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井研县 农村篮球联赛 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44-02

1 前言

在2007年元月初,井研县篮球协会在众盼之中正式成立。协会在篮球比赛中发挥着强大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功能,定期组织技术讲授和集中训练,连续组织“篮协杯”迎春篮球赛、“回乡大学生”篮球赛、王村镇农民篮球比赛等精彩赛事,并组队参加乐山假日体育篮球比赛,外出成都、犍为、荣县等地沟通交流,切磋技艺。近年来,该县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更是被评为全市“农民体育特色县”。现阶段井研县篮球联赛正是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在发展中任然存在着许多阻碍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的发展因素,与职业化的篮球赛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在发展中不断规范、完善各项赛事制度,提高整个联赛赛事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发展出属于井研人自己特色的体育篮球文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乐山市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整个赛事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年井研农村篮球联赛的情况与报道,并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农村体育运动的相关信息。

2.2.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就涉及到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现状制定的问卷。设计问卷为200份,对井研县篮球赛事观看人员和参与赛事人员各100份问卷。其中收回的总数为200,回收率为100%,除去5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95,有效率达到了97.5%。

2.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和井研县多位资深该项赛事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访谈,得到了他们的一些意见与看法。

2.2.4数理统计法

依据对于本次论文的需要和要求,对所收集的数据和文献中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统计。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井研人民群众对于篮球联赛的喜欢程度调查

本人在井研县县城几个人流量比较大的地点,就对篮球联赛这个赛事你是否喜欢(表1)、是否会去观看(表2)这两个问题,通过对100人的随机调查发现有47人很喜欢这个篮球赛事,有49个人喜欢或者一般,只有4个人对这个赛事不是很喜欢。并且只要开赛了,超过90%的人会选择前去观看。可以看出井研县篮球联赛在井研县是深受当地人们的喜欢的。由于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联赛,在说到该项赛事时,他们都无不自豪的说这是我们自己的“JBA”。在随机调查的100中就有18个人亲戚或者朋友就是联赛赛事的球员。在每场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去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加油助威。同时在比赛现场的娱乐项目更是深受他们的喜欢,让一般无法直接参与到比赛中的人们可以参与其中,让他们也享受篮球该项运动带给他们的欢乐。

3.2参加农村篮球联赛队伍的情况调查

在井研县农民篮球联赛开赛初期,只有不足10支队伍参加比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井研县部分乡镇的农民们自主组队参加,一部分是政府机关领导组队参加。随着该项赛事在井研县的蓬勃发展,参赛的队伍也越来越多。发展成至今的每届赛事都有接近20支队伍参赛,其中由当初的一家商家投资赞助组队参加,发展到现在参加赛事的参赛队伍大部分都是有商家投资赞助的球队。井研县乡镇的农民们从开始的一部分组队参加比赛到现在的几乎每个乡镇的农民们都有组队来参加比赛。

3.3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开展情况调查

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自从2007年开展至今已经连续圆满开展了6届,先后有接近2000人参加比赛,从最开始几十人参加比赛发展成至今的300多名运动员参赛。井研县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打造以篮球为特色的体育先进县,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进程。县委宣传部、县文体旅游局等部门精心组织,引导群众了解篮球,热爱篮球,普及篮球,参与体育,形成合力。每届赛事赛事的开幕式上都会有省领导发来贺电,更有市领导、县领导亲临现成主持开幕式,为赛事的开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该项赛事其比赛规则采用的是NBA职业篮球比赛规则,分常规赛、季前赛、总决赛三个阶段。联赛采取的是抽签分组的方式来对各支队伍进行分组,很好的体现的赛事的公平与公正。

3.4井研县农民篮球联赛对周边城镇的影响

井研县农民篮球联赛的顺利开展,不仅增强了县城居民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和喜欢,也很大的带动了周边乡镇居民的体育热情。在农活不忙的时候,人们都很愿意拿着篮球运动运动。很多的居民不为别的,只是单纯的为了锻炼身体。但也有一部分居民努力练习篮球技能,期望在参加井研县篮球联赛的时候能为自己的乡镇取得一个好的名次。与此同时,井研县各乡镇还纷纷效仿井研县篮球联赛的方式,在自己的乡镇组织各种篮球比赛,以更好的促进各自乡镇的体育发展。由于井研县的篮球联赛开赛时间较长,不仅积累的大量的篮球赛事组织经验,就连市级要开展篮球比赛的时候,有时都会借鉴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的经验和方式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对人们就赛事的了解程度和喜欢程度来看,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赛事在井研县还是很受人们喜欢的。小小篮球,正以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式引导该县人民群众参与健身锻炼,告别牌桌,远离赌博,融入“和谐井研”的建设热潮。 随着联赛的发展,参加联赛赛事的队伍也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享受篮球运动带给他们的激情与快乐。井研县篮球联赛的开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体育运动积极性,也为井研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投资赞助,也给井研县的经济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赛事得到了省级、市级、县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让周边城市以井研县篮球联赛赛事为模版,发展和壮大各自城市体育运动事业。但是由于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是自主摸索前进,所以在联赛发展壮大过程中任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4.2建议

从联赛发展推广方面来说,想要打出属于井研人自己的运动赛事品牌,就应加强对该项赛事的宣传力度,让井研人自己的篮球联赛做到不仅在井研这个县城,要发展到市级、省级、甚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的赛事。因此,政府部门应利用现有的资源,让人们能更好的、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篮球这项运动,增强人们对于篮球运动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为联赛的开展打下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让周边城市都知道井研县的人们拥有着属于自己的“JBA”。让其学习效仿,发展各自城市的体育事业。

由于参加比赛的球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人员比较混杂,为此井研县篮球协会应对参与比赛的球员和教练、领队等进行等级注册,备录在案,以便更好的管理。同时在每届联赛开始的时候要求每支球队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此保证金用于约束球队与球员在场上的某些违规举动,以保证联赛赛事的正常秩序,不会出现打架等恶劣事件。每届联赛的比赛地点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竞标的形式在井研县各大乡镇间轮流举行赛事。

参考文献:

[1]王虹.河南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08):77-78.

