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总结

篇1

一、开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健全外部监督制度,推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许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不再是昔日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是跻身到商贾竞逐的海洋,村级经济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生机盎然的经济实体。而村级经济发展越快,加强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就越显突出。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各级部门的资源投入,村里经手的钱多了,村干部面临的诱惑也大了,一些村干部法纪意识淡薄,挤占、挪用国家资产和资金的事件屡有发生。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建立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使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制度更加规范完善,有利于村级基层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有利于稳定农村局面,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尤其是在聚集了全国近七成人口的农村。近年来,部分农村在资源的管理以及利益的分配上,产生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从而引发了农民群众上访告状、游行示威等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如此,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村务公开不彻底,村干部借此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群众往往是敢怒不敢言,也是导致干群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使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部分干部和群众矛盾,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加强村干部经济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长期手握职权却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是很多村干部滋生贪念、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会受到应有的处分;认真履行职责的村干部则得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起到了预警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增进了村干部“主人翁”意识和荣辱感,加强了他们发展经济、规范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合理的审计指标和评价体系 目前仅有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针对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了审计指标,但这些指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指标过于陈旧。指标使用的周期太长、更新过慢,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无法通过指标反映出来;(2)指标不具备针对性。一些指标在设置时忽略了其揭示的含义,导致建立评价体系时难以将其归纳到对应的类别;(3)指标重复设置。由于指标在选取的过程中,存在相关系数较高的指标往往会对同一经济责任重复反映,评价体系中该类指标的权重被增大;(4)指标缺乏量化体系,难以进行评价。在制定定量指标权重及如何量化定性指标时,更多依靠评价人的经验进行判断,使评价结果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二)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工作只有在确保独立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公平公正的审计、给出合理的审计结果。由于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干部除了在村中任职外,往往还兼任了县、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务,通过人大和政协的“施压”,审计部门在执行对部分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客观公正地评价。

(三)审计部门人、财、物相对匮乏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是整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其管辖权归属于上级政府部门,该特殊性质决定了在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很难像企业一样由审计师事务所来承担,相对来说,政府审计要容易一些。但由于目前仅在(市、区)一级设有审计局,乡镇缺乏相关的审计部门,这对于农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此外,根据“中国审计论坛”的调查,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有三项:一是财政包干经费,勉强能发工资;二是临时预算,勉强能把临时人员工资补发;三是执法补助,也就是罚没收入返还的一部分,勉强能维持办公费。由此看来,在缺乏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的情况下,将审计工作普及到基层农村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审计知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审计政策法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审计知识和审计方法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有别于事务所中的审计人员,审计局的审计工作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环境下进行实质性的培训学习并不多,导致一些人员审计知识陈旧过时,在运用中与现行的政策有差异。在乡镇一级的监察、农经部门中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大多是根据上级审计文件生搬硬套,或是仅凭自身的经验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存在诸多漏洞。更有许多村干部由于缺乏被审计的意识,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定的误解,将被审计看作是党和国家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运用

(一)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建立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与效用性原则。任何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都应当建立在完善的指标选取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避免评价体系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带来相异的结果。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衡量成本与效益之比,在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村级经济责任状况的条件下,尽量选取代表性强,易于获取的指标,并构建相对简约的评价体系,使体系的效用最大化。(2)可比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加以综合,通过综合指标反映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评价体系需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将定性指标采取合适的方法定量化,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3)重要性原则。在量化指标时,定量指标的权重可根据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需通过评价者的经验判断进行打分,所以,定性指标的权重应当根据其对经济责任影响的大小来设置。此外,通过对现行村级规章制度的研究,发现一些指标在评价经济责任时至关重要,因此设定了一票否决事项。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为了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选取定量指标时,参照和借鉴了现行的一些乡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由于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策略与乡镇有较大区别,因此,在充分听取审计机关工作者和村干部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农民保障、资金结构、违法收支四个方面建立了12项定量指标。

(1)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和减少的情况,计算公式为: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年末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100%。

