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瑞,李峰.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展示,2014年4月18日.
篇2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61-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源于传统建筑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接纳与融合。1984年,当马克?吐温家乡哈特福德那座实现了办公、设备和通信自动化改造的旧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智能建筑[1-3]的概念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得以传播、认可和实施。智能化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中国智能建筑现状调查表明,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中国高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以上跨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历史沿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许多高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
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牵头承接了建设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众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楼宇自动化相关课程
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系列化建设等问题。该项目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该专业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合并为专业目录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专业(专业代码081004),在文章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包括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
针对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对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4-6]。详细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介绍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不包括通识基础知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图2)涉及12个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基础、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该12个知识领域包括56个知识单元,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5个(实线框),选修的知识单元31个(虚线框)。
在图2所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知识培养只占总体培养规格体系的小部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以某校某年级培养计划为例,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7.0%,学科基础课程占23.9%,专业课程占8.6%,经济管理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心理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占6.0%,留给选修的31个知识单元占总学时的14.5%。
篇3
关键词: 工程案例 教学法 课堂教学 实践能力
引言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以后,被运用于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的教学之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管理案例教学法。目前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并被逐步引入到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当中。工程案例是将发生于工程实践中的客观事实,经过文字、数据、图表、动画等方式进行概括、整理,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案例材料。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和专业教学经验,就案例教学在建筑电气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建筑电气专业是工程性非常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管理及建筑相关的智能化产品研发的电气工程师。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以讲授各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学生以学习理论为主,对工业、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式片段教育行为,学生难以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践”的指导思想,毕业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工程案例呈现的是工程现场所遇见的实际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关心在现场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处理后的效果如何?如果是他本人会采取何种措施来处理,有什么理论依据,会不会比现场实际处理措施要好?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针对性强,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突破了“空中楼阁”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2. 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压力,经常感到困惑的是“我学习这些课程有用吗?”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会导致学风下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建筑电气工程关注的心理,开展工程案例教学,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讨论甚至辩论的过程中,会极力回忆所学知识和理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得到教师的点评,并与现场实际比较,这样,使学生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知度,从而较早思考自身职业定位。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大学的几年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同时应该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包括解决技术难题时思维方式的培养,这要靠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去试着想问题、找问题、提“假设”、找证据检验假设,于是逐渐学会了如何找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与教师同学交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比较解决办法等等。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因此通过教学中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程案例教学方法正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二、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在讲授建筑电气专业多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下面以《电气照明技术》课程为例,简要介绍进行工程案例教学三个环节的有关实施情况。
1. 选题与准备
所选的工程案例应当真实、有针对性、有系统性、有时效性、难易程度恰当,能揭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引入、消化和吸收新知识,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
笔者在讲到“照明器的平面布置”问题时,以我院新建的教学综合楼的平面为例,要求根据提供的建筑平面布置图,选择光源及照明器的类型和数量,设计该层的平面布置图。在上课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设计一层平面,要求学生去现场查看,总结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收集光源、照明器的设备资料,收集相关最新的工程规范的资料,并写出设计提纲,为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 案例实施
工程案例中应构建理论知识体系,课堂上概要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同时引入工程图片加以说明。案例讨论过程要提倡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争论的关键,及时予以引导,步步深化。采用提问、主动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上述案例中,课堂上首先听取各组的简短方案发言,接着教师开始分析设计过程,理清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国家工程规范、标准下,有步骤地进行照度计算、设备选型。工程设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范中关于“照明节能”的强制性条文。启发学生对比照度计算方法,对光源、照明器的选型展开讨论。由于讨论内容超越了课本,将复杂的工程数据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并看到了所学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兴趣十足,发言踊跃,甚至能提出工程实际中某个方面的不足之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概括总结
工程案例课堂教学的概括总结,是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也才能实施由点带面,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如何将这些平常分散学习的东西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及应用效果。同时逐步接触到现行的工程规范,了解当前照明节能的新技术。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用AutoCAD设计的工程图纸及施工完成后的图片。这样的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对专业学习充满兴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使工程案例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要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作业,可选择典型案例,如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工程的设计过程、参数选取,从而避免过去照搬公式、不明白参数的含义、会做练习不会设计的局面。
三、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逐步完善的措施
工程案例应用于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未来工程人员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入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授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能对工程问题信手拈来,引用恰到好处。一个没有较多工程经历的教师,本身就是与实际脱节的,很难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工程案例教学中也很难有底气地引入好的工程实例。一个没有扎实专业功底的教师,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诸多的专业理论,不能将理论系统化,不能举重若轻地从多个角度来剖析案例。因此要求专业课教师为“双师型”,即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的任职资格。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必须明确的方向。一方面,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法,提供青年教师实践的机会,积累工程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了解本专业理论水平的最新动态,将其应用于案例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切对于教师本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教学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工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专业是交叉学科专业,涉及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覆盖了现代建筑内所有的强电、弱电系统。因此在工程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如上述案例中,要求学生有建筑、结构、电气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其次是对学生素养方面的要求。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工程案例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学生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情况,选题要难度适中,并在课堂上采用启发、互动的方式,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和交流,获得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四、结束语
工程案例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为全面提高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创了一个好的教学形式,经过两届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当然,这一方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我们日后不断地完善。中国的教学体制正面临着理论联系实际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挑战,研究和推动工程案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今天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谢秀颖.电气照明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苗张木.试论工科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交通高教研究,2002.(1):36-38.
[3]冯静.基于准案例教学法的工科教学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69-72.
