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篇1

关键词:思想道德;网络文化;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0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入侵有利有弊,要想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首先应掌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虚拟性特征

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更倾向于虚拟模式的生活空间,属于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其介质为虚拟状态下的电子信息,让网络使用者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互动与实践。通常而言,用户不会轻易将自己真实信息告知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在可以隐藏某种信息情况下,网络文化同样处于虚拟状态。

(二)互动性特征

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方面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并不相同。传统传播媒体通常掌握在特定人群手中,由上至下的对民众灌输文化(例如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下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交流、信息获取渠道基本上处于平等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络文化、信息的者或接受者。在无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交流信息的权利。

(三)包容性特征

网络是没有民族、语言、国界等因素隔阂的世界性文化传播环境,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信息并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网络文化逐渐出现了低俗、反面的一面,影响了文化的健康性。但由于其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对于这些反面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实现了言论自由。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思想道德主体性

由于网络世界中文化交流存在正面与负面两种,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过程中会逐渐掌握信息筛选方式。调查发现,约有86%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可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看待,自主将不良信息屏蔽。在这一点上,证明了思想道德主体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文化的优劣并选择性接受。

(二)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充

现如今大学生接受知识讯息多数通过网络实现,对于一些在没有网络条件下无法有效参与的事件也能够逐渐了解并参与。例如参政议政方面,网络文化不乏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民意调研,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程度以及知识涵盖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效率更高。

另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交相关因素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网络学校、电子图书馆、网络旅游、网络银行等等文化载体的实现满足着大学生交友、旅游与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社会道德关系范围的扩大化。

(三)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性的发展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认知世界的途径,在这个新环境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多方面能力上均有所提升,例如其超越性、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等。可以说,优秀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的正面能量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与实践比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意识失范的缺失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与品德的重要阶段,在网络文化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自我控制力度的不足比较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而言,传统道德规范对其的导向能力与约束能力呈明显成下滑趋势。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朋友,隐藏真实信息的说出想要表达的思想,自由度更为灵活。在现实束缚力下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同样可能下滑,继而出现网络犯罪现象。网络犯罪隐蔽性强,一旦其尝到甜头可能一发不可收拾,自我管理意识也持续下降,造成意识失范的缺失。

(二)文化复杂性的意识腐蚀影响

之前提到,网络文化同样存在好坏之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但现如今仍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文化阴暗面的判断不足,容易受到意识上的冲击等。例如某段时间网络上组织大学生“抗日游行”,这种文化的冲击可能造成某些大学生在看完组织标语、内容后产生较强烈情绪,在没有冷静思考下参与到游行队伍中,可能在游行中发生危险或触犯法律。实质上,这种文化的恶劣影响属于大学生意识根基不稳的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下,一些西方不良思想也同时传入,刺激、奢侈、享乐等不健康信息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意识。对于一些缺乏控制力但却存在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积极向上与不断奋斗的意识逐渐被腐蚀。

四、网络文化在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络监管

目前大学生在校上网多数使用的是校园网,校方在此方面可从源头抓起,将防火墙软件安装至校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对迷信、黄色、诽谤、暴力等不良文化的过滤。同时注重对校园网站、BBS的监管,避免出现夸大言论、煽动情绪之类的言语,需及时清除。

(二)丰富学校生活

鉴于网络文化对学生实际生活圈子的禁锢,学校可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各项积极、正能量的活动优化“三观”状态。

(三)校园网侧面影响

校方可将学生上网页面设置得更具学术氛围,春风化雨般的将学生思想道德引导至正确轨迹。可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利用网络文化,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渗透性。

结束语

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告别了文化局限性,无论用户处于何处都能够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便是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下,思想道德难免受到正负两面影响。校方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各项措施优化网络文化的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程度。

参考文献:

[1]兰岚.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2).

[2]李寒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篇2

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存在更加便利,我们不必记住一串长长的电话号码,不必小心翼翼地捧着地图寻找目的地,因为智能设备会帮我们打理一切,提供丰富的娱乐信息;我们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检索身上的皮疹到底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简单的医疗问题都不在话下;我们可以非常惬意地足不出户就能预订餐馆和机票,支付账单,或是比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网店的价格,因为“对应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App。”

然而,利与弊总是相伴相生的,在日益发达的科技领域更是显露无疑。我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亦承受着它的副作用――科技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超高的渗透率,已经远远超出人的掌控。游戏掌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无处不在,从我们的家庭,到办公桌,再到我们的口袋和钱包。科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使得寓教于乐成为可能。在长途旅行中,只需一台平板电脑,或是游戏掌机,你很快就能让不安分的孩子安静下来,他们甚至还会玩得不亦乐乎。在一些地区的学校中,教师已经在使用互联网给学生布置作业,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文献检索。不得不承认,互联网让各类庞杂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从另一方面来讲,一旦这些智能设备落在孩子的手中,他们在上面玩什么、看什么就由不得你了。

游戏或多媒体中多元化的刺激性因素,使得神经系统始终处在高强度的刺激接收状态,久而久之,人的兴奋阈值也会提高,逐渐对平淡的生活感到厌倦。于是,在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儿童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他们抱怨,“太无聊了。”在游戏玩家和游戏之间,或者阅读者与内容之间高强度的互动中,同时也伴随着快速动态化的信息摄取,这就导致体验者仅需付出极少的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就能够获得充分的满足感。这会扰乱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下行神经调控的培养,导致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如果过度暴露于游戏和多媒体信息之中,儿童的心智是否又能够应对现实世界中对短时记忆、回忆以及观点组织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如课外作业、论文写作等等?

