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2.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3.1引入绿色GDP的概念
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所谓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底,反之亦然。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其计算的关键所在。绿色GDP的算法是:GGDP=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目前,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还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如由于乱采、乱伐,我国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江河断流,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排放污染物质,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8个。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GDP指标的局限性所致。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把握好GDP与绿色GDP的含义,开展绿色GDP的核算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2转变执政理念
加快改革目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摒弃以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引入绿色GDP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引导各级领导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3进行技术革新
一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干预手段,制定针对企业进行环境核算的相应激励措施,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经济技术,鼓励各高校重视培养与循环经济相关学科的人才,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加强内部技术人员培训,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扩充企业的人力资源。三是加快新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发展绿色GDP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同时,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公共信息,可以有力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绿色GDP成为全国民众共识的今天,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条件更加改善的绿色GDP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宁明县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现状问题
宁明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县,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科学技术应用差等情况,限制了农民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刻分析宁明县农业的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大,为了实现区域内经济收益的增长,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的平衡,不利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对于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土地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的一个因素,宁明县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土地占有量低,难以开展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宁明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发展的时间尚短,农业基础较差,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龙头产业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在蔗糖、水果、玉米等农作物的产业发展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特色规模,在生产及销售、运输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经济上的损失,限制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宁明县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较低
由于宁明县农业发展层次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信息流通渠道较窄,使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使得依靠人工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技术上的不先进,农业管理上缺乏高效的措施与可靠的决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宁明县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还依靠于个人,当地农民普遍不具有现代的农业知识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难以做到科学的分析,在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上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市场经验缺乏导致原始的农业生产加工模式风险较大,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纷纷外出转投其他行业,使得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局限。
二、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
宁明县隶属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地理总面积为369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南于越南共和国接壤,东邻防城港,当地自然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温度适宜,雨旱季明显,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理环境的优越使得宁明县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县,资源丰富也使得宁明县的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另外,林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宁明县林业占地面积达到15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总地理面积的50%以上,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万公顷以上,数据显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产业优势
农业作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数据显示,宁明县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甘蔗以及水果的生长,2015年,宁明县种植蔗糖的人数占农业生产人员的50%以上,年甘蔗产量在500吨左右,相较于2010年甘蔗产量300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宁明县粮食生产规模较大,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在玉米和水稻,2015水稻种植的面积达1.6万公顷,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尤其是甜玉米的生产,打造了当地农业的特色,提高了宁明县在市场的知名度。在农副产品的加工方面,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业的作用逐渐清晰,宁明县为了扩大产业上的优势,采用“企业+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同时采用订单制,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宁明县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同比增加了55%以上,实现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收益的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国家对宁明县的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改革当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自建国以来,国家在宁明县兴建的水利工程达4000余处,改善了当地农业灌溉的条件,在当地交通建设方面,国家先后投入了50亿元人民币,用以改善当地的交通现状,至2015年,宁明县已经实现了路路通,缓解了宁明县农村的交通压力,改善了当地农产品运输的现状,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国家鼓励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鼓励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融合,对农民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采取进行一定的补贴政策,实现当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优化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在甘蔗的产量方面,2015年宁明县达250万吨,同比增加了8%,促进了当地农业与技术的融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长。
三、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各部门、各生产主体的相互配合,为了实现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创新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大与市场的融合力度,同时注重因地制宜,扩大当地的天然优势,同时扬长避短,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另外,还要注重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的相一致,扩大农业的影响力,平衡当地的生产结构,稳定实现经济上的增长。
(二)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要素,也是决定性原因,着眼于宁明县的发展现状,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不均匀是限制当地农业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不仅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上要寻求突破,在形式及内容上也要重视技术的合理运用,如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生产队来替代传统的个人生产形式,由政府配备生产技术人员,为当地农民讲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粗放型转变为节约型,作用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则是要在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以资源的多度开采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实现土地制度的改革,宁明县人均土地占有量低,土地利用率差是限制农村经济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要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将经济发展可持续问题与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促进宁明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
只有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才能提高当地农业在市场的占有量,才能扩大宁明县农业的影响力,打造品牌产业。为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宁明县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对当地的产业进行分析,联系市场的需求,实现自身产业的转型,如市场对剑麻的需求量持续上涨,而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合剑麻的生长,集中开发剑麻生产基地,打造当地品牌文化,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积极推进宁明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收益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黎励,毛蒋兴.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06).
