the overload of the structure. Eve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ermit, building size of the deviation can also lead to a
component is lower than the strength he calculates.
No matter what design principle, structure design must provide adequate security. The lack of necessary to prevent overload and intensit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research of how to ensure the safety design has continued. Us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probability method to study the components, fittings or system failure probability.
In addition, due to structural steel components are very high cost, compared with the cost of installation of artificial, material procurement cost is huge. With other involved in the general contract of building project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ncrete engineering, compared with the manual installation cost, material cost of steel components are considera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structure,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ill also continue to mature, a lot of new materials will also be suitable for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constantly emerging, at the same tim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篇2
关键词: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36-02
一、工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内容
工科毕业设计属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实施时间为大四学年第二学期,占整个大学时间的八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测试与考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再通过毕业答辩的形式向老师进行汇报,可以认为是大学期间的最重要最全面的一次考试,同时更是一次知识的融合与提高的过程。
工科毕业设计的主题一般以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多个可以自由选择的课题。课题性质一般可分为实践类和科研类两大类,其中,前者所占比例远大于后者。
二、工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明确要求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开始,全国各大高校均已在多个环节上加大了控制力度。然而,仍然有些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值得关注,我们可以从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
1.内容过于陈旧或选题偏离专业。前者是多年来毕业设计内容完全没有变化,找不到任何创新点;后者是为了响应各高校均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新颖性、内容的创新性的要求,指导老师和学生在选题时过多地考虑“创新”,而出现了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偏离本专业这样过犹不及的现象。
2.论文部分存在抄袭现象。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较为容易,学生的论文中有的章节(或图纸)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再如英文翻译部分,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借助网络或翻译软件进行作业,经常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情况。
3.资料收集与文献综述写作能力欠缺。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企业就职,资料收集与整理都是相当重要的技能。学生对文献综述理解的是否透彻、掌握的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后实验和设计的进展快慢和质量高低。实际上,多数学生使用百度等搜索页面而非专业的科技论文数据库,或者是所搜集的资料多与论文主体内容相去甚远。在文献综述的写作上,也存在着层次不明、归纳不清、语言口语化等问题。
4.论文主体内容(设计计算部分)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1)主体部分工作量不够:页数占论文总页数比例较小,有的只能占到四分之一不到。(2)逻辑混乱:有些计算完了就放置下来,后面没有任何使用的说明。(3)图纸设计混乱: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为例,图纸中管道排列混乱,楼层之间纵向管道对应不上,管径选择上存在明显错误,没有看懂建筑图纸就将设备胡乱放置等问题频出。
5.英文翻译敷衍、水平不高。作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考察毕业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英文文献翻译能力为目标,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当重要,但在毕业答辩中无法体现,也并没有真正纳入到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当中。也正因如此,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总是选择牺牲掉这一部分,很多学生的翻译存在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而这其中,不乏英语很好的学生。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这是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反正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再者,在由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存在着“考研成功者优先”这种惯例,而优秀比例又小于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因此很多没有考研或者因目标较高复试失手的优秀学生认为“反正拿不到优秀,凑合一下就行”。在这两种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中常出现以下情况:(1)常以各种借口缺席指导教师组织的讨论、检查和指导;(2)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只是敷衍完成工作。
(二)指导教师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专任教师人数增长率低于毕业生的增长率,其结果表现为:2000年每个教师平均指导毕业生2.05人毕业生,而2014年则增长为3.11人。况且事实上远非如此,排除每年都有的因进修、国外访学等无法指导毕业生的部分教师,每个教师实际指导的毕业生数是大于平均数的,有的专业个别指导教师最多甚至能带十多个毕业生。指导毕业设计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而每个指导教师本身都有着并不轻松的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多名毕业生就很难保证质量了。再者,工科的毕业设计需要一定量的实验甚至是实习进行支撑,实验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经费的增加也跟不上毕业生的增加,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三)时间不够
按照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安排,毕业设计的持续时间约为16周。这期间,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找、数据整理、工程计算、十多张图纸绘制(有些工科专业是大量的实验)、英文翻译、论文撰写等工作。同时,第八学期往往是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高峰期,或者是学生考研复试的集中期,去除找工作或复试的时间,毕业设计的实际时间就变得非常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纷纷表示疲于应付,要想提交一份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无疑太过勉强。
(四)环境影响
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每年本科毕业生已经达到三百多万,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就业难”成为每个本科毕业生的心头巨石。在这种情况下,找工作成为毕业生的头等大事,在工作定下来之前,学生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从事的职业并非所学专业,这部分同学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再者,考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由于复试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们同样会把复试放在一切之首,在学生之间流传着“只要复试成功,毕业设计的分数就不会太低”这样一种说法。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加上由于就业、研究生复试等原因引起的情绪波动,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提高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相较于“教”,毕业设计更贴近“考”的过程。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测试,考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知识融合的程度以及思维总结等多方面能力。也就是说,决定论文质量的诸多因素均是在大学期间学习或培养的,要想真正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只有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开始抓起、从日常教学开始抓起。
(二)严格指导教师制度,增大实验实习投入
1.设置每个指导教师所负责的毕业生人数上限,最大限度地保证指导质量。
2.采取博士生和优秀高年级研究生分担指导任务方法,并明文确定指导资格。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指导教师紧缺的现象,又可以锻炼博士生与研究生,同时还能给他们的就业增加砝码。唯一需要慎重的就是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人选坚决不能用。
3.学校尽可能地挤出经费用于增大毕业实验和实习的投入,同时向有关部门申请增加教育经费。
(三)严格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做到毕业设计成绩实事求是
1.对于毕业设计,也应增设考勤环节,并计入平时分。
2.对于英文翻译,从思想上要给予足够地重视。建议可以减少对英文文献的字数要求,从提高翻译质量的角度多做要求,将英文文献翻译工作也纳入评分范围。
