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

篇1

(一)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含义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土地注入、设立股权等形式进行融资,所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其运营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建设开发公司、城建投资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许多不同类型的公司。虽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类型很多,但是资金融入后的重点都是进行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

(二)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营特点

一是独立性。我国政府在相关规章制度中都已经明确指出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成立必须具备一般独立法人的资格。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所代表的利益主体是地方政府,与一般企业法人相比所代表的利益主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平台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政府所出台的政策顺利实施。二是一贯性。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在资金的使用范围上与商业银行信贷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并不对资金使用范围进行限制,也不会存在利率低的情况。而是根据资金来源情况谨遵一贯性原则,进行资金使用性质的确定对有偿资金有偿使用,对无偿资金无偿使用。三是公益性。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经营管理目标与其他房地产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房地产企业都是以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管理目标,而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则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为经营目的,属于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四是服务性。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所建立起来的,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计划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财政预算和商业银行一样被视为是地区资金的重要来源,地区政府融资平台的顺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财政政策顺利实施,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我国某市政府投融资平台资金活动情况

随着各个地区投融资平台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出现了投融资平台经营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对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以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为了能够更好地规范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规避风险,本文对我国某市15个区、县(市)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了专题调研,以全面反映该市区、县(市)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现状。截止2011年底,该市15个区、县(市)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61家。总资产金额高达1495.6亿元,总负债为848.6亿元。筹资总额为465.4亿元,银行贷款占筹资总额的89.2%,共计415.2亿元,债券占筹资总额的8.8%,共计41.1亿元。本节从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担保、筹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利润情况。该市这61家公司中利润总额达5亿元的占公司总数的4.9%。1—5亿的占公司总数的9.8%;1000万—1亿元占平台公司总数的14.8%;利润0—1000万元占公司总数的34.5%;0元以下的公司占总数的36%。由此可见,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运营情况总体上良好,盈利企业达到了半数以上。而且公司利润金额非常可观,妥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会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该市这61家公司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4.9%;5亿元—10亿元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1.7%;1亿元—5亿元占平台公司总数的9.8%;5000万元—1亿元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11.5%;0元—5000万元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63.9%;无主营业务收入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8.2%。由此可见,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收入情况良好,间接地反映出该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稳定。三是融资情况。截止至2011年底,该市61家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总额高达4653682万元,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其中银行贷款总额为4179872万元,占筹资总额的90%;发行债券为356800万元,占筹资总额的8%;银信政理财产品62300万元,占融资总额的1%;其它占筹资总额的1%。由此可见,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资金最重要来源为银行贷款。同时以上数据也反映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这样一来公司就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一旦银行资金链断裂公司日常运营就会受阻。四是担保情况。该市6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提供担保总金额为3612479万元,其中以财政收入担保占担保总额的4%,约160000万元,保证担保占担保总额的75%,约为2694979万;土地质押担保占担保总额的14%,约为513400万元;其它担保占担保总额的7%,约为244100万元。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公司的主要担保形式为保证担保。由于保证担保主要是通过保证人与贷款人约定的形式进行担保的,当借款人违约或无力归还贷款时保证人承担责任。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一旦投融资平台公司出现财务危机,责任就会落到当地政府的头上,直接会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加大的情况发生。

三、我国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财务风险分析

(一)投资风险

以该市综保公司为例,该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财务发生额291605.94万元,按工程项目分,该市综保公司的资金主要是应用于包括道桥建设、广场建设、公园、景点、游乐场建设等丰富人民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城市水电热气供应等公共事业等方面。虽然公司诸如安置房工程等经营性项目可以通过项目投产后自身经营运行所产生的现金流形成“自偿性”,但是这一部分资金并不足以满足公司运营需要。而所占比重较大的公益性项目完全没有直接收入,政府只能利用其它筹资手段偿还借款,使得公司运营压力增大。同时,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有关于政府投资内容以及资金运作的相关规定,也没用建立一个透明而公允的投资资金运营披露平台,这样一来资金流向就存在着很多漏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之利,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融资风险

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其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而债券发行也成为了银行贷款之后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本节从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两方面进行融资风险的讨论。一是银行贷款融资风险。以该市综保公司为例,从公司2013年资产负债表中可以了解到,截止至2013年年末,公司负责合计2241725769.18元,较年初有所增长,主要是长期借款的增多直接导致负债的增加。长期借款中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公司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因为随着银行贷款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平台项目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获得贷款资金的难度。同时,一些平台项目还款期的迫近也会造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风险的发生。银行贷款融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政府和平台公司的委托-关系所产生的风险。投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被视为是政府的经理人,资金投入项目的实际受益方为政府而不是平台公司,而政府还没有建立健全平台绩效考核体系,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滥用银行贷款致使平台公司资金外流;其次,信息差异性风险。平台公司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过程中,银行对其进行信用评级与平台公司的实际还款能力关系不大,更多的时候与当地政府的财政实力关系密切。很多地区商业银行在对贷款评估过程中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信息上都不占优势无法监控政府投融资平台跨银行的资金流向,使得银行在对其进行贷款时金额数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弥补公司资金缺口从而引发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二是发行债券融资风险。债券发行融资方面,该市投融资平台公司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公开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及短期融资券,以筹集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资金。但是从目前该市财政支出与收入总体情况来看,二者之间的缺口正逐年增大,而地方政府有权同时设立一个或者多个投融资平台,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续期内,该市地方政府很有可能会改变对平台公司的信用偏好,一旦出现投融资平台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的情况,政府不会对城投融资平台债券本息清偿付法律责任,这样就会引发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对于该市政府融资平台资金运用的一些完善措施

(一)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

单一的融资方式容易加大公司对商业贷款和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不利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顺利发展,所以该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应当积极探索融资渠道进一步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首先,平台公司应当加大对发行债券的重视程度,不仅要重视与国内企业和个人的合作,还可以与国外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制定合理的本息发放方式,吸引社会上以及国外的企业和个人资金的投入,尽可能地降低对商业贷款以及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其次,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还应当关注证券市场,通过上市的形式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进行重复融资而且还不用支付利息,促进公司的资金链稳健运转。

(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平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和防范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首先,平台公司应当加强各个部门岗位设置管理,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尤其是财务部门一定要进行不相容岗位的分离,避免一人兼多职现象的发生,实现定期对账。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控制和防范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之利现象的发生;其次,公司应当建立现代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交流;最后,平台公司应当进一步促进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主管人员应当积极向部门成员传递国家最新法律政策,并组织公司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优化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使得公司会计人员在务管理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明确责任主体

该市政府投融平台公司不应当过于依赖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给予公司一定的管理权力,使公司由政府控制其运营管理向实现自主管理形式的转变,杜绝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兼职公司管理工作闲暇的发生,应当另外选聘一些综合素质突出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明确责任主体,避免由于平台公司债务过重转化为政府的债务,致使地区财政负担加重现象的发生。

(四)重视对平台公司财务监督工作

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

一、引言

所谓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就是地方政府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公司,诸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政府通过划拨土地等方式,组建的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来源保证,融入资金后重点投向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1]。

