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亮点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设计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毕业设计亮点

篇1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工程管理 指导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训练,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程建设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因此,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必须思考的课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与努力,特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参考。

1.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课题能强化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因而毕业设计选题要注重课题的实用性、教学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拿到实用性强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而注重课题的教学能使知识承上启下,一方面丰富原有知识,另一方面保证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原有知识,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综合学生所学知识。

(2)能结合学科特点。

(3)尽可能联系实际。

(4)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要求和鉴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多集中在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工程造价确定与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编制方面,因而笔者认为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其工作量在满足要求的同时,能使学生在工程造价的确定和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锻炼。所以学生选题应切实遵循来源于实践并考虑其教学性的原则。

(1)教师参加的产学研横向课题,真题真做,为委托单位提供服务;

(2)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教师挑选的工程规模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假题真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应注重课题资料的积累,尽量选取最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完成资料库的建设,为今后课题的不断完善打好基础。

在确定选题时还要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学生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课题的预备应有层次性。否则,太简单的课题将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轻视的态度,草草了事,或过早地完成设计而影响其他学生;而太难的课题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产生畏惧感,最后由教师手把手地教,甚至由教师一手包办,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分组时应该合理安排,而在布置课题时,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的设计课题应有所不同,尽可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及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要求。

2.为学生落实好对口实习单位,以便学生扎实实习,充分调研。

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在资料收集、方案确定、资料查询等环节获得必要的训练。也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为使学生能够做好实习工作,并受到适应现场、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筛选落实好对口实习单位,使实习能够达成下列实习(调研)内容与要求。

(1)了解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生产、科研的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提高工程管理素质。

(2)独立深入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单位、部门了解课题的来源及提出的依据,了解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实际知识。收集有关的数据、图表、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对课题设计方案起到指导作用。

3.构建高效教师指导团队和指导模式。

(1)逐步建设高效精干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因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目前部分教师一直在校学习到博士毕业,缺少工程管理实践经验这一现状,要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有必要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互补的指导团队以满足设计需要。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指导模式是目前最高效的指导模式,学生既可以得到理论提高,又能很快得到工作能力的提升,满足就业需要。因此,学校应该考虑聘请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加入指导团队。

(2)构建互动式的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后,要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书。学生设计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及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启发其独立思考。在设计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设计完成后应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的设计过程做全面总结。

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就要实施全过程监控,分阶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构建互动式的指导模式,把指导过程看做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指导教学看做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指导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所想所知,了解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难题,尽早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

4.认真组织好答辩环节。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次“口试”,也是学生在校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检验环节。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过程,检验其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所以在答辩过程中,答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及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答辩,有助于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建立实际可行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严格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篇2

关键词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TOPSI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61-02

1 引言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广大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机电信息工程专业专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所有教学环节中,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全面检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判断标准,及时矫正过于随意的指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依据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给出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TOPSIS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指标

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严格、客观、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往本专业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缺少系统的评价,也没有确定的评价指标,一般按照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定性判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限。通过对机电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毕业设计环节的分析,发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涉及的因素较多,考虑所有因素则评价难以实施。确定评价指标应遵循重点突出、相对独立和导向明确的原则,并且简洁明了,可操作性要好。同时,为使评估结论准确并符合实际,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由指导教师参加外,人员组成也应包括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师,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本身的成绩。通过以上分析,最终确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专家评估、学生平时成绩、教师自评和毕业生综合表现。

3 评价的方法及流程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TOPSIS方法是一种多属性问题决策方法[1],该方法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思路清晰,对信息的利用更充分。用该方法评价教学质量,决策过程更趋合理,消除了过去使用主观评判所带来的弊端。

该方法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为方案集中的各方案排序。若有m个方案,每个方案有n种属性,则构成m行n列的决策矩阵[2];理想解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佳值,而负理想解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差值[3]。将方案集中的各个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进行比较,靠近理想解且远离负理想解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可以据此排定各方案的优先序。

TOPSIS法的流程如下。

1)用向量规范化方法求得规范决策矩阵。若决策矩阵Y={yij},规范化决策矩阵Z={zij},则:

2)构成加权规范阵X={xij}。若给定权重ω=(ω1,ω2,…ωn)T,则:

xij=ωj・zij(i=1,…,m;j=1,…,n)(2)

3)确定理想解x*(x*1,x*2,…,x*n)和负理想解x0(x01,x02,

…,x0n)。

设理想解x*的第j个属性值为x*j,负理想解x0第j个属性值为x0j,则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分别为:

4)计算m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方案xi到理想解的距离为:

方案xi到负理想解的距离为:

5)计算m个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6)根据Ci*值由大到小排列m个方案的优先序。

4 应用实例

对本专业5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虑的评价指标为C1专家评估、C2学生平时成绩、C3教师自评、C4毕业生综合表现成绩4个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

各评价值构成决策矩阵,C2和C4直接采用其成绩册中的值,各项评价值见表1。

由式(1)求得规范化矩阵,见表2。

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直接赋值法,取权向量为[0.38,

0.27,0.25,0.10]T,由(2)式得加权规范化矩阵见表3。

由式(3)(4)得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分别为:

由式(5)(6)得评价对象到正、负理想解解的距离为:

由式(7)计算相对贴近度为: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拥有多个属性,以往给出的优、良、合格等评价较为含糊,主观性强。本文采用基于TOPSIS的方法,使评价基于定量的分析,最大程度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需确定合理、简明、可操作性好的评价指标,才能正确实施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实践环节;提高

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适应本专业领域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方向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科特色明显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毕业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应该严格保证质量,过程管理应当规范细致。但目前由于高校扩招、软硬件资源缺乏、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了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毕业设计现状和不足分析

通过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教学的亲身体会,笔者发现在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中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1 毕业设计选题方面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设计的方向和质量。选择合适的课题是顺利、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教师给出的部分选题过于陈旧、范围偏窄,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甚至几年不变,不能明显反映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些选题虽然反映了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但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则显得偏难、工作量偏大。同时学生在选题时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过程,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工作方向。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1.2 教学资源不足方面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共计10余名教师,但近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形势良好,每届学生人数均在150人以上,导致每位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10人以上,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科研任务。同时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许多毕业设计只能是简单理论的重复。这些情况从根本上限制了毕业设计的规范性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1.3 学生个人因素方面