3.对于考勤出席率过低、论文质量过差的学生,坚决不能毕业;对于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视抄袭量多少处以不同级别的处罚。
4.对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以毕业设计本身论成绩,不再考虑是否考研成功需额外照顾等因素,以实际行动打消学生的“小算盘”,真正做到毕业设计成绩实事求是。
(四)调整本科期间培养方案,尽可能给毕业设计留出足够时间
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学中,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蓝本,逐步采取“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有的学校没有毕业实习)。这给我们解决毕业设计时间问题提供了思路:对于专业课比较多的工科专业,可以调整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时间,将一至六学期的课程安排地更为紧凑一些,第七学期少安排课程甚至不再安排课程,以给毕业设计争取更多的时间。当然,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毕业设计和考研、复试以及找工作之间的关系。
(五)可以尝试将部分入职培训与毕业实践相结合
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不仅是因为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毕业实践可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意识,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发展需求。这一过程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毕业实践期间需要离校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工科毕业实践的危险系数较文理科要高)、毕业设计时间问题等多种因素,毕业实践已经有名存实亡的趋势。那么,能否考虑每个专业联系一两个历年招收本院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由企业推荐兼职导师,把入职培训的部分内容放到高校中,将入职培训与毕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当然,如果能够实现联合培养的模式,以企业兼职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来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必能有效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实际效果、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此问题想谈点肤浅的认识,希望能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成为“产品”的时代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领域中不同产业或行业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在教育产业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摆脱了“陈旧僵化”的分配体制的束缚,跨入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新型就业体制。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被公认为“产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然这种“产品”(学生)不同于市场上的普通产品,他是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产品。这是因为这种“产品”(学生)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具有极大潜能的价值,只有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被激发和释放出来,这就是这种“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所具有的独特属性。
伴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原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格局,被新型的“自主择业找婆家”就业趋势所取代,较为稳定的毕业生就业输送渠道正在逐渐的被瓦解。许多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才使用成本问题,即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人才使用的效益来选聘人才。用人单位眼中的“人才”标准,也逐渐由纯粹的“知识型”向“能力型”和“实用型”方面转变,他们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看重的是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产品”需要有其进入市场的“营销渠道”
泛泛的说营销渠道是指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通途径或路线。它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营销渠道在产品营销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扩招的本意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和更实用的“人才产品”,但是扩招后所引发出的上市“产品”(大学生)急剧上升,使得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热门话题也就不足为怪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这个“产品”的营销工作,只不过是高校充当了“企业”的角色,而学生充当了“产品”的角色罢了。我们知道“产品”要销售出去,“产品”质量的高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在“产品”的品质同质化程度日趋严重的今天,单凭“产品”的独特优势赢得竞争已经非常困难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唯有“渠道”和“传播”的不同才能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充当主角的“营销渠道”必将会成为各高职院校所关注的焦点,并日渐成为他们能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
针对毕业生在择业时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择业观的教育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在扩大就业宣传面和拓展就业渠道上下大功夫,强化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高效、实用和便利的毕业生就业“营销渠道”,使得好酒也得出巷子卖,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择业机会,实现“产品”(学生)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顺利传递,完成“产品”销售的全过程。
三、毕业生“营销渠道”构建的基本模式
“营销渠道”是实现“产品”(学生)销售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掌握人才需求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在选择“营销渠道”时,必须要根据各高职院校自身的规模、管理能力、教学质量、财力、经营能力等因素来选择或设计最佳的“营销渠道”。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先按照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和不同专业的类别来进行市场细分,再根据毕业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和不同程度的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类,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和选择“产品”(学生)的“营销渠道”。
通常而言,可供高职院校选择的“营销渠道”,从大的方面来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形式:1.直接渠道
(1)上门推销或推荐
上门推销就是直接选派具有一定攻关能力的就业人员或就业指导教师去用人单位推销“产品”(大学生)。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够直接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由于是上门服务,往往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在增进友谊的同时能够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和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产品”(大学生)质量、规格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便于高校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岗位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设立就业办事机构或直销店
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在人才需求量较大或用人单位密集度较高的城市或地区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办事机构或“产品”直销店,以便扩大“产品”宣传,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拓展就业面。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加强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了解和认识,继而会加深他们对学校“产品”(学生)的认知,进而扩大他们对“产品”(大学生)的使用量,提高学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还可以对“产品”的售后提供更加及时、方便和优质的服务,解决企业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3)建立和完善校园就业市场
校园招聘会是目前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用人单位了解高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通过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为供需双方提供直接见面的机会,来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帮助毕业生选择和落实用人单位的。校园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多、更广的择业机会,是现今高职院校普遍选择的一种渠道类型。
(4)利用网络信息优势,拓宽就业面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以其互动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信息传递快捷、可靠以及低成本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或用人单位获取供求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是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拓宽就业新途径,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方法,我们应该尽快建立供求信息畅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方式灵活的就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使信息网络服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毕业生网上择业和企业网上选才提供了方便的供求平台,以获得较高的点击率。