[2]李雨婷,杨小雄.基于FAHP和功效系数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3]覃杰,刘琳琳.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发展总体思路―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3).
[4]王莹,杨小雄,谢毅.欠发达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17).
[5]何有良.中越共建跨境鲜活农产品加工联动机制研究―以广西宁明县甘蔗进口加工产业为例[J].世界农业,2012,(06).
[6]凌子燕,岑巨延,韦金丽,王国波.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性分析―以宁明县的马尾松和桉树森林生产力为例[J].广西林业科学,2012,(02).
篇3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在客观上讲,土地对农民承担着主要的保障功能,这也是由于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所决定的。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就业机会,更是基本的收入来源和生活来源。在我国,城乡分割的局面在一定时间内仍将存在着,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大量失地农民城市生活边缘化,甚至部分地区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恶化,妨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现行城乡体制下的农民生存的困境
对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失去土地,而且又没有享受到政府相应跟进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时,失地农民将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首先,失去土地将威胁到农民的生存权,在我国现行的征地安置保障内,补偿费用偏低,不能维持失地农民的长时间的生活所需;其次,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需要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就业来缓解生活压力,这将彻底改变其原有的生活节奏及特点,让他们投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然而,文化水平低,技能缺失等又限制了他们就业发展,致使他们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增加。
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关键点
(一)农民需要就业培训
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持续进步带动了各个行业空前的发展,然而也提高了行业内对劳动人员的素质要求。在我国,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普遍只有小学初中水平,而城市人口中多数都接受了高中及以上教育,这是城乡之间不平等的一个体现,也是造成城乡差距增大的原因,也限制了农民的在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更加迫切的需要各个行业的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投资以及人力资源投资。但是必须看到,只有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素质增高,才能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竞争能够满足行业的各种要求。
(二)农民需要稳定的“非土地”生活保障
如前文所述,土地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关系到其生存。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存在缺陷,城乡社会保障差别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范围小、覆盖面窄、层次低、保障功能较差。而现行安置方案中,招工安置普遍实行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农民提供替代“土地”的生活保障。虽然,招工安置能够让农民时就业,而且收入暂时较稳定。但是考虑到市场经济的不断进行着深刻变革、劳动用工等制度不断变化以及户籍制度的完善等势必将影响农民的就业生存,这使得现有的“农转非”、“招工安置”等手段都失去意义。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律纪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势必又凸显起来,看似稳定的保障又再次不稳定起来,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生存又将受到威胁。
三、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势必带来人口、经济与资源之间冲突。就以后而言,农村人口仍然将不断向城镇流动,农村将被城镇取代,而城镇则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大量移动,也将带来地区内的人口和资源的紧张。以发达国家的近现代社会转型历程为例,其中的人口转型造成了人均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与社会的物质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的矛盾,然而伴随这一矛盾存在的是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交通堵塞、住房紧张、失业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四、政策建议
妥善解决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发展过程存在的多个问题,应该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农民培训、就业应该有政府和征地单位负责
转型时期,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应该是重中之重。其中由政府和征地单位安置农民就业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并且对农民对进行就业培训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政府不仅要组织还应该协助监督施行企业和单位,对用工企业、单位、个人增加有力的压力促使他们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劳动权益。这样,让农民在进行在就业时不仅得到了货币收入,也能够充分的收获“非货币”收获,那就是与农村不同的企业和城市的归属感,让农民在物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满足。激发他们再就业,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二)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农民根据所处实际环境创新思维大胆开展第三产业。农村相对于城市,更多的呈现着生活节奏慢,污染程度低的特点,这也是吸引越来越多人走向农村生活的原因,农民可以抓住这一点,充分考虑所处环境的地理、环境等优势,反展如农业旅游,农家乐,度假村,采摘园等传统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第三产业,在这一过程当然政府应该积极的鼓励、帮助、扶持。农民不应该紧紧依赖于政府企业的提供的“保障”,更多的是利用机遇,自身寻求改变,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自己的社会保障问题。
五、结束语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做起农民培训、就业应该有政府和征地单位负责,为农民提供出土地外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失地农民的生存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自己积极寻求改变,做新时代的农民;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解决农民的问题,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才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篇4
传统农业就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放弃单纯追求GDP,强调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有效经济;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概念。那么,对农村来说,在没有进人化学农业时代和产业农业时代之前,我国的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本来就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那时的农村,本来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和农民说的话糙,但理不糙:过去咱们农村的循环经济,就是人拉的粪猪吃,猪拉粪再施到地里,长出来庄稼再供人吃。过去连收废品的都不下乡,因为农村几乎没什么废品,基本都被老百姓循环利用了。过去农村连垃圾都少,别说人畜粪尿,但凡能够有些肥力的生活垃圾,连拆除的炕土、灶台、墙土,都混合上切碎的秸秆沤肥,送到地里去了。
如今,我国超额实现了农业的化肥化,很多地方还大力推进产业化;这些,在过去单纯追求GDP时代都是成绩。但是在新时期贯彻新战略的时候,则需要反思,一方面确实有利于产量和效益目标;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破坏了城乡生态,造成了难以逆转的食品不安全问题。