[2]何斌.安徽省篮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 353-356.

篇2

一、全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全市总体上农业生产发展形势有所改善,2015年农业增加值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全年粮食产量达10万吨,相比上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农村农业在增产增收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可简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较为缓慢,生产率水平低

部分农村地区处于相对落后局面,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锄头、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仍旧被农民广泛使用,即使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如耕田机、收割机等,由于农村地势较为复杂,山坡、河谷颇多,很多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并不适用于当地的农业耕作。加之,一些农村地区技术信息传播不畅,农民缺乏对适宜技术的了解,不用或不敢贸然使用新技术。再有,新技术投入成本高,由于农民经济较低,即便是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也无力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要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一系列供给瓶颈限制,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受限,未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新的农业技术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当地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多为妇女、老人,他们的生产能力较弱,且受教育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接受能力不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部分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基本维持生活或略有盈余。

(三)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

都匀地处山地,人口分散,农民土地不集中,土地经营规模小,新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解决灾害问题的措施的实行有待加强。另外,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农业设施数量不够。农业设施投入使用后,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得不足,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此外,对农业技术生产研究的投入少,新技术、新产品引入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技术人员缺乏,农业快速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农田闲置,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相比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成本更低,所得到的收入更多。一些农民常年在外务农,土地无人耕种,或是留下的老人,妇女在家种植,他们无力全面有效的利用个人所有的土地,导致了一部分土地闲置,农田荒芜,一些承包农田的租户,通过向外出务工的农户租用不用的土地,进行规模性农业生产,但租户只是选用了一些地势条件相对平坦,土壤肥力好的地区种植,土地空置仍然是一个问题。

(五)农产品销售途径单一,产品经济收益低

最近几年,一些农产品在不同农村地区得到了推广。例如,规模性的葡萄种植,大棚西红柿、辣椒、蔬菜等的栽培,在当地生产效果好,产量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销售确成了一大问题。由于种植同种农作物的农户较多,总体产量高,而当地农民主要是到农贸市场销售,市场上同类型农产品供给大,价格低,农民只能以较低价格卖出去;加之储存技术不足,许多滞销的农产品只能浪费掉,并未达到所预期的高收益。

二、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方式的现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加快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引进和开发适宜当地使用的机械设备,优化农用设备,减少一些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确保与农业发展有关的信息传播到位,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减少农民购买设备的成本,激励农户使用新的机器设备;引导农民使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应用现代技术防治虫害,快速有效的提高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村农民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培养出多技能的新型农民,充分使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各地区分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实时的技术指导;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减少创业的风险,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此外,增加本市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引入农作物新品种和技术,留住农业技术人才,研究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的特色农作物并加以推广使用。

(三)闲置土地充分利用,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对于无人使用的土地,在自愿,依法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将小规模土地大规模化,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生产;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结合当地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合理的规划土地使用规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四)有效指导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减少盲目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些农户对销售市场了解不足,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市场销售状况分析有偏差,不能有效的选择农作物种植和控制种植量,导致了农产品产量过剩或产量不足,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偏大或偏小,影响了经济收入。由一些专业的市场分析人才对农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不同地区农民做一些选择和规模上的分析指导,减少农民盲目大量或少量生产,或是生产不合适市场销售的农作物,尽量使农民生产的农作物有地可销,经济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五)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保障农民收入不减

目前,农民销售农产品多半是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上自行销售,一般是此地生产并在此地销售的形式,销售范围不广并且销售渠道单一,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极其重要,以下是几点促进销售的方式:

1.组织农民自行合作销售。做好农民思想工作,让农民自愿参加合作销售,集中起分散的农业产品,进行统一的本地销售或外地销售。

篇3

Abstract:Jilin Province is China's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country's commodity grain base. In this paper, transport facilities, crop cultivation, farmers and other rural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rural Jilin Province, Jilin Provin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rural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农村 现状 对策

Key words: Rural,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肖进杰,男,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会计系本科生;高超,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会计系本科生;赵红梅,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人力资源管理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60-01

一、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发展探索实践。吉林省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课题组于2008年7月到2008年9月期间对吉林省部分农村的村民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交通设施不完善

调研显示,在所调查的农村中,14.81%的农村有铁路通过,有铁路通过并且设置了停靠站的为0,可见铁路运输对农村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部分都得通过城市把农产品运出去。

公路方面,乡镇、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98.9%和75.7%,切实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然而我们调查显示还有17.24%的偏远农村仍然是泥土路,交通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已有的公路中,74.07%的“村村通”公路建成后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定期维护。

