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篇1

1.1产业总产值和产品加工规模都不断增加自发展农业产业化以来,安徽省农林渔牧产业总产值和农产品加工规模都不断增加,并列入全国前列,见表1、表2。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的1.46∶1提高到1.61∶1。

1.2组织模式日益完善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司企业带动型,即“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如安徽和威集团、芜湖新欣食品实业有限公司、芜湖蜂联有限公司等。(2)中介组织带动型,即“中介组织+农户”组织模式,如由宣城市养禽业龙头企业、市畜牧局专家及有关组织共同成立的宣城市禽业协会等。(3)市场带动型,即“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如安徽省亳州市的“专业市场+农户”中药材产业化。(4)龙头企业+协会+农户。这种模式是以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大市场,如安徽省绩溪五蜂园蜂业有限公司等。(5)科技服务带动型,即“龙头企业+科技推广站+农户”组织模式,如天长市的农技推广站。

1.3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化布局日益合理近年来,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化布局日益合理。2011年4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更是对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布局作出了详细的阐述,见表3。

2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安徽省自1995年开始农业产业化试点以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算不上农业产业化大省。安徽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龙头企业规模小,农民中介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安徽省的龙头企业虽然成长迅速,但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综合实力和牵动力都不强。在5000多家农产品龙头企业中,营销收入亿元以上的不足12%,超10亿元以上的不足0.9%。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阻碍了龙头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安徽省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2.2产业链短而窄,加工转换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国际经验表明,农产品利润的60%是来自加工流通环节,而安徽省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产业链短而窄,加工转换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安徽省农业的突出薄弱环节。安徽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0.5∶1,全国平均比例是0.6∶1,而发达国家达到2~3∶1。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

2.3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矛盾突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实现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和违约现象。如企业、市场等“龙头”或中介组织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销售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

2.4市场发育不成熟,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安徽省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一方面,农业一直在持续稳定地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幅较大;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市场需求不足,主要存在国内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容量相对饱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2.5农民文化素质低,主体意识不强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而安徽省农民的文化层次低,小农思想意识强,其生产水平、技术素质、市场意识、法制观念普遍较弱,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地位不明确。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人口中具有中小学教育水平和文盲的比例分别高达65.96%与8.34%(全国平均文盲率为4.08%),而这部分人口的主体恰恰在农村。

2.6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生态问题严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重要。但是,当前安徽省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3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安徽省也一直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放在突出地位。那么,如何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呢?针对以上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3.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带动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农民合作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依托,所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对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扶持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高科技、深加工的国家级、省级大型龙头企业,支持这类企业更加注重产前和产后的科技研发和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合理、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3.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应在立足于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地区、沿江平原、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五大农业区划基础上,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和产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产品。另外,安徽省应努力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想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3.4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产业化过程同时就是农业的市场化过程,这就要求安徽省要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的封闭经营方式,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各要素和农产品全部进入市场。一方面,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另外,安徽省应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力求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市场环境。

3.5加强农民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安徽省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首先,可以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使青年农民能够学到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知识。其次,可以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并不断提升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再次,应加强农民的网络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上网,会查阅资料,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篇2

[关键词] 发展态势 作用 政策投入

现如今,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根基的农业却停滞不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只有摆脱农业落后这一瓶颈状态,才能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化现状及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用

我国农业产业群刚起步不久,还处在比较薄弱的基础状态。相对优势较弱,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扶持好这一产业,那将在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历史中写下重要的一笔,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开拓了一块肥沃的土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对于农业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面对无情的市场风险,单个农户的力量极其微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合力,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建设我国农业产业化,将以前每家每户分散了的土地集中组织到一起,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等不同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发展战略,以整体对抗局部、凝聚对抗分散,形成规模效应,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

