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形象定位;旅游;双城市;主题口号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73-02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潜在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往往更加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只有那些能形成生动、鲜明而强烈的感知形象的旅游目的地,才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不远千里到此游览和观光。双城市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现已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其旅游知名度很低,形象定位模糊,这已经成为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双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旅游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双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拓展客源市场,促进双城市的旅游业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概念及原则

形象定位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前提,它为形象设计指出方向。形象定位是建立在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两方面基础之上的。地方性分析提示地方的资源特色、文化背景;市场分析提示公众对旅游地的认知和预期,两方面的综合构成旅游形象定位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旅游发展全面的形象化表述,提出旅游形象的核心内容,即总体形象[1]。

对旅游地的形象进行定位时要突出独特性原则。在当今如此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要想吸引更多游客的眼球,要想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在旅游形象定位时就必须要显示出其鲜明、独特、深刻的个性,只有新颖独特的旅游形象才能扣人心弦,让人浮想联翩,从而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出游兴趣、对目的地的好奇心和想到目的地旅游的冲动感。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还应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为我们对城市的旅游形象定位最终是为市场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定位时就必须先对市场和潜在客源进行调查与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然后站在旅游者的角度,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当地资源特色,对城市进行整体的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还应体现动态性原则。我们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旅游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逐步加深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另外,由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因此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也应该具有动态性。

二、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基础分析

(一)地方性分析

1.地理区位及交通

双城,又称双城堡,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它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处在省会哈尔滨市区西南30公里的松嫩平原上。其交通十分便捷,距哈尔滨国际机场仅30公里,另有京哈、拉滨两条铁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条公路,松花江主航道还通过本市永胜、临江两个乡,并且在临江乡的三家村设有船站。可以说双城市的水、陆、空交通条件都十分便利。

2.历史文化

双城市是东北历史名城,满族发祥地之一,曾流传有“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拉林河畔煮酒谈兵,境内至今仍保存有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

双城市的主要人文景观有承旭门、观音寺、魁星楼、双城堡火车站、民俗文化步行街。时期,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它是中外驰名的纪念地之一,也是东北地区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它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城市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及锡伯族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以满族人口最多,可利用各民族的奇风异俗,积极开展民俗风情体验游。

3.生态农业及新兴食品工业

双城市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曾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村经济工作综合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双城市结合自身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游,并试图将双城市的农业与全省的农业特色相结合,进一步微缩、整合,最终达到使游客游双城就能游全省现代生态农业的目的。双城市现已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有农丰镇花果山度假村和兰棱镇休闲旅游度假区,游客们在度假村里可以亲身体验农民的生活,欣赏田园风光,采摘蔬菜瓜果。

双城又是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之一,曾被国家评为食品工业强县之星、县域食品经济发展示范县。世界五百强企业瑞士雀巢公司、杭州娃哈哈、台湾旺旺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先后在本市投资建厂,使其逐渐形成了粮食、肉制品、乳制品、禽蛋四大产业链条和大农业―大畜牧业―大加工业―大市场的产业化格局。现如今,双城市正利用这些新兴的工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开发工业旅游产品。由于这是周边地区所没有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在旅游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市场分析

双城市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和新兴食品工业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双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双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还有部分仍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旅游景区规模小,形象不突出、不鲜明,缺乏吸引力、感召力、诱惑力、刺激力,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活动,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市场影响力都不高。因此,双城市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及有招徕力的旅游口号或旅游标志。

双城市的主要客源市场来自于市内及哈尔滨市、阿城区、五常市、肇源县等周边地区,以“周末游”为主要旅游方式,对短途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双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就设在双城,它是中外驰名的纪念地之一。因此,双城市的省外及国际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于那些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史感兴趣的人和那些现已侨居国外的当时诞生的将领的家属及其子女。

三、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一)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

根据以上对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以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依据的原则,将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体验“绿色”生态农业,追寻“红色”历史文化。

定位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的基本依据有两点:一是双城市所拥有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这是旅游形象形成的基础。由于双城市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又处在松嫩平原上,其所拥有的土地均是全省最标准的黑土地,而且耕地面积大,所以适宜开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双城市所拥有的这些特色资源,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双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另外,由于双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革命历史遗迹,这就构成了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二是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需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长期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高压生活状态,使人们迫切地想要回归生态本原,到那种空气中充满着田园气息和鸟语花香的恬静安逸的地方好好地休养生息。而这种市场需求正好给双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因此,双城市的旅游形象主题应以生态农业游和历史文化游为主要内容,辅之以新兴工业游、宗教文化游和民俗风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

(二)双城市旅游形象口号设计

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由一句精辟而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和表现,它是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而旅游形象的口号设计又能反映出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内容,将旅游地最具优势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成一句口号,最终达到打动旅游者,激发其出游的意愿。一个恰如其分、通俗易懂、真实诱人的宣传口号对旅游形象的定位宣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对双城市旅游资源的分析和旅游形象的定位可看出,双城市可以建立以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为主,以现代工业、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为辅的旅游形象。因此,双城市的旅游形象口号可拟定为如下: “游生态农业,品双城文化”;“探寻双城历史,感受民族风情,体验现代工业,回归生态本原”;“生态农业民族情,新兴工业双城行”等。

四、结语

旅游形象是城市的灵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关键。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又是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重要前提,对于指导城市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将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体验“绿色”生态农业,追寻“红色”历史文化。但是,旅游形象定位并不是一经确立就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动态性的,应该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和当地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和予以更新。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在线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在线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在线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在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在线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篇3

2003年,杭州市委提出了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农业功能拓展,高产、高效、优质得到体现。

1.1形成都市农业布局

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圈层”基本形成。在城市农业圈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园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平原农业圈中,接受城市农业圈产业的转移,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农业圈中,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桑、果、林、中药材、畜禽、蔬菜等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

1.2建成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50条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支持,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品、水果、干果、蚕茧、药材、蜂业等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蔬菜、花卉苗木、畜牧、蚕茧、茶叶、淡水产品、竹业产量产值已在全省名列前茅。2010年,全市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219.5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9.4%,在农业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1.3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成都市农业专业村1000个、主导产业状元镇(乡)20个、省级高新农业示范园区2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个、特色优势产业强县14个、产业强镇(乡)18个,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89家,出现了“南有传化、北有森禾”的农业示范企业。在全国率先启动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完成项目183个,实施叶菜应急储备基地建设计划,建成叶菜基地5000亩,粮食、蔬菜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1.4提升农业生产基础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4.39万亩。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新增农机具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和大棚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1.5发展物流会展产业

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发展农业会展业,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提升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与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两大农产品交易平台,每年举办迎新春农展会,参加京、沪、粤、港、台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杭产农产品品牌。

2统筹发展难点分析

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虽然杭州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2.1结构分析

2.1.1产销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笔者对余杭区的种养销大户调查发现,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占50%以上,而农产品经营和加工比例都在20%以下;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调查,从事种植业的接近80%,从事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在20%以下,从事农机、植保在10%以下。这说明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分析、市场预测、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1.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加速形成。如杭州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22.3∶59.6∶18.1、2000年的7.5∶51.3∶41.2逐步变成2010年的3.5∶47.8∶48.7,农业经济比重迅速变小。在“三二一”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政府如何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农业城市绿肺的作用、有效保障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统筹城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2.1.3就业结构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笔者对余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250位从业人员调查,年龄在39岁以下的有41人,40~49岁的120人,50~59岁的77人,60岁以上12人;研究生9人,本科17人,大专53人,中专21人,高中72人,初中66人,初中以下12人。资料显示,在种养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比例占40%以上。

2.1.4技能结构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水平总体较低,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被调查的250位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为18人,中级70人,初级45人,无职称117人。资料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对于先进科技的掌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瓶颈分析

2.2.1资源禀赋不足杭州市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597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3强,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14。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资源禀赋下,仍然存在冬夏两季农田抛荒多、夏秋茶利用率低、土著鱼种急剧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威胁。

2.2.2发展空间有限杭州自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农业用地面积有限,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被蚕食,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发展“落地难”现象存在,并趋加剧的态势。

2.2.3基础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与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上,对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则是杯水车薪。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设施连正常状况都很难维持,更难抵御旱涝灾害。再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的大项目和线形工程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排灌系统雪上加霜,农民仍在“靠天吃饭”。

3统筹发展对策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自觉”,强化政府责任;需要“民本自发”,尊重农民意愿;需要社会共谋,把握统筹的重点和力度,注重实效、量力而行。

