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的发展

篇1

1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估计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使我国的商业化土地资源更为紧缺,耕地面积也会不断减少,大量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就业转移可能会严重困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

2.1它是高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相对减少和农产品商品化需求趋势增加的矛盾也更加明显。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缺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多重压力,世界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呈现一种常态,推动各种农业科技发展频率增速,逼迫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向科学谋求更高的价值体现,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把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作为核心要素,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

2.2它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各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农业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较低,农产品出口依赖国际市场的代价越来越高,一些传统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以生态农业引领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产值,调整区域性农业布局和经营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

2.3它是农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农业综合产能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业更大的经济价值。农业粗放式经营,造成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不大、社会化程度低。农业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短视做法必须改变,提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工业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有效结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突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幅提升农业产能的价值。

2.4它是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各自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个省市县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了对市场、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城乡统筹,构建和谐农村。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3.1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存在偏差。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即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完善和贯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加强。比如有的地方,政策落实不得力,对农民的土地、水等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实施过度开发和利用,大大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3.2虚涨的农业资料和农产品价格。这与不同群体的收入和支付能力有关。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居于重要地位。而对于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会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差异,造成了虚涨的价格和泡沫经济,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

3.3生态农业生产的跟踪服务体系不健全。在边远贫困的山区,还无法保证向农民提供足量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等服务,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例如,连续的农业信贷服务对于地方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要,毕竟生态农业盈利项目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受农时限制。另外,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多种要求,从而获得较好经济收益。

3.4我国不同地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但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人口多,地域地理条件差异性大,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些地方,如果依靠种植业的发展,恐怕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的机遇,应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4、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4.1创新农业发展观念。发展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积极探索利用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即主动地结合农业现代化,借鉴使用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体系、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等手段,使生态农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4.2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挖掘农业科技应用的潜力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何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呢?一要根据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研发适用的技术链。技术的重点要侧重于特色农产品,拉长产业链,深入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也包含种子育苗,农产品深加工与保鲜、标准化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二要做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划。探索建立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的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并深化县域的农技推广运行体系的改革;三要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向生态农业投入资金、技术、人才,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农技推广中来,不断丰富完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使不同区域发挥出生态农业的更大价值。

篇2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首先,由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控制污染的手段、方式、制度不完善,治污能力和技术不强,库区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农业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制滞后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各级政府难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认证标准,未能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规程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技术标准。

5.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第一,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和农业生产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管理与监督,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清洁生产方式转换,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负责”、“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建立大气、耕地、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耕地、水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戒制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耕地、水资源、大气的检测、监督、治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三,加快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对水资源、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技术规程及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建成方便快捷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管,引导生产企业申报“三品一标”食品认证,帮助消费者认知和消费。

5.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篇3

1.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1)不合理的施肥理县为成都市的三线蔬菜基地,农田用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的倾向,加之长期以来,农民撒施、表施化肥现象普遍,肥料没有施入根部土壤,既造成肥料大量挥发和淋溶损失,肥料利用率低,又易导致面源污染。(2)不合理的用药生产实践中群众对化学农药的科学认知有限,贪求治疗速度,用药量大,有些农户将3~4种农药复配使用,间隔3~4天喷1次药,加之营销、使用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又非常薄弱,致使化学农药各种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使用空间和使用接触者,并非是在安全操作和严格防范下进行,致使水体污染等。(3)不合理的用膜我县种植作物大都采用地膜覆盖,每亩每季的投入量平均6kg左右,作物收获后大都没有及时回收和处理,致使废旧农膜无处不在,部份还残留在土壤中。(4)不合理的种植方式理县自1987年建成成都市秋淡蔬菜的三线基地至今已有20余年,基地地蔬菜1年可种植2~3季,20多年年来一直进行连作,大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间套及轮作换茬。

2.自然条件较差理县属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山势陡峻,山谷纵横,夏秋雨季明显,伏旱频繁,冬季寒冷,干燥晴朗,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农耕地坡度大,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

3.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的科学意识差主要表现为加工和营销队伍发展缓慢,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管理,名牌产品少,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还需提高。

