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设施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在国际上通常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他们被认为是"社会工程师"。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抓住以下几个关键字眼:
一、"利他主义"
这是由于社工师工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要求的。社工师主要就职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对有效落实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工作,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我国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达到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的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是说,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服务他人,从他人角度出发的高尚思想和品格。也就是要胸怀社会,一种"大我"的境界。
二、"各种专业知识"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社会扶贫与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社会犯罪与社会矫治、家庭暴力防范以及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等等,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工师,仅有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而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展眼界与知识面。这也是在社工师考试中测试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以及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正确地处理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为民众分忧解难。
三、"各种专业技能、方法"
这是在基于前两者的基础上,对社工师的特殊职业要求。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性质,它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际操作的学科,助人技巧训练和实习教育应该是成为一名社工师的非常必要的前提条件。
社工师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鲜鲜的人和事,仅是刻板地掌握理论是无济于事的,而要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运用专业的方法、科学的技能服务于工作。目前,我国在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家庭综合服务、精神卫生服务等新的服务需求无法满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如此熟练运用专业技能、方法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综合应用"
这是对社工师服务水平的全面评价,只有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地在工作中"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才能体现是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我国社会服务的整体质量,彰显我国社工师的素质和风采。
篇2
关键词:网络工程;CDIO;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5603
作者简介:单家凌(1979-),男,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工程、网络安全。
0 引言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产业发展对创新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展开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 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
1 传统《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不足
1.1 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辅助阶段,讲课的地点一般放在实验室,其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对整个的课程设计起指导作用。但是以往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教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与方法在网络工程领域得以应用,却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没能体现出来。课堂理论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难懂,很多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的东西难于致用。课程设计的效果达不到目的。
1.2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工程本科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实践过程是课程设计的主体,但是在以往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实验缺少实际工程性的内容,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联系,达不到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岗位需求。甚至有些教师只是把所学过的实验让学生重做一遍,既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实验有时需要多台设备连成网络的形式,需要体现学生之间共同协作的能力,但在实验中,由于一些自主性差的学生往往只在旁边观看,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基于CDIO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根据CDIO教学模式的理念,结合广东白云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课程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
2.1 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
课程设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是对《网络工程》课程教学理论与实验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该课程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意识。针对应用型人才,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上面。要保证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需要接受企业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①了解网络工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继续深造和从事本网络工程项目开发和设计的知识结构;②懂得工程项目中有关管理、工程经济、合同法等知识;③掌握网络工程中基本形态、典型技术、核心概念和网络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工作流程。
2.2 教学方法设计
把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引入课程设计的教学中来,根据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制定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在师生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中贯彻该大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
(1)工程项目法。课程设计突出网络工程特点。从我校学生的定位来说,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型”人才,按网络工程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阶段设置实践内容,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支撑核心能力培养。通过具体的网络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到项目的实现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整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来。
(2)真实环境法。按照真实性学习理论,以来源于企业的项目为中心组织项目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学校与企业比较起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在学校里三年都学不会的技能,很可能在企业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主要原因是企业里有真实的工作项目、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及真实的工作压力,这都是学校无法复制的。于是我们把源于企业的真实的工程项目引入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参照企业内组织结构情况,挑选一到两个学生做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分工,协调等工作都由该项目经理完成。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像在真实企业的员工一样,使学生将来能“零距离”上岗。
(3)量体裁衣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岗位和项目,对于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的专业定位,其关键的实践能力也不同。为了防止兴趣过散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根据工程项目情况划分几个项目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挑选相应的项目组。实际的过程就像企业员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应聘实际的工作岗位一样。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工程师,那么组建网络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管理人员,那么使用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管理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
2.3 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应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参照如图2所示的CDIO能力结构。
明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有哪些岗位能力方面的要求,其中哪些是核心能力,哪些是一般能力,要围绕核心能力并根据CDIO理念制定《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要体现怎样通过具体的网络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到项目的实现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整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来。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CDIO的理念,既注重抽象理论知识的“教”和“学”,又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做”的重要意义;设计怎样的课程考核体系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设计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CDIO的 12 项标准都是围绕如何实现 CDIO 大纲目标的,进行 CDIO改革,将带来从理念到课程到教学到评估的整体改革。标准 5 是“培养设计经验”, 要求课程计划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设计经验的内容,包括一个基本水平和一个高级水平;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时我们采用二、三级项目教学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参与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标准 8 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学生直接参与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提倡被动的知识传授,我们采用“角色”培养法,让学生充当实际的企业员工,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操作、应用、分析和评测。这些标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实践项目具有一定新颖性。教师在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项目时,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项目的选取内容要注意更新,不能一成不变,要使用网络工程行业当前的先进技术、主流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使学生在毕业后知识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2)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性。企业的工程项目较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实践内容,根据市场调研及时调整部分知识结构,题目既要紧密围绕课本知识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难易程度不等、形式多样。整个过程始终遵循CDIO“做中学”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解问题、构思设计、实施到运作的整个过程。这样,既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项目是真实地来源于企业。按照真实性学习理论,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项目为中心组织《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CDIO模式教学的优势。课程设计的实践项目最好来自产业第一线,是企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校可以“零距离”接触企业岗位,毕业后不用培训就可上岗。
(4)实践过程分工与合作。开设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沟通、共同探讨、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是独立的实验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正好符合CDIO强调的项目完整性与综合性。一个基于项目的课题设计,一个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通常考虑分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以及整个课题的完成进度。这种形式从开始的查阅资料、需求分析、整体方案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验收、运行与维护以及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2.4 考核方式设计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结束之前,指导老师要对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多样,标准11是“学生CDIO能力的考核”,CDIO大纲所要求的能力的考核方法必须与 CDIO的理念相一致,考核方法包括笔试、口试、学生行为观察、等级量表、学生反思、日记、档案袋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为此,我们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两级考核方式,教师(充当用户或是验收专家的角色)考核、组长(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考核,考核设计的成绩表如表1所示。
3 实践结果分析
实践与探索表明,用CDIO理念引导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效果良好。如表2所示。
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中应用CDIO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做中学”,锻炼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现的整合过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达到了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岗位要求。
4 结语
对于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策略,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现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学习环境,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过程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个人和人际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了专业必备科技知识,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在心理上和职业素质上具备了企业的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 綦朝晖.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8).
[3] 康全礼.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
[4] 张慧平.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8).
