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

篇1

没错,这个短片描述的便是二维码在物联网中的典型应用,也是对物联网世界的美好前景描述。9年前,美国沃尔玛超市第一次用RFID芯片来追踪资产库存管理,让我们感受到物联网智慧产业的微光;而9年后的今天,物联网已经从不为人知的“乌托邦”变成了一束照进现实的亮光。

在变数丛生的时代,以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为关键核心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产业链开始初见端倪,随着人们对物品状态监控和盘点识别的要求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正在涵盖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精细农牧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火速升温。

众多发达国家正进行大量投入开发物联网,无论是美国的“智慧地球”、日本的“U-Japan”还是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都属于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中国亦大力实施物联网产业,如初见成效的“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

被誉为中国铁路RFID“寡头”的远望谷相关负责人表示,“物联网市场没有完全爆发出来,但这块新兴产业仍具有无与伦比吸引力。”作为中国负责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起家的重点企业,远望谷如今正马不停蹄地进行低成本的融资,为物联网产业链资金“补血”。

全球自动识别设备及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美国易腾迈科技公司Intermec Inc. (NYSE:IN) 北亚区总经理陈亿表示,由于国内物流企业缺乏联动效应,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受限。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经济领域 应用

一、引言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势所趋,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将加快多行业多领域信息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好莱坞科幻影片中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远距离异域操控,一个指令可以让爱车自动开往目的地;可将家中水电关掉;启动室内预警系统和室外照明灯等智能场景在物联网时代都变得触手可及。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

二、物联网的起源与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又名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可使所有的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一般认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描述,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我们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Human to Thing)和物与物(Thing to Thing)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

物联网第一个特征是Web 3.0概念,第二个特征是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的中心还是互联网,还要依赖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的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和挖掘,并且去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而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边界,担负着从数据采集到数据预处理以及数据传输的任务。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物联网具体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感知层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网络层主要是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应用层则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与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架构中的发展空间较大,运营商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面对市场机遇,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争相发力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拓展。

三、物联网市场分析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逐步趋向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传感网,加快传感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自2009 年8 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同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被成功应用。2010年3月,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物联网规划已列入国家“十二五”的专题规划,未来我国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工作做相关的推进工作。

四、物联网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物联网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一个市场前景广、综合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战略地位突出的产业。

发展物联网产业,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物联网产业不仅能为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安全防范、智能生产制造、智能电网监控、智能卫生医疗、智能生活服务、智能安全生产管理、智能环保节能等领域优化管理提供系列解决方案;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集成、营销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成本,有助于控制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能使生产确保质量、流通实现有序高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费安全指数大大提高,而且将催生新兴产业、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可以说,物联网的发展将使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发生革命性突进,使劳动产品更多地具有人的智慧,进而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五、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应用中首先被广泛使用的是“M2M”应用。M2M指的是各类物体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在没有人为干预下实现数据通信。这些物体可能是工业设备、电表、医疗设备、运输车队、移动电话、汽车、贩卖机、家电、健身设备、楼宇、大桥、公路和铁路设施,等等。这些物体将配备嵌入式的通信技术产品,通过各类通信协议和其他的设备及IT系统交换信息,提供连续的、实时的和具体细节的信息,到达人类无法得到的大量信息。它的重点在于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处理。

(一)信息采集领域

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传感器网络,RFID 和条码识别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对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感知都属于这类,传感器网络依赖的主要技术是传感器、微机电设备、嵌入式编程等。具体来看,主要是传感网络/EPC相关的公司,包括二维码、RFID、传感器等。

(二)信息传递领域

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固网带宽的提升,移动网络覆盖的增强都会带来大量设备投资,有利于电信设备制造商,物联网是在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延伸,或者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采用专用技术如Motorola的Zigbee,数据汇总后经路由器进入电信网,主要的通信技术应该是WLAN(802.11a/b/g/n)、HSDPA和LTE。这都是传统的电信运营领域。

(三)物联网应用领域

由于物联网的发展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目前物联网在一些领域已经有了应用,按照目前的应用排名,仓储、运输物流、门禁证卡、考勤、资产管理、门票和医药管理分别占据了前7名。按照IBM在《智慧的星球》中的六大智能领域:智能的供应链、智能的城市、智能的银行业、智能的医疗、智能的交通和智能的电力中的预测,我们预计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以GPS为代表的Telematics(汽车产业)、智能电网和移动支付将率先普及开来,成为普及的应用。物联网新技术的拓展和应用等领域在后续将牵扯包括金融、医疗、交通等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在各类行业应用中,从短期看,在铁路、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物联网已展开布局。

六、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物联网在这方面更加突出。物联网比较复杂,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它一旦出现问题也将是全局性的。物联网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目前物联网还面临着一些很大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2.应用成本昂贵;3.技术不成熟;4.隐私权问题;5.安全隐患,国家安全问题等。

七、总结

物联网的普及还需要很长时间,就像当年的条形码的普及花了30 年时间,RFID要完全达到条形码的应用程度,也还再需要20年左右。应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并不是应用在等待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才会开始,在某些领域,物联网将率先展开应用,同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拓展开来,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雷士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及进展概况[EB/OL].价值

中国网,2010.

[2]刘洋波.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简报[R].2010.

