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交通建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交通建设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交通工具;道路建设;政策法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onditions of the city's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wo aspects:the development of roads and transport tools in city,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we are facing of the city's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ehicle, road and policy, so could we relieve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protaion in our city. At last, we refers to the important menanings of the foundational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vehicle;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 poli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血液循环系统的交通体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建设。1995~2006年的11年间,全国城市铺设道路总长度从130 308公里增加到241 351公里,铺设道路总面积由118 181万平方米增加到411 447万平方米,全国各大城市修筑桥梁数量由

32 123座增加到54 643座,其增长率分别为85.2℅、248℅和70.1℅。(2)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从1990~2006年间,公共交通运营的数量从6.2万辆增加到31.6万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2.2标台到9.1标台,增长率分别是248℅和313.6℅。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不论是在道路建设,还是在交通工具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并且开始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1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机动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机动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汽车和地铁等,从1995年到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的数量共计分别增长了85.2℅、248℅。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建设的承受可能。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即将迎来又一个汽车增长快速期。而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1]。

1.2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未来交通需求量估计不足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道路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路面狭窄曲折,线网的连续性、连通性与可达性差,甚至不成环不成网,瓶颈断头亦经常出现,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的需求很不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线路分布不合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停车场建设不够,只做表面文章,道路越修越宽,停车场却没有相应的跟上发展,导致市区中好多车辆停靠在道路两旁,影响了交通。按照目前北京拥有社会公用停车设施的水平,到2010年北京缺少停车设施超过60万个。

1.3交通法规不健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一些城市在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重视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应的一些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等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北京和东京为例,北京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是东京的3℅,每公里交通标志是东京的15℅,地下人行横道数是东京的4.8℅。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差距则可以想见。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754 919起,死亡人数达105 930人,折算经济损失308 787.3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148.1℅、43.3℅和57.3℅。

2加强我国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2.1加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工具体系建设

2.1.1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根据专家预测:一个人出行如果乘坐大型公交车,占路约为1平方米;骑自行车占路约为4平方米;骑摩托车占路约为10平方米;驾私家小轿车占路约为14平方米。而在我国由于交通拥挤,致使更多的人在出行时选择了自行车。在国内的许多城市,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首选,而自行车出行量多、频率高,是造成交通拥挤、城市道路利用低、交通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2]。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转向了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采取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方式的出现,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公共交通,并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电车、轻轨电车、城市地铁等运输方式,北京、深圳、昆明、南京、西安等一些大中城市已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1.2“轨道交通”——我国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城市地铁、城市轻轨、市郊铁路、独规铁路、有轨电车等组成,与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大。地铁单方向每小时可运送6万人次,轻轨交通可达3万~4万人次,而公共汽车若使用普通路面仅能运送5 000人次,专用道路也只能运送1万~2万人次。其次,运行速度快。轨道交通在专用线路上行驶,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地铁列车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可高速无阻的运行,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80~120公里;轻轨、独轨交通时速可达70~80公里,而在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等公交车辆仅为10~15公里。其三,占用土地面积少。城市地面空间有限,征用城市土地解决交通问题困难,节约建设用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轨道交通的“上天入地”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1]。

2.1.3发展其他形式的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

大力发展通勤车制度。我国城市交通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客流量比较大、时间集中、方向固定,尤其是在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更是如此。这部分客流量主要是由各个单位和学校的职工、学生组成。如果各个单位企业和学校能建立完善的通勤车制度,上下班高峰期利用通勤车接送,就能使一些客流量得到分流,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

积极培育发展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由于私家车增长过快是导致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控制私家车增长的速度。完善的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可以使一部分人的汽车购买欲望转变为汽车租赁或者购买二手车辆,这样就可以从总量上有效的控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

2.2加强道路建设

从1995~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城市的道路建设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06年底我国道路铺设长度和道路铺设面积与199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5.2%和248%,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低于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我国很多城市依然表现出道路拥挤。在我国常规的道路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走出因单纯修路导致的系列交通问题

我们在进行城市交通道路的规划时,切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就形成了扩建道路与交通拥挤的恶性循环。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应该做到,对交通基础的研究例如:本地交通基础数据;本地突出的交通问题与隐患的系统研究等,并且,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交通这个长期而动态的问题上得到圆满解决(图1)。

2.2.2重视停车场建设

道路的静态建设也就是城市中机动车辆停车场的建设,目前,我国好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建设、轻管理,道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而停车场的相对数量却越来越低,导致好多车辆停靠路边,严重影响交通。一些城市的停车设施与机动车拥有量之间的距离相差悬殊。由于停车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停车需求,造成大量的车辆无处停车或随意停车,从“停车难”导致了“停车乱”,对城市动态交通造成很大影响。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近年来,城市交通建设发展迅猛。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交通环境,各地政府在交通建设上是不遗余力。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安全环保运量大等优点被视为改善城市交通的一剂良药。可是规模大、成本高、工期长。因此,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中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比,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城市轨道交通不能像企业那样发行股票债券和银行贷款来融资,所以一直被通称为“投资的无底洞”,单靠中央政府投资,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财政压力在短期之内都难以卸下来。就目前而言,在全世界有轨道交通运营的城市来说,除香港大阪,大多数的轨道交通都需要政府的投资或者财政补贴才得以运营。如北京地铁13号线2002年的10月开始运营,第一年就亏损8000多万。所以运营亏损的补贴是个难题,最终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仍是需要政府的“补给”。

