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的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教师》:郭教授,您好!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指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我国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校本教研的提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郭华:校本教研这个词是借用国外“school based”一词再加上我们的“教研”组成的。校本的理念就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校本教研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首先,校本教研比学校里的学科教研的范围要大。我国有三级教研室,学校里各学科也有自己的教研组,但校本教研的对象通常是比较宏观的,它可以超越备课,超越学科,研究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学校发展、学生的德育问题等等。最重要的是,校本教研一定要研究自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们国家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教改实验,如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三个小主人”实验,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校本教研,只是那时没有使用这个词而已。为什么提“三个小主人”呢?“”十年浪费了很多时间,于是“”过后,要抢时间学知识。但是在教知识、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现,有的教师只教知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发展并不见得有多好,反而是那些课外活动搞得好的教师,学生性格活泼,学习成绩也不差。于是就提出了“课内外一体化”,既要学知识,也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后来,学校在南师大教育系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出“三个小主人”,即“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这样的教学改革思路。这就是基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所做的研究,超越了备课组、学科组的视野,是全校的一个课题。当然,校本教研也包含备课、听课等活动。
其次,校本教研强调所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学校内部,而非外部。来自外部的研究课题,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也有大学的,等等。例如,大学教师承接一个重点课题,事先设计好所有实验方案、研究方案,然后找一所中小学校作为试点,这对学校来说就是外部提出的课题,中小学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校本教研的问题提出、研究设计等,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做(当然不排除外部的帮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校本教研都是采用行动研究,即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因此,校本教研的主体一定是学校、学校教师,这与外部提出、由教师执行的教研不同。从这一点来看,校本教研具有它积极的意义。
此外,就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听课等教研活动来看,校本教研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级教研在学校教学的指导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学校的自由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些限制,尤其是学校之外的教研组织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教师有来自重点学校、一般学校的,研讨的内容难以直接针对不同学校的教师的具体问题,统一性有余而个性化不足,针对性有限,在这个意义上,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的校本教研活动就非常必要。
《中国教师》:近十年来全国各级教研系统都在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您认为目前我国学校校本教研质量如何?
郭华:其实我国一些学校历来在做校本教研,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二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虽然之前没有提过“校本教研”这个词,但是他们一直以自己学校发展为主在做研究。其他一些优质高中的选修课的开发,也主要是以本学校为主来进行的。所以,“校本教研”这个词虽然是近十几年来才有,但校本教研的活动是早就有的。
就校本教研的开展来看,我个人认为高中校的效果相对好一些。高中的教学班一般都比较多,教师也多,所以,校本教研在高中阶段可以比较个性化地开展。而小学不同,有的小学一个年级仅有一个教学班,学校就那么几位教师,信息来源、教师水平都受局限,校本教研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络,开展联片教研、区域教研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来看,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实施有些僵化和片面,主要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上。由于常规的校本教研,例如听课、备课等活动,各级教研部门会去统一组织管理,开展的形式以及质量都有保障,没有问题。但就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来看,形式化严重,质量差参不齐。一个表现是,现在学校评优、教师职称晋升等等,都需要教师做课题,加重了教师负担,教师们对此怨声载道。这样一来,教师在时间、精力、资源、经费不充沛的情况下,研究的东西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率特别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盲目追求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效果并不好。当然,有些学校的校本研究还是很有特色、也很有意义的。
很多在学校开展的课题,也是上级规划的课题,是有经费的。但是由于研究重复多、水平低,经费的支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我个人以为,这些用于所谓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经费还不如用来普遍提高教师的工资,让教师们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去研究课堂教学,把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每天都要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清楚。其他相关的研究虽然也是应该做的,但不应该强制教师去做。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郭华: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与学校类型有关系,与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有关系。如何理解校本教研,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有问题意识,有一颗发现问题的心,想着如何把教学搞好,就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就会想办法去改进。如果是学校教师,可以把每一天的教学活动都看作是一个研究,每天都是在做研究,不需要特别的条件。只要是在学校,只要是在认认真真地做教学,就是在研究。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每节课看作是一个实验。如,教师上课需要备课,备课实际上就是在写实验假设:目标是什么,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等。目标可以看成是因变量,而选择的手段、教学过程等操作都是自变量,这就是在研究,而且是一种自觉的研究。有的教师上了十几年课,就不去备课了,那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但是,任何一位想把课上好的教师,他一定会去研究如何教学生才能听明白。所以,我觉得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如果需要条件的话,就是教师要有不断改变教学的想法,要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校本教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现在很多校本教研与学校直接的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脱离了,似乎是为了做研究而去做研究,要命的是这种研究还贡献不出什么新知识、新方法。就校本教研本身的意义来说,校本教研就是要解决本学校自己的问题,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还是学校发展都有价值。如果是一个脱离具体学校情境问题的研究,则一定要有新知识或新方法的贡献,要给人以启示,能够被别人所借鉴,能够推广。现在呢,校本研究的题目与一般研究相混淆,既解决不了学校的具体问题,也没有普适研究的意义,这是很遗憾的。当然,即使是校本研究也要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去做更好的研究。本来,校本教研既要解决本学校的问题,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水平,而现在变成为了单纯地做一个研究,这就没什么意义了。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郭华:学校科研能够脱离开所谓的教学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另搞一套吗?所谓的科研兴校,不是做一个与教育教学没有关系的科研,而是一定要跟学校发展(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学,当然还包括德育等其他方面)紧密相关。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议?
