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篇1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应用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640-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其强大的功能,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及社会价值。当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光明,各类计算法的出现、已有算法的完善,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其应用领域,提高了其应用价值。对此,笔者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要点及研究方向,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强化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认识。

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1)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进而得出图像中所含的信息供研究所用。也就是说,该技术的要点在于:首先,将所要研究的图像进行转化,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矩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图像存放至计算机中;其次,对存放在计算机的图像进行处理,其中,各类计算法是最为常用的处理手段。最后,在相关技术的处理之后,得出所需研究的图像信息。

2)图像的分类。对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认识及研究,因对图像的分类有所了解。对此,笔者基于图像的数字化,对图像的类型做了如下归类。

数字化图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已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而且,数字化图像具有处理方便、精度高等特点,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模拟图像。模拟图像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如光学图像、平时照相的图片等,都是模拟图像。所以,模拟图像具有输出简单,但灵活性、精度差的特点。这就造成其在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2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及研究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在诸多领域均有所应用,如农业、工业生产、刑侦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那么,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要点及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像数字化。在数字化时代,图像数字化已成为社会的需求。图像数字化的实现需要基于两个步骤:一是采样;二是量化。在这两步骤之后,计算机便可以对数字化图像进行处理。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比较多,如CorelDraw、Photoshop等,是日常图片处理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在图像处理软件的处理下,实现对图像的转换以及修饰等操作,进而达到预期的图像处理效果。

2)图像的还原及增强。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如消除噪声以实现图像的还原和增强,以获取更高质量的图像。

图像还原。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如环境、设备等因素,导致图像失真或模糊。那么,原始图像不利于图片信息的获取,便需要进行图片处理,提高图像的质量。如,基于几何校正、大气影响校正,以实现对降质图像的重建。

图像增强。为了使数字化图像更加的高质量,需要对图像进行增强操作,让图像更加细致,以便于计算机的识别分析。对此,图像增强的要点在于实现图像的高清晰度。目前,图像增强主要有两种方法,具体如下:

干扰抑制。对图像进行多图像平均或低通滤波等处理,实现干扰抑制;

灰度等级直方图处理。当前,该处理方法使用十分普遍,也就有较好的图像增强效果,如雾霾图像的处理,就广泛运用该方法。该处理方法是利用灰度等级直方图对对比度不强的图像进行处理,进而实现对细微局部的清晰处理。

3)模式识别。其实,对图像的处理,其最终都是需要“识别”的。所以,模式识别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现实中,如指纹的鉴别,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由于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唯一的,所以其指纹的图案、端点及交叉都存在唯一性,可用于人身份的准确鉴别。

4)图像编码。在某些特定需求的情况下,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图像编码技术主要用于图像的传输以及数据的压缩等领域。当然,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么几点事项:一是图像的处理过程中,应尽量对一些多余的信息进行删除处理,这样可以提高图像数据的传输、压缩等操作;二是基于人的视觉心理特性,采用混合编码或预测编码的方法,实现对图像的编码操作。

3 新时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迅速,诸多新算法的出现,如形态学、人工神经网络、分形几何等,不仅丰富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而且推动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所以,近年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正朝着如下的方向发展:

1)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集成化。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日益需求,实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功能集成化,如将图像处理功能集成在芯片之上,那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方面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

2)算法的不算完善及出新。近年来,各类算法正不断地完善,并且诸多新的算法也出现,如分形集合、人工神经网络等。无论是算法的完善还是新算法的出现,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像处理的精度、速度等要素。

3)实现“实时动态图像技术”。这一技术是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该技术不仅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成像等技术,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运用领域。所以,该技术发展的成熟,势必推动诸多领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而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领域,近年来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如,在数据获取方面,我国自主研制的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在医疗卫生领域,也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这些研究的成功及运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强化了国家安全建设。

4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由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运用的领域也日益多元化。如,农业、医学、气象等领域,都有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运用。所以,笔者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实际运用情况,作如下的具体阐述:

1)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当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广泛,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农产品机械自动化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效率,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当前计算机处理技术在农业中最典型的应用当属“蘑菇自动化采摘系统”。该系统的原理就是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进而做到蘑菇采摘的自动化。在机械自动化的背景下,不仅提高了蘑菇采摘速度,而且提高了蘑菇采摘的质量。当然,我国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以实现农产品采摘到价格一体化。

2)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业中的应用。对于纺织业而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原料进行更好地检验及分析、对成品进行更好地评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过去人工检验的诸多弊端。所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业中的应用,让传统的诸多操作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首先,传统检验、分析以主观评定法为主,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特征识别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评定的客观公正性;

其次,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拓扑理论及遗传算法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其在纺织业中的应用效果,实现了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及评定。所以,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纺织业带来了革命式改变;