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效益分析

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申请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所需满足的条件里包括地方GDP总值1000亿以上,城区人口超过300万,项目资本金达到总投资的40%以上等。所以能够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经济要发达,人口密集度高。由于辐射范围不同,从宏观上可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效益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社会效益

1、有效解决了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局面,在北京上海武汉等人口较多城市,交通拥堵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运量大、能耗低、时间准,从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等多角度的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2、引导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过合理的布局,在城市轨道交通各线路建成之后,城市都将形成以该布局为中心的金融、贸易、商业、服务等各大中心圈,缩短城市各区域的时空距离,能够有效缓解中心城用地紧张局面,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3、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城市寸土寸金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用地紧张也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步伐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相关资料显示,城市轨道交通在同等交通运输能力下所需的土地要比道路交通小的多。在城市轨道交通开通之后,沿线的土地利用密集度也会提高,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利用率。

(二)经济效益

城市经济的增长使城市得以有申报轨道交通建设的资格,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反过来又可以极大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据相关的研究表明,投资1亿元轨道交通项目,能够带动2.63亿元的GDP增长,可促成8000个就业岗位的增加。从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上来划分,又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直接效益是指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与城市轨道建设相关的例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垂直行业所产生的直接带动效应。另外在项目投入使用之后,也可以对本行业所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包括车票收入等主营业务收入和车厢车站广告等辅盈业务收入。

2、间接效益则是对沿线的房地产业、商业娱乐业等其他行业所间接产生的效益。其内容包括城市居民在出行过程中所节约的时间、沿线房地产或多或少的升值等,它常常是难以量化的。虽然他们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获益匪浅,但是实际返还的利益是极少的,因此这种付出和收获之间的不平衡需要具有可行性的可盈利进入市场。另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圈,以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为核心,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连带性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成本构成

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总成本包括土建工程的建设成本、机电设备的建设成本、车辆的建设成本和其他各项费用。通过对北京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前期准备费用、拆迁费用和工程建设时期的贷款利息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平均为每公里建设成本3090、4653、2553万元,占到建设总成本的5.7%、8.58%、4.71%,这些都是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控制的成本费用。

除了这些可控的费用之外,还有专项的不可控费用。例如占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成本最大比例36.24%的土建费用,平均每公里的建设成本是1.97亿元。其次占19.81%的机电设备成本,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也达到了1.07亿元。

国外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与我国相比,土建工程所占比例较大达到50%~55%,但是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建设成本较少。而我国土建工程成本只占到40%,后者占到了将近30%。此种现象也说明了在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效益成本中,由于设备的国产化水平低,设备建设成本太高,需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意识,改良机械,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成本控制。

三、效益成本估算方法研究

根据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几条线路的分析,鉴于高架线路和地下线路车站区间等建设上的不同,可以构成如下的一个回归方程式:lny = 12.046 十0.25x1+ 0.96x2 上述方程拟合系数=0.977,β1的标准差为0.006,β2的标准差0.129。可以看出,轨道交通线路延长1km,其造价增加28.4%(exp(0.25)=1.284),地下线路的造价约是高架线路的2.612

(exp(0.96))倍。通过该拟合方程残差图的检验,没有发现异方差与序列相关的情况。各数据点也表现正常,并没有发现强影响点。这种拟合结果和轨道交通成本以往的经验是基本吻合的,因此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来参考。通过这个方程也可以进一步的判断哪些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成本发生异常。

另外,在确定一定的置信水平以后,即可计算出每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中项目成本控制的合理区间,以此来作为衡量每个项目成本有没有超标的依据。同时,将样本数据点的每个实际数据都引入来控制上限和下限,也可以依次来确定每个项目之间的成本控制区间,因而进一步的判断出异常的成本数据点。如果某个数据点是落在了合理区间之外的,那么这就意昧着某一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因此就拒绝了原假设,认为该数据点是异常的。

四、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效益、降低社会成本的建议

虽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了出行也节约了时间,对于城市发挥其主体功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轨道建设的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各大城市交通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此,根据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的城市交通轨道规划可发现如下建设性问题:

(一)以节约为本,力求经济与适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在这要得到很好的一个体现。比如说可以合理的规划土建的规模,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建的成本费用;大力发展科学创新,用高端的车辆设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折旧率;

(二)以规划为先,尽量避免重复。具有远见的城市不仅要考虑城市的布局也要顾虑到城市的良性发展。因此在规划上要把握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的各种不同领域的发展。

(三)以设计为谋,注意事前的控制。有效而合理的施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前的合理布局和控制。对于客流的监测要做到尽量准确,站台规模的设计也要合理和规范,各个项目的施工要有效的配合。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属于公共设施建设,其项目外部的效益远大于项目本身的效益,而社会效益又大于其企业效益。其成本构成相比效益要更清晰,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要有效的控制建设成本,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峰. 王子甲. 李志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构成分析[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8(9)

