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 污水处理 技术 水质污染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28-01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工业用水也在不断的增加,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多,而且污水的构成也错综复杂,不仅污染了水环境,也对周围其他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水质污染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通过不断发展进步,部分水质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污水处理技术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处理污水显得至关重要。

一、 当今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外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引进到我国,在活性污泥法工艺应用的同时, A/O法、氧化沟法等也在污水处理中得以应用。另外,国外一些先进的、高效的污水处理专用设备如除砂装置、污泥泵、沼气发电机等大型设备进入了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因此,当今我国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有效进步。

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受限于经济实力水平,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室,他们的污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排出的污水也不能达到法定排污标准,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仍有所欠缺,亟待提高。

二、当今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管理层对污水处理的不正确认识:在我国,污水处理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不断发展进步,水质污染问题得到部分控制。但在我国仍有很多短视的思想,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污水处理的错误看法,他们将赚钱视作最大的事,无视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处理尚不合格的污水排入江河,甚至未经处理就非法投放进溪河,这不仅造成我国的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更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健康的污水处理标准:尽管目前我国一些行业的污水处理标准已经进行细化,但设置的标准仍不够细化。另外,我国仍存在一些行业的污水处理标准还没进行细化,这对解决我国的水质污染是一个关键。而且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只能达到最低的三级污水处理标准,甚至存在一些中小型企业达不到最低标准。

3、中小企业污水处理成本高:中小型企业本身就存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紧张不足的现象,其发展战略的设定受本身的规模所限制,其营业利润本身不高,只能维持正常的公司运作及人员工资发放。随着国家对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要求的日益提高,企业必然要将部分资金拨向污水处理方面,众所周知,当今我国的污水处理费用高昂,这会极大的削减中小型企业的营业利润,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

4、中小型企业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过于单一: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类,物理处理法主要是重力分离与离心交换,化学处理法包括化学沉淀与电解,生化处理法主要为活性污泥法与A/O处理技术。而纵观我国当今的中小型企业所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运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只是常规的A/O法与重力分离法,这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单一,尽管这些处理技术简单易行,成本也不高,但是其处理效率往往很低,污水处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我国需要不断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以供中小型企业使用。

三、 解决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1、中小企业管理层应提高对污水处理的重视度:综合以上所述,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对污水处理的重视度,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管理者对污水处理重要性的看法,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内部变革,通过不断的市场调研与信息收集,了解到污水处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调研与访问专家,了解适用于自身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并通过技术引进企业内部。

2、中小企业应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设备的资金投入:首先,中小型企业应通过对自身的污水处理方案进行详细规划,以最详细周全的污水处理计划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污水处理成本的最低化,以有效控制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然后,中小型企业应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利用企业自身的留存收益与融通资金,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技术的资金投入,使得中小型企业具备科学完善的污水处理设备与技术。另外,政府也应加大对中小企业污水处理设备的扶持力度,增大对中小企业的污水处理资金补贴。

3、政府应细化不同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 因为我国一些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比较粗糙,又存在一些行业还未进行细化标准,这大大限制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因此,政府首先应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座谈会与民意调查,还有通过技术检测,细化对不同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实现不同有害物质的在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限制,以有效限制各中小型企业的污水排放标准,保护水资源不受有害物质的影响。

4、建立企业内部专门的污水处理部门:中小型企业要进行高效的污水处理,必不可少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污水处理人才,建立企业内部专门的污水处理部门。首先,企业应建立企业内部专门的污水处理部门,并对污水处理部门的员工进行全面详细的污水处理技术培训,实现中小型企业的污水处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5、中小型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合作: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污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很多高校由于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实验室的具备,其科学技术研发水平相对专业,再加上高校有政府资金的辅助,其研发成本不高。因此,中小型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合作,实现科学有效、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四、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水处理模式将会有新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直接与专业技术提供者对接,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技术来源问题,并丰富了研究室的数据来源。另外,通过净水技术的定制化和专业化流程,能促进学校研究室技术的经济转化率,促进技术更新的资金链能过不断,使得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污水的定制化、专业化、正规化处理,提高水污染处理的效率,最终达到促进整体的水污染问题的改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观点,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问题依旧严峻,污水处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现今存在的问题,探究污水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以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污水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波.金婷婷.牛明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发展现状和工艺研究[J].北方环境.2011(11)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应用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质量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质量检测资料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的依据,也是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搞好这一项工作,必须得抓好质检队伍中的自身建设,但同时也给予质量检测部门较大的质量管理权,以便于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质量检测应贯穿水利建设全过程,水利行业建立多层级的质量检测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质量检测制度体系,工程参建各方和质量监督,验收主持单位应努力做好各自的检测工作,质量检测单位应规范检测工作,为水利工程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行政主管部门应引导质量检测单位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应用现状

1.1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目前,从事检测工作的机构很多都不具有独立法人的地位,这些年来一直隶属于施工单位或者科研单位,检测的业务跨省或跨行业的比较少,在工程建设领域大多属于建设“同体”。检测机构依附感强,服务意识淡薄,缺少竞争机制。

1.2从业人员少,执业水平低

全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统一考试于2010年首次举办,因此持证上岗人员较少,而这些人员中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相对较低,形成目前大多检测单位人员紧缺、执业水平低的局面。