(二)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低,家禽、家畜等养殖未形成规模,销售渠道单一

农民种植农作物基本是手工种植,66.67%的村民拥有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饲养家禽家畜数量少,以散养为主,主要用于农民自己食用。而农民主要依靠等人上门收购的方式销售农作物,收购价格偏低,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据赵智勇教授研究,吉林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与全国平均人口文化程度比较如图1

与全国农民文化构成相比,吉林省农村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明显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受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忽视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再加上农业职业教育乏力,造成绝大多数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所以大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向地要粮,兼业水平低,也严重影响了科技推广和应用,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再发展。

(四)资金短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保险缺失

资金短缺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集中管理,基层网点大量的撤并,再加上严格的贷款责任制度,基层的信贷投放受到限制。目前,农村信贷实际上只有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唱主角,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受资金实力限制,信贷满足率低,只能满足农民简单的种植业需要。款项大一些的消费支出,就很难在信用社得到贷款。民间借贷主要有两种,一是互的无息或低息借款,主要是向亲戚、朋友或彼此熟悉的乡邻间。而另一种则是高息借款,这类借款的年利率在8%-20%之间,少数特殊用途的借款利率高达25%-30%。有的地方则是按月计息,而且是利滚利。

农业保险方面,面对频繁的灾害,多家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望而却步。吉林省农村保险仍是一片示未开垦的领域。据了解,目前只有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一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且仅限于烤烟烟叶一项。

三、吉林省农村发展对策探索

(一)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

吉林省在农村建设中,首先就要注重村民观念上的改变,使其行成自助精神,自主创新,自主探索。这种观念上的改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树立典型形象,对自主发展较好的农村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形成竞争意识,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其共同富裕。可以在镇里设立讲习所或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村民与村干部进行培训。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免费或低收费的技能培训。

(二)开展“一企一村”“一校一村”活动

“一企一村”活动就是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企业与农村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把农产品通过企业推向市场。条件良好的企业还可以在当地建立分公司,就地加工农产品,同时也为当地的村民增加收入,实现双赢。

“一校一村”活动就是一个高校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各乡镇与高校合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与农村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各高校教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农村试行,同时对当地农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方案。

(三)改善农村金融体制

首先是农业保险方面。政府可以对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对买农业保险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资金上的支持,或者开展集体联保体制,以减少农业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次加强村民的思想观念教育,采用造血式的资金援助。

参考文献:

[1] 刘润璞.2006年中国吉林省发展报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洋,齐晓宁.基于比较优势的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4).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产业结构

西安是一个农业占比较高的城市。从土地面积看,1万多平方公里中郊三区四县占到90%以上。从农业人口看,全市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53%以上。但同时,西安市的农业投入和产出却相对比较匮乏,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产业贷款(涉农贷款)总计198.1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32%。全市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2176.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96.33亿元,仅占4.43%。不仅如此,第一产业的贷款投入和生产总值的占比还呈现出逐年小幅下降的态势,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村金融目前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薄弱环节,要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加快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一、西安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安金融工作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西安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在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上作了大量工作,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产品创新。

针对农民消费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大胆进行贷款业务创新,推出符合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为农户自主选择提供了的空间,在农村贷款金额、期限、利率浮动水平、担保要求、季节性需求及还款方式上体现出差异性。在贷款种类上有步骤地推出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个人保证贷款、个人担保贷款、联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循环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循环贷款等灵活多样的信贷业务品种。

(二)组织创新。

自全国首批五个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县工作推开以来,西安市属各区县相继成立了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此信贷组织有效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和微小企业贷款困难。

(三)服务创新。

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大力开发面向农村金融市场的银行卡等现代非现金支付工具,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开办代收水电费、电话费、公共交通费以及民政补助、扶贫款,积极开办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自助银行服务,以适应农村各类经营者对票据结算、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更高的要求。

二、西安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工作的新举措

近年来,在农村金融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各涉农金融机构各显其能,根据自身优势灵活开展各项业务。

(一)农业银行:根据面向“三农”的战略定位,探索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的有机结合之路,以支持县域经济为突破口,积极实施加快“三农”业务发展的县域“蓝海战略”。目前已经明确县域支持重点为西安市5家国家级和3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和重点镇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

(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信贷产品普遍具有政策性强、利率低的优势。农发行在维护好大中型优质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的同时,不断创新业务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的投放力度,优先支持纳入地方政府规划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同时,对借款人资信状况良好,已经落实贷款风险防范措施的,还可以采用信用贷款方式。

(三)农村信用联社: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农信社依然是西安地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目前,西安地区各信用联社向农户发放的主要贷款方式有:农户一般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截至2013年底,西安市各联社农户贷款余额为67亿元。其中:农户一般贷款60亿元,农户小额贷款8亿元,农户联保贷款4亿元。

(四)西安市商业银行:受政策监管限制,经营区域较为狭窄,经营地理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安城区,主要是对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放贷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

(五)小额贷款公司(准金融机构):目前西安市已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先后开展了联保贷款、个人信用贷款、个人担保贷款、质押贷款等,坚持服务“三农”和微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发展传统贷款业务的基础上注重培育和渗透农户的信用意识,把发放小额贷款同建设信用村镇相结合,起到了农村金融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三、西安市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西安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在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西安市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一)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动力不足。