(2)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级农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年末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100%

(3)村财政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农村财政收入情况,计算公式为:村财政收入增长率= (审计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100%

(4)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办企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审计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100%

(5)村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村级经济的财务风险状况,计算公式为:村资产负债率=村负债总额/村资产总额×100%

(6)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7)村干部经费比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在管理过程中花费的成本,计算公式为:村干部经费比率=全年村干部经费/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8)村人均耕地面积。该指标反映农民的耕地保障,计算公式为:村人均耕地面积=审计年度村耕地总面积/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9)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反映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干部的政绩,计算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审计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应总费用)/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10)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人口增长控制程度,计算公式为: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年末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100%

(11)农保覆盖率。该指标反映农民得到生活保障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农保覆盖率=审计年度农保登记人数/当年该村总人口数×100%

(12)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该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计算公式为: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审计年度村干部违法收入/当年该村干部总收入×100%

笔者在设计定性指标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农经发[2005]12号)《关于做好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专项审计的通知》的要求,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前农村经济的热点问题,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定性指标6个。此外,根据重要性原则,参照现行的村级考核制度,设置了一票否决项目2个。定性指标设置如下:(1)村级财务制度是否规范完善。(2)农村经济政策是否落实到位。(3)集体土地的发包、承包是否做的“三公”。(4)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5)村干部的职能与责任分工是否明确清晰。(6)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科学民主。(7)有无重大案件。(8)有无重大生产事故及社会治安突发事故。

(三)评价方法的建立根据评价目的,本文对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功效系数评价法这三种较为普遍的定量指标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认为主成分分析法:(1)通过计算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可以选取出关联度小、综合性强的指标,简化了计算过程,达到评价的目的;(2)相对于同样能够精简指标的公因子分析法,由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在变量数不多、提取因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公因子分析法具备更强的解释性;(3)虽然运用功效系数评价法时,通过采用德尔菲法同样能够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但这种方法在缺乏领域专家的判断时包含的主观性成分太大,考虑到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的限制,运用该方法得出指标的权重不符合评价体系中的科学性原则。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借助SPSS等软件进行处理,由数据自身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能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但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不同时期采集的指标数据所计算出的主成分及比重并不相同,因此,每次建立的指标体系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审计部门以5年为一周期,重新采集数据并建立指标体系。此外,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所计算的主成分也不尽相同,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各县(市、区)审计部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在辖区选取15-20个村作为样本,根据上述定量指标收集最新年度样本的数据;(2)由于指标量纲的差异,需运用公式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度量的指标转化为同度量的指标而具有可比性;(3)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形成相关系数矩阵;(4)利用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特征方程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计算指标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6)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指标,或指标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标准选择主成分;(7)计算主成分载荷;(8)可以通过观察主成分所包含指标的类型,解释每个主成分的含义。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后,由各村指标可计算出综合得分L值,根据L值高低排序可以得出该地区各村的定量的排名情况,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出的分数并不是标准分数(可能含有负值),不能直接与定性指标得分加权平均,需进行处理。本文建议采取的方法是:在计算出非标准化得分后,给所有得分加上一个最小负得分的绝对值,使结果中不存在负值,然后再将以最优的评价结果为基准,令其评价值为100,其余欠优的评价结果依据比例得到响应的评价值。

由于评价人员所在行业、拥有经验不同,对于定性指标的直接判断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评价的难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却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这种方法主要是依据不同层次和部门的评价人员已有的分析判断能力,参照具体量化的标准,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描绘出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采取五级评分制原则,分别设定定性指标达到相应得分的标准;(2)根据定性指标的设置,分别从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挑选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共50名参加综合分析判断评价人员;(3)通过德尔菲法,给定性指标赋予权重,剔除异常值后,得出指标权重的平均值“W”;(4)根据参考标准,对每一定性指标打分,并计算给出相应分数人员比重,形成评价矩阵“R”;(5)计算模糊评价结果“A=W×R”,对A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B;(6)用B乘以五级评分制中相应的分数,得到最终定性指标的判定结果。

