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蔬菜产业是宝塔区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一极。梁村乡地处宝塔区西北部,与安塞县接壤,距延安城区45公里,流域面积174.7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万,是宝塔区大弓棚蔬菜示范乡镇。为了探索做大做强宝塔区蔬菜产业的思路与对策,笔者深入梁村乡田间地头,面访种植大户,对梁村乡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从2009年起,梁村乡就开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目前,已建成蔬菜专业村10个,现有蔬菜种植大户136户,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其中日光温室100座、大弓棚1500座、露地菜500亩,蔬菜产业已经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2011年,全乡蔬菜产值突破2700万元,占农民收入的30%左右,菜农人均收入达4.2万元,是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梁村乡扭住发展设施蔬菜这一致富产业不放松,紧跟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蔬菜产业规模初显,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积极引导,夯实基础
乡党委、政府突出抓好蔬菜这一“短、平、快”致富产业,为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村组积极谋划、找路子;包村干部上门入户帮助农民制定“户户增收计划”和“增收明白卡”,把各农户的产业发展计划纳入全乡总体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优先向种植农户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时兑现各类惠农补贴。同时,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集中连片发展大棚蔬菜,并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建设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始终坚持推广“一村一品”、培育种植大户的路子,不断加大投入,以奖代补,树立典型,全面推动蔬菜产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该乡完成投资975万元,建成小刘沟、刘里府、王庄、裴渠、张川等10个蔬菜产业村,涌现出裴渠村张振峰、张振国,刘坪村贺小军,王庄村冯起云、冯杰等136户蔬菜种植大户,每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这些典型的辐射带动,全乡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菜农达640人,占全乡农业人口的5.2%。
3、普及技术,壮大规模
坚持将改良技术作为提高蔬菜产量、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先后组织乡村技术干部和蔬菜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蔬菜生产经验,对蔬菜大弓棚进行改良,采用无土墙、全立柱生产模式;引进软管滴管灌溉法;全面推广“四膜覆盖”技术。同时,聘请专家、区内骨干技术力量给菜农讲解蔬菜栽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市场预测等技术知识;注重培养壮大技术力量,成立蔬菜产业技术服务队,设立产业技术服务“110”电话,及时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联合经营,提升效益
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等新型经济组织,着力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目前,该乡共扶持发展龙头企业1家,建成蔬菜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农民经纪人 100多名,市场销售难题得到有效缓解,逐步向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道路迈进。
三、制约因素
梁村乡蔬菜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与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要求和区内兄弟乡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该乡农村人均基本农田仅1.2亩,土地过于分散,适宜发展蔬菜的川台坝地十分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加之,每个农户的劳力、资金、技术和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和组织保障,很难通过流转土地实现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水、电、路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必备条件,特别是水已成为该乡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大瓶颈,一部分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地块,水源条件差,且建设灌溉设施投资较大,很难一次性配套到位。三是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据测算,在现有栽培条件下,每新建一座大弓棚一次性需投入3000-4000元,日光温室每座一次性需投入1.3-1.5万元。以该乡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没有区、乡两级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扶持,靠农户单打独斗难以实现。同时,由于涉及村组多,地块分布零散,专业技术人员少且技术水平不高,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差距难度较大。四是市场供给无法满足。由于该乡蔬菜品种单一、产地分散、持续供应能力差。加之,菜农市场营销意识较为落后,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自主品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输出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菜农收入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市场份额占有率偏低,未真正形成良好的销售格局。五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较为缓慢。由于试验风险较大,且需要一定的试验经费。加之,大部分种植户文化素质偏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承接程度较低,不敢盲目试种,使得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始终落后于发达地区。
四、对策建议
1、创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蔬菜品牌
一是着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带动作用大、机制灵活、盈利能力强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加快温室和大弓棚的改造换代步伐,提高蔬菜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三是坚持“商标兴菜”、“品牌兴菜”的理念,形成上市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的市场机制,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无公害蔬菜为主体的蔬菜品牌化新格局。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硬化和拓宽改造蔬菜重点乡镇的蔬菜种植区道路;加大改造蔬菜示范乡镇提灌等供水设施力度,有效解决用水矛盾。二是加快蔬菜种苗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蔬菜良种繁育体系,整合蔬菜科技创新力量,在枣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蔬菜瓜果类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基地,加速蔬菜种苗产业化培育,增强供苗供种能力,丰富蔬菜品种,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3、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促使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是严格实施国家蔬菜产业标准,按照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尽快完善与蔬菜质量安全有关的各项标
准,大力推行产供销环节标准化管理,形成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蔬菜标准化体系。二是蔬菜部门要寻找菜农与实用技术的结合点,加大技术和经费的投入,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试种名、优、新、特产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赴先进地区观摩考察,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
篇2
一、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出现猛增趋势。2013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7万人次,同比增长8.7%;实现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同比增长15.2%,相当于全省GDP的12%。旅游业的发展对河南经济的三次产业具有较大的拉动效应。(表1)
二、灰色关联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灰色关联性分析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为计算量小,对样本数据规律性、样本量的大小没有严格要求。基本思路为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研究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方法来分析河南旅游业对GDP三次产业的影响。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在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组成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即Xi=(xi(1),xi(2),...,xi(n)),(i=0,1,2,...,n),当i=0时,x0为参考序列,其后的为比较序列。
第二,数据标准化。为了消除量纲和缩小数值差距,本文采用均值化法将各序列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无纲量化矩阵Xi。其公式为:
三、河南省旅游经济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实证分析
采用河南省2003~2013年的旅游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数据。第一步,建立以旅游收入(X0(K))为参考序列,以第一产业增加值(X1(K)),第二产业增加值X2(K),第三产业增加值X3(K)为比较序列(表2);第二步,根据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表3)。第三步,计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绝对差值序列,结果(表4);第四步,根据差序列数据求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7和0.02;第五步,计算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系数(表5)。
