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94-01
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缺水和干旱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很高,最近几年,节水问题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对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居民正常用水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传统技术和高科技技术相互融合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确定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重点,对于我国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确保我国农业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节水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节水技术还不能为建立一个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体系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在经验和数据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缺少对节水农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节水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节水农业系统中,节水设备不能紧跟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很多设备都比较落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很不稳定,而且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国节水设备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很多节水材料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农业节水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比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较差,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节水农业技术不是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不足。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 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 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 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3.2 多部门联合工作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还包括了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以及政府宣传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支持。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紧紧依靠一个部门的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上述的各个部门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综合协调办公机构,从组织角度出发为部门联合创建一个必要的条件;其次,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和实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个部门都能参与其中的规划方案,为保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地方各个部门的作用。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全面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
3.3 强化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现代生物节水是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实现了农业节水的目的,其特点是研究时间长、难度大,应用中投入小而效益高,潜力大而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在今后应把现代节水技术的研究,作为农业节水的重点来抓,不断促进现代的节水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同时针对目前农民,对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了解的不多,认识不足的现状,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普特,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6)
[2]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冯绍元. 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 水利学报. 2014(12)
[3]许迪,龚时宏,高本虎,刘群昌,余根坚. 中国节水灌溉产品质量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5)
[4]龚时宏,高占义,王晓玲,董雁飞. 全国300个节水重点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04)
[5]许迪,吴普特,梅旭荣,康绍忠,钱蕴璧. 我国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03)
篇2
关键词:农田灌溉;发展趋势;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节水灌溉技术只有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我们应加大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使全社会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通过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1 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地面灌溉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地下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农业现展的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
主要包括畦灌、沟灌、膜上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畦灌技术通过防渗沟渠及管道将灌溉水引入畦田,水层在沿畦田纵坡方向流动过程中逐渐入渗,使地上作物根层达到湿润的目的,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小麦、谷子等窄行距密播作物。沟灌技术指在作物行距间开挖灌水沟,灌溉水在沟中流动过程中,靠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的灌溉方法,主要用于棉花、玉米宽行距中耕作物。膜上灌技术指在地膜覆盖基础上,将膜侧流改为膜上流,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膜侧旁渗给作物供水的灌溉技术。
1.2 节水型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用管道代替水渠将灌溉水低压输送到田间的技术,低压管输水系统接按照组成部件自由程度可分为移动式,半固定式,并固定式3种。
1.3 喷灌技术
将水经过加压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洒落到地面的一种灌水方法,按喷洒特征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喷灌。喷灌技术与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相比,它具有节水(一般30%~50%)增产(10%~30%),省地、保地、保肥等优点。喷灌所用的机具品种较多,喷灌专用设备的喷头的品种也非常多:摇臂式、垂直摇臂式、全射流式、蜗轮蜗杆式。常用的摇臂式喷头主要是:PY1系列、ZY系列影响喷灌质量好坏主要因素: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水滴打击强度。
1.4 地下灌溉技术
地下灌溉包括:地下水浸润灌溉,地下渗灌。地下灌溉利用修筑在地下管道灌溉引入田间耕作层,借毛细管作用自下而湿润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的灌水方法。
2 农田灌溉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趋势有以下4点。
①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今后攻关的重点是应用高科技术系统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②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③地下灌溉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④地面灌溉仍是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⑤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新技术:①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②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③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3 节水灌溉发展措施
3.1 农业节水措施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要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措施的推广。这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也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在干旱缺水地区应大力推广普及。就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而言,灌溉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种类。就发展到现阶段的灌溉方式而言,主要又分为地面灌溉、浇灌、科学灌溉等。地面灌溉是最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和畦灌等。这种方式灌水不均匀,蒸发量大,容易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板层,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浇灌一般是用皮管或洒水车浇水,是我国目前园林养护、蔬菜苗木种植等领域使用最多的灌溉方式。相对漫灌而言比较容易控制。科学灌溉是专业灌溉企业一直着力推广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灌溉方式。需要根据相应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等做合理设计,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3.2 节水灌溉符合农村实际。
为了进一步推动节水灌溉持续、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把科学规划摆在位,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期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全局和长远着眼,慎重决策,严格管理,以保证节水灌溉建设的合理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按照山丘区、井灌区、地面水灌溉区和旱作业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结合各个地区经济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及管理模式。
3.3 提高节水灌溉认识
农业灌溉用水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在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方面,必须加强水危机的宣传工作,推动全国人民养成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习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简报、宣传标语、移动宣传车、网络等,整改以往喷灌、漫溉等粗放型用水方式,逐步向集约型节水灌溉方式改变。采用科学灌溉设备并实施扶持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励节水行为,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上,主要针对农作物生长的特点,推广节水,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3.4 加强科研和技术改造
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改善我国传统灌溉方式,保持大力兴修水库,水利枢纽、集水工程的基础上,应大力加强科研与技术改造。结合我国各省市地区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设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力推动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必然依托于新材料、新设备的改进。因此在改进以往旧设备、旧材料等方面的同时,积极寻求和自主研发轻质、高强、智能性的绿色环保材料,实现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磊.节水灌溉自动化与决策支持系统的 研 究 [J].信 息 技 术 ,2008(5):131~
133.