(5)利用行业协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社会资源,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利用各种行业协会和相应专业所建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社会资源,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一些高职院校通过邀请一些行业协会或由科研院所、企业(产业)的知名专家、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他们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共同参与专业研讨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切实做到了“面向市场办教育、围绕企业设专业”,使他们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更加贴近企业需要,赋予行业或企业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真正为毕业生就业构架平台。
(6)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不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往届毕业生这个优势资源,积极影响和推荐毕业生就业,形成“以老带新”的就业机制,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获得良性循环的基础。已经成功地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宝贵资源,他们在提供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反馈用人单位信息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树立全局意识和增强团队精神等教育形式,让毕业生懂得自己在用人单位表现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继而会影响到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树立为母校的发展和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做贡献的责任意识。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回访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通过电话、走访和书信等不同形式,定期与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岗位能力和成长经历并予以必要的指导。通过开展在应届毕业生中公布往届毕业生就职岗位、联系方式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与往届毕业生联系,锻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就业能力。
(7)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要求这一规律的基本要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交流和沟通,寻找多方位合作的支撑点,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共同研究和探讨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新型模式。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开展人才配送、订单培养等系列合作与服务,即“订单式”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订单式”培养和“打包”式配送模式的实施,必将会促进毕业生地区间无障碍的流动,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成为毕业生就业实现高签约率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以上直接渠道方式,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它的优点是:对人才市场相对集中、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大的“产品”,直接推销可以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直接渠道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形成有特色的培养方案,提高学校适应市场的综合能力。直接销售渠道的缺点是:当高职院校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时,如果过多地采用直接推销渠道,必然会占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影响了高校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在人才市场分散、人才需求差异大且层次多的条件下,这种渠道矛盾会更为突出。
2.间接渠道
(1)广泛推销
广泛推销又称密集推销,是指高职院校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来推销本校的“产品”。采用广泛推销方式,一方面可使用人单位能够及时、方便地使用本校的“产品”;另一方面可增加“产品”销量,扩大市场份额。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是:高校对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的管理和控制较难,一些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一般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一种“产品”的推销,从而对某高校的“产品”缺乏足够的重视。
(2)选择推销
选择推销是指高职院校在某一地区只选择少数几个业绩良好、符合高校要求的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高校在选择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之前,往往要对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的类型、声誉、每年的推销数量和服务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经过认真论证之后做出决定。采用选择性推销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推销本校“产品”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的声誉,扩大销路,提高营销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容易对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实施有效的控制,避免因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的经营行为不当而损害本校的声誉。不足之处是高校难以在营销环境宽松的条件下,实现多层次和多类型“产品”的经营目标。
(3)独家推销
篇4
关键词:评价系统;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79-04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为完成学业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就所学专业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后对成果加以系统表述形成的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文本。它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科研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毕业论文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各院校和教育界学者重视。笔者对国内研究的检索表明:1998年至2014年,研究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然而,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有关的论文仅有两篇,简要谈及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评价原则。加强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国际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鉴于此,笔者拟从该项工作的现状出发,基于其特征设计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希望推动该项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公正性。
一、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1.调查发现
笔者对国内30所各层次外语专业院系[2]的毕业论文评价工作进行调查后发现:
(1)大多数院系都采用了科学的工作流程:指导教师评阅―交叉审阅―答辩评审―综合评分。
(2)大多数院系都采用百分制量化评价方式。
(3)总体上,学校层次越高,工作过程也越科学越严谨。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该项工作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顺应了当代社会对低碳环保的追求。
2.缺陷和不足
(1)忽视评价工作的模糊性
标准的笼统性和评价的主观模糊性导致作为主观决策过程的毕业论文评价本质上不能做到精确量化,但绝大多数高校均要求参评教师给出精确分数,这与评价工作的模糊性相背。
(2)评价维度不全面、指标不完善、权重分配过于主观
虽然多数院系采用了多元评价,涉及语言表达、论证过程、格式规范、答辩表现等,但诸如选题价值、外文资料翻译、开题答辩、工作态度等与论文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都未涵盖。评价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交叉审阅教师和答辩小组评分等三或两部分成绩按主观比例如4:3:3构成,甚至仅由指导教师或答辩小组判定论文成绩。
(3)缺乏过度主观评价防控设计
评价工作固有的主观性加上师生之间因种种原因产生的人情关系容易导致教师对评价对象作出过度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遗憾的是没有院系在评价步骤中加入针对此缺陷的防控设计。
二、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基本特点、原则与方法选择
1.基本特点
(1)主观模糊性
毕业论文评价工作本质上属于主观决策过程,它要求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作出尽量客观公正的评价,但评价标准及过程固有的模糊性导致评价主体无法作出精确的量化评价。此外,作为群组决策,不同评价主体的心理标准难免存在差异,加重了评价的主观模糊性。
(2)系统综合性、指标及权重差异性
评价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尽可能涵盖各相关评价维度。就某一维度来讲,指标设计也必须具备科学性、差异性和明确性,方可让评价主体有章可循。此外,各指标贡献率并不相同,必须尽可能赋予合理权重。
(3)评价结果量化要求
尽管评价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但为了确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和合格率,绝大多数院系均要求为评价对象打出百分制分数。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必须将模糊定性操作转化为精确的定量操作。
(4)严肃性和公正性
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四年学业能力的终极评定,不仅关乎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等切身利益,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必须确保严肃性和公正性。
