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效农业发展

篇1

经济效益上,高效农业对提高生产单位(农户)收入效果显著。宿豫区丁嘴镇一种植户种粮100亩,麦稻轮作,预计年亩均收益1200元。与粮食作物相比,种植果蔬、苗木等经济作物亩均效益高出较多。侍岭镇某果蔬合作社种植30亩,轮作草莓、甜香瓜,全年亩均收益19350元;沭阳县某瓜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堤子600亩,亩均收益8000元;庙头镇某园艺场分别栽种高杆紫叶桃、樱花、海棠、紫薇7亩、2亩、10亩和2亩,亩均纯收益在3600-4300元;南蔡乡生产的芹菜亩产达万斤,一年生长两季,年亩均收益5000元左右。各地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乡镇。宿城区洋北镇共有3.5万亩耕地,每年种植西瓜1.2万亩左右,所用土地每年轮换一次,3年作为一周期,保持种植不重茬,同时为保证西瓜质量和口感,不施农药和化肥,每亩纯收入最低5000元,高的突破万元;镇政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注重培训”等方式,倾力打造“洋北西瓜”特色品牌,成功注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商标,进入江苏南京农博会和海峡两岸农展会;该镇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开沟、统一育苗、统一搭建销售平台,每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给种植户培训2-3次,每次规模达200人左右。为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镇政府已连续5年举办西瓜节,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上,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材料,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提供了园林绿化苗木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收入提高。一是通过示范效应或者合作经济模式,带动农户也经营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用,一般每亩土地流转费用800元-900元/年,高的已突破1000元,基本与种粮收益差不多;三是解放了农业劳动力,让这部分劳动力投入二、三产业,或优先在当地高效农业生产单位就业;四是增强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五是带动了农业服务业以及贸易、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沭阳县颜集镇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由花木生产带动了电子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所辖堰下村成为全国首届20个“淘宝村”之一;六是直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一有限公司建有日光温室大棚620个,常年雇工400人,月工资1800元;临时性雇工少时20人,多时达100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50元。调查的其他农业企业的常年雇工一般在20人左右,月工资在2000元-3500元。有的瓜果专业合作社常年雇工80人,月工资2800元;临时性雇工多时达110人,每天工资70元。调查的各种农业生产组织中,临时性雇工每天工资在50元-100元之间。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种植风险大,基本收益难以保障。高效农业风险仍然较大,一是自然灾害风险,二是市场波动风险。设施农业种植中采用钢架等简易大棚结构的占80%,保温措施上基本上只靠相对简单和传统的方法,智能温室在温度、光照等生长因素的调控能力上存在不足,连续阴雨或雨量较大仍然可使农作物受淹。而农业保险一般只保农业设施,不保农作物,赔偿额度很低。另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销售时易受到行情制约,甚至出现销售额还抵不上雇工工资的情况。再加上时蔬的保鲜储藏难度很大,很容易变质,使种植户收益大打折扣,甚至亏本。二是缺乏技术指导,传统经验很难解决问题。调查中发现,当遇到生产技术问题时,靠传统经验处理问题的占到66.7%。其中农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基本上请专家进行指导,而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遇到技术问题许多只是靠书籍、同行和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处理问题,时常会遇到问题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或者使情况更糟,影响产量和收益,使生产积极性受挫。三是进入“门槛”较低,造成资源浪费。据了解,企业+基地+农户形式,以及由家庭农场联合搞合作社是比较可行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但前几年,一些工商资本投资设施农业,政府没有给予过多考察,没有引导适度规模发展。实践证明,许多是奔着政府补贴去的,贪求规模大,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技术、管理不到位,人工成本较高,导致破产倒闭,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多,造成资源浪费和流转土地荒芜等社会问题。据南蔡乡高效办孙主任介绍,农户搞家庭农场,设施蔬菜以30-50亩为宜,园艺类50-100亩为宜,粮食种植以100-150亩为宜。四是生产经营信息滞后,市场行情不稳。政府虽为农业生产经营搭建了一些信息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也被广大种植户所认可,但与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要求还有差距,存在宏观信息较多、市场信息较少,宣传信息较多、专业生产技术信息较少的情况,信息还没有全面渗透到生产、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生产中仍有33.3%的经营者靠传统媒体和跟风来获得市场信息。如有种植户反映茄子价格高时2.0元/斤,低时0.3元/斤,变化较大,收益很受影响。有的花大力气培育的苗木,到出售时反而卖不出去。