从社交层面来讲,电子屏幕所呈现的扁平化的2D世界不利于沟通能力的培养。据统计,97%的交流是非语言性的,只有剩下的7%是言语交流。但在通过键盘键入文字的过程中,说话者言语中的意义和意图会有大量丢失。此外,在社交媒体的匿名特性掩盖之下,很可能会出现恶意甚至暴力的言语攻击,同时我们又无法及时对被侵害者的状况做出反应。视频聊天中虽然也存在非语言交流(如面部表情、语调、肢体语言、语气、语速等等),但仍旧不能完全地还原面对面交流中说话者之间直观的互动过程。长此以往,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包括问题解决、折中妥协和冲突排解等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以致身心发展出现偏差。因而,原本是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的科学技术,可能会反过来破坏我们的生活,造成自闭、网络暴力、孤独,影响正常的社交和工作生活。

我们深知小孩子一日三餐不能只吃糖果。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他们需要有一个平衡的膳食和营养搭配。而无孔不入的智能终端给人们出了一道选择题,可谓退一步天堂,进一步地狱。更大的挑战在于,作为家长你并不能够时时刻刻监控孩子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情况,况且由于这类设备简单易用的特性(还记得关于3岁小孩子未经指导就熟练使用iPad的故事吗),孩子们很容易上手,可能在你还没看其画面内容之前,他们就已经快速地切换到了另一个程序。因而,我们需要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设备圈定一个范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不应接触数字内容,而2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高质量数字内容”的时间不应超过2个小时。与此同时,苹果和谷歌都在各自的移动平台上加入了家长控制选项,控制未成年人可以访问的应用程序和内容。也有一些比较激进的父母会直接没收孩子们的游戏设备,切断互联网和有线电视。在未成年人对智能设备形成严重依赖前进行干预变得十分必要。而我们也常会听到孩子们抱怨没有网络的世界非常枯燥。

科技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加便利了,可惜,如何教会未成年人处理好虚拟世界或是智能设备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在其中。因为,没有人开发过这样的一款App。

译者后记

在编译这篇文章时,我脑海中浮现最多的是《机器人瓦力》中的画面,人类在新星球上过着安逸而无忧无虑的生活,各种机器或称科技设备随时待命,一切生活所需都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甚至到最后,人类不得不打败机器才能踏上重返地球的航程。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科技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努力创造,到头来却发现我们所孜孜以求的生活最后竟成了另外一种负担。

虽然这在短期之内并不会实现,但这一趋势却愈发不可收拾:低头一族、屏奴、没有方向盘的无人驾驶汽车受波及沦为数码产品奴隶的不仅是我们的下一代,因为我们自身也在沦陷,我们又该拿什么去说服孩子们呢。

记得读到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一个小孩子因为长时间使用平板电脑阅读电子书,在给他一本真正的纸质书的时候,他竟然还会试图通过左右滑动来翻页。在他的认知里,数字读物先于纸质读物而存在,自然而然地会采用已经习得的方式去“操控”。在互联网时代里,慢慢丢失的并不止这一项技能。你会发现,现在的“00后”对于科技产品的态度跟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分歧,他们会把科技的介入和存在当作理所当然,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在新技术与旧有的生活方式之间纠结,在他们眼里,社交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更加模糊了,甚至已经融为一体,而我们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曾有的一些喜好已难觅踪迹。

亦或者,是我们太过执拗了,抱守着前朝遗老的死忠心态去做一些无谓的抗争,比如日渐衰落的纸质书,比如我一边在键盘上敲击着这些文字,一边矫情地怀念着笔尖沙沙划过纸面的那份惬意。

前段时间,邻居家的小孩常会在我下班回家之后来找我,而我也是瞬间爱心泛滥,将我买来缅怀童年的一些小玩具给他玩。就这样持续了不到一个星期。后来,他发现了我家里那台早已撂荒的平板电脑――2013款Nexus 7。解锁之后,他问我有没有一款叫天天酷跑的游戏,我说没有,只给他玩了几款用来打发时间的小游戏,像Flappy Bird、2048、Flappy 2048、黑白块儿。他很快失去了兴趣,问我可不可以下载其它的游戏,我打开Google Play商店告诉他无法连接。然后,第二天,第三天,他一再央求我下载其它游戏。

于是,我把平板电脑带到了公司,继续撂荒。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保险;互动性;社群性

中图分类号:F8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1

一、新媒体环境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媒体信息快速制作、的新的媒体发展形态。新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信息收集、制作和速度更快,影响的人群范围更广,更具有互动性,同时对所的信息的互动性、娱乐性等性质情有独钟。

(二)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新媒体环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输速度快,且更加立体、深度。二是新媒体环境下民众之间的社群花特征更加明显。新媒体环境是一个信息十分庞杂的场所,民众置身其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自己对信息的喜好和不同的选择、接受习惯以及不同的审美习惯而逐渐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社群。三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加工、制作和传递具有更加明显的目的性,包含一切围绕着营销活动所开展的信息宣传和信息轰炸,都在此列。

二、新梅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的挑战与不足

(一)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的新要求

1.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更注重互动性

产品的销售过程实际上是销售者与购买者两者之间互动交流、沟通说服的过程。保险营销同样如此。加之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更加快速,更具目的性,所以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需要尤其注重营销过程中销售者与目标客户群体之间所可能形成的互动性和对话性。

2.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社群化特征明显

新媒体环境下的民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集结成一个个群体或者社群。而与此对应的是,保险营销也应该积极选择自己的目标客户社群,然后研究这一类社群组成人员的收入情况、消费习惯等关键信息。这类社群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保险营销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相当于一个个潜在的市场,每一个社群都意味着新的营销突破口。

3.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需更注重广告宣传

新媒体环境中各类信息满天飞,每一种信息的出现必然有其内在因由,而无论这因由是什么,都预示着一种抢夺话语权利的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也说明了对于保险营销工作而言,制定和传播特定信息,来宣传保险营销工作的相关内容成为必然。保险营销工作只有更加注重广告宣传,才能够让保险营销工作得到更加长足的进步和更加稳固的支撑。