虽然,这在执政党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前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却并不能归罪于中国农民采取了不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因为我们的人口增长的客观需求和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消费主义造成的惊人浪费;以及盲目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造成的土地资源不断被大量占用,水资源被过量开采;其结果,当然就是农业资源日益短缺。
经济规律是不可逆的:越是在农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追求农业作为产业的增长,其结果越会导致化学品等各种物化劳动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就越不合理,农业和农村也就越失去可持续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
因此,无论中国的执政党强调科学发展观,还是强调生态、环保,都应该尽可能把重点转移到农村去,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我最近这几年提出的看法仅供参考。
我国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弱势农业也被迫追求GDP,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因为给定的目标仍然没有超越“式”的激进,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的确,欧美日都实现农业现代化了。但是,这个现代化成功吗?据我在国际上到处寻找,始终也没有看到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例如,在中国农学会2006年会上,我听到一位德国的教授讲循环经济,他提出的理论很好;可据我在德国的考察,那里的大型养殖业往往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一因为大规模产出的牲畜排泄物没有地方放,只能露天堆放,一下雨就污染江河湖海。我们国内大城市前些年形式主义地搞“市长菜篮子工程”,投资上了万头猪场、牛场,也同样造成污染。
再如,按照西方模式搞农业现代化一般都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当然有足够的合理性。但如果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来看,越是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畜牧业造成的污染越严重。比如规模化、产业化的粮食棉花生产,必然要大规模施用化肥、除草剂,改用化学农业方式的结果也造成了污染。
这些,按照最时髦的制度学派理论,都应该属于所谓农业现代化这种制度造成的“负外部性”。
所以,如果愿意反思,那么可以提出的第一个挑战是: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所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由于造成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意义上,不应该被认为是成功的。据此,如果我们确实打算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三农”工作领域,应该强调的就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
就现在的条件来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农业差别太大,根本制度是不可以进行照搬的。美国农业主要是靠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的17万个农场主,而中国的农地上密密麻麻地聚集着约380万个自然村;特别是那些平原地区的农村,往往是上千人、甚至几千人聚居。如果我们也按照美国农业追求规模收益的方式搞,其结果恐怕很难乐观。如果维持小农经济也很糟糕;大家知道,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追求细小单位面积农业的高产,其结果就是化吧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投入。
鸟瞰我们的华北平原,很多地方被大片青灰色覆盖着,那就是地膜覆盖或者塑料大棚。在没有全面使用可降解的农膜之前,塑料薄膜都会污染土地;而且只要是大棚覆盖,大都是高耗水、高化肥、高农药、高除草剂,这已经造成华北平原地下水过量开采超过80%,再加上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地表土壤板结,沙化将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说20世纪沙尘暴来源于蒙古高原,那么,21世纪很可能来源于华北平原。曾经有人说过,一只蝴蝶在亚马逊森林振动翅膀,就会引起太平洋的风暴。将来也许一个小孩在华北平原跺跺脚,就会引起北京的沙尘暴。
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
我近年来坚持强调的所谓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已经完成了初步试验。
除了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有机物还田之外,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们去年在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老师帮助下,在河北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里已经成功地建立了第一组农村生态建筑群。就是不用诸如钢筋、水泥等现代建材,尽可能全部采用当地的可回收建材,要用草土墙与木框架。开始让农民一起来搞生态建筑的时候,他们大多数并不理解,有的农民说:草土墙不是旧社会吗?现在建起房屋后,外表看上去很像别墅。在这些生态建筑之中,还有能容纳300人的礼堂是半地下结构的,冬暖夏凉;而建筑成本中材料费只有3万多元,加上人工费也不过5万元;生态民宅的原材料成本只有2万元,加上人工费才4万多元。
直接成本低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建筑不会像我们大家推崇的现代城市化那样造成40%的垃圾源于建筑废料。
去年搞示范,今年很多农民已经自费兴建这种生态农宅了。我们不仅搞生态建筑来推行环保农村的理念,也搞生态农业来具体贯彻科学发展观。
如果以小农户经济为基础开展生态农业,可以三位一体,“猪沼果”,或“猪沼菜”;可如果以合作社为基础,就可以搞六位一体一以生态厕所和沼气池为中心,加上温室养猪、温室蔬菜,再加上鱼塘和果园。人畜的排泄物全部进入沼气池,可以做到100%循环利用。搞了生态农业就没有废弃物,达到百分之百的循环经济和有效经济。
我们经过三年试验――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就基本恢复了农村小范围的生态系统。
以上实践证明,这种新农村建设试验如果得到推广,就可以成为在农村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工作。而不能推广的根本原因,也许在于某些政府部门与产业资本的利益关系过于紧密。
今年,为了试验有效经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志愿者们已经开始筹备组建绿色合作联盟,郑州的花园街道也开始从帮助兰考农民卖健康大米,进一步与南马庄村形成了城乡社区结对互动。在“购米包地”的工作基础之上我们发动城市居民组建消费者合作社,帮助农民生产合作社与市民消费合作社直接谈判,让农民能够以合理价格销售健康食品。
如同我们三年前开始新农村建设试验一样,相信再有三年,通过城乡良性互动来形成有效经济的试验也会产生初步的经验。
篇5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3-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2.1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2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3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3 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接踵而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大,农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发展生态农业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于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生态环保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严格按照生态学的相关科学原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并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并实现增值效应,加速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换,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且,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品种多样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再者,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以及滥用,而且还特别注重对一些可更新的资源采取增值措施,对不具备更新的资源则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而确保相关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前提
