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工程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科专业 研究生 就业教学 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科研究生的就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01年的招生数量为46万人,2007年增加到了每年的130万人,2010年增加到了180万人,研究生数目的持续扩招,造成了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农科专业的研究生需求一直都以高标准、高要求、高操作能力为标准,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来看,目前绿色化农业、生态养殖、低碳农业、核动力农业相关产业、太阳能农业相关产业等方面的专业农科类研究生属于稀缺类型人才,可是目前我国培养的农科类研究生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研究生专业,我国农科研究生的专业主要有8大类,分别是:作物学、园艺学、农业生物工程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学、林业工程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随着新时期的经济转型,对农科类研究生人才的标准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传统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 农科研究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农科类专业的选择面积比较狭窄,而且选择农科专业的学生多为调剂生,而且大多数农科类专业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时对自我学习专业领域的技能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并不感兴趣,对待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热情,不能让自己“钻进去”学习,导致了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实际应用能力,对当前的农业发展和农业需求人才类型掌握不明确,可以说是研究生主动性不足的原因占多数。其次,农科类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教学体系中欠缺树立农科类研究生的一种就业观念,社会的虚华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生活在大城市才可以让自己具有更多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愿意选择薪酬高、职位好、待遇优厚的工作,不喜欢选择西北边远山区基层性的工作,在工作环境上的挑剔,造成了“群羊效应”,导致了大多数的农科研究生毕业后都想留在现代化的大城市,在工作意愿上就没有端正态度,导致学生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自身农科专业的去向问题,引起了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的不足。最后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因为在学校中欠缺系统化和职业化的农业产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导致学生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的不明确,难以将自我的优势或发展理想与现实接轨,造成了农科类研究生的社会化发展与就业的难题。
3 发展农科研究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新路径
3.1 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引导研究生自主就业
农科类研究生的教学路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校对农科类研究生的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农科类研究生的特点是以农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中也要侧重与农业之间的联系,要改善对待农科研究生的一种态度,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引导,更好地引导研究生自我寻找并发现适合的岗位与具有潜力的职位。从实际就业工作中看,研究生在就业政策的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的主动性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高学历所应具有的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引导他们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成为研究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着力做好的工作。学校可通过帮助硕士研究生分析专业、社会需求、经济结构,提供给学生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使之认清就业形势,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就业和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70页)
3.2 树立农科专业研究生基层就业理念
农科类研究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其发展要与农业产业相结合,而农业产业的发展较集中的地区都在农村或者偏远城市,这些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集中地区,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要改变当前农科研究生对农村或者基层就业的落后观念,要增强农科专业研究生对待基层农业就业的认识,改善农科专业研究生学习上的不足,要增强农科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农科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实际农作物生长和农业发展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要鼓励相关农业产业和相关组织提高基层农业地区的高等人才就业薪酬,改善农科研究生就业的环境,加强对农科类研究生的重视,稳定安置农科类研究生,发挥农科类研究生的从业价值。
3.3 创新农科院校研究生的专业设置
农科院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传统的分类法一直是8个一级学科,它们是作物学、园艺学、农业生物工程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学、林业工程学、食品科学,在这些学科中还下设27个二级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分类明细可是在现代化的绿色经济转型时期,略显一些不足,在长远发展中不具有培养潜力和价值。创新农科院小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是现阶段农科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创新农科院小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主要目标是针对现代化发展中的前沿性的专业进行定位、开展教学,这其中包括: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新兴的生物技术、低碳能源、生态养殖技术、生物质能、核能、光电产业中与农学科目产生变化联系和具有相关性的学科,这些学科已经成为了研究我国新型经济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培养新型农科专业研究生会帮助国家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改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3.4 加强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基层体验式教学,提高农科研究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加强农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基层体验式教学能力是改善农科研究生自身对农村地区和落后偏远城市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的一个最优化的途径。通过加强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科专业研究生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改善对落后偏远城市和农业基层地区的认识,加强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基层式教学体验,让研究生亲身体验农业企业发展与运营的发展方式和流程,改善研究生的“理论盲目”的缺点。而且还要提高农科研究生的自主创业的辅导教学,在创业的辅导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现代化新农业领域发展的认识,了解到市场中的欠缺与不足,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商机,学校还要积极与本地区的金融机构与组织进行联系,形成统一体,加强对农科类研究生创业的支持,在资金和技术上都给予相应的扶持。
篇2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高峰,这在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而在农业经济领域,这一问题也十分突出,农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经济发展用人需求背离,农科院校育人模式不健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农科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其就业竞争力也就无从保证。在此情况下,强化对农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促使科研经费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好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看是否包含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问题的相关解决原则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认真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加大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约束力度,严格控制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有利于防止滥用科研经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重点有:学校财务部门是否统一管理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脱离学校监管形成经费使用体外循环等现象;经费报销是否符合规定,票据是否合法真实,签字是否齐全;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合同要求,专款专用;项目管理费、劳务费、人员经费开支是否超出规定比例开支。
1 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原因分析
1.1 客观原因分析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招生规模逐年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提高,截至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高达699万,相比2012年的680万增加了19万人。而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的情况下,社会岗位数量增速却逐年放缓,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而农科大学生就业难也早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都成为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出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社会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密集型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农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明显降低;2)农业产业结构升的优化与升级较慢,处于对外贸易能力、生产加工技术、行业管理水平的制约,农业行业对精英人才的吸纳能力明显降低;3)农业产业经营岗位不足,“低门槛”岗位十分普遍,大量低学历劳动力占据农业就业岗位导致农科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1.2 主观原因分析
