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篇1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调查,迄今已有至少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篇2

>> 休闲旅游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城郊型乡村旅游环境伦理构建 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试论湖南衡阳市城郊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 北京城郊某镇集体资产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城郊型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研究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城郊型生态休闲旅游SWOT分析及策略 北京城镇化型村庄旧村改造建设的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 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冷暖北京城 关于城郊型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探讨 围绕北京城郊经济特点履行好农村市场监管职能 北京城郊商业保险的发展趋势与经营对策 谈谈城郊型小城镇地块划分与开发模式的关系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开发研究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与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广告与北京城 文人落脚北京城 北京城的高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安金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实现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EB/OL]. [2008-12-03]. /zxhd/xxkxfzg/fzgdybg/182498.htm.

[4]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M].2010.

[5]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的“北京模式”实践与应用[M].2010.

[6]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20(6),71-73.

[7]张有义.交通拥挤费 治堵“妙药”还是“懒汉行政”[J].2007.

[8]Hall,Derek.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ern Europe:transition and the 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65-176.

篇3

>> 潜江市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探索与启示 对潜江龙虾产业发展的思考 潜江市粳稻生产发展探讨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潜江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潜江市发展虾稻共作 生产生态精品大米的对策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京津冀会展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翻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湖南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唐山市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机理及政策支持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杭州城市旅游圈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 基于熵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国家高新区发展新路径探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区域品牌形成与发展实证分析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唐利如.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 徐辉,罗会斌.中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策略分析:来自潜江龙虾产业的实证经验[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12(6):80-83.

篇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4-03

1引言

最近两年,国家旅游局一直把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因而,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中国西部的涪陵区,区域内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当地具有优厚的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和打造乡村旅游业的条件,所以找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问题的关键,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改善当地生活条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涪陵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涪陵乡村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性良好、社会经济条件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山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土壤。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近几年正依托自身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产业等资源,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和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以及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乡村旅游节庆造势,加大涪陵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和产品吸引力。

2涪陵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由于乡村旅游与农业的紧密联系,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功能。但当前涪陵区乡村旅游的产品结构设计、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的不足,仍然多处于以第一代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当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和独具特色,因而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面做得还不够,对农村其他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2.1涪陵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窄

(1)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协作缺乏

地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倾向性比较明显,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旅游产业链过短。而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未形成网络,造成产业链过窄。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产业链中起到核心作用,来带动产业链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一般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涪陵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还远未形成规模,产业链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在产业链内难以找到核心企业,或者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小而难以发挥其领导作用,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2.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过窄过短。许多人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混乱,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家乐、农业旅游、农村观光等,严重降低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多数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大多表现为农业观光、民族民俗村、采摘园、渔家乐、农家乐等方式。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品牌缺失、品位不高,缺乏差异性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产品竞争只有依赖于价格,最终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旅游活动内容泛化,只局限于城镇居民去郊游、玩牌、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层面,缺乏供游客参与、体验的互动游乐项目,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目前除“农家乐”旅游产品和具备一定规模的民俗村寨观光旅游产品较为成熟外,其它乡村旅游产品如主题农庄、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园区等在产品规划、设计、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3资本吸引力度不够,市场意识薄弱

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大,创新的意识不强,投资的意识比较弱、招商的力度比较小、融资渠道相对比较窄,投资的环境比较差等问题,使很多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乡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严重影响市场效益、经济效益。大多数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经济实力不强,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其次,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和个体经营的村民缺乏营销意识和渠道,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服务对象大多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市场结构单一。

2.4乡村旅游发展配套体系不完善

(1)道路交通网络覆盖面不完善。村与村、村与乡镇的交通设施落后,且大多乡村道路为水泥路面,且路面狭窄,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例如新妙镇和大顺乡之间距离较近,但交通却并不畅通。使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的延伸存在空间上的不便。

