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

篇1

关键词: 问题解决 建构主义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对高中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采取各种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理论,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且与时俱进的特点,让学生带着疑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从而使数学素养与创造性思维不断升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解决”课堂模式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大前提,因此第一步必须格外重视。

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三第三章3.2.1《古典概型》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古典概型的特点和概率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上课时为了引出古典概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学习,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讲桌上有红桃A、2、3、4、5五张牌,我从中任意抽取一张,抽到红桃A的概率为多少?学生马上说出答案为1/5,我便问他们是如何快速得到这个1/5的,学生稍加思考后我又创设另一个情境:拿出一枚硬币随意抛一下,正面朝上的概率为多少?紧接着我又问他们运动员射击时只有命中十环、九环……五环、不命中七种情况,那么命中九环的概率为多少?学生跟着我创设的这三个情境稍加思考后发现,前两种情境是相似的,而第三种则不一样,便开始疑问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在数学上是如何进行分类并总结计算公式的,这时我再讲解古典概型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面案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传授课堂知识,不但切实践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所谓“问题解决”课堂模式,核心步骤是让学生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探讨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

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四第三章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和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的方法,同时掌握y=asinα+bcosα的三角函数的性质。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和角、倍角公式,之后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给他们讲解几个简单的例子,如函数y=sinx+■cosx,通过变形将此函数变为y=2sin(x+Π/3),再通过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这个函数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样的道理我又给出几道题目让学生自己求解一下,感受解题过程,然后让学生根据函数y=Asin(wx+ψ)的性质探讨y=asinα+bcosα这个函数的性质,并在组内或者组间交流,尽量自主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学生发现上述函数可变形为y=■sin(α+β),进而可解决相关问题。

在上面案例中,我通过简单引导,让学生尝试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还大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三、反馈评价,归纳问题

数学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平台,而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想法,并进行多元客观评价,从而归纳问题,得到良性提高。

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五第二章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会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理性思维。上课时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想要探索本节知识的欲望,之后让学生分组探讨一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这时不同学生推导方式就各有千秋,于是让每组派一个代表一下刚才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及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发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有的学生是用乘以公比的方式推导的,有的学生是用各项作差再相比的方式推导的,也有的学生推导时忽略q=1的情况。这样通过每组代表的反馈,最后我再进行客观的评价及答疑,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在上面案例中,通过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价,不但有利于我总结归纳问题,还帮助学生开阔思路、避免错误,可谓深度“解决问题”。

四、变式拓展,升华问题

数学问题都不是独立开来的,一个问题往往可以进行无数变式拓展,从而形成一个知识链,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因此教学中不容小觑。

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1-1第二章2.1《椭圆》这节课时,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P是椭圆上一点,且以点P及焦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1,求点P的坐标。上课时,先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点P纵坐标,再根据椭圆方程求出点P横坐标,这道题目不算太难,我简单向学生讲解这道题目之后,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该种类型的题目,又出几道变式题。如令F1F2P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到x轴的距离,或者两点在椭圆上,一点为焦点,求三角形周长,学生通过做这几道题目更巩固这个知识点。这些题目都不算太难,但是极易出错,这样的变式拓展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出错,还引起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在上面案例中,通过对题目进行变式拓展,不但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还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升华,保证学生对这个问题百分之百掌握。

纵观全文,要开展“问题解决”课堂模式,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需要鼓励反馈评价,总结归纳问题,需要通过变式拓展,升华问题。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都是我们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模式非常重要的实践与探索过程,都是数学教学飞速进步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砌体结构》课程;试题库系统;教考分离;高等院校

1.《砌体结构》试题库的建设

《砌体结构》试题库的建设采用了本校研发的通用试题库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标准化考试的需要,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出题要求同时获得一套或几套拥有近似水平和内容的试卷,出卷方式方便灵活,可支持各种打印机。并且该系统可以管理多个科目的题库,能够对声音、图片、公式、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试题进行修改和录入【1】。该试题库编辑试卷分为半人工和全自动组题两种方式,半人工组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库试题,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题型和难度系数制定组题范围,再由电脑随机抽题,而全自动组题则完全是由电脑随机组合产生试卷的,题库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入库试题的质量决定的,

1.1入库试题“质”的控制,充分考虑试题的典型性、代表性、适用性和广泛性

1.1.1题源的质量保证

《砌体结构》试题的收集要配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高等工科基础课砌体结构教材编写会议谈论的编写大纲为蓝本,组织审题小组对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命题人员所拟好的试题进行审核,排除概念性和逻辑性错误。

1.1.2试题评价指标的科学确定

题库质量的关键在于试题的难度指标,具有较好“区分度”的试题难度一定是适当的,在确定试题难度指标时,要先测算存留的部分试卷中的试题难度,得到各个类型试题的难度值,并将其作为参照标准。然后再根据解题所需的技巧和推理的步骤、学生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问题情境表征的专业化程度、试题的灵活程度、知识点出现的频繁程度、试题所涵盖的知识点的多少及其综合程度、试题所考核的认知能力层次等诸多影响或决定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2】,将这些试题与新选试题进行比对以综合判断试题的难度。还要根据难度的构成要素,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试题的难度进行经验性的评估。在试题库建成之后,还需要根据学生们对试题的反应进行再分析,以进一步调整指标参数值。

1.2入库试题“量”的保证

入库试题的“量”同样也非常关键,如果“量”不够的话就会造成系统无题可选的问题。《砌体结构》试题库收集选编了大约1000道试题,这些试题包括了计算题、证明分析题、绘图题、判断题、填空题、多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等题型,题型多样,难度层次丰富,试题数量充足。在加大题量的同时,还需要依据试题各种指标值的不同,对试题数量进行合理有机的配备【3】。需要注意四点,第一,试题的各项指标值应有内在的联系,如要使每一道题的答题时间、难度系数和分值相对应,以便控制答题时间和试卷的难度。第二,为使分值要求乃至卷面总分值能够顺利匹配,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小分值的试题。第三,适当扩大同样指标试题的可选度,针对不同的试题指标值配备一定数量的试题。第四,试题库中的试题要对重点部门有所侧重,但也要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涵盖。

