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行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期望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让内部审计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端服务提供者。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制度,而银行本身也积极架构了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银监会在2006年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明确了了内部审计的职权等事宜,随着银行业得分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2013年,银监会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也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首先,从审计机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计部或者(稽核)审计部,实践中一般是在总行设立(稽核)审计部,这一部门在职能上向董事会以及稽核委员会(如果设立)负责,但在行政上则对行长负责,在分行则成立审计部门。其次,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资料、经营风险等,当然,这种审计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再次,从审计的手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已经充分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审计活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趋势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内部审计内容将不断拓展、方法将不断创新,并进而导致其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1.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公司治理视角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将需要突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股东权益的经营管理审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好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审计,而不是简单的合规性审计。然后,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金融业务创新、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的拓展等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以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分支行领导干部调离原工作岗位等事项发生时,要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后,积极开展运行缺陷审计,包括流程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缺陷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的方法面临多重创新。首先,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的收集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终端操作能够实现非现场审计、审计内控评价、知识库管理等操作,而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现场审计,这就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产品审计,而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找出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依靠抽样审计开展工作的模式,转而更为依靠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战略职能定位的改变。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多的是执行一种监督职责,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能力的提升,开始朝着审计咨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因而其战略职能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升审计水平的思考
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着手,推动内部审计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应对内部审计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奠定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加大内部审计垂直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可观的对银行经营活动等进行审计。其次,要科学内部审计定位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农村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理念,积极树立内部审计服务发展的理念,通过内部审计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2.加大投入积极强化内部审计支撑平台。首先,要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和内部审计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从内部审计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的软件。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聘用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中一些特殊的业务开发软件模块,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其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加大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等投入,不断充实、强化对市场数据的掌握,并深入挖掘数据内部信息,为内部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更好的发现银行内部隐藏的各种问题。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轮流培训等方式,让所有的职工享有培训的机会。此外,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除单位内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外,还可以外派职工到高校等单位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薪酬激励等激励模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本文在分析餐饮市场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餐饮市场消费、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进
>> 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餐饮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分析 浅探细分市场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餐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香皂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柔印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餐饮业发展趋势研究 试论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培训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 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贵阳市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石峰:中国期刊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中国卡车在非洲市场现状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汇款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在分析餐饮市场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餐饮市场消费、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而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市场结构优化、完善信息系统、提供行业发展的决策依据,创造社会环境、推动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等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餐饮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对策[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m63―06
篇3
关键词:合作社;烟叶生产;现代烟草农业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5-1