(2)乡村旅游酒店设施建设不足。基于当前涪陵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缺乏一定深度,乡村旅游更多体现为当天往返的一日游。同时住宿设施与当地的乡村环境融合度不高,缺乏主题特色。

(3)乡村聚落的原始风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在发生明显改变。尤其建筑风貌改造明显,越来越趋向于城镇化。乡村村落公共设施建筑被拆除,乡村生活习惯也趋向城市,乡村原始风貌在渐渐消失。乡村民族民俗资源破坏严重,有些已经很难恢复,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3涪陵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思考

3.1乡村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等现状,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与其他重要产业类型的整合,统一规划整体开展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如打造一些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带。

3.2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构建

只有差异化的设计,才能有效增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旅游品牌,实现特色化发展。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明确了品牌定位和形象定位的基础上,要形成产品内容和层次的差异化,以及服务特色的差异化。

3.3扩大旅游商品的产业联动效应

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由“购”引发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在所有旅游要素中牵扯面最广,牵动的行业和产业最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促进最大。而涪陵的旅游商品优势十分明显,如涪陵榨菜、油醪糟、葛根粉、增福土鸡、武陵山老腊肉等都是具有可开发,深加工的旅游商品,其产业联动性较强。

3.4乡村旅游节庆规划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节庆旅游的开发已具有一定基础,如文化马武·第二届文化发展论坛暨乡村旅游推介会,金科农业园展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基础上,可对涪陵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行整体策划和营销造势,从不同时节、差异化主题、丰富的节庆活动项目去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3.5营销渠道构建

涪陵乡村旅游要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精准营销。根据当地资源、产品、区位、设施等条件来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产品,把握旅游市场流行趋势开发乡村度假、休闲、体验、会务等多种旅游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市场特征加强产品营销策划,区域可以展开协作塑造统一品牌,与景区、旅行社、旅游集团、旅游商品批发商、其他旅游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同时改善传统营销手段,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3.6配套设施构建

(1)住宿体系规划

在与乡村旅游环境相融合的前提下,依托现有的低档星级饭店及农家旅馆等,建设乡村主题酒店、农家小院、露营地、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旅馆,如在新妙等地,可结合该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开发以青年旅社、农家小院、客栈、度假疗养和小型乡村酒店为主体进行重点布局,建筑特色应突出怀旧和地方特色。使住宿设施本身也成为旅游吸引物。

(2)餐饮体系规划

涪陵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发展可推行“生态+主题食品”的理念,根据不同区域,可与革命老区特色文化、时代精神、涪陵巴文化、易理文化结合。着重打造涪陵榨菜、增幅土鸡、同乐羊肉、武陵山老腊肉等涪陵餐饮资源。并注重开发菜肴新品、精品,充分时令瓜果、茶叶、药材等开发特色养生保健餐饮。

(3)特色交通服务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交通建设,应设计相应的旅游交通标示,同时结合乡村农业景观的可观赏性特征,打造乡村旅游风景道。为形成整体形象,可规划涪陵各乡村旅游产业带的交通工具,如景区班车等,均有主题化的象征性标示。

(4)人力资源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有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规划,主要是对当地企业经营人员、管理人员、接待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使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旅游业开展更为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农业经济,2007.

[2]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9).

[3]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

[4]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

[5]朱莉,朱静.城市化进程中近郊农业乡(镇)农业产业链拓展策略——以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2012XJYB015)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谭舒月(1986-),女,四川广安人,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篇5

关键词:河北省;旅游产业;融合;升级

河北省坐拥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其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奇特自然景观吸引众多的游客。文化是旅游中核心的组成部分,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当代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是未来旅游也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类辐射面广、带动性强、联系度高的行业,势必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坚实力量。

