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

1.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区别

竞技体育是以竞技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而群众体育则主要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的差别、目的不同、组织形式的不同。

1.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联系

1.2.1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的基石,竞技体育选拔竞技人才、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均与群众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群众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结果。

1.2.2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激烈的竞争、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强烈吸引着人们关注。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的技术的规范性和锻炼方法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较大了的指导和帮助,引导群众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状况

2.1 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采用“包办形式”,“职业化”趋势凸显;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训练实行的是“半训办学”的方针,极易导致我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并影响以后的就业。其二,我国的竞技训练体制― “三级训练”、粗糙的运动员选材,不健全的退役后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效率较低。

2.2群众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体育人口的老龄化严重,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稀少;群众体育的组织率较低,以单独、结伴的形式较多;群体体育锻炼管理松散、没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分离,群众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相对薄弱,技能水平较低,运动项目大部分是为了自娱自乐。

3影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因素

3.1我国的体育政策

加速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在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下形成的“举国体制”的三大体育政策,导致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过多的投入倾向于竞技体育,导致了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开展不足,体育的内部结构严重失衡,特别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发展失衡。

3.2群众体育自身体制的不足

我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片面地理解对体育的认识,忽略了更为贴近群众生活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其次,我国的群众体育的法规建设及宣传工作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经费不充足、体育的场地设施遭到破坏、健身市场发展混乱等现象不断发生。

3.3经济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影响

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1)经济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2)经济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3)经济制约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4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途径

4.1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通过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通过群众体育促进竞技体育的提高,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遵循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提到的引导下普及的原则,从而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4.2改革体育管理体制

4.2.1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群众体育

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持续发展,关键是以增强群众体质健康为目标作为国家发展体育的重心,群众体育工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创造优越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尽量实现各类体育资源与群众共享。

4.2.2发展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推动作用,是向群众宣传体育文化最好的途径,同时也能够增强群众的体质健康,所以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力度,积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体育系等。

4.2.3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竞技体育是在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向更专业化得发展;群众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只有搞好学校体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更好的协调发展。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把学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能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5结论

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深远发展的基础,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要想真正的做到协调发展,就要改善群众体育滞后的状态,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只有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我国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篇2

Abstract: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sports development. We finally realized the dream for a century, successfully held the Olympic Games, and achieve the most gold medals. The harvest of Sport has brought glory for the Chinese sports. However, the honor we have obtained in the Olympic Games can not cover up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factors which lead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Including Competition sports, school sports and mass sports. Give own suggestions on how to achieve balance on the Chinese sport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举国体制

Key words: post-olympic era;Chinese sports;the whole n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07-01

0引言

北京奥运会奖牌榜上硕果累累,让国人大大扬眉吐气了一把。但在这光辉的背后我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的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我们离真正的体育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体育由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组成,三者应实现均衡发展,而我国的学校体育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比就相形见拙。

1制约中国体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处境尴尬北京奥运会体现了“举国体制”的优势,当辉煌过去,留给人们的是对“举国体制”的讨论和争议。当体育行政部门握有资金支配的权利时,金牌政绩观会驱使他们将“举国”的资金投入到竞技体育中,特别是奥运竞技体育中,“举国体制”演变成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说过[1,3],我们现在实行的“举国体制”不是真正的“举国体制”。因为它只是举体育系统之力,而且还没有“举”起来。国家体育总局的目标是奥运会,而各省市的重点是全运会战略,众多的“全国运动会”使得体育经费大量花在竞技体育上,政府部门也埋头关注这些运动会,无暇顾及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

1.2 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发展是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阵地。我国开设体育专业的普通高校数目已达350多所,每年毕业生超过10万人,但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最后,就业难成了导致学校体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从走上搞体育这条路起,目标就很明确,就是在比赛中夺取金牌。但从教育体制来分析,这无疑存在严重缺陷。“金牌梦”也导致了当前的矛盾现状:一方面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经济不发达地区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是大批体育人力资源的浪费。从当前的社会需求看,能直接服务于老百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可能是最紧缺的岗位之一,但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是一个公益性岗位。让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体育院系的毕业生去担任体育指导员显然不现实[2,4]。

1.3 群众体育发展失衡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是标志群众体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尽管中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体育决策者应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的关系[5]。

2如何走好中国体育的变革之路

2.1 加强体育立法体育领域的立法还比较薄弱。例如职业体育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法规体系尚未完善,比赛中频频出现的假球黑哨事件与缺乏法规制度的威慑有很大关系。而意大利,仅《足球法》就分10章687条,该法每年修订一次,对意大利足球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条文中大多数是提倡和应当的字眼,缺乏强制性。因此,加强体育立法研究,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核心的体育法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2 完善“举国体制”如果体育主管部门把国家财政支持的资金拿去办全民的体育,如全民健身、体育教育等,也算是种一定意义上的“举国体制”。但长期以来这些全民的钱大部分却用在了极少数运动员和运动队身上,产出的利益也只限于少数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原本是广大群众的事,体育部门应转变身份,由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将狭义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转变为广义的全民体育体制[6]。