4.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县部分高半山的农村能源还是以薪柴为主要燃料,占全年生活用能的60%以上,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000~3000kg,长期以来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1.狠抓农业安全农业安全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即杜绝任何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劣质农产品,包括致病的微生物、过多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超标。造成农产品质量变劣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人为是我县的主因,其改进措施如下:(1)广泛宣传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多种大众媒体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普及农业生产安全知识,使农民掌握安全生产的技能,并组织农村乡土人才、专业大户、经纪人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首先,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包括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堆、沤、积、造等措施大积、大造有机肥料,大力推广有机肥,推广绿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施用配方肥。其次,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培训农户切实有效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包括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加快普及推广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药物的防病治虫先进实用技术。(3)加强农膜等农业、工业废弃物处理动员农户做好田园清洁工作,收集废旧膜、废旧垃圾、植物枯枝落叶等废弃物,移出田外进行集中焚烧处理。并积极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同时加强对乡村企业、民办企业、私营企业的环境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发展绿色工业。(4)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好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县政府应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指标细化,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同时,要加快理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土壤肥料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化学投入品监督监测工作力度,且县级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加大市场的执法,共同推进全县农村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

2.积极推广农业生态工程技术,选择适宜的生态模式按各乡(镇)村的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及适宜的生态模式。(1)农田生态建设工程全县实施以沟、渠、田、林、路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农田建设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一般包括:改造中低产田生态农业工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工程;配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导的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同时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大积大造有机肥,推广间套种、轮作、换茬等技术。(2)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建设工程全县推广以提高林木覆盖率为主的生态林业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3)农牧复合循环利用型生态工程以牧业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巩固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根据资源条件,当地养殖习惯,建立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推广秸秆过腹还田,建立一个合理的生物链,形成良性的农牧生态系统,如“猪-沼-果(粮、菜)”等模式。(4)庭院(园)生态经济工程发展巩固小康型庭院(园)经济,主要有:立体种植型、种养结合型,住宅生态化等。生态住宅:上有太阳能,中有电气化,下有沼气净化池。(5)观光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是在具备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发观光农业,如通化乡的卡子村,佳山村等。

3.强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以构建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工转化为龙头,商品市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核心,生态效益为目标,坚持“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商品化经营”的原则,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打基础,产业化链条来延伸,市场化经营来牵动,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1)抓基地、优布局,实现结构的生态化立足于秋淡季蔬菜基地和特色小水果基地等建设,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及区位优势,以村或一个气候区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使其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层性,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农、林、牧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不断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二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使各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模拟生态系统的链网现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充分利用时间,合理配制农业生物,增加农业经济收入和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2)积极推动各类龙头企业的的组织建设在产业(包括阿坝州)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采取一些优惠措施,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一些有特色并带有方向性的食品生产基地:推进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专业村,以户、场为单位,养鸡(蛋鸡、肉鸡、)、肉兔……等。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作,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向着有利于建立比较优势产业的方向配置,以科技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订单销售、连锁经营、农超对接、配送服务、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营销模式。加快“请进来”进程,让外来的“高僧”到理县念活市场经。

4.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适应公众的绿色安全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标准化运行机制,普及推广实用实效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指导和控制,建立从“田间”到“餐桌”有案可查的“产品档案”。完善质量安全问题责任追溯、媒体曝光等制度。

篇4

1.1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目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意识还不高,各级政府应强化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现代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篇5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 高品质低消耗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46-01

一、引言

古有神农尝百草得了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以来的粮食米饭,从千年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了为了充饥裹腹而进行的农业种植,中国古代阶级等级“士农工商”的划分足以说明我们的先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千年累积下来的农业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富有的传统农业知识成为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提供相当优良的基础环境和前提。几十年前我国在面对日趋上升的人口数量爆发了一场农业技术的革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培育出了高产多产的新型水稻得以满足当今社会供不应求的“缺粮”状况,然而这仅仅只是我们农业进步的小小一步罢了,不断攀升的人口数量使得我们不得不加大开垦土壤,毁林造田的力度,争取利用更多的土地来种植农作物,然而这却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匮乏,并且由于土壤的不同,纵使开垦了田地种植农作物也不会有好的收成,甚至无法种植,于是我们又学会了利用地理位置,地形情况的不同来改变种植作物及种植方法,我们通过反思过去的不足,开始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脚步,能够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曾经被我们肆意破坏的地球资源。

二、发展生态农业之前的调研及其重要性

为了做好生态农业发展,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地域、气候、温度及该地的特色农作物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了当地情况之后才便于制定具体的种植方式和种植作物。调研是如何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活动,进入该地的森林,荒地进行实地考察准备十分重要,通过观察本地作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相关记录可以有利于更深一步的农业发展。虽然我国具备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累积千年的农业知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我国虽土地广博,可却有许多无法利用的荒地,再加上人口众多造成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发展状态,同时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漠化的日渐严重,还有非常恶劣的天气因素及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都成为了压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几座大山。

