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的要素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管理的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管理的要素

篇1

Abstract: Enterprise group is emerging economic organization products under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ts internal structure is complex.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China's enterprise group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group is very useful for enterprises to adjus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product structure. In order to play the maximum effect of group,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group must be improved. Financial management as a core part in internal management, whether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sound relates to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even the safety of group. However, China's enterprise group has many problems; group's business usually has wide scope and large span,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group management, group's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much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 structur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from the problems i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China's group,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group's financial management.

关键词: 财务管理;要素;结构;集团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element;structure;group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76-03

0 引言

单个企业的扩张逐渐形成企业集团,集团是经历了无数次人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的累积后产生的,其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由于企业集团能够控制企业风险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因此优化企业集团管理至关重要。集团财务管理作为集团管理的命脉,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成果,将每笔财务收支进行预算、分析、核算合理筹备、运用资金,是取得企业效益、资产安全的重要保证。但集团财务管理并非易事,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存在众多问题,所以,优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是重中之重。

1 集团财务管理的问题

1.1 管理观念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同国际市场的接轨,我国财务管理面临着全新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但是长久以来,受我国集团形成机制的影响,集团财务人员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比如在财务管理的目标上,没有产生控制成本以及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想法;在实际管理中,也会出现不考虑投资风险、不分析现金状况、不计算资本等情况。

1.2 财务主体责权不清 我国企业集团在最初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建立起来,很多企业集团是由大型国有企业或者行政事业单位渐渐发展形成的。有些企业集团在发展期间,把某些缺乏产权关系的企业“挂”在自己的集团名下,致使集团同下方隶属的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模糊不清。

1.3 财务信息失真 企业经营者在作出任何决策之前,都要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集团母公司并不仅仅是资本的主要源头,投资与决策都要围绕它来进行,如果母公司对财务管理的控制有所缺失,那么就会导致财务信息无法及时获知的情况发生,致使财务信息丧失可靠性。因为若各子公司独自进行财务信息的处理工作,那么财务信息很有可能会被恶意操作。

1.4 会计监控职能无法完全发挥 即使很多企业集团都制定出众多会计监控制度,但是受信息公开度低或公布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实质上并没有了解整个集团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形,那么就只能在事后对财务资金活动进行监控,无法在事前进行防控。存在这种只有空壳的会计监控现象,必定会使企业集团的运作效率低下,并且一旦出现问题,便一发不可收拾。

1.5 资金管理体制不善 就目前而言,企业集团集中管理资金的需求与集团内部多层法人以及跟资金的使用之间存在极大冲突,这一冲突已经成为集团财务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首先,子公司的创立由多人投资的情况普遍存在,且设立的账户繁多,资金管理混乱;其次,集团法人的投资决策常常没有经过仔细调研和综合分析,投资缺乏明确的目标,使投资失误率不断平攀升,损失惨重;最后,资金沉积较为严重,占用机制不够科学。

1.6 缺乏监管力度 首先,会计人员无法行使相应的核算及监督职能,唯有遵照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事;其次,小部分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不仅不依照制度行事,甚至还会通过财务制度的漏洞来迎合领导的非法要求;再者,集团赋予财权过多,这样一来就会致使财产流失;接着,新的财会制度为了同国际接轨,并没有考虑到我国自身的经济体制,在制度的实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争执;最后,处于集团链条下方的企业法人所拥有的权利过大,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贯彻落实。

1.7 缺乏统一性 当下,很多集团在财务管理上的分权较为严重,致使核心企业的驾驭能力不足,很难对集团的整体发展所需要的投资或融资活动进行统一筹措安排,最终致使下属企业各自筹划,只考虑到个体利益,损害集团的整体利益。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出该问题的存在,例如,在投资上,会使集团难以把握投资力度,投资收效甚微,使经营风险不断扩大;在筹集资金方面,集团无法融汇内部资金,对外举债甚重,资本结构不合理,利息成本支出加大,财务风险也会加大。这种缺乏统一性的财务管理机制不仅会使集团缺乏一定的凝聚力,还会削减集团的整体运作能力。

2 基于财务管理要素结构的集团财务管理

根据我国集团财务管理的问题,笔者从财务管理中的四个要素也就是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式出发,对集团财务管理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

2.1 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

2.1.1 整体规划战略 相较于单个企业的战略规划,集团的战略规划则困难很多,要求具有更为系统精准的财务保障能力。不但要求将合理配置单个企业的资源考虑在内,还要求了解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财务资本的筹划情况;既要及时掌握集团总部的财务状况,还要对下属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监控;不仅要顺应集团企业管理阶层的层级更变、受控制的线条加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要不断研发管理体制以达到促进财务制度在集团内部结畅通的目的,为集团总部及各分、子公司提供基础保障。

2.1.2 科学整合财务资源 资金沉淀、负债高、财务支出高是集团财务管理中较为多见的问题,集团财务管理应当筹措集团总部与各成员企业的财务资产,使企业内部共享资源、生生不息。另外,集团财务管理应当寻找多重融资路径:可以加强与银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争取到稳定可靠的信贷链条;还可以通过集团内部集资的力量来减少融资成本支出;可以选择能够规避财务风险的金融通道,盘活集团的沉淀资金。

2.1.3 合理配置财务权责 随着集团的不断壮大,集团的成员公司越来越多,集团母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财务管理权力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集团总部加强对财务的管理权力,则可能挫伤成员公司管理财务的积极性,若成员公司想要获取更多的财务权力,则可能会抛却集团总部的利益。经过实践可知,集团财务管理应当将集团的战略目标、信息化水准、各分公司的业务特色以及管理状况相结合,合理配置财务权责,给予集团总部与成员公司之间灵活调度财务管理权的空间。

2.2 集团财务管理的主体

2.2.1 财务部 财务部在集团财务管理的主体中是最主要也最为常见的组织。财务部是执行集团财务战略的主体,是规划集团财务制度体系的主体,是组织财务预算、分析、筹措、运作的主体。

2.2.2 结算中心 由于有的集团各成员公司无节制地操作收支资金,从而占据了财务管理的资本,最终影响了资金的运营,所以有些集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专门设立管理收支款项的部门,为财务部“分忧”。如今,结算中心的职能和形式已经逐步完善,同样担任集中管理集团资金的职权。