篇3
关键词:设施能耗;生态能源;公共设施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71-01
闲置能耗作为一个首次被提及的概念,其主要是指公共设施在没有为人们提供服务时间段的能源消耗。这种现象其实一直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不过在能源问题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个问题也就变得越发的尖锐了。如果设施在没能为人服务的状态下依然消耗着资源,那么我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闲置能耗,它是一种能源上的过度浪费。
公共设施产品相对其它工业产品有着相对简单的结构与生产过程,这就为可拆卸性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这一点,在生态能源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概念中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我们如果能利用公共设施的这一特点,将公共设施上有关于生态能源收集的部件。就拿风力发电来说,小的风力发电机会比大的更合适。因为它更容易被小风量带动而发电,持续不断的小风,会比一时狂风更能供给较大的能量。其这一特点正好与公共设施的特性相一致。所以,如果将生态能源应用于公共设施设计之中会极大方便公共设施的能源收集与利用,从而最大限度的缓解城市密集区域的供电压力。
公共设施本身无疑是影响生态能源应用到实际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中的公共设施涵盖的领域十分宽泛,所实现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如果从公共设施自身的服务方式层面上分析,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可以粗略的分为直接接触类设施,与非直接接触类设施。
一、直接接触类设施
直接接触类设施包括诸如公共候车亭,报刊亭,活动设施,共公座椅,扶手等等。由于其直接与人类的生活行为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针对其生态能源利用的领域应该多考虑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能源。附加的模块最好可以灵活的拆卸,以便日后的合理分配,维修与回收。就拿生物能源的实际利用来说,我们可以在诸如公共候车亭,报刊亭等人流容易聚集的设施周边安置生物能源的相关配套设施(生态能源收集装置),用可视化的方式让人们看到身边的树木每时每刻所产生的电能,吸收的温室气体量甚至是其生长的时间。赋予其生命化特征,使人们感到树木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些与树木交流的配套公共设施。比如,设置一面空瓶收集区域,人们可以将没喝完的矿泉水瓶拧到该设施上固定,独特的角度可以使瓶内剩余的水缓慢流到树木根部,从而利用没喝完的矿泉水灌溉植物。[2]这样在利用能源的同时培养了人们爱护树木,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类似的,我们还可以运用机械能源理念,在年轻人居多的公共设施周围,安置一些诸如单车之类的健身设施。使他们在下班等车之余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利用他们运动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起来,供设施自身使用。
二、非直接接触类设施
非直接接触类设施包括诸如路灯,道路护栏,导示设施,墙体,垃圾箱等等。相对于直接接触类设施而言,适用于它的生态能源利用的领域就会宽泛很多。就拿路灯设施来说,我们都知道,与路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效能耗不同,路灯在非使用状态下的能耗基本上是一种能源浪费。[3]因为其处于等待状态,既不能为路过车辆与行人提供照明,反而多余的光线对周边建筑物内的人会产生持续的光污染。生态能源利用的理念与城市照明系统相关知识的契合,使我产生了一个设计构想――设计一种全新的低能耗城市路灯体系,该体系是建立在模块化的小型H轴风力发电设施基础上的。首先在道路两旁以及护栏设施设计上增加风力发电模块(小型H轴风力发电设施和与之配套的传感器),该模块通过汽车驶过时所产生的风能,带动其发电并带动红外感应系统。当没有车驶过时,路灯处于待机状态,此时低能耗的LED照明将作为主要的照明方式。当有车驶过时,由感应器开启汽车行驶前方几盏路灯的氙气照明为汽车提供足够的光线,随着汽车的驶过,氙气灯照明依次关闭并且转回LED照明继续工作。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实现了路灯的照明功能,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路灯的闲置能耗带来的城市供电压力,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郭敏敏.论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性与个性化设计.神州民俗,2008.
篇4
一、案情简介
湖南长沙市的张建云家的房子自从2005年10月开始,三个月内七次被重型大货车所撞。警方调查发现,老张家门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老路,南北走向的书院路;一条是东西走向的湘府西路,这条路是2005年10月1日才开通的。两条路在老张家门前汇合,形成一个丁字路口,老张家就在这丁字路口处,但是车为什么会偏偏撞向他家呢?交警部门认为,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司机对路况不熟;第二司机不知道前方是急转弯路口,在转弯时没有减速才造成了侧翻,撞向了老张家的房子。在这之后,交警部门及时在老张家门前的这条路上设置了减速丘,并安装了限速标志以及事故多发的警示牌。但效果并不理想, 2005年11月19日,老张家又被撞了。接下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老张家竟然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七次车祸。经过仔细分析,交警部门终于找到了事故频发的一个原因,就是转弯的外侧低,内测高,形成一个反差,使得车辆转弯的时候,因为离心力的作用造成翻车。在正常情况下,右转弯的路面应该是内低外高,但这个路面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是内高外低,正好是离心力和重力分力合在一起,导致车辆翻车事故频频发生。专家和交警部门的观点一样,老张家所在的丁字路口路面施工不当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但是从道路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到监理部门一直在相互推诿,使得老张至今仍然在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案例。近年来类似的案例时有发生,其中影响较大、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烈风诉千阳县公路段损害赔偿案,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案,重庆彩虹桥垮塌案等,围绕着这些案件,我国法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大家观点不一,众说纷纭,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公有公共设施的含义,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是否应纳入国家赔偿?共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制度的构建等。本文也打算按着这个思路,对比国外有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经验,并结合“长沙”的这个案例,对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制度作一粗浅探讨。
二、公有公共设施的含义
我国法律上并未使用“公有公共设施”这一术语,学者们在讨论相关赔偿时使用的称谓很不统一,但大部分学者使用了“公有公共设施”这一术语。公有公共设施包括“公有”、“公共”和“公共设施”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公有”的涵义,有学者认为公共设施以国家、公共团体或者其他公法人所有为限[1],私人出借或者借与国家为公共目的使用的公共设施不在此范围内。如果因此类设施或者管理存在欠缺,导致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被害人只能按照《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或者按照《铁路法》等特别法的规定,向所有人请求赔偿,国家并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有学者认为公有不以国家所有为限,不看重所有权归属,事实上处于行政主体管理状态者即可[2]。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设置和管理公共设施之所以成为国家的一项公务活动,在于它是国家为了公共目的,而向公众提供使用的活动,国家所有权的存在与否并不是关键。只要为了公众使用的目的,国家在事实上管理公共设施即应当适用相应的公法制度,而无论这种管理源自所有权、租借、法律授权甚至无权限的管理[3]。比如,警察为追捕疑犯而临时借用公民的汽车,这时,虽然汽车的所有权依然是公民的,但是为了公共目的,此时汽车已处于国家事实上的管理状态中。其次,对于“公共”的涵义,理论界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理解的“公共”认为仅以供社会公众利用为限[4]。广义的解释认为,公共设施是为公共目的设置的物质设备,不以供一般国民使用为限,行政主体供自己使用之物亦包括在内。笔者同意狭义的解释,所谓“公共”应当指国家为公务目的供一般公众使用,不包括专供行政机关自身使用之物。因为前者是直接以满足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活动,属于公务,应当适用特殊的公法制度。后者只是间接地满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性质与私产管理行为无异,没有必要适用特殊的法律制度[5]。再次,对于“公共设施”的涵义,是指有体物或者其他物之设备,不包括人的行为或无形的财产。设施主要包括不动产,对于是否包括动产,学界存在争议。
综上,“公有公共设施是指由行政机关或特许的公务法人设置或管理,供公众使用的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码头、堤防、下水道、车站、机场、自来水、煤气供应站等”。[6]其实“公有公共设施”是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中使用的名词,台湾地区1981年实行的“国家赔偿法”第3条规定:“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或管理有欠缺,致人民生命、身体或财产受损害者,国家应负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台湾“国家赔偿法”本身对何谓公有公共设施并未解释。日本《赔偿法》第2条采用了“公营造物”的概念,该条规定:“因道路、河川、或者其他公共营造物之设置或管理有瑕疵,致他人受损害时,国家或公共团体对此应负赔偿责任。”该概念是从德国行政法引入的。其他大陆法系的国家赔偿法中也存在类似公有公共设施的概念。例如,德国1981年颁布的《国家赔偿法》(草案)第1条第2项规定:“公权力主体对于因技术性设施之故障所生权利之侵害,亦负赔偿之责。”法国行政法中则有公共工程和公共建筑物等概念,与公有公共设施的概念有所重合。[7]
三、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赔偿的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专门立法,民事法律中也没有针对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专门规定,国家赔偿法也没有涉及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根据该法,我国公民有权获得两类国家赔偿: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而这其中并没有涉及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问题。《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草案的说明》对此给出的理由是“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管理欠缺发生的赔偿问题不属违法行使职权的问题,不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受害人可以依照民法通则有关规定,向负责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请求赔偿。”而对于由政府设置并由政府实施具体管理的公共设施致害引起的赔偿责任,在现行《国家赔偿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也常作为民事侵权案件处理。
依照《说明》的指引,处理该类赔偿问题的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即“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2003年12月4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对《民法通则》第126条做了补充说明,这一补充说明扩大了《民法通则》第126条的适用范围。然而,就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问题来说,这种补充说明虽然扩大了赔偿范围,减少了司法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在实践中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对于真正完善解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问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四、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应当纳入我国国家赔偿的范围
