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云计算是IT领域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潮流,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作是第三次IT浪潮,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计算方式,它是IT发展的最新技术,正逐渐融进IT日常管理和开发模式中。
那么什么是云计算呢?形象地讲,云计算是指你电脑里所有的资料都放在网络上,然后你什么都不用带,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能上网,你的资料或者你想要的资料都能找出来查询、修改、保存,而且需要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大小都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弹性设置。云计算的出现不仅给IT相关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也给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将引发一场新革命。
一、云计算时代对信息安全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云计算时代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提出新的要求。根据企业采用公共云或是企业自身搭建云平台这两种情况,其人才需求各有不同:
1.一般而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来说,资金是发展最大的障碍,他们将选择公共云服务。公共云是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云服务,服务在第三方运行。企业通过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协议,以按需付费的方式使用相关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IT部门来讲,传统的系统维护IT人员、软件研发人员、硬件部署人员面临着工作机会减少的危机。因为所有的后台管理和维护工作都交给了云供应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企业IT部门工作量会大大减少。在公共云管理中,IT人员需要负责处理数据安全性问题,决定哪些数据能移到云端,哪些数据不能,对移到云端的数据进行加密,因此信息安全是IT部门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2.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他们有能力搭建云平台并提供对外服务,因此信息安全人才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对IT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IT人员不仅要深入地了解传统核心技术,还要掌握从虚拟化、存储、大型数据到安全等新的技能,即需要更全面、多方面融合的技能。
二、适应云计算时代的信息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我们调研了许多IT领域的龙头企业,详细了解一线企业对于云计算人才的技能要求,并以此作为导向,确定了以培养信息安全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我们的信息安全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表1所示:
■
表1:适应云计算发展要求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表
在整个的课程体系中,四个模块是相辅相成的,云计算模块是基础;而组网和管网能力模块主要以路由交换知识、服务器配置知识为主,起技术支撑作用;编程技术模块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模块,属于重要模块,理解程序、编写代码对于信息安全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而信息安全能力模块则是我们课程体系的核心模块,它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当前主流的信息安全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表2所示,这些基本技术都包括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
■
表2:信息安全行业主流的技术
三、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实施
突出项目实践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产学研联盟,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适应云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信息安全人才。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真实项目来组织教和学,重点突出项目实战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如何获得项目,最有效的途径是和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除了传统的和公司合作共建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外,校内每学年还举行一次信息安全竞赛,并且参与省市级的校外竞赛;我们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参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定期让企业的工程师来给学生进行技术专题讲座;我们每年二个假期也会让老师去企业进行兼职锻炼,使学校、企业和产业形成紧密的产学研联盟,我们和许多知名公司,如华为、联想、金山、网安、蓝盾、神州数码、星网锐捷等公司建立了良好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深化合作,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任熊,李畅.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
[2]李振汕.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高职培养定位[J].计算机教育,2010(2).
[3]匡芳君.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
注:本课题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YB1205。
篇2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57-02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
图1 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
根据招聘网站2016 年12 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 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
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 人才需求为例,截至 2016 年下半年,IT 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 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 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 人才缺口将近7 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 突破6 万人、3 万人和2.5 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 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 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 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
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 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⑵笠嫡媸蛋咐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 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
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 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 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
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
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喻晓, 胡成松. 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3).
篇3
>> 面向区域特色经济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面向“双创”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研究 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双创”驱动 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与技术双驱动的档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和双语教学双融入教学模式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面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 面向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研究性教学实践 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双创驱动”:我国众创空间运作机制的构建与探索 “案例”和“项目”双驱动的《PLC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课程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李东. 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J]. 计算机教育, 2015(5): 16-19.
[3] 沈艳霞, 孙子文.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物联网技术, 2015(8): 107-108.
[4] 孙士明, 刘新平, 张晓东. 竞赛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 计算机教育, 2016(1): 153-156.
篇4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朱金秀(1972-),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教授;韩光洁(1972-),男,黑龙江伊春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教授。(江苏常州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物联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卓越计划’课堂有效教学方法”(KT20111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67-0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1]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美国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中国科学院早在物联网概念诞生之初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2009年,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立,总理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2010 年3 月9 日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这其中就包括增设物联网专业,以期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2-4]2010年7月,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30所大学之一;2011年3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第七批国家特色专业。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核心知识领域,力求归纳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基础,并结合我校特色,构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兄弟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
一、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分析
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1,5-7]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传感器网络。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TD-SCDMA)、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对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进行接入和传输。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
物联网应用层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
物联网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了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功能服务于某一具体应用,各层间资源需要协同分配与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分析
所谓专业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工程”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够构成物联网整体的框架并体现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为:对应于感知层为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对应于网络层为通信与网络技术、异构网络互联与协同技术;对应于应用层为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对应于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和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基于以上讨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系统、网络、终端、协议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组织和实施物联网应用项目的能力;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和团队精神以及外语运用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该专业知识部分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与通信类、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例如高等数学或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物理等;电路类课程,例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等;程序类课程,例如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感知类课程为:射频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与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物联网定位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网络与通信类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云计算与云存储、定位应用开发技术、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开发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因此我校培养模式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发挥水利学科的传统优势;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群:按基础类、感知类、网络类、应用类将相关课程分为四大课程群,有效克服每门课程各自为阵造成的“内容重复、衔接不紧”等弊端。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重点建立无线传感网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两个方向,明确制定各方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无线传感器网络
该方向侧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的研究,强调物联网传输与网络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理论,具有无线传感网络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研究,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感知层的研究与设计。
2.物联网应用开发
该方向侧重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研究,强调物联网应用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物联网基础及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研究与设计。并增加水声通信技术、水联网及水环境检测应用作为我校的行业特色。
综上所述,我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专业课模块,形成学术型和技术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认识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不是以理论为主导,重点是工程应用,教学应该由应用来驱动,时刻做好准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内容应重在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将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ITU Internet report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OL]..
