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

篇1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上应注意把握以下重点:

1、强化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建立健全完整配套和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部门单位规范管理、促进经营的前提条件,也是堵塞漏洞、杜绝浪费,提高效能的重要举措。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也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的全过程。从基础性工作入手,审核责任人任期内有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落实情况如何,并以此检查验证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可信度。通过审核内控制度找准症结所在,缘由,并以此做出恰当的评价。

2、注重审核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目标是以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了责任人任期内各项考核指标。审核经济责任目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充分维护责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责任目标量化并细化审计内容。企业经济责任目标一般包括销售、税利、利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发、资产保值增值等,实施审计时则应围绕上述内容,拓展和延伸审计内容。如审核固定资产投资,应依据项目计划和招投标合同,审核实际投资支出,并将投资收益列作审计内容。资产的保值增值应以企业的净资产为审核依据,它是对资产、负债、损益内容的真实性审计。

3、加强对资产、负债、损益审核。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蕴含在对经济责任目标的审计之中,是对各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也是对责任人任期内贯彻执行财经纪律、廉政规定的检查监督。审核、比较任期终与任期初始阶段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是审核检验责任人任期内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的依据,是对责任人任期内经营成果的最终确认。

审核资产,应依据企业提供的实物盘存资料及相关的账、证、单、经济合同,审核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长短期投资、在建工程等实物资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将责任人任期终了货币资金的实际结存额,任期内形成的有问题存货,固定资产增减内容,长、短期投资损失或收益,在建工程支出及合同进度作为主要内容审核清楚。审核资产额中的费用支出,应同核实损益结合起来。将票据充抵现金、充抵银行存款的支出,未按受益时限摊销的费用,虚列应收款的支出以及挂账的待处理资产净损失等应列未列损益核算的资产内容作为审核内容,区分资产中费用支出的合理挂账,以核实资产的真实性;审核负债,应当以任期举债、举债用途及效果为主要审核内容;审核损益应与核实资产负债相联系,将任期内所有者权益中“未分配利润”反映的盈亏额与任期内应摊未摊、应提未提、应付未付、应转未转等损益真实核算的相关内容作为审计重点,以核实损益的真实性。

4、关注审核债权债务。债权债务的审核是任期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包括审核责任人任期内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债权债务的结清情况、债权的变现能力和举债偿债能力、有账款的成因及潜在损失等。责任人经手尚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应作为重点审计内容。依据购销合同、相关票据审核应收、预付,应付、预收等往来账项业务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依据其他相关合同,审核其他往来。逾期应收款、不良举债、结算中形成的有问题资金和任期内发生的坏账损失,这些应是深度审计的内容。对工程支出类债务的审计,应将工程合同、招投标标书、工程决算报告、工程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内容,审核工程往来结算的真实性。债权债务审计是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的构成内容,又是离任审计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针对上述审计内容审计时,应以测试内控制度为基础,以审核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主线,以核实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结合查究违规违纪行为,相关审计内容交织穿插,相互印证,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形成对责任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全方位审计监督。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责任者及员工较为熟悉,发现问题不好深究,情况调查不够深入;对本部门、本单位以往情况比较了解,容易产生麻痹思想而简化了相关程序,或形成思维定式,对已发生的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部门、本单位对固有的审计步骤和已十分了解,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使调查取证增加了难度等以及其他一些不可控制的风险。

对于不可控制的审计风险,可通过预测、评估、转移和回避等多种途径来加以缓解或抑制。对于可以控制的风险,应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严格执行审计规范中对审计内容、方法和程序的有关规定加以控制。具体做法: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通过企业盈亏、资产保值增值、业务经营、员工工效、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最能反映企业各项情况的经济责任指标和因素来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并进行局部详查,可以保证正确的工作方向,减少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篇2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公允、不真实,而对被审单位相关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审计技术力量。如果简化了审计程序,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使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会计等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因此,为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第一,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尤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第二,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核关。

第三,有效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第四,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审计风险,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第五,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蒙贞.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科协论坛,2007(4).

篇3

(河南省南乐县审计局,河南 濮阳 457400)

摘 要: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派出的专业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做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关键词 :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66-02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郭捧娟(1976-),女,河南南乐人,本科,审计师。研究方向:审计风险控制。

审计监督工作能为政府把关,如果审计风险控制不当,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和阻碍审计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作为县级审计工作人员,我感到责任重大,由于条件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审计风险控制问题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

审计部门属于政府组成部门,人员、经费受地方政府管制,人员少、审计项目多,是当前县级审计部门的不争事实。据了解,全国各县级审计部门的情况大同小异,县级审计部门要和地方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县级审计部门要依法处理当事领导,这样势必得罪了地方的领导,如果不依法处理又会影响到县级审计部门的威信,所以审计部门的领导不得不慎重考虑。按照地方领导的说法消化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加大审计风险和降低执法力度。

2.审计人员素质低

审计队伍素质低下的原因:审计人员对审计业务不熟练;缺少应有的激励机制,骨干审计人员在提职晋级方面得不到重用,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缺少责任心。审计人员素质低下带来的审计风险:不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不太明显的深层问题发现不了,查不出来。审计实施方案质量不高,审计风险防控措施不科学。