全国烟草行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农业生产现代化行列中,但是扩大发展却是从2007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烟农合作社组织出现才开始出现和发展。由于烟叶生产的地域限定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黑龙江烟区现代烟草农业“起步晚、起点低”,真正的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是随着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衍生”的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出合作社的主导功能和优势作用。怎样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并使其发展与职能化,突出发展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的功能性是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本文以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意义和基础设立条件来作为研究对象。
1建设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1.1 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与现代烟草农业的关系
所谓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而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正是适应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从农民个人独立经济转变为农民集体经济,从而达到整合资源、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所以,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既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也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保障。
1.2 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与烟草基地单元的关系
烟草基地单元建设是适应烟草行业“大品牌、大物流、大市场”的发展趋势,专门针对相应工业企业而建立的对口专业化种植烟叶产区。按照国家局相应要求,在基地单元建设与烟草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系方面,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基地单元建设的有效手段。但是,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是基地单元建设的目标要求。从而明确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建设烟草基地单元和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
2 黑龙江省建设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基础条件
2.1 结合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一基一社”或“一基多社”
针对产县与基地单元大小与种植品种不同,形成地区特色化烟叶种植加工。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两家烟叶公司,分别是哈尔滨烟叶公司和牡丹江烟叶公司,根据行政地理划分有20多个产县生产烟叶。由于产县大小、种植规模、收购数量、基础条件等不同,较大的产县内可以多设立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较小的产县可以根据地缘因素联合成立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对于跨区域联合,既可以保障小产县的存在必要性,也在规模经济上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而目前,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的设立和烟草专业服务社的成立是基于较大产县中的基础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条件来建立的,发挥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经验总结是好的,但是,还要在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的整体发展布局和地区间行业发展的平衡性上综合考虑。
2.2 结合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现状,明确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由小到大、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专业服务。由小到大,即按照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规律,由农民互助合作组,逐渐发展为发展目标明确、服务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明确的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即按照地区与人员差别,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基础好的区域形成以当地带头人带动行业发展,当地政府协调发展,当地企业支持发展的模式;基础较差的区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大户、培养行业带头人,通过乡、村的行政体制来帮助建立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即按照经济学发展的一般逻辑,一切事物都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建立、发展烟草专业合作社也是如此,因此要把握住行业发展、烟叶种植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服务,即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要以服务烟农为核心,通过建立不同的专业型服务生产队,如移栽、农机、施肥、收割、烘烤等专业职能服务队来提高生产率,达到农民减少生产投入,增加生产收益的目的。
2.3 明确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因是“烟农需求”
目前,很多地区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都有盲目性。烟草行业一蹴而就式的发展,形成“烟草搭台、烟草唱戏、烟农看戏”的局面,而忽视了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在现有政策和体制下,农民种植、销售都是按照既有合约来执行,因而导致加入合作社与不加入合作社的需求差别不大,这往往是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与其他行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区别,即缺少能动因素。黑龙江省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是基于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从而导致烟草企业扶植过大,烟农缺少积极性,甚至不清楚合作社设立的意义。
黑龙江省烟叶种植生产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实现烟叶行业的发展,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态度,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查找、分析总结问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是持续发展之道。黑龙江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要利用土地、行业优势,更要秉持“烟农利益”为本的主导思想来做,而不是本着“企业利益”的思想,企业只是扶持、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社,而不是建成烟草企业“自己的”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05).
[2] 张从明,谢义亚.美国农村合作社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启示[A].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论坛文集[C],2000.
篇4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计算机应用服务;软件服务;软件行业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9-0479-02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ervice
HE Xiang, WANG Chen-guang
(Western Securities Co.Ltd.,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 service showed accelerated growth trend, and profitability improved steadily. As the market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dustry trends will bring a golden era.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ializ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 service; software service;software industry
1 行业现状