(四)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在掌握各村定量指标得分和定性指标得分后,需要将两者加权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由于定量指标通过数据本身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为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在制定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比重时,应将定量指标设置较大的比重。本文参考了各地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及年度总结报告,发现多数地区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分别设置为70%和30%,在此,笔者推荐使用此权重;另外,也可采用德尔菲法获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值。

由于同一辖域各村因自然条件、政治地位等因素不同,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为确保对各村村干部的经济责任能够公平、公正评价,各村不仅应同自身往年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当地审计部门也应根据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指标将各村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相应层级内进行横向排名。纵向评价时,审计部门可以设置各村每年的进步幅度;横向评价时,可以采取末尾淘汰制。当该村的纵向目标和横向评比都不合格时,应纳入次年的重点审计对象;此外,对在一票否决项目中得分最低的村部也应纳入重点审计对象。其它村部应根据其排名给予相应奖励和处罚。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研究生科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DJXS11020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其佐:《五个原则强化四项保障全力推进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3期。

篇2

    由于农村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中的任何一种,农村审计有其独立的审计对象。因此可以将农村审计称为第四种审计模式。

    (一)农村经济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家投入的用于“三农”资金的审计;二是对农村领导干部贪污、公款私用等违法行为的经济责任审计;三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的审计;四是对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利益的审计;五是对农村经济人员失职和经济工作失误的审计;六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违反经济方针、政策和制度的审计。

    (二)农村经济审计的问题由于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监督意识不高,缺乏相关的和审计知识,不可能对村委各项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督和制约,这就需要国家在农村审计的法规、体系的建设、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上进行规范。但目前我国农村审计仍处在阶段,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规章不完善。国家虽颁发了《审计法》,但主要审计对象是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而农村审计目前尚无全国性法律法规,长期以来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一直没有到位,它既不属于国家审计,又不属于社会审计。二是审计人员不专业。各县、乡虽成立了农村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但大部分都是兼职,且非审计专业,少数在岗人员也未经审计专业培训。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会计专业知识等掌握得还不熟练。三是审计程序不规范。农村审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四是审计执行不得力。经管部门在开展农村审计工作中,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并做出正确的审计决定,但由于经管执法主体较弱,在执行决定中,显得阻力较大,困难重重。五是农村审计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开展审计执法或业务培训时常常感到有心无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六是农村审计机构不健全。就大部分地区来看,市一级没有农村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的。

    二、农村经济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为加强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农村审计立法工作,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规范化管理?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但我国的立法工作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农村审计更是如此。因此,加快对农村审计的立法,将农村审计纳入我国审计组织体系,明确其性质和地位,是农村审计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质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监督作用。因此,一要规范农村审计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有关条例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二要加强农村审计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管理;三要搞好农村审计结果公开,要扩大群众知情权,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四要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要规范审计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要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二)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范围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以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为主要内容的经常性审计。财务收支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财务活动,也是促进经济活动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加强对村级经营性收入、资源性资产发包收入、固定资产承包收入的审计,审查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支出是否合理,有无是否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和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问题;承包是否经过民主程序,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租赁等方式,有无暗箱操作的问题;村级基建工程是否公开招标,有无“人情”承包和“以权”承包等;要加强对村级办公经费、村干部工资及补贴、招待费、报刊费等开支情况的审计,重点审查这些收支活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有关政策和制度规定。二是加大对国家无偿拨付的专项资金的审计。随着今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对这部分资金要重点审计,保证专款专用。三是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农民负担审计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重点加强对农民税负负担合理性的审计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审计。四是加强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其财经法纪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促进村干部依法履行职责。五是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征占用补偿费专项审计。在管理的农村集体资金中,集体土地补偿费在许多地方占很大的比重。六是加强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加强对集体资产处置情况的审计,加大农村土地征用、新型合作医疗、政府发放到户的各项补贴和物资等事项的审计力度。对农民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审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也要实行审计监督。