2.2.3 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集收纳各成员公司的资金、货币市场的发债等金融功能于一体,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财务公司的定位、职责的明确还需要集团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索。有些集团提倡强化财务公司的专业性能,令其独立发展;有些集团则认为财务公司要加大对集团发展的支撑。

2.3 集团财务管理的对象 规划、配置、运营和考核集团的财务资本都是集团财务管理的分内工作,而财务资本本质上就是资金,所以,集团财务管理的对象应当是集团总部和各成员公司的资金运筹。

2.3.1 集团总部 集团总部拥有运营自身资金的权利,依据财务集权的强弱程度,也要负责运营成员公司的资金。首先,掌握成员单位资金运营的状况,比如,成员公司开设银行账户的情况、账户的余额以及资金的收支明细等情况;其次,实时介入监控成员公司的资金运营,比如,可以在成员企业收款的同时,总部要及时纳集资金,集中管理资金;最后,成员公司的资金运营,例如,成员公司在付款的同时,总部要向银行提交统一口令,资金再从总部的银行账户上划掉。

2.3.2 分公司 分公司并没有独立法人的资格,依赖于集团发展,所以,分公司的资金运动几乎完全受总部掌控。分公司既要贯彻落实总部的财务制度,是总部的资金输送分支,也要将公司的运营成本控制在预算额度内,有时需要争取额外的资金支撑。

2.3.3 子公司 子公司通常由集团控股,但是具有独立法人的资格,对集团的依赖性较小,股东之间的竞争决定着总部对子公司的掌控权利大小。即使子公司的成立资金全权由集团负责,但是受法律条款的制约,在某些方面,总部不能像对待分公司一样分权管理子公司。若子公司为上市公司,总部对子公司的监管需要满足相关市场监管制度要求。总之,子公司有参与集团资金运营的权利。

2.3.4 关联公司 集团通过参股、签订合约、派驻人员等手段来介入关联公司的运营。关联公司的资金运营其实不归属于集团财务管理对象的区域,但是随着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条的愈加重视,通过管理关联公司的资金运用来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竞争力。

2.4 集团财务管理的方式

2.4.1 财务决策 集团要从全局考虑,因此,各成员公司的最佳财务决策其实并不会成为最终决策,集团财务决策一定要以集团总部的决策作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成员公司的决策。首先,要强化成员公司以优先考虑总部利益为决策中心的理念;其次,可以将成员公司的财务经理派驻到总部,以确保成员公司能够听从总部决策;再者,要完善补偿机制,客观评价成员公司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为其提供一定的补偿,使决策的执行有所保障。

2.4.2 财务运行 集团的财务运行不同于单个企业的财务运行,不能完全掌控财务的运行权,要依赖于成员公司进行财务的管控。怎样合理配置总部与成员公司间的财务运行权责呢?首先,实施全面统一的预算管理,利用预算的制定来划分总部与成员公司的权责;其次,要严格控制预算、加大财务监控力度,成员公司需要预算以外的资金必须向总部请示;最后,要增强对预算的考核,对成员公司在预算内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2.4.3 财务控制 监控收支在单个企业的财务控制中属于主要的工作,但是集团的财务控制工作则包括账户管理、投资融资管理、风险控制管理、收支管理、财务体系管理等。实现财务控制的方法有:首先,要限制成员公司的财务人员数量,避免财务控制出现太多分支的混乱状况;其次,要限制成员公司的融资权利,成员公司不能独自进行融资,一定要采用向总部统一借还的融资方式;再者,要限制成员公司的资金,强化成员公司并没有自主支配现金的权利的理念;最后,掌控成员公司的会计核算,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处理成员公司的会计核算。

2.4.4 财务考核 若集团对财务进行考核只注重对盈利多少的考核,那么考核就失去了实质意义,这样只会在短期内达到增加效益的作用,长此以往会使盈利的内在质量有所下降。首先,集团应当从业务特点、成员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等多个角度对集团的盈利系统进行分析,保证收益的稳定合理性;其次,要对集团的历史数据和宏观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分析盈利的连续链条;最后,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集团盈利质量体系,使考核能够达到激励成员公司的目的,令集团内部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

3 总结

集团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其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控制企业风险等方面均有裨益,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合理有效的管理,而在集团管理中,财务管理居于中心地位,因此,要使得集团的作用有效发挥,就必须加强集团财务管理,笔者立足于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一种以集团财务管理要素为基准的集团财务管理方法,使集团能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柴斌锋,何凤平,张运坤.基于财务管理要素结构的集团财务管理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3(04).

[2]罗丽华.企业集团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05).

[3]赵莹.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变革[J].经济研究导刊,2009(03).

[4]王伟国.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09).

[5]邹静雅.集团管控中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1).

[6]聂晓丽.浅析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应对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1(06).

篇2

1.1公路工程材料的特点

公路工程材料特点主要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有品种繁多、需求量大、采购较为集中以及受环境限制等;二是针对不同材料提出的要求,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同时还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公路施工企业还应对材料相关采购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提高采购人员额成本控制意识,并增强其一切从市场经济出发的观念,而后确保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外,公路工程中的主要材料是指直接构成工程主体结构的永久性材料,包括:水泥、沥青、钢筋、钢绞线、格栅、锚具等。

1.2公路工程材料管理的意义

材料管理的概念就是指对各类施工材料在生产的总过程中实施计划、供应、保管及合理使用;材料的主要内容有编制材料计划、采购定货、合理供应、组织运输、库存保管、领发、回收等;建筑材料的特点有品种繁多、需求量大等。建筑材料的基础作用是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重要作用是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材料更是构成工程实体的主要生产要素,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并针对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得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1.3加强公路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公路工程材料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材料在工程中所占用的成本比例,从而提高工程效益。第二,加强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管理能够保障材料质量,从而为公路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以及公路工程质量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二、公路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策略

公路工程是一项施工材料需求量巨大的工程,在公路工程中施工材料成本往往占了整个工程成本的60%左右,同时公路工程材料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公路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而材料采购环节,作为公路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重要性显而易见。材料采购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购买价格、材料运输费用、材料存储和保管等费用。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公路工程材料采购环节一直是公路工程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公路工程主要材料采购成本控制要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材料购买价格控制。第二,材料运输费用控制。所以,在采购材料的同时应对运输条件、运输路线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从而合理组织运输。由于材料采购量大,所以在采购材料时应与供应商家协商,将运输费用包含在材料采购费用内。另外,在采购材料时,应遵循就近采购的原则,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三、公路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

