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相关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计算相关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云环境 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 创新
基于云计算自身的功能性,其在诸多行业都有所涉及,覆盖面较为广泛,本文针对云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是因为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其功能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云计算不同的功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高效开展,可以说云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得到了空前发展。
一、云计算及云计算辅助教学
云计算英文全称为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中的“云”是一种能够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网络数据资源的网络,其在应用中能够实现自身虚拟化操作,维护自身存储的网络资源。其自身有严格公开标准及服务范围,利用互联网络,向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网络数据信息及其他范围内的网络服务,云计算模式下用户所要应用的程序及软件无需安装在自身电脑上,它是依靠互联网上空间范围较广的云环境为之提供服务器集群。
云计算辅助教学意思是指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之时,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云计算的功能性,利用云计算环境中的云服务平台,为学生构建宽广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就云计算近年来在各高校中的广泛应用,其发展前景较为可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技术将成为教学课程中的主流技术,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变革,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冲击,注入较强的活力。
二、云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实施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各高校为了适应这一现状也纷纷开始进行改革,云计算技术现已被诸多高校所采用,它的应用给教学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以下是笔者针对云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实施做出的分析:
1.云计算信息化编辑软件在基础教学中的在线应用
计算机信息化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模式下对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讲解时采用的是单机版的上机操作,该教学模式落后,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利用云计算信息化编辑软件可以将教学办公中所需要的工具及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教师更合理的开展计算机信息化基础教学。
2.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管理及演示
传统的信息化管理及演示,是老师个人进行操作执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观看,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及演示,能够实现信息的存储、编辑、分类及展示等多种功能,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计算机的演变过程,清楚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认识。另外运用该技术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硬盘等方式建立及撰写数据信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用的视频及音频进行快速编辑及展示,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更加丰富与多元化。那么要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演示,可以利用云计算的应用工具进行相关操作,利用云计算实现多人协作模式教学。
3.利用云计算优化在线网站开发系统
网页制作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之一,以往所使用的开发工具是利用信息化软件开发模式,整个开发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具有较强功能性的协作平台,比如说oexam、考试酷等网络平台,这种平台模式技术性不强,有利于学生利用软件资源开发模式自行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云计算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在线网络开发系统,提高学生网页制作的水平。
三、云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策略
云计算是应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新技术,给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要想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就要制定合理化的实施对策,以下是笔者就上述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创新策略:
1.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包含诸多内容,其中有很多涉及动手实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克服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就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程度进行穿插式分工,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互动。另外老师应该制定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小项目,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计算机知识及进行计算机实验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强化教师专业水平,紧跟时代步伐
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面才能够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老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云计算技术知识融合到教学中,使教学呈现现代化面貌。另外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情绪,因人而异教学。各高校要强化教师专业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3.扎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与深入,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身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也有了一定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的有效开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云计算作为一种开发及应用工具,能够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兴趣及研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4.规范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
要想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就要规范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使老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井然有序的开展教学,规范教学行为,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一种规范化趋势。由于云环境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处于一个长期改革与发展的阶段,在这一状况下,部分高校老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出现不同班级不同教学进度的状况,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统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充分展现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5.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多高校为了适应这一现状,紧跟时展的步伐,纷纷引进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设备,忽略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而营造活跃温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
6.将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
云计算技术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学生可以运用智能化手机等相关网络设备随时随地查看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另外,云计算具有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功能,将有效数据信息存储于云空间,辅助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局限,充分发挥云计算的功能性及优势,为学生搜集各类计算机信息资源,开拓了学生视野。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可以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多种服务,能够实现软件及硬件的资源共享,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与学生可以及时进行交流,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
篇2
计算机基础教材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非计算机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教材,另一类则是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教材。前者叫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的比较多,而后者我们通常也称为计算机导论。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出版的《计算机文化》(作者:[美]帕尔森、奥加)一书显然属于后者。该书涵盖的
计算机专业领域面广,贴近专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一本难得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师生必读的专业导论教材。
该书原名为New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 Concepts,直译可以翻译成“计算机概念的新观点”,透过该书的版本更新,我们也确实在其不同版本中学习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观点、新概念、新技术、新发展。
该书自第1版以来,与时俱进,几乎年年都有显著更新,至今已经有1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章) 在国内出版了该书的第4版 (2003.7) 和第10版 (2008.8) 的中、英文版本。据了解,原书第13版的英文影印版将于2010年底在国内出版,第13版的中文翻译版也将于2011年3月份出版。
1内容全面、时尚
本书是国外著名大学采用的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课教材。以帕尔森、奥加著《计算机文化》第10版为例,本书涉及了计算机科学的诸多方面,详细介绍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学科的发展历史。在第10版中,全书共分13章,分别介绍计算机、因特网、Web和电子邮件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文件管理、病毒防护和备份,因特网和局域网技术,网页、网站和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计算机产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计算机编程等内容。