    (三)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审计机构队伍,有效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经农村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农村审计事业的成败。农经管理部门要配备配齐专职农村审计人员,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严格审计资格证管理,实行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和,不断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要切实保障农村审计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审计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届满审计或任期内离任审计和当地政府部署进行的审计,其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农村审计人员外勤补贴参照国家审计工作人员的相关标准执行。

    三、农村经济审计模式的思考

    我国现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主要是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审计模式。全国各省市已出台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审计工作。这种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行政型。由于是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行政主导色彩,随意性较大,缺乏专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因此在总结现有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和问题后,结合我国的现状,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即一种综合独立型和行政型双重特点的模式:直接由国家审计机关主管,建立统一的农村经济审计中心,承担乡镇各村的财务审计监督和配合经济责任的追究工作。这样既能克服农村经济审计站审计独立性缺失对审计监督力度的影响,又能增强审计的权威性。具体设计如下:

    (一)领导体制设计农村经济审计中心直接接受县级审计机关和县级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县级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为主,而不再由农业部门进行主管;这种领导体制将使得审计层次和独立性得到有效提升,审计力度得到有力加强,有利于政府合理安排财政收支计划。

    (二)组织机构设计县级及以上政府授权建立统一的农村经济审计中心,作为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统一受理乡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但是最终领导权由国家审计机关掌握;农村经济审计中心在各个行政村下设审计处,审计处至少有两名专业人员组成,审计处主要负责行政村平时财务收支、资金运动的审计,并定期向农村经济审计中心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问题与建议

一、宁德市农村“三资”管理基本情况

宁德市以“世纪之村”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为载体,已全面建起了市、县、乡三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农村集体“三资”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动态化管理,农村财务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近几年,宁德市蕉城区、寿宁县先后被列为农业部“三资”监管示范县。一是健全完善农村“三资”监管制度,规范农村“三资”运作程序。建立健全资源登记簿制度,对属于村级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地、水面、滩涂等集体资源,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进行记录。2016年末统计,资产总额55.57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9.8亿元,农业资产0.31亿元,长期资产35.46亿元。二是加强会计委托中心建设,村财乡管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目前,全市已建立会计委托乡镇数126个,其中工作人员305人;招聘会计142人;建立工程招投标服务中心的乡镇122个,其中工作人员330人;建立资产资源管理中心的乡镇116个,其中工作人员282人。三是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让村级财务收支在阳光下运行。乡镇会计中心定期向村集体通报,村两委向村民公布“三资”及运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接受监督。全市各行政村设立村务公开栏,群众随时可以查询村级集体“三资”状况。四是开展专项检查,强化审计监督。重点检查村级资金、集体资产招标投标、涉农补助发放、土地审批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

二、存在问题

目前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对农村“三资”管理认识还不足;二是一些农村“三资”管理不够严格、不够规范;三是村财财务不够公开透明;四是对村级财务监管不力。

三、对策与建议

1.明确农村“三资”管理的主体。一是统一管理机构,理顺监督、管理机构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村(社区)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确保村两委代表全体村民的意愿,发展各类集体经营项目,有效行使集体“三资”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切实做到阳光运作。二是提高基层管理人员对“三资”管理和村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其切实履行职责。

2.明确农村“三资”管理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完善配套立法,进一步明确农业主管部门(特别是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在农村“三资”监管工作中职责分工,使乡镇人民政府更多的承担起农村“三资”监管的主体责任,共同做好农村“三资”监管工作。乡镇经管人员是农村“三资”管理的中坚力量,要明确其岗位和职责,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当好农村“三资”的审计员和评估员;村级财务管理人员要把好村集体收入支出票据审核关、管好村集体资金,当好会计员。