3.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坚决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统筹用地规划。抓住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其他村镇规划修编、新编之机,设定发展规模,明确中心镇、中心村位置,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空间发展农业。要统筹产业规划,在认同三二一产业比重演变规律的前提下,仍要以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守住230万亩粮田,建设100万亩吨粮田、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

3.2强化农业功能区建设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生产功能区,以明确的土地功能来达到稳定农业产业。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向优质特色区域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3.3培育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县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乡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着力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条件。加强县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优先”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农机(技)推广、种子种苗、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绿色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涉农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增强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按照“省市合力,共同分担”原则建立财政支农机制,推动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3.5积极创建区域品牌

引导杭州农业产业集聚性建设,打响杭州农产品品牌。要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严格按产业标准进行生产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和高标准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聚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让居民了解杭州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双赢”。

3.6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

农业作为城市的绿肺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要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环保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资源化利用途径,促使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开始步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随后,环保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所关心的议题,于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产生了绿色营销思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于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激发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生活命质量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其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了对农产品数量要求之后,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营养、安全、卫生和无公害。因此,绿色农产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在动力。其次,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面临全球的环境问题,全球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消费已形成了一种消费趋势。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摆在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通过农产品的绿色营销,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来实现。所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的落脚点。第三,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很大,绿色贸易壁垒正在成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开拓世界绿色市场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未被充分唤醒,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挖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上经济发达程度影响,相当发达的地区消费能力要强一些,绿色消费的需求相对较高,相当落后的地区则需求相对较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二是绿色消费的环境不成熟与规范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如绿色产品检验、绿色标志使用不规范、执法不力引起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最终导致绿色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市场的萎缩。

2、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布局也不合理。

绿色生产技术是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它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环节,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对绿色技术开发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技术应用中劳动者的素质不高等。在生产布局上表现为区域特色突出不够,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与市场联系松散,生产企业的收益不稳定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3、绿色生产与营销的环境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环境的恶化。如大量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等。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认证体系也不完善影响了其生产。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法律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改善,以提升绿色标志的权威性,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4、绿色营销的措施不力。

从整体上看表现为绿色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即生产的不稳定性、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对产品品牌战略考虑更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长期发展;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分散、规模偏小影响营销渠道的形成,对于鲜活类农产品要求的短渠道往往也无法满足,最终使绿色农产品的成本与价格上升,失去市场竞争力。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即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市场分析与决策。同时也较少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市场。

三、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1、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形成庞大的绿色消费市场。

笔者认为,绿色消费意识不高并不是影响绿色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而购买力水平、绿色农产品品质与价格、绿色农产品的识别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社会的购买力会大幅度提高,绿色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在绿色生产与流通方面,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符合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需要的高品质产品,这是营销的关键。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需求弹性小,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更直接,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更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鲜活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虽然较好,但保质期较短,快速便捷的流通渠道不仅可以保持绿色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防止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效的绿色产品识别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因此,建立完善的绿色质量标准,严格绿色标志的使用与监管是解决绿色产品识别的有效途径。

2、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绿色营销环境

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治理。在自然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乡镇工业非规范性发展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整个农业生态环境呈现恶化态势,尤其是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近郊,这些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治理。一是要对外来因子进行监控。如大气监测,灌溉水源的监控等,发现问题及时提请相关部门协同解决。二是要从内部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特性,营造良好的自然生产环境。在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方面,一是扶持与引导。二是监管与维护。因此,必须把生态保护、人文环境建设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加速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绿色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适应市场创造需求的主要手段,应从三方面开发与当地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相适应技术:一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绿色生产技术,它是绿色农产品品质的保证;二是用于流通环节的储运保质技术,它是扩大鲜活绿色产品市场营销范围保证;三是用于产品深加工的延伸加工技术,它是提高绿色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的主要手段。当地政府与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农业绿色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的制度与政策,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绿色技术标准,进行绿色产品的认证、监督与检查,开拓国际市场,重视科技人员的激励,稳定绿色技术推广网络,加快技术转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农业绿色技术普及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原则应体现生态优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向大规模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土地集中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对内通过生态优势与区域特色进行整体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并按统一标准进行投资、技术培训,实行规模化生产,以保证绿色产品品质的稳定。对外建立长期的市场策略,在互惠基础之上寻求持久性的合作伙伴,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以深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创建自己品牌,增强竞争与创新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在发挥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将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培育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有利于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结合在一起并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生产逐步改造成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中的中介服务组织,如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保险、农民协会、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形成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运作环境。

(2)积极构建适合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于鲜活的绿色产品,便捷的流通渠道将更加有利于保持产品品质,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一是可以采取零层分销渠道策略。即生产企业自己设立绿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5] 。二是采取选择性分销策略。即在某一个地区选择几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的销售商来负责其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三是采取特许加盟连销经营的分销策略。在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及相应的品牌优势后即采用此形式,来统一品牌名称,统一装修,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来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3)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企业产品的一种有效途径。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长期不断地努力。如申报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通过标准化管理与完善地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通过参加各种展会与竞争评级,扩大知名度。通过这一系列营销活动达到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的目的。

(4)积极培养和引入营销人才,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去研究分析市场与开拓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企业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这是农业生产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企业要从长远的发展来培养和引进所需要的营销人才,学会利用市场资源,从被动地适应市场到主动地适应市场、再到主动地引导市场。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企业的市场分析与决策;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积极引进网络广告、拍卖、网络交易、、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和开拓市场。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geopolitical connect, region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deep histor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an be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Face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high industrial proportion, low 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ebei in the context of joint development, Hebei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o the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vigorously exp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novat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dilute the administrative color, so a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Key words: joint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ebei,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rategy

一、前言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跨步前进,可以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发展则显得有些畸形,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管理和产业结构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却没有真正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导致北京、天津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失衡,无法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前进的局面。因此,只有进行相应地微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升级,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不论发展到哪一种阶段,都需要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以经济增长作为基础。从国家环保部门的74个城市在2014年的空气质量来看,污染最为严重的其实就是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的空气有时候可以说是污染数天。在京津冀三地当中,河北的重工业行业比重过大,所带来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高耗能行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再加上河北省长期依靠重工业拉动GDP的增长,无法清除一些产业落后的重工业,直接导致河北省的污染情况不断加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14年京津冀地区相关数据对比图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随着京津冀的迅猛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快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则可以帮助首都功能的疏解,而加强河北的基础建设,可以使服务更加健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繁荣,也能承接北京的相关高端产业。这样可以给河北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保护城市。

近十年来,河北的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5.4:49:35变成了2014年的13:53:34,但是相应的从业人员却是49:28:23变成了35:34:30。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还是相对比较突出。

四、河北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比重过高

河北省是工业占据比重较高的省市,其产业产值占据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直接拉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河北的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粗钢的生产在全国的比重是四分之一,而轻工业以及精加工工业的比重却比较少。由于对粗工业的管理不善,导致河北省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河北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每天的排污情况严重超标。再加上没有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导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河北省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3%,县域GDP占全省的近70%,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全省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

(二)产业效益较低

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效益较低,而且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相对于京津,河北省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根据调查农牧渔在整个河北省的经济比重,只占10%。因此,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直接导致第一产业的结构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业绿色产业化的发展受限,产业效益极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近十年来,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占全省的经济总量比重在不断下降。虽然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但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体现了河北省的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反映农业低效、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没有得到相应地分配,直接影响到河北经济的发展。其次,河北省的农业结构还处于传统阶段,农业和牧业加起来也直接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林业、农牧业、渔业服务却发展非常落后,渔业没有真正利用到渤海的优势。最后,进入21世纪,粮食价格增幅也相对比较有限,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由于河北省因为没有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当前绿色农产品的要求。

(三)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滞后

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商业、服务业比重相对偏高,而金融保险等现代产业发展却略显不足,层次结构也相对比较低,直接导致河北省的GDP的水平是全国的高地,而工资人均水平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相对应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才能给河北省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五、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路径选择

(一)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强国,河北省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调整结构,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路线。这样才能真正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把农业的生产模式符合绿色生态目标。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地发展多功能性的绿化产业和花卉产业。只有通过科技去改善河北省的农业结构,充分发挥河北毗邻北京的区位,在环京当地带发展郊区现代农业,把河北地区建成是北京的生态蔬菜等副食产品的基地。最后,好的农业产品如果进行相应地转化,进行科学化经营,就可以建设出优势更加明显的农产品基地,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部门优势。

