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欧姆定律;教学思考;教学研究

一、在欧姆定律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类学科,其教学内容通常比较枯燥,部分学生表示学习比较费劲,如何能让学生彻底明白和消化欧姆定律,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可制订相关学习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教学中的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等相关知识点,一定要重点讲解以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实验中的仪器和知识点的把握。

二、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作为初中物理电学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之中只涉及部分电路,只有充分掌握了欧姆定律才能进一步学习电学部分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计算。欧姆定律即阐述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教师在实验当中引导学生自己推算出电压、电阻、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欧姆定律,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清楚。演示实验完成后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理解。

掌握基础定律知识后,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分析三者之间变化的问题,即电流是随着电阻与电压的变化而改变。在欧姆定律例题分析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多个变量的问题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运用一不变二变的方法来进行问题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且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相关教学短片帮助学生理解。将电阻比喻成“阻碍电流通行的路障,电阻越大路越不好走,电阻越小通过速度则快”,并且引导学生明白电阻是导体自身的特有属性,电阻的大小是受到温度、导体的材料、长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与其两端的电压跟电流的大小无关,电阻不会随着电流或者电压的大小改变而改变,只是运用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比例数值表达起来比较方便。

很多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之后,错误地以为电阻是受电流与电压影响的。相关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需要让学生明白研究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如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数量关系;电压不变,来分析电阻与电流之间的量变关系,并且要直接将实验方法演示给学生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让学生一带一,提高学生掌握程度

不同的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可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学习氛围较好的学习小组。采取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有些学生面对老师和面对同学学习效果也不同。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比较方便,理解能力也大体相同,进步速度也相对较快,教师从一旁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再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后再进行巩固提高,能提高举一反三采取多方面思维的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形成良性的竞争式学习,另外树立学习的榜样,也能从心理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不定期进行交换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相互之间学习进步,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总之,欧姆定律作为电学的基础,学生必须真正掌握该定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具体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都能充分掌握。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思维方面和动手实践方面进行改进,并且从中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理论,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高相关教学任务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案例分析和其他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控制变量法。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宣小东.对现行教材中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5(3).

[2]许忠林.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5(9).

[3]符东生.关于初中“欧姆定律”教学的思考[J].物理教学,2014(8).

[4]王存香.《欧姆定律》教学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5).

篇2

1“最后五分钟”以图、表形式系统化本节课

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物理现象的介绍还是物理过程的探究,以及物理规律的归纳和运用都是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探究与合作学习完成的.每节课从三个维度循序渐进地完成物理教学进程,在物理课堂教学的每一阶段(引入、复习、新授、巩固、反馈等)都会出现新的物理知识点或物理能力训练点,这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能力只有与学生业已掌握的知识或能力形成有机结合的网络或板块,才能算是真正掌握.因此在引入、复习、新授、巩固、反馈等环节后,有必要及时进行物理知识、物理方法与能力要求的总结,使得散布于前述各个阶段的内容以鲜明的主线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清本节物理课的学习线索,从更高的逻辑视野上概括并融入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与能力体系.所以,很多有经验的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善于在“最后五分钟” 系统化本节课,其中,以图、表形式系统概括本节课学习内容极为方便,运用也很多.

在教学“透镜的原理与透镜的成像规律”这节课时,教师通过生活中的折射成像的诸多现象引入了“透镜”的概念,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呈现了凸透镜对于三根典型光线的折射规律,即“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与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过另一侧的焦点、从焦点发出的光线折射后与主轴平行”;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主要规律”……,在完成了上述的教学活动后,接着师生互动,探究了生活和生产中凸透镜的几种运用.在一般教师看来,这节课到这里为止,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基本达成三维目标.但是,一位老教师却别出心裁,和学生一起绘出图1.这位教师和学生一起,按照本节课探究实验的探究步骤,用MN表示透镜,箭头AB表示物体,像用箭头ab表示,f表示一倍焦距处,2f表示2倍焦距处,将物AB从大于两倍焦距处的位置连续移动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处,选取了物距大于两倍焦距、等于两倍焦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等于一倍焦距、小于一倍焦距这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运用平行于主轴的入射光、过焦点的入射光的折射特征,将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点与规律完整、系统地浓缩至一幅图上,相对于复杂的语言叙述与结构复杂的表格,这张图简洁、科学,一目了然,便于理解与记忆,同时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次极具条理和符合逻辑的系统归纳,这样,知识与方法的内化才算真正完成.而这位老教师的做法,一下子将“最后的五分钟”的时间价值充分发挥到最佳值,优化了教学环节,使一节平常的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课上出了特色,上出了新课标要求的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相当多的教师喜爱最后在大屏幕上以文字形式、彩画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授课提纲,认为这样就是对本节课的总结.这种做法,其实是把教师个人的备课笔记搬上了屏幕,缺少学生的参与,纯粹让学生被动进行阅读与记忆,而上面这位老教师的做法却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绘图,主动自我总结,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直接投影介绍产生的效果.