1.公有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由于现代福利国家的形成,理论逐渐被公共服务的观念所取代,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的内容日趋复杂化、技术化、专业化,政府在提供社会服务时又不得不大量地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各种公共设施,从而能够达到一定的行政目的。这就意味着国家设置管理公共设施之类的行为不再是一种恩惠,而是国家对公民承担的义务。因此,国家的这种设置管理行为必须受到公法的严格约束。既然设置管理行为本身已经受到公法的严格约束,那么相应的赔偿制度也需要考虑到公法的因素。
2.公有公共设施的利用者与管理、设置者之间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对于公有公共设施在设置、管理方面存在瑕疵,致使利用者的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失的,适用民法规定既不符合处理公法关系的原则,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应该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
3.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法律性质要求其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和管理瑕疵是政府疏于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结果。国家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尽到合理义务,使公有公共设施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具有造成他人损害之风险。此种情况下,国家应当承担责任。在我国,公有公共设施有的由具体某一行政机关负责设置、管理,有的则以公务特性或行政合同、行政委托的方式交由具备资格和能力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管理、维护。但是公有公共设施并不因设置、管理者的性质而改变其自身性质,由此产生的赔偿责任不应当由设置、管理者承担,因为设置、管理者只是被委托者,由国家选任、受国家监督而实施行为,故他们只能作为赔偿义务机关,而最终的赔偿责任应当由国家来承担。
4.适用民法规定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法》未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受害人主要依据《民法通则》第126条请求责任人承担特殊侵权赔偿责任。该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从法条我们可以看出其存在的问题在于:(1)赔偿责任适用的范围只限于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而公有公共设施的范围如前文所述,外延非常广泛,包括公路、铁路、桥梁、码头、下水道、车站等等,设置还包括一些无形的管理设施或设施的管理活动。所以此条无法涵盖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所有类型,不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2)从归责原则方面看,如果相应的公共设施属于《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的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适用推定过错责任;如果不属于,则一般适用该法第106条规定的过错责任。这样的归责原则在实践中会造成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难以体现法律对公务行为的特殊要求。(3)管理机关自行承担责任的弊端在于,由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没有纳入国家赔偿,不能纳入国家预算,往往因经费困难而无力赔付。
5.行政不作为理论逐渐成熟。过去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必须以行政行为的存在为限,然而随着行政法理论的发展,行政不作为理论也逐步得到承认,并运用到实践当中。所谓行政不作为,指的是行政机关负有某一方面的作为义务,而且本身具有履行作为义务的主观意志能力却怠于履行这种义务,或未尽合理注意义务。行政不作为虽不是主动侵害公共利益,但由于没有完全履行行政机关所应负有的职责,其不作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公共利益的侵害。对于行政不作为,可以宣告其违法,并且责令在一定时间内履行以弥补损失,或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公有公共设施的侵权损害赔偿理由在于设置和管理方面的瑕疵,往往带有不作为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加害行政,即让行政相对人一方负担了更多的风险。[1]
五、比较国外有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制度
1.日本。被公认为对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救济最有力的日本,在明治宪法时代拒绝对违法行政作用造成的损失由国家给予赔偿。为了缓和这种豁免理论下公民权利无法得到保护的困境,日本法院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归入私经济行政的范畴,通过适用民法给予赔偿。在大正时期(1912-1926)发生的德岛游动圆木事件中即以判例形式确立了国家对公共营造物的设置、管理瑕疵承担赔偿责任。[2]1947年的日本《国家赔偿法》以成文法形式确立了这种国家赔偿责任,该法第2条第1项规定:“因道路、河川及其他公共营造物的设置或者管理存在瑕疵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国家或者公共团体负责赔偿。”[3]日本确认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责任的依据是:既然国家或公共团体建设道路、公路、学校等公共设施供广大国民利用,由于设施的瑕疵,利用者以通常的用法加以利用而发生无法预料的损害时,作为该设施的提供者就应承担责任。[4]
2.德国。在德国,基于公私法的严格划分,公有公共设施的瑕疵责任仅在其涉及公权力主体履行公法上义务时,才由国家依国家赔偿法负责;对于邮政、铁路等非公法义务,由国家依民法负赔偿责任。德国1981年《国家赔偿法》第一条规定:“国家对其因技术性设施的故障所产生的侵权行为,应该负赔偿责任;因违反对街道、土地、领水、违章建筑物的交通安全义务所造成的损害,国家应负赔偿责任。”由此可见德国试图对技术性设施致害赔偿建立一套统一的国家赔偿制度。虽然该法因违宪而无效,但是表现出来的力图追求法律的系统化和照顾公共管理的传统和现实需要之间协调的精神,仍不失为德国法治的特点。
3.法国。在典型的实行公私法二元分立的国家,则将国家行为分为权利行为、管理行为及统治行为,对于管理行为中由于执行公务、公共财产管理、国立学校、医院、公路造成的危险责任,判例法上承认国家赔偿责任。[1]但是,法国并没有“公有公共设施”这一概念,类似表达为“公共工程”。对于公共工程的损害赔偿,适用公法赔偿制度,由行政法院管辖。这一制度在布朗戈案正式确立国家赔偿制度之前就存在。法国的公共工程损害赔偿是一个范围极广的制度,它包括一切和公共工程以及公共建筑物有联系的损害赔偿,而且法院判例不要求这种联系关系密切。
六、从“七度生死劫”案件浅析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
1.致害物须为公有公共设施。根据前面关于公有公共设施含义的详细讨论,公有公共设施指由行政机关或特许的公务法人设置或管理,供公众使用的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码头、堤防、下水道、车站、机场、自来水、煤气供应站等。具体到本案,公共道路作为行政机关为公共利益之目的而设置的基本设施之一,显然是属于公有公共设施。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大量公共设施由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对这类公共设施的致害赔偿问题需要分类分析。
2.该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和管理须有欠缺。公有公共设施的国家赔偿责任,以存在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欠缺为前提。
设置是指公有公共设施在投入使用前的设立行为,如设计、建造、施工、装设等,扩充或者扩建行为也包括在内。管理是指公共设施投入使用后,为维持其发挥预定的功能,以及维持可运营的状态而做的保存、维护、改良等。设置欠缺,是指公有公共设施在设置时,即已存在设计不良、位置不当、基础不牢、施工质量低劣等不完备的问题,致使公共设施的设置存在缺陷。管理欠缺,是指公共设施在设置后,存在维护不周、保护不当、疏于修缮检修等不完善的问题,使公共设施不具备通常应当具备的安全性。[2]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物”的侵权责任,而不同于一般公务员履行公务时的侵权。这种物的侵权责任产生的基础在于供公众利用的公共设施本身产生了致使损害发生的某种欠缺,而非设置管理该公共设施的人的行为或不行为。所以关于设置和管理瑕疵的判断标准,学界通常采取的是客观说,即对设置管理欠缺应进行客观的判断,唯以欠缺的存在、不安全状态的存在为标准,至于产生的原因如何,及设置管理者有无违反义务,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者过失,均不探究。只要公有公共设施存在物理性欠缺,给利用者带来损害,便承认国家或公共团体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导致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该道路具有设置上的瑕疵。经过专家和交警部门实地鉴定,路口设计是“反超高”状况,即转弯的地方外低内高,与转弯时力学基本规律要求的设置相悖。这种违背基本力学规律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正常、合理行驶的车辆在道路存在安全隐患的条件下将面临巨大的损害风险:不仅具有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重大风险,同时也会危及自身安全,而这种致害的源头则是道路存在设置上的缺陷。
3.需因设置管理欠缺造成公民人身或财产的损害。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注意:(1)损害事实,这是一切侵权责任的必备要件,构成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责任,同样须具备这一要件。并且这种损害必须具有确定性,是已经发生的实际损害,而不能是尚未发生的或者可预期的期待利益。(2)构成这种赔偿责任,应以公民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为限,公民的其他权利受到损害,不应包括在内。因为公共设施管理、设置欠缺,在一般情况下,所造成损害限于人身或财产的损害,不会造成其他诸如自由、名誉、姓名乃至债权、无体财产权的损害,损害事实不应予以扩大。[3](3)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公共设施设置欠缺或管理欠缺,须是公民人身、 损害发生的原因,而公民人身、财产损害的发生,须为公共设施设置、管理欠缺所引起的结果。即公共设施的设置、管理欠缺构成公共设施的危险性,该种危险性转化成现实的危害时,造成了公民人身、财产的危害。
本案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首先,导致居民人身、财产损失的直接原因是车祸,公路设置的缺陷只是造成车祸的原因,与居民的人身、财产的损失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次,公路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未导致损害的必然发生,即并非所有的车辆路经此地均发生了车祸。这便成了政府及行政机关规避责任的重要理由。但我们应注意到的是,在前面我们所述的因果关系链锁中,欠缺须是损害发生的原因,但是当欠缺并不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时,欠缺与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事实,以及第三人的行为或被害人自己的行为相结合而发生损害,如本案中道路的欠缺与车祸即第三人的行为相结合而发生损害的结果,国家仍应该负损害赔偿责任。自然事实与他人或被害人行为形成了损害发生的共同原因,对此,仍构成赔偿责任。
4.归责原则。日本《国家赔偿法》第2条对公营造物设置管理瑕疵致害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只要公共设施管理或者本身存在缺陷是造成损害的原因,除非公共设施管理人能够证明受害人有过错,或者没有因果关系等抗辩事由,赔偿责任成立。[1]我国台湾地区“国家赔偿法”仿照日本的立法例,也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这种归责原则也是与判断公有公共设施设置瑕疵客观说相对应的。因此,受害者只需要证明公共设施存在瑕疵,自己的损失也是由于该瑕疵造成的,即可获得赔偿。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公有公共设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更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时,应当考虑对该类赔偿采取无过错责任。
篇5
关键词:公共座椅;系统性;整体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05-01
城市公共座椅作为城市空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公众接触最为紧密的公共设施,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体现。城市公共设施本身即一个系统,公共座椅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在设计上应当讲求系统性、协调性。
一、整体设计原则