再次,对于纺织产品的线质量检测,实现了CIMS系统的自动检测。这一重要环节上的应用,集中体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业的应用价值。

3)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当前,道路交通日益发达,如何构建安全的道路交通,就需要各类现代技术的,而摄像监控系统是其最常见的应用之一。在交通红绿灯处,摄像头将交通违章行为的图像以记录下,之后传输至计算机端,并进行相关的保存。在这一系列的监控之中,无论是自动检测识别还是保存,都应用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所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交通违章违法行为的记录,而且为交通安全构建起了“天眼”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4)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工业生产模式以成为其发展的必然性。而这一切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所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社会价值十分突出。例如,现代工业生产线的识别系统,就广泛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以实现对生产线的精准控制,进而达到自动化生产。当然,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还很多,并且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其运用范围将更加地广泛、社会价值更高。

5 结束语

在信息科技时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性和社会价值将更加的突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正朝着数字高清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各类新算法的出现、已有算法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让其更加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颖.关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0).

篇3

关键词:测绘技术;测量;现状;趋势

测绘技术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正由原来的传统测量技术向着现在的科学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手段、新仪器,并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由原来的大地测量、施工测量等向地下管线测量、工业测量等方向扩展。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当前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测绘技术可以分为外业与内业两个部分,外业主要是外部的测量工作,内业是指内部的数据处理。

(一)在测绘数据获取方面

测绘技术是一门应用科学,是通过对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进行研究,制定出一定的技术方案,从而得出准确的测绘数据以服务于工程建设的一门学科,作为测绘技术的一个主要过程,数据的获取方式目前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论是测绘工具,测绘方式的变化还是测绘范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我们一一来看:

1.工程测量的工具正由原来的光学机械一体化向着光学、微电子、计算机、机械一体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测量仪器有三角高程网、导线网、布设三角网等方法,现在则主要采用三边网、边角网、通过对距离、角度以及高差等来确定大地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施工放样测量中则具备了连续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的功能。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空间技术的发展和空间测绘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工程建设当中逐步使用了GPS定位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据的采集实时化、自动化和数字化。

3.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工程的测量越来越严格以及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步贯穿于工程的规划、实施、和后期的质量跟踪等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同时工程测绘的技术应用方式也越来越多,有以前简单的高度测量、水平测量等向着实时测量、定位测量等方向发展。

(二)在测绘数据的处理方面

测绘数据的处理方式也有原来的人工进行或者简单通过数据录入计算机制定成转变为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具有一定处理能力的工程测量设备层出不穷,数据处理也逐步实现实时化、动态化,数据测绘软件也多种多样。对数据处理的流程进行了规范,实现了数据从采集、处理、报表打印、质检、归档等一系列过程的自动化,工程数据的采集逐步向移动终端靠拢,终端与系统之间逐步实现系统化,一体化。实现了数据处理平台与数据采集终端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工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封闭空间地块面积的自动计算、CAD图形的重复实体检查等功能,有效的提高了测绘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由于实现了数据采集终端与处理平台的无缝对接,因此,这也将客户、作业人员和检查人员之间的紧密的衔接在一起,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

二、测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测绘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当前测绘技术存在着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三维测绘技术走向实际应用

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autoCAD等工程制图软件的应用,为测绘目标在计算机技术中三维表现提供了基础。传统的测绘技术是2+1维的形式,2即平面图,1是目标的高程。而三维测绘是指通过测量仪器确定测量目标的三维坐标,确定三维目标的几何形状、空间位置和结构,通过计算机将其整合为一体,在计算机上在线物体形态的一种测绘技术。当前他已在城市规划、工程施工、工程设计、工业测量、厂矿技术改造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它在实际的测量中需要用到摄影测量仪器、全站仪、卫星定位测量系统、关节臂三坐标量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前五种我们可能比较熟知,三维激光扫描仪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三维测量仪器。尽管三维测绘技术已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工程测绘应用,但是三维测绘技术仍存在着许多缺陷。首先,作为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尚没有一个完善的标准和规范,实施起来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参照,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其次,对三维系统的研究尚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第三,可用的数字测图软件仍比较少,不利于三维测绘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二)地下管线的探测与管理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线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测绘技术在地下管线测量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管理垄断,摸清完整准确的地下管线信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掌握地下管线的完整准确的信息,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前期的地下管线普查十分必要,并动态更新地下管线数据,由于当前没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参照标准,很多城市的地下管线建设都逐渐走向了死胡同。因此,当前,地下管线的检测主要有以下主要内容:智能管道机器人、变频式调相地址雷达研究、地下管线的数字化系统研究。