(二)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的局限性

1.过于局限于线下而忽略线上资源

保险营销工作历来十分注重线下资源的挖掘以及线下营销活动的开展,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多的民众选择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新的媒介、方式和渠道去接受信息。这对于传统的保险营销工作而言就意味着传统的营销方式和手段必须得到及时转型,也就是必须实现线下营销资源的线上化转型。

2.保险营销理念过于传统

保险营销工作由来已久,在长期营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固的营销工作理念和工作体系。但新媒体环境下,这种既有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理念反而是一种阻碍,因为它直接影响了保险营销工作与新媒体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结,线上线下营销资源得不到整合。

3.人工服务资源线上转型缓慢

新媒体环境下工作的线上化、网络化是趋势,在此趋势驱动之下,很多保险销售公司都设立了自身专属的网上营销渠道。但是由于营销理念转型速度过慢,线下营销资源远没有实现线上化转型。因此绝大部分的保险产品网上营销渠道还都没有正式运营。尤其是在人工咨询服务方面还尚属空白。因为大部分的保险营销工作人员都不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开展营销工作,所以网上保险营销的金融服务一项进展得十分缓慢。

三、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注重更新当下保险营销理念

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的开展需要与目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成果项链和,但同时也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和理念。比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具体的营销活动的启动,还是在营销理念的确立上,都将消费者自身的需求,消费者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消费者运动过程中安全性保障等作为企业发展和产品营销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追求。

(二)积极开拓网上保险营销资源

企业的营销工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工作,制定的营销计划和确立的营销理念,其最终的价值和正确性必须在实践的环节中完成。因此,外部因素对营销工作的成败影响甚巨。新媒体环境对保险营销工作的最大影响就是网络空间的开拓和网上保险营销资源的拓展。比如设计保险营销微信公众号。

(三)打造立体化保险营销体系

所谓的立体化保险营销体系是指借助电视、网站等方式进行保险营销工作的全面开展,尤其是借助广告制作和投放等方式形成声势浩大的立体化宣传气势,并形成稳固的保险营销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体系,真正将保险公司的营销工作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和渗透,形成新媒体环境内外一体的立体化保险营销体系。

四、结语

应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保险营销工作除了要注重立体化保险营销体系的构建,注重开拓网上保险营销资源,注重实现线下资源向线上拓展和延伸之外,还应该注重发挥老客户群体的意义和价值,充分挖掘老客户群体在保险营销中的作用,实现从点到面的拓展。

参考文献:

[1]韩梅.新媒体:网络营销新渠道[J].今传媒,2013(5):95-96.

[2]李睿.移动互联营销--微信营销原则思考[J].广告人,2013(1):123-124.

[3]程小永.2012微信营销的十大案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3(25):27-35.

[4]陆静雨.微信,把精准营销照进现实[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2(11):45-46.

[5]戚蕾,张莉.企业微信营销[J].企业研究,2013(6):28:50-52.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德育渗透;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个体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竞争力。2006年1月9日,同志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拘泥于教科书和课堂传授的知识,并未做到活学活用。而对于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暴露了实际教育中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事实。鉴于本校的生源多样化,有来自农村山区的,也有来自县城乡镇的。不同的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世界的连通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接触。一般来说,来自县城乡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并且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或者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导致旧知识的重复学习继而可能引发对整门课程的不够认真和兴趣下降,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点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若在正式授课之前,授课老师应该对本班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个测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进步,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要充分发挥授课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基础,吸收相关知识,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寓教于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授课老师要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将之巧妙结合在现有教材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精巧有趣味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当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授课老师其工作本质是帮助学生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注意使用问题驱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鼓励其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7。而老师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员,只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伴随更大的学习乐趣8。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育当中的另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而家长疏于监督,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都有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上机课,甚至是刚开机之后,就试图登录社交软件或在线游戏网页。虽然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方法,但我认为正确耐心的上机指导更加具有效力。对于发现有不专心上机的学生,我通常会单独提醒并进行有侧重的监督上机,对于一些能力强能够很快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一些上机时间的奖励,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上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软件和产品出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注重信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老师的“引路人”作用,注意结合新知识,言传身教,设计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材料,布置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授课老师在传授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要进行德育品质教育的渗透,适当布置一些由小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协作及组织能力的发展,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何荣杰(2010).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第2O卷,第10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陈庆贵(20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回眸.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第21期.

[5]宋群(2010).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信息教研周刊,2010第14期.

[6]徐秀玲(2010).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科技信息,2010第29期.

[7]钟永江(2010).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驱动学习模式。中国信息教育,2010第21期.

篇5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 影响 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电子设备和移动网络已经深入到平常百姓家。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社交网络之一的微博,集信息、收集信息与交流于一体,已经越来越被当代大学生青睐,并在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随着手机以及其他一些电子移动设备的兴起,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电脑以及一些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随时随地上网来个人微博信息。微博的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左右。从2009年微博进入中国以来,通过短短的几年的发展,微博已经在中国拥有了大量的市场,特别在大学生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交流、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当下正是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信息都通过网络和一些电子设备等呈现人们的面前。微博适应了信息发展的潮流,并在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积极影响

(一)、微博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交际圈。

大学生活就等于半个社会生活,而在当今社会中人际交往、维持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沟通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蜗居"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导致了大学生和外界接触、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微博的使用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面对面交流方式的不足,使人们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交流。并且微博可以扩大人们的交流范围,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可以和更多的人交往,可以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交往,从而丰富人们的交际圈。并且微博的交往也不会给人们带来传统交往的一些尴尬局面,人们不必看别人的脸色来"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就任何事随便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不用担心因说错话带来的任何后果。微博的使用也可以促进那些内向、腼腆的学生交流,给这些害怕交流、不善于表达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来交流自己的观点。