三、对策建议

一是发展符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可以带动区域发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不应盲目引进、扩大规模,要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规模和方式,形成适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体系。如早些年部分地区引进寿光土墙式温室,由于土地属沙性土壤,抗水抗灾效果不好,造成水土流失等就是反面典型。发展高效农业总体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是发展高效农业不应忽视粮食生产。由于经济作物相对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户多数选择生产经济作物,粮经比例越来越偏向经济作物。而市、县政府则要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把粮食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要因地制宜,引导适度规模经营,让经济作物不应过多挤占粮食作物的生产空间。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要加大种粮补贴以及主产区乡镇的财政补贴。要培育粮食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三是有效组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经营高效农业的组织形式有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等。农业企业资金、技术较为充足,而缺少劳动力;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较少,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凝聚力不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资金相对匮乏,技术水平有限,信息来源渠道较窄,生产经营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市场价格波动对其收益影响很大。而对各种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组合,可以取长补短,产生更大效益。如企业统一流转承包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建好农业设施,由农户分包种植,企业统一供种和销售,统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当产量达到一定量基础上,收益让农户分红,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用工支出,也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避免了资金短缺和销售不畅问题。

四是切实破解农产品生产销售难题。政府在进行设施农业发展技术普及推广中思维要有所突破,从选地选农作物、开地、选品种、种植到管养再到销售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应给予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技术培训中应注重采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并能到实地边示范边讲解。如能将花卉每株施肥25-50g,瓜果蔬菜每亩施肥50-100kg,每亩加水50-100ml,用0.1%的溶液浸泡籽种等这些书面的高效种植说明转化成普通农户能懂会做易记住的“土话”。为能提高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市场销路,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重点推进以粮食、蔬菜、水产、畜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搞活农产品流通业,重点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江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和运行,建立覆盖各乡镇的市场流通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冷链运输、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业态,鼓励自营出口。

篇2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 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篇3

【关键词】高效节水农业;经济意义;对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

1.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经济意义

1.1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已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比重占60%以上。从农业灌溉发展来看,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发展效益农业的同时必须朝节水型效益农业方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效农业必须是节水农业。

1.2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从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等,就对灌溉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如灌水的位置、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还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和科学管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洒药,使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发生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转变。

1.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尽量做到少种或不种耗水量大的作物,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一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水高效农产品基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民调富”的要求,更要满足“面积调小、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

1.4改善生态环境

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1.5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搭建了平台

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2.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2.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

20世纪90年代以后,节水措施越来越多样化,在田间工程方面,推广小畦灌、沟灌、膜下灌等灌水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2.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

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2.4重视管理

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抑制和降低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2.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统筹规划

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6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确保流域内各行业的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避免由于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抢占水资源、滥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既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7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将受到约束,要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必须将农产品出口补贴变为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要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意识的养成。调整水价是调节水的利用向经济效益更优化的产业转变,合理的水价政策出台可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意识。

3.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应用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推广普及,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今后,我们将坚持一要发展、二要规范、三要可持续的工作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使高效节水灌溉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4

1.1提升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效节水技术组装了水利、农机、种子、施肥等现代化设施与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昌吉市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实现了从平整土地、铺埋薄膜、播种、灌溉、施肥、施药、收获全过程机械作业,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

1.2节水节肥、作物高产和农民创收

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滴灌节水40%左右,节水80~120m3/666.7m2;节肥30%,增产2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5%~7%;节约劳力费30%~50%,节约机耕费20%~40%。高效节水较传统地面灌溉对比可概括为“两节、两高、两促进,一提高”,即节水、节肥;高产、高效;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1.3促进土地流转进、增加农民收入

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管理模式,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形成新的增收方式,进而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增加了农民收入。

1.4加快了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按照《新疆高效节水建设发展规划》进程,到“十二五”末,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将达到3000万亩,到2020年达到4000万亩以上。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的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最终将加速新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对策建议

2.1将农业高效节水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农业高效节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事关粮棉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重大战略。各级政府应将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和任务,统筹安排高效节水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投资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高效节水事业发展。