[4]许朝阳,朱卫东.工程专业教学案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4(3):52-54.
篇4
关键词:工程制图 安全工程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TB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55-03
Abstract:Engineering drawing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afety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in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rries out the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reform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It is shown that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which matches with the security specialty can help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an provide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security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the security field. Employment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In addi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domestic security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lated course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Engineering drawing; Safety engineering; Teaching content
安全工程专业主要服务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安全评价机构、科研院所等的安全相关部门,涉及的领域包括建筑、化工、矿业、机械、交通运输、公共安防、环境等10多个学科领域。在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图学教学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使命,在图学课程组织和教学过程中还应着眼于学生工程化能力提升与创新力培养。《工程制图》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工程制图》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工程项目设计以及计算机绘图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标准化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为后续安防、消防工程及安全人机工程等专业课程及工作打下基础。显然,提高《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工程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目前,其《工程制图》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仍停留在投影理论和绘图技能等基础方面,缺乏与专业教学体系的融入。通过对相关高校调研,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内容,某些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绘图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基本没有涉及与安全工程技术行业相联系的实际应用类的教学内容。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由于后续课程涉及智能安防工程、建筑安全等课程,若教学内容仍停留在机械制图等内容上,会造成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于安全工程专业,需大力加强《工程制图》的实践性教学建设以及与专业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改革。
2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目标
2.1 建设安全专业《工程制图》课程内容新体系
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充分认识并不断强化《工程制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工程制图》的内涵,拓展《工程制图》的外延,使《工程制图》的课程内容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注重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安全工程专业智能安防工程、建筑安全及安全人机工程等后续专业课程及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建立《工程制图》课程内容的新体系。
2.2 培育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质,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探索一套以创新思维和设计绘图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新型教育技术为手段,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培养要求,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及工程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
3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内容改革
在正确认识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体系的主线、核心进行重新定位。建立既符合安全工程R等瞬排嘌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制图》课程。
3.1 分析《工程制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正确进行课程定位
《工程制图》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前沿后续课程如图1所示。前沿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分别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使用能力以及电气相关的基础知识;后续课程包括智能安防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建筑安全、电气安全工程、机械安全工程等。此门课程除了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系统设计能力。可以看出,《工程制图》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既起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又起到专业课的作用。
3.2 根据课程定位,整合优化课程内容
《工程制图》内容广泛,细分应是机械制图、建筑制图、电气制图等类别。针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对《工程制图》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适当削减传统教学内容即画法几何内容,除介绍基本的投影理论外,重点讲述与工程实例相关的识图与绘图内容。此外,在机械专业制图基础上增加建筑制图、建筑电气工程及安全防范工程等内容以及各专业《工程制图》相关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3 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根据《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进程及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实施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3.1 引入工程项目,扩大课堂外延
注重将学生周边的工程实例或者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参观学习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如在讲授建筑视图的识读与绘制时,可将校内的各种建筑构型引入,并与教材中的构型进行横向对比,建立教材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的纽带;在学生进行建筑视图绘图训练时,可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宿舍楼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实际测量并绘制。通过上述方法,可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实际的测量和绘制,也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3.3.2 注重工程案例的延续性与整体性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内容按照建筑工程图、建筑电气工程图和建筑安防工程图的顺序来构建,每一部分内容均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图纸进行识图与绘图训练。
理论课上以某一教学楼为例,分别讲解建筑工程、电气工程以及安防工程的相关标准、工程图纸识图与绘制方法等内容。实践课程上让学生以自己所在宿舍为对象,分别绘制建筑工程图、建筑电气工程图和建筑安防工程图。学生以自己宿舍为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和绘制,掌握建筑工程图纸的绘制,在进行电气工程以及安防工程训练时,依然在之前所绘的建筑平面图基础上进行电气系统和安防系统设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自成一体,知识点融汇连贯,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工程制图》课程的所有内容。此外,通过对自身熟悉的对象进行学习,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能力。具体实施方案见图2。
3.4 课程考核
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法也要向多元化、多样化综合测试的方向转化。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起着导向的作用,将考试内容与创新学习结合起来,将考核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定。该课程考核方式突出“重过程体验、重平时表现、重能力培养、重思维创新”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和训练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1)将单元实训记入成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设计性课程,每周均进行上机实训,实训作业内容要有利于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绘图考试采用评分标准量化。对于考试内容,一方面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考核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步都有具体分数设定,按每一步骤给出成绩,使机考具有量化指标,评分标准达到统一化。
4 结语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今天,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工程制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学院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玉杰.工程制图与三维CAD的融合[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2-134.
[2] 阮予明,林党养,吴育钊.《机械制图与CAD》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c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93,110.
[3] 孙成才.《CAD制图》校本教材建设中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6):31-33.