最后,运用表4关联系数,并利用灰色关联公式计算得出河南省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分别为:?酌01=0.53,?酌02=0.64,?酌03=0.79。即,?酌03>?酌02>?酌01。因此,河南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小。
根据计算结果,在2004~2013年间旅游业对河南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大,达到0.79,说明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存在显着的正关系。近年来,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省加大了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较高,其数值为0.64,说明第二产业中的旅游商品制造、旅游景区建设等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较高。第一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最低,说明河南旅游业中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观光休闲度假产品还有待提高。
四、河南省旅游经济对拉动三次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助推第三产业发展。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武器和同质产品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政府监督、培训、评比、奖励等基础上提高河南省餐饮、交通、住宿、娱乐等部门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巧、售后服务等,是促进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有效途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篇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 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3E农业;生态;循环;高效;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849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峰,男,1985 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研究助理,硕士,主要从事农业规划理论的研究。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开发楼512,Tel:010-82106750,E-mail:zhifengchen08@163.com。
通讯作者:宋敏,男,1964 年出生,四川南充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东亚农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Tel:010-82106750,E-mail:songm@caas.net.cn。
收稿日期:2013-10-31,修回日期:2014-12-23。
0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过外部的物质能量投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产量的现代常规农业,在高能耗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换取的农业的增长,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1],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难点之一。
1 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乡村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因此村的发展对于国内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乡村经济、增加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乡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中国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乡村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城乡信息严重不对称,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1.1.1 技术信息的不对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正不断向城市集中,这在加剧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使广大的乡村尤其是西部资源贫瘠的乡村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更加落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并没有及时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普遍应用,城市对乡村的带动性较弱,农业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较大的实惠,与发达国家比,中国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1.2 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广大的城市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相反,农户和企业会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合理利用以谋取自身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一味追求农副产品的产量,忽略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2]。例如,国内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1.2 环境污染向乡村延伸,乡村田园生态遭破坏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极大方便。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的却是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剧[3]。除此之外,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也给乡村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民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肆无忌惮地对乡村资源进行开采攫取,在严重浪费资源的同时,给本来美好的田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代化农业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对乡村的土壤、水体、空气等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乡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生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排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田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的同时也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
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异化,纷纷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珍稀资源推向市场[4]。在乡村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设施,使很多生态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固有的原始生态面貌。
1.3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业产业链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小、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链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断裂和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中国农业主要停留在上游生产阶段,中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其次,产业链断裂是国内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与下游距离过大,中间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而导致链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脱节;链条上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供给大于需求或者供给小于需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制约上下游产业间的配合,导致资源的浪费;产业环节或部门的孤立,未能与其他相关环节或部门发生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就无法与其他环节产生协同效应,既限制了自身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链条整体效能的实现[5]。再次,中国农业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2 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升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6],实现了乡村建设国际化领先,也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3 种不同模式和路径,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综合性技术进步型[7],即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丰富型、劳动力短缺,但具有资金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以荷兰、日本、比利时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劳动力昂贵,主要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以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走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综合发展之路[8]。
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无论是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还是综合性技术进步型农业发展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3 3E 农业及其理论实践
