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研究

篇1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 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总体情况

1.研究文献逐年递增

通过CNKI在体育学科内以“传统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这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可以同时涵盖“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产业”等关键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3128,基金资助项目占所有出版文献的8.4%。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72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27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资助12篇,省级及其它项目资金资助53篇;论文自1997年逐年递增(表1);出版专著24部。以“武术”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8675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6篇、863计划1项、973计划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8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8篇、共255项。近5年来平均每年发表1000篇。

表1 近10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数量统计

2.研究方向上武术研究为主流,各领域都取得一定进展

从理论体系的成熟程度以及理论发展的状况而言,武术有一套较为成型的理论与体系。武术研究的研究领域涉及体育教育、训练、竞赛、体育产业、文化等等方面,产生了相当的研究成果,拥有一大批稳定的专家群体,在全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其相关的学术活动也日益频繁,有关武术方面的专著和出版物层出不穷。目前,武术这一研究方向有脱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并自成一门学科的趋势。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

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学科本位出发进行研究,找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本体,并试图对其进行本质性的把握,通过逻辑推理建立起学科体系。研究集中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价值、功能、研究方法的等方面,现在看起来收效并不大。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

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的研究

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的重任,也有文化传承的责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目前共近4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多个方面。学者们认为:“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武术专业,其他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且课时量很少,这种设置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来讲没有实际的效果,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自成体系的学科理论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其他地域特色问题及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5.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研究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亮点。学者们对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现状调查,如何更好的与学校体育接轨,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中,多以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的为理论依据,采用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

6.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活的生命特征承载着民族情感、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脆弱性以及现代西方体育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巨大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梳理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化、全球化、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思想、奥运文化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播、发展趋势、发展策略;区域、民族特有体育文化的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民族节庆文化等。

7.民族传统体育的其它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不仅涉及到社会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在体育产业领域及医疗卫生、全民健身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状、政策与法制、路径与方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保健;民族传统体育与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国内外比较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性选题较多,新颖性不够

从1999到2010年年学校体育方面发表的文献来看,研究选题呈现出常规性选题较多,多学科交叉性选题和新理论性选题较少。更多的选题依然分布在武术及传统体育文化领域,而一些重大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国际视野,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一些高层次和有深度的课题则较少。

2.研究方法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不足

综观学校体育学科文献,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依次是: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方法、实验法、质的研究方法等。总体呈现出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特别是新的一些学科的方法运用更少,方法论上缺乏突破,也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文献的质量。

3.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应用、开发性研究较少

多数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理念的探讨与梳理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收集整理为主,而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及方法措施、法制研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研究等研究却较少。

4.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合作研究较少

从研究作者群体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广泛开展合作研究较少。不少作者可能为了晋升职称,随机选题,独自研读,进行文章的撰写,而能够打破学科壁磊、打破区域限制,广泛进行合作研究则较少。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课题较少,科研力量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有组织的科研队伍。

三、结论

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从学科理论、武术项目研究、专业研究、文化学、社会学、体育产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缺乏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全景式、整体性的深度思索,缺乏纵深的学理性分析,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偏少,应用基础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邱丕相,马剑.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4).

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特点;训练学;研究发展

针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口号的提出,中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增加学生体育的宣传力度,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对运动健康认识的深化,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据调查,现在中国的体育教育体系不是很完善,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整个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水平较低,一些大学更注重体育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训练强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重视体育训练,加强学生的运动强度,但缺乏专业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最后,体育训练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很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体育训练学是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整个体育训练培训计划进行优化,培养出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丰富,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的学生,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寻求。

1.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1.1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内容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这门学科在2003年提出并应用到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但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传统理论对体育教学指导和运动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活力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二级学科,它与体育学科的其他二级学科有显著的区别,它更注重体育训练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精神培养,更是体育科学的精髓。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保留了传统体育教育学学科对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重视,也注重运动实践训练,研究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而去发掘训练和运动中的一些规律,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种综合科学与实践的体育教育学科,在社会的应用中非常实用。

1.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最初出现的时候,被定义针对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训练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学科,换句话来说,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含:“体育”、“教育”以及“训练”,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应该是体育学、教育学与运动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伴随着教育和研究的深入,教育学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吸收各个方面的自然科学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另外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使教育更实际、更全面、更明显。高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项目、体育科学体系、体育教育以及体育发展的方向的学科,体育学非常注重体育的推广,完善体育科学体系,优化体育学科结构。综合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更侧重于教育学。通过体育等手段达到学生教育组织的目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专业课程指导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增强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目的。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具体内容就是把体育学、教育学和运动学的理论知识和规律运用到体育训练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和偏好,设置适当的训练方案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的运动,以此达到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培养目标。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高校体育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包含体育的本质。