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与大学生自身就业择业观念和专业素质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农科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据了解,多数农科专业大学生来自农村,选择农科专业与学费较低存在一定的联系,且普遍对大学教育的回报期望偏高,对择业的认识存在误区。多数农科毕业生期望通过就业留在城市,因而积极报考和应聘各种城市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科研部门岗位,而不愿回到乡镇应聘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关岗位。此外,许多农科大学生将国家公务员视为理想的就业选择,积极报考国家公务员,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报考总人数逐年增多,但存在部分岗位竞争白热化,部分岗位报考人数达不到计划要求的问题,而这些乏人问津的岗位多为基层岗位,条件艰苦,就业地点较为偏远落后,恰恰是最需要农科专业人才的岗位;2)农科大学生择业技能不强。由于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未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因而其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较差,导致将就业技能偏低,竞争力较差,且缺乏应聘的心理准备和必要技巧,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依赖父母社会关系、遇到挫折选择逃避的情况十分普遍;3)农科大学生择业目标不明确。虽然目前农科院校招生形势看好,但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甚至贫困地区,专业学费较低成为其报考农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许多农村大学生熟悉农业生产却期望走出农村“学农而不爱农”,使得农科大学生报考与学习该专业的动机较为复杂,不能在进入校园后及时树立合理的择业目标,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择业过程中盲目从众,一味想要留在大众城市,缺乏深入基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容易放弃与专业有关的岗位而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2 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2.1 提升农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科学性
要提升农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确立农科大学生培养目标,既要确保农科大学生具备丰富的农科专业知识,又要使其具备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将其定位为符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每个农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优化自身专业结构,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拓宽农科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思维广度与深度,增强农科大学生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和适用性;2)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及时更新高校农科专业教材内容,强化农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适时开展农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对此,农科院校应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时淘汰教材乃至课程体系中陈旧、落后的内容,及时增添新的科技信息与理论成果。此外,现代农业科技所涉及的科技领域越来越宽,农科院校应顺应这一趋势,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育,进一步优化升农科学生知识结构。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适应能力与操作水平,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类课程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2.2 提升农科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
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的内在素质是使农科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根本保障,也是农科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为了有效提升农科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农科院校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是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对此农科院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干预,通过开展思想教育讲座、国情教育、人文课程教育等方式促使其形成健康、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健康向上的态度面对择业与就业;2)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农科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对此农科院校应从优化课程结构、开展校园活动、培育校园文化等途径全面开展现代科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先进文化教育等,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3)综合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提升农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手段,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社会实践等体验式活动能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团活动能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等。
2.3 优化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期间,青年人的职业兴趣、价值取向逐渐趋于稳定,在此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确定其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及提升其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层层递进,逐渐加深的,其教育过程应分如下几个步骤:1)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农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发展目标应视个人职业兴趣、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等因素而定,对此农科院校应组织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将自身兴趣爱好、预期目标与未来职业发展目标进行匹配,以及如何结合自身职业意向进行社会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进而帮助其确立可行的短期学习目标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2)确立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应引导农科大学生认识农科专业的就业前景、社会需求情况和职业发展形势,转变其“学农不爱农”、“学农无出路”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3)自我设计,就业选择。农科大学生在进行择业时首先要认识市场需求,了解该专业主要从业方向、主要用人单位及近年来的专业就业情况,对此农科院校应提供准确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供学生进行了解,并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提出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设计,找到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按照相关用人岗位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计划和能力提升计划。
2.4 健全农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农科大学生尚未深入社会,对就业形势与市场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产生各种困惑,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农科院校有义务建立一套完善、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向大学生提供及时、科学、有效的就业咨询、指导与帮助。在完善农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时应注意这几个问题:1)提升就业指导专业性。农科院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通过专业课程、网络服务、电话与短信服务、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等多种途径向学生提供更及时可靠、更专业的就业咨询与指导;2)就业指导全程化。农科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应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包括对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教育、中高年级的针对性专业教育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与应聘技巧培训教育等等;3)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农科大学生的就业尤其独特的社会条件、行业背景,因而在实施就业指导师时,应充分结合专业特点,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服务基层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使其形成明确的、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科院校应尽快认清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造成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客观原因与主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应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就业素质、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四个方面入手。对此农科院校应以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帮助农科大学生走出择业与就业的困境,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黄立洪、李钧、曾婉霞,等.我国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94-697
[2] 高强、左永强、赵伟,等.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心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51-52
[3] 马博林、褚宝良、冯程伟.如何引导农科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经济.2010(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