2.2建立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农业高效节水的公益性地位很强,新疆应将其纳入财政优先安排范畴,稳定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各类补贴政策,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3创新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机制

积极探索用水机制和水权改革,建立农民参与的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机制,扶持和引导农民应用节水技术和设备,把农业高效节水发展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水资源危机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农民自觉参与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的长效机制。

2.4加强农业高效节水的宣传与技术培训

篇5

关键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 加快高产优质米品种应用步伐

种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是诸多增产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据测定,良种的增产作用占30%以上,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其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如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两早两稀栽培技术必须选用具有较强分蘖力,偏大穗型的配套品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品种决定品质,又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所以说应用良种是一面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生产措施。目前,我市在更新水稻品种上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两早、两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一批与两早两稀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比与两早两稀栽培技术配套的优质新品种,如:吉农大3号、吉农大7号、超产1号等品种相继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年来外引品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但从发展角度看,这些品种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所以在品种上要推广更多的优质

品种。

2 抓好水稻两早、两稀、两浅高产栽培技术投入

2.1 抓两早,即早播种早插秧 壮秧,要求叶龄4.0―4.5叶,秧龄不够,就很难育出壮。只有早播才能育出壮秧。要想培育壮秧,必须加强苗床管理。

(1)播种――立针期,突出“齐字”,保证出苗整齐,培育壮秧。(2)立针――二叶期,突出“矮”字,控制温度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徒长。(3)二叶期――三叶期,突出“根”字,促进壮根,防止发病。(4)三叶期――插秧,突出“壮”字,控制秧田水分,蹲苗壮根,促进分蘖。

2.2 抓两稀,即稀插种,稀插秧 目前国内国外的科研成果以及在我市多年试验示范证明:稀播稀插是我市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市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播量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播种芽300克,稀播才能培育出壮苗,插后发根力强,返青快,分蘖早,生育旺盛。稀植以30cm×17―20cm,每穴2―3株苗为宜,这样,垩白率和垩白大小明显减小,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米饭变软,是优质米栽培最佳密度。

2.3 抓两浅,即浅插浅灌 浅插可以促使水稻低位蘖早生快发,早期的分蘖穗大粒多,成熟度好,要求在不倒秧的前提下尽量浅插,以1.5―2.0cm为宜,插秧时要插直、插匀、插浅,插后要及时补苗。充分利用近地表地温、水温高的有利条件,促进水稻分蘖。全生育期提倡浅水灌溉和间歇灌溉。一般插秧前保持花达水。插后5―7cm水层护苗,促进扎根返青。分蘖期浅水灌溉,可以提高地温和水温,促进分蘖。有效分蘖停止后排水晒田,防止倒伏,保证根部健壮,活杆成熟,之后浅水灌溉,乳熟期间歇灌,腊熟期停水,黄熟期排干。

3 精细整地

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等各种养分含量不同,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及食味影响很大。在优质米生产中应选择有机质含量中等,速效养分含量较低的土壤最为理想。在选择适宜优质米生产土壤类型基础上,秋季整地,秋翻的深度在15cm左右,经过冬春两季的冻融交替,可以促进土壤内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通透性,使之形成有利于优质米生产的适宜生态环境。

4 合理施肥,平稳促进

影响水稻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遗传基在控制外,还受众多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氮肥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合理的施氮比例不仅能改善碾米品种,而且能改善稻米外观品质,施穗肥粒肥明显增加稻谷的整精

米率。

5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1)药剂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插秧后3―5天,每公顷用60%丁草胺乳油2.25公斤加15袋草克星,拌细土或细沙250公斤撒施,施药时保持3―5cm水层4―5天,6月下旬、7月中旬人工除草两次。(2)及时防治病虫害。对防治赤枯病除在施肥上注意氮、磷、钾的配比施用外,插秧后如发生赤枯病,应及时换水,增施钾肥、锌肥。

6 适时收获、晾晒,减少腰裂米

我市大部分稻田排水过早,收获过晚,子粒爆腰现象严重,颖壳熟色差。在我市收获前10天排水为宜,水稻黄熟期应及时收获,收获后应在田间堆小垛自然晾晒,经常翻垛,水分降至15%进行脱粒。