一、河北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快速的几个省份之一,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13年,河北省拥有的旅行社近一千五百家,其中不乏一些国际性旅行社。这些旅行社大部分都是包揽了一整套的旅游项目,从旅游路线的设计乃至旅游产品的开发等等都在其中。这种包揽式的旅行社经营模式带来的是过于表面化的经营,员工无法截取到工作中的重点,而多数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止于采买上,并不会实质性的去开发,相似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导致了一部分旅行社失去发展的潜力。即使存在少数旅行社设立了旅游产品研发部门也无法设计出与市场相符合的旅游产品。而各个旅行社之间缺乏合作,大部分旅行社都是在市场中孤军奋战,无法形成规模。而河北省旅行社在经营策略上采取的是浮夸的广告策略,以压低参团价格来吸引游客参团,而低价游无法使旅行社获利,旅游社便在旅游购物上“做文章”。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旅客的切身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在旅游产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已严重妨碍了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河北省旅游主业的分类

河北省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型和社会文化型。是根据著名的具体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开发出的旅游产业,例如:景点、纪念馆、展览馆等等。还有由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业,例如:名人园、文化公园等等。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是一种偏文化意蕴旅游类型。社会文化型旅游产业由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出的旅游类型,以民俗风情为主要代表,是一种偏休闲娱乐意味的旅游产业类型。例如:民俗风情馆、农家乐等等。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应认清自身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形成良性的旅游产业新气象,形成鲜明的河北省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河北省旅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旅游产业发挥出最大的优势——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使河北省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促进河北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融合与升级优化的路径

文化是旅游行业中的核心部分。在当代,许多地区都在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比如:故乡、李白的故乡。对历史名人的争夺实质上是旅游文化资源的争夺,仅有自然景观的旅游景点是没有灵魂的,也无法提升其附加价值。在河北省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中,将文化资源融合于旅游产业是目前最科学的一种产业发展战略,而此种战略的实施条件就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凭借质量和品位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深化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结合

乡村游和农家乐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相融合的旅游类型。乡村游收到越来越多人欢迎后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乡村游开展的同时打开了农民对市场了解的渠道,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农家乐的开展使得农民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走向,引导农户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生产或农产品深加工。赋予农产品旅游文化产品的定义,以无公害产品为营销趋势,使农产品坐上旅游业的“直通车”快速发展。乡村游的走向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借由田园的风土人情和浓厚的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促进河北省经济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将农业与旅游协调发展,深化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结合。

(二)工业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工业科技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工业科技旅游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旅游类型与种类,让游客有更广泛的游览选择,而且使游客增长了工业与现代科技方面的见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与个人喜好的不同,有人爱景观,有人爱科技,而工业科技游的出现使得看惯了山山水水的游客们多科技游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与吸引。在产生经济利益的同时,开放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与流程,让游客成为企业监督者这对企业的形象塑造、宣传效果大有裨益。

(三)提升其他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使其他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文化旅游产业是服务业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凭借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经济,乃至服务行业的中提发展。河北省在主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不能忽视对本省内餐饮住宿业、商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河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并未提升其他服务业的水准。目前,提高河北省服务业的服务水准,将其他服务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在整体行业经济效益中的所占比重。是提高第三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关键。

四、结语

文化底蕴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元素,文化资源与旅游行业紧密相连,正确的将文化融入旅游之中,科学的调整二者存在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使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行业的强项,达到提高河北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效果,文化资源为河北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后台支撑力量。增强旅游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其他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产业快速升级优化。(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青年人才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4月27日上午,XX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开展4月份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以持续巩固爱国卫生运动为主题,以镇党委产业发展思路“千亩荷塘月色”为抓手,以“话发展、某策略、激斗志”为重点展开。

活动中,全体党员从XX镇政府步行至XX小龙虾养殖基地,沿公路对路肩、边沟、边坡的杂草、树枝等进行清理,彻底清理夹杂在路边沟渠、卫生死角的饮料瓶子、烟头、杂物等垃圾,进一步改善路容路貌。