(三)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

随着IBM公司,指挥地球概念的提出和我国物联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建设。以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教育、电子社区的发展,推动整个城市的数字化。目前,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主要包括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政策法规的标准体系建设、数字地理空间的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数字地理空间的交换体系建设等。城市管理机构在其上层构建城市地理空间的公共服务体系,像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服务都将基于此地理信息系统。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或庞大、或复杂、或精密的工程需要越来越高的工程测绘精度。三位测绘技术、地下管线的智能化探测和管理以及数字地理空间的建设将是未来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当前工程测绘向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化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庆林,刘继宝.当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勘探,2010(5)

篇4

>> 网络大潮中科技期刊发展探讨 浅谈知识创新中科技期刊的作用 科技期刊科技术语标准化研究 关于科技期刊市场化的思考 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浅析 科技期刊数字化服务趋势探索研究 中国科技期刊的电子化模式分析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浅谈科技期刊数字化利弊 探讨科技期刊特色化发展的途径 科技期刊现代化改革之浅析 科技期刊运营探析 移动终端应用在科技期刊移动出版营销中的作用 大数据对科技期刊信息传播价值链的影响与变革 浅析科技期刊传播市场资源配置及市场定位 科技期刊审稿编辑在信息传播中的作为 网络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网络环境下农业科技期刊的特色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的初审工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君琚,闫强. 碎片时间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47-52

[4]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新闻出版署.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R]. 1991-06-05

[5]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科技期刊应属公益性文化事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05-709

[7]钟琳. 科技络环境下易传播性的四个提升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3(4):85-87

[8][10]罗丽庆. 科技期刊手机传播的发展设想[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5):70-72

[9]沈芸. 浅论手机科技期刊及其受众形态[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70-673

篇5

1测控技术概述 

测控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中包含的一种最为突出的技术类型,该项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测控技术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分别为:一、控制器,它是测控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协调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相当于我们人体中的大脑部分,因此也是测控技术的指挥中心,该部分主要由计算机及单片机构成,每一个零件都十分重要;二、测控应用软件,由三个子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包括能够被执行的测控应用程序、功能接口应用程序以及仪器驱动器;三、程控设备,该项设备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存储和显示,如果测控技术中缺少该项设备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将有用的信息传至控制器进行有关操作,因此程控设备在测控技术中也十分重要;四、总线与接口,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程控设备和控制器进行连接,保证通信线路的通畅,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五、被测对象,对于该项组成部分,只要将相关的硬件接口与其相连接即可。 

2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 

2.1智能化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生产和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化已经成为了时展的特色之一,现代测控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也在顺应时展的规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比如,现代测控系统中的很多设备和仪器都实现了智能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操作系统使测控设备的使用更加便捷。而且隨着人工智能和微电子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仪器的智能化程度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通过测控技术获得的信息和数据也会更加精准,这些数据会给工作人员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依据,并间接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2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将复杂的信息转变为具体的数据或数字,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或数字构建稳定的、可靠的数字模型或程序,然后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复杂多变的信息进行处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数字化将是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局,因为,当前的测控技术已经呈现出了数字化的特点,比如,传感器数字化、信息处理数字化、通信设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数字化、信息共享数字化等。 

2.3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此外,网络不仅有普及性的特点,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渗透性,已经和测控技术相互融合,使测控技术呈现出了网络化的特点,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测控技术的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升。 

3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应用 

3.1在传感器技术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是测控技术主要应用方向,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它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出现了为数字化传感器、新型传感器、集成传感器以及智能传感器,在上述四项应用了测控技术的传感器中,最常见的传感器为数字传感器,它常被用于银行、医院等一些特定场所的监控系统中;而新型传感器的应用最为重要,不仅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工农业、抢险救灾等行业中,更应用于军事、国防行业中;一般情况下,在压力、温度等测量方面应用的传感器为集成化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主要使用在心内压、火车运行状态等的监控中。 

3.2在远程测控技术中的应用 

远程技术也是测控技术的一个主要应用方向,现阶段实现了远程测控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不仅为社会人们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工业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比较巨大的作用[2]。目前,远程测控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专线通信远程测控技术,该项技术更适用于型号相对较大的工程监控工作、石油运输工作的远程监控以及核电站监控的工作中;二、无限通信远程测控技术,该项技术应用起来更为方便,因此,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煤气、水、电等相类似的自动抄表工作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于该项技术能够减少人力,节约时间,会更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 

3.3在现代测控总线技术中的应用 

总线技术主要是指将设备中的各个部件与处理器相连接的技术,合理使用该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开放性以及可靠性,不仅能够使系统内部原有的复杂结构发生简化,而且能够在提高系统部件便捷性的同时降低系统成本,由于使用测控技术的总线技术具有以上优势,因此在企业管理与发展中更加重视起来,同时也有效提高了企业自动化管理程度。 