篇3

过去,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云计算的分割,谈各类云服务的特点,并不谈背后的能力来源。云计算的潜在用户被眼花缭乱的云服务产品困扰,特别是现在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过程中,并不了解云计算,不知道如何选择云服务商。

经历多年的发展,全球云服务市场走向逐渐明朗,云计算正在成为巨头们的游戏。中国云计算市场与世界领先的美国相比,整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云计算能力由大型IT、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主导的情况,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分公司(简称“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看来,云计算是这三大阵营IT转型输出的必然结果。他说:“IT企业转云是必然趋势,互联网企业顺应业务发展将IT云化并输出的路径也很明显,运营商做云则关系未来的发展。云计算将成为像水一样的基础资源,运营商的角色就是将云的功能变成标准化组件提供给整个社会,服务‘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向各个行业渗透的过程。”

云计算模式的关键一步是将分散的资源虚拟化并集合起来,满足资源弹性调度的要求(效率问题),以及系统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要求(能力问题)。但也有人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数梦工场王巍从大数据的角度谈到,云计算首先是一种超级计算能力,先解决能力问题而不是效率问题。总而言之,云计算的关键是集合资源的能力,即资源池的规模是一切的基础。尤其对公有云来讲,规模决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也解释了为何惠普投入10亿美元发展公有云却未吹起多大涟漪,不得不宣布明年1月起关闭Helion服务。

对于云服务商规模和产业发展深度的关系,Unix-Center.Net创始人蒋清野进行了初步划分,他将公有云(包含托管云)服务商按虚拟机的数量分为五个阶段:5000台以下为概念阶段,5000~10000台为原型阶段,10000~50000台为成长阶段,50000~100000台为成熟阶段,100000台以上为产业阶段。参考2014年Rackspace的情况,100000台虚拟机对应的物理服务器数量大概在20000~30000台之间。照此标准,中国公有云市场总体还处于原型至起步阶段之间,市场需求还未爆发。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亚马逊、微软、IBM、SAP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外资云服务商悉数落地,BAT以及金山、青云、七牛、Ucloud等互联网企业高调出场,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ICT厂商也强势加入,世纪互联、企商在线、首都在线等IDC正在转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作为基础运营商自然占据一席之地。眼下,由市场需求所决定,企业云服务商现有的服务以托管私有云(专有云)或者混合云为主,从而造就企业云市场三股主要力量——IT巨头(IBM、微软等)与IDC的组合,互联网巨头(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以及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三足鼎立之势。

未来,如果企业能够将自建私有云转向托管私有云,中国云服务市场的体量将有一次大的飞跃。同时,如果“互联网+”能够广泛落地,更多的传统企业能够真正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工具为自身服务,中国云服务市场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竞争虽然激烈,但市场才刚刚起步,能否借“互联网+”起飞显得尤为关键。

“互联网+”带给云计算的机会

“互联网+”下的传统行业转型将百花齐放,但云计算的使命却相当明确——首先要为传统行业提供一个互联网化的基础平台,其次要针对具体行业打造上层应用。目前,政务、医疗、教育、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互联网+”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确实给云计算产业带来大量机会。

·互联网+政务

政府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首先明确了互联网+政务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政务的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智慧政务的前提是信息和数据共享,消除“证明你妈是你妈”,“一个监控杆上安装几十个摄像头”这类现象。互联网+政务首先需要政府管理创新,需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为政府搭建政务数据的后台,形成统一的数据池,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数据转化成生产力,用于公共服务。

目前,水电煤缴费,交通违章查询、缴纳罚款,医院预约挂号,缴纳社保、结婚登记等公共服务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老百姓已经享受到互联网+政务带来的“一站式”服务的便捷,而政府也距离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更近了。

·互联网+医疗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风生水起,但只是额外增加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通道,并没有解决当下医疗系统的实质性问题,并未改善医生、患者与医院三方的衔接流程。互联网+医疗只有延续医疗信息化的进程,依托云计算平台将医疗数据上“云”,真正达到信息共享互通,才能为医生“松绑”,才能真正打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让医院愿意将这些数据分享出来。云服务将计算、存储、网络作为服务收费,互联网+医疗同样可以将医疗数据资源作为服务收费,医疗云平台甚至可以参考互联网的基础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采购或者输出数据。只有确立合理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三方利益的平衡,互联网+医疗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样式的多元化,打破教育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所以,教育和医疗的模式相似,核心在于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个过程的阻力可能没有医疗行业那么大。

·互联网+制造业

互联网+制造业驱动制造业向着智能制造和社会化服务型制造的方向发展,其中智能化方向要运用物联网实现物理单元和智能控制和组合,社会化服务化则依靠工业化互联网监测维护、售后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云计算在其中依然发挥平台的作用,帮助制造业企业承载各类数据和应用。

·互联网+服务业

这是互联网最先深入的领域,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结合社交、O2O、LBS等创新,服务业企业通过各类移动应用广泛地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包括网络购物、团购、美食、生活资讯、地图、旅行、天气、导航、健康、电影等。服务业同时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领域,PaaS平台在推动整个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谁在为“互联网+”蓄能?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与其说“互联网+”带给云计算机会,不如说“互联网+”赋予云计算使命,“互联网+”需要建立一个超大体量的云生态系统,下层基础设施服务提供支撑,上层应用满足不同的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转型。这个趋势下,云计算市场的前景不可估量。

三大阵营中,亚马逊、微软、IBM等海外IT巨头长于技术,并联合国内的IDC提供本土化服务。比如IBM和世纪互联的合作,将其面向企业级客户的混合云服务CMS引入中国,微软也和世纪互联合作推出Azure、Office365服务。目前CMS已经获得航空、制造、医药、金融等高端客户的认可,微软的Azure发展也不错,但总体来看,这些“外来和尚”的发展之路不会太顺利,一是对合作项目缺乏控制权,亚马逊AWS在2013年即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然而时至今日也未能具备本土服务能力;二是政策越来越向自主企业偏离,本土服务商尤其是电信运营商这类国有控股服务商将抢得先机。

再看互联网阵营,阿里云、腾讯云在中小企业、互联网创业者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一方面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和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则因其不遗余力地投入价格战。但是所有的云服务商都明白,公有云市场的热度最大,但盈利的可能性也最小。亚马逊AWS、Google GCE、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服务商,都在努力向企业级市场渗透。据媒体报道,阿里云服务的客户已经涵盖电子商务、数字娱乐、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气象、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

