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企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企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村供电公益性、基础性意义非常深远,且直接支撑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一直以来,由于电力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约,农村供电企业计划性、垄断性特征非常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供电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况且,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农网现代化以及农网补充等工程的不断投入,农村供电企业现代化水平同样在不断提升。从这方面而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自我发展,既能够确保农村供电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
二、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才结构发展失衡现象非常严重
农村供电企业整体资产和人员结构大都由乡镇电管站演变而来,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粗放型特点非常明显。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仅仅占据到总人数的7.8%,大专毕业生则占据到总人数的19.2%,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制约着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使得企业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2.农村供电企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在经过农网改造、农网现代化后,农村供电企业已经获得初步发展,但整体电网结构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偏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况且,大部分农村供电企业地处山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产生设备使用率低、资金投入大、企业利润回报低等,直接影响农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农村供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受地域经济因素的制约,加之供电企业公益性特征,导致农村供电企业无法象其它市场经济主体一样,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这就直接束缚了农村供电企业管理的自我创新发展。例如,部分农村较为偏远,用户分散,用电量小,毫无效益可言,但仍然需要投入巨额维护费用。
4.农村供电企业服务成本逐渐增加
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尽管供电企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但由于农村供电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仍然不免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会要求为招商引资提供免费用电。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农村供电企业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服务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供电企业的服务成本。
三、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1.建立新型完善管理创新体制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应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将管理创新活动纳入到企业工作议程中,从供电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着手,明确管理创新目标、理念和规划,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农村沟通,已形成全社会重视供电,支持农村供电的新兴发展格局。当前,农村供电企业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电价体制改革,已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加强农村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开源节流,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强化农村电网建设,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供电管理服务创新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提升服务创新为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质地。在这一前提下,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积极探索电力营销管理发展现状和创新方法策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需求为目标,既考虑到客户的短期目标,又将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用户,供电企业可以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并利用阶梯价等相关经济手段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做出贡献。具体到农村智能电网建设层面,供电企业应该不断更新自我设备,加强电力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电量流向,提升电网负荷率,提高电力影响管理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服务整体水平。
3.建设新型供电企业文化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基本定位和具体使命,结合农村供电用电的实际情况,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治企方略层面,打造属于自身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改变过去传统企业文化的单一内容。农村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让所有员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理念,创新企业文化意识,已形成良好的工作精神、工作姿态和工作理念,充分展现出新时期农村供电企业的管理创新文化。
4.实施电网规划与建设创新
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供电企业应该认真规划,长期建设,认真测算农村实际用电情况,完善农网规划,将农村电话规划建设创新计划纳入到基层政府建设整体规划中,努力实现电网建设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和谐发展。农村供电企业还应该不断正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升农村电网创新建设审批效率,统一辖区内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两个角度争取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赖佳栋.电网企业管理创新之探索[J].管理世界,2007,(1).
[2]董海波.地方供电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2009,(24).
篇2
>> 我国电商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的策略探讨 我国电商节日营销广告策略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制约因素与改进策略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研究 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及特色化发展 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同质化趋势及规避策略研究 我国电商企业的物流模式创新及“云物流”发展前景探讨 我国海洋经济陷入同质化竞争 我国工程机械商服务发展策略探讨 电商环境下我国零售业应对外资零售业的策略研究 我国电商企业物流管理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浅析我国电商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我国跨境进口电商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我国金融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关于我国电商物流模式选择问题的探讨 由电商之争看我国零售商业发展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论我国电商物流发展中的管理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514.
[2]中国时尚品牌网.电商平台同质化严重 需要竞争突围[DB/OL].,20130513.
[4]邝凝丹.电商退货评价调查:国内满意度亚马逊最高[DB/OL].,20130506.
[6]刘楠.电商陷同质化困局:豪赌大数据胜算几何[DB/OL].http:///2013/0118/194109.shtml,20130118.
[7]李松.中国电子商务市场集中度及成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10).
[8]卢慧芳,傅军.电商价格战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2,(17).
