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概念

篇1

关键词:三农 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68-01

2011年国务院以连续第七个1号文件重视农业,当今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最迫切且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是“三农”问题。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中国,没有农村、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富强的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村农民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迫切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 传统农业的概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和杰巴拉指出:“传统农业可定义为这样一种农业,在这种农业中,使用的技术是通过那些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本地区农业的多年经验观察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艺术,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传统农业是相对于现代农业的一个动态的概念。

1.2 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

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1.3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征比较,表1

2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提及方向

尽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使我们少走弯路。

(1)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2)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土地制度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经济福利以及国家政治上的团结和稳定。尤其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因此,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制度因素对农业的束缚也就成为发展农业的前提条件。

(3)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规划和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普遍方法。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型农民;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232-03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靠“两大动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大力发展与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1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速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员,这一问题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纲要》极具战略眼光地将农村与县域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紧密联系、同步建设。从《纲要》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促进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培养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原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认为,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三方面紧密结合,要建立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思想内核,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2]。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相关论述也只是提到了农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工程等概念。笔者认为,所谓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以教育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

2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定位

2.1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来看,全国农村人口仍然有6.74亿,占50.32%,农民占到了总人口的“半壁江山”。尽管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城镇化不断迈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持续衰减。要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是大势所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和历史使命。

2.2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形式,解决“三农”问题,要以“人”为本。这个“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时代农民,或者叫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三个会”特征:第一,会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使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第二,会运用、开发和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三,会运用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懂经营,会管理。新型农民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和法制素质。如何让传统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框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2.3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适度规模化、现代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必须有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只有这样,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才可以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才可能推广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才会得以提升。然而,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农户仍然沿用一家一户的生产种植方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这个国家农业科技才能展现其生命力,农业经济与其他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4]。只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2.4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以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主,以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行业(企业)内部培训为辅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误认为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观点是很片面的。市场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强大需求是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借助市场需求的拉动,加快认清自身的定位,建立和完善体系建设,使其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3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办学思想陈旧,自身定位模糊

目前,中国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涉农院校和专业来承担的,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绝大多数是由中、高等职业院校或政府组织的培训班来承担的,这些院校大多数是公办院校,办学观念陈旧,办学思想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和“三农”发展的步伐,缺乏就业形势发展变化的洞察力和办学理念的转变,招生和就业工作都没有与市场经济接轨,从而导致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暗淡的就业环境反过来影响其生源逐年减少。如何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是这些涉农教育机构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2 社会观念制约,涉农专业受冷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之前的农学专业由热门也变成了冷门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第一,办学思想、专业设置及教育教学方式落后于社会需求,就业率不高;第二,许多涉农院校和专业不能与时俱进,却想走学科设置“去农业化”的捷径;第三,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加之一些社会偏见,很多青年人觉得学农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第四,工资待遇低、缺少发展潜力,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业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就业。这些原因都使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多数学生及家长不愿选择农业院校,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少、质量差的现象[5]。

3.3 实践经验缺乏,教育方式死板

影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的问题。农业职业院校一线的专任老师大多是从普通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刚走出校门又进了校门,在实践技能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在职业院校推崇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的教育教学中,其理论知识不能很顺利地融入实践教学中,而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研人员本就不多,且这些科研人员又不愿意到农业职业院校当专任老师。因此,现有的师资队伍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和农民对实用技能的需求,更谈不上服务“三农”。

4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关键

4.1 健全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

政府应该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要将中等职业教育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的政策继续深化扩大,切实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农业主管部门在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在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推进校企合作、指导专业课程建设、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指导农业职业院校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种、养、加、机、贸”专业体系,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效衔接。

4.2 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

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创新性项目。2010年,陕西省开始实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成立了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2011年,辽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宣告正式成立;2012年,由安徽科技学院牵头组建,省内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企业联合组建的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推动了行业企业与农业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鼓励农业职业院校承担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项目,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农业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农业职业院校兼职从教,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措施,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的长效机制[6]。

4.3 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的创新。农业职业院校要坚持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使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二是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的创新。要采取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委托培养、职业培训等方式,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乡镇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现代农业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培养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善于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法的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还要培养农民创新精神,其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集现代农业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与创新精神于一身的高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推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制度创新 技术进步与现代农业发

展[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

[2] 程晓强.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启示[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02-106.