三、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流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成为了当今各国的目标,如今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应该坚持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从而实现多产业开放的生态农业,在继承传统知识与传统精华的同时融合现代技术,从着重生产环节为主改为规模化与传统化,从简单的农业生产转向可持续循环发展。

1. 实现多产业开放的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以融合各种不同的资源和工艺流向为主,从而建立完整的“食物链”或“生物链”这样的一套体系,这样才能真正让物质产生循环作用并由此实现我们一开始的“变废为宝”,持续利用目的。我国现在已经利用农业产业内部模块之间相互作用为联系解决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问题,而且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但这在不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科学发展都十分迅猛的状态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目前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创造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普通农民与国家政府双赢的状态与生态体系。因为我国地域环境等特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区域,所以以我国国情来看,我们更需要强调发展农产业的多样性,要在单一且狭隘的产业限制中寻求突破,以品种多样的物质来满足大家的产品需求。

2. 融合现代技术和传统的精华知识

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由来已久,在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持续飙升的现代21世纪,我们对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单单在于传承古老的农业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吸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而将我国由简单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目前为止,我们的农业技术仍然处于传统的废物利用,资源循环状态。为了跟上现代化的技术脚步,我国的生态农业需要寻求一个切入点,一个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开发出能生产高品质,多产量且能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具有优势的领导产业。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农产品,生态农业一定是不能有利用基因工程而制造的,且要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剂量众多的农药,肥料及饲料等,反之则是与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相悖而言的。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一直积极的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做着努力,但我们的生态农业仍然还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我们所生产的高品质的农产品真正与他国比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优质的农产品发展少不了企业、农户、消费市场和国家单位的共同合作,大家形成共同的利益才能更好的刺激进步与发展。

四、生产环节的产业化与规模化

由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分散化,杂乱化,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生态农业产链从而导致不能适应如今市场的多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了大市场跟小农经济的摩擦与矛盾,所以将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的产业化及规模化成为了越来越不能够忽视的问题。根据实地情况的不同发展区域化布局,将各个方面有效的链接在一起,实现建设经营服务的一体化,规模化,有效的将专业技能,企业管理集散融入。从小方面来说,让一个区域形成网状联系,往大了发展就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同融合,这是生产产业化与规模化最终目标形式。同时不要忘记发展与国外农业之间互相贸易与交流进步。

五、总结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也随之在不断的进步当中,相信在科技发展和传统农业知识的结当中,去其糟粕,融其精华,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能逐渐走出瓶颈,在生态化农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链,探索出“中国味”浓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良杰. 福建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现状及对策[D].福建农林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沿海;生态农业;蓬莱市

蓬莱市土地总面积1128.6平方公里,其中常年耕地面积55.5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6.38万亩,粮食总产量13.28万吨;全市果园面积52.3万亩,果品总产量120万吨。获得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和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蓬莱的种植业和渔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以此为契蓬莱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沿海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有力提升蓬莱市生态文明水平。

蓬莱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蓬莱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进一步加大了绿色生态农业的示范推广力度,把推广“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成帮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大事来抓。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已深入蓬莱农民的心头。截至2015年底,蓬莱市已有19万亩耕地吃上“营养套餐”,年减少不合理施肥1万多吨,节本增效百万元;全市建设水肥一体化面积达13万亩(滴灌4.5万亩),其中果树面积达12万亩(苹果8.2万亩,葡萄3.8万亩),蔬菜1万亩,涉及农户3200个,共有节水示范点12个,示范方4个,示范村1个,示范面积达6400亩;蓬莱鑫园保鲜食品有限公司有机食品苹果、刘家沟镇墟里玫瑰香葡萄专业合作社绿色食品玫瑰香葡萄、蓬莱市福聚莱果品专业合作社绿色食品苹果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完成1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续报申请和验收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2个、认证产品50个、认证面积208341.5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4处,共计1329亩;发展物联网系统应用技术示范园2处,共计510亩,示范带动周边近万亩果园,同时抓好已有的7个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园和4个有机苹果精品示范园;综合运用沼液施肥、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果园生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生态环保技术,建设适合休闲观光的生态基地3万亩;建成沼液综合利用示范村24个,建设成方连片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园3万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南吴家村,大辛店镇川李村、清河屯村和村里集镇王庄村等。此外,还充分发挥山东民和牧业、山东华臻重工、蓬莱和圣农业、蓬莱利源集团等龙头企业作用,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紧跟国际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全市现代生态农业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展。