由于我国《担保法》限制地方政府不能直接负债,而《预算法》也限制了间接债务或担保债务[2,3]。这样一来就大大限制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途径和融资空间。地方政府为了筹集必须的建设资金,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即通过组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非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向银行等筹资,来帮助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基本上属于企业法人和事业法人性质。表面上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的,以企事业法人的身份履行了部分政府公共投资功能,是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延伸链条”。事实上,这些机构的投融资公共项目和准公共项目因其非盈利性,缺乏足够的现金回流,同时大多数投融资平台本身不具有自偿能力,只能依靠财政拨款偿还贷款或用政府信用给予隐形担保,这样地方投融资平台累积的债务清偿压力大量回归到地方政府,给银行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而这些贷款大多来自于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银行组织的银行团等,这样以至于这部分债务回归到中央财政,最后将会导致政府债务危机。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电【2011】6号)要求,为了分清政府债务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债务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第二类是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第三类是其他相关债务。下图1是由“地方政府”,“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商业银行”三者构成的一个资金链示意图反映了上述三种不同形式的地方政府债务:

注:①是指地方政府组建地方投融资平台时注入资金的方式,包括:财政收入、国有资产划拨、税收返还、土地出让金。②-1是指商业银行向地方投融资平台提供的负有政府担保的贷款,该类贷款不能由财政资金来偿还;②-2直接贷款是指政府机构直接向商业银行借款,由财政资金偿还;②-3发行城投债,是指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的“准市政债券”的城投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最终的信用主体是地方政府,大部分城投债都由商业银行所购买。③投资,是指借款资金的投向,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公益性项目,如:城市道路、桥梁、环境维护、水利建设等;第二种是准公共产品,又准经营性项目,如: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供热、供气、公交等;第三种是私人项目,又经营性项目,如:电力、电网、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④还款来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还款来源包括:土地出让金、置换土地变现、股权收益、自身运营收益等。

二、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大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分析

一直以来,由于分税制原因,中国地方政府一直靠财政收入、国有资产划拨、税收返还、土地出让金等来发展地方经济。在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普遍的现象就是“财力集中向上,事权集中向下”,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资金存在严重不足。同时,0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回暖,人们普遍预期土地价格将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城司在向银行借款时,信用评级是非常高的,加上银行业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又有地方政府对贷款的担保,这样城司就会轻而易举的得到贷款,甚至会得到比实际贷款额度更高的贷款额。

由于我国在政绩考核方面存在“只重视政绩考核,轻视财务考核”、“重视资金的投入,轻视效益评价”等现象。当全国都积极建设本地经济,提高本地区的GDP的时候,就会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竞争,于是各个地方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就会产生一定的模仿效应,即“羊群效应”[4]。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就扮演者“第二财政”的角色,地方政府就理所当然的把商业银行当成一块典型的“公共用地”[5],在使用公共物品时,普遍存在一个浪费的现象。

(二)内部因素分析

首先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的道德问题。由于银行本身在贷款前,会对城司的资信水平进行评估。但是某些城司会有一定的投机心理,为了获得更大更多的贷款,他们把一些差的项目打包成好的项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宏观经济形势从紧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其次,我国考核地方政府的业绩主要是通过可测量的经济指标来进行的,如,GDP的增长率,就业率等。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自身业绩,就会把工作重心都放在增加GDP,发展地方经济。所以短时间内如果要提高GDP增长率,就会致使地方政府集中向商业银行贷款。这就是所谓的“公地悲剧”[5]。

最后,政府部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一般是多部门融资,分散管理,融资的决策主体、偿还主体、投资失误责任主体不明确,形成一种“不借白不借”的典型的负债扭曲观[6]。贷款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缺乏有效监督和跟踪管理,投资范围不仅包括公共领域,还会涉及到竞争性领域,造成了政府资源浪费。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也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三、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998年以来,为了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把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倡导设置地市级投融资平台,并向投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满足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同时规定地方政府也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变相担保,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4]。

但是,2008年美国全球性的次贷危机爆发,中国采取一系列的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致使银行业大量的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提供贷款。由于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资金都来至于银行,地方政府无力清偿债务时必然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存在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由于在我国财政体制方面存在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一旦地方政府借债事前激励与中央政府的事后救助或者成本分担行为相结合,就有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子博弈完美均衡中的过度举债行为[7]。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中国,中央政府会不得不采取措施救助四大国有银行。然而,这个救助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而形成“地方政府融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危机――中央财政救助”[3]的循环当中。

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策建议

1.引入市场化概念,改变单一融资,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进行科学区分并区别对待,特别是对经营性项目和公共性项目进行有效区别,并实施不同的融资措施。对于经营性项目就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利用项目融资,例如,BOT、TOT、PPP等项目融资模式,积极争取国外贷款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金,这样可以加大政府投资,减少民间资本[8]。

2.建立专门的偿还基金,取消政府担保,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控体系。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取消政府担保,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9]的贷款机制。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和级别,制定不同的基金偿还制度。

3.明确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实行财务信息透明化,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根据我国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只能由财政部。2011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为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试点[10]。地方政府不允许直接负债,试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主要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提高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和债务信息的透明度,使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健全的财务信息,向上市公司一样定期提供资产负债表等。同时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批,责任到人,坚持“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11],避免地方政府随意举债,这样能确保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推出好的项目进行城市的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许航敏,葛小南,孙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10):28-38.

[2]黄燕芬,邬拉.地方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及对社会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3-9,13.

[3]赵全厚.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7:2-19.

[4]赵全厚.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及其融资平台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10):2-9.

[5]赵璧,朱小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1(10):46-52.

[6]刘金璐.项目融资风险分担,控制模型及其实证分析――基于teda的项目融资相关研究 [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10.

[7]类承曜.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原因:制度性解释框架[J].经济研究参考,2011(38):23-32.

[8]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李友兰.提升地方政府投融资能力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7):20-27.

[9]赵全厚,杨元杰,赵璧,孙昊.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10):9-18.

[10]邓锐.关于资产证券化化解地方债务问题的思考[J].观点,2012,4:42-43.

[11]赵云旗.地方政府债务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38):2-22.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06

1 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模式

1.1 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中,财政出资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资金来源,政府作为投资者,也是融资和被融资的对象。一般而言,中央或者省市一级政府拥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审批权和投资决策权。因为,政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人,所以该模式中,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决策还是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或者是项目验收后的管理与运营,全权是政府统一实施。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主要有财政投资、国内外贷款、证券市场融资和土地储备制度融资。

传统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它依靠政府的良好信用和政府财政,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到需要的资金,操作简便而且可靠。劣势是会受到政府财力和信用程度的限制,对政府财政产生压力,融资能力不足,而且不利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制。

1.2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

上世纪末,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制也随之在慢慢地变革。随后,国务院下发《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方案》,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在全国各地兴起。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主要有市政债券、信托产品创新和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三种形式。

1.3 新兴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随着BOT模式出现在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项目融资这种新兴的模式迅速发展起来,项目融资是一种以项目收益为基础并且依托政府支持的商业融资,它的参与者是合资股份制项目公司,目前有两种分类: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民间主动融资)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公私合作)。

1.3.1 PFI民间主动融资

PFI涉及两个对象,一个是政府部门,它提出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需要,经招投标将项目交给有特许权的私营部门建设及运营,同时要求其在特许期结束时将经营项目完好无缺且无债务的交还;另一个是私营部门,它通过从接受服务方或政府部门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回收本身支付的成本。