农村金融组织的合作性和竞争性不够。农村领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单一,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垄断地位,创新主体失去了创新动力,金融产品老化,缺乏市场调查而盲目推出金融品种,营销工作滞后,提供的金融产品条款过于严格,手续复杂繁琐,诸多因素限制了创新品种的发展。

(二)主体定位不当.加剧农村金融供需矛盾。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自然和经营双重风险,在按市场规律的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为加强风险控制,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形成对县域中小企业特别是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信贷歧视,限制了对农村领域的资金供应。一方面,大量县域中小企业、农户得不到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吸收走了农村大量闲散资金,进一步扩大了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

篇5

关键词: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农业”、“电商下乡”等热潮的兴起,在政府和电商巨头的合力推动下,自2015年起,国家层面涉及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创新农产品的流通方式,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一r风声水起,传统农资生产企业、传统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公司等纷纷布局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所谓的农村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服务与农村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使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而要想使农村电商健康快速发展,物流是关键。也就是说,不管是产品下乡,还是农资产品走出去,都需要农村物流作为支撑。

自2010年至今,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从37亿元,到2012年达到800亿元,2015年达到695亿元。2014年全国农村电商销售额超过1400亿元,预计在2016年底可能突破4600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电商物流体系落后,运力资源较难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安全、快速、优质的送达到顾客手中。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村电商物流得发展。

二、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优势分析

(1)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

2014年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到10.6亿户,较2013年增长231.7%,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3.06亿元,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国家政策的扶持

近些年来,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产品市场的提质转型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健全交易体制,加大对物流设施的基础建设投资,加强对农村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完善物流培训体系的建设等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无污染、有机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为了使优质农产品能够安全放心的送达到消费者的手中,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开始关注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2.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劣势

(1)成本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价值不高,而且规模不大,很多都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的,运输成本高,因此,大部分的农产品电商物流成本居高不小,甚至物流成本的上涨引起了一些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农产品电商物流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使企业的效益有所提高,反而因沉重的物流成本甚至成为企业的负担。

(2)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受环境的影响极大,不同时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可能在质量、规格上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农产品的种类繁多复杂,这就使得农产品难以统一标准、统一定价,而且针对这几年兴起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各地也不一样,导致整个市场滥竽充数的现象泛滥,货真价值的农产品却很难有市场。

(3)安全性低

近年来,国家出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不能将剧毒、高度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尽管国家出台了这样的一些政策,但是由于高浓度农药价格便宜,仍然有一部分农民在使用,高度农药残留、激素残留等现象时有发生,诚信问题有待改善。

(4)经营环境不好

一方面,相关物流体系难以支撑,农村电商物流极为分散,不仅成本高,而且没有效益;另一方面,近年来,农产品的售后服务方面,因质量引起的纠纷问题成为横在消费者与农产品供应者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3.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机遇

(1)淘宝村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从2009年到2012年再到2014年,我国淘宝村的数量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2012年的14个,再到2014年的211个,呈现出几何级数的上涨,到了2015年更是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达到了780个。所谓的淘宝村,是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因此,淘宝村的迅速增加使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产业环境的利好

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与农村示范县用于农村物流、电商和人才配套设施的投入,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京东、中国邮政等加大了对农村电商物流的布局,这为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3)农村网民数量不断攀升

我国农村网民数量由2013年的1.77亿人,2015年12月达到1.95亿,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规模为1.91亿人,农村网民规模的不断上涨,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和了解电子上网,另一方面为农民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奠定基础。

4.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所面临的威胁

(1)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障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运输便利性差,导致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如果不能进行资源整合,如果物流系统不能统一规划调配,将给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带来威胁。

(2)专业化人才的缺乏

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正常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但是真正留在农村,利用自己电子商务知识来帮助农民改变生活的学生还是少数,电子商务、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的缺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3)观念的落后

现行的电子商务的支付模式如今在城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它的便捷性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而农村现行的支付方式还是相对较为传统,例如到附近的邮政、信用社来进行资金的收支,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支付手段抱有怀疑态度,担心其风险。

三、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对策

1.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支持,一方面,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监督电商平台上的产品的来源、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商立法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目前状况的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为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2.加大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积极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相关业务服务的活动上来,建立综合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网络普及的速度,使农民能够主动的把自己种植的农产品,通过正确的途径到网络平台中,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实惠。

3.加大农民的教育力度

通常越偏远的地区,农产品越有特色。由于我国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这些地区的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普遍担心它的风险,造成了目前很多农民并不认可电子商务的现状。因此,针对于这些地区,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服务行业做好电商知识普及的相关工作,向广大农民及时传播电商物流的优越性,以及相关基础操作步骤,使电子商务真正走入农民生活。

4.创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的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有B2C平台模式、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农村品电商应用平台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要在电商平台的多功能上、全渠道上、融资渠道方面、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农村电商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物流电商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所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们应从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模式这些方面入手,改善当前农村电商物流l展的困境,促进农村电商又好又快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世友.农村电商发展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价格月刊,2016(03).

[2]张颖川.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给物流业带来的影响[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10).

[3]黄福高,凌花.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农机,2016(09).