[3] 王思萍.浅谈加强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8(3):356-357.

[4] 万宝瑞.当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N].农民日报,2012-09-05(3).

篇3

一、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含义

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加速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已经变为全社会的共识。造就新型农民,培养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挑战。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的相关概念,与之相关的论述也只是提到了农民的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等概念。笔者认为,农业职业教育指的就是以教育为基础,培养新型农民和现代农业技术型人才、研究并推广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法和技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农业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目前,中国的农业科研人才主要由高等教育的涉农院校和专业来进行培养。农业技能人才则是由政府组织的培训班或者中高等职业院校来进行培养,但是这些院校普遍存在办学观念陈旧,办学的思想不能够跟上三农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招生就业等面没有和市场经济接轨,同时,缺乏就业形势发展变化的办学理念转变和洞察力,从而根本上影响了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形势也引发了生源困难。

2、一些院校在办学形式上只是注重课堂,造成了与实际脱轨的现象。农业传统专业的改造调整广度、力度和速度都不够,学生缺乏技术应用向具体操作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方向的拓展,能力培养过于单一。同时,实际的专业设置没有使用社会市场的需求,农职院校的毕业生素质和实际需求相比,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基本文化素质和开拓精神等非专业的能力存在不足。

3、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学专业也从热门变为冷门。其原因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3.1很多涉农专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只想走学科设置农业化的捷径。

3.2专业设置、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的方式都落后于社会需求,造成就业率不高的现象。

3.3涉农专业的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同时还存在一些社会偏见,让许多的青年人认为学农和理想相差太远。

3.4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潜力不够大。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多不愿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和农业企业就业。

以上这些原因都是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原因。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选择农业院校,造成学校生源普遍质量差、数量少的结果。

4、师资队伍是影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职业教育一线的专职教师大多是普通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刚刚走出校门又重新进入校门,所以在时间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推崇实践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教育教学方式,造成理论只是不能够顺利融入实践教学。加之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研人员不多,而且这些科研人员大多不愿意到农业职业院校当专职教师,所以造成师资不足的现象。现有的师资不能够满足农民和学生对于实用技能的需求,所以无法很好地获得相关知识和实践的学习。

三、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技术竞争是国际竞争的实质,但是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怎样的农业技术,最终发挥作用都是要依靠农业劳动者,所以,农业劳动者在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劳动者在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方面存在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目前的客观事实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其中人才差距和知识差距是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业收入增加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农民的内部条件因素同样应该引起重视,而且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变,也是挖掘出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过去主要依靠勤劳致富的方式,已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向知识致富和科技致富转变。所以,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关键。

3、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应该把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作为现代农业在事业教育的主要阵营,以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行业的内部培训作为主要辅导教育体系,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把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认为是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的观点是很片面的。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借助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尽快建立完善相关的体系,认清自身定位,使之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

1、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必要的政策和法规,构建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是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编委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别,允许部分国际示范农业职业院校同时增设本科专业进行招生,使不同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教学服务,以求满足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人才多样性的需求。与此同时,应该改变社会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确立农业在事业教育在社会上应该享有的地位,应该建立农业从业准入制度,逐步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2、 应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重视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督促职业院校的承办者拨付足额的职业教育经费,以便给予农业职业教育足够的经费保障;应该逐渐的实施涉农类高职生助学金按月补助制度,农职免费培训制度,以便减轻在校学习的涉农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全社会对于涉农类专业的报考积极性,扩大生源;对扎根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明确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待遇政策。