3.审计手段落后

县级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缺少计算机技术人员,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绩效审计不合理,成果运用不理想,效益审计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审计操作不规范。县级审计人员仍按照老路子开展审计,只会翻票据、查看会计人员的账本,主要问题查不出来,突出不了审计的特点。特别是在专项补贴性资金审计时,没有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去筛选、对比、分类和汇总,使许多问题的疑点难以发现。绩效审计不合理。县级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对经济责任审计不严格,只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绩效审计方法、评判标准还不够完善,掌握绩效审计的人员较少,审计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4.成果运用不理想

县级审计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评价大都是避重就轻,套话太多,没有发挥审计的力度。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没有发挥作用,这一切都使得审计依据不足或缺少依据,如此开展的审计和得出的结论,就必然存在风险。

5.处罚难度大

审计查出的问题处罚不到位,影响了县级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挪用、挤占专项资金、部分领导超标准列支招待费等问题,成了许多被审计单位的“通病”。从中反映出审计问题机制的欠缺,未能触及违纪违规者的灵魂,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的发挥,处罚决定落实困难。有的部门有罚款就找领导说情,审计决定成了一纸空文,这样必然带来审计风险。

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风险防范

1.加强审计人员培训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主要环节。县级审计队伍总体来说比较年轻,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署提出的“人、法、技”工程把“人”排在第一位,充分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审计人员除具备应有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应熟悉法规政策,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有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必须加强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做到持证上岗,达到在职人员知识更新换代的目的。

2.解决矛盾突出审计重点

科学制订审计实施方案。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要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量力而行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着力解决“人”与“事”的矛盾。一个项目确定后,审计组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内控制度、相关政策法规有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合理估计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实施方案科学合理,指导性强。县级审计机关要把涉及重点领域的领导干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监控对象,把这些监控对象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效益性等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把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乡镇财政决算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方针。

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严格按审计程序实施审计。县级审计人员要注意审计的事项:应遵守回避、严格保密制度;注意时间间隔;制定完善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步骤等。把每个审计环节都要考虑周全,是被审计单位无可挑剔、保护审计人员自身安全的最好办法。改变过去单纯根据会计账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要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对权力运用情况的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审查权力行使是否民主、科学、合法,进一步审查权力行使的绩效性。审计和审计调查要密切配合,如: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效益性,从账上难以查清,必须要依靠大范围的审计调查来实现。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法,进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4.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审计权威

县级审计机关一般实行多级复核,即审计组长初核、业务股室复核、法制部门审理,最后由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每位复核人员都应提高警惕,认真审核。制订复核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每一级复核的重点、应承担责任的比例、处理处罚的具体标准。复核人员层层把关,使每一份审计报告都能体现审计人员较高的业务素质。加强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系,发现违法行为或严重的违纪问题让这些部门迅速介入,追究违法违纪者的责任,及时公布处理结果,给被审计对象公正的评价。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树立审计权威。

5.创新审计理念实现审计成果转化

县级审计机关要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要树立新的理念:多元化的审计目标。通过推广风险审计和效益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实现效益。系统化的审计监督。建立内部审计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工作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现代化的审计方式。推广计算机联网审计,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规范化的审计程序。按照国家内部审计准则来开展审计活动,提高审计质量,建立评价体系,着力实现成果转化。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主要手段来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

三、结束语

总之,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所决定,审计风险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伴随审计工作的始终。但是,有健全、完善的法律作保障,有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作规范,适当的人力资源配置,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甚至达到零风险,仍然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杨文根.浅析运用审计方案如何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

篇4

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受托审计,审计部门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相关意见或建议,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调查阶段,应收集被审计人任期内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述职报告等内容,并征求企业管理层、领导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等意见和审计线索,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应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领导、员工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并做好涉及问题的审计跟进落实,同时在现场审计结束前应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事项的意见;在审计报告下发前,应就审计报告内容征求被审计人及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根据工作需要征求本级领导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征求企业管理层意见。

二、审计内容应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较为宽泛,审计内容应至少覆盖企业资产、负债、权益、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情况;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经纪律,以及贯彻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工作部署等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营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情况;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遵守职务消费及有关廉洁从业规定的情况等。审计中应充分利用历年财务、税务及各专项审计结果,综合业绩考核、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反馈情况等各方面内容,把控审计重点:1.做好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财务收支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内容,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应重点关注:(1)收入确认和核算是否真实、完整、及时,有无虚列、少列或转移收入问题。(2)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完整,有无错列、多列、少列成本费用等问题。(3)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性及变化情况、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有效资产和不良资产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如不良资产处置、应提未提及应摊未摊的折旧或费用、资产费用化、未决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或有事项产生的或有资产或负债的确认等。(4)经营成果真实性。企业主要经营指标是否得到有效分解落实,有无为完成经营目标而弄虚作假的情况。2.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审计。主要是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制度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健全性、有效性的审计,重点关注采购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授权管理、资金管理、存货及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关联交易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是是否存在制度缺失、职责是否清晰、执行是否合规、有效,相应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3“.三重一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重点关注“三重一大”范畴内容是否经过集体决策程序,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国家、企业相关管理规定;决策结果有无损害企业利益的条款,有无个人谋利行为有无给企业造成损失等。4.职务消费及廉洁自律相关情况。主要检查被审计人任期内是否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定,其占有、使用的企业资产是否符合有关政策的规定;有无、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或骗取荣誉的行为等。