2.《砌体结构》试题库的应用

《砌体结构》试题库于2014年――2015年第1学期,在2013级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专业4个本科班期末考试中应用,考试内容分为实验(20分)和理论考试(80分)两部分,其中理论考试采用试题库形式,卷面分数文(80分),题型包括计算题、判断题、填空题、单向选择题四类,考试时间规定为120分钟,48分及格。

命题质量的好坏,试题库是否合理科学,教学效果究竟怎么样,在使用试题库后,要对试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相较于与人工分析,计算机的使用可以自动调出保存在试卷和辅助阅卷后的学生成绩,会让试题分析既快速又准确【4】。针对 2014――2015(1)学期《砌体结构》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如下:

(1)考试成绩分布的统计分析

参加考试的学生一共有111人,平均分为58.7,已达到中等水平,最高分为79。其中不及格占25%、及格占11%、中等占34%、良好占22%、优秀占8%,图1 中显示考试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测试效果符合自然分布规律,所以,可以认定试题质量良好,试卷编制成功。

(2)考试难度、区分度分析

一般情况下,难度在0.7以上为难题,在0.3-0.7的为中等题,在0.3以下的为容易题,难度越接近0.5,其区分度就越高。从表1中可以看出,整份试卷及各类题型的难度都接近0.6.区分度指数也接近0.6,表明这些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好,是经过一定比例组配的,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习在考试中都能有所收获。

(3)考试信度分析

考试信度表示对学生在不同时间考核同一套考试试题所得结果的一直程度,代表试题的可靠性程度。只有消除了主观因素、评分客观单一且试卷覆盖面广,题量大才能有效保证信度。信度最低值为0,最高值为1,数值越高,表示考试结果越可靠。经计算,本入库试题的信度为0.878,控制在0.9左右,符合一般标准化考试的要求。

3.《砌体结构》试题库的运行效果

经研究实践效果良好,《砌体结构》试题库发挥了题库应有的稳定一致、可预控、高质量、高度高密、灵活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能够公正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1)安全性、灵活性。对不同的使用者,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权限,在不同层面上对题库进行组卷、抽题、增删、查询、修改、使用等操作。便于任课老师平时的教学和测验,便于教学管理部们实现对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检测。(2)实用性、科学性。在试卷的难度上低中高难度的试题可以随意搭配,能够满足学生自测、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单元测试等各种内容层次的需要。(3)通用性、智能性。该系统采用新技术,统筹规划,是基于校园网的开放性题库【5】。(4)开放性,可扩充性。学科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变化都要求试题库要随之不断补充和更新,淘汰质量差的试题,该题库能够弥补其他系统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小结:

题库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需要高校积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不断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试题库的建立工作。

参考文献:

[1] 史保怀,魏裕博,王金柱,贺继康. 高等学校学科试题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04) 第42-44页

[2] 黄国良,钱林晓. 对高校试题库系统软件设计中若干细节问题的研究――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试题库建设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第27-28页

[3] 黄国良,钱林晓. 浅谈试题库系统建设之基本思路――以桂林旅专试题库建设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第38-39页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思政理论课 课内实践 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双向接入的平台。高职思政理论课作为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提升的主渠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整合现有资源,形成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一、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

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在课堂中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或真实的图像资料、案例、情境等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接触社会、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过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

由于属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政理论课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习惯于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抬头率低。即便是课堂内有实践环节,也仅仅是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无形中缩小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二)对课内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

长期以来,片面地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解为超越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以至于高职普遍开展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然而,社会实践活动更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受到安全因素、师资力量的影响,组织更有挑战性,覆盖面有限,以至于可操作性不强,效果无法得以保证。

(三)课内实践教学规范程度不高

目前课内实践教学更多采用灵活方式开展。教师习惯采用个人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尚未能实现资源的共享,造成资料的重复收集。在课内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时常达不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实施方案

(一)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首先,在综合考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体现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在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以及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并能实现动态调整。同时,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围绕某一个实际项目实施课内实践教学,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为个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素质养成途径。

其次,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组织参与该课程教学的主干教师参与编写,大纲内容尽量翔实,并定期讨论,适时更新。同时要处理好实践环节与课程理论内容的衔接, 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不能因为客观原因而忽略了实践项目的细微环节。

(二)形成灵活多变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思政理论课目前共有三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以下将分别探讨这三门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内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生活感悟、专题研讨、模拟法庭辩论、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目前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活动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课堂中采用此法可以有效弥补就业时由于学生心理准备不足而带来的求职挫败感。例如可以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两个章节中重点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内实践可以采用专题探讨、知识竞赛、历史影片赏析,学生试讲,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览等方式,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历史是非问题的认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采用。例如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对党的认识可以采用党史知识竞赛的方式开展课内时间教学;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革开放”可以采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览”的方式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形势与政策的课内实践可以采用新闻会、时事评论、调研报告分享等方式。每种方式都需要提早精心准备,做好任务分工,明确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在开展的过程中做好现场的录制工作,为课后发现问题,完善课内实践内容提供资料来源。

(三)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

教学辅助资料的收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分散收集又将会造成教师间重复劳动,消耗不必要的时间,甚至部分资料不能实现共享。因此可以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分工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资料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在校园内共享,逐渐完备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为课内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四)编写特色实践教材