郭华:每位教师确实不一样。有的教师确实发现不了问题,这与教师的工作经验、研究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新教师几乎很少能够做研究,我们建议新教师最重要的事是把课上好。新教师刚参加工作时会特别忙乱,对学生不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清楚,还谈不上什么研究。职前教育只是教师的孕育期,教师的成长一定是在学校中。所谓的新手教师,他的研究就应该是熟悉学生、熟悉教材,去观察、学习老教师是怎样做的。如果说研究的话,这也是在做研究,但新教师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要成果的研究,而是为了适应当下的工作。随着教师对学生、教材、学校的熟悉,对教学这一套游刃有余之后,才会去想怎么提高的问题。教师渡过新手期后,分化比较严重。有的教师悟性高,研究能力强,有的教师就是不断重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同学校的教师的情况会有不同。学校学科组、备课组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非常好的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很有一套。我写过一本书——《名校没有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就叫《年轻高手复制记》,写的是那所学校没有多少特级教师而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比较高,就是因为教研有一套好的做法,所有教师的教学都不会差。所以,好学校的好教师就比较多,这的确和学校整体的氛围、传统有很多关系。而在同一所学校,有的教师出类拔萃,有的教师水平一般,这就与教师自觉的研究意识有关。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提起做研究,我认为教师做研究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理解研究。做研究,是需要专业自主和专业自信的,有的教师容易“跟风”,看起来思想很新,实际上没多少思想,无论写多少文章都不能算作是有研究。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郭华:校本教研用推进这个词语不太合适。学校是一个非常自主的社会组织,而且是一个专业组织。这个专业组织有它的专业活动,而且它一定是要做这件事,所以,不需要推进。校本教研本来就是作为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常态工作。原来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研究。好的学校、好的教师哪有不做校本教研的?国家层面不需要去推进,而应该去倡导大家自觉地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至于到底如何去做,各个学校的办法实际上是很多的。我们的教师是非常敬业的,大家都是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培训,愿意把工作做好。
我不反对搞各类校本教研的评比,但评比多了,也是一种负担,甚至会忘记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结果为了评比而评比。另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不做校本教研,一个就是仅仅关注校本,视野不开阔。
篇2
一、选择题
1.人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
2.人为,培养全面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最早实用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7.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二、辨析题
1.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
1.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由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教育结果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又哪些?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6.体育的意义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国家、民族的强若盛衰。
7.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这时根本任务。具体任务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技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传授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8.体育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9.美育的任务有哪些?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0.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1.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篇3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老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该注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获得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自我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他们根据教师安排的内容,自己归纳技术要点、重点、难点,自行选择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自我调控运动负荷。同时,教师在教学上适当的给学生“自由”的运动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行组合或个人自练,在练习中多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和自我表现的时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欲望,逐步具备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一、影响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因素
1.教育者重视程度不够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的体育教育,仍然停留在老的、旧的模式当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实际。绵羊式教学一览无遗,忽略了大学生自身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严重地违背了教学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育教学必须要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以兴趣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根本目的,建立终身体育锻炼思想。
2.大学生锻炼的思想意识不够端正
目前,大学生普遍不够重视体育课,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的能力低下,导致他们多数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体育教育,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没有必要锻炼了,对自己没用,体育课可有可无,只要按学校的要求过关即可,认识不到自我锻炼的重要性。
3.家长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的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所以,总是希望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交往上,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育没有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根本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的影响。而社会的影响也客观存在。
二、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方法
1.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明确大学体育的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而学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技能的主要阶段。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懂得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育的资源以不断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今后的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明确大学体育的目的,转变学习态度,使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培养大学生体育的兴趣,激发自我锻炼的热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挖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还是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
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特点 建议
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锻炼学生的体能外,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也有其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相关概念
1、素质教育。从不同角度出发,我国教育界目前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大致可分为9类15种。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没有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其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目标并不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学会锻炼,充分体会到体育活动是一种身体、精神两方面的娱乐享受,从而对他们一生的体育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增强体质,还要教他们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掌握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对个体的健康水平、体育活动能力状况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调整和改进体育锻炼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并在此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来达到其教育的目的,而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与一般课程相比,体育教学有着其鲜明的教学特点。
1、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们必须要掌握各种运动项目的技巧,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将体育技术转换成技能,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当然,学生们还要学习一些基础体育科学知识来指导其身体锻炼。