在XX小龙虾养殖基地,XX书记提出发展小龙虾养殖基地要注意三点:1.要具备发展条件,建设基地配套娱乐景观设施,例如可在周边建设农家乐,池塘沿边种植向日葵。2.要举办特色活动,比如小龙虾捕捞比赛。3.要联合周边产业,可以开通摆渡车在周边草莓基地、果园接送游客往返。

此次党日活动与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和乡村振兴完美结合,既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和文明卫生意识,又调动青年人才主观能动性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效果明显。

篇7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45-01

1 打造农村文化产品品牌的意义

1.1 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发展也一改往日面貌,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农民由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中解放了出来,虽然正在朝着工业、服务业方向发展,但是质朴的农村文化滋润和哺育了中华大地的儿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因为有了空闲时间,人们开始寻求更多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

1.2 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农村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愿望、意识日益加深,文化消费已成为生活开支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至泯灭的战略举措。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1.3 发展农村文化产品招商引资效益可观

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在农村,有些乡镇(街道)、行政村由于交通、资源等限制,招商引资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农村文化产业却很少受上述因素影响,它以其独特性能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甚至是不离土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

2 农村文化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2.1 文化产品数量偏少

经济发展加快、生活条件改善,但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在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首先是公共资源不足,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有些地方即便勉强维持了乡镇文化站所机构,乡镇文化干部主要从事诸如“税费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其次是登记在册的农村文化行业少。仅限于书店、音像、文印社、网吧等。电影院、民间演出队更是凤毛麟角。再者在一些地方民间工艺品制作、传统的民间文艺已是明日黄花,更有甚者有些已经失传。

2.2 文化产品品位较低

注册行业少,产品种类就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消费者,相应产品的档次与品位就较低。文化经营单位大都零零落落散布在集镇各处,大多提供最基础的文化服务,只有简单的供给关系,如提供文化产品的音像销售、出租业,出版物经营业,承担简单印刷的文印社、印刷厂。

2.3 经营管理水平不足

缺乏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市场运作与营销策略上经验不足。由于思想意识不强,在产品上,农村市场的文化产品有些缺乏健康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产品少之又少,而且那些廉价劣质的文化产品不但不能给农民带来精神的享受,反而使更多的人深受其害;在宣传上,经营管理者一是不注重宣传,二是不懂得宣传。做宣传的话只是在破旧的墙上、电线杆上留下姓名、电话,让亲戚朋友介绍生意是最常用的“广告”形式。

3 精心打造农村文化产品品牌

3.1 基于消费者利益的定位

农村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地域与历史属性,它能给消费者一种回归自然、质朴、纯真的感觉。农村文化产品主要是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文化产业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大众”市场变为“小众”市场,依据这种感觉寻求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佳位置,以满足农村消费者渴望得到精神需求的要求,满足城镇消费者寻求返璞归真的精神享受的定位准则,来定位农村文化产品。

3.2 建立个性化的识别系统

在众多数量的文化产品中,农村文化产品最显著的市场特征就是其独有的地域民间文化,这种民间文化把其文化产品从众多的文化产品中区分出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格,这就是农村文化产品的理念识别。

理念只是我们的思想,要想让思想付诸行动,那么作为文化产品,主要是将其产品的内容,打造成精品才是最好的行为识别。只有精品才能把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传播给日益渴望的人们,形成良好的口碑,永远继承发扬下去。

由于文化市场上的商品非常丰富,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视觉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取舍。农村文化产品不但要有自己的品牌,更要有自己的品牌标识,要有代表个性特征的标准字、标准颜色、宣传画册、包装等。这样一个立体文化产品形象就会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给消费者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3.3 基于消费成本的定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大众文化消费应该成为市场的主体,由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不同于日常消费品的消费者,人们处于一种可消费与不可消费者之间,因此提供大量方便消费者欣赏文化作品的条件,价格要定位于大众文化消费者,如果价格不能满足大多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那就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品牌的打造就无从谈起。