目前,本科生就业是每个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学时代最后一个学期找工作就成为大部分本科生的重心。这一时间段也是考研学生复试的关键时期,导致他们对毕业设计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也比较宽松,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认真扎实地做设计。已经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认为已经找到工作,毕业设计的好与不好无关紧要,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1.4 复制抄袭现象方面

由于网络资源丰富,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大量的论文资源数据库,这对于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非常有利。但有些学生缺乏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会抄袭他人成果,有的章节或内容几乎是成段、成章节地复制,整篇论文中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上述问题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1 选题的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

指导教师在出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每年更换三分之一以上的题目,保证选题不过于陈旧。合理评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选题不宜过难、过大、过宽,以保证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协作完成。找到工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工作的方向自定题目,不局限于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今后的发展都大有好处。总之,在选题上应该革陈推新,保持选题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2.2 强化过程规范管理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时代时间最长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在4个月左右,这么长的时间内必须强化过程规范管理,才能做到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我校引入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对毕业设计在时间上严格划分,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给系统,在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规范管理,也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了约束,起到了强化过程监督的作用。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见面2次,并进行毕业设计答疑,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从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建立创新及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毕业设计论文有创新点,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生,在成绩评定上应给以倾斜。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可分别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和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完成情况,同时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督,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学生成句、成段地抄袭,我校教务处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比对,有效防止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大量抄袭的情况。在答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时,由于设计题目类型较多,各位答辩教师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因此应建立质量评价机制,做到毕业设计评分工作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在专业教研室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氛围,对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选题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建立创新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提高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质量及层次,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鲜成.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162-163.

[2] 朱娟娟.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议与见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89-90.

[3] 郑翔,高健和.高校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2):91-93.

篇4

传统课题一般是由指导教师主观出题,有的来源于电子专业范畴中的一些经典实例;有的来源于指导教师自己承担的研究项目。学生仅仅是被动选择,因而,学生喜欢选择简单的课题或是指导较为宽松的老师的课题。若要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去寻找课题。拟定欲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然后再与指导老师讨论研究具体内容和工作量,最后共同确定课题。由于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在确定课题之前学生对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题的盲目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热情。②深入企业寻找课题。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尤其是学生有意向工作的企业,了解企业产品和运作情况,到现场去发现问题,或是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然后经过提炼后从中确定毕业设计的课题。这种课题来自于企业,并有可能帮助企业进行产品或流程上的创新。③从市场已有产品的缺陷中寻找课题。选择一些刚上市的新型电子产品,了解产品的主要缺陷,然后通过功能分析和原理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从中确定毕业设计的课题。这种课题可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甚至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2课题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题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采用一个明确的课题名称,然后指定具体的功能要求和参数要求。这样一来,学生无需创新,只要完成具体的产品设计即可。所以课题形式也应有所改进才能把创新能力的要求真正纳入毕业设计中来。建议可采用以下形式:①新产品的设计。以某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解决该问题,设计一个新产品出来。此时,该课题只有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信息,不给出确切的产品功能和参数指标。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先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确定产品功能,提出创新想法,完成新产品的概念设计。再根据成本、功能和参数特性筛选性价比高的可行性方案。然后再确定产品实现形式及具体参数范围。这种课题形式明确地提出了很高的创新的要求,给学生很宽的发挥空间。②企业技改或流程的优化。以企业技改或流程优化的任务书形式下达毕业设计的课题任务。将具体企业环境、企业要求和企业流程引入毕业设计环节中来。由于企业问题多种多样,即使是相同的问题,在不同企业中也会需要不同的方法解决。采用这类课题形式,不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一些企业的运作流程,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灵活处理现场问题能力。③现有系统或产品的改进。提出现存某个电子产品的缺陷或是不足之处,要求学生进行改进或是提高其性能参数。这类课题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创新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从被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带入到主动求解问题的气氛里,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因此也能产生水平较高的毕业设计作品。

3课题确定流程的创新

传统课题确定是先由指导教师申报,再由分院或系部审核通过后下达给学生。课题公布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对课题有所了解,然后再着手进行设计。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导致很多学生把毕业设计当作是负担,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整个过程。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起始端的选题环节,如果能调整流程,让学生适当的参与确定课题,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两种方式:①毕业设计环节开始之前,鼓励学生主动联络负责指导毕业设计的各位专业教师,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指导教师。然后再通过与指导教师的进一步沟通,来选择自己想要做的毕业设计课题。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将课题整理后申报至分院或系部审核。②将毕业设计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相结合。学生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企业问题,然后把问题带回学校,与教师共同提炼出毕业设计课题。总之,毕业选题环节开始之前,学生就应该参与,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还能根据学生个体特点来设计课题。毕业设计中将产生更多的创新亮点。

4总结

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培养质量;选题;团队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6)02-0084-02[收稿日期]2015-10-11

一、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最后学习内容,它占用学时最长、综合性最强,是大学阶段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它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说,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深入的检验,最能充分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因为此,各个高校都特别重视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且采取多种措施来尽可能完善该项工作。作者所在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是培养中国民航机务人才的主力院校。通过分析总结近几年所在教研室指导毕业设计的情况,发现传统的个体毕业设计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一)选题难

航空工程学院每年几百名毕业生,同时要求毕业设计的题目几年内不能重复,给我院教师的毕业设计选题带来了很大难度。选的题目太难,学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到最后反而使指导老师非常被动,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干脆自己上阵和学生一起做;选题太简单,学生走过场,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1]。有些老师手头有一些科研项目,但是涉及的专业知识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只有由各个专业领域的老师合力指导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团队协作,而个体形式的毕业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二)学生精力投入不够