3.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和村务公开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三资”管理制度。各乡镇、村组建立集体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制度,流转和评估管理制度、集体资产年检、报告和公示制度。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农村集体“三资”民主监督等制度。二是完善民主管理。针对过去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由于缺乏规范管理,独立发挥作用能力差等问题,将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党风廉政监督小组职能“三合一”推行村(居)党风廉政监督小组监督制度。三是建立村务公开监督机制。认真按照各项制度要求规范操作,严格管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实现村财按会计制度报表公开,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使农村集体“三资”增值保值,防止因管理不当、监督不严造成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失,维护了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的利益,从源头上遏制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产生。

4.强化“三资”管理措施。一是清理摸底。采取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与账内账外相结合、与审计公开相结合方式,对村级集体所有债权债务和资产资源进行彻底清查,逐笔登记建账,并向群众公布。二是规范村集体资产处置程序。严格做到政府审查批准或备案,相关部门指导实施;坚持集体决策,由群众掌握决策权。三是要建立审计制度。农村“三资”管理部门要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审计制度,认真抓好年度会计审计、农村干部离任审计,热点问题专项审计,专案审计等工作,切实维护村集体利益。近年来,我市在开展村集体财务日常审计监督的同时,根据农民群众举报提供的线索,有针对性地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群众关心的其他事项进行专项审计,以及开展村干部进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检查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以及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情况。对审计中发现侵占集体资产、铺张浪费等给集体造成损失的,责令退还和赔偿;对涉及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人移交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及司法处理。

篇4

XX年,我们夏集农经管理服务中心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农工办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服务于“三农”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全镇“苦干五年翻两翻”的总体要求,突出工作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为着眼点,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一、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筹资筹劳

今年,在农民负担落实中,我镇实行“六统一”,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操作,民主议定方案,农民群众较为满意。

一是统一时间要求。为保证今年全镇农民负担落实工作有序开展,拟定了全镇XX年农民负担落实时间表,排出农民负担落实工作到农民负担卡发放结束的每天工作任务,做到时间有数,要求明确。

二是统一召开两个会议。在今年农民负担落实前,各村首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支部会议,以5-10户确定1个代表,每村代表都在60人以上,各村在召开会议时,把办什么事,什么标准,交给代表去议,之后召开支部会议。讨论通过,切实防止了不开会,不议事,就村一班人说了算。

三是统一归户计算。审批后的预算方案,由镇农经管理服务中心用微机统一编制归户计算表,改变过去有各村计算的办法,既能保证及时快速,又能保证质量;既减轻基层压力,又体现了农经队伍为基层服务诚心。

四是统一填卡。我镇根据全镇区域较大的实际,由各村统一集中,组织有文化、有素质的人员集中填写,农经人员分片跟踪督查, 对集中填写《农民负担监督卡》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通知书》,实行交叉复核,防止发生错误。做到一户不漏,一项不少,一笔不错。

五是统一集中发放。全镇在5月10日至15日统一时间集中发放农民负担卡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通知书。为确保“一卡一书”全部到户。根据精简后村干部的人数少的实际,今年归户计算表盖章和发放“一卡一书”清册同时到户确认签章,一方面进行归户表签章,发放清册盖章,并进行自愿以资代劳签字盖章,一方面发放负担卡和通知书,一边盖章,避免多次上门,以减少村干部的工作量。各村要采取措施,保证了《农民负担监督卡》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通知书》5月15日前到户,

六是统一公开公示。XX年农民负担测算结束后,各村都把XX年财务收支、社灾减到户、村组干部报酬、集体债权债务、XX年负担方案,村级财务收支计划、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债权债务和归还集体债务计划等有关事项,在村务公开栏中予以公布,并通过会议等形式,让更多地农民知晓,以增加减负工作的透明度。

为扎实有效的做到位,我镇两次专门组织人员,分成五个组对全镇农民负担落实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全镇无卡外追加现象。“一卡一书”到户率达100%,不少组盖章率在98%以上。