1.3.2 PPP公私合作

PPP是私人部门与政府合作,共同组建特殊目的机构(SPV),双方均参与项目设计研发、建设运营,共担融资和项目风险,利益共享,到期后将项目交还政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下,政府在后期建设运营等参与程度更大,而企业恰恰相反,是在前期立项等阶段参与更多,由于公私双方都是全程参与,所以合作期长,信息也更加对称。

2 基础设施投融资新兴模式比较

2.1 PFIPPP比较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PFI与PPP有诸多相似点,同时又有明显的区别:

资金来源不同。民营资本是PFI的来源,然而对于PPP而言,还会有海外资金的摄取,但是两者都改变了以往基础设施全权由政府包揽的局面,都是通过公私结合,减轻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提升效率控制成本。

2.2 PPP模式的主要类型比较

PPP模式包含BOT、TOT等多种模式,主要类型见表1。

当下,我国项目融资模式中应用最多的主要有四种,BOT、TOT和ABS模式,现将项目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对其各阶段的责任进行对比并汇总至表2。

最后按照融资成本、短期融资难易程度、风险分配、适用范围等对此主要的三种模式进行对比。

适用范围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已建成项目凡是收放安全、具有持续、稳定未来现金流的项目资产,经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均可以证券化

典型案例日照电厂,沪甬高速公路、广州轻轨,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工程等等法国威望迪通用水务公司购买武汉、天津、上海一些水厂的经营权1996年珠海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2亿美元的债券;2007年重庆市政府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市政资产支持证券”,融资50亿

3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传统融资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解决融资难题。本文对传统模式及新兴模式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分析,以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选择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尧.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融资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黄如宝,王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J].建筑经济,2006,(10).

篇4

近日,招行小企业E家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记者发现,互联网企业“淘金”,跨界开展金融业务;金融机构“触电”,跨界开展电商业务,跨界创新已然成为当今时尚。商业银行纷纷携自身庞大的零售客户基础,力图通过C端(即个人)来吸引时尚T台下的“镁光灯”,如建设银行搭建“善融商务”平台、交通银行推出“交博汇”网上商城、工商银行建设“融e购”电商平台。在众多商业银行的跨界样本中,招商银行落子小企业E家颇显“另类”地将B端作为发力重点,其用意耐人寻味。

小企业E家的互联网逻辑

为积极应对和把握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招商银行在公司金融领域剑走偏锋、独辟蹊径,于2013年4月份正式推出了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小企业E家。小企业E家是招商银行遵循‘平等、开放、协作、分享’互联网精神,充分调动和整合多方互联网资源打造的开放式、综合化的新型金融服务平台,目前平台注册的企业用户超过30万。

小企业E家在充分发挥招商银行网上企业银行既有优势基础上,围绕中小企业“存、贷、汇”等基本金融需求,创新开发了企业在线信用评级、网贷易、惠结算、我要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并实现了与银行中后台信贷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对接,初步形成了从客户接触、跟进营销,商机发掘、产品销售到在线业务办理的全链条“O2O”(online to offline)经营模式。同时,通过与广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异业合作,小企业E家整合研发了E+账户、商机平台、企业云服务、企业商城、在线财务管理、投融资平台等创新的互联网应用,打通和融合了企业在结算融资、投资理财、商机拓展、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供应链运营等多方面的行为,沉淀了传统银行难以获得的“大数据”。

应对金融脱媒的精准卡位

招行认为,互联网金融脱媒的核心是互联网带来的社会要素的公平再分配。互联网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商业银行独立承担了账户、结算、清算、收单、反洗钱等大量管理和运营成本,但在紧密贴近用户需求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挤压下不断被“后台化”和“边缘化”,“存、贷、汇”遭遇全方位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正逐渐退化为整个金融链条的OEM商,并被残酷的甩在价值的尾端。即便是具有庞大客户规模和传统渠道优势的的国有银行,也只能延缓而无法阻碍这一趋势的发展。金融脱媒的不可逆转,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遵循互联网的生存法则,在全新的行业分工和要素分配过程中掌握主动、顺势突围。

小企业E家投融资平台是招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全新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投融资平台让金融服务更加透明,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交易成本,利用银行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能力,通过互联网创新实现社会公众间信息、资金的开放、安全和有效的交互与流动,让社会公众平等享有金融服务的机会,促进社会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投融资平台有助于利用社会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小企业E家投融资平台的本质是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信息见证服务,实现资金供给和需求者间对称的信息、资金交互。投融资平台从其业务模式和流程安排上都与目前的国内P2P网络借贷业务大相径庭。并且,投融资平台未涉及既有银行信贷资产,也未新增或创造任何形式的银行信贷资产,更未发行任何受益证券,与资产证券化有本质区别。在业务运作模式中,招商银行作为信息提供方不对融资项目、融资人归还本息承担任何形式的担保、保证责任。投融资平台在页面展示及与客户签署的相关法律文件中,已明确向投资者提示投资的本息风险,并且不提供任何显性或隐性担保。同时,为最大限度保障投资人权益,招商银行对融资人及融资项目均以银行自身发放融资的标准开展线下的尽职调查工作,并根据尽职调查结果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尽职调查内容不仅包括融资人经营证件、营业场所等基本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包括对于融资人资信状况、融资背景、还款来源等有关融资项目风险。仅有通过上述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融资项目才会展示给投资人。

招商银行自2013年9月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投融资平台试运行,试运行期间平台共融资项目8期,实际参与业务体验投资人826人,投融资交易金额合计3835万元。目前,招商银行正在根据试运行有关情况对投融资平台的技术架构、业务流程、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升级。具体优化内容包括全新的UI视觉设计,清晰流畅的客户指引、更快速的页面响应速度,更优质的支付体验及对用户私隐及安全控制等级的进一步提升等。

合规、稳健——招行的互联网金融核心

篇5

关键词:城建投融资体制问题及对策

当前,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扩大,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政府财力直接投入为主导,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公用行业市场垄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最终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化、公用事业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投资主体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现有投融资平台脆弱,缺少实体支撑

按照“政府投资、国企运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无收益的公益性资产为资本组建国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然后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融资并负责项目实施。由于缺少实体支撑,几乎没有经营现金流入,其财务指标通常达不到基本的信用标准,必须依靠政府资源的支持,才能勉强维持平台资金周转。

2.债务问题突出,债务风险凸现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债务主要表现为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还贷压力大;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多为中短期贷款,资金还贷期集中,可持续能力不强;三是净资产负债率高。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少,必然造成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本金却未能与负债总额同步增长,造成了净资产负债率畸高。

3.项目管理机制混乱,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目前,城建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建设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各子公司的组织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违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规避公开招投标,评标把关不严,业主擅自变更招投标结果等问题;二是项目超概算严重,很多项目实际投资超概算50%以上;三是项目建设和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变更设计施工、违规签证、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问题。

二、现行投融资体制运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均为各主管部门成立的国有独资子公司,呈现分散融资、单一建设、垄断经营、统一还贷的局面,这些公司拥有代行政府职能的天然业主地位,与政府往日成立指挥部直接参与投资和建设没有本质区别。

2.成本约束弹性化

现行模式其实就是“借贷主体是国资总公司,投资主体是各子公司,最终负债的还是政府”。这样,各子公司既不承担偿债风险,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各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损失浪费资金的现象。

3.融资渠道狭隘化

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对下一步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传统体制使得人们对城市建设中公用行业的理解发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认为公用行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即使收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实践证明,无视公用行业经济属性的观点,只能导致这一行业的不断萎缩和衰亡。今后必须真正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运作城市建设,构建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节约政府投资,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投融资时应注重直接融资,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方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各种融资模式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营利点,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市场化的投融资格局。

3.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4.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提高运行效率。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可消除原有体制下严重的“等靠要”现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防止从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走向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在整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管、导向、调控作用。

5.加强对城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为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强”。

(2)加强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减少项目资金沉淀。

(3)配套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制等方式,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6.建立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偿债机制。建立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和可靠的贷款偿还机制,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笑琴.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资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2005,(5).

