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结核/预防和控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昌吉州
【中图分类号】R2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88-02
根据全国2000年流调结果显示,91.2%[ 1]结核病人首诊于各级综合医疗机构门诊,综合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处在病人发现工作最前沿,综合医院的医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度与医疗行为直接影响结核病人发现工作。为全面了解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我们于2009年8月对我州10所综合医疗机构625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对我州所辖五县二市10所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中,按不同职称、学历、科别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本次测验题目共10道,包括结核病防治一般知识(为1~4题)、国家相关结核病免费政策(为5~6题)、获得肺结核治疗、管理和感染控制知识途径(为7~10题)等3个方面的内容,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1.2 调查方法:利用讲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08版)》前的机会,对调查人群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员亲临现场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并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将调查问卷数据使用Excel录入,采用X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针对10所综合医院参加全员培训的医务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646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7%。调查者中,男183名(29.3%),女442名(70.7%),平均年龄35.6%;职称方面:副高以上者70人(11.2%),中级188人(30.1%),初级367人(58.7%);学历方面:医学本科170人(27.2%),大专272人(43.5%),中专163人(26.1%),高中20人(3.2%);科别方面:内科184人(29.4%),感染科13人(2.1%),医技科91人(14.6%),儿科35人(5.6%),公卫科30人(4.8%),外妇科94人(15%),其他178人(28.5%)。
2.2 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78.2%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病人可疑症状,但只有23.7%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有效控制措施是积极发现并治愈病人;91.3%的医务人员对国家实施结核病优惠政策中的免费痰检较为熟悉,但知道获取免费抗结核药物的只有66.24%;48.8%医务人员知道新发肺结核病人需要规范治疗6个月以上,24.48%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病人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督导管理,只有16.8%医务人员知道新发肺结核病人正规治疗2~3个星期就没有传染性(表1)。
2.3 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条数知晓情况。本次调查中,医务人员答对9道以上只有3.3%,答对6道一下的仅达到64.5%,一半以上人员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之甚少(见表2)。
2.4 不同层次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从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上,综合医院的副高职称以上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67.6%)与初级职称知晓率比较(58.5%),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χ2=27.51,P>0.05);在学历上,本科以上学历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66.7%)与高中学历比较(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1,P>0.05);在科别上,公卫科(72.3%)和感染科(69.2%)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与儿科(59.1%)和外妇科比较(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35,P>0.05)。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仅为60.0%,与国务院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目标,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到2010年要达到80%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比较真实地反映本地区综合医疗机构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看出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和普及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规划》要求的目标[ 2]。
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医务人员对结核病基本知识和结核病免费政策掌握较好,但对结核病治疗、管理和感染控制知识知晓情况较差,平均仅为44%,这说明医务人员在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方面存在不平衡,特别是对结核病规范治疗、督导管理和正规治疗2~3个星期就没有传染性等知识了解的更少,表明结核病知识在综合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积极推行定点医院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必须在综合医疗机构的重点科室和重点人员中形成突破。
从此次调查结果看,医务人员掌握9条以上核心信息只有3.3%,64.5%以上医务人员掌握核心信息是在6条以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医防合作中对这些核心信息相关内容培训上是不够的,说明了对《指南(08版)》的培训存在者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和重复性、培训力度还不够等问题。通过调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重点[ 2]。
本次调查发现,副高职称以上、本科以上、公卫科和感染科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是67.6%、66.7%、72.3%和69.2%,初级职称、高中学历、儿科和外妇科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是58.5%、52.0%、59.1% 和57.0%,这说明了职称、学历高和感染科及公卫科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略高于职称、学历低和儿科及外妇科医务人员,但是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近几年我们对综合医院业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收到了一定效果,也提示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的结核病知识培训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因此加强相关科室人员培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J].3
[2]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报告[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72~74
篇2
关键词:老龄化 医疗旅游市场 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6-02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纯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旅游项目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从而引发大量有医疗需求的人加入医疗旅游大军,引发医疗旅游热潮。同时,老龄化人群增多,人们对健康、养生、疗养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以健康为旅游动机的旅游产品也将成为旅游行业转型的新宠。因此,本文在老龄化这个当今热点问题下,研究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疗旅游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是以康健为动机,由医疗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最早期从欧美等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兴起,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旅游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山东省开发医疗旅游的条件
(一)区位优势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临近天津、北京,连接江苏、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要地。从旅游业的眼光来看,山东省三面环海,地处环渤海旅游圈,与韩国、日本等国联系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以“一山一水一圣人”和“黄金海岸”两条主题旅游线路贯穿了众多旅游景区(点),有“三孔”“东岳泰山”等世界级知名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资源百余处,吸引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大批旅游者。山东省的济南、泰安、曲阜、青岛等城市都是国家旅游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较为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符合医疗服务需要。同时,符合疗养和有医疗作用的山岳、温泉、海滨等旅游资源在山东省覆盖面较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基础设施,可以开展医疗旅游活动。
(三)医疗技术有保障
山东省是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地,境内有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植物,丰富的药材奠定了开展医疗旅游的物质基础;山东共有医院1490家,其中三甲及以上医院83所,中医院11所。医疗技术发达,拥有高端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有国内知名专科专家。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医疗方面各有所长,在国内传统中医治疗中对慢性疾病、保健滋养等方面,山东省的中医技术也略有成果,能够满足医疗旅游者就医的技术水平。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说在此地也大有发展,儒家道家有很多典籍学说记载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游客提供疗养修身项目,提供疗养基地。
(四)交通和接待条件满足需求
山东省交通便利,水陆空连接的网络交通线给医疗旅游创造了可行条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铁路、水运旅客运载量达到20亿人次。国内外航空运输线路245条,方便出行。同时,山东省旅游接待能力也是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条件,省内旅行社居国内首位,星级酒店904家居全国第三位,强大而又良好的接待能力,能够满足接待医疗旅游游客的需求。
(五)老龄化的客源市场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人数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就达到1.67亿,此后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每年以100万老年人人口速度增长。2010年老龄化增长数量达到800万,预计5年内,老年人人口将突破2亿。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但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多也为开发医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三、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
2014年12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4】31号文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山东省医疗保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医疗、保健、疗养、美容等旅游与医疗项目,建设融合儒家道家文化的保健旅游场所,培养中医药健康疗养基地,开展儒家修学、保健养生等内容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山东各地都在推进旅游行业升级和改革,积极开展医疗旅游市场,原黄金海岸旅游路线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多个海滨城市组合的旅游模式,为海滨疗养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泰山、临沂、聊城开展温泉养生旅游有声有色,曲阜及潍坊等地开展民俗文化修生养性的旅游活动。
虽然山东各地医疗旅游活动有所开展,但是山东医疗旅游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医疗技术和医疗旅游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发展医疗旅游也仅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旅游市场没有形成,仅是局限性的保健而已,具有地方医疗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者未充分开发,不能满足医疗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四、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山东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医疗旅游,但并没有具体行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医疗旅游这种新型产业是以两者融合的角度出现的,涉及部门、领域就比较复杂,两者融合起来,缺少管理部门来监督,缺少医疗旅游行业规范及准入标准,也没有完全搭建好医疗业和旅游业协调合作的平台,缺少对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医”与“游”的结合不够
医疗旅游是“医”与“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为了旅游行业改革而进行的产品升级,医疗旅游要达到“医”与“游”一加一大于或者至少等于二的效果。但目前,我省开发的医疗旅游,“医”和“游”层面不统一,产业链短,辐射面较窄且平行分离,两者没有很好的融合,看到“医”没有明显的“游”或者“游”中“医”的层面仅局限于养生休闲,开发路径过于狭窄。
(三)医疗标准和技术相对较低
山东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医
疗机构不足,能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的机构更是有限,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诊疗项目。省内开展的医疗旅游多以中医疗养、修身养性为主,缺少高端医疗服务及技术。JCI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最高标准,我国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了认证。目前,山东省医院没有一家进行国际JCI认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低,技术和水平有局限。
(四)医疗旅游服务机构的缺乏
医疗旅游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支撑以外,还需要具有医疗和旅游两种技能的人员进行导游服务。目前,山东省没有一家医疗旅游机构来专门从事医疗旅游接待服务,大多数旅游机构还主要从事老的旅游方式进行宣传,缺乏医疗旅游信息平台及推广桥梁。
(五)医疗旅游队伍薄弱
介于医疗旅游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既需要有良好的导游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目前,我省大多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及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更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来培养队伍的医疗知识,欠缺业务知识和素养的从业人员队伍基本上没法与旅游者在疗养或者医疗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医疗旅游队伍的薄弱是山东省发展医疗旅游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浩,魏卫.医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J].旅游纵览,2011,07.