篇6

关键词:农机;农艺;结合;高效农业;玉树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26-1

随着玉树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开展,让我们看到了玉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新契机。虽然地震给玉树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有关专家普遍认为,以玉树地区地理生态的优势,如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无污染等正是发展高效农业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在充分结合当地农艺特点的基础上提高玉树的农机化水平。

1 认清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

1.1 农机和农艺的概念

农机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器的统称,包括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其中,动力机械具体是指电动机、水轮机、拖拉机、内燃机、风力机、汽车和飞机等;作业机械是根据机械作用于不同的领域分为种植业机械、林业机械、畜牧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农艺是农业生产中运用的原理和技术总称。主要涵盖大田作物的栽培、选种、育种、农田灌溉与排水、农田施肥、土壤管理、防治病虫害、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等等。

1.2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从农业发展的整体上来讲,现代化的农机和科学的农艺技术都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高效农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就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农机研制出来;而新型、高效的农机出现,又给农艺技术提出了不断完善、充实的新要求。所以要想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就要用辩证的角度进行归纳。农机在一定程度上要为农艺服务,农艺也要为农机的优势进行合理改革。比如,农机的选择要适应作物的品种特质;农机要根据耕作规律作业;农艺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可以弥补农机的单一性和固定性等。只有农机与农艺保持在相互适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上,才能真正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2 农机与农艺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机与农艺的研究与开发属于不同的部门,有着各自的立场,所以在结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机与农艺之间缺乏协调,两者在同时研发成功新技术向农民推广的过程中,往往各执其词,使农民搞不懂究竟该听谁的。(2)农机的研发和推广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我国各地区地质条件差异性大,想要开发和设计既能适应不同地区又要适用不同种植方式的农机很艰难。同时,由于技术和经费方面的不足,使得农机向农民推广的力度不够;(3)农民的认知水平低。农民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先进的、操作性强的农机认识不足,加上经济能力有限,宁愿选择传统的耕作习惯与方式。

3 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促进玉树高效农业发展

3.1 做好农机与农艺的协调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组织和协调广大农机和农艺的技术科研人员,对农机与农业的结合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不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先进性,而要着眼于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共同研发出适合玉树地区的农机和农艺技术。同时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技术,要注意农机跟农艺人员要在新技术上相互沟通,致力于研究经济价位低、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和高效益的农机和农艺。农机的设计要尽量一机多用、机动性灵活、耐用性强来适应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3.2 农机的推广要适应于农艺的推广

为促进玉树地区的农业增产增效,不可缺少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农艺是从作物内部挖掘潜在发展因素,农机是在作物外部实施某项技能来促进作物增产增效。在推广过程中,农业部门调拨充足的经费,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到位,派技术人员到玉树各县进行试验示范工作,把农艺新成果和新农机结合起来进行推广。例如,在介绍带深施肥部件的精量播种机时,把农艺中的新增产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

3.3 完善适应农机作业的农艺技术体系

对玉树要进行实地考察,制定出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技术和机械化作业规范。例如,在水稻生产方面,要以育秧、插秧的农艺技术为重点,形成区域性育、插、收作业规范;在玉米生产方面,大力推行玉米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因地制宜确定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路线和适宜的农机。

3.4 提高农民对农机与农艺的认知水平

由于玉树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80%以上是文盲,沿用的是传统的耕作模式。所以农业主管部门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要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讲座或是培训。根据玉树的基本情况,培训对象应分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民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采用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做到农艺培训和农机培训有机结合,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政府和农业部门对他们的关心,认识到农机和农艺的各种优势,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自身经济收益的积极作用。农业部门还可以聘请上级农业部门领导、高级农艺师和农机研发专家,深入到各县村屯进行讲座。例如,先从最基本的耕作习惯进行培训,让农民做到耕作土地要平整、格田成方、沟渠配套等等,这样有利于农艺技术的应用和农机的作业。

4 结论

总而言之,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重点对玉树的农业给予大力支持,发挥好带动作用,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工作,促进灾后重建的玉树尽快恢复农业高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达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姚俊林.浅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J].现代农业科技,2009.(09).