2、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除了思维活动外,体育课更强调学生的机体活动。学生们主要是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觉和体会来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参与是体育教学有别于一般课程教学的一大重要特征。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育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能。使人在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保持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时间、空间和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体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激发出大脑的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体育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主。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知、情、意、行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此外,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比如说,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互助及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要求学生刻苦锻炼,努力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锻炼了学生的受挫力、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另外,赛场上的瞬息万变还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变得勇敢、顽强、自尊、自律、自信、沉着、果断,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4、体育教育有利于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也就成了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体育运动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
根据社会规范约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督导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组织体育活动需要学生们广泛地、频繁地与他人沟通,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终身体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终身受益,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因此,教师也就应该树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现代体育发展的特色。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另外,教师们还要意识到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课堂内,而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2、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讨论法对当前快乐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快乐体育是实现“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快乐体育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一、快乐体育的内涵
(一)以追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核心
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体力的增强。目前,已经逐渐转变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方面上来。快乐体育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看待和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
(二)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培养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结果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的泯灭。快乐体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个性不同、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人。
二、快乐体育的方法论
(一)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的基点
快乐体育是以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为出发点来研究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它标志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定。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制定,一直到体育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调控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与指导,是为学生自律、创造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采用有利于学生互教互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快乐体育强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承认个体差异,允许每个人根据现有的能力去从事活动,享受运动。快乐体育创立了与这种学习环境相一致的教学组织形式―小集团学习。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小组的同伴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使学生得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促进小组成员互教互学、自主自律地学习。
三、实施快乐体育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的本身具有快乐体育意义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处的身心健康包括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指人的个性、意志等精神因素,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
要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必须对体育实践有兴趣,在体育实践中寻找到乐趣,培养了意识,获得了健康,才有可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也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不断增强的适应社会!环境的生存能力,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可以认为,实现高校体育的目的本身就必须带有快乐体育的意义。
(二)快乐体育是实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有效手段
人的健康水平不单指身体的形态发育、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水平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意志品质等精神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就是体现在身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力、应变能力等方面。实践证明,快乐体育能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快乐的体验,身心都得到发展,并因此逐步增强适应能力,做到长期化、终身化。
四、实施快乐体育的可行性
(一)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旧时期的新的要求。因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越来越高,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在具备同等专业水平的同时,有特长的学生肯定占优势。所以,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学生时期会有目的地学习与掌握一至二门体育项目特长,掌握锻炼身体的技巧与方法,为今后走向社会提前做准备。
(二)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以及习惯能力等的培养上都是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基础内容,而快乐体育本身就是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施加的影响,是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素质教育是奠定人生基础,提高所有人素质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
(三)终身体育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于体育的需要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从单纯增强体质的需求发展到调节紧张的工作节奏,从阶段性的被动锻炼发展到持久的终身性的主动参加。因而现代社会的人类健康呼唤着终身体育,现代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终身体育,我国的现代体育也需要终身体育观来普及和发展,终身体育就是终身锻炼、终身受益。
五、结束语
体育具有别的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当把体育列为教育内容以后,就应该对体育乐趣的特性进行充分研究,发挥和利用这种特性为教育目的服务,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得实效和乐趣的双重效果,以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体育学习实践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学习者体验情绪愉悦、身体活动充分,在“学中乐,乐中学”的快乐情感体验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辉,张宁.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快乐体育[J].辽宁体育科技.2002.24(1):45.