由于原作者与原出版社坚持版本的持续更新,本书总是通过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来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方法独特,堪称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有助于增强读者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对本专业、本学科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体例清晰、实用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既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广度,又兼顾了相关主题的深度,同时紧跟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经过十多版的持续更新,本书的知识内容体例清晰、实用。每章分几个并列的部分,每个部分结束都设计了相应的“快速测试”部分,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此外,本书还配套有设计精良的多媒体光盘、网站等。多媒体光盘包含了交互式的英文原版书、练习题库等。光盘中不仅有录像、动画、交互式术语表等,还有评分记录和快速测试答案,学生能马上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马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各章还配有测验、学习提示、实验及相关信息。
3本书的读者
综合考虑教材价格、教学课时数、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本书可用作高校各专业的计算机导论、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供广大计算机爱好者参考使用。
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可以把本书作为教学参考书向学生推荐,本书也适合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化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材;本书十分适合相关课程的教师用作教学参考书,并且应该保持对不同版本的跟踪了解,从中获取最新信息;建议编写本课程新教材的作者也能充分了解本书的内容。
4图书相关信息
书名:计算机文化(原书第10版)
原书名:New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 Concepts, 10th Edition, Comprehensive
作者:[美] 帕尔森 (June Jamrich Parsons、奥加 (Dan Oja)
译者:吕云翔、傅尔也
ISBN:978-7-111-2467-9
页数:492
定价:66元
原出版社:Course Technology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邮编:100037)
责编:王春华
装帧:16开平装
出版年:2008-8
5主要内容 (目录)
下面,我们把原书第10版和第4版的主要目录对比列举如下,供读者分析了解,如表1所示。
从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本书各个版本之间的发展和变化还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可以用作教学参考书或者通过跟踪阅读本书以获得进修提高。
其实,旧版本中的某些教学内容设计,例如第4版中的“用户焦点”和“问题”部分,也是很不错的教学或阅读内容,颇有教学参考价值。因此,与一般教材不同,这本书的不同版本也多了一些收藏价值。
6译者介绍
吕云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软件学院SAP ERP咨询顾问专业主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应用信息技术专
业硕士、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具有多年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计算机教学经验,对IT行业具有较全面的认识。2003年至今任北航软件学院副教授。目前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工程 IT项目管理。
本书的英文版篇幅较大,翻译中译者对一些内容进行了改编。例如,删去了引论(Orientation)、问题(Issue)、计算机应用(Computer in Context)、实验(New Perspectives Labs)、复习(Review Activities)和网上复习(On the Web)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原书的英文(影印)版。
7推荐指数
推荐同行阅读指数:
(注:以为最高。)
在网上搜索读者对本书的评价,大家的认同是一致的,即“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入门教材是很不错的”,一些国外同行的评论如下。
Martha Lindberg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 :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清晰,章节的划分合理实用。书中包含的技术信息对于那些已经初步了解基本计算机概念的学生既轻松有趣又非常实用。
Gerald Hensel (巴伦西亚社区学院):本书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娓娓道来,每章还辅以精选的示例和插图,是一本内容全面、易学易懂的计算机导论教材。
参考文献:
篇3
计算机应用论文3000字(一):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三、小结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形成了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但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的发展诉求是客观存在,如何将不同领域的内容细化具体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需要持续调查分析。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篇4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化”“工程性弱化”等问题导致所培养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弱,明显滞后于新技术引领的新经济发展需求。为此,各高校相继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期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融合而成的新工科专业,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探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导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网络工程人才,对网络工程专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报告《未来的工作(TheFutureofJobs)》指出,到2020年,对工程人才“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36%)将远远超过对“认知能力”的需求(15%)。显然,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对新工科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定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充分考虑学校定位、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外,还应着眼于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将其现阶段专业学习与未来“全面发展”相结合,并形成专业特色。因此,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质量规范和认证标准的要求,某高校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人文素养;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的工程实践中;具有工程思想与工程意识,能够将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专业知识、技术与方法运用于工程实践中;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云计算平台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实施、运行与管理,以及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工程师所需的学习与创新、沟通与表达、合作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力和适应力。对云计算技术的强化是该培养目标的专业特色。2.学习成果明确毕业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理念需要将培养目标分解为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明确、可衡量、全覆盖”的具体要求。因此,详细分析支撑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逆向分解为对培养对象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再将其有形化为学生毕业时应获得的学习成果,以完全覆盖对培养目标的支撑需求。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描述如下。(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功能模块或工作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工程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问题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3.指标点细化毕业要求。面对工程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毕业要求应根据能力需求的内在逻辑关系逐项分解为“经过选择的,能够反映毕业要求内涵,且易于衡量”的指标点。各指标点的达成由若干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或其他辅助教学过程支撑。指标点分解也是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具体、明确、可评价表述的过程,应体现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逻辑和建构路径,以引导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有计划学习。对网络工程专业“工程知识”毕业要求作指标点分解如下。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中。指标点1-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将其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复杂工程问题的定义与描述。指标点1-2: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与方法,能够将其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复杂工程问题的定义与描述。指标点1-3:掌握网络工程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指标点1-4:能够将学科知识、网络工程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中。4.课程体系规范与优化。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指标点分解,并通过指标点清晰、明确引导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培养目标的达成最终依赖课程体系来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直接决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构建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培养目标的特色性,由课程群(或模块)明确并在课程学时学分数、教材选择等中加以呈现。表3是网络工程专业“工程知识”指标点与支撑课程对应关系。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授课学期等,还需要依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和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进行优化与规范。网络工程专业“工程知识”各指标点所对应支撑课程如下。指标点1-1:高等数学Ⅰ,大学物理(含实验),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指标点1-2: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指标点1-3: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云计算技术,Web技术基础,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网络安全技术,软件工程。指标点1-4:Linux操作系统,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云平台部署与管理,网络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云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工程训练,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组网工程训练,云平台部署与实践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专业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二、培养目标评价与持续改进