2.中国体育教育训练的研究发展趋势

2.1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中国的运动员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获取成功以后,国家教育部门和广大观众回顾了国家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机制,更提出了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从“精英”向“大众”转变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体育教育训练的机制、体育训练具体办法以及体育部门组织形式的改革。世界首号体育强国———美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奖牌很大一部分由大学生获得。这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体育战略调整中,需要为高校运动员提供辅助训练服务和发展模式的一些学科,改变其服务功能是体育教育训练的主体。传统来说,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总体是为培养日常体育教学训练人员提供服务。但是伴随着国家对高校培育高水平运动员要求的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将往辅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向靠拢。纵观世界上的一些体育强国,比如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他们在高校中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主要是为了本国或者本校运动员服务,这些专业为体育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支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美国春田学院以及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它们都发挥了本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优势,充分地为竞技体育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逐步转型,中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将有很大的变化。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从以前的单一培养体育训练员逐步转变体育科学和技术支持。体育教育与训练课程在转化过程中,首先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持,提高运动员水平。体育可以转化为真正的表现,实现生产的同时。运用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对高校运动员进行学科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高校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平台,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真正把体育训练学和教育学联系到一起。

2.2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大趋势以及科学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学科的综合化性越来越强。这种大环境对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自身优化和社会环境需求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可以与心理学、生物学等其它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它的研究发展将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其包含内容非常广泛,是其他体育教育学科不能比拟的。在中国各个领域全面发展、与国际紧密交流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必须要扩大自己覆盖的领域。综合延展的方法是强化学科竞争力非常有用的手段,对于本来就是综合其他学科而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要进行更多方面以及更深层次的学科综合,以增加自己的活力。

2.3强化关于生源选拔制度研究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均具有直接影响。在各高校均积极扩招的环境下,想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则需要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冷静面对扩招问题,学校在对自身师资力量以及就业需求等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切合实际制定相应招生计划,真正做到重质不重量。同时学校在关于学生入学选拔过程中,也需要提高选拔自由度,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其作为是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学生选拔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依照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入选标准,那么并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成才及就业。在目前招生考试过程中存在重文轻武问题,则需要结合考生及社会实际需求,对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选拔力度,在进行生源选拔过程中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选拔,同时也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免出现“纸上谈兵”问题的出现。最后在实践能力中,运动技能则最重要,属于基础技能,不管是教学还是健身均属于是技能知识经验的传授,强化训练主要目的也就是提高竞技运动成绩,教学、训练以及指导均能够促进促进运动技能发展。所以在生源选拔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制度,以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满足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均具有真才实学。同时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也能够为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招生考试制度设计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真正做好学生质量控制,选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样突出的学生,提高生源质量,促进体育教育学的健康发展。

2.4强化培训方案研究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以能够为国家及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基于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则需要对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及学分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免出现课程重复开设问题,合理提高选修课课程数量,以能够为学生选择提供更大自由度,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加大一些实践课程或实践培训课程,以促进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业务能力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观念。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增加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程,同时也需要基于专业训练课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现代技术和比赛实践经验结合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技术训练课程,不但要进一步提升本专业水平,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他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在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其中需要加大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习,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篇3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教学中开始最早的一门专业学科。在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中,体育教育训练学要符合我国体育战略与时代体育发展的要求,以良好健康、可持续为方向发展,进行体育学科的改进改良,完善自身的学科规划体系建设,实现学科内部以及外部的糅合。除此之外,体育教育训练学也要维护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把体育运动的特点渗透于整个体育学科之中。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并分析了其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科特点;训练学;研究发展

针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口号的提出,中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增加学生体育的宣传力度,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对运动健康认识的深化,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据调查,现在中国的体育教育体系不是很完善,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整个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水平较低,一些大学更注重体育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训练强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重视体育训练,加强学生的运动强度,但缺乏专业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最后,体育训练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很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体育训练学是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整个体育训练培训计划进行优化,培养出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丰富,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的学生,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寻求。

1.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1.1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内容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这门学科在2003年提出并应用到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但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传统理论对体育教学指导和运动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活力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二级学科,它与体育学科的其他二级学科有显著的区别,它更注重体育训练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精神培养,更是体育科学的精髓。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保留了传统体育教育学学科对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重视,也注重运动实践训练,研究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而去发掘训练和运动中的一些规律,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种综合科学与实践的体育教育学科,在社会的应用中非常实用。

1.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最初出现的时候,被定义针对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训练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学科,换句话来说,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含:“体育”、“教育”以及“训练”,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应该是体育学、教育学与运动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伴随着教育和研究的深入,教育学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吸收各个方面的自然科学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另外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使教育更实际、更全面、更明显。高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项目、体育科学体系、体育教育以及体育发展的方向的学科,体育学非常注重体育的推广,完善体育科学体系,优化体育学科结构。综合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更侧重于教育学。通过体育等手段达到学生教育组织的目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专业课程指导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增强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目的。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具体内容就是把体育学、教育学和运动学的理论知识和规律运用到体育训练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和偏好,设置适当的训练方案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的运动,以此达到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培养目标。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高校体育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包含体育的本质。