3、教育职业教学改革需要提出创新要求:

3.1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和的创新。农业职业院校要坚持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篇4

(一)基本概念:农业发展,是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但从技术的角度讲,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以现代的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组织起来的,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装备起来的农业生产方式。既包括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包括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现代化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①农业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大解放劳动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②农业的化学化,即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工产品的大量使用,也有人称之为农业的石油化,或石化农业,因为农业化学品主要来自石油。石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前者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业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负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如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危害人类健康等。③农业的信息化,即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自动监测与自动控制,如精准农业生产中的自动控制,对生产过程实时监测,实时分析,然后根据需要操控相关设备完成相应的生产作业等;二是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用于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管理等;④农业的标准化,是农业管理的现代化,即农产品按标准操作规程(GOP)进行生产,按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与管理。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⑤农业的生态化,亦称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对自然的回归,是对传统农业优越性的回归。传统农业具有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有关的还有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概念,有机农业是对化学农业的修正,倡导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环境条件下,完全不使用任何人工化学品,利用有机肥料和自然条件进行农产品生产。

农业的任何现代化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机械化是工业科技装备农业,化学化是化学科技应用于农业,信息化是信息科技应用于农业,标准化是管理科学的进步,生态化是对机械化和化学化的修正,弥补其在能耗、环保方面的缺陷。当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农业的装备程度决定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科学技术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农业现代化的各个阶段或方面不是独立的,而是综合协调发展。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上述的五化,在综合配套能力和水平上做得比较完善,目前主要是生态化方面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在农业的投入体制、土地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功能:

①食物供给: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与传统和现代无关,农业自产生即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衣食需要。

②供给工业原料:为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等工业提供原料。近年来,由于受环保的要求,国外用马铃薯、玉米等植物淀粉为原料,制造可降解塑料,然后制成一次性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农业又具有了提供特殊工业品原料的功能,这也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前景。

③文化旅游休闲功能:近年也很受重视,实际上,农业的发展包含了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挖掘这方面功能,创造新的产业,促进就业,近年国内外发展了观光园区、农家乐、特色农业等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休闲项目。在日本还发展了服务于残疾和老人的无障碍农业项目。

④生物质能源:由于工业化催生的石油和能源危机,各个国家都在寻找替代能源,因此,近年以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发展很快。美国、欧盟、日本等多数国家还制定了生物质能源的国家发展目标,提出要在2050年以前用生物质燃料(甲醇、乙醇)替代50%以上的石油燃料。根据近年的发展速度推测,在农业资源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可能要不了这么长时间,估计再有10年时间便可达到这个目标,美国现在已经有25%左右的玉米用于生物能源。我国也很重视,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存在与粮食争地问题,现在有所降温。今年在全国各地建的秸秆电厂亦属于生物质能源的集中利用(替代煤炭)。生物质能源之所以受重视,一是因为它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同时它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因此,生物质能源会逐步成为农业的重要功能。

⑤生态环保功能: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整体而言农业开发和生态维护是有矛盾的。因为农业开发必然占用土地,从而给环境带来影响。但是作为一个区域,如果规划合理,方法得当,是可以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因为农业毕竟是生物的再生产,具有循环性。因此,发展生态农业维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的新功能。换句话说,农业的发展不但不能损害环境,还要有利于环境的维护。维护生态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动力。在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发达国家积累很多好的经验。

(三)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高产、优质、高效:高产优质高效是现代农业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农业发展的目标。高产优质高效三项缺少任意一条,都不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对产量的要求外,对品质更加重视。农产品品质既包括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也包括外观品质,还包括其专用性。发达社会对品质的要求常常超过对产量的要求,因为品质与效益有更直接的关系,品质好,效益就高,品质直接决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开放,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农产品的营养、外观、专用性等商品品质得到重视。高效是产业属性,是产业都追求效益。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效益是发展农业的根本目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2)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有两个作用,食品安全需要,和品牌保护需要。农业标准化既是食品安全的保证,又是品牌保护的基础。品牌保护建立在农业标准化基础之上。品牌保护在发达国家既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又是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如法国的葡萄酒,日本的松坂牛肉。专业化有利于简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效率。专业化分为三个层次,区域专业化、产品专业化、作业专业化。集约化包括土地集约,资金集约,劳动集约,扩大规模,高投入高产出。