二、以三村联创为抓手,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努力化解村级债务

按照市、县统一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有效的开展三村联创工作。一是调查摸掌握实情。对我镇20个村场居委会逐一调查摸底,形成书面材料。二是落实责任。明确村支书为第一责任人。三是制定计划。对全镇20个村、居委会分别制定争创总体规划目标和量化指标。今年,有两个村成为小康建设先行村,一个村摘掉加快脱贫致富村的帽子。计划在2010年全镇实现全面小康村。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新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4家(水稻机插秧合作社、永红生猪、有机水果、水产产销合作社),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正兴畜禽产销合作社被命名为四有合作社,享受省财政补贴15万元,新增劳务转移输出3160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286元,农业利用三资5885万元。

在抓好三村联创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清收减债工作作为农经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坚持创收、清欠、节支三着并举,加快村债偿还力度,通过利用资源增收还债、强化资产经营管理减债、清收两项往来抵债,降低利率压债等有效办法和措施,共化解债务400万元,新增无债村2个。

三、以规范农村财务为抓手,进一步狠抓以规范农村财务为抓手管理

依据中办、国办[XX]17号文件精神,今年我镇以规范农村财务为抓手,着力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积极推行农村财务程序化管理。一是财务运行规范化。年初,各村按照本村的实际情况订立全年的收支计划,由民主理财小组审议后,按照计划组织收入。财务收支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章,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同意,由理财组长签章,且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报请村委会主任审批,村支书审核,最后由镇分管镇长把关,主办会计、记账员审验无误,进行电脑录入,分别做账处理。二是财务公开规范化。村级财务每季度向群众明细公开,发放公开征求意见表,同时每年集中进行民主理财,分步实施重点村审计,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清理,并形成书面审计报告,向群众代表通报审计结果。三是财务监督规范化。为加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我镇专门成立审计所,定期不定期对20个村场居委会财务进行审计,今年我镇在财务清理外,又对5个村进行了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四、以服务国家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去年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工程途经我镇,征用5000多亩,今年国家3万亩土地复垦项目又落户口我镇,由此引发我镇面积较大的土地流转,国家的亲民政策,今年我镇因土地问题上访10多起,有的还向市、县咨询,我们请上级支持配合的同时,积极做好农民工作,并督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按照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运作,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肯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农村的稳定,真正达到了既维护了村级集体利益,又保障了农民权益。今年土地流转面积达5100亩,并建立了合同管理台帐,全镇共收存农村专业承包合同209份。其中:农业合同188份,非农业合同21份。

五、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农经人员素质

我中心改革前在编人员10人,改革后业务人员2人调出,3人落聘。镇党委政府根据农经工作繁重实际,向社会分开招聘人员1名,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我们利用每月的农经例会进行以会代训和专门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优良的农经队伍,农经中心组织全体农经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努力工作,生活上确保人员工资发放,保险

到位,中心运转正常。今年建成了农经一站式服务窗口,全面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六、XX年工作计划

1、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三村”联创活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XX年建成全面创建小康示范村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以上;劳动力转移输出达到2XX人;新增合作经济组织1个。

2、以全面落实好农村政策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筹资筹劳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确保不出现涉农事件,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3、以继续加强农村财务工作为重点,努力化解村级债务全面实行“双代管”,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行为。全年计划清收两项往来200万元,化解村级债务400万元;新增无债村1个。

4、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经“一站式”服务行为,继续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的发展。

5、 以加强农业承包合同专项管理为内容,进一步规范发包行为,努力增加集体收入。全年计划实现村级集体收入330万元。

篇5

摘要:城镇化进程中苏北农民土地财产权法律保护不足,立法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抽象性、使用权的定限性、收益权的失衡性和处分权的无序性,诱发集体土地处置权流失、资源浪费与农民市民化进程受阻,正确的选择是开展以确权扩能为导向的顶层设计,落实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扩大土地使用权能、增值收益权能和参与监督土地处分权能。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权利;土地财产权;法治变革;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城镇化的统称。其中,土地城镇化是基础,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生活方式城镇化是关键。土地承载着生产要素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愿意放弃与土地的联系,土地是他们维持生存多样性的重要基础”[1]。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包括土地归属利益、土地利用利益、土地流转利益和土地未来利益等。本文通过对苏北M镇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阐明了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基本制度前提下,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法治变革与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和谐的国家、集体和农民关系。