篇3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困境;供给;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10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人身保险至今,商业健康保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时间。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存在水平较低、险种产品不全、产品质量不高以及经营效果不佳等问题,这需要对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1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现状
从保监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15 871 785.71万元,比2013年增加了41.27%,比2004年增加24倍之多。单纯地从这些数据来看,商业健康保险在这十几年间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成效。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主要是由于寿险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市场上,健康险作为寿险的附加险,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从健康险在人身险中所占的比例来看,2014年健康保险仅占人身险中的12%,远低于成熟健康保险市场30%左右的市场份额。且从经营主体的经营情况来看,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收入也只占到健康险市场的10.37%。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比原来设想的速度要慢。
2 造成商业健康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2.1 健康险的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从目前健康险市场的产品供给来看,主要集中在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方面,而关于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保险方面的却不多。这使得健康险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出现畸形化供给态势,不利于各险种的均衡发展。且现在健康险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产品,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无法得到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再加上由于现有保险公司很多将健康险与寿险进行“捆绑销售”,将其作为寿险的附赠品交予消费者,虽能在短期内增加健康险的销售收入,但从长远看,这种不重视健康险的销售模式必将阻碍健康险的发展。
2.2 社会保险与商业健康险的定位不清晰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但随着我国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但对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内容并没有很好地划定界限,而商业健康保险由于自身的“商业性”无法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公益性”相比较。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医疗保险时,会受医疗花费等因素的影响选择社会医疗保险,使得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保险的“挤出效应”影响下经营受到影响。
2.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良好的监管和法律制度,在明确社保服务保障范围的同时,要严格区分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服务范围,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能满足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需要。
3 解决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专业化经营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从产品本身就脱离了与寿险相同的经营模式,依托于独立的健康保险信息管理数据库,集中专业的健康险人才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和精算技术对健康险进行更好的开发。从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无论是人身险还是财产险都可以经营健康险,这是有悖于健康险发展要求的。短期内可通过在公司内成立专门的健康险事业部对健康险业务经营进行单独的管理,有条件的公司可以成立健康险子公司,对健康险专业化经营进行探索,最终使得专业化经营成为健康险经营的唯一经营方式。
3.2 加快产品研发和推广
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险需求明显大于市场供给,加上市场提供的产品的“同质性”,使得有效供给更加不足。保险公司要借助市场调查的具体情况,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积极参与各地医疗体系建设,通过大力宣传,承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来加深潜在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和健康险的认识,变潜在消费者为实际消费者。
3.3 政府加大监管和法律法规制定的力度
目前我国虽出台了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相关准则,但对于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障之间的界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使得消费者选择基本医疗保障而非商业健康险的情况经常存在。同时由于健康保险的特殊性,需要保险监管部门针对健康险进行监管,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出详尽的准则,对商业健康保险进行分业监管,以规范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运行。
3.4 加大税收方面的优惠
现阶段,政府可从税率、税基等方面对商业健康保险实行宽松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针对团体险部分,政府可以对企业缴费部分进行税收优惠或进行税收补贴,对企业的团体险保费支出实行税前列支在一定额度内列入企业成本,来增加团体险的需求;针对个人险部分,可通过对购买商业健康险的个人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在一定额度内实行税前抵扣或免征个人所得税来刺激消费。
主要参考文献
[1]朱铭来,宋占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5(2):63-64.
[2]赵肖,陈滔.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模式发展方向[J].卫生经济研究,2010(7):34-38.
[3]张玲玉,薛罡.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J].金融经济,2008(20):93-94.