2.3 改革学校体育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在倾力运动训练的同时却无法顾及必要的文化课学习,退役或中途离队时除了运动技能外,缺乏其它专业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美国青少年运动员的首要身份是普通学生,其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对他们在学业上的要求与普通学生无任何差别。因此所有学生或运动员面临的机会是同等的,不致于因为缺乏其它专业能力而遇到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应吸取别国先进的体育教育管理体制的优点,使得各类学校重视体育运动并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于体育健身行列,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体育强国。

2.4 均衡群众体育发展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在继续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依托社会、多方参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群众体育健身的科学化和群众体育生活方式呈流行趋势。群众体育人口锻炼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锻炼质量也将明显提高。群众体育作为国家体育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面向21世纪的我国群众体育必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谭华.后奥运效应及其对我国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3,10(11):5-6.

[3]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0,20(5):1-9.

[4]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体育学刊,2006,12(7):1-4.

篇3

关键词:体育;竞技;行政机构改革;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17-02

《体育学刊》2007年第1期刊登了特约记者古柏2001年4月10日对我国最后一任国家体委主任、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第一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的采访记,题目是《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改革回顾――伍绍祖同志采访记》。我对古柏同志秉笔直书的谈话记录(经伍绍祖亲自审阅过),读之再三,感慨万千。这篇谈话记录中有两个问题印象特别深刻。

(1)伍绍祖阐明了体育的总目标和根本任务,批判了体育就是“拿金牌”的观点。

有人认为,体育就是搞金牌的,和人民体质没有关系。伍绍祖否定了这个观点;有人说,体育是多目标的、多任务的,难分主次。伍绍祖说,必须明确,体育的总目标是增强人民体质,基本任务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质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设置体育部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体质,而不是拿金牌。”“党和政府办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并强调:“这个问题是我在90年代初期才搞清楚的,但现在许多同志,包括体育总局的一些同志,还只是想着拿金牌。”可以看出,伍绍祖讲的体育不要以夺金牌为目的,但他没有否定竞技体育夺金牌。

(2)伍绍祖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承认自己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

伍绍祖坦言:自己“11年多来在体委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对中国人的体质不如日本人而感到痛苦”。说这个话,不仅要认识深刻,更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识。

他讲:“我们群众体育叫得多,做得少。对的指示,只重视‘发展体育运动’,而没有真正重视‘增强人民体质’。”“体委只抓金牌,不抓体质,是本末倒置,形而上学的。”又讲:“日本人现在对成绩无所谓,1992年奥运会上他们只拿了3块金牌,没有多少人发表相反的意见。”

伍绍祖同志的这篇答记者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11年多来体委工作的功过得失,不抹煞成绩,也不文过饰非。中心问题是围绕着提出的、被《宪法》肯定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做文章,不仅对以往的工作作了回顾,还总结了经验教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于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性,确实是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13亿多中国人的大事,这是贯彻“以人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讲,也不会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

关于增强人民体质的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解决,挂一漏万,讲两点看法。

第一,体育和竞技的行政机构要进行重大改革。

伍绍祖讲:“既要搞群众体育,又要搞竞技体育,两者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此话十分正确。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虽有联系,但这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目的、任务、对象、原则、评价标准都有所不同;虽然都可以运动为手段,但方法(锻炼方法与训练方法)有所不同。在身体锻炼中,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的要求与方法有所不同;不同的竞技项目,要求和训练方法也有所不同。何况体育的普及和提高与竞技的普及和提高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在行政领导机构体制上也应有所不同。

伍绍祖讲:“体育总局不只是为了金牌的,拿金牌是低一层次的事,是协会管的事。”“体育总局是管增强人民体质的,是实现增强人民体质任务的。”现在看来,无论是谁当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要一手抓体育(群众体育),一手抓竞技(竞技体育),两手都要硬,而且把人民体质的事放在首位,但把全部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增强人民体质”,肯定是不可能的。作为国家体育事业总管的体育总局,也不可能将竞技的事业完全放手让协会去管。所以,我认为,伍绍祖的顾虑是好的,但未必能实现,故而认识上解决了问题还不行,还要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我之见,国家管理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应该分开,体育局专管体育,以体育的规律来管理体育;奥林匹克中心专管竞技,以竞技的规律来管理竞技。两个机构同属国务院领导,职责分明,并成立党组,以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人力、财力、物力也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比翼齐飞,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竞技体育)双丰收。若仍由体育总局统一管理,势必顾此失彼。重竞技,轻体育;重金牌,轻体质,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解决谁当体育总局局长的问题,而是应该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彻底改革,此项工作,现在就要开始作好准备,待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有计划、有步骤的从上到下逐步推行。