2.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外语专业毕业论文不同于理工科论文,如表达符号为外语、更注重逻辑推理与系统建构等。其评价体系构建必须考虑专业特殊性来设计评价指标并为其分配合理权重。
(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阶段性动态过程,评价体系既要涉及对论文的静态评价还应包括对工作过程的动态监控性评价,即做到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3)公平公正原则
鉴于评价工作的主观模糊性及评价主体可能作出的过度主观性评价。评价步骤设计必须想方设法减少种种主观随意性,尽最大努力保证评价结果严肃公正。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设计必须具备可测性、精细性和完整性,避免不必要的要素交叉。同时,具备经济可操作性和信息化优势,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效率优势和绿色环保等特性。
3.方法选择
据此,笔者整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设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并加入了过度主观评价防控设计。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塞蒂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专家级决策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精准判断力根据问题性质和决策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结构要素,并按照要素间隶属关系和相互作用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合为一个递阶模型,从而将决策问题归结为指标层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值定量化。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整合主观逻辑分析与客观精确运算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从而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现象做出评价。前者能有效避免毕业论文评价体系设计不够全面、指标权重分配过于主观的缺陷;后者可以将主观模糊评价转化为量化评价。整合两种方法系统性强和结果明晰等特点可有效解决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系统的步骤设计
1.建立评价递阶模型
该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目标层是对评价对象题的概述,准则层是隶属于目标层的具体描述,指标层则是各准则层下属的细化评价内容。
2.建立专家判断矩阵并检验其随机一致性
(1)根据递阶模型相邻层次间的隶属关系,请K位行业专家依据两两比较法对各层指标的重要性比较标度进行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设矩阵有i个元素,则判断矩阵为Pk(1)。
(2)检验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由于判断矩阵易受个体认知模糊性及评价系统复杂性的影响,必须对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进行检验。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鉴于该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此处建议直接在Matlab7.1中输入各矩阵Pk后,调用最大特征值计算函数max(eig(Pk))即可获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计算各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查询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应的RI值,计算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当n=1或2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当n>2时,若CR
(3)计算各指标权重。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最小对数二乘法等方法。合积法计算过程如下:归一化各矩阵[1],将归化矩阵按行相加[2]后再次进行归一化处理[3],计算各个专家的权重[4],组成专家权重矩阵后将之归一化[5],然后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6]。
3.设定模糊评语集及对应评语分值向量集
设评语等级集E={e1, e2, …, eh}, h为评语等级子集的个数。与E相对应,令评语分值向量集F=[f1, f2, …, fh]。
4.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并检验其离散程度
请R位评价主体按递阶模型为评价对象打分构造出各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Ri(2),由于评价结果可能受评价主体特定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检验Ri的离散程度。令E={5, 4, 3, 2, 1}。依次计算R位评价主体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离散系数CVi(i=1, 2, …, n)[7]及其平均值AVG(CVi)。经过计算,在评价主体少于10人时,若AVG(CVi)>0.15,则说明各评价主体对该指标层的评价存在不公正极值。计算各分值与均值之间的标准差,标准差最大者即为极值,更换该评价主体重新评价,直至评价结果满足要求。
5.计算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
若模糊评价矩阵Ri通过离散程度检验则将之归一化后计算评价对象在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Ai[8]。
6.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模糊评价结果
综合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Ai,建立针对目标层的模糊评价矩阵A(3),然后利用准则层的权重矩阵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模糊评价结果G[9]。结合不同评语分值向量集F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精确得分S[10]。本段提到的矩阵和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四、应用实例
1.构建评价递阶模型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笔者整合了国内已有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校内外专家和专任教师的意见,构建出如下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递阶模型,如表2所示。
2.建立专家判断矩阵并检验其随机一致性
请校内外8位专家和教师对各层指标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因篇幅所限,笔者仅对准则层U5对应的矩阵Pk=8为例演示计算过程,如表3所示。
运用Matlab7.1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依次为{3.0092, 3, 3, 3.0092, 3.0092, 3, 3.0037, 3}。计算P1的一致性指标CI=(3.009200-3)/2=0.0046,各专家矩阵的λmax依次为{0.0046, 0, 0, 0.0046, 0.0046, 0, 0.0019, 0};据公式CR=CI/RI,各专家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值依次为{0.0079, 0, 0, 0.0079, 0.0079, 0, 0.0032, 0},均小于0.1,通过检验。
3.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
本节以第一位专家的判断矩阵为例演示计算过程。首先归一化P1;按行相加得M1=[0.2678 1.7608 0.9713]T;再次归一化得1=[0.0893 0.5869 0.3238]T。其他各专家的打分归化矩阵依次为:2=[0.1111 0.2222 0.6667]T、3=[0.1667 0.1667 0.6667]T、4=[0.1638 0.2973 0.5390]T、5=[0.1066 0.1935 0.6999]T、6=[0.1000 0.3000 0.6000]T、7=[0.1299 0.1381 0.732]T、8=[0.1429 0.1429 0.7143]T。计算第一位专家最终权重W1=1/(1+10×CR1)=1/(1+10×0.007931)=0.9265;其他专家的最终权重依次为{1, 1, 0.9265, 0.9265, 1, 0.9691};归一化各专家权重组成矩阵k=[0.1196 0.1291 0.1291 0.1196 0.1196 0.1291 0.1251 0.1291]T;计算U5各指标的权重值为:W1=k*k=[0.126441, 0.253472, 0.620088]。其他指标的计算结果请见表2。
4.模糊评价过程示例
下面说明运用该递阶模型对某位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模糊评价的过程。因篇幅所限,此处以准则层U1为例演示计算过程。
(1)设定模糊评语集和对应评语向量集为:V={e1, e2, e3, e4, e5}={优,良,中,合格,差},F=[f1, f2, f3, f4, f5]=[5, 4, 3, 2, 1](五分制)或[100, 85, 70, 60, 40](百分制)。
(2)由3位老师对U1各指标按V打分,构造出隶属度矩阵R1;计算该矩阵离散程度AVG(CVi)=0.0787
[11]
(3)归一化矩阵R1,计算该论文在准则层U1下的评价结果为:
A1=WT
1×R1=[0.3223, 0.2239, 0.2749, 0.0977, 0.0308, 0.0505]T×R1=[0.2858, 0.4563, 0.2579, 0, 0]
A1可解读为:所有评价主体认为准则层U1为优的概率为28.58%、良为45.63%、中为25.79%、及格和差的概率为0%。其他各层评价结果依次为:A2=[0, 0.6667, 0.3333, 0, 0]; A3=[0.1751, 0.4075, 0.4174, 0, 0]; A4=[0.0327, 0.2925, 0.6748, 0, 0]; A5=[0.0845, 0.5822, 0, 0, 0]。
(4)构造总目标下模糊关系矩阵A,利用准则层权重计算最终模糊评价结果G。
[12]
结合不同评语分值向量集F计算评价对象的等级分或百分制分数: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5, 4, 3, 2, 1]T=3.637133≈3.64;S∈[3.5, 4.5)。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100, 85, 70, 60, 40]T=79.187≈79.2。
必须指出,运用本法求得的论文最低分为1或40,即本法对质量更差的论文不具备区分度,但这并不影响其适用性,不达标的论文必须退回修改,对学位证发放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五、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现状出发,讨论了该项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工作原则,在整合AHP和FCE优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备良好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能有效地解决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公正性。此外,鉴于本系统计算过程的数学规律性极强,可以设计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网络系统,实现全部计算过程的自动化,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Int.J.Services Sciences 2008(1): 83-98.