蓬莱沿海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通过对蓬莱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考虑到农业生态环境容量与发展布局,在沿海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上,应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坚持既要突出重点、有所选择,又要多方兼顾、各业并举的原则,以高效特色种植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村建设为补充,以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设施农业为支撑,“种一养一加一游”相互联结,农、林、牧、渔各业同时并举的综合发展模式,通过实行优化的系统调控,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在较高层次上达到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自蓬莱市开展“美丽乡村”活动以来,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蓬莱市马家沟村的生态旅游规划,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为了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建设更多更好的像马家沟村一样的生态村,以后的发展方向上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于一些已经具有较高参观访问价值的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可以作为观光产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二是将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生态村工业涉及面较广,在生产中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使三废排放合乎国家排放标准。同时还要注重土地资源保护,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面积,保证耕地不减少,另一方面注意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四是因地制宜形成生态产业。生态村环境优美,污染少,有充足的有机肥,使用化肥、农药少,为生产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依托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蓬莱是历史名城,也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依托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农业成为可能。蓬莱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对农业生态观光园和观光基地的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二是继续精心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建设葡萄、大樱桃、苹果等优势产区特色农业观光园,通过提供特色美食(如抹直口特色菜馆、潮水羊汤、蓬莱小面、碗等)、农事活动体验、民居生活体验(特色小草房、小木屋等)、生态空间享受等不同主题的旅游农业产品,构建富有“乡村特色”的体验式景点体系;三是开发名牌农业产品,举办节庆活动,开通旅游专线。如通过举办“葡萄节”、“樱桃节”等活动,带动游、购、玩的乐趣;四是加强管理与营销,鼓励发展专业的旅游开发、服务和管理公司,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例如,蓬莱市利源集团,是一家集绿色农牧与旅游观光产业、果蔬保鲜储藏、种养殖建设、地产开发、酒店餐饮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公司,着力发展绿色产业项目,打造农业产业化、规范化、生态化、旅游化的升级路线。

(三)大力发展生态设施农业,将设施农业与旅游业、餐饮业及健康养老产业有机结合蓬莱的设施农业规模比较小,多是一些中小棚、大棚,大部分由散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含量比较低,一般都是农民自己凭经验种植作物,与市场对接不及时,那种由公司统一经营的现代化的连栋智能日光温室和大棚基本没有。我认为蓬莱生态设施农业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在设施农业中大力推广微灌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开发新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性、环保型新能源,促进农业各种能源的循环利用。例如蓬莱和圣高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拟利用种植的农作物玉米、大豆、牧草及形态不合格的水果、蔬菜进行畜牧养殖,利用畜牧粪便生产沼气发电,利用畜牧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沼气发电用于畜牧养殖场照明及有机肥加工用电,有机肥施用于农作物田地、果园、蔬菜种植园,形成了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又例如山东华臻重工有限公司的“生物质气炉”项目,主要从事生物质气化炉产品生产,生物能可替代传统能源。二是积极引进“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棚顶安装有单晶硅发电板,几个大棚就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发电自用,多余的可并入国家电网,增加收入。而且,棚里还有LED灯夜间光照系统,能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提升大棚内的温度,作物增产效果明显。),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自主建设光伏大棚(如君顶酒庄,和圣农业)。将光伏大棚与旅游业和餐饮业相结合,如果种植条件允许,可以在温室大棚中种植南方特色水果、养殖花卉、立体蔬菜栽培等;也可以将大棚内打造成具有南方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餐厅”,提供特色美食,营造鸟语花香的“特色大棚”,即可以依靠种植、观光、餐饮创收,又可以作为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人气,填补旅游淡季,打造集“观光旅游、餐饮、采摘、示范、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三是可以将日光温室项目与健康养老产业结合。当下城市中的很多老人晚年十分向往田园生活,希望有一亩三分地种点菜,养点家禽,远离城市有一个清新安静的养老环境,所以是否可以打造一个“生态健康养老园区”,园区内设计不同规模、不同用处的日光温室,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温室一侧的房子统一设计,统一装修,另一侧的温室则用来种植农作物,也可以设计成种养结合的模式,园区内还配备医疗卫生服务,餐饮服务,生活、技术服务等,日光温室可以采用出租或卖的形式经营。

