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的社交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的社交功能

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对社团组织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参加社团的重要性,因而高校社团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更是发展较快,主要有啦啦队类、球迷类、裁判类、溜冰类、跑步类、健美舞蹈类、技击类、棋类、球类等不同类别的体育社团。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且高校体育社团更具有凝聚性、引导性和教育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很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和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高校体育社团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使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发挥更多、更好、更多元化的作用。

1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分析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吸引了一大批有共同爱好的大学生,可以说高校体育社团的社会属性更强,而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个团体组织,能够成为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德教育功能和作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深入分析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德育载体功能。从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特别是从我国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寻求新的德育载体已经成为我国德育的重要战略性举措,由于高校体育社团都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大学生组成,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自发性以及民主化,这就使得大学生体育社团具有德育教育的载体功能,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因而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管理与发展体系当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还可以将德育信息通过社团成员向其他大学生进行传播,各种各样的体育社团活动更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参与。从这一点来看,高校体育社团可以成为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二是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促进校园文化。随着高校体育社团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高校体育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则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从高校体育社团的性质来看,高校体育社团对于活跃校园氛围、提升校园活动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而高校体育社团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而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高校体育社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向高质量、深层次、多渠道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能够使校园文化更具有价值性和凝聚力,而且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再比如体育社团以其特殊的活动内容丰富着校园文化,其丰富多样的活动是每次社团巡礼活动中的重头戏,它以形式灵活的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高校体育社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特别是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特殊性,其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指引性,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社会化、民主化以及规范化,都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广大学生具有规范作用,同时高校体育社团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和意识,进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高校体育社团在组织各类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配合意识,特别是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解决,这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对策

通过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特殊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在这方面具有载体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体育社团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符合德育教育实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模式,使高校体育社团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认为,要想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至关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把握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高校在推动和促进体育社团发展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明确高校体育社团的指导思想,要把“育人”作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目标,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凝聚、教育、指导、服务功能,将高校社团打造成德育教育的阵地和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社团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使其德育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这就需要高校要大力营造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浓厚氛围,使高校体育社团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二是要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社团。要想使高校体育社团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将德育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管理与发展中来,使其能够承载德育教育功能。这就需要高校在发展体育社团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找准大学生的兴奋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高校社团,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要寓教育于活动当中,通过高校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党、团建设的有效途径,将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党、团建设的重要载体。三是正确处理学习与社团活动关系。尽管高校体育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高校体育社团仍然属于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要补充,这就需要着眼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摆正学习与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引导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要将学习作为重点,使学生能够利用体育社团进行学习、实践和锻炼,这也是利用高校社团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高校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参加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四是将体育社团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具有教育人、指引人、凝聚人的重要作用,要想使高校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还要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属性,切实将高校体育社团纳入校园文化体系当中,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创新与发展。要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创新,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发挥高校社团管理组织的重要作用,又要发挥高校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高校社团能够得到更多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要积极引导高校体育社团建立自身的“社团文化”,并加大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将高校体育社团的良好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实质向学生进行宣传,并主动将自身的社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当中,进而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社团在促进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应当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各级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载体作用,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从总体上来看,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社会性、自发性以及规范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在弘扬校园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校在发展体育社团的过程中,要将德育教育与体育社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本着促进德育教育的原则,重点在把握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社团、正确处理学习与社会活动关系、将体育社团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使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作者:刘志锋 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浦豪.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载体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5):43-45.

[2]王贵生.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德育功能与发展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68-69.

篇2

数字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人们是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运用得十分成熟,人们在使用数字多媒体的同时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许多需要手工操作的由于数字多媒体的实施,都被其取代。这就对室内设计专业的高校有了新的要求,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在有效的提高教学手段的同时打破传统室内设计教学的模式。

传统室内设计教学出现的问题

传统室内设计教学虽然在理论研究上有很多的精辟之处,有着引领设计创意的作用,但是在跟随时代潮流的步伐上没有观念意识,对设计中创作独特,风格新颖显得比较落后,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没有一定的把握,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对未来新事物是没有预见性的,使设计的作品也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注重技法法训练,主要以手工绘图主,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使用绘图工具一张一张地完成,不合理的地方在一点一点地修改,一点一点达到完美。这样的设计方式,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利用在了构图、改图上,工作效率不仅低,设计师也会疲劳。通过电脑的绘图软件绘图,免去了笨重的手工工具、不断地擦涂、修改,使绘图工作更高效,只要通过指令,就会把自己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既方便又快捷。

传统的教学方式无非是一板一眼地扣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提炼,再传授给学生,说白了就是啃死书。可是在知识泛滥的当今社会,墨守成规已经时过境迁,要不想和社会脱节,就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很多的课程都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淘汰,在互联网这个现代科技中,通过各种渠道都可以为教育资源提供更多的知识点,对原有的知识会从掌握到了解到一点点消失,所以,我们急需一个健康高效的学习环境。

数字媒体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功能

数字媒体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数字媒体已经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成为了各个专业的重要学习工具,在室内设计专业中也有其不可忽视地位,其优势促进着室内设计的进步。数字媒体已经在教育中逐渐强化这自身的功能。对于以往只以来教学教材而言,数字媒体可以将书籍和多媒体资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仅缩短了教师讲解的时间,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不再是面对陈旧的教学概念单一而枯燥。数字媒体还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将更多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室内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基本以讲解为主,这样就使内容的完整性缺失,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采用数字媒体教学,内容不仅丰富多变,还可以呈现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数字媒体教学是科技时代的产物,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可以更好地在学生室内设计的作品中完好的体现。

