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化;环保化;城市模式;生态资源;生态保护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118-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57

现阶段,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剧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制约着城市的整体发展,使得城市功能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是推进城市生态化、绿色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1 生态城市建设概述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由原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该理念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生产力与创造力得以有效保护;物质、信息、能量的高效率运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环境,并且其内涵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该理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理想化城市的追求。1989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首次开启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成为第一个生态城市建设试点,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日普及,从1995年开始,我国成都、天津、扬州等城市先后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2 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

2.1 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协调

在改革开放之初,受总体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将主要精力置于发展经济之上,片面追求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实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保护,甚至以牺牲城市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受这种传统发展思想理念的遗留影响,在我国后续城市建设中,依然不能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提起应有的重视,城市发展规划中依然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对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此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意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先前的遗留影响依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2.2 城市生态资源较差

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会在根本上拉低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使生态城市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城市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绿地减退等多项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导致在空气质量、水质、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处于落后地位;其二是城市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饮用水资源、可规划用地、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要以资源消耗作为基础支撑,城市资源短缺必然会限制城市的发展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

2.3 城市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是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居民生活垃圾处置的合理性较差,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已经减少,然而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垃圾的分类处理依旧不能得到重视,尤其是不可分解的塑料制品以及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电池、化学合成剂等垃圾的处理,往往会与普通垃圾混装,如此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其二是部分单位及个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任意挤占绿化用地,甚至存在破坏植被、盗用公共设施的严重行为,给生态城市建设造成了阻碍。

2.4 施工现场污染排放控制力度较弱

城市中的建筑工程项目较多,而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施工进度,降低施工管理成本,没有对施工现场污染排放进行科学控制。建筑施工中存在夜间违规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大、废弃材料胡乱丢弃、液体废料乱排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污染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甚至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虽然部分排放的监测结果并未超标,然而依旧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达标仍扰民”的情况,加之法律方面的宽泛阻碍了环境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得施工现场污染排放成为制约生态城市推进的重点因素。

2.5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较差

以往的城市规划大多忽视了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生态良性循环的最大限量,资源的短缺无法保证人口未来增长的需求。另外,一些城市的规划忽视了对城市景观格局的重塑,城市景观缺少整体优化及合理的功能分区,这样很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还有很多城市忽视了地方特色的保护与构建,原有的富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街道与建筑,逐渐被着装统一的新形象所覆盖。这些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违背的,在规划中没有体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3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生态是一个包含诸多复杂因子的系统,对其分析评价的开展与进行需要以评价指标的确定为前提条件。以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3.1 城市自然生态方面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日加快,导致城市人口密度普遍较大,资源禀赋较差,尤其体现在饮用水人均占有比例上,地下水超采率远远超过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值。另外,在人均耕地方面普遍低于联合国533.6m2的警戒线,人均森林占有面积较低,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城市生态资源的优劣。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

3.2 城市经济生态方面

我国大部分城市第一、二、三产业万元GDP能耗依然偏高,第三产业通常为能耗低、排放少的项目,然而通常第三产业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例依然较小,第二产业的占有比例及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第三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与轻工业的发展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因此导致城市生态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要求。

3.3 城市社会生态方面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能源消耗猛增,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过低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就很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同样也严重阻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4 优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

4.1 完善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政府及相P部门需要针对政策、制度等制定与落实,将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大力宣传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给予生态城市建设足够的制度与资金支持,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提供保障,从而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与作用,并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使之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与科学性的监督机制,使之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同时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收集违规证据,勒令其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对于影响恶劣的需要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从而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肃清

障碍。

4.2 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较强的多元化意味,并包含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与结合。因此需要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阶段,将总目标分解成为阶段性目标,从而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生态化能力与协调性进行评判与衡量。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健全需要以国家环保局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规定为基础,遴选与本地区特点相符的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对于无法运用分辨信息实施权重确定的指标,需要采用专家分析法对其权重进行科学化的确定,以强化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科学的指导意见与参考依据。

4.3 将生态保护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思想,因此其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以实现思想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为前提。从内涵本质上来看,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短期性向长期性、由直接性向间接效果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模式实现由单一追求经济高效向经济高效协调生态环境发展的转变。反映到企业生产经营方面,该思想依旧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需要将生态环保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督促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的协调

共存。

4.4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采用有效手段强化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促进生态城市理论的推广,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与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借助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氛围,以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为主要阵地,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涵的生态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教育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政府需要号召社会相关服务机构及工艺团体,使其针对市民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活动,使市民意识到“污染环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促进城市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此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5 结语

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基础,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实施有效对策予以解决,是保证生态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郑毅.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 宾厚,王芬,王欢芳.生态城市共同配送生成机理与

运作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4).

[3] 傅兆君,翟斌,吕孝翠.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打造

洁净城市的战略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篇2

一、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保障对象资格审查把关不严

在保障性住房对象的审核过程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只能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资料和自己已经调查到的信息资料来审核申请对象是否符合申请条件,不能完全了解申请人的年家庭收入、人均享用住房面积、是否有注册公司、是否有车辆等情况。因而主管部门和申请人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由于个人收入诚信系统不健全,难以很准确地做到对收入的审查,导致一些居民采取虚报瞒报收入的手段去骗取保障房,私开证明甚至出具假证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中高收入者鱼目混珠,享受了不该享受的优惠政策,使有限的社会保障性住房资源未能用在最需要的居民身上,造成保障性住房制度福利成效低下。

2、保障性住房选址困难

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上执行政策的偏差很大,由于开发商品房,地方政府能得到的收益很大,地段、市政及生活服务设施好的地块建成了商品房,出于成本考虑,保障性住房大多建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城郊,小区周边医疗、卫生、公交、商业、教育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地理位置的边缘化、保障房物业管理服务费较高等问题增加了困难群体的生活成本。导致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好地段的房子买不起,偏僻的保障性住房不敢买的窘境。