2.中国体育教育训练的研究发展趋势

2.1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中国的运动员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获取成功以后,国家教育部门和广大观众回顾了国家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机制,更提出了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从“精英”向“大众”转变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体育教育训练的机制、体育训练具体办法以及体育部门组织形式的改革。世界首号体育强国———美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奖牌很大一部分由大学生获得。这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体育战略调整中,需要为高校运动员提供辅助训练服务和发展模式的一些学科,改变其服务功能是体育教育训练的主体。传统来说,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总体是为培养日常体育教学训练人员提供服务。但是伴随着国家对高校培育高水平运动员要求的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将往辅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向靠拢。纵观世界上的一些体育强国,比如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他们在高校中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主要是为了本国或者本校运动员服务,这些专业为体育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支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美国春田学院以及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它们都发挥了本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优势,充分地为竞技体育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逐步转型,中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将有很大的变化。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从以前的单一培养体育训练员逐步转变体育科学和技术支持。体育教育与训练课程在转化过程中,首先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持,提高运动员水平。体育可以转化为真正的表现,实现生产的同时。运用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对高校运动员进行学科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高校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平台,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真正把体育训练学和教育学联系到一起。

2.2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大趋势以及科学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学科的综合化性越来越强。这种大环境对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自身优化和社会环境需求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可以与心理学、生物学等其它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它的研究发展将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其包含内容非常广泛,是其他体育教育学科不能比拟的。在中国各个领域全面发展、与国际紧密交流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必须要扩大自己覆盖的领域。综合延展的方法是强化学科竞争力非常有用的手段,对于本来就是综合其他学科而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要进行更多方面以及更深层次的学科综合,以增加自己的活力。

2.3强化关于生源选拔制度研究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均具有直接影响。在各高校均积极扩招的环境下,想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则需要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冷静面对扩招问题,学校在对自身师资力量以及就业需求等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切合实际制定相应招生计划,真正做到重质不重量。同时学校在关于学生入学选拔过程中,也需要提高选拔自由度,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其作为是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学生选拔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依照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入选标准,那么并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成才及就业。在目前招生考试过程中存在重文轻武问题,则需要结合考生及社会实际需求,对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选拔力度,在进行生源选拔过程中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选拔,同时也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免出现“纸上谈兵”问题的出现。最后在实践能力中,运动技能则最重要,属于基础技能,不管是教学还是健身均属于是技能知识经验的传授,强化训练主要目的也就是提高竞技运动成绩,教学、训练以及指导均能够促进促进运动技能发展。所以在生源选拔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制度,以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满足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均具有真才实学。同时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也能够为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招生考试制度设计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真正做好学生质量控制,选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样突出的学生,提高生源质量,促进体育教育学的健康发展。

2.4强化培训方案研究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以能够为国家及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基于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则需要对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及学分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免出现课程重复开设问题,合理提高选修课课程数量,以能够为学生选择提供更大自由度,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加大一些实践课程或实践培训课程,以促进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业务能力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观念。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增加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程,同时也需要基于专业训练课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现代技术和比赛实践经验结合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技术训练课程,不但要进一步提升本专业水平,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他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在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其中需要加大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习,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对运动健康认识的深化,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体育运动也逐渐成为社会的潮流,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我国高校体育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培养方向以及学科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所以要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优化,进而推动中国的体育事业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才华.河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连伟.2003-2007年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现状分析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程庆山.上海市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四项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继续教育 燕山大学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学历达标

2003年河北师范大学的张占永老师对河北省11个城市52所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学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51.14%,专科学历占44.32%,中专学历占3.98%,高中学历占0.5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县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应具有高等师范本科或其它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河北省县级中学学历不达标的体育教师占48.86%。要快速使教师学历达标,合理配置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拥有多种途径,如人才引进、招收本科毕业生和现有教师队伍学历进修等。诚然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录用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最直接快捷的方法。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并不缺编。《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统计显示,河北省52所县级中学共有教学班2021个,按6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计算,供应配备体育教师337名。目前,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352名,师班比例为1:5.74,专职体育教师总量总体超编4.45%[1]。因此,加强河北省现有中学体育教师在岗培训,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将是使其学历达标有效途径。

一、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具有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办学实力

燕山大学成人教育始于1958年,1993年成立燕山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98年经原河北省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四十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类成人毕业生30000余人,这些毕业生多数成为各岗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专职教师83人(体育教师6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26人(体育教师2人),部分专业的教学由燕山大学相关院系教师承担。现有各类在校生11000余人。学院具有脱产、函授、夜大、短训班等多种办学形式和本科、专升本、专科、高职班、第二学历、专业证书班等多种办学层次。在河北、湖南、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设有25个函授站、点,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冶金工程、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22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学院有独立校区,占地150亩,400米标准体育场、学生室内体育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教学楼、阅览室、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基础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8个(可同时容纳1100人上课),微机室6个,语音室6个(可同时容纳400人上课)。凡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取得正式学籍后,在校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位证书。近年来,学院狠抓教学质量,办学效果显著,2001至2005年本科毕业生共有59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04年学院获得全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

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年的办学经验、齐备的办学设施、良好的办学条件、规范的管理模式为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燕山大学体育系将是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坚强后盾和保障