[2] 王德勇.加快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步伐推动农业节本增效[J].农民致富之友,2009,(05)

篇7

1.基本形成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础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热、水农业生产自然基本三要素组合较为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全市农业作物和畜禽品种丰富,据农业部门统计达430种之多。自2004年国家出台“三补一降”的惠民政策措施以来,小麦、大麦、中稻、玉米、豆类、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回暖,粮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呈持续状态,收购价格比前几年虽有所回升,但仍一直在中低位徘徊,农民单纯在土地上靠传统农业种植产品实现增收空间余地极小,为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扬州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运用本地农业生产优质资源,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建设了优质粮食、优质油菜、蔬菜、林业、花木、禽业、食草畜禽、特种水产农业优势产业。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培植新的产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胆探索,立足高效扩规模,集聚产业强特色,“缩粮扩经”的路子越走越宽,已经初步奠定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

2.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区域优势逐步凸现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扬州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推动了县城特色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特征明显、生命力较强的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亮点。

地处扬州市北端的宝应县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试点县。特色农业的种养遍地开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劲久乳鸽、文宁鹧鸪、龟鳖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种植饲养,形成了宝应“东有藕荷、西养特水、南长棉桑、北种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国之首,荷藕产业涉及13万多农业人口,2万余劳动力,企业近30家,190多个流通组织。年创收入2亿元之多。藕产品系列畅销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占领日本70%以上的市场分额,年换汇超过3千万美元。

地处运河东长江北的江都市猪鬃制品加工出口业居全国第一,“花木之乡”的美称誉冠华东,省内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发展也已成规模,如:丁沟镇的蚕桑业;小纪镇的蔬菜、精养水产、生态林立体种养;宜陵镇的油菜、花木、特种经济作物;大桥镇、丁伙镇花木种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仅花木销售产值就占农产品总产值15%以上,全江都市从事花木农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高邮市近些年重点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鸭蛋制品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仪征市重点发展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邗江等郊区域突出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

3.坚持创新抓推广,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进程中,坚持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以品种创新为基础,品质创优为保证,品牌创响为带动。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壮大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市农业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以扬州大学、省家禽所、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力度。先后承担了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3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60多个,成功选育了丰优香占、扬麦系列、扬州鹅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以达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邮鸭优质农产品牌”、“双兔”、“馋神”驰名商标,“红太阳”等省著名商标的一系列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在发展中提高了扬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建设园区抓集聚,特色产业化龙头规模不断壮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入园、新机制运行”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集中发展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产品。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实践中,从市场发展、产出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由小规模粗放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低层次、低品位向高层次、高品位转变,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而要做到以上这几个转变,关键是要抓好特色农业发展链条中龙头企业的培植。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

为此,扬州市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各级农业园区以有64个,其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5.面向市场抓质量,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6.引进“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19.8亿元落户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2.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重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乡镇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集群。

4.坚持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扬州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励农民个人发展,也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发展。不从领导政绩上去考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增收,特色产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发展。

三、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几点启示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从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创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区农业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济济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

2.创新组织在提高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发展以规模大、档次高、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3.创新机制,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求在发展中使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上有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4.创新科技,在特色农业科技带动上求突破

特色农业产品如同普通农作物产品一样,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可能有长久优势存在的,也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继续保持住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农民教育“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

5.创新经营,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上,品种是基础,品质是保障,品牌是目标。目前许多农产品虽然已经形成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但由于生产、加工分散,许多特色农产晶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或者有品牌,但在市场上不够响亮,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回应。大力培育名牌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收实惠。

篇8

目前,我们镇已被实践证明的两大主导产业是棚菜和寒富苹果。现在看,扩大棚菜面积,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已不现实,必须在立足现有面积上做强做优,努力在提档升级增加效益方面下功夫。棚菜要通过旧棚改造,品种更新的办法,实现稳定理想的经济效益,年每亩效益必保2万元以上;寒富苹果,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守株待兔的坐享其成思想。要在2015年获得大丰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既要想办法扩大面积,又要对现有面积不断加大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投入,确保亩效益5000元以上。从长计议发展有机农业。我们要主动争取省农科院的支持,把发展有机农业的重点放在水稻、花生、棚菜、苹果上。要充分利用我们镇现有3万亩水稻全部是清水灌溉的优势,不断创造条件,确保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要求,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论证机构论证,打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把“马家岗”大米,“岗花”花生,“岗之源”苹果的品牌打准、叫响。