2“最后五分钟”以综合性、开放性问题总结本节课

如果某节课所学习的概念不是太多,方法学生也理解、掌握达到预设的水平,在经过了前面近半小时的学习之后,“最后五分钟”内,物理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更上一层楼”,自主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例如,给学生抛出综合性、开放性问题.某位物理教师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基础上,本节课教学了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后,利用“最后五分钟”抛给学生一个综合性、开放性问题:现有一个未知电阻Rx,你能运用学过的电路知识和欧姆定律,想办法测量出这个Rx吗?学生经过热烈积极的互动,一番合作探究之后,很快找到了几种不同的思路:如图2所示,利用一个电压表、电流表测出Rx两端的电压U、电流I,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x=UI;图3,将一个已知电阻R与Rx串联,利用电压表,分别测出R与Rx两端的电压U1,U2,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U1U2=RRx,求出Rx;图4,将一个已知电阻R与Rx并联,利用电流表,分别测出R与Rx中通过的电流I1,I2,根据并联电路的规律I1I2=RxR,求出Rx.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调动了初中学生对于物理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物理学习趣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理解和领会前一节课学过的欧姆定律以及本节课自主探究学习所得串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并且要使思维充分发散,进而寻求到解决本题的几种不同的方案.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这位物理教师利用“最后五分钟”抛给学生的这个综合性、开放性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复习、运用在教育心理学所说的“最近教学区”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并将其有机融入自己的知识能力框架,形成更高级的综合能力.这样利用“最后五分钟”,实在是独具匠心,既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学理念的创新.

3“最后五分钟”以富有趣味性的悬念性问题为后续课堂教学留下引子与伏笔

在某些单元的物理教学中,前后几节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有时非常强:物理事实的发现具有连续性,物理现象的发生具有因果性,物理过程的探究具有延续性,物理规律的应用具有外延性等等.因此,往往先一步学习的内容为后继学习内容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这里不仅指知识基础,还包括方法基础以及物理思维能力的基础.一些富有经验的一线物理教师往往在备课时首先着眼于整章的教学过程体系,然后才分解出每一节物理课的教学目标.在考虑到前后几节的内容之间逻辑关联时,他们往往巧妙地在每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出台一个富有趣味的悬念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持续探究的愿望,并且为后继课的学习留下引子,打下“伏笔”.

篇3

一、问题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针对与新内容有关的知识,精心设计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然地引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前,可提出问题:一架水平飞行的运输机,怎样把救援物资投向指定地点?是在指定地点的正上方法投下,还是在离指定地点有一段水平距离时投下?在斜抛运动教学前,可提出问题:在比赛场上,运动员怎样投掷才能取得最佳成绩?是不是投掷的力越大,速度越大,投掷的距离就越大?在讲电磁感应时,可由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引出问题:那么磁能否生电?磁怎样才能生电?精练的几句话,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天地,使其容易接受,同时也为区别“电生磁”的知识埋下伏笔。问题导入法容易操作,但应注意所提问题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来适当调整,而不能纯粹是“为问而问”。例如上述例子中,可先制作好课件,让学生来操作练习投放救援物资,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和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件引入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增加观察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引入新课,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播放电影《甜蜜的事业》的片段:剧中人物坐在行驶的拖拉机中,有说有笑,司机突然刹车,连人带物一起从车厢的后面滚下来。问学生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惯性。”短短一二分钟,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激发了兴趣,真正进入了课堂。在惯性的授课内容完成后,重放该片段,提醒学生该片段是否违背了物理原理。学生看后引起激烈的争论,得出结论:该剧中人物倾倒的方向反了,违背了物理原理,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惯性的理解,而且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三、演示导入