(3)生态、安全、可持续:生态是指现代农业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是环境友好型农业。安全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是指现代农业坚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生态安全可持续”互相包含或者相互联系的概念有很多,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等等。这些概念,在实际应用上,也称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等。这些也是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新目标。

把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作为现代农业特征,似乎有点政治化。但是,因为食品安全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因此各国都很重视。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非常严格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对生产过程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环节,以及流通过程的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均实行非常严厉的全程监控和安全监管。我国也很重视,并取得了成效。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重创产业的例子有很多,如96年日本流行的高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奶源、2000年英国疯牛病蔓延和2008年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对社会造成恐慌和对产业带来的打击,现在仍记忆犹新。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把安全作为现代农业的特征不是没有道理。

二、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实际,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联系中国实际:我国农业的现状概括而言就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营分散、方式粗放。

人多地少:耕地是农业的基础资源。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人均1.38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18亿亩耕地中,光热水土相匹配的优质耕地,即高产田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属于中低产田。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耕地数量仍在减少,质量在下降。

水资源:中国人均水资源2100立方米,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南丰北欠,以长江为界,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0%,但耕地只占全国的30%,而北方拥有2/3的耕地,但是水资源却只有20%。

经营分散:户均耕地规模0.5公顷相当于同样人多地少的日本的1/4,是美国的1/400。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非常低。而且,分散经营,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

方式粗放: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低,经营方式粗放。我国科技贡献率不到50%,发达国家为70~80%。

体制:城乡一体化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2、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超越农业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我们的科技、物质等还不够发达,也就是说,物质基础比较差。农民还没有完成大规模投资农业的资金积累和制度保证,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基础。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努力提高三种效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三种能力: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土地产出率:目前我国总体平均土地产出率大致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0~70%,因为我们的中低产田比例较大。

资源利用率: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0%;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为366吨/千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 是日本1.6倍, 是美国的3.6倍, 是法国的6倍。如果不考虑产量和产值因素进行换算,化肥的资源利用率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日本的60%,美国的30%,法国的15%。年化肥使用总量4600万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增加生产成本,污染环境。我国地表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氮肥流失。农药使用量130万吨,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而且以杀虫剂和乳油为主,农药结构大致为70%杀虫剂,70%高度农药,70%乳油,施药方式主要为喷雾。所以农药的使用状况亦属于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

劳动生产率:农业人口比例,美国2%,法国4%,澳大利亚5%,日本10%,我国60%以上。我国自建国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农民养活1―2人,没有大的改变。而美国2个农民除了养活自己的100人之外,每年的农产品出口还占美国出口贸易的20%以上。因此,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风险来自两个方面,自然的和市场的。自然风险包括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冻害等,生物灾害如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就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灾害的抗风险保障能力。市场风险主要由供求关系造成,应由政府调控加以规避。

国际竞争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进口第四,出口第五。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联系日益密切。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参与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基本要求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以看出,五项基本要求既有中国特色,又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亮点是“生态、安全”。这是我们借鉴了世界先进经验,符合农业发展潮流。

篇5

1、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2、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

3、工厂化农业: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度密集型生产农业。

4、特色农业: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

篇6

本门课采用多模块的课程学习方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基础理论学习模块:包括生态学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基本理论两大部分。生态学基础理论主要从农业生态学的角度向学生普及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农业基本理论主要从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存在问题等方面向学生全面介绍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技术体验模块: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现代农业微灌溉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三大部分。学生首先学习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体验大规模、批量工厂化生产种苗的方法,并将种苗种植到班级种植地上。之后学习并利用现代农业微灌溉技术设计各班级种植地的创意灌溉方法,并进行实地安装实施。最后学习无土栽培技术,体验新型农业种植方法。