[2]樊保军.小城镇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村镇建设,2004,(3):15-18.

篇6

关键词:BOT投融资模式;法律问题;解决方式

一、BOT投融资模式

(一)概念及法律问题。所谓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包括建设-经营-移交这三个过程的一种投融资方式。[1] 依据以往惯例,私人资本与公共资本间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在两者的使用目标、程序、意义上有着天壤之别,私人资本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公共资本根本目的是发展本国经济,以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所在^域经济快速发展,但就BOT投融资模式的实质成效而言,使双发都达到了共赢的局面。

(二) BOT投融资模式的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BOT法律模式下的法律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担保人、经营管理者等,政府和企业处于优势主导地位,政府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匹配本国的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对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和部署,发展中国家更加青睐BOT投融资模式,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我国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积极借鉴和吸收了BOT投融资模式。2、法律关系的特征。(1)特许协议主体的双重性。BOT方式中“特许协议”是重中之重,其复杂性、综合性、特殊性是和特许协议主体息息相关的,特许协议可以让政府直接授权私营企业进行基础设施的设计、投资等,BOT的特许协议其本身有特殊之处,东道国政府作为合同的一方,不仅承担着项目的发包者,又作为此项目的使用者、管理者,另一方是外国籍的私人企业、承担着投资者、受益者的角色,BOT模式最初目的是引进外资,有其是亟需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且资金匮乏的国家,不限制对外国的私人企业的性质、功能、规模。(2)BOT融资方式的特殊性 。BOT融资方式与一般的融资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偿还资金方面有很大差异,BOT方式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雄厚的资本作支撑,BOT项目基本上包括的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私人主体是不能承受如此巨大资金的支出和风险,因此BOT方式中的项目融资就是指利用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偿还建设该项目所用的资金。(3)BOT方式风险特殊性。BOT模式标的额大,BOT项目涉及多方当事人、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因此政府在参与BOT项目中必须提高工作透明度,以健全的制度防止“暗箱”操作以及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发生。[2]

二、BOT模式在我国的法律障碍

目前困扰我国BOT投资建设实践的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出于对BOT特许协议法律性质的顾虑,并且我国现行的有关外资、担保、行政等方面的法规相互冲突,形成了BOT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法律障碍,BOT投资方式的法律适用问题,已成为一个相当急迫的问题。[3]

三、我国BOT立法的改进与完善

缺乏完整操作性明确的法律法规无疑也是BOT项目运行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我国的入世现实,重视我国BOT立法工作,采取措施去除立法障碍,为BOT提供一套明确、完善的法律制度,增加项目运作的透明性和法律确定性,已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扩大并明确BOT适用范围。BOT投资方式尽管有诸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领域和建设项目都是用这种投资方式。按照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观点,由于公共物品和服务无法从外部进行量化不能适用市场供求规律,私人投资者一般不愿进入 因此,只能由公共部门或者政府来完成。

(二)放松对BOT项目资本方面的限制。BOT投资方式的资债比例高的特点是由BOT项目本身投资额巨大、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决定的,我们今后的BOT立法应对BOT方式的特殊资债比例要求予以考虑,制定符合 BOT投资方式特点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比例,促进私人资本参与BOT投资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样化的BOT融资方式及政府做出相应的保证。BOT项目公司与一般企业的资本有着明显的差异。项目的发起人一般以有限的资金作为股本出资,由项目公司通过其他种种方式筹资。因此,项目公司的股本与贷款呈现出非比例性的特点。国外BOT项目往往采取多种筹资方式,如向国际银团融资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我国在这方面尚存在诸多限制。

(四)完善适合我国的BOT制度的法规。鉴于BOT方式在利用外资和发展我国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现实情况,立法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只有对BOT方式以及BOT方式在我国的实践情况进行全面考察,才能制定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吻合的较为全面的BOT法律文件。

综合以上观点可知,BOT方式也是在很多的投资模式中以其优势胜于其他的模式,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其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创新的理论极其投资模式,以其更好适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晓勇.BOT的法律关系分析及在我国的立法完善[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8年.

[2]董娇娇.BOT投资方式的法律分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篇7

关键词:投融资平台;集团;管控体系

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并经历了多次重组与变革,业务体系不断拓展,组织形式呈现出集团化的特征,加强集团管控,实现集团子公司的协调效应,降低运行成本,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是平台类集团公司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根源与现状、发展的一般路径特点,分析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选择和管控体系,并以南京市交通集团公司为例做实证分析。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根源与现状

政府投融资平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各地方政府设立,名称有所差别,包括“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交通投资控股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市发展投资公司”等,在此统称为城市投融资平台,促使地方政府成立该类平台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税制改革、国家金融体制变革以及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对地方GDP增长的追逐等。

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达到3800多个,如果按照国发[2010]19号文1细则定性的宽口径计算,投融资平台的数量恐怕至少达到8000以上,其中地级市以上的平台资产规模多数达到百亿元以上,呈现多行业、多层次法人组合的集团特征。

二、投融资平台的一般发展路径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自身的发展规律,投融资平台从其诞生并在全国范围内成长发展起来也概莫能外,根据对东、中、西各地投融资平台的考察与研究,笔者认为平台公司从成立之初到转型为良性循环的真正市场化企业是有一定规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路径:

第一阶段,“以政府信用为基石,举债建设”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平台公司只是政府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而成立的一个平台,是政府融资的窗口。在政府信用和有限财力支持下,平台在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内,集中地方政府资源,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融资工作,使城市化有了一个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盘活存量、城市经营”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随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按照城市资源统一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思路,政府对平台公司的支持力度加大,向平台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出台支持性政策。平台公司利用政府给予的优质资产和出台的支持性政策进行城市资源整合,对基础设施存量资产进行变现,开发地产业务等,这些措施既筹措了城建资金,又改善了城市形象。

第三阶段,“资本运作、良性循环”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政府的支持下,平台公司市场化程度加深,因此更多的利用市场化手段融资,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分散了筹资风险,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模式,同时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可见,政府投融资平台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伴随着资产、资源和产权的重组,从而导致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化,经营范围逐步多元化,涉及业务领域的市场化竞争也日趋激烈。