城市的公共设施在其造型上尽管各不相同,每个设施的造型及布置都各有其特点,但从总体上来说应当有一定的相近之处。座椅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其自身的因素之外,还应当注重与其他公共设施(照明设施、标识设施、景观设施等)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系统性的设计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设施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可以通过相似的造型元素,或借助统一的造型手法来表达。这样虽然不同的公共设施功能不同,形式不同,处于的城市空间也不尽相同,但是采用整体设计原则设计的座椅等公共设施,不仅容易使个体的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提高其识别度和使用的便利性,还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公共设施(标识,照明及其他的环境设施等)之间做到彼此联系,相互呼应,构成统一的整体。既美化城市环境,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其功能性、自明性与识别度,维护了城市空间的一体性。
公共座椅设计时除了应当符合大众公共生活的需要,还应与其他公共设施保持整体上的协调性。无论是小设施,还是大设施,虽然各有特性,但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每个设施的不同个性共同组成了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特证。“虽然公共设施有大有小,彼此也各有特点,但是在设计上可以借助许多造型元素和手法将它们的个性融入到共性的系统之中来表现统一的特质”。
二、环境相协调原则
公共座椅不是孤立于环境而存在的,它呈现给人的是它和它周围环境相互渗透的印象,因此座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各方面环境因素,应当与它所存在的环境相得益彰。在这里公共座椅与环境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公共座椅与物理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公共座椅的设计应考虑到它所放置的外在环境,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如自然的山脉,河流,树木),也包括人工环境(如建筑,小品,桥梁道路等城市设施)。公共座椅的设计不单单要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时还要巧妙地融入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二是公共座椅与人文环境的整体协调性。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和人们创造的结品,人文环境协调性要求公共设施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这种文化特征,符合当地居民的心理和生活习惯,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形态、色彩、文化符号来进行设计,使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一致。
三、人性化设计原则
公共座椅作为一种功能的载体,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公共座椅本身与使用者相比,应当更突出人,而不是以突出自身为宗旨。
城市公共座椅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材料、尺寸、人机工程学等问题,还应考虑人就座时的心理活动行为,是要求两人坐,还是三人坐,是可以移动的,还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人行为要素的研究对公共座椅的设计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渴望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精神文明的滋润,公共座椅的人性化设计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尊重需求,更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公共户外座椅的系统化设计分析,旨在提高城市人们户外公共设施的设计品位,使户外公共座椅的系统化的设计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设计中去。户外公共座椅的设计,不仅要成就其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将成为一种满足人们日益对生活品质追求的具体表现,从而实现人—产品—环境的互动、和谐关系。
在设计概念上要强调整体设计观,这样的户外公共座椅才不至于成为东拼西凑的杂乱无章之物。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使设计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环境、谋求“人—物—环境”系统的和谐。于“美”于“用”两个方面都大有增益。这种设计理念,建基于对现实的认识、发展于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绿色设计;公共设施;新能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来,辽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长速度已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13%,在国内生产总值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能源问题困境。如何摆脱能源日益匮乏的制约,已经成为振兴辽宁经济的当务之急。新能源的开发,为辽宁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辽宁新能源资源的构成和特点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辽宁省,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同时,辽宁省在技术方面还具备开发价值的风能源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占全省面积的40%还多。辽宁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源丰富区;除此之外,辽西北附近,尤其是与接壤地带,更是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因为两侧丘陵的约束,形成了天然强大的风力收缩区。其中,以沈阳康平、法库两县、阜新、朝阳和铁岭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占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的75%以上,规划容量近1500万千瓦。所以,辽宁省将新能源开发都集中在风力发电上。
太阳能是一种节能、高效、安全、清洁的绿色能源。现在,辽宁省运用太阳能主要表现在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建设和设计方面,以及建筑工程方面,同时,在城市道路的路灯也是运用的太阳能蓄电照明。也有开发太阳能电瓶车的企业,可是,因为这方面的技术水平限制,太阳能电站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可以增加很多电力。
位于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面朝大海,所以,主要是进行海洋潮汐能源发电和氢能发电,沈阳地区主要是运用地热能发电,同时,这两个地区都在研究一些新能源发电的科研项目,并不同程度创建不同规模的技术示范工程。
辽宁省的农村,每年秸秆的产量就高达180亿公斤,农民会将70%的秸秆作为生活燃料进行燃烧,仅不足6%的秸秆进行能源转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针对秸秆这一宝贵资源应该进行大力开发。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辽宁省大力发展秸秆发电、垃圾填埋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主要运用秸秆发电来认证行为的可行性,同时秸秆发电还纳入了辽宁省新能源开发规划中。
生物质发电中垃圾发电也是重要项目。辽宁沈阳的人口为740多万人,所以,年产垃圾量也非常大,将70%的垃圾进行发酵制气,年发电量就会达到2亿千瓦时,还可以生产堆肥。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发电厂已在2006年10月份奠基,并开始运行,可供3万多居民生活日常用电。
二、新能源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
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为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世界上最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为太阳能、风能。目前,有很多候车厅或者是报亭都是在运用风能或是太阳能进行供电。同时,还可以对景观设施、交通设施、信息设施进行供电。
在2012年,国家明确了“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此项目的确定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
关于新能源公共设施的产品设计也逐渐增多,技术成熟,由图1可以看出,此路灯的主要原料为竹子,灯体主要呈螺旋状进行排列,这种形式可以提升风能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起到装饰和照明的效果。虽然说是因为没有进行预接电缆,但是,风能螺旋灯的问世,也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2是小型的风力发电装置,提供给路灯、电脑等电量。
有了技术的支持,材料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我们对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的展望不再是空想。
三、以辽宁大连为例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
沿海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更多地重视城市生态美学判断准则。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就明显优于许多城市,此类环境设施发展前景优越,而且可利用资源也比较丰富。大连三面环海,海洋性特点的季风气候,冬季季风长达7个月,夏季风也很强,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80W/m2以上。风力发电将在大连得到很好的应用。
环境色彩是公共设施必须遵守的条件,公共设施的色彩要与周边环境色彩相协调,公共设施的主色彩为环境的同类色,局部可以运用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从而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位置和物质特性。我们对点缀色占用物理投影面积发现,点缀色比例仅为10%。比如星海广场,星海公园主要色彩为白色、蓝色、绿色、黄色。
大连是一个时尚浪漫的城市,星海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依据现有公共设施的风格特点,可增加贴近环境特征的公共设施,增加休息区范围,使公共设施更好的为游人服务。对于这项新能源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但要利用风能,还增加了更多概念性设计,使公共设施有更多的功能,满足现代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运用,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无线充电等的需求逐渐提升。“这项技术为手机集合紧凑型无线充电功能以及同时为多个便携式设备充电铺平道路。对多个设备充电时,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由此,本课题考虑将风能与公共设施相结合,充分利用大连地区的新能源环境特点,以“风影”为设计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具体将风力发电装置本身形态与发光体结合,形成动感光带,以渲染环境氛围。将无线充电新技术融入公共设施,给游客提供便利和绿色的充电服务。是集照明、景观、休息、充电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设施。如图3,是三种设计方案。
四、结论
公共设施是城市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体现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而环境危机下,新能源的利用将缓解资源紧缺和城市污染,所以,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如果能利用辽宁的新能源优势来设计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将会代表了城市空间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人文风采;表现了辽宁的气质和风格,显示出辽宁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晓枫.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9(10).
篇7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54-04
引言