环境保护模块:由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和主题活动三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基础理论、方法和现状;科学实验从农业角度来分析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自行策划、组织一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全校规模主题活动。

校园迷你生态农业园区模块:本模块是本门课程成果的最终体现,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了相关内容后,需要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对迷你生态农业园区进行设计和规划。最终以“校园招标”的方式在各个小组内选择校园迷你生态农业园区的最终设计方案。

篇7

观察发现: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动力来源于B(效益benefit)、E(装备equipment)、S(补贴subsidy)、T(科技technology)四大因素,构成BEST动力模型,总动力是四因素的倍乘,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

其中的B是农民群众、涉农企业员工和农业行政事业单位干部等农业从业者所追求的,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动力。如果其比较效益(无论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还是农民与涉农企业、农政、农科人员相比)严重偏低、长时期偏低,其生产、经营、管理和创新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出现“国家着急、干部叫喊、农民冷淡、精英流失”的现象。

E是农业的整体装备水平,主要包括耕地质量、排灌装备、作业机械、储运装备、加工装备和信息服务系统,是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的保障。整体装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体现为国家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整体装备水平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科技的明显进步,更需要产业运行中的整合、衔接和调适。忽视市场机制的力量就会出现“贪大求洋、大而无力、中看不中用”的局面。

财政补贴(S)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对整个农业产业系统中薄弱环节的加强。补贴政策运用的适度、适时,投放到位,现代农业建设就能顺利推进,不适度、不适时,或是分流严重,就难达到预期目标,甚或放大结构性矛盾,弱化整体竞争力。在这一政策性很强的方面,及时、全面、均衡地依靠多元文化机制,听取多方面意见,才能构建长效高效机制,才会提高财政投入的边际回报,管好用好国民财富。

科技(T)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第一生产力”和主要支撑之一。在农业这个“天、地、人、苗”、“水、土、气、生”超级大系统中,科技的创新与应用远比在其他产业系统中更复杂、更艰巨。其中,“重研究、轻推广”,“重成果、轻实效”,“学术机构行政化”等问题最为突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没能很好组合,举国体制与个人激情没能很好协调。

综合诊断B、E、S、T四大因素,笔者提出如下观点。

第一,需要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的突出作用,积极培育类似国际ABCD农业巨头体量和能量的强大企业集团。使其在国内生产运营中,逐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突出跨区域、跨部门的整合功能,实时体现资本、要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使其在国际竞争实战中维护民族利益、体现大国意志,真正由“内战内行”转变为“外线走强”。为此,要坚决杜绝“以政代企”、“机械拼装”等揠苗助长现象,以免留下“大而不强”的烂摊子。

篇8

2月10日上午,省长郭庚茂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对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他强调,要明确标准,确定方向,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先行试点,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省领导李克、秦玉海、张大卫、刘满仓、赵建才、王铁参加会议。

会上,省农业厅首先对建设高标准粮田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了汇报。

针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郭庚茂指出,规模经营是提高效率和采用先进生产手段的前提,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必须明确标准,集中布局,实现规模经营。要正确理解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的概念,目前确定以100亩为最低门槛,主要是考虑到百亩以上粮田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而且这一门槛多数县都具备。在实际运作中,只要不低于这个最低门槛,就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合理设置。但无论是百亩方、千亩方还是万亩方,都必须集中连片,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除了农业设施之外,不能有村镇、高速公路等。同时,要明确产量标准,在生产能力配置上要按照亩产2500斤能力建设,实际产量要确保达到1吨以上。