采购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约束材料采购管理工作,若是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那么必将对材料采购管理工作造成严重阻碍。材料采购工程主要有材料采购部门或人员负责完成,与工程其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若是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就无法有效约束材料采购部门或人员,加上与工程其他部门联系不紧密,确实其他部门的信息支持,这样一来材料采购环节中就极易发生问题,例如材料采购人员以公谋私。

3.2材料采购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材料采购管理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工程中的材料采购管理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需要,甚至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相较于信息化材料采购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成本费用过高,不具备较好实时性和动态性,非常不利于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3.3没有科学制定材料采购计划

材料采购计划与公路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计算出材料采购成本,确定材料采购数量,而后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计算的材料采购成本和确定材料采购数量制定出材料采购计划。如果制定的材料采购计划不科学,且采购部门或人员依旧按照该计划执行采购工作,那么必定对材料采购管理工作以及工程成本控制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加强公路工程中主要材料采购管理的控制措施

4.1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

公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对采购管理工作程序进行具体规范,要求采购管理部门或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禁止在采购管理工作中出现随意性、消极性或是以公谋私、公饱私囊情况。以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责任制度,让材料采购管理人员充分明确自身的职责、工作方法、步骤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促使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真正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规范有序、流程清晰。

4.2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公路企业应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以此实现材料采购信息管理信息化。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模块系统构成:计划采购系统、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质量跟踪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即落后又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所以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实现材料信息化管理能够具有高实用性、易操作性、可共享性、可升级性等特点。高实用性不仅能适应材料管理工作的实际业务流程,还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材料采购工作效率,从而为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加强提高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材料

采购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优劣,因此,公路企业应积极展开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要求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积极参与,通过培训着力提高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工程实际制定相应的奖罚机制,通过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工作检查和工作效果考评,激励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促使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结语

篇3

项目采购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建设过程中设备材料供应的目的,从外部获取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类设备、材料和消耗品并协调相关方保证所采购物资的质量可靠性、到货及时性等要求的过程管理体系,具有计划性、协调性和可控性等典型特征。并且,根据石油化工工业本身固有的特点,在其采购物资材料的程序和方式上有着与其他工程所不一样的独特特点,例如,其采购过程中需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同时采购会受到供货周期、运输方式等很多因素的影响,采购管理也与地理条件相关联,虽然其供货周期较长但却有很大的风险。

2影响石化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要素

2.1计划要素

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切实可行的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在石化项目发展的初期策划阶段就要综合考虑经济、地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可行的项目总体计划。项目总体进度计划与整个项目的成本造价的控制及项目后期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个阶段中,必须计划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设备材料、需要多少人手、怎么样对人手进行分配等等,这些前期工作都规划好了才能保证后期工作的进行。并且设计者还需要思考该工程建设是否经济实用、安全可靠。质量必须摆在第一位,只有在满足项目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考虑降低工程的成本,合理优化配置资金。项目前期的进度策划不仅影响采购工作的进行,还会影响后期资金的投入及工程的质量,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2.2采购要素

除了前期进度策划,采购也是石化工程中的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购置到物优价廉的材料和设备一直是采购部门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这个环节必须保证材料的质量,在锁定好质量的基础上对设备材料供应市场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不同供货商的情况,寻找口碑好、质量上乘并且价格合理的厂家进行长期合作,这样能更好一步的控制工程造价。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强化现场到货物资的的管理,尽可能的在仓储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防止人为的管理疏漏等原因造成设备材料的损毁,造成额外的材料成本增加。

3强化控制石油化工项目采购管理成本的方式

3.1按照实际项目,选择采购方式

正常情况下,项目整体管理模式是制定项目采购模式的主要根据。项目管理人员应该牢牢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工程的实际承包领域、工程工期的长短、还有技术繁杂情况等多个实际因素,并按照这些来选择对项目建设有利的采购模式,还要尽可能压低工程造价,为实现优化资金配置作铺垫。

3.2拟定正确、合理、符合实际的成本预算

控制石油化工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做好采购管理过程中的成本预算工作。在制订成本预算过程中,石油化工企业需要提前预估采购成本和对资金作出合理的配置,才可能降低工程的造价,最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成长目标。

3.3正确地选择供应商,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建设好项目的重点在于正确选择供应商,石油化工企业如果想要购置到价格便宜,而且又有质量保证的建筑材料和相关设备,那么在决定采购前就要充分做好前期工作,要能够实时了解工程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在市场上的价格,弄清楚各个供应商的具体情况,再通过公开招标竞标的途径,以保证材料、设备的质量为前提,选出讲信誉、价格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共赢的关系。即使如此,在选取材料时还是要严格把关,确保材料质量,防止出现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而引起的材料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要保证每一份材料都是完整的和优质的,为后期的工程建设做好铺垫。

3.4对采购包进行科学的划分

正常情况下,项目采购管理要紧跟项目的实际情况变化的步伐,有关部门在拟定采购计划方案的时候,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据,对项目的规划要求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对需要采购的材料和设备进行详细的分类、整合,最后拟定出严密的合同。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把属性相同的产品和服务划分到同一类,通过批发或是其他的优惠方式去购买,就可以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还可以把同一地区中的物品划到一类,这样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优化资金配置。

3.5对采购管理上的风险进行预估

篇4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材料的采购是事关产品生产,项目的费用、质量、进度等控制的关键要素。采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物资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这就使物资采购活动面临着风险。合同风险与采购风险紧密结合,贯穿整个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因而有必要在采购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尽管目前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过程中,对于合同的构建与法律适应等问题十分关注,但却在执行环节未能很好的履行。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在于谈判、合作等过程中未能与供应商形成较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不仅影响了采购工作的合理性,也带来了合同未履行等方面的风险。