第二,增强人民体质,单靠体育行政部门不行,必须要有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影响人的体质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有缺乏身体锻炼和锻炼(训练)不当的,也有受遗传、环境、疾病、营养、劳逸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体育行政部门一家既不能全包,也包不了。因此,必须有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目前影响青少年体质最主要的因素是课业负担过重,不要说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连必要的睡眠时间也严重不足,更谈不到休闲玩乐。西方国家的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而我国是做不完的课外作业和复习检测题,不仅是体力负担重,精神负担也重,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神经衰弱也时有发生,这怎么能使体质增强呢?在睡眠不足和没有休息的情况下,再去锻炼身体,对健康有损无益。以往体质问题未能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这不仅是体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失误,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失误。

篇4

一、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是指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军事体育之外的体育,以健身、康复、娱乐为主要目的,形式多样,参与自由的体育活动。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较为普及,武术、舞蹈、秧歌等传统群众体育项目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种类比以往有所增多,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大。但是,目前能够实际满足大众需求的体育设施还很有限,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体育基础投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内蒙古建设文化强区的今天,发展体育运动,繁荣体育文化,为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充分的活动场所和足够的健身器材,是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

发展群众体育是国家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十二五”体育规划把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是群众体育发展前所未有的良机。

改革开放以前,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力度较小,设施简陋,群众的体育意识淡薄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例如,在普通的学校没有体育馆、室外活动场所没有摆放的健身器材,可利用的健身场所主要以广场、公园为主,健身项目单调、健身团队稀少,体育服装罕见,组织机构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群众对体育的热爱和追捧扩大了体育的需求,体育不再是少数人项目,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锻炼身体、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尤其在体育上的投入有目共睹。大部分高等院校有体育馆,部分城镇中学也有体育馆,群众体育活动的项目不断丰富,室内外摆放所能使用的健身器材逐渐增多,为群众健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推进,各级政府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把改善民生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全民健身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得到加强。党和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改善群众体育的重要举措顺应民心,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体育需求,努力实现着打造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二、群众体育投入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增多,体育健身场馆设施数量和面积显著增加,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但是,在体育投入方面,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刚性需求相差很大。从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出发,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才能满足社会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需求。

根据调查,群众性体育的投入较为不足,城乡体育设施很少,某些体育馆、游泳馆等设施不具备群众性、普及性,只能成为竞技体育和部分人锻炼的场所。应广泛开展和重视城市社区的居民锻炼,增设体育设施,不能只靠一些微不足道的体育福利彩票的部分盈余设立的健身器械来满足群众锻炼身体的需求。例如,武术健身的人群在健身大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占有的场馆却很少,在室外、公园、广场、社区利用空地即可健身。目前,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尤其是夏季,各个活动场所均能看到人们习练武术的身影。传统武术项目已经成为中老年健身的主要活动内容,如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形意拳、八卦掌等。但在冬天,武术能够利用的健身场馆却比较少。由于缺乏经费,老年武术爱好者只能利用自己的微薄退休金来支付各种用具的费用。同时,诸多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人们,非常希望与专业的武术教练进行交流和学习,但得不到当地有关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从而影响了他们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能全面体现武术健身的效果。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如果对武术健身活动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满足健身者的需求,推动武术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就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大众参与群众性活动积极性的效果。

三、我区群众体育发展状况

我区群众体育的发展目前还不均衡。在群众体育领域普遍存在着体育资源不足,体育服务业范围不广,城乡差别大等状况。尤其是不发达地区体育场馆设施配置不均衡,缺乏体育健身的科学指导,与大城市相比大众体育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方面的问题在广大农村牧区尤为突出。在我区大学生中访问调查,涉及中小学接受体育教育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很少上体育课,即使上体育课内容也较为简单,没有上过跳箱、技巧、单双杠等体操课,基本的球类活动也很少参加,甚至有很多学生不会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同时,我区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稀少,很多人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反映出体育教育不发达、体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明显存在。尤其是我区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差距较大,各地政府对体育提供的必要性保障条件不一,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引导性工作不多,健身的宣传和措施不足,造成体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为此,应该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尤其要加大扶持农村以及欠发达地区体育投入的力度。要加强体育部门工作的力度,建立为民提供体育指导和服务的平台,充分发挥群众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扩大体育参与人数,把体育的发展延伸到城乡、社区、各个健身站点,把体育文化普及到每一个人的思想中,才能体现全民健身的巨大作用和人民享受同等体育资源的平衡关系,才能体现出建设文化强区的全面性。