篇5
关键词:MOOC;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一、MOOC对全球高等教育特别是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服务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信息浪潮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一网络化智慧教育火种闯进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门,正在教育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迅速蔓延和燎原着,给全球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本世纪初以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特别是2012年以来,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了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免费网络课程,MOOC在一年间热遍全球。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联合发起的edX、斯坦福大学创立的Coursera和Udacity,还有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等成为MOOC的全球引领者。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注册参与了各类MOOC教育系统。已有数十个国际知名大学分别加入了edX和Coursera。到目前为止,有14个国家和地区30所国际知名大学加入edX,有22个国家和地区94所大学与组织加入了Coursera。上述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之中。这场由美国知名大学发起的教育风暴正在蔓延到世界各地。我国的高校也在积极响应MOOC的浪潮。教育部高度重视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于2013年5月加入了edX,并有多门课程上线;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与复旦大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MOOC给全球范围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MOOC具有大规模、高端、在线、开放、目前免费的特点,能够帮助大规模学生自由地获得世界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络接受在线教育;MOOC也使得各国大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MOOC促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与“小型私有在线课程”(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的发展,变换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真正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重构学习流程、学生在线参与、自主学习、互动讨论与协作、课堂讨论、即时测试、反馈和评价等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改善了教学质量与效果。这引起了大学教学方法的一次“颠覆性创新”。MOOC将带来全球范围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交相辉映,对于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而又深远的辐射与影响。
当然,MOOC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MOOC引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将促进全球范围开放课程资源的整合、大学课堂云平台建设、新型精品共享课建设;基于MOOC/SPOC的课堂导致在线课堂与大学课堂的有机结合;基于MOOC/SPOC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引发了深层的教学方法改革;网络化、信息化、共享在线课程教育将使得教育传播服务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由于MOOC的多数课程建设始于计算机专业,因此,MOOC对于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影响首当其冲且最为深刻。在各个MOOC平台上,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相关课程资源最为丰富。目前,据不完全统计,Coursera平台上拥有计算机类课程94门,其中软件工程课程55门;edX平台上拥有计算机类课程21门,其中软件工程课程10门;Udacity拥有计算机类课程23门,其中软件工程课程18门。
MOOC给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带来的主要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课程资源。MOOC提供了名校名师名课、前沿技术、专业核心课等资源。
(2)灵活学习方式。MOOC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选择和普适的学习方式。
(3)对学生的挑战。MOOC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参与学习社群互动的机会。
(4)对教师的挑战。学生借鉴MOOC,可质疑本校教师教学内容及方式。
(5)对学院的挑战。MOOC带来了全球范围比较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评价。
如此一来,如何应对MOOC带来的挑战,如何借助MOOC之机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大学教育如何适应MOOC之浪潮
为了适应MOOC之浪潮,我国的大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发展MOOC,促进教育改革:
(1)更新教育观念。更新大学教育观念,接受、采纳和再创造MOOC/SPOC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工具和平台,提高大学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2)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建设我国自己的MOOC课程资源,并采用MOOC共享课程资源、SPOC课堂模式和课堂云平台进行新型的大学教学资源建设。
(3)教学信息化。作为学校教务管理网络平台之补充,建设MOOC课堂云平台支持教学与学习过程及活动的信息化。
(4)教学方法改革。通过MOOC/SPOC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进行基于课堂云平台的教学设计与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提供专业的教学支撑服务,使教学更加有用、有效。
(5)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通过课堂云、MOOC以及翻转课堂的新型学习环境以及各种有趣灵活的学习形式(如社区化、学习者协作、趣味性、即时评测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
(6)促进教育国际化。通过吸纳MOOC联盟的国际优质开放课程,可以建立国际化课程资源,加强英语或双语教学,并使学生有更广泛的机会直接接受国际知名教授讲授的课程教学,促进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
(7)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结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基于MOOC与课堂云的国际化教师教学培训平台,从教学观念、模式、方法与工具及平台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8)扩大大学教育服务及影响。借助MOOC与课堂云平台、开放课程共享联盟,可以对外提供具有大学特色精品资源共享课与优秀课的教育服务,从而扩大我国大学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优质教育服务及品牌影响。
例如,下图给出了一个大学课堂云平台及MOOC课程资源中心的示意。
该平台作为集课程资源中心、教学支撑环境、自主学习空间、教育服务提供于一体的MOOC课堂云平台,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课程资源管理、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管理、自学环境、研讨空间、作业管理、师生管理、考试成绩管理、学情分析等功能,提供大学教育中课前的帮助教与学、课中的辅助教与学、课后的互助教与学等支持。该平台可以作为大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改革的重要支撑。
大学课堂云平台与MOOC课程资源中心图
三、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发展途径
1.建设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的必要性
国际上MOOC课程建设始于计算机类的专业课,计算机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课也是目前国际上MOOC平台上占专业课程比例最大的课程系列。可以说,MOOC对于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最大。因此,我国高校应该首先重视和发展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建设。
具体而言,建设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观念更新、专业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方式改革,学生更多学习资源与机会选择的需求、学生学习方式改进与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我国不同层次学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差距的缩减,我国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我国计算机与软件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保持与扩大我国计算机与软件工程教育阵地及其影响。
2.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的发展途径
关于我国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途径,可以从四个方面着重考虑:建设、利用、改革、联盟。