其次,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农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化投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张“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省去中间商的涉猎,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经济收入上去了,农民的干劲也就更足了。同时,实行产供销的一条龙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大的解决方案。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出租,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在自己的田间地头务工,即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让农民获得双重的经济收入得到实惠。如此看来农业和其他产业既独立又互相促进、紧密联系。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农业开始由以前的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自由化市场转化。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由以前填饱肚子为主的生理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而我国的农业在这样一新的形势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而今天,我国的农业从单单的注重量的增加向提高农产品质量上转化。以优质的农产品、优质的销售方式来迎合大众口味,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也由自己国家地区间的贸易向国际间不同国家间的贸易转化,面对国际市场这一块大肥肉,我国农业的强势发展,有助于打开海外重工业为主轻工业缺乏的发达国家市场,将中国农业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加强对三农问题的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有重要的

作用。

二、加强政策投入的必要性

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此则要求我们的政府给予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农业是我国经济的根本,所占比例大、牵涉范围广,凭借个人之力根本无法改变其现状。只有政府的介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设置针对农业的管理机构和加强对农业的改革力度,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贫富差距极大地今天,农民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给予极大扶持,加强农业产业投入,2006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减轻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我国依旧出现了有地无人种有田无人耕的局面,而广大农村劳动力都参与到了南下的打工队伍,造成我国的农业严重空缺。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让广大农民在免费耕种还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尝到甜头,参与到农民的一体化建设队伍中来,同时农民的压力减小了,也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消费欲望,促进货币的流通,人民生活富裕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主动地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投入的为农业一体化服务。

加强新农村建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建设当中。为农业的发展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用以指导和帮助农民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提高种养殖的质量,为通过自己劳动致富的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援助,为其排忧解难,从而达到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有实例指出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民的收入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成功的新农村将在别的乡村成为佳话、成为榜样,能推动更多的乡村参与到产业一体化建设中来,如此,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在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则应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政府在为其投入政策科技的同时,还应为其打造适合发展的销售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发展方向,打造能迎合市场发展的销售方式。建立一支先进的销售队伍,为农民一体化进程出谋划策,将生产的农产品推广到市场之中,在市场中为其谋求一个很好的市场定位,去打造出出色的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从而更好的拓宽市场销路。就如在四川达州市场上出现的旧院黑鸡蛋,就是来源于四川万源普普通通农家而做大做强,在市场定位上充分抓住广大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上,制定了迎合消费者口味的营销策略,以其营养丰富,富硒,具有滋补、美容、延缓细胞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健等特殊功效打开了鸡蛋市场,成为鸡蛋行业的领先者。

参考文献:

[1]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1(C00)

篇3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农业局 梁成效 大专高级畜牧师 邮编553600 E一mail:LCXZASD @163.COMQQ1554740053)

提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剖析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通过对我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大胆尝试面临的问题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总结其在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转移农村劳动力、破解投资融资难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造福水城人民

农业产业化给人民带来巨大效益,经济的发展给全县各方面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曾经落后的乡村如今已经踏上了繁荣的开阔之路。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水城县的前途充满光明。现代农业的建设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步入了新的新层次。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在形成,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粪便处理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以及实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农村防灾体系建设等惠农工程。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是,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一条适合本县发展的道路。产业结构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争取低投入高产出。要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培养专业人才。只有懂科学会技术,才能真正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才能走上新农村道路。总体看来,经济文化发展都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在慢慢寻找为人民谋求幸福之路,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入,经济急速上升,农民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了精神层次的追求,逐步发展步入小康。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实行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行农村经营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凸显五大矛盾。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五是农业部门分割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矛盾。由此,如何积极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综合改革中最为迫切和主要的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水城等地区在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中的大胆探索和创造,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和逐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利益为联结纽带,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八是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结构趋同、农产品品种结构失衡、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必然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农业资源配置逐步向优势产区和重点产业聚集,农业生产质量显著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富余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增长不仅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而且还会形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开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改革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向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可就地直接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又能充分借用外部的资源,扩大农业的总体规模,突破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农业经济形态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生产模式由单家独户经营向有组织的合作经营和依托龙头闯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优势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正是有效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农业经营进城的重要纽带。其产业链条涵盖三次产业,可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从而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开拓一条有效路径。