2008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软件服务司。这标志着软件及其涉及的产业链开始纳入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企业数量多而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不高等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将得到改善。软件服务司的成立从政策导向上将推动国内软件企业向规模化发展。
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大中型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软件产业从制度建设到行业合作都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国民经济中采掘、制造、建筑等传统工业行业,都积极与信息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动了软件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
截至2008年6月,国内软件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内部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1-6月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456.7亿元,同比增长30.4%,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达到13%,软件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制造业20.7%的增长速度。软件业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13000多家,全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30万人。(如图1)
2 行业市场分布
2008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产业收入构成中,软件技术服务增长最快,累计完成收入670.6亿元,同比增长46.8%,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19.4%。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过57亿元。软件产品收入为1216.8亿元,同比增长24.3%,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35.2%,是软件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系统集成收入为812.3亿元,同比增长29.6%,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23.5%;嵌入式系统软件和IC设计收入增速相对较低,分别完成收入646.4和110.6亿元,同比增长22.6%和14.7%,分别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18.7%和3.2%。(如图2)
3 目前行业的发展动力与前景分析
中小企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将为产业提供新的动力。一方面,国家将为农村信息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的市场前景看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应用不断普及,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商务逐步成为主流,导致中小企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通过软件的应用来推动工业企业业务改进和创新已经成为工业企业的共识并直接推动中国软件服务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计算机应用行业在过去几年的业绩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并且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将能够延续,尤其在当前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进程加快的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加深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信息化的需求。信贷紧缩、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宏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挑战加剧。因此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这不仅是企业进一步发展更是企业可持续生存的现实需求。
信息化需求的爆发增长将主要体现在软件与服务上。从信息强国的经验来看,在信息化高峰期,其信息产业与信息化投入必然要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例如美国在1995-2000年信息产业增长了59%,而同期韩国则增长了66%。而中国2004-2008年信息产业增长了144%,中国已处于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渐重。
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的信息化投资总额将保持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18.9%;软件与服务国内市场销售额将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软件与服务在计算机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30%。
计算机应用行业是在当前不确定性较多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相对易确定业绩增长的投资标的。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其净利复合增长率达到30%左右,远快于市场整体。并且行业处于景气上升周期,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进程加快的行业趋势,工业装备信息化、管理软件、政务信息化三大领域将成为软件产业新的增长重心。信息安全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其中电信、政府、金融将是安全需求最大的领域,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1%以上。软件出口继续增长,软件出口2008年第1季度为1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3%。
4 目前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内软件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这一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很多软件技术创新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这是国内软件企业规模不大的首要原因。
其次,虽然国内软件市场近年在总量上发展很快,可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限制软件企业规模扩大的因素。比如国内政府信息化的市场额度很大,但由于政府采购比较分散,地区平均主义较严重,导致大型软件企业难以崛起。
再次,国内软件企业合作意识较弱。软件企业一般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联盟意识,这也一定程度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最后,国内软件企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行业发展初期,软件开发模式停留在作坊模式,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好的管理人才和相关的技术资源。近年,国内软件开发人员和技术逐渐成熟,加之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通过CMMI和ISO9000认证,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上有了极大改观。然而,软件公司在规模上还难于突破。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研发的管理仍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多数软件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不足以支撑企业上规模的发展。多数企业依旧是软件项目公司,形成不了标准化的软件产品,这也限制了整体企业规模的扩大。
针对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小的现象,我们认为软件企业要想在目前的环境下获得突破,软件企业必须增强合作意识,才能使软件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趋于良好。
在领头软件企业的带动下,对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定位,构建全国范围的软件行业的大流水线。让行业内的软件企业各司其职,有效的分工和合作,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这是产业整合的必然。
在当今信息爆炸和通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靠任何一家企业包打天下都是不现实。软件企业也需要将一些附加值比较低的部门进行剥离,如同IBM剥离PC部门一样。大的软件企业,应该考虑剥离编程业务、剥离小模块,让其他小软件企业能够做一些程序、小模块,或者与比较大的外包公司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构建出合理的产业链。
软件行业唯有通过整合技术和客户资源,有效配置软件生产流程的各环节,才能形成更多的大型软件企业,才会使整个行业发展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
5 行业发展的趋势
国内软件行业的发展,不能脱离全球软件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全球信息化软件行业继续朝整合方向发展。