篇6

关键词: 小额信贷 农户 经济

    一、引言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中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金融服务方式,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手段。

二、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

(一)资金来源。小额贷款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捐赠资金、上级拨款、财政扶贫资金、吸收的存款、借入资金以及其它一些资金来源。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吸收各类存款。

(二)信贷模式

1. 世界各国小额信贷运作模式。(1)非政府组织模式。(2)正规金融机构模式。(3)社区合作银行模式。(4)乡村银行模。(5)批发基金模式。

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作模式。我国根据自身的特点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1) 农业银行经营模式。(2)农村信用社模式。(3)邮政储蓄银行经营模式。

(三)业务类型。小额贷款组织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两类业务上。

(四)服务对象。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大约有3类:极贫者、贫者困和脆弱的非贫困者。

三、农村小额信贷的积极作用

(一)真实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

小额信贷,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思索并创新小额信贷的模式,真实地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各个乡镇也出现不少依靠小额贷款发展起来的特色专业村、专业户,农村小额贷款使特色农业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农村高利贷行为普遍减少

近年来随着小额信贷的发展农村高利贷行为普遍减少。以滨海县为例,开办农村小额信贷工作以后,2008 年仅有9% 的农户因为应急或其他原因借过高利贷,41% 的农户用农村小额信贷解决资需要。农村小额信贷不仅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而且强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实力。

(三)是稳定金融市场的一剂良药

9亿农民的富裕和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真正腾飞的前提,更是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关键。发展小额信贷模式正是稳定金融市场的一剂良药,它通过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信誉关系,源源不断的提供资金及技术帮助,与农民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小额信贷主要是通过调整信用社的信贷结构,实现了贷款的分散化,从而有利于信用社规避风险。贷款风险分散化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农村信用社通过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加大了对“三农”贷款的投入,为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

四、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在效仿GB(Grameen Bank)模式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特点,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瓶颈:

(一) 利率受到控制

没有有效的利率回报,激励发放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办理业务的积极性。一方面我国小额信贷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必须收取较高的利息,才能弥补成本。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由政府及一些小额信贷组织推动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向农民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国家财政利用扶贫款进行贴息。

(二)资金来源单一

由于现有的小额信贷试点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储蓄,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实现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和多元化,是现在小额贷款组织最为头痛的问题。

(三)贷款对象认识不足

对于小额信贷,制度主义者强调较高的利率、机构的可持续性,运作的商业性更强;而福利主义者则更注重福利性及社会效益,采用较低的利率,贷款的公益色彩更浓。真正的农村小额信贷,应该是无担保、无抵押品的信用贷款,它天生具有助贫济弱的功能。

(四)小额信贷组织内部管理不完善

在管理上,虽然小额信贷组织有内部信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规程,能够按照合同法、担保法及企业公司规定进行管理,但无论扶贫社还是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都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管理上的不规范使小额信贷的工作效率低下、风险增大等问题的出现,使其运营成本增加和收益降低,这些都阻碍了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金融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农村金融环境存在着以下不足:1.信用环境欠佳。诚信环境的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2.金融债权缺乏可靠法制保护。农村与城市法律环境相比,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普遍存在着“法律行政化”、“胜诉率高、执行难”的问题,欠缺完善的法制环境,必然挫伤农村信用社对小额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五、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几点建议

(一)利率要放开

(二) 资金瓶颈可通过多渠道解决

1. 逐步放开存款限制2. 开辟融资渠道,解决商业性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的问题

(三)坚持以农村贫困人口为贷款对象

(四)强化小额信贷组织内部管理

小额信贷组织自身要建立一套信用评级体系。同时,建立统一的小额信贷组织管理制度规范,明确信息披露、报表建立、财务管理等相关内容,规定监管部门定期对其组织开展外部审计,提高其资金运作的规范性。

(五)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金融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强化对金融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服务。要在全社会弘扬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活动,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梁富强.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与完善[J].商场现代化,2009,(6上).

篇7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为把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有效推动农村公路养护事业沿着健康方向科学有序发展,带着农村公路养护如何实现新的突破这一课题,我们调研组于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分别深入实地对文山、砚山、广南等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是县、乡对农村公路管养的政策、措施、乡(镇)交通管理机构的建设发展,农村公路的管养方式等,通过3天的调查了解,现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州乡道村道养护现状

(一)农村公路基本情况

截至20xx年底,全州农村公路管养里程共 21801.822公里(其中10967.106公里未纳入省统计里程),其中省道68公里、县道3677.67公里、乡道5400.191公里、村道12138.34公里、专用道517.621公里。

(二)现阶段养护方式

1. 现行农村公路管养体制

我州共设置农村公路管养部门一处八段,即文山州地方公路管理处,文山县、砚山县、丘北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广南县、富宁县地方公路管理段。长期以来,我州的农村公路养护一直沿袭以县农村公路管理段为养护责任主体,负责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小修保养和日常养护的管养体制。

2. 养护补助标准

20xx年以前,省下拨养护补助资金一直按云南省交通厅云交计[1996]135号文件执行(20xx年两个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除外)。即省道1400元/年公里;重点县道1200元/年公里;一般县道1000元/年公里;乡道只有905.2公里有养路费,为300元/年公里;村道没有养路费。20xx年养护体制改革实施后,省补养护标准为:县道7000元/年公里、乡道35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

3. 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和投入使用情况

一直以来,我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来源渠道为: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地方财政和收缴的拖拉机养路费。由于我州财政困难,地方财政补助极为有限。加之农村公路建设大都属于以工代赈项目,属补质所建,修建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未进行过大中修,抗灾能力弱,导致历年水毁较多,养护成本不断加大,所以长期以来都存在养护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