城市化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我国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增长0.9%,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尽管我国城市化率提高很快,但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很大[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并不是人口流动到城市这么简单,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还应包括下列要素:适龄人口入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表明,人口城市化起码应该是一个包含相应的城市建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水映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是体现城市良好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形象,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水平无论从人均占有率还是从质量来看,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城市化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方位地、准确地研究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对于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我国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公共设施的含义及特性
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公共设施的含义及特性,对于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厘清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克莱尔(RobKrier)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这一定义较为笼统,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而我国学者对此也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共设施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发展,其品种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讲,我国学者一般将其归纳为公共物品的范畴,即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社会福利与保障、社区服务,等等。
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其公共性。其公共性表明,它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例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对其他已有人口的服务造成任何质量的下降或者数量的减少。总之,其公共性表明,这类设施的建立并不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或出发点的,它具有极强的公益性。
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建设管理主体的认识不够明确
前文已述,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性在于它的公共性,通俗地讲,每一个城市居民都有权享用城市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而且,从城市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来看,其产品基本上都是居民所需的必需品,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城市政府才能承担这一事关居民基本利益的责任。但我们看到,长期以来,相当大的一部分公用设施都是政府垄断经营,亏损的多,维持正常发展的少,而且基本上都采取财政补贴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以及长期发展,渐渐使得政府、群众、学界等对这一模式产生怀疑,希望通过引入外界力量改变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
因此,针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主体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学术派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的基本利益,为保证其质量和效益,必须由政府全权负责;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完全可以交给市场自行解决,政府可以从中摆脱出来,这样,不仅从经济上减少亏损,而且在工作精力上可以去应对其他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还有的观点认为,在不损害和降低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公共设施服务的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将一些对国际民生关系不是很重大的城市公共设施交给市场去运作。
概括起来,上述观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否需要引进市场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进市场化这两点上。事实表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项目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一直以来,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其对社会资源的调控能力有目共睹,经验丰富;而市场化也有其自身优势,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具有合理的引导性,市场化运用得好,市场效益往往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应以何种方法、何种程度使用市场化,这还是一个认识不甚明确的问题。
(二)建设管理体制过于僵化
总体来讲,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纵向上政企不分,建设管理部门既是政府部门,形成决策,负责投资,同时又是企业部门,负责具体的建设管理工作;二是横向管理上条块分割,一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虽有统一规划、统一分工、统一管理制度,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职能上往往相互交叉,职责不清,关系不顺。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统一管理、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的责、权相对集中,可以实现集中统一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但对于具体实施部门来讲,负担过于沉重;分级管理有利于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但由于各部门属于互助合作,一旦其中涉及不同的利益诉求,矛盾过多,则容易相互掣肘;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各取其长,可以回避上述不利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较以往有了很大水平的改进,更适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但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矛盾依然存在,难以协调。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新建不久的道路总要挖来挖去,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这说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形式还需要不断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建设管理资金缺乏,效益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上的投资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从投资所占经济发展的比重来说还是很少;此外,建设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及其他类型的类似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拨款。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不仅每年度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经费缺口大,而且有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经费,每年的实际拨款数不能全额下拨,严重影响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项目的正常运转。
当前,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问题:首先,政府所承担的投资和管理职能不明确,职责也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各相关部门不能从宏观上形成集体决策,主要依靠行政审批替资决策。这样一来,下级部门往往被动接受上级部门的意志,上级部门往往毫不保留地同意下级部门的方案。其次,由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项目的“决策-投资-设施”分属不同的行为主体,实施主体不能有效参与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对于政府的决策只能“毫无异议”地被动接受,使得项目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不能有效控制,进而造成项目的建设管理效率低下。
(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以便于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我国目前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均占有率低,但具体到一个城市内部,往往存在某一地区占有率高,而某些地区占有率极低的现象,即出现了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分布失衡的现象。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分布失衡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远比人均占有率低所引发的各类问题要严重,因为这不仅违背了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初衷,也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破坏。
显而易见,城市公共设施的超量建设、超标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浪费,城市土地的浪费,挤占了人居环境,也不利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充分利用。与此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在某些区域的缺乏,又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居民无法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和乐趣,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带来的诸如“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城开发速度加快,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亦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政府规划不够细致,只注重居民住宅的建设,忽视了公共设施的建设,或者公共设施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住宅建设的速度,而对于城市住宅开发商而言,为了追求更大限度的资金回报率,往往“有意识”地忽视城市新城公共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旧城开发较早,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发展成熟,功能发达、稳定,使得外来人口乐于迁往,同时也吸引新城人口涌入以享受城市公共设施提供的某些服务。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对人口的吸引作用进而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顽疾。
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策略
(一)明确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主体