3.1 3E农业内涵
针对国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仅凭科技创新或者体制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从农业的源头做起,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产业与生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问题,全面贯彻实施3E农业的全新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3E 农业是利用物联网、感知地球、数字农业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electronic)克服农业信息不对称短板,拉近乡村与都市、农户与市场的距离,把高科技、新理念传输到乡村,结合各地资源环境优势,重点打造低碳循环生态(ecological)农业园区,发挥龙头功能辐射带动分散农户参与,充分挖掘农业的环保、景观、文化等多功能,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efficient)农业产业链,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同发展(图1)。
3E 农业理念涵盖了农业园区规划的“三大趋势、两大循环”:以云计算、农业物联网、3S 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为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的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的高效农业为发展趋势。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趋势的指引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以实现农业园区内部的物质、能量、经济的循环和农业园区外部的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3.2 基于3E农业理念的初步实践
3.2.1 园区基础伏羲农园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柏垭镇,距离著名的阆中历史文化古城20 km,园区所在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适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3.2.2 产业与模式农园自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种植—养殖—沼气—人居“四位一体”的无害化生态循环模式[9],拟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依据园区的资源环境特点,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重点发展稻米、杂粮、高档果蔬品,同时配合种植玉米、小麦、牧草、中草药等饲料以及辅料;构建生态林下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乌骨鸡、香猪等,同时配合养殖蚯蚓等为养殖提供蛋白饲料;系统化收集秸秆、残渣、人与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建设2 座现代化沼气池,为园区生活提供清洁能源,沼渣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效施用(图2)。
3.2.3 景观与文化在保留原生态景观基质的基础上,引进并繁育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200 余种,建设珍稀苗木繁育基地,塑造生态优美、富饶和谐的美丽乡村景观;充分挖掘园区的农耕文化灵魂,以传播伏羲农耕文化为己任,并将伏羲农耕文化融入到产品建设的各环节中,重点打造“伏羲”主题系列产品,让消费者能够领略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塑造园区的文化灵魂。
3.2.4 科技与效益园区秉承“科技引领、效益优先”的总体发展思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一流科技型园区。首先,在农业装备设施上,建立现代化智能温室1栋、现代阳光温室多栋,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建立环境数据采集工作站,利用传感器技术全方位不间断采集环境数据,基于现代信息编码识别技术,初步建立一套产品可追溯系统。其次,在品种选择上,一是选择现代优水稻、玉米、蔬菜等优新品种进行试验性栽培,二是挖掘当地优良的古老乌骨鸡、香猪等种质资源进行古法养殖。再次,在农业技术方面,运用有机农业的技术标准指导生产,重点应用推广有机堆肥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害化加工保鲜技术等。
建立价值高效的农业综合产业链是园区的经营目标,首先表现在经济效益高效,通过生态有机循环的产业模式实现多层次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高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10];其次表现在生态效益高效,转变观念,将农业生产转变成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活动,农业和农村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第三表现在社会效益高效,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繁荣了当地的交通旅游行业。
4 发展3E 农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4.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很大。据统计每年可以产生6000 余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受到城乡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真正运用到生产、产生实际生产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而中国仅为30%~40%[11]。发展3E 农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网联城乡,将全球领先农业科技直接传输给农民,农民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用最佳的农业科学技术方案组织生产,同时可采用远程农业专家诊断系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农民提供一个便捷的农业科技信息获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
在过去的几年中,农产品的单产增长遇到瓶颈,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一户一农的分散经营模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2],“农户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中下游”的产业链模式已经严重制约国内农业生产效率。根据3E农业模式的指导,企业需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积极的参与农业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活动,吸引带动广大分散的农户主动参与,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3],有效地缩短了城乡之间差距。除此之外,以3E农业模式组织农业生产,能有效缩短农产品的“消费里程”,使生产者更加接近消费者需求,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可全程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层层追溯和监管,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4.3 保护乡村田园生态景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14]。3E 农业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农业模式,在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古法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强调“生态、循环”的理念,基本实现区域内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将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4 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中国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难题之一[15]。3E 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可充分发挥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减少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无效和冗长环节,全面提升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降低农业生产者的从业风险,使更多的农业生产主体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另外,发展3E农业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问题,彰显巨大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3E 农业理念对于乡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实现强大富裕而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地域、认知水平和传统农业文化的限制,在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发展状况落后的乡村地区推广3E农业有相当大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3E农业必将会被农民、企业、政府以及消费者所认可。
笔者仅对3E农业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基于3E 农业理论的农业园区规划应用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0):5-9.
[2] 朱述斌.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部对称性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10(1):23-24.
[3] 金永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域对策[J].甘肃农业,2007(8):39-40.
[4] 熊敏桢.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2(6):9-10.
[5] 肖小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12(23/24):92-93.
[6] 黄衫.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7] 高海水.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8(2):126-128.
[8]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做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7(4):53-55.
[9] 刘畅,于双民,王峻,等.中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5):129-136.