IDC阵营规模较小,虽然靠与国际巨头的合作获得不少关注,但对于客户而言,IDC服务商的资源和运营能力不及电信运营商,聚焦中小客户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互联网+”的重量级选手是大型行业企业,聚集在金融、能源、制造业、广电等领域,这一块市场利润丰厚,却也存在不低的门槛。国内的ICT厂商过去在这些行业有不错的客户积累,结合原有的IT系统拓展混合云部署的话,这类IT云显然有巨大优势。但中国本土的IT厂商对直接发展云服务是非常谨慎的,华为云对自己的定位就很明确,立足企业云(指原有客户在混合云方面的需求),在公有云市场仍将和运营商合作。

最后看电信运营商的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基于南方基地推出“BigCloud——大云”;同年,中国电信启动天翼云计算计划,随后在2012年3月,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成立,正式推出天翼云品牌;2013年6月,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简称“联通云公司”)成立,推出“沃云”品牌。三大运营商均已完成从提供IDC资源到提供云计算服务转型,而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尤其是面向“互联网+”的云资源能力储备方面,仅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的虚机能力已经远超10万台。

在云计算领域,电信运营商具备许多先天优势:第一,电信运营商掌控全国的带宽资源;第二,电信运营商拥有国内最大的IDC资源,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的数据显示,国内超过70%的互联网内容与服务都托管在中国电信的数据中心和云资源池中;第三,电信运营商拥有积累深厚的政企客户资源,这是云服务利润的保证;第四,电信运营商拥有强大的技术、运营实力;第五,电信运营商具有构建完整的“云-管-端”的能力,可以将云计算与物联网、智慧产业深度整合。

电信运营商领先于行业较早地制定云计算发展长远规划,并且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副总经理徐守峰表示,“互联网+”所需的资源,已经从宽带扩展到云、大数据、物联网,这些已经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基础,基础性业务的定位对中国电信意味着,在企业整体的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有更多资源投入和倾斜。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建成的云数据中心规模已经远远超过IT、互联网阵营,并且这些数据中心也在为IT云、互联网云服务商提供托管服务。

结合多年的ICT整合经验,电信运营商借助商业合作伙伴的能力,以及开源的技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平台和产品,既能快速切入市场,又能满足一些领域对自主可控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在行业市场切入较早,以中国联通为例,其云数据中心已承载了包括国家多个部委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国际客户的国内落地节点、金融机构的容灾备份中心、能源企业信息交互平台、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IDC中心。同时,三大运营商的渠道建设也是其他厂商无法相比的,多年的经营已经建成下沉到乡村级的渠道体系,可以更快地结合“互联网+”进行业务拓展。

为什么看好电信运营商?

当前,IT云、互联网云、电信云势均力敌,但在我国全面推进“互联网+”的过程中,能够与国家战略紧密协同的非电信运营商莫属,这与企业的使命有关。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曾经表示,中国电信依然要关注国计民生,运营商做云服务肩负着和做通信服务那样的使命感,要为整个社会提供优效高质的服务,降低信息化成本。

篇4

1. 互联网金融市场——小额信贷P2P遇寒冬 第三方支付发展稳定

2014年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风生水起,其中小额信贷P2P市场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尤为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P2P市场整体交易规模在2010年仅有13.7亿元,而到了2014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已达2514.7亿元,增长了183倍!而仅 2014年一年较2013年交易规模上涨了157.8%。虽然表面上国内互联网小额信贷P2P市场发展速度惊人,但国内项目也有超过1600家之多,但不少项目最后都不能健康发展,老板跑路现象屡见不鲜,不断地透支着投资者对于这一行业的信任。未来随着参与者的增长和制度的完善,P2P市场将会逐渐走向一个成熟稳定的状态。

(速途研究院制图)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方面呈现出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交易额占据了整个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19.4%的份额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银商,交易市场占比11.6%。此外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环迅支付分别占到市场的6.9%、5.3%、3.2%、2.7%。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未来生态系统布局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现出了较为强势的一面。

2. 医疗健康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前期问题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的移动医疗市场这座“金矿”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发掘。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是30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 89.9%,增势在过去四年表现较为平缓,而随着“挖掘”的深入和移动医疗市场的逐渐成熟,未来几年市场将迎来大跨步的发展,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元。

但移动医疗市场就目前状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核心医疗服务“移不动”,盈利模式不甚明朗,信息交互尚不完善等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布局的深入,移动医疗市场的前途也会逐渐明朗起来。

3. 在线教育——已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的在线教育市场发展可以到目前为止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线教育的萌芽阶段,不少企业开始对在线教育市场进行探索,大量资本进入市场,但由于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少企业最终找不到出路死掉。第二阶段依然免不了公司的更迭,但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互联网行业,在线教育发展缓慢。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技术带动下的一次突飞猛进,随着其他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在线教育作为一座待挖掘的“金矿”再一次回到巨头们的视野中来。

4. O2O——BAT巨头纷纷布局 市场趋于多元化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56381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85.5%,涨势较为平缓,究其原因是国内O2O市场目前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诸多行业仍在探索,BAT巨头在O2O行业布局也逐步启动。2015年将有望迎来一次爆发式的发展,预计2015年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会突破59873亿元。

(速途研究院制图)

目前国内O2O市场表现来看,餐饮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整个市场的43%,其次是休闲娱乐,市场占比26%,第三名酒店占到了25%。此外亲子、美容美发、婚庆等也有涉及。但随着BAT布局的完善以及对O2O有利的探索,包括汽车服务、医疗健康等也将逐渐在O2O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5. 电子商务——天猫一家独大 网民购买潜力惊人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无疑是国内电子商务的一次狂欢,也是国内网民购买力水平的一次成功的检验。淘宝天猫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双十一仅一天的交易量达到了57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63.1%。这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和网民购买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期间各大商城的流量分布中,天猫商城的流量占到总流量的53.3%,以绝对的优势夺得榜首。其次是亚马逊,流量占到了22.6%。京东是第三位,流量占比15.3%。第四名是国美在线,流量占2.8%,苏宁占2.2%,一号店占2.0%,当当网占1.4%,聚美优品占到0.3%,唯品会和易迅分别占0.2%和0.1%。天猫商城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仍旧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6. 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迅速 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仅有0.9亿元,到了2014年这一规模已达到66.2亿元,增长了72.6倍!而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的这一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仍将持续。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9.4亿元,到了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 284.6亿元。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大部分集中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几乎处于真空,可见正在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潜在用户群十分庞大,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力压群雄,以61.2%的高占比排在了智能设备产品的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智能手表,占比为 23.7%,智能臂环设备占比仅为8.0%,居第三位。智能跑鞋以3.7%的占比排在第四,智能眼镜和智能纽扣分别占2.6%和0.8%。智能手环由于携带方便,并且相对技术要求比同类产品要略低,成本相对低廉,所以手环设备的市场占有量相对较高。可见国内智能设备市场尤其是高端智能设备还有待发展。