(二)、微博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获取信息。

今下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在信息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及时获取社会上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一些经验。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每天社会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微博作为一个消息的平台,同时微博也可以汇聚全国各地的新闻,作为大学生获取消息的平台。微博的具有便捷及时性,当有一些重要的时事政治新闻时,新闻媒体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微博出去,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微博便可以即时获取全国各地的一些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并且可以互相交流观点、看法。此外,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的社会青年,希望得到不同的信息,了解不同的文化,参与到不同的人群中,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微博可以让大学生获得形形的信息,满足他们的欲望。

(三)、微博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思维、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只有人们见识的多了,经历的多了,人们的思维才可以得到拓宽,视野才能够得到开阔。微博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和信息的平台,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通过微博来,在这海量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信息来阅读,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微博上的信息各式各样,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外学习生活,让学生们学到很多课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微博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录生活。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微博变得就如同一部摄像机,可以随时拍摄下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发微博已变得越来越方便,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微博,表达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某件事情的看法,并且还可以晒一下自己的一些生活照什么的,记录下自己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作为未来的一个美好回忆。

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都有他的两面性,微博也不例外,也有他的利与弊。虽然微博可以给如今的大学生带来如此多的优点,让现在的大学生变得很优秀,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与此同时,也给当今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的消极、负面的影响。

二、消极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当今大学生的手机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上网浏览网页什么的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捷了。由于教育环境等一些因素的变化、影响,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在上一些自己感觉很无聊的课时,就会通过手机来刷微博,甚至有些着迷的同学在上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课时,也去刷微博,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情况轻微的,可能只是最后绩点比较低而已,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成绩不及格,进而导致最后不能毕业,从而浪费了四年的青春,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今社会虽然课外的学习重要,但是课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容忽视的,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走向成功。

(二)、有害信息扭曲大学生的性格、价值观等。

当今的大学生都很有自己的主意,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并且也是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大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性格。当今的人们都是利益最大化,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益,微博也不例外。大学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良好的环境是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微博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上面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其中里面包含着很大一部分的有害信息,比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等,由于大学生的抵制能力不是很强,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好,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不良影响,从而走上歧路,影响一生。除此之外,由于在微博上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对一些新闻可以随便评论,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阶段,这样那些不是客观公正的评论就很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形成畸形化的价值观。

(三)、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心态。

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社会上层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对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要负责任,要有一种责任感。然而微博消息的任意性很容易养成大学生不负责任的心态。虽然现在微博的注册已经进入了实名制的时代,但是很多微博用户都用自己的一个虚拟名字来代替自己的真实名字,这样其他微博用户就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再加上可以随意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就任何事情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用考虑任何后果,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态的变化。

(四)、长期沉溺于虚拟网络中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微博微为当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表观点、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平台,然而长时间的沉溺于这样的虚拟的环境中,就会认真经营自己的这个虚拟圈子,从而感觉不到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就会懈怠了现实生活中的奋斗的目标。并且长时间沉浸在微博这样虚拟的交流平台上,缺乏现实中交流的那种气氛,不利于培养具体情况下的人际交往能力,容易使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不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从而影响就业。再次,虚拟网络中的社交,让同学们疏远老师和其他一些同学,对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无暇顾及,从而导致现实中的孤独感,容易养成一些疾病。更严重的是同学们可能将虚拟网络的一些不良习惯带到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和生活中,混淆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更有甚者可能走上歧途末路。

(五)、长时间使用微博能够增强内心的孤独感。

内心的孤独就是缺乏现实交流、缺乏现实存在感的体现,在现实中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滋生内心的孤独。而长时间的使用微博,沉浸在虚拟网络中,让大学生脱离了现实的实际交往,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接触与交流的更少了,通过微博来满足自己交流的需求,越是这样,内心的孤独感就会增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后果,

既然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服务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引发了很多问题,那大学生应该怎么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去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来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呢?

三、应对策略

首先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大学生应该树立理性使用、合理使用微博的观念,不要盲目使用它,从而让自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荒废掉学业。并且大学生应该增强自己的抵抗能力和辨别能力,对那些微博中的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过滤掉,避免让自己受到影响。再就是应该客观地去看待那些新闻中的评论,不要盲目随从,让自己陷入泥潭。还有就是大学生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应该在微博中发表那些真实可靠的信息,而不是为了增加访问量等一些没必要的东西儿去发表那些不切实际的内容和垃圾的信息,并且虚拟中的交流失去了现实中交流对道德的约束力,这就更加要求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要足够高才可以。

其次就是微博管理商应该加强自己的管理机制,给用户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信息平台,净化微博空间的信息。微博管理商应该加强自己的把关能力,微博管理商可以通过创建一个不良信息投诉平台,通过广大的用户来治理微博环境,对那些微博中的虚假、低俗以及一些性质恶劣的信息进行屏蔽,给微博用户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与此同时应该确保投诉者私人信息的保密性。并且微博运营商还可以对微博中的那些热帖主动的进行分析、查看,对其中的一些不确定的信息通过相关部门进行了解,确保信息是否正确,对那些不正确的信息,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扩散进行屏蔽。再就是微博运营商可以对一些在微博上恶搞的用户进行警告等措施,提醒用户不要再这样的信息,否则就将其拉入黑名单,限制其一段时间的使用权限。还有就是切实贯彻实名制,通过这些措施来给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

最后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建设一个法治社会,用法律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来实现对恶势力的惩治。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我们应该加快出台电子信息等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来维护广大电子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使那些侵害人们合法权益的人们得到法律的制裁。并对现阶段已经有的那些相关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发展。在制定好和完善好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后,就要加强使用者的法制观念,普及相应的文化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让微博成为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和文明理性表达的新平台。