三、客观进行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积极推动审计成果应用

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机制 分类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多集中在政府部门、国企等单位,涉及高校的并不多,并且主要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研究。陈晓芳、桂珍若(2006)区分高校不同部门、不同性质单位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作了明确阐述。张晓红(2009)分析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原因,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框架。王亚荣、冯民柱(2011)认为应当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入手,分析其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最后确定详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石莎莎、杨明亮(2012)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分析了将社会责任纳入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必要性。贾明春、张鲜华(2013)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影响高校科研绩效的各项因素,提出应当强化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科研绩效的评价。胡萍(2015)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型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分为“共性责任”和“特性责任”,并详细列出了“共性责任”和“特性责任”的内容。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王奇杰、陈悦东(2008),朱莹、 杨柏冬(2010)将层次分析法用于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问题。王奇杰等(2008)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构建了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吴秋生(2012)认为,经济责任有积极面和消极面。对积极经济责任应当采用指标分析评价法,消极经济责任应当采取问题责任界定法。耿彦军(2013)分析了高校不同财权配置模式下,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指标。张凯(2015)设计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共性指标,还设计并详细解读了高校不同职能部门、教学部门负责人的个性指标。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其他方面研究。孙宝厚(2008)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刘更新(2012)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框架。杨玉新(2012)分析了审计各个阶段的流程及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完善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杨从印、刘琴(2015)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调查了以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为重点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

高校中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无论是办学规模、组织结构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决定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实施、评价、成果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首先,财务管理模式方面,与本科院校多实行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规模小,其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大多实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学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进行整个学校的所有财务管理、经费收支、预算及决算。校内所有二级单位均无权设置财务机构,也无任何财权。在这种模式下,二级学院(系部)及不同职能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就与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本科院校大多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设置不同专业领域的专职内审人员。相比之下,很多高职院校的内审机构尚未独立设置,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也与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多以本科院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潜在对象,并没有区分本科与高职院校的现实差别。而且在目前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也没有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作为参考,实施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学校不同做法的普遍现象。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工作机制的探讨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保障机制。

1.加强内部审计组织领导。(1)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对于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当把内部审计的开展情况列入学校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内容之一。在对高职院校负责人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作为审计的侧重点,以此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2)要求高职院校校长参加全省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会议。(3)保证学校审计部门的知情权。学校审计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的内部监控机构,应当充分享有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校长办公会议纪要应及时抄送内审部门,必要时学校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列席校长办公会议,便于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4)组织校内审计培训。在校内积极举办内部审计以及财务规范培训,要求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参加。通过相关法规与案例的学习,加强其对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的了解,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内部审计将防范关口前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领导的财务风险,也能提高整个学校的资产使用效益。(5)加强上级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走访调研。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实地走访督查或调研,与学校党政领导进行深度交流。对专职审计人员配备、内审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轮审情况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高职院校领导意识到内审工作的必要性。

2.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审工作。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审计校领导、分管财务校领导为副组长,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议事规则,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定期将审计结果在联席会议上通报,以制度促进审计信息的公开,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有关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的专题联席会议,应该要求基建后勤部门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年度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应纳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范围,在会上传达新形势下教育厅、审计厅等上级部门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提高学校领导的审计意识。把审计结果作为学校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2)确保高职院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3)建立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学校内审规章制度体系。根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最新出台的相关审计法规和会议、文件精神,针对学校实际和审计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的立项程序和操作规程,做到学校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完善学校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对属于内控制度缺失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不定期地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属于人员操作层面的,要加强人员管理,对流程不规范不清晰的要加强过程管理。学校要加强资金监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实行全过程信用记录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加强资金预算和项目论证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及财务制度执行,以控制业务活动的真实性为重点,加强经费支出的报销审核,规范报销流程,提高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不能以审计监督来代替内控机制,协调发挥各类监督综合作用。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机制。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将凡是负有经济责任的部门、单位“正职”及主持工作一年以上或者实际主持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全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形成全覆盖格局。在高职院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同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审计原则、审计程序及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根据被审计人员的不同类别有所侧重,以确保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职院校内无论是什么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都存在着共性。主要是(1)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2)预算执行情况,包括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4)任期内遵守廉洁规定情况。在这些共性的责任之外,各部门由于工作岗位性质、部门职责不同及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等因素,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可以据此将经济责任被审计人员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校下属经营活动频繁、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其经济责任除了共性责任之外,还在于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第二类是承担着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管理使用学校资金数额大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如财务、基建后勤、资产设备、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管理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基建维修工程、设备采购、实验室网络及设备使用等,由于其部门职能所致而使得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重大。第三类是承担着重要的经济管理职能、管理使用学院资金数额大的系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部门管理使用着大量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帮困资金、奖助学金等专项资金,除了共性的经济责任外,其责任重点还在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第四类是其他职能部门、科研单位、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部门由于岗位性质其经济责任较小,管理资金也少。