燕山大学体育系下设的教学部门有专业理论教研室、田径教研室、球类教研室、武美教研室。管理部门有教学科、科研科、群体科、竞训科和综合办公室。现有教职工44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15人,助教4人,其中运动健将1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国家一级裁判员18人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学校现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19640平方米,主要包括:综合体育馆1座,标准400米田径场地4块(其中塑胶场地1块),篮球场地27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排球场地20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室内羽毛球场地4块,灯光塑胶网球场地2块,乒乓球馆1个,健美操馆1个,武术散打教学房1个,台球教学房1个,单、双杠等多功能练习场地4块,联合健身器械健身房2个,健身路径4处,体育设施较为齐全,另外配备有专业图书资料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以及3个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燕山大学体育系与继续教育学院只有一墙之隔,多年来在燕山大学党委的共同领导下,共同进取,同步发展。院系之间无论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燕山大学体育系良好的教师资源、完善的硬件设施等为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保障。

小结

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从数量上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甚至略有超编,但学历要求未能达标;提高现有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层次是达到国家标准的有效途径;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燕山大学体育系为依托,凭借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方案可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体育学科 “质的研究” 应用

随着体育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加入到研究者的队伍中,体育学科的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大众化。目前,体育学科的研究已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统观体育学科内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研究者都采用灰色分析法、矩阵指导法、数理统计法等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虽然也有学者应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体育领域内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归纳、描述和分析,但总体来看,“质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它在体育领域内的使用价值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体育学科发展到现在,已不仅仅是一门形态艺术,注重对人的外在指标的研究,更趋向于发掘人的情感、意志、品质等不能量化的指标体系。因此,本文提倡在体育学科的研究中要广泛应用“质的研究”。

1.“质的研究”简述

1.1“质的研究”的概念

陈向明把“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

1.2“质的研究”的特征

“质的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属于自然主义或人文主义。从定义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质的研究”实验要求在自然情景中整体性进行的,也就是说实验应该具有现场性;②“质的研究”要求实验的目的为样本选择标准,而不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来确定研究对象;③在对实验获得的事实资料进行处理时,“质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科学归纳法和描述法;④“质的研究”的设计方案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凸现而不是预先设定的;⑤在“质的研究”中,无论实验主持者本身还是结果的解释者,解释的过程和方法都将出现在研究的报告中以供读者评判;⑥在“质的研究”实验中,实验主持者特别重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验对象产生作用的过程。

2.“质的研究”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分析

2.1“质的研究”在体育学科中的实用性

不论是体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产业还是体育运动训练……其中都存在一些不可量化的模糊现象,这就决定了“质的研究”在体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内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首先,“质的研究”是将研究者作为工具而参与研究的过程,其研究方法是分析信息提供者描述的主题,是揭示性和描述性的。体育学科内的某些复杂模糊现象,需要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用学生对基本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身体素质的强弱或运动能力的高低来反应,学生情感的变化、个性的培养及意志品质的发展等都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指标。一般而言,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形成,其确定性越高,就越容易用指标数据表示,但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在研究过程中要求研究的程序要有灵活性、针对性和特殊性。尤其是在体育实验方法兴起以后,“质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因为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既包含着人体运动的生理、化学、力学的自然过程和运动技术过程,同时它的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科学的学科群既包括研究体育运动自然过程的体育自然科学,又包括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文化过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在对一个人的成长、变化、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在对一种体育的某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剖时,那些不能测量的东西往往比能够测量的东西更值得关心。因此,“质的研究”在体育学科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2“质的研究”在体育学科中的易操作性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的易操作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的研究”的实验过程好操作,即质性研究实验常采用的操作方法简单;二是“质的研究”实验对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科学的归纳法和描述法,不像量的研究实验那样运用深奥的数理统计理论或数学模型等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复杂的处理分析。下面详细介绍体育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的几种主要方法。

“质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其中观察法又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在参与性观察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在非参与性观察中,研究者通常置身于被观察活动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访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可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被询问者所要代表的整个被研究者总体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系列友好的交谈。多数“质的研究”的访谈是非结构化的,但也可以使用半结构化和结构化访谈技术。案例收集是一种广泛收集资料以建立对所研究整体的深度理解的方法。以上这几种“质的研究”方法都不含有高深的理论基础,任何研究者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都可以开展试验研究。因此,“质的研究”具有很明显的易操作性。与量的研究相比,“质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法和描述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它是以丰富的资料描述体育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它是从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概括理论,总结经验,而不是收集资料和证据来验证或评估预先的假设的。它的资料多是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资料,内容有:大赛成绩、现场记录、体育新闻、访谈纪录、官方文件、照片、训练计划等。而量的研究中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大多数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有时还要求研究人员精通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等统计工具。因此,相比较而言,在体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内“质的研究”较量的研究更易操作。

2.3“质的研究”在体育学科中的易检验性

在体育学科研究中,“质的研究”的可靠性主要表现在过程和结果的信度、效度的检验上。体育学科中“质的研究”的效度集中表现在对发现的事实的正确解释,使用的概念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它的信度主要表现在所发现的事实材料不受意外情况的干扰。对信度和效度检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是寻找相反证据的方法和三角形互证法,寻找相反证据的方法是:在进行质性分析的过程中要极力寻找与主试人员观点相反的证据。如果找不到相反的资料,说明其分析和资料是可靠的。三角形互证法是:同一问题从三个不同来源、不同角度得来的结果加以比较,看是否具有一致性。这两种方法由于采用的是归纳思辨的方式而不是数理统计理论,操作起来比量的研究中的F检验、X检验、t检验、Z检验等方式更简单易行,并且更易使读者清楚明了。