[2]. 周裕倩.张熠.谢胜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控制研究[J]. 地下工程与隧道. 2006(4)

[3]. 李玲. 再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J]. 都市快轨交通. 2011(1)

篇3

[关键词]书法与白描 传统文化素养 体验式教学法

一、传统艺术实践课程开设的意义

艺术设计学科体系下的传统艺术实践主要指书法和白描等两门课程。就形式而言,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是通过对书法与白描的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绘画技能和基础审美能力;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传统艺术的真切感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历史的维度中认识自我和环境,从而积淀传统艺术素养,利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设计界已开始着力反思和寻根自已的传统溯源。目前,传统素养在当代艺术设计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已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界的共识。这种艺术教育的启蒙意识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许多学校将“书法与白描”课程作为感召学生艺术心性的启点,并将学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艺术作为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同时,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灵魂,她不仅是对传统的颠覆、超越,也是对传统的传承和拓展,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更是创意的原点,奠定传统素养是艺术设计学科必备的学术基石。袁熙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中写道:“艺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时代的孕育,它诞生于这个时代,代表着这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将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整理――筛选――融入――改造――创新的转换。”①在艺术设计领域,传统艺术素养的培育与创意文化的开发互为因果关系,在艺术教育中,则要求艺术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秉承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开创有效引导创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基于艺术设计学科创意文化诉求与传统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有效定位传统艺术实践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其学术价值在于从传统人文精神中挖掘现代气质,实践的意义是能动地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对接。

二、寓教学于过程之中的新型教学范式

“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是艺术设计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②针对书法与白描课程的构成特点,采用全新的寓教学于过程的“体验式”教学范式,有利于教学兴趣的培养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指将“书法与白描”课程设置为烘托课堂氛围、强调教学效果的“体验式”三阶段,以传统的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作为载体,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器物之间的直接交互,在道与器的辩证体验中,学生通过观、感、用,最后完成传统艺术心性的铸造。

(一)第一阶段---心理认知、情感凝聚

对于学生传统心性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大学教育效果的实现重在教育氛围的营造。艺术类学生一旦进入大学艺术教育的培养体系,首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接触各种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讲座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同时,学校还将不定期举办书法与国画作品展,让学生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对未来的学习有一个预期。也可以通过举行师生交流会,以聊天的形式让学生对课程、对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还可以带领新同学去参观由中国画工作室、书法社团、陶艺实验室等多方面的教学实践平台,拉近老师与同学的心理距离。构建良好的教学实施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开课前较好地完成对即将开设课程的心理认知。

另一方面,在心理认知形成的同时,由专业教师指导同学们开始课程所需材料的准备工作,订制专用的书法、白描用具,如画笔、纸张、印章、珍珠粉、木制画版等。材料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同学们情感凝聚的过程,从心理上的准备到材料上的准备,将意念中的期许强化、物化、具象,使学生将兴趣、思想、期待都集中于即将展开的课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将艺术感受调整到每个人的最佳状态,为书法与白描课程的开展教学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第二阶段---严格要求、刻苦练习

由于学生在前期心理和材料、工具的准备过程中对书法、白描课程的学习积累了浓厚兴趣,使得课堂练习虽然枯燥但仍能有毅力完成。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将接受老师最为严格的要求,从心态上的要求做起,到基本姿式、运笔方式,手、眼、心结合,教师都会提出专业的要求。同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教师会根据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业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书法临摹,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2)绘画临摹,包括宋画小品,(山水、人物)。(3)白描临摹,主要是永乐宫壁画(线描)。(4)壁画临摹,主是是敦煌壁画临摹(彩稿)。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将安排书画托裱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更为完整地体验中国传统书法、白描艺术,而作为课堂训练的体验,不仅是技巧、功底的学习,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铸造。

(三)第三阶段---自强自信、心境升华

在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找到最擅长的定位。有些专攻扇面创作,有些选择篆刻,有些专攻白描创作,也有些以陶艺为载体,进行青花瓷绘制。这种置身其中的实践体验过程较好地提升了学生自信心,也促进了他们自我成长的过程。书法、白描课程的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方式为主题性展览中的作品,从作业到作品,同学们在这个完成对象本质的转化中也完成了从学生到创作者的心境升华的体验。学生的艺术自觉一旦醒悟,往往会办画展,自制画册、画集,甚至出版专集,更有出众者,因其作品出色,为企业或个人收藏,这样的过程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热情。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创作辅导。以青花瓷创作为例,学生将课堂上的练就的技艺与陶瓷制作、绘制相联系制作出的实物择优收藏,在一定级别的展览会上展出,或作为友好交流馈赠的纪念品远播,将使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三、传统艺术实践课程的创新性成果

书法与白描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法所形成的教学成果集中反映出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围绕着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学生们得到了心智的培养,实现了与人性、社会、自然的和谐。传统艺术实践课程的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特色教材不寻常。赏“真”品,摸“真”迹,眼清心正。课程中引入“二玄社高仿真名画”作为特色教材,价值数十万元。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原作的精髓,避免了色偏和失真现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传统艺术纯正的优雅品质。