[4] 王军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3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建筑应用电工;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陈红心(1968-),女,四川简阳人,惠州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工程系,讲师。(广东 惠州 516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29-02
在我国社会现阶段建筑事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建筑应用电工”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之一,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市场需求的建筑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应用电工”其学习目的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一是具备一定的建筑电工理论知识,二是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能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概况及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现状
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就业情况表明,人才市场对中职生的需求呈现两种走势:一是就业面不断拓宽,比如就业单位性质的多元化,包括国有、民营、集体、个体及外资、台资、合资等;二是就业岗位专业化,中职毕业生就业多走向一线技术岗位。结合笔者对相关情况的了解,多数中小企业对具备良好的实操能力的中职毕业生十分青睐。究其原因,在于国内高校更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对工资待遇期望值较高;相反,中职生往往动手实操能力较强,在薪酬待遇方面的要求不会太高。因此,用人单位中的一些技术岗位,中职生更加受到欢迎。当然,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往技能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这就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必须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2.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中职学校主要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包含基础理论知识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两个板块。基础理论知识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常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计算机、外语、法律基础等。而专业理论知识,是毕业生走向岗位后从事相应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专业理论知识是由一些列的课程群所组成的知识体系,比如“建筑应用电工”就是建筑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
(2)能力结构: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等。以“建筑应用电工”课程为例,要求建筑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电工理论基础,一定的实际用电知识,了解一般的建筑电气工程,可从事一般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图”的识图、读图,为方便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这一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实践,就是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就“建筑应用电工”这门课程如何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做以下探讨与分析。
二、当前“建筑应用电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中职学校中有开设“建筑应用电工”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通过走访、邮件、电话等多种途径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搜集,并对近年来惠州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本校”)该课程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对照中职学校现有的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现中职学校“建筑应用电工”教学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学习目标缺乏合理定位
“建筑应用电工”一般是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开设,而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许多中职学校缺乏合理的定位。据笔者的了解,尽管各中职学校对“建筑应用电工”的课程性质和任务有描述,但往往大同小异,缺乏与本地区、本校或本专业实际情况的结合。毋庸置疑,由于地域、办学条件的影响,各中职学校在办学定位上,都应该有所差异。比如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其定位是培养珠三角地区需要的专业人才,服务于珠三角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建筑应用电工教学目标方面,就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合理定位。
2.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需求存在差异
目前人才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往往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沟通、领悟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但由于多数学校“建筑应用电工”课程的教学,缺乏“双师型”人才,加之对课时的分配方面不够合理等因素,致使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欠缺。比如,实践课程的内容如何优化,对实践课程如何进行严格管理,对实践教学效果如何科学评价,目前多数中职学校还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该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过多的理论阐述往往效果不及实践操作学习快,因此导致了学生课堂掌握了相应知识,但实践中难以有效应用,造成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
3.教学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
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在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德国,其成功之处在于与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层次的学校,比如本科、大专、高职、中职都纷纷尝试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但收效甚微。从中职学校来说,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往往难以实施,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而师资方面,学校也缺乏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聘请企业的技师给学生授课。本校教师也由于缺乏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多注重于理论的讲授,对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等缺乏必要的认识,最终导致毕业生在相关专业领域就业情况不理想。
三、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建筑应用电工”课程改革对策
针对上述几个主要问题,如何从人才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推进“建筑应用电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高质量的、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现阶段,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社会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应把握好市场导向,从自身办学定位出发,对“建筑应用电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进行合理定位。该课程的一般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使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电工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足够的实际用电知识,对建筑电气工程有一定的了解,可从事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图》的识图、读图,为将来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打下基础”。[2]因此,如何针对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就业导向,进一步明确各知识点在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比例,科学选取与调整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广大专业教师应积极探索的问题。只有从这一角度入手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2.基于岗位胜任能力来制订教学模块
按照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理念。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能力需求,来确定办学方针,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多种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思路。应正确分解“建筑应用电工”课程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目标,运用工作任务分析得到岗位能力图表,并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能力单元教学模块。学生在学习“建筑应用电工”课程的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模块来构建其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
(1)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模块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理解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主要用途;掌握照明技术的相关知识,常用民用建筑照明特点和建筑施工现场的供电;了解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知识。
(2)专业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具有分析电路一般问题的能力;具备正确使用常用变压器、电动机、照明设备的能力;具有常用民用建筑照明设计和建筑施工现场供电安装能力;具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能力;具有学习和应用电气工程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3.合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对课程教学目标有了明确定位之后,就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取和优化。首先,教师应对学校选取的教材进行了解,对其内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甄别,对于基础内容和选修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酌情选取。完成这一过程就有利于后期的课程设计,包括各部分课时的合理分配,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合理搭配。因此,建议中职学校应由教师参与到教材的征订工作中来,可以由教师推荐几本教材,学校管理部门再进行选择征订。对于课时的安排,实践课程的操作方式、考核标准等,这些方面学校应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其次,从教师角度来说,要教好“建筑应用电工”这门课程,就应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教师应当了解实践应用中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只有把握好了岗位能力需求,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很好地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4.加强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提高“建筑应用电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该课程的师资技能水平是关键。如前文所述,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是传授学生技能的第一个“师傅”。[3]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尽管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存在实训教师匮乏的问题,但并不是没有改善的办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来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发现自己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实习期间,深入企业,对企业技师、工程师的示范操作与传授,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这也将以后的教学积累更多更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当然,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现场教学法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学会操作常用的工具和设施。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校还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行业最新发展状况,讲解技能操作流程等这些方式,都将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应用电工”作为中职学校建筑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只有贯彻以就业为导向,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对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能力为本位的教改方针,才能有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刘连宇.在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J].职业,2009,(11).