航空工程学院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要下到各个分院的机务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如果已经找到工作,则可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只有3个月,如果工作还没有着落,则需要参加各种招聘会,甚至到用人单位面试,期间真正忙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就会大打折扣。而签好就业协议的同学,往往觉得既然单位也已经找定,毕业设计质量好坏就和自己的求职没有关系了,容易变得懈怠,思想上放松要求,追求答辩通过就好,不在乎实际的分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是主动性严重不足,利用往届的论文或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拼凑了事。

(三)教师能够花费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精力非常有限

中国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都很大,不仅要完成一定的教学量,同时还要搞好科研,而科研是探索未知领域,要读大量的中英文文献,非常耗时间,而文章、科研项目是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和自己的科研不十分契合,就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同时,随着高校每年毕业生数量的增多,每个教师往往要同时指导多名学生,工作量很大,这种情况下也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二、团队毕业设计的概念

团队毕业设计,或者说团队合作模式的毕业设计是指由多个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针对某一个大的研究项目,合理地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2]。在以往个体毕业设计模式下,每个毕业生的题目和同届的同学都不相同,且可能差异很大,如果遇到问题,除了自己的指导老师外并学生并没有太好交流沟通的对象,而如上所述,因为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缺乏或者教师的精力分配不够,就容易导致问题一拖再拖,最终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而在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下,学生在论文研究工作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和同团队的其他成员充分沟通,这无疑会加快论文写作进度,提高论文的质量,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的能力。还有一个积极的因素,因为是团队的研究攻关,无形中会使学生体会到团队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会使每个学生都不敢懈怠,努力按时间节点完成团队分配的子内容,确保不至于因为自己一个人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毕业设计进度。

三、关于在民航院校毕业设计中引入团队毕业设计的思考

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是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是以常规毕业设计工作为基础而发展创新的成果[3]。南京的一些高校较早对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江苏省在省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中设立优秀团队奖,对此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在我校引入团队毕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毕业设计的阶段为序):

(一)选题阶段

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应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这是团队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要求。系统性强的课题,有利于拆分成几个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的子课题,实现团队毕业设计模式的初衷。比如,对于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不同夹角下的附面层流动情况的课题,需要不同角度,不同湍流模型,甚至不同商业软件之间的互相对比、校核,如果安排给一个学生,学习软件就需要耗费毕业设计一半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只有进行团队毕业设计,通过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分担、交流与合作,才能深入研究该课题。

(二)团队组建方面

指导教师要对所带学生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的团队成员限定在4-5人,且可以从中选取一名研究与组织管理能力兼具的学生当团队组长,或者说是导师助理,由他来召集学生开会,负责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的信息沟通,收集团队成员的研究进展情况,并适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辅助导师协调整个团队的研究进度。每个团队里的成员负责一个具体的子课题,为了保证在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预定的毕业设计研究内容,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选择不同难度的子课题,确保该工作能够协调推进,不会因为某一个学生而延误。

(三)开题报告编写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应通过定期学术SEMINAR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该课题的背景,了解各个学生的专长以进行各个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同时要求各成员分头查找相关资料,并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促成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对于一些阅读价值高的文献资料,可以分发给每个学生并在SEMINAR的学术研讨会上集体讨论、研读。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毕业设计团队要完成一份较高学术水平的团队开题报告,而不是每个成员各自写各自的。这个开题报告反映了整个团队的集体贡献和集体智慧,它要达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学术水平,具体则包括: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在该领域的进展情况、学院前期已经开展的工作以及下一步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预期的研究手段,甚至包括详细的研究计划。

(四)中期阶段

可以采取类似国外学术SEMINAR的形式,每隔1周由导师组织开一次团队的例会进行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学生在会上介绍自己负责的子课题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导师在会上要耐心地给予学生指导与建议,在学术民主的气氛中互相交换意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及进一步工作思路。通过过程管控,确保整个团队的进度。

(五)毕业设计论文编写及答辩阶段

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每位组员在编写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时会加强与小组内其余成员的沟通,这样避免了毕业设计常见的一些低层次问题,同时也可以把论文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趋势等内容叙述得更全面深入;每个成员根据分担的研究子课题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采取统一PPT模板、以团队为单位依次答辩的模式。这样可以使每个组员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自己表现好坏对团队的答辩成绩有重要影响,而团队答辩成绩对个人的成绩也有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团队荣誉感;为其进入社会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四、结语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的个体毕业设计与系统性强的课题需要多学科融合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显著地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沟通的能力。在选题阶段选择一个系统性强的题目,按照各自专长组建团队,合作编写总的开题报告,通过定期的学术例会加强过程管控,各自编写毕设论文,并以团队为单位组织答辩。我们相信,通过逐步的探索和总结,团队毕业设计工作将逐步完善,形成民航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参考文献]

[1]范涛峰,童明波.团队模式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4):175-177.

[2]王乐梅,熊璋.工程师教育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4):110-112.

篇6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

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按照“加强基础知识、拓宽职业范围、增强专业技能”的要求,制定提高型实践教学计划,突出应用特色。根据就业需要,在基础理论课阶段,把《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作为重点课程,并着重在水处理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大气环境监测、固废处理、仪器分析等水、气、固污染控制工程方面有重点地设置实验课程。课程教学结束后,独立设置2周的环境综合实验和实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二、创新性实验,促进学生对掌握理论知识的理解

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是对环境学科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验证、巩固、创新和深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通过与实验指导老师一起设计实验,学生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复习,同时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变为主动的思考,在明确需求的驱动下去积极地探寻相关未知领域知识。采用定时答疑与作业流程,每周固定时间,教师就实验教学难点与同学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可以课内或课外随时提交实验报告与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一个更加科学、开放、规范、高效的教学环境中。从验证性实验内容向综合性设计性教学内容转变发展,将实验内容分成三大类:基础类实验项目(基本的实验技能项目)、提高型实验项目(技能操作训练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基本+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摒弃单项技能简单重复,建立前后衔接、层次分明、相对独立的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创新性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模块。重点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提升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效果。