根据课内实践教学的大纲要求编写特色鲜明实践性的教材。在编写内容安排和习题设置上,要强调学生技能水平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传统的以理论发展为序的常规设置,尽量增加实用性案例的编排。教材使用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变化,适时更新内容,在实现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特色教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旭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2]郭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数控加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各职业院校都在大张旗鼓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已经成为了引领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领头羊,代表着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1.课程改革的现状

1.1 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强调建设学科体系和实践体系双轨制的课程体系;第二次浪潮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强调建设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三次浪潮在2006年以后,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开始探索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1]。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及2010年启动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均对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下文简称“一体化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技工院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起步较晚,2009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印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试点工作方案》,并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了25所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技工院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1.2 现有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数控加工专业是人社部确定的首批5个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在一体化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社部已于2011年颁布了数控加工专业中级工培养层次和高级工培养层次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正式出版了《零件普通车床加工》、《零件普通铣床加工》、《零件钳加工》3门一体化课程教材。

但是,人社部此次出台的数控加工(数控车工方向)专业(中、高级工)一体化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级工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中级工培养之后的课程,课程内容不包括中级工层次所学的内容,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实际上,绝大多数技工院校中的高级班既有中级工升为高级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高中毕业生,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增强,高中毕业的生源会愈来愈多。所以,学校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高级工培养层次,应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多数技工院校的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①培养定位不准,中级工培养层次与高级工培养层次的能力培养界限不清;②借鉴别人经验时生搬硬套,课程设置不考虑学校的自身条件;③课程开发过程相对封闭;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表1 数控加工(数控车工方向)专业(中、高级工)

一体化课程设置(人社部颁布)

编号 职业发展阶段

(职业资格等级) 一体化课程

1 中级 零件的钳加工

2 零件的普通车床加工

3 组合件的加工与装配

4 数控车编程与模拟加工

5 零件的数控车床加工

6 产品质量检测

7 高级 配合件的数控车床加工

8 数控车床的精度检测

9 异型件的数控车床加工

10 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

11 零件的数控铣(加工中心)编程与模拟加工【选修】

12 零件的数控铣(加工中心)加工【选修】

2.数控加工专业高级工层次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先进理念和课程体系开发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来设计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结合本校的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和学生的特点,着重从课程调整方面入手,构建了职业实践导向的数控加工专业高级工培养层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1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在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2]。

图1 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第一阶段:行业情况分析。

收集行业企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主要目的是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

第二阶段:工作分析。

对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物色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实践专家。

我们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①调研了江西、广东、江浙等地的部分现代制造企业与数控加工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②对现代制造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部门和岗位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③调研了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

第三阶段: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及其基本内涵(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形式、工作要求等)。

第四阶段:学习领域描述。

实践专家和专业教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形成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第五阶段: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

专业教师和部分实践专家采取小组讨论方式,选择出合适的学习情境并排序,小组同时对学习情境进行了描述;分析各个学习情境之间的联系,确定学习目标;编写工作页和评价表等学习资料。

第六阶段:课程实施与评价。

①课题组确定2012级高级数控加工班(高中起点)为试点班级,从2012年9月份开始实施一体化教学;②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建立起相应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教学资源等),并选择参加了人社部一体化师资培训的教师执教;③全程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控制和评价。

2.2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容

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确定了数控加工专业高级工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企业生产一线数控加工岗位的工作现场管理,能独立完成工艺制定、复杂零件加工等常规性工作,并能解决机床精度调整和故障诊断等常见的现场问题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数控加工专业高级工培养层次(高中起点)一体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数控加工专业高级工培养层次(高中起点)

一体化课程体系

2.3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全学程划分为三段,(下转第106页)(上接第103页)第1~4学期为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完成素质养成、数控加工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增强岗位的适应性;第5学期是职业能力强化与拓展阶段,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就业岗位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增强岗位的针对性;第6学期是职业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学生到企业顶岗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便于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3.结论

我们在试点班级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生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根据公开教学和教学测评得到的反馈信息,师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赖敏,陈俊秀.基于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5):58-5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3-45.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技工院校2011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XJGYX-2011-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生本为先;中高职;课程衔接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并提出开展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要求。开展职业教育内部衔接,把职业教育看作是阶段性教育而非终结性教育,也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而开展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又是较通行和有效的做法之一。在英国,其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主要是课程的衔接,把中职教育课程和高职教育课程统一制定成5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在美国,也采取由大纲、课程一体化衔接和学分互认,来确保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顺利进行。

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其实质在于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坚持生本为先的理念,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以及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在满足中职教育本身要求的同时,实现中职学校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顺畅沟通,乃至为“单项技术”技能人才向社会更加需要的“综合素养”技能人才顺利转型夯实基础。以休闲服务专业(高尔夫方向)为例,就具体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操作而言,存在着几点突出问题:校际间壁垒、单元划分、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宏观统筹与学校特色矛盾、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如何实现课程衔接、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去实施课程体系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讨实践

1、加强校际间沟通联系,打破壁垒

中高职学校之间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促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一些活动,用来促进中高职之间较好的衔接作用。高职院校也应该实时了解我们中职一些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便于调整转段入学后的教学计划。因为中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一样,需要互相之间的分工协调,共同发展和进步。拿高尔夫专业《草坪养护》课程举例,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已完成这门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草坪规格、草坪修剪、草坪养护等基本技能。如果到高职院校再从头开始介绍草坪养护的基本知识,会出现重复学习的现象,学生兴趣会下降,目前采取的措施是草坪养护部分稍微复习一下,着重介绍下一环节草坪管理的基本知识,通过项目案例将草坪养护知识进行扩充,重点掌握草坪病害防治、肥料使用等专业知识。

2、采用横纵向延伸扩展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来统筹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与牵头高职院校沟通联系,共同探讨研究,根据高尔夫课程实际采用横纵向延伸扩展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所谓横纵向延伸扩展模式,是指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又相对独立。中高职阶段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置表详见表1、表2。