篇4
【关键词】 新医改;合资医药企业;策略
2009年伊始,我国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和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至2011这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五项重点包括了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新医改8500亿的巨型蛋糕使国内医药企业和外资医药企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尽管到目前为止新医改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价格制度等方面。但它的推出和实施引发了中国整个医药行业新的思考。
一、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现状
医药是一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特殊产业,在外资的进入中带来了利好和危机。具体表现为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近年来跨国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投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多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我国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27%左右;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在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有些特殊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所垄断。尽管如此,合资制药企业和广大本土产企业一样,同样面临新医改政策出台所带来的不可预知影响。
二、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的影响
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落实到十七大报告所体现的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上。从今年年初的新医改方案的两条主干思路,即向“广覆盖、低水平”发展,就体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这一初衷和目标。“广覆盖”即各种保障项目都应尽可能地覆盖到该覆盖的全部人群。“低水平”即中国社会保障的性质必将定位在较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上。新医改实施方案也必须体现市场化思路,否则无法实施。对医药企业包括合资企业而言,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整合将会加剧,长远看来医药企业就用药量增加这一点将面临两个机会:一方面医保覆盖面扩大和发展社区医疗将增加城镇居民用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将增加农村用药规模。
进一步分析,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近期影响。数据显示:目前,在以医院为销售终端的市场上,外资和合资类药品所占市场份额在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且销售和利润集中度很高,其对我国医院利润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60%~70%,上海、北京、广州在内的一线市场,优势地位更为明显。2009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精神是“普惠”,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普惠”,普通老百姓得到用药买药价格的实惠,医药企业质优价廉药品推广的实惠。从第二个层面看,目前外资企业的药品价格相对高昂,“受惠”幅度不大,相对昂贵的药价无疑成为该药品进入各地医保目录的阻碍,这种情况,将是合资医药企业在未来可能遭遇的普遍情况,降低药价将合资医药企业成为现阶段必须提上思考议程的问题。
三、新医改下合资医药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公司的《2009~2012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以下简称《预测报告》)指出:“新医改不但会使我国医药市场大洗牌,还会引发外资企业的一系列动作,不管是设立研发中心、进军流通领域还是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都无不说明了外资企业的动机:控制成本、拓展市场、建立合伙关系、控制当地销售网络,以便在新医改中获得好处”。从这一预测报告至今,不难发现,新医改环境下,合资医药企业可能加紧加快开展的工作会是这样的一种态势:竞相争夺非一线城市的主导权、加强渠道建设、拓展思路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加强研发、加大专利药品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环宇.美国行业营销经典案例:美式营销战[M].美国医药业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8-01
篇5
前提条件
保险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凡医疗活动将都难免风险。中国消费者协会收到的消费者投诉中,医疗纠纷一直是热点,并且此类纠纷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在我国,600万之众的卫生队伍中的80%的人,在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谁也无法推算他们每天会遭遇多少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每年发生的医疗事故纠纷有上百起。这些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巨额索赔,使医院和相关责任人来说难以承受。不仅如此,医院和责任者还会陷入无止境的纠纷中,影响其工作和声誉。为此,一些义务人员想到了通过保险的途径来应付可能会出现的医疗事故索赔。
物质条件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产生的物质条件,也就是保险需求产生的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即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新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只有在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求。而对于我国的医务工作者来讲,根据他们的收入状况分析,基本的生理需求已得到了满足,已达到了追求安全需求的层次。因此,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持欢迎的态度。
经济条件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产生的经济条件,也就是职业责任保险供给产生的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民事活动急剧增加,民事赔偿责任事故层出不穷,人们的索赔意识不断增强,终于使人们完全认识了责任保险。
大多数人对责任保险的认同,就可以满足保险供给产生的理论基础,即概率论和大数法则的要求。这样,在中国现有的保险技术条件下,医生职业责任成为可保风险。
由此可见,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的供给和需求条件已经成熟,这一险种在我国的市场前景是乐观的。
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市场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对医生、医院、患者和保险公司都有好处,既能让医生解除高额赔付的后顾之忧,医院彻底与医疗纠纷绝缘,所有善后事宜均由精通医疗业务的理赔代表负责;同时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经济补偿;保险公司也会因入保的医院多,涵盖医生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已为法定保险,这些国家的医疗纠纷也远远的低于我国。尽管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疗工作者的兴趣,但是投保人数却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需求方分析
在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需求方为医疗机构,就医生个人而言,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责任保险大都表示欢迎,但是对医院来说,就不太愿意给医生投保或者不希望让社会知道自己医院的投保情况。
医院对自己信誉的担忧。医院担心一旦病人知道自己的医生对医疗责任保了险,就可能会产生对医生责任心要降低或医术水平不高的误解,从而影响医院整体声誉和生意。而医院的这种担心显然会直接影响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相对偏小的责任风险。尽管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比起旧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事故范围和经济补偿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费较高,医院在进行了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之后,它们一般会选择风险自留,因为保险费远远的大于它们的每年的赔付。
保险产品的险种单一。目前的医疗责任保险,只是按照医务人员的专业职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医疗风险差距很大的医务人员,他们也只能买同样的保险。这不仅造成了一些风险较小的医院不愿投保,同时也造成了风险较大医院的道德逆选择,这些有较大风险的投保人以平均的保险费购买保险。
供给方分析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供给方即保险公司。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保险公司面临着以下的问题,结果导致了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费偏高。
道德风险的存在造成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纯保险费率偏高。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险种中的一个问题,但是它在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运行中表现更为突出。
在投保时存在道德逆选择。由于我国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自愿保险,不具有强制性,再加上并未对市场进行细分,使不同风险的人在保险费率上没有差别,或者差别不大,造成投保人的风险一般较大,赔付率较高,导致纯保费部分居高不下,限制了一些风险较小的保户积极投保。
投保后的道德风险。由于我国对医生的职业生涯缺乏一套完备而且透明的监管体系,因此在医院投保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以后,容易造成一些医生的责任心缺乏,使保险事故增加,从而保险赔付增加,这也会使保险费率提高。
经验数据的缺乏造成了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纯保险费率厘定不科学。从精算的角度来讲,一个险种的设置首先应当满足大量的同质可保风险的存在。可是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这一前提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无法满足大量可保风险的要求。由于我国没有实行法定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而且保费偏高,结果投保人数量有限,造成大量风险这一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无法满足同质风险的要求。由于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风险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想保证风险的同质性,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可是我国目前的险种设计的分类很不科学,仅以职称这一因素对医务人员进行分类,必然不能满足风险同质的要求。
医疗责任保险技术要求较高。由于此险种涉及很多医疗技术和操作上的问题,所以保险公司在具体管理与操作上,必须注意技术问题的处理,否则会带来许多麻烦,结果造成保险公司成本上升,管理费用提高,进而导致附加保费的提高。
发展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从理论上讲,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市场前景很好,可是由于中国目前在需求和供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目前市场总体的不乐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实行强制保险
对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实行强制保险是确保该险种在我国的顺利实施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强制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可以克服目前该险种在我国市场上的很多弊端,对投保人和保险人均有利。
降低投保人对自己信誉的影响。目前投保人不愿主动投保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最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投保而其它医疗机构没有投保,将会引起患者对投保的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的怀疑,进而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经营;同时担心由于患者以为向投保的医疗机构索赔更容易,将会导致投保的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可能多于其它未投保的医疗机构,管理成本加大。如果采取了强制保险,这种怀疑和担心将不再存在,有利于此险种快速、健康的发展。