篇3
关键词 生物药;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发展思路;云南景谷
中图分类号 TQ464;F4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11-02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属于亚热带地区,境内最高海拔2 920 m,最低海拔600 m,海拔相对高差2 320 m,全县国土面积7 777 km2(其中热区面积48.8 km2),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北热带季风雨林和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中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和高山阔叶灌丛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呈垂直状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生物药资源优势。全县年平均气温20.3 ℃,平均全年日照时数1 993.5 h,年均降雨量1 295.8 mm,年平均相对温度78%,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有各种药用植物2 000多种。
全县辖6个镇4个乡,141个村(居)民委员会、1 997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0.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7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傣、彝、拉祜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63万人,占总人口的47.61%;傣、彝2个主体民族人口12.36万人,占总人口的40.2%。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9.7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增长2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6亿元,增长39.78%(与预算同口径计算);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65亿元,增长7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增长12.2%;预计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000元,增长9.3%;预计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600元,增长11.9%;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分别为67.7亿元和32.9亿元,分别增长40.5%和20.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12%,人口自然增长率4.15‰。
1 生物药发展现状
2015年全县生物药业总面积3 468 hm2(其中:黄栀子1 666.67 hm2,石斛96.67 hm2,黄精86.67 hm2,印加美藤果11.33 hm2,白芨113.33 hm2,龙血树13.33 hm2,茯苓1 400.00 hm2,金银花20.00 hm2,七叶一枝花32.00 hm2,其他28.00 hm2),新植面积1 253.33 hm2,投产面积2 106.67 hm2,有加工厂3个,生物药产业从业人员15 033人,2015年末全县生物原料药材总产量1.76万t,完成总产值1.72亿元,完成市级任务数1.7亿元的101.18%,人均收入4 576元。
2 企业发展现状
全县有生物药公司14家,种植场8家,有生物药业合作社有31家,其中:产值1 000万元以上有3家,主要种植黄栀子、石斛、重楼、野三七;已注册的生物药主要品牌有3个,即都有利(石斛、野三七)、云力(黄栀子)、力斛健(石斛)。以普洱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景谷雄剑重楼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的生物药业发展主体,充分开发利用景谷林下资源,对白芨、重楼、石斛、黄精等生物药材进行仿野生种植试验示范推广,为景谷县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新模式。
3 发展优势
3.1 自然资源优势
景谷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林下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境内最高海拔为2 920 m,最低海拔600 m,海拔相对高差2 320 m。全县年平均气温20.3 ℃,平均全年日照时数1 993.5 h,年均降雨量1 295.8 mm,年平均相对温度78%,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有各种药用植物2 000多种。
3.2 社会资源优势
全县共辖10个乡(镇)、141个村(居)民委员会、1 997个村(居)民小组,2011年末,全县8.36万户,总人口30.6万人,其中:农业户6.72万户,农业人口27.09万人,占总人口的88.53%;全县有劳力18.06万个(男性9.77万个,女性8.29万个),全县有耕地面积3.216万hm2,其中田面积1.307万hm2,地面积1.909万hm2;农民人均耕地1 186.7 m2。全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94条,水资源总量65.72亿m3,水能理论蕴藏76万kW,人均占有2.35万m3,全县已建成蓄水工程135件,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54座,坝塘65座,总蓄水量14 489万m3。实施方案设计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自然、交通、水利、科技、劳力等保障条件。
3.3 政策优势
景谷县委、县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景谷生物药产业的发展,2011年3月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生物资源股负责全县生物药产业发展及种植技术推广工作,通过项目扶持了一批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邦永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药产业企业;2012年,景谷将生物药产业项目作为全县11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2015年6月,景谷将原茶叶、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等部门合并成立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局,为县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主抓茶叶、咖啡、生物药业等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
3.4 技术优势
篇4
中小企业经理人市场环境与激励机制创新
精品期刊与品牌建设的思考
基于环境动荡性的企业环境适应力分析
基于D-S-Shapley协调模型的科研合作利益分配策略研究
从管理走向服务——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浅析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浅析
对电力工程项目经理考核办法的探讨
浅谈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加强内控评价完善企业管理
浅谈民办院校系部行政秘书的能力要求
论玉龙大桥主桥箱梁安装管理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浅析我国汽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日韩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和启示
近年上海市吸收FDI状况的分析
合肥市派河污染综合治理对策思考
对崇明岛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成功的品牌来自于品质创新与人才保障
我国市场调查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村民自治建设成就与问题探讨
管理者向下沟通的技巧
浅述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权利“越位”管理的思考
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价格对策研究
谈谈超高层建筑项目实施阶段工程管理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浅谈大型石化工程项目中业主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
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
构建和谐扬子共谋企业发展
某电站某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构想
浅议“标杆文化”建设
供电企业安全风险体系的研究
后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企业的竞争战略
浅析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指标
解读奢侈品所张显的社会等级符码——奢侈品消费的“盛宴”为什么发生在当下中国社会