篇6
关键词:创新人才;电气工程;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俊峰(1978-),男,河南南阳人,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副教授;潘海鹏(1965-),男,河南濮阳人,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zy200905)、2012年浙江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列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LKC12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59-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一次明确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观念使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工程能力,使学生满足于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注重模仿和重复以应付考试,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相适应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2-4]
浙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本校的电气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电机与电器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由于是新专业,这两个方向并没有严格分开,也就是说,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学生都要学习。与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及东南大学等高校的电气专业相比,本校的电气专业刚起步,办学经验不足,专业建设更处于较低水平。为了避免电气专业学生在起步阶段与其他名校学生拉开差距,本校汲取其他高校在电气专业办学上的经验和长处,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开展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系列课程建设,这对电气新专业的建设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建立教授为首的系列课程
本校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电气工程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及自动控制四个系列课程。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系列课程包含的课程有“电机及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设计”、“运动控制系统”、“MATLAB与系统仿真”及“电气传动大型综合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包含的课程有“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工程”、“供变电技术”及“建筑电气与自动化”;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包含的课程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源技术”、“ARM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DSP技术及应用”及“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自动控制系列课程包含的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导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纺织电气控制”及“控制系统组态设计”。
以本校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一下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的改革情况以及建设特色、建设成效。
二、系列课程建设改革
1.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
为了建设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本校建立了一个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共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1人;45周岁以上2人,其余均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员学历与职称层次高,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团队意识强,合作出色,另外,还聘请了5名相关专业指导教师。
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建设组的职责、功能、任务是:制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相互随课堂听课;开展教改和教学法研究;规划和编写教材建设;教学与检查实验;培养青年教师。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科学化。以电力系统分析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龙头,按照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原则,围绕本校纺织电气特色,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建立一套适应性更强的“421”全方位教学新体系,即通过理论教学、CAI技术、实践教学、参与科研等环节,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而学科建设的发展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还要和预定目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保证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各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完善现有教学计划,从时间上顺序相连,从内容上环环相扣,使课程体系科学化。
(2)教学内容现代化。根据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色,修订面向21世纪、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电气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现代化;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国家级优秀教材等,注重教材的先进性与前瞻性;讲课时引入教师科研中运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等,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而且能够关注学科前沿。
3.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专业,培养的是工程人才,必须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作为立足的根本。[5]目前,本校电气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完成实验。但是,电力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于电气设备的操作、电气设备事故和异常情况分析处理等电力生产运行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学生有工程实践体验,不能只纸上谈兵。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建设:
(1)根据电气工程行业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软、硬件开发改造实践教学平台,使实验过程接近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
(2)开发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平台,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并修订实验指导书,增加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综合性实验要体现专业课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打破单个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界限,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在“微机保护”实践教学中,可以综合“单片机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电力系统仿真”等多门课程知识。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设备开发,综合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选择教师科研过程中的生产实践问题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将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相结合,从而锻炼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4)编写电气工程大型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来自教师的工程设计课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35kV或110kV变电站的设计等,让学生通过大型课程设计,熟练掌握变电所设计主要内容及设计流程,把电气工程系列课程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系统化,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性应用锻炼,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巩固、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将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科研实训多个环节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及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
(5)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展预约实验、兴趣实验,力争实现网上实验。这个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室安排一个时段完成某一个或某一类实验,由学生自己来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二是实验内容开放,即实验指导书只提出实验的基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的具体内容、步骤和实验线路。
(6)利用MATLAB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箱开发潮流计算软件、负荷计算软件、短路电流计算软件、微机保护算法等,搭建电力系统仿真平台,进行电力系统各种短路、变压器励磁涌流、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等各种仿真研究。并将开发的各种软件移植到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装置中,检验这些软件和算法的实用性。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1)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教师要潜心研究、精心备课,做好课堂教学策划,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结合课题进行案例分析,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贯穿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2)互动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此外,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外准备,留作下次课进行讨论。学生为了准备这些问题,事先必须对本章节进行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这种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声形相应、生动逼真等特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使学生全方位地接受信息。例如,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控制回路的动作过程、高压电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都可以开发和制作成FLASH动画,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反复操作,既可以吸引学生又使该内容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会使学生来不及记笔记,或为记笔记而不注意听课。课堂上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往往也不理想。因此,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扩大信息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向教师直接提问,形成互动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充分利用网络。目前,本校已经开通了无线上网功能,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手机等在校园和生活区上网,这为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利用网络将问题发往邮箱,教师通过回复邮件来解答学生的问题;此外本校建立了4A网络教学平台,“电力系统分析”、“供变电技术”等已经申请了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在课程网站直接下载许多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系统与学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5)教学与科研互动。本校提倡“双师制”教学模式,将理论讲解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双赢。
(6)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采用现场教学手段不仅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而且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使学生能以工程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加探对知识的掌握,做到学以致用。
(7)数字虚拟实验。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现有的纯物理的动模实验室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实验教学要求;而且,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新专业,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实验场地和教学经费有限。数字虚拟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机上仿真电力系统的各种稳态和暂态过程,例如利用LabVIEW中的Prony分析工具对三相短路电流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模态的信息。此外,出于安全性的要求,很难将纯物理的实验做到开放性和设计性,数字虚拟实验可以实现实验的开放性和设计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5.考试改革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与效果的考查,将其按适当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其中卷面考查占5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10%,案例分析占10%,机动奖励分(、参与项目)占10%。逐步实现教、考、评分离,使考试更加科学、规范、公平。考核方式采用多元综合考查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发表研究论文。
6.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必须整体考虑系统性和学习的渐进性。教材与课程以及与课程体系乃至知识体系密不可分,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要注重教材与课程、课程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的衔接。本校相关课程组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电气工程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编写了《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原理与指导》实验教材一部。内容涵盖“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供变电技术”、“建筑电气与自动化”等课程的主要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内容,并计划出版一本符合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与定位的《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教材。
7.教学文件的制订与完善
这一环节由相关部门辅助完成,主要包括: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性环节;制定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学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由教师和学生填写,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形成反馈,再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计划,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历等相关教学文件装订成册,规范管理。
三、结束语
本系列课程的建设通过“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形成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主要课程教学特色如下:进行了理论课程的优化重组,形成了课内研究型授课方法、课外自选研究专题、数字化实验平台、研究型实验等系列研究性教学方法。总结和补充国内外科研重大成果和学科前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通过建设可由以前单一的基础性实验模式发展为基础实验、设计型实验及综合开发型实验,并对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Flas、数字化实验新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网络教学特色,可实现网上课件演示、习题提交解答、制定网上学习活动等,对加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实验教学网站、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将教师的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先进的电力系统动模数字化实验平台,同时教学研究也可以带动科学研究,促进数字化实验平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立新,纪文刚,戴波,等.面向能力素质培养的自动化专业系列课程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51-353.