3、规划设计不周妥

大多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滞后,楼内空间布置不合理,影响使用功能,施工图的建筑设计一直存在简单套用图纸的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单位是政府,从设计任务书下达、设计图纸的审核等各环节都存在不认真、不严谨、不严密的问题,使得保障性住房设计图纸较为简单获得通过。

4、保障房资金来源不足、施工质量差

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是单一的政府性补贴,需要支付高额的拆迁补偿、征地、配套等费用,况且在下拨资金时有挪用的现象,使得保障性住房资金供应紧张,导致施工方使用廉价的建筑材料,并且施工工艺简单、粗糙。一些保障性住房的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质量验收等环节把关不严,建筑质量存在隐患。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在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人手少、经验差,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管理不到位,使得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有效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存在工程质量隐患。

5、保障房退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

与清楚明见的保障房申请程序相比,退出机制显得模糊又粗糙。对于当前保障房对象资格审查不严,利用不正当手段骗购、骗租的回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对于合法手续申领的保障房,在日后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在符合保障房拥有的合法条件了,政府如何回购,让新的住房困难户入住,缺乏具体的制度框架;地方政府保障房主管部门为了工作好干,把上级下达的保障房任务指标完成,就算完成任务,后续的保障房退出工作就不下大力去做了,这就造成了保障房是“住得进去,退不出来”的局面。

二、对以上问题作如下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1、增强部门合力、严把保障对象资格审查关

保障性住房工程是一项部门联动、群策群力的民生工程,开展时由政府牵头,各项工作要分别征求民政、财政、国土、物价、住建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在申报、初审、复核、公示等环节中,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申报程序,确保此项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保障性住房主管单位,要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受理并审查申请保障房家庭的资格,在初审和复审过程中,相关人员签字确认,明确责任。交警、工商、房管、公积金管理中心和申请人所在的单位等相关部门根据相应职能职责,对申请人车辆、公司、房屋、公积金缴纳、收入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筛选,最后将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进行分配。在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中采用电脑摇号的方式,纪检、检察部门全程监督,公证员现场公证,全过程进行录像,这样确保分配过程中阳光操作、公平公正。

2、加强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的适用性

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工作应做到以人为本,要将本地区的住房困难人群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统计、分析,着重分析人群主要在那些区域,结合城市规划、配套设施,综合考虑保障人群的工作、生活、就医、就学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选址的地块。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如出现用地紧张的情况或与商品房开发有冲突的地块,可灵活采用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配套建设,如本县的邑博园小区就将廉租房和商品房配建在一个小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选址方案初定后,要召集行业内专家召开论证会,召集保障群众的听证会,这样建设的保障房才能更有效的满足住房困难群众的需要。

3、加强保障性住房施工图设计的适用性。

保障性住房设计不讲排场,不讲阔气,不讲外表形状,以满足困难人群居住为首位,以实用功能为主,兼顾户型的平面布局以及空间结构;保障性住房设计要找设计实力雄厚、资质等级高的单位。设计单位要安排有一定资历、设计水平较高的设计师进行设计,设计时既要考虑小户型的特殊性,又要顾及到出入、光照、使用的舒适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要求也在提高,现在提倡的50平方米以 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在中小城市已经不适合人们的居住需求了,中小城市的土地供应相对不紧张,可以适当提高廉租房、公租房的面积。如果将来空房率升高时,可根据需要将两户改为一户,并从节能角度考虑改动成本最小,而从使用功能、舒适性又大大的提高了,那时政府可将空置的住房出售。

4、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保障性住房是中小城市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国家拨付建设资金后,要努力的用好管好。资金拨付后,要直接拨付到保障性住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监管的账户,拨付资金时,先由保障性住房主管部门核实,财政部门审批后直接拨付到施工企业,确保专款专用,安全使用。为保证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安全,要求所有保障性住房工程做到建设手续齐全、质量过关、安全措施到位、档案资料完整,确保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依法合规、公开透明运行,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阳光工程、优良工程、群众满意的工程。根据国家《关于扎实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提高施工企业资质门槛,选择市场信誉好、施工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施工经验丰富、工程质量安全有保证的施工企业承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终身制,施工中发生质量安全隐患要立即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整改。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名称和责任人姓名,以确保工程质量。

5、建立退出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内循环机制

加强保障房的管理,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杜绝新的住房大锅饭。保障房一经投入使用,应按经济规律落实养护和维修。对廉租住房住户,因家庭经济收入发生变化,生活条件好转的,应制定相应办法督促其搬家腾退,让房与需要保障救济的“双困”居民,不能再现老体制下“公房永租权”的大锅饭现象。要尽快调整政策,使保障房真正适合中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比如将购买限制条件调整为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测算的家庭年收入水平以下,对垄断行业、社会平均工资指导水平较高的行业从业人员进行限制。建立租赁户的个人租赁信用档案。通过制度来规范个人租赁信用活动和当事人的租赁行为。租赁户的个人租赁信用档案从租赁户申请之日起开始建立,到入住时正式建档,从社会保障性租赁房退租时归档。建立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并在租金、以及以后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购中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可以将该信用档案作为日后个人信用档案一部分,尽快建立经济适用房租赁市场,加紧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积极引导、适度消费,形成一部分人购买、一部分人租用的经济适用房供销格局,形成合理的租售结构,满足一部分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具备租用廉租房条件的居民的需求。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牵扯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举措,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形成联动机制,才能把保障房建设的更好,更能满足住房困难群众的需要。

篇3

【关键词】受众视角;城市品牌;目标顾客;调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化的挑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城市间资源竞争日趋加剧,城市管理者越发认识到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一、城市品牌营销理论综述