3.4在虚拟仪器技术中的应用 

虚拟仪器技术中不仅使用了计算机技术,更使用了测控技术,因此,该项技术既具有交互性和灵活性强的特点,又具有功能强大的显著优势,现阶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不仅能够将其利用于农业领域的自动秧苗分析系统中,实现对种子发芽情况和秧苗数量的预测,强化了农业对秧苗的管理与控制,而且能够应用于电子技术、农机现代化等相关领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测控技术作为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其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日益提高的应用要求,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对现代测控技术的研究,使其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捷.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08) 

篇6

关键词: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40年来,以作物群体阶段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为对象的作物生长模拟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种模型及基于模型的作物辅助决策系统在农业生产中也已得到初步应用。但以个体或群体形态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植株可视化却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作物模拟研究新的领域。可视化研究是植物结构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随着信息农业的发展,作物生长过程可视化必将进一步深入。本文简要介绍植物可视化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探析园艺植物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交互式设计的全程模拟应用

在园艺植物可视化的发展轨迹上,如何实现简单、便捷的方式来实现植物几何模型的重构,具有深远的意义,交互式植物结构的设计,正好迎合了模拟植物形态的软件需求,在具体的应用中圆,通过利用植物参数的准确记录,对植物进行资源整合,尤其是运用在园艺植物方面,提供引导式的操作界面,对节间数量、分枝个数等参数进行设定,系统会根据这些参数自动生成植株的初始结构状态,随后,用户还可以进行交互式的调整,该系统有利于用户设计三维植物的形态。在此基础上,通过花卉图的建立,采取融合算法,利用草图原理生成的花排列模型效果,很好地实现园艺植物的可视化管理,提升结构应用需求。

2、三维立体感的真实感绘制效果

在园艺植物可视化的真实感模拟上,都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辅助手段来实现,通过将各种复杂的植物结构等掌握,呈现不同的几何模型,采取真实的结合模型表现手法,包括纹理映射、细节模拟、物理模拟等,在技术的应用上,主要通过颜色纹理、凹凸纹理和过程纹理等手段,直接从植物的果实图中截取有效的信息,作为一种纹理图片,并进行真实的造型以及结构修补,将曲面中的所有小四边形网格对应进行贴图,通过纹理映射和各种叶脉生成算法可以增加真实感效果,通过将物理模拟引入真实感绘制技术中提高了植物几何模型的真实感,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质点一弹簧系统的植物器官变形模拟方法。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趋势

1、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理生态机制

植物生长离不开生态环境。温度、光照(辐射)、水分、营养等不但影响到植物的产量、质量,还影响到植物的形态。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有不同的结构特征。根的向水性、日长对感光性植物开花期的影响、干旱时作物叶片的方位取向更多地平行于行向等,说明生长环境对植物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而,植物可视化研究中,分析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必不可少。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单向胁迫,如日长、温度等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障碍物、植物剪枝等环境和植物管理措施对植物生长的制约。二是植物与环境互反馈机制。在可视化模型中引入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使模型能模拟相邻植株之间、同一植株内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规避、光竞争等。但这种机制尚不能使模型具有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反馈能力。

近年来的研究中,已开始将基于机理过程的生理生态模型与可视化植物模型结合起来,应用前者模拟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对植物的生物量、器官形成与发育的影响;应用可视化模型模拟植物的形态结构、冠层的微气象条件、对资源的获取等。如将Vlab系统与生理生态模型Ozcot昆虫模型结合,虚拟棉花形态结构与害虫行为,确定控制害虫的农药最佳喷施方案(Hanan,1998)。将AMAP模型与棉花模型GOSSYM结合,模拟环境胁迫对棉花生长的影响(deRefye,1997)。Hanan等将棉花生长模型与可视化模型(L―COTTON)相结合,研究了棉花生长过程的可视化。上述研究一般只考虑生长模型的输出参数如何在可视化模型中的应用,而对可视化模型的输出制约生长模型的研究较少。这主要由于生理生态模型提供的是作物群体水平的数据,而可视化模型需要的是植株个体、器官水平的数据,二者参数类型不同。因此,欲实现生长模型与可视化模型的更好融合,尚有待进一步分析。郭焱等引建议跨越目前虚拟模型与生理生态模型之间的界限,构建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一体考虑的新型虚拟模型。即根据形态模型模拟植物对资源的获取,计算植物的光合产量;利用生长模型进行光合产物分配,模拟植物发育进程和器官生长。这样,模型以并行机制将环境条件、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生态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使模型具有结构与功能的反馈能力,使模型更符合植物生长机制。但上述技术路线要求对植物生理生态和群体结构及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否则是难以实现的。