四、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措施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在认识体育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要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强壮身体、强壮精神,把民强、区强、国强的意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参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体魄。

提高体育意识,离不开学校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体育文化、提高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要注重抓好学校各级体育教育,要使每个人获得足够的体育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全民体育健康意识,让人们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实现全民体育强盛的强国梦,最终实现国家和全民族在全世界的强盛。

在我区,由于单纯重视升学、缺乏场地和锻炼设施等种种客观原因,体育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较好,但体育知识素养一般。在自治区提出建设文化强区的今天,学校教育在体育文化上存在短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加强体育教育,不仅仅是提高我区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他们日后更好地服务我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良好健康基础的前提保障。当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在校园里学到的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帮助周围群众发展体育运动。

篇5

摘 要 本文对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目前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态度、高校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次数、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内容、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更好地满足高校教师群众体育活动的需求,推动高校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高校教师 群众体育 现状

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靠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落实,教育界知识分子面临的工作压力变大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应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高校群众体育活动是联系、团结广大高校教师、体育活动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体育活动的载体,对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教师身体素质,增加体育人口,促进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群众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高校教师的个体健康,也关联到整个的社会发展。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身体健康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保证,是人生存和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对武汉城市圈子高校群众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群众体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得到发展,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高校教职工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为有关部门制定群众体育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向从事高校教育的专家、学者、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校教师群体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现状。设计、发放并回收了针对高校教师人群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调查问卷,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采用了一般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认识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的形成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不断加深地对体育功能的理解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在审视自己生活意义的时候,更加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愈来愈强,更加迫切地追求健康、生存质量和自我发展。高校教师对群众体育的需求已经由最初的一元生物学动机,如健身、健美,向目前的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如娱乐、交往、追求刺激等多元动机发展,“花钱买健康”“放松身心”“交际娱乐”“张扬个性”“挑战自我”等观念应运而生。对于广大群众体育参与者来说,在享受体育运动的同时,收获的不仅仅是健康的身体,还有愉悦的心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完善的自我和充实幸福的生活。虽然可能存在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缺乏场地和器材、缺少统一组织或无人指导等不利于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但是绝大部分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对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和全面的。

(二)武汉城市圈高校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次数

调查显示,武汉城市圈高校近两年来由学校举办的全校性群众体育活动的平均次数是2次/年,比两年前的全校性群众体育活动次数有所减少,这是由于近两年武汉城市圈高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学校忙于更名、评建工作,学校相关组织部门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校性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暂时性地减少了,相信在完成学校重要的阶段性任务之后,学校组织开展的教职工体育文化活动会有所增加。虽然全校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减少了,但这并不代表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数和频度降低了,调查显示,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教师人数和群众体育活动的频度反而增加了。这是由于近两年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途径不再单一,而是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前除了学校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教师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机会很少,但是随着经济文化水平和高校教师体育意识的提高,大多数高校教师不再单纯地依赖学校组织群众体育活动,而是通过社区、公共体育场所、专业的健身俱乐部或是自发组织的群众体育俱乐部、协会、社团等途径进行群众体育文化活动,自发、自觉地参与到各项群众体育活动中去,群众体育活动已经渗透到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中,相对于两年前来说,高校教师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数和次数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三)武汉城市圈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内容

从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内容上看,学校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项目由以前的竞技性体育项目更多地向趣味性、娱乐性、游戏性项目转移,单人项目越来越少,多人或团体项目越来越多。以我校为例,以前每年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教师们参加的项目主要是跑跳投,例如100米跑,800米跑,跳高,跳远,投标枪,扔铅球等,这些都是单人项目,对教师们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且还很容易受伤。这两年我校运动会教师们的竞赛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赛的单人项目少了,团体比赛增多了,增加了多人多足齐心协力向前跑、三分钟男女混合跳绳接龙、团体计时投篮等趣味性、游戏性、集体性群众体育活动内容,这些项目主要以技术性、集体协作能力为主,运动量和强度都不大,更能体现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群众的凝聚力,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样是跑跳投,教工们跑的更开心,跳的更开心,投的也更开心,不仅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还找到了团队归属感和童趣,这就是现今提倡的“娱乐体育、快乐体育”,能够极大的调动教工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兴趣,推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在娱乐之后,能够拥有美好的心情、认真的态度,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建设中去。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好的高校除了每年的运动会,还有一些专项的全校性群众体育活动,如教工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气排球赛等。高校教师通过其他途径参与的群众体育活动内容就更加地多样化、个性化和丰富多彩了。被调查的武汉城市圈高校当中,教师们喜爱的群众体育活动有散步、慢跑、快走、舞蹈、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气排球、篮球、足球等。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是高校教师比较喜欢的群众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的基础。羽毛球和网球近两年发展势头强劲,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爱好者。中老年高校教师近两年最爱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项目是气排球,各高校都组建了中老年气排球队,利用高校现有的场地设施组织高校教工队每星期训练3到4次,参加高校之间或省市的气排球比赛。高校各种球类俱乐部、协会的成立,更好地推动了高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校建设中去,为武汉城市圈高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武汉城市圈高校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方式