降低投保时的道德逆选择。通过实行强制保险,可以使参加保险的保户的平均风险降低,从而保证营业保费中纯保费的降低。这样,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保户投保,保障医生和患者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安定;同时,由于投保人的增多,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平均不变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营业保费中的附加保费部分。这样又会引来更多的保户,从而使保险公司的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保证纯保费厘定的科学性。通过实行强制保险,可以满足大量可保风险存在的要求,可以克服目前纯费率厘定中的非科学性。同时,由于采取的是强制保险,几乎所有的合格的投保人都必须参加保险,这样,以前的一些关于医疗事故纠纷及赔付的经验数据都可以使用,进一步保证了费率厘定的科学性。
推行单一风险责任的保险
由于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每一因素都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必须对此险种所涉及的风险因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目前国外主要依照专业进行细致划分,如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医师业务责任保险、药剂师责任险、内科医师责任险、外科及牙科医师责任险、护士责任险、美容师责任险等险种。但是笔者以为鉴于综合性险种保费较高以及这一险种在风险因素上的复杂性和这一产品对于中国保险业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结合医生的职务、专业、以往的职业记录,推行单一风险责任的保险,如外科手术保险、医疗诊断保险、输血保险等等,既可以通过对市场细分,满足同质可保风险存在的要求,保证纯保费厘定的科学性,又可以降低保险费率,吸引大量投保人,进而降低附加保费,最终使营业保费降低。
建立完备的医生职业监管体系
防止医生投保后的道德风险,除了对医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以外,应当建立一整套的约束机制。首先,这一机制必须是完备的,它要涵盖医生执业生涯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一套制度应当是透明的,不仅医院要对每个医生的道德和技术水平要了解,而且保险人也应对每个医生的情况作到心中有数,因为医生的道德和技术水平是影响保险人是否承保和是否在现有的条件下承保的重要事实,根据最大诚信原则,保险人对此有知情权。
引入保险中介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代的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承保和投资,而此险种的技术性较强,更需要保险中介来做大量的工作,比如保险理赔可以由保险公估人来完成,通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降低附加保费,进而降低营业保费。
尽管医生职业责任保险这一新生事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被完全理解和接受尚需时日,但是,虽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善、医疗水平的发展、可保风险的不断出现,加上保险公司自身在险种设计上的努力和自身管理的加强,经过不断的摸索,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保险市场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发展道路。
篇6
目的探讨药价放开后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影响,寻求解决医疗机构药品短缺的途径,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方法收集市场上药品价格变化较大的品种,对比药价放开前后的价格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药价虚低”和“药价虚高”现象并存,药价不合理和药品短缺现象仍然存在。结论药价放开后,不能完全解决药价不合理和医疗机构药品短缺现象;只有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形成合理的药品价格市场体系,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关键词】
药价放开;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2015年5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904号)精神,决定自2015年6月1日起,除品和第一类外,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管理[1],药品交由市场定价。这对提高药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解决药品价格过低、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短缺问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药价放开后湖北省医疗机构药品购进和使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疗机构药品购进和使用的现状分析
1.1资料来源
通过湖北省医疗机构交流QQ群,询问和调查各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查阅湖北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平台上各类药品的中标价格,对比各种药品在2015年6月1日前后的价格差异,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1.2调查结果
1.2.1少数药品的中标价低于出厂价,导致生产厂家和配送企业不愿供货或供货不及时,药品出现断货现象,不能完全满足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需求[2]。
1.2.2与药品价格放开后比较,部分低价药品、急诊急救药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1.2.3在低价药品的议价过程中,厂家虚高报价,与医疗机构实际购进价格相差甚远。
1.2.4配送低价药品的医药公司难以完全取得厂家的配送权,医疗机构无法在网上完成购进药品的正常操作程序,直接导致医疗机构在网上的勾选率偏低。
1.2.5少数药品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串标嫌疑,如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所有中标厂家(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的挂网价均为7.2元/支,导致该药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达13.4倍。
1.2.6少数廉价药品(如甲氨蝶呤片、甲巯咪唑片)市场上长期存在断货现象,影响了少数特种患者的正常用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对策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当前药品市场“药价虚高”和“药价虚低”现象并存[3-4],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最大的达19倍(如肾上腺素注射液),除了以往价格虚低外,原材料垄断和哄抬物价(如多巴酚丁胺注射液)也可能是药价上涨幅度过大的主要原因;药价虚低主要受药品招标政策的影响,在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厂家不能自行上调药品价格。为了彻底解决药价不合理现象,解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短缺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患者能够真正用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药品,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2.1在工作中认真分析断货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临床用药需求药品不能及时供应的原因主要有物流运输速度慢,延迟到货;供应商供货不足,不能保证提供的采购计划数量;提供未招标厂家品种;原料短缺,长期缺货;招标换标;药品存在质量问题等[5-7]。针对上述原因,可通过提前申报采购计划、增加药品采购次数和采购数量予以解决。
2.2在招标过程中实行区别对待药品价格政策,合理把握药品质量与价格的均衡,避免直接向最低价看齐药品价格不仅与药物研发、生产成本、销售、批发各环节相关,还受到政府及社会医疗保险预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仅仅用药品生产的原料成本来折算药品的价格是不科学的。药价放开后,药品价格交由市场决定,直接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一个好的药品,必须质优价廉,如果一再强调价格,难免会有少数产品遭遇恶意投标或报价失误导致中标价格失常,引起很多投标者为了中标而不惜降低投标价格,最终使整个产品很快从市场上消失[8]。政府对不同药品应采取区别对待的价格政策,对专利药品与通用名药品实施差异化价格管理,要合理把握药品质量与价格的均衡,不能单纯以价格取胜,而是要达到药品疗效与价格的最优性价比[9-10]。
2.3加强对中标厂家的诚信管理,正确引导药品生产企业积极参与药品的招投标工作药品招标应当遵循“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行为规范”的原则,确定科学合理的药品入市价格,规范药品流通领域的供应,保证药品价格合理[11-12],让制药企业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实实在在的参与竞标。对于不遵循政府的药品招标采购政策、故意虚低报价竞标、中标后拒绝供货或附带条件供货的生产企业,要加大处罚和媒体曝光力度,并将其纳入企业黑名单,增加失信企业的失信成本。
2.4取消生产厂家对医药公司的药品配送权,打破厂家的垄断经营行为由于缺乏对生产企业的有效监管,医疗机构在网上和药品生产厂家及配送公司议价,往往不能完全顺利进行,而且招标平台操作程序繁杂、费时费力,对加强医疗机构网上采购药品失去实际意义。将取得厂家的药品配送权作为销售药品的前提条件,为生产厂家垄断药品经营行为、虚抬药价打开方便之门,为贿赂临床医务人员创造条件。
2.5对于少量市场价高于中标价的药品种类,在供货公司提供进货清单复印件后,允许医疗机构按市场价格采购少数药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或GMP认证等因素引起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市场实际价格高出中标价格,供货厂家出现亏损,影响了生产厂家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药品短缺。为了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需求,同时兼顾到医药行业和生产企业的生存发展,对于少量市场价高于中标价的药品种类,采取在供货公司提供进货清单复印件后,允许医疗机构按市场价格采购的方式,避免出现缺药断货现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
2.6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强化价格行为监管药价放开后,对部分药品价格因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引起的价格上涨应正确对待。同时,对价格欺诈、价格串通、垄断经营、借药品价格改革之机扰乱市场价格,特别是哄抬特殊患者的用药价格等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典型案件,要依法严肃查处。
2.7对于价格低廉、疗效确切、临床必需、用量较少的部分药品,允许医疗机构网下采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购销工作,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13]。而医疗购销领域不正之风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药品招标制度不完善导致的“药价虚高”。药品通过招标后,“药价虚高”既给医药代表贿赂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经济基础,又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从而给政府部门的监管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价格低廉、疗效确切、临床必需、用量较少的非中标药品,允许医疗机构自行采购,这样既能避免药品短缺现象的发生,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患者的用药需求。
3结束语
湖北省医疗机构在药品购进和使用的过程中有“药价虚高”和“药价虚低”现象并存;药品短缺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低价药品和急诊、急救药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低价药品在网上议价过程中困难重重;价格低廉、疗效确切、临床必需、用量较少的部分药品无厂家竞标,医疗机构不能合法购进,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正常用药。要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必须统筹兼顾,多管齐下,既要遏制药价的不合理增长,又要考虑厂家的生产成本,兼顾其生产积极性;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放开药品价格,又要加强监管,严惩垄断经营和哄抬药价等不良行为;既要进一步完善药品招标采购的程序和规则,又要有灵活性,不能让中标与否的结果使一种优质药品从市场上消失,或决定企业产品的终生命运;医疗机构既要合法经营,依法采购药品,又要保证急诊急救、临床必需药品不能缺失。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综合制定灵活多样的管理措施,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建立健全药品价格的市场体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保证药品价格趋于合理,从而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作者:姜在铎 宋琼 刘靖 向艳 谭荣军 单位:湖北省巴东县中医医院药剂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904号,2015-05-04)[S].北京,2015.