本文抽取具有代表性的苏北M镇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农民土地财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与问题,考察了城镇化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影响,探索了从制度上构建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的法治变革路径。

一、调查统计与分析

M镇地处苏北腹地,是重要的交通枢纽,2000年经由3个乡镇合并而成。镇域面积197.5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辖23个行政村,2 个居委会,拥有耕地15 万亩。镇党委和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种植大户,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同时,秉持“精致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理念,建管并重,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镇区面积增长迅速,从2011年的5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013年的7万平方公里,近3年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近2亿元,促使城镇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人口集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常住人口6万人。该镇城镇化的水平尽管尚未达到苏南城乡一体化的高度,但由于处于经济后发展地区努力追赶奋勇争先的进程中,其所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或许对全国大部地区而言更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总结与反思这里的经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经审慎考虑之后,我们选择该镇作为本次调查样本,2014年暑假在该镇所辖村随机发放了120份问卷,收回问卷114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3%。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见表1)。

在经历30 多年城镇化发展后,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农村土地归属、利用和发展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承包经营制度和科学管理制度,为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法治的根基。但是,统计结果表明,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问题突出,因为农村土地制度不尽完善。

1.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抽象性

在土地财产权中,所有权是核心和其他各项权利的基础。回答“村委会有权出让集体土地吗?”问题时,40%以上村民明确认为村委会有权处分,加上“说不清”的占比超过65%,表明村民对农村土地的归属认识不清晰,也说明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模糊的。原因在于法律规定本身含糊不清,表现在:所有权主体、“农民集体”的法律性质和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不明确。《物权法》第59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一般而言,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指的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下,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平等享有该集体所有的土地权利。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民而言意味着集体土地人人有份,共同占有。但实际上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并不明确,就一个农村集体而言,每个人的那份土地所有权到底多少没有量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只是间接的、名义的;他们是否有资格获得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由户籍制度决定的,土地所有权的获得不要付费,失去也得不到补偿。

2.土地使用权的定限性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依法享有土地财产权的集中体现,通过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民取得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公共利益和公认的习俗,就应该对明晰界定到个人的产权自由行使而不受到限制。当问及“你们村承包地由村里收回有哪些情形?”时,41.1%的村民选择“国家征用土地时土地被收回”,加上“承包大户出高价土地被收回”及“乡、村需要用地时收回”,三项合计占比达到81.2%。可见,农民行使土地使用权受到许多限制,“在目前承包体制下,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即使是土地出租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允许。”[2]众所周知,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民离地进城,在城镇安家落户,现实的问题是这笔进城费从何而来?农民的自有资金必定不够,承包地和宅基地及其上房屋流转或抵押无疑是现实的选择,农民的确考虑到了。“你有想过用承包地或宅基地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吗?”这个问题中,回答“有”和“政策不允许”的近50%(见表2),表明半数农民已经认识到利用土地资本实现融资目的,但由于制度的限制难以僭越。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设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严厉禁止对其设定抵押权,农民不能取得入市进城必须的资本支持,“守着金矿要饭吃”。

3.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失衡性

关于“你对国家征收(征用)土地哪些方面不满意?”问题,近60%的农民选择“土地价格偏低”与“土地增值村民不能分享”,加上选择“补偿费分配不公平”和“村干部截留、挪用”的村民,超过80%的村民对征地收益不满意。那么,谁在侵犯农民利益呢?对“承包地或宅基地等集体土地出让中谁在侵犯村民利益?”问题,34%的村民认为是开发商,28.6%的村民认为是村委会,18%的村民认为是乡镇政府。近五成村民认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其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导致收益失衡。实际上,中央《决定》已明确要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享有永久的承包权,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耕种农作物,获取土地承包经营收益。但是,法律上还缺乏相应的规定,当农民承包的土地被国家征收时,农民难以获取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对价。据调查,在江苏全省农地转用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政府大约得60%-7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得25%-30%,而农民只得5%-10%。[3]相差悬殊,严重失衡。