二.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业

根据我们镇各村的地势高洼不一,土质优劣不一,基础条件不一,传统习惯不一,发展步子不一的现状,在农业发展上要从实际出发,既不走因循守旧,安兵不动的老路,也不走一哄而起,劳民伤财的叉路,要踏实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创新发展,稳中求进,步步为赢,共同富裕的振兴之路。鼓励因村而宜,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之路,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使农民真正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利用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们是种植、养殖业大发展的一个镇,农产品资源丰富,必须通过对大量的农产品进行就地加工,实现其高附加值。从而即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又保证农业增效。尽而,把“大黑要致富,必须走农产品加工贮藏这条路”的良好愿望变成现实。放眼未来加强广为绿色园区建设。按照广为园区规划的“一馆、三场、五园、一带、一中心”的标准,在已初步建成的采摘园、日光温室、垂钓园、植物长廊、特色果树、盆景寿桃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大投入,到2015年末,争取完成农业园区的全部建设项目。将在明年秋结合全镇设施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喜获丰收,举办大黑镇首届乡村旅游节,推动镇村旅游项目有实质性进展,创建大黑镇新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全力抓好对农业的服务工作。

一是通过组织引导、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设施农业。

二是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推进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以服务促推广、促生产、促流通、连市场。

篇9

1.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新疆地处我国的内陆,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这样的气候特征曾给该地区的农业灌溉带来很大的困扰,随着农田水利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灌溉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高效节水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

基于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吐鲁番市不断总结农田水利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党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致力于建设出既有利于农业灌溉,又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

几年来,吐鲁番市水利局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开拓进取,着力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将农田水利建设事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数据表明,农田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发展,更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现代水利工程不仅能够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促进农作物增产,同时能防止水旱灾害,更重要的是节约灌溉用水,将以往的粗放型灌溉形式转变为现在的重视成本、节约资源的高效灌溉模式。现在,当地农民利用先进的灌溉方式,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扩大产业和经营规模,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抗旱抗涝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真正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

3.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在党的政策宏观指导下,当地政府建立了勘探队和测量队进行适时的跟踪考察。同时,考虑到吐鲁番市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资金及人员方面相当稀缺,因此,政府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开展水利培训班,着力培养大批水利技术人才,实行农村互助合作,加强管理。市政府主要领导全面指导、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去。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3.2国家的优惠政策及资金的投入 由于气候特征等不利因素,在吐鲁番市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就需要国家更多政策的扶持。针对这一现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方案,积极推行水利建设。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有了政策和资金的保障,群众投身建设更加有动力。

3.3重视水利人才培训,引导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在近几年的水利建设中,不断扩大技术人员队伍,且开展中短期培训,培养水利专业人才5100多名。同时,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更新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只有相信科学,依靠群众,不断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才能取得重大的进步。

正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与开拓进取精神,使吐鲁番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粮食增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农民增收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篇10

【关键词】农业;高效节水;喀什地区

前言

喀什地区是典型的绿洲平原农业灌溉大区。喀什地区分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两大流域,有五大河流,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1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3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总用水量78亿方,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5%。自2010年中央决定设立喀什经济特区以来,喀什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但水资源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喀什经济腾飞重要瓶颈。一方面喀什地区作为生态脆弱的绿洲平原,自身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有限,另一方面,国家划定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所以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新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灵丹妙药”。只有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才能从农业灌溉用水中节约出大量水资源,为工业发展用水、生态用水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喀什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

(一)喀什地区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来水过程和农业灌溉的需水过程不相适应。根据多年实测统计资料分析,主要河流春季水量只占年径流量的10%左右,而夏季水量却占到70%,秋季水量占15%左右,冬季只有5%。地表水资源的季节性不平衡,造成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局面,对灌溉农业十分不利。

(二)水资源短缺还直接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缩短,湖泊萎缩,森林衰退。大量引水灌溉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完全断流。风沙侵蚀严重,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导致作物大面积的低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三)节水设备和节灌技术相对落后。目前喀什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备和产品及材料的生产单一、分散零乱,即使农民接受培训,也难以正确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其次喀什地区的节水农业技术亟待发展,节水农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不相适应,这已成为阻碍喀什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另外,喀什地区的节水工程普遍规模较小,大多与周边灌溉工程共用同一水源,受供水条件的限制,这些小型节水工程无法按其特定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渠系节水与田间节水脱节,灌溉与农业脱节,节水效果不显著。