(1)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体系建设。建设一批我国高水平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是首要的工作。MOOC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涉及:面向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MOOC课程体系建设、国内外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优秀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整合(要尊重知识产权)、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改造与优秀MOOC专业课程建设、MOOC特色课程与创新实验实践课建设等。我国的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软件工程专业教指委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MOOC课程建设过程中,将会产生一批基于MOOC课程教学的教学名师与MOOC明星。
还要建设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资源与平台,其中包括: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资源中心与云平台建设、开放式MOOC优秀课堂云/资源池与共享机制、基于MOOC的SPOC教学环境与规范建设等。基于MOOC课堂云平台,还将建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网络化开放式教学体系与质量标准规范,构建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的MOOC教学服务系统与课程质量保证与认证体系。
(2)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资源利用。如何利用好国内外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为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服务是又一重要任务。首先,应该由学术权威组织(如计算机类的三个教指委或MOOC课程联盟)对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优秀课程以及MOOC/SPOC优秀教学案例进行认证与推荐;然后,建立具有较广泛共识的MOOC/SPOC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规范,引导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接下来,在先小后大范围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开展MOOC/SPOC优秀课程教学示范及推广应用。还有,建立按照课程体系、知识单元或知识点、课程碎片内容等进行组织与多维交叉引用的MOOC参考课体系也十分重要。
为使MOOC课程资源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多种MOOC社群十分必要。例如,建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教师教学研究社群,研究MOOC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标准与规范等;建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各层次或各系列MOOC课程的学生社群,建立基于社会网络的MOOC课程学生研讨与创新小组等。
(3)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借助MOOC促进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是MOOC对于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可以实施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基于MOOC/SPOC的教学方式改革、“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法研讨、带有“MOOC参考课”的教学组织与研讨式教学方法等。学习方法改革包括:适应MOOC/SPOC的软件工程课学习与考核方式的变革、主动学习方式、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O2O学习方式等。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使教学管理方式适应MOOC课程,包括:课程注册、教学进程控制、教学质量控制、考试方式改革、学生成绩与学分认定等。
(4)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联盟。为了促进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资源共享和教学方法推广应用,就必须建立中国高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共享联盟体系。通过建立这样一个MOOC课程联盟,不仅可以整合我国高水平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优势资源,建立跨校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优秀资源共享课程体系,还可以建立达成共识的MOOC课程资源共享机制、MOOC/SPOC课教学规范与模式、质量保证机制、学生注册与选课机制、成绩与学分互认机制等。为使MOOC课程联盟能够可操作和可持续发展,还应该探索联盟运营机制,包括:加盟成员条件与资质认证、成员共享课程资源条件;教学点及教学质量认证、教师授课资质认证;MOOC联盟参与国际合作的共享机制;授课单位/个人与使用课程单位的协作关系及利益共享机制;MOOC联盟的运营机制与商业模式;等等。
此外,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联盟还应该吸纳业界的参与。要探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相关院系与IT行业/企业在MOOC方面的合作新内容与新方式:在原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探讨共建、共用、共认MOOC课程教学及其结果的合作新内容与新方式。
四、利用MOOC促进我国高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为了利用MOOC促进我国高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与学方法改革,需要从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法改革、学院教学改革等层次入手,做好工作。
1.基于MOOC的教学方法改革——导论、讨论、评论
为了推行基于MOOC/SPOC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完成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其次,要完成教师新角色的转变,由讲台教师角色转变为体育教练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导论、讨论、评论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领、指导、示范、交互、评价,为学生学习服好务。最重要地,要完成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行翻转式/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基于MOOC开放课程资源的教学模式、小组创新式教学实践模式等。新颖的MOOC教学模式将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2.基于MOOC的学习方法改革——导学、自学、互学
MOOC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变革。学生除了学会利用碎片时间、个性化时间安排学习外,导学、自学、互学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新方法,例如自主学习与交互学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小组创新式学习、O2O学习实践结合方式等均是学生可以选择的新方法。此外,跨班、跨校、跨国的学生学习社群将成为MOOC学习的一大显著特征。通过MOOC课程学习社群,学生们以“问题/软件”会友,互助互帮,共同进步。学生能否适应MOOC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是MOOC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3.基于MOOC的学院教学改革——自教、他教、共教
MOOC的引入势必引起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相关学院教学组织的新变革,需要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实现自教、他教与共教的混合教学模式。随着学院教学管理的变革,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会有更大的包容性;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及成绩管理将更加灵活。学院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方式也将产生变革:引入MOOC/ SPOC和课堂云,建立基于知识碎片和多维交叉引用MOOC资源的创新课程,以信息化手段支持教学方法改革。此外,通过加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联盟或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学院将变革其对外提供教学服务的方式,能够基于MOOC课堂云平台提供开放式的教育服务。
五、关于MOOC的应对策略及思考建议
1.关于MOOC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我们应积极从容应对MOOC浪潮,巧借MOOC之石攻玉,促进我国大学教育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改革。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1)建设与改革并重。既要建设新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课堂云教学资源中心,又要借鉴MOOC及翻转式课堂法,带动教学方法深化改革。
(2)模式与示范并举。促进形成基于MOOC的教学模式,形成各高校的MOOC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开展基于课堂云的教学示范与学习实践,以点带面,逐步推广MOOC教学活动。
(3)培训与提高齐抓。在MOOC试点学院形成一支高水平的MOOC课程教师队伍,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学习1~2门国内外MOOC课程体验进行MOOC教学的新方法与过程;开展基于课堂云的MOOC/ SPOC教学模式的教师教学方法培训,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
(4)质量规范保证。不管课堂教学随着MOOC如何变化,建立适应MOOC的教学质量规范标准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归根结底,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的生命线。
(5)国内国外结盟。在积极建立我国MOOC课程联盟的同时,促进部分高水平大学加入国际MOOC联盟、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是非常有益的,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2.关于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建设,要突出其专业特色,探索MOOC的先驱道路。除了上述要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件事:
(1)MOOC与O2O模式。计算机类专业,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学学科。应积极探讨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的线上/线下O2O教学与实践模式中,把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落到实处。
(2)特色与优势。建立我国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的特色与优势。面向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如ACM/IEEE CS 2013、IEEE CS SWEBOK 2013等),利用国内外MOOC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整套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的MOOC课程及其教学体系。
(3)教师与学生。推动建立与发展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的各类MOOC课程社群,激发师生学习MOOC的动力与活力。
(4)评价与推荐。利用MOOC联盟或教指委的权威性,推行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的评价、认证与推荐工作,促进MOOC课程质量的提高。
(5)学界与业界联合。以MOOC浪潮为契机,创建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领域大学与软件企业的学用合作与互动,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连接。
篇6
关键词: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一专多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51-02
面对生源危机,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渐趋激烈。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各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出路。课程体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本体现,它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出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工作。本文以职业岗位群导向构建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过对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分析,意在寻求一条培养符合本区域行业需求、具有“一专多能”素质的计算机类高技能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普遍问题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最全面、最系统的体现,课程体系也是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对促进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每所学校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纵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
(一)课程体系趋同,专业定位无法体现特色
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没有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不结合本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闭门造车或盲目借鉴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导致各院校课程体系趋同,造成各院校毕业生“千人一面”,缺少就业竞争优势。
(二)专业技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社会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人才市场对IT复合型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势态。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般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化工作,而且往往要求身兼数职,要求同时具备计算机维护、网络维护与管理、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等能力。而一些学校由于课程体系安排不当,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造成虽然岗位缺口大,但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基于职业岗位群导向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让毕业生尽可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明确高职教育与就业培训的关系,明确一技之长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想方设法解决现行课程体系中的突出问题,要汲取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出符合区域行业需求、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以职业岗位群导向进行专业特色定位
各地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必然导致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具有特殊性,而这些都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逐渐转向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少数毕业生走向了独立创业的道路,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较小,人员精干,组织结构扁平化,职能部门精简化,这就要求员工成为“身兼数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我校先后两次组织了专业教师对浙江省范围内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专业调研,发现本地经济区域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浙江省各地的IT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企业员工数基本都是30人之内,公司不可能设置专职网络管理员岗位,这些公司需要既能从事网络管理,又会电脑维修,还会处理信息,甚至还要参与公司其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占少数份额的大型企业也需要有专职网络管理人才来管理网络。因此,网络技术专业在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最关键的是在课程体系中要体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特色培育
特色培育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要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指导思想,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来。特色培育必须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对专业内外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对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专业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
在专业特色的定位上,要充分利用学校在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这是因为特色的形成过程是长时间积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特色的再生成过程。例如,我校在构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利用了学校历年积累下来的两项教学研究成果,分别是学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工学结合、一专多能”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充分利用校内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在符合专业定位的条件下将已建成的、正在建设的省、校级精品课程纳入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三)基于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
课程体系是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必须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一致。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是要“利于创业就业、利于课程协同、利于学、利于做,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我校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遵循姜大源、赵志群等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如下。
定位职业岗位群 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开展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深入分析产业、就业岗位需求,尤其是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密切关注和把握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正确进行职业岗位群定位。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定位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参考“建网、管网、用网”这三大职业能力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既要重视现阶段的需求分析,还要重视长远的趋势性分析,确定本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工作过程分析 要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工作分析的全过程,划分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工作过程,分析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将各职业岗位需具备的能力进行详细描述。