(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减能耗、新型工业化”发展路线,不断地提升河北省环境质量,才能真正优化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由于河北的燃煤生产占据了排放量的85%。因此,改变粗放发展的模式,发展新的能源已经成为了河北省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河北省要想走新型工业发展路线,就一定要充分利用新能源,采用清洁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的替代技术,真正实现产业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河北省是一个新能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它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量等。比如河北省沿海地区的风能就非常丰富,它具有开发风力发电的天然优势。

对于一些高污染的行业,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其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其内部的结构,保证生产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排放物。比如,钢铁行业如果减少一些落后工艺的产品,走高端、精加工的特色化发展路线,加快钢铁行业的优化,就可以建立一个适合河北钢铁业发展路线的体系。

(三)大力拓展第三产业

要想实现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及优化,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吸纳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在政策上给予相应地扶持,同时构建一个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体系,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中的比重。首先,一定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行业,全面拓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全面建设一个社会化和家庭信息化城市。其次,建设一个“一带、两通道以及三类集聚区”,打造专属于河北的“一带、两通道、三类聚集区”,打造专属于环京津的产业地带。

(四)创新监管发展机制,鼓励银行为区域中小企业“走出去”

河北省是一个重工业的发展省市,但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不能忽视。根据河北省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数据表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数量明显不足,如果银行可以按照国家政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落实存贷比的扣除、风险权重的相关优惠”。这就可以给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区域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处理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区域中小企业的专项金融贷款,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规定、审慎地使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不断地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容忍度,并提高银行的监管技术和有效性。同时也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灵活高效的融资、汇兑以及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相关城市跨市金融服务的优势,鼓励并且支持民营企业在跨境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的结算,为区域中小企业的结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创新发展中小型企业对于河北省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河北省要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不断地淡化行政色彩

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打破部门和地域方面的界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真正推动城市间和地区间的联动。河北省虽然不是京都,但是离北京也是非常近,河北省要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整合区域资源,慢慢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从而以较低成本真正促进产业优势的慢慢形成,整合相关的资源需要不断地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权力结构,应把握好由上而下的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力度,从政策和法律方面去约束政府的行为,使政府从管理方面慢慢地走向服务,从全能慢慢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去克服各个行政区域经济所存在的弊端。

六、结论

河北省是一个与京津相依相存的生态系统,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生态支撑。如果不把生态与发展充分结合起来,那么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也同样不会是长久的。现在京津冀已经开始着重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在治的同时,也要有防的手段,对污染环境的生产模式说不,这样才能对山林田湖海进行综合治理,让河北重见蓝天白云。

[参 考 文 献]

[1]李章.京津冀经济发展方式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4(3)

[2]崔玲.国内京津冀市场分析[J].中国教育期刊,2014(20)

[3]李铭.我国京津冀协同经济发展方式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03

[4]郭克莎,等.加入WTO后的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篇6

摘要 对温控系统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温室大棚在安徽省的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走访和县、临泉、肥西等地进行温室大棚生产现状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得出该系统在安徽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为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市场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安徽省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对温室环境进行控制使作物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是目前农业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满足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和响应农业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独立研发了远程农业实时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具有控制精准、功耗低、体积小、监控范围大、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研究对象系统简介

整个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GPRS终端、上位机3个部分组成,通过部署在监测区域的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完成数据采集。其中协调器节点和路由器节点只负责数据的收发,终端设备节点上安置了相关的用于区域监测的传感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路由器转发给协调器或直接发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和GPRS终端相连,GPRS终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过来的数据按照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发送至GPRS网络。GPRS/Internet内部网关将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转化成Internet数据格式,远程的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获取传送过来的数据,在界面上实时显示出来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1]。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发送数据采集命令给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同时监测部署在监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运行状态。

1.1创新点

一是实现了对温室群的控制与管理。二是系统中设置了温度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自组网能力,摆脱了传统温室采用485总线以及CAN总线等有线方式与计算机通讯的距离困扰,并利用成熟的GSM网络技术,实现对温室群的远程控制[2]。三是充分结合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实现了对温室环境的科学有效调控,满足了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对温室环境的要求。

1.2技术关键

一是无线自组网技术;二是单片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三是GSM/GPRS远程控制技术。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精度、传感器精度、响应时间、无线传感器组网距离、系统功耗等。

2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解安徽省设施栽培现状,于2010年1月25~30日,笔者前往和县、临泉、肥西等地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为期5d的温室大棚生产情况实地调研。此项调查几乎涉及各界人士,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和集中生产的大农户占调查总人数的58.5%,已就业人士占11.7%,在读大学生占15.75%,农业研究机构专家占调查总人数的1.75%,政府官员占调查总人数的2.3%,其他占10%。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调查范围,全面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以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有意义而且正确率较高的调查结果。该次调查涉及的人数较多,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2 000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673份,集中生产的大农户497份,已就业人士234份,在读大学生315份,农业研究机构专家35份,政府官员46份,其他200份,调查对象比例基本符合该系统前期主要应用农业领域的要求。

3温控系统推广应用的市场分析

3.1设施栽培现状的实地调研结果

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至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至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1.78万hm2,年产量50.9万t,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至2004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8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1.33万hm2,产量超过80t,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4%,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1 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至2008年,大棚蔬菜发展到10多万农户、2.67万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以上。棚体结构普遍使用高架、钢钩大棚,既可以发展吊蔓栽培,又可以增强抗风雪能力。

截至2009年底,临泉县早春甜西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西瓜基地面积扩大到800hm2,以临泉县范兴集乡、高塘乡、杨桥镇、老集镇为中心,涉及到阜南县、颍上县、太和县、颍州区、颍泉区、界首市等“三县二区一市”,为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1户群众种植0.67hm2西瓜年效益3万元以上,可以带动5户群众共同发展。该生产基地2010年将继续扩大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 400hm2。

2010年1月30日沿路返回时实地调研了肥西三岗、蜀山井岗、庐阳大杨、包河大圩等大棚农业种植区。截至2008年,合肥市大棚栽培总面积55.6hm2,其中加温温室8.2hm2,占14.8%;日光温室11.9hm2,占21.4%;钢架大棚为35.5hm2,占63.8%。合肥市正在积极推进具有合肥特色的“一县一品”。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进行建设,其中不少项目就涉及到蔬菜。比如,“五带”中的环巢湖百公里水生蔬菜产业带、肥西县合铜公路15km蔬菜园艺特色产业带、肥东店白路高效种养一体化产业带等。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100个66.67hm2以上特色种植园区。此外,十大园区的建设,基本都与瓜果蔬菜有关,比如包河区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农业产业园、造甲宋岗万亩蔬菜草莓生态种植园和肥西县官亭丰祥万亩大葱、药材、生态养殖产业园等。此外,六大产业集群很多也是规模化高效种植。比如以长丰水湖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草莓产业集群,以肥西上派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肥东撮镇、肥西三河和包河大圩为核心的6 700 hm2莲藕产业集群。

由上述调研情况可知,安徽省设施栽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省目前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据专家预测,还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棚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二是大棚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国产钢架大棚结构设施没有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改造。大棚材料防尘、防老化、防雾滴性能差,以致透光率下降快,使用年限短。三是产业化规模小。散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管理的水平低。应逐步扩大设施生产的经营规模,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以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四是设施农业的科研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3]。针对江淮地区气候特征和连栋大棚生产中存在的小气候问题,部分学者对连栋大棚遮阳网覆盖降温问题(内外遮阳网的降温效应对比)进行了观测和定量研究,同时对小气候效应及种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但在环境可控温室和大棚的结构参数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和满足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中的环境负荷有待进一步研究[4]。棚室内智能控制系统设施为空白,只有丰乐生态园和丰乐种子公司的基地大棚内有配备,但基本上也处于闲置状态。

3.2 问卷调查结果

在发放问卷所获结果中,农业生产者基本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持欢迎态度,有小部分不了解此系统的人士,经过调查员解释后也对此系统表示感兴趣,大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并表示如果市场上存在这个系统会进行尝试购买。在读大学生中部分出身于农民家庭,表示希望有这样的系统产生,以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其劳动负担;另一部分也表示这样的系统较好,顺应了当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已就业人士,因亲眼见过很多农业生产,对这个系统还是怀有一定期待心理的。通过逐个研究农业专家的35份问卷,基本看出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也曾涉及到此类系统的研究问题,还有部分类似系统研究产生,但是他们多数处于研究角度,在成本、销售等方面存在问题,故基本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了解该系统后,他们表示看好该系统。政府官员大部分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故该系统有着很大市场潜力。其他被调查者中基本涵盖了各界人士,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对该系统给予了好评。在问卷最后的简答题中,部分人士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所提出的功能(除部分人士提出的极端功能,如自动控制农药配比进行喷洒、对偷窃者自动报警和抓捕等之外),其他的所研发生产的系统大部分能够实现。