二、农业高效节水发展存在问题

(一)农业灌溉用水价格与机制对高效节水的影响

喀什地区平原灌区农业灌溉用水价格执行的是四水统价,即河水、库水、泉水、井水按照统一价格进行收费,由于现行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太低,直接导致农业灌溉大水漫灌用水成本过低,水费成本占高效节水工程成本投入的比例低,再由于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的前期大量资金投入,部分农户不愿意发展高效节水,转而更愿意采取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的成本低,并且前期投入少,不用日常维修和养护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这无形中阻碍了喀什地区农业高效节水的推广与发展。

(二)人均耕地少,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喀什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1.8亩,“小地块”不利于农业高效节水工程机械化作业,亩均投入成本过高,管理不便造成效益产出不明显,挫伤了农户发展高效节水的积极性,出现了搞不搞节水都一样、搞节水反倒花钱、不搞节水反倒省事,灌水口子挖开就不用管了的怪象。农村人均占有耕地少,富余劳动力人口多,导致农业高效节水不能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最终导致高效节水工程上马了但是看不到节水、增产的效益。

(三)末级渠系不配套

对于采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的高效节水工程,末级渠系的配套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效节水工程的灌水保证率和工程发挥效益,尤其是农渠和毛渠的疏通程度、防渗程度、小闸门等建筑物配套情况。部分农业高效节水项目区农渠、毛渠由于未防渗,闸门等建筑物不配套,出现淤积,堵塞、被占用现象。造成上游不放水,高效节水工程正常灌水受到影响,上游放水时,由于末级渠系不配套,引水断断续续,水中泥沙含等杂志含量大,毛渠流量远小于蓄水流量,降低了高效节水工程灌水保证率。

(四)运行能源供给对高效节水的影响

喀什地区现状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的运行能源均采用电能,由于农村电网改造不及时,负荷有限。跟不上迅速发展高效节水工程电力需求,部分地方存在拉闸限电,或者供电电压不稳定、过低现象,会对高效节水工程系统运行造成损伤。

二、农业高效节水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水价体系,实行水价改革

喀什地区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水价格机制,适当提高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的价格,既有可能促使工业和城市部门提高水利用率,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又可利用积累的资金来投资节水农业设施或对水资源转移者给予补偿。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资源紧缺程度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来分配水资源,制定水价和用水计划,确定分配给每一农户的年或季度用水量,实行定额管理。

(二)加快土地流转

随着喀什地区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应当逐步加大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提高农村地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现有30年承包体制的基础上,加快土地二次流转和承包,将耕地集中在能发展高效节水并且能将高效节水工程管得好、管得了的农户、合作社或管理公司手中,反过来农业高效节水工程最终产生的经济红利反哺转移的富余劳动力。

(三)加强末级渠系的建设与管理

1、加大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补助资金投入,加快末级渠系实施节水配套改造。实施灌区新建、渠道衬砌和自流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项目,降低了灌溉成本,为优化灌区种植结构、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创造了条件。

2、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项目实施后末级渠系的管护主体为工程受益农户。工程运行管理由受益户负责,管理责任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分级管理,受益村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末级渠道工程。

3、加强技术支持。对末级渠系配套建设项目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受益村组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有计划的组织工程管护人员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

4、运用激励机制,加强末级渠系建设管理将集中连片灌溉百亩以上农田、由村组自主管理的末级渠道进行U形渠衬砌的节水改造工程纳入奖励范围,县上安排末级渠系建设奖励资金。

(四)发展光伏水利

喀什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应用这些来自太阳的持久能源为动力,利用太阳能光伏扬水系统驱动各类水利灌溉设备,并与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应用保护利用水资源,能切实解决农业水利、荒漠治理的能源动力问题,加快光伏农业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因此,应当逐步实现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化、标准化,利用喀什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条件,采用太阳能光伏设备发电兼顾农村电网供电作为高效节水系统运行能源,促进农业高效节水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能,黄修桥,吴景社.水土资源评价与节水灌溉规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钱蕴壁.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4]翟浩辉.当前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节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