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外资并购与我国产业升级效应研究
如何降低企业运营的法律风险
纵向限制到纵向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战略管理中的并购问题浅析
浅析“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加强大学班级管理
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企业的融资与企业成长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
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电力行业厂网竞价的博弈分析及风险应对
以人为本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的现状及展望
全球市场背景下的国内供应商开发的研究——以A通讯公司的中国采购中心为例
浅谈消费品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联动关系
房地产回暖背景下的行业风险
南京市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5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2012年2月27日,经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评定,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揭晓,359家企业榜上有名,黑龙江省有13家企业列入其中(如表1),至此,黑龙江省共有50家企业被评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依靠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注重打造农产品产业链条,中小型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带动农户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黑龙江省呈现出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工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但是,与国内先进的省份相比,黑龙家省农业产业化还存在“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农产品销售地域窄,市场知名度低”等问题。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省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将达到2500户,将投入1000亿元建设1000个规模大、盈利强、后劲足的重大项目,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增加到55%,培育知名商标超过20个,著名商标超过300个,农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全省400万户农民受益。
二、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下游农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效应不明显。上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在的地区农业种植基地分散,规模较小,且大多数采取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农业机械化规模小,远远达不到集约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龙头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大规模的基地种植,而大规模的种植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基层县乡政府缺乏相应的资金,省级政府虽安排了专项资金投入,但相对于数额巨大的需求来说,效果微乎其微,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扩张和优化升级。
(二)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较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市场的大多数农产品只经过了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少,品牌效应低。很多企业都想将产品做精深加工,但是限于产业链条短,科技水平低,设备不够先进等调价你,致使加工程度只有40%,与发达国家80%的农产品加工率相差甚远。部分企业经过精深加工的农产品虽然品质很好,但是由于尚未形成品牌效应,未得到全国消费者的认可,暂时还未大面积投入市场,只是在本地区范围内做销售。
(三)缺乏产加销一体的市场体系。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松散,多数只是收购农户的农产品,与农户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利于农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商业流通渠道,与营销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供销“快速通道”尚未普遍建立。加之多数龙头企业缺乏市场观念,投入宣传的资金有限,没有整体宣传和推介意识,造成了农产品市场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畅。
(四)缺乏完善的资金保障,投融资渠道单一。很多农业生产基地和乡镇企业分散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和个人无力承接金融组织的贷款,加之农业和其相关产业获得利润周期长和投资风险大等特点,难以吸引银行、合作社、社会企业和团体的金融信贷支持。
三、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规划、构建农业生产基地,形成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化。应当充分依托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的优势,在龙头企业周边科学规划大面积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龙头企业扩大种植面积,实现源头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发展为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的基地式规模生产,积极培育农产品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提高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充分保障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来源。
(二)依靠科技,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应当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研究发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挖掘农产品的潜在价值,创建龙头企业自身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建立符合农产品发展规律的加工体系,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加工及二次以上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向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加工向高效节能和资源利用型加工转变,增强国内外竞争力。
(三)加强协作,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体系。龙头企业应当将农户、企业营销部门、农产品营销市场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性利益共同体,统一制定农副产品价格,将加工、运销环节的部分利润充分返还给农户。应当实行生产基地、加工经营的权责制,形成固定的种植、收购、买卖格局,避免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出现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龙头企业应当利用经营创利多的阶段,适当提取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以及遭受自然灾害时提供保护。
(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予以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产业保险等优惠政策措施。另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加大贷款力度,保障龙头企业资金投入。除此之外,应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民间信贷,探索农村信贷担保体制,搞好农村小额信贷发放,充分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和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融资上市。
参考文献:
[1]郭海霞.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9).