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要前提,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发展目标,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以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协调好农产品地区性以及结构性过剩问题,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做出合理的战略调整,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农产品的污染问题,确保人们的安全消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无公害粮食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区重点建设的生态农业,对于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完善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农产品改良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认证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产品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避免以破坏农业生产可再生资源以及降低环境质量作为代价来盲目追求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努力协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经济的现展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从而建立一种具备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的发展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退化。具体而言,生态农业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生态农业满足了市场经济多层次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并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活动,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加工业为发展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尊重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努力完善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篇7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化肥行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化肥行业规模扩大,农业对于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就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情况的产生,也就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化肥滥用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的现象从出不穷,不利于农村的土壤污染防治,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地下水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进而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环境污染不利于现代农村建设的发展,并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效应,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实现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难以实现农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建设中,有些企业单位或者个体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在生产消费环节中,进行大量污染物排放,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不利于农村整体环境质量的提升,导致农村各个行业层次之间的矛盾加深,不利于农村经济环境的稳定。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在相关农村区域发现大规模移民的现象,不利于农村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现象是很严重的,比如西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它移动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目前为止,导致我国大量良田被团史,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此环节中,大量的村庄被吞没,很多当地群众称为无家可归的流民。比如我国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已经严重影响农村日常的经济环境的稳定,其陆续出现移民的地方,给接收移民的地区带来了一些人地压力。
1.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
(1)如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它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目前来说,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依旧不健全,不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刚刚起步,不能与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建设相媲美,并且农村生态环境本质基础就比较低,有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依旧存在,比如农村面源污染、养殖污染、农业土壤污染等,这些相关细节的污染,并没有实现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目前来说,我国的现行法律中的某些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的可操行不行,不能有效实现相关环节的落实,不利于农村环保执法工作的展开,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村文化环境的贫弱,确保一定的环保教育,也不能够实现农村环保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受农村经济建设的影响,其投入资金比较低,缺乏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一些环保宣传难以落实到实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不能实现日常农村环保环节的相关落实,也就难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其日常生活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相支撑,也就难以满足新农村环境建设的需要了。
(2)导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三农环节的不协调,还有人地矛盾,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滥砍、滥伐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不同程度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不合理,也难以实现日常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污染行业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得不到应有的生态补偿,农村环境投入资金的缺乏,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加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不能有效解决,就可能对农村的经济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就可能出现过重的经济开发模式发展,这不利于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滥用水资源现象、滥伐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不能得到有效化的控制,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效益的具体保护。在此过程中,乱砍乱伐,就容易导致农村土地覆盖率的减少,就不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性开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现象的发生,进而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此环境中,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容易使农村出现面源污染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农田化肥的滥用逐渐的显现出来。农田化肥的不断投入,加大了农村的面源污染,不利于农业生态效益的提升。