工作能力归纳 将各个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单项能力进行汇总、分类、排序,将重复的、相似的知识、能力、素质加以归纳合并,并按工作能力的实质进行分类。
确定专业课程群 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将同类工作能力转化成知识点和技能序列,形成一门课程,最终将可以形成专业课程群。
课程体系集成 分析课程群中各课程的关系,确定课程性质和课程前后次序。要遵循两个规律:(1)职业成长规律,课程编排需符合职业成长规律;(2)认知规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串联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确定通识课程,根据课程的职业属性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多能”型课程和“一专”型课程。
结语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已建立了基于职业岗位群导向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在特色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在建的精品课程数量已达9门,其中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通过社会调研,专业教师广结业界朋友,在拓展校企合作、推动社会服务方面也取得了佳绩。目前,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已立项建设浙江省(高职类)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明慧,周金成.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10).
[2]石芬芳,向丽.国内外高职课程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陈平生,陈兰生.基于“一专多能”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4]于雷,刘颖.特色专业剖析的内容与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9(9).
[5]王凤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与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
[6]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7]赵娟.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组群建设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
篇7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体系搭建是为了教学服务,为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而努力。因此,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相对薄弱。自学能力不足。所以在进入高职院校的时候,他们对学习能力其实是不够自信的。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这一层面。前导课程设置应该相对简单。便于学生接受。为学生重塑自信。针对一些理论知识较多,相对抽象的课程,如果必须放入前2个学期学习。也要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减少过多的理论研究内容。以够用便于理解为主要依据。让学生先能掌握住基础。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未来如果学生通过锻炼能力得到提升需要掌握更多深入的理论内容时,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和咨询方式,进行再学习。高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年龄特点。青年阶段懵懂好动,对于静态的课堂讲授难以提起兴趣。所以课程体系中,要考虑教学方法的搭配。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更加便于提高课堂知识传授的效率。在软件技术专业,比较适合的方法有任务法、项目法、演示法等。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专业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计要符合专业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的能力。经常涉及到代码的编写、项目的软件工程思想、高级语言的使用、用代码实现硬件交互等能力。所以在课程体系中要把这些能力细化,分解。再重新融合到不同的课程章节中。另一方面,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发现,这些能力都需要实际的操作来实现。掌握高级语言,需要能够熟练的掌握高级语言的语法规则,使用这门语言进行编码。软件工程思想,要体现在与客户的沟通,建立需求分析。塑造原型,最终进行代码实现和维护等阶段来完成。而这每个步骤都需要实践完成。所以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的安排实验课程的课时。保证实验内容可以满足能力锻炼需求。涉及软件开发的岗位,根据软件开发周期规律,选择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作为建立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依靠领域专家、按照岗位能力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软件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的复杂程度归纳总结出软件开发的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按照各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技术变化与更新
计算机专业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当中,甚至可以说几年时间就有主流技术更换的可能。几年前,操作系统的变革。使得诺基亚让出了手机霸主的位置。现在智能手机的发展,逐渐占领了市场空间。众多网络应用受到手机应用的竞争。例如博客用户已经锐减。人们更加习惯使用微信。开发平台从客户服务器模式独霸。到现在安卓开发技术的崛起。这些都是几年时间内发生的。很多广告的竞争与推广也关注在微信平台推广。所以软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对于主流技术和新技术、新平台要进行关注,尽量把新的技术趋势加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
4高职软件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有企业人员的参与
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升毕业就职竞争力。与企业深入合作,可以通过定岗实习、实训、教师交流、设备援助等多种方式来完成。把软件开发企业请到学校中来,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拿出目前的课程体系。请企业人员提出不足,提出他们期望在课程中增加的内容。适当删减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到的知识,以够用为主。共同合作建立科学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中,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方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上实施了以“项目为载体、能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和实践。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取以任务为驱动、子项目递进为综合项目的现场情境教学和岗位实践加讨论研究的教学方式,一体化场景教学的应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场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娜.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05)
[2]张伟红,王玉,党龙凤.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
[3]未培,庄彦.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6)
[4]万晓云.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体系建设探讨[J].科技风.2014(11)
[5]秦涛,江果颖.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探讨[J].考试周刊.2014(20)
[6]周秀丽.《Web应用程序设计》项目课程的开发研究[J].湖南农机.2013(03)
[7]张霞,雍涛,李凤.探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案例库建设[J].价值工程.2013(01)
篇8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技术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12-03
一 前言
自2010年7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多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技术专业以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应用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但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各高校都是刚刚开始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成为首批获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虽然专业设立起来了,但事实上,对于我院来说,如何建立科学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把控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方向、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设计等问题却成为困扰我们的难点。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核心知识领域,力求归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并结合我院特色,构建了以“三线并重”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实践,给其他院校一些启发和借鉴,共同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开发应用前景巨大。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指出:海西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宽带接入网和业务支撑网,统筹3G移动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