7. 互联网视频——广告、终端设备齐头并进 电商将成新出路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国内网络视频市场规模是191.2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05.0%。由于在线视频行业的媒体性,广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拓宽,智能终端设备包括网络电视和智能手机等的销售也将成为网络视频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前不久刚刚提出的通过在线视频和电商合作的手段,随着这一想法的普及,在线视频将被带入到新的境界。

8. 车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百亿 汽车搭载智能设备成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车载智能设备实现汽车电商、对汽车的远程控制以及传统导航、定位等功能,也是巨头们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2014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已达7.5%,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仅有4%。结合我国2014年民用汽车近1.27亿的拥有量,可估算车联网市场拥有近100亿的规模,可见车载智能设备拥有相当巨大的空间。从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车展和智能家居展来看,搭载有智能设备的“智能汽车”都是展览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智能汽车的理解深入,以及便捷的网络和快速发展的技术的保驾护航,车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9. 地产/家居——线上提供信息渠道 交易还需在线下

(速途研究院制图)

和传统的地产家居相比,互联网技术在地产家居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线上的信息交互渠道。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第一轮筛选,从而节省下一大部分时间和资源,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的购买周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产/家居行业的发展。但也正如前文所讲,互联网在这一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交互和支付手段的革新,根本上由于房屋移不动、家居不好移,且价值相对较高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完全脱离线下渠道。而且线下渠道仍是交易首付能够达成的主导因素,而线上只起到了一个引导的辅助作用。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与商家的线上交互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让线上交易成为可能。

10. 手游市场——市场规模超过180亿 ARPG将成手游新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篇5

的智能养老服务。SWOT的分析。南京市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物联网 关键技术 应用前景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述

物联网融合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本技术和知识的影响下研发出来的能够整合整个世界网络的一种虚拟的通信网络。物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它能通过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现实中的物质和虚拟的物品按照特殊的编码进行衔接,相当于设定一个局域网,处在其中的人能够根据相应的手段共享其内涵的信息资源,此外物联网技术由于主要利用的是信息传感设备,所以它能够更好的对相应的物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宏观上讲,综合利用物联网实现了人和人,物与物,人及物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换,将网络信息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整合互联网空间,充分的体现了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1物联网的特点

物联网的特点在于及时性、准确性、互联网、识别性、智能化,它有利用信息传感设备表达物品的实时状况,通过对物品进行感知,及时的进行资源信息的交互,并且能够有效地对当前存在的物品进行分析、识别和定位等等操作,实现了高效地物品管理和通信交流,还能够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变换,解决物品之间,人物之间的信息交问题。

1.2物联网的背景及发展状况

物联网前期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1999年,在当时提出了将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相互衔接,实现有效的识别、定位、分析、管理等等智能化操作。在2005年,ITU表明了将要出现物联网的通信时代,这为物联网的应用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在2009年也明确表明要建立中国化的信息传感中心等等重要的发展推动,一方面表明了发展物联网具有高度的重要性、时间的紧迫性和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表面物联网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整合网络信息资源空间和现实状况的操作手段,在通信交流中给予了人们极大的便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整个物联网中的基础技术,相当于物联网中的获取信息阶段,如果没有信息获取又如何进行下面操作。所以射频识别技术又是整个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通常将电子标签、读写器、信息处理等系统组合到一起,形成射频识别系统。电子标签也就是标识在物体上能够有效的识别物品,进行分类,读写器指的是用来读写标签上所涵盖的信息,信息处理就是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2、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当前社会信息化中现代化设备不可缺少的设备,传感器是在一定区域内,能够针对不同的环境,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设备,它能够将检测的指标转换成特定的信号,传递给系统进行整合。传感器技术主要在与感知和获取信息,传递给终端,但是由于传感器的使用往往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其本身的智能化还有待突破,此外终端的规模也会限制传感器的应用。

3、网络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信息交流和管理操作的轨道,由于网络通信可以有线进行也可以无线操作,任何信息和操作都需要经过网络通信才能实现,针对于网络通信当前所需要做的主要是加强网络通信,提高信息的安全,适应物联网的发展。

4、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是对于人们的个人隐私而定,任何网络都必须要有着严格的安全保障,能够有效地控制其整个网络信息环境安全,物联网的安全主要是其自身的框架和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需要在整个物联网系统的根源上控制信息的安全。

5、云计算。云计算融合了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知识,通过提高云计算的使用效益,降低了终端模式的负荷,使得用户的终端最终能够简化。

三、物联网的应用

从宏观上讲物联网能够应用到各个领域,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应用领域会受到限制,并不能够全方面的应用,目前来看主要是应用到物流、零售、交通、电网、医疗、制药等等方面的智能化操作,通过识别、定位、追踪、管理等等操作手段能极大的提高效益。

四、结束语

物联网作为能够掀起第三次信息技术发展浪潮的现代化产物,由于还处于初始阶段,仍需要大量的实践进行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当前各个领域的需要。完善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使得物联网的应用表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未来物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也会有着极大的冲击。

参 考 文 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篇7

关键词 物联网;唐芯一号;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45-04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核心技术的突破,陕西目前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2009年由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亮相博览会,作为包括无线传感网(WSN)、无线个域网(WPAN)、有源RFID、短距离无线互联系统等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链上的技术核心,“唐芯一号”是中国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物联网名符其实的“中国芯”。