篇6

与综合音乐网站相比,这些网站更具有指向性和专业性特点,是属于上文所提到的专题性网站类别。古琴网站与传统音乐专题网站具有一致性,即同样涵盖官方、民间、高校三个类型。就笔者所了解由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的古琴学术委员会创建的“中国古琴音乐网”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具有官方背景的古琴传播网站,网站内所涉内容中有具体的组织架构和章程,不仅涉及琴乐本身,还涉及琴乐以外的社会性活动,如考级、评奖等,具有一定官方性和权威性;民间古琴网站主要的创建人分为专业琴家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专业琴家建立的个人性网页;琴社或琴坊等民间组织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以及古琴爱好者建立的网站,如琴家丁纪园主持的“中国古琴网”、由皓月琴坊创建的“太仓古琴网”、由成公亮主持的“秋籁———成公亮古琴音乐网”等,这些网站基本关注于琴乐及琴乐文化本身,网站的专门性更强。具有高校背景的独立古琴网站并不多见,常见的形式是建立在门户网站的博客或是其他社区网站中,如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就是以“人人网”的轻博客“人人小站”为依托建立的交流博客、四川大学古琴社则有建立在“天涯社区”的博客、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则依托“新浪博客”建立等,这类网络传播由于受众群群主要集中在社团、琴社成员中因此相对与前面两类传播其受众群较窄,内容也以博客文章为主要形式进行古琴研习上的交流、相关活动信息等。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音乐网络传播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在古琴音乐网络传播类型中静态传播与动态传播并行,但两者的传播的侧重各不相同。从网站内容来看,一般独立的专题网站静态性特征更为明显,动态性特征相对较弱,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只是网站的一部分内容,如:中国古琴网,从网站内容可以分析古琴网因具有官方背景,而导致其传播的信息不仅仅是以古琴艺术本身进行传播而带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权威性,是官方政府部门对古琴这艺术形式的管理代言窗口。因此,它更注重的是代表官方的重要信息的如:学会活动等;古琴艺术在国家语境中的管理如:学会章程等;政策层面或权威机构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规范如:考级等。此外,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琴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会找到“西湖琴社”、“燕京琴社”和“春风古琴社”等专业社团所创建的与古琴艺术相关的专业网站。这些琴社网站都设有相对固定的栏目,它们一方面从古琴艺术、古琴欣赏、古琴教育、古琴论坛等方面推广传播古琴艺术,另外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推荐琴社本身,以此提高其琴社的知名度。因此,静态传播形态下的专题网站的特点在于,其一,信息源都通过传播中的把关人经过信息筛选后上传网站,受众在进行人机交互时只需要接受这些信息,反馈特别是即时的反馈不是网站的主体功能;其二,受众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无法即时反馈,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透明性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其三,由于是专题网站的性质,信息源的输送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受众却没有任何限制。据CNNIC的第三十次调查报告显示至2012年6月中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达35331.3万,而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7364.5万。

古琴的网络动态性传播则即是指依托网站建立的这些博客、个人空间或微博等网络虚拟社区(空间)平台进行的互动交流。如于2007年开始在“搜狐网”上开办了个人博客的琴家赵家珍,借此平台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提供各种古琴演奏视频及其古琴讲座,并通过留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2007年创建始至今的访问量为485805(数据来自赵家珍个人博客)。但就互动性来说最强的要数新兴虚拟平台———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随时随地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在古琴网络传播中,微博依靠它瞬间、即时、零门槛的特点已成为古琴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四川大学古琴社在“人人网”上开通了“四川大学古琴微博”,主办者通过与古琴爱好者的互动,充分利用了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的资源进行古琴艺术的动态传播;岭南古琴传承人谢东笑建立的七木琴社所创办的同名微博“是集创作、交流、传承于一体的古琴文化空间”②,共发表微博2074条③。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新浪微博,其中具有“古琴”标签的认证用户为337位,微博群129个,古琴活动455个,与“古琴”相关的微博1680117条④。微博的即时性、广播性的特点加快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古琴文化传播与受众之间的更为直接的交流与互动。由此可见,动态传播形态下的虚拟社区(空间)与静态传播的特征相比区别在于,其一:所传播的信息源虽然同样都是通过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经过筛选后上传至平台的,但由于其更注重交互性特点,使得传、受两者的身份往往会在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互换,即受众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这也是动态传播中最典型的特征;其二:各个终端用户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交互平台之上,而传、受双方是否能就信息顺利解码,并得以反馈,完成良性互动,则要看接收者能否具有解码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对传播者的专业性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反之接收者则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以达到有效性反馈的目的。