教师可通过一个生动的实验,提出恰当的问题而引入新课。如在上“单摆”时,我在细线的下面悬挂一个小球,拉开一定的角度,小球开始摆动,问:“小球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学生回顾了上堂课的知识知道是机械振动。接着问:“这种运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学生说法不一,从而提出要知道是否是简谐运动,先来学习单摆这节课。我结合演示,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提问,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路循着问题进入新课。再如,在上《电场强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如下实验:让橡胶棒a与b分别经摩擦带电,将a放在云台上,再让b靠近a使之转动。提出问题:相互作用的电荷没有接触,它们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小结归纳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发生的,电荷的周围都存在电场。在讲“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我先出示一块示教板,上面有两面个电动势分别为3V、9V的电源,先将电动势为3V的电源和灯珠相连,灯很亮。然后我问学生:“如果把电动势为9V的电源和此灯相接通,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出现的回答可能是灯更亮,灯烧掉等。接着教师将电路接通时灯更暗,与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不相同,进而提出要解释这一现象,就要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以演示为基础,让学生充分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与现象相对照,创设情境,激发疑问,使其产生急于要寻求答案的欲望,为上好新课奠定基础。

四、复习导入

篇4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jxzyw.com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篇5

一、关于文字描述的概念、规律的阅读

咀嚼概念和规律中的提示语、关键字,启发学生在阅读时思考下列三组问题:①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怎么分析、综合得出的?②如何定义或阐述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如果是科学量,其度量单位是什么?③概念、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是怎样的?与其他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案例1]“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是教材对做功概念的描述,要引导学生咬住关键词“力的方向上”进行理解讨论式阅读,还要仔细推敲“功”的含义,进一步尝试解决做功与能量转化存在的关系。

[案例2]“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里的溶解度。”这个溶解度的概念我们要关注“一定温度”这个前提,“100克溶剂”、“饱和状态”这两个条件,“质量”表示溶解度的单位。

二、关于教材中各式插图的阅读

科学教材中每节都使用了很多插图,有照片、模型图、装置图、原理图、演示图、示意图、数据图表类、漫画等,这些图片表达出丰富的科学信息,从不同角度渗透概念、规律,反映了科学现象及原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图,为概念、规律的形成与建立和一些器材的正确使用打下基础。

[案例3]“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这一节,教材中设置了九张图片、一个讨论和一个活动,文字叙述只有寥寥数句,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猫头鹰的昼伏夜出”三幅图的阅读,分析图中三种动物的行为各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通过对“向日葵向太阳”、“茎的背地生长”、“捕蝇草”、“捕住猎物的捕蝇草”四幅图的阅读,归纳植物的感应性现象。而活动中的“蚕豆发芽”图片展示了活动设计要点和最终的结果,阅读中要仔细观察四粒蚕豆种子两个玻璃瓶中的放置方式,看清四粒蚕豆种子发芽后根、茎的生长状态。

[案例4]在学习原子结构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对“八种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情况记录的表格”进行观察,横向和纵向比较式阅读,同时思考:同一原子中什么微粒相等?不同原子什么微粒一定不同?原子中一定有中子吗?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真正领悟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本质,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关于化学方程式及科学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阅读

对化学方程式及科学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阅读,我们先抛出要求理清的问题,再通过边阅读边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要让学生知其表达形式,更要使学生明确其本质。

[案例5]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列出的“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尝试获取表达的信息,并在小组中进行发言。如①磷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②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③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都不变;④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粒子个数比是4∶5∶2;⑤参加反应的磷、氧气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质量比为31∶40∶71;⑥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或氧化反应等。

[案例6]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可对其变形公式R=U/I进行小组讨论式阅读: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电流有什么关系?若电阻与电流成反比,那么在电流为零时如何计算?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明确电阻可用电压跟电流的比值表达,但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长度、材料、粗细以及温度而不是I、U。