2、冠层与根系耦合虚拟

至目前为止,植物可视化研究一般将冠层与根系分开讨论,而对冠层与根系的耦合研究较少。由于植物生长是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同生长,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是通过冠层与根系的协同作用得以实现的。干旱时,根系通过向深处生长以获取地下水,冠层叶片亦通过卷曲等措施减少植物的水分蒸腾;湿润时,根系通过发生侧生根或支根,加强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叶片的蒸腾也处于无胁迫状态。因此,构建根冠耦合的可视化模型,可更好地体现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Prusinkiewicz等利用植物体冠层与根系通过物质流实现平衡生长的原理,构建了冠层与根系耦合生长的模型。但上述模型对耦合机制的生理生态影响未作深入分析。当然,根冠耦合的生理生态机制将涉及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迁移运转、土壤与根系的养分与水分交换、植物体的水分运输、冠层与大气的水分交换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加强多学科的融合是植物可视化研究的必然选择,植物根冠耦合研究势必成为植物可视化未来的研究重点。

四、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的前景展望

尽管数字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长足的发展。并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由于园艺可视化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园艺植物可视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不足。现有的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成果与预期应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模型估产是园艺植物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应,可用来研究如温度、CO2浓度、降水等未来气候条件对园艺植物产量的影响阁。但目前园艺植物模型更多的停留在针对植物模型的建模阶段,可以满足以展示和游戏制作为目的的植物建模应用,但是对于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对植物的影响而进行估产等为目的的研究尚不能满足。

五、结束语

园艺植物可视化的研究现状,从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水准出发,尤其是在数字领域,通过对不同植物结构模型的研究,大幅度的提高园艺植物几何模型的真实感,将数字植物引入到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的范畴,构建园艺植物群体结构,为农业场景制作提供技术手段,为蔬菜栽培、花卉种植管理等提供虚拟平台软件工具,更好、更快的推动园艺植物

可视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晓敏 温维亮 郭新宇 陆声链:《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年06期

[2] 郭新宇 赵春江 肖伯祥 邓旭阳 孙广宇 王纪华:《玉米三维重构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 实现》,《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发展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子系统,受气象、土壤、作物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虑这些多因子的互相作用、预测和分析作物生长趋势等方面,信息技术有其它工具不可替代的优势。农业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控制沦为理论基础,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引入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进行创新,重在应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

一、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各政府部门到地方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技术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也相继开发出不同层次、不同技术内容的信息系统。如将(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SDS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Internet相结合,提出基于5S1I技术支持下的以农业为服务对象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和框架。基于JSP的农业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的访问与业务逻辑分离,提高保密性,有利于农业人员随时获取信息。根据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最后建立相应的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如小麦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模型、浙江余杭区竹卵圆蝽预测预报模型等。将作物病虫害预测与“3S”技术相结合,建立相应的预测系统,如基于GIS、J2EE、WebGIS等的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等。将“3S”、网络、计算机等相结合,研究开发应用于农业生产、病虫害预测预报、作物生长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环境监控等各个方面的技术、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力。

二、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业科研、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都开展了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技术内容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为:(1)数据库与网络建设,包括实时采集农业信息,将各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数据库系统;(2)对农作物产量进行估算,作物生长面积、长势及灾害发生的检测,农业灾害监测、预报、分析与评估;(3)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动植物生长环境的模拟等;(4)农业生产环境的控制系统,如数字化温室控制、环境监测预报等;(5)农业的精准作业技术,如智能化专家系统。

三、农业信息技术基础——数据资源和网络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有基础首先是丰富、规范化的数据资源,其次是网络、机械等硬件设施。中国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主要分为政府部门主导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涉农企业和机构的信息网站3种。各部门、企业、地方根据自身农业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农业信息网、数据库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四、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信息资源存储量不够,且缺乏规范化、标准化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但是其前提是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且需要将信息用数字表示,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在数量上,目前中国的农业信息资源存储,还无法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大面积应用推广所需数据支持量;而在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上,大部分的数据资源都缺乏数字化、标准化,这使得已经建成的大量数据库无法直接转化成计算机、网络能识别或应用的数据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现有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存储量的增加,促进资源共享。

2.网络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广离不开网络的建设,就目前中国的网络建设,在城镇能达到信息通信所需,但是在乡村,网络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必须快速搭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市、县、镇、村到农户整个贯通的快速、大容量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信息的流通,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

3.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有待加强

就目前的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大部分都只能在实验室或试验区进行,在田间地头的运用还需要更深入的完善。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文化意识、农民素质、地理条件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要求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研究开发出能被农户所接受,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