[2] 陈平 ,王景成 ,金兆森 ,程吉林.设施农业雨水资源自压利用系统研究[J].节水灌溉,2002(1):11~14.
[3] 赵元忠 ,王爱华 ,粱仲锷.甘肃河西走廊推广滴灌发展高效农业的探讨[J].节水灌溉,2004(5):36~37.
[4] 张艳.混凝土防渗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办法[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4~55.
篇3
术创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而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类型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和绩效,本文在对中国农
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组织
1 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我国农业是以小规模的、分散的家庭式小农生产为主,这种模式难以容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只有通过龙头企业联合、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和个体农户,形成群体规模,最大程度地集成、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高新技术成果大量进入商品化农业生产,以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8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0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数万家。[1]农业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紧密地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通过较高收入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形成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
2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现代的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融合。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基本上分布于公共的科研体系中,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激励机制失效,研究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脱节,人们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不高。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中实际需要的技术问题也没有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尤其是农业的储藏、保鲜、筛选分级和加工等产后服务技术严重滞后,制约着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而中国农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且盈利水平不高,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企业在育种、加工、保鲜等方面缺乏高新技术而使产品质量不高,或缺乏先进的包装技术、推销手段落后等而使销售受阻,真正叫得响的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不多。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2.1 龙头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技术创新的理念上,许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真正面向市场,技术项目缺乏预见性,最终损失了资金失去了市场。在技术引进方面,单纯地为生产而引进,缺乏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提高。
第二,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我国很多龙头企业没有独立的科研部门,科研投入不足。
第三,企业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我国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缓慢,除了上述主观因素之外,还因其客观上规模过小、实力不强,难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2.2 龙头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优良的外部环境是滋生新技术的土壤,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龙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其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一组数据表明:1985~200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年均增长率只有3.8%,低于同期农业4%的增长率。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全国科研经费的5.6%,而同期农业GDP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农业科研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0.51%下降到2003年的0.39%。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在农业GDP中的比重仅占0.44%,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3.29%、中等收入国家1.37%的水平,也低于0.58%的世界平均水平。[2]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后果就是使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缺乏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创新乏力。这导致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不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很少,农业领域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经连续7年空缺。
第二,没有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主体。我国很多农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科研取向不是面向市场而是向政府和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或为自己获取职称。
第三,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因素。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人才供给不足。我国每万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员,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有40多名。在农业科研队伍中,具有学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0%,具有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而博士学位获得者仅占0.5%。并且我国的人才培养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校很多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际,造成许多学生技艺不精,业无专长,更谈不上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作为。[3]
第四,就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农技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且80%集中在种养等产中阶段,而产前咨询,产后加工、保鲜等领域专业人员极少,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
由于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遇到了以上的种种问题,阻碍了其发展,这就需找到一种适合龙头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
3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
组织类型、组织结构约束着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农业龙头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组织,以提高生产能力获取高效益。鉴于目前的情况,我认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有以下几种组织选择:
3.1 层级组织安排