“唐芯一号”的问世,突破了我国射频电路、模数混合电路、超低功耗等集成电路的设计、验证和测试技术瓶颈,是我国第一颗2.4G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这对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及应用、争取自主知识产权和占领物联网国际制高点意义重大。据了解,低功耗射频片上系统芯片的设计和研发难度非常大,此前只有美国和北欧少数公司拥有类似的产品,射频芯片一直被业界视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物联网研究发展现状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国正在加紧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力争在新一轮信息产业的革命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美国国防部在2000年时就把传感网定为五大国防建设领域之一,奥巴马上台后,更是把物联网研究提上了新的日程。欧洲物联网大会于2008年在法国召开,其重要议题包括未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挑战,物联网的隐私权等内容。日本政府最近也出台了数字创新项目——ICT鸠山计划行动大纲,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也加快部署了下一代网络技术实施的步伐,与物联网相关的全球信息化工作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

物联网应用非常广泛,比较典型的有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医疗健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有研究机构预计,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预计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为了在第三波世界信息产业浪潮中能与世界一流的国家在技术上同步,中国也非常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开始研究传感网;2009年8月,总理在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网中心,发展物联网。同年11月在首都科技界大会再次提出发展物联网,各地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纷纷成立物联网联盟。2009年11月1日,北京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40余家机构共同参与,联盟计划未来3年,使北京中关村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心。武汉于2010年4月25日,在东湖开发区提出创建“智慧光谷”,其他省市区也纷纷成立物联网联盟,如广东、杭州、成都、河南、陕西、上海、无锡等。“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于2010年6月26日在无锡成立,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60多家单位自愿缔结,以期共同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陕西省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其“十二五”规划已把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来推进。2010年8月,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2011年4月6日,省政府又批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陕西省物联网示范园”,同时,与陕西烽火通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共建“国家级物联网应用产业园”。

在应用方面,上海率先在浦东国际机场和世博园区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技术系统,并于2010年4月出台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方案基于上海发展物联网良好的产业基础,规划了上海发展物联网的目标、发展重点、建立示范工程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北京市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市政市容管理、水务、环保、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监测与管理,为全面建设智能北京、感知北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厦门市作为全国首个TD“无线城市”,在智能城市的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很大空间。具有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西安世园会门票,使世园游客切身体会到了以RFID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魅力。

二、陕西省发展物联网的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丰富

陕西省是国内开展物联网研究较早的省市之一,物联网的研究需要大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各类型人才。陕西的人才力量、科研力量和众多高科技企业,决定了发展物联网产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传感器、导航控制、加速度、光学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研发人才,科技综合实力雄厚。同时,陕西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会培养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其中仅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在光学传感器方面每年就会培养几十名博士生,西北工业大学还将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据统计,全省物联网相关专业实用型人才近1万多名,所有这些都为物联网的推广与应用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研发优势明显

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排名靠前,具有较为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开发能力。西安交大在传感器故障诊断方面、西工大在导航控制方面、长安大学在运输遥测管理方面、西安科技大学在煤矿传感安全监测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雄厚的研发基础。传感器是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有众多的航空航天、兵器研究所和众多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优势突出。其中,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航天44所的陕西电器研究所、西安中星测控、西安飞秒光电、西光厂、宝鸡秦明集团麦克传感器有限公司、宝鸡秦川测控科技公司、陕西宝城航空仪表公司等数家企业,在全国不同种类传感器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唐芯一号”的成功研制表明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突破。同时,西安西谷微功率数据有限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煤炭、石油、电力、水利、地质等行业领域,陕西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原始开发能力居全国首位,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

(三)产业基础雄厚

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陕西省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大约510多家,实现收入346亿,其中传感器相关厂家70家,实现收入23亿元,系统集成企业96家,实现收入68亿元,应用软件企业340家,实现收入122亿元,网络运营商共4家,实现收73亿元。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中兴、华为、大唐电信、西电捷通等大批优秀企业。在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唐芯一号”是物联网最关键、最核心、最上游的芯片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西安优势微电子有限公司参与了物联网产业国家标准制定,在行业规则制定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对陕西抢占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地具有实际意义。在应用领域,西安中星测控的惯性、压力传感器及无线压力传感器在业界影响较大,陕鼓动力的感知工业远程诊断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的铁路车自动识别系统技术也非常成熟。还有众多的无线网络、系统设备和系统应用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三、陕西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统筹规划不够

物联网产业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需要跨地区合作、跨行业协作,这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所能担当的,需要各地政府统筹规划,加以引导。陕西物联网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商业盈利模式尚不明确,市场需求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投入资金用于基础性研发工作,此时,政府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陕西省政府虽然也在积极筹划物联网产业的战略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在产业引导,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在这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们通过调研后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本地区物联网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二)关键技术缺乏

物联网需要从核心技术研发做起,传感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而传感技术的核心在国外,国内传感器80%依靠进口,每年的费用超过进口石油的费用。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江苏无锡大大领先国内其他城市,无锡定位于中国传感技术中心,集中研发传感网智能技术,并联合美国及国内其他机构发起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期掌握物联网产业的话语权。

(三)规模化应用不足

虽然陕西省物联网有一些基础应用,如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研究的“感知矿山”项目可以实现对矿区的人员、设备、环境进行全面监控,但“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大规模行业应用不足。物联网应用多是特定行业的封闭应用,信息的管理和互联局限在较为有限的行业或企业内,没有形成真正的物物互联。同时,这些应用有着自己的协议、标准和平台,自成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出物联网的优势。受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制约,读写器和电子化产品标签价格居高不下,如射频标签价格根据标签种类和应用价格从30美分到50美分不等,最便宜的标签也在20美分以上。这显然无法应用于价值较低的单件商品,进而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物联网的推广应用需要各个行业和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其价值,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链不完善