1.3检测费用标准不一

首先,检测的价格标准不统一。以山西省为例,建筑检测市场依据山西省物价局颁布的《关于建设工程检测试验收费标准的批复》,而水利检测市场并无收费标准出台,由于该标准取费相对较低,未涵盖的非常规项目较多,所以有的水利检测机构参照该标准执行,有的检测机构参照国内其他检测单位的收费情况执行,有的检测机构参照别的行业标准执行,最后导致各检测机构收费差别较大。其次是因工地现场抽检项目的检测费用在工程概算中没有明确的列出,收费性质较大,个别机构为了揽活来压价,形成恶性的竞争趋势,甚至出现低于检测成本报价的无序状况。检测机构要取得检测数据的话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但是检测费用不能及时到位,很容易造成不进行检测、事后编造数据的现象。

2、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 1提高检测质量意识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检测中心全面引人国际通用的检验和校准实验室的能力的通用要求,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保证了质量体系持续、有效、不断完善的运作中,保证了检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在内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够丰富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而放弃,而更应该努力的向同行学习检测行业方面的经验,增加知识,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还要因地制宜的逐步完善适合检测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其正常、有效、持续的运行。

2. 2树立服务观念

水利工程检测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既然是带有政策性的,就必须讲究信用、端正好正确的态度和提高服务好质量,这种服务理念应是在确保公正性的前提下提高检测行业服务的满意度。只要是能确实做到提供满意的检测单位,就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2. 3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进行观念转变,检测单位应该从事业单位的属性逐步向企业的属性转变,检测机构从属性地位开始逐渐向独立法人单位的方向进行转化,将决定了检测机构走市场化,用市场来控制,市场定位就是技术服务性企业,为此,作为检测机构来讲,需要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观念,走企业化管理,借鉴利用一系列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利用“SS”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水利施工检测现场的有序性,借助品牌推手段来提高自己检测机构的市场和社会信誉度等,淘汰原有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2. 4树立人生观

今后的水利检测单位同行之间的竞争与其它的行业是一样的,就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在国家政策性的指导下,水利检测行业最最缺乏的就是专业性的检测人才。所以,要具有可以竞争的能力,必须要有开阔的思路、用才的气魄、聚才的办法,来想方设法的吸引和凝聚留住社会中的人才,为此解决检测行业人才不足这一大问题。为此,还需要加强与水利方面的大专院校的多种技术的合作,建立专业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联合、定期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相关储备工作,以迎接今后更严峻的挑战。

2.5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行为

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管理,规范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为以及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执业行为,水利部相继出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文件,在此基础上,建议各省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成立行业协会,以利于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水利检测市场的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其他行业检测机构进入水利市场应通过资质审批、信用备案和严格的年检制度,对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编造试验数据的检测机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并责令退出水利市场。

2.6扩充检测机构规模,拓宽业务范围

从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来看,现有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和检测能力相对薄弱,很难满足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的需求。检测机构规模应适度扩充,使业务范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2.7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加大对检测机构的投入力度,逐步更换老化设备,添置先进的检测仪器;加大工地实验室投入,使检测设备满足工程建设现场必检项目的配置要求;按规定的检验周期对检测仪器进行计量检定;通过改善环境等措施提高检测机构的竞争能力, 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实行独立管理,从根本上转变工程建设“同体”现象,逐渐适应市场需求。

2.8统一管理,建立内部约束机制

根据水利检测行业的情况,逐步实现网络化监管,从登记到领取报告全程网络管理,实时上传业务量统计、试验过程监督、试验费统计、不合格报告统计等信息,尽快完善工程质量检测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沟通与共享,充分利用检测成果,科学、准确地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在水利系统内部建立水利行业检测的参考价格标准,对外业检测合同额进行监督管理,杜绝竞相压价或随意抬价行为,让水利检测市场成为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的市场,以更好地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服务。

3、推行第三方检测

施工承包商的质量检测是从内部进行的全过程的全部质量的检测工作,是其他各方检测的基础。业主、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测是以满足合同要求为目而进行的检测。第三方的检测是对工程的质量实行的质量监督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维护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程建设中应大力推行第三方检测。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个检测行业的广阔前景,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杜绝任何安全隐患,我们应从自身出发提高每位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增强每位检测人员责任意识,相信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定可以使得我们的检测市场更加严格、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提高、检测规模得到扩大、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的未来一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素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特殊性探讨[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8(3):42- 45.

[2]葛兴杰.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程质量.2009(1):23- 126.

[3]黄海田,顾文菊.江苏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法人委托质量检测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水利.2009(16):21- 23.

篇3

关键词:水利施工技术;现状;改进策略;技术环节正文:

1.影响水利施工技术的因素及我国目前水利施工状况

1.1影响因素

1.1.1工作人员。从事水利施工的技术人员是工程的主要执行者,在工程的进行和改进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提高人员专业水平,聘用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人来完成工作。1.1.2设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合适的机械设备不仅能够有效完成工作,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设备的选择方面要有严格要求,确保适合工程使用。并且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要按规定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质量。1.1.3环境。水利施工为室外作业,因此受到天气、气候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不能忽略不计的,在施工设计及完成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

1.2水利工程现况及问题分析

1.2.1施工技术发展缓慢。目前我国部分水利施工单位在对此行业的重要性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在技术的发展方面并不重视,直接制约着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距离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因此无法激起企业的竞争力。1.2.2施工设备更新慢。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的水利工程已经改为企业管理模式,因此国家逐渐减少投资力度,企业由于某些原因也不重视设备的更换及保养问题,直接导致设备还是很多年前的老化机械,有些因为保养不利而不能够正常使用,这样的现况导致水利施工的发展无法进行。1.2.3专业人员不足。在企业不重视,发展缓慢的水利施工行业中,愿意学习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目前从业的专业人员也在面临着老龄化的趋势。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十分明显,我国却面临人才危机问题,直接的后果就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无法进行。