总结

篇7

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旅游者可骑马、钓鱼、参与农活,借此暂时离开繁华喧闹的城市,在安静、清新的农村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到20世纪中后期,农业旅游结合住、食、游、休闲、购物等多种方式来进行。80年代以来人们到农村呼吸新鲜空气,喝山涧清泉,或者参加一段时间的农事活动,对农村的田野风光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到兴趣。所以,观光农业、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以及相应的农业旅游场地的建设在世界各国相继崛起。

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已经兴起,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爱好。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标志着旅游重点已经由城市转向农村。可见在正确的政策导向下和人们的需求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新增长点之一。

二、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优越条件

秦皇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使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具备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一是地理位置优势。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其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从北京、沈阳到秦皇岛只需两个多小时。有利于游客周末的短途旅行,增加旅游频率,消除游客的交通不便的后顾之忧。

二是旅游资源优势。秦皇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具有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拥有长城、滨海、生态等良好的旅游资源,而且空气中对人体有益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7000个以上,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数十倍,每年都有上千万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三是农业物产资源优势。秦皇岛市辖北戴河、山海关、海港三个城市区和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其中昌黎、青龙两县和山海关区分别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大樱桃之乡”的称号。昌黎县的酒葡萄和干红、干白葡萄酒产品极负盛名,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卢龙县盛产甘薯种植并进行深加工,被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利用这些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农业旅游项目,使秦皇岛的生态农业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并能富有特色和吸引力。

四是客源优势。借助于秦皇岛的旅游资源优势,可以为秦皇岛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带来大量客源。另外秦皇岛的优越地理位置,距周遍城市较近,交通便利,城市的上班族在一周的劳累之后,需要找一个环境优美轻松自然的场所去放松心情,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来秦皇岛市一中理想的选择。这种经济、便利、时间允许的周末旅游对周遍城市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当前强调素质教育,提倡培育学生从小重视环境保护,爱护生物,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热爱祖国,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创造有利于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设施和环境,鼓励和宣传大、中、小学生有计划地去农村做农业生态旅游活动,进行思想情操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当有很大意义。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广大客源。

三、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1.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问题

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较快,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根据调查分析,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

(1)景区总体规模小,没有很好形成其独特的完整性。

(2)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游客逗留时间短。

(3)有些农业旅游项目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只会收门票。

(4)受气候条件和农时季节的影响,农业观光旅游时间具有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较为明显,出现了夏忙冬闲的情况。

(5)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以乡村自主开发较普遍,经营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一般不高,管理还不够规范,旅游服务的质量不高。

(6)旅游景区一般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美化较差,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保护设施和宣传力度也较差,卫生条件不够完善,缺乏具有一定农业知识或环境保护知识的导游。

2.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

根据秦皇岛旅游市场的需要,目前秦皇岛还需要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类型有:

(1)休闲农场。休闲农场市场很大,尤其城市游客需要较多。因此,可利用广阔的山地(如山海关、青龙等地区)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托周围的名胜古迹,建设为综合性的观光、体验、游乐、度假区。备有住宿和饮食服务等设施,方便游客留宿。这类项目投资可多可少,规模也可大可小,具有灵活性。

(2)观光果园、采摘区。秦皇岛各种水果品种较多,果园也不少,但是分布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因此目前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建设规模要大、档次要高、果种要多和品种要好的观光果园。最好能四季有果,且多优良珍稀品种和引进的名果佳果,做到常年经营,吸引力大。对于园内的普通水果,应建立采摘区,让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

(3)教育农园。现在城市的孩子对农业知识了解的很少,经常会出现把小麦苗当韭菜的笑话。可见建立教育农园非常必要。将其发展成为生物学课外教学和实习的基地,使学生不但可参观,而且可动手助耕或收获产品等活动,普及高科技农业知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高科技农艺园。运用农业高新科技手段,组织培养和杂交育种等。突出各种无公害的蔬菜、果品和观赏花卉,成为融农业生产、农艺奇观、旅游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艺园。

3.结论

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特色、经济基础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点,合理规划布局,突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区域农业旅游的特色。因此,发展秦皇岛生农业态旅游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1)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所以应把它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模式去开发。

(2)在发展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旅游的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和乡土气息浑厚的民俗文化,不应过分依赖非自然性的农业技术和刻意追求人为的造景。