目前武汉城市圈高校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另一种就是高校教师根据个人兴趣自发组织的各种群众体育活动社团。学校组织的全校性群众体育活动大多由学校工会拟定计划发放通知,学校承担各种组织费用,学校体育部具体组织实施,承担裁判和组织工作,保卫处和后勤部门协助执行。教师自发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社团和协会则是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参加自己喜爱的群众体育活动,只要有共同的体育爱好就可以一起开展活动,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活动,活动具有随意性,成员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社团,有较大的自由度。在组织成员心目中威望高,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教师往往被选为组织的指导者,指导者将自己的体育技能无偿地传授给其他成员。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一般为自筹,主要以社团或协会会员每学期交纳一定的会费为主,会费用于活动所需的器材,场地一般都在校内的各种体育活动场所。

三、建议

篇6

关键词:全民健身条例,群众体育,现实意义,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加强群众体育法制化建设是我国群众体育改革、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和任务。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群众体育工作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此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有什么意义,如何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如何能使之更好地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体育健身权益,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合法健康开展,已成为我国体育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全民健身条例》制定的现实意义

1.1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增强人民体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进行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首先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就必然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利益、将实现和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作为体育工作根本着眼点、出发点和根本归宿[1]。而体育权利的确认和设定,体育权利的维护与保障,对侵犯体育权利行为的制止和纠正,对体育权利侵害造成后果的责任追究和权利救济,在现代社会中必然要依靠法制的力量[2]1。

1.2实现全民健身需要法律保障

新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需要将宏观的宪法原则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法治规范。通过专门体育法律的确认的以促进全民健身为内容的法规性文件,能够使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进入法治化的有序发展轨道。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适应民主与法治的规律要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文件的促进和保障。因此,制定《全民健身条例》势在必行。

1.3后奥运时代,需要法律保障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强有力的支撑下,在世界竞技体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被誉为“中国奇迹”,在世界竞技体育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几届奥运会金牌榜上始终位于前三列。但在经历了北京奥运辉煌之后,我们要做一些冷静的思考。当青少年体质指标调查数据连续15年持续下降的报告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否在持续竞技体育辉煌的同时更应该给全民健身事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3]?目前,中国体育发展极为不协调。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理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体育应是全民的体育,绝不仅仅是体育部门和专业运动员的体育,值得庆幸的是这已在中国成为共识。因而,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时展对体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1.4各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职责,目前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重要的一方面,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4]

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是实施全民健身法规的监督机构。要做好全民健身法规的执法和监督检查,关键在于行政部门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5]。为此,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队伍建设,必须建立起一支能适应立法工作需要、熟悉立法知识与技术并掌握体育业务的全民健身执法工作队伍。

2.我国全民健身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全民健身立法进展较快,但总体数量偏少,缺乏可操作性

在体育立法中,涉及全民健身方面的内容只有1/10,而且整体效率低,规范性程度不高。具体表现在:教育系统有关管理监督的法规少,对健身体育的市场、经营场所、活动等方面的管理监督也不够完善;有关全民健身法规不系统,没有明确公民参加健身运动的权利、义务及政府责任;一些原先体育法规已过时,阻碍了全民健身法规的制定[5]。

2.2体育执法工作力度不够

体育行政部门是保障全民健身事业顺利实施的执法主体,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是依法治体、依法治市的需要,但是,研究中发现,体育执法机构和队伍很不健全,执法经费严重不足,体育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6]。