福建的物联网产品在全国城市网络、网格管理、智能监控、食品追溯、水质监测等系统应用较为广泛;与此同时,在电子回执、2.4G射频识别、自助终端、物联网操作系统级中间件平台、智能家居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位居国内领先水平。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立了3个RFID应用研究中心,并将技术研发与市场运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0多亿的销售额使这一产业成为福建新兴产业中的老大,而备受各方的重视。
物联网用途广泛,主要涉及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未来十年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投资可达到4万亿,产出8万亿,形成就业岗位2500万个。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物联网人才需求将急剧增加,需要高校开设并发展物联网相关专业。
作为首批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我院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办好“物联网应用技术”新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认为新专业将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智能化的物联网系统为载体,围绕“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主要方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与发展战略,整合我校及校内外合作团队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我院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实现福建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目标,为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条码识别、射频识别、无线定位等手段感知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等;
2.网络层
网络层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系统,主要承担着把采集和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它主要是建立在现有的通讯网(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感知层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上述网络相连,它解决的是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远距离的传输问题。
3.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感知识别和网络传输层之上,是物联网智慧的源泉。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冠以“智能”的名称,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其中的智能就来自这一层。应用层解决数据如何存储(数据库与海量存储技术)、如何检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如何不被滥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设备的智能控制等问题。
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通过公共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云计算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等物联网应用技术,实现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从而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公共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都有关系,其包括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等,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为了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功能服务于某一具体应用,各层间资源需要协同分配与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
四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体现物联网整体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为:对应于感知层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对应于网络层为通信与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对应于应用层为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和云计算等;对应于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信息管理技术、物联网工程布线技术等。
根据上述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主要面向物联网工程建设、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产品制造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能从事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等岗位的工作;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以及资料查询与组织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需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五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维护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做中学”的教育模式,研究开发符合本地区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并能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
第一,校企深度合作,面向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产品追溯”三个应用领域的基本应用能力。按照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从初学到熟练的成长过程,以培养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第二,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联合企业,聘请专家,找出上述三个领域中所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有较大开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对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研究提炼出适应“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典型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进一步了解当前物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建设“教、学、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上述“三个应用领域”、“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结合本地区企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情况,研究建设“三线并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相关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工作过程和知识结构将上述专业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五部分。详细课程分类见附表。
七 结束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知识和福建省物联网领域的区域特色,发挥我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有兴趣、有目的、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或专业课中,形成理论型和实践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以“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认知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
[2]揭秘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EB/OL]. http://:8080/zgwlcyw/mainnews/szyw_zw.jsp?NewsID=107705&Classid=23
[3]朱金秀、韩光洁、、吴迪.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4]崔艳荣、陈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篇9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3-0000-01
Curriculum Study for Computer Undergraduate Embedded System
Li Biyun,Shi Junping,Li Zongs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Engineering,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Abstract:For the lag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mbedded system,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bedded system,identify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building embedded systems of major computer science in colleges,a new curriculum system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mbedded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urses of major in computer.