[2]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88-89.
[3]李娟,王秀云,蔡国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6(7):107-109.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90-02
Research of Training Mode of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Work-study
ZHAO Yun-ting
(Department of Energy Electrical,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he work-study has great value. It can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enric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emphasis of training mode reform is the practical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penness, and occupational. Update their concepts,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room and internship sites, efforts to build a platform between the students, schools, businesses and to achieve a tripartite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training; work-study; post practice
国家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思想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需要。因此,我们高职教育要不断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建筑企业现阶段正经历计划经济体质向市场经济体质的转轨,毕业生毕业就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学院就必须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模拟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教室和实训室综合布置,专业课程按学习领域或社会需要设置。校外实训场地是根据各专业岗位群模块定岗实训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学生锻炼实际技能的根本。
目前,我院积极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年,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将理论教学、专业实训、技能考核三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掌握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第二阶段为1年,学生到智能楼宇或建筑施工企业顶岗实习(以建筑电气和智能楼宇专业为例),掌握相关的岗位工作能力,最终完成学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工学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立起一种全新观念
近几年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未能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重理论重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粉笔+黑板”,却无形中忽视了实践和技能的锻炼,学生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却难以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这样必然会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进而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
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观念,使教育模式适应时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打造一支全新的技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是重中之重。这就要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每个人建立推进“工学结合”的观念,把工学结合作为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根本方向,转变我们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
由于企业的技术要普遍超前学校的教学内容,而且更具有针对性,所以学习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为以后快速适应企业需要提供了保证。根据企业需求、学生特长爱好以及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师资、实训条件,推行按计划、分阶段、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订单培养、因材施教等要求。并且安排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关骨干人员多交流,举行座谈会,共同制定学生的课程及教学计划。
2实训基地建设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为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建设具有真实工作环境、能够模拟和仿真生产工艺流程,为学生创建仿真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改善学院的教学环境,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购置用于专业实训的教学设备,改善建筑电气和智能楼宇专业的实训基地,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开放程度。目前,建筑电气和智能楼宇专业的专业课程基本都实现了“理实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通过进实训室实践,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3)打造“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通过在实训基地的教学全面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利用先进的实训基地条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经过培训逐步掌握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技能。建设出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4)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搞好教研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搞好技术服务和社会化培训。积极构建与技术产业发展相一致的平台,加强科研工作,开展社会服务。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生要做到真正训练好自己的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去校外实训基地锻炼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促进校企充分融合,以达到学校、企业的资源共享,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在原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寻找水平高、业务广、技术精的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现场实物、技术人员等资源,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我院学生可在大中型建筑企业或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专业公司从事智能建筑系统的技术开发;设备安装与调式;施工组织计划制定与实施;电气工程预算;智能化项目承揽投标等企业工作。目前,我院已与多家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做到:
1)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解决校内建设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聘请建筑企业生产一线富有实际经验和技术的名家能手、能工巧匠作为校外指导教师,经过有丰富经验的校外指导老师的培养,能充分保障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训练,实现与就业岗位“零对接”。有利于学生掌握社会需求,掌握岗位技能。
2)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对先进设备进行“零距离”接触,能够更快的掌握专业技能,锻炼动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使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显著提高,毕业参加工作时有实战经验,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
3)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从青年教师队伍中选拔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师,通过国内进修,学位教育,以考促教,到企业实践锻炼,使之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能掌握建筑最新技术发展成果,能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特色课件开发和教学,以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
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定向培养”、“2+1”模式、签订师徒关系合同等多种形式达成合作关系,以签订师徒合同为例,为了保证工学结合教学计划顺利落实,公司选拔技术好、素质高的业务骨干与学生签订师徒合同,在合同上明确师傅的责任和义务、徒弟的责任和义务,一切技能都是在顶岗实习中掌握,并由公司主管培训领导和学校实习带队教师、车间等负责人员组成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实习计划的落实情况、实习效果与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达到培训计划的要求。
学生在实习期间多交流,讨论学习及工作心得,总结实习心得,写出实习报告。通过学习、交流、讨论发现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
3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施
一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直接由教与学双方共同决定,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直接与教师课堂的讲授有关系。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人数和参与时间。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是否都去进教室或实训室,学生的理论或实践技能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实施评价是评价体系建立的根本。