数字媒体丰富了教学实训的内容。对于陈旧老套的教学方式,实训是相当困难的,而数字媒体则变得很容易。数字媒体在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延伸设计练习,改变传统教学的框架。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思路的设计,加上老师的指导,使设计更加完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数字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设计空间,让学生根据其提供的信息资料拓展自己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创造出多元化的设计作品。再有,教师也要合理地利用数字媒体的优势及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开发出更多的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篇3

关键词:机床拆装 教学做一体化 实训中心 多媒体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应当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也应从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信息反馈调查、走访用人企业单位后发现,随着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企业不再单纯需要机加工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即懂得加工,又懂得机床维护管理及维修的人才。

一、建立多功能机床拆装实训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努力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以工作过程或生产任务为载体,最终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

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是延续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单纯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实践环节,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后,只懂得理论,不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机床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甚至在日常的使用中,不会基本的维护和保养,因此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学的知识成为纸上谈兵。

为顺应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改革形式,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理论结合实践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只有课程教学真正具有实践性,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具有把知识熟练应用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这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训中心构建设想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在积累了近5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后,总结出了一系列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一些实训中心建设的想法,现阐述如下。

1.多媒体仿真拆装实训中心建设及使用

鉴于机床机构的复杂性,为了让学生在真实拆装过程中能顺利进行,节省人力和物力,应建立多媒体仿真拆装实训中心,让学生在电脑上利用仿真拆装软件进行拆装,掌握机床的实际结构,为在真实机床上进行拆装做准备。为此,必须购买机床调试维修仿真软件,通过软件建立虚拟机床、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实际场景,模拟机床拆装过程和故障排除过程,并对机床进行虚拟维护保养,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为以后进行机床实际拆装、维护、维修做准备。

2.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建设及使用

要完善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实现多种教学手段并举,开展实训教学,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组建机床拆装与维修实验室。由于机床价格较高,可充分利用机加工实训中心的淘汰机床,结合购进的新机床,为学生进行真实拆装提供设备支持。笔者学校实训室主要包括CA6140、CAK6132型普通车床、X6132普通铣床和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等设备,结合部分CK6140数控车床、XKA714数控铣床、VMC850E数控加工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机床拆装中心,并配有其他用以加工生产的机床,提供真实加工过程供学生学习。

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听取教师理论教学和前期在电脑上的仿真拆装后,对机床的结构和相应的维护维修要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有了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学生就可以通过模拟实训再现实际工作情境,充分开发和利用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内的各种设备与器材,然后再进行对机床实物的拆装,并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在机床上设置一些常见的故障,让学生分组进行故障排除,让各组间进行竞赛,以最先排除故障的小组为胜。老师还可以采用小组间互评和小组内自评的形式,对操作过程进行评判,激发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在真实的机床上模拟常见故障,让学生进行实际维修,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训教学环节越来越显现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实训中心的建设,期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4

针对广播,电视教学及函授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信息传递的单方向性弱点, 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与原则,对CD-ROM教材中的虚拟人机对话学习方式进行论证.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通信手段, 提出改善当前远程教学过程中的单方向教学内容传递方式的设想. 并重点探讨通过CD-ROM教材, 向学习者提供教学内容与双方向对话学习方式的可能性.

1. 立论理由及研究目的

当前,中国远程教育的开展依然是以无线电广播, 电视广播及函授的形式为主. 其共同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单方向非交互式传播. 在很多地方, 为弥补单方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反馈的不足, 通常采用面授的方式进行面对面教学. 然而, 短暂的面授期间里, 授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教师无法与学习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

伴随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在线实时教学, 网上学习等新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远程教育领域. 但是, 由于技术与硬件条件的限制, 对声音, 画像及动态画面的传输, 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 而且, 现有因特网的TCP/IP传输方式, 对信息的传输是点对点进行的. 当多数用户同时利用同一服务器的时候, 就很容易出现网上塞车现象. 从而影响课件的下载和及时反馈.

现在, 日本在双向远程教学方面的开展, 也仍然以传统的电视广播为主. E-mail, 网上揭示板, 主页等手段正在广泛地被采用. 但往往只局限于简单通信, 信息检索, 资料登载等功能. 在有些地方, 因特网会议方式被用来实施校际间, 国际间的远程教学交流. 而最具有实用性的是被称为大学间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的SCS( Space Collaboration System ), 可以实现视听觉双向实时交互, 作为日本面向21世纪的远程教育工具, 到目前为止已经联结了116所大学等教育机构, 拥有139个收放站点. 目前正以这种形式在国立大学之间开展共同授课活动. 但是, 其高昂的运营费用令其很难普及, 大范围的应用尚未开展起来.

根据王珠珠教授等五人的考察报告(1999.12), 美国和加拿大的实时交互式远程教育大多数也只局限于小范围, 以小集团人数为对象, 并基本上限于数据与语音的交互传递, 对于完整的实时双向交互式远程教学尚无非常成功的经验, 远程教学的开展依然以电视广播为主. 正在开发应用的远程教学手段多为非实时, 非对称方式, WEB, E-mail的应用非常广泛. 另外, 在美国和加拿大, 远程教学软件的建设很受学者们的重视.

可以认为, 现在远程教学中的学习者大多数还只能相对被动地接受单方面广播电视授课, 处于学习资源匮乏的环境中, 为此, 建立双向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以多种方式, 多层次提高远程教学服务, 确保教育信息的传递, 将是目前远程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多种媒体综合运用, 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双向对话式教学, 并配合E-mail等已成熟的通信手段, 来实现在线与非在线相结合的远程教学.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经济角度, 还是从实用性上都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尤其, 对于卫星通讯及网络事业进展迟缓的边远地区或发展中国家,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是行之有效的.

基于上述的现实状况与考虑, 本研究的目的是, 为推广应用CD-ROM教材与学习者之间可能的交互式对话学习方式, 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方式的基本构成进行剖析, 以便验证CD-ROM教材中的对话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双向交互式教学. 并探讨现有CD-ROM教材的设计与制作, 用以改善远程教学中的双方向交互式学习环境.