城市营销将城市所拥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看作产品,借助现代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进行宣传推广,以达到销售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城市品牌则是一个城市在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其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公众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核心概念。美国杜克大学凯文·莱恩·凯勒提出“一座城市可以被品牌化”的思想,他认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城市品牌是城市宝贵的财富,能为城市创造形象和信誉,具有创造财富的潜能。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国内外学者从五个视角开展深入研究,即内部品牌观、城市受众观、城市营销观、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等五个视角。其中城市受众观视角认为城市品牌是存在于城市受众内心中,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感知所驱动。张鸿雁(2002)提出,城市发展是一个社会整体满意的体系,即城市市民满意、城市游客满意、投资者满意、环境满意、管理者满意、社区满意,以及在城市品牌经营中的个体差异满意、城市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觉满意等。

二、基于受众视角的湛江城市品牌现状调查和分析

湛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多年来尽管湛江在GDP增长、基础设施、环境改造等方面取到显著成绩,但知名度和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等仍很欠缺,与同期发展的城市如大连、宁波等差距很大。本项目针对目标顾客展开了湛江城市环境感知与体验满意度和城市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的调查。调查把湛江城市目标顾客分两个群体:第一是湛江市民(即内部目标顾客);第二是到过湛江的外地人和只听过湛江的外地人(即外部目标顾客),随机选择10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前者为450人,后者为550人。

1.目标顾客对湛江市城市整体环境感知与体验的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1)对湛江城市经济的满意度分析。该项分析有经济水平、开放程度、投资环境、创业机会和赚钱机会等五个指标,评价选项分别为较好、一般、较差和不清楚四项。五个指标中放程度有72.3%认为“较好”,而经济水平、投资环境、创业机会和赚钱机会分别有67.3%、58.5%、62.2%和60%认为“较差”。可见目标顾客对湛江经济状况满意度不高。(2)对湛江城市综合形象的满意度分析。该项分析有科技水平、文教事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四个指标,其中人们对自然风光的评价较高,有50.8%的人认为“较好”,而科技水平和文教事业则分别有40.3%和39.7%的人表示“不清楚”,说明政府推广不够。名胜古迹有54.3%的人认为“一般”,说明湛江名胜古迹没突出优势。(3)对湛江市城市吸引力印象的满意度分析。该项分析有投资创业、工作打拼、生活居住、学习深造和旅游休闲五个吸引力指标。其中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闲满意度较高,分别有67.3%和59.2%的人认为“较好”。而投资创业、工作打拼分别有45.3%和66.7%的人认为“较差”,学习深造则有40.6%的人认为“一般”。说明湛江居住环境令人满意,但投资和工作不具吸引力。(4)对湛江市政府的形象认知分析。该项分析有办事效率、民主程度、严格执法和开拓创新四个指标,目标顾客对这四项指标的评价都不高,认为“较差”的比例较大,分别为68.3%、70.2%、75.1%和56.6%。说明人们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满意度不高,尤其是严格执法方面,75.1%的人认为“较差”,24.9%认为“不清楚”。(5)对湛江市市容环境和公共服务形象的分析。该项分析有市容规划、环境卫生、绿化环境、交通秩序、公共服务和社会治安六项指标,其中绿化环境满意度最高,65.6%的人认为“较好”,市容规划、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则分别45.2%、55.6%、35.2%和40.8%认为“一般”,且交通秩序有28%认为“较差”。(6)对湛江市市民形象的评价分析。该项分析有诚实守信、不排外、乐于助人和文化素养四项指标。四项指标分别有55.3%、70.6%、50.2%和75.8%的人认为“较差”。说明湛江人给人的印象不好,尤其是不排外和文化素养有70%以上的人认为“较差”。(7)对湛江整体形象的评价分析。该项分析里有休闲、舒适、竞争、拼搏、海鲜美食、忙碌等词,让受众选择或自己概括几个词形容对湛江的整体印象,分别有91%、83.4%和86.1%的人认为是“休闲”、“舒适”和“海鲜美食”。说明湛江目前“魅力港城、休闲之都”的定位是准确的。

2.湛江市城市名片的知名度、美誉度调查分析。所谓“城市名片”是在城市定位基础上选择出能代表城市的文化品牌、产业品牌、地理品牌等进行重点培育和推广,把其打造成代表城市的著名形象品牌。(1)对湛江的地域特色资源的美誉度评价分析。该项分析人们认为用“滨海城市”、“休闲城市”来形容湛江较贴切,分别有93.9%和83.1%认为“较好”,“宜居城市”和“海鲜美食城市”也分别有70.4%和63.1%认为“较好”。可见“滨海”与“休闲”给目标顾客的印象最深,说明这两个词可表达湛江的城市定位。(2)对湛江本土文化特色的美誉度评价分析。该项调查中人们对石狗文化、醒狮文化的评价较高,分别有45.4%和33.7%认为“较好”。但其中大部分是内部目标顾客,分别只有9%和7.8%的外部目标顾客提到这两种项文化。而有25.4%认为“不清楚”,说明政府对本土文化缺乏对外的整合推广。(3)对湛江著名产业的美誉度分析。大部分受众都知道湛江的石化和钢铁项目,但55%和68.3%认为“较差”。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珍珠产业分别有56.1%、49.7%、40.1%认为“较好”。内部目标顾客知道小家电和羽绒产业,分别有29.9%、30.1%认为“较好”。(4)对湛江著名旅游景点的美誉度评价分析。该项分析中湖光岩的知名度最高,有61.4%的人认为“较好”,其次是龙海天,50.9%的人认为“较好”。内部顾客中有50.3%、45.7%和38.3%的人提到特呈岛、渔港公园和硇洲灯塔。可见湖光岩可作为著名景点进行整合推广。(5)对湛江著名物产资源的美誉度分析。该项分析中廉江红江橙、徐闻波萝和高桥红树林被提得最多,分别有80.1%、61.2%和43.2%的人认为“较好”。38.6%和33.1%的内部顾客认为剑麻和罗非鱼“较好”。