一、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识别

(一)采购合同风险的内因型分类。尽管合同涉及到制订、谈判与履行等多个方面,但其所有的风险类别均是与采购活动密切相关,因而本文认为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如下几类。一是服务风险。服务对于物资采购的风险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采购产品时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所造成的风险;再者则是采购无形服务所可能发生的风险。二是品质风险。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采购之后是否成功的两个关键,一个是准时收到, 另一个就是收到的货物在数量和品质上都达到要求,由此即可知道品质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品质不佳的物料除了可能严重影响生产,导致费用提升外,劳动时间与设备时间也可能在品质问题的情况下造成延长。三是弹性风险。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为了确保生产运营的持续,都会对需求作一范团预测,但一旦出现落差,电力企业就会向供应商增加或减少订单,甚至是出现紧急插单等行为,而这时产生的风险,就是供应商的弹性问题。除此之外,其他会出现弹性问题的情况,还包含有采购方拿到产品后所要求的修正行为、以及价格的调整等都属于弹性风险。四是交期风险。交期的准确性可以促进供应商在产品品质、交期准确的提升,并且可以减少缺货、运送的损害以及对总成本的影响。但是,交期的不准确就会在上述的这些方面对电力企业造成伤害。五是存货风险。当预测失真、偶发性排程问题、支援调度或存货系统出现问题,均可能对电力企业造成损害并使供应链受阻。虽然可以大量存货来避免此风险,但是没有一个电力企业愿意在存货付出过多的代价和负担其可能的风险,故多倾向零库存发展,但这同样需要负担当供应商出现问题时的料件短缺和生产中断问题。

(二)采购合同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电力企业应当把上述的所确定的初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先进行简单的定性分类,使每一类指标都反映电力企业采购合同构建及履行期间风险的关系,再以此为基础对每一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选出的主成分作为新的分析变量,以电力企业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新的分析数据进行因子分析(Risk Category Matrix)。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影响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因子),并以此作为构建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接下来,计算出各电力企业在每一个因子上的得分,作为判断电力企业在采购合同风险某个方面强弱的标准,再以每一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加权因子得分,便可作为评估整个企业采购风险强弱的标准(Impact Category)。

二、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应对措施

(一)重视采购合同的弹性化设计,保持结构化转机。供应链合作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采购管理中有关电力企业与供应商构建合同时,都必须事前确认在设计中互相提供弹性,进而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并且有效地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采购合同管理弹性设计已经被证实可以降低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当今供应链管理强调JIT方法,减少库存以降低成本,这种运作模式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需求有较大波动时就会显得缺乏弹性。所以加强应变的能力,已经变成注重效率的同时还应该保持采购管理的适度弹性。采购合同管理中的如何与不同成员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经过电力企业过往经验证实已经成为确保采购管理成功运作与防范风险的重要的先决条件。所以建立长期的策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加强采购合同管理的制度性的信赖关系(Institutional Trust);其次,在合同构建时,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用;然后,经由建立正式的合作体制,实现在采购管理成员间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最后,为了更好的履行合同,应敦促不同成员以诚实、灵活的方式相互协调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

(二)加强采购合同管理创新,优化物流协同合作。采购管理的成功是让电力企业运转不会产生断料为前提的,不可否认采购合同管理是电力企业内部采购管理的开始,又是其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管理的桥梁,良好的合同管理有助于电力企业能降低成本,供应商能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有其综效的效果。不论采购环境是多么复杂与多变,电力企业必须有机智可以事前强化采购管理系统功能的弱点,并且事前清楚是供应风险形成的起因,防范采购风险的就必须从强化供应商的选择与改善采购制度控制的不同构面出发。一般而言,大型电力企业集团所涉及材料采购市场广泛,在合同管理时,重点应该注重在保证取得优质廉价材料的供应及时(Rapidity)与服务可靠,另一个构面要让供应商注重系统的稳固(Robustness)与交货时间的改善。最终让使电力企业拥有一支最佳组合的采购管理团队,为客户与电力企业本身提供的可靠供应保障。强化采购合同风险控制就从加强供应程序的建设、严格供应品质管理进而实施有效监督与管理。

三、小结

总体而言,如果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已经采用多重供应商或多重货源的弹性供应机制(Redundancy),并且与每一供应商均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合同,其实是可以有效防止单一供应商结构下需求与供应受阻,即可降低整体采购管理在灾难干扰运行下的供货风险。因此,电力企业对关键材料的供应须选择应来自不同地域或两个以上供应商提供,并对每个供应商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物资供应安全稳定。成功的物流配送也是采购合同旅行中的重要环节,专业强势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关键成功的因素,除了电力企业可专注于核心业务外,采购合同管理经营流程的专业化与组织化,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并且可以分散并增强抵御物流配送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采购 管理 模式

1、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零部件的采购对于企业品牌的打造、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信誉度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做好制造企业的零部件采购工作,是企业能否立足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零部件采购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重销售,轻采购”是传统企业通有的弊病。因此,传统的零部件采购最普遍的模式就是兼顾质量的同时“货比三家”,产品的市场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当订单较多时,在零部件采购上会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此时质量要求则放到次要位置,零部件的入库检验也多不规范,缺乏完善的采购制度机制。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问题:

(1)缺乏健全的制度机制

大部分企业将大量精力用于如何拓宽市场,增加销售,在制度建立上,销售政策及各项激励制度相对健全,而采购管理 方面诸如采购绩效评价、供应商选择、考核、评价与管理等 制度相对缺失,有的中小制造企业根本没有。

(2)缺乏对供应商的评估和质量控制

大部分企业对其往往只重视自身的成本控制,在采购过程中,也是注重零部件的价格,对于供应商的资质评估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缺乏相应的措施和机制,没有对其进行供应商管理体系和保证能力评估及样品试制评价,导致零部件质量不合格现象的发生。

(3)缺乏对采购行为的约束

在采购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灰色行为,如高价采购,许多行为动机不正当的采购者采用高价采购的方法,以达到自己私人的利益目的。这种现象无论在小企业或是大企业都广泛存在。再如降质采购,面对利益的诱惑,某些行为不正的采购人员往往会选择降质采购,从而影响零部件质量。

(4)采购信息化程度低

传统的物料采购过程经常去决定和发放订单、确定接收、验收入库、库存付款等一系列过程,同时联系了研究和开发部、规划、采购部、财务部、质量部门、仓储和其他部门以及外部供应商,各种各样的审批手续繁琐,倘若信息化程度差,工作效率将会很低,同时采购业务的可追溯性弱,出现问题责任不清。

3、制造企业采购零部件管理模式构建应把握的重点

(1)实施标准化采购

标准化采购是物资定型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市场化采购的集合,是对统一信息平台、统一供应商管理、统一专家库、 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库存和标准管理的深刻理解与升华,也是降低采购成本、保证质量和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 实施标准化采购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做好制度完善、流程优化。即对已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和优化,制定出能覆盖采购的计划、采购过程、质量控制、库存与结算等标准化管理制度, 建立标准化操作和信息管理平台。二要严格把关、规范定型。零部件定型化、规模化是标准化采购的关键要素,也是标准化采购的基础。在零部件采购过程中,需要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和技术交流,对零部件技术性能、工艺技术要求、适应性、安全可靠性等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估,将质优价廉、质量可靠、性能稳定、适应大范围推广的产品纳入到标准化设计与采购的范畴。