2. CD-ROM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与实现双向对话学习方式的工具用于远程学习

近年,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飞速普及, CD-ROM渐渐成为一种最为常用的多媒体. 由于其具有容量大, 价格便宜, 制作简便, 适于长期反复使用等特点, 选用CD-ROM作为教材载体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内容, 尤其对大数据量视听觉信息的传递非常有利.

在2000年APEID研讨会上王一兵教授曾指出, 学习软件包在远程教师学习与培训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 欧美等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正在为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培训开发, 制作学习软件包.

丁兴富博士在2000.4中阐述远程学习的概念时, 曾提出基于教学信息资源的远程学习.

中国政府在的有关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第6部中提出, 为满足利用计算机学习, 开发, 改善多媒体教材的交互功能, 建设交互式教学环境. 中央电教馆的2000年工作计划中, 更将开发提供便于学习者自学的多媒体教材作为工作重点.

将上述几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将教学信息, 内容及方法以软件包的形式记录于CD-ROM并传送给学习者, 可用于开展基于CD-ROM教材资源的远程学习, 对当前远程教育的开展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CD-ROM教材与个人计算机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体现在, CD-ROM教材将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服务送到学习者身边, 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者必须到学校去接受知识与教育的大量人员移动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CD-ROM教材与在线学习具有相似点.

现在, 电子游戏已经极大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常常被电子游戏中的虚拟空间所吸引. 虚拟空间, 虚拟现实已经对人们的认识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合理地利用虚拟技术, 虚拟情境来支援远程教育, 将是很有意义的. 在CD-ROM教材中采用虚拟技术,制造假想现实, 可以使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变得更加自如与逼真.

CD-ROM教材的利用, 还可以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中一位教师面对多名学习者的固定教学形式, 令学习者有充分的自由与选择, 学习者与教材的制作者(教师)之间没有明确的固定关系, 即教师可以为很多未谋面的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的同时, 而每一位学习者也可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 这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将教师视为教育资源的思想. 另外, 通过CD-ROM教材的传播与应用, 教师之间的优秀教学方法, 经验也可得到交流与推广.

当然基于CD-ROM教材的远程学习是处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进行的. 鉴于其局限性目前还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因此, 必须适当地加以通讯等其他手段来建立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从而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校正.

3. CD-ROM教材的制作中继承了CAI的设计思想, 采用了先进的双向交流技术

篇5

新浪微博能够成为球迷进行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主要缘于其全面的信息覆盖到达和极为高效的实时传播效果。据介绍,对于此次欧洲杯,新浪体育派遣前线直播小组进行战事播报,邀请名人进行赛事解说,制作欧洲杯特别节目,并推出“视频直播+微博互动”模式,通过新浪微群(“欧洲杯足球”、“欧洲杯精彩”等)、微话题、微直播、微博投票等互动活动,为球迷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体验平台,同时满足观赛与互动的双重需求。新浪此举不仅满足了球迷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也帮助企业抓住了体育营销中的契机,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互动。

双平台多终端 凸显体育营销优势

众所周知,新浪的起势源于体育,体育一直是新浪的传统优势“项目”。除了拥有奥运、NBA、欧冠、欧洲杯等强势合作权益外,还同时享有多种其他国际重大赛事的报道权益和各类顶级赛事的中文官网、点播直播等合作权益。其中不乏一些新浪的独家权益,比如,新浪拥有NBA东西部决赛和总决赛的独家网络直播权,并且在赛后还提供整场赛事的点播。

基于双平台(门户+微博)、多终端传播架构,新浪正在打造集新闻、视频、社交于一体的社会化体育营销平台,为企业提供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化整合营销解决方案。

据新浪销售策略中心总监艾勇介绍,“在体育营销方面,新浪继续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门户和微博,开放式的传播架构,充分整合国内外体育资源和平台资源,让消费者身处多个终端都能感受到新浪体育的气息。对企业而言,可利用双平台、多终端传播格局,以及相关媒体资源,进行全面的体育营销。同时新浪在不断对自己的产品升级优化,推出的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产品,成为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的新利器。”很多企业在各大赛事期间,都在利用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进行体育营销。

目前,已有覆盖多个行业的多家企业在欧洲杯带来的体育营销热潮中与新浪携手,展开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其中,清扬、三星、红牛、英特尔、国美、丰田、JEEP、青岛啤酒、北京现代等知名企业都与新浪进行了深度合作。而嘉士伯作为欧洲杯的官方合作伙伴,在中国也充分利用欧洲杯的商机,通过新浪的双平台进行着社会化整合营销。

嘉士伯与新浪联合打造的欧洲杯专题活动迷你网站上汇集了“热门话题”、“视频精彩集锦”、“最佳球员”和“我要抽奖”等互动版块,在该活动网站的醒目位置,则是嘉士伯的官方微博入口链接按钮。这样,在活动页面的精彩内容和微博平台间建立起的无缝连接,就帮助企业品牌实现了与球迷间的高效而持续的互动。

社交视频引领精准体育营销

新浪近年来推出的社交视频产品(微电影、微视频等),无论是对受众,还是对企业都有极强的吸引力。一些企业正在利用《冠军的心》微电影进行奥运营销。与此同时,新浪还举办微视频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并推出看点、微视频指数等社会化视频平台和传播效果评估工具,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交视频的快速发展,也是新浪在打造社交视频开放平台过程中,协助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的有力武器。