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并未出台有关达成度评价的指导性文件,需要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设计相关系统。1.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一系列指标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是否与对应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相匹配。根据主体不同,可分为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两部分。(1)校内评价:包括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由校内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据评价指标考查学生通过学习所达成能力的情况。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主要考查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学习,在毕业时是否具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及素质。(2)校外评价:主要是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通常由社会人士、用人单位、行业代表或毕业校友完成,主要考查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所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评价指标包括应届生毕业率、一次就业率、毕业生职业和专业成就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社会舆论调查等。2.建立稳定长效的达成度改善机制。根据达成度评价结果,逆向梳理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加以完善。因此,建立稳定长效的达成度评价机制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以下为某高校达成度评价与反馈系统,包括:(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在课程教学完成后,评价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并根据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模式给出改进建议,以提升教学质量。体现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完善和后续教学过程的控制。(2)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在学生完成本科学习时,依据所有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数据,对本届毕业生是否达成毕业要求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体现为对课程体系的改进及对毕业要求的修订。(3)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是基于社会需求、已经工作五年的毕业生状态、用人单位意见以及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等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目标评价所给出的建议,体现为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保障毕业生能持续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使整个评价机制成为一个长效的闭合系统。
篇5
关键词:卓越课程;计算机系统;计算思维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于2010年启动“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受到关注。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具备计算思维,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和工作、解决专业问题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计算思维能力是与读写能力一样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济大学于2011年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课程授课方式改革;二是训练(指各种类型的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改革;三是考试方法改革。
课程授课方式改革要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教学方式。训练方式改革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通过设计综合性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项目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训练,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中。考试方法改革要消除应试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和人格养成作为核心,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建立计算机系统级教学团队,以团队形式对课程进行设计,积极建设和落实包含课程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法3大环节改革的具体方案。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结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科方向上的特色和优势,采取“两级基础深化、知识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前沿技术追踪”4项措施,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体系。
1)两级基础深化。教师通过“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计算机导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分别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教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和“计算机导论”旨在帮助初学者认清学科的轮廓,而“计算机系统结构”则为计算机学科高年级本科生提供完整的学科核心知识。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以“虚拟化与云计算”“Web编程”和“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等课程为基础,建立计算系统和网络的知识体系框架,为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色和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规范打下基础;同时还注重相关课程的交叉,如“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在虚拟操作系统、编译优化等方面的结合,“计算机系统结构”与“虚拟化与云计算”在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下的融合等。
3)实践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与“编译原理”等课程中关系极为密切的核心内容以综合实验形式进行集成,如存储结构及其管理、目标代码生成及优化、线程调度等。这样既有利于消除孤立知识点,又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为他们将来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前沿技术追踪。教师通过“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课程追踪国际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与技术。
笔者提出的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系列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教改项目的实施将提高计算机系的办学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也有助于本科教学中多出科研成果。
该教改项目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展开,围绕计算机系统主题,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注重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在相应课程的实验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外,还将在专门的“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中进行有关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2个方面的完整的集成实验,通过数据采集和建模分析等手段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核心理论,同时提高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贯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各门课程的教改内容简述如下。
1)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作为该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将突出建设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选用《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作为该课程的双语教材:
②每章核心内容突出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③将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从传统计
算机导论内容中自然引出;
④展开双语教学,并建设精品课程。
2)计算机导论。作为该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将突出建设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选用《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作为该课程的全英文教材;
②每章核心内容突出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③加强计算思维方面的教学和实践,将Python作为入门编程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④展开全英文教学,并建设精品课程。
3)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作为全校的通识课程,适合各个年级的本科生,侧重信息安全前沿,同时带动整个教学体系前沿知识的探索。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汇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体系中各个分支领域的前沿思想与技术;
②为“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提供前沿的实验内容建议和素材;
③自行编写课程讲义与教材。
4)计算机系统实验。该教学体系中的实验课程建立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之上,是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建立计算机系统课程知识体系;
②建立实验环境,设计丰富多样的综合实验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
③编写实验指导书。
5)虚拟化与云计算。该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之一,介绍可信与安全系统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建立课程知识体系;
②编写教材。
6)Web编程。该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②建立实验环境,设计实验项目;
③编写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2 教改特点
基于“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具有如下特点和创新性。
1)将本系计算机学科优势、优质课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相结合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一;
2)开设“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实验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二;
3)本教改项目结合计算机新教学法,将计算思维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系统级课程中进行实践(“计算机系统实验”和“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实施),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三;