2.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不同,相应的经济责任也有所区别。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针对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遵照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的分类,对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分类管理。对于第一类独立经营核算的下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采用对单位财务审计或主要负责人任中审计加离任审计方式,至少每年对单位开展一次财务审计或者任期内对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任中审计,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第二类经济责任重大、承担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任中审计加离任审计,一个任期内必审一次,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第三类管理着各种专项资金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宜采用专项资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以离任审计为主,加以必要的任中专项审计。对于第四类其他职能部门、科研单位、群众团体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一般实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必要时开展审计调查或抽审。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经济责任运行机制就是处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以及信息使用人之间关系以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具体来看,主要有委托人与审计人之间的委托机制,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执行机制,信息使用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成果运用机制。

1.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机制。经济责任的产生起源于财产、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两权分离。财产、资源的所有者将其经营管理权委托给无所有权的人,由此而产生关系。为了降低成本,所有者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人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中,校内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通常是组织人事部门。虽然这些部门不是公共财产的所有人,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对他们的管理一般是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的,所以组织人事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操作中,高职院校组织人事部门向内部审计联席会议提出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后,报校党委或校长办公会议批准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部门发函,由审计部门具体实施。

2.经济责任审计执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执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阶段。(1)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部门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书面委托书,对被审计部门进行审前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单独立项,也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等联合立项,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组成审计工作组,向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并开展审计。(2)在审计实施阶段,现场审计正式开始前,应当召开审计进点会,审计工作组全体人员、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或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分管校领导出席,通报审计工作具体安排和要求,听取被审计人员介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在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类别,明确相应的经济责任,侧重不同的审计重点。除了查阅会计凭证、文件记录等原始资料、实地盘点以及对一些疑问进行询证之外,还可以通过与被审计干部谈话,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其他干部、教职员工代表分别座谈,多渠道了解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三重一大”、廉政从业等方面的情况。(3)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在充分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和询证单的基础上,编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达被审计对象,充分征求其及所在部门的意见。如果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持有异议,审计人员则需要进一步核实。根据最终无异议的征求意见稿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并做好文件归档。正式审计报告应送达委托审计的组织人事部门,被审计人员本人及其分管校领导。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有关整改事项,被审计部门现任领导干部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自收到审计报告2个月内提交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已离任干部应予配合。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应对有关审计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必要时审计部门可开展回头看检查整改情况。后一轮审计时要将前一轮审计提出的整改事项作为审计内容。

3.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两办《规定》中虽然已提出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但缺乏强制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率仍然不高。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对审计结果的应用不够重视,审计结果还未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考核中的具体作用,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分析运用,健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配套的组织人事工作制度。此外,还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整改;加强对科研项目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专项的审计整改,进一步规范科研及专项经费使用;加强对财务的审计整改,确保资金运用安全规范高效。

(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人才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保障力度。学校内审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应当单独进行,根据内审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及工作业绩,由内审部门负责人与分管审计的校领导直接考核评价,切实保护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提升内审工作的效度。鉴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同类岗位经济责任的同质性和可比性,可探索实行同类岗位附近高职院校内部联合审计,尤其是经济责任较重的岗位,增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保障力度。

3.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应当出台政策为高职院校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学历进修和职称晋升等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要重视实践对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内审人员参与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各个高校之间内部审计工作的交流,研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耿彦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1)

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管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及成效

(一)评价方法新。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管的履职情况进行了客观评价,为自治区联社任用、管理干部队伍提供了参考。

(二)关注新趋势。充分关注各行社发展情况,促进各行社战略目标的实现。审计不仅仅局限于揭示风险、查错纠弊、评价业绩,还对各行社的持续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管理现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研判,充分发挥了审计的咨询、增值功能。

(三)关注重大风险点。首先重点关注社团贷款风险,对2015年末全区存量社团贷款进行100%的检查,对社团贷款的风险底数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认识,发现了全区社团贷款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为摸清风险底数、化解风险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化解社团贷款的风险从三个管理层面提出管理建议;其次重点关注行社“三重一大”决策的合规性,揭示了固有风险。

二、新疆农村信用社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高管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合规意识

一是部分高管人员决策意识模糊,分工职责不清,管理缺位、粗放。重贷轻管,重经营指标考核轻内部风险控制,致使具体操作人员养成为上面咋说,下面就咋干的坏习惯,将制度规定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充分反映出行社高管人员与操作人员职业道德和风险识别能力差,个人意愿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合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合规意识与文化。

(二)违规行为问责不够、违规成本低是造成有章不循,制度执行力差,操作风险突出、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审计发现部分行社制度执行力差、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行社领导到中层以及一般员工未能培养起按章办事的理念,制度化规范化观念淡薄,靠关系、感情、惯性办事,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操作风险突出,检查出的大部分问题均是屡查屡犯问题。究其原因是违规成本太低,出了问题之后大多以经济处罚为主,纪律处分较少,从而在县市行社中逐渐形成无视规章制度、敢于与制度、规章抗衡的心理。

(三)财务预算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财务预算管理、指导不到位。审计发现,县市行社能做到年初制定财务预算,但仍存在财务预算依据不充分,营运费用预算内容不详细,未根据变化情况定期调整财务预算,对预算控制-执行差异未进行详细分析,无相关考核资料,费用列支未执行预算管理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费用预算和资源配置对战略发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二是部分制度不完善或缺乏细化的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如部分制度缺乏相应的操作流程。