三、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土地流转问题

农业产业化要求通过一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流转就是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仍然然存在四大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尽管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等,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护农民的利益缺乏明确、有效措施。

2、农地的保障功能仍较明显。一方面,人口压力的长期性及城市化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土地实际上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流动。另一方面,离土进城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事临时雇佣工作,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之外,仍将土地作为最后保障,加之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部分农民恋土情结较深,即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转让。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形成土地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

3、市场中介组织匮乏。一方面,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时有发生,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土地交易成本过高。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时明显具备专用性投资: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生产时,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前期投资,如进行土地整治、水利配套等;不确定性:农户土地权益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具有不确定性;交易频率高:分散经营的农户为进行土地流转,必须进行一对多或是多对多的谈判,交易频率高。因此,交易成本较高,导致农户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二)体制机制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农业管理服务体制却依然存在,制约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1、小规模分散生产制约规模效益。现行按人口与土地级差平均分配地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采取多种经营以分散风险,家庭经营兼业化、多样化,呈“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这势必导致土地集中利用率低,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规模生产,制约规模效益。

2、现行土地经营体制和户籍制度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现行的过于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增加了实现规模经营的成本,加之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难以形成跨乡镇、跨区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难以形成联片开发的规模优势。同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大量农民离土不离乡,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影响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3、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农业产业的一、二、三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分别由政府的不同部门管理,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致使农业产业链条被人为分解。主管部门往往以抓生产保产量为主,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而不是按市场规律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时,受利益驱动,各地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

4、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 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出量增加,品质提高,相应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均衡地向社会二、三产业转移, 从而实现社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农村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均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同时,农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人才大量集中在县乡镇,却往往由于部门交流、竞争上岗等原因进入行政岗位,“好钢用在刀背上”,发挥不了自身特长。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凭借比较优势,吸引农技人才流入城市,使人才大量流失。人才缺乏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三)发展模式问题

按照参与主体和内在连接机制,可以将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概括为“龙头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模式。在实践中,各种模式共同发展,均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几种通行模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亟待发展创新。

1、龙头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 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 形成“公司 + 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通过龙头企业作支撑, 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类型是目前最广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但该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公司、农户双方实力悬殊,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表达,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双方以产销合同为联结纽带,容易因为市场价格波动引发产销的相互违约行为,组织形式缺少稳定的长效机制。

2、主导产业带动型。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 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 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适用于资源独特, 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其缺陷在于,对资源禀赋要求较高,在广大农村不具普适性。

3、示范农户带动型。通过发展典型示范大户的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辐射影响力的产业,通过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自愿参与到该产业开发上来,不断扩大产业开发的规模。示范农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与引导作用。该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生产仍然分户进行,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二是示范农户缺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实力,很难树立和维护自己的产业品牌,参与的农户也因为单家独户缺少产前、产中、产品的服务体系,最终也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农业模式的限制。

4、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型。选择农业高新技术密集的优势地区为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特点及生产、示范、带动和服务四个功能,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该模式在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以及高科技示范辐射等方面极具优势。其缺陷在于:一是需由政府行政推动,增加了管理成本。二是对科技、人才等要素有很高要求,对后发地区无明显推广价值。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四)投融资问题

完善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既是拓展农业投入渠道的必然要求,又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表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政府投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发达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平均值为15%左右,而直到“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支出比例不足15%,水城仅为0.7%左右;同时,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各项农业事业费用支出比重大,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比重小;用于水利设施、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多,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投资少;在扶贫赈灾方面投入多,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少;利用现有资源的项目投入多,后备资源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投入少。

2、信贷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比例不协调。一是贷款总量不足。农业政策性贷款投向种粮等流通领域的总量较大,投向农业生产经营和开发的比重较小;在贷款期限上,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长期大额贷款少。三是贷款难。部分农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抵押资产有限,加之农村金融网点日渐萎缩,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融资困难。