3.依靠《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依靠《全民健身条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⑴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方面体育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力组织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最基本的体育服务。。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积极成立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更加广泛地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法制化、生活化。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使之与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相互配合、互为补充。⑵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各地区要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应鼓励各单位、社区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器材。要加大《全民健身条例》的宣传力度,严禁侵占、破坏体育场地设施。创新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与管理机制,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体育资源的,体育场地设施尽可能多地向公众开放。⑶建立全民健身必要的资金保障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作为专项支出列入本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7]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年度向社会公布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7]2。⑷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国民体质监测方案,定期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⑸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积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咨询、组织和辅导作用,科学引导,普及提高[2]2。。⑹应利用大众传播媒体为全民健身大造舆论声势,发展群众体育要求媒体要及时反映民意,有效引导大众的意识,能够了解群众的需求特点,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体育生活,使人们能够学到科学的健身知识与技能,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起到舆论导向和知识的传播作用[8]。⑺若在全民健身场所或全民健身活动中设置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直接关系人身安全的体育项目,将需得到体育部门的行政许可。这些项目包括游泳、攀岩、滑雪、射击、射箭、滑翔伞、热气球等[9]。⑻借鉴发达国家全民健身的法律经验。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大众体育及相关的法律,虽然各国国情和法律体制差异较大,但都有共性的规定[2]3。国际大众体育法律的特点是:①保证大众体育工作与经济发展同步,并日趋完善;②大众体育法律条款中,日益增加并明确对经费来源与专项拨款的规定;③大众体育法律普遍关注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大众对体育的需求。这些都对全民健身更好地实施有积极的借鉴价值[2]4。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N].浙江日报,2007,1.

篇7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3结束语

篇8

从最近几年的奥林匹克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奥林匹克正在努力地向大众体育靠拢与融合,其根本的目标应该是鼓励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性。从我国的民族武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武术运动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主线体现在2方面;一方面,逐步完善武术运动的奥运会精神和思想,努力步入竞技体育的范畴;另一方面,为了更多的大众体育健身爱好者提供服务。由于武术运动具备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运动形式,这不仅满足竞技体育的需要,还大大地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与民族武术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中不断地融入了大众体育,这与民族武术所具备的的大众体育性质不谋而合,正如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所说,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体育条件,促进大众体育锻炼,简化繁琐的规则,建设更多的体育器械,掀起全民健身的体育热潮,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加入体育运动的行列。

2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需要

2.1加速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

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之一,它担负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的重任。现如今,国际武联己经举办了多次武术锦标赛,这标志着国际武术发展水平己日渐成熟。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武术运动找到了更好的发展契机,民族武术步入奥运会舞台不仅加快了武术国际化发展进程,同时也使得武术运动的内涵和精神更加饱满。

2.2完善民族武术运动体系

武术运动登上奥运舞台使得武术运动得到广泛传承和宣。一方面,它的发展倍受重视,更多的学者将精力放在武术运动的运动精神、竞赛制度、套路研究、技能创新、赛制管理等研究中,奥林匹克为民族武术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广阔的舞台,在其纳百家言的过程中大大地促进其运动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武术运动奥运竞技性质的开发,使得比赛双方对技能、战术、策略的素养都发生较大改观,运动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取胜难度,使竞争更为激烈,对武术运动体系的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3奥林匹克运动影响下的民族武术改革发展

3.1以竞技套路为突破口的武术发展

在登上奥运会舞台之后,武术运动面对国际化的发展趋向,不断地创新改革和探索,力求在传统的武术套路中挖掘竞技性质的技能提高。武术动作在不断追求高、新、难、美、稳的同时,还注重对动作规格和质量的要求,从而突出武术动作的整体演练水平。可操作性是指对比赛成绩评价技术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造成,从而提高客观公正性。竞技套路的改革使得评判系统更加公平、公正,得分系统透明度也比较明确,观众在欣赏比赛的同时还会评判武术,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武术欣赏的需求,还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理念。运动成绩的好坏关系到竞技水平的高低,可以充分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养成良好的竞争风气。可见,以竞技武术运动为突破口,可突出民族武术运动的竞技性,促进民族武术发展。

3.2坚持武术服务大众的实践性,提高武术的健身功能

篇9

一、群众体育竞赛促进小城镇和谐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

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当前构建小城镇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当认识到,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为使竞争具有平等、合理、有序性,在任何竞争中都需要制度、规则加以调控,整个社会生活与运动竞赛无不如此。竞赛规则、裁判过程与仲裁手段等法制手段,保障着竞技体育的公正、公平。群众体育中的竞赛是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参赛各方充分发挥体能、技术、战术、心理上的潜能,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战胜对手,以争夺锦标为最终目的。竞赛结果具有预先不确定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其公平性,要求竞赛过程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为使竞赛合理、有效,必须借助日益完善的竞赛规则和法制手段。体育运动强烈的竞争性,鼓励着参与者和观摩者的竞争意识,张扬着公平竞争结果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倡导与灌输着为维护竞争的公平、合理性而必须全力维护和加强的法制精神,从而促进了人的竞争意识和法制观念等现代意识的形成。