二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理实一体化教学对高职教师的能力进行了极大的考验。在以任务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中,从项目选取、到教学情境的设计、再到教学方法的选用等都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又要保证良好的秩序,还要兼顾教学安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
4结束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校企双方合作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结合、合作育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院的学生,需要遵守学院的管理制度,又是企业的员工,接收企业的管理和考核。我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按需设课,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使学生毕业后同时持有多证(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获取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与本专业相符合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提供可靠的保证。总之,高职教育要大胆实践,改革创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施工学结合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还有利于学校教学的改革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学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
篇8
关键词: 民办高职 系主任 工作职责
伴随着我国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类院校风起云涌。民办高职院校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创办时间并不长,都面临着资金紧张、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短缺不整、学生素质不高等问题。毋庸置疑,这些问题首先是由学院的高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作为院长的助手、基层管理者――系主任不得不也面临这些问题的困扰。
系主任工作属于以系科为组织支撑的大学基层管理职位,它兼具学术性、教育性、专业性、行政性等多重特性。因此,系主任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学者,又是学术行政管理者。系主任主要的工作包括组织管理本系的各项日常事务,领导本系的整体发展,以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办学历史不长的民办高职学院,很少按部就班地从自己的教师队伍中选择教学优秀的教师担任系主任,而是直接聘用退休的公办高校领导或资历较深的教授担任系主任,也会聘用资历较深的社会人士担任系主任。无论谁担任系主任,以往的工作经历或经验对系主任岗位有帮助,但不能直接照搬,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规律,民办高职教育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系主任在明确自己日常工作的工作职责的同时,还必须把协助解决院领导所面临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
一、专业设置及其培养计划
民办高职学院创办伊始,招生专业大多数没有经过认真论证,仅仅依据少数人的工作经历、社会热点或者参考同类院校的招生专业而设置。其培养计划基本上翻版本科培养计划;或者不顾自身的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照搬同类其他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或者依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而不顾专业职业素养和技能构成的实际需要,编制其专业培养计划,因此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调整其专业培养计划是系主任的职责之一。
由于师资不整或资金不足等原因,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设置教研室,专业的培养计划编制由个别教师负责。负责编制专业培养计划的教师因自身教学工作量较大、资源不足或资历较浅,不大可能花大量时间精心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因此,系主任需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走访用人单位,征询用人单位对专业培养计划的建议,接待回校的毕业生,探询他们对课程设置及其改善的意见,追踪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只有这样,系主任才能对每个专业培养规格、能力、知识点了然于胸,才能知晓每门课设置的目的,避免出现因人设课的局面,从而实现缩小专业培养计划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追踪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统计专业对口率、分析岗位的重要性,才能发现专业培养学生的质量问题、发现培养人才的不足之处。例如建筑电气(或楼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不能应聘于或少量就职于弱电工作岗位,就说明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不满足实际需求或教学过程存在问题。再如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岗位对口率虽高,然而一年后再追踪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统计专业对口率会发现很大的变化,更不谈分析其专业就业岗位的重要性问题。因此,系主任需要或协助专业培养计划撰写人及时地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动态,及时地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高职教育是培养工作于生成一线技术人才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是培养“手脑并用”(甚至动手实践能力强于理论知识)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基本上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基本上采用基础够用、宽口适当、动手能力强的培养模式。因此,基础课程要严格把关,能合并就合并,能使用计算机做到培养技能的,决不设置培养手工技能的课程,除非专业素养要求非这样做不可。
平时做好专业调研工作,及时地发现热点专业及专业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及其培养规格,或者开设选修课程涵盖热点专业及专业发展趋势,等候时机成熟再开设新专业或分设专业。
因此,系主任对于专业设置及其培养计划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学子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学校负责。
二、师资引入与培养
民办高职学院师资不整,这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大学教育的大众化,高职教育也是快速地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公办高职院校也面临师资短缺问题。而公办高职院校具有民办高职院校不具有的某些优势,师资短缺容易解决,仅是时间问题。但民办高职学院解决师资短缺很难:一是学院薪资待遇不具有吸引力;二是引入的教师也艰难稳定。因此,系主任在教师引进和稳定方面应尽心竭力地工作。
民办高职学院解决师资短毫无疑问地采取下面三种途径:1.使用公办本科、高职院校教师;2.引进社会高级人才和退休教师;3.录用应届本科、研究生毕业生。
专业开设之初或暂前为热门专业,使用公办本科、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不失为明智之举。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压缩其使用数量;其次再将本科、高职院校教师由教授专业主干课转移到教授专业辅助课,这是系主任必须掌握的用人策略。因为部分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难符合民办高职学院的学生素质之要求;部分公办高职院校教师不会把精力放在兼任的课程上,不能因人施教。因而民办高职院系主任不得不面临令人烦恼的人才引进问题。
人才引进,首先考虑引进社会高级人才和退休教师。他们的出现或存在,必将引领其所在专业跳跃地发展,其中道理不言而喻。民办高职院系主任首先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为引进这类人才铺平道路;其次敢于发现人才,引进具备实践经验、口才和道德的实用人才,把好引进人才关;最后知晓引进的人才心理,允许他们在社会适当兼职,变相地满足其对薪资的期求。
引进年轻教师,首先要克服人情关。让真正需要的人能进来并且留得住,这是系主任面临的课题。系主任要熟悉每一位年轻教师的工作能力,合理分派教学任务和分配工作量,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监督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监督检查过程要严,结果视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年限而定。因此,系主任必须为每位年轻教师制定其确实可行努力的目标。
另外,培养年轻教师动手能力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进实验室和外派到社会单位工作或实习是惯用做法。前者仅能解决年轻教师一时之需,后者能使年轻教师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因此,系主任利用手中的资源为每位年轻教师创造出使其所学知识得以升华的机会,并且每位年轻教师能为此乐此不彼,那么就能营造和谐的环境,实现和谐的教学,年轻教师们和系主任皆无后顾之忧。
三、学生素质培养与提高
民办高职学院招到的学生始终处于高考分数的末端,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告诉人们,这些学生学习能力弱、自控能力差、怕吃苦等缺点。但他们具有情商高、动手能力强等方面的优点。前者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后者给教学工作带来希望。
因此,系主任针对以上特点,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第一学年一定要满,再辅以有关的学生工作政策,使大一学生每天几乎围绕“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转,解决学生们的自控能力差、怕吃苦等缺点。同时开设的每门课不断地进行单元小测试,消耗学生的空闲时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平台,让学生会做人是新生入校的第一课,同时是长久工作。教会学生做人不仅是辅导员工作职责,而且是任课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任课教师要深入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在中学阶段被歧视、被压抑的心情得以消除。