四、关于教材例题的阅读

科学教材中例题主要集中分布在八年级上、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上三册教材上,主要内容为物质科学中物理、化学相关的概念、原理、定律共16项知识点的计算应用,这些例题不一定都要教师讲解,可以选择一些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正确理解题意,再在此基础上熟悉图表(情境)所表达的内容,挖掘出隐含条件,剖析清题目涉及的范围、条件、现象、过程,联系科学概念、原理和定律。注意题干信息中的关键字眼,如“恰好完全反应”、“有无摩擦力”、“状态是否变化”等。要关注例题解答中应用哪部分知识解题,使用了怎样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例题的阅读,引导学生熟悉规范化解题,掌握解题规律。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想一想,除了教材提供的解法外,是否还有其他解题思路,甚至教师改变题中的条件,再让学生去阅读、解题。

五、关于教材“活动”模块的阅读

科学教材共三百多个“活动”,主要有演示操作、学生分组操作、学生设计方案和学生实践性活动四种类型。“活动”模块设置的问题逻辑严密、具体清晰,对实验观察的步骤和观察点的把握都有恰当的提示,对探究行为有很强的指引性和辅助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利用好这种价值,让阅读与探究活动融为一体,甚至可以把这些叙述的文字理解成学生开展主题探究的指导资料。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能力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也是高考物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搞好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入研究考试大纲,明确实验题的考查特点

近几年实验考查特点是:(1)重视基本仪器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考查。(2)重视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3)重视对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4)电学实验是命题热点。(5)创新意识比较强,与实际联系较密切。

二、结合实验考查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基本仪器

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让学生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熟练、正确的读数。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各种基本仪器的共性加以指导,如基本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都需要零点校正或零误差修正等等。

2.培养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应弄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要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教学中,教师可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也可由教师提示,学生独立摸索安装调试仪器,进行实验步骤以及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

3.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取和记录数据的注意事项。如记录要及时、完整,注意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注意数据单位的正确性等等。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使用该表格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进行数据的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进行补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可分为计算处理法和图象处理法。学生处理数据的第一意识是计算处理法,对图象处理法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采用图象处理法,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的关系,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测定玻璃折射率等实验中采用图象处理法均可达到简便、直观的效果。最后,还应让学生明白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与理论计算有何偏差。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研究,许多深一层次的问题都可得到解决。

4.教学中抓住关键实验,深化原理拓展,注重方法迁移

电学实验是高考命题热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我们可将电路按功能分为(1)电源电路(2)测量电路(3)保护电路(4)测量仪表四部分。这种分类可深化学生对原理的识。教学中可科学归纳,将相同实验原理或实验方法归类整合,进一步明确该种原理和方法在不同实验中所起到的相同作用。如以欧姆定律为主要设计思想的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电流表改装电压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等。在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后,可让学生设计某个达到相同目的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

5.注意挖掘非实验题中所隐含的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习题的设计与实验的设计是相通的,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都隐含在习题中。例如,我们平时都做过求斜面或平面上动摩擦因数的习题,其中的题干就是设计测动摩擦因数实验的方法。教学中,若能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注重培养实验中的物理思维方式

在实验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象处理平均值法,这要学生能够领会和理解,并能在每个实验中找出到底用了什么物理思维方式。比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用了等效法(用位移代替速度)、累积法(重复打了许多点)、留迹法(用复写纸留下小

球落地后的点)等物理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找出各实验中的思维方法,能够让这些思维方法深入学生的脑海中,并用于那些可能遇到的探索型、创新型物理实验题。

三、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发挥一切实验条件,让实验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以下几种方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1.全面开放实验室。这对实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开放实验室可以提供给他们完成课堂实验的机会;第二, 学生大脑里一旦有了好的想法与设计时,能及时的通过实验来验证,这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第三,学生可利用空余时间参观实验室,提前对一些新的仪器有了一定的感知,可大大减轻日后实验的难度;第四,可以消除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让他们感觉到实验室就在身边,实验仪器就在身边,增加参与实验的愿望。

篇7

关键词:物理;自学能力;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48-01

自学能力是一种运用旧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而其他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的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就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人就此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 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教材。

二、 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一)发散思维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第一,指导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疑问、发现问题。例如: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以后,体积为什么会增大?夏天冷暖空调车玻璃窗的外表面有水珠,而冬天水珠为什么又附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上呢?第二,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指导学生联想队列看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通过在自学中提出疑问、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二)从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

引导学生从阅读课外书、报刊杂志、看电影和电视、旅游、参观博物馆和科技馆、上网、与别人交谈等,从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经常倡导学生这样做,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