三、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分析

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当其发展到集团公司规模的时候,如何选择适合的管控模式,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的管控就成为平台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也是目前许多经历大规模重组后快速成长的投融资平台类公司所面临的普遍问题。2010年,全国的投融资平台正在经历着来自财政系统和金融系统的清理规范,“十一五”期末,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面临调控转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改变平台类公司的生存状态,平台类公司必须苦练内功,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集团化管理水平,以对主业以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单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从实务操作看,笔者通过对国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同发展阶段的管控案例分析,发现平台类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操作管控型和过渡管控型四种模式,选择不同的模式将导致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差异和集分权程度不同。个人认为,选择何种管控模式需综合考虑,反复权衡,应主要考虑战略重要性、管理成熟度、资源整合模式以及业务主导度等重要因素,兼顾考虑公司战略、行业特点、管理者风格等其它因素。

1.财务管控模式

采用财务管控模式的投融资平台,集团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管理方式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一般资本型企业集团采取这种管控模式。在该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实行以资产经营为核心。以各自企业自己编报的预算、计划与集团外同行企业的经营效果比较为主要考核内容,评价经营业绩的财务表现。集团总部规模非常小,不向子公司提供共享服务,在特殊情况下才进行干预,确保经营目标的完成。

2.战略管控模式

采用战略管控模式的投融资平台,集团总部作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管理方式通过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体系进行管理,一般混合型的企业集团采取这种管控模式。在该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干涉较强,但是子公司有一定的自,可以理解为“有控制的分权”。集团总部制定涵盖大多数活动的职能政策,并检验主要建议的合理性,修改或批准有关下属企业发展的主要决策,而日常的经营管理事务则由各事业部承担。集团总部是主要业务流程的监控者,检验集团战略在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合理性,当可获得协调作用或取得协同收益时,集团公司会与各子公司(或事业部)共享信息和资源,对整个集团的资源进行配置。集团的各子公司有较大的自,要对自身的业务负责。

有的平台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3.经营管控模式

采用经营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其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指标管理中心。以对企业资源的集中控制和管理,追求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和优化为目标,直接管理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具体业务)。采取该管控类型企业集团往往都从事大规模产品生产或网络性自然垄断业务,如电力、电信、铁路、公路、煤炭等。

4.过渡管控型

这是区别于一般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特殊类型,也是投融资平台类公司特有的模式,是一种被动的管控选择模式。该模式产生的背景是政府主导的报表式重组的产物,为了减轻重组的阻力,平台类集团对划拨的子公司仅享有法定产权,划拨下属单位的管理体制维持现状,集团公司一般对下属总公司实行产权层面的管理,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经营、财

务及人事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管控。大多数平台类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的阶段都采用过这种管控模式,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过渡性选择,一般在过渡期后会转化为前述三种模式中的一种模式,或者重新剥离或划转给新的主体。

总体上讲,不论集团采取何种管理控制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整体的和谐发展,但不同的管理控制模式,有具有各自的控制特点,详见下表。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对管控模式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理解上的方便,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或“万能”的模式,也没有“最佳”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管控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投融资平台的整体战略转型而进行动态调整。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实际上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的。

四、集团管控体系的主要内容

集团管控是为解决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管控上承治理结构,解决治理结构分权制衡但低效的问题,为治理提供切入点,下启微观管理,为管理提供合法性依据。通过以上对平台类集团四类管控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模式体现了不同的管控深度和集分权程度差异,但下述各项管理多被列为集团总部管理的主要内容。

1.战略管理

集团战略决策和管理是集团总部的主要职能,属于总部高度集权的管理,即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管理权都集中在总部统一管理,如集团整体战略方案制定、子公司战略方案决议、监督与评估等。

2.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是集团公司总部的一项集权管理内容,集团总部控制投资权一般都很严格,要求投资方向符合集团战略和发展规划,投资项目决策要经过慎重研究,并按规定程序经过总部审批,并对投资项目进行过程监督和后评估。

3.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确保实现总部基本功能的重要管理,处于集团内部管理的核心地位,目标是动态优化企业资产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融资管理、资金管理和风险预警管理等。

4.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是实现集团总部主要职能的一项管理,不论采用何种管理方式,总部都将人事管理作为出资人到位和实施监控的重要标志,集团总部管理子公司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并对执行层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另外,人事管理除了对子公司管理人员的任免外,还建立相关的制度对他们进行监控,如经营考核制度等。

5.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总部作为集团的信息中心,承担集团信息化的责任,集团一般根据管理模式和基础管理情况不同,对总部和分子公司进行差异化的信息系统权力配置。

五、南京交通集团的管控模式选择与创新

在创建集团化运作模式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集团化运作确实具有很多优势,不断创新管控模式、建立一个适合集团长远发展利益的管控体系,是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下面以南京市交通集团不同阶段的管控模式为例,从实证角度分析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与创新。

1.企业概况

南京市交通集团成立于2002年11月,隶属于南京市委、市政府,是南京市政府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主体,受市政府委托肩负南京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投资、建设和管理任务,代表市国资委对授权范围内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权力,是南京市四大国有投融资平台之一。

“十一五”期末,南京市交通集团投资企业达20家,其中,全资子公司9家、控股子公司4家、参股子公司7家,形成以高速公路、过江通道、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及综合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主,以汽车贸易、物流、市场、金融、建材、广告传媒、房地产开发及运营等其他产业投资运作为辅的“一主多辅”产业格局。

2.管控模式选择

与大多数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类似,南京市交通集团也是通过政府授权划拨资产重组设立的集团公司,部分子公司先于集团公司成立,部分子公司是近年政府新增授权经营资产,集团对不同业务板块的主导度差异较大,因此先后针对不同的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模式实施管控。从实证角度看,南京市交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是由集团直属主辅业企业的战略重要度、管理成熟度、资源整合模式以及业务主导度决定的。

(1)从战略重要度看,战略地位越高,集团的管控强度越大,集团的路桥板块、铁路投资及综合枢纽开发是集团的主业,也是集团作为投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理由,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倍受各级领导关注,战略重要度高;房地产和商贸物流业务是集团主要的利润来源,也是集团未来要发展的营利性业务,战略重要度不言而喻;资产经营涉及集团的风险调控能力,是集团未来要着重发展的一大主营业务;对外投资管理涉及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和新业务的拓展,战略重要度也较高,对于这些战略重要度较高的产业,集团主要采用了“经营管控型”和“战略管控型”的管理模式。

(2)从管理成熟度看,南京物资集团是2007年南京市政府划拨并授权集团经营的老国企,其所属的商贸、建材和汽车服务业务也是集团从未涉足的领域,而物资集团现任领导班子具有长期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因此“十一五”期间集团对物资板块主要实行“财务管控型”模式。

(3)从资源整合的方式来看,集团授权的二桥、三桥公司是特许经营的项目公司,二桥公司成立的时间是1999年,二桥公司与二桥管理局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形式共同负责二桥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南京交通集团成立后,伴随二桥管理局的改制和二桥公司的资产划转,交通集团采用了“过渡管控型”模式实施对桥梁公司的管理,并借助市场化运作手段整合社会资源,管控模式逐步演变为“财务管控型”模式。

(4)从业务主导度来看,主导度越高,集团的管控强度越大,政府划拨的城市轨道板块,资产规模较高,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导致集团的业务主导度不高,因此“十一五”期间集团更多采用了“过渡管控型”模式。