学生有要求学校配备最好教师的权利,也有自身不要学的权利。因此,系主任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根据教师的能力和特点配置任课教师。同时要求任课教师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得到学生的信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教师一定的权限,使教师能灵活地采用“打、压、哄、奖”的手段,达到教学的目的。
行政班级设置要小,使50%以上的学生有“官位”,锻练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采取多项奖励政策,激励学生的各种热情。尤其就业推荐政策和紧密课程的技能大赛,诱导学生确定奋斗目标。
学生素质培养与提高,涉及许许多多学生工作,有责任心的系主任决不会把学生工作简单地推给主管学生工作的系副主任而不管不问,必须围绕教学工作制定多项学生工作政策,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资源运用与置办
招生改变生源在专业中的分布,小专业不会得到院长的青睐和重视,而大专业会隐含地帮助系主任在高职民办学院的有限教学资源中争取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因此,有经验的系主任不仅重视招生工作,而且操控生源在专业中分布,从而达到目的。
在自身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时,积极地利用公办院校的教学资源,不得随意压缩动手实践课程的时数。同时积极开拓利用社会资源的道路,使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明确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知识用于实践之中。因此,系主任要不辞辛苦地并开创性地调整教学计划。
在建设实验实训室时,尽力采用少化钱多办事原则。先解决有无问题,避免使教师落入纸上谈兵境地;再解决数量问题。同时不落俗套地建设实训室,使实训装置与社会实际情况接轨。
以上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民办高职学院系主任的职责,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事情需要系主任苛尽职守,如不在乎上课的课酬也即薪资的高低和有关个人名誉。因此,民办高职学院系主任若能尽心尽责地工作,其实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岗位,每个细节需要我们去雕琢,并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者。
我在任职民办高职学院系主任三年中,在校学生人数由200人发展到1000多人,专任教师人数由5名发展到26名,由2个专业发展到4个专业,固定资产不足20万发展到500多万。
参考文献:
[1]徐洪祥.谈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系主任工作[J].职业技术,2007,(02).
篇9
Liu Junxu;Zhao Juli
(①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②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710089,China)
摘要: 本文从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出发,结合调查研究统计数据系统总结了陕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并就陕西省高职专业设置方面做了基本分析,分析了省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措施。
Abstract: From th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statistics system, this article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 basic analysis on it had been done. The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oposed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fessional setting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5-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精神的影响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数量、规模快速扩大,专业增加迅速,专业设置问题随之凸显出来。专业设置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生当前的学习范围和今后的工作领域,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布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析。
1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陕西省设置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78所。根据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专业设置统计,我省共设置高职高专专业点1143个,对专业目录的19个大类覆盖率100%。近两年,陕西教育厅对我省的高职高专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规范。经过整顿,我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逐步规范、科学。目录中78个二级类,设置68种,覆盖率87.2%。目录中531种专业,设置236种,覆盖率44.3%。覆盖率最高的二级类专业分别为:土建78%、财经75%、制造63%、旅游63%、电子信息63%、文化教育59%、生化与药品57%、材料与能源57%、医药卫生56%、法律46%。覆盖率最低分别为资源开发与测绘16%、公安17%、轻纺食品2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高专专业的覆盖率比较均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较为适应。
2陕西省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分析
2.1 我省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优势
2.1.1 以行业为背景的一批公办高职院校,均有较强的重点专业,专业优势突出陕西省国家级、省级九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中,机械、数控、物流、材料、建筑工程等工科专业办学实力雄厚,实训设施齐全,办学特色突出,在陕西装备制造业中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由于拥有实力较强的实训条件,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公办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与行业需求密切结合,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特点。如这九个院校的特色专业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航空、电力、铁道工程等行业明显、特色突出的专业。随着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九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覆盖率越来越高,共设置理、工、农、林、牧、艺、教等专业286个,占陕西省公办高职专业数721个的40%。这些专业的设置,培养了相关领域国民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保证。
2.1.2 陕西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有较好的定位,特色逐步形成据统计,陕西省9所民办高职院校2008年专业总数为171个,平均专业数为19个,陕西省公办高职院校平均专业数为32个。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数量上也有了较好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院校一样,基本涵盖了工科、文科、经济、管理等专业大类,专业覆盖面比较广泛。其中建筑经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报关与国际货运、视觉传达艺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50个专业为各院校独立无重复设置,体现了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比较灵活且特色明显,专业指向明确,在外语、经贸、服务、汽车、医药、美容、旅游、艺术、烹饪、土建,信息等专业方面特色逐步形成。
2.1.3 受国家、省教育厅支持力度较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绩明显国家级教学团队陕西省高专高专院校获得5个,省级教学团队3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高专高专院校获得15门,省级105门,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等,建成了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示范性院校优化重组了原有校内实训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实训基地,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开发制订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系。
2.2 我省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不足
2.2.1 专业重复设置、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专业整体优化不足近年来由于扩招,学校规模扩大迅速,专业增长较快,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跟不上规模变化,因此很多学校不顾实际,普遍开设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的通用专业,导致学校间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特色淡化。一些学校不顾条件增设新专业,追求学科齐全,使原有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削弱。高职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管理、会计电算化、文秘、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等重复建设严重,而且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财经两个二级类,缺乏学校特色,造成就业压力。