Keywords:Embedded system;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Compute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一、引言
嵌入式系统是指以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和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由包括微处理器、定时器、微控制器、存储器、传感器等一系列微电子芯片与器件,和嵌入在存储器中的微型操作系统、控制应用软件组成,共同实现诸如实时控制、监视、管理、移动计算、数据处理等各种自动化处理任务。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以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强调硬件软件的协同性与整合性,软件与硬件可剪裁,以满足系统对功能、成本、体积和功耗等要求[1]。
嵌入式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医疗仪器、智能仪器仪表等众多领域,如手机、PDA、MP3、手持设备、智能电话、机顶盒等,可以说嵌入式技术无处不在。由于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
目前,随着嵌入式技术越来越热,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建立了嵌入式实验室。但是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很多高校嵌入式课程开设的情况不理想,很多学校建立了优良的嵌入式实验室,却很难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二、需要合适的师资力量。吉首大学作为一所办在民族地区的省属高校,其办学宗旨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吉首大学计算机系一直就是秉承此种宗旨来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从目前的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不仅要面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应与嵌入式系统方向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需求相结合进行适时调整,从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师资能力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规划,以适应当前应用广泛的嵌入式系统人才需要。
二、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嵌入式技术及其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深厚嵌入式理论基础、能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无线通信等实际工作,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嵌入式系统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软件工程及各种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调试和测试工具[2],毕业后学生将具备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能力,有能力适应巨大的嵌入式系统产品市场需求,成为嵌入式系统产品企业所急需的掌握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的人才。
毕业生具有的知识、素质、能力包括: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熟悉计算机方面的有关法规,遵纪守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能够综合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开发、调试及维护的基本能力。具体掌握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在该操作系统环境下设计、编程及开发的能力。兼具软件及硬件的协调开发能力。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交往沟通方式,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与能力。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英语从事嵌入式方向的研究与开发。
三、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子系统,需要掌握有关电子和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硬、软件综合知识。一般而言,自动化、测控和电子类的学生电子设计的基础较好,程序设计偏弱;而计算机类的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好,电子设计能力偏弱。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规划,应从以下几方面结合进行。
(一)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与嵌入式系统方向相结合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的产物。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电子系统的智能化(工业控制、现代农业、家用电器、汽车电子、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等),计算机应用的延伸(MP3、手机、通信、网络、计算机设备等)。从这些应用可以看出,要完成一个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应用产品设计,需要硬件、软件及行业领域相关知识。硬件主要有MCU的硬件最小系统、输入/输出电路、人机接口设计。软件设计有固化软件的设计,也可能含PC机软件的设计,这些有关嵌入式系统的硬、软件设计和测试也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最主要的三大技术仍然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设置应与这些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相结合,在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知识基础进一步拓展设计和应用知识。
(二)与嵌入式系统自身特点相结合
嵌入式系统以计算机、电子技术为基础,但嵌入式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照层次结构看待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分为4层:硬件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不能片面地从“电子”或“计算机软件”角度认识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软件硬件密切相关,软硬件协同设计已经成为电子系统级工具和方法的主要应用,是软件与硬件的综合体,没有对硬件的理解就不可能写好嵌入式软件,同没有对软件的理解也不可能设计好嵌入式硬件。软硬件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是嵌入式系统的特点要求之一[3]。嵌入式系统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作为以应用为中心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关键,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
(三)与市场、企业需求相结合
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从需求的角度,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市场紧缺,企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的软硬结合的复合型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充分培养学生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实际岗位的用人标准,满足企业应用需求,缩短企业二次岗前培训,成为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嵌入式方向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要完成一个嵌入式系统应用产品设计,需要硬件、软件及行业领域相关知识与实践训练,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综合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结合点,制定一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4]。
(一)理论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硬件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C++)、软件工程等软件课程;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也应该为嵌入式方向的支撑课程群。操作系统考虑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应增加Linux操作系统的实训内容。
在这些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删减原来与嵌入式方向联系不大,相对独立的若干专业课程,适当增大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方向课程比例,构成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中增加嵌入式系统概论,硬件层面上增加可编程逻辑器件及描述语言FPGA/VHDL、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软件层面上增设Linux下C语言编程、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级别上考虑软硬结合增设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考虑嵌入式发展方向,增设WinCE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测试技术课程。
(二)实践课程体系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应用的,实践是整个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的嵌入式软硬件设计能力。在嵌入式课程实践中,采用多层次专业实践与培训认证相结合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内实验学时占每门课总学时数比例不低于30%,课程设计包括软硬件和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综合项目实践以项目团队的形式使学生得到团队协作的训练,毕业实习以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形式进行。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使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提高,综合项目实践则培养学生阶段性综合性实践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设计的应用能力。目前,在嵌入式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厂商及相关认证也越来越为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及在职工程师所关注,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国际和国内嵌入式认证的培训内容和知识更新体系,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增加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在IEEE计算机协会和ACM共同制定的2004版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艰难的任务,新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学科,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思路,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既重视融合学科的基础知识积累,又强调实践性,使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紧随嵌入式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义德,汤书森,张北斗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4(8):23-25