[2] 谢宗皖.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快乐体育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2.100(1):97-98.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过程 因素 职能 整体效应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一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1.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性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和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理当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2.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鉴于上述认识和理解,考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相关因素,凡是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它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对此,国内习称教学的“四大要素”,早已形成共识。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
3.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篇7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场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在体育教学设施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标准田径场地很缺乏,体育课安排过于集中,无法满足学生对活动场地需求,同时学校多位于居民区,拆迁费用过高,学校不能扩建操场,只能用非标准田径场和其它运动场地作为补充。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校体育器材,主管部门统一采购,器材质量差,损耗量大,尤其是篮球、排球损坏率都在50%以上,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正常的体育教学。
应试教学是指脱离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学。如今不仅学校而且社会都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仍被“分数第一”的思想所代替,从而造成了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是许多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成绩,高三年级体育课被挤占甚至取消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此外,有53.4%的学生表示学生课外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受限,一些教师认为“在操场上奔跑的是顽皮学生,而在教室里看书的才是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活动“打折”。如今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其实就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宗旨。另外,体育师资总量不足、配备不齐,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使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发展面临瓶颈。
还有,过去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仍是教学的对象,主体地位没能落实好。即使当前一些体育课进行课改后,仍缺乏内涵,没有知识与技能的生成,没有学习情感的体验,像蜻蜒点水,中看不中用,偏离了学科特点,整合的有些四不像。
二、高中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制作简易器材,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去尝试:应发挥体育场地器材“一物多用”功能。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另外,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别出心裁地利用于体育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可利用空饮料塑料瓶装满沙土制成沙瓶,将其用作轻器械进行沙瓶操练习;用作标志物摆出“瓶道”让学生进行奔跑及跳跃练习:用作投掷物、用作接力棒等。这样既为学校节省了经费,又能培养学生勤动脑筋、勤动手的创新意识,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2、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体育教师提高学历,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完成,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推广,都离不开广大体育教师,广大体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是改革措施的落实者,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要有效地实施到教育实践中都要靠教师来实现;同时,教师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精神正确领会与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和大学教授对基层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体育组定期召开组内研讨会,互帮互助,共同交流经验,发挥每位体育教师的优势,弥补不足。