3、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分层确立课程目标

我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对高尔夫课程内容做出科学的筛选,在保证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发展的同时,确保其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目标。对主干专业课程,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若干个能力领域(教学单元),每个能力领域对应一个等级,确保每一级别资格拥有者可获得从业的必要技能基础。如:高尔夫裁判这一核心专业课程,在中职阶段作为考核科目,开设一学期《高尔夫基本礼仪与裁判规则》,要求学生基本达到三级裁判员的水平;高职阶段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二学期《高尔夫礼仪与裁判规则》、《高尔夫竞赛组织与裁判法》,要求学生达到教练员和二级裁判员的水平。这样既确保中职学生可获得成功的职业

生涯,同时又为他们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开发校本教材,解决宏观统筹与学校特色矛盾问题

在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大背景下,宏观统筹有利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尺度等层面,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同时,我们通过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艺术欣赏》、《普通话训练》、《运动与技巧》等校本教材,积极开展学生社团组织,进一步彰显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在完成规定内容教学的同时,辅以具有特色内容的教学,从而既保障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顺利实现,又能尽量避免“千校一面”的现象。

5、比例合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减少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资源浪费

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整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中职阶段:课程总学时3330,其中公共基础课程1314学时,占总学时40%,语、数、英开足开满4学期,以确保学生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课程2016学时,占总学时60%。高职阶段:课程总学时2592,其中素质教育课程428,占总学时16.5%;专业学习领域课程2164学时,占总学时83.5%。

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保障措施

1、组织与制度保障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2013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接学校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项目实施协调小组,并由双方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教科处、督导室、学工处、招生就业办和专业院系联动,负责项目实施,保障无缝衔接。其中校办负责政策机制的汇总与研讨,招生就业办从招生角度开展广泛的宣传,学生进校后由教务处等教学组织部门进行政策引导学习;同时在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课程的衔接,尤其是保证中职水平必要的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完成高职的理论学习;期间教科处加强相关教学研究,促进项目优化发展。

2、经费、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保障

近几年由于南京市政府为打造现代服务业名城,政府部门正极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尔夫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南京市教育局近年来在玄武中专高尔夫专业建设中投入资金达200多万,现已建成拥有22个打位及一片标准果岭的校内高尔夫实训基地;3位专业教师在学校支持下也先后参加了中高协的职业教练资格培训并获得了初、中级教练资格证书,另学校投入专项资金专门聘请了韩国及省队高尔夫主教练作为外聘教练。同时,玄武中专作为省高协常务理事单位,与省高协签订了学校作为省青少年高尔夫第三梯队的协议,省高协每年均提供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而对接学校也建立了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专业团队,校内建设了拥有40个打位的校内实训基地,双方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了本专业的日常训练,另双方均与周边南京白马高尔夫俱乐部、南京钟山高尔夫国际俱乐部、太阳岛高尔夫俱乐部集团、上海旭宝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学校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了一个良好合作和管理机制,与企业共同管理,为学生的校外教学训练、顶岗实习就业等提供了需要,这些为学生在本专业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篇6

一、组织认识实习,增强感性认识

中国矿业大学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在大三上学期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同步开设。为增强学生对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施工和设计的感性认识,学校在大二下学期暑假安排了三周的认识实习。钢结构实习主要参观已建典型钢结构建筑、钢结构施工现场和钢结构加工企业。2015年暑假认识实习期间,学生参观了徐州音乐馆、徐州奥体中心、徐州高铁站、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在建体育馆和徐州中煤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初步了解了钢结构大跨网架和桁架、装配式钢结构厂房和住宅、预应力钢结构以及煤矿钢结构皮带走廊等结构的结构组成、传力机理和施工工艺,目睹了钢结构焊接H型钢的施工流程,熟悉了气体保护焊和埋弧焊等不同施焊方式的区别和特点。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有意识地针对将来钢结构课程涉及的授课内容进行点拨和提问,并介绍目前钢结构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钢结构的原理和施工理解更为透彻,便于后期的课堂教学。

二、引入工程案例,丰富课堂内容

实际工程是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最佳教学资源,将国内外钢结构的代表性工程引入课堂实施案例教学,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还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书本中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工程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和课外思考案例。因此,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进度而进行素材的合理编排和加工处理,使之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与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工程案例可围绕一个或几个实际工程问题展开描述、分析与讨论,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还可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共享国内外著名钢结构施工的纪录片和国内外钢结构倒塌事故的图片和调查,丰富了学生课内外内容。实践表明,采用案例式教学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

三、利用实体模型、有限元仿真和科研活动辅助教学

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较多反映对钢结构构件失稳形态、构造措施等缺乏直观认识,例如:学生对压弯构件在平面内和平面外失稳形态理解较为困难。为解决课程概念抽象问题,教学团队通过制作钢结构实体模型、有限元仿真和参与科研项目等多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教学团队利用学生科研训练等实践环节制作一些钢结构塑料模型(如钢结构梁柱不同形式连接节点),也可以加工试验一些小比例钢结构模型试验(图1给出了方钢管和格构式短柱轴向压力作用的失稳形态)。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具有形象逼真,全方位动态显示等优势,教学团队可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等模拟钢结构杆件的整体和局部失稳形态,提供命令流和说明书给学生课后练习,让学生尝试改变相关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图2给出了钢柱和钢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失稳形态数值图)。而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学生在新工艺和新技术方面的求知欲很强,让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也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理解深度。笔者曾让部分学生参与了屈曲约束钢板的抗震试验研究,让学生结合钢梁局部失稳理论思考屈曲约束的原理和作用。通过形象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图1钢短柱的失稳形态实验图