今年3月份,新浪在注重“有价值的短视频”的基础上,升级了微视频战略,并推出了业界独一无二的社交视频5+2传播组合拳,即“一个活动(微视频大赛),一档节目(与重庆卫视合作的《星电影》节目),一个产品(基于新浪3.24亿微博用户好友关系的社会化电视平台——新浪看点),一个应用(企业微博2.0的视频应用之——品牌电视台),一个工具(社交视频传播力的综合评估工具——微视频指数),两个平台(新浪门户+微博)”。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浪提供的这些社交视频产品组合的帮助下,收益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其中,新浪看点作为一款社交视频产品,是基于微博好友关系的多媒体分发平台。用户可以使用看点看新闻、听音乐、看视频,并与微博好友边看边讨论、分享。简言之,看点是为用户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电视台。

至于看点对体育营销的价值所在,艾勇认为:“看点作为一款具有社交功能的产品,注重的是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体育营销中,企业可根据看点的社会化互动特点发起精彩的视频内容吸引用户产生互动行为,有助于企业实现社会化营销,它是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企业可通过看点产品了解用户的喜好和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精准的覆盖目标受众,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而“新浪的微指数工具,它是首个评估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可通过数据有效的评估营销效果。”

新浪一直着力于对社交视频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微电影作为其战略布局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已经初见其成效。微电影是在用讲故事的方式陈述品牌价值,用拍电影的手法演绎故事内容,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新浪近两年都在举办微视频大赛,并于去年底举办了首届微电影节,这一系列动作,为企业主认可微电影营销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年,新浪又走在体育营销热潮的前端,投拍了奥运系列微电影《冠军的心》,这一系列微电影旨在挖掘奥运冠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奥运资源,同时使得奥运营销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这样的奥运营销创意吸引了广告主们的目光和浓厚兴趣,也无疑会成为2012奥运营销的一大亮点。

微博引爆社会化体育营销

在新浪的体育营销策略中,除了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优势外,还利用微博的社会化媒体属性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传播矩阵,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新浪门户上的热门信息、精彩图片、独家节目等内容,会在微博平台形成二次传播,并通过用户的转发,进而实现持续的传播效果。这一过程,为企业的整合营销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创新可能性。

新浪在协助企业进行体育营销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浪门户的媒体公信力给品牌背书,另—方面,可以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口碑效应,完成社会化体育营销目标。在门户和微博的整合营销过程中,微博往往能起到引爆营销的作用,继而形成多模式的持续营销效果。微博营销在不断发展,从1.0时代升级到今天的2.0时代,在自身的优化过程中为企业主提供了更具实效性的传播价值。

据艾勇介绍,“随着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的推出,微博营销已经从1.0升级到了2.0时代,具体表现为:1.0时代的账户运营主要以140字的微博为核心,通过大账户转发扩大告知,整合传统媒介和活动开展社会化营销;而2.0时代则以Page为账户运营的核心,使用微博广告(Ads)放大口碑,利用Open API进行社会化商业。”

篇6

“叛逆”、“非主流”,不知从何时起,90后就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如今,他们已经长大,正逐渐成为主导世界的新兴力量之一。

他们有着怎样的休闲观?喜欢怎样的休闲方式?如何分配自己的休闲时间与支出?为走进90后这样一群已经不太年轻的大孩子,“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对其进行了专项调查,以期撕下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还原他们的个性与共性。

文化娱乐休闲 90后的最爱是电影

“灯光亮起,乐声响起,泪痕未干,终是告别。”90后女生小米看完《小时代4》后在日记中写道。这部电影上映时,她看了3遍。

“2016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90后休闲的五大目的分别为放松身心、换种方式生活、增长见识、暂别生活压力、锻炼身体,为此他们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文化娱乐,最常关注的焦点便是电影。

“现在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90后肯定是最主要的观影群体”,在影院一线工作多年的表示,“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年轻人的游戏。主体观众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年轻人。”

电影成为90后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与近两年电影票价格大幅下降有很大关系。“自从团购、在线购票出现后,我身边很多同学养成了看电影的习惯。”研二在读的电影爱好者小贾对记者表示。

此外,90后正处于社交年龄,电影正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表示,“电影院是非常好的线下社交平台。平时单独来看电影的人非常少。”“2016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选择独自前往看电影的90后只有7.4%,大部分是2-10个人,2个人的情况最多,占比47.4%。

很多成年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90后喜欢《小时代》这样华丽虚无、MV式的电影。但不可否认的是,让人“搞不懂”的90后如今已成为电影观众的主力军。《小时代4》合作方淘宝电影的数据显示,在此片观影群体中,25岁以下观众占购票群体的近70%。其中20岁以下占比29.3%,21-25岁占比40.2%。而近几年大热的《捉妖记》《致青春》《盗墓笔记》观众构成中,90后也占据很大比例。

90后喜欢看什么电影?淘宝电影数据统计,从影片类型看,最受90后喜爱的前5位是:喜剧、爱情、科幻、动画、战争。“票房好的就是他们喜欢的,例如青春、喜剧,等等。影片如果能让90后在里面找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偶像就必定会卖座。而就题材而言,90后观众在电影中寻求的要么是现实相关性,例如今年暑假上映的《致青春2》;要么就是完全超现实,像《盗墓笔记》之类。”

进一步分析说,“我们本来以为90后比较喜欢新奇、独特、个性强的影片,但其实他们还是符合大众文化特点的。什么是潮流的,他们就喜欢什么。”

旅游休闲 首选自由行

“跟团游太糙,背包游太累,自由行刚刚好。”国人的旅游观念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而引领这场变革的正是逐渐掌握话语权的90后。“2016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旅游是90后最常采取的一种休闲方式,而63.1%的90后出游时会选择自由行。原因在于大多数90后认为,跟团游“行程安排不合理”,既“缺乏乐趣”,也“缺少发朋友圈的时间和内容”。