3.管控模式创新

“十一五”期末,南京市交通集团根据新的发展环境规划了集团“十二五”战略目标,明确集团将从单兵作战型的投融资平台向组团作战型的企业集团转型,集团定位为集“投融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复合式、综合性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各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业态特点和发展方向,围绕核心竞争力调整战略定位,按照组团式、差别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成为产业明晰、各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经营平台。

基于新时期各业务板块的战略重要度和管理成熟度的变化,南京市交通集团将在既有的混合管控模式的基础上,适度调整管控强度、创新管控模式,如建立路桥收费管理中心、建设资金实行集控管理、优化对子公司经营层绩效考核体系等,决策选择以战略管理型为主导的管控模式,并结合成员企业差异化的战略,实施管控强度不一的战略操作型管控模式。

六、结 语

从较单一的路桥收费管理到创新集团化管控体系,是一个质的飞跃。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南京市交通集团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不竭的核动力。相信在创新集团化管控体系战略指导下,南京市交通集团一定能从预定目标出发,发展成为“多元化、区域性、立体式”为主要特征的“一主多辅”的投资控股集团,并发挥其在推进南京市大交通格局的完善和大交通产业提升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璞等:《母子公司管理》,中信出版社,2003年

[2]盛华仁主编:工商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篇8

关键词:BT建设模式 ;BT建设项目风险; 直接施工型; 特许; 融资回报; 项目回购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spects of the BT building mode, BT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BT mode of operation the project initiator.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he BT mode; the risk of BT construction projects; direct construction type; concession; financing return; project buy-back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因为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及复杂度相对较高,及建设工程中所涉及利益相关方众多等因素,使项目建设工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设项目的BT投融资模式,因增加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投融资因素,从而使该建设模式下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发生更多更大的风险事件。

1、BT及BT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概念

BT是指政府通过与投资者签订特许协议,引入非政府资金建设基础非经营性设施,项目建成后由政府按协议赎回其项目及有关权利。BT建设模式实质是一种融资建设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演变,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结果。

BT项目的回购实质上是一种资产转让行为,在工程建设期间,工程资产所有权归建设方所有,回购完成后,工程资产所有权转移给项目业主或政府所有。BT业主应根据建设财力平衡情况确定回购方式和回购期限。

BT建设项目风险是指BT建设项目在特许(BT项目合同招投标)、建设、移交等阶段的建设活动中,BT项目相关各方利益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项目风险管理则是对从项目内外部环境中抽取出来的不确定性信息进行可靠的风险识别和表征、分析和评估、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工程。

BT项目发起方的风险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发起方的风险随不同的BT操作模式、不同的运作模式及不同BT合同架构所承担的风险不同。本文拟以目前我国常用BT建设操作模式为基础,对BT项目发起方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为发起方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BT建设项目操作模式及流程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第一个BOT项目以来,BT建设项目的操作模式及其运作流程也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特色的需要。操作模式、运作流程的不同,必将造成项目风险的差异,因此,对BT建设项目操作模式的分析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

我国BT建设项目操作模式主要分3 种形式:

(1)施工二次招标型。业主招标确定投资人联合体,由投资人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再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施工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2)直接施工型。该模式区别于前一种方式的特点是施工任务由投资人之一完成,因为投资人兼有施工方的身份。该操作模式下,BT项目招标的资格是具有合格施工资质、融资能力符合要求的建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由业主直接委任或和项目公司共同委任,BT项目投资人或者说BT项目总承包方主要承担项目施工阶段、回购阶段的投融资任务。(3)施工同体型。与前两种模式有本质的区别:项目业主招标确定直接承担融资、施工和现场管理工作的项目投资人联合体,由业主和投资人共同成立项目管理机构进行工程管理,但不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监理单位一般由业主委托。

由于直接施工型模式能合理划分业主(政府)与投资方在项目设计、施工阶段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享受对应权限及经济效益,所以该操作模式也是目前我国运用最多的操作模式。同时,该模式下施工利润降低了BT投资方的融资风险,相应提高了投资效益,也是这种BT建设操作模式在我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政府(或政府授权的项目业主,下同)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对项目进行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等前期工作,组建业主方项目管理公司,进行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确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任务。同时,招标确定项目监理单位或项目管理公司。其次,根据项目施工图预算进行BT建设项目总包谈判、议标或公开招标,选定符合施工资质要求的、具有一定投融资能力的总承包单位进行BT项目建设施工,并根据BT项目招标方案或发起方和承包方双方协商结果确定BT建设项目的独立分包、业主指定材料及指定分包。最后,BT项目总承包方建设完成后移交、项目业主支付回购价款进行项目回购。

3、我国常用BT操作模式业主方风险分析

直接施工型BT操作模式的工程项目风险与其他BT建设模式一样,具有一般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更具有因融资、回购等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的自身风险特点。

3.1从性质上分

1)社会政治风险,是由于项目所在地区的政治状况以及政府行为可能对项目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变化风险、法律风险、诚信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金融政策、银行利率的变化所带来的融资成本的变化;BT项目参与各方特别是业主方、总包方及提供融资的机构的信用体系,是影响融资成本的因素;而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各项政策也直接导致BT项目成本的变化。特别是法律方面,因为我国目前针对BT建设模式的法律法规非常不完善,这必将影响BT建设项目在运作工程中的法律风险。企业会计财务政策方面,BT总承包方的投资、利润在财务科目上的划分并未完全统一,这也间接影响BT项目业主方回购总价的不确定性。2)经济方面风险,主要是指BT项目运作过程中,社会整体经济环境不稳定,造成BT投资方的风险增加,间接造成BT项目发起方的融资成本。BT建设模式市场不成熟,影响参与各方对BT项目建设过程中不确定性的研判,促使BT项目的运作方案、招标不能顺利进行,进而影响BT项目能否顺利实现目标。BT合同架构设计,以及BT项目投资方对合同的熟练把握,也是影响BT项目未来不确定性的因素。3)工程技术方面的风险:主要反映在由于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误差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为BT建设模式总承包合同的融资成本随着建设项目的大小、融资回购期的长短而选择确定不同的融资回报率,所以,如果工程项目总投资增减额比较大、进而影响建设工期变化大,也必将带来BT总承包合同所确定的投融资回报率误差,给业主方的总投资带来间接损失。4)自然风险,因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引起工程项目在投资、进度安排等方面造成不确定性,并进而造成项目的融资时间增多、融资成本增加及融资回报率变化的不确定性。

3.2从项目控制目标内容上分

1)质量风险:与一般建设项目一样,BT建设模式下项目总包方完成项目施工后,须立即转移项目资产给发起方,从而项目的质量风险也让渡到项目发起方BT,BT项目发起方承担相应的工程质量风险和完工风险。2)投资风险:BT建设模式的投资风险与其他项目建设一样,也存在受原材料价格变化、劳动力成本增加、工期延迟、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利率变化以及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点是因为直接或间接导致融资回报率变化的因素的存在,导致BT项目投资增加的风险。譬如,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导致建设施工费用增加,融资额增加,导致增大后的融资额的融资风险的增加,及所支付的增加融资额的融资回报;工期延迟,导致资金占用时间的增加,进而增加融资成本;通货膨胀、利率变动、利率变化等因素影响融资利率的计算,及融资回报的增加。这些都将成为BT发起方的投资风险。3)进度风险:BT建设项目的进度风险,主要反映在招标过程中,发起方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去计划、谈判、定标;BT建设过程中,因为资金支付特别是第三方资金支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总体进度延误的风险;第三个方面是,BT建设各个参与方因对BT建设项目操作流程不熟悉、不熟悉BT运作,造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协调困难,导致工作延误。BT建设模式对发起方和投资方的信用、配合度要求很高,责任大,相应风险大,这给双方带来很大的管理压力,造成工作过程中协调难度大,出现分歧时,极易造成工期延误。