3、农户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传统农业生产经营高投入,低产出,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户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性和投入强度,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四、在探索试验中建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要深入发展,必须在优化土地流转方式,突破体制体制障碍,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破解投融资难题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开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新途径。为此,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中探索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水城县在符合中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前提下组建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公司或合作社,是一个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金为纽带、以发展种养植业为目标而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这种经营方式既实现了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既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又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改变了传统的“分户”经营形式,破解了农村土地流转难题,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经营权属于农民,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土地流转难,生产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商品率低。采取大户租赁、公司独资经营等模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能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采取契约合作模式(公司+农户)容易导致违约风险,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并且由于合作双方(公司、农户)实力悬殊,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公司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变农民为股民,在农民和公司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克服了其他组织模式的缺陷,探索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路径,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同时,通过集中土地实行公司化经营,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桎梏,解决了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扫清了障碍,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业融资渠道,为统筹城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城市工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转化为农业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公司对农民土地集中管理,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但青壮年农民怀揣“股权证”安心外出创业,不少留守妇女、老人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城务工。具备融资资格,为城市工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拓宽了渠道。公司充分保护农民利益,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农民土地入股经营,使农民的长远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农民的股权不会因土地的流转而流失,股东的收益与公司效益始终呈“水涨船高”的正比关系。公司建立了农民和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把公司的发展壮大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农民自己的话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公司,公司有我一份”。同时,公司用共同的事业吸引股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经营和管理中去,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诚实守信、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五、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是更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的更新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坚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破除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把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来经营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优势农业产业,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基地,着力发展规模经营,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2.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抓生产,抓好生产促市场。一方面,抓好“有形市场”。大力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产品的顺利流通提供有效平台。另一方面,抓好“无形市场”。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大户和流通组织,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责任,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3.坚持用信息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智能工具充分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实现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度发展。

4.坚持用城镇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大城镇规模,做强城镇实力,繁荣农产品流通市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减少农民,转移农民。

(二)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制度

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和规范市场,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运用宏观调节手段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农民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地位。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格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调控。采取转让许可证的办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流转,并尽快完善产权登记制度,逐步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管理。建立农地资产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农用土地价值,确保农业土地合理流转,科学流转。

2.完善风险规避政策。一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科学选取风险指标。如衡量自然风险的气象指标, 衡量市场风险的经营安全率、市场占有率, 衡量技术风险的投资回收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 确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和运算风险的数学模型,将各种风险量化综合, 掌握其变化规律, 便于经营者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出准确预测, 提前采取措施。二是完善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利率、理赔办法、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做到有法可依,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3.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实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有规模效益、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地方配套农业产业化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基金稽核制度,确保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及时足额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植精品名牌,凡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由财政给予奖励。

4.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使用扶贫贷款的条件。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评级授信,给予贷款支持,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优惠。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资金来源保证体系,确定各级政府合理的负担比例,建立稳定而逐步增长的农村最低保障补助基金,完善农村最低保障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在确定的最低标准之上,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农村低保标准,逐步缩小与城市低保的差距。二是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尽同样义务,享受同样权利”的原则,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的新型保障方式。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制定城乡统一的用工登记、用工推荐、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取消用工上的城乡差异,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三)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行的龙头带动型等发展模式均存在相应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积极创新。

1 .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扶持机制,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总量上突破,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产权制度发展,广泛吸取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点,促进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连接向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转变,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使公司与农户成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创新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农户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或现金入股,农民真正成为公司的股东,在农民与公司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农户收益与公司效益始终呈“水涨船高”的正比关系,形成入股农民近期受益、长远得利的长效机制,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对于此种经营模式,重点在于完善公司章程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经营管理,充分保障股东权利,积极防范经营风险。