(2)实施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就是一种有效的采购管理和实践模式,是由专 门的职能部门(集中采购部门)集合和统一其他部门(二级核算单位)的各种采购需求,形成一个大的采购订单,向多个供应商进行综合绩效考察、询价比较、择优采购,从而获得对采购物品品质和供应商服务质量的控制,进而为其他 部门(二级核算单位)提供采购服务的一种采购组织实施形 式。制造企业集中采购部门和各二级核算单位两个部分,他们之间由物料需求和采购计划衔接起来,即各二级核算单位由项目、订单需求或市场预测产生采购。二者的工作内容各不相同,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既可以避免采购行为灰色化,又能清晰地进行采购定位。

(3)构建采购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的集中采购信息系统是集中采购管理模式运行的 保证,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集中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由两个层次构成:是由信息管理、采购交易、采购管理、供应 商选择构成的功能层:内围是由网络技术、因特网(Internet)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构成的支撑层。在功能层方面,信息管理是指企业采购物资的信息管理,包括通用大批量物资的采购信息管理和特殊小批量物资的采购信息管理,主要是对物资的外观、技术参数、性能规格等信息的管理。在支撑层方面,网络技术是基础,因特网(Internet)技术是依托,企业实施采购需要采购人员处理采购申购单、定货单、 收料单、发料单等大量数据,借助网络技术的集中采购模式 可以通过OA(办公自动化)及MI S(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实现了制造企业采购计划、采购管理以及采购控制的电子化,将采购申请、采购审批、采购实施等一系列采购流程标准化,简化了制造企业采购的环节,实现了制造企业采购信息化,提高企业采购效率。

(4)建立零部件采购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对于采购零部件的质量管理,其质量控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确定质量标准,即反馈系统中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测试手段,通过一定的措施或者工具,检验零部件质量是否合格。2、使用合适的判别方式,通过自动化或人工手段迅速确定生产质量水平,将结果反馈到相关决策部门进行质量纠正。

参考文献:

[1]张钢锋.工程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09年第14期

篇6

军队采购改革运行以来,随着采购改革实践的发展,军队物资采购审计的法规制度陆续出台,逐步加强了军队采购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初步形成了审计监督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军队采购审计机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军队物资采购审计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军队物资采购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绩效考评体系缺失。

军队物资采购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无论是要评价物资采购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经济性,还是要审核采购项目的效率性、效果性,都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非常熟悉采购程序、方式方法,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法律、商贸等相关的知识。目前,部队采购人员虽然接受过总部和大型单位组织的学习或培训,但一些负责采购经济监督的审计、财务、纪检部门的人员基本没有参加,对物资采购管理层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还不多。采购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素质,审计工作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对采购人员的奖惩、晋升、培训缺乏一个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军队物资采购经济监督的主体,包括各级审计部门、财务部门、采购管理部门和纪检部门等,也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采购绩效考评体系,很难运用恰当的考评方法,对他们履行监督职能的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考评。

(二)采购法规不健全,缺少审计依据。

军队采购法律法规能够规范军队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为采购审计提供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标准。目前,军队采购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在将采购权交给采购机构的同时,对其责任和义务的规定却显得粗略,权、责的分离和不对称使少数人能在法律约束之外谋求个人利益,侵害国家和军队利益;对采购中的损失没有明确规定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责任,责任主体不清而无法进行惩罚。从制度上看,物资采购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对审计提出了要求,但审计内容不明确,措施不具体,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由谁牵头审计、审计什么、怎样审计以及审计时机等都缺乏具体规定。

(三)监督主体分散,缺乏监督合力。

按照《军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和《军队招标管理规定》的要求,军队物资采购监督的主体主要有各级事业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以及采购管理部门,他们都有权监督军队物资采购活动。然而,所有这些监督主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各监督主体之间的运行规则也尚未完全统一。现行的规定虽然赋予监督主体实施监督管理的权力,但没有详细规定进行监督的实施细则,使军队物资采购审计容易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从实践中看,各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不畅,配合不力。相关部门实施监督各执一端、各行其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协调运行的监督系统,这大大降低了物资采购审计的效力,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军队物资采购工作顺利健康开展。

(四)审计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

军队物资采购内容的复杂性加大了审计难度。军队物资采购对象既包括后勤装备、自动化设备、军训器材等设备器材,又包括被装、药品、油料、办公用品等物资。采购内容不同,必然使得审计要求、审计特点、审计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对于审计部门而言,要正确把握这些差别,合理运用方式方法,组织实施审计,难度较大。随着商品信息网络化趋势的发展,军队采购部门通过网络了解商品信息,而且借助网络进行采购。但审计部门还运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对其进行审查,便显得无从下手。目前,传统的手工作业存在效率低、信息难共享、过程难公开等弊病。因此,审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日益紧迫。

二、加强军队物资采购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建立绩效考评体系。

扩大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范围,特别要加大对采购审计部门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采购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参加函授、短期培训等各种形式开展采购理论、电子商务、计算机及网络的学习,开拓监督人员的视野,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适应物资采购审计工作的需要。从地方院校选拔懂得法律、经济、管理和公关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充实部队物资采购和监督队伍。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提高军队采购主体的整体绩效,进而提高军队采购的军事经济效益。美军国防采办职业规划的成功对建立我军采购人员的考核制度具有借鉴意义。它将采办职位分为16类,对每一采办职位都有不同学历文凭要求,并规定采办人员在上任前必须到国防采办大学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在通过各种考核后方可取得上岗证书,并定期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再从事采办工作。

(二)健全监督法规,依法实施审计。

以《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国防法》、《合同法》为依据,以《军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军队物资招标管理规定》为基础,尽快出台如《军事采购条例》、《军队采购道德规范》等,并形成一系列配套的法规,将军队物资采购的原则、目标、程序、管理、监督制约以及市场准入、社会中介组织、采购从业人员资格、采购投诉仲裁和信息与电子贸易等各方面的规定形成法规体系。补充完善现行规章制度,明确质疑、申诉程序和救济机制,通过司法手段保证采购实体、供应商权利的实现,为军队物资采购审计奠定法律法规基础,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行有力。物资采购审计部门要针对驻地特点和部队实际,依据现有法律规章,制定实用、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规定,使审计工作经常化。