[2]赵明月,吴晶.常用低价药清单及其在天津市的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11):13-16.
[3]吴渝.我国药品价格改革实施途径探讨[J].中国药房,2015,26(25):3466-3469.
[4]陈园,曹易.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及应对之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0(8):58-60.
[5]滕箭,滕亮,王建华.我院药品采购工作中缺货情况分析及对策[J].西北药学杂志,2015,30(1):88-90.
[6]王平,陈永法.优质廉价药短缺的对策研究[J].中国执业药师,2012,9(7):52-55.
[7]李培芳,方焱,张善堂,等.医疗机构药品短缺原因分析与防范[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02):179-182.
[8]许军,淑文,吴伟旋,等.药品疗效与药品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5,(10):112-114.
[9]曹阳,邵明立.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的问题与优化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0(06):31-36.
[10]侯笑闻,余正.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3,10(1):37-41.
[11]黎军,邱峰.合理把握药品招标中药品质量与价格的均衡[J].中国药房,2013,24(4):319-321.
篇7
关键词: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市场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49-02
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医疗合作社是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源头,伴随着,具有合作性质的医疗保健所和卫生室也随之产生。这些组织和机构具有“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特点,不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一般认为它们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萌芽。这些机构和组织为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从萌芽到发展直至衰落,新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恢复与重建不仅仅是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而是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下不断调整的。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李强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健康公平与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关系,提出应合理处理好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魏众和古斯塔夫森认为,由于区域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支出的差距是显著的,从国家整体来看,医疗公共支出多集中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医疗部门,同时在城市内部以及农村内部也存在医疗支出方面的差距。部分学者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赵涛和车刚的通过研究发现,伴随着医疗服务费用的急剧上涨,尽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农村居民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公平性却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费用的上涨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带来了支付风险问题[1]。
(二)缺乏市场化问题
高梦滔等认为,基层卫生服务供给的廉价、有效性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尽管政府在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等基础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问题恰恰在于基础医疗服务提供的缺失。孙淑云提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市场化改革失败导致了政府关于公共卫生投资的思路不明朗,由于经费补偿的缺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被异化了,乡镇卫生院根据市场的准则追求效率和效益,弱化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功能,这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存在着功能缺失、组织涣散、经营不善的问题的重要原因[2]。李卫平认为带有政治主导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得基层医疗体系瘫痪,首先上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拨款和向乡镇卫生院摊派被地方乡镇政府截留的现象一直存在,同时利用私人关系安排非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医疗机构的现象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提供都是不利的,甚至一些地方的公共卫生补助都难以足额到位[3]。顾昕认为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医疗费用上涨失控的主要原因,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中第三方付费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医疗机构激励结构的扭曲。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问题
陈小安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这些问题主要有: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不足和供需结构严重失调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不清导致了医疗服务供给效率低下,也变相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王仕龙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存在,本来就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都难以实现[5]。侯天慧等通过实地调查也认为基层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山区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盲区,而新农合参合率偏低又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
二、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笔者对近年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概括。学者们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投入方面的对策研究
刘家庆认为应当从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就医水平,降低农民就医费用[6]。陈爱如也提出从硬件投入和软件支持两个方面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他认为应当从政府改革和医疗体系改革方面加大农村的医疗服务资金投入[7]。张永辉认为应该重新定位村级卫生室的职能,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助,积极培养农村医疗保健人才。张永梅,李放等研究认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在尊重农村居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强化财政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优先序,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之争
农村改革之前,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样,大多走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农村经济改革之后,社会事业一度处于停滞阶段,而后多依赖于医疗机构自主性的改革,如何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市场化改革的争论
葛延风等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违背的,并认为实现我国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政府主导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政府责任的体现[8]。梁金刚则认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是医疗体制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所谓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体系方方面面的“市场化”,而是要强调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的合理和良性竞争格局;同时,“市场化”也不代表着政府要主动退出医疗服务提供,而是要转变职能,实现政医分开,管理与办理相分离,政府继续承担公共卫生的投入、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医疗保障提供的重要责任,促使政府与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医疗服务管理新体制。张鹏指出,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并不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的缺失与错位才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9]。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关于绝对的问题,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非常复杂和系统化,简单地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是行不通的。王锡源认为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现行的体制下政府与市场没有实现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蔡江南等提出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应谋求政府与市场的合作,相互补充协调。他们提出了社会市场合作模式,强调政府承担筹资方面的主导责任,而在具体的医疗服务生产和提供方面强调市场化[10]。
顾昕在考察和研究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变迁的基础上认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是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彻底逆转现有的改革轨道并不是深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重新选择公立医院、公费医疗、命令控制和计划管理为主导的医疗体质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在现行的国情条件下,推行在市场化的基本框架中努力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来解决国家转型滞后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更为现实和明智的战略选择。而这种改革的关键要点就是:第一,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广泛覆盖;第二,建立和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有条件地建立和发展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制度[11]。
2.城乡医疗服务公平性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对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见解与观点进行综述,得出逐步解决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其他制度对接的有效途径。陈新中和张毅分析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医疗保障存在不公平的城乡二元制度和不合理的筹资机制等主要问题,认为政府应该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付费制度、注意追求政府博弈的平衡等手段推动一体化的城乡医保制度。黄晓慧认为多层次医保体系是构建我国农村医保模式的最佳选择,只有建立多层次农村医保体系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不同层次的需要[12]。
3.药品价格改革—医药分开
朱恒鹏认为政府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导致的“以药补医”机制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医疗机构恣意抬高药品价格和谋取售药品差价利润的合法权力,特别是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零售环节上的具有的双向行政垄断地位,这种地位和权力使其可以提高药品价格,实现巨大利润,进销差价率管制的缺陷则进一步诱导了医疗机构进销高价药,同时单独定价政策和目前宽松的新药审批制度进一步为药品生产公司提高药品批发价、医疗机构购销高价药品提供了便利。所有这些问题源于政府管制的失当。降低药费支出的根本措施是消除价格管制,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定价、消除“以药补医”体制,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零售的垄断,最终实现医药分开[13]。
三、小结
已有的研究揭示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变迁历程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改革重要性,并围绕资源配置、功能健全、服务项目、管理体制等提出了的改革建议和发展措施。但是由于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如何统筹安排保障国家资金合理的分配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最大需求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车刚,赵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1).