三、开放性实习,提高学生处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水质净化、气态污染物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其他公害防治等技术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艺设计和解决实际污染治理问题的能力。在实习阶段,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环境相关问题和实施方法。重点关注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的实施方法和国家相关项目的申请。利用暑期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氛围,直接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增加对职业和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掌握企业的环境问题现状,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内化提高,实现基础知识与实习实践的融合。尽可能地扩大实习企业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改变实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到整个企业生产过程,紧密联系相关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

四、多元性引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淡化课程、学科间的界限,体现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的交叉融合,突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技能形成规律,整体优化实验设计,通过引入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发现新亮点,启发学生的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严谨性毕设,培养学生规范的具体工程设计素质

在毕业设计阶段,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现实工程规范,模拟设计,培养学生能独立完成特定系统设计的能力和素质。采用“早训练、抓基础、重应用”的方案,在毕业设计初始阶段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毕业设计的规范,进行毕业设计技能综合强化训练。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采取“课间辅导”和“集中设计”两种方式。聘请设计经验丰富的轻工设计院骨干设计师为带教老师或外聘教师,负责以实际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及制图。

六、全面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7

关键词:环境工程问题改革实践

一、环境实验教学中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

现在很多学校都使用人教版的教材,如仔细分析教材中的所有实验会发现:实验数量较少,且其中很多实验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定性实验过多,定量实验过少(如定量实验只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酸碱的中和滴定);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某些实验描述得不够准确,像实验试剂的用量(如“加适量水”),实验现象等等。

2、实验设备

我国现阶段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不是很完善,比如教育方面学校的硬件设施。大多数学校的实验设备陈旧,数量少,体积庞大,精密度较低,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3、教学实验模式

由于教材、设备和实验时间的原因,很多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做”。通常都是教师先讲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做就可以了,不用考虑里面的问题,时间也就是一个课时。这种做法注重实验操作技能但限制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如果让学生脱离教材,学生就不会做了,更不用说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了。

4、教师的观念

有些教师仍旧是“照本宣读”,教材中的实验只要有条件就照做,没条件的就不做,往往不会去探究教材中的实验是否严谨,是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帮助,忽略了对实验教学的改革。新型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改革与探索,以期为普通本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按照“加强基础知识、拓宽职业范围、增强专业技能”的要求,制定提高型实践教学计划,突出应用特色。根据就业需要,在基础理论课阶段,把《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作为重点课程,并着重在水处理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大气环境监测、固废处理、仪器分析等水、气、固污染控制工程方面有重点地设置实验课程。课程教学结束后,独立设置2周的环境综合实验和实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二、创新性实验,促进学生对掌握理论知识的理解

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是对环境学科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验证、巩固、创新和深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通过与实验指导老师一起设计实验,学生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复习,同时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变为主动的思考,在明确需求的驱动下去积极地探寻相关未知领域知识。采用定时答疑与作业流程,每周固定时间,教师就实验教学难点与同学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可以课内或课外随时提交实验报告与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一个更加科学、开放、规范、高效的教学环境中。从验证性实验内容向综合性设计性教学内容转变发展,将实验内容分成三大类:基础类实验项目(基本的实验技能项目)、提高型实验项目(技能操作训练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基本+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摒弃单项技能简单重复,建立前后衔接、层次分明、相对独立的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创新性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模块。重点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提升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效果。

三、开放性实习,提高学生处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水质净化、气态污染物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其他公害防治等技术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艺设计和解决实际污染治理问题的能力。在实习阶段,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环境相关问题和实施方法。重点关注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的实施方法和国家相关项目的申请。利用暑期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氛围,直接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增加对职业和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掌握企业的环境问题现状,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内化提高,实现基础知识与实习实践的融合。尽可能地扩大实习企业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改变实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到整个企业生产过程,紧密联系相关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

四、多元性引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淡化课程、学科间的界限,体现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的交叉融合,突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技能形成规律,整体优化实验设计,通过引入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发现新亮点,启发学生的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严谨性毕设,培养学生规范的具体工程设计素质

在毕业设计阶段,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现实工程规范,模拟设计,培养学生能独立完成特定系统设计的能力和素质。采用“早训练、抓基础、重应用”的方案,在毕业设计初始阶段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毕业设计的规范,进行毕业设计技能综合强化训练。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采取“课间辅导”和“集中设计”两种方式。聘请设计经验丰富的轻工设计院骨干设计师为带教老师或外聘教师,负责以实际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及制图。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从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和实习、设计环节着手。

1.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类实验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以及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等专业方向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从传授实验知识变为指导实验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汲取,控制实验小组的人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培养独立实验工作能力;同时采用灵活的学习机制,对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开展科研实验工作的学生也予以承认一定的学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得到全面锻炼。

2.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观水污染、气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治理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由于学生没有一点专业基础,所以只能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建议可将认识实习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其学时分配到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边学习专业知识边进行参观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实际工艺流程的了解和认识。国外某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进行环境工程本科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在生物和化学处理工程、水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理论学习之外,均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学习,并记入学分。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只能在校内进行,无法及时了解最新工程技术进展,因此常常造成学习的专业知识老化、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要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治理工程作为固定的实习和设计基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也可以邀请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行指导,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或者让学生在设计时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完成实际工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六、小结环境实验微型化开放能更有效地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广大企业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职业岗位群输送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6:36-37.

[2]李和平.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95-96.

[3]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4]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0(2):11-13.