3.4 建立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第一,整合媒体,广泛宣传。农村文化产品这一特定的符号需要通过适合它的媒体传播出去,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消费者的特点,最开始应在当地电视、广播、报纸上做广告与软文宣传。利用当地的户外广告墙、路标、灯箱等做户外广告。可采取逐渐扩散的原则,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后,向外辐射到周边地区,再通过口碑传播向外扩散,随后在国内及国外的各种媒体上做宣传。第二,公关宣传,树立形象。良好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公共关系是分不开的。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展销会、研讨会、交易会、文化节等,有效传播本地形象。定期组织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可以加速品牌传播。并在活动期间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和名人参观、访问,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第三,网络传播,互联世界。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的特色网站,通过这一平台把农村文化产品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还可以加入国内外各大搜索网站,让世界各地的人通过特色搜索找到它。还可以进行个性化服务,如一些手工艺术品,可以采取网上定制、网上交流、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可以进行网上点播,如一些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曲艺节目等,加大宣传面。

3.5 建立健全品牌管理制度

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政府管理队伍,并制定强有力的政策给予支持。针对农村文化产品的特点,在品牌管理上我们要采取法律武器对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制订严密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市场变化、市场占有率、等做实时调查,及时调整策略,维护品牌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海南作为我国旅游大省,其中的诸多旅游项目在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三亚、海口等在内的旅游景区,在国内外都家喻户晓。但仔细分析这些景区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大都分布在海南省的沿海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然而,这种基于自然禀赋条件所开展的旅游项目,并无法带动海南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原因十分简单,这些自然禀赋条件属于海南省的稀缺资源,且在该区域所开展的旅游项目难于同域内内陆地区形成关联效应。因此,在发展海南休闲旅游产业时,还需要重视借力民宿经济的发展优势。尽管目前对于民宿经济的内涵认识还存在争议,但民宿经济在我国各个地区却被逐渐得到重视。由此,本文将围绕着海南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来讨论民宿经济的生成策略。

一、对民宿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分析

结合各地发展民宿经济的经验,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得以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全员参与要求

根据部分专家的研究得出,民宿经济来自于传统的农家乐、渔家乐形式,但民宿经济在发展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越了上述二者。但无论民宿经济走向怎样的发展状态,全员参与则是其中的本质要求。在全域旅游开发视角下来看待全员参与,其主要指向休闲旅游项目所在地区的居民参与到旅游项目的经营中来,而参与的程度和形式则是可以灵活处理的。

(二)旅游配套要求

以发展民宿经济来推动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还需要重视与旅游项目相配套的交通和零售业。实践表明,休闲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来自于城市,他们消费该旅游产品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全新的个体体验,而这种体验只有在与城市相异的乡村才能实现。因此,旅游配套设施的建立将能连接城市与乡村,使得城市游客在消费休闲旅游项目时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

(三)市场规制要求

全员参与和旅游配套要件构成了休闲旅游项目运营的组成部分,那么这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建立其有序的市场环境。因此,市场规制要求的出现便不难理解了。具体而言,市场规制要求可以从两个环节来认识:第一,需要建立前置性的培训和规范措施;第二,需要在运营中实施制度监管。

二、海南发展民宿经济的短板解析

从笔者的调研中可以得出,海南发展民宿经济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短板。

(一)全员参与下的自发性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契约经济。处于自发状态的市场经济,必然导向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其最终后果将极大的损伤供需双方。从海南内陆地区的休闲旅游业发展来看,以村社为单位的统筹管理较为普遍。尽管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村社旅游秩序的稳定性,但却无法满足民宿经济发展下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原因在于,休闲旅游产业要求建立各关联项目之间形成多样性的统一,而这不是村社管理下所能达到的。