篇6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趋势;启示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22-01
1 引 言
现代物流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其发展水平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现代化进程乃至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首个“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山西省,北接京、津、唐,东连渤海经济圈,南通中原和湖广,西达西南与西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已逐渐成了衔接京津环渤海地区与大西北经济贸易的重要物流通道。
2 山西省物流发展现状
山西省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省份,尤其是特色农业早已声名在外,同时由于拥有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省,其产需品流向主要表现为:特色农业和工业资源向全国各地输出,而轻工产品与消费品则大量调进。尤其是近年来,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快速迅猛,每年外调煤炭5亿多吨,调进调出货物达10亿吨,总物流量位居全国第一,庞大的物流量与原有形成的物流网络为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需求环境。在交通网络方面:太原对外航线40余条,长治、运城、大同机场全部通航,其中运城与大同机场正在推进改扩建,长治机场迁建正在前期筹备中,吕梁、五台山、临汾机场的新建、改扩建也在积极推进中;随着贯穿山西、陕西、宁夏中西部三省(区)的太中银铁路正式通车,以太原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铁路大通道正逐步形成,而且省发改委提出下一步的目标是:山西铁路建设力争5年内达到7000千米,实现太原到其他省会城市800千米内3小时到达,1000千米内4小时到达,1500千米内6小时到达;同时,山西高速公路突破3000千米,今后5年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300千米。
全省道路货运车辆共计有38.7万辆,但空驶率却达到40%以上,每年浪费了大量的货运能力。来自省发改委的统计数据:在2010年,全省的物流总成本占比大约是28%,明显高于全国18%和欧美国家9%的水平;通过测算,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全省仅在物流这一项成本上就多支出了700多亿元。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3 山西省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相比国内,大多数发达国家物流起步较早,实践经验要比我们丰富很多,而我国物流由于重视时间短,物流整体水平尚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物流的发展可以追随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轨迹。通过对物流企业发展走在世界最前沿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进行研究,发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正呈现出如下新的势头:现代化物流正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迎合消费者精益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企业专业物流正在形成规模,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更多的青睐;企业重视服务质量和客户管理,物流服务的优质化和全球化趋势明显,且已产生第四方、第五方等更高端服务形式的物流服务企业。我们国家也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结合电子物流的迅猛发展,可以断定我们国家的物流业发展趋势也会向着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全球化经营及服务一体化快速发展。
4 现代物流发展对山西省物流发展的启示
4.1 尽快发挥物流平台的作用
自2007年山西省首家保税物流中心在侯马竣工投用后,相继有太原、运城、晋城、大同等地多家物流园区也陆续在规划筹建之中,下一步如何最大化发挥建成投产的物流园区作用是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避免园区的空置现象发生;信息化时代,真实及时地信息与获取是物流高效运作的关键,省内现有的信息平台还不足以保证这一切,基于现有的局面,建议由政府设立一个权威的平台,通过严格的审核机构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进而做到物流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
4.2 大力支持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
山西未来的目标是实现由“煤销大省”向“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除了所具有的交通枢纽特点外,还需要政府通过鼓励生产和流通企业分离物流外包释放更多专业化物流的需求,来大力扶持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引导运输/仓库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通过对区域物流需求进行及时分析,合理进行功能定位,集中力量发展山西省大型物流企业,以企业发展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为下一步大物流中心的实现奠定好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从物流这块大蛋糕中分取最大的份额。
4.3 大力培养物流高级人才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能不能兴旺的决定因素。大型企业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输出培训以及引进中高端管理人员,带来更多的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4 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化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信息标准化以及物流条码标准等的制定,推进行业标准化的建设。
4.5 推进农村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以大中心的发展来带动小区域的发展,政府各级应继续贯彻惠农政策,大力培养和发展农村物流网点,搞活农产品流通,从而有效带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热情,为农民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发挥最大的效力。
4.6 友好的政策是行业繁荣的保障
大力吸引企业是内陆省份一贯的政策,山西省在继续加大吸引中外优秀企业的同时,要对这个较新兴的行业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各类专业化物流企业入驻发展,进而带动本地相关企业的竞争发展,为下一步的产业转型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阎宇弛.试论山西省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J].山西交通科技,2007(1):80-82.