篇5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02-03
一、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1.精力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一般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均在6~10个左右。由于目前教师既要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紧跟科研领域的迅猛进展,因此,在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严重缺乏的现状下,教师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完成对本科生的完善指导。
2.时间安排集中。各高校对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一般均设定在本科第8学期,即学生真正参与毕业设计的时间都是在每年的3月至5月底,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对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并应用于实践,且在对科技论文的写作基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成该类型论文的撰写及答辩,无论对教师或学生确实存在较高的难度。另外,对于省属地方高校的一般本科生,其着手工作的应聘或实习均安排在每年年初,即在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即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筹备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但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充沛的精力完成教师的合理安排。
3.科研方向有限。根据教师科研方向的不同,可以将教师分为理论研究型和生产实际型。从事理论研究的老师多以青年、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绝大部分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生产实践的工程工作和指导学生的经验,难以短期内成熟有效地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而从事生产实际型的教师,尽管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但是正规系统地指导学生将毕业设计内容以科技论文形式完成也是一大难题。
4.指导模式单一。目前,各高校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模式实行的是每个学生的毕业题目各异,因此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获得引导的途径只能来源于教师,而与其他同学咨询、合作的条件有限,无法获得更多关于设计的启发和思维的碰撞。另外,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也令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为多人设计适合其的更系统、更条理的指导规划。
二、团队指导模式的探索
1.科研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许多院校纷纷开展结合科研项目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以我校工科专业的班级为例,每班大约有50~60个学生,考虑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其中有大概过半的学生选择考研。为了提高成功考研的可能性,这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研究型老师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导师。同样,本科生科研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对本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此类学生的需求以及指导教师存在的上述问题,以教师科研团队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型论文的模式势在必行。那么,科研团队的指导模式初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指导模式称其为“大课题”模式(见图1)。所谓的“大课题”模式,即以纵向课题(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为牵引,将该课题分为若干小课题。此科研团队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团队应由课题主持人统领,成员应为课题的参与者,这些参与成员可指导的学生在1~3名为宜。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本科学生可以参与到完整的课题或基金的完成,对于培养其独立、创新的科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类指导模式称其为“似课题”模式(见图2),即以某一个研究理论(一个研究方向)为牵引,将此理论的不同知识点作为若干小课题。此科研团队应保证指导教师均从事同一科研方向的研究,而每位老师指导的学生建议为1~2名。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能够拓展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不论以上哪一类的科研团队的指导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这类模式的具体实现均可分为三步骤完成,以“似课题”模式为例,具体的指导过程如下:第一步,科研团队由研究方向一致或近似的教师构成,建议由一位教师组织该团队内所有教师指导下的全部学生统一进行前期基础培养,包括介绍学校和学院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毕业设计的流程和思路、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有关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也可借助研究生课程的旁听),进而为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赢得宝贵时间,且能够避免教师为重复工作浪费更多的精力。第二步,在学生掌握了个人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后,由其本人的指导教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课题研究。以我校信息类专业从事盲信号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教师为例,首先由一位教师(此教师可以是研究生“盲信号处理”课程的授课教师,或者是授课压力较小、对该研究方向基础较为熟悉的教师,或者团队内的教师轮流担任此部分工作)引导学生明确关于毕业设计的多方面要求,而后即可讲解盲信号处理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盲信号处理的定义、研究该理论所需的数学基本知识等,这个阶段教师的讲解估计最低使用6个学时左右,而学生完成此阶段相关内容的学约需要两周的时间;然后由学生各自的指导教师一对一介绍学生本人的课题的具体内容,此阶段教师的一对一讲解大概每个学生仅需要2~4个学时,而学生完成此阶段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四周左右的时间,此后学生可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的写作和修改。
另外,以科研团队形式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的答辩,也可首先在教师团队内进行。这样不但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从事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更能准确判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进而给予学生更为合理的毕业答辩成绩。
2.应用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应用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构想源于要达到一个合格电子信息类工程师所具备的能力,仅依靠在高等院校的常规学习是不可能的,只有学生在企业或基本满足生产需求的电子信息类实习实训基地经过有在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经验的工程师的指导下方可实现。因此,对于该指导模式提出以下两个建设思路:第一类指导模式称其为“学研”模式,团队由教师和学生构成,即以横向课题为牵引,课题主持人(或参与人)作为指导教师,而课题的参与者和完成者以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建议以参加过学科竞赛或以前就跟随该教师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优先。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毕业设计与横向科研项目结合是解决目前学校经费不足、仪器设备紧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类指导模式称其为“产学”模式,团队由企业的工程师和学生构成,即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习相结合。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不但遵循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工科教学理念,而且为方便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结论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的教育,考虑目前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文中提出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科研团队指导模式以及应用团队指导模式。这些模式的采用,定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好奇心和挑战的勇气,激发学生去关注和研究科研与开发上的困难,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进行科研或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枭,李丹,王洪涛,李养良,王玉伟.地方型本科院校在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13,(12).
[2]杨智,陈荣军,许清媛,苑俊英,陈海山.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
[3]吴盘龙,李星秀,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堵养学生创 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
篇6
【关键字】 毕业论文 流程优化 WEB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四年所学知识的总结,是对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检验,是本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本科的不断扩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涌现出不少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更加有效,是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1毕业论文管理流程概述
毕业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写作、指导、答辩等几个过程。
在选题阶段,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参考题目,选题,并对题目做初步的研究分析,写出开题报告,列出文献参考索引。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能正常开题的学生下达任务书。
学生开题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定期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由指导老师帮助其改正一些论文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格式版面上的错误。
学生的论文写作完成后,由学生所在系组织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由学生陈述论文的主体思想和概括大意,答辩委员会针对论文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最后由答辩委员会给出论文成绩和评语。
2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管理及质量监督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各高校也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毕业论文管理相关规定。但因为毕业论文的整个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老师、学生、教学管理相关部门等诸多因素,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影响到整个毕业论文管理质量的问题。