篇8
一、备教材,备教法。
教材是一堂课的依据和内容,而组织教法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才能更好地上好一节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研究教法是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材的意义、任务、特点、内容及要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教学任务、对象,抓住教学关键,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要灵活,手段要多样,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增强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二、备学生,备场地。
了解学生、启发诱导、提高兴趣,是增强体育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分析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思维特点、心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说来,初中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的刺激所吸引;初中学生比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高中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稳定和持久,注意范围也有所扩大,他们能比较集中和持久地注意所要学习和面对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学要有鲜明的针对性。中学生由于脑的发育基本完善,智力水平迅速发展,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思维情绪的表现多为积极、亢奋;但他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容易感情用事,主观臆想易占优势。这就形成了他们易冲动、易走极端,易表现自己;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和错误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励他们思考。启发诱导他们分析理解动作的要领,有目的地完成每个练习。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是备学生。要因人而异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怯懦,胆子小、反应慢,往往在练习中力不从心。对待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多表扬、多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练习中,哪怕是少许或一点点进步都应在同学们中给予积极的鼓励的表扬。有的学生活泼好动,爱自我表现,有高人一等的心理,情绪表现得比较激烈,波动性大,在教学中应对他们少表扬,多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做好每一个练习,培养善于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的练习中,增强意志,精益求精,从而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的练习。
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观念。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而不是教师讲解的情况和示范动作如何?当然,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基本、首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组织教学。“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练习,才能最终达到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却并非易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教学法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进度和其他学生的积极影响,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而体育教学应根据他们这一特点,把教学活动的安排和他们好动的天性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灵活组织合理安排,使他们有自由学习和创造的环境。