篇8

一、制约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思南县作为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过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全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同时,受土地流转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加上农民传统种养思想严重,担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导致流转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最为欠缺,导致农产品加工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技术队伍及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成了“城市农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乏力。

(五)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从整体来看,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基本无网络销售平台,仍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在露天下交易、县域内消化,导致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严重挫伤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六)缺乏资金现象严重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数农民或合作社资金积累不多,很多时候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施,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有限,农民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制约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思南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实施好塘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家寨生态茶产业园区、思南高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和鹦鹉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机械化耕种水平。同时,加大全县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沟渠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大配方肥推广施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生态茶、蔬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按照“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张家寨、东华、香坝、合朋、长坝等乡镇茶产业,结合全县“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茶下养殖、茶园套种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提高茶园产出率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和提高塘头、邵家桥、凉水井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潜力。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重点发展塘头、邵家桥、孙家坝等乡镇经果林产业及长坝、大河坝、许家坝、思林等乡镇的中药材产业,通过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特色种植等方式,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以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延长我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县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全县要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难题。

(五)加强区域和高校合作随着思—剑、杭—瑞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思南与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要立足我县区位及环境优势,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合作力度,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着力构建西五县农产品仓储及交易中心。同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培训、轮训等方式,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技队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鼓励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

篇9

关键词:耕地;挑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1.1 土壤沙漠化迅速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如今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17.6万km2,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15.8万km2,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1.9万km2。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13.7万km2增加到17.6万km2。

1.2 受重金属和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有些蔬菜、瓜果中重金属超标24%,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600万hm2,使粮食每年减产1000多万t。华南及长江中下游某些地区普遍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在黑龙江的大庆和黄河三角洲地区落地原油污染较为严重,受原油污染的土地基本上寸草不生。许多乡镇企业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大有形成“半壁江山”之势。

1.3 农药污染触目惊心

我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药在土壤中的利用率仅30%左右,残留相当高,特别是对生长期短的蔬菜、瓜果类食品来说,由于虫害多,施药量大,以及超量使用,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日渐严重。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生物天敌的骤减,形成追加用量的恶性循环。

1.4 化学肥料危害令人震惊

我国的化肥年使用量高达4214万t,占世界总用量的35%。据调查,我国有十几个省的平均使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特别是蔬菜、瓜果地里,单季作物化肥用量通常很高。

1.5 “白色”污染影响深远

秸秆、塑料、固体生活垃圾、干性有机肥等处置不当,均可对土地造成污染,目前危害最大的数有“白色污染”之称的废弃塑料。被称为“农田革命”的农用塑料薄膜的大力推广,为我国农业上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它自然条件下在土壤中残存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而不被降解,严重影响了土壤的通透性及土壤水分、养分运移,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和水分的吸收。

2 耕地资源面临损害的原因分析

在大面积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的地区,化肥、农药常常过量使用,同时频繁灌水或排水,造成大量硝态氮、农药等物质随水流失,形成面源污染。根据估算,我国集约化作物生产中,每年由于氮肥的不合理使用损失的氮可近达300万t,占我国氮肥总用量的13.6%。目前集约化方式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的地区成为我国农田氮化肥流失量最大的漏斗;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大量的畜禽粪污没有得到处理和有效利用,成为一大环保难题;农田耕种类型、浇水方式和种植管理模式与耕地土壤结构的破坏也有密切关系。

3 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加快农业生态建设方面的立法。当前除了要做好耕地污染的监测普查,建立系统科学的总体治理思路,提高防污控污水平外,一定不能离开立法的完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种养加结合,加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控制农业污染力度,一手抓执法监管,着力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环境保护应突出抓好综合治理。通过单项治理和小范围改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农业环境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治理大环境、大流域为重点,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

3.2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农业的最大特点是综合集成生产、技术、营销等要素,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兼顾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3.2.1 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生态农业为依托,以产销绿色产品为目标,在绿色产品市场的拉动下,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秀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

3.2.2 大力推进农田生态平衡施肥技术

3.2.2.1 施肥服务对象不同

传统施肥的对象是农田生态系统,而平衡施肥的对象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的立体区域。对点多面广的农业污染,单独控制一块或几块农田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设立生态农业规划区。