2.1指导老师师资力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师资力量开始出现一些不足。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需要由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担任,而且由于指导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为了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一个老师也不能指导过多的学生。而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指导老师师资力量的不足就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完成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2.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一方面要完成学校里面剩余的课业任务,另外一方面也开始大量的在外寻找实习或就业的机会,往往忽视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学生思想上的不够重视也是制约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指导过程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开题阶段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方向性指导;二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所写论文的指导;三是论文定稿时对学生论文格式和和规范性上的把关。在实际的论文指导过程中,由于指导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论文的指导过程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而教学管理部门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掌控到整个指导过程的完整性,也制约了论文完成质量的提高。
3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设计
上述种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主要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部门很难参与到其中,起到一个监督和控制的作用。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在日常的办公和教育管理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设计一套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对完成整个毕业论文的管理。
3.1 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
笔者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蓝本,将该院的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1) 毕业论文管理周期管理及信息管理:毕业论文开始写作之前,由院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整个毕业论文的周期,具体包括信息准备时间、开题时间、答辩时间、抽辩时间等的设置。。
信息准备期开始后,由院教务管理部门指定相关的系教学管理人员,由系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准备,具体包括录入或编辑指导老师相关信息,录入学生信息等。
(2) 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的开题由选择指导老师、开题两阶段来完成。指导老师先录入或编辑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或论文方向,由学生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选择同一名指导老师的学生已达到限定的人数,则不能再选。
学生选择指导老师后,先拟定论文题目,并做先期的初步研究,写出开题报告,提交到系统,经指导老师确认后方可开始论文的写作。
(3) 毕业论文写作及指导: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定期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并提交阶段性的论文成果,指导老师针对每一稿的毕业论文给出指导意见,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修改结果给出论文写作的平时表现得分,或平时表现的平均得分不及格,则学生推迟答辩。毕业论文最终定稿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给出成绩和评语。系教务管理人员也可通过系统随时监控每一名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完成情况,并做出监督和督促。
(4) 毕业论文答辩及抽辩:学生论文写作完成后,由教务管理人员建立答辩小组,并录入答辩老师的信息,由系统随机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答辩。
答辩完成后,由答辩老师录入成绩及评语。院教务管理人员设定相关参数后,在全院范围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院级论文抽辩,并录入最终毕业论文成绩。
3.2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流程设计,将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分为院管理员、系管理员、指导老师和学生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图1所示。
图1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模块图
3.3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的优势
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和传统的毕业论文的管理流程相比而言,具有以下优势。
(1)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Web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指导都不再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专门抽出时间进行面谈,大大的便利了老师对学生的论文指导。
(2) 便于管理和监督: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让毕业论文的管理变得十分的简单和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看院系的相关通知,管理人员不再需要一层层的将通知下发到个人。
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中的平时表现成绩制度的制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抄袭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也让各级教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监控到整个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和进度,以便能及时的对一些进度滞后的同学做出提醒。
(3)提高了答辩过程和成绩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整个毕业论文的答辩和抽辩的过程均由系统随机自动完成,由系统自动规避掉自己老师答辩自己学生的情况,并且整个评审过程中对学生和老师均进行匿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答辩过程和成绩的公正性。
4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的管理流程优化设计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使整个毕业论文管理流程更加方便、高效和公正。
参考文献
[1] 席振元.基于校园网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
[2] 王桂和,对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母语素质;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80 — 03
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受到考试和择业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着重视英语而忽略母语的现状。〔1〕他们认为母语说了这么多年,表达起来肯定没问题,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在母语书面表达方面的真实水平,我们随机从我校吉林大学的15个学院中抽取了300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专业囊括了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部。我们计划通过对以上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际调查工作,来系统总结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尝试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从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中总结出的实际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对学生论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现把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作以归纳总结。(说明:所举例句中下划横线的内容表示存在语病部分;括号里的词句表示应该添加或更改替换的内容)
(一)词语使用问题。
1.生造词现象
例如:
我勤奋,画儿也以全新的面貌回对于(回馈)我。
二者之间存在着亲密缠联(错综复杂)的复杂关系。
同样生存在市场环境下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能够长久不衰,甚至越做越大,
越来越强;有的却困难重重,举脚维难(举步维艰),昙花一现?
2.词语单一化
例如:
其次,技术革命尤其是电信革命,使国际市场尤其(特别)是金融市场,实现
真正的全球化。
3.词语与所在句式的结构语义不符
例如:
cis,cis--1,3,5--H3CTC作为一个饱和的轮换的含有配体的羧酸,已经被
表明(证明)具有多样可变的分子调和性。
句中“表明”与所在的“被字句”语义不符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表被动,它要求句式中的动词是表示动作意义的及物动词。所以,我们把它改为动作意义强的“证明”。
4.关于词语搭配问题的归纳
1)语义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经济发达(宽裕)的东部人长假期间的远行给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活力。
去年,每一部能够吸引我们眼球的电影几乎浑身上下都挂满了CG华丽的影子。
2)语音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浅色系列已经从舞台的背后(幕后)走到台前。
3)语法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音乐剧是居于杂耍和歌剧两端当中(中间)地带的音乐形式。
句中虽然“中间”和“当中”都作为方位名词,意义相似,但二者的语法功能不同。“中间”可以作为定语修饰“地带”,而“当中”却没有这样的语法功能。
(二)句子结构问题
1.结构残缺
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等成分的残缺都会给表义带来障碍。
例如:
由于原子间的电子发生了共有化以后,(?)会使原来的原子能级转化为能带。
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独立董事更能站在公平客观的立场上(?),从而提
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本文通过营养物质含量的对比来实现使全国人认识纳豆、接受纳豆,使纳豆
在中国得到普及(的目的)。
如果真要跟平面设计性质比较,那么商业摄影的特点有点(与之)相似。
2.结构冗余
句子结构本已完整,意思也清楚,但还使用了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成分。
例如:
家用电器包装装潢设计应具备有科学的特征。
因此,建立合作安全成为东北亚各国的一致共识。
中谓语“具备”和“有”是同样的意思,有同样的语法作用,所以,应删除一个。“共识”本身就表示共同一致的认识,所以,定语“一致”语义与之重复,应该删除。
3.语序不当
例如:
他提供了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途的环境污染深度净化技术。
脂肪氧化是仅次于微生物的导致牛肉失色、变质的主要因素。
划线的多重定语成分,顺序应该调整为“一种被认为是极具前途的环境污染深度净化技术”。定语“导致牛肉失色、变质”是“脂肪氧化”和“微生物”比较的方面,所以它应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即“脂肪氧化在导致牛肉失色、变质方面,是仅次于微生物的主要因素。
4.句式杂糅
下面,我们就以典型的PIP文件交换软件为例来研究对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
进行分析。
例如:
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以大理石花纹丰富程度为评定依据标准的应用,
已使这些国家着力发展大理石花纹丰富的高档牛肉。
句中划线部分混杂了两种句式:“研究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和“对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进行分析”,就形成了句式混杂的错误表达。另一句中划线部分把两句“以大理石花纹丰富程度为评定依据标准”和“这一标准的应用”通过“标准”一词牵连在一起。即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杂糅在一起。
5.句式结构与语义不搭配
例如:
设计人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三维图形上,而不必担心二维图形与三维模型不符。
篇8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一: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刘文金老师、唐立华老师、孙德林老师、张响三老师、夏岚老师、李赐生老师、李克忠老师、李敏秀老师、刘文海老师、郝景新老师、肖德荣老师、黄亚楠老师等等老师都对论文的修改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益阳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以及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感谢益阳小郁竹艺法定传承人危禄绵先生与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老先生对论文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研宄场所与实验器材,同时感谢熊志明先生在我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时的谆谆教导,感谢黄耀辉老师提供的摄影帮助。
感谢同窗好友金燕红、姚文亮、刘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谭任等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胡斌在论文着述期间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感谢你生活中的照顾与关心,感谢你一路的陪伴。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姐姐给予的莫大鼓励和支持,在求学道路上无论遇到坎坷还是波折,都是家人的关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站在今天的人生舞台上。为此,向我的父母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怀与支持,你们为我分担了许多后顾之忧,在默默地奉献之余给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二:
时光飞逝,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接近尾声,在这三年中,经历了,也成长了。回首这三年,我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谢谢你们三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留心里。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文金教授和唐立华教授。本论文从选题到论文思路的确定以及最终撰写与定稿,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倾注了两位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我读研期间,深深受益于刘老师和唐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淳淳教导。两位老师诲人不倦的师表作风、孜孜不倦的治学、敬业态度以及对专业、行业深入且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也将终身受益。
同时,要感谢邵阳“翻簧竹刻”老艺人杨屹楼先生和黄山市某竹工艺品加工厂的领导及工人师傅们对于本论文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还要感谢孙德林教授、李克忠教授、戴向东教授、张响三副教授、李敏秀副教授、李赐生教授、张仲凤副教授等,他们的教导使我受益非浅,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
感谢与我一起并肩走过的201x级硕士4班的全体同学,也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三年来的陪伴与支持。
三年来,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然而友谊一直没变。感谢大师兄周雪冰以及嫂子郭燕学妹,感谢二师兄陈新义,从我入学之前到现在即将毕业以来,一直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专业的十个同学,杜洪泰、张瑶、陶正平、刘科、郝睿敏、王薇、谭任、彭娟和姚文亮,三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感谢我的室友刘欢以及邻居柳思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三:
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留住,我们希望能永远陪伴,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会为我们而停留,但我们应该为爱的人停下脚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研宄生时光即将结束,我会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机会,铭记这段旅程中伴随我成长那些人,感谢给了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孙德林教授。他为人谦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孙老师悉心指导和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方向、论文框架等大的环节到论文的语法、措辞等细节始终都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我拓宽思路,完善细节。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大量关于研宄方法、学术思维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会了许多为人的道理。这一切都都使我获益匪浅,并会终生受益。
其次,还要感谢郝景新老师、郝晓峰以及陈新义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过程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院造型实验室吕老师,给予我试件制作方面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杨万全师傅、叶太强师傅对我试件制作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王薇、曾蔚霞、谭任、金燕红、刘科、杜洪泰等同学在我学习和工作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张瑶、郝睿敏等同学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给与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帮助与关心;另外,还要感谢陈勇、蒋成、王佩琳、刘明辉等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期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读研期间的关怀,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我将更有信心来面对未来。
篇9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
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岗位设置课程,剔除一些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的课程,增加一些急需的课程;根据不同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重新调整学分分布;适当降低理论的难度与深度,压缩理论课时,同时加强理论的应用,整合实训课程,提高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用于实践环节的课时不低于总学时的50%。实践课程体系体现“三个结合”: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技能认证相结合。
此外,改进现行学历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线,引入Adobe认证课程体系,将认证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认证教育相结合。充分考虑考证时间,统筹安排,与课程教学相衔接。四门职业认证课程均已相继开展认证――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Acrobat――如果在一年之内通过这四门认证,将获得“Adobe中国创意设计师”(ACCD)证书;如果是单独通过其中的某几门,每门都将获得一个产品专家(ACPE)证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五成以上课程采用多媒体机房授课。动手示范直观教学,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例中掌握理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3Dmax等设计软件的教学,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冰糖葫芦法”。首先利用70%左右的时间,讲解一系列小实例,这些小实例将涵盖85%左右的知识点,小实例步骤少,效果明显,轻松几步就能将创意梦想变成现实,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成就感;然后,再讲解一些综合实例,在复习知识点、补充新的知识点的同时,培养他们应用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课外,通过QQ、E-mail等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答疑解难,更好地调整日后的教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某门课程即将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利用学到的知识,使用设计软件,进行有主题的创意设计,如壁纸设计、电影海报设计等,由任课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并挑选部分优秀作业进行写真,在校内展览。这样,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全面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管理、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加强原创教材的出版工作,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具体物化,我教研室的老师总结这几年软件教学的经验,与兄弟院校合作,先后出版《中文Adobe Illustrator基础与实例教程(Adobe Illustrator CS2版)》、《中文Photoshop基础与实例教程(Photoshop CS3版)》、《中文Flash基础与实例教程(Flash CS3版)》、《中文3ds max三维动画基础与实例教程(3ds max 9版)》等教材。
三、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改革原有课程考试方法,增大实践环节考核比例,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素描、摄影、设计构成、色彩、商标设计、图形创意、Photoshop平面设计、Illustrator图形制作、Flas制作、Dreamweaver网页制作、3dsmax等课程,主要通过平时成绩、实践成绩、课程设计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除考虑出勤及平时作业的水平外,创新加入了对学生课堂中发言、讨论的综合评价;实践成绩占总分的30%,是实践或实训过程的综合评定;课程设计占50%,根据设计的效果进行评分。这对于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考促学、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其中素描、摄影、设计构成、色彩、商标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还挑选部分优秀作业在学期末进行展览,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见贤思齐、勇攀新高。
四、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
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这对于提升与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大有好处。例如,本专业2-041班有2位同学在长沙市第二届大学生Flash科普动漫设计大赛中获奖;现在,06级的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由团省委、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全省大学生原创手机动漫挑战赛”。
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三年学习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知识深化、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的总体实践的过程。