甲骨文、SAP和IBM等软件巨头都纷纷开始了整合行动。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各大软件巨头对BI商业智能软件企业的收购。其中甲骨文公司收购了Hyperion,SAP收购了Business Objects,IBM则收购了Cognos。软件巨头们都意识到行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软件服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因此后续的商业智能和数据挖掘分析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方向。
SOA和Web2.0是未来的一个发展重点,包括Web2.0下提及的Mashup生态系统,因此可以预计在2008年在中间件和SOA集成方面的并购将是一个持续的整合热点。在SOA和Web2.0迅猛的发展态势下,基于SaaS模式的软件服务提供商将是软件服务市场的主角,可以预见在未来三年基于SaaS软件服务企业的收购和整合将会持续出现。而对于国内,预计到2011年SaaS市场将超过400亿,现在的SaaS软件服务提供商如阿里软件、神码在线、友商在线和金算盘等将面临进一步整合和洗牌,不论是应用本身整合还是垂直行业整合都在所难免。
国内软件行业的未来发展,也将是顺应这个整合的大趋势,市场和技术整合将成为行业持续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张俊瑞.上市公司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2012年,全国通信行业都在认真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融合,大力推进3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行业转变升级,培育创造新型信息消费,保持行业持续较快增长。1~10月份,基础电信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0,760亿元,同比增长11.6%;电信业务收入8937亿元,同比增长9.2%;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8亿户,普及率超过102.7%;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5.55亿人,普及率达到41.5%。
把握通信行业发展新趋势
为顺应通信行业发展趋势,我提出下面两点意见供各位参考:
一、充分认识并深刻把握通信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目前是通信行业大发展、大变革、大融合的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信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信行业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通信行业以其庞大的产业规模、蓬勃的创新活力和强劲的带动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和重构国际竞争实力的关键基础;
2.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信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期,通信行业要加强与现代制造技术和生产服务流程相结合,服务“两化”深入融合,加快业务和应用创新,提供差异化,助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加强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延伸;
3.通信行业迈入融合发展新阶段,正加速向以互联网为核心、以跨界融合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迈进,并将重塑行业发展前景。
二、创新驱动,以十精神引领通信行业科学发展。通信行业要在十精神的指引下,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等总体要求,以加快通信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优化升级、融合创新、绿色发展、普惠民生、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通信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通信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下面三点:第一,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行业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用户规模驱动;第二,国家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三,市场格局失衡,与产业链不协调并存。
五个“坚持” 实现融合发展
为抓住通信行业融合发展带来的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需要重点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优化升级,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出台和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深化普及宽带提速工程,加大光纤宽带建设和改造力度,推进宽带应用,建立完善长效监测制度和手段,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物联网融合发展,以应用为牵引,做好基站建设、网络覆盖、业务发展等工作。
二、坚持融合创新,大力培育信息通信服务新业态。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在迅速发展,还存在着商业模式创新之后,协同创新能力尚未形成等问题,因此我们要着力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加快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开拓新兴服务消费领域,加速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行业资源重组,促进形成产业间融合发展和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加强通信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信息通信技术优势,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推动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加快网络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绿色基站建设力度,加强产业链各环节节能,引导IDC优化布局,尽快数据中心布局指导意见,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规模开展与广电、电力、交通、市政设施等跨行业共建共享,推进驻地网以及三网融合后的共建共享。
四、坚持普惠民生,积极推进信息通信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公益机构的网络覆盖水平,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助力构建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重点完善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覆盖以及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深度开发和应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
篇6
[关键词]经济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年~199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1997年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①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②在国有经济中孕育着私营经济的成分。
③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企业已经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3.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经济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产业中退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行业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对立论”,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论”,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私营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深化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生产力。二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3.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行业都发展了,才能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2020年~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经济将作为国内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国有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趋势。
诚然,上述对我国私营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摩托车行业;发展历史;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一、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自主生产摩托车,八十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国营摩托车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到了1993年我国摩托车产量首次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我国摩托车生产总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2006年我国摩托车生产销售量首次突破2000万辆,超过世界总量的50%,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