2.水利施工中关键技术环节

2.1地基。地基是水利工程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地基的牢固程度直接关系着之后工程的进展。在水利施工中首先要挖掘到地基的保护层,之后使用碎石等进行工程的铺筑工作,在这些工作完成后将湿润的砂浆盖在地基上面并且实施加压处理,在所有工作完成后用混凝土浇筑大约十厘米左右的垫层,这样能够保证整个地基工程的牢固和平整。2.2导流。在水利施工中很多项目是在河流地区,因此河流的改道工作是工程的关键,根据计划对河流拦蓄是工程的重点。在整个导流过程中的主要原则是在对当地水资源不造成损害对当地居民生活部造成影响的前提下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经常应用的导流方法是围堰法,泄水建筑物多为导流底孔、隧道和明渠等等。2.3截流。在负责导流泄水所需建筑物完工之后,必须找到合适的机会进行围堰合龙工作,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可以使水流在泄水建筑物处完成下泄。目前我国常用的截流材料为体积较大的石块或用土坝,在自卸汽车和推土机的配合下完成工作。截流分为立堵和平堵两种,立堵是在龙口一侧或两侧同时施工,使龙口之间逐渐变窄直至合拢;平堵则是在龙口上面铺设具有跨和功能的设施,然后在上面进行投掷材料直到材料露出水面。2.4排水。围堰工程结束之后会有积水或渗水存在,因此必须将水分及时排除保证工程的工作环境,基坑内的水位地域地下水时也需要排水。经常使用的排水方法有几种。首先是明沟排水,主要工作是将水分汇聚到一处然后用水泵抽走;其次是盲沟排水,主要是在建筑物及构建物的周围使用石材构建盲沟,这种排水方法经常会合明沟法一同使用,间距问题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后是渗排水,主要是将渗水利用散水管汇集到集水井内利用水泵排出,散水管一般距离为五至十米。

篇4

关键词: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水利工程项目有史以来都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其管理难度也逐渐增大,管理任务也越来越重。为了保证项目的科学有效的进行,这就要求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考虑项目的风险,合理的运用管理、组织、协调的手段来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实现。

二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国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活动源远流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等,都是名垂史册的代表性水利建设项目。其中许多工程的管理运用了科学的思想和组织力法,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水平已小有成就。然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管理并未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建设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工程程建设中的许多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国内外的有关人员才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并逐渐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推广和普及了招投标,业主、项目、施工等管理方来对整个项目进行系统的管理,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已经逐渐系统的成型。

三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国内的水利工程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推广时间不是很长,从项目的管理模式、程序、方法、标准等都需要专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来管理,对整个水利项目的进度、质量、费用、材料、安全等五个控制方面对项目进行掌控,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现代化的建设需求。

(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随着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虽然制定了许多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仍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指导法则和实施细则,同时制定的许多法律法规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随处可见。

(三)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够

一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必须从技术上、经济上、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给投资者提供决策上的必要信息,为银行贷款、合作签约、工程设计等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但是许多投资者没有对水利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盲目的进行投资,造成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损失,同时给工程事故带来了安全隐患。

四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水利项目的规划标准化是搞好工程的基础。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应实地调查状况,根据水利部项目管理中心的各项规定和办法,综合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类似《水电项目管理暂行规定》、《项目会计核算办法》、《项目环保实施细则》等。通过制定标准统一的细则,避免个项目实施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项目实施动态管理

项目从谈判、签约、设计、实施、竣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长时间,而且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和不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较大的变化,导致整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个环节的变动,对项目实施动态的管理,并作适当的调整,可以有效的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和把握。

(三)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为管理者及其下属确立和审核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取得的进展的一系列正规程序,它可以有效集合人们的意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激发创造性。目标是每个项目的相关人员的工作的动力,各级相关行政负责人都应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具体目标,采取有关激励惩罚措施,从而推动整个水利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需要进行全面的整体的项目质量管理,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每个环节都应当把握好质量,从整个过程的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从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直到回访保修的这整个全过程都要有质量标准去严格把关,防止不合格的工作质量进入下一道工序。

(五)管理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的管理都引进了信息技术,这可以有效解决规模大、复杂程度高的的水利项目。目前采用最多的PMIS(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水利项目通过信息的采集、存贮、检索、加工、传递、利用等各个环节对项目管理进行数字化和系统化分解,使整个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水利工程进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以进行科学有效的分解和组织,从而使项目参与各方明确如何由细部到整体地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及阶段控制目标,明确各上作部门之间的层次关系,明确工程信息流程。其次,选择高新技术设备和良好的运行软件进行系统的组织分配,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稳定、持续的开展。最后,应选择适合组织实情的集成化高的软件。

参考文献:

[1]任秦普.浅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地下水.2004.

篇5

关键词:GIS技术;水文水资源;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应用技术,而地质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使用GIS技术的优越性,从而使该项技术在水资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水资源中的综合应用,也使得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逐渐走向系统化、网络化。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的简称,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对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及分析来辅助科研的系统。

GIS的主要构成核心是处理空间数据的子系统,这是它作为地理科学研究工具的关键所在,该子系统分要分为两部分,空间数据分析及处理。数据主要来自遥感图像、统计数据和实测数据等。GIS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具有典型的空间性和动态性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管理和输出;二是对区域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尤其是在地学模型的应用方面更具备优势;三是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提高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当前GIS技术正不断地向着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能够为水资源及水文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和资料。

图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组成

二、GIS技术在水资源领域应用现状

GIS技术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5个方面:GIS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GIS技术在水质模型中的应用、GI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GIS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和GIS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研究中的应用。