2.订制文房用品。独有的“定制”待遇,满足了学生彰显个性的心理。因为对自己独有的用具爱不释手,也就安心忍受学习过程的枯燥。同时注重教学形式与教学工具的结合,教学进行中不断抖出的如“古法制作浆糊”这样的“包袱”,让学习充满乐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变化气质的作用。

3.作业升华为作品。鼓励学生从课程实践走向社会实践,通过绘制扇面,烧制青花瓷,篆刻印章等课程实践,使学习自我认同感增强;而参与社会委托的商业礼品的制作,进一步提升了知识的价值认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即使面对更加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也能够怀着对知识的敬重,积极主动的愉快学习。

四、结语

通过对以书法与白描课程为主的传统艺术实践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范式的设计,反映出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跳出学科固有框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重新审视教育活动中主体(学生)与客体(教师)的行为关系,积极促成两者在更加开放的领域中形成对社会的参与。最终确立了以艺术共性要求为基础,以个性张扬为切入点,以艺术应用能力的掌握为核心,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j2010-51),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jsk2012-70),三亚学院教研项目(syxyjy110103)

[注释]

①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3

②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87。

[参考文献]

[1]张华.英国伯明翰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模式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报,2008.4.

[2]李岩.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1.1.

[3]周燕玲,张玉金.中外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4]邬烈炎.三个案例与一种教学方法―关于以系列课题整合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实验与构想,美术与设计,2006.1.

篇4

摘 要:本文立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为例,分析了其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案例导入、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案例再现六个环节予以实施,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该教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可为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课程 信息化 教学设计 消防联动控制

课 题: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成果,项目编号:YETP1844。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引导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创新教学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十分广泛,主要有三大理论:一是建构主义;二是教学结构理论;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基于以上理论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1.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信息化教学分析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消防专业核心课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与施工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把消防风、水、电、气四大核心系统连接起来的关键环节,也是消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消防系统项目施工管理、检测、运行维护岗位所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但课程知识内容抽象,操作过程复杂、效果难以观测,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难点。为此,本文将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加以融合,构建了一个可观测、可体验、可交流的学习环境。

2.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信息化教学实施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并运用虚拟场景、拼图游戏、远程视频会议和web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案例导入、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案例再现六个环节展开教学。教学课时2学时,共90分钟。主要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

(1)案例导入。播放20秒火灾视频案例,主要内容是着火后无法联动相关消防设备引发群死群伤,突出学习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2)创设情境。运用3DMax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将火灾自动报警、喷淋、防排烟等系统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鼠标点击设备上的热点区域,则弹出该设备的说明窗口,激活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同时,配以工程图样作为电子导航,随着光标的移动,虚拟场景随之变换,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学生在此场景中可以任意漫游,而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号标记,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点击之后则引出发生火灾后各个消防系统是如何实现联动控制的。

(3)确定任务。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师将总的任务分解为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子任务。

(4)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环节,教师给出实施线索,学生紧紧围绕任务中心,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信息,以体验、探索和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方式一:体验。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设置多人互动游戏。在游戏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充当不同的消防系统,按照联动程序,协作完成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顺序启停工作,实现复杂的联动控制流程。同时在游戏的场景中,教师布置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示意图,将工作在建筑物不同位置的这些消防系统集中展示出来,并将各消防系统间信号的发送、传输、接收等动态情况模拟出来,让学生可以边操作,边思考,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做而不能看的限制。

方式二:探索。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故障往往不易察觉,而又难以再现。为此,教师设计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可以任意搭接设备和管道,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必要考虑实训材料的损耗。如果方案可行,则系统测试成功;如果方案不当,则给出必要的提示,从而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方式三:交流。利用网络环境,将学生划分成虚拟工作组,展开阶段性的小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和纠正,形成更为合理的运行方案。同时,还利用远程视频会议平台,将企业专家也轻松地请进课堂。专家在施工现场向学生展示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引领,并且现场答疑。在实施任务环节,教师还可以利用web技术随时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必要时通过锁定和解锁按钮灵活地调控教学进度。

(5)总结评价。学生在实施任务环节的积分将由电脑自动记录生成过程性评价。学生之间对学习态度和协作能力进行主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方案进行总结性评价。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动态考评体系,如表2所示。

(6)案例再现。让学生为刚上课时引入的实际案例提供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方案,提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考

第一,运用三元互动平台、视频播放、动画效果和游戏环节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己动手设计联动方案并能直接测试方案,可充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该教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可作为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

第二,能够正确地运用flash播放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工作流程的动画几乎没有。该动画一旦开发出来并应用于教学,不仅对消防专业的学生很有帮助,对社会消防安全知识领域的宣传和培训同样带来很大益处,非常适合推广。

第三,游戏环节的引入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对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传熙.《员工队伍建设》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篇5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急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全面提升整个交通行业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道路城市交通量急剧增长,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公路网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交通阻塞现象。