[2]孙淑云.试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与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李卫平.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4).
[4]陈小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5]王仕龙,俞雅乖.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2).
[6]刘家庆.构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10).
[7]陈爱如.新农合服务基石: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10).
[8]葛延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个框架性设计[J].改革,2005,(6).
[9]张鹏.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4).
[10]蔡江南,胡苏云.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文汇,2007,(1).
[11]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J].中国改革,2005,(10).
篇8
关键词:医疗旅游 研究进展 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85-02
中国有关医疗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随着发展势头迅猛的医疗旅游实践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学术界对医疗旅游的理解不尽相同,学者们出于自身的理论兴趣和对医疗旅游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研究医疗旅游的发展。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1999―2010年间在中国期刊网上出现的与“医疗旅游”有关的文章共30篇,而与“医疗保健旅游”有关的只有4篇。从增长情况来看,2008年、2009年是该类文章数量增长最快的年份。
一、医疗旅游概念及类型
医疗旅游概念界定在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世界旅游组织从医疗旅游服务主题的角度出发,将医疗旅游定义为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学者Goodrich强调了医疗旅游的复合性,认为医疗旅游是在某些旅游设施(如宾馆)或目的地除了以当地优美的景色吸引游客外,还向旅游者有意推销其医疗健康服务设施。张文菊(2007)对国内外诸多概念进行详细分析后,认为医疗旅游是指人们由于常住地的医疗服务不够完善或者太昂贵,在异地(尤其是异国)实惠、特色的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或活动的吸引下,到异地接受医疗护理、疾病治疗、保健等医疗服务与度假、娱乐等旅游服务的过程。刘庭芳(2009)从旅游和健康互为表里的关系入手,认为医疗旅游是一切能为旅游者健康作出贡献的旅游活动,指在具备一定旅游保健、疾病防治、急救护理、康复、美容、疗养等知识的前提下,提供旅游者亲近自然的机会和环境,倡导旅游者参与健康时尚旅游活动,让旅游者开阔眼界、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田广增认为,广义的医疗保健旅游包括医疗旅游和保健旅游两大部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重叠。随着医疗旅游的发展,已经很难从某一个角度对医疗旅游下一个全面而完整定义,我们应该同国际接轨,把保健旅游、医疗保健旅游的概念统一到医疗旅游之中,使医疗旅游的概念统一,以规范视听。
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医疗旅游进行了类型的划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中国医疗旅游分为中医养生类保健旅游产品、康复疗养类保健旅游产品、医疗美容美体旅游产品(黄金琳,2009);从定义出发即根据目的和功能划分,分为以康体、休闲为目的的保健旅游和以纯粹的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疗旅游(刘炳献,2008)。张文菊则将中国医疗旅游分为五种类型:中医养生保健类医疗旅游,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中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整形美容医疗类医疗旅游,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
二、医疗旅游特点与优势
医疗旅游除了具有医疗、旅游服务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医疗服务不具有的娱乐性、轻松性、享受性特点,大众旅游不具有的康复性、保健性以及有别于普通旅游的高消费性等特点。杨欣(2007)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归纳,认为医疗旅游具有医疗保健性、一定地域性、经济实用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张文菊(2008)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具有自发性、中医药是其主要依托、以疗养保健型医疗旅游为主的特点。
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较之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特有的深厚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且优质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中医保健正逐渐被外国人所关注(张维艳、徐淑梅,2009)。随着大陆与台湾两岸各项交流的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医疗旅游成为可能。据此,许观玉探讨了台湾地区开展医疗旅游的内在优势,认为台湾不仅拥有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全方位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以及共通的文化底蕴,而且安全系数和旅游环境质量相对较高。黄金琳等(2009)从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优势分析,认为中国医疗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中医、中药保健正受到外国人的追捧;医疗保健旅游资源丰富优质;医疗服务价廉物美。王琼(2009)等从西安发展医疗旅游的有利条件(旅游资源丰富,医疗资源丰富、医疗价格便宜,交通便利)出发,提出要发展医疗旅游,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医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医疗旅游起步较晚。中国较早开发医疗旅游的城市是海南三亚,随后中国各大城市如北京、桂林、宜昌、香港、台湾等相继推出了医疗旅游服务,中国医疗旅游已开拓了部分市场,但尚处于混乱、无序发展状态,且规模普遍较小,各地富有特色的中医门派尚未充分发掘,也未开发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配套产品。黄金琳(2009)从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出发,分析得出国内医疗旅游已开始萌芽,但总体还未形成规模,其发展现状呈现起步较晚,水平不高;主要以中医、中药行业为依托;市场没有形成统一且缺乏规范;缺乏专业人才等特征。
萍等(2008)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医疗服务受国际认证程度不高,国际医疗服务形象尚未建树;管理不规范,相关法令、政策暂不完善;语言沟通尚存障碍。杨欣(2008)将中国医疗旅游与印度、泰国等医疗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发现其存在诸多不足,如中国医疗机构还未配备高素质的语言人才、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对中国旅行社推出的中医理疗等项目认识不足误解不少以及参与医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是国际游客,牵扯的环节很多,缺乏有效地协调与监督。高静(2010)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但中国目前的医疗旅游产业发展非常地初级,远远没有触及该产业的核心。
四、医疗旅游国际启示和发展对策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也相继推出了医疗旅游服务,在发展中应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徐菲(2006)认为,应该从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优化发展环境给予政策支持两方面积极应对,推进中国医疗旅游业的发展,避免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借鉴国际上医疗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萍等(2008)提出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规范市场;整合资源,构建专项医疗旅游产品系列;打好中医保健与旅游结合的特色品牌;结合中国重振中医的计划,加强宣传,推广中国医疗旅游等对策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程莉等(2008)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经验,提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应该抓住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商机,发掘医疗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快速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把握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业的关键点。刘庭芳探悉亚洲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启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在组织构架方面需要有创新和突破,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从严把关,在具体实践方面要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需要注意研究相关问题。
张维艳认为,发展医疗旅游要以传统中医文化为指导,打造中医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中医保健游。针对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田广增认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要提高认识,不断挖掘资源内涵,尽快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整合;规范市场,强化对医疗机构和旅游机构的管理,形成规范的服务标准;提高人员素质,尽快培养出一支适应中国医疗旅游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队伍;培育足够品牌;推出规范医疗旅游线路。
五、小结
到目前为止,中国关于医疗旅游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也不够系统,主要集中在近两年,而且真正研究中国医疗旅游及其相关问题内容的文章相当少,更多的思想观点只是零碎地散落在一些文章中间。中国医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更多是以国外为借鉴和参考,许多领域还存在理论空白,需要专家学者们进行大胆创新,如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等问题。
2010年6月,上海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的空白。这是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里程碑,是今后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值得中国其他城市发展医疗旅游时借鉴和参考。结合中国实际,国内医疗旅游在未来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但是需要注意医疗旅游健康风险防范,重视发展医疗旅游中介机构,走国际化认证道路,促进医疗和旅游的产业融合程度,实现中国医疗和旅游业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宏奎.医疗保健与旅游[J].旅游学刊,1989,(2):57-60.