2.2.2 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部分高职院校办成本科压缩或是技工学校翻版的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专业设置没有面对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与调整也没较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些院校“以不变应万变”只是沿用本科体系或技工学校模式办学,没能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不明显,开设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着力培养行业或地区经济所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的院校对于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反应滞后,对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等弄不清楚,盲目开设专业和扩大招生,又不能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结果是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错位,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2.2.3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实践不足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造成实训资源紧张,校内实训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同时校外实践也面临联系实习单位难、经费落实难、过程监管难、质量保证难等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仍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激发企事业单位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建立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习制度,弥补当前高职学生实践机会不足的缺陷,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拓宽培养社会人才的有效途径。
2.2.4 不同类型高职的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大,就业过剩,宏观控制和评估缺位随着高校专业设置自的进一步放宽,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注重办学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体现区域特点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只分析需求,不分析供给,致使投资少的热门专业增长迅速,专业就业竞争加剧,同一专业的就业问题突出,部分领域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就业竞争激烈。而一些需要投资相对较大的冷门专业,有特色的专业被放弃,造成了专业设置空白点,显示出相关部门对专业建设宏观控制和评估的缺位。
3加强我省高职专业设置的措施及建议
3.1 政府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据此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教育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政府与高职院校应注重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做好专业设置的首要基础性工作。
3.2 “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加强对新增专业的控制,特别对一些热门专业的控制政府主管部门应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使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各类专业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既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能很好发挥规模效益的专业布局结构,从而推进陕西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热门专业在当前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经历一个培养周期,是否还很紧俏则需冷静思考。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对人才需求科学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克服设置专业时短期的行为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停办一些与区域经济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如公共关系、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同时,对于需要投资相对较大而被放弃或改造,但社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如热处理专业、铸造专业、能源化工类专业等具有广阔前景的专业,加大投资,合理设置,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3.3 政府在高职高专评估中要加强对专业的评估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高职教育管理机制。教育部《教高[2005年]4号》文件授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整体性、终结性评估。我们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的“后置评估”制度,科学地制定不同的专业评价体系,对新布点的专业进行评估。要实行定期评估和抽查评估相结合,实施动态的评估。对、评估中不合格的专业点,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则建议学校取消该专业点。这样,经过几年左右积极稳妥的建设和科学有效的管理,高职高专的专业点一定会在量上趋于合理,在质上得到明显提高。
3.4 要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与评选力促高职院校认识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建设特色专业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要督促高职院立足学校、立足专业和行业优势,紧扣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紧扣区域相关产业创新需求,培养产业发展紧缺型人才,建设区域领先,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得到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同时要加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评选力度,通过评建措施构建陕西省高职的特色专业结构,构建陕西省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高职院校。
3.5 要完善专业退出机制对专业招生不好,就业不好,达不到办学条件的,工学结合基础薄弱、技能不足的专业要撤消。根据我省发展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布点、专业面向、专业质量、专业建设与改革等重要问题做出全面规划。对新设专业应充分考虑投资效益、数量和质量、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设置,保证质量,减少重复,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对陕西发展的研究分析,定期出台“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业设置情况统计”、“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在校人数、年招生情况统计”、“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示范性专业统计”等人才培养的宏观数据,运用人才需求杠杆,加快我省专业结构调整,引导高职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开设专业。
3.6 在教育教学上应引导高职院校将专业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注重“双证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之中是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在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时对职业资格证书可进行明确的要求,新人才培养方案可突出专业建设中“双证书”制度的建设与设计,将双证或多证书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学生在课外取得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经确认学分后载入学生成绩档案,各专业可建立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学分档案,并在毕业时出具学分证明。对取得多个证书多记学分,可折换成相应的毕业设计学分或专业拓展选修领域课程学分。不同专业可制定本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折换成相应的毕业设计学分或专业拓展选修领域课程学分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规定学生必须修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并同时也须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规定的学分才能取得学历证书达到毕业的要求。
3.7 政府和学校应开展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政府和学校应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内容建设、专业群建设、专业布局结构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政府帮助学校改革办学理念,使学校从宏观和长远两方面统筹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引导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办学层次、专业类型、服务方向等根本问题上进行长远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办出特色。帮助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有选择性的开设专业,构建专业群。通过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到两个有特色、有优势的主打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在院校中先形成这一大类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几个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出高质量的专业群。
同志曾经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这实际上是我们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高职专业的设置和专业结构,都存在一定显见或潜在的特点,加强对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特点的研究将会有效的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有利于当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2008陕西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专业名录。
[2]王水泉.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分析研究报告[R].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J].中圆高教研究,2008(5).
[5]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陕西省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专业名录,陕西省教育厅,20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