物联网的产业链构成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呈现“中间强,两头弱”的特征,如下图。上游产业一直是产业链的咽喉,而陕西在传感器方面的核心技术还有待于提高。由于物联网产业化应用推广不足,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物联网运营商也没有发展起来,用户对物联网的认知还普遍缺乏,导致对物联网相关的产品需求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陕西省物联网产业虽然有着较好的人才、研发和产业优势,但政府在人才激励、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台相关规划和鼓励物联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还远远不够。面对迅速扩大的应用市场,以及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陕西省要以“唐芯一号”的成功研制为契机,以“立足现状、统筹规划、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为基本原则,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把握主动,进一步规划引导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一)政府相关组织机构要高度重视

2011年3月,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陕西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区域优势,有所侧重发展物联网产业,与当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开发、标准制定等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成立物联网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科技人员进行物联网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相关研发企业进行政策性补贴。由政府出面,联合物联网上下游核心企业、高校院所,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或协会,使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能够开展交流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到发展“智慧长安”的物联网项目中,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力争实现“十二五”物联网产业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物联网需要大量高端研发人才,陕西虽然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但人才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大学生和海归人士在陕创业,制定股权激励等扶持政策,聚集一批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发机构。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依托大学已有办学条件,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加快物联网领域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招收物联网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以解决相关行业高端人才的需要。

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制定人才奖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攻克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权。

(三)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产业示范园

陕西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大唐电信、陕西烽火集团、航天504所等单位,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医药配送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实际的应用平台,促进物联网研发机构与该区的无缝对接,为物联网研发找到应用路径,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聚集效应,实现陕西物联网产业的领先地位。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一批示范工程,形成成熟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运营模式,着力打造西安物联网产业创新基地、西安数据服务产业区、宝鸡智能化传感器产业区、汉中航空及民用传感器产业区等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物联网产业园。

(四)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虽然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和企业参与意愿较强,但整个行业还缺乏一个成熟的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核心。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环节和企业都从中受益,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相融与资源共享。目前,陕西物联网产业整体分割现象严重,不利于资源共享,应加快构建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关键环节的物联网集成创新产业链,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路径,即以物联网通信网络运营商为组织者,针对目标市场寻找价值定位,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建立起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的价值网络商业模式。该模式的设计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能够调动最终用户的积极性,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篇8

杂志协办的“全国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推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中国中医药报社副总编王淑军首先致辞,希望通过此次经验交流,能够加强中医医院对信息管理的重视,提升中医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医改深化中起到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陈伟在会上作了《围绕医改突出特色开创中医药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主题演讲。会后,陈处长的演讲成为了与会者讨论的焦点。《e医疗》杂志主编陈钧在会上做了题为《2010中国大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状况调研报告》的演讲,明确了电子病历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了与电子病历相关的调研结果,以及医院成功实施和应用电子病历的关键因素和电子病历的市场前景。该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与此同时,在“全国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多家医院和信息化厂商代表对如何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创建信息化中医院、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整体架构与解决策略、中医医疗信息化建设思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无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沈崇德结合无锡市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在会上做了《医院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构建策略》的演讲。无锡市中医医院是国家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国家中医药局信息化示范单位和全国电子病历和数字化研究组长单位之一。沈副院长着重介绍了医院的数字化客户管理与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就诊一卡通与电子健康档案;“医患通”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数字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平台;全数字化智能语音客户服务;各类分诊排队系统;各类自助服务体系;各类医疗服务费用支付平台;各类公共信息系统;治未病领域的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无缝隙院前院内绿色急救体系;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客户管理与客户服务;区域健康管理与服务平台。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院长段华讯在会上作了《信息化建设为中医事业发展添翼助力》的演讲。段院长表示,医院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投资大、技术含量高和知识密集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提升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舍弃落后的医疗流程和管理理念,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患者创造一个全方位的、快捷方便的、全新的医疗服务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王映辉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建信息化示范医院》的发言别强调了信息化建设在效率提升方面的价值:从业务量上看,医院2001年门诊量为66万,2010年为210万,增长218%;医院工作人数从1055人仅增加至1225人,增长18%;全院没有增加业务用房面积、人员没有大幅增加,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

篇9

【关键词】 CDIO模式 计算机 硬件嵌入式技术

近年来,嵌入式技术在工业控制、通信设备、医疗仪器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兴的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等都以嵌入式系统为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但就目前来看,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关于嵌入式技术方面的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往往过于注重软件方面的程序开发,忽略了硬件嵌入式技术的研究和教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CDIO功课教学模式为基础,探讨了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内容与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CDIO模式概述

CDIO模式属于一种工程教育模式,是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突破性成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历时四年研究获得。CDIO模式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四个过程,以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对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各个阶段进行学习,实践性较强。

CDIO理念继承了欧美先进工程教育改革观念,创新性的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教学标准,对于提升功课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1]。

就我国来看,工科教育体系需要积极培养出与世界接轨的工程师,但我国工科教育实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过于注重理论和轻视实践,过于注重学习而忽略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积极学习并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

二、基于CDIO理念分析计算机硬件课程存在的问题

CDIO的核心为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基于这一理念,分析我国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设计能力培养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计算机系统复杂度提升,传统软硬件相隔离的设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计算机系统要求。计算机系统平台搭建、软硬件协同设计等成为主流设计思想,但当前计算机硬件技术相关课程缺乏对学生这种先进设计能力的有效培养。

2.2缺乏可编程芯片设计能力培养

我国工科高校开设计算机硬件课程很少涉及到关于芯片编程的实验课程,仅有的实验安排在大肆,但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学生毕业设计不涉及到芯片编程就不会认真学习,这就大大弱化了对学生可编程芯片设计能力的培养。

2.3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收到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大多针对的是纯硬件逻辑,缺乏横向功能拓展和纵向功能延伸,给予学生的创新空间较少,学生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完成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设计。

三、嵌入式技g发展现状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其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具体应用为核心,软硬件可进行裁剪来满足应用系统的相关要求,例如功能要求、稳定性要求、功耗要求、成本要求及体积大小要求等[2]。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与各行各业应用的有效结合,其应用前景广泛。