总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绝不是依靠改变一些教学方法便能做到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在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比如,在推铅球的教学中,先采用在多媒体教室的理论讲解,通过幻灯片、动画等,使学生在理论上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完整的动作技术动作概念。通过幻灯,使他们了解场地、持球、握球和投掷的角度;有直观的初步的印象,再通过投掷角度与投掷远度的关系动画的演示,使同学们知道投掷角度直接影响投掷的远近;通过最后用力的动画演示,使他们了解最后用力的重要性;通过完整技术动作的动画演示,使他们了解推铅球的完整技术动作,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为下一步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根本保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加强安全教育,保证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绿色背景,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绿色背景之下的体育授课,整合了独有的体育品质,促进和谐共生。新颖理念之下,平日授课增添了和谐因素,创造民主氛围,鼓励同学参与。采纳多样路径来激发潜藏着的热情,促进自觉探究。这种氛围内,同学不再觉得这一科目很枯燥,而是全心融入,提升身体素质、提升平日的锻炼水准。由此可见,绿色体育变更了惯用的授课思路,贯彻绿色精神,培育出长久的锻炼爱好。
一、新颖授课理念
绿色背景特有的新体育授课,变更了单调及枯燥这样的授课程式。在体育课上,师生不再单纯考量大纲架构内的体育锻炼、期末体育测试,而是拓展了新颖思路。按照以人为本,把学生设定成授课进展之中的主体,变成课堂主人。绿色理念之下,拓展了原有的思路空间,供应了更多的展示时机,让同学凸显独有的体育爱好、科目特长等。这样做,调动了深层级的学习热情,让同学真正喜好平日的常规锻炼、体育课内训练。
二、非绿色背景体育教学的弊病
(一)缺失师生互动。体育锻炼不可脱离最适宜的环境。传统模式之下,师生缺失必备的互动,没有创建最适合的授课氛围。教师单调讲解,或者演示某一动作;同学机械跟随并模仿,但没能获取真正的主置。
(二)锻炼意识薄弱。体育课应凸显锻炼身体、培育健康体魄这样的主旨。教师主导着平日内的常规授课,应能凸显作用。但从自身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偏低。唯有认真采纳根本的健康理念,才能培育出最适宜的体育人才,实现体育授课的根本目的。
(三)单调演示讲解。传统流程之中,常会忽视和谐。惯用的授课路径,是教师先去做某一动作示范,同学跟随演练。体育授课流程内的示范动作,应能增添原有的灵活性。针对某一时段的同学真实水准,采纳带有针对特性的授课流程。随时调整初始的思路,以便灵活授课。师生彼此配合、同学自主探究、独立摸索知识。
三、绿色授课模式
绿色体育独有的优势被凸显在更多层面。从现有状态看,若让师生接纳这一新认知,还是带有难度的。这是因为,绿色理念指引之下的常规授课,应能替换惯用的系列流程,融汇真实课堂。具体而言,绿色体育建构起来的授课新模式,含有如下的特性:
(一)师生彼此协助。平常授课时,教师应能协助班内同学来确认这一理念:倡导尊重自然、善待世界万物,注重和谐相处。培育出来的根本精神,应当添加授课之中的科学因素。充分运用科学,辨识人类及自然深层级的彼此关联。在这种根基上,科学参与运动。体育授课应能凸显公平的特性,给予公平机会。在师生之中建构彼此衔接的通道,保障沟通顺畅。
(二)增强健康意识。任何体育项目,都应注重本源的健康理念,培育健康体魄。常规体育授课,不仅含有大纲设定好的动作要点、常用锻炼方式,更应涵盖着全面健康。体育授课融汇着身心健康,全面考量了德智体。通过课内锻炼、延展的课余锻炼,应能增添未来时段的社会适应特性。同学走出校门,也能适应剧烈态势下的岗位竞争,拥有健康保障。对于此,师生都应予以注重,拓展现有认识,培育长时段的健康素质。
(三)提升专业素养。新颖理念之下,教师应拓展全面架构下的自身素养。拓展体育视野,充实根本技能。与此同时,也不应忽略本源的职业水准、根本职业道德,树立学生榜样。社会进展之中,教师应随时查验自身,发觉自身素养的弊病,不断累积知识。常规授课时,应能凸显厚重的智慧,供应求索源泉。拥有广博视野,不仅添加了课堂范畴内的乐趣,也能改善氛围,提升教学水准。
(四)注重平日沟通。师生应能彼此平等。设定目标时,应考量真实情形下的学生需求。课余时段内,师生经常沟通,了解潜藏着的学习困惑。这样做,便利彼此互动,沟通彼此情感。这就变更了僵化的总氛围,创建和谐氛围。在友爱氛围内,同学更能调动起深层级的探究热情,自主摸索问题。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某一疑难。开放状态之下,卸掉了偏重的应试压力,建构愉悦及轻松这样的新氛围。
四、应注重的事项
新颖体育授课应能增添针对性。班内同学表征出来的体育水准都会带有差异,学生体质不同。为此,不可采纳拟定的单一程式来授课。设定授课进程以前,应能着手调研,辨识同学独有的爱好倾向、锻炼中的侧重点。唯有如此,才能拟定带有针对特性的新颖方案。同时,为了添加授课进程之中的多样趣味,还可在平日锻炼之中添加趣味游戏、小型竞赛游戏。淡化单调架构下的技术授课,融汇多彩活动,培育出综合素养。
依据同学实际,灵活筛选最优的授课路径。惯用的讲解之中,教师单纯去演示,同学跟随去模仿。这并不利于培育出创造思路,还会压制兴趣。绿色体育应凸显根本的和谐原理,应当添加多样化的授课途径。例如:搜集多样视频、为同学解析某一运动项目独有的背景来历。按照锻炼项目特有的属性,筛选不同方式。授课考评之中,应能缩减单调技能占到的比值,转向查验综合素质,渐渐扭转师生原有的关注点。
结语:绿色体育教学,变更了传统范畴内的授课程式,采纳新颖步骤。它凸显了学生主体,强调终身发展。建构起来的课堂带有动态的特性,充满和谐活力。师生彼此结合,共同来建构最适宜的授课氛围。绿色理念之下的新体育课,促进健体强身,促进彼此沟通。它传递了应有的体育精神,让同学喜好体育。
参考文献:
[1]邓耀凯.基于绿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J].湖南农机,2012(09):169-170.
[2]毛红英,李梅娟,邓逢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5(05):136-138.