图2钢构件的失稳模拟图四、采用先进网络技术方便课余学习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会因课堂信息量大而导致学生难以快速理解消化的问题。为方便学生课余时间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录制了课程教学视频。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进行网络学习,了解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目和授课内容。另外,教师通过课程微信群和QQ群随时进行网络答疑,教学新信息,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互动,动态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程度。实践表明,网络辅助教学和答疑的形式因活泼便捷而深受学生喜欢,切合了学生学习心理,在教学中和学生课外学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和空间。

五、利用课程设计巩固提升知识点

为巩固和提升学生所学知识点,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和课程教学同步交叉进行的方式,即课程教学完成到哪个知识点及要求完成相应知识点的课程设计,也可以采取课程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课程设计的方式。中国矿业大学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完成钢结构平台的设计。该钢结构平台主要由梁、柱、支撑、平台铺板等构件组成,主梁和柱、主梁和次梁以及柱与基础都采用铰接形式[4]。为区别后期钢结构设计课程,该课程设计重点考察学生对荷载传递、平台梁、实腹式、格构式平台柱和连接设计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采用简单的结构形式避免了复杂的结构内力计算。课程设计通过变化跨度和荷载等方式实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书和绘制施工图纸,杜绝抄袭现象。课程设计环节关于钢结构平台结构设计方法为自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加强自主学习,解决设计环节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届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可以发现该课程设计对学生全面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将来的毕业设计起到了“练兵”作用。

六、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公式和图表繁多,如果单一地采用闭卷考试,学生记忆公式和图表的工作量太大,也会导致一些与实际工程设计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无法考察。 因此,该课程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方式,闭卷部分重点考察基本理论的理解,而开卷部分重点考察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中国矿业大学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近年来考试题型吸取了全国勘察设计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经验,部分采用计算选择题的方式。计算选择题由于命题灵活综合,避免了现在学生对教材例题的简单套用和生吞活剥,考察学生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平时注重过程学习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命题和阅卷方面上教学团队坚持多位任课教师综合命题,流水阅卷。最终成绩通过多项成绩综合评定,将平时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试验报告与考核成绩等加权平均计算综合成绩,兼顾过程考核和期终考核。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平时训练和考试磨练,充分认识到了该课程在实际中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其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篇7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073-0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运动员的三级形式中是中级形式阶段,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鉴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体育运动学校的功能定位,就学校办学思想而言,既要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提高,即“金牌效应”的追求,也要注重运动员在德育、基础文化课程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即“素质教育”的追求。但是,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重训轻文的弊病导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出现运动训练课与文化课的比例失衡现象,其直接后果是青少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以及文化修养的下降。本研究立足于“六三”制整体课程观,系统探究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问题,以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没计的有效性,从而保证青少年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以促进体育运动事业有效与持续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辽宁省、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等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相对集中的10所学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数据库检索与该研究有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1.2.2 访谈法 走访了辽宁、广东、浙江、河南等体育局以及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领导及主管人员,进行非结构式的访谈,获取有关资料,并做梳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比例关系看,文化课程门类开设比较齐全,但差距较大由材料分析可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文化课以及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保健学、教育学等体育基础理论课,开设的门类相对比较齐全。但是,由于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一些设施没备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如计算机、英语听力教学等开设情况相对薄弱。与同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在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空间关系看,必修课设置过多、要求过高,但缺乏灵活性从十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来看,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失衡,学科课与活动课设置不当,表现为统管过死的现象。例如,语文、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课程所占的比例过大,而其他如劳技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等活动课所占的比例较小。调查结果显示,开设劳动技能课的学校仅4所,占12.9%;开设历史课的有12所,占38.7%,开设地理课的有13所,占41.9%。这使得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显得僵化,设置不均衡,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3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时间关系看,基础文化课与专业平台课的纵向组合有序性强,但掌握度欠缺由文献及走访可知,十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受学科中心主义的影响,在课程实践中,从基础文化课程、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技术课程到专业训练课程等各类课程之间遵循了严格的逻辑开设顺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但是,鉴于各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问题、文化课教师的认识问题以及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的导向问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好。

2.4 文化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综合课程重训轻文的体育运动学校的一贯做为使得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及实践课程出现课时分配不合理问题,文化课程的课时被大量缩水,直接导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文化修养的大滑坡。从资料分析可知,公共选修课仅占总时数的6.64%,专业课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很少,自然科学和体育科学课程则相对较多。理论课的课时数较少,专项训练课比重太大,占总时数的46.69%。由此,这样的课时分配极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开展,自然也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此外,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在设置上大都以单一课程形式出现,缺乏必要的综合性。文化课程课时分配比例的不合理是目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现存的最大问题,课程设置上的单一性问题是造成青少年学生知识整合度差、知识迁移性差的问题根源之所在。

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建

3.1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3.1.1

均衡设置思想 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内容,是构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就文化课程而言,每一门课程在青少年和谐成长中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德育为导向、智育为基础、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起辅助的设计原则,充分关注全面发展与素质发展的均衡性,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

3.1.2 整体设置思想按照“六三”制的整体课程观构建课程结构,是构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六三”分段学制,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跨度为小学和中学,基于课程的整体性特点分析,体育运动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小学的基础课程,又要体现中学的课程,这既符合“六三”学制的整体课程观,也较符合知识传递的整体连贯性,更符合青少年运动员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所以,充分关注体育运动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以保证文化知识的合理解性掌握。

3.1.3 灵活设置思想 均衡设置各门课程的课时比例,整体设置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关系,并不是僵化的要求各门学科或领域在课程中平均设置,而是要有所侧重。应按照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发展需要,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灵活设置课程。例如,文化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比例约为81.9%,活动课程为18.1%;而每一学科课程的比例大约为20%,(可以根据情况做改动)。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质,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应该更加机动、灵活。