3.3调查前期市场现实需求预测

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农户温室面积约21.3万hm2,主要分布在和县、临泉、繁昌、阜南、肥西等县;安徽省有110个县,每个县有1个县级示范园,每个县级示范园约占地1.3hm2,共143hm2;此外省内用于科研、旅游观光以及珍贵花卉苗圃种植的温室大棚面积约200hm2。因此,安徽省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预计大棚温室面积还以每年15%的递增率扩大。由于该产品是以温室大棚使用者为目标客户群,1个系统可以控制200m2,因此预计前期可以占到10%的市场份额,约可销售系统100多万套。后期将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系统,增加客户人数,争取可以占到市场份额的50%。

3.4关键外部机会

一是我国智能化的先进集约化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应用不广,而同样的在国外发达国家智能化集约农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应用广泛,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地提倡和扶持智能化的集约农业的发展并引导传统农业向其转变,因此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的推广正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二是随着世界发展由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的时代,我国也于1999年启动了物联网的建设,并且物联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智能化系列传感器识别系统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定无可阻挡[5]。

3.5调查前期市场潜在需求量预测

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会止步不前。因此,根据当前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种植也会逐步从散耕型向密集型发展,而且利用大棚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也会逐步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作物产出率也会加大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除了种子本身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和外界环境,这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需求量就不言而喻了。该系统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各期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低廉,适用面广,在未来市场中潜在需求量很大。

4营销策略

4.1定价策略

在考虑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到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较小,因此采取需求导向定价,利用可销价格倒推法,将本产品尤其是针对大棚农户的市场定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和商愿意接受的利润水平来确定其销售价格。对于销售于科研性质的农业示范园的相对高端产品,同时考虑到与市场上同等竞争者的产品价格,采取投资回收定价法进行定价,确保投资按期收回,并获得利润。

4.2分销渠道策略

一是分销。这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销售方式,即在省内选取几个重点地区进行推广,在每个地区建立1个渠道寻找商进行推广销售。二是采取网络直销。接受网上订购,然后直接发货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以此来扩大产品销量。

4.3促销策略

一是人员推销。派遣推销人员到温室大棚种植区对农户和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推销。二是广告营销。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接受网上订购;印制宣传单,到目标市场和示范园区进行宣传;通过目标市场的当地县级的电视台和广播进行宣传促销。三是公共关系。通过广告的宣传和老客户对本产品建立的口碑,扩大该产品的影响力;横向联合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优势,将会大大提高该产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使更多的消费者信赖该产品,从而无形中提升销量。四是营业推广。在每年大棚种植的淡季购买产品将给予一定的优惠;将每一位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办理会员卡,会员卡将以积分的形式给予不同的优惠,对于老顾客介绍新顾客的情况,老客户将得到新客户购买的新产品价格的同等积分;在推广的县级地区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完善和保证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

5致谢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学院管理系缪群道、李道芳、张晓锋、俞军、陈琳老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宋良图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汪社宽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张金云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6参考文献

[1] TETSUO M,YASUSHI H.An intelligent control for greenhouse automa-tion,oriented by the concepts of SPA and SFA[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0(29):3-20.

[2] 丁为民,汪小旵,李毅念,等.温室环境控制与温室模拟模型研究现状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5):162-168.

[3] 伍德林.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12-4413.

篇7

[成功案例]

上海龙华国际汽车汽配港内的“狂派”车贴店,开业时间不长,已经有每月万元以上的销售成绩。推门而入,各种风味的车贴有的是幽默风趣的图案,有的是俱乐部的标识,还有的是寓意深刻的文字,大有演绎汽车时尚的趋势。具体而言,个性车贴有文字车贴和图片车贴两大类。“狂派车贴”的老板张永刚告诉记者,在他的车贴图库内,可以进行制作的车贴图案超过一万多套,加上排列组成,可以变换出更多的选择。另外,车主也可以自己提供想要的图案,或者讲述自己的构思,让店主进行设计制作。就选择内容而言,男性车主大多钟情拉力赛等较为硬朗的图案,而女性车主还是以选择卡通可爱风格的车贴居多。一般而言,单张局部车贴的价格在30-50元之间,整车设计的车贴价格在300-500元不等。

[选址建议]

车贴店这样的商铺不一定非要在繁华地段开店,这些地方不但投资高,而且因为车主在这些地方停车不方便,特意开车过来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一些汽配城、汽车销售一条街等汽车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更为适合进驻。另外,也可以考虑选在洗车行、修理店旁边等车流量较大的地方,车主在修车、洗车时就可以进行选购。

[经营提示]

目前进行车贴消费的车主特征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25岁~35岁的年轻有车一族,其中男性略占多数。经营者还可以与婚庆公司等活动策划类的机构合作,为不同庆典活动的车队进行专门的设计,以扩大渠道,增加收益。

艺术马桶店

马桶,从来都是躲在卫生间里,难登大雅之堂,却又是生活必需的物品。现在家装的内容里又增加了新内涵:要在卫生间这块隐私之地透出主人的情趣,马桶要彰显主人的个性和品位。

[项目特色]

艺术马桶专卖店可以把店门弄成一个巨大的马桶盏,店里就是马桶世界:深海公园的水草和鱼、激情燃烧的沙漠绿洲、搞笑的漫画、恐怖的怪兽等马桶应有尽有。坐在粉红色马桶状沙发上挑个艺术马桶回家,给自己的生活以全新的感触。这样的艺术马桶店能够满足那些对生活充满求新求变的人们的内在渴望,同时也将给经营者带来可观的收益。

[投资分析]

如果选择的马桶只是普通材质的,那么投资10万元就完全可以开店了。艺术马桶价格可以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这主要根据所用的材料来定,大部分马桶适合于普通家庭且方便更换。像报纸版马桶,就要用一种特殊塑料制作的报纸拼贴在马桶上。

[开店提示]

一、艺术马桶的普及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开店之初不要急于盈利,要给顾客心理接受期。前期最好通过宣传单、报纸广告等形式来扩大影响吸引人气,在新楼盘区更要加大宣传力度。

二、马桶的采购很关键,这是决定利润多寡的重要环节。最好能从厂家直接订购,这样可以拿到最低的价格。马桶的设计可以由店里的设计师完成,完全可以根据一些现有的材料将马桶改造出艺术性,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和保证产晶的特色。

三、马桶店店内布置要别具特色,最好都与马桶有关。若店主对艺术设计和房间装修方面很内行,做起这一行来将会得心应手。

米浆热饮

大米原本是蒸着吃、炒着吃的最传统的食品,然而,现在却成为了时下流行的饮品。

[项目特色]

米浆热饮最大的特点是味道香浓,原味米浆只需普通的白米饭、鲜奶,再加人自己配置的配料,以最大限度保护营养不流失,保证口感。米浆能加入花生、玉米、红豆、绿豆等20多种五谷杂粮,这些粗粮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及膳食纤维,比单一原料的营养更加均衡丰富,特别适合冷饮店在秋冬季节推出。一杯米浆热饮市场价卖到2元左右,但它的成本价只需几角钱。

[经营提示]

一、米浆热饮可在网吧、学校门口、步行街等人流量大的地方经营,店铺在3―5平方米。十分方便。但是由于单一的米浆热饮种类无法支撑起一个专门的饮品店,因此,这一项目适合本身正在经营饮品店的投资者作为附加项目。

二、经营者也可与一些餐饮店合作,将米浆饮品作为一种特色饮料推出,这样,既能在短期能打开市场,也可以增加销售渠道。

有机蔬菜蛋糕店

相信你吃过蛋糕,但你吃过有机蔬菜蛋糕吗?有机蔬菜蛋糕店更加突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健康的饮食理念。有机蔬菜蛋糕是以有机蔬菜为主要原材料,经过调味更加适合现在^对食物的需求。玉米、胡萝卜、地瓜、毛豆等健康的有机蔬菜都可以作为蛋糕的原材料,而且口感清爽不甜腻,不仅健康养生,连怕胖爱美的女性都可以放心大胆地享用。

[市场分析]

有机蔬菜蛋糕店源于日本,2008年传人台湾。上海等地的蛋糕店在做传统蛋糕的同时也推出了蔬菜蛋糕,很快使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当地大受欢迎,尤其受都市白领的追捧,成为蛋糕店的主要盈利项目。