我国连续数年跃居世界摩托车生产总量第一的宝座,虽然我国的摩托车企业能够生产十多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但在这光鲜的数字背后,我们必须看清的是我国摩托车发展的隐忧:技术含量教低、质量程度不同、同质竞争激励,致使企业无法进行有效创新,而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逐渐将经营的重点转向海外市场,努力从出口中获得足够资金,以便于反哺国内市场经营,促进企业长久发展所需。
2008年世界摩托车生产总量为4800万辆,而中国摩托车的生产出2750万辆。2009年中国摩托车生产出2542.76万辆,与去年相比下降7.54%。销售量为2547.01万辆,与去年相比下降7.3%,其中国内销售量为1917.87万辆,增长了8.2%。而2009年三轮摩托车的生产量为180.5万辆,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7.7%,是摩托车行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根据中汽协会对95家莫透彻生产企业的调查统计资料可以看出,2009年摩托车出口量为629.14万辆,与去年相比下降了35.64%。中国摩托车市场结构为:三分之一出口。三分之二国内销售。且国内销售的摩托车80%是销往农村的,仅有20%是销往城市的。在我国总共有186个“禁摩”城市,这已经成为制约摩托车前进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断影响着我国摩托车的产业结构。[1]
二、我国摩托车行业现状分析
2011年,我国实施国III标准对摩托车行业造成了技术升级和成本上升的一系列压力,在短期内对摩托车行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而我国部分城市的“禁摩”政策,致使摩托车市场受到明显的挤压。且从行业运行的环境来看,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工成本增加、物流成本增长,都推高了摩托车生产的成本,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12年1季度,我国摩托车生产569.15万辆,与2011年相比微增长了2.21%。
2011年我国摩托车市场表现出低迷状态,但是出口仍保持较快的增长,从而有效的支持率摩托车行业的产销规模。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世界金融危机加深的大背景下,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我国摩托车行业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市场不景气,出口增长速度较慢。总的来说,2012年1季度,我国摩托车行业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持续表现低迷。
2012年1季度,我国摩托车行业销售收入累计为606.27亿元,与2011年1季度相比增加了9.59%,实现利润为26.54亿元,与2011年1季度相比增加了26.92%。[2]摩托车生产企业通过提升销售价格来消化了因原材料等因素而导致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另行业成本控制降低销售成本,行业利润总额持续上升。
自2012年以来,我国摩托车出口就面临着艰难的挑战,出口国家主要集中于非洲、南美市场、中东等,出口市场对价格比较敏感,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增值、原材料价格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逐渐削弱了我国摩托车出口价格的优势,致使我国摩托车价格出口的优势逐渐缩小。1季度,我国摩托车出口量为236万辆,同比下降了7.9%,出口额累计为11.7亿美元,同比上升了7.2%。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国家发展速度放缓,摩托车出口市场不容乐观,而同时国内市场需求存在放缓的压力。[3]
三、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基地
日本公司加大了在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投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不短的时间里,我国仍将处于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趋势。摩托车企业必须要紧跟先进技术的发展形势,及时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时机,清醒、深刻地审视自身具有的资源禀赋,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制造基地。预计摩托车行业的年产值将达到几百亿美元,我国摩托车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不断步增强,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扩张。
(二)制造模式将向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变
在对发达国家的摩托车产业快速追赶过程中,我国的摩托车企业存在着片面地重视产品技术的现象,不够重视生产模式等柔性的工艺技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世界各种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也在逐渐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也就是从大规模制造的生产模式转向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4]而是否能够快速适应并顺利使用新的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影响着中国摩托车企业未来国际竞争力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三)摩托车企业内外制度、管理水平将全面接轨
企业制度的竞争是国际市场上企业竞争的本质。现阶段,我国摩托车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摩托车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技术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制度与管理水平上的差距。目前,我国企业主要进行的是企业制度的改革和企业运行制度环境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制度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管理水平将逐渐得到有效提高。在未来的时日里,我国企业内外的制度环境与管理水平将呈现出全新的状态,即制度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摩托车企业之间的制度与管理水平差距,中国摩托车企业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大虎.中国摩托车工业现状与未来[J].摩托车信息,2010(3):342-347.
[2]苏斌.中国摩托车行业的整合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7):127-130.
篇8
低速汽车市场回暖生产集中度仍处高位
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农用运输车分会统计,2006年全国低速汽车总产量为2103633辆、总销量为2096068辆,其中三轮汽车总产量为1640472辆、总销量为1636652辆;低速货车总产量为463161辆、总销量为459416辆,三轮汽车总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1.07%,低速货车总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51%。
目前,我国低速汽车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几家具有一定实力和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从三轮汽车生产企业看,多年来行业排名前10名企业的年总产量占全行业的年总产量一直在90%以上。2006年,尽管行业排名前10名企业的总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比例有所下降,三轮汽车前10名企业生产集中度为92.9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个百分点;低速货车前10名企业生产集中度为64.4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23个百分点,但低速汽车行业集中度仍处高位。山东时风和五征集团的三轮汽车、低速货车产销量均位居行业的前两位。
河南、山东、河北是我国三轮汽车的三大市场,市场份额均在15%以上,三个省份的销量之和占三轮汽车总销量的53.35%,山西、陕西、甘肃、安徽四个省份的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29.68%以上,上述7个省份的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83.03%,其他省份销量总和不超过20%。低速货车市场分布相对广泛,河南、河北、山东、四川、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的市场份额均占有一定比例,在5%~12%之间,河南市场份额占有比例增长较快,双双排到第一位。
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行业总体层次相对偏低