四、政策建议

(一)落实责任追究,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理力度

一是对部分有章不循、屡查屡犯、风险隐患高、负面影响大的问题所在行社的高管进行责任追究,有重点、抓典型,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相结合,加大违规成本切实起到威慑作用。二是修订员工违规处理规定,明确违章违规的高压线。制定“新疆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十不准”。如有违反,绝不姑息,进行纪律处分直至免去高管职务或移送司法机关,对漠视内控管理制度、屡查屡犯的高管人员“动真格”,形成“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一是实施财务分类管理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新农信办〔2016〕25号)文件精神,对不同类别的联社进行区别对待、差别管理、重点关注、侧重帮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财务管理亟须加强辅导、规范,不断强化县市行社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监督作用,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全面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业务发展能力。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自治区联社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预算约束机制,完善财务预算的工作程序,实施分类申报、分项审核、定期研究、集中审批,逐步建立起公平透明、平衡稳固、高效有序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对财务预算执行的情况考核力度,充分发挥预算的约束作用,努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提高行社财务管理的经济性,评估经营的效益性,建立长效激励考核机制。部分县市行社管理层经营行为过于短期化,甚至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自治区联社应定期评估资金投入的长效性,资产配置的经济性,加大对经济资本考核力度。通过期权、延期支付等方式,督促县市行社高管人员逐步树立长效性的经营管理意识。

(三)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责任制,避免经营行为短期化的问题

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可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同时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责任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强化源头管理,再造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信贷管理与服务部门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对原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在既要控制信贷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审贷分离、定岗定责、权利制衡、责任追究的流程原则,依据的基本信贷流程架构,打造适合农村信用社管理特点和信贷品种的信贷管理流程模式。

(五)继续推进合规文化与制度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理念和机制能够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创新不断补充完善;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情况的考评奖惩机制。

(六)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特别是对县市行社高管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从源头上树立合规经营意识,力促财务工作走向正规化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图片新闻

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审计体制创新的思考

对审计资源特性与内容的认识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丰富内涵

信息时代的军队审计模式创新

湖北省内部审计工作暨全省内部审计“双先”表彰大会在武汉召开

“三位一体”部门预算跟踪审计

推进地方财政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企业审计的转型

审计项目课题化的实践探索

清权明责排查风险规范审计权力运行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统筹发展开创审计新局面

林业生态免疫战——湖北省审计厅查处某林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套取林业专项资金案件纪实

AutoCAD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的灵活运用

信息系统审计常用方法

运用计算机审计巧查“冒名贷款”

从招投标管理中心财务账查出围标的方法

投资审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科学发展:从“十一五”到“十二五”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重要使命

审计促进民生保障、改善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图片新闻

绩效审计指南建设工作的思考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跟踪审计中的应用探析

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及其管理

深化财政审计重点要把握好“九个字”

创新用人机制促进审计工作跨越式发展

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能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着力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三位一体”预警监控构建审计风险防控体系

实施分类指导全面防控五类审计风险

探索“创新+质量”审计模式破解基层审计发展难题

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控体系

“审计约谈”的思考与实践

科技经费管理与审计监督的思考

联网审计状态下的审计管理

政府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审计监督

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审计方法初探

祖国颂——锦绣中国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审计评价

国家审计目标的新发展——安全性目标

风险基础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探讨

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审计宣传工作

当前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村级债务的审计及化解对策

基层审计机关跟踪审计有关问题探析

全省公办高校资产财务审计工作全面展开

基层审计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深化农业专项资金审计

突发事件行动审计思考

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工作之思考

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利用sqlserver查询分析器查找医疗保险业务问题

浅析“小金库”的特点及审查方法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8

实践中,应将审计关口前移,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加强预防,增强风险意识,持续改进和推动管理,使内部审计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反腐倡廉深入开展。

1.在“小金库”专项治理过程中渗透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审计理念,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治理小金库是反腐败的关口前移,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高校在“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要提高认识,渗透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理念,推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监督审查财务部门及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对全校财务机构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实行一级核算。审计部门应与财务部门进行相关业务联网,方便审计部门随时查阅每一笔会计业务,实时进行监督。对已发现的“小金库”问题及其成因,要进行强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标本兼治。建议高校的财务管理采用电子支付方式,减少现金流动,让“小金库”无生存的土壤和条件。