3.2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原则

3.2.1 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课程结构只会造成课程结构的单一化,而多样性课程才是构建课程结构的前提。实践证明,单一的课程结构不利于课程整体结构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因此,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

既要设置学科课程,又要设置活动课程;既要设置分科课程,又要设置综合课程;既要设置理论课程,又要设置实践课程。

3.2.2 整合优化原则 在设计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时,须加强各学科内部及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以突破学科界限,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着手。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使得其在文化课程构建过程中不能设置过多的课程。因此,其课程结构的构建就要采取整合优化的原则,选取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需求、利于凸显特色,适合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课程。

3.2.3 选择性原则

考虑到未来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发展路径,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学科发展、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及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开设若干专业选修方向以及足够多的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有利于提高本专业的专业学术水准,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3.2.4 均衡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保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各个课程之间的平衡性。只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等之间保持均衡的发展,才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利于青少年运动员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最终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的和谐发展。

3.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举措 为了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身心和谐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不仅仅要考虑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更要考虑所选择的科目如何有效的组合、排列以保证所选课程效用的发挥。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单一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配置;第二种方式是核心课程与个别化课程的相互配置;第三种方式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配置;第四种方式是系统课程与微型课程相互配置;第五种是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相互配置。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结构体系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配置方案。

3.3.1 精减课程 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既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又要进行必要的训练,这对学时的安排就显得十分紧张。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难于消化普通中学的所有课程。由此,必修课、限选课中的那些“可学可不学”、“可以自学”、“不学也能“懂”的课程须退出必修课,腾出课时补充十分必要的课程,做到少而精。学者吕爱风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校长赞成浓缩教材内容或者将浓缩教材内容与删减学科两种方法兼而有之。这就表明,目前的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过程中有一些课程设置的意义不是很大,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优化体育运动学校的课程结构。

3.3.2 既重视核心课程也重视边缘课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是否将这些新的学科都纳入到课程之中这便成了一个争论的问题。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课程体系的容量有限和学校条件的限制,所有的新学科都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须要将这些新学科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有些学科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有些被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有些进入核心课程,有些作为边缘课程存在。因此,为了促进文化课程的发展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完善。不但要重视核心课程,还要重视边缘课程。

3.3.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重 必须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习得的课程,必修课程包含着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要素。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等自由的选择一些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要调整公共必修课的配置,加大选修课的时数;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缓解读与训、教与学的矛盾。

3.3.4 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 上文所说的一些课程在某种角度而言,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但社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学习态度培养都是隐性课程的重要领域。隐性课程意识的增强是课程构建的重要内容。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越来越深,就应该注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隐性课程开发。

篇8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学生除了入学要体检,平时也要定期进行体检。这是了解学生健康状况的必要手段。

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是一致的,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3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一致,全面贯彻。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的另一特点是学生在上课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较多、较为明显,比其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机会。另外体育还包括身体形态和动作的健美等有关美育的因素。强调锻炼身体的效果,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培养爱好体育运动的习惯,让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积极主动、活泼愉快,这是现代中小学体育课发展的一般趋势。

课的类型是根据具体教学任务来划分的。由于体育教学任务较复杂,而每课的时间有限,形成课的多种类型。一般分为下列5种: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考核课。

课的结构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各部分的教材顺序、组织教法和时间分配等。在体育课中,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活动。有机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也有一定的智力活动。因此,体育课的结构不仅要遵循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遵循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一般分为上升—稳定—下降3个阶段,它反映了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总趋势。

根据上述两种规律,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上述课的3个部分是体育课的基本结构,至于每个部分的具体结构,则因课的具体任务、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和人数,以及作业条件(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课的基本结构的一致性和具体结构的多样性的统一,就构成了一节体育课的完整结构。为了加强组织教学,小学体育课也可把准备部分分为“开始”和“准备”两个部分,而成为4部分结构的课,它和3部分结构的课没有本质的区别。当前一般都采用3部分结构的课。但有的国家体育课的结构则没有严格的划分。

分组教学是在体育课中把学生按年龄、性别或健康状况和身体训练水平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组教学可分为:分组不轮换是在体育场地、器材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各组都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按教材顺序进行练习,它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教材的顺序和运动负荷,灵活地掌握教学时间。但这种形式不适于一个班学生较多,场地、器材条件较差的学校。分组轮换是在场地器材少的情况下,把学生分为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的教材,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学习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器材,使学生有较多的练习时间。但是这种形式,教师不能全面地指导学生,不便合理安排教材顺序和灵活掌握教学时间,各组的运动负荷也不能都符合逐步上升的原则。

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一节课教学活动的时间,一般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这5项活动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核心是学生做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体育的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其他各项活动都应围绕并有利于学生做练习。研究课的综合密度,在于最有效地、合理地使用上课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体育课的情况复杂,各项活动中什么算是不合理的运用时间,难以判断和掌握。实践中一般不去严格区分哪些是不合理的运用时间,而是客观地把5项活动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求出其比重,供教师改进教学参考。专项密度是指课的某一项或两项活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课的运动密度(练习密度),用公式表示是它和课的运动负荷有密切联系,通常所说的体育课的密度,就是指课的运动密度。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密度,一般以20~30%为宜,在适宜的条件下,高于这一标准更好,但不要单纯追求运动密度。

运动负荷指一堂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学生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运动的数量和强度这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运动的量是指练习的次数和延续的时间,练习的总距离和总重量等。运动的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一般以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负重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跨跃的高度和远度等来表示。运动负荷应根据运动的数量和强度来综合评定。同时,动作的质量(即动作的规格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也有一定关系。课的运动负荷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健康。

课程计划: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助于全面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克服教学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便于及时地检查和总结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贯彻全面锻炼身体的原则,注意教材之间的纵横关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季节气候、场地、器材等条件来安排教材。教学工作计划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即把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材,合理地安排为两个学期的教材,并确定各项教材的教学时数、考核项目及其标准。