二、群众体育活动引领公平、正义

1.倡导公平、公正的体育理念,营造公平的社会氛围。小城镇和谐社会需要公平,公平是小城镇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平竞争是建设小城镇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与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它要求居民按照诚实信用、平等互利等原则从事社会话动,使得社会个体成员能在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并按照贡献大小公平地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体育是一种倡导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的美好而纯洁、积极而健康的活动,它常常以竞争形式出现,因此被视为现实社会竞争的反映。因为体育具有严格的规则,规则成为参赛者平等参与竞争的保障。比赛中,无论种族、肤色、如何不同,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论参赛者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如何,人人平等,自由竞争,大家都有获得冠军的平等机会,不允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赢得比赛。长期开展体育活动,有利于形成公平、正义、竞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建立小城镇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体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体育的育人过程中培养居民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传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在体育过程中真正体现“公平竞争”“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体育理念,可以不断完善居民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用高级别、高强度、高竞技、高对抗性以及高竞技意志品质的体育群体来影响小城镇社会,会对小城镇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它的强大渗透力会使小城镇社会群体更加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使参与体育活动者和关联者热衷于集体利益的维护,对小城镇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御,从而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积极效应,从而有效地影响和渗透到小城镇社会中去。用现代体育文化满足居民日益上升的不断改进自身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在构建小城镇和谐社会的同时,通过体育的独特教育功能可以不断提高居民的公平、正义理念。

三、群众体育倡导诚信友爱,促进社会和谐

1.小城镇体育是丰富和发展诚信友爱的极好平台。居民通过体育行为的交流途径是其他行为方式无法取代的。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通过身体的接触、姿态的语言、行为的魅力、语言的情感等最直接交流途径,可以培养协作互助的精神,展示竞争意识和公平观念;促进友谊、增强团结,促进小城镇人际关系的和谐。小城镇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良好的小城镇社会风气和促进邻里、同事、上下级亲密关系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增强了小城镇的诚信友爱精神。小城镇体育活动包含着丰富的诚信友爱的内容,由于体育的组织环境轻松愉快,人际关系平等和谐,感情融洽友好,因此,体育活动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沟通、合作,成为改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的极好平台。

2.小城镇体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它将是小城镇的一种生活方式。把体育生活化,使其融入到小城镇居民的生活之中,通过广泛开展体育竞赛、健身娱乐等活动来安排闲暇时间,丰富业余生活,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来丰富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将会整体提高全民素质,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速小城镇和谐社会的构建。小城镇体育为小城镇社会群体的重新融合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小城镇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友好交往,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也将会增强党和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促进政府与居民的和谐发展。

四、群众体育促进小城镇和谐、社会安定有序

体育对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育活动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居民的体质,改变了居民的社会角色意识。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使居民掌握了与角色一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这是小城镇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表现。其次,体育运动增加了人们交往的机会,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朋识友也成为许多人参与体育的动机。再次,体育可以培养居民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体育比赛中的团体项目要求所有成员必须朝气蓬勃、通力配合,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达成某个目标的共同努力,能够强化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小城镇社会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使小城镇和谐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体育运动可以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气氛,有利于社会的良性有序运行。长时间以来,在有组织的充满竞争的竞技体育活动中,尽管居民在所属阶层、性别、社会竞争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和分歧,但居民可以在赛事中互相了解,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忘记彼此的差异和分歧,宣泄和消除不满情绪及个人怨恨,使居民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疏导和释放。它还有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潜在功能。由于居民都把心思聚集在了体育活动上,居民的秩序和规范意识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显著增强,各种事故和案件的发生率就会明显减少,对社会的稳定具有意想不到的潜在功能效应。因此,开展体育活动对维护小城镇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可以起到一种“安全阀”的作用。

五、群众体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10

体育报道中的“唯竞技体育现象”

从广义上讲,体育应包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部分。我国在1995年分别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强调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及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切实执行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前,我国广大新闻媒体对体育的报道,往往根据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项目的特点以及体育报道带来的商业价值等方面来选择报道的内容,这样导致我国体育报道中竞技体育完全占主导而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被忽视的不平衡现象。

报刊“唯竞技体育现象”由来已久。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报刊便成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电视、互联网的兴起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报刊以其自身的特点依然占据大众传播的主流。笔者对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报纸做出的调查数据显示,竞技体育新闻平均比率为83.56%,社会体育新闻平均比率为12.35%,而学校体育新闻则只有4.09%。因此,我们可以部分地观测到,“唯竞技体育现象”在报刊媒介中已经较为明显。

电视“唯竞技体育现象”表现突出。有关学者专门对体育新闻节目做过调查,发现在2006年的最后一周(12月25日至31日)中,CCTV-5的体育新闻咨询节目《体育新闻》共播出134条新闻,其中竞技体育新闻为114条,占85.1%;其他诸如场馆建设、国际国内体育新闻评选等方面的13条,占9.7%;社会体育方面的只有7条,占5.2%。虽然其中并没有提到学校体育的占有情况,但是我们从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其占有量不超过5%。