3.湛江城市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上述调查中可见湛江城市品牌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城市定位一直较混乱,缺乏长远统一规划。“宜居宜业的生态型海湾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大港口、大工业”等等定位口号,令人感觉混乱,只是为了城市定位而提出口号,且与人们感觉到的休闲、舒适的城市印象无法形成统一。(2)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短期经济效益,忽略长远的人文环境建设,以致湛江市民素质不高。并且以短期效果为导向进行城市品牌建设,对即时经济效益大的旅游业大力推广,需要长期培育的产业品牌则推广乏力,对无法产生即时经济效益的本土特色文化更缺乏推广。(3)政府服务意识较差,没有真正把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无法做到真正的服务社会,以致人们对政府的形象评价不佳。(4)因为政府追求短期效果,加之城市定位混乱,在城市品牌推广中,采用的手法多变,没有形成主题统一的、具有延续性的城市品牌推广方法。如2006年9月湛江市政府主办、湛江市旅游局等承办的“聚焦南方大港,相约魅力湛江”城市品牌推广系列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时至今日,再也没有搞过成系列的整合推广活动。如湛江形象代表南珠小姐的选举活动,选了几届就没了下文,又如湛江海洋博览会,当时政府提出“一年一博”,可“博”了几年以后再也没有“博”下去。

三、提升湛江城市品牌形象的对策分析

要成为一个目标顾客向往的城市,必须让目标顾客对城市的感知和体验感到满意,这样城市才具有吸引力。鉴于上文对湛江城市品牌形象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发掘湛江自身优势,明确湛江城市定位。湛江市政府委托中科院编制的《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2009年—2050年)》于2010年4月通过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湛江将以“生态型海湾城市”的新姿态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发掘自身优势,明确湛江“魅力港城、休闲之都”的定位。(2)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区域性发展中心和全国海洋经济强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湛江有一定的地缘优势,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海洋资源,是我国的海洋大市之一,具有成为海洋经济强市的现实基础。湛江已构建较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海洋食品加工、船舶维修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滨海休闲旅游、现代渔业等海洋产业集群,发展蓝色海洋经济,与打造滨海城市品牌相辅相成。(3)优化湛江城市人文环境,实施城市文明工程,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在各社区、各单位开展模范市民评选,感动湛江的风云人物等活动。如湛江2012年9月举办的首届“湛江好人”活动,评选出陈光保等9名湛江好人,此举弘扬了中国传统美德,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质,应该长期固化下来,以建立和谐的高素质的湛江人文氛围,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4)实施政府形象工程,实施问责制,提升政府的效率和形象。实施政府政策的透明化、网络化和听证化,切实转变政府部门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湛江市政府于2010年7月开通政务公开网,对进一步提高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加快服务政府、透明政府、高效政府建设有着重要意义。(5)多渠道全方位整合推广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形象最直接表现为城市外部的知名度和内部的美誉度。城市品牌宣传的目标受众不仅是市民,还包括各组织、企业以及外地的居民,所以在渠道选择上,湛江政府要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整合传播,利用各大传媒把城市品牌由里往外推广,把城市最核心的价值呈现给社会公众,从而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

参 考 文 献

[1]王卫平,王亚荣,单颖.南通城市品牌的战略定位及推广对策探析.江苏商论.2012(5)

[2][美]凯文·林奇,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合同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during the project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survey, design,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only these factors with common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goal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the contractor to their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ract, such as organiz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contract management become the coordination with the contractor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contract manage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所谓的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就是指在施工中对前期签订的施工合同履行、变更、解除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考察,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纠纷等问题进行处理与协调,以保证依法订立的施工合同得到全面的履行。同其他建设工程一样,水利工程的施工合同是项目执行的基础,施工合同的管理需要贯穿合同的签订、履行直至项目完成资料归档,项目管理任务才算完成。可见施工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项目管理对象中所涉及的是业主与承包方、监理方之间的厉害关系,权利与义务都需要利用施工合同进行约束,因此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水利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施工合同管理难度的增加。施工合同管理是施工合同各方在法律平等的基础上,策划、签订、履行、变更、索赔和争议解决的管理。它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合同作为参与施工各方权利与义务的约束条款,约束各方在合法的条件下完成项目的实施,保证施工中各方活动符合合同规范的协作关系,防止因为合同争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与经济问题的出现。

二、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问题分析

1、施工合同文本不够规范

施工合同在编制的过程中条文不够完善导致双方缺乏约束力。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施工招标过程中存在漏洞,招标过程过于简单邀约和承诺内容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施工合同文本;业主与承建双方所使用施工合同范文不够规范,仅仅靠双方协商而确定施工合同的文本,此时就会因为考虑问题不周或者经验不足而导致遗漏施工合同中的某些细节,造成在履行施工合同时某些问题没有相应的合同条款进行约束,施工合同缺乏预见性,在施工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重新协商才能解决,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停工的风险;还有的施工合同条款使用的语言不够严谨,产生歧义而导致纠纷的出现,也容易造成工期的延误。

2、招标过程不严谨

目前招投标已经成为了建设工程项目主要交易方式,因为其优势明显,在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完成对承包方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项目成本。但是因为某些利益矛盾,一些水利工程招投标过程往往存在不够规范的情况,例如招标方违法招标、招标不透明、招标文件具有排他性条款、评标过程不够规范、标书所出示的内容不够真实,另外合同实施与招投标严重脱节、合同背离招投标文件资料等,这些都会在施工合同签订及实施的时候形成风险隐患,从而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导致纠纷。

3、施工合同兑现问题

施工合同在实施过程中,某一方因为客观或者主观因素导致不能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造成合同有些条款不能兑现、工程无法顺利实施。如签约双方不认真履行合同条款,随意更改合同内容;施工中某一方不能提供合同中所规定的某些材料、机械或者人力资源等,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开展或者实施被动;特别是一些小型水利项目,因为前期工作中没有按照法律规范进行签约或者开展工作,导致工期拖延;还有的承包方在施工中采用的各种设备、材料等不符合施工合同的要求,从而导致施工工期、质量受到影响。