[新闻背景]

日前,在山东省济南银座商场八一店蔬菜区。一种新型海水蔬菜――西洋海笋受到消费者青睐。销售员告诉记者,上柜三天来,每天售出60多盒。虽然每斤卖到30元,众多市民仍纷纷尝鲜。据了解,这是山东省历史上首批海水蔬菜正式批量上市。

[项目介绍]

西洋海笋是海水蔬菜中的一种,其色泽如翡翠,形状似珊瑚。入口脆嫩,有独特鲜美的海鲜风味。这批西洋海笋来自山东省无棣县,今年在盐碱地试种成功,每亩地可收获1000多公斤,生长期长,从春天到秋季都可种植。自近日打入济南部分卖场和酒店以来,市场反应良好。

[市场前景]

海水蔬菜种植是国家“863”项目。西洋海笋是我省科技人员近年从国外引进并驯化改良的品种,利用100%海水灌溉,不掺加淡水,目前已实现本土化生产,成为中国第一个上市的海水蔬菜。海水蔬菜深加工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投资条件]

可借鉴普通蛋糕店经营方式,投资额度约5万元,其中设备投资1―2万元,流动资金及其他费用3万元,店铺面积15平方米。

[经营建议]

1 有机蔬菜蛋糕并未被人熟知,为避免造成短期人流量低,建议投资者可同时推出普通材质的蛋糕,也可推出现在普遍受欢迎的DIY蛋糕,这样可以在消费者还没完全接受有机蔬菜蛋糕的时候有较好的盈利状况。

2 选址建议在高中档生活区或同行业较集中的地区,也可在大型超市内。

3 建议将蛋糕成分标识清楚,以及甜度有多

少,用几颗星标识,让顾客了解其中成分。

西洋海笋

山东省盐生物研究专家冯立田博士告诉记者,西洋海笋由于利用海水灌溉,生产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符合有机蔬菜生产要求,而且是由野生盐生植物驯化而来的非转基因蔬菜,是一种全生态概念的安全蔬菜,目前在欧美市场也颇为抢手。

[种植地区]

在盐碱荒地、滩涂地区可大量种植。目前,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已经建立起―个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再通过深加工,产业不断升级,做出了非盐碱地区无法做到的独特产业:海水农业产业化项目。

[实用链接]

山东神华种业有限公司在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东官村,建立了一个占地80余亩的海洋蔬菜种植与深加工示范基地。山东神华种业有限公司联系电话:0531―83179146

紫根水葫芦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经过4年研究,化害为利,将普通水葫芦经诱导培育成“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下称“紫根水葫芦”),经试验可有效吸附蓝藻并净化水质,已在滇池实验成功。

[品种介绍]

改良后的水葫芦和普通水葫芦相比,其最大优势是抑制叶片生长,叶片只有普通水葫芦的约十分之一。而根系较为发达,平均长八十厘米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一米,其根系以紫色为主,新根尖为白色,可保证长达一年以上的时间根系不腐烂不发臭。该品种能够分泌化感物质,能快速吸附并抑灭蓝藻,在去除重金属砷方面,是“吸毒之王”蜈蚣草的约52倍。同时与普通水葫芦会明显消耗水中溶氧相比,紫根水葫芦根系具有可供氧功能,净水功能大大提高。其抗风浪能力增强,又基本不会疯长和有性繁殖。只要合理管理,适时移出,并做无污染无废物综合利用,不仅不会污染水体,还能提高水的自净能力,为水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奠定最根本的基础。

[市场前景]

经测算,十万亩紫根水葫芦仅去除总氮(TN)、总磷(TP)的效果,就约等于15座日处理量为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经济价值]

1 紫根水葫芦能治理蓝藻污染。

2 可二次利用,经机械采收,通过专有设备进行固液分离后,固体可制作有机肥,液体则通过发酵产生沼气,最后的沼渣也可以当作有机肥。

3 还可当做重要的水生饲料资源加以发展。

4 由于其根系发达且木质化,可用作原料加工制造纤维板。

[种植提示]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工业化;农业发展;技术进步

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型农业机械的出现导致农业耕作大规模机械化;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产品;农业新技术尤其是杂交技术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农畜产品大幅度增加。工业的突飞猛进以及工业化所带来的令人兴奋的经济效益,使农业技术不断地走向工业化的道路,“本来是主要的人类传统的职业的农业,从欧洲较富足的国家开始,正在迅速变为一种越来越带科学特征的工业”[1],农业技术工业化似乎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以工业化的模式谋划农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境。

一、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工业化是指以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为核心,用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先进物质技术基础取代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以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个体生产的方式,从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非农产业部门逐渐取代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本文更多地把工业化理解为为了追求经济目的,发生在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工具、方式、观念、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引起的农业本身及其与人、社会、环境关系的改变。

工业化社会具有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权化的特点[2],工业化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将大工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对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

以工业化模式谋划农业的发展,其中心内容是农业技术工业化,即工业化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工业产业模式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工业经营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等。从实质上看,农业技术工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农业技术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工业相关的技术发展上,从传统技术中的手工工具、畜力过渡到使用自动化的、功率庞大的大机器,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实行联合作业和自动控制,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第二,工业化是一个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的过程,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技术在“生态上以逐渐简化的种群来取代相当复杂的生物群落系统,在技术上以化石能(主要是石油能)驱动的理化技术系统取代人、畜力驱动的手工工具与传统农艺,在经济上或是以附属于工业资本的日趋商品化的市场经济的农业取代附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3]。机械、能源、科学技术的密集投放,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使农业由粗放到集约,农业不再是劳力集约,而成为资本、技术、知识集约的产业。因此,农业技术工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庞大的变革过程。

第三,在认识上从以经验为主的认识模式转化为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的农业科学理论。认识、预测、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四,工业化的高效率、最大化导致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农业的大规模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化肥、农药、利用矿物能源的机械的大量投入,依赖石化能和化学产品,造成了特定农业生物的专业化、单作化、连片化和多头(羽)化。

第五,工业化的农业技术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因此追求农业外部投入与农业产出比的最大化,导致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使原来以有机循环为主的有机农业变为依靠无机投放的无机农业,动力系统、土地的营养平衡、病虫害防治都靠无机的方法来维持。

由此看来,农业技术工业化表现在动力强大、突破了客观自然的限制、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依赖变为征服,工业化农业技术的知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经验型知识结成统一整体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是复杂的知识整合体系。

二、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困境

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已经使工业技术至上主义根深蒂固。人们相信工业是先进部门,农业是落后部门,农业迟早要工业化,农业技术迟早要工业技术化。于是天然肥料被化肥取代、木材被钢铁和塑料取代,人们恨不能用工业合成物来代替食品。然而工业技术理论体系忽视了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联系,无法完全代替生物理论。农业技术工业化过分单纯地接受了工业技术理论,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地采取了这些生物成长自然过程以外的技术措施,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面临着停滞或者倒退的危险。工业化不仅仅在技术本身,而且在制度、政策、人的观念等方面不顾农业的特殊性,产生了严重的发展困境。

1、工业技术理论体系的缺陷

工业技术理论从根本上拒绝生物性和整体性[4],表现为:

第一,工业技术的原理及模式是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生态学这一基础。农业技术与生物有机体打交道,农业生物本身、土壤、自然环境等是具有生命的活的有机系统,应当保持动态平衡状态才能健康。

第二.工业技术的建造机理是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将复杂的自然事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物重组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复合物。这种技术方式只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割裂了技术活动与自然生命的统一,干扰了自然过程的多种节律,破坏了生物圈整体的有机联系。一些新技术虽然在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它们也要求应用能耗更大的耕作方法,其中包括大量使用高成本的化肥和农药[5]。

第三,工业技术的组织原则是线性的和非循环的。传统物质生产的目标是单个过程的最优化以及更快更好地取得经济效益,而线性的、非循环的工艺是最简单、最节约的,因而在生产工艺上形成“原料一产品一废料”的运行模式。

第四,工业技术以狭隘的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对于自然的认识意味着对自然加以统治。

2、农业技术工业化政策的偏差

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并刺激了工业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如化肥、农药、排水系统、过度开垦和销毁森林、减少轮作和休耕、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污染、家畜和人的健康受到威胁、加速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农业景观破坏[6]。工业化农业技术还造成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断,“农业重新与自然(而不是人工)生长因素相互联系。要求技术重新本地化。……因此,农业的可持续性将再次要求‘技艺的本地化’;也就是说,重新发明和评价‘农耕的技艺’”[7]。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状况、不同的劳动技巧、不同的劳动过程和不同的农业产品,工业化农业技术政策鼓励割裂农业的这些地域特征,形成了一种地域知识的新形式,这种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中不仅关注普遍规则的应用、生产过程和人工制品,也必然伴随着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具体回应。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业化经济理论和消费理论的偏差