投入使用情况为:20xx年以前,州地方公路管理处给各县的养护补助费是按各县的县道里程和部分乡道里程下达,未下达到具体路线。20xx年开始,省公路局把农村公路纳入了考核范围。20xx年初云南省公路局与州交通局签订县乡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书,州交通局与各县交通局签订县乡公路管理责任书,确定养护管理指标,明确责任。按省州县签订责任书的要求,我州县乡公路养护按各县各条线路的交通量、经济地位,分为重点养护、一般养护、突击性养护三个层次进行考核管理。养护补助经费根据划分的三个层次,按线路、里程及工作内容、工程数量下达指标,按季度核拨到各县,实行养护管理工程费用制,并进行考核。

二、现行农村公路管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未落实。养护体制改革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主体,这在责任划分的定位上是一个重大转变,但目前我州机制还未理顺,主体责任还未落实。

(二)管养分离不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后,对养护机构及职能进行了调整,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只承担管理职能,而不具体实施养护。以前的管理养护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职能要求,所以必须顺应改革发展需要,探寻新的管养方式,真正落实“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责任主体。

(三)未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养护方式单一,养护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依靠地方公路管理段来实施养护这一单一方式,不仅增加养护成本,还存在人力物力不足的问题,管理上难以面面俱到,造成管理“盲区”。同时“一刀切”的养护资金拨付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养护积极性,并容易造成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出现养护资金虽然投入但养护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四)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困难,导致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能实施有效养护。虽然养护体制改革明确的“县道7000元/年公里、乡道35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的养护资金省补标准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如果不能从其他渠道筹措小修保养资金,省补资金就难以全额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从而影响到我州农村公路改造进程和路况质量,不能达到改革的预期效果。同时由于我州有11250.718公里的村道没有纳入省统计里程,没有省补养路费(“7,3.5,1”工程以省统计里程为准),造成养护资金缺口较大。

(五)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对农村公路养护自我意识缺乏。县乡两级政府 未认真理解“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真正含义,总认为公路的管养是交通部门的事,当地政府只是配合而已。加之由于长期以来没有调动群众养护参与性,导致群众爱路护路意识较差,这对乡道、村道的养护极为不利。

三、深化农村公路管养的几点思考

面对我州农村公路管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落实地方政府管养主体责任,把养护引入激励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行之有效的目标考核机制和管养激励机制,以及稳定的养护资金来源渠道,以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参与诸多积极因素,以科学发展的态度投入农村公路管养中,有效破解“有路必管、管必规范,有路必养、养必到位”这一难题,我认为当务之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真正落实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职能,是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的前提。《云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文山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都明确了“县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筹措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负总责”,“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参与、协助交通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建、管、养工作及农村公路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但是,在现实的农村公路管养中,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职能尚未落到实处,养护资金筹措基本为零,整个管养工作依然如故。基本上都是由县级交通部门地方公路管理段承担,乡(镇)交通管理所的职责不明晰、不统一,五花八门,且作用发展不明显。因此,全州各县、乡党委、政府对农村公路的管养应引起高度重视,把抓农村公路的管养与抓其他经济工作并驾齐驱,确保人、财、物的投入,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职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路必管、管必规范,有路必养、养必到位”这一目标。另外,在乡(镇)交通管理所的职责、职能规范上,经调研后认为,应主要涵盖的内容是:一是宣传交通政策、法规;二是制定辖区交通规划;三是负责辖区道路交通建、管、养、绿、安的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管;四是维护路产路权;五是抢险保通;六是发动群众;七是信息采集报送;八是交通站点建设。通过对乡(镇)交通管理所职责职能规范明确,并切实履行,农村公路管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推行一个责任目标考核长效机制是确保农村公路管养的内在动力。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是搞好农村公路养护的内在需要。至20xx年全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后,各县在落实县乡养护主体责任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大多是表现在形式上、面上,以责任目标考核落实下来的很少。这次我们在对广南的调研中了解到,广南县对农村交通工作高度重视,与其他经济工作并重,在全州率先把乡(镇)交通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综合考核范围,县乡(镇)签订了交通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年末进行百分量化考核,公路养护、公路建设、客运站点建设分别占40分、40分和20分,年末按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广南县的这一做法,初步实现了县乡养护责任主体的落实,显现了交通工作与其他经济工作有机结合,为推动实现“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农村公路养护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按照国务院和省州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并进行目标考核是农村公路建管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若各县都能把交通工作责任目标量化考核推行到县、乡(镇)、村,农村公路管养的责任落实就能覆盖全州,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深化,有路必养才会得到落实。

(三)建立稳定的管养资金来源渠道是确保农村公路管养的保障。建立一个良好的体制,形成一个高效的机制,是办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条件,而其能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还要看有无适量的资本投入,农村公路管养也不例外。对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保障,国家和省已明确了县道7000元/年公里、乡道35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的定额补助标准,而州县两级的管养资金补助,在州人民政府印发的《文山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中是这样明确的:“州人民政府应随着本级财政预算收入的逐年增加而适当安排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助”、“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负责筹措解决日常小修保养和水毁工程等专项经费”。但从我州目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助的情况看,全州养护资金补助实给几乎为零,这就形成了农村公路长期带病运行的现状,特别是乡道、村道养护资金严重匮缺,养护“盲区”大量存在,晴通雨阻、断桥断路普遍发生,安全隐患十分突出。这些问题要得以逐步解决,仅靠体制和机制的建立是无济于事的,而治理良药只能是州、县、乡三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州人民政府《文山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文政发〔20xx〕69号)中所明确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助要求,适当给予养护资金补助,加上省上的定额补助资金和社会参与成分,逐年投入到全州农村公路养护中,只有这样上述提到的疑难问题才会得到真正的破解。