即内部性主体创新模式,指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开展技术创新。企业要及时追踪市场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态势、产品领域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确定本行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企业中建立科研中心、科研基地,聘请高新技术人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技术研究,开拓市场。如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它位于四川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是一家以薯类深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型、科技产业型民营企业,公司主要从事以红薯、马铃薯为原料的方便粉丝生产、食品机械制造和食品工艺技术研究,下设光友薯类技术中心、光友薯类综合开发培训中心、光友方便粉丝厂、光友薯类食品机械厂等机构。
这种模式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其优点可根据自身及市场的需求,进行有目的地研究开发。组建自身的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优化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开发新品种、新工艺,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盈利能力。
3.2 市场型的组织安排
指企业委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承担研究开发,由企业把研发成果引入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
很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开发,这种科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的脱节,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滞后,也造成了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创新能力的弱化。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就是让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发展。如山东龙丰集团,为了提高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及时掌握制粉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专门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先后与中国粮食科研所、上海医科大学营养食品研究中心、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农业大学、中国人民总后勤部等科研院所建立厂协作关系,并聘请了美国、瑞士、日本、韩国等国的专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此外,公司每年都派出3~5批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跟踪掌握国际同类科技的最新动态。不断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科技。
这种相互合作的模式,使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当中,占领了市场,使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的研究职能。
3.3 企业技术联盟
企业技术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互相致力于技术开发的行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人才匮乏,企业内部主体创新较困难,而采取技术联盟方式,获取适用技术是一最佳选择。以联盟作为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可突破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限制,分散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暂无资料证明其存在,但应是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今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3.4 面向市场的政府组织安排
这种组织模式是国家计划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机会,综合确定国家重点创新计划,或者由某些农业科技创新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机会确定农业技术创新项目,向政府计划部门申请列入国家重点农业技术创新计划,争取国家计划资助。这将大大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技术创新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市场需求与政府计划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既可以为企业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一旦成功后,又能为企业创造财富。
这种模式的代表就是金健米业,1999年,公司科研人员独立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早籼米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其中两个子项目“99NKY1002―3保鲜方便米粉”和“99NKY1002―4补血、降血脂米片”的研究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获得了成功,2000年3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金健米业的科技创新步人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解决中国常年积压的上百亿公斤早籼米找到了出路,为企业的增产增效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带动农民增收创效找到了落脚点。[4]
4 政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由于农业科研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世界各国政府的科研机构在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由国家给予巨额资助。在法国,几乎所有的农业科研机构都由政府包办,其经费90%源于政府。日本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几乎100%来自国家政府,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经费90%以上来自当地政府。连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科研经费中公共拨款也接近50%,自1958年以来,大约都以8%的速度逐年增加。
其次,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美国为解决知识产权和产业创新停滞不前的问题,1980年国会通过了贝赫一多尔法案,规定大学利用联邦政府资金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属大学所有,商品化权利也屑大学,大学须负责将研究成果投入使用也成为接受联邦政府研究基金的条件之一。同时规定,大学可以保留出售发明和转让许可证的经济收入。贝赫一多尔法案成功地调整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系,使学术界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80年代以后,学术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了技术转移工作,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聘请产业界的科学家或交给律师新的任务,推销教授们在研究活动中开发出来的技术。企业也纷纷改变各自为政的做法,或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跟踪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情况;或与学术界组成联合体,协同开发和促销技术;或购买专利,开发新产品,这就打破了部门、机构、行业之间的界限,解决了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有效、低成本、迅速解决的问题,解决了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政府、产业和学术界紧密结合、相互合作是美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体系模式。
第三,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人,实施技术创新。
第四,农业时滞性强风险大,往往难以吸收私人投资,政府有必要选择性地介入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宏观引导与调控,并适时地参股建立一些龙头企业急需而自身又难以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
第五,为龙头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开辟多种经费来源,形成以龙头企业自身积累为主,包括科技贷款、社会投人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培育和发展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特别是要利用股票市场分散技术创新投资风险的功能,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投入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事业。
参考文献
[1] 三农数据网.www.sannong.gov.cn.