工业化经济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依赖表现为它是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资本代表工作的潜力,是从过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获取的。一旦这些资源减少,资本本身就成为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经济中存在着一种用资本代替劳动的强烈趋势。资本和劳动都可生产出财富,但是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同时也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当然,资本并不都是罪恶,它同时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但是它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许多方面。工业化农业生产是靠能源密集型机器和灌溉系统来进行的,并且使用大剂量的从石油中提炼出的杀虫剂和化肥。这些方法不仅破坏了土壤的有机平衡,并在我们的食物中产生出有毒的化学物质。然后食品工业又把农产品变成过度加工、过度包装、过度作广告的食品,然后再长途运输到全国各地的大型超级市场去出售,所有这一切都要过多地消耗能源,因此引起燃料价格飞涨。动物养殖也是同样的情况,它受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大力推动,因为生产单位动物蛋白比生产单位植物蛋白所需要的化石燃料能源要高出十倍以上。“现代农业也是一种工业,它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能源、技术、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原材料及其它许多因素。因此,正如核战争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会使农业遭受破坏一样,经济生产活动的紊乱也同样会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农业生产手段越精细,其遭毁坏的危险就越大”[8]。美国生产的大部分粮食都不是供人消费而是喂养了供人吃的家禽,结果导致大多数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平衡,进而导致肥胖和不健康,从而又引起了保健费用的上涨。

4、工业化大型化、高效化观念的偏差

工业化更多地强调大型化,机械化系统的最伟大之处是通过规模化获得的。更大的力量意味着更大的输出,输出越大越好,但这并不符合生物系统的有机特点,因为在生态系统中规模服从于功能[9]。机械化和大型化不一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胜法宝,而且由于工业化的特点,“对自然界的统治的规模。在工业中比在农业中大很多,直到今天,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10]。工业化农业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也并非是最合算、最合理的,“自从普遍采用昂贵的机器以来,人被强行消耗的力量远远超出人的平均力量”[11]。

转贴于

三、农业技术工业化困境的解径

1、纠正技术理性的偏差

技术理性是指围绕着技术实践所形成的有目的的、合理的行为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征服自然、自然的定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12]。

正是由于技术理性,我们才会有今天的文明和历史的进步,也正是由于技术理性的如此成就,才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统治社会的权威,进一步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技术理性主义以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技术理性无力解决人的个体性、自由意志、道德情感、本能欲求等非理性问题,而这种非理性世界是内在于个体的,它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真正价值。理性主义的极度发展,必然造成非理性世界的严重危机,使人类迷失自我,丧失了内在的灵性。技术虽然延伸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力,同人的某些方面的生理机能相适应,但人的很多生理机能却遭到了可怕的压抑。在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可替代的、可化约的、可按照人的意愿随意改变的,人自己也成了市场上一个可计量的市场价值物,成了整个社会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意更换的部件。技术理性追求效率,在这种思维方式盛行的情况下,人们所注重的将是效率与计划性,而不是人的需要或价值。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却又被理性自身的创造物——机器、商品和官僚制所奴役。

对于技术理性,“不应该成为霸权主义理性,陷入绝对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13],也不应成为禁锢人类发展、离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力量,而要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指导农业技术向合社会目的的方向发展。

2、健全相关社会制度

首先,加快技术发展和技术预测。要清醒地认识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在技术设计时消除或减少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不利,选择合社会目的的农业技术。为了消除化学化农法或工业化农法,摆脱现代农业的困境,削弱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就要选择生态化的、绿色化的、适用的技术,摆脱对工业技术的崇拜而不回避技术的发展。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绝不能回避问题。西方先进工业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所谓“替代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等,我国也在积极尝试以生态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为基础的高新农业技术园区的试验。其共同信念是,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与自然相对抗;农业生态体系为一个有机整体;重视土壤的培肥;重视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持持久的农业生产力。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克服异化带来的弊端,除了寻找现代农业技术自身存在的问题,避免现代技术对生物有机体及其生活环境的过度伤害之外,更关键是超越传统自然观,破除工业技术万能的幻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协调和均衡的机制,利用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意志去自觉地实现一种“均衡”的发展,实施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应该尽量遵循自然流动、循环的规律,减少对农业生物体生长方式的改变,减少化学物质等人造物的投入,尽量保持农业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均衡的天人合一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知识不断丰富,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技术的预测也越来越明确,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发展观将会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化。另外,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协调,必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现代农业技术达到这种“均衡”,异化的削弱甚至消解完全可能的。

第三,完善新技术研发的技术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机制。技术评价是对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要做市场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评价可能采用的技术,还要分析其使用后对环境可能带来的污染等,通过研究分析决定是否选用该项技术或技术体系。农业技术的评价是测定农业技术的功能属性,对研究、发展、引进和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和可行性论证,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者进行农业技术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社会公众评价是将农业技术的新发明向社会公众进行告知,以征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的行使,减少社会公众对新技术的恐慌和排斥。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尤其是新技术的使用。必须通过较为完善的技术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前面分析过农业技术的功能,农业产品是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健康密切相关的,新技术的社会后果不仅要通过专业研究评价机构的评价,还要通过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可;不仅要通过经济效益评价,还要通过社会、生态、人文伦理的评价;不仅要进行短期的评价还要进行中长期评价;不仅要进行积极效益的评价还要进行负效应和风险性评价。通过技术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尽可能地减少技术的负效应,降低技术的风险性,保证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第四,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的立法。新技术研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新的农业时代开创了无限的可能与机会,另一方面也夹带着无限的未知与危险。新技术可能使未来社会的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更加集中,拥有高技术、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与信息匮乏者、未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个人隐私权等权利体系更易受到破坏,人们的落伍感、代沟感、贫乏感、差距感会加强,挑战频繁而至,新问题将层出不穷。现有的法律、法规将不足以应付新时代的需要,起码是瞬时的混乱局面将难以避免。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要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引导和规范,防止滥用、误用技术。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农药使用规范、生物制品使用法规、转基因农产品标签法等。

3、“适度技术”的应用

从技术主体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异化的重要原因是对技术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技术负效应,如前面谈到的化肥技术负效应。选择适度技术避免了单纯追求高、大、快。如合理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的技术措施,但是在密植技术中,种植密度越大,作物的茎杆越细,越易倒伏。密植与倒伏是密植技术中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培养矮株品种抗倒伏,而植株过矮又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适度技术的应用,既要考虑合理密植,又要考虑到合理的植株高度。

适度技术的应用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保证农作物和畜禽原有自然生物性状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巨型猪、巨型蔬菜和含有肉味的蔬菜等就改变了生物体原有的生物性状,不仅带来一定的风险性,而且对公众心理造成压力。其次要遵循综合性原则,适度技术不是单项技术的使用,而是整个技术体系的应用,农业技术体系既包括种养技术,又包括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适度技术也要在各个单项技术之间寻求一种综合的、相互融合协调的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技术形态。

[参考文献]

[1][英]贝尔纳著,伍况普等译.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p480.

[2][美]阿尔文·托夫勒著,朱志炎等译.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3.p152.

[3]邓宏海.新的农业革命——从工业化到生物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曾欢.浅析生态技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版),1998(专辑):p183.

[5][美]詹姆斯·博特金等.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p15.

[6]Joy Ogaji.Ssu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UK[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5(7):p253-270.

[7]Van der Ploeg.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ity:technolo-gy and labour in modem agriculture[A].T.Marsden.Uneven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Labour Process[C].London:DavidFulton Publisher,1992.p37.

[8][美]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p277.

[9]Peter.Drucker.Post-Capitalist Society [M].New York:HarperBusiness,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ing,199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191.

[11]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595.