[10] 甄若宏,周建涛,郑建.初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机制探讨[J].农学学报,2011(11):53-56.
[11] 孙进昌,张翠萍,张必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80-181.
[12] 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3):82-89.
[13] 卢燕,张铭,王小军,等.发展江苏省高效农业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63-365.
篇4
关键词:转型升级 旅游 跨越发展
随着国家将旅游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蓬莱市旅游产业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蓬莱市发展旅游产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塑造和提升“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城市品牌为目标,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规模档次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跨越、“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争取到“十二五”末,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因此,如何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业,是摆在蓬莱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抢抓机遇,增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信心
2011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达到33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9000万人次,旅游消费稳步增长,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审视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尽管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总的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新定位搭建发展新平台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其定位之高、地位之赫,史无前例,这标志着国家在今后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蓬莱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不例外,《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蓬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和《蓬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等多项规划,为蓬莱旅游产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必将促进旅游新的发展。
(二)经济新趋势带来发展新契机
旅游业是有着经济与社会双重功能的综合性产业,产业链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休闲和度假向商务、会展、文化、农业等众多领域延伸,可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零售、金融服务、邮电通信、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事关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据统计,旅游业关联国民经济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是其他任何产业都难以比拟的。同时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人力、土地、资源等合理配置。对传承优秀文化、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为蓬莱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推动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消费新理念催生发展新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旅游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自驾游、自助游、户外拓展游等旅游形式,将更加注重追究高层次物质与精神享受,更加注重追逐旅游的文化性。拓展旅游外延、丰富旅游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新期盼。蓬莱市拥有灿烂的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和平文化,发展这些文化底蕴深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接,把文化和旅游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向文化要吸引力、要凝聚力、要效益,使文化活动和旅游发展进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轨道,旅游这种发展的全新要求可谓大势所趋、适时而生,机遇难得。
(四)资源优势提供发展新动力
蓬莱自然景观秀美,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滨海、历史文化、乡村田园等相结合的资源环境优势;二是紧邻经济发达经济区和主要客源的区位交通优势;三是景区、城市、乡村相互融合的空间组合优势;四是周边旅游资源相互支撑的区域优势。这四大优势,将助推蓬莱旅游产品从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型、旅游产业向融合产业发展转型、旅游品牌向国际知名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型、旅游服务向人性化转型。
二、抓住关键 剖析影响转型升级发展因素
近年来,蓬莱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较之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德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未能理想的转化为生机盎然的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问题:
(一)旅游发展思想观念陈旧
多年来该市一直位居省内一线旅游城市,原本走在解放思想的前列,现已逐渐被周边旅游城市“追兵”赶上。优势总是在开拓创新中放大,差距总是在停滞不前中拉开。当前旅游发展已经迈进了创意时代,创意来源于思想的解放、来源于观念的更新。蓬莱市发展旅游产业在思想认识上,缺少发展“全域旅游”的概念,思路仅仅停留在沿海区域和现有景区等板块上,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魄力还不足。要实现旅游发展思想的大解放,破除旅游业只能靠“老天爷赐予”、“老祖宗留下”的陈旧观念,逐步实现旅游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发展转变,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实现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二)景区景点开发力度不足
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生态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功效完善的旅游景区,该市既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艾山森林公园、温石汤温泉等,又有人文生态历史旅游资源,如戚继光故里、蓬莱阁西苑、田横山文化公园、兴瑞庄园、韩非乐园等。由于方案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蓬莱阁、海洋极地世界外,大多数的旅游资源如蓬莱阁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亟需完善,大多是观光型产品,静态的展示多,吸引游客参与的少,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营销促销层滞后
对外的旅游宣传促销景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莱阁、海洋极地世界和八仙过海口等部分重点景区(点)上,而对于蓬莱阁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艾山森林公园、韩菲乐园等已初具规模的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工作明显滞后,导致这些景点著名度不高,难以形成旅游热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
(四)交通缺乏旅游专线
该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相对疏散,有的景区距离蓬莱城区相对较远,最近的田横山文化公园和蓬莱阁西苑距离市中心也有四公里左右,而最远的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市区有50公里。大多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收入较为稳固、可以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城镇居民。作为蓬莱境内的第一山---艾山,但却因为交通问题制约了多少人导致无法开展“一日游”,身临其境、亲身材验一下艾山的旖旎风光,这致使本地居民参与性受到制约,无法形成人气。