**表示,近年来,虽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低速汽车市场变幻莫测,行业发展有起有落,但由于低速汽车行业的生产企业基本都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产量,以销定产,经销商先付款后取车,多年来行业产销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低速汽车行业产销率2002年为99.42%、2003年达100.08%、2004年为99.87%、2005年为9..75%、2006年为99.64%,整个行业基本处于零库存状态。
但行业总体层次相对偏低、部分骨干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不到位及内部经营不善,也影响了行业发展的规模和潜力。一方面,多年来低速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创造品牌方面下功夫不够,致使低速汽车的安全、环保性能长期没有大的改观,低速汽车特色鲜明性和突出性降低,对农民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行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企业又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各企业间的产品大同小异,无序竞争引起价格不断下降,使得大多数低速汽车企业利润甚微,甚至亏损,缺乏再生产投入资金和流动资金,有市场却生产不出产品,部分企业包括一些较大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市场空间急剧萎缩。再一方面,企业自觉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意识相对较差,面对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执法和管理,缺乏应对策略和措施,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空间极易受到不断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的影响。
三轮汽车仍居主导向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
篇9
纺织工业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维3500吨,防护口罩6000万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改上档升级,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织造行业拥有各类织机1500台,其中:喷气织机80台,剑杆织机110台;拥有各类细纱机480台套(按420锭1台车计算),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中高档缝纫机700台套。
(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进行纺纱织造脱漂制造。朝阳纺织、中冠纺织、森达纺织、金格纺织等4家主要棉纺织企业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万吨,纺纱后链接到下游卫材行业,卫材行业全年耗用棉纱1.4万吨,以此生产制造医用药纱布、帆布,然后链接到服装企业生产服装。
(二)块状特色比较鲜明。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用卫生材料为主导,江南产棉大镇百里洲镇以棉纺织业为主,仙女经贸区以服装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鲜明,已形成织造、折叠、脱漂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纺织行业外向度较高。近几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对全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市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849万美元,纺织服装业成为我市四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
从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看,影响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二、准确把握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随着社会进步和纺织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纺织工业的发展受消费需求变化、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纺织业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四点:项目注重高起点,产品注重高品质,技术注重快创新,产业注重大集群。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找准自己的定位,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纺织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优势企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约经营,突出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及本地优势产业,努力争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纺织工业。
(二)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出口8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新创省级知名品牌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00万元的纺织企业发展到15-20家。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达到25万元以上。
(三)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
1、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继续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棉纺织:加快更新改造落后的纺锭生产能力,淘汰有梭织机,提高清钢联机组、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电子清纱器、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在室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以上,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造现有装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适时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同时,要切实解决印染的环保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剂,制订较为合理的印染工艺,重点提高化学类(如重金属残留、含氯酚、气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纺织品生态检测项目的合格率。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整合优势
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与服务两个重要环节的建设,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投资办厂和推行国际化营销。
通过联合、兼并等资产重组方式,支持化纤企业,建成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向下游整合发展,引导化纤面料开发较好、并有一定市场的占有率的纺织企业向上游整合发展,提高生产集中水平、技术先进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在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上集中精力发展,而对那些不专长,不便于集中管理的环节进行外包,形成一个优秀企业与多个企业甚至个体生产这个共生体,共同打造我市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调整,形成2~3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业主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调整与重组,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培育核心竞争力
面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行业要想求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然转变一味追求扩大产能的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创优质品牌,以较高的产品品质在市场上站住脚跟,谋求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小纺织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与配套协作;三是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设计能力,逐步发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场瞬息万变,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纺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中心,广泛收集国际国内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原材料生产与价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回避风险。