篇9

关键词:桃坪镇谢溪沟;山地体验旅游;规划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逐渐增多,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只有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才能不断地满足游客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适应旅游需求发展趋势,开发富有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已成为区域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方式。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挥之不去的山野情怀,山一直都承载着中国人的气节与精神寄托。在古人看来山川林涧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其能形象地表达与人类品格相似的特征。然而,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离山却越来越远了。人们从乡村大量地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山地型景观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对游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地形多变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将引导游人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中穿梭游览,能够放缓城市居民疾驰的脚步,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片刻宁静。

1桃坪镇谢溪沟旅游发展现状

1.1桃坪镇旅游资源

桃坪镇位于理县东部40公里处东南邻汶川县,西北接通化乡,桃坪镇最具知名度的就是桃坪羌寨,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享有“天然空调”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W、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迷的东方古堡”。其次是位于佳山村东部的石棺葬墓群,佳山石棺葬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桃坪羌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

当地其他的自然、文化景观众多,如历史上唯一的羌族宰相谢方叔来自于理县桃坪镇谢溪沟,谢溪沟还有独具特色的山间天然回音壁、山顶的云撑天景观等。

1.2桃坪镇谢溪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2.1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文资源内涵丰富。本地具有浓郁的羌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上唯一的羌族宰相谢方叔来自于理县桃坪镇谢溪沟。

地文景观秀丽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样。山峰奇峻,岩险谷幽,古树名木众多,观赏和历史价值很高。另有一大片原始森林,其中在谢溪沟山间拥有大量的青杠林,无论作为观赏,还是户外拓展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历史文化遗迹,古建筑众多。佳山石棺葬墓群,当地人叫“窟人坟”,是南北约2000米,东南约1000米的农田断面和荒坡地。据考证,该石棺葬墓群始建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总数在1000座以上,其中出现过大量战国时期至西汉的文化遗物,佳山石棺葬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桃坪羌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此外在谢溪沟山间还保留一座年代久远的古羌寨。

气象景观独特。在谢溪沟山顶的最高处可以看到仙境般的云海,当地称为“云撑天”,云海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将山顶装扮得如同仙境一般。云海中的景物往往若隐若现,虚虚实实,给人一种朦胧美,幽邃、神秘、玄妙的感觉,置身其中,令人神思飞越,如梦如幻。

地方特色商品丰富多样。谢溪沟旅游区及周边地区的土特产品有:冰糖心苹果、青红脆李、核桃、花椒、甜樱桃等;地方特色小吃以百合酥、猪油麻花等最为出名;手工艺品有羌秀、针锈等。

1.2.2地理位置优越,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空间

谢溪沟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省会成都158公里,在2小时旅游圈内。

理县地质结构属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气候属山地型立体气候,春夏季降水量多,冬季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1000毫米之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6.9℃~11℃。

理县旅游资源优势较大。既有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景观,例如米亚罗红叶风景区、毕棚沟自然风光、孟屯河谷原始生态;又有体现古羌文化和嘉绒藏族文化的人文景观,例如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有集休闲、度假、疗养、保健于一体的古尔沟温泉,旅游业发展空间较大。

1.2.3目前景区核心区建设为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从1996 年至今,桃坪羌寨经历了近20余年的旅游发展,从昔日鲜为人知的小村寨发展为如今羌族村寨旅游必到之地。

2012 年,理县政府制定并出台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暨重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两寨、一廊、三大节点”(两寨:桃坪羌寨、甘堡藏寨;一廊:杂谷脑藏羌文化走廊;三大节点:薛城古镇、木卡羌寨、甘溪古释)的布局特征,并构建了完善的项目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了桃坪镇的发展。

1.2.4地方政府和群众积极支持,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环境

从2012年开始,桃坪羌寨收取门票,当年门票收入110万元。2013年景区全年门票收入229 万元。2014年门票收入400万,2015年超过了500万元,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地方政府、群众通过旅游得到实惠,增加了收入,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

2桃坪镇谢溪沟旅游规划实践

2.1发展目标与定位

2.1.1发展目标

围绕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桃坪镇新农村的建设,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依托临近景点,完善旅游接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民俗旅游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景观,并建设山地体验型旅游设施,把桃坪镇的旅游特色化、风格化。

2.1.2项目发展总体目标

以阿坝州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指导,提升理县旅游品质,完善桃坪镇的旅游产品结构,打造复合型、体验型山乡旅游新地标。留住桃坪镇的游客,变桃坪镇一日游为过夜游。

2.1.3社会目标

增加桃坪镇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道路和基础设施条件、卫生条件、医疗保健水平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广泛建立起社区自豪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发展,提高居民满意度。

2.1.4环境目标

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科学保护;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维持现有植被覆盖率和绿地率。

2.1.5经营目标

建立环保化经营准入机制、个性节约化管理机制,使桃坪镇谢溪沟景区走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良性运作循环。全面推行节约环保,构建绿色的经营管理系统。

2.1.6管理目标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建设与社区村落改造相结合;提供多样的旅游活动模式和深层次的游客体验;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2.2总体定位

利用桃坪镇谢溪沟优良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谢溪沟现有农家休闲产业,以山地体验为核心,以羌族民俗文化景观内涵为支撑,把谢溪沟打造成以山地体验为主、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农业、餐饮服务、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2.3形象定位

山地体验旅游新地标为对外营销和宣传名称:云山仙苑。

其含义为:谢溪沟海拔较高可作云山,具有云撑天、回音壁、青杠林等纯自然的景观风貌,游人在此如同进入仙境。 回音壁景观适合游人表达情感,登高远望,各种美景尽收眼底。苑,古意即为敞开的植物园、动物的自然栖息地。

2.4区域市场与目标顾客群及市场分析

本项目区域内外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在理县内相对较好,规模适中,位于桃坪羌寨附近,因此具有更高的旅游度假优势。主要以中端收入人群、户外旅游爱好者为目标群体,以成都游客为主,包含部分周边城市游客和少数外省游客。

游客大多在20~40岁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户外体验有一定兴趣,注重舒适性和性价比,对居住环境要求不是很高的中青年人。

3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

3.1开发策略

主题文化特色化:根据谢溪沟当地现有的旅游情况,特别提出桃坪镇旅游目的地,加强突出 “古羌、田园、山地”文化特色,打出“山地体验”品牌,结合贯穿时尚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

精品高端化:高起点、高标准、精品化、高端化,以高标准打造开发项目产品,注重主题自然景观、主题农家乐、主题生态农场的打造特色,整体上现代与农村设施不突兀,观赏与体验不脱节,形成省内较高水平的山地体验旅游基地。

服务细致化:服务标准化、特殊化、人性化、细致化。除了基础设施优良以外,还特别聘请了当地原住民;景区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素质的导游;管理人员、警卫人员等。

主题活动多样化:注重主题活动的多样化、特色化,结合节庆假日,打造不同主题活动。在旅游项目的打造上,避免雷同性,结合谢溪沟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形成独特的当地旅游节庆。多种节庆和本地的特色旅游活动相结合,形成一种体系。可与一些旅游企业相结合, “借船出海”。

3.2发展战略

按照“独特旅游、科学规划”原则,结合桃坪镇谢溪沟实际,因地制宜,加大旅游开发工作力度,建设山地体验旅游项目工程,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以谢溪沟山地体验旅游为核心,多种现代旅游设施、产品为载体,节庆活动为促进的点、线、面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和提升谢溪沟现有资源,推动周边区域发展,做到使游客开心、舒心、放心,最终使桃坪镇旅游区成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带动理县周边旅游地发展。

第一阶段(1~3年):在谢溪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功能布局,使园区形成山地体验旅游目的地,并且具备基本的接待能力。

第二阶段(3~7年):逐步完善园区内项目,大力打造谢溪沟山地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山地互动体验式园区的影响力。

第三阶段(7~10年):项目运营模式成熟,提升旅游资源体系,完善旅游资源、产品、建筑,带动乡镇及周边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勇.四川省阿坝州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研究[J].商业营销,2009,(03).

[2]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 [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04):48- 51.

[3]吴人韦.论旅游规划的性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04):50-54.