4、违法分包的负面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违法分包、转包的情况,这给施工合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承包方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项目分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全部转包给第三方,尤其是转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甚至会出现分包单位将工程进行再次分包。这样的行为造成了合同责任的人为转嫁,如果合同履约出现问题则很难对责任主体进行追究,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工期,导致工程受到影响。

三、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依法规范施工合同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首先应明确其法律依据,即根据法律与法规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管理。因为施工合同签订是以相关的法律为依据的,规范其合同标的、计量标准、质量标准、定价标准、付款方式等等,并明确履约与违约的细则,因此在施工合同管理中应按照规范进行全面控制,强化合同管理制度,利用程序管理模式对合同签订进行控制,并进行必要的审核,以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合同管理框架,保证合同的合法、完善、详细、准确。

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风险控制

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还应注意对市场风险进行防控,在施工合同管理中为了降低风险,首先应全面预测、分析施工合同签订前的风险,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有足够的预见性,尽可能在施工合同中体现出明确的合同条款。其次应正确处理施工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已经发生的风险,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施工情况千差万别,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合同条款中没有明确的情况,此时就要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和资料收集整理机制,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将风险降到最低。

3、严格审查水利工程承包方资质

由于水利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承包方资质也参差不齐,而施工合同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决定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要保证合同的签订与执行都满足规范,并能够很好地执行,就应当严格审查合同签订各方的资质,即参与施工的各方都应具备相应的资质与能力保证合同规范签订与有效实施。

4、加强施工合同动态管理

在施工中为保证合同顺利的实施并满足施工需求应建立动态化的合同管理机制,首先应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合同法律意识,使之在工作中可以更好的发现与解决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规范措施与制度,进行定期的审核与动态化的监控,即对合同执行的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及时反馈问题并加以解决,尤其是在制度与措施方面出现的漏洞应及时进行填补,以保证合同管理的有效实施。

5、合理处理施工合同管理中的索赔

施工合同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就是遇到因为施工变更而产生的索赔问题,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时候应设置严格的流程进行控制,应足够重视现场资料(图纸、技术资料、现场变更及签证)的记录、收集与整理,保证流程在资料完整且细致的条件下完成。同时施工合同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密切,涉及到施工中技术、质量、工艺、安全、环保、材料等多个方面。因此应提高对变更与索赔的预见性、计划性,对变更与索赔加强管理与控制,明确各方在变更与索赔中的职责,将工作做到合理而全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合同的管理是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合同管理应从工程招投标开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贯穿整个水利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利用相关法律、规范对施工合同进行签订与执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施工合同管理与审核机制,保证合同管理内容的有效实施,这样才能达到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汝文静.浅谈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J].四川建材,2010,(01)

[2]杨子清,苏祯,叶春兰,田惠珍,云江普.浅析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J].内蒙古水利, 2011,(02)

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园林设计;主要问题

1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风景园林建设雷同现象严重

各地城市园林建设相互模仿,对园林建设的规划及构思浮于表面,为了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而建设。城市形象工程频频出现,缺乏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地方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缺乏人文精神

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是一个地方的地标,在各城市跟风的城市建设中,在追求大而美的园林建设中忽略了自身特点,在园林设计中没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反映不出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当地习俗。大面积雷同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区域设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韵,雷同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掩盖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缺乏历史文化的继承,造精神的缺失。

1.3忽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

在不考察当地环境、地理风貌的基础上,照搬其他地方园林建设。追求新鲜、不同的设计,不合理的规划设计,不考虑当地地理条件是否能够承担起新的生物样种的引进和繁衍。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和环境,造成资源浪费,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巨大负担。

1.4加大了当地经济负担

不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盲目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不顾经济水平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建设,加大了经济发展的负担。盲目地跟风建设,不切实际的大规模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财力的耗费。如果地方经济负担不起城市建设费用的支出,容易导致国家资产被挪用等经济案件发生。

1.5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园林建设,维护成本过高

照搬其他地方的园林规划建设,不适合当地的城市环境的建设,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维护,导致经济支出偏大,园林建设成本过高,容易滋生乱收费等问题。

2对于当前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2.1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蓝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布局,根据当地地理风貌和人文条件进行研讨和商议,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制定合理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长效的、可持续的风景园林规划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有效规范和监督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

2.2实地考察,园林建设注重当地生态环境

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貌、水文、植被、人居环境等因素,在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优势条件进行规划和设计,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

2.3坚持当地特色,保护当地人文风情

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在城市建设中守护和传承历史文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结合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特色,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保留当地特色,这是古老文化的瑰宝,当地的风俗民情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名片,是当地最真实的面貌,在追求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古老文明的传承。

2.4科学、有序地进行城市风景园林维护工作

合理规划城市风景园林,根据当地的人员数量、分布等合理调配,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园林修护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园林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5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讲究“人”的因素,重视“以人为本”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更注重“人”的因素,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因此在整个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注重人文因素,增强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品质。

3结论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既要考虑当地地理地貌和人文风情,还要考虑当地经济水平;既要体现现代文明的发展,又要传承历史韵味。面对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要改变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先进的设计理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泉煌.浅谈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5)

2王莹.探析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弊端及完善对策[J].现代园艺,2016(6)

篇6

[关键词]市政建设;基础设施;BT模式;城市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22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市政建设的相关文件,国家已将BOT建设模式引入了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而BT模式就是BOT模式的一种独特新颖的变换形式。是指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筹集建设资金的一种新模式。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与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市政建设的方式受到了政府的青睐。BT模式可有效解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尴尬的局面,还可解决目前市政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建设工程引入BT模式,特别是一些工程量大,工程规模大,工期较长的项目。所以BT模式在不断发展,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短短几年,已从以前单一的、独立的领域逐渐转移到其他建设领域,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1 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障,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条件。但近年来我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源浪费严重,建设不能统筹兼顾,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且建设水平差异太大,建设不平衡等。且因城市化进程太快,基础设施建设有些跟不上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所以各地虚假城市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所谓“欲速则不达”,这么快的建设进程势必会引起一些问题。