4、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在加快改造、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调整、发展和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纺织生产全过程。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纺织企业传统生产、经营和基础管理模式入手,推广应用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及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项目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内在生存、发展要求,我市纺织企业在今后3-5年要重点加快医用卫材和印染项目建设,拉长延伸纺织产业链,填补“印染链”的空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一)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的原则,通过高标准规划、培植地方纺织产业集群,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区纺织工业园,使我市纺织产业适当集中连片,发挥聚集效应;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发展项目。要把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市纺织工业的重要平台,在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进一步整治发展环境,为纺织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重点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形成投资多元化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对棉纺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总量控制,防止重复建设。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住房价格
[DOI]10.13939/ki.zgsc.2015.51.259
1998年,在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住房制度改革的大潮下,开启了我国房地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周期,特别是2003年,政府将房地产行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壮大。然而,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房地产投资额逐年上升,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房地产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
1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发展回顾
1998年至2013年,在全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开发投资额快速增长与商品房销售价格稳步上涨的局面。15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由1998年的5.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130.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3.8%;商品房销售平均价格年均增长11.1%。依据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销售均价的变动情况,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来描述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为1998年至2002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住房制度改革。这一阶段,湖州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绝对数较低,但增长速度较高,前三年加速增长,后两年增速放缓,2000年增速达到64.3%的峰值,2002增速放缓至8.6%,年均增幅为28.92%;商品房销售均价变动较为平稳,1998年与2001年商品房销售均价出现小幅度的下降,另外三年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增幅最高的2000年为11.8%,年均涨幅为6.15%。第二个阶段为2003年至2007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时期,湖州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也呈现单边递增的走势,除了2005年投资增速较低,仅为1.4%外,其余各年份房地产投资增幅都在25%以上,2007年达到阶段峰值55.3%,年均投资增速为31.5%,高于第一阶段2.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均价从2003年1919元/平方米上升至2007年的4083元/平方米,涨幅达到112.77%,年均涨幅20.77%。第三个阶段为2008年至2013年。主要特点是房地产反复调控期,目的是控制房价。这一时期,湖州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先抑后扬,2008年受到次贷危机影响,房地产投资额下降0.9%,其余各年投资额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2013年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创历史新高130.1亿元,较2008年的56.9亿大幅增长128.6%,年均增长17.99%。2008年,湖州市区销售均价涨幅放缓至3.3%,但随后三年湖州市区的房价加速上涨,其中2010年销售均价在2009年环比上涨19.3%的基础上再大幅飙升36.4%,成为1998年以来销售均价涨幅最高的一年,2011年涨幅放缓至9.1%,2012与2013年销售均价保持高位震荡。这一阶段销售价格年均涨幅10.5%。1998年至2013年,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总体经历了一轮量价齐升的上升周期,然而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在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房价大幅上涨,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并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过分依赖;此外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区环境与资源构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房地产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2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因素的评价与展望
2.1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投资额与GDP的关系
自1998年以来,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投资额逐年稳步上升,从1998年的4.35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87.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13%;住宅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3.2%上升到2013年10.8%。如此快速发展是否可持续成为许多行业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回顾世界各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历史,或许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图1为房地产住宅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与中国、浙江以及湖州市区的历史表现。由于数据可得性的约束,图中的中国住宅投资占GDP比重数据为1995年至2013年,浙江1999年以来以及湖州市区1998年以来至2013年。从图1可以看出,湖州市区该指标从1998年3.2%上升至2013年的10.8%,基本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这与全国住宅投资的GDP占比走势基本吻合。从近十多年中国、浙江省及湖州市区住宅投资占GDP比重的曲线斜率来看,美国1929年大萧条之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苏阶段,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快速崛起的阶段,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曾经出现类似陡峭的走势;但是对比上述几个国家的峰值,目前中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湖州市区这一比率较全国和浙江偏低,但仍高于上述四个国家的历史峰值。上述四个国家中峰值最高的日本,最大值为9.2%(1973),而2013年湖州市区这一比重已经达到10.8%,浙江12.8%,全国12.4%,均超过日本峰值1%以上。从上述几个国家住宅投资占GDP比重的历史走势看,目前湖州市区、浙江乃至全国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表明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发展已经进入阶段。未来随着GDP总量的上升,房地产住宅投资的放缓或者下降,这一比率的上升势头将会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下降。
2.2城市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除了经济因素外,城市化是影响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作为城市化的载体,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房地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197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呈一条S型曲线,具有阶段性规律:一是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二是当城市人口超过30%以后,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长;三是当城市人口超过70%以后,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根据这个规律,当城市化率超过30%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房地产业也会随之加速发展;而当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城市建设也达到,作为城市化载体的房地产业也应该达到顶峰。从表1可以看出,当住宅投资额占GDP比重达到峰值时美国、德国、日本及韩国的城市化率介于60%至80%之间。2013年湖州市区城市化率为61%,根据历史经验,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投资占GDP比重的峰值应该会在未来几年中出现。