2.在工程建设领域引入全过程跟踪审计,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全过程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它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结算的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连续、全面、系统地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工作。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引入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防范风险,打造阳光工程、精品工程、廉政工程。①发挥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优质特征,构建和谐的审计环境。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动态审计,审计的目标由查错纠弊到为组织增加价值。跟踪审计在实行监督、服务职能时,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独立、客观的前提下,改进审计的方式方法,同建设各方形成合力,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与建设部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存在不同的意见时,要做好沟通和协调。对一般问题协商不成时,应由审计部门领导负责协调;对重大问题或涉及宏观管理方面的问题,应由学校主管领导召集审计、工程管理、计财等部门研究解决。②充分考虑审计成本因素,做到突出重点,关注效益。要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工程类型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模式,突出重点,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工程审计效益。要重点关注项目决策的科学可行性,减少决策的失误,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效益降低的风险。在建设中重点关注工程招投标、拨付款、变更签证和结算四个高危风险环节。(1)招投标环节。认真核对招投标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发现管理漏洞要及时提出管理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少损失,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控制在萌芽之中,加强反腐败的源头治理,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发展。(2)现场签证环节。隐蔽工程所占工程造价的比重很大,施工队伍往往虚报工作量,或者施工材料以次充好、多计差价。因此,跟踪审计必须关注现场签证环节,重点关注隐蔽工程部位的规格、工序是否与施工图、工程量清单内容相符合,签证工程量是否准确等。并及时做好记录,必要时还应进行拍摄记录,为工程竣工结算积累资料。(3)拨付款环节。工程进度款审计可以有效地扼制工程款超付。审计部门可以与财务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使工程款的支付采用“先审计、后付款”原则。在对工程款付款环节进行审计时,重点关注合同约定的支付时间和支付比例,现场跟踪实时施工进度以及拨付款手续是否完整等。(4)结算环节。项目竣工结算环节审计的重点是审计依据是否真实、完整;工程量的计算是否正确、合理;综合取费情况及相关索赔是否合理等。同时,还应力求从管理着手,对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计,并出具管理建议书,特别是要重点揭示基建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包括工程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内控制度、投资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促进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规范管理行为,进一步提高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

3.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注重内部控制和管理审计,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高校中有效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考核高校领导干部以及促进高校改善管理办法,提高办学效益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针对不同性质的单位审计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校办企业,除了审计财务的真实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任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外,重点关注内部控制、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和绩效等方面,对企业存在的决策随意、管理不善、损失浪费等现象,及时提出管理建议,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对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重点关注管理水平、控制环境和领导管理风格,对部门领导提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为领导层科学用人提供依据。在审计结束后,除了出具审计报告外,还要对被审单位提出管理建议书,针对问题堵塞漏洞,以促进被审单位完善管理、防范风险。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一个新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使高校内部审计成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及时总结新鲜经验,把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更好地促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本文作者:张姝颖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篇9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引言

现阶段,高校将教育教学作为其工作核心的同时,逐渐开始与其他领域的外部机构保持战略关系。例如,在创建孵化器的过程中,大学与外部投资者合作并与外部教育环境进行资本重组。这些经济项目的交流使高校的运行风险增加。加之国家向高校的投入越来越大,资金数额巨大,渠道多元,构成复杂,使高校面临的风险愈多[1]。同时,党的十以来,各级纪检机关也加大了对高校的常态化巡查、各级审计机关对高校的财务收支进行常规审讯,这也使得高校管理的风险必然存在[2]。而这些风险必须由机构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和管理[3]。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直接影响高校治理水平,对高校的内部控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4]。基于此,本文考虑内部审计风险因素的研究思路对于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质量具有一定意义。审计风险管理意味着审计机构使用某些实践和方法来预防和管理审计风险。在审计风险管理系统中,风险管理被用作对风险的支持,在整个响应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论是早期预警还是审计风险评估,最终目标都是力求将审计风险水平保持在可以能接受的要求内[5]。在风险评估策略中对其实施、审查再逐步进行控制,与经济问责控制的风险联系起来,以免其转化为实际损失。在新时代,将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在学习中领会,在工作中坚持,可以正确、全面、客观看待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以使其风险可控、审计顺利。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风险因素特征分析

(一)内部审计工作受外部环境影响

尽管内部审计主要集中于对大学内部操作系统的监视和审计,但实际上它与外部审计有着紧密关系。不仅如此,高校做出的所有财务决策都与其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即使大学的内部审核员可以将他们的工作限制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其工作过程也必然与外部环境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审计师可以通过个人经验来控制的风险类别更少[6]-[9]。即使随着时间的变化风险不断增加,但日常工作过程中的客观环境仍然会影响员工并做出一些不合理的预测行为。这是内部审计风险的一个特征,这也意味着内部审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无法完全避免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持续增加

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大学只处理外部实体经济,审计师的个人专业经验在处理实体经济时可以发挥出色的判断作用。然而,高校与其他行业不同,并且高校在当下的在线环境中的自卫意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些差距[10]。因此,当外部合作伙伴使用交互式互联网漏洞对大学发动经济攻击时,内部审核员发现很难避免这种风险。即使可以判断存在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也会忽略一些最基本的证据和材料,从而削弱其能力,也就不能消除危险因素。这样风险导向理念的引入使审计进行全过程风险管理就变得更加必要了[11]。况且近年来,与内部审计有关的工作也在计算机化的过程中建设,审计工作模式的改变实际上将伴随着一些风险选择。这些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也使得风险的类型在持续增加。

(三)内部审计师的水平

内部审计在大学发展中起着干预作用,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能意识到其价值,而将外部审计作为监督风险因素的主要主体,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很难把握。尽管预测风险要求内部审计师具有特定的工作经验,并对某些风险模式有较深的理解。然而,随着高校进入社会包容领域,高校产生的财务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某些风险因素无法仅通过“识别”来消除,甚至某些风险因素也无法完全识别。因此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审计师的专业经验和对风险成见的认知必须与行业并驾齐驱,以使他们的经验得到充分支持,在风险评估之前有所预警。