4)本项目将工业界的最新技术介绍给本科生,为其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和到著名企业实习的机会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四;
5)本项目将可信与安全计算系列课程作为建设对象,点面结合带动一批课程、实验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五。
3 教改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建设,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如下成果。
3.1 教改立项方面
1)2012-2013年,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课程“虚拟计算与云计算”;
2)2011-2012年,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项目“Web编程技术”;
3)2011-2013年,同济大学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导论”:
4)2011-2013年,同济大学双语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
5)2011-2012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信与安全计算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3.2课程建设方面
1)计算机系统结构。
该课程于2011年上半年被批准为同济大学本科卓越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一软件学院共建国家级精品课程。
2)计算机系统实验。
计算机系和学院实验中心已经购买相关的实验设备并完成实验室建设;已经开始组织2010级3位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所涉及的5个实验设计。
3)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
该课程成功申报同济大学双语建设课程,并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4)计算机导论。
该课程成功申报同济大学全英文建设课程,并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5)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导论。
该课程于2010年开设,目前已完成课程网站建设和《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教材的写作。该教材获得IBM大学合作项目书籍出版资助和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
6)Web编程技术。
该课程成功申报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并于2011年开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7)虚拟计算与云计算。
该课程成功申报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开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3.3教材建设方面
1)《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教材已经编写完成,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并被列为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是一本计算机科学的入门与提高教材,在力求保证学科广度的同时,还兼顾主题的深度,同时特别强凋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性,既介绍计算机学科相关主题的来龙去脉,又引入国内外最新和最热门的前沿课题。该教材既涉及计算机传统研究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又涉及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兴热门研究领域,重点讲解这些最新计算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既让读者对计算机新兴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又通过各种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将计算机最新技术应用到相关专业和学科中。
2)同济大学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约出版《虚拟化与云计算》教材,目前已完成部分书稿,预计2013年初出版。
篇6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
一、前言
在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已然成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资源。过去我们常常说大鱼吃小鱼,而现在已经演变成为快鱼吃慢鱼。所谓快鱼吃慢鱼,就是企业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并最终加以利用,以使企业处在竞争的领先位置。因此,众多的企业纷纷提出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式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并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其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面对这种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目前国内企业对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的缺口较大,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已经敏锐的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而言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开始强化MIS的教学,其中经管类、计算机类专业已经将管理信息系统当作一门必修课程,由于各专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培养目标亦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就高校MIS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MIS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二、课程特点
1.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早期的研究者从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中,抽取相应的理论,构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从而形成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边缘学科。
2.理论性较强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学科相关课程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应该有相应的先修课程,为该门课程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实践
学生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开发一个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该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大困难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涵盖内容广,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多门不同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正因如此,对学习的要求较其他课程更高,同学们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相比其他课程所遇到的困难更多更大,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同时在无形之中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使教学效果难以到达预期。
2.对于先修课程准备不充足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交叉性是其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较为广泛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思想和方法。但是,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不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会突然发现,自身缺乏一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1)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薄弱,不具备学习该课程所需的一些必备工具,如数据库零基础,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补充大量的数据库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2)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往往又欠缺管理学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过程中,对其内容、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障碍。
3.过分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却忽略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在管理信息系统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往往忽略了该课程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之后,只是机械性地对考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也正因如此,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动手能力差的特点显露无疑。
4.授课教师自身水平有限
该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数理分析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复合型知识才能很好的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当前,从事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非科班出生,有的是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在承担该课程的讲授任务,而有的则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在承担该课程的讲授任务。其中,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并不擅长计算机相关知识,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却又不精通管理,这就造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将管理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程内容组织较为不合理。
四、对于MIS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的探讨
1.优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
教学的过程中,在保证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的为难情绪得到缓解,由被动式学习逐渐转换为自主学习,并能及时的对课堂上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适当的调整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合理开设先修课程,加强相关知识的关联度
首先,在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该课程之前,要考虑该课程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应该先开设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先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MIS课程之前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其次,先修课程的开设,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专业。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要侧重于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则应该侧重于管理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等相关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所学到的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应用中才能充分领悟,也只有通过多实践,才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加强,可以为将来的求职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可以采用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实验锻炼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体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性的贯穿起来,对系统开发过程清晰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对较为偏科的教师,应该积极努力的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指导学生。