郭庚茂强调,要把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与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确保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举措,保粮要先保地,通过保地来确保产量,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农业收益,确保农民增收。郭庚茂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先抓一批试点,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此外,还要把门槛条件和建成条件区别开来,一旦确定之后要集中投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郭庚茂强调,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实施这一工程,要体现产业化特点,即要有龙头企业带动,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农产品的就地加工,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体现系统化,即在纵向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同时,要求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促进同类加工企业的集聚和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要体现适应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搞好空间布局,即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生产产品的特性以及加工需要来确定项目空间布局,在满足基础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布局在各地产业集聚区内,以便更好地利用集聚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杨 凌)

篇9

进入21世纪,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发展现代农业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正确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找准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从真正意义上讲,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并充分享有收益权的基础上,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而出现了优质高产的高效农业。它采用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使现代农业的形成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

 

胶西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该镇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切入点,2007年规划面积5万亩,现已达10万亩,涉及32个村庄,2.6万农民,主要包括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两大区域。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多亩,分为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创汇农业示范区两部分: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中拱棚种植早春马铃薯和大葱为主;创汇农业示范区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和甘蓝等订单作物。辐射带动区规划面积3万多亩。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发展的市场化。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农业是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的,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在各方面发展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能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现代农业在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优先进行资源配置,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同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还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发展为真正的市场化农业。

 

2.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度密集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农作物的耕种技术,还是育种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到集约,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元化、多功能的新型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拓宽和延伸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链条,从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产业链条上连接着生产、加工、服务、销售等环节,兼容了各大产业,成为综合性强、经营性强的产业,实现了农产品从解决温饱向追求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转变;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同时提供精神产品转变;从传统第一产业向同时兼容各大产业转变。

 

4. 现代农业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了解决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形式来带动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这一点在胶西镇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特色,如“宋戈庄马铃薯”、“宋家村芹菜”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大大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和本村经济的发展。

 

5.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胶西镇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主要以“规模、集约、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为根本的生产方式,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不但使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此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注重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我国地域广大,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切入点也各不相同。胶西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思路决定出路,胶西镇党委在蔬菜示范区建设上认识到位,思路清晰,在深入基层进行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研究,科学制订了蔬菜示范区建设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蔬菜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生产区域,通过三年的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和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民劳动就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胶西镇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区内进行了道路沙石硬化和高标准绿化,疏通路边沟,建设自动气象站一座;新挖深水井70余眼;新建桥梁26座;新发展大中拱棚1200余个;建设物理防治基地2000亩,安装电子诱蛾杀虫灯200余盏。示范区内基本实现了灌溉水利化、道路林网化、生产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有效灌溉率达到100%,节水灌溉率达到30%,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突出技术支撑,增创竞争优势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着力打造产品三大优势。一是突出品种优势。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省农科院,向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教授求教,掌握了孙教授培育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荷兰七号的种植技术,并在其介绍下与该品种原种繁育企业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成为山东省唯一的马铃薯良种商。薯种年销量达1500余吨,辐射面扩大到了高密、诸城、平度等各地,使胶西镇成为山东重要的马铃薯种源地。二是突出错季优势。大力推广“春土豆—夏白菜—秋土豆”一年三季种植模式,现种植规模已达2万多亩,由于错开上市高峰期,效益比一般蔬菜每亩平均高出2000多元。2014年在抓好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引进高端农产品,重点引进马铃薯新品种“黑美人”,大力推广富硒土豆。在此基础上,年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土豆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工农互动,促进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三是突出规模优势。为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邀请山东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专家在生产期间每月前来进行一次技术指导,传授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农药安全使用和施肥技术,提高了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有了技术保障,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其中马铃薯专业合作社58家,蔬菜协会两家,这些合作社存在“小而散”特点,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为此,胶西镇党委、政府成立了“胶西镇马铃薯产业党委”。党委下设支部43个,其中以胶州市出口马铃薯协会为主的联合支部一个,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支部35个,驻外支部7个。下一步将在马铃薯产业党委的统一协调下建立联合合作社,实现联合起来闯市场,加强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位权,同时也使各个合作社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三、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显得至关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对现代农业提出了挑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进步,需要大量农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专项农业科研基金,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二)用金融创新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遇到了融资困难等金融体制障碍,应创新金融体制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促进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二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以中小企业间互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三是政府应对农业投资基金,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加强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依据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经验,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系统建设,创新交易方式,规范交易活动,尽快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四)政府对农业实施产业保护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的农业倾斜政策,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树立经营农业的新理念,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10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大庆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现辖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大同五个区,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四个县,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81.55万人,全市耕地面积46.8万公顷,草原68.9万公顷,水面26.9万公顷,湿地120万公顷。全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风多。全年无霜期较短,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近年来,大庆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模式。如建立了棚室经济、园区式现代农业模式、温泉特色农业、基地式或牧场式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4%;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54.3万吨,同比增长9.6%;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1%,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40个;全市水田已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旱田规模化经营占全市旱田耕地面积的17%;全市棚室发展到4.8万栋,设施农业实现收入25亿元;2012年,大庆市围绕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的“八化”建设,制订了《大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考评标准》,为大庆实现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起到了高标准的前期示范带动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发展范围较窄。现代农业作为产业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农业而发展农业,要与第二三产业形成对接。大庆基地式现代农业更多的仅限于某一作物的种植或养殖基地,而没有形成更宽广的上下游产业链接。2.郊区型现代农业供给不足。近年来,大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棚室经济,但对于中心城市供应还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在大型日常超市还没有形成充足的供应和独特的品牌,很多农产品还主要依靠外地运输。3.大庆现代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增值能力弱是全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与国际化接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既要增加产能产值还要积极开拓市场。大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立足于国际型都市发展战略,融合非农产业形成大农业体系。4.现代农业品牌竞争力较弱。大庆具有广袤的草场资源,畜牧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一主导产业下做文章,不仅满足现有市场的需要,还要进一步挖掘未来市场潜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等。5.大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环境承受力不强。大庆市现有耕地1080万亩,其中旱田974万亩,水田106万亩。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2.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0.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9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干旱缺水型城市。而且,水资源缺乏一度是限制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大庆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路径