(四)内部审计风险的隐性特征

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师沟通可知,内部审计不能在完全直观的环境中进行,而大多数风险因素隐藏在日常财务沟通中,不太明显。对于整体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来说,经济变化可能非常明显,但是大学是以教育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即使其参与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只要不刺激风险因素,潜在的威胁都不会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在高校这样的学术气氛中,内部审计师的工作难度虽然比较高,但日常工作量却相对较小,因其风险更具隐秘性。

(五)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能力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透明化,内部审计风险问题就会越来越大[12]。这些隐患终因大学的经营状况相对稳定,核心工作的单纯以及大学的内部环境使审核员的专业经验和专业技能可以准确预测和纠正。这也就使得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不大,总体上可控。

二、思政视野下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实践中积累并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以及工作传统。达到固本铸魂的效果,聚焦思想引领始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通过加强独立的内部审计结构、提高企业责任审计的透明度并加强成果的应用,才能创造一个具有健康检查文化的内部检查流程和环境。

(一)构建良好的审计环境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可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13]。审计师的独立性在于自治和。高校中存在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其他部门或者与其他部门合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机构设置极大地限制了审计人员自主完成审计工作的范围。审计人员在组织上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无法充分体现独立性,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效果。首先,在学校一级,审计服务应在体制范围内拥有适当的工作人员,并确定其重要的管理职能。其次,审计处的工作范围必须足够广泛,以便能够在其职权范围内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再次,主任应充分信任审计处,不应干涉独立评价和审计评价的目标,并应有机会独立执行其任务。在部门一级,审计服务不仅必须保证正式的独立性以及特定的专业标准,目标和所有权,公平与道德,还要以某种方式表达分析思想。最后通过保持独立的身份,心态和行为,才可能建立独立的审计。

2.规范审计程序,营造和谐环境

使用公共媒体进行的内部审计可以使用学校的网络、宣传材料、会议和其他媒体公布规则,法规和政策,介绍审核问题以及意见,使内部审计重在发挥其违规风险防范作用[14]。首先,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中级会议,及时公布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并解释法规和政策,充分验证审计的有效性及先进的做法,并允许审核实体介绍产生积极影响的经验,指导学校其他单位学习和实践,报告严重违反纪律和法规的行为,教育和警告员工,披露在学校的业务和经济管理中常见及新出现的问题并警告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必须更好地利用网络的信息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公布文件,检查学校的财政责任并公布经济责任审计的记录,审计公告等信息。第三,通过必要的审核工作程序,做审核进度交流,公告结果,访谈。一方面审核工作,解释规则并提供咨询,另一方面通过了解问题或回答问题,了解被审核实体的状态,获取反馈信息并听取实体的需求和意见。

3.增加对审计结果的使用

如果审计结果搁浅,而工作人员的评估或雇用与审计结果无关,那么经济责任审计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这样就会使得财务的责任控制所依赖的环境改变。因此,应采用生产操作产品的系统,增加对审计结果的使用。因为其不仅可以达到质量的内部控制,而且还可以突出控制单位及其管理人员的问题,有助于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帮助单位识别出审计问题,进而可以分析审计的结果并最终报告系统。而这个过程,重点在于分析并查找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就审核结果拟出报告,并在审核结果的具体执行情况下,通知反馈系统。财务责任联合监测会议将该过程用于与其他学校相关部门和机构协调审核区域,实施纠正措施建议。通过审核服务获得特别会议或额外审计来核实执行情况,工作人员应检查结果的使用情况,将财务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员工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人员评价指标,还可以改进财务责任审计的作用和效力。

(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师的专业素质与从事经济活动有关的工作质量直接相关。而现在审计人员配备差异较大,团队胜任能力参差不齐[15]。因此,优秀人才的选拔、管理以及审计团队的使用在预防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1.提升职业审计师的思想道德素养

立德树人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作为内部审计师也应自觉将自己置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追求之中,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不仅要加强自尊心和对内部约束、外部审查的真诚接受,也要将沟通纳入职业道德审查中,要有意识地抵制金钱、权力和财富的诱惑,以努力和务实态度对待业务。是与此同时,还要认识到内部管理机制、责任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的局限性,并自觉地接受对被控制实体和由其他外部机构监督。最后还要促进审计员之间的高度责任和专业关系,充分了解财务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建立诚信、敬业和专业的审计文化。

2.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相结合

适当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机制相结合才可以鼓舞审计师并发挥其全部潜能,在建立良好的审计团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激励不仅仅指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条件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包括应对日益增加的心理压力和工作问题的精神激励,而后者恰恰可以激发会计师的热情,提高工作的信心和耐心。除了实施积极的激励方法外,还应该实施监督机制。在规定的时间进行业务和内部审计师评估,进行一定的淘汰,以确保专职审计师保有其合适的审计职位。同时,还要制定内部审计责任制度,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促进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承担相关责任,增强其开展审计工作的风险责任。