另外在硬件设施上,存在旺季宾馆接待能力不够、停车场承载能力不足、部分景点缺少规范标志等问题。在产业培育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还不够强,在景区运营上,存在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现象,资源没有形成优化配置,合力不够。旅游形象外延性差,由于蓬莱与周边城市如青岛、威海、长岛等缺乏旅游分工与合作,导致旅游景点开发雷同现象严重,在游客心目中产生背景替代效应,严重影响了蓬莱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形成
三、明晰思路,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认清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坚持统筹发展、全面发展,解决制约旅游长久发展的弱项和问题。
(一)科学规划,构筑全域旅游新格局
科学的规划决定发展的方向。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和发展模式。所谓全域就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打造,产业培育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城乡开发要与旅游相适应。无论是旧城、旧村改造,还是新城、社区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促进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该市城乡旅游资源丰富,完全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坚持以山海为形、以文化为魂,发挥“古阁、仙山、碧海、葡园”等资源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力打造四大旅游板块,即突破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特色旅游,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重点打造北部历史文化和滨海休闲、中部葡萄与葡萄酒地域风情、南部生态农业和康体养生以及“蓬莱美丽乡村”特色游四大板块,努力形成“山海呼应、城乡交融、全域覆盖”的大旅游格局。另外文化娱乐、商贸物流、运动保健、医疗养生、会展博览、休闲创意等高端旅游业态,要进一步开拓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二)大抓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的强度决定发展的速度。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抓旅游同样离不开项目载体。要围绕“ 吃、住、行、游、购、娱、教”七要素,谋划好面上的工作,做好线上的文章,设计好点上的项目,做到点、线、面融合,吃、行、住配套,游、购、娱衔接,促进旅游产业六要素构成之间的协调与优化发展。要配套建设旅游标识系统、自驾游服务系统、旅游交通系统、旅游酒店餐饮业、旅游商品加工销售系统;通过合作经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建设星级饭店、餐馆,大力提高旅行社网络经营能力;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道路交通指示牌、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和完善旅游标识,增强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
(三)聚集人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决定发展的成败。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良好、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要优化和配强旅游行政管理领导班子,定期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进行轮训,进一步加强对旅游景区、旅游饭店、餐饮企业、农家乐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推行旅游劳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导游服务技能、饭店服务技能等行业技术比武和大练兵活动,培养推出一批名导游、名服务员、名厨师等。要采取对外招聘和送出去委培等方式,加快培养高层次旅游研究人才、中高级导游、规划人才、营销人才、工艺品纪念品设计人才、信息化人才和中高级旅游行政管理等人才,依托重大旅游项目、工程,引进一批紧缺的旅游人才。
(四)整合营销,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强大的营销决定发展的广度。针对游客数量稳步提升,区域竞争激烈,必须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以更大的宣传力度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高蓬莱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集中开展品牌营销。旅游品牌是游客对旅游城市的第一印象,也体现出城市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和亮点。应牢牢把握“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这一旅游形象品牌,在各级媒体持续投放城市形象广告片,放大城市品牌效应。二是广泛开展合作营销。搞好区域联动和景区间合作,以与长岛、招远、龙口等城市捆绑营销为基础,由近及远,形成以蓬莱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二日游、三日游。充分发挥旅行社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旅行社+景区+饭店”一条龙的旅游营销模式,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合作,互利双赢。三是探索开展网络营销。加强蓬莱旅游网站建设,着力打造集信息提供、宣传营销、电子商务、旅游产品质量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内主流网站的深度合作,建立旅游微博,及时旅游动态、宣传特色亮点、回应网民关注。
(五)凝聚合力,强化旅游发展保障
坚实的保障决定发展的基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建立机制,充分发挥旅游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组建旅游集团,旅游饭店、旅行社组建企业联盟,在旅游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通过资本运营等方式向连锁化、集团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协调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保障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烟台市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缩小旅游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商业性开发景区信贷支持与服务;形成促进旅游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樊香芝.旅游者旅游心理探析[J].河南农业. 2010,(16)
篇5
政产学研的交流平台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要祝贺“2013第六届中国创意农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从2008年开始,“创意农业论坛”已经连续六年在成都举办,今年的论坛有什么亮点?
章继刚(以下简称“章”):今年的“中国创意农业论坛”作为2013年成都科学技术年会的分会场,提供了创意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
论坛了《2013~2014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创意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成都和北京城市创意农业旅游嘉年华模式,中国城市客厅农业发展状况和2013~2014年中国城市创意农业发展趋势以及亚洲创意农业美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启动一系列推广宣传创意农业项目的活动。如成都创意农业科普旅游季、打造四川最美乡镇创意农业旅游联盟倡议活动、中国创意农业十大魅力城市倡议活动、世界知名乡村景区(九寨沟)创意艺术展播等。
政产学研等领域的杰出代表交流经验。很多乡镇领导干部、创意农业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们参加了这次会议,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搭建起展示、交流、合作平台。
直接促成了一批创意农业项目的合作。如,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便与李学友家庭农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规划、教育、服务、市场拓展等支持。同时,还首次举办中国西部知名商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倡议活动,为创意农业的发展解决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农民收入倍增的优美产业
记:很多人对“创意农业”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创意农业”包含哪些内容?它和通常提到的“休闲农业”或者“观光农业”有什么不同?