五、结语
本文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自身的性质及特点,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值得相关专业教师不断地探讨和研究,以期达到正确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靳士兰.高校工程类设计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J].教育探索,2006,3.
[3]何晓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究[J].内江科技,2007.
[4]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一、要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思维模式
1. 芦苇:外强中干。
(1)外强:指的就是在课堂学习中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英班或实验班的学生,之所以要比普通班学习成绩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科素养相对较好,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扎实到位。如果我们观察芦苇的茎干,就会发现坚硬无比,是其生命力强大的保证。学习也一样,没有牢靠的基础知识作为根基,提升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安排专门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中干:大家都知道芦苇内部是空的,那么为什么帕斯卡尔还要把人比喻成芦苇呢?原因在于他用的修饰语太强大了,是用思想去填充。事实上,在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努力去夯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会思维,做一个思想的人,否则,也仅仅是具有坚硬外壳的脆弱蜗牛而已,一到关键时刻就会退缩。缺乏思考、不会思考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同学在平时学习表现尚可,但是一到大考的时候就掉链子。
2. 学会思考。既然我们提到了要学会思考,那么我们究竟要学会思考什么呢?一种说法是要重视培养大家的高阶思维能力。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分为由低到高六个行为表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本身,比如一个知识点首先你记没记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要夯实基础,然后是你能不能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意思,再接着是对知识理解基础上的一个运用;而分析、综合和评价,通常被称为高阶思维,之所以把这三项归为高阶就在于它们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情境材料、假设条件加入,让你根据所学去对材料加以分析,或对你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综合归纳整理,以后是运用所学评价一个事情,进行一个验证,得出一个结论。而后面这三个高阶思维,都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会思考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和目前高考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目标有关,即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像在高一高二的日常学习中,我觉得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首先要训练和培养的就是第一个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客观地讲,现在的一些学生存在着读不懂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等状况皆来源于此能力的欠缺。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格外重视学生对教材信息、题干信息的获取训练。为什么先从这做起,因为它既是高考考查的首要能力,更是其他三项能力得以表现的前提。你读不懂题,不明白命题者的意图,你怎么会答好题、得高分呢,那只是空中楼阁罢了,但是我们不排除很多同学还生活在这样的幻想中。
在这方面,下列具体做法可以尝试:一是在训练中培养。比如,在新课自主学习中,学会检索关键信息,再如在习题课上,主动画出关键词,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从文科类课程的角度讲,这项工作类似于在小学、初中我们做的概括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的活动,只是难度加深了而已。二是要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文科生扎实的知识功底是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基础知识愈深厚,对信息的感受愈敏锐,对事物的判断则愈准确。三是亲自去获取和解读信息。在知晓了方法、思路之后,要大胆去尝试,从而形成习惯。举个例子,在做题时,有意识地按老师讲题时的“抑扬顿挫”默读题干,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干扰信息、隐含条件都会在“抑扬顿挫”中体现出来,进而找到答案。
二、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的学习模式
帕斯卡尔的这句话还为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得高分、提升能力不能靠单打独斗,要合作。芦苇的这个例子形象地给我们打了一个比方,强调了导学课堂中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一棵芦苇无论外观多么强硬,但一阵强风就会刮倒,生命力再旺盛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很脆弱。但是如果是一片芦苇,在强风面前彼此借力泄力,互相依靠,彼此合作承担责任,即使贴到了水面上也不会折断,可见,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一些同学可能曾经或正在质疑一个事情,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表面热闹活跃,是否代表着自己真正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事实上,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都在践行着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的一句话: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结合这样一句哲理。换一句话就是遵循“静――动――静”这样一个逻辑线索。如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之前你没有对问题材料、假设条件进行静心思考,开篇就开始讨论那是伪讨论、伪合作学习,就是走过场。只有首先大家静下来大致知晓了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有了自己的初步见解之后再进行讨论,才会真正触及思维的深度,培养和锻炼高阶思维的能力。还有一个环节我个人觉得很重要,在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完,教师也进行了点评更正之后,一定还要有个环节,那就是内省阶段。每道题不会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每个人的原因可能又是不一样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在问题解决之后,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反思的空间,想一想理想和现实,正确与错误,为什么距离总是那么近,但结果总是那么气人。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云平台;网络工程专业课
1引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通过审议,正式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1]。为了推进落实《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2011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2]。在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进行得如火如荼。从2010年至今,有关翻转课堂、微课、移动学习等教学理念与方式的研究呈现出井喷之势,研究不仅局限于理论研究,更有多所院校加入到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积极总结探索,形成适合本学科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3-5]。目前,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教学实践,其应用范围从中小学走向高校。从知网上进行论文检索发现,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是从2011年以后,在数量级呈现出较大的增长,但国内关于翻转课堂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模式支持,或者实践研究,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深度和广度都略显不足。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探究与其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使得翻转课堂在应用过程中避免“水土不服”的现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程性和实用性等特征[6],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来掌握网络工程实施的方法和思维。而目前各高校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基本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计划中虽由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但是理论课中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教师讲”为主,实践课以“学生做”为主,这种方式使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学生不能及时地巩固课堂知识,连贯性不强。我们针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的特点,提出了适合本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其支撑平台进行设计。
2网络工程专业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教师作为主导者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完成知识传递,二是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练习等活动完成知识内化。而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开展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传递,而课堂上通过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学习的自主权交给自己,体现了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这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其次,基础知识的学习要靠学生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不仅要考虑翻转课堂应用的专业特征、课程特征,也要考虑各个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7]。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及工程性的特征及一般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在实施翻转教学中会碰到如下几个问题:
2.1如何保证学生的课下学习时间及效果