通常来讲,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城市交通负荷,使道路通行能力适应城市交通流的要求。降低城市交通负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城市交通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网络容量,以达到降低城市交通负荷的目的;二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管理,通过控制、限制、禁止某些城市交通方式的出行,减少出行量,以达到降低道路城市交通负荷的目的。三是城市交通系统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城市交通组织、城市交通设施控制城市交通流量,使城市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于均匀,这可有效地避开城市交通阻塞时刻及阻塞地段,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与建设道路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城市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核心是信息化建设,即道路城市交通综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二、我国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其次,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城市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往都是根据经验和上报情况为主进行决策,加强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的余地。因此,应开发与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公路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必须立足高起点

高起点的规划,是实施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的基础。城市交通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各个分系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立公路基础信息库、运输企业库、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统筹、集约、便民等因素,以整合、升级为主,改造、新建为辅,并注重与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为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规划既要体现综合性、权威性和计划性,明确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又要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2、统一规范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3、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

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城市交通管理机构的积极参与,只有将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才能调动积极性,增强紧迫感,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各级城市交通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这就有必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既熟悉城市交通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适应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在培养方式上,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对城市交通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使用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结语

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城市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达铭《信息化是实现城市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 城市交通世界 2004(7);

2、范正金《论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J] 中国城市交通信息产业 2009(2);

篇6

关键词:城市交通;系统方案;西安市

1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需求也日益膨胀,人们在享受着汽车时代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遭受着交通拥堵的困扰。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量是传统公共交通所无法承担的,城市发展与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对于西安这样的省会城市,在城市逐渐加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体现在越来越拥挤的进入西安市就业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公共交通拥挤。所以对西安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城市规划研究,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

2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部分较发达城市,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系统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智能化综合调控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有很多系统没有完善的后台维护管理功能,管理不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不能及时的城市交通状况,很多系统没有后台的维护管理功能,交通信息不能实时的更新。

西安市非常重视交通运输体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探索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并初步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规划和实施研究,系统的研究框架是全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以国家城市标准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为基础,以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提出了总体建设原则、具体建设内容和分阶段实施计划。

3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的原则

根据西安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以及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特点,西安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

(1)西安市构建的交通管理系统应符合国家和交通部的政策、标准和规范。

(2)系统具有兼容性,设计的规模应根据西安市城市交通需求,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具有模块化结构的参考。

(3)充分满足城市交通管理和安全保障的需要,本着整体规划和统一安排,分批实施,逐个完善的原则。

(4)保证系统的高质量的同时,考虑到城市交通和经济现状的基础。

(5)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构建满足西安市未来发展的城市交通管理的系统。

4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城市道路的利用率,公共交通的利用率,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方便交通使用者和管理者。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是一套在城市范围内能够实时、准确、高效的服务于交通使用者的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完善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成统一的应用平台,能够协调西安市的人、车、路相互之间的关系。该系统涵盖了智能交通建设的三个层面,结构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1)交通信息采集:路口采集系统、环路数据采集、闭路电视监控、 车牌识别系统、GPS系统、民警与公众报警等。

(2)交通信息数据传输,包括有线通讯网络、无线通信网络。

(3)交通管理信息应用和服务:应用服务器、接入网关、内网交换机和数据库。

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将采集来的实时交通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把有用的交通信息实时的出去,可以实现交通信息的共享。实现各种交通管理信息共享服务的整合,满足公共交通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为相关部门提供交通信息。

5 结束语

通过对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相关技术的分析,结合当前的现代城市的交通现状,提出了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设计和系统结构机制。此系统实施不仅为解决西安市城市交通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胡希捷.城市规划要重视公共交通引导[J].城市交通发展,2012(04):9-9.

[3]马晓焱.城市常规公交站点设置方法与交通影响评价[D].合 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4]尹乾,周媛.城市交通拥堵分析与和谐交通建设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20-22.

篇7

关键词:城际铁路;沿线绿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99

1 城际铁路沿线绿化的意义

1.1 城际铁路沿线绿化的景观效果

城际铁路是将一座城市与城市外的世界相连的重要通道,对一座城市的现代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当于一座城市的对外开放的大门。它构成了城市交通结构的外部框架,是一座城市代表性象征性的交通干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同样人们在城际铁路方面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1.2 城际铁路沿线绿化的综合意义

在旅途中欣赏沿途的美景可以让人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尤其是在城市交通建设如此迅猛的今天,对城际铁路沿线绿化就显得十分关键,让旅客在旅途欣赏到美丽的景色成为现在城际铁路沿线绿化景观建设的研究重点。综合来讲城际铁路沿线绿化不仅有美化环境,与城市景观遥相呼应,协调统一的作用,还能给列车驾驶员和乘车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便利城市交通,保障城市列车的安全行驶,为城市增添一片亮色的综合作用。所以研究如何做好城际铁路沿线绿化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

2 城际铁路绿化所要坚持的原则

城际铁路沿线的绿化则一般是以舒长的条带状展开,主要用灌木或是乔木进行元素植入,以提供较自然的环境为目的,满足列车上乘客和列车员的观景需求,同时辅以改善城际铁路沿线环境的作用。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景观建设,城际铁路沿线的绿化需要符合以下几大原则:

2.1 交通安全性原则

城际铁路沿线的绿化的存在本身应具有保护周边环境,防风固沙的作用,所以进行城际铁路沿线的绿化时应该想到植入的元素不能对铁轨造成伤害,也不能有碍城际铁路沿线上的交通信号,电力通讯设施的正常运行。更不能对乘客的人身安全带来伤害,如不能选用有毒有害的植被,所选择的植被也不能给乘客们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即要遵循一切以安全为主的原则。

2.2 生态适应性原则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进行城际铁路沿线的绿化时要考虑的另外一大因素是本地植被,尽量选用当地易存活以保留植被原有特性的元素进行植入,这样就不用考虑植被的抗性生长或是过度繁殖问题,例如若在池州城际铁路沿线进行绿化设计,那么池州的市树香樟和市花杏花将会是上佳的选择。

2.3 植物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物种选择时,设计者应考虑到生物圈的多样性原则,多物种多功能才能有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抵御病虫害能力也会随着物种多样性增强,所以城际铁路沿线的绿化尽量以乔灌相结合,高矮相适应,针阔相称,花树草木均分的设计理念进行。

3 总结

城际铁路沿线绿化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城市交通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它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城际铁路沿线绿化和城市景观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他们理解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城际铁路沿线的绿化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不是完全和城市景观一样的存在,有肩负着城市景观应有的特点,它不仅有美化环境,与城市景观遥相呼应,协调统一的作用,还能给列车驾驶员和乘车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便利城市交通,保障城市列车的安全行驶,为城市景观建设增砖添瓦,让人们在城市感受一座城独特的韵味,所以城际铁路沿线绿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现实意义;问题与挑战;构想

Abstract: Slow traffic system -- refers to the pedestrian, bicycle, bus slow travel mode as the main, it is reasonable to add city fast traff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low traffic system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slow traff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slow traffic system;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慢行交通系统――指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做为研究主体,是城市快行交通的合理补充。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是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慢行交通系统不是“步行+自行车+公交”简单的“复活”,而是从城市交通系统中细分的出行方式。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它对提高短程出行效率、填补公交服务空白、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出行便利等方面,具有快速机动交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1、我国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现实意义

1.1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出行

我国庞大的小汽车的保有量和使用量不但导致了城市资源及能源的巨大消耗,也使得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城市慢行系统在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已为大家所共识,当前首先应该引导社会形成全新的出行观念。。

1.2 实现以人为本、平等路权,缓解人车矛盾小汽车带给人们方便和快捷,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车矛盾的激化:机动车道越来越宽,步行路越来越窄,甚至屡因人车争道酿惨剧。如何建立城市慢行体系,做到“快慢分行,互不干扰”,是建立慢行系统的必须面临任务。

1.3 构建“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一体化出行模式

城市慢行系统除了具备“绿色、公平”的优点外,还可以在居民与快速交通之间很好地衔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2 、我国现阶段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自行车王国”到“堵城”,再到重提慢行交通系统构建的快速转变。当前我国慢行交通系统的问题不应简单归纳为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它还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1 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导向因素

2.1.1产业发展政策成为交通问题推手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城市交通发展"重车轻人",进一步加剧了人车争路的局面。城市道路建设往往更多关注主干路道、快速路,而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系统的专用道路严重滞后。交通弱势群体的权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车道越来越多而人行道越来越窄,人车冲突、社会矛盾因之而生。

2.1.2 慢行交通系统性差

城市慢行系统应当自成体系,且与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相对独立且具有较好的衔接。但在我国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慢行相关设施,即使有也通常呈现零星散点式的布局状态,形成不了完整的系统。

2.2 慢行交通的规划与设计因素

2.2.1 宏观规划上的偏离

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城市交通规划,主要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机动车交通的问题。在一般城市交通战略规划中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鲜有涉及。可以说,在规划中慢行交通系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机动车交通的“附属品”。

2.2.2 中观建设上的忽视

道路建设中存在着“一切以机动车的交通需求为主,一切为机动车让路”的倾向。城市形态呈现“大街区,宽马路”的特征。老城区内各自独立封闭大院的存在,使得原本已较低的支路网密度 指标很难再得到提高,从而也就严重制约了需依托城市支路网而建立的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

2.2.3实践中的无奈

在我国土地出让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转变之后,很多城市新区的开发中,很多时候依然延续了“新单位大院”模式。其中最常见到的是大规模的居住区开发。这些在城市新区或边缘区的居住区往往占地达几十公顷,而内部却实行完全封闭化的管理,其内部的道路设施无法为城市所用,造成了以楼盘为单位的“新大院”。同样阻碍了慢行系统在城市新区的建立。

3、对我国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构想

我国慢行系统的构建由于其特定的国情背景和现实条件,必定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我国的现实,对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做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构想

3.1进一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标准,引导慢行交通系统健康发展

在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相关规范中,进一步明确慢行交通的建设条件、规模、方式等标准,将慢行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强制性内容加以规定,引导慢行交通系统向着快速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将自行车和步行道路设置标准纳入新道路设计标准内,进一步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相关措施,合理引导并吸引中短距离出行的交通量向慢行交通转化。