(三)形成监督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针对监督力量分散的情况,应运用系统观思想整合审计、财务、纪检、行政部门在军队物资采购中的审计职能,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发挥军队采购审计的整体效应。这个监督体系是以审计监督为主体、财务和行政监督为基础、纪检监督为关键、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监督模式。要使物资采购审计发挥整体效应,各监督主体就必须紧紧抓住系统目标,以整合监督系统为基准,提高监管合力为导向,对不同监管要素进行明确分工,不断优化采购流程,利用多种监督手段,促使系统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这些监督主体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除了对采购机构和采购过程实施监督外,彼此之间还存在相互监督关系,如财务部门对采购业务管理的监督,审计对财务和采购业务管理的监督以及纪检部门对上述三个部门的监督。通过军队内部各监督主体与被监督者的关系,形成分布合理、有效监督的军队内部监督制度。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篇7

[关键词]质量指数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400-01

质量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要素之一,采购管理的质量控制将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所谓采购质量管理,是指对采购质量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对供应商质量评估和认证,从而建立采购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企业的物资供应活动。[1~2]

采购质量主要取决于供应商的质保能力和管理水平,这里讨论的采购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的减少采购的不良品进入企业。为此,本文提出了质量指数(PQI)指标,以反映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并且根据产品质量数据动态的评价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能力,为企业选择和评价供应商提供有力的依据。

1.统计指标

质量指数(PQI)的计算公式为:

质量指数(PQI)的计算周期一般为一个月和一年两种。

2.采购质量控制流程

在采购产品时,最重要的是定义需求,决定需要什么及为什么需要,并且按照一定的描述方法来定义这种需求。然后由工程技术、生产、采购部门和质量部门要共同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行供应能力评定。审核的主要方面包括[3]:

1) 供应商的设备、实施、人员情况;

2) 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3) 供应商和其供货者之间遵循质量标准方面的情况;

采购方在对供应商资格认证后也要保证自身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同时帮助供应商设计、实施和监控质量改进项目[4]。运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来确保生产工序能够连续达到质量要求的能力,可用本文提出的质量指数来表示。

2.1 质量检验

产品检验是物品入库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此之前尽管企业做了各种工作来确保采购物品的质量,但还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会影响采购物品的质量。为了使采购方确信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有必要进行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包括样本抽检和采购物料的质量检验。采购方安装合约规定的抽样程序、检验性质和检验方法进行。同时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里推荐优先使用动态检验规则。

采购商应充分利用进货检验信息,随时了解供应商的供货质量的变化情况,掌握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动态,同时可以对同一种外购零件的不同供应商的供货质量进行经济分析[5]。采用质量指数(PQI)工具来进行量化。

3.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购质量控制的方法,并介绍了定量衡量供应商供货质量的手法,为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采购质量检测要与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结合起来,使检验的方式多样化,有侧重,提高检验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魏国辰.对加强采购质量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3(11).

[2] 王银书.企业外购件质量评价分析[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1, 9:12-14.

篇8

【关键词】供应链条件;成本控制;采购管理

在货物流通领域中。供应链的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一般看来,对于企业来说,采购资金占最终产品销售成本的60%,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占企业销售成本的70%。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的含义有多种,目前比较流行的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的功能网链。同时,供应链也是一个过程,即对整个企业的各项功能进行协调、组织、运转的过程。通过这个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纽带,主要连接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而和客户产生密切关系,因为客户是供应链的终端环节。早期对供应链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商品销售的范畴内,随着对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供应链的范围也变得更为宽泛,延伸到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直至和它相关的的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而最新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控制。这是我国首次把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管理联系到一起。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以及业务伙伴关系等进行统筹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理念是“横向一体化”,即企业生产的配件转给别的企业去生产,自己只是负责联络或者利用其他的资源生产、销售。原来的企业和后来的企业是一种协作关系。于是跟这些企业成为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由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包括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管理职能的协调运转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即降低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提高效益、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

采购与采购成本:采购是物流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采购是指企业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企业按照所需的物品的清单去购买;广义的采购是一个企业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既强货物的动态流转,也强调物流和资金流结合转换的过程,同时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是交流信息和经验的过程。

成本是生产某种商品的最低费用和支出。采购成本是指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它主要包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安装费用、验收费用、维护费用等,货物的购买价格只是采购总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而降低采购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要获得最大利润还得其他方面着手,控制能控制的所有成本要素,比如原材料、劳动力、运输等。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已经在不少企业中普及,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采购具有重要的地位。采购位于整个供应链的起始端,同时又是整个供应链的最关键环节。同时采购也连接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的重要桥梁,又是企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问题,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重大。由于采购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如果发生采购上的差错或者不及时,将会造成生产运营的减缓甚至停滞,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采购作业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而更加受到企业的重视。

3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的采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主动性

原来的采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没有主动性,从而造成生产的落后,并影响销售,使企业减少利润。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新型的采购表现为订单采购,这样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采购部门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制造订单来完成采购订单。这种形式的采购是根据内部客户需求直接产生的,能够及时满足生产需要,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效率。采购根据客户的需求来产生订单,这样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2)融合性

在一般的采购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买卖关系。除了在业务上的一种工作往来,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满足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解决的途径是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解决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精心挑选,因此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其次能够实现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节约库存资金的占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效。

(3)整体性

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一样都强调整体性和功能。传统的采购管理只是片面地追求企业内部管理,实施外部资源管理只是达到零库存生产的要求。一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主,忽视了与其他人,如供应商的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一切从大局出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还要重视集体的利益。

4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严格的采购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它们的作用是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好成本管理,还可以和客户建立愉快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能够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防止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采购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防止过度采购和采购不足现象的出现。还可以进行评估和测算,这样企业能够找到一些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5 准时制采购介绍

准时制采购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采购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以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提供合适的物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准时制采购,是供应链理论的产物,它对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有现实意义。

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主要是订单培养。订单培养体现了企业和用户的双向互动,企业和用户一定单位中心产生联系,订单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优点在于它能减少货物流通的次数,降低货物运转的费用,进而控制采购成本。实施准时制采购能使企业的库存降低百分之五十左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供货的准时率,加快了生产周转速度,提高了货物的工作效率。