3.创新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对农户的利润返还,实现利益连接松散型连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密切型转变。同时,改进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从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研等部门和环节,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1.完善农产品品牌机制。高度重视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品牌,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二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要集中力量抓好品牌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三是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狠抓科技创新上档升级,培育壮大科技核心竞争力。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发挥农广校、农函大、成人学校、文化技校等教育网络的作用,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造就一支熟悉现代农业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造就一批善经营、懂管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二是完善引进高新先进科技机制。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四是引进有效载体。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3.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在利益连接和分配方式上下功夫,不断理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分享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是完善价格保护型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和契约形式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农户按合同和契约要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对合同内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使销售前移,产销衔接。二是完善利润分享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将农户产品加工、运销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方式(如按交易量)返还给农户,用于农户扩大再生产。三是完善参股合作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投放与农户土地经营权、劳力、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紧密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的利润连接机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新格局。

4.完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机制。一是改进政府投融资方式。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入方式,重点坚持增加农业投入和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并重,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财力;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好的做法,制定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合作金融)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农村又面临种种约束,如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因此,必须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机制,由政府主导建立担保基金,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加快试点推广农村村镇银行,扩大农村合作金融规模,繁荣农村金融。鼓励资本具有实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扩大农村金融的资本实力。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三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制定政策优惠,突出产业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效果。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继续争取间接利用外资,重点加大直接利用外资的规模,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完善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四是合理控制资金的投向。资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是最稀缺的资源,所以,对资金投向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资金投向方面,应当首先考虑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因为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中作用特殊,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依托力量,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增加投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应当增加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进步的资金投入,只有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的投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

(五)、发展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业产业化按照“重点抓龙头、抓重点龙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为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档次和水平,争取在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殖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较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突出抓好畜牧水产养殖、优质果品、肉蛋鸡鸭饲养、肉牛肉羊饲养、精细瓜菜种植等特色农业发展。

2、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二是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四是加快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举办论坛等多种有效形式,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3、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4、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功能。把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好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

5、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秩序。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益联接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扶持对象、调整扶持内容、增加扶持规模。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认证奖励、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扶持项目,及早谋划安排。

7、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升级。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浙江景宁

景宁县地处浙江西南山区。近年来,通过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较大幅度的调整,但该县在产业化发展中也遇到不少的困难。经笔者调查,现就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应把握的对策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山地面积相对较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挥当地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优化结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 229hm2,年产茶816.93t,产值7 036万元;食用菌生产规模已达5 000万袋,鲜品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1亿多元;种植蔬菜面积达到5 933hm2,产值1亿元左右。同时,发展高山花卉产业初步形成。在海拔800m以上的景南、大际等乡发展高山花卉基地面积31hm2,产值600万元。全县已形成了以厚朴、杜仲、浙贝等药材生产基地。水(干)果种植面积达3 333hm2,果品总产量7 000t,总产值1 800万元。稳定生猪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羊等食草牲畜。山羊饲养量全县已达到3.08万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通过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创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合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13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3个,市级著名商标4个。一批农产品在历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优质农产品称号,共获得国家级金奖2个,累计获得浙江省金奖产品16个;获得部、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8个,面积逾107hm2。

(3)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引入工业管理和现代管理的理念,推进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农产品经营中架构起新的渠道。通过“扶优扶强”,建立了“景宁县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连接市场与农户(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通过“山珍大市场”、“绿色食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6年,全县1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其中列入省级骨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共有社员2 500人,其中部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

(4)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以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优势互补的种子种苗工程,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旱地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高山蔬菜和高山花卉及反季节生产、茶叶生产和加工工艺等技术应用、食用菌设施栽培、畜禽规模化养殖等丰收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县级为中心、乡(镇)为网络窗口的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民信箱”,一个以农技110为载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逐步朝着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5)建立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整合部门的职能,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通过积极开展系列农业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的检查力度,促进了农资市场的秩序规范;全面落实动植物防疫机制和措施,建立了动、植物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开展拖拉机道路安全专项整治和常规监管力度,农机安全形势得以好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保障和巩固农民合法经营权;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全面推广“村财乡管”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依法保护和支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2景宁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困难