过量的化肥滥用,容易导致环境污染,比如容易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容易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现象,这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而地下水资源的应用关系到日常农产品的质量,污染地下水,浸染的是农作物的质量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避免非点源污染的发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药大国,农药的广泛使用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出现,而且不利于相关面源污染的解决。在此环节中,我们要进行相关垃圾资料的有效解决,促近农村环境的保护与农村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提高对于水体污染的关注,确保生活污水排放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农村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污染逐渐实现向农村转移,不利于乡村企业的有效保护,不利于人们日常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有效开发,难以实现对城市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渣、废弃的处理。以有效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有赖于国家相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日常乡村企业环境的有效保护,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实现对技术经济策论的经济政策的深入剖析,避免盲目性、随意性。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处理,确保企业相关污染防治设备的设置,有利于乡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的推动式发展。
2.改善农村环境的措施
(1)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我们需要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确保对相关管理人员、农村人民群众,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确保其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确保他们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认识,以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的保护,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农村环境保护的开展,起步于农村人民环境保护意识形态的转变,只有确保他们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才能确保农村区域的不合理的生产模式的转变,才能促进生活方式的更新,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倡导农村的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的进步。
(2)为了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我们需要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确保相关环保基础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调节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也要从长远来看,促进农村综合效益的提高,促进农村环境的保护,实现农村综合效益的提升。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企业、政府等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其稳定的资金投入,也要健全相应法规,促进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出台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以有利于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以确保农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生态效益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积极开展农村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展开,确保对绿色有机肥料的投入利用,提高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促进农村农业环境的稳定。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控制化肥的利用程度,多使用农家肥,控制农药的使用量,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进行退耕还草、还林工作的展开,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3)为了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我们要开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建设,确保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农林牧等行业的的良性循环,促进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改善废物污染的环境状况,在此过程中,农村区域要根据自身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确保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践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积极展开沼气利用等生态建设,促进立体式农业的发展,实现牧农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确保新型农村生态发展构架的确立,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4)三农问题的有效结合是实现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促进三农环节的内部协调,以确保农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以实现对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现实情境中,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是狠毒偶的,比如农村人口的密度,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农村环境的政策变化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为了实行农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需要进行农村环境政策体系的创新,实现农村综合效益的提升,针对农村的具体生态状况,进行相关解决方案的提出,以有利于环境政策体系的完善,以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实现农村生态污染预防系统的建立健全,以有利降低城市污染对农村转移的危害性,实现农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升,以有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在此环节中,城市要对农村进行一定的生态补偿,以有利于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督,有利于农村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篇8
1.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根治这类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我国农业市场可以合理的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纵观近几年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不难看出生态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2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生态农业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将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是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将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增效和实现农民增收三者相结合,从根本上制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逐步达到“三效合一”。