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出游诉求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经历”阶段。这一阶段的旅游者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是“可看、好看”。如今,那种可看、好看,却人挤人,“花钱买罪受”的旅游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90后的需要,当他们更多地追求高品质的服务和“花钱买享受”的时候,自由行已然开始成为他们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

另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都市风光已成为时下最热的三大出游主题。农家乐、民族风情等主题游也不再小众。而之前备受争议的旅游“买买买”,吸引力正在大幅下降,调查中只有13.2%的90后受访者表示出对购物仍然保持极大的热情。反之,大部分90后受访者更愿意将更多的消费花费在旅行的质量提高上,例如酒店、美食,以及娱乐。

在90后女生小米看来,这并不难理解,“天猫全球购、亚马逊、小红书等跨境电商和海外代购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对于洋货有了平常心。发达的物流,与国外市场接近的价格,让我们不用走出国门就能随心购买海外商品。”

因此,在旅行内容的需求上,越来越多的90后热衷精神层面的投资,深度体验目的地的当地文化和特色:带着父母在伦敦看一场歌剧,在泰晤士河畔喝上一杯醇香的咖啡;一起探寻隐匿在东京市井街头的百年老店,近距离观赏匠人对东洋工艺品的精雕细琢,再去享受一顿米其林餐厅的饕餮美食;再或者是全家自驾,在美国的一号公路来一场随心所欲的公路旅行。

90后最常被人提起的一个标签是“互联网原住民”。据调查,在移动社交圈里90后更愿意分享旅行中品尝的美食、体验度惊艳的SPA,和偶遇的美景。他们希望回忆此番旅行的时候,不是炫耀买回来了多少大牌的衣物或是珠宝,而是对这一路新奇体验的无尽回味。

就像学者于丹所说:“旅游是养心的过程。把旅游分为三层境界:最浅的一层是你邂逅了你从没看到过的风景;第二层是你邂逅了一种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方式;第三层,也就是最高的一个层次是,你突然遇见了你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自己。”这或许也是90后对于旅游所追求的意义。

体育休闲 注重社交化

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重要消费增长点之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消费结构就发生变化,对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明显上升,我国有巨大的产能释放与产业提升空间。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将拥有约1万亿元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体育休闲产业规模不大,并存在结构性缺失,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约为500亿美元,在GDP中仅占约0.7%,未来体育休闲产业将会释放巨大产能。作为体育休闲的参与者,年轻化是大势,90后已成为主流人群,同样代表着体育休闲的未来。

“2016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体育健身类休闲也颇受90后欢迎,在其最喜欢的十大休闲方式排行榜中位列第四,排在文化娱乐休闲、消遣旅游、休闲餐饮之后。而在体育健身类休闲活动中,排在首位的是时尚有氧运动,如游泳、跑步等,占比高达58.80%。

90后更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90后来说,体育运动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谋生手段,也不是强身健体的方法。所以,90后即便不喜欢打球,也可以看球,不喜欢健身,但可以瑜伽,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休闲方式。

篇7

关键词:社交网络;伦敦奥运会;正功能;负功能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5-0044-04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这场世界顶级的体育盛会中,国内外众多传媒几乎都参与其中,推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报导和评论以及各种花絮,给受众带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彩的同时,也让受众感受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刺激感受。

与其他媒体不同,社交网络在2012伦敦奥运会报导和评论中异军突起,成为伦敦奥运会特有的传播现象,这个显著特征是前29届奥运会所没有的,因此立即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新领域。

网络社交媒体也就是具有互动性、以社区为主的网络平台。网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建立联系,谈论兴趣爱好,交换信息和内容,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西方主要的代表性网站有脸谱 (Facebook)、优酷(Youtube) 和推特(Twitter)等,中国主要的代表性网站有新浪微博、开心网,以及各种在线论坛等。这种有数以十亿计网民参与、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媒体全面介入奥运报道和评论,成为今年奥运特有的一大景观。

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社会现象,也使得广大受众借助社交网络参与伦敦奥运会成为可能。当前各国社交网络数量激增,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1]调查称全球有超过10亿人使用社交网络,占全球网民的70%;美国皮尤媒体研究中心2011年8月公布的调查显示,65%的美国网民使用社交网络,较之2005年的8%,6年间增长了8倍;我国有约一半以上的网民通过社交网络交流互通。社交网络在社会各方面影响力加剧,在重大全球性事件中均可见社交网络的身影,互联网进入了社交网络时代[2]。

1 社交网络全面融合伦敦奥运会

开幕前夕,伦敦奥组委公关总监杰基-布鲁克?道尔(Jackie-Brock Doyle)说:“悉尼奥运会几乎没有高速互联网,雅典奥运会几乎没有智能手机,北京奥运会几乎没人用社交网络。但这都已改变。如今,一切都有了,人们将以各种渠道参与奥运会。”[3]道尔的这个论断为伦敦奥运会与社交网络的融合作了很好的引导和推荐。

伦敦奥运会是与社交网络融合最紧密的一届奥运会,堪称“社交奥运”。@、#、Like等社交媒体符号犹如各国的国旗一样流行,许多运动员比赛前后在推特、脸谱和新浪微博上比赛历程,心灵感悟,场内场外及时互动。

在2012年8月2日比赛结束时,夺得金牌的叶诗文在新浪微博上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消息:“到今天为止我的比赛就圆满结束了,很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包括西方媒体的质疑!谢谢有你们在我身后支持我!”[4]这条微博截至2012年8月18日下午7时转发数为138546次,评论数为107055次。泳坛名将孙杨,在新浪微博上也是风云人物。截至2012年8月18日下午7时,新浪微博上,孙杨的粉丝数达到了11177342人,孙杨在微博上发任何一个信息,理论上说,全世界超过1000万个粉丝可以同时看到,通过粉丝的转发,孙杨微博的传播面可以翻番或者更多,按照六度空间理论,孙杨的微博可以转发给世界上每一个使用微博的人。这种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是目前所有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一般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