(一)GIS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地下水问题具有明显的时空维,地下水模拟强调地下水在介质中的运动情况。GIS应用在地下水模拟中,可用来获取、操作、显示与地下水模型有关的空间数据和预期的成果,使模型进一步细化,从而深入认识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赋存、运动情况,为合理开采、保护地下水提供基础。

(二)GIS技术在水质模型中的应用

GIS能够通过各种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将多源的地理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和管理。水质预测模型建立之初所需的大量相关的地形、水、土壤、气候以及经济、人口等统计数据,可以通过建立GIS数据库的空间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管理。

蒋海琴等结合江苏省环保信息系统的建设,对WebGIS与一维水质模型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阐明了模型计算中评价河段截取、空间离散及空间数据重采样的方法和过程,对实现水环境模型的跨平台操作和数据信息共享做出了尝试。

罗畏以基于投影寻踪的水质评价模型为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水质分析和评价,以太湖为实验区域,根据2000年该区域的水质监测数据做了实例分析,验证了新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

(三)GI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近年来,我国的防洪工作逐步实现了从“以洪水为敌”的控制洪水向体现水资源特性的洪水管理转变。新技术在防洪减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GIS新技术与传统的防洪减灾技术的相结合,使水利防汛工作迈向了新的纪元。

(四)GIS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应用中,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图形显示功能为工程设计和研究成果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手段。

通过GIS可以将施工过程通过图像的方式动态的显示出来,而GIS先进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为水利施工过程提供便利的分析工具,通过数字地形模拟,可以用离散分布的平面点来模拟连续分布的地形,进而进行坡度坡向分析、断面图分析等,从此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科学、高效的管理。

此外,GIS的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对每一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和全程监测,为设计人员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支持,为决策者提供精确、科学的可视化分析手段,为优化施工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五)GIS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研究中的应用

流域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在地域上具有明确边界的区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一直是水资源领域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GIS的引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Maidment等(1993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水文模型空间要素主要是由分水岭、排水渠道、湖泊和三角洲构成,并且水流状况也由这些要素所规定,而在地下水模拟、资源评价与管理工作中,这些地表水方面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是非常宝贵和必不可少的,GIS为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研究提供了高层次的综合环境和工作平台。

Maidment应用GIS做了比利时Voer流域的降水和径流相关情况的空间分析,为该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当前GIS技术已逐步应用到了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各个方面。除上述几个方面外,GIS技术还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控制规划、旱情分析预测、库区地质分析、水环境监测评估等多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三、水文水资源领域GIS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GIS应用规范和标准继续完善

在实际的情况下,一般GIS的应用与开发大多是分开进行的,各部门是要根据具体的生产以及需要而独立开发的。所以我国缺乏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和设计应用标准,开发平台的多样化以及数据格式的繁琐已经给我国的地理信息共享机制造成了较多的阻碍。虽然国内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行业规范的相关工作已经展开,但是仍然存在缺乏国家层面的一致规范的问题。因此应加强GIS应用规范和标准继续完善。

(二)水资源及水文地理空间数据库更加完善

水资源及水文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GIS系统的关键,对于决策起到基础的作用,所以必须在保证提高GIS应用越来越标准、越来越规范的条件上积极进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特别是对于具有水资源及水文领域特色的数据库,例如雨情和水情数据库以及水旱灾情数据库等等。除此之外,数据库中必须要有大量的流域内关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基本数据,而且要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采集能够具体并准确,且能够及时进行更新。

(三)GIS与水资源及水文专业模型能够充分融合

在目前我国的一些水资源及水文方面的模型中,虽然GIS大多数都具备关于水资源及水文信息的详细具体的数据,且具有存储、管理和输人输出功能,但是其核心主要还是仅限于数据方面,缺乏表达水文地理空间、水文现象空间分析的能力,缺乏有效支持决策的能力,特别是在基于GIS、R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方面表现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各类计算方法,利用各类软件逐渐过渡到以栅格为计算空间单元的分布式模型,能够充分利用GIS所具有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从而实现水资源及水文的专业模型与GIS的紧密结合,这要作为我们的研究重点。

(四)软件向多维发展

目前社会上开发的GIS软件,多数都不具备真三维的分析的功能,在几何建模和分析方面都不能满足水文水资源时空动态变化的要求,如比较成熟的GRASS、SGM、IVM等系统,功能也明显不足。因此,急需开发一些具有三维甚至四维功能的GIS水文水资源空间分析软件。

随着水文水资源管理发展的要求及以计算机与空间技术的进步,GIS将从二维走向多维,从独立走向兼容与集成。

(五)完善基于GIS的灌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

灌区不同于一个完整的流域或行政区域,它是有可靠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和引、输、配水渠道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面积,是人类水事活动的产物。灌区地下水的循环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主要与地表水灌溉及地下水开采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发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也非常必要。

结束语

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水资源科研以及管理中应用GIS是一件非常具有前景的工作。但是如何建立一种综合性资源信息系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但不管怎样,使用GIS能够促进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领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水资源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变化的概念,技术的进步以及变化的社会需求必定使其含义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梁秀娟,肖长来,于景录.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吉林水利,2009,06:1-5.

[2]蒋晓辉.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0,10:253.