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古琴音乐传承方式的影响

根据以上议题分析,可以显见当代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必定会因为传播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传统的琴乐传承不外两个主要途径:其一,民间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音乐是建立在师徒关系之上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传承,古琴也不例外。主要有如下三类表现方式:第一类为家族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古琴艺术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传承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血缘或者建立在宗法、血亲关系之上的家族成员,这就注定了古琴技艺传播者的自主选择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导致琴艺继承人的数量和演奏风格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琴师王既甫(1807—1886年)将琴艺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其子王心源又将琴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和同宗晚辈[5];与王既甫并称“诸城二王”的王冷泉的徒弟王燕卿和王占亭也是王姓家族传人[6]。第二类为琴社传承:琴人通过结社,完成宗派认同,并通过琴乐教习活动,达到传承目的。而琴社的组成倚靠琴派核心人物建立,并通过琴社雅集促进不同琴人、甚至是不同派别、不同地域间的交流和传播,如:闽派古琴代表人物祝凤喈在其琴艺练成之后建立的“琴楼”在当时当地都产生了较大反响,而西湖琴社每年定期举行的元宵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重阳琴会、岁末琴会等主题琴会,为古琴文化的推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7]其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学校成为古琴传承的另一重要场域。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性的琴乐,原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即“阶级性”———士大夫阶层。而随着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琴乐被列入该体系的音乐学科内。部分高等音乐院校开设了古琴课程,如1956年,梅庵琴派的刘景韶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琴专业教师,培养出一批当今活跃在琴坛的著名琴家龚一、李禹贤和林友仁等。[8]这些传统的音乐传承方式在历史上无疑对传播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传播的形态主要是集中在人际传播的范畴。然而就传播面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显然无法与当代大众媒介相比,更无法与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网络传播相比。事实证明“全方位的网络音乐传播已把音乐教育纳入其中”[9],古琴的传承也不例外。根据传播学原理,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传播具有远程性、即时性和延时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改变了古琴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琴乐打破了固有的文化、政治和阶级界限,获得较人际传播中更为多的受众,从各网站点击率研究过程中虽然笔者无法深入到每个被研究网站或博客内部获得更为核心的数据,但如表中所述,无论是网站的点击率还是博客的访客量也足以说明网络覆盖下受众的普遍性。下面笔者将从古琴网络教学的角度来阐述古琴传承的变化:首先,无论是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或是后来的学校教育体系,基本都是师傅(老师)与弟子(学生)近距离地人际传播。传承空间是现实的物理空间,因此受到场域的阻扰,被传授者的数量有限往往只是单个或几个人。而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场域空间的物理限制,琴乐学习的信息源通过上传通道到达终端服务器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远程网络教学内容丰富,社会不同群体中爱好古琴的受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在终端服务器上学习琴乐。古琴的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琴乐传播受众小,传播面窄的不足。如前文所述具有静态传播特点的专题网站就起到的这样的作用,琴社和著名古琴演奏者(比如成公亮),通过网络上传古琴教育视频,教授学生如何演奏古琴;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远程古琴音乐教学内容。其次,动态性网络传播的虚拟社区(空间)由于其操作性强,普及面广,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的即时教学工作”的发展。师生在网络的两个终端进行授课与学习的互动(如传承岭南古琴的七木琴社腾讯qq社区等)。教师与学生的琴声、姿势、语言等得到了及时沟通和交流,克服了静态网站视频单向传播的弊端,进一步拓展了古琴网络传承的互动空间。其三,古琴的网络传承,还有具有延时性的特点。所谓延时性即受众可以无限制的搜索储存于网络空间的大量古琴音乐信息进行学习或讨论,而这时音乐信息的使用对于的时间来说是延长的。这样的延时性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中对时间和人的限制。这一特点在古琴网站以及网络社区都存在。当习琴者或传播者对某一问题话题进行网络讨论时,受众即可以选择即时参与讨论,也可以在话题一段时间后再登陆社区进行讨论或研究;另外,习琴者对于某段视频或者某个古琴问题产生兴趣时,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主动寻找网络中该学习项目进行学习或讨论,而针对同一问题在网络中往往可以找到好几个不同的学习范本。