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市场化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今天,完全排斥市场化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但同时完全依赖市场也是不正确的。亚当・斯密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倡导者,他认为,政府管的事越少越好,但是政府必须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作为其三大职能之一[2]。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然而,“以政府为主导”这句话还是很笼统,在实践中很难予以界定和度量。而且,前面在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中已经阐述过,城市公共设施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个概念,很多设施将作为新生事物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因此,明确界定哪些城市公共设施是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哪些是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这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可以将城市公共设施定性为:可完全市场化、可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三种形态。可完全市场化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完全通过市场进行运作,政府只是制定规则并予以监管即可;可半市场化是指政府必须参与并主导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但其中一些子项目可以放置市场予以解决;非市场化是指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城市公共设施项目必须全程由政府主导进行,任何市场化运作都必须予以禁止。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政府从中必须充当其总体规划、制定法规政策、补贴资金、业务监管等责任。
(二)深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理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对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管理方式上,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应主要抓宏观调控工作,重点编制城市公共设施发展规划,制订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规范、标准,监督检查有关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法规执法情况,同时做好组织、协调、推动与服务工作。其次,要对城市公共设施属性进行合理、科学划分,针对可完全市场化、可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分类建设管理。对可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要改变以财政投资为主的传统策略,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借用市场化、社会化的力量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同时,政府要积极建立和优化与企业的委托建设、经营关系,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操作。然后,应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效率,引发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但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也并非一概而论地适用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对于可完全市场化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自然可以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以克服自然垄断所带来的弊端。对于可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可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但政府必须对引入的经营者进行严格的限制,并采取严格的监督,严防竞争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最后,应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法制建设, 制定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并要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和可行的社会监督机制,使得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法可依,使得违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程序和环节的行为能够受到监督制约以及必要的处罚。
(三)扩展融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
扩展融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保证建设、维护费用的投入,大体上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稳定原有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资金以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基本来源,实行新税制后,城市维护建设税有了很大改进,资金增加较快,虽然城市维护建设税本身主要针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维护而非建设,相对于建设所需的庞大资金来讲屈指可数,但作为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传统的、重要的资金来源,这一来源只能继续稳定和强化,而不能削弱。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维护建设税体现了这一税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能够引导广大企事业及个体生产者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参与。
2.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运营的收费机制
城市公共设施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这与政府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不矛盾,这一部分收费如同城市维护建设税,其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所需资金而言杯水车薪,但它同样体现了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所以这一部分资金来源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保持稳定。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城市公共设施被“绑架”进行乱收费以及不合理收费的现象。城市公共设施收费是一种社会收入再分配形式,对于经济运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乱收费以及不合理收费的现象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因为收费范围的确定、收费标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企业的效益和居民生活,所以政府必须要明确哪些城市公共设施应该收费、能够收费以及如何收费。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合理规划和使用这些收费,并予以公示。
3.实行市场化运作
为了避免各种形式的垄断造成的公共资源流失以及效率低下,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改革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经营项目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工具,坚持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制定合理的招商融资政策。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要遵守国家法规,其次要维护国家、集体和公众的利益,任何损害国家、集体和公众利益的招商融资政策都是要坚决避免的。融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合作双方的地位平等、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问题,同时要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完成后的后续问题予以明确,避免其他问题产生。
第二,建立和完善工程咨询制度。招商融资是当前经济社会中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但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的、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知识,因此政府在运作过程中必须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和其他社会专业中介机构,来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特许经营年限、收费标准、融资方式等作认真的论证,并协助政府进行招标、比选、与投资者谈判等整个招商过程。
第三,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制度。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关系到整个城市发展的形象,但也关系到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给人民群众树立的形象,因此政府在进行市场化运作中要建立招商融资信息制度,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引入公众参与和专家评议制度。同时征询政府法律顾问和投资顾问的机构意见,提高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四)进行合理科学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布局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布局。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过程中必须依据程序进行,讲究合法性,避免快速决断;连续性决策,每个过程都要进行选择,不断调整决策,以谋求共识;综合审视,注重比较与选择,不要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不应一味追求规划的效率与经济性,不应主观的追求单一要素对整体的拉动,而应在规划中更多地体现合理性与科学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满足更广大市民的需要,赢得更长远的利益,实现更长久的发展[3]。
结语
表面上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属于国家大型规划项目,重要性不大,但由于其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城市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必须要时刻关注其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除了上述要注意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到两类人群,其实这两类人群才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力量。第一类人群是建设和管理者,第二类是设施使用者或者受益者。针对第一类人群,政府必须要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其基本的业务素质培训,强化其职业道德建设;而对于第二类人群,政府要加强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动他们参与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爱护城市公共设施,合理使用和维护好城市公共设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卷[R].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城市形象;公共设施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17-1
一、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包括路灯、街椅、垃圾箱、公共汽车站、商亭、电话亭、标志牌、广告牌、马路护栏等,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而又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独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化,城市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其设计价值也日显重要。
二、长春城市形象的概念
长春,古称为“茶冲”,汉译“天空之城”,有着“北国春城”的美誉。长春,一个有着深刻的现代城市文化和许多的历史古迹,比亚洲其他任何国家亚洲城市绿化都要先进的城市,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长春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国际汽车城、电影城、光学城市、大学的城市,科技、教育和文化城市。比如“森林城”市也既是国际著名的雕塑也是新兴绿色食品城。