[3]涂永彤,丁铭.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情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123.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 测量 技术 趋势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水利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设施,而且在基础设施中处于首位。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精确定位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一行业的发展,由此论述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利工程测量的主要工作

水利工程主要项目有土方开挖、坝体堆石、土工布、浆砌石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对于大坝施工测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大坝轴线的定位与测设,坝身平面控制测量,坝身高程控制测量,坝身的细部放样测量和溢洪道测设等内容。以下将针对水利工程各道工序施工实施中,施工测量的具体实施措施而展开探讨。对于水利工程中标后,立即组织测量人员,在工程施工实施前,首先按监理单位以书面形式提供的平面控制网点和高程控制网点,建立工程施工使用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水利工程开工前,对监理单位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复测,并且布设施工控制网,包括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其测量等级、精度必须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规定,并且定期对其布设的施工控制网进行核查。施工过程中的跟踪测量。工程施工从进场后的土方开挖开始,土石混合料、坝体堆石都必须跟踪测量,主要包括:土方开挖轴线、边坡及高程放样;水工建筑物位置、外观尺寸、高程放样;预埋件尺寸、高程放样;土方回填高程放样等。竣工验收测量。工程竣工前应对施工建筑物(包括隐蔽工程覆盖前)进行测设建筑物位置和标高。对工程预埋观测设施测量,得出精确数据,报送监理单位,并经监工程师审批后备案。

二、当前主要水利工程测量技术

1、GPS技术

GPS 其中文全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System) ,它是无线式导航系统,其系统基础为已经发射的地球卫星。我国测量采用的是美国发射的 24颗导航卫星。通过测量地面三维坐标来实现导航或者定位。GPS 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水利工程测量中,GPS 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 三峡水利枢纽,小浪底工程等水利工程测量中都用到了 GPS 技术。GPS 技术在水利测量中的应用主要包括 GPS 的外业测量、GPS 的布网以及实时动态测量。

GPS 外业测量中,选点是关键。点的定位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在选点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和了解有关测区的地理位置,标架,标型的完好状况等,这都是做好选点的关键。GPS 的观测工作主要体现在无线安置和开机观测,这与常规测量有很大的不同。无线安置工作中,要卡中心的上方直接对中,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整平; 在有风天气中,应将无线进行三方向固定。

对于线路及带状工程测量,例如引水工程等,通常都采用点连式或边连式组成连续发展的三角锁同步图形,而对于工程枢纽地区的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网,则通常采用边连式或网连式布设,以增强网形的几何强度,提高 GPS 控制网的可靠性和数据精度。

流动站在接收 GPS 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数据,依据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基准站及流动站将该数据与本身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差分解算,从而得到两观测站之间的相对位置,解算出流动站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并实时存储和输出。

2、RTK 技术

RTK ( Real Time Kinematic) 技术是 GPS 实时载波相位差分的简称, 是一种 GPS 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 实时解算并进行数据处理, 在 1-2秒时间内得到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技术。 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安置在已知点上作为基站, 对所有可见卫星进行连续观测, 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 (数据传输电台) , 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 (流动站), 在用户站上, GPS 接收机在接收 GPS 卫星信号的同时, 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 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 实时地计算并显示出用户站的 3 维坐标及其精度。 目前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取得厘米级的定位成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 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是继美国、 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由空间段、 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包括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 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

面站, 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斗 RTK 技术是卫星定位技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并拓展了 GPS 应用领域, 为水利工程测量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 使用北斗 RTK 进行水利工程测量能缩短作业时间、减低劳动强度。

3、3S技术

3S 技术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一门具有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管理等功能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现代新技术。已经在很多行业被广泛应用,通过此项技术可以很轻松得到待测位置的环境空间信息,并可以分析建立相关数学模

型,进而起到管理的功能。3S 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发展不仅与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原数据库的建设,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网络、数据库管理与自动成像等技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与水利行业信息化的进程,尤其是数字化的进程紧密相关。在技术上已经发展并逐步成熟。总之,要在水利行业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3S 技术,必须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建设,大力开展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此外还要加快提高3S 技术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 3S 现有的和潜在的功能,并且与网络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以及水利行业本身的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三、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展望

展望 21 世纪,工程测量将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着发展:

1、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2、大型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及质量控制,以及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对自动化流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与监控的数据与定位要求越来越高,将促使三维业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 GPS 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3、GPS、GIS 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冯志中,荆永明,赵胜利.浅谈 GPS 高程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J]. 内蒙古水利2003-12-30.

篇7

一、水利职工教育培训现状

1.职工队伍人才短缺。由于水利行业大部分单位在基层,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在许多水利单位中,虽然职工整体学历层次可能并不低于其他行业,但经过深入调研就会发现,水利单位尤其是基层水利单位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学非所用,职工队伍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也不太合理,职工人数总量过剩与优秀人才匮乏矛盾突出,尤其是即懂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又懂水利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

2.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职工教育培训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提高职工素质、增强单位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水利科技进步,加速水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大多数水利单位能够认识到水利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开展一些常规性的政治理论、水利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但在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单位内部制定的一些职工教育培训计划难以落实,影响了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一些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不纯。虽然大多数职工已经认识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学习教育培训已经不是过去“一生一次”的概念,仅凭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日常工作的经验积累远远不能适应经济时代工作岗位的需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适应工作需要,而是为了适应晋升职称、干部任用等客观条件的要求,还有的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单纯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为自己“镀金”。

4.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但有些职工参加学历教育不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需要和个人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而是盲目从众,选一些社会上看上去热门但实际岗位较少应用的专业,这样学到的知识就很难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了。

5.管理机制不活。虽然大多数单位都有相关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和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等制度性文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制约机制,从而导致已有的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影响了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妥善处理“六种”关系,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必须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笔者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1.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要着眼于水利职工整体素质的培养,在搞好普及的基础上,抓好提高。对各类人员的培训,应区别情况,各有侧重。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培训,应着眼于提高理论素养,增强与时俱进和创新理念,增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应突出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知识面宽、融合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着眼于经营策略、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应着眼于操作技能和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