[2]李正欢,郑向敏.印度医疗旅游的发展评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张文菊,杨晓霞.国际医疗旅游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黄金琳,杨荣斌.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1).
[5]田广增.中国医疗保健旅游的发展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
[6]张维艳,徐淑梅.中国医疗保健旅游发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3).
[7]杨欣.医疗旅游正在成为全球的旅游热点[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
[8]徐菲.迅速发展的印度医疗旅游[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60-62.
[9]刘庭芳,苏延芳,苏承馥.亚洲医疗旅游产业探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2009,(1):74-77.
[10]张文菊.中国医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1]程莉,杜鹏程,赵捷,李岩.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49-50.
篇9
关键词: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研究
0. 引言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对疾病的恐惧不断加大,人们一旦患上疾病,在心理上就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促进了现代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代医疗事业当中,医生在治疗诊断的过程中,医疗器械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不断加快,手持类医疗器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医疗事业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1. 我国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现状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用于人体的仪器和设备。医疗器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以及监护。同时医疗器械还有调节作用,通过对人体进行样本检查,为医疗诊断提供准确的信息。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机构为了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健康,在医疗诊断中,利用医疗器械进行诊断,有效的保障了诊断的准确性。手持类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器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医疗诊断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持类医疗器械就是通过人的手来进行操作的医疗器械,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健康[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手持类医疗器械作为一种商品,在满足现代医疗事业需求的同时,也过多的追求产品的成本以及利润,在设计中缺乏人性化,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心理感受,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待于解决。
2. 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原则
2.1合理性
手持医疗器械的合理性指的是既考虑到患者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现代医疗市场,在保证系统设计的合理与明确,对产品既要做定量分析也要做定性分析,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医疗器械市场需要的产品。
2.2安全性
手持医疗器械是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后,对人体进行一种物理量的施加,例如电能、热能等,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安全性对于手持医疗器械来说至关重要,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到产品本身不能对使用者和被使用着产生健康危害,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医疗行业的技术现状,选择合理的材料进行设计。
2.3功能性
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功能性,在进行设计之前,就必须对当前的医疗行业中进行相关的了解,不同的患者对医疗器械的功能需求也不一样,手持类医疗器械只有立足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满足现代医疗市场需要的产品。
3. 影响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的因素
3.1市场因素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器械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于手持类医疗器械来说,市场是影响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许多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没有考虑到市场因素,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卖不出去[2]。因此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手持类医疗器械,从而促进使用者的健康。
3.2用户因素
从用户因素方面看,手持类医疗器械问题主要体现在使用者在使用的时候,对产品的满意度不高,不能符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没有考虑到使用者的心理因素。由此可见,在进行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的时候,人性化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针对具体的使用者,将使用者的心理等因素都人性化的考虑进去,才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促进使用者的心情愉快,促进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推动手持类医疗器械的发展。
3.3科技因素
我国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起步晚,现有的手持类医疗器械大多都是按照国外的产品进行设计的,我国科技水平低制约着我国手持类医疗器械的设计。所以我国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医疗事业资金扶植力度,为手持类医疗器械的设计提供动力和基础,从而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福音。
4. 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中的人性化研究
在医疗事业当中,手持类医疗器械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了,手持类医疗器械就是通过人的手进行相关操作的器械设备,在这个过程中人性化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人性化是是指产品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外,同时还要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3]。在进行手持类医疗机械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产品与使用者尺度、形状是否搭配,产品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是否能够保障使用者的安全,产品的操作是否简单,产品的各个元件是够清晰可见。例如,某医疗器械设计院针对老人设计了一种多功能拐杖,这根多种能拐杖设计了红色紧急按钮,在老人发生意外时,这根拐杖可以自动的发出警报,同时,在拐杖的底端设计成可以自动拾取掉落的东西,在老人手边上设置成了一个白色按钮,只要使用者一按白色按钮就可以自动抓取地上的东西。这种多功能的手持类医疗器械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5. 结语
手持类医疗器械在医疗事业当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了,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健康。在进行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设计出现代医疗事业所需要的医疗器械,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促进现代医疗器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莎莉.家庭医疗器械产品人性化需求的探讨[J]. 广西轻工业.2008(12).
篇10
1.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 通过研究福建省医药会展业行业现状、深入访谈参与医药会展业的相关利益方,了解各方对医药会展的态度和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对福建省医药会展业进行SWOT分析。针对福建省医药会展业发展内部存在问题及外部面临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文化产业;医药会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044-02
会展业作为经济与文化的产物,越来越成为服务贸易领域中的一大亮点,会展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提升等作用。会展业与许多行业密切相关,例如对交通、运输、旅游、商业、餐饮、住宿、广告等行业,其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医疗器械药品会展业属于会展经济中的一种专业会展,是医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医药产业发展和实现当地经济新增长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对福建医药会展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旨在系统深入剖析福建医药会展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医药会展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在2012年8月—2013年12月期间,根据福建省地区经济发展及会展业相对发达的地区,选择省会中心城市福州、经济特区厦门以及在国内民营医疗机构投资方较多的莆田,作为调查地,从中国会展网、e展网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福建分会、福州经贸委、莆田经贸委、收集医药会展的资料,了解福建省医药会展业的产业政策和会展行业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收集,通过网络查阅医药会展业的产业政策和行业现状。