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始终是物流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难题,在科学技术和成本相关理论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完成,现在物流技术的成熟也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设备采购;管理;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设备一是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以及技术设备,同时又是一个衡量企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或者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创造国家财富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设备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主要的资产之一。设备的采购以及管理,可以使得企业可以正常的运行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学术上对于采购管理的定义就是通过各种可行的采购方式,有效获取所必需的为外部资源和服务,并对相应的供应和服务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作为采购管理的一部分,设备采购管理也就具有很明确的目的,可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设备采购管理的一般程序

2.1确定需求

即就是采购的直接原因,因为有了需求才会才会去采购,设备采购的原因就源于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采购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需求。即建筑安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设备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2确定满足需求

当确定可需求,针对满足需求功能的实现,管理人员则需要确定满足需求所解决的方案。即目前国内外怎么的设备可以满足需求?需不需要特制或者自制?并初步测定满足需求的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设备进行对比以及调研之后确定设备的选择。

2.3确定采购计划

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必须对日常运行所需要的设备进行筛选,同时做出相应的采购计划,以致可以更好的运用企业的流动资金。

2.4确定采购方式

采购部门根据实际的需要以及市场的情况,采取怎么样的方式进行采购:如指定某个公司直接采购、几家公司询价进行“货比三家”、邀请几家公司进行“有限竞争性招标”、或者在公共传媒上公开招标公告进行“公告竞争性招标”。而非采购一般要进行必要的措施譬如商务谈判,来保证采购方的利益。

2.5签订商务采购合同

在签订商务采购合同时,一般可以分为两步骤进行。首先是商务部分买卖双方承担法律义务的商务契约。需要双方法人或单位的公章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内容包括商务谈判中涉及的付款金额、运输方式、付款方式、日期、交货方式、违约责任的界定、验收方法与培训等内容,均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同时加盖公章。

2.6执行合同规定的内容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预验收、运输接货、开箱验收、就位、调试与培训,验收,付款等方式。

2.6.1预验收

设备制造完成后,在出厂之前,应按照技术协议的要求,在设备生产地进行初步调试和运行,当发现问题时对其进行整改和完善,并做好预验收记录及双方确认报告。其中部分设备还存在监制:对于大型、复杂、重要的设备及生产线,在总装之前需要对其生产过程作一定的全程监控,或者设备标准的界定,必须到厂家或者是权威机构的第三方对设备生产制造进行了解以及监制。

2.6.2货物的运输

根据合同的约定,需要承担运输,还会涉及到运输保险等相关事宜。关于货物的接收:运输部门或公司把货物从产地运到我方指定的地点,包括库房、厂房。采购者检查货物外包装的完好性并记录。如果存在问题及时和厂家沟通,必要时还要要求厂家来人提前开箱,按照合同进行处理。其中涉及大型设备的装吊、设备的移动搬运以及和生产工艺线的沟通。

2.6.3开箱验收

当收到货物时不能根据货物包装的好坏就来判断里面的设备的完好无损,因此必须对货物进行开箱验货,同时做好记录,开箱一般必须由我方需要时或许有技术人员、厂房以及国家商检是为了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有一个见证的第三方等三方面。同时记录必须包括笔录,备忘录以及照片资料。

2.6.4就位

设备就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把设备安放或者固定在其今后调式以及生产的位置。设备就位往往依照开箱顺序进行,这样做的原因是开箱后设备尽快可以就位,并对设备的保护以及下一个阶段的调试都是比较重要的。

2.6.5调试以及培训

等待设备就位后,厂商应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同时往往需要厂家技术人员对机器进行调试,以及对我方人员对机器设备使用的培训。

2.6.6验收

设备调试完成,技术状态完全满足技术协议要求的情况下,对整台设备可以最终验收,并签订书面的确认报告。

2.6.7质量保证

设备制造方对设备使用情况状态的做出一种承诺,就会表现在合同中。使用方则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做好使用情况的记录,及时反馈到设备制造方,确保使用方的权益。

2.7对资料进行归档

所有有关该台设备的资料,包括签订的合同、相关的技术协议、补充协议、备忘录、调试相关记录、技术资料、使用说明书等等,都应该作为以后设备档案进行保存。

2.8 纳入固定资产

设备的合同价格并不意味着该台设备的本身的固定资产,关于设备的附加费用也需要进行折算。

综上所述,设备采购程序相比较复杂,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作为设备的采购者来说,我们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更应该把握好设备采购的特点和重点,这样我的采购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3设备采购管理中的特点

探讨了设备采购管理的流程之后,了解设备采购的特点对于我们做好设备采购工作,帮助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1时效性

在采购过程中时间节点的控制比较重要,实际上在操作中也是采购常见的难点,但是由于设备生产的周期、运输期同报关周期等一系列的原因的限制,因此往往采购者很难控制设备的采购周期,而且耽误设备使用的及时性。这样使用方和制造商承担着双面的压力,这样就会使采购者陷于相对很被动的局面。

3.2规划性

设备采购的计划中应该含有包含,采购时间限制,设备的采购清单,以及应该包含充分的资金的预算。

3.3风险性

从签订合同之到设备使用的质保期,采购过程中一直存在风险,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

3.4共赢性

就我们所言,设备采购是一种市场行为,不管是“买方市场”,或是“卖方市场”,都应该做到双赢,作为采购者,不应该一味追求低廉的价格,往往导致会忽视设备的质量,从而使得安全隐患的发生。

3.5完好性

设备的完好性将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效果,进而会直接影响到设备采购的成功与否。

4设备采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设备采购关系到企业工作进展程度的快慢,应该对其加以极大的关注。同时,在设备采购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有,第一及时进行调研,当合同签订往后应充分考虑设备的生产周期,准备设备采购的相关材料比如审批、报关等程序,应避免时间延误。第二根据设备自身的特点可以包括有体积、重量、形状、重心等内容,注意设备运输、装卸、安装时的安全细节,同时可以积累相关的经验技术。第三重视设备商业保险,特别是关于一些贵重的、大型关键设备。关于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在合同签署时技术细节的解释权应该给予必须的关注。

5设备采购信息化建设

设备采购管理可以和信息化技术结合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工作的进行的程度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建立信息管理可以及时掌握设备采购进展的需要。设备采购工作任务繁重,事项颇多,因此建立信息管理可以更加帮助工作的顺利展开,对于不同的合同、设备、管理范畴、采购阶段都可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必须建立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处理,使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实时获得很完整、准确的信息,把握工作进展,为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设备采购部门内部不仅要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同时还要与设备安装单位、制造供应商及设计单位进行交流。通过信息整理加工,可以提供适用于不同角色、用户的检索条件,就使各方便捷地获得所需信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使得人力消耗降低。