4.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

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需要和当地农民文化水平提高相结合。利用农户所能接受的形式,包括多媒体、手机、电视平台等,将复杂的技术信息转化为简便、易学、易懂的形式传递给用户。同时,要加强当地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文化水平的投入,确实在提高中国农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灵活组织和安排农业生产,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因此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作物种类的增多,迫切需要相关的栽培、加工、储藏等新技术和营销新信息,农业信息技术能推进市场农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军,农业信息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电子机械技术;特征;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57X(2021)02-0201-02

0引言

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领域的一种新技术,主要是将电子技术和机械生产结合起来,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成本投入,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当前人们对机械电子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內容。当前,机械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过研发新技术,开发出机械电子新的生产潜能。

1电子机械技术概述

电子机械技术是新兴技术,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产生的,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设立了电子机械专业,和普通机械相比较而言,电子机械具备了更加明显的优势。电子机械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升电子设备的电气系统性能,将电子机械技术和机械设备相融合,能够赋予电子设备更加完善的性能,进而更好的满足新时期各个领域发展需求。

1.1电子机械技术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对于电子机械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下述方面:首先是电子机械设备如何应对恶劣环境,尤其是在面对强烈震动、撞击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够保证电子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在恶劣环境下,如何才能够有效控制电子机械设备温度,保证设备及元件温度处于限定范围内。如何避免电子机械设备应用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提升电子机械设备的防潮、防腐蚀性能等等。其次是机械结构参数对于电子机械设备性能所造成的影响问题,例如天线伺服驱动系统结构谐构振频率对于控制系统宽带所造成的限制;电子机械设备在摩擦、变形时候对于控制系统性能所造成的影响;天线结构变形、反射面误差对于天线效率所造成的影响。只有明确上述问题对于电子机械设备造成影响的原因及规律,并有针对性的设计结构参数,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电子机械设备的价值作用。最后是电子机械组装技术和电子精密机械设计方面的问题,如何正确的组装连接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并形成高效运转的电子机械设备,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电子元器件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外部环境对于电子元器件所带来的影响,以便于更好的保证电子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应确保便于维修和操作。电子机械设备功能的实现,往往离不开雷达天线等精密机械的支撑,其具备较高的精密程度,对于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对电子机械设备展开精密化设计,旨在提升电子机械设备的性能,以便于更好的满足新时期在各个领域中的使用需求,推动电子机械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

1.2电子机械技术的特征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制造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机械制造企业是否具备较高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机械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电子机械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具有明显的电子信息技术特征,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并在电子机械结构设计中实现了广泛有效的应用。现如今,电子机械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工程,而是要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来展开全面、完善的机械设计,以便于更好习的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推动社会发展。其次是具备灵活性的特征,和传统机械技术相比较而言,应用电子机械技术所设计制造的产品,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实用性,并且产品的应用更加的简单方便,为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基于此,要高度重视对电子机械技术的应用,创新设计产品,充分满足各个领域的个性化需求。最后是能够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电子机械技术的应用,和传统人力操作相比较而言,不仅不会受到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能够按照设计要求高效完成预定生产制造内容,整个过程具备较高的效率,同时其工作质量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机械电子技术的应用分析

2.1质量检测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呈现出快速流动趋势,并且产生了诸多新型材料,其性能更高,并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工业材料,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时期,依靠以往传统的人工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机械产品质量检测工作需求,而借助电子机械技术所生产制造的产品,其质量要高的多,并且利用高精度设备展开机械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并将其解决,满足应用需求。

2.2农业应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助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但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现代化生产效率低、品质低等,这给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出电子机械技术的优势,加强电子机械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融合发展,完善农业机械功能,提升农业机械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不仅如此,电子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提升其智能化水平,满足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2.3电子产品应用

在机械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操作,同时也缩小设备体积,减轻其重量,需要利用电子部件替换部分零件,使得机械设备更加灵活高效的进行生产操作。现阶段,电子机械技术在电子产品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电子机械技术,能够精确掌控机械设备的内部结构,并结合实际情况展开优化改造。不仅如此,快速成型技术作为电子机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也极为广泛,极大的提升了加工技术的可靠性、灵活性,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成型效果,产品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再例如:3D打印技术,通过3D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电子产品,极大的提升了电子产品的性能,生产效率及质量显著提升。

3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3.1实用性

电子机械技术发展中,应紧随时展潮流,确保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避免盲目性。要做好对市场的调查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创新电子机械技术,扩大电子机械技术的应用范围,并获得良好的效益。不仅如此,要明确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方向,树立超前发展意识,在保证电子机械技术具备较高实用性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3.2绿色化