3.2 正确处理好慢行交通与快行交通的关系

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安全、快捷、高效。在大力提倡发展慢行交通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处理好慢行交通与快行交通的关系,使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平稳高效地运转。慢行交通在一定的交通层次范围内具有快行交通无法取代的优势和适应性。慢行交通应是城市快行交通的合理补充,而不是替代品。所以在提倡发展慢行交通的同时,并不是为了使城市交通真正慢下来,而应该特别重视慢行交通与快行交通的有机衔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3.3加强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

慢行交通与机动化交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行人与自行车在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冲突中最容易受到伤害。在慢行交通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将速度较慢的自行车和步行作为整体来考虑,打造一个速度相对较慢,运行相对安全的慢行空间,即加强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保证慢行交通系统在道路系统中拥有足够的比例和空间,提高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针对自行车交通应不断加强支路网络建设,提高支路通达性和便捷性,吸引自行车交通流,缓解城市干道交通压力。针对步行交通,应从保护行人步行空间着手,减少各种形式的非法占用,同时提高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和舒适性。

3.4加强不同出行目的条件下的差异化服务

出行目的的不同,所需慢行交通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出行目的有着不同的出行速度,通过将慢行交通通道设置快、慢通道,对速度不同的行人进行分离,从而减小相互之间的影响,提高行人出行的效率。

3.5大力加强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在保障慢行交通出行空间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慢行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应加强对自行车停放的管理,尽可能多的开辟更多空间,在乘客相对集中地区,设置专用自行车停车场,并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服务水平,降低停车收费标准,以引导更多人自觉规范停车。同时,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注重步行休憩设施点布置,考虑与绿化景观、游憩活动相结合,并控制合理的服务半径。

4、结语

慢行交通是城市快行交通的有效补充,与快行交通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同时,慢行交通环境体现了城市人文关怀及环境品质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整体交通战略指导下,明晰的慢行交通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是构建慢行交通系统的有力保障。只有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结合起来,才能使“城市真正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交通 可持续发展 规划

1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交通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长期的道路网规划实践为城市交通规划的诞生做了准备,针对大城市普遍出现的交通紧张状况,城市交通规划改变了以往就交通论交通的局面,从分析城市交通系统间相互联系与内在影响因素入手,明确问题的症结,进而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方案与政策建议,明确提出大城市中必须把公交放在首位,交通规划和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也是完善和发展城市的必要手段。

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交通规划诞生后,半个世纪以来,规划理论和技术的实用性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在规划模式、预测模型、交通结构、网络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2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大多数城市基本上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城市道路网及相应的交通配套设施,但是,在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指导下建设的城市交通系统,并没有实现人们的初衷――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却普遍出现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严重及交通污染严重等现象,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在大城市尤为突出。

根据对传统交通规划理论及典型工程实践中所反映㈩的规划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和规划成果的分析,结合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分析,认为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在新形势下已经暴露出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目标单一。在规划研究过程中注重交通设施的数量而对系统功能重视程度不够,对资源一环境一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

2.2 “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存在缺陷。”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是经典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其建模思想和大部分定量分析模型是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完成的,当时城市居民的出行是建立在社会尚未信息化基础上,虽然我国在引进该方法时对模型做了修正,并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和完善,但并没有摆脱其思维方式的束缚。

2.3 对信息化缺乏反映,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交通信息仍以手工采集为主,耗时又耗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信息采集技术没有体现在规划过程中。信息技术对居民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与时耗以及路径选择等特征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出行者在出行前或出行途中,获得实时信息,都有助于选择最佳的出行路径和出行方式,传统的交通规划对此都没有反映。

2.4 缺乏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分析的规范化方法,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的水平及其相应的改进措施、交通污染物的排放量多少、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如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在规划过程中没有涉及,成果中没有体现,对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控制也没有真正列入规划目标体系近些年来,交通界已经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对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但尚未满足应用于城市交通规划的规范化要求。 25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产生城市交通的根源是人或货物的移动,但在传统的规划中,人们更注重机动车交通。如果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行人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理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规划中不应只体现汽车使用者的舒适和方便。

3,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

3 1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的观点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时,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 可持续发展一般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概括成四项基本原则:发展原则、协调性原则、质量原则和公平原则。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城市交通功能出发,提出以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就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在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指导下,提高交通系统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在经济合理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具体来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应是在促进交通系统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点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优化利用;在重视交通系统建设的同时,重视交通设施利用效率的提高;交通系统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要符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要求。 3,2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质是优化利用有限的时空资源,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重视低成本交通方式,如行人交通及自行车交通等。 3,2,2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研究。 3,2 3与土地利用紧密结合,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一交通系统发展模式。

3,2,4重视合理交通结构和交通容量的分析研究。

3,2,5积极开展环境评价,在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前提下,降低交通环境成本和负面社会影响,

3,2,6重视各种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

3,2 7重视现代化交通管理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3,2,8重视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研究,