(四)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管养激励机制,是深化农村公路管养的有效途径。针对落实管养责任主体,转变地方公路管养机构职能,发挥乡(镇)交通管理所作用和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有效整合农村公路养护资源等的工作要求,通过调研,我认为在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特别是乡村公路管养上,应一改长期以来县级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完全包揽农村公路管养的单一方式,遵循“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新的管养原则,除县道由县公路养护机构管养外,乡、村公路拟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进行管养,真正把权、责落实到乡、到村、到人。

1.“以奖代补”主要内容:“以奖代补”,顾名思义就是把现有的定额补助变为灵活的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利用公路沿线劳动力资源(包括建制村、村小组、自然人及社会其他力量)投入农村公路养护的长效、规范养护模式,以多层次、多元化的养护方式代替单一的一家包揽的养护模式,充分发挥乡(镇)、村及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效率,确保管养目标的实现。

2. 运行方式:

(1)资金来源:主要以省补资金和县人民政府配套资金为主。省补资金为“7,3.5,1”工程的20%,县财政配套标准为:县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5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2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元。仅依靠省补小修保养资金难以运作“以奖代补”方式,加之还要填补未纳入养护里程10967.106公里村道的养护资金缺口。因此财政配套资金对“以奖代补”方式的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资金使用管理:县地方公路管理段以纳入省统计管养里程的乡道村道里程为标准,按“乡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安排“以奖代补”资金,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年终根据考评结果兑现奖惩。“以奖代补”资金划拨到乡(镇)交通管理所。

篇8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农业推广;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维护我国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有政策、技术和资金作为支撑,其中,技术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基于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该将农业技术推广放在核心位置,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陈旧

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道路条件较差,大型农业机具的应用存在一定难度;而且部分偏远农村居住环境差,农业生产中所需的种子、肥料、农药乃至农产品的运输都需要消耗较大的成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都建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缺乏维护的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老化问题,甚至于部分设施接近报废状态,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支撑。

1.2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农村居民相比较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学历都在高中及高中以下,缺乏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从业人员,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多数农业家庭的收入以大田作物的种植为主,在资金和技术欠缺的情况下,生活相对困难。另外,部分头脑精明的农民也许会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发展养殖业的方式来提高收入。但是,想要实现上述构想,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作为保障,而当前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来提高收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以老人为主,劳动力资源欠缺。

1.3农业推广制度不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技术的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和相应的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农业服务机构的数量众多,不过在运行中存在结构分散、业务水平低以及推广效率不高的问题,不少机构同时承担着公共管理职能,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较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5%,但是在我国不足0.2%。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活动的顺利实施。

2加快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完善基础设施

一方面,应该加快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帮助解决偏远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物资采购、农机使用以及产品运输问题,同时也应该做好道路的维护工作,对老化道路及时进行修缮。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保障,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对一些老化严重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建功能更加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辅助[1]。

2.2强化教育培训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包含了技术研究、教育以及推广等3个方面的内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影响。三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才能促进转化效率。对此,农业推广机构应该加强与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的合作,鼓励基层农机人员能够参与到相应的技术试验过程中,实现对于技术的深入学习。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田间农民学校建设,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生产技能。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农业推广机构应该派遣专业的推广人员,到农民学校开办相应的知识讲座,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还可以对农业推广人员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强化农业推广效果[2]。

2.3完善推广制度

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推广的政策扶持。政府部门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创建相应的农业合作社,借助“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存在资金困难的农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贴息或者低息贷款;也可以委派农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应的技术顾问,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指导。针对农民知识水平偏低、对新事物接受较慢的情况,可以对率先引入新技术的农户提供补贴和鼓励,以此来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我国农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不少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难以对先进的农业知识进行合理利用,这样显然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方法[3]。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做好专业的细分,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人员分为2种类型,分别是专门从事涉农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的人员以及专门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人员,这样能够促进工作效率以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做好成果展示,对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宣传,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产品展销活动,对先进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产品进行推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强化农技推广组织建设,例如,可以从当地农技推广中心选择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农技督导员,从村一级组织中选择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农技推广人员,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同时应该对农技推广员进行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予以奖励,提升其工作积极性[4]。

3结语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9-0170-02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硬件设施较落后

从农村教育整体上来看,教育资源依旧缺乏,教育设施仍旧处于落后的状态,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有限,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比较老化,甚至有的学校没有配备。教学设备缺乏,导致农村的学生对于外面的世界认识过少,只能通过教师来了解,对于电视里出现的事物,只能“望洋兴叹”。

(二)留守儿童难教育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孩子自然就成了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更存在难度。在农村,这些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而有的家长即使在家也无暇顾及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有些孩子逐渐出现了好吃懒做、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问题,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家长不尊重、不服管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手机带来的危害

在农村学校,课外活动较少,艺体设施不够健全,小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在家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孩子也接触到了手机这些新事物,并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对孩子的身心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孩子以上网课为由,长时间玩手机,这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尤其近视已经是普遍现象。