网络“唯竞技体育现象”发展到极端。相关数据显示,新华网、搜狐网和人民网中,所有链接都是竞技体育内容,没有任何链接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关。另外,笔者对多家新闻网站作出比较分析,除了“虎扑NBA”有两条关于学校体育的新闻以外,其他所有新闻全部是竞技体育新闻。可见在网络媒体中,“唯竞技体育现象”已经占据主导位置。

从以上对三大媒体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竞技体育占据各媒体体育报道的绝对分量,有些媒体甚至将体育理解为竞技体育。因此,在我国整个媒介中“唯竞技体育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唯竞技体育现象”背景分析

竞技体育的泛娱乐化特性。竞技体育借助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它经历着由玩耍游戏竞技体育的演变过程,可见其最初便具有娱乐功能。目前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竞技体育泛娱乐化的文化景观。围绕着竞技赛事,强调的是体育故事、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挖掘;在传播符号的运用上,将语言符号的轻松诙谐、非语言符号的“夸张软化”等引入其中。加之竞技体育较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具有更强的激烈性、丰富性和悬念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宠儿。从早期的德国体育娱乐节目《夺标》到当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篮球公园》、《全明星猜想》等,处处可见体育娱乐化的印迹,这已经成为媒介传播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文化视野中的图景之一。

社会和媒体对体育认识的缺位。从受众的信息需求来看,竞技体育也比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具有优势。受众通常关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如对于足球迷来说,欧洲的五大联赛和世界杯显然要比某高校或社区举行的足球赛更具吸引力。体育新闻的受众多数为中青年男性,这一群体的心理更倾向于对抗性、竞争性和直观性,因此拥有这些特性的竞技体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将远远超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

除此以外,高收视率的广告收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电视台盲目追随竞技体育而忽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媒介的报道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又误导了受众对体育及体育报道的认识,片面将竞技体育等同于体育,收视热情偏重于体育赛事等,因此形成了“唯竞技体育现象”的恶性循环。

我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曾一度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及学校体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虽然以推动大众体育发展为目的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获得发展空间,但受到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步伐仍远远落后于竞技体育,从而在体育报道中自然会出现“唯竞技体育现象”。

解决“唯竞技体育现象”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认识,加大政府和社会扶持力度。

倡导体育明星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一些知名的体育运动员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活动,如让体育明星参加社区体育比赛的揭幕式,参与社会体育比赛,到学校给学生上体育课等。

加大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投入。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城乡社区及学校体育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对此,政府必须加大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投入,加大建设群众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力度,加大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的经费支持。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只有在有场地和有经费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给媒体提供足够多的新闻素材。

第二,创新报道机制,提升体育传媒工作者职业素养。

加强地方台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报道。地方台应加强对本地的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身边体育事件的报道,让群众广泛参与到社区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之中,形成积极参与广泛报道吸引眼球持续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开辟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专栏。可借鉴美国体育报道方式,设置针对学校体育报道的记者队伍,开设专门的学校体育专版。在多数的美国媒体中,报道中学、大学的篮球联赛、棒球联赛等,甚至辟出专版刊登学校体育的成绩和纪录已经成为媒介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之一。我国在这点上,更应结合地区实际,构建专业性强、报道机制完善的传播体系。

改变传统的体育报道方式。体育传媒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鲜的、有趣的并能吸引大众的方式来报道体育新闻,转变以往单一的、套路化的报道方式。如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插入一些健身小方法或小窍门,结合群众和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让群众学到日常的一些锻炼方法,使之在无形中关注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认识到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媒介经营遵循的客观规律。因此,充分发挥媒介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显得尤为突出。应使受众在满足欣赏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的同时,获得充分的社会体育方面的相关信息,以此培养受众科学全面的体育观,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第三,丰富科研内涵,探索科学持续的报道理念。

体育实践活动离不开相关理论指导。目前存在的竞技体育报道占据主体,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报道相对弱化的现象,与学术界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和倡导也有一定关系。笔者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涉及此类问题的学术文章寥寥无几,缺少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社会属性和传播现状的分析研究。因此,提高学术界对此类问题的关注程度,寻求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大力倡导体育报道均衡化,形成报道观念和报道方式双项提升优势格局。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版。

4.胡斌毅:《数字的魅力――北京奥运电视收视率分析》,《当代电视》,2008(9)。

5.薛文婷:《体育新闻不等于竞技体育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

6.阮伟:《我国大众体育电视节目透视》,《电视研究》,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