(1)农业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景宁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立体条件先天不足,山地农业的比重十分大,投资成本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滞后,而且共享率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外来有害生物侵害能力不强;受立体条件的制约,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水利设施等没有有效得到加强和完善,“靠天农业”困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耕地资源坡度大、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单位产出率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推广落后;农业机械化难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基层农技队伍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制创新能力弱等等。诸多基础因素制约着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2)农业经济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虽然通过努力在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经营上有较大突破,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业链,但其规模仍然较小,机制还不健全。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农业产业还未步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从整体上看,农业粗放经营未得到有效改变,创新型农业尚未建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偏小,整体竞争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的程度低,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3)农业龙头企业能力脆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强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推动。然而目前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仍然还很脆弱。通过合力扶持与打造,虽然创建了如“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有限公司”、“惠明茶业有限公司”、“奇尔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但其规模小。从整体上看,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销信息没有形成有效对接,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健全。

(4)生产要素成本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由于立体条件的制约,农业机械化操作难以得到有效应用与推广,导致投入的农业成本较高。农业的公益性投资,如道路、水利、电力、农业机械化设施等工程的投入由于地势坡度大,且较为分散,投入的成本很大,而其共享率较低。此外,由于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农业物资等)成本的增加,比较效益下降。

(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组织化生产程度低。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应用推广的能力普遍较差。农业经营观念还较为陈旧,在很大程度上还未从小农经济的理念上摆脱出来,组织化生产能力弱,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应用农民信箱水平不一,农产品网上交易少。

3加快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1)加强领导,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进行研究,科学地加强宏观指导,并落实具体措施,在现有形成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合理布局,形成有显著特点的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产业带、产业区域;进一步加快区域规模经济的扩张。在结构调整中,努力减少效益不明显、零星分散的农业经营项目,突出经济效益高、总体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项目,加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如高山冷水茭白在大际乡试种成功后,大际乡政府积极发动农民种植,近年就发展近67m2;又如沙湾镇2006年订单小尖椒有销路后,2007年就组织联村发展,已达67hm2。

(2)强化企业,促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巩固壮大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逐步构架起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和产业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拉动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逐步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相近、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狠抓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景宁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总体较为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农业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甚至还非常突出。全县绝大多数的耕地分布在海拔250m以上低山、中山和高山,大多数无灌溉设备,易受干旱和水涝等灾害影响。在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基地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建设蓄水、引水、提水等水利工程,以及搞好排涝工程设施,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积极推广大棚栽培、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在条件许可的地域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操作技术,提高田间耕整、灌溉、植保、收获、保鲜、储运、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不断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农村的范围。合理应用政府有限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研、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事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创立“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间互相、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稳健发展。

(4)讲究规模,狠抓农产品质量与效益。看准了项目,在抓好质量的前提下,着重要抓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特别是景宁县是一个山区的小县,对发展产品要讲究规模,向市场发展,才能引进客源,客人需货物就要有求必应,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效益。

篇5

论文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和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本文在详细分析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的基础上,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从贷款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缺位,主要是为粮棉油收购和管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 ,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经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因受自身经营管理的限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农信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股东大会在农信社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事务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难以行使监督和决策职能。目前,农信社“三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这种形式上到位和实质上缺位的潜在风险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二是增资扩股并未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深层次问题,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农信社为了增资而增资,忽视了通过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构建有效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存款化股金、承诺保息、甚至贷款入股等违规行为,股本金稳定性较差。

(三)金融 中介组织不完善 ,使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因资金制约发展缓慢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 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有 86%以上的企业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再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急需资金时,只能依靠 自身力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丧失了许多快速发展的机会,只能在缓慢发展中求生存,不能取得规模效益。

(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削弱 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 ,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推行集约化经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斜,占县域及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4家国有商业银行从 1998年开始至今.共撤并 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五)民间融资长期得不到政府的认定和支持,制约 了其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资金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融资高达 8000亿元至 14000亿元。民间借贷虽然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历次金融改革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位得不到认可、发展得不到支持。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的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双困境地。