[2]徐劲松,刘钰碧,蒋晶.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45-146
[3]徐敏,林瑞金,关健生.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5
[4]杨立林.从企业招聘需求看嵌入式系统教学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69-70
[作者简介]
篇10
我国从90年代初开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至今,经批准的合作办学机构约有500家。其中计算机专业的生源占相当比例,这为缓解我国相关专业教育资源的不足,迅速拉近在计算机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途径,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合作办学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2011年,中国计量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称“中新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我们以此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手,展开研究和讨论、
1 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计算机课程建设
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开设42门本科课程,其中外方承担15门,中方承担27门。中方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等。外方设置的主要课程为:算法设计与分析、人机交互、软工程、IT运营管理、IT服务支持、信息安全管理、网络与系统管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动画、分布式移动系统等
其中,外方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方式,中方。课程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方式。合作项目学生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在英文的环境下串联完成。学生不仅要听懂教师讲授的全英文课堂内容,还要对课堂内容进行融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会贯通,按照授课教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并参加期末考试。无论对学生的英文能力还是实践能力,这都是巨大的挑战。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教学方式不同,加上外方教师的授课时间相对统一,学生需要承受的课业强度比较集中,很容易对课堂内容产生疲倦以及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的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难有质的提升,这更加大了外方教师授课的难度。为了解决该问题,学校给每堂外方教师的课程配备了一个中方的英语老师以及相应的专业老师,及时通过沟通与讲解来解决学生的疑惑,消除课堂上的语言障碍,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外方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专业,增强了课堂的授课效果,从而能够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宗旨与目标。
2 计算机双语专业课程的开设
根据双方合作办学的协议,为达到外方的考核要求,学生的课堂作业以及试卷必须为英文形式,老师对学生进行批改并存档过程也必须保证全英文。同时,在专业课程方面,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包括核心科目在内,中方大约三分之二的专业课程是外方引进的,中方的专业讲授教师需要熟读并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方便同学理解,教师需中英文结合讲解,这些都是对中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的考验,是吸收外方先进知识的基本要求。
在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前提下,专业课程的讲授教师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能够用英语和中文结合的方式讲解课堂内容,授课方式生动、丰富,英文流利、易懂,有一定的肢体表现能力,能够消除由单纯语言带来的困惑,促进学生对讲授知识理解。
3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体系的实践
3.1 培养方案的完善
项目组坚持培养方案由中新双方共同制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完善的宗旨。所有专业课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外方引进,关注外方教材变化与发展,学习外方先进培养方案。随着计算机专业快速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内容相应变化迅速,中方学校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紧跟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动态的前提下,吸收外方计算机专业丰富的教学经验,借鉴其优秀的课程结构模式,进一步完善中新合作办学项目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
3.2 师资水平的提升
项目组定期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和授课,更新学校的理念和技术;同时,为了解决语言沟通以及专业知识传授方面的问题,学校分配一名年轻有潜质的骨干教师配合来访的外方专家和学者。这不仅能够协助开展专家和学校之间的工作,还可以拓宽年轻教师在相关领域的见识,在与外方专家、学者接触期间,年轻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会得到很大提高,看待问题也将更加全面;在外方专家前来授课前,学校专门开设计算机领域方面的英语教学课程,在课余时间开设专业英语培训班。在专家授课期间,学校鼓励相关教师认真听课、做笔记,学习外方优秀的教学方法,同时通知其他专业的教师,为对外方以及计算机专业教学感兴趣的老师学生提供旁听机会;在前面的基础上,学校每年会在中方优秀教师中选择3~6个去新西兰进行为期3~6个月的访问和培训,访问归来的教师给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讲述外方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加入到中外合作项目中来。通过以上各种有效措施,在整体上提高中外合作办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项目中的师资水平。
3.3 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任课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设置课堂情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需要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可以多采用肢体语言,提高讲解生动性。在外方教师授课时,中方教师需及时灵活地补充知识要点及难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中方教师及时吸取外方教师上课生动灵活的特点,使学生充分适应双语教学方法。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均在机房进行,由教师讲授,学生动手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采用上机考核与理论笔试相结合的方式。依据课程设置不同,对学生因材施教,层层把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4 构建适合国情的课程体系
根据合作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建立适合计算机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程体系。首先,学生在课程方面一共有4类课程,分别是必修、必选、选修和任选,课程类型多,涉及面相对较广,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就业的意向以及目前的现状来选择相应的课程,选择过程灵活,自主性强。
其次,与各在线网站以及企业进行合作,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基地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有在线学习的能力和需求,除校方规定的阶段性在线自 主学习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更多的课程,开发自己的相关能力。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和项目,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课余时间进行理论实践,提高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再次,吸收普通本科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点,选择性地继承外方的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体系,制定出适合自身情况的课程体系。仔细研究课程体系,充分吸收外方的课程优势,结合基本的亮点与先进的时代内容,促进国内成熟的理论或技术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但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1)要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辟英语学习环境,尽早让学生通过雅思考试;加强课堂学习气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充分激励学生。
2)要重点提升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外方专业教师,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力量;鼓励学校教师多学习外方,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提升开展双语教学的能力。
3)要加强教材建设,建设并出版一套适合合作办学使用的英文教材。
4 结语
在对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探索和实践中,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其坚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外方课程进行调整,使之符合我国国情,突出了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国际化的理念。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学科时代性和前沿性的要求下,坚持国内优秀的教学思想,学习并且融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符合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增强合作办学项目的竞争力,提高国际化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敏.浅议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语课程建设与外语师资培养:以中国计量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71.
[2]张晓如,程科.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本土化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40-41.
[3]王忠民,康卉,陆根书,等.西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新机制探索: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的通理项目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84-90。
[4]晏志新.江西省高校办学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5]张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 上一篇: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 下一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