比如:社交网络推特创立于2006年,已经成为体育迷交换实况消息的重要平台。在2012年4月的欧洲冠军杯决赛期间,据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报导:推特每秒的消息发送量达到13684条,创下各大体育赛事的历史之最,甚至高于2012年的“超级碗”橄榄球赛。伦敦奥运会再次刷新纪录。[5]相比而言,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在社交网络方面则完全不值一提。国际奥委会社交媒体负责人亚历克斯?胡特(Alex Hout)这样形容两者在社交网络普及上的差异:“温哥华只是第一片雪花,伦敦将是一个大雪球。”

篇8

摘 要 本文利用文献调查等方法,对体育健身类App分类、功能以及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其存在着功能单一、内容同质化、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便加强管理,科学的提升服务,以此来推动我国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App 体育资源 “互联网+”

自从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这个理念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重要了起来。体育产业其实和“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契合度――手机App和体育是绝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生活越来越幸福。

一、体育健身类App潜在市场

今年年初的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群体工作会议上透露,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64亿,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有望增加到5亿左右。不仅是数量极为庞大,而且经常运动的人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为运动买单、为健康买单。不过,在中国要想群体锻炼,受制于寻找同伴、教练、场馆的难度和繁琐,很多健康运动的消费并没有真正释放出来。以场馆为例,如今我国真正可供大众使用的运动场馆,仅仅10万多点,人均真正能够使用面积只有0.2平米,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18平米。以往,很多人不愿意运动,并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一个人、很孤单、很枯燥”等情感层面的原因所束缚。体育运动类App,不仅能够在基础层面,从距离、时间、服务、价格四大维度,很好地帮锻炼者解决教练员、场馆的问题,而且,那些教练、陪练除了非常的资深、专业、体贴之外,大部分“颜值”还都非常高。

二、不同体育健身类App分析

放眼今天的生活,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手机这样的移动手持终端设备来进行工作和生活,纷繁复杂的手机App应用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体育类的App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呈现出一种爆棚式的增长,让人目不暇接。这么多的App,促进群众健身开展的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叫做运动监测类,这个既有可穿戴的运动设备,也有手机App,是为了记录个人日常运动的这种数据而产生的。这一类产品,核心就是基于LBS系统和运动后台算法的一个运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比如检测运动的nike+、咕咚App、益动GPS、微信运动,还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手环,智能运动鞋等等,它的核心都是个人的运动信息收集,然后通过这些收集的信息,添加社交功能,让使用这些产品的人固定在一个线上的圈子或者是叫社区当中,再由线上的圈子,社团进行线下的整合的产品营销,还有就是体育赛事的活动推广。这其实就是大众健身领域的大数据的一个新形式。使得大家每天都相互“攀比”谁的步数多;从主观上感受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带动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类是运动资源整合类,这一类的产品更像是外卖、订餐、团购、买电影票软件的体育版,是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指导人员里的“大众点评”,将现实生活中的球场、教练、运动装备整个构建在一个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一个场地的支付,教练陪练还有装备购买等一些服务。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互联网平台,解决运动场馆闲置的问题和教练资源匹配不均的这种矛盾,是体育场馆的福音。这一类的产品到现在也没有一家能够做的非常好,究其原因是因为产品不到位,现在国内的体育场馆实在是太少了,有地方打球、踢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以北京为例,据调查,北京老百姓能踢球的正规足球场只有80多个,但是伦敦地区有公共足球场有3000多个,相差几十倍。

第三类是邀约类,在特定朋友圈,体育爱好者群,分运动项目做群,组队约球赛,如:足球、篮球等,大家都喜欢玩,爱好相同,周末随意约球赛,很方便,选择性很强,很好的定向社交类平台,有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例如,作为全球最大运动社交平台,咕咚用户数已经超过4000万,把社交元素整合至App,让运动更好玩、更有趣、更容易坚持,是咕咚稳居同类产品市占率榜首的法宝。无论线下赛还是线上赛,拥有“呼朋唤友”的参与感,分享晒风景的幸福感,感受奖牌带来的成就感,体验自然不一样。

但是,相比App不菲的造价,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成本就要低多了。很多地方的体育部门和体育场馆也在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号发送和场馆相关的信息,来宣传体育场馆、提升场馆利用率。北京五棵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公众号比较成功,这个公众号会不定期发送CBA等赛事和活动信息,读者可以通过文中的购买链接购票。

一家咨询公司近期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手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微信公众号上,截至2014年底,已注册的腾讯微信公众号有800万个,且每天以平均1.5万个的速度在增长。

所以,体育部门、体育场馆和“互联网+”,并不是设计一款手机App或者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那么简单,还要有长久做下去的恒心,有好的团队,有好的推广营销方式,才能“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蔡俊杰.体育App:现状与发展趋势[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5.

篇9

关键词:体育舞蹈;健身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14-01

一、体育舞蹈概述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由社交舞转化而来,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娱乐、社交、竞技表演等多种社会功能,从健身角度来看,它融健身、健心于一体,它不受场地器材的制约,运动负荷量也相对较小,因此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层次的人群都可以参与进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与推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广大群众对体育舞蹈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研究与探讨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意义重大。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健身运动,活动了全身的各个关节,锻炼了全身的肌肉,强调韵律与协调性,是一项将体育与艺术相互融合的运动。它与其它体育活动一样,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它还具有塑造形体的功能。它在健身的同事还能健美,强调身体各部分的整体协调性,提升个体的自身气质。