(六)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 ,使农业产业化企业有资产而无法抵押

厂房抵押是当前银行信贷通用的一种担保形式,也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法》明确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二、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 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竞争、提高效率,增加农业信贷资金供应,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二)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夯实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基础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实处,增强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杜绝管理风险。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分权与制衡治理机制,是农信社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增强重大经营决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确保“三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农信社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扩大增资扩股的范围,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或者外资入股,夯实基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内部人自控的问题。三是对农信社的监管,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开来,在资本充足率、呆账核销、存贷款比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监管环境。

(三)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为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

国外实际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订单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来源的渠道;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 ;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

(四)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宅基地归农民所有,扩大集体用地的使用权,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含抵押)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建立农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引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地的流转,将农地使用权这种固定的财产价值变成流动性较高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农地贷款资金来源。

篇6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制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国一些大的工商企业就有自上而下地把农业生产中的产供销三个环节连结起来的做法。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戴维斯提出了“农业企业”的概念,这是国外较早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地发挥了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中,荷兰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荷兰大田作物的马铃薯和甜菜,园艺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业的奶类、肉类和禽蛋生产均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已经不再是“政府羽翼”下过度支持和保护的一种产业,而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荷兰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荷兰农产品成为出口主导型产业,促进了荷兰农业一体化市场机制的完善,壮大了农业集体经济。

一、荷兰的农业产业化

1.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专业化。1995年荷兰全国从事专业生产的各类农牧场占农场总数的82.33%。生产专业化,使农产品高度商品化。1995年,荷兰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1.9%,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大量出口,出口率均在80%以上,商品率近100%。

(2)经营一体化。荷兰大多数农户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把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机制。

(3)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国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社体系,对农业的产供销进行“一条龙”全程服务。

(4)管理的企业化。每一农户、每一个农牧场都是依法注册的经营性公司,独立法人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按企业化进行科学管理和成本核算。

2.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种: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

(1)市场+农户。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农户模式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

“拍卖市场”+农户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拍卖市场”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农户将所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分级和包装并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拍卖大厅,购买者(一般是大批发商)按照规则进行竞价,出价高者获得产品,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和配发产品。拍卖市场的最大优点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除“拍卖市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外,以“超级市场”为中心的农业一体化经营在荷兰也很盛行。

(2)合作社+农户模式。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荷兰农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合作社完全基于农民之间的协定,按照自愿原则,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对自身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合作社完全独立于政府,其活动不受政府的干预;合作社实行多重会员制,即一个农民可以同时是几个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的层次分为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为了保护合作社的利益,全部农业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NCR),NCR的职责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协调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协调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合作社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社的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发展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3)企业+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贸易企业,直接与农户连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由于拍卖市场的发达,使得这种经营模式未能成为荷兰农业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3.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1)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发挥了农业比较优势。

荷兰的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坚持从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即对于优势领域就多发展、多出口,对于非优势领域就少发展甚至不发展,用进口来弥补国内消费。

(2)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荷兰的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农产品交易系统非常发达,形成了有效的农产品营销制度,使农产品营销链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非常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荷兰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瓶颈问题-资金,发展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组织资源是“农民合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荷兰的第二大银行并跃身世界400家大银行之列。农民合作银行的职能是为其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完全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政府并不向农民合作银行注入信贷资金,也不干预农民合作银行的经营活动,政府的作用是允许农民合作银行的存在,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4)为农业构建坚实的科技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政府对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非常重视,把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事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农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学四个层次组成。除正规农业教育外,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很发达,培训系统几乎覆盖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同业农民之间还有自发组织的“学习俱乐部”,相互切磋和交流经验。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质,大多数农民都能讲流利的英语,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这是荷兰农业具有高竞争力的基石所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80%,这是荷兰农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5)对农业进行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处处体现农民利益。荷兰政府对农业实行一体化行政管理,这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条件。荷兰有着强大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的农业部,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及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督,农业政策以及对农民的财政支持等,都形成对农业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主要的不足

1.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占财政农业投入总额的0.8%左右。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而在以色列,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并建立了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以及地区性研究开发机构,大学中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的研究单位。