篇8



摘要:

针对应用型高等院校办学定位特点,依据实际教学情况,阐明了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特色与思路,论述了开展以提高工程能力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及可行性,提出了构建统一关联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及有效实施工程实践教育的诸多举措,并分析了今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实践证明,紧密围绕工程实际,着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地下工程;工程能力;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U9;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28-05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这一重要的天然资源,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当前中国地下工程领域的热点与亮点。截止2011年8月,全国已有3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或新建地铁。按照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地铁总里程将达6 100公里。前所未有的地下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针对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

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学型工科院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指导思想[1]。其中,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良好教学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其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在首都建设行业中已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首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蓬勃发展,为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城市建设,土木工程专业于2006年正式设置了地下工程方向,在土木工程学科地下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特色与思路

鉴于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其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将服务于北京城市地铁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尤其以一线施工企业居多,加之地下工程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地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既要重视对学生吃苦耐劳和勤奋务实精神的培养,也要在知识结构上适当予以调整,包括增加工程一线所需的专业知识

教学,加强现场实际操作和施工技术与组织类课程的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训练等,力图使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工程建设第一线实际工作中“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尽管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专业方向多年来形成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积累了众多有益的经验,但亦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之间彼此分散、缺乏关联、相互脱节等问题,未能有效形成一脉相承的、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实践环节学时偏少,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深入培育造成了不利影响。正如文献2中指出:“对学生来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各种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的。培养的途径也绝不是某一个教学过程所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认真总结既有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环节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对地下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作了调整,将地下工程施工(32学时)与地下建筑结构(32学时)两门主干专业课程独立单列(多数高校将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合并为一门课程—地下工程),突出施工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地位。着重对该专业方向大学4年期间的所有实习、科技活动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考虑,力图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密切衔接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

二、以提高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途径

(一)基本思想

众所周知,与一般房屋建筑工程不同,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漫长、线路标段分散、施工工法众多、受复杂地质条件影响大等特点,依照常规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某一个工地进行短期实习,难以实现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取到好的实习效果。但相对于道路桥梁工程而言,地铁建设项目地点却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较密集区域,交通相对便利,非常有利于根据实际工程进展选择时机多次组织参观与实习。根据上述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借鉴不同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有益做法[3-8],遵循自身培养计划对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环节统筹考虑、系统训练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以“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为主线的培养思路。所谓“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即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紧密围绕实际工程,将大学一年级末开始的专业认识实习、科技活动周,大学二、三年级相关课程设计,直至大四上学期的生产实习,以及下学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有机衔接,构建前后呼应、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为加强工程实践内容的连贯性,在地下建筑结构及地下工程施工等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中,均明确要求安排一定数量工程实践的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可行性分析

近年北京市轨道交通6号线、7号线、8号线二期、9号线、10号线二期、14号线、15号线等多条线路已相继展开,目前在施线路数量达13条。预计到2015年,13条新线陆续建成,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猛增至561公里。包括国内其他众多城市在内,前所未有的轨道交通建设在强力拉动内需的同时,也造就了星罗棋布的地铁工地,这为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地铁建设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良好契机尚需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予以实现。这些得益于多年来对首都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得益于业内深厚广泛的校友资源。学校一贯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与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政集团、北京市政研究院、榆树庄构件厂等众多承担首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力军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均为学校地下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构筑了宽广而坚实的平台。

(三)主要举措

1.科技活动周衔接认识实习,明确专业方向,激发学习兴趣

自土木工程专业2006级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专业认识实习起,学校年年组织学生参观北京市丰台区榆树庄构件厂,重点针对厂内地铁盾构隧道预制管片生产制作过程进行观摩教学,以此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第一站。通过实习,学生不仅熟悉了管片钢筋绑扎、模板架设、混凝土浇注、养护脱模等主要工艺流程,而且通过观摩细部防水构造,以及组装好的竖向盾构隧道管片等实物展示,初步对盾构隧道的衬砌构造与作用有了理解。安排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在建地铁工程项目,在几届认识实习活动中,先后组织参观了北京市政集团承建的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动物园站,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9号线东钓鱼台站、白石桥南站等工程,使学生对地下工程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等主要施工工法现场概况积累感性认识。例如,在白石桥南站明挖基坑开挖现场,学生不仅观摩挖掘机开挖过程,在一定程度熟悉了钢支撑的构造及作用,初步了解了明挖法基坑施工工艺顺序,这些均为以后土力学、地下建筑结构及地下工程施工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有益的基础。此外,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还积极推进地下工程施工学科及教学配套设施建设。2006年建立了施工技术仿真实验室,其中电动仿真盾构机模型及模拟盾构隧道施工的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体验并掌握典型施工方法与主要操作技能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认识实习周结束后,随即布置科技活动周的训练任务,即根据地下工程认识实习接触的主要内容,积极开展相关结构模型制作活动。学生自选题目,兴趣盎然地制作各种车站结构模型。这种活动不仅及时巩固了认识实习成果,切实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结构构造与力学概念,拓展思维空间,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2.确立定期回访工地机制,前后衔接主要实习环节

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宜构成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三个相互衔接且逐步扩展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地下工程方向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确立工地定期回访机制的做法能够实现三种实习环节的前后衔接与递进接力。经过认识实习周和科技活动周的初步实训,已经调动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随后的二、三年级相关课程学习中,学生有必要定期回访、调研当初认识实习工地,针对该工程后续建设情况进一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一般规模的地铁车站建设周期至少需要1~2年,而包括区间隧道在内的整个合同段项目建设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基本能够满足大学期间实习参观的要求。自2010年起,针对2007级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大三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环节,开创性地提出强化假期工程实践的口号,以实现暑期社会实践与下学期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目标,即根据各自以往跟踪回访地铁工地的情况,自主联系实习工地,并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深入施工一线开展一定时间的暑期工程实践,为大四上学期即将进行的四周生产实习预热。当四周生产实习结束后,继续保持定期回访机制,直至最后一个学期毕业实习乃至毕业设计环节结束。这样从根本上实现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全周期贯穿式吻合。例如:2006年、2007级相当一部分学生坚持3年间对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及9号线白石桥南站等工地的定期回访,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牢固掌握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原理及各种施工工法,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

3.理论教学注重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立足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课堂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应用型本科教育侧重于应用,在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工程施工等主干课程教学中宜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地下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安排课时上机操作理正、PKPM等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在巩固基本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下一步的课程设计及相关毕业设计提供实用技能训练的机会。在地下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主动联系参观地铁9号线玉渊潭竖井内安装的LOVAT盾构机及后来的掘进过程,以加强学生对盾构机构造、性能及工作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根据办学定位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突出实用性,即立足于城市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方向,以工程案例为主线,将主要章节知识贯穿衔接,展示工程实例照片,播放典型施工工艺视频,