二、体育舞蹈的健身作用

美国体育家古里克曾说:“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现代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身体和心里一直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很容易感到劳累和疲乏。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让人体的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全身肌肉得到锻炼,伴随着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人们身心都能得到极大的放松。另外,体育舞蹈能够帮助人们消耗体内富余的脂肪,经常参与体育舞蹈锻炼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还从能量代谢率、能量消耗和运动心率变化等生理运动指标入手,对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舞蹈是一项非常好的室内外健身娱乐活动。

体育舞蹈可以提高肌肉力量、韧带柔韧性和关节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细胞的氧气供应能力。因此,它是一项极其有价值的健身体育活动,能使个体身心得到全面锻炼与发展,是一项能让人全面收益的体育运动。

此外,体育舞蹈有着众多的分支,有10多种不同舞蹈让参与者具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摩登舞节奏适中、动作流畅,配合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和旋转以及优美的造型,庄重典雅、华丽多姿、风韵独特,可以陶冶气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是中老年人的首选。而拉丁舞则热烈奔放,节奏明快,充满激情。它几乎可以锻炼人肩部、手臂、腰部、腹部、臀部、腿部等全身的每个部位,动感的音乐又能让人忘却烦恼忧郁。故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青年喜欢上了拉丁舞。体育舞蹈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强健身体,同时还可以调节和促进心理健康。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内心的压力能够得到彻底的释放,舞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也能让人放松身心,增强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可见,体育舞蹈活动既增进了舞伴、舞友之间的友谊,丰富了社会生活,又提高了参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 在早晚晨练时,城市的公园、小区里,随处可见人们三五成群的,或众多排成整齐队形的居民们,随着音乐起舞,体育舞蹈已经慢慢地被人们接受并逐渐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了。

三、体育舞蹈的健心作用

舞蹈是“情动于中,形于外”,这说明了舞蹈运动具备抒感和积极表演的特征,因此体育舞蹈运动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表现和审美特征。体育舞蹈集合了、舞蹈美、音乐美、形态美和服装饰品美于一体,富有强烈的娱乐、竞技、表演色彩。参加体育舞蹈锻炼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各个部位以及神经器官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培养和加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积极的运动和舞蹈可以使人们长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人们工作、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的效率,通过舞蹈和行动来减少疲劳状态和紧张情绪,还可以使得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升华。而在体育舞蹈的活动中,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给人们一个更为乐观,积极的生活环境。

篇10

1传统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调形、调息、调意的运动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2]。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大众传播中呈现出其强烈的“内向性”传播特点。它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传播圈子,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传播格局。只有在文化边界的内部,民族文化方才显现出活性和生命力。因此,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依赖于“熟人关系”环境下的口口相传。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承性与内向性所导致的文化向心力与影响力,是传播过程中必须加以利用的利好条件,但同时,自我循环的圈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掣肘,也使得传播的深度无从谈起,其可持续性更是逐年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路径,加强传播,已成为了一条发展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必经之路。

2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面临的社会需求

在现代社会,保健及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初入职场的新人需要一定的方式调节自我,舒缓工作压力;年轻的女性白领期待一定的保健养生讯息为其带来养颜塑形方面的指导;办公室一族希望借助简单的动作缓解伏案工作导致的职业病与亚健康状态;中年人群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繁忙之余也期望能够调理身心,保养逐步下降的身体状况……需求决定市场。近年来,各大都市报与电视节目纷纷开拓健康频道,保健品的市场规模更是一路走高,“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公认的“潜力股”。相较其他保健方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于身、心、息的调和,更适用于当代国人的需求。对于庞大的体育需求人群而言,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经济、实用,动作简单、易学,文化渊源深刻,且没有太多空间和器材方面的限制———往往一两个简单的动作,如搓手浴面或叩击命门等,都能够对身心起到纾解疲惫的作用,同时,养生功理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与经络理论,具备科学性及可信度,正是现代人调理身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3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

在以用户分享和信息聚合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web2.0时代,部分传统体育组织曾及时抓住过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浪潮。王用杰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健身气功健康传播研究》显示,以“健康网站”为关键词在雅虎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查询,可发现3360个查询结果。创建于2007年4月的中国太极拳网,更有着每日30000~60000人次的百度访问量,被称为是“访问量最高的武术网站”。然而,虽然这些网站曾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上功不可没,但在日新月异的“微”时代,它们难免显得有些过时。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可说是抵达了一个瓶颈。分析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网站编辑未与时俱进在浏览相关网站时发现,由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组成部分较为繁杂,相关信息也十分琐碎,网站的排版与编辑颇不尽人意。大部分网站对于网站信息的处理仍然只是简单的“博客式”搜集和罗列,搜索与阅读并不舒适,更少有具备互动功能的站点,难以吸引年轻一代以及精英阶层受众。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2“微”媒体平台呈现传播空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3日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7]。这一数据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而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使用“体育养生”为关键字搜索公众号,所得的结果只有15个,其中已认证账号主体仅有4个,且无一不是以营销宣传为目的的商业性主体,可见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微信上传播的时间不长,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在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影响力更是几近空白。

3.3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的对接错位浏览各类传统体育养生网站可知,其大多为体育养生功法介绍、练习视频以及其音乐等,可以看出,其目标受众主要为养生功法练习者。而根据数据显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的人群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据了总人数的39.34%。那么,对于传播的最大主体———中老年人而言,他们接触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机会还不是很多,新媒体传播途径于他们而言是否有效值得怀疑。如此,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的对接错位,使得传播效果难以提升。