[2] 黄大防.农技站空空的,连桌子都没有[N/OL].人民网,
2005-03-11.
[3] 丁巨涛.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
[EB/OL].(2004-03-25).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
200403/1 2004032576959.hmd.
篇4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前几年,中国是世界上的主要小麦进口国,每年平均进口1100万吨小麦。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内生产总量超过消费总量,小麦进口量逐渐下降,同时开始大力推广种植优质小麦品种,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品质需求。自1997年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来,我国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连续大幅度增长,在小麦总面积从3000万公顷下调到2200万公顷的同时,不仅依靠提高单产满足了国内消费总量需求,而且将优质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从1998/1999年度的180万公顷增加到 2008/2009年度的近1500万公顷,占总面积67.9%。
小麦品种包括强筋、中筋、弱筋等不同加工类型。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大面积生产上能达到美国、加拿大硬红春麦的品质标准,以进一步替代进口并参与国际优质强筋麦的市场竞争,此类品种一般单产4~5吨/公顷。另一类是目前国内种植面积较大的强筋麦,单产6吨/公顷以上,在适宜地区品质可达到国标优质强筋小麦一级标准,但在大面积种植时,其加工品质只能达到国标优质强筋小麦二级标准。优质中筋小麦改良的重点是产量潜力,在黄淮海主产区要求达到单产9吨/公顷的水平;品质方面主要强调蛋白质质量,适当提高面团的延伸性,以适应优质面条等主食的需要。目前国内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很少,单产虽可达6吨/公顷以上,但加工品质真正达到优质弱筋标准的屈指可数,特别是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偏高,是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
在消费方面,对用于制作饼干和糕点的优质弱筋小麦的需求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对适合做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据估算,全国食品加工业一年需面包用强筋小麦360万吨,加工饺子粉和方便面配麦需用强筋小麦1150万吨,加工饼干糕点需用弱筋小麦600万吨,三项合计2110万吨,此外还有其它专用粉需求未计算在内。但目前已经育成和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中,面包小麦品种占多数,而优质饼干和糕点小麦品种却寥寥无几。导致面粉加工企业在生产饼干和糕点时对国外优质弱筋小麦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有的甚至全部使用进口弱筋小麦。
在实际应用中,优质小麦转化成专用粉的数量也不足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优质麦的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中国农户土地面积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田间管理比较落后,很难做到单种、单收、单储,导致品种混乱,品质下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后加工研究室2008年对我国1361份商品小麦样品、687份栽培品种小麦样品的籽粒硬度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商品小麦中硬麦、软麦分别占35.2%、7.2%;栽培品种小麦中硬麦、软麦分别为60.1%、10.4%;软麦比例偏低,不同硬度小麦混杂严重。进一步提高我国优质小麦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把好生产关,加强优质小麦的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其中包括育种、栽培、收贮、粗加工(以制粉为主)、精加工(以食品行业为主)各个技术环节,其目标是满足人民的食物需求,实现粮食安全。
我国优质小麦优势区域已经初步形成。其中,黄淮海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西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中筋小麦;西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东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预计到2015年,上述5大优势区域将生产我国小麦总量的98%,其中优质品种面积将超过85%。
二、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第一,进一步发展小麦生产,首先要扎实做好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建立农田质量现状与用养档案,分区建立覆盖所有农田的基本建设规划,分批实施农田整治与质量建设,重点加强小水利及灌溉工程建设,如沟渠整修、井网布局、电力及灌溉设备配置、平整土地等。