3.对农业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培养青年农民。

4.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缺少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我国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或“企业+农户”,在这种产业机制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处于从属地位,农产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服从于企业需求量的大小,农业的主体根本谈不上和需求方进行讨价还价的保护机制。

三、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1.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力度仍显不够。在财政经济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量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4%左右,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算是很低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间,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这一比例则更低,仅为4%~5%,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

3.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通过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市场占有量和发育程度还不够,而且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

4.培养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提高农民素质。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培训中心,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篇7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篇8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 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 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3 注重人才培养

篇9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 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1]

在百度搜索: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篇10

一、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现状与成效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__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止20__年底我县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__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宁夏__县原野蜂产品科技开发公司、__县山川科宝食品有限公司、宁夏余聪食品有限公司、__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__县和丰淀粉有限公司、__县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宁夏__生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__县鸿元奶牛养殖合作社、__县忠信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__县源丰草产业有限公司、宁夏来浴淀粉有限公司)。资产总值17283.9万元,固定资产10314.1万元,年销售收入16538.6万元,净利润1099.5万元,开发基地种植面积5.65万亩(不包括原野蜂蜜公司的蜜源基地1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5万户。这13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均属于加工型企业,其中,以滩羊肉为主的肉类3家,粮食类3家(小杂粮1家,马铃薯淀粉2家),林特产品类2家(柠条加工1家,蜂产品1家),蔬菜类、油料类、乳类、皮及皮毛制品类各1家,其他类1家(以苜蓿为主)。__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2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我县13家区、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出口许可,有的产品获得品牌称号,有的产品获得专利产品。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是宁夏唯一一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生产、经营出口蜂产品的企业。连续八年产品质量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局和宁夏食品质量监督检验局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优质,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食品安全放心品牌” 和“宁夏地产品牌”等荣誉,20__年,国家星火计划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建设及专利产品“蜂胶枸杞片”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批准(专利号20__101193018),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指定产品,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科技创新重点企业。根据调查分析,我县重点龙头企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

20__年,全县有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如,__县绿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达3543万元,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066万元,实现利润89万元,较上年增加27万元,增长43.4%。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种植基地9000亩,现有苜蓿草块、草颗粒和新型牛羊复合生化成型饲草产品加工设备三套,年设计能力4万吨。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家以纯羊肉为原料生产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始终将公司的发展与县委政府的产业化政策丰结合,历经3年多的发展,在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补优”的自我发展模式,即以优势资源滩鸡产业补资源优势滩羊产业的发展模式。20__年企业资产达到了922万元,销售收入1620万元,实现利润83.1万元,带动农户数由20__年的113户增加到20__年的243户,户均纯收入1420元。宁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507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出口创汇8万美元,直接安排就业40人。

2、 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__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明显加速,全县蔬菜面积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7.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万亩和1.5万亩;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幅达到60%。全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滩羊饲养量达138万只(其中存栏数71万只,出栏数67万只),比上年增加了17万只,增副达到14%。特别是优质牧草发展迅速,20__年种植面积达83.36万亩,比上年增加26.31万亩,增幅达到46%。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长17.2%,其中,龙头企业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

3、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并壮大。

通过对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逐步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来抓,主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按合同组织收购,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了订单。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公司先后成立了100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并成立了”__县神蜂养殖合作社”,与当地300多户蜂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蜜蜂养殖方面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国内外蜂产品市场的发展的动态。通过以上两种举措,一方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激发了蜂农养蜂致富的极大热情。__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4个乡镇500个农户签定了绿色荞麦原料基地供货协议,保证了我县荞麦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质量。

4、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

,参与竞争。据统计,20__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成立了5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专业协会,有12955个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实现了部分产品的组织化生产,不少农民依托协会走上了致富之路。二、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以2家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11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航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__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__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较松散现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我县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部分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县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并且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我县的龙头企业,缺乏品牌产品,知名度较低,出口量极少。

4.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__县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规划引导,实现规模经营上的跨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2.进一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进一步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当前应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科技等方面加大对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我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