绿色、生态、环保背景下,电子机械技术的绿色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电子机械技术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在减轻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应用效益。要积极的创新应用节能技术,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保证电子机械技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3微型化

在先进技术的带动下,电子机械技术功能将会更加完善,电子机械设备体积将会更小,同时也能够充分满足各项功能需求。特别是在信息领域、医学领域以及军事领域当中,要重视对微型自动化产品的研发,加强技术攻关工作,进一步缩小产品的体积,更好的服务于电子机械制造领域。

3.4数字化

微控制器的发展,为电子机械产品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则为电子机械技术的数字化設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数字化是电子机械技术及其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能够极大的提升其可靠性,并且更加便于维护和操作,同时能够实现故障自我诊断和修复的目的。

3.5集成化

集成化涵盖渗透了多种技术,是各项技术融合下的产物,包含着多道工序,包括:加工、检测、管理等等。具备集成化特征的电子机械技术,能够提升系统的柔性,进而自动高效完成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将系统功能借助软件和硬件有机联系,能够有效提升电子机械技术及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满足应用需求。

3.6模块化

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机械技术产品生产商家数量越来越多,产品数量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快研发电子机械技术产品单元模块成为一项关键性工作,但是该项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例如:实现动力、环境、标准机械接口功能等,这能够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举个例子来说:研发集减速和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能够为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的研制起到重要借鉴。

3.7网络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网络的普及,远程控制技术、远程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广泛普及。远程控制技术的实现,依靠的是电子机械技术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促进了电器网络化发展,将家用电器利用网络进行连接,构建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并且能够实现实时化监测与控制,促进电子机械技术及产品的网络化发展。

3.8人性化

电子机械技术及产品无论如何发展,其应用对象终究是人,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电子机械技术的人性化发展成为必然。在完善电子机械技术及产品的性能的同时,赋予其人的智能、人的情感以及人的思维,实现人机一体化发展。

篇9

[关键词]电子音像;出版;突围

一、 数字出版时代,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困境

我国电子音像出版业发育先天不足,在产业政策的制定、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的培养、资金技术的利用等方面发展处于滞后状态。 再加上音像出版周期长,投入多,成本高,风险大,又有盗版的冲击,图书出版权的缺失,电子音像出版业从一开始,生存就比图书出版业困难。新媒体的兴起,以AT、VCD、DVD、CD-ROM为主要载体的音像电子出版业,已很难用其中某种或几种载体形式完成从编辑到发行的常态盈利过程。音像电子出版,作为一种中间的出版业态,其生存空间、利润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狭小,音像电子介质更多只能作为其他介质出版物的补充形式。

二、 跨媒体出版——地方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突围之路

数字技术对整个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不只是音像电子业,传统的书、报、刊出版业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目前音像电子业跨媒体转型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实现网络、手机等数字多媒体的转型。在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的大势所趋下,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电子音像出版社,大多数出版社都在尝试。在这种转型中,电子音像出版社相对于图书出版社,转型的优势有两点:一是产品内容(声频、视频)本身便是数字化的产品,对接更简便;二是拥有相对技术上的优势。但要这种转型也存在一些问题:数字出版所需投入非常大,但目前却还没有找到适合的赢利模式,所以出版社仍然是重视多,行动少。出版社之所以“行动少”,关键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机制,二是投入,三是决心。这三点的制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2.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实现图书出版(盘配书)的转型。“盘配书”有利于电子音像产品的发行,能更好地带动原有电子音像产品的销售,在诸多转型中,实现图书出版是提升出版社效益的最快手段。同时许多出版社在实践中体会到,“盘配书”是防止盗版的良好措施。这种转型的优势:①电子音像出版社对图书的出版流程非常熟悉,也具备相应的人才和作者资源,实现图书出版没有版权、技术、编辑队伍等方面的阻碍。②有成熟、完整的编、印、发产业链,可以预计出版的赢利情况。③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跨报纸、期刊(电子期刊)等多种出版形式的转型。这种跨报刊出版的转型形式,其实现的困难程度以及所预期获得的效益,介乎向手机、网络数字多媒体转型和向图书出版转型之间。但相比图书出版,这种转型的劣势在于:①虽然报刊具有成熟的产业链,但是,报刊受到数字化的影响很大,报纸的广告份额日益被网络分一杯羹;而很多曾经辉煌的期刊,如今生存都困难。从目前来看,报刊所受到的影响,高于图书出版所受到的影响。②报刊的出版流程与电子音像出版流程有较大差异,转型报刊出版,需要了解熟悉的过程更长,这意味着投入需要更多。③报刊都有一个培育期,需要有较大的资金和时间投入,相对风险更大。④跨报刊出版,同样有一个报号和刊号的制约问题。