(二)旅游配套还有待提高

前面已经提到了旅游配套所涵盖的内容,即交通设施的配套和休闲旅游附属产业的配套。从笔者对样本地区的调研中感知到,交通设施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预计在十三五时期将处于完善阶段。但与民宿经济关联的零售业、休闲保健业等仍发展滞后。通过分析发现,当地政府缺乏必要的市场引导,而单纯依靠市场的自我培育,其所需要的时间则是漫长的。

(三)市场监管缺位仍存在

发生在三亚的价格欺诈事件极大的损害了海南旅游业的形象,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与商家的经营素质有关,也与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意愿不无关系。反观海南省内陆地区的旅游业欠发达地区,其在民宿经济下所发展的休闲旅游项目,必然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监管缺位现象。

三、发展休闲旅游的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发展休闲旅游的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重视传统向现代的过度

前面已经指出,当前的民宿经济来源于传统的农家乐和渔家乐模式,而这些模式本身就含有休闲旅游的内涵。因此,海南省内陆地区在发展民宿经济时,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应重视传统向现代的过度。具体而言,在发展民宿经济时应尽力保护现有的农家乐和渔家乐资源,并按照民宿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提升项目品质来实现平稳过渡。

(二)完成前置性的岗位培训

借助民宿经济来发展海南当地的休闲旅游产业,核心在于建立起全域旅游模式。针对目前所存在的短板,就需要在休闲旅游项目所在地,有计划的完成前置性的岗位培训。培训的对象应是当地的居民户,培训内容应包括:行业规章制度、住宿餐饮服务技能,以及其它接人待物的相关内容。为了提升居民户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居民户的培训效果给予分级,并颁发认证资格证书,这一证书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

(三)加强休闲旅游商业配套

加强休闲旅游商业配套环节,重点在于零售和其它个性化服务项目。而且,通加强零售和个性化服务项目的建设,才能对当地的休闲旅游项目形成市场识别度。因此,海南省各个地区的旅游主管部门,应在个性化旅游休闲服务的打造上进行充分论证,打造的原则在于将本地区的特色融入到商业配套之中。再者,目前自驾游日益增多,这也就对停车、洗车、代驾等服务突出了要求,所以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有效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有效创新市场监管模式,关键在于破解目前的监管缺位,无论这种缺位是客观还是人为造成的。其最终目的在于维系休闲旅游市场的商业秩序,为当地的民宿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具体的做法为,通过建立线上举报和投诉平台,第一时间掌握当地休闲旅游市场信息,并在电商平台上及时反馈处理情况。

最后需要指出,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不难知晓,诸多学者都强调了旅游产业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学者也将区域人口分布和结构纳入到了考察范围之中,这也就表明了近年来学界更加重视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但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也不难发现,诸多作者仍然在传统视域下认为小城镇发展应以工业为主导,而以旅游产业为补充。根据我国国情可知,乡镇工业在市场经济中已不具备显著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我国去产能战略的实施,以乡镇工业为导向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带动小城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愿景下,应在挖掘本地全域旅游资源中下功夫。

四、小结

篇9

【关键词】 美好乡村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 策略

一、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概述

1、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1)美好乡村建设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所谓“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方面的要素。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由多个乡村空间聚落形态和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镶嵌于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2、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1)美好乡村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战略背景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徽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之时,政府通过整治农村土地、改造农村危房、保护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式,保障了村庄规划的落实,有效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结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开展村庄整治的面不广,力度不大,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相比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县域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改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还很艰辛。

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仍十分普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田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很突出,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脏、乱、差”既影响村容村貌,妨碍生产,更给村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不少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都很薄弱,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投入美好乡村建设的队列中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不健全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规划不是十分明确。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此外,很多乡镇的规划基本相同,没有因地制宜的指导意义;就是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其执行力度也不够,有些地方忽略了规划的细节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

(2)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比如安徽省肥东县元瞳镇80%以上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几乎100%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美好乡村的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