[2]山西将建成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业大省[EB/OL].省略/content/2011-02/24/content_820045.htm.2011-02-24.
篇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日益推进,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并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三农”的发展具有深化和推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类重要的涉农金融机构,近年来,其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和传统金融理论,首先分析了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于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针对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现状;改革;三农经济
引言
小型商业银行的概念,主要是指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的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逐渐占据商业银行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小型农村商业银行”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从成立至今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但它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支持所在农村经济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治理机制、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问题,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现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些发展问题,才能为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准确的思路。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两大焦点问题,而解决现代农村(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农村金融问题,同时,农村金融的改革也可以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整体改革的一个切入口。
农村商业银行是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而产生的。2001年11月29日,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式成立。此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在我国逐渐扩展开来,但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如下:
(一)不良贷款率较高
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沉重的负担,贷款无法收回等问题日渐成为影响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业绩和效益的阻碍因素。笔者认为,“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当地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引起的。
(二)金融创新不足
创新产品的开发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关键。目前,主要的外国商业银行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凭借某些较为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金融市场上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农商银行展开竞争,如汽车等产品的消费信贷领域,而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信社改制而成的商业银行,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创新机制尚不完善,面临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产品更新慢等弱点。
(三)资本充足率很低
资本充足率,也被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国家调控者跟踪一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吸收一定量的风险。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低,距《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相差很大,这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同时也给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增加了风险。
(四)发展过程存在严重分化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分化现象”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要引起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发展速度较快,而且资产质量也比较高;而另外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效率低下,而且不良贷款率很高,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绩的发展。不同区域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间极不平衡,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能否合理地运用当地优势进行自我发展也是影响其业绩的关键因素。
(五)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风险控制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授权分责以局部风险控制为目标的风险控制执行还不严;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具体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和交易风险管理监控手段还比较缺乏;有关风险管理的制度和评估方法也不完善。贷款发放、资金交易、债券买卖还未实行风险度管理,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和考核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标准。
(六)风险集中度高,而风险防范能力又严重不足
“风险集中度高,而风险防范能力又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中长期贷款与中长期定期存款业务的比例明显偏高,中长期业务的开展降低了资本流动性,增加了风险;(2)关联贷款问题比较严重,农村商业银行一般会优先满足对政府重点项目和当地的重点企业的贷款,而对与之相关联的大股东贷款的条件也比较宽松,由此引发“关联贷款问题”。
(七)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
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事关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其发展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目前国内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效率低。当前的员工培训机制没有考虑到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没有形成专门的档案管理。
二、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探索
根据以上分析,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属性、发展阶段的限制,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障碍,对于新形势下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根据以上现状分析以及经典金融理论提出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现有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改革
要解决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要从深化改革入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完善治理机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完整的规划”两个方面。
1、完善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好的治理机制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高效率运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完善治理机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解决制衡机制,首先,要依法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充分尊重股东大会的最高决定权。同时要提高公司业务透明度,使股东大会按照银行的真实状况作出决定。其次,要逐步健全董事会、银行管理层和监事会之间的制衡机制,当前首先要认真解决在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2)逐步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激励机制,包括要正确划分银行各级机构的权限。建立起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才能够使银行始终保持充分的活力。(3)尽快完善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使股东和相关利益人能够对银行加强监督,使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符合其利益。
2、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对自身实力进行准确的衡量和定位,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源能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在实现发展之前,必须先立足本地,这是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好自身的各种问题之后,对经营范围所在区域进行认真调研和详尽分析,研究发展的可行性,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这是十分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循序渐进,通过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向纵深推进。
(二)适当发展新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
在提高现有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素质的同时,有计划地适量地发展新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是十分必要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要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发展乡镇企业所需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来解决。目前这一任务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承担的。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太弱,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事实证明难以很好地承担这一任务。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商业银行可以立足于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业务,通过自身业务与三农发展的有效融合,实现双赢。