三、 探讨解决之道

1.创新音像电子管理模式,变介质形态管理为内容管理。在跨媒体出版的大势所趋下,以介质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明显不符合音像电子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而以电子音像内容为主的管理模式将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全面开发利用,不仅符合电子音像业未来产品分化、市场细分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篇10

关键词:单片机 应用领域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79

目前单片机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例如:导弹的导航装置,飞机上的各种控制仪表,精密测量设备,工厂中流水线的智能化管理,生活中常见的无线对讲机,汽车中的发动机控制器,摄像机、录像机、智能洗衣机的控制,以及电子称、电子玩具等等,这些都能找到单片机的身影。更不用说其在工业、农业、国防、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了。

1 单片机主要的应用领域

因为单片机有诸多优点,因此它的应用领域很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单片机的身影。目前单片机主要应用领域有:①智能化家用电器:现在的家用电机几乎都采用单片机来进行控制,替代了电子线路的控制。如智能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电视机、空调、电饭煲以及各种音响设备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②智能仪表:单片机结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电压、频率、湿度、功率、厚度、角度、温度、压力、速度等物理量的测量。使用单片机可以使仪器仪表智能化、数字化,功能更加强大。③工业控制:利用单片机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控制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如各种测控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等。④计算机网络和通讯设备:现代的单片机普遍具有通讯接口,方便与计算机进行数据的传输,而现代的通讯设备上也普遍安装上了单片机,从常见的手机、对讲机到楼宇自动通讯呼叫系统和列车的无线通讯。⑤医疗设备:单片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医院住院病人的呼叫器,各种监护仪等。⑥汽车电子:汽车的发动机控制器、abs防抱死系统、制动系统等都离不开单片机。此外,单片机还在国防、金融、教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单片机的应用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广阔的应用范围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单片机更大的意义在于,单片机完全打破了原有控制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原来用硬件实现的控制功能,现在用单片机实现通过用软件方法来控制系统。现在可以用单片机进行智能化的数字计算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来实现原来自动控制系统中的PID调节。我们将这种用软件代替硬件提高系统性能的控制技术称为微控技术。微控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与单片机的越来越广发的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 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单片机种类繁多,许多国家都开始大力发展单片机,所以单片机的发展趋势是迅猛的。单片机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制作工艺CMOS化、低功耗化、大容量化、微型单片化、片内I/O的改进和主流与多品种共存,这样既保留了单片机的优异性能,又能开发其他新的功能,使单片机的性能更加完善。

下面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介绍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2.1 制作工艺CMOS化

COMS电路是COMS数字继承电路(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的简称。近年,由于CHMOS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单片机的CMOS化。随着单片机的发展,单片机的功耗要求将会越来越低,而COMS电路具有噪声容限高、功耗极低和工作电压范围宽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单片机的流行半导体工艺。在更完美的工艺出现之前,全盘CMOS化将会继续它的主导地位。

2.2 低功耗化

目前8位单片机的产品已完成CMOS化,有CMOS芯片的单片机具有功耗小的优点,配置有等待状态、睡眠状态、关闭状态等工作方式的单片机都充分发挥了低功耗这一优势。在低电压工作状态的单片机,其消耗的电流数量级仅在μA或nA级别,适用于电池供电的便携式、手持式的仪器仪表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

2.3 大容量化

传统的单片机片内程序存储器容量只有1K~8K,片内数据存储器容量仅为256字节以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单片机内不论是程序存储器还是数据存储器都的容量都不能做一些较复杂的应用,此时必须采用外接方式进行扩充。而新型单片机(例如PHILIPSP89C66x)片内程序存储器可达64K,片内数据存储器可达8K。今后,单片机片内存储器容量将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扩大。

2.4 微型单片化

目前单片机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在同一块芯片上集成更多的功能,如PMW(脉宽调制电路)、模拟比较器等,单片机正朝着兼容性更好的方向努力。具体体现在兼容性为设计的第一考虑上。

此外,现代人对电子产品的要求还体现在体积小、重量轻上,这就要求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部分――单片机除了功能强大和功耗小外,还要求其体积尽可能要小。

2.5 片内I/O的改进

有的单片机为进一步加快I/O的传输速度,设置了高速I/O口,以便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外部数据的变化,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向片外输出数据。用来适合数据高速改变的场合。还有些单片机设置了一些特殊的串行I/O功能,为构成分布式、网络化系统提供了方便条件。

2.6 主流与多品种共存

虽说现在单片机的种类较多,各个种类的单片机各具特色,但在占据主流的仍然是以80C51为核心的单片机。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情形将得以延续,但是其他公司的产品也将会占有一席之地。将不会存在某种单片机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志良.单片机原理与把持技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于海生.微型计算机把持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