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A. 挑选湖南大学出版社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设计指导》一书,作为毕业设计指导参考资料。B.毕业设计前开设综合实践性强的过渡课程。因为前2年的学习基本是针对某一知识块的学习,而毕业设计,综合性很强,为了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综合实践、求实创新的能力,第五学期开设《平面设计综合实践》课程。C.毕业设计选题列多个方向供选择。为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选题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题目难易程度适中,题目工作量大小合适,我们精选了CI设计类、包装类、书装类、招贴类、网站设计类、动画设计类、视频设计类等九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同时,每个选题方向都有具体的要求。D.提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供学生参考。例如,在学生确定选题方向为“包装设计类”后,可参考选择“**牌龙井茶包装设计”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接下来,参考选择《浅论包装设计的价值观》作为毕业论文题目。E.在时间安排上,毕业设计环节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的办法: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第五学期开始,安排4周的时间在校内集中进行,基本完成毕业设计初稿,余下的第六学期分散进行。这样既可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又在时间上兼顾了学生就业与顶岗实习等毕业实践的进行。F.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监控。为了尽量使毕业设计与就业不产生冲突,针对第六学期学生比较分散的特点,我们灵活应用现代先进的联系方式,传统面谈与间接交流相结合,利用QQ、E-mail、电话、短信等与学生保持联系。G.科学评定成绩、全体答辩。对于毕业设计的评分,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采用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答辩采取传统答辩(面对面答辩)和远程答辩相结合的方式,按评分细则,根据设计(论文)质量情况、答辩陈述情况综合考量,严格评分,同时,优秀控制在10%以内。对于通过答辩,评定为优秀的毕业设计,推荐到系里,与其他相关专业(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装饰设计方向)、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影视动画专业等数字媒体技术类专业推荐过来的优秀毕业设计一起参加优秀毕业设计答辩,最后,根据教研室评定的成绩和系答辩小组的评分进行加权平均,最终的优秀毕业设计,将获得证书。
篇10
关键词:新闻专业 课堂实践教学 实践方式 专业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高速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各类院校遍地开花,呈现出超常态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类专业批量生产和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不能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在媒体工作人数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如何在新的业态环境下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既懂新闻业务知识,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趋势,也是现实所需。
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实践教学是包括理论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验及课堂内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学环节的统称。
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指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操作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例如表达能力指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能够规范地写出各种体裁的文章,尤其是各类新闻作品,新闻采访、采写、评论写作等;适应环境能力指对新事物的反应情况,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项能力分三个方面,分别为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专业素养方面,从新闻的专业素养来说,这可以用来考核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自学能力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定自主情况下的学习。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包括学生对电脑某些软硬件操作的自学能力、自己学习摄影摄像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指与他人沟通时能进行有效交流,并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作为采访者能使采访对象尽快地进入主题,与之协作,进行有效交流并获得有用充足的信息,在团队中与队友合作良好;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指在实践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流获取信息,用英文写稿、阅读、主持,运用计算机、网络快速有效地获取资料和进行编辑、宣传;组织管理能力指能有效调动团队的力量,对小组或团队进行组织管理等。
当前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学院式”教育方式、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教学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新闻专业理论建设和媒体实践脱节、非新闻专业知识与应用实践的脱节、高校与业界互动不够等。
“重理论,轻实践”是许多院校的新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现象非常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偏低;实践课课时分配不科学、实习时间短;课程本身缺乏紧密联系,实践模块设置注重单项、缺少融通与综合,进而造成实践教学内容未形成体系化;实践教学未按照由基本技能训练到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效果差。另外,新闻学专业教师应是“双师型”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教师,然而目前“书本型”教师很多,非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大量存在,缺乏对新闻的感性认识和敏感程度。
新闻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基础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动笔、动口和动手的三动能力。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把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突出实践教学,使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1∶1,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学分比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渗透于课程教学与活动中,建议所有课程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新闻实景采写、版面编辑创新评价等新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新闻素质。同时要关注社会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策略,适应社会需求。
实训模拟操作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建立模拟实训、第二课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环境。在开展理论教学如《新闻采访学》、《新闻摄影》、《新闻写作》、《网络新闻实务》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邀请著名媒体人讲座;鼓励、组织学生举办参加各种新闻活动,比如参与院报、学报、学院网站、大学校园网建设等。
实习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教学成果。建议将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预防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现象。小实习是利用课余时间和零散实践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中期实习是利用寒暑假集中实习。如安排学生到指定实习基地,深入地参与到各种新闻工作中,由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带着学生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的最后实习,同时为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
社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应具有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两种形式。社会调查适合于任何一个学习阶段。由院校(系)组织,并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到媒体一线,开展各类调查,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交流经验、讨论发现的问题。社会服务是指学校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到新闻一线开展服务。
毕业论文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全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环节应强化教师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紧密配合。
(二)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各类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依法治学,制度是保证。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工作条例》、《本科生实习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对教师要突出奖励机制,奖励高水平的实践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要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制度,鼓励学生关注实践。
引进和培养“双师型”师资。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引进教师,不光要重视学历,还要注重其新闻从业经历;鼓励在校教师从事业界工作,到电台或报社等做兼职,还可以进行内部培训,使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或邀请外部专家、理论素养高的媒体从业人员进行授课,实现师资的内外融通。
完善媒体相关实验室建设。新闻学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实行全方位、全天候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发挥实验设备的最大效能。
调动大学资源,为新闻专业学生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校园媒体活动,在进入新闻单位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有效演练。
结语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实践性教学课程作为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的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关系到新闻教育的成败。要提高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必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毕业生上岗前的适应期,通过实验、实习,完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发辉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段勃:《中国新闻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当代传播》,2007(2)。
2.王芳:《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探讨》,《青年记者》,2009(12)。
3.李建新:《新闻教学课程设置及核心课程选择》,《当代传播》,2008(6)。
4.齐晓彬:《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系统性构建》,《东南传播》,2009(11)。
5.董天策、李雅洁:《开放:融合时代媒体人才培养的方略》,《新闻战线》,2009(10)。
6.王春玲、牛炳文:《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媒体――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思考》,《新闻界》, 2008(3)。
7.于凤静、何长文:《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当代传播》,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