三、结论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地方财政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从成立之初便把“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转移投向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企业大集团的时候,众多的农村商业银行担负起发展地方经济、扶持中小企业的重任,为稳定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强势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挑战在于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货币政策频调加大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和客户需求变化。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在于客户优势、信息成本优势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劣势在于新型产品和业务收入低、营销观念薄弱、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农村商业银行为了取得可持续发展,应该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在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本省其他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经营,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在经济条件发达地方的农村商业银行考虑引入国内外其他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启动上市申报程序,力争上市。农村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和业务方面进行定位,并从科技技术管理系统、渠道发展、会计结算服务平台、企业组织文化等方面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婷.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篇8
1.1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
乡镇企业起步晚,各项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重了乡镇企业污染结构的比重。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认识不足,没有将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存在盲目建设的行为,仅看到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长远性的伤害。其次对周围各种资源,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应用,对潜在的价值缺乏认识,导致可持续发展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1.2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机制是环境保护的首要保障,在实践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多数地区没有形成乡镇统一管理网络体系,部分环保执行部门缺少必要的经费,已经成为乡镇环保部门治理障碍的首要障碍。其次由于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训练,对工业污染认识性不足,加上农村交通不便利,通讯手段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很难适应对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
1.3布局结构的不合理
布局结构是企业建设的基础,在实践中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布局结构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地形、地势及执行政策的限制,布局结构不合理成为当前限制企业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异常分散和混乱布局的情况导致企业无法进行近距离生产,很难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导致经济收益不容乐观。其次布局的不合理造成土地、劳动力、矿产及能源存在浪费的情况,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难度,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其次局部污染情况严重,乡镇企业本身对市场导向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缺少必要的指导工作,造成发展过程中在污染源不断扩大,导致乡镇企业结构动态萎缩。
2乡镇企业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为了改善发展现状,需要从实际出发,兼顾细节,制定切实合理的应对措施。以下将对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2.1健全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是保护环境的基本保障,针对当前出现的众多环境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完善现有的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个企业部门在需要公平、公正对本企业的环境制度进行评价,将管理责任落实个人头上,保证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过责任感。上级部门需要不定期对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对违反常规性操作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惩罚,保证制度的严谨性。其次进行集中控制,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乡镇企业分布零散,进而扩大了污染范围,因此需要进行集中控制,对本区域企业的排污能力进行统一的管理,减少经济投入,达到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
2.2合理规划布局
针对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目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力。首先需要做到区域综合治理,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排污治理进行综合规划。其次调整污染源的位置,利用周围环境的稀释净化的能力,让污染物及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其次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使企业能达到环境要求的目标,节省额外投资,使企业实现在集中效应和规模发展效应。
2.3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有效的法律监督手段是减少在污染物的必要途径。在实践中需要提升环境保护的执行能力,改变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执行力度,强调比例和谐。对超标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惩罚,强调执法机关的执行力度,改变现有环境保护制度执行率低的情况。其次在已经制定的行业污染物标准基础上,对防治体系进行修整,提升排污收费标准,提升企业处理污染物的能力。必要时促进企业节约利用资源,利用资源补偿扶持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搞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
3结语
篇9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和做法
我国是一个 “农业人口大国”,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农业用地的相对减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拥有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非常庞大的队伍。因此,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合理的职业指导服务并促使其转移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乎国计民生,意义深远。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以作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包括:1、开拓多渠道农业贸易,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就业岗位;3、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4、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1、就地就近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领域。3、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平均就业时间少于异地转移平均就业时间。4、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可主要划分为本村非农就业、本乡外村和本县外乡非农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就业模式单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部分返乡农民选择就近就地就业。而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中,过多地依赖乡镇企业,就业模式非常单一。
2、就业层次偏低。当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多为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偏大,收入水平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3、就业方向盲目。大多数农民对就业方向缺乏科学认知和判断,导致就近就地就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相关产业发展不足以及观念滞后,无法构建多元化就近就地就业模式。首先,随着改革持续深化和经济不断发展,全省劳动力逐步由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次,就地就近相关产业尤其是多样化服务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产生的就业岗位以及种类极其有限,很大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充分就业和多元化选择就业。最后,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自身无法走出多元化、复合型就业道路。
2、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后期职业培训缺失,致使就业层次偏低。由于农村教育投入先天不足加上后期职业培训的缺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地就近就业
1、以政府实施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为契机,抓住本地各类企业的吸纳能力不断提升,就业岗位逐渐增多的大好机遇,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2、积极鼓励和指导个人自主创业,积极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3、成立灵活就业基地,方便就地就近就业。与企业进行洽谈协商,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方便之门。
(二)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1、加强技能培训中心机构建设。包括着力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现有职业培训的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实训基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培训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2、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以弥补目前该类人员的严重不足。