这是对于我国中小学引入翻转课堂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他们白天在学校进行学习,晚上回家还要面临一定的课后作业,如果再加入学习任务,无疑极大的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高校学生学习时间相对灵活,相对来说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可供支配。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基础。常宝英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64.13%的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22.43%的能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而13.53%要视情况而定[8]。为了保证尽量多的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及测试,一方面可以在教学平台中对学生的学习路线、学习时间和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到过程考核中,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在录制视频资源时,基于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便捷性,录制的视频以微视频为主,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现在计算机类学生电脑持有率在100%,手机持有率在100%,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限时空地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进行学习、测试等,保证充分的课前学习。
2.2课堂上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育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需要思维的碰撞,教学不应该完全的依赖于课下的视频学习和练习评测而本末倒置。如果说课下的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基础,那么课堂学习这个知识内化阶段就是翻转课堂能顺利进行的核心。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课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重点突出讲解本次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其次,引入基于云计算的实践平台,对于本次教学目标进行分组式的项目式实践,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任务,在“动手做”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也可以进行个性的指导,同时分组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3如何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如TCP/IP协议分析与应用、路由与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协议编程、Linux服务器管理与应用、无线与移动网技术等课程,都需要较多的实践,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在实践类教学中存在有实验资源不足、实验形式单一、教师指导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实验效果难以检测等问题[9]。在网络工程专业翻转课堂实施中,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其次搭建的云计算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不断完善教学资源案例库和项目,课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项目实战,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2.4对于教学效果如何评价
目前有很多学校加入了翻转课堂实践的大军,并且也给出比较乐观的数据[10-12],但这部分数据基本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但也有文献数据表示,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更加活跃,也更喜欢参加课堂讨论,然而测验后,发现是否采用翻转教学方式对测验成绩影响不是太大[13]。所以在翻转课堂实施中,需要建立一套基于过程的考核体系,一方面需要考虑到阶段性的考核成绩,如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也要将学生课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过程、课堂上的团队合作能力、课堂实践完成情况,课堂互动发言等环节纳入到考核中,这也离不开完善的学习过程监控机制,或将学习监控机制进行可视化管理[14]。除此之外,采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15]。翻转课堂能否有效实施,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课前高质量教学视频的制作、问题的归纳总结,再到课上对课堂的组织掌控能力,都需要教师从各方面不断学习提高。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这些年,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Talvert教授总结出的翻转课堂的系统结构模式,它将翻转课堂分为课前与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针对性的练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课中,以解决疑难问题,完成知识内化为主。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张金磊等基于RobertTalvert教授的模型而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6],也是将教学分为课前和课后两个环节,简单易行;还有钟晓流构建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17]等。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专业也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做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能一味照搬。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来说,需要有较多的实践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提出了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这种教学模型中,强调教学平台的作用、过程的考核及项目的实践,整个教学过程都依托于教学平台。
3.1课下学习
课前充分的学习是课堂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视频、音频、教学课件及参考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中,学生在每个教学周期开始时,先查看本次的教学目标及问题,带着问题观看教学视频。之后,完成针对教学目标留下的练习,完成测评,如果有疑问,将问题上传到交流区,和老师在平台上完成互动解惑。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教学周期的前半部分,不仅有明确的任务完成,还要有时间限制,学生必须在上课前24小时完成所有任务,以便给老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归纳总结。课前的学习及评测是后面课堂内容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学生对系统的每次操作都会被记录到教学平台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监督和督促手段,这也是一直强调的,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课上训练知识内化
课堂上是老师和学生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时刻,必须珍惜这段时间,不仅完成知识的学习,更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好时机。教师在课前根据课前对学生在平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对课后练习错的较多的部分进行总结,课堂上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知识难点的剖析及重点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这个教学周期中的教学内容已基本掌握。但根据金字塔理论,我们知道学生要真正地完成知识内化,尤其是网络工程类专业课,非常有必要通过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所以课中的第二个阶段是要求学生按组进行项目实践,每次针对课程目标有一个难度适中的网络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组员帮助,有问题组间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提出疑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动手实践能力。
4云计算教学平台的设计
为了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平台的支持。构建云计算教学平台就是利用科技颠覆“教”与“学”,是一种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现代技术手段[18]。尤其对于网络工程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更需要教学平台的支持,国内已经有不少的先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搭建的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类实验教学平台[19],吉首大学搭建的云计算实训平台,使学生可以体验企业工作氛围,进行真实项目训练,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及办学效益[20]。也有教师或者学者采用已有的教学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如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教学[21],结合本校及本专业的需求,我们设计将云计算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其主要功能模块有教学资源管理、实验平台、过程考核等。
4.1教学资源管理模块
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经过在线调查,70%以上的同学更喜欢通过观看视频,因此教学资源管理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教学视频的与管理。随着微视频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逐渐普及,我们此系统的教学视频在制作时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个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切中主题,目标明确,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其次是针对性的练习,我们将练习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知识点的练习,学生如果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是很好,可以重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另一类是针对课程目标的综合性练习,考察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也避免了翻转课堂中知识碎片化的风险。第三,对于网络工程学生来说,要通过不断地项目实践来提高动手能力,因此项目库的维护、源代码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4.2虚拟实验平台
云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也提供了必要的实践上机环境,学生通过网络访问平台进行实验,个人的试验状态及用时等信息会被记录。
4.3过程考核模块
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完成课前的视频学习以及练习的评测,那么课中的相关环节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平台中加入了过程考核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练习的完成进度以及对错等学习结果,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把这部分纳入到学生期末的成绩考核中,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学习研究的深入,除了云平台,系统提供学习APP,使学生可以不限时空的去学习,平台中除了实验平台,其它的功能都可以用APP实现。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互联网+”;云平台;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目前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而互联网平台下对高等数学的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但也需要循序渐进,符合现在形势。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打造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构造“互联网+”相关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育体系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及日后工作的必要素质组成基本,我们的任何教学都应当以此为中心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专门型人才,以实践教育为根本,理论教育同样重要,而技能素养是重中之重,考虑社会要求,满足社会需要。而目前的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存在种种问题,问题均需改革来促进解决,以达到教育要求。