1.1 建设质量差,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忽略建设的效益和质量,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基本上所有的城市在建设中都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比如城市道路建设,俗语称“要致富,先修路”,因为道路是经济发展的血管,是城市运作的纽带,但现在的道路建设,虽然十分重视道路的兴建,却忽视了道路的建设质量。道路的建设不注重质量,刚建好的道路又要拆掉重修,导致重复性建设。虽然道路的修建对经济发展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却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政府资金。

1.2 建设不能统筹兼顾,附加性建设多

当前,很多城市建设中没有统筹兼顾的方案。比如,在道路建设之前就应全面考虑到下水道、自来水、网线等问题,但现实的建设中因为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导致重复性建设、附加性建设经常出现,这样的建设根本没有做到统筹兼顾。如果能够在一次修路的方案中就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就能做到统筹兼顾,将会节约更多资源,使建设更有效率,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3 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破坏

建设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环境的保护。当前我国建设的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将“好”放在“快”的前面,说明我国已经更重视建设的质量和建设的整体效益。建设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经济建设。比如,大量抽取地下水是城市道路建设采取的方式之一。大量抽取地下水,是为了排干净地下水来稳固地面上的建筑物,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会影响生态平衡。甚至还会造成城市“天坑”的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如,不达标污水排放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企业将不达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不仅影响河流的水文水情,污染水质,更会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再如,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现在城市处理垃圾的方式,大多实行填埋处理,将垃圾统一埋到地下,一些有害垃圾会破环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也都被浪费掉,这些都是在城市建设中忽略环境保护导致的。

1.4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

我国目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都不高。与国民生产总值类似,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也有相关指标用来评判。根据2009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联合国的平均建设水平差距甚大,特别一些特殊的建设更是落后,比如我国建设中污水的处理设施等。另外,在我国国内的建设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建设不平衡,建设差异大,这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区域不同,城市的建设也不平衡。从相关数据中可得知,东部地区建设水平普遍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一些规模大的城市、发达的城市建设水平要高于欠发达城市。第二,主要表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着许多内容,包括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环境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这些不同的设施体现了内部建设的不平衡。一般来说,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比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设更受政府重视。如修路这一设施建设,基本是每一个城市都看重的、都要做的,但对于污水的达标排放、垃圾的有效处理等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设却相对落后。

2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入BT模式的优点

正因为当前城市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以往的城市建设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适应我国现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正因如此,我们可引入BT模式这种建设方式,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新型建设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2.1 降低建设风险和管理成本

在正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因为本身技术匮乏,实力不强,建设观念落后,导致建设投入成本与我们的收获不成正比。但在BT模式下,建设资金是不需要政府投入,这样政府及相关机构,便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政府也不需要设置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对建设中的各项目进行管理。等该项目建设好并完全合格以后,政府才会支付资金,这种模式下建设的风险就会降低很多。上文已提到,一般采用BT模式的都是一些大型工程。大型工程交给BT承包商,承包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就会给出双方都认可的价格。且BT模式在大型工程中的引入,还可提高工程进度,加快工程效率,所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入BT模式非常重要。

2.2 优化项目管理

在BT建设模式下,相关BT承包商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就会想方设法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能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形成良好的循环,也是我国城市建设最理想的形式。BT承包商在建设过程中引入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可为我国政府进行其他设施建设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2.3 实现政府与BT承包商的“双赢”

BT模式可看作是一种建设模式,也可看作是一种政府的融资方式。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T模式,可使政府和BT承包商获得双赢。一方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些建设资金仅靠政府财政拨款有时确实难以支撑。但这种模式可在建设的过程中,将非政府资金引入到建设中来,缓解政府的财政困境。这样的方式并不会因为融资渠道的改变而影响到建设的结果,还会使政府规划筹建、但资金又不足的项目尽早落成,获得发展,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实现社会发展、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尽到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企业发展,必须要有工程实施,必须要有投资渠道。而将BT引入政府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如果企业仅靠自己的工程维持发展,会比较艰难。但如果可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让企业承包更多的工程,企业就可更好的获利。BT模式中,企业投资渠道不仅更多,还可减轻企业投资的风险,因为他们投资的是政府的建设工程。最终,将BT模式引入政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可缓解政府在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问题,促进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企业可有更广的投资渠道,更低的投资风险,促进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这样就实现了政府与BT承包商的“双赢”。

3 结 语

与其他建设模式相比,BT建设模式拥有很多明显优势。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理性的引入BT模式,可有效解决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有效的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让这类建设拥有长久发展的动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发展。另外,在促进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晓强.浅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BT模式管理及有效运作[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3).

[2]吴贤国,蒋雪,张立茂,等.BT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J].铁道工程学报,2013(11).