3.3从BT项目运作进程上分

1)设计阶段:与一般建设项目一样,BT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风险也有因为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不完善、勘察设计错误导致地下工程设计有误、设计变更增加等原因,造成项目投资额增加的风险。BT建设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因这些因素的存在,而导致BT项目施工过程中工期延误、总成本增加所带来的融资成本的增加。2)招标阶段:包括因BT合同条款不完善造成的风险、BT招投标市场不成熟造成投标单位不足降低项目的竞争性,间接影响项目各项效益指标。BT招标阶段,政府招标主管部门的政策措施,也是影响BT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3)施工阶段:BT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因施工协调难度的增加、资金支付不及时特别是涉及到得第三方支付影响工作进度,造成投资额增加,进而促使融资成本增加等风险。4)回购阶段:主要是银国家银行利率的变化引起投融资回报率的变化,造成BT项目回购总价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铁路融资 效率 对策

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客运专线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计划投资总规模约为2万亿元,年均需要超过1300亿元,铁路建设资金缺口十分巨大。除建设资金外,铁路每年还需偿还大量到期债务、对既有线进行技术改造等。可见,铁路建设筹资任务异常艰巨,能否如期筹足资金,关系到国家铁路建设规划的执行。本文就目前我国铁路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铁路融资制度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

一、铁路融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单一

铁路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它属于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其建设经营在传统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的事情,银行、企业等只是铁路运输服务产品的消费者而不是投资者,这就大大地缩减了铁路资金的筹措范围。加之我国铁路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导致铁路建设对外部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所以我国铁路建设一直以来采取的是政府投融模式。

2、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我国铁路资金来源主要有六个渠道:一是铁路建设基金;二是国债主要集中西部地区公益性项目;三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即合资铁路;四是市场化融资,包括股票、债券、项目融资、融资租赁等;五是发行中国铁路债券;六是银行贷款。目前我国铁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基金、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铁路系统自筹资金、铁路债券、地方政府投入等方式,其中又以铁路建设基金、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资金为主,这三项资金约占总融资额的86%,而利用外资、债券、发行股票、企事业自筹及其他资金约占14%。

3、铁路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按国务院《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每年平均需要1300亿元,而我国铁路目前可得到的来自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只有五六百亿元,这样每年铁路资金缺口高达七八百亿元。据统计,2007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路轨、桥梁、车站等固定设施)总额为1772亿,就有1200亿左右来自于发行国债、开发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投资。2008年铁道部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安排2560亿元,以如此速度发展,资金缺口将达到2000亿左右,这还只是铁路基础建设用资,如果考虑其他配套的铁路设备所需资金,这个缺口就更大。以现有的铁路融资能力看,要满足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有相当大的难度。

4、融资构成比例失衡

我国铁路融资结构比例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衡。间接融资是指资金需要者和资金所有者以金融中介作为交易媒介的融资,我国铁路融资银行贷款的比例较大,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明显不足。二是自源性资金和外源性资金失衡。自源性资金是指来源于铁路系统内的资金,外源性资金是指来源于铁路系统以外的资金。目前我国铁路建设资金基本上来自系统内的铁路建设基金,系统以外的投资比例较低。三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失衡。权益资本是所有者投入资本,债务资本指通过负债取得的资本。目前我国合资铁路建设所需资金依赖于大量借贷,普遍形成高负债、低资本金的状况,对合资铁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四是债务结构失衡。债务结构指的是债务的构成比例。目前我国铁路债务中以国家为债务人的负债比例较大,而真正以铁路企业为债务人的负债比例较低,大量的债务由国家承担并偿付,这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相违背。

5、铁路融资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化投融资是指企业以获取赢利为目的,依据企业信用或项目收益为基础,以商业贷款、发行企业债券股票等商业化融资为手段筹集资金并加以运用的金融活动。由于目前我国铁路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仍然具有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身份,铁路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所以社会资金无法对其进行投资,外商外资也无法对其参股、控股,而铁路运输企业自身也难以进行资本运作,只能通过金融市场来筹措所需资金。

二、影响我国铁路融资效率的原因剖析

1、铁路管理体制滞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两权分离,这种管理体制极易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铁道部仍是铁路运输行业的政企合一的国家部门,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实行政行分开的国家部门。在这种体制下,铁道部和铁路企业之间依然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凡是“政企不分”的行业,通常只能动员、集中中央财政体制内的各种资源。当中央财政体制内的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时,其资源动员机制再好也不可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业融资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这种“政企不分”的铁路管理体制的集中体现。

2、缺乏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铁路由国家掌控,国铁以外的其他铁路在货物分流、车皮调拨、成本收入清算等方面都对国铁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国铁将部分运输量安排给外部企业进行运营,实际上对自身而言是一种利益的流失,因此国铁在进行上述安排时或多或少地会采取不公平待遇,这样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扭曲,打击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而我国相关铁路法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对于社会资本进入铁路行业之后的利益分配、权利和责任等诸多问题尚无明确的可遵循的法律规范,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种种偏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国铁利用其垄断地位往往能分享更多的利益,而其他投资主体的权益却得不到维护和保障。可见,影响民间资本进入铁路运输业的最大障碍就是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问题。

3、高壁垒导致融资渠道狭窄

外部资金进入铁路运输业主要存在三大壁垒:一是天然壁垒,即铁路业公共性、建设周期长、回收慢、收益较低等行业特征,使某些投机资金、期望在短期内获利的资金以及期望获得高赢利的资金,只能对铁路投资望而却步;二是体制壁垒,即目前我国铁路业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规模壁垒,一方面投资额大,使小额资本很难进入,另一方面与规模庞大的国铁相比,外资、民资或企业的资金规模较小,而小规模资金一旦进入会被巨额国有资本所淹没,从而在决策中失去发言权,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况且铁路资产的专用性强,投资额较大,一旦投入就长期沉淀,退出壁垒非常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对投资退出实施保护或补偿的政策。可见,高壁垒使铁路融资相对其他行业更加艰难,渠道更加狭窄。

4、没有良好稳定的收益预期

外部资本进入铁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利润,因此,只有当项目具有相当可观的投资收益时,资本才愿意进入。目前我国铁路尚未政企分开,各铁路运输企业的责权利划分不明确,铁路运输企业基本没有自主经营权,外部资金进入则意味着相应丧失了对自己财产行使完整的法人权利;我国铁路实行的是严格的运价管制,价格管制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利润空间是受到控制的,甚至连正常利润都很难取得,这就使部分资本进入受到影响。此外,铁路相对其他一些行业赢利水平较低,这样铁路业对社会资本客观上就缺乏吸引力,加之目前我国铁路实际效率不佳,如我国合资铁路的70%处于亏损状况,必然影响到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者的信心。可见,铁路经营本身的低收益以及缺乏一个良好的收益预期,使趋利的外部资本不愿涉足,这也是资本本性的使然。