第二,要加强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研究区域化、适应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分类推荐施肥标准,全面提高小麦播种质量,适度低投入。小麦主产区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应提倡“七分种、三分管”,制定规范化整地、播种技术模式,研制优良播种机械,严格做到精细整地,精匀播种。同时抓好主要灾害的抗逆丰产技术研究与储备,重点抓好主要病虫害和冻害、干热风、旱害、湿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三,要认真培育和选择主导品种。品种改良是农业生产的源头性工作,良种是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中贡献最大、效益最显著的技术因素。目前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优质小麦代表性品种有强筋品种济麦20,弱筋品种扬麦13等。同时,良种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良的品种,二是高质量均一化的生产用种子。我国育种工作对适应性、多抗性重视不足,尤其对寒、旱、热、病综合抗性或适应的优质品种缺乏,栽培品种风险大、问题多、推广区域受限。另一方面,也是当前突出的问题,就是良种不良,表现在品种混杂、种子纯净度低、质量不好、大小不匀,大田种植后弱株较多、杂株丛生,不利优质高产。需要不断培育优质新品种,严把种子质量关,统一供种,提高生产用种子的质量。
第四,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受单项技术进步的推动已经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综合科技发展和组装应用。因此要围绕适宜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推广与指导工作,特别应抓好基层农机手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为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今冬小麦生产形势和技术建议
(一)当前冬小麦生产形势
在小麦连续6年丰收的基础上,高产、优质、广适性新品种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又一次优良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的格局。据今年秋播的初步统计,济麦22和良星99在山东省的播种面积达3100万亩,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7.7%;河南省大幅压缩播期范围窄、生长发育快、易遭冻害的弱春性品种,扩大高产、优质、多抗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面积。仅百农AK58、郑麦366、周麦18、周麦16、新麦18、西农979、新麦19和豫麦49-198等8个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面积即占全省总面积的80%。
根据上年小麦抗旱夺丰收的经验,今年各地加大力度,强化关键技术的贯彻落实。精播半精播、秸秆还田、播后镇压、配方施肥等主推技术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的应用面积都显著扩大。仅测土配方施肥,河南省就扩大了近1000万亩。针对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因麦收降雨带来的种子发芽率降低问题,采取严格检测发芽率、换种调种等办法保证了种子质量。
今年9月份全国小麦主产区的降雨都比较充沛,使10月份麦播阶段的底墒充足。小麦播种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晴好,利于农事操作,整地质量普遍较高。河南省遵循“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的技术原则,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多数旋耕播种麦田都普遍进行了耙压,显著提高了全省麦田整地播种质量。各地都制订了小麦适播期范围,绝大多数小麦播期适宜而集中。河南省在10月中旬即完成全省80%;山东省到10月29日即完成全省计划的96%,潍坊等受旱区在11月1日降雨后及时补播了旱地小麦;安徽省整体进程也较去年早而集中。
随着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扩大,麦播阶段地下害虫日渐猖獗,条锈病初发期提早。今年各地加大了土壤处理、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麦播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山东省实现种子包衣拌种全覆盖,河南省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合计面积超过7000万亩,陕西省药剂拌种比例超过80%。
但仍有少量麦田因整地质量不高,导致出苗不好,缺苗断垄和分蘖缺位现象。部分田块播量偏大或播期偏早,或因干旱、迟茬口等因素造成迟播小麦。
(二)冬季小麦田间管理重点及技术建议
1.抓紧查苗补缺,保证苗全苗齐
四川、重庆、江苏等南方省份,还有一小部分因前茬收获过迟尚未完成播种,应加快扫尾工作。北方省份也有部分因旱迟播的麦田。对于迟播小麦,应加强出苗阶段的管理,及时查苗补缺,确保苗齐、苗足。
2.制定防冻预案,加强冻害防控
对于品种春性较强、播期偏早,或播量偏大的麦田,要切实加强肥水管理,通过深耕断根、镇压、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等措施,控制旺长,预防或减轻冻害。11月10日起全国出现降雨降温天气,其中晋陕冀豫4省突降暴雪,虽有利于土壤补墒和控制小麦冬前旺长趋势,但缩短了抗寒锻炼时间,不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因此温度回升后要及时查苗,发生冻害的地块要浇灌越冬水。苗情较弱的麦田可根据实际状况每亩追施5~10公斤尿素。
3.加强病虫监测,做好冬前防控
由于秸秆还田、品种布局、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近年来小麦冬前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特别是甘肃、陕西、四川等省应加强条锈病的冬前监测防控工作,以减轻春后和全国防控压力。河南、山东等省应加强根腐病、全蚀病和孢囊线虫等根部病害的监控和防治。各地还应根据田间杂草类型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