3.“质的研究”在体育学科中应用的局限性

虽然“质的研究”在体育学科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易操作性和易检验性,但是“质的研究”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体育学科跟其它学科一样,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科学,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大量时间和可信赖的人员作后盾,但是目前尚没有可以替代实验人员进行观察和访谈的机器,所以人员和时间很难保证。另外,因为大多数情况都是由研究者本人参与的,所以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个人主观的因素影响材料收集的客观性。因此,在对体育现象或体育人文进行“质的研究”时要保证客观性是很难的。再者,对体育领域内的现象进行“质的研究”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研究体育现象、体育事件、体育人物,从中要归纳总结出规律和理论,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况且,其中的变化不可避免,在研究之前必须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这就会增加体育研究的支出,因此,体育学科中“质的研究”实验要求实验必须在自然情景中整体性进行。有时为了更好地拍摄运动员的某些技术动作或现场的人群现象,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也会加大体育研究的经济投入。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做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12,122.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80,343.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篇6

Abstract: Human movement science is a young branch discipline in the river of science development. It explores life's mysteries from all the levels of body move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t covers body's movement regulation in motion cond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 of advanced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techniques are very important. It gets more quickly development as interactive perme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modern science. The popularity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sports level mak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continuously innovation in new area, which producing many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high level.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特征;进展

Key words: human movement science;research characteristics;progress

中图分类号:G80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67-02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 运动人体科学概念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它是经过有关专家酝酿,讨论后于1997年在原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概括拓宽而形成的专业。

1.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活动的变化特点、规律和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增进健康、提高人体机能能力的一门科学。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整体,从宏观看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从微观看细胞又是由细胞器、生物大分子、分子、原子等组成。因此,我们研究运动人体科学时,要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时空的观点去理解人体运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其实质与规律。[1]

1.3 运动人体科学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为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及运动康复等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也可对运动员选材、动作技术分析、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延缓运动性疲劳及促进恢复、合理营养等提供必需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

2.1 以系统整体观点综合宏观与微观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回顾运动人体科学的早期研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集中在耐力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环境生理反应、运动与营养、衰老和高海拔气候的应激性等宏观研究。随着近代医学理论、生物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微观研究时代。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量分析等技术的诞生,逐步把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视野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

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运动人体科学从本质上认识运动机体规律的全新局面。21世纪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若干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信号转导、受体、细胞凋亡、离子通道等基础研究和基因选材、基因治疗、低氧训练、营养调控、疲劳消除等应用性研究也不断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研究。

2.2 从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随着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深入发展,许多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课题的范围、规模和复杂性远远超出本学科的能力,必须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才能在前沿领域酝酿新的突破。

运动人体科学借助体育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生命科学和非生命科学之间的有机交叉,促进整个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全方位跨学科研究,活体内分子识别的实时、动态分析,在运动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定量、动态规律等。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高度的交叉、协作、融合与协同将推动运动人体科学自身的发展。

2.3 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特点 早期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以运动代谢与心肺功能等应用研究为主。顺应现代分子微观水平科技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运动对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生理功能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例如信号传导途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细胞凋亡等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对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2.4 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 当今,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的互动关系十分密切。运动人体科学在高住低训、中药结合运动免疫、抗疲劳研究中有关中医药的作用及机理、运动训练的效果监控等基础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另外,在传统中医药对运动员的体液免疫功能调理、针刺镇痛与运动疲劳损伤机制、激光运动医学研究、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诊断、体育锻炼健身防病治病机理的研究等领域,也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通过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融合贯通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应用价值。

2.5 研究手段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水平的突飞猛进得益于20世纪后期先进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普及应用。20世纪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中多个重大的里程碑,如DNA双螺旋结构、DNA的重组和转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突破以及纳米科技、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奠定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技术的基础。

篇7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部分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以及高校对体育硕士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分析目前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在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旨在促进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顺利接轨。

1研究目的

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能否有效地识才、育才、用才和留才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成败。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权的获得,大大提高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重视,为此,各大高校都把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之中,这在客观上为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但事实上,摆在研究生面前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当今这个富于竞争的社会,社会用人体制逐渐走向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社会不用庸才,不用书呆子,他们需要的是英才,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高型”人才,这样就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用人单位对已就业的研究生的满意度如何?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否完善,存在那些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为了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本研究就基于以上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试图促进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顺利接轨。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三所高校的培养方式

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

2.1.2八所大学对于体育学科研究生的满意度及需求现状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学科研究生就业与人才需求的研究文章和相关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对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6份,回收问卷132,有效回收率为90.4%,并对问卷进行检验,结果是有效的。

2.2.3访谈法

走访了8所高校体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共8人。

2.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

3结果与分析

3.1用人单位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现状

体育课的设置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需求的调查发现,体育学科研究生进入高校,主要是教学与训练和科研两大部分。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着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责任。而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效果,不仅影响学生的培养,更重要的影响学校全面的、多元化的发展。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中体育硕士的比例与日俱增,但用人单位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度却普遍不高。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所进体育学科研究生非常满意的最多只占3%,比较满意最多的还不到整体的1/6,一般与不太满意两者相加最小值超过了50%,最大值竟然达到91%,而对于非常不满意占3%一5%。(见表1)