三、我国铁路融资制度体系的全面创新

1、深入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铁路融资体制的创新

要使我国铁路业走出融资困境,关键在于铁路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不解决铁路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很难满足铁路发展的资金需要(马健,2005)。一是建立“政企分开”的铁路管理体制。铁路改革的关键在于铁路运输企业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这个问题不解决,投融资改革、价格改革、企业收入真实化等重要问题都将难以解决。因此,实现铁路行业的“政企分开”是铁路改革的头等要务。二是建立“网运分离”的铁路运营机制。“网运分离”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机制的建立,在这种经营模式中,重要铁路线和干线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支线则由地方政府垄断经营,而客货运输可由各种性质的资本经营。由于从事运输无需负担基础设施部分,进入门槛相应降低,这就为民营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可能。三是建立适度管理制的运价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公平政策待遇”,放松对投融资方面的经济性管制,这是一项根本性的体制改革措施。国际经验表明,严格的经济性管制并不能促进铁路业的发展,反而严重束缚了铁路的发展。政府放松对铁路的经济性管制,让市场竞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才能使铁路运输业更具活力。

2、建立健全铁路法规及相关政策制度体系

(1)完善铁路法规建设。目前我国相关铁路法律体系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已有的法律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反映铁路运输业的新变化、新特点,甚至有些法律条文已与现实不符。政府应加强铁路立法工作,健全铁路法规体系,全面改善铁路的投资环境,消除广大投资者的顾虑,增强他们的信心。

(2)建立铁路融资支持及补偿机制。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铁路投融资政策。尽快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建立符合市场运行的铁路政策体系;制定具有吸引力的铁路投融资政策。第二,加强铁路援助与补贴机制建设。针对我国外部资本利用不足,不愿意投资铁路建设这一现状,政府部门必须根据我国铁路融资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区域铁路发展状况及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吸引力的铁路援助与补贴政策等。

(3)建立合理的运价机制。业界对铁路运价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特别是在各国政府都陆续放松铁路运价管制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铁路理当顺应市场的内在要求,放松管制,对铁路运价进行改革。但是铁路运价作为基础价格,其调整将会带来一系列经济价格的调整,因此未来的铁路运价放开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家应逐步放开对运价的管制,铁路企业则应在国家限制的范围内,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价格,根据服务质量等因素来确定价格,可采取差别定价法,如地区差价、类别差价、服务差价等,使铁路运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融资机制

一是厘清铁路经营性质,建立分类投融资机制。一个行业的性质表明了其身份,决定着它参与市场活动的行为。如果铁路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必然会导致其在市场经济中行为的扭曲。所以,国家一定要给铁路运输一个明确定位,即铁路运输业是属于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如果是公共产品,那么铁路建设资金就得由国家大包大揽;如果是准公共产品,那么就要区别哪些铁路是公益型的铁路,哪此是收益型的铁路,如果是收益型的铁路则应采取市场化融资手段,让企业和社会成为铁路运输业的投资主体,国家财政不应承担这种铁路建设的责任。只有明确铁路运输性质,才能改变过去“模糊”状态下国家投资错位所造成的资金紧张的局面。二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践证明,资本市场对铁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美、日、英、德等国,无论是早期铁路还是现代铁路建设和经营中都充分利用了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铁路债券,极大地推动了各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铁路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利用严重不足。建议铁道部对我国现有的优质铁路资产进行整合,到国内甚至国外资本市场分期分批上市,通过“以存量换增量”的方式,盘活既有铁路资产,提高铁路资产的流动性。除上市发行股票外,上市公司以及其他铁路企业还可以通过铁路资产作抵押发行种类不同的债券,采取多种低成本的方式融通资金。

【参考文献】

[1] 殷:我国新建铁路投融资运作模式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1).

[2] 李红昌:铁路投融资体制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金融,2009(12).

[3] 张举博:铁路建设投融资相关问题探讨[J].发展,2008(3).

[4] 杜胜利:我国铁路融资制度改革方向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7(6).

[5] 罗仁坚: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6(5).

篇10

一、目前平台公司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融资效果的差异

(一)不作为平台公司资产对待不作为平台公司的资产对待是平台公司在进行公益性资产会计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利用此方式进行处理的公司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其一是此类公司的公益项目资金由财政拨款的项目资金和融资资金共同组成。其二是项目资金由地方财政进行承担,而公司只作为名义上的支付主体和项目业主。在这种处理方式中,之所以不将其作为资产主要是因为这些公益性的项目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所以不符合“资产”的定义。面对这样的“资产”,在会计处理上,有固定的方法,及针对相关的投资支出,公司只需要在账面上将其反映到财政拨款,无需在账内将其确认为本公司的资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某市政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中,平台公司作为名义上的支付主体和项目业主,其项目资金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给付的,广场的建成和使用不会其公司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在对相关的支出进行会计处理时,无需在账内将其确认为公司资产。

(二)作为平台公司资产对待作为平台公司资产进行处理这是另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使用此种处理方式的公司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公司要具有当地政府授权的土地以及储备开发和整治权力,其进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升区内土地的价值。在这种处理方式中,公司将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企业资产的依据是该投资能够间接性的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面对这样的资产,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按照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其中有两种重要的方式是按照固定资产核算并按照一定的期限进行折旧和按照固定资产计算但不进行折旧计提。第二种是作为企业的存货进行核算。第三种是作为公司的“其他长期资产”进行核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某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进行区域人员的吸引和商业店铺的转移,平台公司利用自身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土地的使用并在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包括商业活动广场、娱乐设施等多项内容。在商业吸引的过程中,区域地价得到了提升,公司新建的基础设施在使用中也为公司带来了效益,那么此时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公益项目便需要按照固定资产计算在企业的资产当中。(三)不同处理方法的融资效果差异比较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平台公司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会计处理,其带来的融资效果是不一样的。从平台公司的实际分析来看,其一个重要的使命是进行对外的融资,而在融资市场,最吸引研究的两个指标分别是资产规模和现金流,所以当平台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大,现金流越充裕的时候,其融资的效果会得到最佳。从具体分析来看,如果不将公益性资产当平台公司资产进行看待,那么其融资效果为零。如果将公益性资产按照平台公司的资产进行看待,那么在资产类流动性不同的条件下,其融资的效果也会出现差异。

二、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看待并规范公益性资产列报(一)从会计理论的视角进行公益性资产的看待从我国目前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来看,资产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第一,其会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第二,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能够掌控的资源。由这两个特征出发对平台公司代管或者代建的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平台公司账面上反映出来的“资产实体”最终并不能被企业拥有或者是控制,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的经济收益,所以其不符合资产的基本定义,因此在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要按照非资产的规范进行列报。(二)从政府规范平台公司角度进行公益性资产的看待目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这个通知当中,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项目,除了法律和国务院另有的规定,其不能在继续的利用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换言之,此类公益性在建项目需要利用财政预算来解决建设资金。基于此,平台公司的融资功能被斩断,其在历史舞台上的作用发挥也就到此为止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公司账面所反映的公益性资产问题将不复存在,而公益性资产的主要反映会在政府会计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