[3]金群立.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9):144-146.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意识;农民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民体育意识的判别,应当从(1)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2)是否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3)是否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4)是否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这几个方面出发。通过对农民体育意识现状分析,对体育意识的缺失分类,针对不同村民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体育意识的缺失,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达到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的目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西省范围内的十一地市内的县,33个乡镇,132个行政村,1320名村民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村民540名,女性村民78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有关农民体育意识等方面的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实地调查法
针对一些方便走访的地区,亲自到调查地区。
1.2.3问卷调查法
在走访专家和吸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的农民体育意识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实际调查需要,设计了《江西省农民体育意识调查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320份,当场填答。回收问卷1320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2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
1.2.4数理统计法
依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运用excel处理,并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所体现的体育意识
从表1可以看出,江西省农民对体育基本知识根本不了解和了解一点的非常多,基本技能方法的掌握情况略好于体育基本知识。
对体育基本知识及方法技能调查表(表1)
程度
选项
根本不了解
或根本不掌握%
了解一点或掌握一点%
基本了解或基本掌握%
非常熟悉
非常熟练%
基本知识
方法技能
38%
30%
40%
45%
17%
19%
5%
6%
2.2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的认知,特别是评价性认知。
2.2.1对体育运动功能的认识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是建立在自己对体育活动认识态度之上的。调查后发现,男性村民对体育的娱乐消遣功能认识较强,女性村民对形体与健美的功能认识最强烈,甚至超过了身体健康的选项。表明男性更注重体育的娱乐性,女性则认为体育可以塑造完美体形更感兴趣。劳动可以替代体育的选项也占不小比例,表明还是有一部分农民对体育存在模糊认识。
体育运动功能认识(最多选3项)表2
序列
因素
男性
%
女性
%
1
2
3
4
5
6
7
8
9
身体健康
娱乐消遣
社交活动
形体与健美
劳动可替代体育
浪费时间
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
缓解疲劳,提高劳动效率
对疾病有改善作用
318
232
67
41
167
105
77
82
84
58.8%
43.0%
12.4%
7.6%
31.0%
19.4%
14.2%
15.2%
15.5%
496
127
53
514
152
127
123
104
126
63.6%
16.3%
6.8%
65.9%
19.5%
16.3%
15.8%
13.3%
16.2%
2.3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
通过表3可知,江西省农民接受过技术指导的人数寥寥无几,经历过体质测试的更是几乎没有。但是农民愿意接受服务的热情很高,只要免费就行。
经历体育健身服务及意愿统计表(表3)
序列
因素
了解人数
%
1
2
3
4
之前经历过体育技术指导
之前经历过体质测试
愿意参加免费技术指导
愿意参加免费体质测试
38
10
978
685
2.9%
0.8%
74.1%
52%
2.4是否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等这几个方面出发
表4显示:江西省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有跑步或散步,占调查总人数的6.5%。其主要原因一是此运动易开展,节省体育开支,甚至可以不用开支。有5.0%人选择羽毛球,其主要原因同样也是体育消费少,并且不同年龄人均可以参加。但是,与隔网羽毛球不同,大多数农民还是以“无网”羽毛球运动为主,运动的量与强度均大打折扣。乐趣性强的体育项目也很受农民欢迎,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休闲娱乐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无论其普及程度或开展规模,都已不亚于竞技体育,并有可能跃居为一股新的体育力量。
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最多只能选三项)表4
序列
因素
人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跑步或散步
传统武术
踢毽子
羽毛球
游泳
广场舞
篮球、足球、排球
桌球
登山
民俗体育(龙舟舞龙舞狮等)
其他项目
86
24
57
65
14
94
38
63
17
33
41
31
6.5%
1.8%
4.3%
5.0%
1.1%
7.1%
2.9%
4.8%
1.3%
2.5%
3.1%
2.4%
3培养江西省农民体育意识的主要措施
3.1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深入农村。
全省各级政府体育行政和乡镇部门在对农村体育法规、政策、制度和体育健身科普知识宣传的同时,要落将其落到实处。
3.2通过体育传播媒介,寓教于乐,学会欣赏并参加体育比赛。
加大体育传播媒介宣传体育力度,农民通过观看娱乐性强的体育节目,逐渐了解体育,爱好体育,学会欣赏体育,进而参与体育。推动体育行为的常态化。
3.3增加财政支出,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
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投入农村体育事业,为农村体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形成体育文化广场,使农民在闲暇时间可以组织有益的活动,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3.4因地制宜,体育竞赛活动制度化。
从农村实际出发,大力组织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引导更多的农民投身到体育健身中来,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熊少波,翟一军,孙晓,学校体育教育对农民体育意识的影响探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