[3]刘凯.市政工程BT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管理[D].济南:山东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和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在这种新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1 现代化生态园林城的意义

园林不再是服务于某一群体,而是面向全社会服务,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合理使用资源,调控人、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城市内有害气体的净化率,提高城市空气的含氧量,降尘、降噪音,保护水土流失等,所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是现代化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现阶段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2.1 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不协调

城市建设中绿地预留面积较少,而建筑用地面积则很多。大多城市多为老城区,建筑群的辨识性较低,街道空间十分有限,行道树的栽培往往会影响街景的透视,住房的采光大多不太好,因此,行道树常常需要修剪,从而限制了树木的自然生长。目前,城市所拥有的绿地面积不足,园林绿化发展受限,远远无法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人们对园林绿化重要性的认识薄弱,很多城市绿化建设无长远规划,随意挪用、占用绿地、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园林绿化与城市发展不能同步。

2.2 存在不科学的倾向性

个别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者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等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也间接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园林绿化成本的增加。

2.3 管理水平低

管理工作忽视了“三分钟、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另外,还存在着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落后于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4 城市环境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被破坏,气候异常等,这些都加剧了园林病虫害的发生。由于城市的建筑特性导致市区内空气和生活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建筑垃圾多、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都促使了植物生长势弱、抗逆性降低,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条件。

3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3.1 因地制宜,优化绿地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建设有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地段营造一批人文景观,布置一些有特色的城市广场、绿地、建筑小品,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味。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易管理、易养护、抗病虫害强、抗旱节水以及富有本地特色的乡土物种。严格控制引种,只有在通过引种试验,驯化成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大面积地推广应用。

3.2 重视园林绿化管理,加大养护资金投入

园林绿化施工建设完成后,要使绿地发挥应有的功能效益,后期养护管理是关键。首先,提高园林队伍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特性及病虫害的防御与治疗。其次,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3.3 园林绿化管理全民化

城市园林绿化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向社会各界群众宣传讲授园林绿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青少年爱护植物,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全民参与园林绿化管理,使园林绿化管理认识深入人心,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促进园林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更好地为打造魅力城市、绿色生态园林城市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

篇8

关键词:园林绿化 存在的问题 对策分析

园林作为城市中仅有的绿色元素,也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城市园林体制改革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虽然得到不断提高,但是,综合全国一些城市分析, 我国的一些城市园林绿化还未达到完全理想的效果,所以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一、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不尽合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与其它城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不同步不配套。片面追求大而全,或者照搬

照抄其它城市的绿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身城市特色。人造景观多,没有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的的作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 物力、财力的浪费。(2)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城郊防护林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往往忽视城郊防护林的建设,并且设计质量和建设投资难以保证。以往的城郊防护林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风格、文化艺术、市民体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3)园林绿化资金难以保证,制约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它具有生态、 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效益,居主要地位的是生态和社会效益。园林绿化事业的经济效益正是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并不能给园林绿化单位带来经济收益。园林绿化事业的这种社会公益性,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财政补贴,或者建设单位自筹投入的方式,使得园林绿化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直接影响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分析

1、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相协调

城市绿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保护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对策。很多地方急功近利,盲目追风、互相攀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急于搞城市建设却忽视了绿地建设,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建设不能局限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应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为园林绿地留一定的空间。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城市绿化用地。在城市国有土地上建设公共绿地,土地由当地城市人民政府采取划拨方式提供。国家征用农用地建设公共绿地的,按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6 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偿。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周围建设绿化隔离林带, 其用地涉及的耕地, 可以视作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而不作为耕地减少进行考核。为加快城郊绿化,应鼓励和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也可采取地方政府补助的办法建设苗圃、公园、运动绿地、经济林和生态林等。

2、因地制宜进行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 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 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3、解决城市中心区和旧城区公共绿地不足问题

(1)大力挖掘城市中心区绿化用地潜力,充实旧城区绿量,提高绿化质量。结合中心区危房、旧房的拆迁改造和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置换绿化用地,增加绿地面积。旧城区改造必须留出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优先绿化。(2)加强道路绿化建设,新建、扩建道路必须留有绿化用地,使城市形成绿荫长廊。(3)通过拆墙透绿、墙面绿化、栏杆绿化、树干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多种手段来增加城区绿量。(4)保护和修复城区名胜古迹,配以绿地,促进旅游,以展示文化特色。(5)因为中心区土地极为宝贵, 因此绿化上应高标准建成园林精品,从质量上提高绿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化综合效益。(6)加大管理力度,真正做到“建成一片绿,管好一片绿”。

4、解决绿化资金不足问题

要落实绿化资金,加快建设步伐。落实资金是创建工作的基本保证。采取政府牵头,企业、集体、个人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措施,按谁开发,谁建设;谁受益,谁出钱0 的原则,实行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城市绿化建设资金是城市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方针。城市各级财政应安排必要的资金,保证城市绿化工作的需要,尤其应加大城市绿化隔离林带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增加管理维护资金。国家将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城市绿化建设。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将绿化费用纳入城市各项建设的投资预算,并按规定建设绿地。对不能按要求建设绿地或建设绿地面积未达到标准的单位,由城市人民政府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依照 城市绿化条例6 有关规定,责令其补建并达到规定面积,确保绿化建设。具体办法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通过阐述我国园林绿化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园林绿化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邓恩卿.城市规划中城市园林绿化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篇9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以科学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理念,正确的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生态的关系,有效的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并高效的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地位提升。因此,现代各种生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重视环境工作,重视环境工程对各个行业的影响。

一、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粗糙,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的污水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流经污水。其中,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来源于家庭、商业区、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水、洗涤污水通过地下排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这部分水的处理是在污水厂进行统一处理,经过一系列处理设施后再达标排出来。这些水的本质特点是可以循环使用,但目前国内只在少部分缺水严重的地区实现了中水回用,大部分城市都将这部分水资源排入城市内河等排放通道。工业废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全国各地污水的分布与城市的发展布局密切相关,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污水的排放更严重些。城市里的工业污水治理极为重要,这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工业污水中的腐蚀性、难降解的物质,难于用常规工艺进行处理,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必须用科学技术进行深度处理。另一个污水来源是流经城市的污水,成分复杂,具有季节变换的特点。当水体流经一个城市,该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和垃圾废物等将对它造成影响,再流经另一个城市时,会将这种影响迁移到该城市。对于水体的治理,必须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掌控。污水处理关系到城市的命脉,我国污水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处理设施落后,处理不及时,回收率差,集中处理困难,缺乏生态技术支持,水体治理宏观意识较轻等问题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 城市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无公害的处理