1.2.2 深入访谈法 通过对参与医药会展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各群体(主办方、参展商、参观者)对医药会展的存在态度和发展前景的看法。
1.2.3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系统或机构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寻求最佳的趋利避害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以充分利用发展机遇。
2 结果
2.1 福建省医药会展业的发展现状,福建主要医药会展如下所示
2.1.1 福建国际医疗仪器与设备展览会 福建国际医疗仪器与设备展览会在福建医疗界是比较权威的展会,在福州举办,也是福建唯一每年都有开展的展会。每届展会组委会都会向全省9600家医疗卫生机构寄发参观邀请函、请柬、参观券,以及电话邀请等。而且该展会自1995年首届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22届。通过22届的积累,展览会组委会建立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地区以及下属的85个区、市、县的1400家医院、卫生院和8000家门诊部及诊所的资料数据库。2012年展会主题以展示产品和介绍方向往低成本和环保方向衍生为目标,并且邀请了台湾1000余家医院、卫生机构前来参加订购[1]。
2.1.2 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厦门) 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是商务部重点支持和评选出的“A级展览会”之一,在厦门举办,是我国医药健康领域规格最高、影响最大、行业代表性最强的药品交易及新药市场化宣传、贸易、学习和交流平台。汇聚了国内知名的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其中很多是排名百强的综合大型制药集团。展示范围包括化学药、中成药、天然药物、生物制药等。2012年47届参展商超过1000家,设置标准展位1500个,展出面积40000平方米,吸引了约七万余人次专业观众到会参观洽谈[2]。
2.1.3 中国(莆田)医疗器械药品展销会 福建莆田东庄人在全国经营医院2000多家和各类门诊2万多家,目前上规模的民营医院约有80%以上为莆田东庄人所有,这些医疗机构正蓬勃发展和不断壮大,形成了许多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其固定资产投资约600多亿元,行业年创利润20多亿元,年药品器械交易额达200多亿元。中国莆田医疗器械药品展销会顺势而生,自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8000多平方米的专业展览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内设400多个标准展位,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参展商踊跃参展,展会规模逐年扩大、盛况空前,已成为面向全国民营医院最好的展销平台。参展范围包括:处方药 、各类西药、片剂、新特药等,经国家批准的各类非处方药(OTC),各种中药、中成药等,各类医疗器械、治疗仪器设备等[3]。
2.2 对部分参展商、承办方及会展行业协会人员访谈结果
福州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认为,很少参加省内的相关行业展会,主要由总公司参加,因为摊位很贵啊,一平米就要好几千。福建省某生物技术医药有限公司认为参展也不是真期待能签成什么合同生意,就是想去学习,希望展销会获取新的信息。福州某医用设备有限公司认为公司都有参加福州的医药会展,成效有但与期望的有差距,相比没有省外的,比如深圳的好。某展览有限责任公司认为毕竟省内医药会展业起步晚,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很缺乏,管理方面还急需提高。福州市会展行业协会某负责人认为,我省关于医药展销会举办情况,目前还不受政府重视,与福建省其他会展如海西饮食交流、旅游会展相比,它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
2.3 对福建省医药会展业的SWOT分析
2.3.1 内部环境 优势:医药会展为我省相关部门医疗服务行业和行业间进行学习、交流、沟通与政策解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福建国际医疗仪器与设备展览会,作为福建省唯一每年都有开展的展会,每届展会组委会都会向9600家医疗卫生机构寄发参观邀请函、请柬、参观券,以及电话邀请等。并且通过展会主题,以展示产品提供最新产品和信息,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会展规模及档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展会经验积累,我省现已拥有作为我国医药健康领域规格最高、影响最大、行业代表性最强的药品交易及新药市场化宣传、贸易、学习和交流平台的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拥有每年都有开展的福建国际医疗仪器与设备展览会;成为面向全国民营医院最好的展销平台的中国(莆田)医疗器械药品展销会。
劣势:我省展馆服务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比起一线展会城市(如上海、深圳),我省会展行业起步晚,会展行业管理不健全,服务配套不够完善,会展专业人才缺乏。尤其缺少高素质的会展策划、设计与营销人才,造成会展的组织和管理不利的影响,使会展的质量和效益表现不佳。
2.3.2 外部环境 机遇:我国正进入会展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会展业与房地产业、旅游业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无烟产业,被誉为“城市名片”,它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契机,福建省发挥近台优势,突出“海峡”特色,推进海峡经贸交流发展,近年来,大批台湾企业或行业团体组织来闽参展参会十分踊跃,取得较大的成效。展馆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完善,会展展馆建设相对完备。
挑战:国内各省的行业竞争:我国各省会展业竞争激烈,一线会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对福建会展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国际性的医疗保健相关行业展会在国内举办的情况:2010年是62个场次,2011年是84个场次,2012年是84个场次,2013年是63个场次。其中,仅2011年,在福建省举办的有2个场次[4]。
3 讨论与建议
3.1 坚持医药会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福建会展市场,像投洽会、台交会、海交会等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展会多是由政府主导,对一些经市场培育已相对成熟的专业展会,应该有选择充分发挥市场运行机制。制订医药会展业奖励扶持政策,制定会展奖励,鼓励办展、参展,通过对来本地省市举办医药会展业的展会公司以及参展商提供一定的奖金奖励,提供优惠的配套服务,赠送当地旅游劵、购物劵等。提高展会公司和参展商来本地办展参展的热情,促进本地医药会展业的积极发展。会展业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无烟产业”,对相关行业如住宿、交通、旅游、餐饮等有极大的促进,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5]。加强医药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新闻出版(版权)局、工商局、广电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参展作品、产品的展前知识产权审核和展会现场投诉受理工作,会展项目的主承办单位要建立起会展业侵权投诉机制,加强监管,做好服务,保护参展作品、产品和参展企业、机构的合法权益。
3.2 加大医药会展的宣传力度,打造会展品牌,推动产业集聚
充分利用我省的展馆资源,通过举办展会、推介会、媒体宣传、网络推介等多种形式,提高医药会展业认知度,从而扩大医药会展业的影响。针对我省从事医疗行业的目标群体,推出一批有产业支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医疗器械药品展会、论坛和投资洽谈会。如根据我省莆田地区社会资本在全国各地投资民营医疗机构的特点,打造莆田医疗器械药品会展品牌,把莆田建设成为国际、国内医疗器械药品会展中心,不断扩大会展平台效应。要通过医药会展平台,加快周边城市和台湾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向莆田集聚,并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不断壮大产业集群,使产业集聚和会展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良性发展[6]。
3.3 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展合作
福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海相望,充分利用我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地位,先行先试。发展医药会展业,必须充分利用对台优势,用好“海峡”资源,利用台湾医疗资源和医药产业优势,吸收台湾办展先进经验,以创建海西医疗器械药品会展名城为目标,以产业优势、海峡西岸区位特点为依托,以会议、展览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闽台医疗器械药品会展业合作。
3.4培植会展主体,培养专业人才
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志于会展业的各类经济实体组建专业会议展览公司,鼓励外商投资会展业,特别是国际著名会议展览机构来福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联合、参股等形式,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会展企业,面向全国招聘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人才。塑造一支熟悉医药会展业务、富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议政府应重视对会展业人才的培养,可在本地院校开设会展专业或在普通高校相关专业中设立会展科目,培养出一批善策划、知医药、懂经济、会管理,精于会展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
参考文献]
[1] 2012年第23届福建国际医疗仪器与设备展览会3月[EB/OL](2013-04-21)[2013-05-21]maigoo.com/news/303177.html.
[2] 第47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EB/OL].(2012-06-06)yuemei.com/20120606/8766.html.
[3] 2013第九届中国(莆田)医疗器械药品展销会[EB/OL].(2012-11-06)[2013-05-21]qgyyzs.net/zhanhui/html/20121106160529.shtml.
[4] 医疗保健展位信息[EB/OL].(2013-03-01)[2013-05-21] eshow365.com/zhanhui/26-0-0-0/0/.
[5] 唐瑀晗.基于文化视角下会展发展问题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3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