2.3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需求影响
有关人口与房地产需求关系的著名研究见于Mankiw和Weil(1988,1992),他们认为战后“婴儿潮”(1946—1964年)推动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房地产价格。哈继铭(2007)认为,人口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途径有二点因素:一是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产生大量住房需求;二是早期的“婴儿潮”推动当前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此外陈斌开(2012)等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人口年龄结构与住房需求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居民住房需求与年龄高度相关,即个人在20岁以后住房需求快速上升,直到50岁以后开始逐步下降。图2是湖州市区1978年以来的新生人口数据及1997年以来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到1981年至1990年曾经出现最近一次出生人口,即婴儿潮。从上述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湖州市区商品房的销量变动趋势与婴儿潮的推动存在较大的联动性。注意到1990年至2005年,湖州市区出生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此外,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年底湖州市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23.1%,呈现严重的老龄化,这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担,同时也会抑制住房需求,因此,预计未来较长时间住房需求的动力不足。
2.4湖州市区住房价格的合理性评估
评价住房价格是否合理的常用指标是“房价收入比”,即一套商品住宅价格总额与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按照“国际惯例”,合理房价收入比应为4~6倍。根据统计2013年资料,湖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7183元增加到2013年的36614元,16年增长了5倍多,年均增长10.7%。而房价收入比走势则呈现明显的几个阶段:1997年至2003年指标从6.5%下降至4.6%,表明房价涨幅低于居民收入增幅;第二阶段2003年至2010年,房价收入比从4.6%上升到8.0%,这一阶段房价上涨幅度要高于收入增长幅度,表明房价上涨较快;2010年之后,房价收入比逐年回落,2013年降至6.1倍。按照房价收入比4至6倍的惯例来评价,湖州市区房价明显偏高的年份仅为2009年至2012年,其他年份房价收入比基本上在6倍以内或高出6倍一点,表明湖州市区房价总体上并没有出现严重高估的情况。但是,为什么湖州老百姓仍然觉得房价太高呢?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20%的高收入家庭,湖州市区的房价应该是偏低的;对于20%的较高收入人群,当前房价应该基本可以接受的;而60%的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一个9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需要7.4~13倍的家庭年收入,对这部分人群而言,当前的房价应该是偏高的。此外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其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左右。因此,对于社会大部分人群而言,当前的房价的确是偏高的。综合上述几方面因素:房地产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城市化、人口年龄结构以及居民住房价格合理性的评估,当前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正处于行业发展的高峰,预计未来房地产投资将会呈现放缓的趋势;鉴于目前湖州市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以及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住房需求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当前住房价格存在一定幅度的虚高。根据以上因素的评估结果,另外考虑到较低的人均资源水平将制约着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发展,预计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3湖州市区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转变发展思路,逐步降低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从几个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增速放缓或者城市化水平达到70%前后,往往出现房地产住宅的投资顶峰。鉴于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投资额占GDP比重处于历史高位,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的水平,加上1990年至2005年出生人口数量的逐年下降和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预计未来房地产的投资与需求将会放缓甚至下降。因此,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不能再主要依赖房地产投资,应主动降低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3.2因地制宜的发展城镇化,切实改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近1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率导致市区的过度扩张,不仅带来了诸多城市弊端,也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因而,积极推进乡村城镇化成为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抓手。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乡村城镇化的经验。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城市周边的城镇与乡村依靠便捷的路网紧密相连,并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各自功能。
3.3提高住宅质量,缓解环境资源压力
由于生态环境与各类资源的限制,未来房地产业的开发应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以达到缓解环境压力提高住宅舒适度的目的。首先应提高住宅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超前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性布局,提升房屋通风、采光、隔热、保温、隔音等物理性能,从而提高居住舒适度。其次采用优质建筑材料和高质量的施工过程实现高质量的住宅。此外,应通过对住宅定期维护与修缮来提高房屋寿命。
3.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
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商品房的供应结构。过去10多年湖州市区商品房开况表明,商品房呈现出高端化的趋势。2007年140平米以上与别墅高档公寓开发额占到住宅投资的比例仅为8.9%,而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58.9%,此后虽有回落,但2012年高端住宅比例仍然占到41%;与此同时,低端商品房的比例几乎没有提高,2007年90平方米以下商品房占住宅投资比例为17.9%,2012年这一比例为18.4%。开发商对大量低端刚性需求的忽视,导致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能面对较少的选择或者望房兴叹。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考虑社会人群的收入结构与潜在的住房需求,积极引导或强制性政策要求开发商增加中低价商品房的供应。
3.5加大廉租房供给,着力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在增加廉租房房源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也可以对长期空置的存量商品房进行收购改造并入廉租房体系;还应鼓励社会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通过建设一定数量的住房专门用于出租,政府可以给予相关单位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J].金融研究,2012(1):129-140.
[2]MankiwN.G.,WeilD.N.TheBabyBoom,theBabyBust,andtheHousingMarket[J].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1989,19(2):235-258.
[3]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1):43-50.
[4]胡学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J].统计研究,2000(3):48-52.
[5]杨霞,徐邓耀.城市发展中人口结构变化与住房需求的研究[J].开发研究,2011(2):84-87.
[6]王振华.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2(45).
- 上一篇:包装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 下一篇: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