(二)“互联网+”是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潮流
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在近些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全方位平台是近年来的新潮流,新方向。我国资源分布严重不合理,城乡差距,东西差距,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教育资源的开放化,服务平台的推广化,能有效促进资源的共享,减少差距。“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迅速,时效,广泛,而数学软件操作越来越简单,功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方便实践应用。教师们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加以提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成为适合当今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有关改革内容
数学是知识的必须和基础,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基础知识,数学为后续进一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后续课程知识打下基础,掌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必须拥有必要的数学知识和素养。高职高等数学教育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又要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教学时,应充分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规律,也要兼顾高等数学教育的学特点规律。这就需求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知识框架等在完备性、严密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与体系,以利于学生们掌握高职数学课程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高等数学的学习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基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开发学生数学才能和与打造与专业知识一体的体系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基于现有问题提出切合实际对的改革方向,并通过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完成改革,使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满足高职学生的要求,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课程改革应考虑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与工作情况,尽量与知识结合,靠近。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并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知识可以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实现高等数学人人喜欢学,人人可以解决难点,人人可以在生活应用的愿景。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尤为关键,其中数学课程应该走重应用、轻理论的特殊道路,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学习的主动性、应用数学的自觉性、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和现有的数学软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运算过程和教学管理等四个方面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改革。打造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教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构造更开放,更高效的数学教学与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可以避免空间和时间影响,使学生们随时随地学习,这点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在高职数学课程中加入数学软件的教授与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们在实践中使用数学知识,更为简单的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职数学教育的要求,使教育高效有用。
三、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式相关体系
(一)“互联网+”教学理念
秉承“以开发学生数学才能和与打造与专业知识一体的体系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设计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加入数学软件的使用操作教学,同时使用“互联网+”技术实施教学。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学习,学习自己需要的和不懂的知识,不用担心课堂知识的获取渠道,不用担心知识的遗漏。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利用互联网教学的频率,为学生打造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空间。上课的教授时间有限,当学生不能及时接受上课内容时,可以通过网课进行反复学习,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而软件的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远程操控等,是每个学生直观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摩并实时操作软件,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下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教材要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实际,同时满足专业需求和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接受是首要要求,这需要从方式和进度上来考虑,同时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必须相关。例如,分化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微积分等,各模块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满足各专业的数学需求。如工程类学生,最先教授高等数学,有数学的基础后就可以教授理论力学等基础力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可以同一学期教授,为动力学等打下基础,而其余数学内容就可省略,符合工程类专业的数学要求。让学生的学习环环相扣,学有所用。每一块内容之间均有衔接紧密的相关知识点,而且适合不同邻域,在教学中需考虑其中的关系。课程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相关工作结合,课堂讲解实例,结合学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掌握高等数学的理论和体系。通过“互联网+”云平台的教学,打造教学资源共享,构造更开放,更高效的数学教学与学习环境,使教学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满足学生需求。目前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故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来弥补了课时不足。适合当前教育。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一是根据学生专业的教学需要,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主要是指数学教学中需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具备应用特色,同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二是重视数学概念教学,通过专业案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入概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的概念解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让数学概念更加鲜活。三是让数学计算更简单明了,可以使用数学教学软件进行计算,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四是加强对数学理性的理解和思考,降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互联网云平台下的教学方向
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改革,关注高职教育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本质,高等数学的学习必须服务于专业学习,同时必须服务于相关社会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来加强学生在专业课中运用高等数学知识的能力,使数学服务于专业,使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松化。高职学生数学水平普遍相对较差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数学课时也在不断缩小。高职数学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有重要作用。为了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补充。所以在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这些要求,以确定适度教学的知识范围,适量的知识内容。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也是各种相关问题产生的过程。在任何课程中,教学都是以问题为引导,通过问题引出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实践结合。通过与本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的解决实例,让同学们体会到把数学对本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可以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查阅相关知识,相互补充彼此的知识漏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软件,利用软件进行高难度求解。加强老师和学生对数学软件的操作水平,在课上课下均充分使用软件的高效便捷,使同学们保持长效的积极性,不断激发新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完善知识体系,增加知识储备。
四、结语
运用“互联网+”云平台,结合数学软件进行教学,打造数学网课新空间。此新教学模式有更好的实用性,问题情况也更复合实际,这是传统模式所欠缺的。“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对于学生,可以针对同的学习内容提供了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的指导教学。由此可见,将“互联网+”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相结合必将是时代新潮。
作者:叶春辉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宪立,赵自强.问题驱动原则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泊然科学版),2014(1):49-52.
[2]王英霞.高职高专类学生的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版),2011(2):10-11.
篇10
摘要:文章通过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和澳门中央图书馆的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和不足,并对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提出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014-03