网络环境下古琴音乐传播的利与弊分析

网络是一个开放、互通的自由平台,其特点就是“有选择性,网络媒体可以使人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和音乐话题”[10]。选择的自由给古琴爱好者以各种便利。然而,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通过网络途径来传播古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弊病。通过古琴网络传播的利弊分析对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更好的为古琴以及传统音乐的传承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上文分析以为无论古琴网站属于那种类型,其传播形态都具有静态和动态的特质。在这样的特质之下,古琴音乐的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必然具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优势:一、专业性强。由于“古琴”身份的限制,注定了该类网站有别于其他网站而具有特定音乐种类的专业性指向。而网站或社区的建立者往往是该领域中的“局内人”,因此,上传信息具专业性特点。同时,网站的建立更为古琴音乐的创作者在自由的状态下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古琴理念与音乐审美的场域空间,极大地激发创作热情。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网络环境下传播不再受到载体的限制,其传播不仅是网状的,而且呈指数速度递增。即每一接收音乐作品传播的主体会和传播者一样成为新的传播者,而原有的传播者仍然可以继续传播。同时,更加多元化的网络音乐终端包括个人电脑、手机终端、车载终端、网络游戏终端、企业的终端、家庭视频终端等可使网络琴乐传播无处不在。而受传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或者无线终端就可以任何时间自由地选择在线视听或者下载古琴资源。三、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库中海量的的音乐信息为古琴专业人士搜集资料提高古琴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琴的爱好者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古琴视频或者某些观点上传至论坛,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网络传播的便捷性,选择的自由性、资源的丰富性将对古琴的传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当下,古琴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对网络过分的依赖将影响到古琴艺术偏离该艺术发生的本源———文化属性———“儒家文化的精英艺术属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11],导致只关注其表象中的表演与技术,而弱化了古琴音乐背后的审美趣味、文化象征,同时由网络发展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网络传播对于古琴艺术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影响。“小众精英”艺术的古琴音乐,历来为传统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自省之道,其以清远古淡为至美,体现了清雅致远,闲适虚静的审美情趣。然而,网络平台是一个在市场规则和商业利润支配下,倚靠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大众传播虚拟空间。由于其零门槛的界线导致将文化的“大众化”、“娱乐性”推向极致。凡是在此平台之上的文化都离不开“被大众化”的宿命。琴乐网络传播也越来越驱向于让更多的人喜欢、听懂为宗旨,也就是说在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之下让更多的受众接受这一“传统的”“精英化”的艺术种类。网络中的琴乐演奏不再是一种自省的行为而是一种面向更多人的表演;网络中的琴学教学更多的是关注于技术层面的表达;同时由于网站运营的需求,有的甚是是一种隐形的商业性的行为。如此,网络传播中古琴文化势必由精英化、自省性、审美性向大众化、娱乐性、技术性妥协。“在古琴的大众化传播中,特别是在运用一些现代形式通俗载体的过程中,亦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出现严格意义上传承质量的下降琴乐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传导中,也会进行价值与精神的消解。”[12]如何避免过分重视网络传播古琴艺术而导致其审美、文化内核被剥离,最终失去其传统神韵和审美价值,仅仅只剩在“演奏”、“技术”等表象层面上的传统琴乐。是我们对古琴当代传承保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千年以来的琴乐发展已经跳出了单纯的技术与表演构成的纯音乐层面,进入到涵盖艺术、文化乃至儒、释、道三教为主的诸子百家之琴道的审美境界,也使得它具有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文化含义。这些承载的文化意义时刻依附在琴乐的“口传心授”的传承中过程中。琴乐演奏中讲究“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多种手法,单单一个吟的指法就有细吟、大吟、游吟、飞吟、长吟、落指吟等多种精微分类,不同的演奏手法能表达出不同的音乐神韵。而这些只有在传统教学的师徒相授过程中才能达到。师徒相授的传承是透明的,无障碍的传播,受者可以直接感受传播者对音乐、技术的理解以及他传达出来的要领。在这种一对一、面对面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才有可能以最小的心理距离进行艺术交流,并在互相配合之中来共同完成对古琴音乐形象的塑造。即使最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也无法完整地替代这种师傅当面指点和示范所传达出来的古琴艺术的神韵和灵动。依靠科技技术发展的网络传播,是通过技术处理将琴乐传播内容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并通过终端处理器实现信息的还原。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无障碍的、具有自主选择性的随时接受琴乐信息,但接收到的是数字化的技术音像,即使是高清的技术,它依然是通过机器过滤后的信息。这意味着古琴艺术的传播必受到非琴以外的设备的影响,如:服务器配置的高低、网络传播的速度等。因此,即使在具有即时反馈的特点的网络互动平台上,琴乐传播的“透明性”“即时性”仍是有别于人际传播中的口传心授的。这种传授方式因为受到技术媒介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会影响到古琴艺术传授的效果。其三,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虽然网络传播的整体发展有利琴乐传播,但也应该看到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或有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目前,对于广大的网民来说,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音乐信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一些未经合法授权的数字音乐能够得以下载,以及部分网站受利益驱使提供某些盗版链接的行为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甚至出现未经任何许可在网站上提供音乐的浏览、试听、传播和下载服务,并通过这项盗版业务,获得巨额利润的现象。随着网络在古琴传播过程中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以及古琴学习热潮的兴起,古琴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商品性也在不断增强。为利益驱使琴乐的传播也将出现同样的问题。但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立法较早,实在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实际要求,一些网络传输等重大法律问题缺乏规范与定位,而且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规定。音乐网络传播侵权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在通过网络最大范围内促进古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依法地维护原音乐作品版权人(琴曲演奏者或琴曲创作者)的著作权,以及音乐制品出品人的邻接权的权益,保护好音乐创作者、表演者、制作者、传播者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古琴的健康传承和发展。

结语

篇7

关键词:微信;微信营销;运营模式;营销策略

微信现如今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各个角落,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截止2013年1月31号,微信用户群已达到3亿(其中活跃用户约1亿)。微信也一跃成为中国目前最热门,覆盖最广泛的手机应用[1]。很多企业纷纷用微信作为营销的主要工具,而且随着微信在企业营销中应用的程度越来越深,微信营销成为现在企业营销的重要营销渠道。目前,微信在企业营销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模式。

一、地理位置推送模式--LBS

广告宣传的目的就是广而告之,在人群相对密集的区域做广告宣传,最终宣传效果肯定会更加显著。微信中有一个功能是查看附近的人,抓住大城市中心商业区或住宅区“附近的人”,也就获得了企业开发营销活动的重点。另外,在中小城市,就需要抓住“附近的人”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因为中小城市本事就是口碑营销和示范营销发动的最后舞台,这些城市的背景下,人际关系和互相推荐对产品消费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往往一个坚定的客户就能带动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用户的出现。微信作为一种新兴广告载体,其“查看附件的人”功能将可以得到良好而充分的运用。

用户点击“查看附近的人”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查找到周围的微信用户。在这些附近的微信用户中,除了显示用户姓名等基本信息外,还会显示用户签名档的内容。所以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免费的广告位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

企业通过此方式进行宣传之前要了解到目标客户群体可能经常遍布的城市或区域,或者是他们平时的习惯,只有对他们有了深入的联系,在选择密集区域推广的时候更具有针对性。相对而言,这样获得的用户会是自己的准客户,客户的成交率和忠诚度也会不同。

在传统广告模式下,广告受众的地理位置是限定的,只能处于广告媒体所能覆盖的部分区域内,但微信由于同手机这种伴随客户行走的终端而运作,因此,实际上等于将广告同客户所处的地理位置紧密绑定。微信平台上的营销工作也需要适当突出地理位置的因素,甚至有些产品或服务还可以以地理位置作为主要的营销关注中心。

微信可以通过其“找朋友”功能,精确快速定位周边可到达的店面的潜在的微信群体,新店的开张地址、优惠活动和礼品赠送等信息,吸引更多使用微信的顾客到场。企业营销人员在人流最旺盛的地方后台24小时运行微信,如果“查看附近的人”使用者足够多,这个广告效果也会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上升,可能这个简单的签名栏也许会变成移动的“黄金广告位” 。