6结语

根据前文的论述,设备采购的程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会一样,我们作为一个采购的管理者,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把握设备采购的重点和特点,同时使用最新的管理方法,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策略

1.前言

加强物流成本管理,不仅可以降低采购物流成本,而且可以保证企业物资供应,对企业整个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与控制,最终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通过企业采购物流成本,可以达到提高采购物流活动效率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把握物流成本,并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而组织物流活动,进而有效的加强对物流活动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物化劳动以及活劳动的消耗,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最终实现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目前我国企业采购物流成本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物流系统发展还不完善,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各环节的衔接较差,造成运转效率过低等问题。我国的采购物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成本方面、运转效率、周转速度方面以及产业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商品的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百分之四十,造成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并且存在物流组织不合理的现象,致使相当数量的商品不能及时送达用户手中,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在物流业管理的过程中,因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体制及机制性的原因,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了我国整个企业经济效益。

3.影响企业采购物流成本的因素

影响企业采购物流成本的因素有许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效的物流转接

目前,物流转接效率偏低的问题已经成为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的首要因素。由于物流转接效率偏低,造成物流市场运输周期长、迂回运输偏多、企业绩效低,导致了物流成本的提高,这是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突出的问题。企业的产品要想送达市场,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运输,而因物流转接效率偏低的问题,使产品在每一次中转都会增加成本,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的社会价值。

(2)不合理的公路收费

如今不合理的公路收费已成为造成运输物流成本高的重要因素。公路,作为公共设施,已经成了最赚钱的盈利工具,而代表国家公众管理公路的管理机构自然就成为了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一些部门因手握重权就可以制定法规,确立市场规则以及收费价格等,将国家的利益部门化与公司化,向过路车收取不合理的公路费。尽管我国逐步开始对公路三乱现象进行治理,但公路三乱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正是由于过多的公路收费,提高了产品的物流成本,从而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3)乱收费、乱罚款、进城难、限制多等因素

近年来,乱收费、乱罚款、进城难、限制多等因素已成为物流业的突出问题,而这些收费成本最终都算进了产品的物流成本之中,导致了产品的物流成本的提高。

(4)重复征税

重复征税是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税收制度存在所得税、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以及行为税四大类税系,而各税系之中涉及物流业的税种有十几项。因而,物流行业的税费是所有竞争行业中最高的,而税收是物流过程中的特殊的成本,重复征税最终导致了物流成本过高。

4.企业降低采购物流成本的常用方法

(1)ABC层次系统方法

ABC层次系统方法把采购成本分为A、B、C类,A类采购成本占所有总采购成本的价值比较大,属于高值采购成本,通常在采购总值的70%左右,管理好A类采购成本对于降低总采购成本发挥着重要作用。A类采购成本数量比较少,约占总成本数量的15%-20%之间。B类采购成本属于中值采购成本,一般约占采购总值的20%左右,其数量是处于居中地位,通常是在30%到40%之间。C类采购成本均属于低值采购成本,通常在采购总值中占10%左右,其数量比较多,一般占总采购成本数量的60%-70%之间。

(2)在采购计划制定阶段有效控制成本

作为企业,一定要在采购认证计划和采购订单计划制定时,就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采购物流成本控制。在以准确分析需求的前提下,从整体出发,有效对比认证容量和认证量,及时提交分析结果,合理提出相关对策,全面考虑市场变动,判断认证的可行性,明确认证物料数量及其时间,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3)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企业应该从材料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等多方面进行成本控制,并且不断加强采购监控力度,在企业采购物流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及时监督,检查采购订单计划,监控供货商、价格、性能、质量等内容。

5.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的有效策略

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总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企业自身,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5.1在采购认证计划的制定中控制成本

在采购认证计划的制定过程当中,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成本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其一,在准确的需求分析前提下,对认证容量与认证量加以对比。在剩余认证需求方面,应当将分析及时的向采购认证人员提交,尽快寻找容量于采购环境以外的社会供应群体中,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其二,综合平衡,也就是由整体出发,对生产、市场、物料生命周期以及认证容量等诸多要素进行全面考虑,对认证需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借助于认证计划的调整,尽可能满足认证的迫切需求;其三,应当对认证计划制定中所涉及到的基本要素予以明确,并且还要明确认证时间和认证物料数量,以便于充分的保证其时效性和及时性。

5.2在采购订单计划的制定中控制成本

在采购订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成本的控制,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1)控制采购成本的重要前提是制定合理且准确的订单计划,需要熟悉的了解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市场部门的销=销售计划及需求计划,全面的掌握在一个供应时间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供应原材料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以便于切实达到在对企业原材料需求予以满足的基础上,尽可能将采购资金占用减少;(2)全面的分析资源市场,综合考虑订单容量、生产以及市场等相关影响要素,对材料订单需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需要还可以适当的调整订单计划,提交订单需求给认证计划的制定者,同时确认是否能够根据固定的数量和时间交货;(3)掌握订单计划制定中的下单时间和下单数量。

5.3加强控制缺货成本及采购管理成本控制

所谓缺货成本具体指的是因供货中断亦或是存货耗尽等原因而无法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通常缺货成本的降低是以平均存货储存量的增加所形成存储成本为代价,所以,必须谨慎的考虑缺货成本对发生采购决策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应当与其他有关采购决策成本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于权衡得失,将允许的最大库存缺货水平得出;而采购管理成本则指的是组织采购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采购管理成本主要是由办公费用、人力成本、信息传递费用和差旅费用构成,在控制采购管理成本中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的将采购人员选好。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对企业的物流采购成本有效的加以控制,那么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加强采购监控,主要包括检查监督订货计划以及监督控制采购计划,比如对质量和性能的监控、对价格的监控以及对供货商的监控等。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采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处于一切企业活动的最前端,是企业所有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的采购环节不能顺利进行,将直接影响其他生产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企业的采购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对于总成本的减少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一定要大力发展和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作为企业自身,也应该有效采取各种减少企业采购物流成本的策略,从采购认证计划、采购订单计划、材料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等多方面控制成本,加强采购监控,从实质上,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洋.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问题策略研究[J].才智,2011(34).

[2]邓新红.浅谈企业降低采购成本之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