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为检验专业实习及理论课程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适应首都地铁建设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明确围绕地铁车站设计与施工领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所编写的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力求通过学生在专业实习及理论课程教学中接触过的工程实例来反映现行规范的具体应用、最新科研成果及工程实践经验,使其领悟到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再从实践步步升华至理论的过程。例如: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地铁车站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体系进行结构设计,而毕业设计阶段选择地下结构设计课题组的学生则需要完成包括支护结构设计、车站主体结构主要构件结构设计在内的大量设计任务。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要求针对明挖法施工的普通地铁车站所涉及的灌注桩及冠梁施工、基坑开挖、钢支撑架设与拆除、主体结构施工、地下工程防水施工及基坑回填等工种工程,确定施工展开程序及分项工程施工顺序,划分流水段,选择施工工艺与方法,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制定技术组织措施,而毕业设计阶段选择地下工程施工课题组的学生除要完成包括明挖法、盖挖法、暗挖法等多种工法在内的复杂地铁车站的施工组织设计,尤其要求根据具体工程特点,利用已有知识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探讨。所有的设计题目均紧密围绕实际在建工程,某些甚至就来源于学生们曾经实习过的工程。每位学生的工程背景不同,技术难点亦不同,可实现学生人手一题,有效防止成果雷同。这样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精选配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自身内部实现了良好的统一、协调,加之毕业设计期间形成的定期回访工地机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在毕业前获得合格工程师专业素质训练并取得相应成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4.实施的效果

地下工程专业方向自2006级实施“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模式以来,在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市政集团、北京路桥集团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在建的地铁工程深入展开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最近两年毕业设计期间,2006级学生康惟依托在建的地铁10号线成寿寺站—宋家庄站区间隧道,编制了现场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并进行优化分析,为科学安排施工工序,缩短工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生黄俊杰协助现场项目部编写了9号线白石桥南站监控量测施工专项方案,并绘制了全部测点布置图,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007级学生蔡志勇依托在建的地铁14号线东风北桥车站,通过有限元计算和现场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深基坑倒撑设计与施工的优化方案,为节约成本、简化工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此外还负责编写了盾构穿越五环、盾构联络通道等多项施工方案,凭借丰硕的实践成果,其毕业设计最终获得2011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校级优秀毕业设计。2011年7月19日 ,《科技日报》“教育观察”版 “本期关注”栏目报道了蔡志勇等同学的事迹,特别强调了他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就提前进入工程现场作为施工员实习对今后成才具有的重要意义。

在已毕业的2006、2007级地下工程专业方向毕业生中,大多数学生凭借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签约大型施工企业。其他一些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亦纷纷表示大学阶段工程实践的强化训练令自己“受益匪浅”,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5.问题与对策

以提高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保证具备与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的实际在建工程项目。尽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有固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且建立了定期回访工地机制,但毕竟每次接触工程实践的时间相对较短,往往只能看到工程施工的某些局部工艺或某种工法,很难认识地下工程施工全部细节过程。此外,因为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也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大学期间全面接触多个不同工程施工内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回落,地铁建设工地数量规模的萎缩等问题都成为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实践教学需要面对的难题。

为此,宜充分利用现代化摄影、摄像技术手段将各种可能接触到的施工工法的各个施工环节记录下来,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影音资料加工制作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实践教学课件,以展现工程全貌和施工全过程,从而把施工现场搬进课堂,或者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全面深入地认知施工过程和关键工序,以增长见识、获取经验。将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已有先例[9],且特意指出,如有可能,最后再选择适当的工地进行现场体验工程活动,对于那些现场看不到的前后工序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课件,确保各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结语

大规模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召唤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目标的高等学校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加强学生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不断探索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开展贯穿式强化教育锻炼,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实现有效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增强个人综合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雪华,杨湘东,朱光.土建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35-38.

[2]周志军,孙建伟.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措施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112-114.

[3]潘睿,李淑红,王志伟,等.强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509-513.

[4]何夕平,陈燕.土木工程三大实习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24-127.

[5]陈明政.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6-18.

[6]何淅浙,宋少民,杨湘东.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6,6(8):341-344.

[7]沈良峰,高文华,万文,等.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综合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27-129.

[8]齐伟军,李国柱,吴国祥.高校工科土建类本科专业跟踪式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158-159.

[9]邹中权,王齐仁,舒小娟,等.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08(5):135-138.

[10]贾晓云,宋玉香,朱永全.地下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探讨与实践[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92-94. 

[1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Liang

(School of Civil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篇9

化学综合实验课程在新要求下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在内容上要体现“综合”的特性;②使学生全面接触大型测试仪器;③紧密联系当前研究热点。这样设置课程内容不仅能改善实验项目陈旧的问题,引领学生直接关注研究热点,同时也能系统地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的全面性也让参与实验的教师对自己的科研有了新的体会,实实在在地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1实验项目选择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切实完成好一个个具体的实验。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项目进行了修订。

(1)突出热点和学科前沿。

学院调动广大优秀教师对《化学综合实验》教材重新进行了编写,所有实验均精选自一线教师的教学积累、近期研究成果及前沿科学等相关课题,内容涉及锂电池电极材料、荧光磷光材料、金属有机配合物、表面活性剂等多个领域。

例如“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实验。由于石墨烯在电子运输、导电性、机械特性等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加上其在2010年成为诺贝尔物理奖的主题,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本学院教师在科研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一个成熟的综合实验。充分考虑实验安全性和原料成本,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运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通过超声波剥离技术制备单层氧化石墨烯及还原石墨烯,并通过X射线衍射谱和拉曼光谱对比分析了原料和产品。再如磷光发光材料对未来新一代显示技术及节能固态照明光源研发的意义重大,实验“2-苯基吡啶Pt配合物磷光发光分子的合成与光物理表征”合成了一种磷光发光分子,它是一种金属有机配合物,是在聚合物主链或支链通过化学键引入功能性金属中心而生成的新型高聚物。金属聚合物由于整合了金属中心的导电、荧光、氧化还原、催化特性以及高分子材料优良的溶解性能而备受关注,在催化、磁性材料、荧光材料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也是当今化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我校教师将其整合成一套适用于学生操作的综合实验。从前驱体的制备、目标分子的合成到产物的分离、提纯,从方法的选择到洗脱液的选择配比,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学生对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柱层析分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实验既加强了学生化学专业必备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又能让他们充分了解教师的科研内容和目前此研究方向的现状与进展,开阔了眼界,达到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2)联系实际,注重设计。