总体来说我国的垃圾处理量在逐年增加, 但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能达到国家无害化标准的垃圾处理量却偏低,许多市、县级城市的垃圾处理达不到国家的无害化处理标准。

3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

园林建设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 园林建设中的绿化建设对降低城市的噪音和改善小范围的气候环境有着很好的作用,园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面貌的象征。 但在实际运行当中, 由于各种原因, 城市园林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土地资源奇缺,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导致楼房林立,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 一些城区的绿地覆盖率偏低。

二、影响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原因

1 部分地区政府对环境工程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城市为了追求发展,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工程建设。 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些地区在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也出台了政策,但下面执行力度不够,又缺乏监督机制,才使环境工程建设步履维艰。

2 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够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城市污水处理、 还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城市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用于环境工程建设资金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进程。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我们也有相关技术,但技术不成熟或者技术落后,致使环境工程建设没有大幅度的进展。

3 公众的环保意识不足一些城市的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把环保从公众的意识变成自发的行动。 一些市民随处仍垃圾、倾倒污水也比较普遍,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人为的破坏占有重要比例,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来说,人为的破坏影响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情况下,由于一些人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了对园林绿化的破坏,给城市环境造成重大的污染。

三、做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1 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 ,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不是城市建设部门的事情,而是和每个市民联系在一起的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为了让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来参与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市民不仅要提高对城市环境工程的认知度,更要加大对城市环境工程的宣传,这样才能保证必要的监督,才能加大城市建设的步伐。

2 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 ,做好协调工作

城市环境工程不是单一的项目,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会牵扯到多个部门,这样就需要在建设前与各部分进行协调,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建设工作,政府部门就充分发挥其职能管理作用,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及时解决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建设中执行其监管的职能,以保证项目的实施。

3 解决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这一突出环境问题

削减交通噪声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源头削减交通噪声的产生,如改善机动车性能,减少发动机噪声及排气噪声的产生量,道路采用沥青路面等;第二类是在噪声传播途径上削减或吸收噪声,如设置声屏障、种植绿化带等。 声屏障降噪效果明显,但其造价高、美观性差、且会造成视线的阻挡,适用的区域有限;相对来说,城市绿化对噪声的削减效果不如声屏障明显,但其降噪效果只是城市绿化美化措施的一个附带功能,可以说是现有阻止噪声传播的途径中,最环保、最绿色和最经济的一种方式。

4 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规划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的引导和监督,合理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设施,避免一个区域大规模建设后才到处找地方建环保设施,造成征地难、拆迁难、建设难的矛盾。 在进行一项环境建设工程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环境的评估,在建设的开始就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不相协调情况的发生。只有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加强城市公园建设,出台节能配套措施和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发、生产和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环境问题的出现,为城市发展奠下良好的基础。

5加强产业整合,促进区域性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

在现代的城市生产过程中,各个行业都需要不同的资源和能源,不同行业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交叉点,一个行业的原料往往可以用另一个行业产生的废品来代替,此时国家应该从技术和财政上两方面对这类行业进行支持,一方面不断研发资源二次利用的新技术,实现更好的节约资源,促进能源和资源的二次使用,这样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还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减少税收的方式鼓励这类企业的联合建设,并提倡区域性产业园区的发展,节省分别建设造成的资源消耗。另外,随着工业的发达,日产的废弃物剧增,很多国家已意识到废品和二次资源同等的重要性,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把二次资源利用列为经济战略,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渐上升。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在我国工业废物的利用仅用率仅为 30%,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都有待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做好工程建设后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认识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发挥出城市环境工程的优势,着眼于未来,搞好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二者的相互融合关系,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当中,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实现人类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城市建设,2009.07.

篇10

【关键词】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对策

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城市将长期处于一种既承担经济发展重任、又面临资源短缺的两难境地。而且,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环保城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措施不是阻碍腾飞的绊脚石,或是毫不相关的无意义的苍白指数,而是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的发展的助推器,甚至是衡量发展的一部分。

1 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市的生活垃圾、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我国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实施“污染物转移”,即将生活垃圾集中起来,进行填埋。然而,现有的亟需处理的垃圾数量以及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大量垃圾露天堆积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大难题,由于固体废物的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2]

1.2 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3]

建筑工地和拆迁工地以及机动车夹带的道路扬尘是逸散尘的重要来源。中国北方由于植被破坏(包括毁林、垦荒和草原过度放牧)形成的沙尘暴也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尤其是春季。

城市垃圾和郊区农业废弃物的焚烧也是空气污染的一个潜在污染源,会散发二恶英(dioxins)、多环芳烃等致癌物。

空气污染造成诸多方面的损失,主要包括:室外与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酸沉降引起的作物与森林的损失、材料腐蚀、颗粒物中高的铅含量导致儿童的神经系统损伤与智力下降。

1.3 城市的噪音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环境中,噪声问题相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水污染主要有几个方面:工厂排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经过雨水的冲刷排到河流中污染地表水。

2 城市规划方面环境保护策略

2.1 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规划工作:

工业污染控制规划。控制环境污染首先要控制工业污染。按照组织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划定发展不同工业地区并且按照环境容量,确定工业的发展规模。

城市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污染控制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功能分区,按照环境要求和条件,合理部署居民区、游览区、商业区、文教区、工业区和交通运输网络;规定饮用水源的保护措施,规定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方式,做好垃圾处理规划。

水域污染控制规划。规定污水排放标准;确定污水处理厂建设,做好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规划。

2.2 城市规划思路及原则

规划内容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4]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 城市建设方面的环境保护措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都是十为我们树立的新的方向。[5]

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

在城市建设中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6]

【参考文献】

[1]赵其存.宁波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 东南大学.2005.

[2]张传清.浅析环境保护在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J].城市建立理论研究.2011(19).

[3]牛等.探究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4]罗小娅等.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能源与节能.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