(一)产业集群概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许多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看到各种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集群发展超越了一般产业的范围,形成了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及制度成本,带来规模化、范围化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非农产业,主要是基于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以及竞争优势等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方面很多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包括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运行机制、竞争优势等。

(二)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众多相关企业或相关产业基础上的,并以这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而产生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大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必须立足本区域特色,建立区域品牌,反过来区域品牌的集聚作为无形资产才能够持久广泛地吸引众多相关利益体,进一步使得区域内相关企业都受益。如何进行相关企业或产业的联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索,一是纵向产业化发展型,一是横向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型。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轴,包括产前(现代农业的设施投入、技术科研、推广组织)—产中(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及示范园区)—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区域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及产品的流通)。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生产形式集中或集聚,并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此形成与现代农业投入部门的合作;当然,在此集聚过程中,要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如东方集团在大庆肇源县投资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和稻谷加工园项目和在高新区建设高端组织化谷物符合蛋白仿肉项目,以此为依托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后重要环节,将带动相应的产前和产中环节,既有利于自身利益,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横向相关产业联合集群模式是基于地域品牌的多产品联合或嫁接,如园区式的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基于主导型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是相似而不类似的企业形成一种合力,并辅以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园区,有配套的辅助企业集群,形成板块式的合作和协作。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搭乘区域中相关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在建立相关特色品牌下开拓新的产品系列。

三、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机制

(一)理念创新机制要从理念上一改传统农业的小农思想作风,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主体进行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要积极鼓励和培植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大户,以大带小,以强促弱,在整个集群化产业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施以高附加值的区域高效生态特色集群化发展战略。

(二)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将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转化应用于现代农业产业,特别是适用于区域特色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保障资源高效率运作;还要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转化能力,发挥集群内产业联动效应,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运用于农业产业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