②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即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合理地安排每学期每次课的具体内容。为了使各项主要教材有系统地进行教学,还可制订按项的单元计划,提出该项教材的教学任务,和每次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它是制订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一种辅助计划。

③课时计划(教案),即根据教学进度和单元计划所提出的内容,确定上课的具体任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选择相应的组织教法。

体育教学工作的考核,是为了考查和评定学生体育课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教学工作考核包括以下3种:

①平时考查,即在平时教学中随堂进行的检查,一般以检查学生掌握动作的质量为主,适当注意所达到的成绩。

②定期测验,即根据教学进度计划所规定的考核项目、时间和标准,对全班学生组织的测验,一般以测验成绩为主,最好采用竞赛方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定期测验的项目每学期以3~4项为宜,应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验相结合,并在学期初就向学生公布考核的项目、标准和时间,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和锻炼。

③成绩评定。体育课的成绩是根据平时考查和定期测验的成绩综合评定。按教育部规定,全学期缺课超过体育课总时数1/3以上者,不予评定成绩。学生体育课的成绩,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体质情况,但又不能完全代表学生体质的好坏,因此,它只能作为体育学科的学习成绩。

除了体育课的考核外,还应对学生的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脉搏、血压、身体的一般素质及其他健康状况,每年进行1次测量检查,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体质状况,并把测量检查的记录和评语同学生的学习成绩册送家长查阅,以引起家长对学生体质的重视。

二、体育课上的热身运动

头部运动、肩部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弓步压腿、仆步压腿、膝关节运动、手腕踝关节运动

1、头部运动。1拍低头、2拍仰头、3拍头左歪4拍头右歪。5至8拍头绕环

2、扩胸运动。1、2拍双手握拳胸前平屈向外扩,34拍手臂伸直向外扩56拍同12拍78拍同34拍

3、振臂运动。12拍左手上举右手下举向后振,34拍换右臂在上左臂在下

4、体转运动。可以直接双腿开立不动。双手胸前平屈左右转,也可以转体击掌

5、涮腰。也就是腰部绕环。双手上举,腰部往上,由前向左再向后再向右再向前,以腰部为轴甩一圈

6、弓箭步压腿。

7、测压腿

8、踝腕关节运动

三、上好体育课要注意什么

第一,课的内容要科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及不同年龄儿童少年生理特点,使教学内容能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就一堂课而言,也应尽可能使内容全面些,有上肢活动也有下肢活动,有速度练习也有力量性练习等,避免一堂课全是一个内容,甚至几次课连续上一个内容,使学生局部肢体负担过重,也不利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练习内容手段的选择上也要符合年龄特征,如过重负重练习在年龄小的学生就不适宜。

第二,注意做好准奋活动:正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锻练前,要重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预先提高身体各器官机能,提高神经系统指挥协调能力,加速血液循环及提高肌肉温度,使得正式锻炼时身体容易适应,是提高课的效果,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准备活动要有一般活动内容,也要根据课的内容选择一些专门性练习。

第三,重视做好整理活动:课结束前的整理活动,对加速疲劳的消除,促进体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要重视做好。

第四,运动量要合理:如果课的运动量太小,锻炼后对身体各器官影响太轻微,这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如果运动量过大,学生过分疲劳,一方面影响健康,另外也使恢复过程延长而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运动量一定要合理,一般以平均心率能达每分钟120—140次(或130—150次/分)为妥。当然还要根据不同项目而有所差别。

第五,注意课的组织:课组织得好,一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如投掷时组织不好就易出伤害事故。在进行器械体操等练习时,还要加强保护措施,预防脱手受伤。

第六,注意衣着鞋袜:上体育课衣服要合体,不要穿塑料底鞋或硬底鞋,衣袋中不要装钥匙、铅笔刀等硬物,以免意外。

四、几点要求

1、正确认识体育课的地位价值

阳光体育,国家使命;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需要;生命健康教育(体质下降,竞赛担心);生存技能的培养。

2、客观反思体育教学中的得失

(1)首先它是一节课,而且别把它当副课(每天锻炼一小时,四节体育课)。不能掐头去尾四不像。

(2)体育老师的认识要跟前跟进。不是玩耍,不得挤占,不是教师的自我放松课,不是自由无序无计划。

(3)我们的体育课状态。自由无序的玩———失控;师生脱节———各玩各的;玩手机,抽烟、谝谎;缺基本步骤、课堂结构、教学计划、目标任务、重难点、技术指导、运动技能技巧、课堂效果。

3、持之以恒做好今后的体育工作

(1)莫让其他人进入你的课堂,要是进来的话请带上听课记录;

(2)端正自己的上课与教学习惯。管好学生,教育好学生,训练好学生,体育好学生。运动安全。

(3)坚决杜绝上课陋习。拿电话手机进课堂;穿大衣正装皮鞋高跟鞋进课堂;上下课环节省去略去;活动放松环节没有。

(4)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和学校发展。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与运动习惯培养;令行禁止习惯养成。

(5)提倡专业体育老师上体育课公开教学。

(6)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

篇9

1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1终身体育的教学过程结构。体育教学我们通常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间和课的结束部分,终身体育的教学构成也是分为以上三部分。

1)课的开始部分:身体动员,激发兴趣确定大课题确定学习目标提出假设、尝试性练习明确小课题,设计学习步骤。

2)课的中间部分:分组学习,探索验证小组讨论交流、修正方法,得出结论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修正计划,加深理解,分组学习,情感体验。

3)课的结束部分:课堂总结讨论,整理学习心得放松身心准备下一课。题。

终身体育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环环相靠,课的开始部分是为整节课作准备,调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在课的开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上次课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当中进行改进。这样在教学当中才能真正作到有的放矢。在分组练习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技术动作适时给以纠正,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保持畅通的的信息通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与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