3.提高准入门槛并实行资格制度

内部审计师的高素质和技能决定了大学内部审计团队的素质和发展。高校在选择合格的审核员时要设立具体的准入门槛。除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外,还需要多学科技能以及强大的内部审计素养。除了要了解审计管理外,还要通过自我学习,熟悉统计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推理,不断增加工作经验和服务的品质。同时,要确保专业的审计人员队伍与审计工作适应,满足高校内部审计任务的需求[16]。最后,还要建立内部审计团队,选择和吸引来自各个领域的人才,以使专业经验能够整合到审核团队中,提高审核团队的人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结语

篇10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经营行为与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私密与监督者的技能差异,接受和回避监督与审计力度的关系均为风险产生的根源;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的审计风险评估理论,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有效地分析企业产生风险因素,实施对等的审计方案,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才能降低审计职业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企业制度建设的完善及执行的亏缺是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电力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建立了企业集团,包含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在经济上都实行独立核算,投资的多元化,经营的多样化,关联交易增加,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加之内部经济关系有的尚未理顺,部分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等,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问题缺少依据,获取正确审计意见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2.内部审计信息和成果的广泛运用易导致企业领导及信息关注人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产生过高要求,形成审计风险。随着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及投资活动监管力度的加强,企业领导及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的希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能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能查清查实,对离任及接任领导的经济责任能划分的清楚。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交的审计报告,也是公司领导及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单位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审计的结果是企业对下属经营班子奖惩和子公司经营者的年薪收入及职工工资奖金发放的依据;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结果是核实工程造价并作为财务结算的依据;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越来越高,范围逐步扩大,领导对审计的依赖愈强,相应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3.内部审计监督信息的“渠道阻塞”,有时难以保证其审计意见的完整、准确,形成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立性和超脱性是相对的,在提出审计意见时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和政策,又要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既要考虑合规性,又要注重合理性,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实际情况等,因此审计意见的出台往往接受了部分被审计单位的主观意见因素,对意见中的部分问题进行粉饰。此外,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到外单位进行调查核实时,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手段。这些都会使发表审计意见不恰当或不正确的可能性增大,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局部利益与电网全局利益的冲突,体现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舞弊”,发生财务错弊的可能性增大。审计监督运用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会计资料的存在不真实性、不完整性问题,对问题的反映不能全面清晰,甚至误导审计人员检查思路,审计监督检查时限导致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所含问题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和审计遗漏,得出的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

5.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配比与审计监督要求的差距,企业风险种类与决策机构关注的方向,违规程度的量化与审计评价及处理,形成审计成果与领导采信程度、处罚决定与被处理人员主观抵触均产生审计风险。由于传统审计基本是财务审计,审计人员大都是从财务转型,存在对经营管理、工程预算、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审计监督要求的差距。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监督要求对企业内审范围已扩展到对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核算单位经营责任考核审计、企业资产投资工程签证审计和电力营销业务审计等,审计业务内容的扩展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和各种不同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的单一面临审计风险。

三、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

如何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效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是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考虑的问题。要规避上述因素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审计信息受众对内部审计形成客观的认识。

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提升从业素质,加大对企业内部各经济事务的监督力度,创新审计工作手段,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审计监督,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并在人员与经费上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顺利开展,为降低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审计人员在接受和安排审计工作任务时,应适时的表达知识结构与工作性质差异,审计监督是基于存在的信息资料开展工作,重视文本资料及制度法规框架对照,对企业内各项经济事务的监督不能替代司法监督、纪检监督、民主监督,说明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经营监督的“万金油”,更不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万能钥匙”。审计风险始终存在,我们都应正视其存在的客观性,避免由于盲目期望给审计人员造成的审计风险。

2.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扎实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以及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既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熟悉财政经济法规和其他相关的政策制度,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从培养复合知识型审计人员着手,加大横向知识面的普及,同时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坚持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来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并积极从不同专业队伍引进专家型人才,造就一支素质高、专业齐、能力强的审计工作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3.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审计目的由原有的差错纠弊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咨询服务和风险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正逐步成为内部审计的主导方向。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企业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审计人员首先研究确定审计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然后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分析性检查风险,最后根据各种风险水平参数计算详细检查风险水平。根据确定的详细检查风险水平及其他有关数据,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技术方面,随着公司SG186平台的应用,网络化和一体化的管理必然要求审计人员掌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辅助手段进行跟踪性的在线实时审计的知识和能力。

4.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履行法定程序,依法审计。

审计制度建设是现代社会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要求,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监督风险的控制点。企业在制订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模块中,审计监督制度不要求过细的可供操作的执行规范,但指导审计监督工作开展及风险控制的总纲制度不能缺少;在总纲的框架内,根据国家、行业及相关规定进行重点经济业务流程监督设计审计监督操作程序,使审计监督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在开展重要审计业务时,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准则》的审计程序,规范操作,制定完善的现场审计工作方案,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履行三级复核,才能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

5.采取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激励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审计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包括审计工作效率、审计程序规范、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效果和审计职业道德等。在审计委员会的统一组织下,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审计业务质量进行定期评比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对审计工作成绩显著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质量优秀的特定审计项目和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晋级升职挂钩。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低下,造成企业损失或影响企业社会信誉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予以行政和待遇处罚,对造成重大过失的审计人员应将处罚结果备案,根据过失性质和程度决定其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