4.农村土地处分权的无序性

回答“你们村承包地、宅基地或其他土地出让中谁与买方签订集体土地转让合同”问题时,近八成村民认为是村委会,超过16%的村民认为是乡镇政府,两项合计超过九成,还有4.5%的村民表示不知道,足以表明农村土地处分权的混乱与无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5条关于村民委员会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为:“(五)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从中可以推断,村委会依法享有“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的处分权,否则,集体资产、资源的出让情况从何谈起?《土地管理法》第2条和第43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见,国家享有集体土地处分权。

二、研究与反思

现有土地制度的缺失成为全面推进城镇化的障碍,制约了农民土地权利的行使。

1.土地归属模糊,权利受损严重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土地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同,一些基层政府深受土地财政的诱惑,加紧对土地流转市场深度干预,往往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等名义,越俎代庖,充当土地流转的主体。村委会秘密处分集体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早已名存实亡,所谓土地集体成员共同所有,实际上变成了无人所有,或乡、村干部小团体所有。例如,山东“平度事件”[4]中村委会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当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土地征收权,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征农民的土地时,即便一些农民集体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与地方政府进行权利抗争,但由于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获得了制度上的合法性,所以集体组织的抗争总有不合法之嫌,最终农民集体组织只能不情愿地接受被征收或被改造的现实。而且,农民不能以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身份参与市场交易,很难有效地与地方政府进行权利抗争。

2.土地使用权残缺,造成资源的浪费

《土地管理法》第15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使得农民土地流转的排他性在地方政府官员和村委会干部的干预下大为降低。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不充分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国家政策和法律对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管制,农民权能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被合法地剥夺,其对具有永久使用权的宅基地不能变卖为财产带走,不能发挥融资、变现等功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宅基地大量闲置荒废。一些大胆的甚至铤而走险的农民则开发经营所谓“小产权房”,或者采取以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等违反政策与法律的权利行使方式,公然实施学者所谓的“良性违宪”、“良性违法”行为,给法治建设造成很坏的影响,也导致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资源浪费。

3.土地权责不清,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

目前中国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总量约2.4亿人,占城镇人口的l/3左右。预计到2030年前,全国大约有3.9 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其中存量约1.9 亿,增量超过2亿。[5]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市民化。一方面,农民离乡难离土。《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农民凭借其“社员权”身份取得集体土地承包权,但农民没有自由处置土地财产的权利,不能获得属于自身的那部分土地财产价值的权利。而农民不可能无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使得农民向城市的永久性迁移增添了难度。另一方面,农民离土难收益。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农民房屋的买卖只能在本村村民范围内进行,村集体以外的人员无权购买本村集体土地上房屋。同时《物权法》规定,农民宅基地限制流转到城市居民手中,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这些制度安排使得大批在外务工的农村居民既不愿放弃承包土地,也不能有效地处置住房和宅基地,影响农民的市民化。

三、结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土地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基层政府、村委会、农民和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争夺与博弈。农民一方面需要从农村集体土地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在农村集体土地的投资和城市化中获得增值利益,以获得生活保障和再发展能力。但是,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我们的调查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制度规定有缺陷,农民土地所有权落空,有名无实;使用权定限,有用难押;收益权受侵,有“权”无“利”;处分权落空,有转无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首先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实现良法善治。开展以确权扩能为导向的法治变革顶层设计,落实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扩大土地使用权能和增值收益权能。保障农民在集体土地处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加强农民土地权利保护的正确选择,是促进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2][爱尔兰]瑞雪·墨菲.黄涛,王静译.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洪名勇.农民土地产权贫困与农地产权保护[J].商业研究,2009(2).

[4]王世宇.山东平度征地事件:村民称村委会扮演了不光彩角色[N].南方都市报,2014-3-22.

[5]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