4移动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体育文化对接的可行性

主动推进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是加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的必经之路。因而,以微信为首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无疑将成为当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4.1微信的传播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提出的“强弱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强连接”与“弱连接”。“强连接”指的是人类在传统社会中接触最频繁的“熟人关系”,如父母,同事,朋友等,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基于广泛社会关系的,相对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广播里被提及的人,这样的社会关系,被称为是“弱连接”[9]。对于微信而言,其主要功能流通于熟人关系圈中,可以说,微信传播是基于强关系链接下的产物。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亲密的互动关系形态,并持有相似的态度,社交双方互动的频率也会更高。这一社交特质正吻合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向性特征。因而,在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微信传播时,可着重把握好人际之间的有效信息扩散,因熟人关系中,行动者更乐意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其在现实社会中积累的信誉口碑,在虚拟环境中也同样有效,从而使得口口相传的点对点人际传播成为可能,以这一途径进行的传播效果往往更为强力有效,也加强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深度。同时,微信媒体订阅号和自媒体账号功能则提供了一种弱关系链接。这样一种“弱关系”,为信息抵达不同的圈子并进行传播提供了桥梁。在信息扩散中,弱链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经营好微信的弱关系链接,将是传统体育文化的微信传播工作中的另一重点。利用好订阅号和自媒体功能等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条件,也是扩大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拓展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广度的要求。

4.2微信应用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可行性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分别是父子、师生间的口口相传时期,相关学校、行业内的圈内人际传播时期,以及web2.0时期的网站传播时期。在网站传播时期,其形成的垂直化传播方式一直被认为在发挥着“长尾效应”功能,大多数传播者更倾向于将新媒体传播作为补充,而非主要手段之一,倾向于等待其传播效果的积累,而非主动推进。然而,在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式微的今天,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需求正在增大,web2.0时代的传播理念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强。“长尾效应”作为营销理论是以利益的获取为目的的。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目的,不仅在于文化的价值实现,更在于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继承。只有推进传播工作,强化传播效果,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尾端”地位向“前端”推进,才是发展繁荣之道。要达到这一效果,则需要尽力化“小众”为“大众”。因而,开拓受众圈子,扩大传播范围,是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首要工作。微信可以说是“微”时代最大的“互联网+”平台。自2011年微信面世起,其用户的数量便迅速增加,截止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的数量已突破3亿。根据《统计报告》显示,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毫不夸张的说,至少有1/3的国民在使用微信。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可能性,而其以中青年及青少年为主的用户群,则正好填补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原有传播主体的空白。同时,微信的碎片化传播特质吻合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多元且琐碎的特征,使用微信进行传播使得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更易被重整,被接收以及被二次传播。这样一种高效率、低成本、传播广、精准投放、接受快速的媒体,无疑给当今陷入瓶颈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关键而宝贵的新机遇。

5微信在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结合以上所述,本文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上,以体育养生文化为例,利用微信这一新兴传播途径,深化传播效果,可从构建入口级平台与在地垂直服务两方面入手:

5.1用户至上,精心构建微信服务号入口平台“用户”一词,在企业领域常被提及,在传媒领域却较为新鲜。然而,社会功能的完善使得人民自由自主选择成为了必然,而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则决定了传播的效果。正如学者周志懿所言,“原来的媒体是给人看的,现在的媒体不仅是要给人看,还要给人用”。[11]因此,要做好服务号,首先应深入挖掘服务号的功能,精准定位用户,如在用户关注之初即发送简单问题,定位其社会角色,了解其主要需求,进而根据不同情况,将用户的需求放到首位,从这一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尽量做到细节化、细致化、个性化、立体化,提供“量身打造”的贴心服务。例如结合LBS定位功能,提供用户所在地的实时天气预报,或是所在地附近传统体育养生教练的小段虚拟教程。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推送“办公室解乏六式小功法”“夏日固肾养颜妙招”等功法教程,内容以持续时间短,简单易学,辅有简明功理介绍为要,以加强推送内容的实用性与可信性。也可偶尔小段由“颜值高”的年轻运动员进行的配乐功法展示,或是制作有趣的简短功法动画教程,以增添公众号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提升关注度。此外,还可结合微信的社交功能,“查看附近的人”,开启约课、约练等服务,以构建相应的用户体育社交圈,通过社交圈进行二次传播。“用户时代”的到来,说到底就是受众的需求与角色发生了变化。传播是对需求的适应。要做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微信传播,则需要抱定用户至上的理念,为适应这种变化改进传播,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体育养生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这就意味着“传播”不再是未来的唯一任务,“服务”将是其多元化平台上的新使命。在服务中传播,在传播中服务,不急于灌输文化,而是着力于提升传统体育养生服务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则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就成为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5.2携手企业,走垂直服务的新路当前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总体上依靠着国家的重视和体育总局的宣传扶持,社会层面的传播工作少,传播效果低。本文认为,社会方面的参与对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要将社会力量合理有效的运用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工作中,或许在微信平台上与相关企业合作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入口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优势和用户基数,而企业最有优势的则是在地性的资源。融合微信与企业带来的优势,就是将新媒体“连接人与人”的传播方式,扩展到“连接服务与机器”。具体的举措有三,其一是利用特定的时间节点,模仿马年春节时的“微信红包”模式,在企业服务号、养生相关服务号以及朋友圈中大量发放“养生红包”以提升用户关注度;其二则是玩转O2O垂直,走垂直服务的新路。垂直服务,指的是利用媒体自身在地资源,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例如与当地养生会所携手,提供细分化深度养生资讯,上门教学,上门按摩等等,做实打实的在地服务,进行内容价值变现,服务价值变现,用户认同变现,以求养供,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之路。如此,将“互联网+”的态势收为己用,连接各路在地资源做“养生+”,或将成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未来发展模式;其三,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或还可借助合作品牌自身的用户黏性与粉丝团体,进一步拓展传播范围,进行文化渗透,并借助合作品牌的粉丝社交圈,进行进一步的传播,扩大影响力。对于合作品牌的用户而言,这样一种传播方式会带来具象化的文化感受,从而提升其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该品牌的兴趣及接受程度。用户对于此类信息的态度也很可能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其对于相关公众号的使用感受与体验也将有所提升。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