调查结果说明:高校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度普遍不高,与学校自身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发现,导致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1)科研能力不强、专业技术水平不精湛,不能做到一专多能,同时上几门不同的体育选修课;(2)缺乏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裁判能力;(3)缺乏组织校内外体育活动的经验。从调查中还得知,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硬件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2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现状

3.2.1体育院校专业技术课时数偏少,教师授课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学生提高专业技术的要求

专业技术课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主要途径之一,专业课开设情况反映了学校对体育学科研究生业务素质的要求和重视层度。通常课时越多,授课质量越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得就越快。

表2的调查可以看到:大多存着专业技术课时数安排偏少的现象,这与目前研究生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差而需提高的实际不相适应,也与社会对研究生的专业技术要求趋高的实际不相适应,这是造成高校对研究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由于学生的来源、职业和年龄等问题的差异,学校对研究生专业技术课时数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培养单位,或导师自行安排,这就要求学校、导师必须从根本上对专业技术课重视起来,加大课时量,提高教师授课质量,以量变到质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2.2专业技术培养方式五花八门,有待寻求一套合理完善的培养方式

授课方式是否合理是能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研究生技术授课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自己练习、导师辅导、专业训练课、跟专选班上。(见下图)

但这四种方式各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自己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级别和层次练习,循序渐进的提高自己的技术,不受任何的约束,但其容易放任自流,会因为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以致技术提高慢、出现错误动作;导师辅导——避免了自己练习的不足,但一般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有限,不能形成班、队进行教学训练,缺乏一定的环境和氛围,程度不同地影响提高的效果;专业训练课——根据自己的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比较适合绝大多数研究生,但它不能系统地、全面地将以前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巩固和提高,缺乏内容完整性;跟专选班上——较好的弥补了专业训练课的存在的问题,但上课的内容多、训练量大、人数多、教师无暇顾及、场地不足等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研究生上课积极性不高,间接影响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安排专门的技术训练课的内容和计划,这些都是阻碍研究生技术水平提高,导致学校对其满意度不高的突出原因之一。因此,寻求一套合理完善的培养方式是培养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3.2.3对专业技术教学实践重视度不够,学生缺乏良好的授课能力

教学实践是研究生投入工作后具备良好授课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单位对教学实践的要求直接影响学生的授课能力,授课能力的差别将直接影响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表3中可见,体育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时间主要集中在3、4、5学期,其中武汉体院和华中师大时间周期均为4—8周,且都没算入学分,而湖北大学的实践周期为36学时,且有2分学分。

可见体育院校对研究生专业技术实践重视度不够,实践周期短,实践学时没做具体安排,浮动性大,由于不占学分,同时也降低了研究生自身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缺乏良好的授课能力,也是引起学校对研究生满意度不高的突出原因之一。

3.2.4学校开设技术选修课总体意识不够,可供选择项目少,开设学时不足

技术选修课是培养体育学科研究生一专多能主要途径之一。高校不断发展,一专多能且全面的体育学科研究生,是日后培养高质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核心力量。

从表4中可见,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院校对于选修课开设情况不一样,在调查的院校中,仅武汉体院开设了技术选修课,其余两所则没有开设选修课。武汉体院开设选修课主要在第3、4学期,由学校确定项目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每学期开始时选择本学期选修科目,最多可选2门,每门课开设学时大约为24学时左右。

可见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院校对于开设技术选修课的总体意识不够。已开设的院校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意愿,但可供选择的项目少,开设的学时数不够。

4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及对策

4.1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

从产生的原因看,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客观原因看,体育院校为了改变社会对体育学科长期以来重术科、轻学科,重实践、轻理论的看法,导致了多数高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技术的训练和培养。其次,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很多跨专业考生,他们以前大多几乎从来未接触过体育,报考体育学科研究生完全由于自身对于某项体育运动的一种热爱,或者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报考体育类研究生相对较容易。因此这类考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完全没有任何基础。而高校对于体育科学研究生的要求主要以教学训练为主,体育院校对于学生技术培养上的忽视,势必造成与社会需求无法顺利接轨。

从主观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养方式的制定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调查显示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简单,不系统。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忽略了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只流于形式,技术培养方式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研究生专业技术的提高。没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2)专业技术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中,专业技术的培养在各个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方案中都被明确提出,并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调研中发现,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却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施。由于教学时数、授课方式、授课质量等等的不足,导致对专业技术的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未达到,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提高技术的渴望度。(3)忽视了体育这门学科自身独特的特征,加上专业技术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自发组织或自己自觉练习的现象较少。而且大多研究生未意识到目前就业的困难,忽视了一专多能力对于日后就业的重要性。这些也是造成体育学科研究生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影响因素。