(5)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三、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1、制定科学村庄规划,保障规划贯彻落实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美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导和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又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区域差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地域特征和规模,采用拆迁新建、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来体现各自特色,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将粮仓、晒场、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等一并纳入规划。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积极主动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民群众是建设工作的主体,而政府才是真正的倡导者和带队人,在工作实施时,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数额逐年增长。此外,政府还需加大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应该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乡镇政府“一手抓”的做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工作。

3、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时应时刻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目标、措施、意义等有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不断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可通过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后带来的村庄风貌的大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等方面的好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壮大建设队伍。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美好乡村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落脚点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完善农村基础性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共配套设施。要从改造水、电、路、污等方面入手,同时配套相应的文化生活设施,并与农村医疗点、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站等公益事业相衔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为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村委会在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时,可在村内修建文化墙,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广场舞”已成为当今时下潮流,为了与时俱进,配备音响、光盘、扇子等相关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使村民在响应号召的同时,又能够锻炼身体,丰富其娱乐生活。再次,开展各式健身活动,配备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设备,推进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丰富广大村民的文体生活。最后,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并提高其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建设。

5、结合各地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上,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与资源特色的差异,以产业转型为途径,立足环境优势、资源条件和人文特色,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美好乡村的支撑,没有产业,两个“建设”就不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两个“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结合地方特色,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局面。

四、结语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随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力度的加大,科学合理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农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会得到大面积的治理和改善。未来农村将会呈现崭新的风貌,美好乡村的建设将步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题来源:池州学院校级人文重点课题“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的研究”,课题编号:2015RWZ005。)

篇10

鸡西事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集雄、奇、秀于一身,冰雪、湖泊、湿地、森林古墓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鸡西加快旅游城镇(乡村)、景区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建设,突出自然生态、养生度假主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旅游城镇(乡村)、景区建设规划。把旅游城镇(乡村)建设同发展旅游配套产业结合起来,以产业开发带动旅游城镇(乡村)建设,以旅游城镇(乡村)建设促进旅游配套产业发展。办好第三届鸡西养生度假旅游节暨兴凯湖沙雕节等活动,叫响“生态鸡西、养生度假”品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活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达标活动,确保节能减排目标。

二、鸡西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近年来,鸡西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生态旅游对鸡西经济发展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鸡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还比较粗放,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后续产品的开发比较薄弱,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平均素质偏低,景区管理不够得当等,制约了鸡西旅游业及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鸡西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些负面影响,这是很多旅游景点都应该注意到的发展问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在鸡西游览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环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很多偏角垃圾堆积,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一些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污染了当地的河流,河流不再清澈,甚至散发出臭味;一些饭馆的卫生设施不完善等。这些负面因素都会对鸡西的发展造成影响,不仅影响了鸡西的整体形象,降低了游客的游玩兴趣,更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还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争取生态与经济都得到收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不断促进当地的经济与环境的进步。

三、鸡西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策略

作为鸡西市的主人,群众在实践中,通过切身利益,就能很清楚的认识到,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长远的发展基础就没有了,这一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变成老百姓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是旅游发展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环境保护有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古人早就有这个概念,到西北地区一些景点观光尤其去看庙,在一片黄土地如果突然看到一片树林,我们就知道景点就到了,因为大片树林都是历代的和尚一棵棵种下来的,他们深知,没有好环境不行。旅游不开发的时候老百姓只能砍树,旅游开发后,知道应让客人看树,砍树只是短期效益,看树是长远效益,即眼前环境代价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砍树转化成看树。再如从打鸟转化成观鸟,打鸟也是一次性的,但观鸟是长远的。在发展中必然有这个过程,如果绝对保护、就是谁也不能去,但绝对保护产生了更大的破坏,现在付出一定的代价,缩短这个过程,尽快从无意识破坏环境到主动保护环境,工作力度也应放在这上面。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鸡西应构建一套新型的生态旅游体系。从目前来看,首先要强调的是生态开发。生态开发主要体现在景区景点,一是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设计是否有生态意识。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是否始终灌注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