二、活动宣传模式

漂流瓶,让消费者与商家零距离。漂流瓶本身是发源于西方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也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被广泛接受和喜爱。微信将这样充满人性化的功能融入到自身产品的特质里,不仅使得自身的产品被人们所熟知,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在其中的营销工作创造更多便利条件。而且在微信营销中,利用其独有的“漂流瓶”功能,实现让客户既感到新鲜神秘而又充满期待的营销目的。

(一)扔一个:语音文字等待品牌被发现

由于漂流瓶的随机性很强,同时又强制完全隐蔽用户自身的所有信息,因此,在漂流瓶中,用户们可以随意抒发其情绪,并借此和陌生人进行充分的互动。具体方法如下:

1.结合行业特点来投放漂流瓶。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漂流瓶扔法。例如:集中做本地销售或服务的行业,应该采取定向的扔法,具体设定到某个省市甚至是某条街道。

2.漂流瓶中的语音讯息。通过将语音讯息放在漂流瓶中,将使得接受语音讯息的用户感到更加亲切和自然。例如:在微信语音讯息中插入一段契合企业产品气氛的音乐,能够让接受者感到耳目一新,或者采用使用客户的采访记录录音,表现产品的实际功效等。

3.漂流瓶的回应。在漂流瓶得到对方的回应之后,营销方作出的下一步回应,将会带来销售的不同可能,表现不同的销售境界。例如:对待疑问,营销者应该强调企业的资质和用户数量质量的广泛;对待拒绝,营销者则可以进一步转化话题提出问题等。

(二)捞一个:捡起漂流瓶与客户展开对话

漂流瓶乃至整个微信的特点在于其双向性:一方面,使用者可以用来进行准确或者宽泛地投放,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用这样的软件功能实现对他人信息的收取。捡起漂流瓶可以做到吸引客户、展开对话、最终做到带来增加网站流量和提供营业业绩的实际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回复应该事先设置,便于复制使用。企业营销团队应该首先邀请相关营销专家乃至咨询心理学专家,对微信漂流瓶上最常见的那些主动信息进行有效归类,并根据这些归类来设置相应的“万能回复”从而做到打开话题,导向营销话题。

2.营销目的不应表现过于明显。漂流瓶本身就建立在双方互不明确身份基础上运行的,过于急迫地变现营销目的,会使得对方产生一定的提防心理,或者感到难以信任和接受的情绪。

3.推进谈话是第一位的。由于漂流瓶的两端纯粹是因为谈话而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如果营销人员发现对方对产品或服务存在一定兴趣时,就应该抓住机会,推进谈话。

(三)真实语音带来不一样的营销效果

智能语音带给微信用户的感觉更加直接和快捷,因此,使用语音来向客户发送信息和回复信息,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信任指数和好感,从而迅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魅力,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产出的良好效果。而且选择微信语音既节省流量又可以不用打字。

在招商银行推出微信活动期间,只要微信用户使用“漂流瓶”功能,就会发现“招商银行点亮蓝灯”,通过关注或参与活动,就可以换取积分参加“微慈善”活动,为需要帮助的自闭症儿童捐赠自己的积分。通过微信进行简单的互动就能奉献爱心、传递温暖,这种简单易行的做慈善方式感染了大量用户参与,同时提高了消费者对招商银行的关注度。

三、社交分享模式

(一)构建企业微信公众平台

1.定位微信公众号。微信内容的形成和表达实际上建立在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基础上,这些需求包括不同的生活休闲娱乐、购买需要和服务需要。只有明确了自己具体能够满足用户在哪方面的需要,微信的公众平台资源才能够得到营销者准确使用,同时对外塑造准确、坚实的定位形象。

2.尽快完成微信认证。在短期内完成其微信粉丝的“原始积累”,并通过连锁效应而不断递增。如果短期内无法进行微信认证,则应该选择一些容易记住的微信ID。

(二)朋友圈分享信息

由于微信其自身容易携带、便于使用、快速分享的特点,微信用户可以将自己手机、电脑和网站的精彩内容,通过分享传播到朋友圈中,微信朋友圈不仅支持图片的分享,也支持网页链接的方式来接受信息。具体方法如下:

1.将优惠和分享充分结合。根据分享次数的多少、分享程度的深浅和分享范围的广泛与否,作为客户享受优惠的凭据。让客户可以迅速实际看见和体会到优惠。

2.对分享时间进行限制。通过活动的方式,为客户的分享行为限制一定的时间,这样客户将会始终带有良好的目标感来进行消费,并能够将分享行为放进自己的行事日程中。

(三)公众平台推广

利用好微信开放平台和微信的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微信将更容易成为企业在移动互联网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营销渠道,而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则更能使这种崭新的营销渠道变得更加细化和直接。具体方法如下:

1.官方微信号与小号巧妙结合。在小号上,将其签名设定成为产品介绍、优惠宣传等广告形式,然后通过寻找附近人等方式进行炒作。然手再将官方微信号与小号相结合,从而充分打造自身品牌,建立对客户关系的维持网络。

2.打造品牌公众账号。公众号头像应该更换为企业LOGO或者卡通形象,在企业微信用户信息中,应该准确和详细地填写店铺的相关业务介绍。

3.线下结合公众微信号宣传,进行同步营销。门店中能够让消费者接触到的宣传和推广材料,实际上都可以标注上二维码。或者采取独立制作的海报、宣传架、传单等都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四)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对用户的提问进行智能分析,知识库自动学习人工回复,无匹配内容将逐渐减少,人工得到解放。

通过知识库专用管理界面,可以查询,修改,增加,删除知识库内容,让知识库更加精确,同时也增加了与用户之间的黏度,给客户的体验度比较好。

企业在进行微信营销时,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推广基础,那就是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官网,一个好的微信官网更能够留住客户提升转化率;其次就是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营销方式,一个好的营销方式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用户,更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最后就是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增加用户与企业之间的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