2.处理好内培与外培的关系。水利职工教育培训一般应采取内培为主、外培为辅的原则,尤其是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应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重质量,重实效。凡通过内培的解决的问题就不外培。为解决内培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多采用“请进来”的办法。领导干部、技术骨干和特殊岗位工勤人员应以外培为主,其余职工以内培为主。另外,要切实做好内培与外培的紧密结合,送出去外培的人员,要把外培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周围同事,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3.处理好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的关系。应着重克服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重业务培训、轻政治学习,领导干部重政治学习轻业务培训的倾向。要立足于单位的全面发展,坚持业务学习与政治学习一起抓,有所侧重但不可顾此失彼。对领导干部,在注重政治理论培训的同时,要坚持适度开展业务培训,尤其是对非水利专业的领导干部,应加强对水利基本知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掌握水利管理决策所必须的业务知识。对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要在抓好岗位必须的业务培训的同时,适当开展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处理好激励与奖惩的关系。职工教育培训是关系单位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必须构建一套全方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做到制度到位。要用制度的形式规定每个职工的培训任务,并纳入到部门和个人的年度考核目标,将培训成绩作为晋升职务,职称、技术等级、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作为考评及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到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其次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在制定严格的职工教育奖惩制度的基础上,注重抓好制度落实,奖优罚劣,使职工既要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形成人人自觉参加培训的良好氛围。

5.处理好工作与培训的关系。要克服重工作、轻培训的思想,妥善处理工学矛盾,不能以工代培。对培训工作要增强计划性,周密安排,为培训留有充分的调节余地,实现工作与培训“两不误,两促进”。如可利用水利行业冬季工作任务相对较少的有利时机,对职工开展统一的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利用汛期开展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的使用技术培训等。

6.处理好当前急需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要克服只重视当前急需忽视长远发展需要的现象。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既要服从当前工作任务的急需,又要具有前瞻性,着眼于未来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要根据单位的发展趋势和经营方向,围绕工作重点,制定职工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而后在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中长期规划制定,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发展。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4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ai University

MENG Xiangbin, LOU Lilv, ZHANG 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of digital media art under th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n the ground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art and the constructing system, we built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which is fit for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ion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progra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hai University,in which we combine the preponderant subjects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At the same time,the original training program is optimized in order to adapt the market demands for talent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discipline fusion

1 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CG产业及移动游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才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综合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便成为了各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253所高校设立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建立之初大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或媒体与传播学院,但该专业的交叉性一度使数字媒体专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增“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从专业归属上来看两个专业均从属于电气信息类。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严格分开,将数字媒体艺术划归到艺术学下面的设计学类,而数字媒体技术则保留在工学下的计算机类中。专业目录调整的情况反映出社会与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认识上的混乱。从全国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师资队伍薄弱、办学无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等。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构成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对象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具备交叉性、融合性的专业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美学、艺术设计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见图1)。通过研究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设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了解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奠定基础。从数字媒体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媒体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图像、动画、视频、游戏,这类传播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体现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实现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②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上述分析来展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设计基础。学生应该具备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艺术创意表现的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数字内容艺术设计的基础。(2)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并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具备整合多领域人才,进行项目设计管理的能力。(3)传播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数字媒体传播形式,能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传播。

图1 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3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式创办于2007年。河海大学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早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的多媒体演示动画研究、航道疏浚的虚拟仿真研究、三维动画软件插件关键技术研究,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归属上属于电气信息大类,因此所招收的学生为理工科出身。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普遍对本专业理解错位、信心不足、内心茫然。(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立之初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既无法借鉴利用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平台,又不能体现河海大学水利行业特色,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3)从学生评价体系上来看,有些地方与理工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互冲突,需要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规律。

4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举措

从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1)依托各校风格与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3)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基础理论、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学上实现厚基础、宽口径。(4)利用不同院系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思维。

因此,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范畴、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顺思路、明确定位,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体现河海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③通过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结合河海大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常州市地方产业特色,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的培养方向:以水利为特色,培养服务于信息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交互设计、虚拟仿真方向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与水相关的创新设计,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水文化的对接。

图2 校内外平台资源与重点研究方向

(2)分析可结合的校内外平台及教学团队资源,最大限度将身边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重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研究方向,建立能够体现河海大学水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与校内优势资源平台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跨平台与跨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目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平台资源有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其教学团队、物联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科研团队。依托这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与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校外的平台资源来看,结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产业与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⑤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转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整合为两大模块:信息与交互设计(交互电影,交互APP,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虚拟与仿真设计);影像与非线性编辑(动画与CG视效,水利工程仿真设计)。这种培养模块既体现了工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学以“水利”为特征的办学特色。

(3)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统筹考虑,在设计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美学及艺术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设计基础通识类课程模块上实现统一。目前现状是两个专业在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但由于忽视基础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教学、受本科教学职业化倾向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基础通识性课程开设得非常少,大量的软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中。⑥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出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虽然授课内容一样,但由于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不一致而无法统一。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革。

(4)强调基础教育、设计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在解决上述三点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调研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就业行业,根据行业要求调整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出大概2~3个与具体的就业相一致的方向,去掉与之无关的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

5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伴随着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而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强调跨界融合,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工程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也应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命力。专业创办环境、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周边产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能是单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改项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与本校情况、环境相类似的院校创办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了参考经验。

项目基金:河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ZX/13A001-O1)

注释

①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4):1-5.

②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③ 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④ 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0-272.