章:创意农业将美学理念引入农业。近几年,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而创意农业结合这一趋势,取材于优质品种,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意农业便具有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七美”特点。
创意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美学农业的附加值将更高,逐步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绿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创意农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成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现代农业有三大要义:一是新方向:转型打造增收增美的创意农业升级版;二是新引擎:创意生态、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消费,成为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三是新转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创意农业是高附加值产业,是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型产业。
记:如此说来,创意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要义高度契合。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
章:是的。创意农业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打造农耕美学的教育平台。为什么创意农业对大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舒缓我们的工作压力。
比如,大家可以在很多创意农业景点进行写真绘画,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同时自己的压力抛到九霄云外。
不仅仅如此,创意农业也是美的传承平台。包括我们的一区一景、专业的创意街区、专业镇、专业合作社等。我们每个人都是美学布道者、传播者、农耕文化教育的实施者。
记:创意农业与城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章:创意农业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的问题。创意农业最大的亮点在它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一方面,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原来一产是一产,三产是三产,创意农业把美学、文化、创意通过农旅进行结合,打造城市创意农业旅游目的地。有市场基础,创意农业才能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而不是把城市农业和乡村农业对立和隔离开来。把辐射示范效应抓好,这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不理会乡村农业、只发展城市农业,这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走到了城乡统筹的新时代,这就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创意农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在家门口,利用老本行,就能实现就业和增收。
记:举个例子?
章:省内有个例子就是大英县。大英把农博园、中国死海等景点以点带面再连接成片,形成城市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好以后辐射到近郊农业发展圈,再辐射远郊农业发展圈,农业城镇化、就地就业的问题就解决了。
再举一个个人的例子。四川郫县的农民李学友,通过微博进行营销,这不仅拓宽了销路,还使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农民”。在专家的帮助下,李学友开始扩大种植面积,把领域拓展到生态农业。在这次的创意农业论坛上,四川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与李学友的生态农业合作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营已经开始从个人转向公司化。
迅速崛起的创意农业
记:四川创意农业发展有什么亮点?
章:“中国创意农业论坛”连续六届在成都举办,单从这里就能看出四川是中国创意农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代表地区。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全省创建休闲农业基地2.8万个,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超过450亿元,带动75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8个,规模以上星级休闲农业企业1300多家。
在刚刚闭幕的西博会上,成都市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便参加了展出。他们在四川农业博览区推介自己的农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连续三届参加西博会。
记:“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章:“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将逐步向会展、博览会的方向发展。我们前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举办家庭农场农产品的网购大会等。之后我们还将在成都市郫县战旗村举办稻草人博览会,还将去悉尼推介我们的创意农业产品等。
记:在创意农业方面您做了很多引领性的工作,那么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章:现在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带动亿万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国首席创意农民。
篇6
1.发展优势凸显。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凸显了我省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与巨大潜力。从资源产品导向向旅游市场导向转变,我省的区位交通和客源市场优势不断凸显;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景区景点竞争向以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城市密集的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我省的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资源优势彰显;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可以充分发挥我省产业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
2.发展需求旺盛。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300美元,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条件优越。“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将呈现网络化、高速化、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我省将依托交通网实现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无障碍对接。京港澳、大广、二广、连霍、宁洛、沪陕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贯穿我省全境,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我省将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以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将形成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太原、合肥等重要城市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至、、、、、、、济源等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另外,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和新郑国际机场的扩容将促进我省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我省的游客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大西北、大西南的重要城市实现空中对接,将形成两小时旅游圈。
4.发展机遇难得。旅游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是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41号),确定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旅游产业的定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来培育,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二)面临的挑战
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现象突出。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知名旅游品牌不多,龙头企业不强,部分景区、星级饭店经营机制不活,应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推向市场,应该改制的没有改制到位。
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省旅游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投入少、应用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信息服务基础薄弱,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人才支撑力不强。全省旅游人才数量少,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旅游人才极为缺乏,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客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客源主要依赖省内与周边省份市场,境外游客比重偏低。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平时偏冷。区域旅游整合不足。旅游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缺少“航母”,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商贸、信息、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其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发挥不够。
篇7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重点;对策;四川达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633.33hm2,木本药材1666.67hm2,油料、饮料600hm2,其他经济林1533.33hm2,林木花卉133.33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333.33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2]蹇兆忠,贾武锡,房用,等.关于加快山东省林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2(S1):95-97.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有序扩张”的原则,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大力开发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农业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农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努力开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地、“红古绿”等旅游资源,以农民或企业投资为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我区井冈蜜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不同产业区域发展要求,着力培植发展青东公路沿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高效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景)区。计划5年内,全区共培育区级休闲旅游农业园(景)区20处,力争列入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区),发展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每年培训旅游农业就业人员100人次以上。