4.2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改变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现状,需要多方面的工作,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目前首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转变体育院校培养观念,将只注重研究生科研理论水平的培养,转变为科研水平与技术水平并重,加大对研究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力度;(2)培养院校应认真落实制订的专业技术的培养方案;(3)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加大对学生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制订相应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为学生创造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4)营造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氛围,增加学生自发训练的意识。

5结论

通过对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现状及对社会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度的调查发现,高校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度普遍不高,与学校自身期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篇8

关键词: 散打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 俱乐部制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时太少、只重技术导致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散打运动的真谛。并且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产生极大的落差。为了符合大学体育工作品质与功能作用的提升要求,建立散打教学课程加俱乐部制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以期为大学体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

2.研究的预期目标

散打课程加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育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采用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学整体功能。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利用教师的业务知识,引导学生在不断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获得科学的锻炼体验,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散打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可以有效地推动散打运动的健康发展、课程模式符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可广泛实用于其他体育项目。

3.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根据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实际,并参照其他发达地区相似课程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严格遵循教学科研的科学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以散打项目作为切入点,是对过去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借鉴,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散打选项课程为各俱乐部社团新会员提供基本运动技能学习,课外体育俱乐部相对体育教学又进了一步,没有学分的压力,完全是自愿参加,比较轻松。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建立章程及会员管理办法,是真正的俱乐部。

教学内容和课外考核比赛取得段位,课外运动会等校园文体活动训练表演的安排,使学生的智能及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等达到最好的状态,不仅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练习者的散打技术水平,还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的散打技能与知识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另外,更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信心、持久锻炼身体,增强终身锻炼的意识。

4.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4.1研究成效

4.1.1散打俱乐部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极大转变。

通过与各年级部分学生座谈及100多份散打俱乐部及选修课学生的体育课心得体会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模式持肯定和欢迎态度。对2010—2011级学生实施的调查表明,93%的学生赞成开设不同层次的体育选项课。

4.1.2散打俱乐部学生体质水平,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参加散打俱乐部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全部通过,优良率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4.1.3散打俱乐部、竞赛表演活动蓬勃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散打选修课学生踊跃参加俱乐部活动,且学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散打表演就有近200名学生参加课余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得以发挥,又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组织、安排各种不同项目、规模、类型的比赛,教师只进行指导、规范、协助和检查。

4.2研究成果

构建新的散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

4.2.1学习型—散打选项班授课,提供运动技能学习课,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其基本体育能力。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散打项目,以专项教学为主要形式,是专项教学新体系运行的基础。教学内容以散打健身理论、锻炼方法及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共同实现体育教学的总体和一般目标。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突出“教”与“学”的互动。

4.2.2锻炼型—散打课外俱乐部锻炼,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提高其课程教育质量。

学生为了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及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其他单项俱乐部正在逐步发展走向成熟,课外俱乐部活动由各专项俱乐部主任管理组织,除延续课堂教学内容外,还通过组织俱乐部联赛来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心理素质。

4.2.3训练型—散打课外俱乐部竞技水平运动队训练,培养技术骨干,备战各种课余竞赛。

实现学生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专项成绩,提高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这部分学生一方面继续提高专项竞技水平,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专项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担任专项俱乐部不同水平锻炼课程的指导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特色发展

我院历经十六年的发展和积累,办学理念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学院提出了“创建特色学院”的办学目标,各学科都在围绕“特色建设”努力开展工作,促使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特色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几年来,我院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硬件设施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下,根据学院发展的整体思路,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大学体育课程特色。

一、我院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特色建设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学校体育教授的体育知识技能服从于当前社会条件下大众参与体育锻炼和运动休闲的重要内容的指导方针,以满足大学生健身为目的,服务于社会体育,这也符合我们国家由体育竞技强国向体育健身强国转变的战略调整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院的场地、设施条件,选择普及面广、安全性强、能满足学生健身需求的有特色的教学项目。

高校体育课程既是一个人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体育一分子的起点,我们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的重任,大学阶段不仅要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要培养学生具备社会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走进社会后仍能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着眼于大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和社会体育有机衔接,培养学生长远的、可持续的健身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二)教学目标

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闲暇时间相对充裕,通过体育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使其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科学的健身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卫生保健常识,能够结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状态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奠定坚实的科学体育健身的理论基础,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健身项目,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激发自己内在的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内因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三)特色教学

1.开设有特色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紧跟大众健身发展的前沿,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和健身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深受女生们喜爱的NIKE炫舞,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有氧健身操课程可以开展,如广场舞、尊巴舞、有氧拉丁健身舞等,而不再是仅仅教授一些健美操规定套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健身。当然,每年搞一两次大型的炫舞活动只能起一个推动普及的作用,虽然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了普及,但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象广场舞那样形成一个经常自发开展锻炼的常态,一周有三到四次,每次大概一小时的组织锻炼,并且定期都有内容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健身氛围,达到健身目的,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继续通过课堂教学推广普及极限飞盘项目教学,此项目是在国内刚刚兴起的运动项目,才进行两个学期的推广教学,便已经深受一部分男生的喜爱,通过已经举行的两次极限飞盘比赛来看,我们发现学生的不同运动兴趣点,很有一部分同学平时对篮球、足球不感兴趣,根本玩不好,但是玩极限飞盘却上手很快,找到了运动的自信心和运动特长,在课余时间也能自觉出来运动健身。我们希望通过二――三年的推广教学不断总结,先解决学生的技术问题,再解决战术打法的问题,然后把比赛形式再拓宽,比如:飞盘掷远赛、掷准赛、勇气赛、花式飞盘赛、高尔夫飞盘赛等,逐步形成特色,最终达到使学生像经常打篮球、踢足球那样自觉组织参与飞盘运动的锻炼习惯。