其总体思路:一是要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效的改进农业的生产条件,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生态保障;二是要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有效减少农产品过剩的问题,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三是要有效的遏制目前市场流行农产品污染问题,做好安全保障措施,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2.1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来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加强与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评价指标、物种改良等技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3、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1传统的人们对于农村的那种排斥和轻视是依旧存在的,似乎农村永远跟愚昧联系在一起,人们有了这种意识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也往往会忽视,这样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种意识首先应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3.2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就要对农村以前的发展环境进行改变,改变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意识形态,如改变以前那种盲目垦荒、盲目的进行土地的开发而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农业生产的环境相对稳定。同时还要改善农村中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使人们不再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失望,使农村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兴趣,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农业科技的人才到农村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结束语
篇9
摘要: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本文根据国发二号文件精神,结合六盘水的实际就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浅析怎样主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六盘水市农村覆盖率高,城镇化建设水平低。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市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市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市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市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市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市、乡服务,帮助市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六盘水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市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李玉凤,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2]吴珺,何民捷.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08,(11)
篇10
1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得到大力提高,,经过几十年的运作,现在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下面分别给以论述。
1.1农业经济的结构配置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要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要考虑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否则就会造成丰收不挣钱的下场,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和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结合,如经济作物的各类果树、蔬菜等,在种植时要考虑到需求,所占的种植比重要适当。在经济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还要把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如果不能把握住市场的信息需要,一旦失误就会出现农业经济丰收了,但是却卖不出去,市场饱和,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结构配置一定要全面,千万不能出现跟风种植的问题,如果出现跟风种植,就有可能出现农业经济作物丰收了,但农户由于卖不出去而受损严重,因此,农产品产业结构的不均衡问题,是打击农户种植积极性的根源之一。
1.2 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问题
我国的领土广阔,但可种植土地的人均面积却不大,尤其是我国南方农村,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土地的数量很少。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只能靠农村经济发展,但在我国农村,虽然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农村,主要还是家庭式的手工劳动,它仍然是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还比较较低,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要提出我国国土面积有一部分,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这些土地属于沙漠、冰川、戈壁等。在现阶段,我国的边远农村,农民的生活还很困难,那里的孩子上学读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因此,那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些都对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压力。
1.3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
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由于人类无所顾忌的砍伐林木、开垦荒,提倡毁林种田,结果林子毁了,但田却难以种植,毁林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自然也必定对人类给与回报,很多地区由于毁林,使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业用地被征用,来用于非农业建设。还有些地区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也低,使很多农民放弃种田而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耕地被常年抛荒,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2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对策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之路,因此,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业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 保护环境与发展农业之路要同步进行
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之路。因此,要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必须保护环境,才能发展农业。同时,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及时补救、改善与治理,尚未被破坏的要做好保护措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2 提高科学技术之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的进步,必须依靠对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虽然为高效,但又不会污染环境,研发更高产、抗病抗灾能力强的种子等等。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不顾当地自然因素的制约。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保证农业生产,尤其要提高机器的使用率,使用成本更低的机器。
2.3 大力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之路
在农业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大对专业农业人才的培养,实施农业人才的引进计划,积极改变农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同时,还要积极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再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在农业实践中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
2.4 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