(三)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教育最终给人留下的不是记住的知识,而是学到的方法,获得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的情感、习惯、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指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工农业生产、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应用。在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养成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判断、决策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要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书,还要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的内容:

1. 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

2. 这一节(段)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3. 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

篇8

【关键词】中学;物理;系统教学

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根本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对信息的摄取、加工、储存和反馈等一连串环节,通俗地说,就是是对知识的初步选择、理解领悟、记忆储存和课后反馈等四个过程。对于物理课程而言,必须首先明确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性,然后使课程设计围绕这四个过程,特别是中间的两个过程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对此我们提出了以系统教学为理论基础的模式——“四步三习三回忆”。

一、系统教学法的几个基本特性

首先,应将物理教学当作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一个人,从确立学习动机开始,产生学习的愿望,然后通过一定的课堂互动,付出努力以实现这个愿望,最后再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才构成了一整套包括掌握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技能和发展综合能力在内的体系。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从开始到结束,每一阶段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相应的外部教学情境,以客观进度为依据,从真正意义上支持他们开展每一阶段的学习。

其次,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才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并且做到有效落实,反馈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相应产生明确目的,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起舞。

其三,应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在一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整体内容及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其知识逐渐系统化,才能不断完善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思维模式具有大局观和整体观。

其四,应及时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通过在每一节课上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知识,最好这些回忆与该课堂所授知识有一定关联。因为从心理学上说,记忆的最有效方法是缩短记忆周期,做到即时记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到新知识的短短时间内对知识产生较深印象,较快掌握到新知识。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运用随堂记忆法,唤醒学生的回忆,令其学习更为轻松。

二、系统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与设计

首先,要从教师着手,对物理教材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不少教师对教材未能进行系统分析,上课一般只会照本宣科,原原本本按书上内容宣讲,当然把握不了知识的本质所在,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教学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纳入到整体知识体系里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加以分析研究,其内容与延伸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应当认识物理学科的总体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阶段性作用,不仅要认识知识点在整个物理教材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结构,还应扩展到其与别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有意识地灌输系统教学的思想。不间断地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形成系统化知识。把每项物理知识都纳入到同一个系统中,使学生头脑中存储的知识以系统形式存在,这样一来,他们对这种知识的理解必然具备一定的深度,能有效地掌握其本质、适用条件及与相关知识点甚至其它学科之间的的联系和区别。经过系统化思维的培育,知识点就不再是一个个机械记忆的孤立部分,而是构成为条理化的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一者利于记忆储存,较长时间不被遗忘,二者利于准确、快捷地提取转移信息,三者不同知识间形成了有机联系的网络,在解决某项问题时,能迅速地引发联想,组成—整套相互关联的知识群,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理清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三者关系时,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也即解决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总结出三种方法,一为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二为力的空间累积效果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三为力的时间累积效果和物体动量变化的关系。三种方法,三个不同角度,最后殊途同归,获得对应力学研究的系统知识结构。

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主动思考不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I=U/R,当电压一定,如果电阻增大,则电流强度变小,当电阻一定,如果电压越强则电流越大。那为什么变换一下公式R=U/I所得出的结论“导体电阻与其电压成正比,与其电流成反比”却成错误的了呢?激发学生去思考,则会发现,原来公式R=U/I是通过比值大小来反映导体电阻,这个公式只是导体电阻的定义式,并非是决定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帮助学生养成知识体系的整体思维、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三,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开头是初步选择阶段。要求教师提前拟好学生的自学提纲,使学生明白一节课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至少对即将要讲授的教材内容有所注意,才能下意识地选择运用视听能力定向感知并获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

但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此时学生对内容无法真正理解,所以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重点讲解,澄清一些比较模糊的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重点概念和一般规律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时候应纵横结合,不仅要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横向串讲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和理解教材内容。

理解领会是获取知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但要做到真正化为长期记忆,必须尽快进入整理吸收和记忆贮存阶段。通过运用各种工具针对遗忘规律,指导学生与遗忘作斗争,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及时指出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最常犯的错误并找出原因,之后提供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

最后是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出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作业结果,立即矫正和辅导,达到强化知识的效果。

总的说来,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亲自示范,把相关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规律加以系统化的概括、梳理,建立物理知识的网络结构,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提倡启发式教学,使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并且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记忆系统,反复实践,让知识系统化,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龙辉.中学物理系统法教学尝试[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