1.2终身体育模式须遵循的原则。高校建立终身体育教学模式,必须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

1)快乐体育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终身体育活动,首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尽量创造条件,开设一些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要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的同时,充分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很难想象学生没有兴趣的体育课会是怎样的情形。

2)自觉与经常性原则。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的发展具有周期性的规律,要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不断丰富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锻炼知识,自觉,积极地调整运动负荷,以适应身体发展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同时要讲究终身体育锻炼的持之以恒。如果不能坚持,只是断断续续地锻炼,前一次锻炼作用的痕迹已基本消失,后一次锻炼的积累影响也就变小了,其身体结构、机体能力、运动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也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3)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来选择不同的锻炼内容和方法,确定不同的运动量及运动负荷,使身体锻炼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采用合理的终身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体育教学组织模式,是为实现体育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适合终身体育教学组织方式应该是符合如下几个要求的:

2.1符合大学生个性与身心发展特点。就我国大学生的年龄段来看,一般介于18~24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身体发育已达成人水平,脑的结构和机能发育也已大体完备,他们不仅能够从事比较繁重和激烈对抗的体育教学与竞赛活动,而且也具有按教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学习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2.2符合高校终身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选择适合的终身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意味着脱离体育教学组织应遵循的原则,而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遵循固有的原则,即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物质资源条件有效利用原则;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制约性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原则;整合性原则。

2.3体现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终身体育教学的教学单位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性小组,目前在部分高校存在的体育俱乐部是以专项课相结合的形式,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循环教学,教学时间充分,学生有较大的选择自由,这种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教师是教育引导者也是学习参与者,学生在教学内容方法具体组织形式等方面有充分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的调动。教师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原来的传输主导者,变为现在的学生体育活动指导者、服务者。

3终身体育需要高校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3.1高校体育教师要做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者。要实现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融合,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深刻地理解体育原理,更好地掌握体育锻炼所需的技术、技能之外,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终身体育的教育观念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3.2高校体育教师应做终身体育的引导者。要真正实践终身体育,仅靠学校体育时间是不够的,应将体育贯穿于每位同学的一生。因此,学校体育应为终身体育做启蒙教育,体育教师就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人、引导者。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上体育课和身体锻炼的时机,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接受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提高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书匠形象,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改变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尝试――创新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5-02

1 前言

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动作的教学都是遵循着一般的认知规律,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的,这已经成为一个教学实践中必须贯彻的原则,如篮球由传、接、运、投等单个动作到组合的技术练习再到教学比赛,体操则由辅、诱导性练习再到完整动作的教学。

学校体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在一些项目上表现出较高技术水平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学和训练,一个从来没有上过足球课的学生也能表现出较好的足球技艺。我们还观察到,假如一个学生玩一个篮球,他可能不会玩很久,如果两个或更多的学生争抢一个球,则会坚持很长时间。

本研究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着眼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素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以研究球类教学的“序”为突破口,通过实验和分析,力求探索适合初中教材特点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2 研究方法

2.1 教学实验法

将本人所教的初三年级四个班分成两个实验班、两个对照班,总人数分别为110人、162人。

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教育理论与体育专业类的书刊,以此形成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主体性教育思想

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相当强的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养和展现的过程,因而教育过程也就是一种对受教育主体素质的培育过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客观地要求体现出人的主体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客观地要求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素质。构成主体素质的要素主要是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等,它们正是目前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2.2.2 课堂教学结构协调论

“结构协调论”是近年来在产生于教育理论界一种卓有影响的课堂教学观。它认为课堂教学存在着3种重要的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客观存在于各门学科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加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不断地将原有知识结构转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使自身认知结构更新和扩展。教学结构则是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教材、学生、教师)所设计的比较固定的组合方案及动作流程,是实施教学的途径和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结构协调论”为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指导。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各运动技术的横向和纵向关系,又要抓住各教材的技术特点,打破原有项目归类限制,以特定的“项群”关系进行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结构网络,为优化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第二、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学生的每个技术学习活动,都看作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探求过程,而不能充分利用知识技能迁移规律来同化新知识技能。

第三、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基础上,选择体育教学结构模式,择其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或者二者都置于不顾而建立的体育教学结构模式,都是不利于体育教学过程3种结构关系协调作用的。

2.3 数理统计法

测试实验后实验对象达标、技评等数据,并用IBM微机和Excel应用程序进行统计学处理,为理论分析提供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关依据

3.2 教学程序设计

传统球类教学中,一般采用先分解后完整,先简单后复杂,先单个后组合的步骤逐次教学学生,对单个技术的作用和技术要求理解不深,练习枯燥乏味,兴趣不高。

球类项目起源于游戏,其存在的形式也是以组合性游戏为主,教学中应还其本来面目,给学生以整体的形象,着眼于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本研究中,我们从学生对各项目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入手,在游戏比赛中认识到各单个技术动作的作用,进而逐步纠正单个技术中存在的错误,在单个技术的改进和组合练习的巩固基础上,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活动,自主设计出多种环境条件下的游戏活动方法。

3.3 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实验和调查,取得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各项可比性结果,为实证分析提供了依据。

3.3.1 学习成绩对比分析(见下表)

实验班与对照班考核成绩比较

3.3.2 学生体育意识对比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既是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确立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因为主体参与意识一旦建立,必然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产生影响。为了检验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对比分析,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体育课的希望等等,调查对象包括所有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实验班有97.3%的学生都对体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照班尚有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体育兴趣不浓(见下表)。

4 小结

4.1 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创

设良好的条件,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4.2 确立尝试――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结构协调论”。

4.3 运用尝试――创新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主体素质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宝玉等.构建学生主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2] 张实践等. 运动实践教学从哪里开始