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木工程建设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的施工工地随处可见,不管是路网的建设,还是隧道桥梁的建设;这些土木工程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这样说,土木工程的建设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对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改善,又会出现些资源消耗严重和环境污染恶化的问题。

一、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实践和研究己取得显著成就,无论是结构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近若干年,在高层、大跨结构和钢结构方面成绩尤其惊人。但展望未来,土木工程领域中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1、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发展包括两个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论和土木工程设计,理论是基础、设计是理论的体现,只有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土木工程设计得到最大的进步。土木工程理论包括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需要对每个学科综合加固,切实保证理论基础的可靠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给土木工程带来了极大的飞跃,针对建筑、道路、铁路、桥梁、隧道等专业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这给土木工程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突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发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进步,对于国家各个建设项目、甚至国际项目的优势理论都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和规划改变了凭借经验设计的惯例,趋利避害地全面考虑土木工程的安全、环境、经济等所有因素。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出现,人类更有可能从事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超高层、超大跨桥梁和大跨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兴建,结构设计呈现更长、更高、更柔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随着对土建项目要求的增长,土木工程设计也更加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只有把握好新技术、新优势才能把土木工程设计想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3、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

3.1建筑材料的发展

复合材料高强钢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应用。如:碳纤维、铝合金、镁合金、镀膜玻璃、双层中空玻璃、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各种节能混凝土等新型工程材料已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它们在强度和耐久性上表现出优越性,为高层、大跨和结构复杂的大型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但是,这些材料也有其缺陷,如:有些弹性模量偏低,有些成本太高,应用范围比较窄,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2土木工程实施工艺的发展

工程实施的设备、工具不断地向自动化、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如:同步液压千斤顶、直升机安装技术、滑模等先进技术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高层的、复杂的土木工程不断发展并得以实现。预应力技术是施工工艺中最为突出的技术之一,可以应用在大跨度、大开间等多层和高层建筑,还可应用于核电站、预应力储仓、桥梁结构、公路工程等等。

随着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应用于组织管理中,推进了土木工程的科学快速发展。并且,工程逐步趋向结构和构件标准化和生产工业化,使得土木工程的发展逐步实现节约成本、提高工程效率等需求,对于以往不能实现的施工工程,现在也可以实现。

鉴于以上土木工程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这个人口剧增、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下,可以用来建筑的土地越来越少,促使土木工程不得不快速、科学地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三、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1、空间的开发应用

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存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用地紧张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给人类居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逐渐向高空和地下延伸。作为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高层建筑不仅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高度上也是不断提高。据不详细统计,我国目前已建成20层以上高层建筑10000多栋,100m以上的建筑多达500多栋。通过大量修建高层建筑,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居住问题,更大程度地利用了空间。

人类可以通过修建高层建筑来利用高空空间,那么能不能通过某种渠道来利用更广阔的太空空间呢?其实早在1984年,美籍华裔的林铜柱博士就大胆地提出了在月球上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建太空实验站的设想。虽然这一设想在目前的条件下难以实现,不过这并不代表在不远的未来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土木工程在未来的活动场所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围到达太空。

与高空相对应,地下空间同样是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之一。城市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旦得到合理开发,对于节省土地资源以及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现代城市开发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地铁干线,极大程度地缓解了交通压力。

海底建筑同时也在蓬勃发展,事实上,我国的香港澳门一直在进行填海造地工程,以此来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而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不仅建设了车站,还建设了博物馆。

2、高性能新型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毫无疑问,钢结构将成为今后大型建筑结构的主流形式。同时,钢结构将在高强度,良好塑性、韧性以及可焊性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几个国家已经开始把屈服点在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入规范。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其它新型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量、高强度、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能方向发展。如铝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出现使用,就是现代土木材料发展的良好例证。

3、计算机应用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在我国以野火燎原之势迅速普及。随着建筑结构计算理论的逐渐完善,计算机在土木工程结构计算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结果更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并保证结构的稳定安全。通过计算机也有利于设计出更优化的方案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以减少成本、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不难想象,计算机将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建筑工业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新型技术推动了建筑业机械化的进程,尤其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其它工业部门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的阶段。所以建筑业的工业化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不断推进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合理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管理体制,采用专业化、统一化、区域化的施工组织形式。

5、环境工程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焦点,气候问题更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必将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市综合症,冰川消融,气候变异,沙漠化,水污染等问题无一不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和土木工程密切相关。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大型乃至超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必须成为土木工程师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展望未来,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二级学科间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2011.(12).

[2]庄实磊.浅谈土木工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11):272.

篇10

关键词:岩土锚固 现状 发展 探究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ock-soil anchoring, analyzes the theory research rock-soil anchoring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existent problem, put forward rock-soil anchoring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future and the focus of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rock-soil anchor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o explore

中图分类号:U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岩土锚固已经成为岩土工程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岩土锚固技术,不仅能充分提高岩土体自稳能力和岩土体的自身强度,降低结构物自重,减小结构物体积,节省工程材料,节约工程成本,同时还能保证施工的安全。岩土锚固已在我国很多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边坡、矿井、基坑、隧洞等地下工程,还有坝体、水库、航道、机场及抗浮、抗倾结构等。

1 岩士锚固现状分析

1.1岩土锚固的标准逐步完善

岩土锚固在我国工程中的设计与施工原则要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安全。为此,国家在1986年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标准,即《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相继在1990年颁布了《土层锚杆设计施工规范》。为了使《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更加符合实际,国家从1995年开始,组织有关单位对此进行了全面修订。在这些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岩土锚固中锚杆的设计标准、材料要求、施工要求、防腐材料、试验细则和监测标准,同时,也对锚杆验收的合格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在这些规范中的试验部分,明确规定了试验的数量,试验的最大荷载和试验的加荷方式。