大多数基础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照方抓药,这样会有种纸上谈兵的感觉。这次改革引入了一些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对人类文明的推进作用,提升他们的专业亲切感和自豪感。如“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的合成与评价”,学生自己从原料入手合成表面活性剂,进行系统的性能评价后进一步设计并配制自己专属的洗手液和洗发水;铝合金是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材料,“铝合金的图纹化”实验强调学生自行设计,在教师审阅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让学生将校徽、自己的名字制作成铭牌留作纪念。这种寓教于乐的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实实在在的样品更有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3)紧密围绕“综合”的主题。

整个教材的选题对于从单个实验内容到各项目之间的关联都进行了通盘考虑。单个项目内容全面,从产品合成、优化、修饰到表征是一个小“综合”,各实验项目之间从基础性实验、综合型实验到设计性实验,逐级增加实验难度,并且囊括了化学学科中的几大分支,辐射到了无机合成、高分子、仪器分析等各方面,甚至对近化学学科(如材料、医学、食品等)也有涉及,相当于一个大“综合”。《化学综合实验》教材本身是一本很好的科研入门资料,虽然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将所有实验全部开出,但是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也能有所收益。化学综合实验将做成一个不断开发升级、滚动发展的课程,逐步开出更多新型的实验,为科研成果向教学项目的转化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学生系统地接受科研训练创建平台。

2引入先进大型仪器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院校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我校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基础实验条件和目标的限制,学生接触到大型精密仪器的机会很少,但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又需要使用,造成了带毕业设计教师的很大困扰。因此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引入先进实验仪器的训练很重要。

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学生有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大型仪器,可以提高他们参与实验的兴趣。同时使用大型仪器的经历使得他们对仪器的构造、使用及简单维修都有了很直观的认识,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先进仪器设备对科研发展的促进作用。改革后的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的所有实验项目均涉及产品的鉴定分析,涵盖了我中心大部分的大型仪器,如:X射线衍射仪(XRD)、核磁共振仪(NMR)、拉曼光谱仪(Raman)、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荧光光谱仪(AFS)、接触角仪(CAT)等。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几种表征手段。教师对仪器的原理、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最后的谱图分析都要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在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后能够自行进行检测。与传统实验相比较,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如在实验“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光谱特性研究”中,学生合成出含有钴、铝、锌等金属中心原子的酞菁配合物,分别研究了不同金属中心、不同溶剂对酞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并针对同一溶剂的不同浓度、不同金属中心的酞菁荧光光谱进行了检测对比。相较于基础化学实验单一的评价条件,在化学综合实验中系统地讨论了各种变量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同时,学生对两种谱图进行分析比较,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这两种分析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如实验“局部麻醉剂苯佐卡因的制备及表征”,由对甲基乙酰苯胺分四步反应最终合成出产品苯佐卡因,每合成出一种前驱体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测(用熔点仪测熔点,用红外光谱分析官能团等),学生从检测的数据和合成产品的产量,选择下一步的投料量,最终对合成出的产品进行核磁共振分析。由于每一步的成败都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可使学生意识到这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实验,检测时就不会走过场。

3调整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

    3.1教学方法的改进

化学综合实验已从原来的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时间的延长有利于科研的系统性,同时也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实验课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科书中的明确实验目标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改革后的化学综合实验不但内容辐射面广,而且与时俱进,强调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这更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则是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及基础背景,由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教师根据目前的研究水平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验室具体条件,和学生一起讨论出最佳的合成路线、提纯方法及相应的检测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解决办法,直到最后报告的完成。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系统的小课题。

3.2师资配备的调整

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对带实验课的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要求有很大提高。以往科研水平高的资深教师较少参与实验教学。此次除了对课程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很大的调整之外,另一个亮点就是科研一线的教授、副教授直接走进实验室,全程参与学生实验中的讨论、指导。同时,打破了一位教师主讲一门课程的传统。我们的实验课是由一位教师总负责,6位资深教授、副教授分别指导自己编写的实验项目。由最专业的教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实验,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接受到最有效的指导,这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收效显著。

3.3考核制度的改进

完善的考核体系能更好地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同时也能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新的考核制度更注重对学生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包括对平时操作技能的评价,也包括对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验设计能力,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等的评价。平时成绩从原来占总成绩的30%增加到70%。加大平时实验的成绩能使学生更注重在平时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引导他们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学生向“学习、探索、研究、创新”型学生转变。

4以科研助教学、教学带科研的循环滚动式发展

经过系统的综合化学实验课程训练后,提高了学生科研训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验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对随后进行的毕业设计选题、考研方向和工作方向的选择都变得更主动、更有目的性,而且缩短了学生进入毕业设计后的磨合期。同时,这门课程促进了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产生新的科研思路。

科研与教学是对立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科研助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循环滚动式发展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的科研,是一项双赢的措施。

5结论和展望

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的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型仪器的认知及熟练操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他们进行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化学综合实验将不断更新和调整,这对教学资源配套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投入更多的力量。这种改革无疑会使教学和科研都充满勃勃的生机。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是高校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的正路,理应得到大力推广。

篇10

设计作品的特性是可以代表你作为一个设计师的风格。圣马丁的时装设计课程不会教我们关于Marketing方面的东西,我想是为了让我们去挖掘自己内心所真正喜爱的,去发展自己的设计语言,让自己的设计“特性”突出且有说服力。

――MING MA

无意间在网络上见到马志千的设计,剪裁利落优雅,色彩纯净无瑕,模特的发型恍似待嫁的天使,也许离开妖异,离开符号化的东方元素,新一代的设计师正在用一种全局观的态度对待设计,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设计型中国的未来,路是要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希望。

iLOOK:首先恭喜你毕业了,能给iLOOK的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同时分享一下这几年学习到的东西吗?