吉林长春地处东北的中心位置,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城市系统开始加速吉林省建设,先后开发了一系列行业,如能源、旅游、商业,驱动沿边界的新城镇,人口继续增长。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春市的多功能设施情况并不乐观,用质量来权衡公共设施、城市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检测通常是较低的,普遍依靠现有的基本制度的改革和开放政策的资源。由此决定了长春这座城市品牌的形象,没有独立的品牌没有特征图像定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品牌使城市形象品牌在吉林省品牌沟通上的道路上苦苦挣扎。
三、长春城市公共设施多功能设计的概述
首先,失去城市的独特性。中国大部分城市建设是钢筋混凝土铸造、建筑风格是一样的,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其次,公共设施建设太功利。现在城市建设模式主要是一些横向纵向,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城市广场,花了很多钱,尽管这些广场满足需求娱乐生活的居民,但仍有部分甚至无人问津。然而,这些看似明亮美丽的城市承受不了突然来的暴雨,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排水系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我认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要稍稍停一停,等待我们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长春城市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受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具体地说,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城市道路、桥梁、港口、市政设施和应急修理、城市广场、城市灯光、道路标志铭牌、城市空防空设施、城市绿化、城市风景区、城市公园等。
从空间布局来划分可以分为、全市性的公共设施、区域性公共设施、邻里性公共设施三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原理,是可用性原则、安全原则、系统性原则、美学原则、独特性原则、公平原则、合理性、环境保护原则。这些原则在这里不再叙述。但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原则来建设满足需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
四、城市多功能公共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品设计,它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整体设计的环境,越来越多地强调单个产品在规划和设计的结合。每一件产品设计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和颜色,它形成了一个系列。如设计相同的形状的,在色彩上可以多样化,各种各样的颜色,在环境中发挥调节作用,活跃氛围的景观。
又如站台布告牌,和媒体广告、休息坐椅的结合设计很好,不但起到了规范的作用,更有扩展景观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在环境设施规划和设计上不限于满足要求的功能。将设计在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和角色转换的研究和推广上寻求共生共存,在处理自然生态环境施工上满足人的心理,舒适的设计与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的公共设施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环境设施,艺术和景观结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五、总结:
在21世纪,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公共设施也将改变。人们的要求逐渐增加,对于体验与互动的要求也逐渐争强,设计满足以“人”为核心,创造有序、和谐、合理、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和应用的高科技元素的设计,既方便使用,又让城市居民的公共设施的装饰意义,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同时反映了城市的特点,使城市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苏宁.城市形象塑造的美学和非美学问题[J].城市规划,2005,(04):24-25.
[2]江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05):62-67.
[3]何子张.量力而行经营城市形象[J].城市规划,2005,(05):43.[4]俞滨洋.城市规划・城市经营・城市品牌[J].城市规划,2002(11):51.
篇9
关键词: 公共设施 致害 赔偿
2006年5月甘肃省省道306线岷县县城以北500米处的北门洮河大桥突然垮塌,桥上数名行人和两辆农用三轮车掉入河中,四人受伤。经调查核实,一辆超载的大货车是此次坍塌发生的直接原因,公路管理部门称自己并无执法权,而交管部门长期以罚代管处理超载车辆;另据调查发现,该大桥年久失修,有关部门并未尽到妥善管理的职责。而在甘肃境内,类似的桥梁有很多。此类公有公共设施致害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赔偿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界定
所谓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是指由于公有公共设施在设置(如设计、建造、安装等)或管理(如维护、修缮、保管、巡查等)方面存在瑕疵,缺乏通常应具有的安全性,致使使用者(利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害。
二、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构成要件
(一)需为公有公共设施。
对公有公共设施,各国立法在使用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对其认识却较为一致:“所谓公有公共设施,是指由行政机关或其特许的公务法人设置或管理,供公众使用的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车站、机场等。”它主要体现为供公众使用的公物。公有公共设施的概念可从以下几点说明:(1)公有,这里的公有并不是指所有权的归属,只要由国家(通过行政机关或其特许的组织)设置或虽非其设置但在事实上处于其管理状态,就是“公有”的;(2)公共使用,公有公共设施必须是服务于公众,提供公共使用的,供多数人使用的;(3)设施,已修建完成的,验收合格,并向公众开放的有体物或设备。
(二)公有公共设施存在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
瑕疵亦称为故障、欠缺,是指事物欠缺通常应有的安全性,具有对他人带来危害的危险性的状态。公有公共设施设置上的瑕疵是指该设施在设计、施工、建造、安置、装设上存在瑕疵,是自始即有的欠缺,故又称“初发之瑕疵”,如公共设施设计不完备、所用材料有质量问题、施工不良等。管理上的瑕疵是后天造成的欠缺,是指在保存、维护、利用、改良这类活动中管理不良,又名“后发之瑕疵”,如对设施保管不周、维修不及时等。从本案来看,存在该大桥年久失修,对设施保管不周、维修不及时,以及有关部门并未尽到妥善管理的职责;至于该设施在设计、施工、建造、安置、装设上是否存在瑕疵,现在不得而知,所以本案应主要属于管理上的瑕疵。无论是哪一种瑕疵,还是两者同时具备,都满足这一构成要件,区别设置瑕疵与管理瑕疵的意义在于便于确定责任主体及行使相应的求偿权。
(三)必须损害了公民的人身权或财产权。
存在桥上数名行人和两辆农用三轮车掉入河中,四人受伤的事实,而这些正是损害了公民的人身权或财产权的事实。一辆超载的大货车经过,这是坍塌发生的直接原因。存在公路管理部门对该大桥年久失修的现状未尽到妥善管理的职责,而交管部门长期以罚代管处理超载车辆等多方面原因。
(四)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与损害结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辆超载的大货车经过,这是坍塌发生的直接原因,也存在公路管理部门对该大桥年久失修的现状未尽到妥善管理的职责,而交管部门长期以罚代管处理超载车辆等多方面原因。这些原因是损害发生的不可欠缺的条件:如果不是车辆的超载,或者公路管理部门对该大桥尽到妥善管理的职责,或者交管部门对超载车辆等行为进行严惩,就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些实质上增加了损害发生的客观可能性。
三、案情分析及责任承担
通过对本案的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8条:“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公路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工作;但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国道、省道的管理、监督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可以决定由公路管理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责。”第50条:“超过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或者汽车渡船的限载、限高、限宽、限长标准的车辆,不得在有限定标准的公路、公路桥梁上或者公路隧道内行驶,不得使用汽车渡船。超过公路或者公路桥梁限载标准确需行驶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要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影响交通安全的,还应当经同级公安机关批准;运载不可解体的超限物品的,应当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时速行驶,并悬挂明显标志。运输单位不能按照前款规定采取防护措施的,由交通主管部门帮助其采取防护措施,所需费用由运输单位承担。”《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第6条:“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行业管理与监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依据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对国道和省道的管理职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其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具体组织工作。收费公路的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由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3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等有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交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非但没有制止超载货车上桥,反而是以罚代管处理超载车辆,并放任超载车辆通行;公路部门没有尽到对桥梁的养护、管理职责;超载货车司机明知超载而上桥,为此三方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都具有关系,依相当因果关系理论,都与损害的发生有关。因此本案中交管部门以罚代管处理超载车辆,并放任超载车辆通行,实际是一种违法行为,负国家赔偿责任;公路部门没有尽到对桥梁的养护、管理职责,存在过错,负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责任;超载货车司机明知超载而上桥,明知存在危险而上桥,负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四、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诉讼
事故的发生损害了公民的人身权或财产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即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方式。法律依据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据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民法通则》第121条:“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26条:“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由此承当责任的主体有交管部门,公路部门和超载货车。如果要通过诉讼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不妨采取行政附带民事的诉讼方式,也可以采取分别提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方式。
五、该案救济的理想方案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途径来保障受害群众的利益,如可以采取行政附带民事的诉讼方式,也可以采取分别提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方式。但为了最充分地保障受害群众的利益,我们不妨直接通过交管部门来进行交涉,由交管部门牵头,公路部门和超载货车配合,在充分协商,责权相应和保障人权的范围内来处理此事,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害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喻文光.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J].法学研究,2000,2.