三、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依托我区井冈蜜柚、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全区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以“打造精品、培育重点、创建示范”为目标,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休闲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产品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农家乐、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因地制宜设置特色餐饮类、观光游憩类、户外活动类、参与体验类、休闲度假类等五类农业休闲园区。重点在青东公路沿线着力发展果蔬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区,依托山、白云山等景区建立休闲度假区,在富田、文陂、富滩等乡镇建立以大型农业产业化基地、特色古村为依托的观光游憩区,在城郊及景区周边建立以乡村“农家乐”、“农家游”为主的特色餐饮区,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着力发展户外活动旅游区。
(二)发展重点
集中筛选3-5个有一定规模、建设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积极性高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企业),在挂点乡镇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的帮扶下,通过加强道路交通、水电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如指示牌等)、环境改造(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等)等旅游农业相关方面建设,着力扶持乡村旅游业壮规模、上档次,树立2-3个旅游农业开发典型,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区旅游农业的发展。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片区的建设:
1、引导发展富滩万亩井冈蜜柚观光游憩园区。继续加大开发力度,逐步配套推广猪—沼—果(渔)等高效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完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区建设,将基地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生态高效科技农业园区。
2、开发建设猫儿下水库生态旅游园区。依托库区大片水面,特有生态环境,搞好规划,逐步改造,大力发展井冈蜜柚果业,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菜等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配套建设好观光采摘区、游猎区、休闲服务区、特色餐饮区、垂钓观光游憩区,着力建成集现代观光农业、山水休闲、观光旅游、垂钓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或休闲旅游景区。
3、配套发展新圩从玉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区。以新圩从玉设施蔬菜基地为基础,依托渼陂古村景区优势,将现代农业与独特古村相结合,让游客在领略古村浓厚的“红”、“古”、“绿”文化的同时,亲身感受和体验现代农业的壮观,逐步打造全区独具一格的古村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旅游圣地。
4、扶持发展天玉花卉苗木观光休闲区。以景天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着力扶持发展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网配套,完善花卉苗木观光区、野外烧烤区、休闲服务区等相关旅游农业设施建设。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区里成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协调小组,并建立由区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城建局、工商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分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协调工作制度,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好旅游农业开发工作;同时,各乡镇(街道)要建立乡村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管理。
(二)加大扶持力度
1、投资“农家游”等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且合法经营的业户,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是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服务性规费按“能免则免、不能免则减”的原则享受,具体为:①食品监督部门免收卫生许可证工本费、行政执法卫生监测费、健康合格证工本费;②城管部门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审批有特色的临时建筑,并免收门牌广告费;③工商部门免收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费,对公司、企业减免20%以上的工商登记费。
二是税收鼓励:①凡开办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的业户应依法纳税,税收征收标准有幅度的就低不就高;②从业户投产纳税之日起,由受益财政给予奖励:第1年至第3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100%进行奖励,第4年至第5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50%进行奖励。
2、对被评定为区旅游农业精品景(园)区的前三名建设单位(乡镇、街道、村、园区),分别奖励5000元、4000元和3000元(评定标准另定)。
3、对新创建的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2万元奖励;对新创建的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5万元奖励。
4、对一个单位同时获得旅游农业精品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农业示范点的,只能获得一项奖励,奖励金额按照最高奖励额的项目奖予。
(三)做好发展规划。区农业局要与区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衔接,将我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发展建设规划和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之中。各旅游农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街道)或村以及旅游农业园区要在全区旅游农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本辖区的旅游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文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旅游农业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问题,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四)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农业的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旅游农业建设、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对旅游农业建设和经营活动的监管,逐步实行标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监管。一是加强经营活动的监管,制定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守则,规范收费价格,教育农民要守法经营、诚信服务;二是加强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治理好环境污染,做好自然村、农家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特别要注意确保饮水与食品卫生安全;三是实行旅游农业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区旅游部门对符合要求的农家院实行挂牌制和评星制,对经营较差、服务水平不高或经常受到游客投诉的农家院和其它经营旅游农业的单位坚决吊销其经营资质;四是引导建立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公司或行业协会,通过引入工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旅游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促进我区旅游农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培训工作。要把旅游农业产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大事来抓。区农业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员培训计划,结合“阳光工程”等项目实施,开展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各种专业形式的培训工作;同时,引导返乡农民就地创业,利用农村现有产业资源,扶持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农庄等休闲旅游农业。
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产业;有利条件;建议
一、东阳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东阳市委审时度势,提出打造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的战略构想,依托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先发优势和品牌效应,带动东阳文化产业的“全域化”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木雕产业为基础、以影视产业为龙头,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全域化发展现状。推出了卢宅古建筑文化观赏游、木雕竹编文化游、东白山生态文化游、古生物文化游、乡村农家乐休闲游等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投资主体的旅游和休闲娱乐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全域化格局逐渐形成。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目前,东阳市已被省文化厅作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候选单位上报文化部评审。
二、“一带一路”下东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条件
东阳文化产业发展要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深挖相互之间合作潜力,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市场的形成。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统一部署实施,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宏观战略,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化、全域化规划。继续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政策,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扶持创办文化产业企业,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投资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营造良好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加强发展文化产业认知的宣传,要运用各种媒介加大对我市影视、工艺美术、古生物等文化产业的推介宣传,提升东阳对外影响力。使文化资源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全面推进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