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计算机分类模式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按体积进行分来变化为通用型和嵌入型两类,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例如医疗领域、航天航空领域、军事领域、工业控制领域及金融领域中都能够看到嵌入式系统的身影。嵌入式系统中软硬件结合,要想从事此项工作,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具体来说如下:

一方面,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硬件专业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以硬件设计和开发为主,开发硬件驱动程序,对硬件原理掌握较为清楚,但这些人才对复杂的软件系统往往能力较差,例如复杂应用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等。

另一方面,是偏软件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在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上造诣较高,且如果软件方面人才掌握了相关硬件原理,完全可以自主开发硬件驱动程序,硬件设计完成后则需要依赖于软件实现系统功能。但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将硬件设计部分外包,硬件设计能力较弱,对硬件有所忽视,这就造成市场上对硬件嵌入式技术方面的人才短缺。

四、基于CDIO模式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发展方向

4.1无线网络技术

近年来,移动设备发展快速,无线网络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对无线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软件系统是否能够支持无线网络也成为了嵌入式系统发展的关键所在[3]。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无线网络应用将成为嵌入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就目前来看,WIFI、蓝牙技术及无线传输技术等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传输距离大多较近,这就需要在未来研发的过程中着重解决远距离传输的问题,例如3G协议栈的开发等。

4.2网络互连技术

在嵌入式系统不断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各种互联网接口受到关注,传统的单片机难以满足对互联网接口的要求,从而催生了各种新型的嵌入式系统,例如微型处理器,从互联网接口方面来看,嵌入式处理器能够支持TCP/IP、USB、CAN、IEE1394等多种通信接口,一些先进的嵌入式处理器甚至能够同时支持几种接口,但同时也需要一些硬件驱动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轻松上网,打破众多用户上网的时空限制。

4.3人工智能技术

归根结底,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就是满足人类相关的应用服务,人工智能化的发展和使用则能够提升嵌入式技术的服务水平,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嵌入式系统或产品相结合,实现人机交互,扩展嵌入式系统的服务应用范围。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与嵌入式系统的结合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较为成熟,能够降低手术病人受到的伤害[4]。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例如自动控压装置、自动控温装置等智能化仪表的应用越来越多,这都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五、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

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仅涉及到原油的硬件课程,还涉及到后续嵌入式技术理论知识和嵌入式设计开发等。本文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理念,探讨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方法,具体来说如下。

5.1学习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对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研究和学习,而对于嵌入式系统来说,其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知识,因此,在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式基本知识的学校至关重要。

嵌入式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传统的实时多任务系统,即RTOS系统,主要包括Vxworks操作系统、Tornado开发平台等;其二为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其不仅可以作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在嵌入式领域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系统免费,支持的软件众多,这会大大降低嵌入式产品的开发成本;其三为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如Microsoft等,其进入嵌入式市场前景良好,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虽然于近几年才被研发出来,但却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尤其对于智能手机、显示仪表等对界面要求较高,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有着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嵌入式系统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嵌入式软件整体开发环境情况和开发平台,形成对系统开发理性、直观的认识[5]。

5.2 ARM技术及嵌入式微处理器

当前嵌入式处理器种类较多,例如ARM处理器、MIPS处理器及PowerPC处理器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器当属ARM,ARM有着四个通用处理器系列,不同系列能够提供的性能有所差异,但基本覆盖了大多应用领域,有效满足了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需求。以SecurCore系列为例,其专门应用于对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场合。因此,应当让学生积极学习ARM技术及相关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为后续产品设计研发实践奠定基础。

5.3指令系统与硬件电路设计

一般来说,ARM微处理器有两种工作状态,且其能够在两种工作状态之间随时切换,第一种工作状态为ARM状态,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处理器执行的ARM指令为32位字对齐指令[6];第二种工作状态为Thumb状态,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处理器执行的是Thumb指令,属于16位半字对齐指令。两种状态下指令有着一定的关系,即Thumb指令集合为ARM指令集合的功能子集,但相较于等价ARM代码来说,其能够有效节省存储空间,节省比例能够达到30%-40%之间。

对于嵌入式技术来说,其软硬件可以裁剪,因此应当做好硬件电路设计工作,通过有效的硬件电路设计来获取最优硬件组合,提升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性能。

除了上述提到的说那个方面之外,数字电路、数据结构算法及汇编语言和编程语言等也较为重要,需要在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中有所侧重。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计算机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以CDIO模式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嵌入式技术发展趋势为依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苏英.基于CDIO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218-219.

[2]杨伟力 李伟民 杨盛毅.基于CDIO理念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6):56-57.

[3]徐武雄.基于CDIO的地方高校嵌入式系统仿真实验室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98-99.

[4]王伟 王杨 孟炜 李明.变电站自动化IED设备嵌入式通信模块的开发[J].科技资讯,2014(24):9-10.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健身产业智慧健身

1健身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健身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近些年发展迅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人民更加关注健康,这为综合化健身行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健身行业也开始拓宽业务范围,由传统健身辐射向活动策划、休闲餐饮、营养保健、健康咨询等多个领域,并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条[2]。随着时展,消费者追求多元化、个性化,促使健身行业服务更加精细化,比如:为女性量身打造的瑜伽馆、专门提供男性器械的健身馆,其服务内容也更精准化,如产后恢复、产前保健、减肥、增肌、塑身、康复等,其规模大小不一。健身产业绝大多数扎根于城市,尤其是人流量多的商场周边,健身馆的档次分为大众型、中高档型和高档型,针对于不同的消费能力人群,对于高档健身馆,面积一般较大,投入资金更多,会员数量多,收费较高。

2健身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健身产业分布不均匀

我国健身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的一种,起步较晚。而且政府对体育产业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对健身娱乐场地建设的投入,根据相关资料,目前我国用于健身娱乐人均用地要远远小于发达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健身产业大多在此地区分布较多,而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相对滞后,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健身产业分布较少,只有在地市级的市中心才能看见健身馆,而且其健身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而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健身产业几乎没有,不利于农村居民健身娱乐[3]。目前城市的健身产业已经十分成熟,这种不对等、不平衡,加速了农村外来人口向城市迁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2.2健身产业需要政府支持