[2]解志勇,裴建饶.浅析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法律性质与救济途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4.
[3]高家伟.论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J].法治论丛,2009,6.
[4]刘巍,金艳,肖红.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问题论析[J].法治论丛,2008,5.
篇10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共设施;体验设计
城市文化是城市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种品质,是一个城市存在的独特意义,更是城市个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公共设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它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的内在体现。体验式设计强调的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游戏性,使人对产品有了情感上的依赖。今天对产品的评定价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功能的好坏,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上升到精神层面,同样公共设施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也不仅仅是满足于城市基础建设中所需求的社会功能性,它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的体现。因此说公共设施设计已经和城市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公共设施体验是将体验设计思想融入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以公共空间为环境,以用户为活动对象得他回忆的体验感受,为用户创造难忘的、美好的体验经历。其目的是吸引公众积极地参与其中,与设施互动,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重点在于明确的主题定位,良好的主题设计能够引发用户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公共设施体验设计设施所在空间中的所有因素必须与主题相契合、共鸣。可以利用包括公共设施自身在内的诸如文化、信仰、地理、美学、心理、生理等多种手段来营造与强化主题。同时与设施相关的服务人员、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甚至是语言、表情的运用也需要纳入其中,以烘托和深化主题。体验主题的选择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具有诱惑力的主题必须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也就是说,顾客之所以消费体验性产品,就是因为体验能够改变人们的现实感受,给消费者提供新奇的体验。这也就要求主题的选择必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竞争对手相异。通过空间、时间、事物的相互协调和多景点布局来强化主题,也可以改变消费者对现实的感受,好的主题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就公共设施的主题构建而言,在兼顾上述要素的前提下,设施的自身属性、空间构成、所处城市定位及受益人群等应成为主题确立的关键要素。体验能否给顾客带来难以忘却的记忆取决于如何设计、提供体验。一般来说,体验的内容越丰富,越能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体验者投入的越多,越能达成“共鸣”就越可以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因此,要想让使用者感受到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需要一个设计、创造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首先需要了解人群体验的需求,分析提供这种体验的可能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过程之后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体验。这个过程就是体验设计的过程。
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基础是使用者的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施从功能上说,是专门供人使用的,这就必然与人的活动产生密切的联系。增进设施与人的互动性,可以提高设计的使用价值。由于使用者个体对象思想、经历、阅历、文化、民族、背景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回忆,这也是设计的多样性、个性化的体现。就公共设施而言,可根据使用者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以及使用者是融入情景,还是吸收信息两个角度进行划分。 被动参与是指使用者完全不参与体验。主动参与是指使用者就是创造体验的主体,自己本身也构成了场景要素。被动参与主要是使用者从公共设施中体会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境,从而唤起使用者的某种联想,这种联想与使用者自身的某种生活体验密不可分。虽然唤起联想的导线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质、民族习惯、兴趣取向的不同,产生的体验也会不尽相同。不管设计者的初衷是什么,设计的附加功能经过使用者的参与得以实现。使用者的主动参与,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创造体验,不再是由产品唤起相关的体验。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部世界,而且能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对公共设施进行体验设计实施的基础是人的参与,能够建立人与设施的互动、共鸣,增加环境设施的亲和力、吸引力,从而达到人与环境、设施的和谐。在德国汉诺威明登开展过“水的痕迹”项目。设计内容包括市政厅和教堂周围的三个中央广场,公共空间的品质通过环境设施的设计来表现给市民。项目积极的地方就在于它重新定义了项目和设施还有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项目采取了新的规划方法。规划者、设计师、艺术家和城镇居民必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须就发展和执行项目开始合作,这是一个桥梁的作用。以这种方式进行公共环境设施以及格局的规划师希望居民都能够参与到项目的概念和规划的发展中,居民将是积极的参与者,同样也是规划理念的传播者。政策和管理为这一过程提供支持,并创造了条件。
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实施体现在体验创造的趣味性,即在使用设计作品时,体会蕴含在作品中的娱乐成分,作品本身能够吸引人去亲自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天性中喜欢自娱的需要,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感受设计。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将趣味看作是生活的原动力,他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气来,任凭他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又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失,生活便成了无意义。”“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这里所指的趣味是对生活中美的追求和向往。趣味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趣味不仅被提升为严肃的人生哲学范畴,更是蕴含着美本质论、审美心理论、美感效应论、审美价值论等多层面美学思考的美学范畴,内涵丰富而深刻。体验设计产品可以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趣味、猎奇和冒险、兴奋和刺激,以达到设施给予使用者的精神愉悦和乐趣。
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创新需要个性的思维模式,体验设计强调“个性化”特征,主张摆脱思维定势,承认需求的多样化与个体的差异性,并相应地采用差异化的服务和设计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城市文化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城市公共设施的不断变迁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很好的写照。特色与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任何城市的风采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与社会风俗人情、文化底蕴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民族的个性来,激发民族情感。城市文化的个性,就是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不同、具有本地民众基础的、具有自身发展模式的特色。个性特色,只要一提及音乐之都、水上之都、世界之都,相信许多人一下子说出他们分别指的是维也纳、威尼斯、纽约,它是一个城市让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文化特点,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要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及其风貌,往往是与人们初次到达陌生城市里所看到、接触到的公共设施是紧密相连的。个性化的设计不但能够展现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体验。
现代公共设施产品设计是紧扣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产品的形式、功能需求都是设计中围绕突出的,合理、实用、环保都是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公共设施的表现形式从里而外而表现出来的。如何能将这种城市的文化内容赋予到公共设施产品的形式上,这主要取决于设计师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这也是设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