横店作为全国影视企业聚集高地,2015年,实验区新增影视文化企业58家,入区企业累计达645家;新增明星艺人工作室103家,入区工作室累计达246家。影视企业资本潮涌,通过多种形式进入资本市场的影视企业有26家。东阳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借助临近义乌优势。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义乌市场人员众多,往来密切。同时我国与中亚各国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频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依托横店影视城,开放文化市场,积极探索国际旅游合作。将文化旅游业作为重点扶持和鼓励外资投入的行业,制定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旅游业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投资格局。
东阳文化出口比较单一,主要以木雕行业为主,上半年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生产及其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19.5亿元,同比增长7.7%。东阳木雕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东阳木雕竹编”为主的工艺美术业企业目前有170多家,家庭作坊3000多家,从业30000多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文化资源富集,文化消费市场广阔。不仅有利于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利于扩大对外文化投资.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外向型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
三、“一带一路”下东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东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东阳文化产业需要把握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在木雕行业发展的基础上,扩大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打造横店影视传媒产业,加大资金扶植力度,打造全球化的文化品牌。注重影视后产品与主题公园的开发,加强主题景区的品牌锻造与维护。二是注重传统文化与工艺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大力发展当地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随着当地就有鲜明特色的传统工艺品是实施丝绸之路文化走出去,如东阳木雕、东阳竹编等。
引导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丝绸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着力解决主要制约因素,构建起提升丝绸之路文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突出企业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发展
一是放手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支持、鼓励和广泛吸纳资本,打造各类文化企业共同发展,不同领域集群发展,产业链经营发展。着力培育创意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文化企业,以大带小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提高文化产业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二是加快文化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培育产值较大型的文化领军企业,重点支持横店文化产业企业等做大做强做优,鼓励它们深挖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借助外界环境拓展国际市场。
(三)加强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服务业发展
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继续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时尚服务、建筑装潢、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等特色经济领域的融合发展。
一是创新投融资方式。建议政府采取贴息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引导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满足文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同时,建立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产业交易市场体系,使文化产权保护市场化、制度化。
二是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选择特色鲜明、前景光明的文化产业门类进行技术创新,点、线、面结合,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武装内容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在历史遗产数字化、移动互联、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领域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咨询服务工作。建议依托统计局、社科院等单位掌握更多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费变化情况,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有效信息,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厉晓华.全域化视域横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l5(19)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农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生态农业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农业潜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深入分析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对于迎合可持续发展趋势,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1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农业已经逐渐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之中,农业经济发展是比较粗放的,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随着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就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生态农业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路径。
1.2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由于农业和农村关系着人类的基本生存,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政府也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对于农业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将形成较大的阻碍[2],并且这种不利影响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得到恢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强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
2.1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活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社会经济、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应该实现和谐发展,并且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因素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自然法则,然后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生态系统高效运行,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然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依托和促进关系,最终实现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2推动农村环保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之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产业经常成为被忽视的因素,并且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环保产业发展也受到较多的阻碍。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时候,农村环保产业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区位特点来看,环保产业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村对于环保产业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将大大提高农村与外部的和谐关系,从而带给农村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说,环保产业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4]。从实际的经济效益来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以更高的价值进行销售和推广,这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而应该充分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构建完善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增强
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打通农村商品经济流通症结,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物流、保险等服务,完善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交易机制,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此外,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下,构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大有可为,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已经成为了前沿产业[5]。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农村的人居环境将大为改善,在农村发展休闲养老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各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支持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