2014年至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表明了政府支持体育产业、健身产业发展的决策,但是文件的落实需要一定时间。而且,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体育健身管理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健身产业的发展完全是自行建立的。在社会环境中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这也对健身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4]。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加强民众健身宣传,明确健身的重要性,不仅增强国人体魄,而且减少疾病,缓解国家医疗保障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腾飞做出贡献。

2.3健身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当下,从事健身的教练大多是业余爱好者,从体育院校专业毕业生占比很少,大部分人经过简单培训转行成为教练员,也有部分教练是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舞蹈演员等,他们主要讲授瑜伽、形体、操课等专门针对女性开设的健身项目。我国健身教练整体水平偏低,年龄较年轻化。因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管理水平低,无法对健身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降低人们对健身产业的可信度,不利于健身产业发展。

2.4民众健身观念认识不足

人们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自然对健身娱乐有不一样的看法。本科以上的人群大多能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因为从事脑力劳动的原因,上班族长期坐在电脑旁办公,缺乏运动,他们更愿意选择去健身馆锻炼身体,也能够通过运动释放压力,参与社交活动。因此他们认为,花钱健身是十分必要的;但大多文化程度低的民众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在家也可以锻炼,花钱锻炼没有意义,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在没有专业性教练的指导下,个人锻炼的运动量难以达到减肥等目的的要求[5]。

3“互联网+”时代对健身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关于健康的软件层出不穷,比如:健身APP、跑步软件、智能运动手环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人们的运动方式和健身习惯,因此健身产业要与信息网络相结合,采取健身设施与网络并重的经营模式。让健身产业步入信息化时代,不但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健身方式,也能降低运动者因盲目健身而造成身体器官组织损伤。参加健身的会员利用这些信息化产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时间安排,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案,而且提高健身设备有效利用,实现健康信息、健身资源的有机融合。因此人们将这种方式称为智慧健身,但它不是独立个体,而是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用户体育行为、智能决策与管理等技术组成。(1)用户体育行为,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锻炼的目的而选择体育锻炼的运动方式。与用户相关联的运动活动都视为体育行为。因为人受外界环境影响,会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所以用户的体育行为存在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在研究该行为时,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智慧健身对人们选择体育运动提供了依据,更加智慧化、科学化,极大地避免运动造成的损伤。(2)数据库,是收集网络信息的存储工具,网络中的信息,冗杂、繁多,利用数据库能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存储,极大地节省人工时间,并且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在健身产业领域,数据库技术可以提供体育管理、体育科研、体育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因此,数据库是实现智慧健身数据收集的关键。(3)物联网。它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是构成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它借助传感器,将没有关联的物体建立联系。物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智能化,它为健身产业走向智能化提供基础设施。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结合在一起,而物联网将不同的物体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其能够感知用户的体育行为并进行传输,是健身产业得以发展的技术支撑。(4)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利用云计算,能够将软件、硬件以及数据资料进行衔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对策,帮助用户更快速的处理工作。健身产业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强大的处理能力,研究出适合用户的全面的体育思维和体育方法。对今后健身产业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5)智能决策与管理。对于体育健身,智能管理技术可以对人的体育行为进行记录,从已掌握的数据进行预测人们需要的体育项目,能根据人的差异性,为人量身定制体育服务,让用户的体育锻炼更健康、更适宜。智能决策可以实现对数据深度挖掘,结合知识库等技术,为决策提供强有力保障。

4健身产业应用“互联网+”的发展策略

4.1基础条件

健身产业要结合“互联网+”,开拓智慧健身。要规范行业行为,特别是在价格与资源方面,要在政府的监督与指导下稳中有序开展。结合智慧健身,发展自身产业特色的项目,避免健身产品同质化,打造多元化的健身市场,与用户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提供智慧健身联盟服务[6]。根据消费者水平,可以建立不同档次的智能健身。健身产业要发展,不能光在高端客户中寻求市场,要在全民健身上开辟更多的市场空间,结合“互联网+”高新技术的支持,拓展新的服务项目,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为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提供高品质、定制化服务,比如制定会员制、利用APP等客户端实现购买服务的网上交易。健身产业的服务实现多元化,向健康咨询、休闲娱乐等领域拓展。这是因为健身产业链条逐渐完整,人们转变传统的意识观念,健身产业的竞技性、娱乐性是时下人们所需要的,因此打造智慧健身和体育的有机结合,为健身产业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4.2建立健身产业合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健身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健身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健身产业要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完成传统健身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建立智慧化健身俱乐部,投资较大,运营成本高,对智能化健身产业发展的进程带来一定阻碍,有些省份,甚至还没有开展。因此,建立智慧健身产业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企业与政府间合作,给智慧健身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除此之外,让民众认识到“互联网+”健身模式的优点,需要在宣传上下功夫,激发民众的兴趣,可以采取不同的宣传途径,打造品牌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智慧健身,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智慧健身中来。同时,这也可以对用户数据的采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制定新的健身服务,提供科学的保证,从而实现健身产业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4.3加大对智慧健身的研究力度,努力开发新产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健身的理念已被民众接受。对于新时代的健身产业,如何实现科学健身,赢得民众喜爱,是智慧健身的最终目的。因此,健身产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不断创新,加大相关技术的研究,为人们提供更科学、更健康的运动方式、运动器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智慧健身网络平台建设,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作为健身产业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在思想意识上要走在时代前列,在业务技能上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形势,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技术研究,提升专业素质能力,为广大用户真正提供有效、科学的健身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对健身技术的研究,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开展,考虑当下人们对健身的喜好、生活习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等因素,全面的研究智慧健身产品。

4.4建设智慧健身人才队伍

在健身产业中应用“互联网+”高新技术,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需要信息化、智慧型人才,作为推动传统健身产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健身产业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各健身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提升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