另外,我国的军工、电力、水利、建筑等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岩土锚杆行业标准。岩土锚固的应用随着岩土锚固的标准日渐完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岩土锚固的应用领域日渐拓宽

我国的交通隧洞工程和矿山巷道工程自6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了2-5m的低预应力或非预应力的喷射混凝土和岩石锚杆技术,工程建设得以飞速发展。因为工程不同,各自的要求也存在多样性,岩土锚杆的品种逐渐增多,相继出现了端头锚固的树脂锚杆,全长粘结的砂浆锚杆,低预应力的缝管锚杆,快硬水泥卷锚杆,水胀式锚杆和自钻式锚杆等,这些锚杆针对结构错综复杂的岩土地质条件和变化无常的工程条件,在工程建设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80年代,我国岩土锚固的应用随着电力、交通、水利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进入了技术应用的旺盛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工程中灌浆技术和高强钢绞线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和较高预应力的锚杆长度达到了15m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岩土预应力锚固的设计方法、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种锚杆在很多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地下洞室加固工程,边坡稳定工程,坝基加固工程,深基坑支护工程和抗浮结构工程等。

1.3岩土锚固的施工机具和材料日新月异

我国的岩土工程中使用的岩土锚固施工机具,一部分是从国外引进比较先进的钻孔机具,另外一部分是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或岩土工程公司研制生产的钻孔直径在65mm-165mm之间的岩锚钻机,还有一部分是研究机构研制的锚钻机,这些施工机具都有很好的工作性能。我国岩土锚固工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的锚固设施是柳州建筑机械总厂研制生产的锚具,它具有可靠的自锚性能,使用效果非常不错。

随着各种高效早强剂和硫铝酸盐水泥的不断发展,我国岩土锚固工程中锚杆使用了早强水泥卷锚杆,这种锚杆安装2h后,抗拔力达到了150kN,明显提高了锚杆起初限制围岩变形的能力。锚杆使用了高强度、低松弛的钢绞线筋材,大大提高了锚杆的承载力,同时也为发展单孔复合锚固型锚杆提供了保证。不同规格的、具有标准连接螺纹的中空筋材为自钻式锚杆提供了保证。

1.4完善锚杆的传力机制

拉力型锚固方法是传统的岩土锚固方法,存在严重的弊端。这种类型的锚杆在受力时,不能在固定长度上均匀的分布荷载,应力会集中产生。因为应力分布不均,在锚杆的荷载逐渐增大时,锚杆的最远端杆体会与灌浆体因粘结应力下降而脱开。

为消除这种传统的岩土锚固方法的弊端,我国的科研单位成功研究出单孔复合锚固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同一个钻孔中安装几个独立杆体的、具有固定长度和自由长度的单元锚杆,通过各自的张拉千斤顶施加荷载,并预先补偿张力,使所有单元锚杆承受相同的荷载。

这种不同于传统的锚固方法,把集中荷载分解成相对较小的荷载,然后在固定段的不同部分起作用,降低了粘结应力峰值,由于单元锚杆的固定长度不大,粘结效应不会降低,在固定长度上均匀的分布了粘结应力,提高了锚杆承载力。

1.5 软土锚固成绩明显

岩土工程中的软土是由细粒土组成,其特点是质地松软、孔隙比较大、含水率较高、强压缩性、低强度。分布区域主要是在沿海一带。80年代以来,这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高楼大厦平地而起,与之相适应的是必须建造数量多的深基坑工程,这为软土锚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我国软土锚固技术成果主要表现在:使用了可重复灌浆技术,软土中锚杆的承载力得以提高;掌握了软土中预应力值变化和锚杆蠕变变形的规律;找到了控制软土基坑周围位移的许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岩土锚固存在的问题

2.1岩土锚固在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研究不能作为工程应用的有效支撑,且理论计算方法不权威;设计中没有对锚固段的受力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没有明确对荷载安全度、整体加固安全度、材料强度和安全度等的各个系数表达;没有权威的计算方法来说明锚杆加固机理;理论和数值的分析与实际情况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2.2岩土锚固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受力不均匀和预应力损失是锚固体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不断完善锚固体系的耐久性检测和安全性检测;专门针对锚固体系防腐的科研工作需要增多;需要进一步解决地下水问题。

3岩土锚固的发展趋势

3.1技术理论发展趋势

为适应我国对交通、水利、电力、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岩土锚固这一学科的发展,应加强下列课题的理论研究,推进技术创新。

以粘结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为事实依据,完善单锚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锚固效应的主要原因;以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完善全锚效应的系统锚杆支护计算方法;推进锚固机理研究,如锚杆预应力与岩土体力学、与岩土体应力重之间的关系等;建立锚杆作用计算模型,不同受力型锚固体力学规律;探究复合土钉墙的工作原理,完善其设计方法;建立在特殊工程条件下如地震、交变荷载、冲击、高温、冰冻,锚杆的设计体系。

3.2工程应用发展趋势

在工程应用的发展趋势方面,主要着重以下方面的研究。研发生产高承载力锚杆,并广泛推广应用;研发生产具有高效、轻便、快速等功能的钻机及检测设备,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和检测,加强对锚杆和锚固工程的安全性评价;完善锚杆预应力防腐技术体系;建立喷锚支护设计理论体系;完善锚杆回收应用体系。

4小结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工程设施的全面建设,岩土锚固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岩土锚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还应在现有的成果基础之上,加强岩土锚固的理论研究,使之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程良奎.岩土锚固的现状与发展[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