2、严格要求专业指导人员工作态度。作为专业指导人员,应深入农村基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3、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工作能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不断提升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知识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整合网络、报纸等媒体资源,建立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协调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统计分析就业信息,提供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实行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的及时有效,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就业服务管理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创新观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针对性职业指导,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从根本上实现多渠道、多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以佛山铁塔制造业为例
[2] 潘青.困境与出路―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和对策分析
篇10
【关键词】内蒙古 现代物流 县域经济 经济增长
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与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管理对象,以县城经济发展为核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等各种经济成分,以乡镇经济为纽带,农村经济为基础的具有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体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与独立性,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实施县域经济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农业区域畜牧区交错地带,该地区同时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二者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主要产业结构。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气候受其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易发生各种气象性自然灾害,如干旱、大风、霜冻等,造成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黑钙土、栗钙土、黄绵土等土壤发生严重的水蚀风蚀现象,对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产生重大的阻碍;另外,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人们滥垦、滥伐、滥牧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上种种都严重制约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经济发展,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内蒙古地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国家经济发展平均水平。
(二)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从这个内蒙古地区来看,内蒙古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开通了许多高速公路、国道及铁路等交通方式,为该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等。另外,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有很多地区尚没开通公路与铁路,导致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机器不完善,从而在根本上限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
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比较特殊,不管是农业还是畜牧业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很难达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除了这个因素外,还有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经济发展。如:内蒙古整个区域及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这个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的持久稳定发展,并且这种状况并不会再短时间内消失。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发展水平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其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对于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使其成为消费品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较低,当地的人民不能对自然资源很好的利用使其丢失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自然资源不断向东部输送造成的资源重大流失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资源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另外,县域经济中的很多企业项目效率低下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一二产业发展缓慢。内蒙古半农半牧区以农业与畜牧业生产为主,仍旧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最初时期,民营企业相对较少,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当地的第一产业农业及畜牧业作为当地人民及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压力较大,加之农牧业利润相对较低,进而又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地域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资金与人才的匮乏。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地方政府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加之当地自然环境较差、自然灾害较多,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向往在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即使当地的学生上完大学后也多数不愿回去导致当地人才也及其匮乏,这两点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增长。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大多数农民及牧民与外界发达城市接触较少,导致其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这样的思想导致他们缺乏创新的心态与拼搏的精神,目光也相对比较短浅,比较安于现状,这也是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三、现代物流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现代物流虽然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企业作为交易产生的重要一方,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经济活动,比如,交通运输活动、货物仓储活动等都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物流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社会产品总量的增加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行业迎来了其前所未有的春天。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对于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是对于传统的商品流通方式或是对于人民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现代物流的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及促进作用。另外,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物流作为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有助于将区域经济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几乎涉及到全体产业的所有部门,并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偶有涉及,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他产业的运行成本,同时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的经济结构,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最后,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出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往的企业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生产成本节约来提高企业效益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而在通过企业物流资源的消耗成本来讲,仍有较大的降低空间,发展企业内部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成本。所以发展企业内部物流,加强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的总成本,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物流作为服务业,其经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客户的满意,而企业发展内部物流,不仅可以高效高速的为顾客提供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更可以控制服务态度,获得顾客的满意,从而得到顾客对本企业的认可,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而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结束语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种植业、畜牧业及自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这样的天然优势使其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格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给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县域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关系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2).
[2]黄海丽.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4).
[3]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发展现状[J].区域经济,2015,(18).
[4]曹瑛.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3).
[5]付桂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5]姜欣阳.现代物流与浙江省县区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