信息素养在1974年首次被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指出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发现、检索、分析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也随之产生。但目前对于信息素质教育尚无权威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国内学者皮介郑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信息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利用包括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在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诸方面达到和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水准。”[2]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对公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职责[3]。笔者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和澳门中央图书馆的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近几年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读者活动,笔者对其网站公告栏的活动公告进行梳理,对其有关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进行分析[4]。从2012年到2015年5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举办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78场/次。自2013年4月起,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每月都会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1.1 活动分类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数字资源阅读推广。主要以电子资源检索培训的方式进行,活动对象主要是一般读者,偶尔也有针对少儿读者的“畅游数字阅读,分享快乐学习”及针对视障读者的“‘聆听世界’――视障读者培训”等活动。②电脑基础知识培训。主要针对老年读者,长期举办,为其讲解电脑的基本应用。③专题馆藏资源推荐。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及时事对本馆专题馆藏资源进行推荐。
1.2 特色与不足
1.2.1 特色。①连续性。如:针对老年读者的“乐龄学习e起来――老年人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以及“专题期刊阅览”等,均多次举办。②地域性。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结合本馆特色资源,向广大读者介绍南粤文化,引导读者关注和了解本地文化。如:“南粤文化之旅”专题馆藏资源导读、粤剧粤曲文献文物展等活动。③时效性。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经常结合时事或时节进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如:在春季开辟“春季养生”专题期刊和专栏;在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开展航天航空专题期刊导读等。
1.2.2 不足。①延续性差。如:针对老年读者的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举办过多次,但内容是重复的,且不具备延续性,读者很难学到系统知识。②对象单一。大部分活动都是针对普通读者,只有极少数是针对特殊读者的。③内容比较单一。基本还是依据本馆已有资源,仅向读者传授获取信息的技巧,对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服务均未涉及。
2 香港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截止到2015年5月26日,笔者在香港公共图书馆网站检索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共有1,140场/次[5]。
2.1 活动分类
活动共分为以下四类:①“轻松生活@互联网”工作坊。介绍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技巧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网上信息,鼓励市民利用互联网信息及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电子服务[6]。②“IT新世代”讲座。介绍信息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并分享相关技术知识和应用[7]。③“保护个人资料私隐――日常生活与善用科技”讲座。指导公众在使用互联网及通信产品时如何保护个人隐私。④其他信息科技活动。如:科技如何改变学习模式、网上社交活动的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8]。
2.2 特色与不足
2.2.1 特色。①对象明确。如“轻松生活@互联网”系列活动明确说明针对的对象为十八岁以上、对上网未有认识的人士。②内容丰富。既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也涉及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还涉及与读者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信息产品、社交网络及与图书馆相关的内容,如图书馆应用程序和多媒体信息系统介绍等。③与时俱进。在云计算发展风起云涌时,图书馆举办了“云端数码生活与物联网”和“云端运算(CloudComputing)的入门通识”等讲座,向读者介绍云计算、物联网与读者日常生活的关系,并向读者传授选择云端产品的方法。
2.2.2 不足。①对象单一。活动对象基本都是普通读者,极少针对残障人士,没有针对少年儿童读者的活动。②系统性不足。没有针对某一特定领域设置完整课程,读者得不到系统的学习,并且某些活动内容还有重复。
3 澳门中央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澳门中央图书馆定期举办各项阅读推广活动、展览、讲座等,服务对象遍及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及长者,自2005年至今,澳门中央图书馆共举办过14期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9]。
3.1 活动分类
澳门中央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主要是“图书馆E学堂”课程,兼有少数其他课程。①“图书馆E学堂”课程。“图书馆E学堂”课程自2004起开始举办,介绍一般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方便市民使用图书馆资源[10]。该活动每半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在固定时间举办不同主题的课堂。内容不仅包括电脑基本知识、网络应用技巧,也会指导学员如何检索图书目录,如何在网上办理续借及预约手续,介绍本馆各项网上书刊数据库资源和服务,让学员通过利用图书馆的设备和资源进行阅读[11]。②其他课程。如iPhone和iPad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2 特色和不足
3.2.1 特色。①长期性。由于纳入了政府终身学习奖励计划,澳门中央图书馆的“图书馆E学堂”课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基本上每年都会举办。②周期性。“图书馆E学堂”课程以半年为一个周期,每周期固定时间举办课堂,一个周期内的每堂课内容不重复,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③系统性。“图书馆E学堂”课程中设置了一些初级和高级课程,如:针对仓颉输入法、Word、Excel、PowerPoint等设置了初级和高级课程,既满足了初学者的需求,也满足了想要深入学习的读者的需求。
3.2.2 不足。①对象单一。澳门中央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报名对象限定为12岁以上读者,没有针对特定读者的活动。②内容单一。除“图书馆E学堂”课程外,鲜有其他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4 三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比较
4.1 共性
三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有以下几点共性:①内容丰富多样。除了推介图书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还包括电脑使用基础知识等。②形式灵活多变。既有展览形式的资源推介,也有讲座形式的课堂,还有讲授和读者实践相结合的课程。③持续性不足。三地大部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都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基本上每次活动都以一个内容为主题,时间也具有不确定性,每一期活动的内容也有所重复。
4.2 特色
三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都有各自的特色:①内地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各种形式,对本馆资源做全方位的推介。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完善,其推介的资源几乎涵盖了图书馆资源的所有形式,既包括纸质资源中的图书、期刊,也包括电子资源。②香港和澳门公共图书馆则已经脱离了本馆资源的限制,更多的是让图书馆扮演社会大众继续教育机构的角色,紧密结合时展,为读者提供获取信息、信息使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全方位提高读者的获取及分析信息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香港公共图书馆表现尤为突出。③澳门中央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课程设计。他们的课程定期举办,并且内容设计上系统性非常强。
5 建议
5.1 图书馆功能重新定位
今天,现代图书馆不再满足于为用户提供单一图书期刊的服务,它将成为学术信息中心和普及教育的基地。英国早在2003年的《未来框架:新十年的图书馆、学习和信息》中就指出:未来十年英国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使命是“促进阅读和学习、帮助获取数字技能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公民权利”[12]。公共图书馆应以培养公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技能为己任,积极推进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公共图书馆必须走出传统服务的框架,紧跟时展潮流,了解新的信息资源,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5.2 系统性课程设计与服务方式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都是比较零散的,系统性的内容并不多。公共图书馆不应仅满足于向读者提供单次课程和零散的内容,而应该在内容规划方面多下功夫,为读者提供完整、系统的内容。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在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个人素养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开展适合不同类型读者的活动。
5.3 引入新形式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国内多音译为慕课)是近年来兴起并迅速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形式。它是互联网和教育发展的产物,具有聚集、混合、转用、推动分享等原则[13]。由于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形式,MOOC具备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特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给予参与学习的人员很大的自主性。MOOC的出现和发展为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6):1-7.
[2] 苏海明.国外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加拿大公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09(2):87-92.
[3] 刘建国,李健丽.公共图书馆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12-14,39.
[4]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公告[EB/OL].[2015-05-26].http://.cn/TempletPage/List.aspx?dbid=1.
[5] 香港公共图书馆.资讯科技活动[EB/OL].[2015-05-26].https://hkpl.gov.hk/tc/extension-activities/event-category/23416/it-activities.
[6] 香港公共图书馆.“轻松生活@互联网”工作坊[EB/OL].[2015-05-28].https://hkpl.gov.hk/tc/extension-activities/event-category/23417/it-workshops-enjoy-easy-life-internet.
[7] 香港公共图书馆.“IT新世代”讲座[EB/OL].[2015-05-28].https://hkpl.gov.hk/tc/extension-activities/event-category/42605/subject-talks-on-new-era-of-it.
[8] 香港公共图书馆.“资讯科技与你”讲座[EB/OL].[2015-05-28].https://hkpl.gov.hk/tc/extension-activities/event/40193/subject-talks-on-it-and-you-2013.
[9] 澳门中央图书馆.活动及课程[EB/OL].[2015-06-12].http://library.gov.mo/zh-hant/promotion-events/events.
[10][11] 澳门中央图书馆.“图书馆e学堂”教育 课程[EB/OL].[2015-06-12].http://library.gov.mo/zh-hant/promotion-events/events/detail/e-learning-201604.
[12] 方东权,王琼.现代图书馆及数字资源利用[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责任划分
- 下一篇:欧姆定律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