3.2.2.2 用量不同

传统的施肥方法是大用量,不考虑投入,未来则要转向生态施肥量。

3.2.2.3 生态平衡施肥是一种技术集成

这么复杂的技术,千家万户的农民不可能都掌握,只有通过一个载体把他物化。所谓物化包括2个方面,把肥料的技术物化到肥料里面,农民拿着根据地情、不同作物情况配置的专用肥,按操作规程往地里一撒就行。信息的物化,科研部门根据对当地土壤研究的结果制定操作规程,把规程物化成“明白纸”,送到农民手中,这些“明白纸”就是各种信息的集成。

3.2.3 积极发挥传统农业的作用

传统农业讲究农牧结合,主张多施农家肥,少用化肥、农药,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

3.2.4 做好农技推广这篇大文章

目前我国除去化肥污染,解决农药、农膜污染的“技术关”已基本攻克,农药可用“绿色农药”,农膜可用能降解的,但这些新型农资普遍价格高,农民觉得不划算。要让农民清洁、安全生产,就得让农民种出的产品卖上好价钱,这就需要推广农业新品种,运用农业新技术,实行农业区域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积极做好农技推广这篇大文章。

3.2.5 把生态农业作为制定农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给农业生态系统以适当的投入,提高它的效率,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经济需求;合理使用资源,使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环境日益变好。

3.2.6 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国外经验;当前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3

1 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成功经验

通过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及做法主要表现在: 具备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环境。如美国制定的有机农业法规,明确了农药的使用量及使用范围,也对有机农业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在美国《有机食品生产法》中,明确了有机食品的标准体系。欧洲的生态农业发展较早,其法规政策体系也较完善。如欧共体制定的控制生产、保护环境,尤其是对不耕种土地的恢复与补偿。瑞典出台的《农业保护法》,将农药、水、化肥的使用列入法律范畴。德国的农产品种植法规较多,如种子法、肥料使用法、物种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垃圾处理法等;对生态农业投入较大。发达国家生态农业发展多受到政府的扶持,如德国对生态农产品有详细的补贴制度,对转型企业也有补贴,对蔬菜栽培、土地流转也有补贴。美国的《农业法》中不仅对农产品进行补贴,还对生态农产品、生态农业设施建设提供税收减免政策;以科技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从澳大利亚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来看,其现代农业科技涵盖了农业技术、科研、教学、推广整个环节。日本的生态农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都集中了国家农I科研中心、农业大学及农业区域试验站的技术优势;在标准配套上具有完善的体系。如美国认证机构明确了有机农产品标准,德国依据《欧洲有机法案》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栽培、原料使用、监控操作体系等具体规定;拥有农业行业组织来推进产销协调发展。德国制定的《合作社法》从农业合作社管理上促进了农业区域性合作。澳大利亚成立以农牧场为主的民间农业经济合作社及行业协会,来衔接农业生产与市场、科研等环节的融合。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多数地区生态农业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通过对国外先进生态农业经验的总结,针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2.1 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同

生态农业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认识并不准确,并非所谓的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等技术,而是要从发展循环经济上,立足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在全社会营造生态农业意识环境。如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结合农业生产现状,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全民生态水平;对现有农业生产进行转型,剔除传统污染环境的农业考核方式,搭建绿色、生态社会。

2.2 加强生态法律体系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完善的生态农业法规体系,特别是在对现有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改善中,要从法律建设上,如《食品安全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生态农业生产管理办法》等制度法规建设上,鼓励和促进高效、安全农业生产行为,以法律权威来增强民众的守法自觉性。

2.3 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保障生态农业有序实施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财政结构支撑上,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倾斜,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要从财政预算管理上,为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在贴息、税收、补贴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生态农业的转移,尤其是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建设上,实现个人、集体、国家多主体融合。另外,在农业金融体制改革上,创新农业资金管理方式,开展生态农业保险,为企业、农户推进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2.4 加强农技研发与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研与农技的推广,特别是对传统农业的变革,要依托现代科技来优化各项农业生产技术。如节水节能技术、沼气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再生技术、循环技术等。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对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制度改革,以“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为指导,调动广大农技及农业人员参与到农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上。构建农技科研团队,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尤其是生态农业人才培养,提升生态农业建设进程中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5 构建标准化体系,强化生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国际化融合,必然需要从农业信息标准化制定上与国际接轨。如ISO14000系列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等。从国际通行环境标准引入中来完善我国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注重生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尤其是借鉴国外《合作社法》,从合作社制度建设上为我国农业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力环境。

3 结语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任重道远,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积极从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梳理思路,明确目标,搭建保障机制,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淑荣.世界生态农业发展探析[J]. 世界农业,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