Ming:马志千,英文名叫Ming。三年前来到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女装设计,来英国前我在国内学金融专业,二年级决定换专业学习服装设计。选择去英国学习设计,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圣马丁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你有机会去接触来自世界各地、各种不同背景的优秀学生。在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你有许多的观念会发生改变,而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对我个人来说,这三年与同学、朋友之间想法上的交流以及不断的觉悟、进步是学校生活中最有意义的。

iLOOK:之前在国内学习金融,怎么突然想到要做一名服装设计师呢?

Ming:首先我对服装与艺术一直很有兴趣,在国内大学读金融第一年,发现我无法看到自己的未来,在金融界工作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而那个时期,了解到一些国际的设计学校,圣马丁的毕业秀给我很深的印象!于是我开始查找各国的设计学院,发现英国艺术院校的教育水准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便有了去尝试一下的想法。

iLOOK:你觉得国内的教育跟国外的教育有什么区别?

Ming:在国内,我们从小被教导的是要去达到某个分数,完成某项考试。而国外的教育更偏重于对个性的培养。就服装设计专业来讲,当我来到圣马丁后发现,在这里的老师不介意你之前的背景,你过去有多少的成就,你是否学习过相关专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是如何去做的,你学习的态度,且是否受教。

iLOOK:你觉得一个好的时装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哪些?

Ming:热情和对设计的喜爱,且坚持不懈。设计师个人的“特性”如果能很好地体现在作品中也很重要。

iLOOK:每年都有大批很有才华的毕业生给我们带来惊喜,但很多随后就销声匿迹了,你认为时尚行业的一个学生,你期望在学校里学到什么能够更好地帮助你们未来面对市场,成为一个有作为的设计师?

Ming:毕业秀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元化的系列作品,每一个学生的系列“特性”(Identity)很重要。设计作品的特性是可以代表你作为一个设计师的风格。圣马丁的时装设计课程不会教我们关于Marketing方面的东西,我想是为了让我们去挖掘自己内心所真正喜爱的,去发展自己的设计语言,让自己的设计“特性”突出且有说服力,这样才能让优秀的学生在已经饱和的设计产业有一席之地。

iLOOK:那如果从概念、剪裁、面料以及制作这些细节来看,你觉得时装设计最难的部分是:

Ming:对我而言整个过程是很享受的,从灵感收集到实验、制作完成。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我们一定能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学生来讲,对时间的合理管理会很考验我们!

iLOOK:你这个毕业作品系列的主题叫什么?怎么想到做这个系列的?

Ming:系列是我对材料3D剪裁,线条的一个尝试过程。经过本科前两年的学习,我对干净,纯粹的设计有一种特别喜爱。所以我希望能做到简洁有力的设计。这个系列的设计看上去十分简洁,但我运用3D剪裁在很多细节上,所以设计在每一个角度都有不同的Shape,而面料大部分来自工业材料,通过剪裁提升这种特别的材料的质感。

iLOOK;当初做这个系列的灵感来自哪里?

Ming:毕业设计灵感来自Duilio Barnabe的绘画和Richard Bryant的摄影作品。Duilio Barnabe绘画中的人物有着最简洁纯粹的形态。画面中单色的基调,没有强调任何的时间或地点,所有人物画像都是在一个单色的背景前。Richard Bryant建筑摄影中对空间和比例的强调,照片中即使是弧形的线条也有着力度。他们艺术作品中对低调简洁的形态理解让我受启发。

iLOOK:在这一季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有些比较特别的面料,能介绍一下吗?

Ming:通常我花很多时间在立体剪裁和研究面料的性质上,这次我用的面料来自英国的一家工业面料厂商赞助(白色和橙色)。这种面料不是用于服装制作,通常是用于工业设计领域,但我喜欢它既厚重又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想把这种材料用于强调体积感和简洁利落线条的设计当中。细节上有些的开口和Folding在腿部,强调女性的线条,但同时保持硬朗。过程中也有对原面料进行改造,我用双面联合衬将工业面料与Jersey或Cotton黏合,尝试让面料有不同特性,去帮助实现我想要的剪裁。

iLOOK;你对自己的设计风格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Ming:注重剪裁且干净利落。

iLOOK:这一次毕业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国外的评论怎么说的?

Ming:对剪裁的坚持,设计保持纯粹干净。导师Howard对我设计的评论是Very Pure,Clean,and Focused on Tailoring。这是我希望能够做到的,也是我将来想继续坚持去做好的。

iLOOK:有通过这个展示获得什么机遇或是发展吗?

Ming:Press Show结束后,得到一些公司面试的邀请。之后可能会和一个London Based Stylist和Photographer合作拍摄。

iLOOK: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设计师你怎么看待自己现在的成绩和未来的路?

Ming:本科期间让我们花时间尝试不同的东西,寻找自己真正所喜欢的,并且很专注的把它完成好。未来希望能够尝试不同领域的东西。例如和IndustrialDesigner合作发觉时装更多的可能。

iLOOK:你最喜欢哪位设计师?你的设计是否潜移默化的受他的影响?

Ming:Nicolas Ghesquiere是启发我时装设计的一位设计师。2003年到2008年间的Balenciaga,他对非常规材料的运用,面料的改造与大胆尝试,结合有空间感的阔型让我非常钦佩。Raf Simons对时装的Sense以及他作品中体现的“Youthness”,也是我所喜爱的。

iLOOK:在你看来时装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Ming:你是否享受它,因为你对时装,对设计的所有情感,都会从最终的作品中流露。

iLOOK:在创作一个服装系列的时候,你是从哪个设计步骤开始的?为什么?

Ming:通常是从Research开始,有时候也可能会突然想到一个Silhouette或Detail,从它作为起点开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