篇10

关键词:海南 冬季瓜果蔬菜物流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79-02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部,是我国热带面积最大的省份。由于其内部地形光热等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物种资源丰富等原因,使其天然的成为我国的冬季瓜果蔬菜的“温室大棚”之一,为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提供丰富新鲜的瓜果蔬菜。

海南省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积极推动海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打造我国冬季瓜果蔬菜的“菜篮子”,加快培育海南冬季瓜果蔬菜的供应物流体系。本文由此出发,根据海南冬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现状,探寻发展对策。

1 海南冬季瓜果物流的特点

海南冬季瓜疏主要有辣椒、苦瓜、冬瓜、罗卜、青菜、圣女果等等。由于其这些瓜果的特殊性质、产地的分离等因素,使得海南冬季瓜果物流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产品的处理、包装、运输难。由于海南冬季瓜果极易腐烂、极易碰撞、脆弱、种类多、数量大、输送的地区多、范围远,使得在处理、包装、运输过程中很难以实现保鲜、防腐烂、保质。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瓜果属性,瓜果运输的远近程度、运输地的地理环境等实行分类包装,保障瓜果的食品质量与安全。[1]二是瓜果蔬菜的储存难。不同的瓜果对储存条件的要求不同,而建立不同标准和条件的仓库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不同的技术支持。这对于普通的农民或者中小企业而言,是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根据每种瓜果蔬菜的属性建立起来不同的仓储条件的仓库。三是对有关人员的要求高。对于物流的处理、运输、仓储、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好自己的专业性知识,还要对每种瓜果的特性十分的熟悉。四是收购困难。冬季瓜果种植是单个农户的运作模式,虽然与相关公司有合同,但是在收购时候还是存在收购时间长、收购过程复杂、收购对蔬菜有损失等。五是信息输送的难。海南冬季瓜果面对的是我国一个广大的大市场,究竟哪里最需要,哪里收益高等市场信息收集、传输困难。加上,农村地区本互联网普及率低,信息的闭塞,更加加剧了信息传递的困难。六是潜在的威胁大。跨区域长距离的运输,不仅降低了海南蔬菜瓜果的品质,而且增加了运营成本,从而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加上,随着我国某些地区大棚温室农业的发展,对海南冬季瓜果物流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性。七是运输方式以汽车为主,“铁路绿色快车”开启比较晚。八是运输受天气的影响大。冬季北方多冰雪天气,对于海南以汽车为主的瓜果蔬菜运输形成了巨大阻碍。

2 海南冬季瓜果物流现状

2.1 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

(1)物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先进、系统和便捷的基础设施。而海南,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比如物流储存仓库数量不足,物流运输专线构建不够系统,物流运输的冷藏设备不够先进,物流的网络平台搭建起步太晚,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层次低等等。这使得海南冬季瓜疏很难及时有效和安全保质的运送到全国各地。

(2)分级包装、储存保鲜、冷链运输技术是目前影响农产品物流的突出问题。[1]海南冬季蔬菜瓜果具有鲜活的生命,其价值体现在在“新鲜”上,而对于蔬菜瓜果,保鲜的期限较短,非极易变质腐烂,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制约,因此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海南蔬菜瓜果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物流形式,没有形成连贯成形的冷链物流,存在着不合理的包装“运输”储存现象,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此外,“散装”非冷藏状态下的农产品物流,在运输“分销”零售以及多次装卸搬运中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机会,降低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2.2 内部人才的缺乏,软实力不强

海南省本身属于教育发展落后的省份,加上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海南省农民知识文化素质与其他教育大省相比,明显偏低。海南农民接受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的机会少,名额有限,成本大,使得掌握科学栽培、合理加工、储存管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市场预测、网络操作与应用的知识缺乏,对物流缺乏全局性的认识。加上,海南物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规模小、资本有限、管理不善,使得海南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一线的操作人员,海南冬季瓜果物流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3 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模式

在海南冬季瓜果物流可以归结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模式,即生产者中间商较大公司运输外地外地批发市场外地二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在这种传统模式中,有以下特点:一是生产者身兼数职。不仅仅承担了生产职能,还承担了一定的加工、储存、运输、技术、管理等人员,而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很强,在处理过程中难免有适当之处;二是环节复杂,成本高,瓜果产品质量与安全无法有效保障,竞争力也无法提升。按照这种传统模式,瓜果要经过了七次流动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在这七次的流动中,对瓜果的造成巨大损伤,降低品质和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瓜果的价格。三是在传统销售模式下,由于预冷库及冷藏车等冷链物流支撑缺位、流动的次数比较大等,使得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损耗比较大。

2.4 物流的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低

海南虽然存在专业的、组织化、产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组织,但是一方面这些组织本身的发育不成熟,发展规模有限、技术落后、组织管理混乱,无法拥有雄厚的资本建立具有信息化、现代化的物流加工、储存、运输业务;另一方面,大量的存在自营物流方式。而自营物流方式广泛存在缺乏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缺乏前期资本投入、缺乏高组织程度的产业化运作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海南冬季蔬菜瓜果物流主体数量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2]严重制约了海南瓜蔬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2.5 未有搭建准确、系统的蔬菜瓜果网络信息系统平台

随着我国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搭建一个准确、系统的信息平台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搭建这一平台,首先要具有一大批具有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员,使他们能够利用互联网实现对货物的收集、处理、加工、分析和信息;其次,搭建一个集农产品网上交易、物流营销、货物全程监控、市场分析与市场预测的网络平台。而海南省,目前在广大的农业队伍中,不仅仅很少有人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也没有很好的搭建一个系统的网络平台,使得海南物流发展陷入了一个瓶颈。

3 海南冬季瓜果蔬菜物流发展的对策

3.1 抓住机遇,加快海南冬季瓜果蔬菜的物流发展

国家政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机制。海南要想把冬季蔬菜瓜果物流发展好,就必须牢牢抓住我国目前对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方面海南要抓住全国普遍性的政策。如: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2011年国务院分别出台了“物流国八条”和“物流国九条”;2012年,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等等。[3]另一方面,紧紧依托国家对海南的特殊政策。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海南要把国家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有效的整合到发展冬季瓜果物流中,如:发展冬季瓜果生态农业旅游、旅游与物流基础设施相互融合等。二是高效利用国家把海南打造出我国冬季“菜篮子”的政策。海南利用好这些政策,会为海南冬季蔬菜瓜果物流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2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增加物流软实力

无论针对何种农产品的物流,都会涉及到诸多环节,加上物流很多时候又是跨区域的,因此农产品物流一方面要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采集、加工处理、运输、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求相关人员在知识上不仅需要涵盖采集、加工、运输、仓储、网络信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市场预测等领域;而且要具有跨区域性,既要有素质、会管理、懂技术、能创新,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经济职业道德素养,还要深入熟悉相关农产品的属性,冷藏保险技术等等。[2]

海南冬季蔬菜瓜果物流发展的首要瓶颈可以归结于基础设施和软实力上。因而急需加强海南冬季瓜果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物流软实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在政府主导下,农民与企业适度参与,加快道路、仓库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网络全覆盖,建立运输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公路”。②加强内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保证及时有效的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物流操作技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主要是以海南本土的小学、中学、职高和高校为依托,建立物流和冬季瓜果蔬菜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逐步在海南省内打造一批把产、学、研高度融为一体的人才培训基地。同时,提供更多相关的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技术推广活动,保证农民具有较高的种植、加工处理技术,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一种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③培育统一的、先进的物流文化价值观念,保证物流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理念的方向性。④建立政府带头的海南物流技术交流协会,致力于物流技术的研发、文化的培育和相关现实问题的研讨。

3.3 精简物流层次,搭建耦合的三层物流链条

目前海南冬季瓜果蔬菜物流的模式属于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模式,这样的模式中间环节过多,不利于海南物流体系的打造。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精简,建立耦合的三层物流链条,走出了一条缩减交易时间和节约交易费用的高效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之路。[4]所谓耦合的三层物流链是指将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的七层中间环节缩减为三层,直接建立生产者运输外地批发销售消费者的链条。具体做法:企业与农民结合形成企民合作社,它主要是将企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农民种植产品的生产、加工、搬运、仓储等紧密结合起来,保障企业与农民高度融合和高效运作;在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对海南目前负责运输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整合,并与企民合作社建立双务关系,保证运输企业的运输能力和效率,搭建企民合作社与融资、整合后的运输企业的利益链条,实现利益共同体;在外地建立海南瓜果蔬菜的仓储和销售一体化超市,并在其他菜市场和超市建立自己的直接批发,保证在建立直销渠道的情况下,实现方便市民,打造海南蔬菜瓜果品牌。为了更好的实现耦合,需要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依托。以此不仅可以保证适时更具市场情况,实现物流量和物流方向的控制;而且将强彼此之间了信息联系,方便彼此之间的务业网络,真正的实现紧密配合。[3]

3.4 建立系统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平台在产供销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对于物流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因而发展海南冬季蔬菜瓜果物流,需要建立系统的物流网络平台。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网络信息平台不是单方信息平台,也不是单信息系统,而是多方信息平台和复合信息系统。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不仅能够实时的了解海南每地蔬菜瓜果的生产情况、每个仓库的库存情况、每个超市的供需情况等等,也能对仓储储存环境进行控制、发展蔬菜瓜果电子商务、相关合同签订等等。[4]

参考文献

[1]郝琳琳.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物流技术,2013(32):83.

[2]张京卫.日本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