另外今年新来的体育教师是体育养生专业,我们也计划把更多的导引养生功法引入课堂,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养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很多人对体育养生还带有偏见,认为那是老年人的专利运动项目,不适合自己,其实适度运动才真正有利于改善生命质量,动静结合才是养生之道,而不是年轻人喜欢的剧烈运动,社会上的养生功法名目繁多,良莠不齐,我们也希望通过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展,传授规范有效的养生功法,拓展学生的健身项目,满足一部分体质本来就比较弱的学生健身需求,使他们增强体质,强健身心。

同时,也探索把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引入课堂,如跳绳、空竹、毽子等,这一类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又安全,趣味性也强,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项目学生打小就玩过,只是现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也与时俱进,玩的花样更多了,如果真的想玩好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样不仅达到了健身效果,激发创新热情,形成了运动特长,还找回了童年的乐趣。今后可以举办一些单项的挑战极限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能力的途径。

继续加强集体项目的教学,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老的教学内容必须赋予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这些团队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生处于业余阶段的事实,更新教学理念,在加强最基本的、最实用的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点通过课堂的教W比赛去强化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全局观,克服单打独斗现象,教师要认真的参与到教学比赛中,对学生在技战术运用方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战术意识的养成不是靠在战术板上讲讲就可以解决的,必须通过加强课的小结来实现,首先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在场上的位置,然后清楚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进攻和防守时的不同职责,知道如何与周围的同伴协作,要树立球队的中场核心,强调对中场的控制,教师要用心的培养其自信心和开阔的视野,必须让他得到全队的认可,要通过课后小结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整节课的表现,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整体比上次课有否进步,不能直接就宣布下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的教学目的。

2.多举行各单项的竞赛,尽量突出集体项目的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带动推广,提高影响力,鼓励走出去参加竞赛和交流活动。毕竟年轻人都有好胜不服输的个性,都希望表现出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以社团的形式加强对外体育交流参与竞赛,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全局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尊重对手、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格。

3.具体教学进度安排方面,突出最实用的基本技术,要围绕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规范基础动作,增加练习时间,变换练习方法,每节课不宜安排太多练习,重在掌握住,多开展课堂教学比赛,并以此促进学生对基本技术的重视,最终以培养团队配合意识和大局观念目标,引导学生不仅会参与锻炼和比赛,还要使学生在战术层面上会欣赏和评价高水平的比赛。

4.重视一些小众运动项目的n外辅导。如健身房的健美锻炼,我院的健身房规模不大但器械全面,足以满足一般的健身练习,经过六年的带动培养,从只有老师去练到现在已经有一批男生经常性的自觉进行健美训练,人员比较分散,来自各个年级专业的都有,已经形成一个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训练自觉、刻苦,很多学生都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人变得健壮有型了,更自信了,最重要的是真正养成了健身习惯,更有两人毕业后到健身房做了健身教练,收入可观,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了很好的谋生手段。再如篮球社、舞蹈社和轮滑社等,学生都能自觉组织锻炼,应进一步的加强支持和指导。

5.教学评价。体育成绩的评定,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是简单的技术和体能指标,完全不能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进步程度和学习态度,必须重视学术的课堂表现,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促进学生加强锻炼的一个压力因素,必须严格执行。考勤与课堂表现占20%,身体素质占30%,课堂教学内容考核占50%,并且这部分成绩里还包含10%-20%技术评定。

6.师资方面,要求一专多能,向全面教学型发展,根据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提高计划,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加强现代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向学生传导正确的健身理念;在运动技能方面,每个人都要结合自身优势,有计划的学习一些新项目,尽力做到互补。

(四)教学科研

鼓励老师们立足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用教学实践去验证科研结论的良性循环,培养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力争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参加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以便更好的知带教学和服务社会。

二、建议

1.加强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便于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为体育科研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2.尽量增设不同项目专长的体育老师。

3.尽快出台科研奖励办法,提高老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4.增加室内运动场的建设。

5.完善体育器材管理,设立专门的器材保管人员,一是避免丢失,加强维护,二是为学生课外活动借器材提供方便。

6.大力支持学生创办社团,为社团的发展提供资金、师资、场地、器材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文章通过知识图谱,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和作者合著等角度,对2000~2011年间我国体育学科学

>>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语言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0-2009年基于CSSCI关键词的科技查新文献分析 基于CNKI(2010―2015)的我国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1981―2014年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3-2009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 中美汇率利率互动效应研究:2000—2011 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 基于CSSCI数据库的国内媒体融合研究 2000—2011年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综述 2000年~2011年我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作者简介:牛洪林(1960-),男,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孙海萍(1988-),女,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文献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