(四)假富二代现象严重

在农村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都喜欢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弥补孩子缺失的爱,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就无条件宠溺。在这种情况下,假富二代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性,如攀比、享乐心理。可以说现在的小学班主任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孩子的生活保姆。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农村学校设施建设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难依靠自身的運营获得发展,对于国家和政府财政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当地政府要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针对性进行扶助,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小学的投资建设,完善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另外,除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还要为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些补助,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设置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为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农村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育人”,这个“育人”有两种含义,一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成才;二是做好文化的传递工作,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所以,在农村小学中,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学校则要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帮助小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性。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导向、传承、凝聚、激励、约束、教育、发展等功能。因此,学校就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组织适当的文化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教师要关心这些学生,了解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爱的教育感化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几乎人手一机,农村人也不例外。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对外面的世界本就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手机这种新鲜的事物,也非常着迷。往往一拿到手机就开始玩游戏、看小说,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向学生讲清楚手机的危害,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关键家长要与孩子约定,对孩子的网络生活进行约束。

(四)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结构

在教育发展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需具备良好的品性修养。所以,只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能够更好地留住优质师资。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为乡村教师提供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对策探讨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学者研究得出若有一个较好的金融系统则有利于经济长期的增长,若金融条件较为落后,则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金融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改革进程不同,所以金融业中有很多非市场化的现象,为金融抑制,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中也广泛存在,因此金融组织对农村的服务正在弱化,从而抑制农村的经济增长。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逐渐出现“双轨制”的特点,从而可以使金融资源进行二元制的供应出现二元制,一方面为政府主导强制力量在农村形成到正规的金融部门,另一方面为农村中大量非公有制的部门获得的信贷支持,必须依靠资金投入进行生存发展[2]。所以说农村一些非公有制的经济部门必须凭借内源的融资,或者对正规的金融部门进行求助。这就导致农村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短缺,使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清晰

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没有得到功能上的完善,对于基金、资金、期货以及保险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资源配置、价格发现以及风险对冲上也并不完善[3]。而正规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也没有得到相关作用的发挥。同时农村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产品也存在着欠缺。因为农村市场上的产品缺少创新的动力,导致产品涉及面窄、种类少以及服务的范围较小。金融市场在机制方面得不到完善,竞争机制不充分,脆弱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政府对金融发展也没有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

2.缺少有效供给

农村地区在金融方面一直有供给不足的现象,也正是由于供给不足导致避险、融资和理财方面的功能不完善。农村与城市在金融资产的需求和供给上有较大差异,所以资金不足这个问题也受到较大的压制。有时政府职能还得不到较好发挥,财政资金有不到位的现象,都使农村金融出现缺乏供给的现象。

3.政策制度不完善

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方面,政府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利民政策,但是对于呆坏账的核销问题、财政的贴息问题、专业担保问题以及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上没有明确的政策,而且制度和措施并不完善,力度较小[4]。在监管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资本的充足管理以及金融机构的准入原则都缺少监管力度,而且农村的信用环境、体系建设、金融市场上都缺少积极的监督和引导。货币的政策方面,信贷规模以及流动性的比率在需要给予特殊安排。其中还有一些与金融联系较为密切的产业,包括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都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三、相关解决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

农村的金融系统中需要使监管力度得到加强,根据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金融监管,从合规性的监管向合规性以及风险控制方面进行监管的转变,使监管制度更加开放和透明。健全农村金融的监管法律,使其逐渐完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方面的监管机构进行协调,使农村精通的监管效率得到提高,每个行业能够得到自我管束的实现,对内控制度和行业反战进行相关的建设。正确引导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其向企业内的控制制度进行积极的建设。并要求农村金融提高信息的社会披露度,促进社会对金融市场的监督。

2.建立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的较大难题为资金供需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农村的金融机构,并对农民进行合理抵押品的寻找,其中对土地抵押的为农地金融,这种金融能够为农业进行长期贷款的提供。当农地金融的制度建立完善后,农村居民就可以对土地给予使用权的抵押,用此进行土地债券的发行,这样能够使社会资金得到积极的利用,对农民进行低利率的贷款,使其能够享受到成本低中长期的贷款。该种制度可以对农村中长期的资金不足问题给予相应的改善。同时金融机构的农民融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从而使农业生产的落后情况得到提高,增强农业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

3.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发展

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中也要发展民间金融,因为我国农村的商品经济处于落后的状态,要对社会关系进行民间金融制度的发展,通过相关的引导监管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对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加强发展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农户以及农民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在“三农”的发展中给予配置,使农民能够更加便利的贷款。继续对小额贷款等机构的发展,对小额信贷的发展进行鼓励,由扶贫部门和金融部门给予宏观的监控和管理,保证有稳定发展的专业队伍,能够对农村的贫困人口给予金融信贷的服务,对信贷资金进行良性运作的促进。

结束语:

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的发展较为缓慢,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金融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清晰,缺少有效供给,政策制度不完善。主要问题就是在我国农村缺少资金方面的供给,农户与农业的融资较为困难。通过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讨论,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制度,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发展。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其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因此我们要对农村的金融市场采用相关对策,使农村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都得到改进,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明加,张建业,刘宝富,张照新,刘江海,王佳轩.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17(02):123-124.

[2] 张立杰,汪芹,林海雪,李明月.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及对策——以鸡西市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2,13(06):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