4,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体系

在现有的城市交通规划技术基础上,为实现传统城市交通规划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转变,应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有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技术、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交通信息采集与交通需求预测技术、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分析技术、城市交通系统供求分析技术、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城市交通网络规划技术及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等。

5,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层次和范围

篇10

关键字: 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协调统一

中图分类号:U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同时也使机动车数量急剧上升,导致城市交通建设难以跟上交通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进而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为此,政府必须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保证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铁开通后的事实表明:轨道交通对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状况有着重要作用,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可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规划的重要选择

交通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人口大国,各方面都处于跳跃式发展的情况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和城市规划设计,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对交通的需求急剧上涨,城市交通区域的统筹作用日益明显。

一般来说,城市交通基本都经历了从步行到小汽车的发展过程。在美国,大多数人都采用小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致使美国大部分城市出现分散,蔓延的形态。而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城市通常以公交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尤其特别注重轨道交通的发展,这种轨道交通使得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转向离心分散,城市出现“职住分离”的现象。无论是小汽车,还是轨道交通都是城市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对交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们可采用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但在我国,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机电化正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科学规划轨道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轨道交通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轨道交通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轨道交通承载了城市巨大的客流量,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客流压力。地铁站的建设,为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了发展机遇,政府通过逐步完善“由点到轴”一体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实现完善城市空间脉络,优化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结构。①把地铁作为中心,根据各种与之接驳的交通工具和空间步行距离,实现公共空间的区域范围定义。②把网络化发展和系统化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以轨道交通作为骨架,地铁发展空间为核心,建设综合的交通系统。③在地铁站域的空间及交通沿线范围内,有效的利用轨道交通的沿线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构建为休闲,娱乐,房产等复合公共空间体系等。④城市空间的形态和发展的促进、优化离不开合理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其对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和系统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构建合理的轨道交通系统可增加城市空间的有机发展,使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得以完善。

(二)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城市的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影响包括物质想象和非物质影响。Ⅰ、轨道交通对城市物质形态的影响。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我国,城市早期的整体规划强调以组团方式促进城市的发展,但其与交通的联系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城市结构呈现“单中心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出现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城市结构也向多中心化转变,城市规划渐渐城市副中心与中心核心区竞争互补的多中心,现代化的城市格局。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使城市功能得到外延,同时也加强了对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的进一步开发。②对城市规模的影响。轨道交通的发展对城市规模的扩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缩短交通时间拉近的交通距离,这就促进了城市规模的发展,使城市规划的目标真正朝向“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方向发展。Ⅱ、轨道交通对非物质形态的影响。①创造轨道交通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如西安在2011年举办的世界文艺博览会也是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因此如何利用轨道交通来提升城市自身的文化形象和城市魅力,是当前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②实现城市绿色交通。轨道交通是一种清洁的交通方式,其消耗能源相对较少,是城市公认的环保型公共交通方式,因此大力推进轨道交通的交通对实现绿色城市的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③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对于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大都市而言,城市的生活节奏十分快捷,同时工作效率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轨道交通不仅可以保证准时运行,同时其载客量也大大高于其他交通工具,为城市方便快捷的交通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

(一)轨道建设要以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为目标。根据我国出台的81号文件指出的“城规交通发展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城市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很大程度上受轨道交通建设的影响,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改善城市中心环境,改善市民生活,进行旧城改造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轨道交通建设能帮助城市在短时间内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广州天河地区,上海萃庄,徐家汇地区的发展都与轨道交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建设规划中必须着重考虑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做到二者统一协调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将轨道交通的建设看做是实现城市总体发展的重大因素进行考虑。

(二)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突出的交通矛盾,兼顾城市开发。作为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之一,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城市规划和轨道交通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有限的财力资源条件下,应首先解决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建设的突出矛盾。在此基础上再对城市规划布局的所需的交通问题进行考虑解决,比如,通过建设市郊轨道交通和城市区域的轨道交通带来的沿线的土地开发,将城市中心人口或者产业部分转移到郊区。

(三)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建设必须具有严肃性。根据81号文件对建设规划提出的具体要求“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提高规划编制水平,真正发挥规划对城轨交通项目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与之同时,81号文件还重点强调对轨道交通建设的沿线土地规划要做好控制工作,防止新建建筑物对线路的侵占。

(四)城市规划时要注意轨道交通的定位。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城市交通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城市规划是要注意对轨道交通进行正确定位。根据相关研究人员对14个城市的建设规划报告看,一些城市的规划目标与其自身的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现象。城市自身的发展结构,规模及方向的不同,对交通的需要也不同。因此在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时,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方面问题,考虑交通的需求,经济承受能力,经济利益和交通效率等,确定轨道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为城市选择最佳的交通方式。

结束语

要使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强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认真做好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工作,将轨道建设与城市规划进行整体设计,保证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进而让城市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无.申通庞巴迪(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诞生 宠巴迪开启在中国更多合作 更新领域[J].世界轨道交通,2013(2):70-70.

[2] 柳恒,何林.基于Visual C#.NET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2):60-63.

[3] 刘娟,路威.城市发展与规划趋同的制度性研究——以长三角16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